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2023-03-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四季轮回中,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自身也在成长,面对身边的各种事物,必然会有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是我们思想成长的证明,也是我们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怎样写出适合自身的心得体会那,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1篇:初中化学课改心得体会

对高中化学课改的几点体会

【摘要】 化学课在高中生的课程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一门集理论和实验技能于一体的学科。新课标的改革要求我们改变原有教学方式,将重点放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我们进行了一些改革,并且获得了较好的成果。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即对这些经验和问题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改;新教材;经验;问题

为顺应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教材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原有的结构框架和概念、规律等的组织方式与之前有了极大不同。新教材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构建。通过增加探究性活动以及实验在课程中占有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构建自身的科学探究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同时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激发起学习兴趣。这些举措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模式。虽然,新课改的主要受益人是学生,但是其要改变的对象却不止是学生,对教师的改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更准确地说,新课改对老师的要求要多于学生。教师必须从思想深处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并根据新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包括各种场景的构建,以及对学生的引导。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才能准确地将理念融入到教育教学中。自新课改實施开始,我们通过对理念的学习建立起了较好的教育教学体系,并总结了一系列的经验。当然,实践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待解决,本文拟对其进行相应总结,希望能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实施的相关措施

1.通过情景教学,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让学生建立情感价值观是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须将知识点情景化,将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完成化学知识与社会、与自然界的有效链接,以此引导学生将自身存在的一些疑问通过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解决,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情感价值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采用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感悟化学世界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从而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用途的广泛性和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力,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科学文化知识。另外,学生在借助自己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的时候往往得到周围人的赞许,这可以有效提高其对自身能力的认可程度,其自信心也会极大提高。而学生自信心的增长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其学习兴趣。另外,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高效学习的实现。

2.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框架体系

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框架,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但这并不意味着老师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相反,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我们认为,高中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含量,而且心理也逐渐成熟起来。他们对于问题的观察以及认识能力较初中学生有了显著提高。但是,由于其心理并没有完全成熟,对于问题本质的探索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自我活动进行相应的引导。我们在实际教学中采用的是教师指导、讲解和答疑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将教师的课堂地位定位在组织以及指导学生上。其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给出特定的问题(如石油提炼的整体过程)帮助学生构建情景,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帮助其完成探索活动,对于学生难以理解或者在现有知识量以及通过自身探索未能解释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高中课程中可逆性反应的引入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新的跨越,对于习惯了不可逆性反应的学生而言这其中涵盖的很多信息较难理解,在对类似具有跨越性的知识点,教师需要有足够的耐心,调动所有可用资源使自己的课程更具有吸引力,保证学生的课堂效率,以免遗留难点,对后期学习产生影响。通过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防止学生在错误思路的引导下浪费大量宝贵的学习时间,同时给予了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来享受自主思考、研究并获取知识的快乐。除此之外,此类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近,更加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同时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优缺点,从而根据这些问题,调整自己的教学重点以及教学方式,极大提升了课堂效率。

3.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原有教学模式中学生多处在被动学习的状态,对于科学现象的解释也是刻板的按照课本中讲述的内容来进行。而且,原有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仅限于考试成绩,这使得教师与学生对题海战术的依赖性很大,学生为了获取高分被迫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创新能力的禁锢乃至扼杀。化学课作为一门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科目,可以通过实验平台的构建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而同一个实验一般需要多个学生合作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重要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采取的是在课堂教育中采用小组讨论,组间竞争的方法。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小组内同学可以进行相互交流,沟通自己的学习经验,交换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和看法。学生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发现自己思维中存在的不足,找到自身问题的所在,并借助其他同学的方法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达到扬长避短的目的。同时,通过组间竞争,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意识,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4.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兴趣的高低对于课堂效率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因此,教师需要在进行教学内容安排的过程中增加能够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的数量,比如一些化学家的小故事,某个化学结论的来历等等,另外,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相关知识点处插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视频、音频等媒体资源,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活跃性和积极性。另外,有机化学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也是主体内容,学生对于有机物空间结构的认识多存在一定的疑惑,为了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老师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课,让学生亲手制作化学分子模型,对其立体空间结构有更深刻的理解,加深学生对于各类有机物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作用条件的印象,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取快乐。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构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并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提高课堂兴趣。

