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模小学数学论文

2022-04-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近年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整个数学教育生涯的起点,它的教育质量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的普遍运用,对于小学数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研究了如何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的目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建模小学数学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建模小学数学论文 篇1:

小学数学教学应重视小学数学建模

摘 要: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语言概括地或近似地描述现实世界事物地特征,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种数学结构。从广义讲,数学的概念,定理,规律,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式,图表,程序等都是数学模型。从狭义上理解,数学模型指那些反映了特定问题或特定具体事物系统的数学关系结构,是相应系统中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的数学表达。它具有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数学建模就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简化,建立模型,求解模型,解释验证的过程,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建模

一、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中的具体体现

数学模型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虽简单但无处不在。例如:数的表示(自然数列:0,1,2,….);数的运算(a+b=c,c-a=b,c-b=a,c÷a=b,c÷b=a等);方程(a+b=c等);数量关系(时间、速度和路程:s=vt;数量、单价和总价:a=pn;正比例关系:y/x=k等);用字母表示公式(三角形面积;S=1/2ah;平行四边形面积:S=ah;圆面积:S=πr2;长方体面积:V=abh等)。

二、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数概念模型

每一个数概念就是一个数学模型。自然数、分数、小数都是现实模型的抽象。

1.整数的直观模型:教材中提供多种模型帮助学生经历、感受建模过程,体会模型思想。(1)有结构的实物(十个是一捆,十个一捆是一大捆,如此等等;(2)数位筒;(3)计数器(算盘),在这一阶段孩子对于数位的理解已经有抽象的成分在里面,并含有一定的位值思想;(4)数位表:在数位表上摆珠子,孩子理解数位表上的珠子的意义比上一个层次更加抽象;(5)半形象、半抽象的“数尺”、数轴、百数表。

2.分数的直观模型。小学数学教材中分数有多种直观模型:(1)实物模型:例如半杯牛奶、半个苹果……分数概念的引入是通过“平均分”某个实物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认识分数的,这些直观模型即为分数的“实物模型;(2)面积模型:用面积的“部分—整体”表示分数。通过“平均分”某个“正方形”或者“圆”,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涂上“阴影”)认识分数的,这些直观模型即为分数的“面积模型”。学生在三年级主要是借助面积模型初步认识分数;(3)集合模型:分数的集合模型需要学生有更高程度的抽象能力,其核心是把“多个”看作“整体1”,所以是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的重点,也是与三年级认识分数最大的不同。

(二)几何图形是模型

每一种图形本身就是一种数学模型。点、线、面、基本的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定义就是生活中几何模型向抽象的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公式就是模型化思想渗透的重要途径。例如:把立体图形的面画在纸上,这就是把生活中的现实模型抽象成数学研究的数学模型的过程。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分类,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抽象出三边形、四边形、五边形等图形的定义。在分类中进一步建立数学模型。再针对四边形进行二次分类,让学生认识特殊的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和一般的四边形。计算公式是模型、模式与函数是模型、搭配、运算律、数学公式、“份总”关系、统筹问题、鸡兔同笼问题、植树问题、商不变的性质、工程问题、行程问题(行走中的数学、相遇问题)、烙饼问题、田忌赛马等等都是模型。

三、新教材內容渗透与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从一年级开始,各册都有一单元进行渗透。例如:第二册中《找规律:探索图案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蕴含着有序思维方式;第三册中《简单的排列:1、2能组成几个两位数?》蕴含着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猜一猜他们拿的是什么书?》蕴含着简单推理的数学思维方法;第四册《找规律:铺地砖花纹的规律、等差数列的探究规律》蕴含着有序思维的数学方法;第五册《3个数字能摆成几个三位数?》蕴含着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第六册《重叠问题:参加语文、数学小组的共几人?》蕴含着集合思想;《等量代换: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一样重?》蕴含着等量代换思想;第七册《运筹问题:烙饼、沏茶、码头卸货等问题》蕴含着运筹对策论;《对策问题:田忌赛马》蕴含着优化思想;第八册《植树问题:两端都种、两端都不种、封闭方阵中种树》等蕴含着化归、数学建模思想;第九册《数字编码:邮政编码、身份证编码、编学号》等蕴含着数字编码思想;第十册《找次品:5件、9件物品中找次品》蕴含着优化思想、归纳推理;第十一册《鸡兔同笼问题、龟鹤同笼问题》等体现着化归、数学建模思想;第十二册《抽屉原理:4支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5本书放入2个抽屉,怎么放?》蕴含着抽屉原理、数学建模思想。

