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下单元测试题

2023-0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部编版八下单元测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浅探

【摘要】主题式阅读教学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也是现阶段最被重视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当下部编版小学语文课本所采用的正是“单元主题式”编排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并结合课本每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以教材为基础,通过解析小学语文单元主题式阅读教学策略,以保证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部编版 小学语文 单元主题式阅读 教学策略

部编版教材经改版之后,非常注重整体阅读,每章节的4-5篇文章均围绕某个主题,并设置相应的口语训练或习作训练环节,如此布局也为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提供了便利。主题阅读,顾名思义围绕某主题为核心,结合教材课文及课外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实现深度阅读,促进学生系统性、全面性、个性化的思考,强化阅读积累,并完成从“读”到“写”的过渡,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主题阅读的教学意义

“单元主题阅读教学”以主题单元教学为基础,指导学生从总体出发,整体把握,并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将阅读、习作、综合实践等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教学整体,使单元整体有效运作。和单篇备课形式相比,单元整体教学更注重于本组课文的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同时强调读写能力的养成,使学生对本组课文作出了整体的把握,去体会本单元的主题,以期达到语文阅读素养的整体提升。

长期以来,语文阅读资料的选择往往是为人文性教学搜集的,阅读行为对学生语言理解、信息搜集、个人表达等方面的工具性显然没有体现出来。但是部编版教材是近年来更为重视语文技能教学目标的体系,这一教材的引入也使得教师不得不思考有效训练学生阅读技能的教学方式。单元主题阅读教学法使得阅读训练更具有层次性、个性化,并注重对多种阅读形式的训练。

二、主题阅读的教学策略

1.根据重点,拓展教学知识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以了解教材内容为先,扩充知识点为辅。所以,教师需要用主题阅读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首先要以课文为主,强调课文主题来牵引阅读。比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女娲补天》一篇中,这篇课文就属于童话故事类,以中国童话故事内容为主题阅读,老师可以收集各类童话故事内容,在教学中展示,由学生自己挑选进行课后阅读,并在阅读后互相分享。中国童话故事也是小学生的必读书目,并且这些童话故事内容简单易懂,满足了小学生的读书需求。又如,在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主要介绍的是中国各地名胜古迹,教师可以搜集有关名胜古迹主题的文章,让学生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来自主阅读,然后与同伴进行探讨,以达成共同学习的目的。

2.优化设计,创新主题阅读方法

优化设计教学方案,创新主题阅读方法,有利于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让学生通过对比、关联与分析,举一反三,抓住文章中心思想,体会情感内涵,获得审美熏陶。例如,围绕爱国主义主题设计阅读活动,筛选教材中《狼牙山五壮士》《火烧圆明园》和《开国大典》等课文,为了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理解课文内容,揣摩德育思想,同样播放一段历史资料,再现狼牙山五壮士为国捐躯的英勇气概,对照圆明园毁灭前后的辉煌与凄惨,在强烈的视听冲击下,学生内心燃起怒火,为中华民族所受屈辱而感到震惊,同时也深刻思考:“为什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不是落后就要挨打?”最后,播放“开国大典”纪录片的片段,感知中国人民从落后到崛起,激发民族自豪感。通过主题阅读,串联多篇文章,了解祖国历史,促进学生提升语文素养,树立爱国情怀。

3.注重读写,领悟主题阅读内涵

主题阅读的核心仍然是“读”,通过对单元主题的提炼,引领学生根据教材展开大量的课外阅读,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从而体悟文章的精华和主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重视培养语言文字的品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要注意让阅读和习作紧密结合,因文而异,通过各种形式的练写进一步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让其理解“主题阅读”的意义,进而让学生得到思维启发。如执教《带刺的朋友》一课,我先带领学生学习了第十自然段,引导学生认真地体会刺猬偷枣的高明之处,在教学中主要抓住一连串的动词“归拢、打滚、扎、驮、跑”等,使学生充分地体会刺猬的智慧、机敏。学生由此习得作文的表达方式,接着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写出自己曾玩过的游戏。这样的课堂创设和本单元的阅读主题一致,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现有的资源,巧妙地将课堂带入生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根据单元主题体会课文的写法,进而开展读写结合。

