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科学教育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掌握科学技术是每一位公民必不可少的技能。要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则必须从科学教育开始。为此,我国新课改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入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不仅可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的探究,更有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研究、观察事物的探究习惯。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小学语文教材科学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材科学教育论文 篇1: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教育

【摘要】为不断改进小学语文教材编排及语文教学,整合小学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本文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优化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议,这对提高儿童的语文能力和形成儿童的良好科学素养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材 科学教育 科学知识

本次研究通过对语文教材中涉及的科学教育内容进行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统计归类,将北师大版小学中高年级教材中涉及到的科学教育内容进行归类,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挖掘教材中的科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科学教育,提高科学知识渗透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发现其编排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优化建议,能给予教材编排者在进行编辑教材时提供一定的借鉴,提高语文教材中科学教育内容编排的合理性。

1.小学语文教材中科学教育内容的选取与分布特点

1.1 科学知识及相关专题的编排处理

1.1.1 融入科学知识的课文所占比例

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统计,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北师大版)中有课文335篇,其中涉及到科学知识的课文有112篇,占总课文数的33.4% 。高年级(即5-6年级)语文教材总共有课文160篇(包括语文天地中的课文),其中有49篇涉及到科学知识,中年级(即3-4年级)语文教材总共有课文174篇(包括“语文天地”中的课文),其中有67篇。如果除去“语文天地”中的阅读课文,则中年级的教材中有44篇课文涉及到科学知识,高年级中只有24篇。

1.1.2 课文中科学知识涉及的内容范围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科学内容大致包括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部分,其中每个部分又细分有具体内容标准。根据这五大标准,对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科学知识进行归类发现涉及科学探究的课文只有5篇;涉及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文有63篇;涉及到生命世界内容的课文有48篇;涉及到物质世界内容的课文有20篇;涉及到地球与宇宙内容的也有21篇。

1.2教材中科学知识的编排特点

1.2.1.科学知识内容覆盖面广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进行归类后发现其涉及到了《科学》课程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大方面,知识面还是比较广的,甚至有些一篇课文的内容就涉及几个方面的科学知识。

1.2.2采用多种体裁编辑科学知识

设计科学知识的课文采用的呈现方式囊括了学生在小学阶段应该接触和学习的童话、寓言、故事、古诗以及一般的说明文等多种不同的体裁,注意与儿童生活相结合,容易引起学生阅读兴趣,不仅能够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而且能使学生在学习不同文章体裁的同时学习科学知识。

1.2.3设置了科学主题单元

本套教科书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方式,首先确定贯穿1-6年级的主题领域,然后确定每个年级、每册的主题单元,每个主题单元一般有两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一个主题单元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包括课文、文后思考题、语文天地、综合活动和插图。因此,教材中对于“科学”课文的突出处理就是将从属于一个专题的“科学”课文编入同一单元。

1.2.4 插入了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图片及小资料

经统计北师大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与科学知识有关的插图共有112幅。另外,在课后的小资料中,也有一些看似不起眼但又耐人寻味的科学教育内容。这些“边角余料”绝非教材编写者任意为之,应当看作科学知识的点滴渗透。

2.小学语文教材中科学教育内容的优化

2.1调整渗透科学知识的课文在各册教材中的比例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只是起着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好基础的作用,不能以科学知识为主,从图中可以看出四年级下学期的科学知识渗透就过多了。当然也不能过少,如五年级下册的科学知识渗透就过少了。教材编辑者只有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将科学知识均衡地渗透于教材中,适当地调整渗透科学知识的课文在各册教材中的比例,才能达到既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

2.2调整教材中科学教育的内容结构

首先是科学探究方面,增加涉及到更多方面知识的文章。高年级培养科学探究的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让学生知道不同问题有不同的探究方法,所以就要求有涉及到更多方面知识的文章,可以是同时涉及到科学知识多个方面的课文。其次,在物质世界知识方面要增加有关能量的表现形式的课文,减少涉及相似知识的文章。最后,在地球与宇宙知识方面要增加自己身边经常能感受到的和与天空中的星体有关的课文。这部分知识主要是点燃小学生的求知欲,这就得从身边的地球运动所引起天气、地表、昼夜、四季变化激起好奇心。还有就是天空中的星体奥妙之处多是最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

2.3丰富与科学教育内容有关的插图和思考题

从对北师大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课文插图的统计与研究,发现虽然有90%以上涉及到科学知识的课文有相关插图,但这些插图多数是漫画和水彩画,这些插图对学生学习起的作用更多是情感和价值观方面的,对学生所起的科学教育作用也不大。教材编辑者可以借助于插图之美,尽量选择具丰富信息资源并且能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的插图,同时注重插图与课文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选择一些不能提供丰富信息的简单的水彩画。对于涉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最好采用照片插图,这能保证图片的说服力和直观性。