二、新课改条件下,高中化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教改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融入现代生活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未来发展打造坚实基础。因此,在新教改中对知识的实用性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视力度明显增加。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已经获取了较好的成果,基本实现了教育转型,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1.初高中衔接困难

很多同学和老师反映,新教改后对高一化学学习不适应。根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教材的变化不适应。高中化学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其内容的抽象性以及涉及知识面的广泛性明显提高,造成两者教学以及學习中存在跨度太低,学生很难利用原有知识对高中化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部分老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在短时间内很难适应教材体制的改变,因而对课堂授课产生了影响。

其次,新课改中课时安排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学生自我实践能力的培养,很多实验结论在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学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探讨自己所得结论是否正确。而高中课业压力本身极大,学生很难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对于教师而言,课时不足同样是一个困扰教育教学的核心问题。新教改中必修内容多,涉及面广,教师反映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最后,很多教师反映,他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应该为学生提供知识的深度以及层次,这会对课堂效率的提升产生影响,同时可能会对学生的自信心产生冲击,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构建。

2.对教辅用书的依赖与编写不满意之间的困惑

在原有教学体系中教师对教辅资料已经产生了较大的依赖。针对原有版本教材的教学辅助资料很多,教师在使用中较为方便。而在新教改后,尚没有足够的教辅资料为教师提供帮助,因此教师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对课本章节进行归纳总结。另外,新教改本身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备课占据时间太多,进一步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教师对此存在诸多不满。

三、小结

新课改为学生提供了更加有利的学习平台,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作用显著。在新课改中,教师不再是课堂主体,而是引导者,在化学课堂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通过为学生构建场景以及提出问题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这些措施,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但是,新教改同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教材安排的不适应以及教师教辅资料较少等两个方面,相信这些问题解决后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会得到更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鸿,杜永权,梁永平,等.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与对策[J].化学教育,2011,32(4):13-17,23

[2]解真品.课改进程中初高中化学知识衔接问题的探索[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3,(6):42

[3]郑永信.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方法及实验教学的认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12):15-16

[4]辛丽红.对高中化学新课改的思考[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6):57-57

[5]徐晓利.疑惑与反思——高中化学基于新课标精神下的问题漫谈[J].新课程·中旬,2013,(6):1-1

作者:韦志敬

第2篇: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化学探究教学的实践和体会

摘要:高中新课标背景下的化学教育,在教育目标、教与学的时空、教与学的行为等多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探究式教学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和认同,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在新课程必修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也作了一些积极的尝试,主要分析了新教材的特点,描述了化学探究式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对化学探究式教学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探究式教学;实践和社会

通过充分领会新教材的新特点,感受到探究教学的必要性,教师通过充分研读新旧教材,找出新旧教材的区别及联系。例如,对理论知识的探究方面旧版教科书对于理论部分的编写更侧重于告诉学生这种理论是什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理论部分难学,觉得学过之后仍很模糊。究其原因是什么没有告诉学生,即没有讲明理论的来龙去脉。在新教科书的编写中更注重了我们是怎样得到理论,告诉了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去自主地得出结论。

总之,旧版教科书侧重于理论是什么,而新版教科书不仅侧重了“怎样得到理论”,还侧重了“理论的应用”,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怎么来——是什么——干什么”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恰恰是探究活动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因此,我们必须转变以单纯的理论传授为基础的自我活动,要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下面我就结合我校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探究活动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产生于情境,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明确探究方向和目标。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罗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探索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因此,教师应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现实性和挑战性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进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懑”状态,促使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求知识与真理的迫切而强烈的欲望。

在有机化学中,许多物质的结构是巧夺天工,学生可以通过探究活动过程,欣赏到美,体验到美。例如,山东版必修ⅡP62烷烃结构的探究,学生初步开始学习有机物,对有机物中的各种形态的物质充满了好奇感,在探究过程中,我让学生分组组装烷烃,学生的想象力真可谓大,有的说这像我们家的小狗,有的说这像一只国宝大熊猫,有的说很像珊瑚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无不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