4.充分铺垫,创设主题阅读情境

由于主题阅读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主题,以单元整体为单位展开的教学,因此老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每一篇课文的顺序,以及所备材料间的相互关联,尽量地做到课堂创造的教学情景不但要和课文内容相关,而且要为整个单元的主题服务。如在课堂教学《遨游汉字王国》时,我事先带领学生开展了语文知识竞赛、成语接龙、对接歇后语等课堂游戏,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汉字的巨大魅力,引导学生从成语接龙中铭记祖国的历史文化典故,在各类游戏活动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和睿智,并以此使学生走近语文、开拓眼界。做了这些铺垫以后,同学们就能全心投入到单元主题学习中,为接下来的一篇带多篇的学习奠定较好的情感基础。

总之,主题阅读对小学语文课程来讲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主题阅读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内知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综合提升。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积极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活动,使主题阅读在教学中起到最大的效果,进而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学习知识、提升素养。

【 参考文献】

[1]張咏望.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 D刊(学术刊),2021,(2):48-49.

[2]梁宝贤.互联网环境下的小学中年级语文课主题阅读教学研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0,(1):169.

作者:周丹琼

第2篇:部编版语文八下第六单元检测

第六单元检测

班级: 姓名:

一、古诗词默写

1、,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关雎》)

2、蒹葭萋萋,。所谓伊人,。(《蒹葭》)

3、,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子衿》)

4、与君离别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5、,端居耻圣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6、茅飞渡江洒江郊,,。

7、安得广厦千万间,!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8、?身上衣裳口中食。, 。(《卖炭翁》白居易)

9、,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10、挥手自兹去,。(《送友人》李白)

11、,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12、,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陆游)

二、《北冥有鱼》对比阅读(15分)

【乙】蜩与学鸠笑之①曰:“我决②起而飞,抢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④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注释】①蜩:蝉。学鸠:一种小灰雀。②决(xuè):迅疾的样子。③抢(qiāng):通“枪”,触,撞。④控:落下来。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5分)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 (3)抟扶摇而上( ) ...(4)去以六月息( ) (5)奚以之九万里( )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3、庄子对大鹏、蜩和学鸠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分别是哪句话表现最为明显?(4分)

三、《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对比阅读(15分)

【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①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②,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③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⑤吴越之王,激⑥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⑦!’” (选自《庄子·外物》) 【注释】①贷粟:借粮。贷,借。粟,谷子,泛指粮食。②邑金:封地的租税。③鲋鱼:鲫鱼。④波臣:水族中的臣民。此为鲋鱼自称。⑤游:游说。⑥激:激发,引发。⑦肆:店铺。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5分)

(1)是鱼之乐也( ) (2)安知鱼之乐( ) (3)固不知子矣( ) ...(4)请循其本( ) (5)活我哉( ) ..

2、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2)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枯鱼之肆!

3、结合文段,请分析庄子的语言技巧有何特点?(4分)

四、《虽有佳肴》对比阅读(19分)

【乙】有种树者,树茂而果繁,他人莫及也。或问其术,则曰:“吾无他巧,但识物性,辨土宜,培壅①有道,灌溉以时耳。凡人于初植者恒朝夕审视吾听其自然若不以为意。植之既久,人已厌忘,吾则加勤焉。” 宋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②之者,芒芒③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观此二者,则知修业之道矣。立志苟④坚,执事苟专,必不在一日增进,自矜⑤功效也。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事求有济,功贵其成,修业者其念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壅(yōng):用土壤或肥料培在植物根部。②揠:拔。③芒芒:疲倦。④苟:假若,如果。⑤矜:夸耀。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分)

(1)虽有嘉肴( ) (2)不知其旨也( ) (3)然后能自强也( ) ....(4)教学相长( ) (5)学学半( ) (6)于初植者( ) ...

2、翻译下列句子。(9分)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其子趋往视之,苗则槁矣。

(3)百里为期,捷行九十里而止,不可谓已至。

3、甲乙两文都是讲学习方法的,但是两文的立意不同,请分别简述之。(4分)

五、《大道之行也》对比阅读(24分)

【乙】曹州于令仪者,市井人①也,长厚不忤物②,晚年家颇丰富。一夕,盗入其室,诸子擒之,乃邻子也。令仪曰:“汝素寡悔③,何苦而为盗邪?”曰:“迫于贫耳!”问其所欲,曰:“得十千④足以衣食。”如其欲与之。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留之,至明使去。"盗大感愧,卒⑤为良民。

【注释】①市井人:做生意的人。②忤物:触犯人,与人不合。③寡悔:很少有懊悔,意为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④十千:指一万铜钱。⑤卒:最终,终于。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6分)

(1)选贤与能( )( ) (2)讲信修睦( ) ...(3)男有分( )(4)如其欲与之( ) (5)至明使去( ) ...

