感悟人生三大境界

2022-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感悟人生三大境界

人生三大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解析: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而也只有他能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瞩,看到远方看到天尽头,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会有第

二、第三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解析: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在这个世界上干什么都没有平坦大道,要敢于创新,也要善于等待。这是执着地追求,忘我地奋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解析: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这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第2篇:人生感悟三境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作点浅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第3篇:人生感悟系列 003半称心是种人生境界

半称心是种人生境界 “半”字之道,寓意深邃,耐人寻味。酒半酣美,花半吐媚。半即适度,适度为美。

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希望万事如意,其实,这只不过是人们的美好祝福,须知日中则昃,月盈则亏,器满易倾,弦满易崩。如果事事都求完美、都求称心如意,那只能使自己陷入痛苦与无奈之中。而凡事只求“半称心”的人往往容易满足,容易得到幸福和快乐。

在杭州灵隐寺中有这样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语言朴素直白,却含有深刻的人生哲理。

明末清初的硕学鸿儒李密庵写有一首《半半歌》:“看破浮尘过半,半字受用无边。半中岁月尽悠闲,半里乾坤宽展„„”全诗出现了40多个“半”字,句句在理,如同“半称心”一般,奉劝世人活得从容、大度、豁达。

林语堂十分欣赏李密庵用生花妙笔在其《半半歌》里所描绘出的那种知足常乐、随遇而安、自然舒适的生活态度,认为这是“中国人所发现的最健全的生活理想”。

晚清“第一中兴名臣”曾国藩可谓深谙此道。他常诵的格言是“盛世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常求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并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求阙斋”,意在持满戒溢,知足自省。

他在平定太平天国、位及人臣、功勋显赫时,毅然自裁湘军,功成身退。既保全了自己,又消除了朝廷的顾虑,最终为自己谋得了握有实权的两江总督一职。在55岁时,他上疏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在宦海沉浮、毁誉参半中成就了自己的千古英名。

杨绛说:“得到了爱情未必拥有金钱;获得了金钱未必能拥有快乐;拥有快乐又未必能享受到健康,即便是拥有健康,也未必一切如愿以偿。”这段话恰恰是对“半称心”的概括和总结,富含人生哲理。

凡事只求“半称心”,尤其是已到迟暮之年的老年人,更应该把琐事看淡,眼界放远,心平气和地追求“半称心”的生活。因为追求“半称心”的生活,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凡事只求半称心,因为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和快乐都集中到一个人身上。

第4篇:人生极致境界

人生漫长路,事事难预料,为何有些人走得坦荡荡,为何有些人走得惨兮兮?

阐述成功地十种极致境界,对与错,是与非,仅待后人评说

忍——忍字心头一把刀。人间炼狱,若能忍一时之苦,忍一时之快,忍一时之气,忍一时之痛,忍之余平心静气,仔细分析,乱中取理,闹中成事,方能做到不乱马脚,明眼处事,施施然而马到功成。

学——学海无涯苦作舟。无论书本知识还是社会博学,都应时时向学,刻刻好学,要知道,知识是

第一生产力。学并不是抱着书本看,而是眼到之处,耳听之时,脑袋就要自动自主的接受新知,并消化吸收,知识的保有量可是与成功成正比的。

看——看似浮华却为空。意即看到的不一定就是本质,要观察,时刻都在观察,表象的东西往往都是能反映到本质的,若观察力为零,则不能正确掌握事物本质,不能正确掌握事情发展方向,对于成功,那就是夸夸其谈。

想——想尽人间天下事。思考,面对发生与未发生的事情,要深刻思考,阐述根本,究出主因,挖出缘由,吸取教训,取精华弃糟粕,取长补短,方能蒸蒸日上。

思——思己之过方成才。反思,不可不做的一件事。反思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的弱点,要害,不足之处在那里,加以改正,加以完善,不断地进步,进取,成功就会指日可待。

悔——悔意终将毁自己,凡事三思而后行,但若做了,就不要后悔,路是自己选的,事是自己做的,一旦后悔,必将击败自信,然,后悔不同于反思,前者是一味的自责自疚自愧,后者却是在自我批斗中进取,请分清两者,后悔必自毁!