二、在实施科学探究教学中,兼顾初、高中的衔接

1.“因材施探”,去除知识基础的障碍

探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需要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由于高一阶段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知识储备、接受能力有差异,因而需根据学生群体水平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探究式教学。如对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探究,我们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第一种教法:

(1)实验引入:某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的浓度为CB=NB/V

(2)提出问题:请根据下列实验步骤配制100ml浓度为

0.100mol/L的Na2CO3溶液

A.计算 B.称量 C.溶解 D.转移 E.定容

(3)组织讨论:

①如何计算,如何准确称量,如何溶解,如何转移,如何定容。

②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4)初步总结: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注意事项

第二种教法:

(1)方案设计:认识容量瓶,并根据教材中“方法导引”设计配制溶质的物质的量为0.04mol,溶液体积为0.1L的氯化钠溶液的实验方案

(2)分组设计实验方案,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3)进行实验,验证实验方案

(4)各小组数据对比分析

(5)理论探索总结物质的量浓度的表达式及配制过程的注意事项

以上两种方法,都按探究的基本思路组织探究,但探究程序不同。第一种接受性探究,适合于基础不好的学生。第二种自主性探究,学生按照提供的方法导引去从事学习,逐步完成了探究任务,思维量大,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不一定有利。两种探究方法谁优谁劣,应视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群的实际情况而定。

三、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提高探究的效率

1.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探究,消除时间障碍

在高中的新课程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提出了一个困惑,即高中知识繁多而探究活动又很耗时,如何解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牵涉到很多方面,例如,如何把握每一学习阶段的教学深浅等。就探究活动而言:

首先,应选择核心内容探究,对学科来说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如元素的“位、构、性”知识是从本质上认识化学的主干知识,我们选择以下探究的核心内容。①构成原子的各粒子的数量及相互关系;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③1~18号元素粒子结构的特点;④原子结构、半径及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⑤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⑥元素周期表的编排与结构特点。

其次,应选择学生有牢固知识基础的疑难内容进行探究。疑难知识的探究过程有助于优化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起到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打通思维通道的作用。如往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新制氯水,为什么溶液会变成无色?有的认为是氧化褪色,有的认为是中和褪色。到底是哪一种原因?其验证实验过程不是很复杂,实验时间不需要太长,实验条件不很苛刻,实验现象也较为明显,可以在课堂上探究。不满足这些条件的,如次氯酸的见光分解,就不宜设计成探究式教学。

2.采用丰富多彩的探究形式,跨越探究的时间障碍

第一,把两个课时合并到一起来完成探究式教学。第二,把相对复杂的探究课分段设计,分解成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部分去完成。第三,简化课题引入、复习提问等辅助教学,安排其余简单内容课余自学等。

四、适当利用学生熟练掌握的多媒体技术,提高探究效果

在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有三个探究性问题即随元素的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的化合价等的周期性变化。利用坐标,学生可以很形象很具体地感受到其变化规律,但其中让学生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原子半径为纵坐标,绘出折线图,由于1~20元素原子的半径的数据相差很细小,学生绘出折线图误差较大,为此,我们用excel绘制其图形,探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周期性变化,步骤如下:

1.打开excel工作簿,将自变量原子序数及其数值从某一单元格开始输入,在同一列中从小到大将原子序数的值一一输入。在相邻的右侧一列中将原子半径及其数值一一输入,注意两者要一一对应。

2.选中这些数据后用鼠标左键单击窗口“插入”按钮,再选中图表栏,屏幕上会出现“图表向导-4步骤之1-图表类型”对话框。

3.在“图表类型”菜单中选择“折线图”,然后点击“下一步”,出现对话框继续点击“下一步”。

4.在图表向导-4步骤之2-图表源数据对话框中点击“下一步”屏幕上会出现“图表向导-4步骤之3-图标选项对话框”。在“标题下”的“图标标题”中输入“原子序数—原子半径图像”;在“数值(x)轴”中输入“原子序数”,在数值(y)轴中输入“原子半径/(nm)”,然后点击“下一步”,再点击“完成”即可。获得的图像如下:

五、大胆创新,优化实验

根据新课程的内容,大胆设计并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优化探究性实验。

1.变换实验方式,使探究实验做得更深入些

俗话说“百看不如一做”。将演示实验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实验,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且能解决许多演示实验中现象看不清楚,或在较短时间内观察不到明显现象这些难题。例如,在探究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中,甲烷与氯气反应时,在短时间内观察不到完整的反应现象。如果把它改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实验,将其放在课桌上光亮的地方一段時间,学生会惊讶地观察到水位的上升过程及油状物质产生的全过程,从而科学地建立起理论观点,使学生感到既有趣又好学,利于形成持久性记忆。

2.优化实验现象,使探究实验更鲜明生动

很多探究实验,教师站在讲台上边讲边实验,大部分学生远观实验,看不清楚实验现象,调动不起学习的热情。根据了解,很多学生都希望老师采取措施,让他们看得更清楚。下面提出几种方法:①大胆改进实验仪器。例如,高一苏教版必修Ⅰ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按照教材上的实验方式,即将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则金属钠的融化过程及表面白色的氧化钠的形成很难观察清楚,生成的过氧化钠外观往往发黑,主要原因是钠表面的煤油未吸干净,煤油未充分燃烧生成炭黑所致。若将钠置于破损的蒸发皿上直接加热,金属钠的整个燃烧过程清晰可见,生成的Na2O2外观非常美观,能给学生留下较深的印象。②教师走下讲台做实验,操作简单的试管实验,到学生中间做实验。③优化组合现代教学手段。如组织学生观看实验录像,实验幻灯片或采用将演示实验放大投影等方式进行探究实验。

总之,新课程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观点的出现,要求我们教师超越传统平台,在探究的过程中,突破各方面的制约,大胆创新,采取灵活有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调控,使每一位学生主动、快乐地参与探究活动,形成持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会化学的自信心,逐渐实现让学生“要学、能学、会学、喜欢学化学”这个希望。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也能为部分学生在将来从事化学教学研究和化学科学研究做必要的准备和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作者:苏灵海

第3篇:初中英语新课改教学心得谈

为了顺应新的教育形势,适应新的教育环境,全国上下都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新课改倡导用新理念进行教学,强调课程教学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讲,如何改变英语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中显得尤为重要。具体到英语教学方面,如何引导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培养其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避免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产生两极分化,是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普遍性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课堂教学、组织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新编教材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及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这样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现得出几点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创造良好氛围,抓住学生心态

初中学生稚气未脱,对英语有种好奇心理,对新知识感到有很大的兴趣。在课堂上他们往往具有双重心态:一方面他们羡慕教师,渴望自己也能讲几句;另一方面却又羞于开口。于是,就根据每课的具体内容设计了一些饶有兴趣的游戏活动,其素材来源于现实生活,内容新颖、形式多变。如:“询问时间”、“请求帮助”等等。这些游戏,将教学内容在轻松的气氛中自然地呈现出来,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理解语义,然后模仿、跟读。这样,既可消除紧张心理,又可满足学生好奇、好动、好乐、好玩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需要,从而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方面的转化。

二、广泛运用情景教学,努力增强教学立体效果

中学生爱幻想,兴趣广泛,对新事物最敏感,也易接受,并且模仿力极强。教师应当根据教材,并将内容结合实际,创造更真实的交际环境。这一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时,把学生既感兴趣、又是日常生活当中常见的英语词汇、句型带入课堂语言训练当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又增强了教学的情景性、直观性,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加强学法指导,力促习惯养成

