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破解用工难

2023-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35破解用工难

企业如何破解用工难

内容摘要:

1. 分析企业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2. 通过5个方面重点讲述如何通过管理改善降低员工流失率; 3. 总结分析。

关键字:用工难,招工难,流失率高,管理人员抱怨 正文:

企业如何破解用工难

用工难的问题,综合说起来就是两个问题:第一是招工难,第二是离职率高。

一、先说招工难的问题。

几乎每一个企业都有招工难的问题。在人力部、员工部、车间也总是听到管理人员在抱怨:“现在的孩子吃不了苦,又想高工资,总是留不下,想当年我们那时候天天加班都没有事。”“想当年”是很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最长挂在嘴边的话,也是现在用工紧张的罪魁祸首。

先说说想当年。我是1984年出生的,小时候吃过窝头和地瓜,方便面是有钱孩子的零食,那时候最喜欢过年,过年才会有糖吃。九十年代工业企业少,能进城打工是一个很值得夸奖的事情。一个工作岗位,十几个人竞争,可以说即使有管理人员打骂也能坚持下去,就为了过年多带点钱回家。所以那个时候的管理不存在用工难的问题,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城务工人员,是从苦日子过来的,所以当工人,是生活条件提高的重大标志,工人的需求也主要集中在薪资待遇方面。

再说现在,我做过一个调查,中国人均收入最高的年龄段为45-50岁。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是出生在90后,二十岁左右的独生子女。他们面临的生活压力相对不大,父母有较好的工作和收入,学习成长过程顺风顺水,抗压能力相对较弱。

所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招工方案已经难以对新的务工群体产生吸引力。

案例:在电子厂担任主管的时候,有次入职了一个90后新员工。一米八的个子,扎个小辫子,开着二十几万的小轿车上下班,从事流水线普通作业。在与其沟通中发现,他来公司的原因竟然是公司有篮球联赛。他在车间工作了有三四个月的时间,当公司联赛开始的时候他也第一时间报了名。后来因为我们部门老大与篮球赛组织者有私人矛盾,禁止我们部门参加比赛,小伙子就选择辞职了。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来,现在的员工在追求方面已经不局限于薪资待遇方面,

二、再说离职率高和员工管理的问题。

我在原来的公司工作了七年,这七年时间中,公司的月度流失率KPI指标从3%、4%、6%直至调整到10%,也从侧面论证了,现阶段员工流动性呈现逐步增加的状态。参考一个统计数据,关于不满意和激励的双因素理论。

导致不满意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公司的政策和管理,薪酬仅排在第五位;而在有激励作用的因素中,排名第一的是成就,薪资仅排在第六位。所以我们要改变原来那种钱我给够了,员工机会满意的思想。马云曾经说过,一个人离开公司的员工不外乎两个,一是钱没给够,二是干的不爽。现在看来,干的不爽是首要因素。 所以,要降低流失率,要注意一下几点:

1. 正常而透明的薪资待遇:这是员工在企业工作的基本需求,是契约论中的基本要求,在此就不再多说了。是必要条件,但是希望管理人员能淡化这一条件;

2. 是否给员工提供了被认可,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平台,让员工取得想要的成就:

成就可不一定是升官发财,这是一种个人实现。比如上文讲到的为了参加篮球赛而入职的90后青年,比如我曾经代表公司参加高新区象棋比赛并取得冠军,并取得城市足球联赛的冠军,以及公司组织的麦霸比赛,游戏比赛。都能让员工取得自我成就,达成激励效果。

有的员工比较聪明,想要表现自己,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在对班长的培训中我提出,要给予员工表现的平台,比如让他负责某工序的6S活动,异常问题的反馈等。不但提高了员工满意度,还会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没有额外的经济付出,一举多得。

案例:曾经在一个新项目做过主管,当时工期紧,人手不足。有一个员工非常聪明,但是注意力不集中,在流水线工作中这就属于不好的员工。在班长反馈这一问题后,我与该员工进行了沟通,发现他的思路非常清晰,但是耐性不是很好。综合了解后,我安排他做多能工,负责清理产线积攒和不良品维修,因为他学习能力强,所以做的非常好。这既解决了班长对他不认可的问题,也解决他对现状不满的问题,达成双赢。后来,该员工也发展成班长,成为我们的骨干。 3. 关心员工的工作与生活:

做企业就是做人,这是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现在的员工因为家庭条件好了,不愿意吃苦,可能会经常请假。怎么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既然这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那我们就不能去消极抵抗。比如为了鼓励员工出勤设立满勤奖,产能奖励等,但这些方案只能暂时缓解表面症状,不能解决本质问题。我们应该基于这种趋势的前提下,给出解决思路。比如,我们对于员工出勤率的预期也应下调,从95%下调到92%;增加多能工培养等方面来应对这一趋势。

关于员工请假,现场又缺人的情况,我对一线班线长的要求是这样的:

如果你不能说服员工不请假,那就准假(即使员工请假的理由只是心情不好);如果你不能保证不准假后员工不旷工,你就准假;如果你不准假而员工旷工的,那就记为旷工。(不要再说员工平时表现好,不想记旷工,你早干嘛去了)

对于员工贪玩的问题怎么解决呢?如果你把员工当工具,那么你会经常抱怨现在员工不行了;如果你把员工当亲人,那么你会从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叫同理心。至于因为员工请假造成的工作困难,一是要让员工理解到;二是要主动协调解决。 案例:班长来找我说一个员工请了一周的假,假期到了以后还没有回来。我让班长安排人去某个网吧找一下,员工果然在哪里。已经上了一周多的网了。

我们车间自动化程度很高,但也有三四百名员工。我为什么能找到一个员工在什么地方?这有两个方面需要注意。

一是建立员工档案机制,了解员工的年龄、学历、经历、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兴趣爱好等一系列信息,才能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的员工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员工生日的时候你说一声生日快乐,起到的作用可能会超过多发100块工资。

二是建立员工沟通机制,比如QQ群、微信群,开辟了解员工的第二渠道。下班后的员工才能尽情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如何在下班后建立与员工的良好关系,也是考验一线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的重要依据。

三是建立员工兴趣小组,比如棋牌兴趣小组,乒羽兴趣小组,丰富员工的空余文化生活。 4. 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发展: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1)生理上的需求;(2)安全上的需求;(3)情感和归属的需求;(4)尊重的需求;(5)自我实现的需求。

尤其是针对一些学历比较高,培养价值高的员工。要主动培养,或者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平台。

【案例】:做流失率分析的时候,发现大学生的流失率要明显高于普通职工。对此我专门建立了档案,并经常与他们沟通经过沟通,帮助他们建立职业规划。比如一位武汉大学的学生,高考670多分,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大学肄业,所以学历栏填的是高中。通过沟通发现,他的思路非常灵活,学习能力非常强。经过培养做了班长,现在已经发展为主管。还有两个女员工,都是本科学历,但是由于性格问题不适合做一线管理,后来一人推荐到实验室,一人推荐到客工部,都得到了自己满意的发展。虽然不在我部门工作了,但是逢年过节仍然会拜年、带来祝福。

5. 虽然公司流失率指标一直上调,但我部门的流失率一直稳定在2%左右。

好的员工靠留是留不住的,只有不断关注员工的利益,让员工有好的成长。一是会激发其他人的工作热情,二是会增加团队的凝聚力。

不好的员工也要尽量的去帮助,就跟我们上学时候的差生一样,其实是很聪明的,只是没有找到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一个领导曾经给我讲过一句话:公司给我人是我让用的,不是让我淘汰的。

员工有好的机会,我们要大力支持,不要怕员工走。员工有问题,我们要替他出主意,替他着急,靠同理心赢得信任,获得双赢。

三、总结:

当年公司成功的经验,往往成为以后公司发展的壁垒。前几年我们还在学习8090后员工管理,现在00后都工作两年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就会被淘汰。那些总是说当年怎么样的管理人员,建议公司还是慢慢换掉吧,如果老板自己也这么说,那就换个职业经理人吧。欧美有好多二三百年的企业,而中国还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现在社会充满竞争,不进步,你就出局了。

参考文献:无 作者:王凯

手机号:18706591359 微信:18706591359 QQ:155385244

第2篇:破解市企业用工难的调研与思考

当前,我国发展重点由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纵深推进,经济发展从沿海主导的增长转变成沿海和中西部更为均衡的增长。随着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企业越来越多,地方企业的用工缺口也越来越大。xx市作为劳务输出大市,如何在承接沿海更多工业的同时,加快引进人才,让输出的人才回流,是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战略进程中的一个值得思考的大课题。笔者近期就破解xx企业用工难的课题,实地调研了汉寿、桃源等地方,通过座谈会、走访工人等形式了解了一些情况,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企业缺工基本情况