从以上不难看出,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过程。为了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的需要,真正发挥教材作用,需要我们小学一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在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化思想,帮助小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把握住数学的本质,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切实、有效的发展,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焕发数学教学的生机,铸造数学学科的灵魂。

作者:邹明

建模小学数学论文 篇2:

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分析

近年来,小学数学教育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小学数学教育是学生整个数学教育生涯的起点,它的教育质量对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特别是“数学建模”在小学数学的普遍运用,对于小学数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研究了如何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的运用,以实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的目标。

小学数学数学建模方法小学数学建模是数学建模思想与小学数学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目前我国小学教学过程中被逐步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既是素质教育的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选择。

一、“数学建模”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

数学建模,顾名思义就是建立数学模型,即通过对教学方法和语言的运用,通过抽象、简化、假设、引进变量等方法,舍去与实际问题无关的因素,保留其本质属性和数学关系,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形成某种数学结构,再利用所形成的数学结构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小学数学通过数学建模教学,能够让学生融入对数学的探索之中,开拓自身的思维。数学建模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的学习,增强学生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由单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过程转变为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主动地获得数学体验,并在体验的基础上去理解数学,爱上数学。

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数学模型是联系数学与现实世界的桥梁,加强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是提升现代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方式是一种全新教学理念的体现,它摆脱了许多传统教育的弊端,能够加强对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是研究性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数学建模教学方式,不仅是对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更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有力地推动小学数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流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数学建模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包括:模型准备,模型假设、模型建构以及模型应用与检验四个方面的内容。

1.模型准备

数学建模的实现有赖于对一定现实情境的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所面对的现实情境问题,往往是教师根据教学需要精心设计出来的预设问题。教师通过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机的结合,创设出符合学生实际的生活情境,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模型的建构提供丰富的生活体验,让学生更容易借助固有的经验体会到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数学建模是一个由具体现象到抽象概括的建构过程。

2.模型假设

数学建模的过程主要是根据实际问题的特征和建模的目的,对现实问题进行必要的简化过程,通过精确的数学语言把实际问题描述出来,从而实现从实际问题到为数学问题的转化过程。用精确的语言提出合理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也是数学建模最关键的一步。由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导致其本身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加上小学数学建模自身的特殊性,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对问题情境的解读是循序渐进的,教师更多的参与、引导和整合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对数学建模的运用。

3.模型建构

对数学模型的建构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和认知能力,要立足学生的角度,让学生亲身经历建构数学模型的过程,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数学建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采用多样化的探究策略,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选择不同问题解决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构建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时使用的一种方法,它往往是一组具体的数学关系式或一套具体的算法流程,它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同时也是逻辑思维的思考方式,构建数学模型是数学建模的关键。对数学模型的建构和运用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对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方式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数学模型的建构一定要立足实践,让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既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水平又充分满足教学目标的需要。

4.模型运用与检验

在数学教学中对数学建模的运用,其目的是更好的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数学模型最终还是要回归对实际问题的运用与解决。只有在对实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才能使数学模型具有生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对小学数学的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数学建模的结果检验包括检验和应用两部分,对数学模型的每一次应用都是对模型的一次检验。在小学数学建模中,受小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的限制,对数学建模检验的重点只能放在模型的应用方面。数学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基础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应用中才能获取数学知识的精髓,数学模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深刻领会所学知识,顺利构建数学体系,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小学数学建模流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进度等实际状况,进行灵活选择。

三、“数学建模”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应用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充分考虑儿童的认知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机能发育不健全,其认知能力多局限在感性经验的范围内,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进行数学建模教学要密切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同时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以及学生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逐步渗透建模思想,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

2.数学建模教学的定位

对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的运用并不是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教学的目标是通过学生对数学建模的不断接触、学习和运用,实现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让学生接触建模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主观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从而实现对数学建模更好的掌握,而不是强迫学生机械地掌握更多的数学模型,避免在数学教学中本末倒置情况的发生。

3.数学建模教学的两面性

数学建模是通过对现实问题的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它本身具有简洁性和模式化的两面性。数学建模的简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模式化的数学建模内容会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建模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合理运用数学建模,加强对模型简洁性方面的运用,避免模式化对儿童思维的固化影响,阻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四、结论

数学建模教学是实现数学与现实世界相互联系的桥梁,加强小学数学建模教学是提升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必然选择,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新需要。小学数学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对数学建模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其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修臻.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张钦.基于建模思想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

[3]叶萍恺.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201-204.