学生要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是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氛围的,尤其是身处浓厚的母语环境中学习外语,更需要培养环境,营造氛围。如何才能创造和营造一个好的环境和氛围呢?方法不是唯一的,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把课前的5-10分钟时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的自由话题或指定话题作为开场白,这样既营造出了生动和谐的英语气氛,又达到了锻炼写作和口语交流的目的。作为一个初学者,如何运用英语进行思考和交流是学生的一大障碍。因此要加强学法的指导:1.要求学生大量地背诵。“万丈高楼平地起”,学生首先必须先有源源不断的语言知识的输入,在语言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经过加工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可能有大量信息的输出,最终运用于交际活动。有了语言信息的积累,学生就会有强烈的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欲望。因此开展自由话题活动正迎合了他们的心理;2.让学生自由对话交际,不局限他们交际的话题,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激发他们讲英语的积极性。为了使开场白发挥出最佳的效果,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①要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注意男女搭配,学习程度搭配,以好带差,养成互帮互助的习惯。②参考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模仿,让他们有话可说且并不难说,克服不敢开口的毛病,激发其学习热情和信心。③要求学生积累话题。学生普遍对贴近自己生活的话题感兴趣,如教师节、圣诞节等方面内容。我要求他们在任何时候,只要听到、看到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名言警句等都收集在笔记本上,充实自己的素材储备,在小组准备口语交际或对话活动时,展示出来讨论。每个话题和活动,每个同学都为本小组的活动出谋献策,贡献自己的得意句子、短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3.课堂中学生要有专心上课的习惯,主动、积极参与课堂上的活动,全面提高课堂效率。要培养学生坚持记笔记的好习惯。4.当学生词汇、句型、语法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可以接受从写句到写段、写篇的系统化训练。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坚持写一篇英语周记。内容根据课文内容或本周校园生活等。当批改到一篇话题新、有创意、语句运用准确的好文章时,让学生贴在“英语学习园地”里,让他们互相交流、学习。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应让学生明白:它需要长期的一点一滴地积累与训练,必须坚持师生共同努力,遵循规律,持之以恒,才能有收获。学习英语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使学生全面提高

课堂上的45分钟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充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避免课堂内外脱节,老师应按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小组,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帮助, 课外还可得到程度好的学生的帮助。这样就使得有限的课堂学习在课外得以延续,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全面提高。老师应很好地利用早晚自习对学生进行辅导,尤其对后进生,更应付出更多的精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总之,对学生进行语言教学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点缀、深化英语知识的神采,把孩子们带到一个新的英语环境中,不断激发其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活力、充满情趣,让学生学起来有滋有味,轻松自如,使学生在新课改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在学习方面得到更大的收获。

作者:彭德华

第4篇:新课改下如何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摘要:当前,初中化学教师要想构建高效课堂,必须先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从而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授课,进而制作出内容丰富的课件,便可播放生动的化学内容,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快速理解化学知识,便于学生全面掌握知?R点,逐渐提高学习效率,势必会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高效课堂

在以往的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所运用的教学方法单

一、死板、僵硬,从而始终灌输知识,不注重向学生提出问题,致使学生长期被动接受知识,难以发挥出积极性,逐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必然会影响学习效率,无法构建高效课堂,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对此,以下文章提出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和创新的教学方法,便可改变这一教学现状。

一、 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构建高效课堂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很多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可以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开展生活化教学,从而将化学内容与生活事例结合融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情境,促使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便开始主动在生活中探寻化学知识点,逐渐积累更多的知识,有效提高学生探索能力。此外,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渗透化学现象产生的原理,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知识,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点。例如:在学习“气化和液化”时,详细讲解生活中当我们吃冰棍时,会看到有白色的气体,这是空气中水蒸气遇冷液化产生的现象,便可称之为气化。还可以阐述早上窗户上的形成的霜,就是温度升高遇冷之后形成的液化现象,进而剖析生活事例中蕴含的化学知识,使学生不仅产生学习兴趣,还便于学生快速理解和掌握化学内容,逐渐跟上教学进度。因此,可以依据不同的化学内容,选用不同的生活实例,渗透出化学知识,方可构建高效课堂。

二、 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有很多实验,为了帮助学生理快速理解化学知识,便可开展化学实验教学,演示出实验步骤,进而操作各种实验材料和器材,生动地展示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变化,进而呈现出化学现象,整个过程中非常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学习实验操作流程,从而仔细观察实验细节,便可牢记操作流程,更加清楚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逐渐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铁在空气中燃烧”实验时,先准备好材料,而后,将铁丝拧成螺旋状,在铁丝上端系上火柴,用酒精灯点燃,当火柴烧尽时,观察铁丝变黑,有黑水的固体物质,方可告诉学生所生产的物质为四氧化三铁。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实验操作流程,不仅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认真听讲实验步骤和化学反应原理,最终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点,使学生学习效率显著提高,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