1.xx市的用工难主要集中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用工的缺乏,导致了企业无法满负荷运转,提高经济效益。据统计,我市企业用工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总量上缺乏。通过调研的全市规模工业企业1165家的样本来看,工业企业用工缺口超过2万人。比如,xx经开区缺口2000人,占比60%;鼎城区缺口2000人,占比20%;汉寿县缺口1500人,占比52%;鼎城区缺口2000人,占比20%;其他地方除西洞庭用工缺口较大以外,都在1000—2000人之间,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达不到年生产预期。

2.质量上不高。企业用工缺口虽然较大,但是关键是许多重要岗位和技术岗位根本找不到人,有时必须要从沿海引进过来。特别是熟练工、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人才、企业高管等都是行业紧缺资源。比如,桃源县112家规模工业企业仅有专业技术人才1302人,占从业人员的10.6%,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仅8人。汉寿县徕木电子有限公司专门把部分工人送到上海总公司进行技能培训,回来后,制作出来的产品仍有很多达不到合格标准,导致企业出现较大损失。

3.流失率严重。企业在不断招工的同时,也面临着员工流失的“阵痛”。一方面是自然流失。很多企业的工人,为了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环境,把本地企业看成是“练手”的平台,一旦掌握熟练技术后,就像候鸟一样飞往沿海发达城市,寻找更好的机会和出路。据统计,我市大部分企业员工流失比较严重,普遍流失率在20%以上。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能够长期供职于一家企业的老员工很少。比如,桃源的龙行天下2017年共招录员工1840人,而流失员工达到了1880人,出现了负增长。另一方面是季节性流失。由于大部分企业招录的员工都是本县市的员工,离家近。所以,部分员工一到农忙的时候就回家帮忙干农活,导致企业用工紧张。

二、原因值得深入剖析

我市企业用工难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企业的原因,也有员工的原因;既有政府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总之,剖析原因做不到面面俱到、针针见血,只能从能够着力的方面去剖析。

1.用工待遇不高。xx市属于三线城市,不临海不临边,经济条件、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和沿海大城市的企业相比,员工的工资待遇不高,有的企业甚至很低,根本留不住人才。比如,汉寿的兴昂鞋业,职工平均工资只有1600一个月。而且很多企业,没有提供完善的“五险一金”,导致员工难有归属感,很难长久留在企业工作。

2.用工环境不优。主要是三个环境:一是企业内部环境。部分劳动密集型企业工作条件比较苛刻,工作时间较长,生产环境较差。比如,部分纺织企业工作环境差,高温、高湿、高噪音、高粉尘,很多员工根本无法长期工作,很可能滋生职业病。二是员工生活环境。部分企业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缺乏好的上学、就医、住宿、消费、娱乐等配套设施,导致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特别是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招不进来。比如,xx高新区还没有通往市区的公交汽车;汉寿太子庙工业区企业职工子女的上学问题等等。三是人才成长环境。部分企业在人才的管理与建设机制上不完善,企业干部成长晋升速度缓慢,缺乏正常的人力资源专业培训,缺乏人才工作激励举措,导致人才留不住,梯队断层。

3.用工氛围不浓。留住人才,关键在尊重人才。即便是没有技术含量的普工,也是当前各个企业为之渴望和珍惜的人才。当前,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希望回家创业、就业,但是政府的引导、重视还不够,相关制度还不完善,让他们还是感觉自己是一个“打工仔”,还没有把普通员工的就业地位提升起来,还没有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和创业热情。

三、对策建议

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企业文化等条件的限制,解决企业用工难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全市各部门、企业家共同着力、逐项解决,促进我市企业用工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形成全市上下推进开放强市产业立市的浓厚氛围,让外出务工的xx人像候鸟一样,一群一群飞回来,有工作,留得住。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政策扶持。一是要加强人才引进。建立健全xx市人才引进新政,根据企业的需要,大手笔、大力度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各区县(市)要全面贯彻落实好省市人才引进政策。打破惯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建立实用性人才储备库,完善各类人才激励保障机制,让人才来常工作有