3.总结

本研究统计分析中发现了北师大版小学中高年级教材科学知识编辑的一些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之处提出优化建议。但由于时间关系,本次研究仍有不足之处:由于科学教育只着重于科学教育的最为重要的方面——科学知识的教育进行较深入的研究,而对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方面的研究分析还不够深入。希望有机会能继续深入研究,完善充实论文,并希望本研究论文能对完善教材编制、提高儿童的语文能力和形成儿童的良好科学素养有所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马新国,郑国民.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马新国,郑国民.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標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张晓洁

小学语文教材科学教育论文 篇2:

浅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科学教育

在知识大爆炸的现代社会,掌握科学技术是每一位公民必不可少的技能。要提高人的科学素养,则必须从科学教育开始。为此,我国新课改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入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不仅可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的探究,更有助于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研究、观察事物的探究习惯。同时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文学知识、语言技能的同时,将科学教育思想融入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本文以北师大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为例,对教材中现存的科学教育篇目进行研究评价,并对教材与教育方式的进一步改进做出分析与探讨,提升教材中科学篇目编排的有效性,使教师能够进一步了解教材中的科学知识,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教材中有关科学教育篇目的编排

在对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中高级)教材篇目的统计中显示,在教材共335篇课文中,内容涉及到科学教育的有112篇,占33.4%的比例。在这其中,有关科学知识的课文所占比例为24.2%,社会科学的内容为18.6%,主题为科学方法的课文占11.8%,与科学精神有关的课文最多,达到45.4%。

从统计中可以看出,北师大版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对《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技术四大领域的相关基础知识的科学内容标准的涉及还是比较全面的,科学知识内容的覆盖面较广。而在涉及到科学知识的课文体裁种类的覆盖面也较为广阔,包括了一般说明文、寓言童话、诗句、记叙文等常用体裁,其多变性和对日常生活的结合程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语文教學上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

北师大版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在对课文的编排上对科学教育主题的课文重视程度较高,该教材采用了主题单元的编排模式,每个年级的教材都被分成了数个主题单元,其中也包括了以科学教育为主题的集中单元,如第二册中以“热爱自然”为主题的《植物》、《星空》等。对科学教育进行集中教学,有利于提高科教类课文的传授效率。

在细节处理与辅助教学方面,该教材在科学教育中较为抽象的部分,插入了与知识点相配的解释说明与插图,而在课后的思考题与小资料中也加入了一些有助于理解或值得探讨的内容。

二、针对科学教育内容进行优化

1.教科书编写的优化

科学教育在小学语文中所占的比例不应过少而起不到对学生科学观念、科学思想的养成,但是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其中科学教育课程也不宜过多以至于影响到基本的语文教学目的。从不同年级的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科教课文所占的比例可以看出,科学教育课文在四年级下学期中所占内容过多,相反的,在五年级下册中又显得过少。在对教科书进行编写的过程中,建议将科教课文的分布变得更加均衡。

2.教科书中科教因素的优化

从对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其中以“科学精神”与“人与自然”为主题的因素覆盖的范围最广,而在“科学方法”上的关注程度尚比较欠缺,其内容在编排时所占的比重也是最低。科学方法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知识的手段,能使学生更快获取知识,对科学的理解更为深化透彻,了解真正的原理理解其过程;更重要的是,科学方法作为一种行为与思维的方式,其中包含着非常大的价值,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习惯,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都将受益。以目前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科学方法”的课文仅占11.8%的现状来看,科教因素的分配情况尚有较大不足。

3.教科书中科教因素呈现方式的优化

虽然目前的教材中已经在编排中放入了大量与科学教育有关的东西,然而有一部分文章虽然涉及到了科学知识,但是除了文体语言与其中的知识点包含了科学内容外,其教学目标中却没有对科学教育渗透与延伸的要求或提示。如四年级下册的《沙漠之舟》、《太阳》;五年级下册的《种子的梦》等等。这些课文在教学目标中对科学教育的强调与渗透力度不强,导致很多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直接忽略了对科学教育方面的涉及,从而暴露出目前语文教科书过于拘泥于示范讲解、训练检测的功能,而对其中多方面的教育功能与教育目标没有足够重视,降低了教学效率。

三、针对科学教育内容进行“充电”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身要有一桶水。教师作为在教育过程中的指导者,对教育计划的施行人,必须在将课程知识教授给学生之前,自身先对教材所讲内容有深刻的见解。尤其是在科学教育的方面,常有教师因为对科学领域知识点不熟悉,没有能力在讲解时将有关科学的知识点说明透彻并进行延伸拓展,有的甚至在讲解时刻意避开科学教育知识点,造成科学教育空洞。