三、 播放化学课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出了多媒体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于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可以在课前,制作内容丰富、生动的课件,在授课时,借助投影仪播放出直观的画面,将声音、文字、图片融为一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认真观看,积极学习课件中的化学知识,进而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渐渐地不再感觉化学教学非常枯燥,从而主动投入到学习中,便可消除厌烦感,使学生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进而对课件内容印象深刻,便于学生快速记忆化学知识和方程时。同时,快速理解直观的化学内容,方可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化学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化学公式的推导过程,势必会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对于构建高效课堂非常有利。因此,在讲解和传授化学知识之前,要注重发挥出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可以设计教学视频,制作PPT或是课件,也可以下载更多的教学资源,便可提供诸多的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知识面不断拓展,使学生理解和积累大量的化学知识,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态的课件内容所吸引,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又高效学习化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

初中化学教学阶段,为了构建高效课堂,教师可以运用提问教学法,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以此作为导入语,便可布置悬念,创设问题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新课内容,积极找出答案,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落实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学生不再被动学习,便开始积极探究,逐渐在探究中归纳出答案,促使学生充分了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更加清楚学习目标。同时,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和自主归纳知识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时,应先提出问题,酸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其化学性质是什么?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材内容,一边探究一边总结出酸碱之间会发生中和反应,并探究出化学性质包含的知识,最终高效整理出答案,逐渐学生依靠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对化学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更加全面地掌握酸碱中和原理,促使学生高效学习新知识,有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时效性。

五、 总结

综述,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新课改提出的要求,在课堂上深入落实了生活化教学法,将化学内容与生活结合起来,不仅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还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化学实验、播放化学幻灯片以及应用提问教学法,都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促使学生高效学习化学知识,有利于构建高效课堂,有效提高化学教学质量,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庭会.新课改下打造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策略[J].新课程(中),2017(08):165.

[2]杨锋.推动课改着力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J].知音励志,2016(04):117.

[3]邵云山.浅论新课改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打造[J].新课程学习(中),2015(01):120.

[4]赵斌.落实新课改精神,打造高效化学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4(03):13.

作者简介:

吴橙,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达依乡初级中学。

第5篇:新课改中初中化学分层教学之我见

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只要给学生合适的帮助,就能使95%的学生学好,必须承认,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设计组织教学时,要将起点定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将落脚点定在学习有优势的学生,最终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化学新课程中如何实施分层教学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点粗浅的探索与体会。

一、对教学对象分层

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对学生分层,不是人为地给学生划等级,而是为了区分不同学生的差异,以便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用教学方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已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学生的分层必须以深入调查为前提,应首先观察每个学生在各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并根据其特长、心理素质、心理发展水平等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分析,进而分层。近几年在实施新课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运用分层法进行化学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是:先根据初中化学学习目标及学习的达成度,以班级为单位把学生分成基层、中层、高层三个不同层次,然后把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按座次编成混合组,以六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尽量使各组学生整体水平基本平衡,并指定一名小组长《随着学习情况的变化,分层作适时调整),负责本小组的学习活动。实践表明,组建互助学习小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习互助活动,这种学习互助活动既可以在课内开展,也能在课外进行。

二、对教学目标分层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习惯于运用传统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把精力放在全体学生的提高上,制定统一的教学目标,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差异的分析这势必造成成绩好的学生因觉得简单、容易达到要求而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成绩差的学生因觉得有难度、达不到要求而产生自卑心理的局面。长期以往,两极分化的现象便会愈加严重。只有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目标分层,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享有充分的学习机会,并学有所获,才能达到激发各个群体学习积极性目的,真正实现化学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

笔者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进行分类指导,课堂教学目标采取分层要求:基层目标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目标;中高层目标面向中、优生,立足发挥他们的潜能。

以“酸的通性”教学为例(下同),我设计了以下分层教学目标:

基层目标:记住酸类的5条通性,准确记住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正确判断金属是否能与酸反应,理解中和反应的概念。

中层目标:在基层目标的基础上理解碱性氧化物的概念,能说明金属与酸反应快慢的原因。

高层目标:在前两层目标的基础上掌握碱性氧化物与碱对应的关系,酸与盐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特征。