“回家”的感觉。对回家乡务工的人员,要高看一等、厚爱一层,在工资待遇、奖励福利、住宿交通、子女上学、医疗保障、五险一金等方面予以全方位保障。二是要加强人才培训。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是增强岗位匹配度、提升工资水平的保障力。政府要充分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制定实用的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确保能培训上岗。政府也可以和企业合作,或者委托企业培训的模式,增强员工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三是积极支持回乡人员创新创业。政府要在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平台等方面给予回乡创业者最大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行政审批程序、创业活动组织、创业项目支持等方面要让创业者充分感受到“主人公”般的热情,形成“企业只管内部事、政府专管外部事”的良好氛围。

2.政府引导。一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大数据共享平台。要及时了解企业的招工情况,畅通政企信息互通的渠道,以政府人才资源主管部门为窗口,通过电视、网站、微信等媒介,及时向社会公布企业的招工情况,让企业随时有人可用。同时,政府也要积极引导企业或者个人建立更多的劳务派遣公司,及时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及时派工。二是要分时段分批次召开大型人才招聘会。各级政府要利用春节、清明等回乡人员较多的节日,组织大型的人才招聘会,帮助企业搭建招工平台。三是要积极组织开展一系列重才、稳才、留才的活动。比如,要经常举办一些创业创新大赛、企业人才高峰论坛等活动,引导企业形成重视人才、关心人才的浓厚氛围;举办一些五一劳模表彰活动,让企业员工有成就感、归属感;举办一些遵纪守法、诚信企业、优秀企业的评选,让诚信经营、员工稳定的企业受到重奖,引导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培育企业文化。四是加大对用工纠纷的处理力度。政府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凡是涉及企业用工的问题,一律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为优先,让全社会形成关心劳动者的正确导向。

3.政商合作。一是要提升园区配套能力。政府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就要注重对园区三产业的引进,特别是对务工群体所需要的娱乐消费等场所,用降低条件搞引进,或者给予一定的税收减免,为企业员工提供健康、舒适、方便的务工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对园区公交、道路、医院、学校等设施的配套,加快产城融合的步伐,让企业员工引得进、留得住。二是要积极支持企业建设可以交易的员工宿舍。有恒产方有恒心。政府要在企业审批预留地上,给企业划拨一定比例的建设用地,让企业建设员工住房,企业再以低于市场价的方式出售给本企业的员工。三是要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对企业引进的内部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等创新平台给予奖励性政策。

第3篇:破解法院执行难

关于法院执行难问题的调研报告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但从调查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县法院2005年存案126件,2006年存案180件,增长了42.8%。至今年10月底,尚余未结执行案件227件,占今年总执行案件的53.9%。存案较多,呈增长趋势,法院“执行难”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方面的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一部独立的强制执行法;适用的法律主要是《民事诉讼法》第三编执行程序第207-236条,这些条文赋予法院执行的强制措施少,对妨碍和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相关人员和单位的制裁力度不大;刚刚修改的《民诉法》对执行篇目虽有较大修改,但对于执行难问题未有实质性突破。这是执行难问题的大气候。

2、社会客观条件制约。

一是群众法制观念淡薄,被执行人恶意逃债问题普遍。如李某为办学,四处借款,至今仍欠本息6万余元,个人7.5万元债务未还。2007年经法院判决和执行人员多次催缴,李某总是以“现在没钱,等有钱了再还”为借口,迟迟不履行还款义务。*县 “农家山庄”倒闭后,经营者石某早已外出躲债,下落不明,拖欠借款、工程款、土地租金、员工工资、购物款等债务高达200多万元。据调查了解到,被执行人为躲避债务,长期在外打工不回;对法院传票、执行通知书和生效法律文书臵若罔闻;提前动用、变卖、转移或藏匿财产,造成无财产执行;为逃避义务不惜暴力抗拒、阻碍执行的行为时有发生。二是部分被执行人履行能力弱。如在许多交通肇事的刑事附带民事赔偿案件中,不少被执行人家境贫困,靠借贷买车贩运,发生事故后赔偿困难;有的车辆特别是摩托车为省钱未参加保险,人为加重经济负担;肇事后车辆被损或长期停用造成贬值,被执行人甚至支付不起吊车费、拖车费、车辆损耗费及每天20元的停车费,更谈不上支付动辄上千、上万甚至十几万的赔偿费了。赔偿金额大,履行能力低,使不少被执行人不堪重负,消极执行或抗拒执行。