2、翻译下列句子。(15分)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5)汝贫甚,夜负十千以归,恐为人所诘。

3、两文都写了“盗”,乙文的“盗”如果生活在《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他会为盗吗?请说说你的理由。(3分)

六、《马说》对比阅读(27分) 【乙】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②,而刖③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④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⑤之以石,贞士⑥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⑦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选自《韩非子·卞和泣玉》)

【注释】①玉璞:未经加工的玉石。②诳:欺骗,迷惑。③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④奚:何,为什么。⑤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⑥贞士:志节坚定、操守方正之士。⑦理:加工雕琢。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9分)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2)骈死于槽枥之间( ) (3)不以千里称也( ) ...(4)一食或尽粟一石( ) (5)才美不外见( ) (6)执策而临之( ) ...(7)使玉人相之( ) (8)及厉王薨( ) (9)使人问其故( ) ...

2、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5)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3、甲乙两文通过“识马”、“相玉”表达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马说》以“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何不同?(4分)

第3篇:部编历史八下第一单元测试题(复习)

第一单元课堂小测(复习)

1、现在通用公元纪年,在我国正式采用公元纪年是在(

)

A、鸦片战争后

B、中华民国成立后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D、五四爱国运动后

2、下列关于新中国成立历史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B、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C、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D、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3.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完成最后准备工作的是(

)

A.三大战役

B.解放南京

C.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4、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人从此站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的事件是(

)

A、渡江战役的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抗美援朝的胜利

D、土地改革的完成

5、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就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你认为后一个“天安门”和下列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

)

A、新文化运动

B、五四运动

C、北平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

6、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

A、北平和平解放

B、解放军占领南京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7、下列发生在北京的历史事件中揭示了中国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是

(

)

A、圆明园浩劫

B、五四运动

C、卢沟桥事变

D、开国大典

8、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严守潜伏纪律,纹丝不动,直至被大火吞噬,壮烈牺牲的英雄人物是(

)

A、黄继光

B、邱少云

C、杨根思

D、罗盛教

10.阅读历史书籍需要关注章节标题,从而把握内容的主旨。根据下图的内容,你认为最适当的标题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C.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1、1952年,中国的农民由于获得土地而喜悦,主要是因为实行了

(

)

A、土地改革

B、土地革命

C、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合作化

12、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的冉冉升起,乐队凑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想一想,礼炮齐鸣28响的寓意是

(

)

A.当时有28个民族参加了开国大典

B.人民解放军有28个方阵经过天安门广场

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

D.有28个团体参加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3、你升过国旗吗?那么把五星红旗定为我们的国旗,是在(

)上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八大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最重要的意义是(

)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B、揭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C、鼓舞了世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D、实现了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

15、藏族歌手才旦卓玛演唱的那首藏族民歌《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藏族人民的心声,那西藏“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

)

A、抗日战争胜利

B、解放战争胜利

C、新中国的成立

D、西藏和平解放

16、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改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三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7、中国“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结束的标志是

(

)

A.清朝统治被推翻

B.抗日战争胜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8、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而取得的成就有

(

)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④和平解放西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19、阅读图文材料:

图一:人民英雄纪念碑

图二:丹东抗美援朝纪念塔

请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在括号里画“√”,否则画“×”。

(1)图一中的建筑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决定修建的。(

)

(2)修建图一建筑物的目的是为了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

)

(3)参加图二战争的中国军队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

(4)台儿庄战役是图二战争中著名战役。(

)

(5)两幅图片反映了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反抗外来侵略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今天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

20、识图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什么运动?