作者:谢丽华

建模小学数学论文 篇3:

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摘 要: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越发强调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实现对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调整,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文章积极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出发,倡导将数学建模引入小学教学中,首先分析数学建模的含义,对于将数学建模应用于小学数学体系中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探讨了如何将数学建模运用到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希望可以给广大小学教学工作者以参考。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数学建模 教学策略

数学建模是在数学改革的背景下出现的新型的数学教学方式,经过大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验证,其的确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小学数数学建模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

1.数学建模的概况

1.1数学建模的含义。

所谓数学建模是指以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解决数学问题,简单来讲,就是运用数学思维、方法和知识实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这种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方式。很多情况下,运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可以使得抽象的问题变得更形象,并且便于学生理解,这是提高实际教学质量的良策。

1.2数学建模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

小学数学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担负着打好小学生数学基础的教学任务,更在培养学生数学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探析数学建模与小学数学教学之间的关系:数学建模的理论本质就是研究数学应用方面的问题,可以很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使得数学教学主体更深刻地体验到数学的魅力,由此实现其数学实践应用能力的提高,也使得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简单来讲,数学建模思想可以运用于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可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开展,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使得小学数学教与学的过程显得更高效。

2.小学数学的数学建模教学策略

我们不得不承认,当前依然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习惯性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这不仅不符合新课改精神,而且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小学生数学教育的要求。因此,积极尝试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将数学建模理论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往往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课程设计,以保证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数学建模在促进教学效果增强方面的优势。笔者在将数学建模思维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方面,有着很多的尝试和探索,当然也存在不足和缺陷。现在将教学经验总结如下。

2.1突出小学数学的实践性,培养数学建模意识。

在将数学建模融入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该突出小学数学的实践性,使得学生懂得数学与自己的生活实际是息息相关的,并且可以利用数学建模的方式实现数学问题的解决,由此实现数学建模意识的培养。为此,教师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充分了解学生生活和实际,积极引导学生从过多个角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并且积极尝试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问题;二是高度重视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学生积极性的调动,鼓励学生使用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实现数学建模思维的培养。

2.2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促进数学的简单化。

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极为活跃的,一旦他们的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就能够形成更强的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抓住他们这样的特点,为促进数学建模教学的开展打下基础。具体来讲,对于部分比较复杂的应用题或者算术题,教师可以设置具体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融入进去,以便其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概念,并且积极尝试解决;另外,尽可能地简化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应对,使得学生可以自由地使用数学建模实现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实际上,以这样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仅能促进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还能使原本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

2.3合理选择数学建模案例,构建真实数学情境。

合理选择数学建模案例,构建相对真实的数学情境,是引导学生融入数学建模课程的关键所在。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方面的内容:案例应该鲜明地体现出教学目的,是教师结合新课标的基本要求和课程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保证案例的趣味性、实践性和真实性。最好是与小学生生活学习相关的,保证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其中。另外,在选择案例的时候,最好选择可变性强、有着较明显的典型性特点的,保证真实数学情景的构建。

2.4注重建模过程的引导,实现学生自主建模。

在教师多次演示数学建模过程后,学生对于数学建模的效能及过程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此时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数学建模。简单来讲,将原本使用的案例进行条件的改变,或者情境的调整,要求学生同样以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最好是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开展,以保证小学数学中数学建模思想的切实利用,并且渐渐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这样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3.结语

将数学建模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是当前值得推广的小学数学教学思维和模式。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应该不断学习数学建模思维,实现其在小学数学过程中的融入,保证小学数学教育事业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和进步。相信随着此方面实践教学经验的积累,数学建模将成为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在此过程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棉花.小学数学兴趣教学策略探究——以“认识时间”教学为例[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3(07).

[2]赵艳东.浅谈小学信息课教学策略[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3(11).

[3]朱静南.对“抓中间,促两头”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2).

[4]王婧婧.苏教版教材中“你知道吗”板块的类型和教学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4(05).

作者:袁明红

上一篇:英语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行业建筑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