3、执行工作配套法制手段不落实

执行工作缺乏统一指挥、统一管理、统一协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执行的力度。一方面公检法机关协调配合不够,就执行中的财产诉讼保全而言,侦查机关往往将侦查的重点放在查清犯罪事实上,对犯罪嫌疑人的财产状况一般不询问,不调查取证,不控制犯罪嫌疑人的财产。法院审执脱节,审判阶段没有深入调查被告人的财产状况。检察院实际工作中也不会提前介入法院的执行活动,导致从司法程序的开始到终结,罪犯的财产状况都在被忽视和失控之中,给被执行人转移、隐匿财产提供了时机,给执行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当法院执行中需在异地执行或其他部门配合时,有的行政部门过份强调自身的权利,对法院要求协助的事项,不积极协助甚至拒绝协助。许多涉及政府部门、乡镇、村组的案件普遍存在这一问题。

4、对不法行为惩处不力

法院对不积极履行义务、外出逃债赖帐、转移处臵财产、辱骂围攻暴力抗拒执行等行为的执行力度不大,法律制裁措施较少,惩处不力。据统计,*县自刑事诉讼法颁布至今10年来,拒执罪仅办理了2件,移送到检察机关批捕的案件及移送法院判决的案件至今仍为0。

5、法院解决执行难力量薄弱

一是法院积极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办案工作管理和考核机制未形成。二是执行队伍人力不足,案多人少。*县至今存案有227件,负责执行工作的干警仅14人,工作量很大,还常常得不到当事人和社会舆论的理解,久了容易引发消极执行和畏难倦怠情绪。三是执行装备不够齐全。车辆是与别的科室共用一台,摄像机等取证器材尚未配备,这些装备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行工作的进展。

三、几点建议

法院执行难侵犯了公民的正当权益,损害了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影响了党和国家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影响了社会稳定和谐。为有效地解决当前法院执行难问题,建议:

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解决执行难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一司法部门要多形式多渠道开展专项法制宣传。要经常深入农村、

深入社区,通过张贴宣传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开辟法制宣传栏、组织宣传流动车等形式,对群众开展法制宣传,为群众提供法律信息和法律服务,解答日常生活中的法律疑惑问题,增强公民自觉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意识。二是要充分利用电视台、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优势,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强制执行案件进行公开报道,并对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书的被执行人予以曝光,以示教育、威慑,营造舆论环境。

2、健全执行工作程序,加大执行力度。

建议法院进一步加大对拒执罪的打击力度。要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用好用足法律赋予的强制措施和执行手段,维护司法的公正。对那些有能力履行义务但却抗拒执行的被执行人,要果断采取拘传、罚款、拘留、搜查等强制措施,直至追究其刑事责任。在执行工作中兼顾执行艺术,在对破产、集团诉讼、涉农、特困企业和影响企业改革、生产经营及社会稳定等案件适用强制措施时,要做到既严格执法,又注重法律宣传,做好调解工作。

3、构建联动机制,合力解决执行难。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要将法院执行工作纳入综治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建立起协助执行的工作网络。公安、检察机关要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共同运用法律,严厉打击暴力抗拒法院执行的违法犯罪行为。建议公检法三家每年选择3-5起典型的案件,集中协调办理。各部门要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综合解决执行难问题。

4、引入诚信机制,促使自动履行义务。

建议一是健全信用查询系统。通过建立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并与工商行政管理、房地产管理、工程招投标管理、出入境管理、车辆管理等部门信息管理系统链接起来,形成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方便查询和监管。二是要增大违约失信成本。通过限制或禁止被执行人融资、臵产、出境、高消费,在诚信系统记录、通过媒体公布不履行义务信息等手段,加大被执行人拒不履行法院裁判的成本和代价,使被执行人感受来自法律、行政、经济、行业、道德等方面的压力,敦促其自动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

5、加强执行队伍装备建设,为执行工作提供强力保障。

一方面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执行力量。通过开展法治、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执行人员的公正意识、为民意识,提高执行人员政治素质、业务素质,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执行队伍。另一方面要建议政府加大对法院执行的支持,落实好执行经费,解决执行器械装备差,配套设施不足等问题,为执行工作提供必要的物资保障。