运动

(2)

进行这一运动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3)

农民拔除地界碑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第4篇:部编版五(下)第一单元+单元测试

部编版五(下)

单元测试

第一单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在括号里给加点字注音。

(5分)

1.据小斌的口供(gōng

gòng)说,他和家家乐超市这种供不应求(gōng

gòng)的危险状态已经很久了。

2.每当春天来临,燕园(yān

yàn)里就有燕子(yān

yàn)飞来飞去。

3.花园里面明晃晃(huǎng

huàng)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二、读拼音,写词语。

(8分)

qīng

tíng

jiáo

yòu

zhì

shā

qiū

yǐn

zhěn

tóu

chú

tóu

chéng

rèn

三、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6分)

安静——(

)  侵犯——(

)  轻松——(

)

幼稚——(

)

寂寞——(

)  等候——(

)

四、把下面的诗句填写完整。

(5分)

1.昼出耕田夜绩麻,

2.

,忽作玻璃碎地声。

3.牧童归去横牛背,

4.百川东到海,

?少壮不努力,

!

五、写出下面句子的修辞方法。

(8分)

1.骆驼队来了,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

2.这巴掌大的地方什么也种不了。(

)

3.汉字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

)

4.谁能不为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呢?(

)

六、按要求写句子。

(8分)

1.傻事我不会再做了。(扩句)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改成反问句)

3.我看骆驼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用加点的词语写句子)

4.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写出诗句的意思)

5.祖父多次反复教育我要仔细区分谷子和狗尾巴草。(修改病句)

七、口语交际。

(5分)

童年的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却令人难以忘怀。如果你想了解爸爸或妈妈的童年,你应该提出哪些问题?请你列个提纲,把要提问的问题写下来。

八、课内阅读。

(11分)

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地还留着一片狗尾草,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大笑起来,笑够了,把草拔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给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一个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把我叫过去,慢慢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1.“我”铲的地里为什么还留着一片狗尾草?(3分)

2.谷子和狗尾草的区别是什么?(4分)

3.祖父对“我”的铲苗留草的做法的态度是什么?说明了什么?(4分)

九、课外阅读。

(14分)

井里捞上来的“美食”

记得大门洞子东边那家是养猪的,一个大猪在前边走,一群小猪跟在后边。有一天一个小猪掉井了,人们用抬土的筐子把小猪从井里吊了上来。吊上来,那小猪早已死了。井口旁边围了很多人看热闹,祖父和我也在旁边看热闹。

那小猪一被打捞上来,祖父就说他要那小猪。祖父把那小猪抱到家里,用黄泥裹起来,放在灶坑里烧上了,烧好了给我吃。

我站在炕沿旁边,那整个的小猪,就摆在我的眼前,祖父把那小猪一撕开,立刻就冒了油,真香,我从来没有吃过那么香的东西,从来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东西。

第二次,又有一只鸭子掉井了,祖父也用黄泥包起来,烧上给我吃了。

在祖父烧的时候,我也帮着忙,帮着祖父搅黄泥,一边喊着,一边叫着,好像拉拉队似的给祖父助兴。

鸭子比小猪更好吃,那肉是不怎样肥的。所以我最喜欢吃鸭子。

我吃,祖父在旁边看着。祖父不吃。等我吃完了,祖父才吃。他说我的牙齿小,怕我咬不动,先让我选嫩的吃,我吃剩了的他才吃。

祖父看我每咽下去一口

他就点一下头

而且高兴地说

这小东西真馋

或是

这小东西吃得真快

我的手满是油,随吃随在大襟上擦着,祖父看了也并不生气,只是说:

“快蘸点盐吧,快蘸点韭菜花吧,空口吃不好,等会儿要反胃的……”

说着就捏几个盐粒放在我手上拿着的鸭子肉上。我一张嘴又进肚去了。

1.“助兴”一词的意思是

。在文中指的是

。(4分)

2.在文中的空白处加上合适的标点。(3分)

3.题目“井里捞上来的‘美食’”中的“美食”指的是

两件事。这两种“美食”中“我”最喜欢的是

。(3分)

4.在这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作者与祖父之间怎样的感情呢?(4分)

十、作文。

(30分)

写一件自己成长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注意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还要把自己的感受写明白,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400字。

参考答案

一、1.gòng

gōng

2.yān

yàn

3.huǎng

二、蜻蜓

咀嚼

幼稚

沙漠

蚯蚓

枕头

锄头

承认

三、宁静

侵略

轻快

天真

孤寂

等待

四、1.村庄儿女各当家

2.敲成玉磬穿林响

3.短笛无腔信口吹

4.何时复西归

老大徒伤悲

五、1.拟人

2.夸张

3.比喻

4.反问

六、1.示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不会再做了。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示例:我看着动物园里的大象:它的鼻子是那样长,那样灵活,那样有趣。