以北师大版的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课文《奇异的激光》为例,本文作为一篇典型的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向读者描述激光的特点,展现激光在生活中起的作用,运用举例、对比等说明方法,突出激光“奇异”所在。教师在对本课进行授课时,不能仅仅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或者文中运用的修辞写作手法作为整堂课的讲解点,而是应在备课时对激光的原理及应用进行简单的自学,对其科学探究的方法进行简单研究,在课堂上以多种方式向学生呈现,方可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通过对北师大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材的研究,分析目前国内小学语文教材在编辑方面的优点与尚待改进之处,并对其教学方法做了简单的建议,只有使科教课程得到足够重视,将养成科学思想与方法作为日常的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

【作者单位: 泉州市泉港区东凉小学 福建】

作者:陈尾珠

小学语文教材科学教育论文 篇3:

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摘 要:儿童文学是针对儿童的一种文学形式,优秀的儿童文学可以极大地促进儿童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有着许多儿童文学作品,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动,对于儿童语文教育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儿童文学,并加以利用。因此,教师应积极探讨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21

兒童文学应用到语文教材中,是教育体制进行改革的要求,不仅丰富了儿童的知识,还开阔了儿童的视野。儿童文学是一种专门为儿童所创办的阅读刊物,里面收入的内容都是适合儿童身心成长的内容,丰富的内容可以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同时能够提升儿童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收录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满足儿童的教育需求,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一)教师缺乏儿童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逐渐融入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这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极大提升儿童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对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其儿童文学素养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虽然学校也采取一些改进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二) 未充分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有着丰富多样的体裁,最为常见的文学体裁有童话、寓言、儿歌、儿童故事、儿童诗和儿童小说等,儿童戏剧、儿童散文、儿童影视和儿童曲艺也是较为常见的文学形式,可以看出儿童文学的体裁十分丰富。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对儿童文学的了解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把握住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这就导致无法发挥儿童文学的积极作用。例如,在进行童话体裁的文学作品教学中,教师对于童话体裁的了解,主要围绕在叙事、虚构和夸张的表现手法上,对于作品的内涵极少去研究,教学中只是对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进行讲解,使得学生无法了解到这些写作手法是为了突出作品的内涵,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三)未能充分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其他的文学作品,有着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只有语文教师在自己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的前提下,才能充分把握住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特质。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一方面,教师的文学素养不高,无法掌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另一方面,即便教师可以掌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在教学中也经常忽视,往往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进行文学作品的思考,无法感受到儿童文学中那些质朴、纯真、变幻的美学特质,取而代之的是成人的现实和世俗思想。这就造成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传统的作品讲解,偏重对词语和句子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偏离了儿童文学作品和教材的制作初衷,不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的培养。

二、相应对策

(一)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又影响到儿童文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因此,为了促使儿童文学发挥积极作用,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提升。首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念更新,认识到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儿童的积极作用。其次,教师不断提升儿童文学素养,加大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站在儿童的视角来感性地认识儿童文学作品,更好的理解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最后,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依靠自身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二)准确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由于儿童文学作品的文体形式十分丰富,在多变的文学体裁中,教师需要掌握文体的特点,才能实现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掌握儿童文学作品的内涵,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学习。正是由于儿童文学作品同其他文学作品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语文教师在进行文字作品的教学中,需要把握儿童文学的特点,合理进行教学方式的选择,制定儿童文学的教学方案,提升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儿童文学的积极作用。

(三)准确把握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有着自身独特的美学特质,儿童文学作品是针对儿童而创作的作品,其中包含了质朴、纯真、欢乐、变幻、稚拙的美学特质,可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使儿童的想象力和思维得到培养。此外,儿童文学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美好品德的歌颂,可以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于儿童审美能力的提升,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才能促进儿童文学教学的开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取换位思考的形式,站在儿童的角度,从儿童的心理、行为、生活等特质来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帮助学生来进行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依靠教师的引导,学生可以更透彻地理解儿童文学作品,感受其中作者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使学生逐步对善恶喜好有了自己的认识。依靠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思想引导。

三、结语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作品是一种专门针对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有着丰富的体裁形式,以及独特的文体特质和美学特质,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儿童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在小学儿童文学的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开展者,需要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素养,去阅读儿童文学,从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出发,站在儿童的角度,来欣赏儿童文学作品,了解儿童文学的内涵,掌握儿童文学作品的文学特质和审美特质,引导学生来学习和欣赏儿童文学作品,发挥儿童文学作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杨蜜霜.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7(6).

[2] 卢飞.浅析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新一代月刊, 2017(1).

作者:郭琳

上一篇:作家协会工作总结下一篇:社保局扩面征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