第4篇:破解小区内“停车难”

昨天,根据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决定,省政府法制办公室网站将 《安徽省物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

破解小区“停车难”

小区车库、车位的使用管理,是物业纠纷和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不管是老居民区还是新建的居民小区,经常看到绿化带上停满了车辆。小区车位人满为患,回家迟了根本找不到车位。省 建设厅巡视员李玉华直指车库、车位的三大问题:一是许多新建小区的车库、车位售价太高,很多业主买不起,而开发企业又只售不租,或将租赁费提得过高,二是 有的车主随意侵占小区道路、场地停放车辆,而地下车库、车位却闲置得不到利用;三是许多老旧小区规划建设的车库、车位不能满足业主需求或无配套。

该 条例新修订草案根据《物权法》出台具体规定,以破解物业管理中的“停车难”问题:车库应当优先满足业主、物业使用人停车需要。业主、物业使用人要求承租车 库的,建设单位不得以只售不租为由拒绝,车库租赁费的标准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发布的指导价格确定。物业管理区域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库应当优先投入使用; 车库尚未充分利用的,不得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设置规划以外的车位。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确需占用物业管理区域内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停车的,应当经业主大会同意并收取车位场地使用费。车位场地使用费属于全体业主共有。场地使用费的交纳、使用办法由业主大会确定。

鼓励建设单位或者其他投资人在住宅小区规划条件允许下,并经业主大会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同意,建设、经营车库和立体停车设施,满足业主停车需求。

物业费双方可约定

物业收费难,一直是困扰很多居民小区的难题。有的是物管服务没达标,有的是业主久拖不交。双方对簿公堂的事屡见不鲜。该条例新修订草案内容是:“物业服务收费应当遵循合理、公开以及费用与服务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区别不同物业的性质和特点,由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按照国家和省物业服务收费办法,在物业服务合同中约定。”

实行政府指导价的,价格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物业类型、服务内容、服务等级和物价指数变动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基准价和浮动幅度,并每年向社会公布。

该修订草案还有七八处重要修改。比如,物业管理公司前期后期管理和交接、增加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行使职权的程序规定,明确物业管理用房的配置标准、明确“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等的范围。

(本报记者 戴小花)

第5篇:如何有效破解执行难

[大] [中] [小]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12-04-09 10:28 共35人浏览

“一定要改变社会对执行工作的有色看法,重塑执行工作的公信”,山东省泗水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局长冯家煜暗暗立下誓言,他深知执行工作对于司法公信的重要性,“如果执行工作失去了威信,整个司法公信也将无从谈起。”

然而,执行难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它并非易事。其中,执行权过于集中、执行力量单薄、信访案件频发,这三个普遍性的问题,一直让冯家煜很“纠结”。如何有效破解,泗水法院执行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分权改革,医治执行“垄断”的症结

2010年7月28日,泗水法院,济宁法院执行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泗水法院实施的以“分段集约、节点控制、流程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执行分权改革机制得到了省市法院的肯定,济宁中院要求在全市法院推广泗水法院经验。

“原来是一个案件一个人一竿子插到底的垄断模式,透明度不高,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工作产生惰性且易滋生腐败,社会上对此颇有微词”,汶上法院前来学习时,对泗水法院实施执行分权改革大为赞赏,“通过执行权的分离操作,各环节相互制约,不再是一个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泗水法院给我们做出了示范”。

泗水法院对执行组织机构进行了科学划分和人员分配,设立了执行综合庭、审查裁决庭、执行实施庭,将执行案件的综合管理、执行异议的审查、财产的查控处分,分别赋予了这三个庭。通过执行权能的合理配置,不仅各节点相互制约,相互督促,而且各庭权能相对单一,资源集中,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泗水县龙湾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圆满完成,得益于这一执行分权机制的实施。在水库加固工程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土地承包人王某的阻碍。水库管理所起诉到法院,以承包期已满土地回收为由,要求王某把土地归还给管理所。法院依法判决王某归还土地,但其拒不履行义务。管理所便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立案执行后,执行实施庭多次前往执行受阻。王某要求举行听证。执行实施庭及时将案卷移交审查裁决庭。鉴于管理所和王某矛盾早已激化,执行裁决庭提前做好了应对预案,组织双方进行了调查听证。听证中,裁决庭积极向王某讲解国家政策,并与执行实施庭一起协调县有关部门对王某的困难给予了解决,最终促使双方达成执行和解。 实施执行分权改革以来,该院案件实际执结率达79.19%,标的到位率达67.38%,较往年大幅提升,也进一步促进了大量执行积案的化解,今年7月份被山东省高级法院授予“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