从以上分层目标可看出,首先让学生感知教材形成表象,逐渐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突破原有知识进行创新,力争使目标设计体现学生认知规律的递进性。

三、对教学内容分层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除了遵循思想性、启发性、灵活性、系统性等原则外,更应把分层思想贯穿交织于探究学习的过程中。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为①提出问题;②建立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④获取事实和证据;⑤检验与评价;⑥合作与交流。应按难宜程度分层展开探究,切忌一上来就直接让学生面对非常困难的命题,那样学生会很难适应。

例如,在上例教学中,我先逐层提出问题:硫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吗?硫酸可以与金属反应吗?若金属氧化物放在硫酸中会如何变化?你能归纳出硫酸和盐酸有那些相似的化学性质?然后由学生来提出假设。再分组制定探究方案,自己动手按各组的设计进行实验探究,以获取事实和证据验证自己的假想正确与否。最后通过各小组之间的交流归纳最终获得酸的通性(化学性质):常见的酸可以使酸碱指示剂变色;常见酸能与活泼金属发生置换反应并产生氢气;常见的酸能和一些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此反应可用于金属出现锈)。这样通过有层次的教学,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有所得。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科学的求知学习方式,又使学生了解、关注化学与生产的联系。

四、对教学评价分层

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进步和成功。因此,要在坚持承认学生差异的原则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彻底改变原有的单一评价方式,同时采取动态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此外,制定新的评价方式时还要留有余地,要允许学生暂时不会或不全会。

由于分层评价是建立在尊重和激励基础上的评价方式,使得基层学生消除自卑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层学生兴趣盎然,稳中求进;高层学生目标明确,劲头更足,不断挑战新的高度。由于分层评价可以相对地减轻学生的学习心理负担,使过重的学习压力变为适度的学习压力,这种“适度的压力”既可以督促学生不断的努力,又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潜力和智慧得到不同层次的发挥,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大显身手的机会,较后进的学生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自信心,有利于调控教学,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能力,正确把握教学内容,恰当运用分层法去组织教学,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参与和发展的机会,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第6篇:高一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高一年化学课改的心得体会

——高中化学新课改论文

2007年秋季,北京市全面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半年来,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每周课时数为3课时,感觉内容多容量大,课时紧张。每位教师教2个班,并开展选修课和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验的重点,更是课改中的难点,以下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

1.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各种探究活动必须围绕学生展开,学生是课堂上最积极、最活跃的分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2.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

我们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3课堂教学必须做到让学生“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课改后我们的转变

经过半学期的艰苦努力,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感觉有了较大转变:

1、工作重心的转变:新教材摒弃传统教材的弊端,更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在知识传授上重视以“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形式出现,强调了学生主体性,注重了实践和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工作重心也发生了转变,我现在工作重点放在五个方面:一是研究课程标准,二是研究教法,三是研究学法,四是研究学生的个性特点,五是研究对学生的评价。我校化学教师工作重点已有了较大的转变。

2、教师评价方式的转变:由于教学中注重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注重的是学习过程而不是结果,注重了情感的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掌握,改变了过去教学单一的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局面,化学教师侧重了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注重了每个层次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注意从学习态度和情感方面去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的转变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学习由过去的封闭、单向接受的方式向自主、多向交流和探究、合作方式转变。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由于探索学习更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中,学生动脑动手,有挫折有反复更有成功的喜悦,在知识的学习中更体会到了真正科学研究的个中滋味,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

学生不再局限于在书本上学习化学了,而是从生活中去学习,树立了“生活处处有化学”的新理念。

寒假很快来了,26号到29号期间,我们又进行了为期3天半的通时培训,感觉收获很大,并且观摩了十五中王冬松老师和十四中刘阳老师的两节课。听了这两节课,尤其是第一节概念原理的教学课,觉得耳目一新。这节课对高一的老师有很好的借鉴性,体现了新课改精神,是一节好课。课的引入是由两个化学反应的联系区分展开的,由新的视角来看氧化还原反应。这节课没有从常规的化合价的变化来分析氧化剂和还原剂,而是从有无电子得失这个本质来揭开概念,利用铜锌原电池的反应来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即化学反应中有没有电子的转移。