4.儿童早晨起来,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彩线穿起来当铮。

5.祖父多次教育我要仔细区分谷子和狗尾巴草。

七、略

八、1.因为“我”把狗尾草当作谷穗。

2.谷子有芒针,狗尾草却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很像狗尾巴。

3.祖父没有责备,还给“我”将谷子和狗尾草的区别,表现了对“我”的爱。

九、1.帮助增加兴致

“我”又喊又叫,增加祖父烤鸭子的兴致

2.,,:“,,。”

3.烧小猪

烧鸭子

烧鸭子

4.我体会到作者与祖父之间浓厚的祖孙深情,以及在回忆往事时对祖父深切的怀念。

第5篇: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测试题

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一、积累和运用(16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B)(2分) A.确凿(záo) 绽开(dìng) 惭愧(kuì) 赠送(zēng) B.陌生(mò) 宿儒(sù) 秕谷(bǐ) 暂时(zàn) C.自卑(bēi) 浸满(qìng) 弹簧(dàn) 尴尬(gà) D.蝉蜕(duì) 搓捻(niǎn) 唾沫(cuí) 贪婪(lán) 提示:A绽开(zhàn)

C浸满(jìn) 弹簧(tán)

D蝉蜕(tuì)唾沫(tuò)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众目睽睽 悔恨莫及 浑为一谈 人迹罕致 B.人声顶沸 煞有介事 顷盆大雨 若无其事 C.饥肠辘辘 小心翼翼 恍然大悟 截然不同 D.废寝忘食 感概万分 全神惯注 疲倦不堪

提示:A混为一谈 人迹罕至 B人声鼎沸

倾盆大雨 D感慨万千 全神贯注 3.回顾课文,结合语境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2分) A.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 机关:机要和关口。(秘密)

B.他是渊博的宿儒,这些知识不至于不知道。 宿儒:书念得多的老学者。

C.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景象。

D.从此以后,以这种不求甚解的方式,我学会了拼写词语。 不求甚解: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4.古诗文默写。(6分)

(1)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2)遥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论语》) (4) 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论语》)

(5)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6)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名著阅读。(4分) (1)《五猖会》中回忆童年往事,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毫不顾及孩子心理的无奈与厌烦,这件事是什么?(2分)

当作者兴高采烈地计划前往看五猖会是,却突然被父亲叫住要求他背书。

(2)《边城》《长河》等一系列以湘西为“文学原点”的乡土小说和散文的作者是谁?他1934年初创作的哪部散文集是他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2分)

沈从文

《湘行散文》

二、综合性学习(7分)

6.在学习生活中,老师给予学生精心的教导和细心的呵护,师生之间有知识碰撞的火花,还有真情交流的感触。请你参加以“师生之间”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7分)

【活动一:讲尊师故事】尊师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自古以来,有许多尊师的小故事,请你举出一个有关尊师的小故事(2分)

程门立雪

张良拜师

魏照学诗

【活动二:谈喜欢理由】第三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认识了三位老师:寿镜吾、安妮•莎莉文和孔子,你最喜欢哪一个,并说说为什么?(2分)

我喜欢安妮.莎莉文老师,她有爱心与耐心,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法,将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

【活动三:表感激之情】活动中,你想给你的语文老师送一张卡片,表达你对他的感激之情,你会写什么呢?(不少于50字,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尊敬的张老师!

我的学习成绩下滑,对学习丧失信心之时,是您用他人不畏坎坷,奋力前行的事例鼓励我,增强了我的信心。这犹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前行之路。衷心的感谢您,老师!

学生XXX

2018年10月29日星期一

三、阅读与理解(37分)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7~10题。(12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7.这段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层次清楚。从描写的对象上看,先写植物,后写动物,再写植物;从感官的角度看,既有视觉又有听觉、触觉、味觉。(4分)

8.“泥墙根一带”是特写镜头,作者主要写了童年的四件趣事。试用四个简洁的短语加以概括。(4分)

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9.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能否改为括号中的字,为什么?(2分)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显示速度快。又来得突然,给童年的作者带来惊喜,用“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效果。

10.这段文字中,哪句话可以概括百草园的特点?(2分) 单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1~14题。(11分)