联动执行,解开法院独木难支的心结

“执行工作单靠法院自身孤军奋战,心有余而力不足”,泗水法院院长王世训一语道出了执行工作的又一个困境。

目前,增加案件执行难度的因素越来越多,涉案人数决定了案件的敏感性,地域因素则对执行力量提出了严峻考验,案情复杂则增加了技术性成本的支出,一些可以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在执行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问题的背景下,让本来就势单力薄的法院面对一些综合性问题时,显得有些独木难支。

独木不成林。只有联合社会力量,群策群力,方能善治。

为此,在县委支持下,全县构建了由县组织、纪检、金融、法院、公安等18家单位参加的执行联动网络,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参与、政协支持、部门配合、法院主办的“大执行”工作格局。执行联动网络的构建,充分调动了社会优势资源,穷尽发布禁令、信用惩戒、公开曝光等非常规措施,大大限制和压缩了被执行人的规避空间。在清理执行积案和反规避执行专项活动中,执行联动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给了法院无限的力量和信心。

在执行一件被执行人为泰安某食品有限公司案件时,执行干警们分析认为,该案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被执行人在外地,系跨地区执行;二是被执行人有转移财产,规避执行的行为。这样,单靠法院自身是不行的。遂按照规定,启动了联动执行机制,联合物价、共商、检察等部门共30余人奔赴泰安,在当地法院的支持配合下,经过查询、拆装、估价、登记、查封,将执行标的物顺利扣押。这一从凌晨5点到晚上7点,历经14个小时的联合执行行动圆满结束。当干警们返回泗水,看着车窗外的万家灯火,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据统计,自2009年该院运行执行联动网络以来,共联合联动成员单位执结案件26件,出动人力510余人次,结案标的额4000余万元。

执行救助,暖化涉执信访难题的冰结

涉诉信访案件的发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涉诉信访案件中,涉及执行的案件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涉执信访案件的上访主体主要是申请执行人,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执行不能,从而使申请执行人的利益落空,有的基本生存生活甚至得不到保障,无奈便走上上访之路。

如何有效化解涉执信访案件,降低和减少信访比例,是法院工作的重点。在苦苦探求中,泗水法院以执行救助为切入点,找到了一条有效解决信访难题的捷径。 2008年,该院制定了《关于对执行案件特困申请人实施司法救助的办法》,规定加大对特困申请执行人的救济帮扶力度,将他们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让他们感觉到并没有被社会抛弃,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援助之手还在温暖着他们。在温暖的感召下,他们愿意接受其他方式,不再上访。

济宁中院执行局综合处处长魏瑞生亲身经历了泗水法院执行救助的一件案例。2002年,被执行人陈某因琐事将申请人孔某打伤,致其构成三级伤残,泗水法院依法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八年,并附带民事赔偿人民币18万余元。判决生效后,被执行人陈某除支付了13400元医疗费外,对剩余的民事赔偿款一直未履行。申请人孔某因伤高位截瘫后家庭状况十分困难,无力支付高昂的后续治疗费用,无奈多次在两会期间赴省进京上访,给全县信访工作造成巨大压力。该案也一直未能妥善化解。

为彻底解决该案,2010年元旦前,泗水法院执行局邀请魏瑞生及中院刑一庭副庭长时益同赶赴泗水,与办案人员共同给双方做工作。由于陈某家境也十分困难,赔偿能力十分有限,孔某表示放弃部分剩余款项。但当时孔某治疗疾病急需用钱,为解决其燃眉之急,泗水法院决定给予其救助金额3万元,并协调孔某所在乡镇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低保,给予其多项优待政策。孔某深受感动,明确表示对处理结果满意,并不再上访。一起历时多年的上访老案得以成功化解。

2008年以来,该院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进行救助21人次,救助金额达30余万元,通过执行救助结服信访陈年老案、积案16件。

第6篇:破解习作教学之“难”