悟——悟中方能得正道,提高领悟力,凡事揭开表象看真谛,领悟各种真理,不受外界干扰,影响,

悟出个中真谛,方能悠悠于正道。

感——感恩时刻随身伴,要有一颗感恩的心,随时随地对受过的帮助恩泽感怀在心,小的帮助恩惠,虽然不足以打动一个人,但却是如今社会难得的礼物,怀揣感恩的人,能做到对人事物的包容,有容乃大,成功之重中之重。

善——善心分给身边人,对待朋友,周围的人,要善良相向,人心肉做,久而长情。切莫逼人入枯井,迫人入山坳,要知道风水轮流转,凡事给别人留条后路,也就是给自己留条退路。

狠——狠心如狼一招毙,若敌我相向,必将不能留退路,心思狠如狼,一招毙其命,不容得再有反击的机会,一击之下,要让之十世难翻身,方能保我成功之路不被摧毁!

第5篇:【人生三重境界】

1、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个人初识世界,内心纯洁,眼睛里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涉世渐深,发现这个世界一片混沌,黑白颠倒,是非混淆,看山感慨,看水叹息。

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历人生而后开悟、生慧,便可“任他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明月。

第6篇:《人生的境界》教案

人生的境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主要内容,探究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学习课文言简浅深的写作手法,了解哲理论文思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采用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对人生的深层认识,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健康的人生奋斗目标。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能够熟悉并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进行深入探究,深化并丰富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一些关键词、关键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读、质疑、探究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技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有一个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 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 放羊娃答:“卖钱。”

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 记者问:“娶了媳妇呢?” 放羊娃答:“生孩子。”

记者问:“有了孩子呢?” 放羊娃答:“放羊。”

二、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 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三、探究新课

1、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论述了哲学的任务。 (2.)冯友兰认为哲学的具体任务是什么?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达到天地境界。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四境界的具体内涵。

自然境界:被动顺应自然和社会规则,懵懂无知,纯人。 功利境界:主动追求对自己有利的事,俗人。

道德境界:主动做对社会有利的事,事事讲道德,贤人。 天地境界:主动顺应宇宙自然的法则,与宇宙同一,圣人。

3、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一、质疑讨论

1.文中有一个词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如何解释这个词?

觉解 “觉解”是觉悟、了解的意思。指人做事的动机。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它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原因,它决定人生的意义所在。

2.为什么作者说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功利境界的人目的是利己,在利己的同时可能有两种情况:损人以利己(做不道德的事) 利己不损人(做合乎道德的事情)

3.怎样理解中国的圣人 “既入世而又出世”?市场经济下提倡“天地境界”和“圣人”有没有现实意义?

“既入世而又出世”,就是既能投身社会又能超越人世,有超越人世的渴望又不逃避现实。

市场经济下,圣人的境界依然是人类最高的精神追求,就算达不到,它也可以使人胸襟开阔,获得内心的和谐。

二、拓展延伸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说对其后人的影响 冯珏(外孙女),郑敏(冯友兰的学生)

三、课堂练习

请判断以下人物各属于哪种人生境界?并简述你判断的依据。

1、故事中的放羊娃

2.为实现考入大学,将来找到一份高薪工作这一目的而利用暑假期间依然在图书馆苦读的高中生。

3.周总理的惊人“六无”

死不留灰

生而无后

官而不显

党而不私

劳而无怨

死不留言

4.我国古代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愿受名利的束缚,在他四十二岁的时候,毅然弃官归隐,回到家乡度过了二十一年躬耕田园、固穷守节的平静生活,并写下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的优美诗句。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与考》相关练习。

上一篇:变电站标准化管理制度下一篇:爱祖国爱家乡活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