苹果皮

①那是30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奶奶,带来很多礼物,其中有两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香气,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②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奶奶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对我们说;“我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地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

③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哥哥说:“咱们吃吧。”我说:“咱们吃吧。”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我咽了咽口水,连声说:“好好好。”

④我和哥哥正高兴地商量着,不知什么时候,妈妈已经站在我们身后。妈妈笑盈盈地看着我们,问道:“这苹果是你们姑父给谁带来的呀?”我们齐声回答:“是给奶奶的。”妈妈说:“是啊,这苹果是给你们奶奶的。你们奶奶已经80多岁了,身体又有病,咱家有了什么好吃的,应该给她留着,让她多吃几次。你们说我说的对不对?”我和哥哥没有回答,忙把苹果放到妈妈手里。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好一阵之后,她才模了模我们的头,转身走进屋里。

⑤我们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哥哥说:“别玩了,咱们该做作业了。”我和哥哥走进屋里,看到妈妈站在奶奶床前,正准备削苹果。奶奶看到我们,擦擦眼泪对妈妈说:“孩子长这么大还没吃过苹果,你就让他俩一人吃一个吧。”妈妈笑着说:“他们以后吃苹果的机会多着哩,你就别老想着他们了。”奶奶又擦了擦眼泪说:“孩子,难得你的这一片孝心,可你不让他俩尝尝,我吃着也没啥味呀。”妈妈给我们使了个眼色,我和哥哥忙拎着书包走出屋外。

⑥那天我们吃罢晚饭,妈妈把我和哥哥叫到她面前,端起放在案板上的一只碗说:“伸手。”我们把手伸了出去。妈妈在我和哥哥的手里放了几片苹果皮,笑盈盈他说:“吃吧,孩子。”我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嘴里,慢慢嚼着,立刻,满嘴都是苹果的香、苹果的甜。正在细细品味的时候,哥哥叫了起来:“妈妈,苹果皮是苦的。”

⑦“苹果皮苦?”妈妈有些惊奇地看着哥哥。哥哥把苹果皮递到妈妈面前,妈妈忙捏起一片放到嘴里嚼了嚼,忽然笑了起来,轻轻拍拍哥哥脑门儿说:“你这小鬼头哟。”我也连忙捏起一片苹果皮放到妈妈嘴里。妈妈把我和哥哥搂在怀里,一边嚼,一边高兴他说:“真甜真香啊。”

⑧我常常想起第一次吃苹果皮的往事,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愈来愈深刻地认识了妈妈那美好的心灵。如今,吃苹果已是极平常的事,但在我的感觉里,第一次吃的那几片苹果皮,滋味是多么难忘啊。

11.结合上下文,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1)快到一边吃去吧,别让你们妈看见了。(句中加点字有什么作用?)(2分)

为下文妈妈不让孩子吃苹果做铺垫。

(2)妈妈看了看手里的苹果,又看了看我和哥哥,脸上忽然没了笑容。(妈妈的脸上为何忽然没有了笑容?)(2分)

妈妈心里很不好受,孩子长这么大没吃过苹果想吃,而奶奶80多岁了,以后吃苹果的机会越来越少,更应该吃,她只能委屈这两个孩子了。同时,她很内疚:孩子这么想吃苹果,又这么懂事,不让他们尝一尝苹果,作为目前有些自责和愧疚。 12.第⑥段中,哥哥为什么说“苹果皮是苦的”?(2分)

苹果皮本来是甜的,刚刚故意说“苦”,目的是想让妈妈和我们一起分享苹果皮的香甜滋味。

13.文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请选择一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3分)

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地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这一处细节描写,写出了“我”和哥哥对苹果的渴望,也为下文妈妈要回苹果,我们没有反对,表现人物品质作了衬托。

14.文中的妈妈是怎样的一个人?(2分)

尊敬老人,讲孝道;教育孩子循循善诱,并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了榜样。

(三)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完成15~18题。(10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4分) (1)人不堪其忧(能忍受 )

(2)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为快乐 ) (3)曲肱而枕之(弯曲 ) (4)逝者如斯夫(往,离去)

16.与“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2分) A.人不知而不愠 B.俄而雪骤 C.敏而好学 D.温故而知新

1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2分)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用不义手段而使自己大富大贵,这些对我来说,就如浮云般轻

18.最后一则给了你怎样的启示?(2分)