而原电池的实验利用得当,点到为止,没有超纲。另外,实验设计也是这节课的亮点,钠和氯气的反应实验现象明显,学生看后发出惊呼,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同时利用费水瓶设计的实验装置,避免了环境的污染。其三,这节课时概念原理课,教师讲解的化学是不是干巴巴的教育,而是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我想听了这节课的学生,会爱上化学的。

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教师和学生都在摸索中前进,有困惑,有期待„„

第7篇:初中数学课改心得体会

一、激发学生潜能,鼓励探索创新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觉得每项知识都是他们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

二、转变教育观念,发扬教学民主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走出演讲者的角色,成为全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激励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学生能自己做的事教师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某些学生不想学习或讨厌学习,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枯燥无味,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反复复地做题。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们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新教材中编排的有关内容,如“地砖的铺设”、“图标的收集”、“打折销售”等等,教师都可以充分利用,让学生走出课堂去学习,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关注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五、媒体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第8篇:对高一化学新课改教学的几点体会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2007年9月起,陕西省全面实施新课程。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旧课程相比较,在教材的整体结构编排、栏目的设置等方面有较大的变化,同时,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以及学习方式、学习评价等方面也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前,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通识培训和暑期的新课程专题培训,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发现一些问题,以下是几点个人的体会。

一、 教学中教师偏重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做到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生怕舍弃一点学生就不会。于是,总觉得教学时间不够用。新课改后,教学课时减少,就更觉得任务重。例如,在讲离子反应时,盲目的追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从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意义及离子反应的条件,全面的讲述,一节课自己从头讲到尾,时间紧张。由于内容过多,显得杂乱,学生抓不住重点,而且,教师一讲到底,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更没有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时间。课后发现学生对本节的教学内容并未掌握。经过反思,我对本节课教学进行改进:首先学生通过小组实验 CuSO4 溶液与NaCl溶液、BaCl2溶液的反应,根据实验现象,小组进行讨论,归纳出什么是离子反应,并引出什么是离子方程式;通过四组酸碱反应以及离子方程式书写得出中和反应的实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离子反应方程式的意义;把教材第33页实验2-3三个实验该为探究实验:改变试剂的用量,让学生在实验中探讨溶液中离子的变化,从而得出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没有什么离子,减少了什么离子,新生成了什么物质,从而得出离子反应的条件并得出复分解反应的实质。由于学生经过自主探究,思考,讨论而得出结论。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所以理解深刻;而且学生参与了教学活动,进入活动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知识掌握情况良好。在活动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目标的学习而且也照顾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学生机械的记忆,被动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由于缺乏自身的实践、思考和感悟,学生对所学知识,慢慢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课标》所要求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发展学生的发现和提出化学实验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化学新课程中,“提出问题”作为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受到高度重视。

化学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化学实验问题,应“有探究价值”。所谓探究价值,是指化学实验问题一定要满足化学实验教学的主体─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需要,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教师在设计实验探究问题时主要要考虑学生主体的需要,还要考虑学校是否具有实验探究的条件。

第9篇:初中英语新课改心得体会

城关中学

张淑虾

面对课改,我们教师该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并不停地进行终身学习;注重知识的更新与多元文化素养的培养;运用多媒体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调整教育教学策略,设计恰当的尽量真实的语言情景和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口语水平;尽可能变换教学方式;联系课堂内容,开展小组活动;不断研究、创造、发展、丰富英语教学方法。

通过听课和学习,体会如下:

(一)转变教学观念,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把系统的传授知识作为重点,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通常会忽略掉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的培养。但是如今社会的知识更新很快,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二)打破学科局限,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英语科学教学是整体教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的,各科教学目的都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英语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所以不光是教书而且要育人,要成才更要成人。这就是新课改精髓所在。

(三)注重教学策略和方法,把“金子”变成“点金术”。新课改理念要求学生的英语科学素养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新教材将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的各个栏目中,因此,在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中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做法,重视探究过程,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从而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只能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地进行,在讲课时一些注意点还是要好好把握的,把知识点贯穿到自己的课堂中去,教给学生的知识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去学、感兴趣去学。

上一篇:机构培训通知下一篇:教学活动月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