珍惜大好时间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9~20题。(4分)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9.从这首诗可看出诗人当时是从清溪驿出发,沿着 平羌江 行进,路过渝州,到 三峡 去。(2分)

20.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离乡江行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四、作文(40分)

21.按照要求作文(40分) 题目:我心中的偶像 要求:

⑴ 要写出偶像吸引你的地方,让人明白你崇拜他的原因。 ⑵ 写人要抓住特征,不少于600字。

第6篇: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测试题

小学一上语文第八单元练习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读拼音,写词语,看谁写得最漂亮。

16%

chū

duō

bàn

zhǐ

shì

zhú

zi

yòng

yuè

duì

de

二、我会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6%

(cān

chān)

参加

(páng

bàng)

旁边

新|课

|标|

|一

|

(zhǎo

zǎo)

找到

(bàn

wèi

)

办法

放进

(jìn

jìng)

到处

(chù

cù)

三、我会比一比,再组词,我还会扩词。

10%

用(

)

半(

)

马(

)

几(

)

月(

)

牛(

)

鸟(

)

儿(

)

扩词:

牙(

)(

)(

)

出(

)(

)(

)

回(

)(

)(

)

工(

)(

)(

)

四、我会写出下列汉字的部首。

8%http:

//www.

xkb1.com

孩(

)

玩(

)

放(

)

许(

)

鸦(

)

芽(

)

加(

)

高(

)

五、我会给下列词语归类。

12%

①爸爸

工人

③医院

④学生

⑤姐姐

⑥学校

⑦教师

⑧奶奶

⑨体育馆

⑩表哥

司机

食堂

职业

处所

称呼

六、我会把下列的句子补充完整。

11%新课

1、解落三秋

,能

花。

2、小鸡画

画梅花,

画枫叶,

3、碧绿碧绿的(

)

雪白雪白的(

)

火红火红的(

)

乌黑乌黑的(

)

七、我会给下列词语排队。

10%

1、这是

雪白

一个

世界

2、一家

住在

蜗牛

旁边

树林里X

K

b1

.Co

m

八、我会照样子写句子。

4%

例: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了。

渐渐

例:乌鸦把小石子一颗一颗地放进瓶子里。新-

课-标-

第-一-网

九、读一读,填一填,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11%

chūn

shù

nèn

bàn

xià

guà

mǎn

féi

春天的树上,长出嫩嫩的芽瓣。夏天的树上,挂

肥肥的叶片。

mǎn

xiān

jīn

dōng

luò

huà

rǎng

秋天的树上,树叶涂

鲜红和金黄。冬天的树下,树叶落地化成土壤。

luò

rán

yóu

piào

gěi

落叶是大自然的邮票,把一年四季寄给你,寄给我,寄给大家。

duàn

gòng

(1)

这一段话共有(

)句;w

W

w

.X

k

b

1.c

O

m

(2)

填空

:

a、一年有(

)、(

)、(

)、(

)四个季节。

bàn

xià

b、春天的树上,芽瓣是(

);夏天的树上,叶片是(

);

yán

mǎn

秋天的树叶颜色有(

)和

(

);冬天的树下,满地是(

)。

c、大自然(ran)的邮(you)票(piao)指

(

)。

十、我会看图写一段话。

12%

X

k

B

1

.

c

o

m

dào

kùn

nán

xiǎng

jiéjué

图上画着谁?它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想出了什么办法解决了困难?

第7篇: 2018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图所示内容,与哪一宗教有关( )

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

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A.犹太教 B.佛教 C.基督教 D.道教

2.4世纪末,罗马皇帝对基督教的态度是( ) A.定基督教为罗马国教 B.大肆迫害基督教徒 C.禁止基督教传播 D.阻拦行省总督信教

3.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为了巩固统治,他采取的措施不包括( ) A.克洛维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 B.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 C.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 D.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4.通过封建契约和分封仪式,如臣服礼、授职礼,领主和附庸形成依附关系。材料体现的制度是( ) A.君主立宪制度 B.共和制

C.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D.元首制

5.近代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国的前身是( ) A.罗马帝国 B.拜占庭帝国 C.查理曼帝国 D.亚历山大帝国

6.“农奴的房舍、可耕地、森林、湖泊都归领主所有,农奴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或服一定的徭役方可使用它们。”文中的情景出现于( ) A. 古希腊时代 B.中国夏商时期 C.古罗马时期 D.中世纪的西欧庄园

7.它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这里的“它”指的是( ) A.份地 B.公用地 C.空闲地 D.直领地

8.庄园法庭档案记录了这样一些事:无权享用公共牧场但仍在牧场内放牧的人,侵犯了全体村民的权益,判令他们从牧场牵走他们的牲畜,从此不得占用牧场,违者还要被罚款;某人不按规定的价格卖酒,也要被罚款。这些案例主要说明( ) A.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 B.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 C.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 D.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

9.中古西欧城市的兴起,不仅表现在经济上的繁荣,更重要的还在于政治权利的获得,富庶城镇的居民要求当地领主允许他们自己管理城市的事务。这里的“政治权利”是指( ) A.城市自治权 B.人身自由权 C.特许经营权 D.男女平等权

10.法兰西东北部的毛纺织业中心之一——琅城,经过200年的斗争,摆脱了封建领主的统治而建立了公社。琅城人民最终获得自治权的主要方式是( ) A.采用金钱赎买 B.通过城市起义 C.利用舆论压力 D.得到教皇特许

11.13世纪,西欧大学享有自治地位,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这主要体现了大学享有( ) A.免赋税特权 B.司法特权 C.教育自主权 D.教会法豁免权

12.有一棵大树,当它作为种子刚发芽时,拜占庭帝国(始于395年)建立了。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二世攻占君士坦丁堡时,派人将它伐下修建自己的宫殿。请问这棵树的年轮有多少圈?( ) A.1057 B.1058 C.1059 D.1060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3.观察下图,回答问题。(16分)

图A 克洛维

图B 查理大帝

(1)图A克洛维是一位很有远见和才干的国王。试举例加以说明。(6分)

(2)图B中的查理是怎样把法兰克王国发展成为一个强盛帝国的?(6分)

(3)克洛维和查理二人主政的共同之处有哪些?(4分)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 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逐渐发展起来。一些有专门手艺的农奴逃离封建庄园,到交通要道、渡口或寺院、城堡附近开设作坊,成为手工业者,商人也随之在这些地方聚集。为防御侵扰,他们在聚居地筑起栅栏或围墙,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

材料二 一些比较富裕的城市,就用赎买的办法摆脱领主的统治;有的城市则采取武装斗争的手段;另一些城市则两种办法交替使用。米兰、琅城等都经过长期反复的斗争,才取得城市自治权利。

(1)材料一中西欧新的城市是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形成的原因是什么?(6分)

(2)请列举出意大利、法兰西和英格兰新兴的著名工商业城市各一个。(6分)

(3)材料二中城市开展反封建斗争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4)西欧城市兴起给西欧历史带来了哪些深远影响?(5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拜占庭的作用是绝对保守的,命运注定它只是保存,而不是创新。它诞生在一个古老的国度,生活在过去的势力和荣誉的阴影之中,这种势力和荣誉正是它试图维持和恢复的。他们很少有人具有创造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材料一中的“拜占庭”是指哪一帝国?“古老的国度”是指哪一国家? (4分)

(2)根据材料二回答,此帝国在地理分布上有何特点?其文化有何影响?(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帝国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6分)

参考答案

1.C 2.A 3.D 4.C 5.C 6.D 7.D 8.B 9.A 10.B 11.B 12.B 13.(1)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从而取得了罗马教会、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克洛维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到他去世时,法兰克王国的版图已经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

(2)对外持续扩张,查理继位后,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对内励精图治,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取得教会的支持。

(3)都励精图治;对外扩张;都利用基督教,取得教会支持等。

14.(1)10世纪。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 (2)意大利:威尼斯。法国:巴黎。英格兰:伦敦。 (3)目的:获得城市自治权。

(4)影响:经济上,城市的发展使商业迅速发展,西欧单一的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政治上,城市成为西欧封建社会中新的政治力量。城市往往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国内的封建大贵族,从而加速了国家的统一。文化上,随着城市的繁荣发展,城市文化应运而生,为日后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15.(1)拜占庭帝国(或东罗马帝国)。罗马帝国。

(2)拜占庭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成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

(3)帝国统治者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封闭保守,不图创新;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帝国财政枯竭,财尽民穷;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加速了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上一篇:竞价推广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国内五百强企业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