在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眼中,习作教学之“难”,堪称“难于上青天”。一是拿到一篇习作教材,不知道该教什么,更不明白该从什么地方教起;二是每次教学唯恐不够,“教”了很多,但是儿童却“无动于衷”;三是难以把握“教”的尺度,如果指导过细便千篇一律,如果不指导,不少学生又会无从下笔。

习作教学到底难不难?作为写作教学的起步阶段,由国家提供优质的课程教材来实施,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支持,答案应当是肯定的――不难!可是为什么会变“难”呢?通过一次校本教研习作教学活动,可以透视出藏在“难”背后的深层原因。这次活动的主题是“习作教学内容‘阶梯型’建构”,主要从苏教版教材中选定习作内容――“我的发现”,在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分别进行教学内容的建构和设计。执教前,我和执教的三位教师,通过研读教材共同确定了一个拾级而上的教学内容:

在专题活动操作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解决习作教学之“难”其实就在教学过程本身的操作细节上。

一、教学内容做到“步步为营”

习作教学要走“小步子”,要保持一种“慢慢走,欣赏啊”的姿态,切不可贪多求全。关于“观察”的教学内容,可以切分成许多前后勾连、全程贯通的小“格子”:方位观察、时间观察、动静观察、联想观察、整体与局部观察、体验式观察等等,将每一项内容排成一个循序渐进的阶梯,逐层分布在几个年级里“教”,步步为营,可能效果会更好。推而广之,将各类文体写作知识进行梳理,结合教材,精心细分,每一次教学“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样才会教得深入、透彻,让每个儿童得到扎实的训练。

二、习作例文指向“言语形式”

习作教学是应该读例文的,应是典型的“指向写作的阅读”:有目的――不是为了理解,而是为了借鉴;有选择――不是放眼例文整体,而是锁定最能体现教学内容的局部。研读例文,一个根本目的就是将教学内容从具体的例文中“离析”出来,让在场的习作者深受启发,为本次习作建立相应的言语图式。

如何用例文,是当下习作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构建指向教学内容的例文教学范式,对当下习作教学迫在眉睫。笔者以为,例文教学应当体现这样几个视角:一是指向“选材内容”教。好的例文对儿童沉睡的生活具有极强的召唤力,一篇富有情趣的例文,能一下子唤醒儿童所有的“相似生活”。二是指向“言语形式”教。一篇优秀的例文,一定在表达上有着鲜明亮点:或是篇章上的首尾呼应、过渡自然,或是段落结构上的层层铺展,或是修辞上的鲜活生动,或是体现个性的精彩细节,或是表现人物精神的侧面烘托,或是体现人物遭遇的环境描写。教师要扣准例文最有魅力的言语形式来作为本次训练的教学内容。三是指向“结构层次”教。这主要是针对应用文体的写作。叙事文体的写作,故事的发展过程是自然的“线性”顺序,而应用文体的写作不同于叙事文体。应用文体表达不是“线性”的,常常是“条分缕析”――分类列举,逐层说明,用事实证明观点。不同功能的目标,需要相应的表达结构来支持,这应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落点。

三、知识教学沾染“儿童气息”

有些专家认为,当下习作教学最大的弊病是因为没有具体的教学内容,所以缺乏有效指导。我觉得这种提法有些欠妥。教学内容是有的,不过在课程目标上未必适当,在教学方式上未必得当。我们不少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课堂作为,将写作知识当成最大的教学内容纯粹地来“教”,结果小学习作教学课变成了高校里的写作理论课。

习作教学需要有写作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但是,什么样的写作知识适合本次习作教学?这些写作知识如何与写作内容结合?这才应是教学的核心关注。

先说知识的适配。作为四年级,将简单的心理活动描写作为教学内容应该是可以的,但是,这些知识必须基于习作例文。教师可以结合例文进行一些“锦上添花”般的拓展延伸,但是绝不能没有边界。同时知识呈现不能“术语化”,尽量让儿童自己去发现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用儿童喜闻乐见的话语进行提炼,力求将这些知识明确化、鲜活化,成为课堂上学生乐于挂在嘴边上的典型话语。

再说知识的呈现。在习作课堂上,提炼写作知识不该是抽象的隔离,而应当是与写作内容的同构共生、水乳交融。这样知识才会沾上儿童气息,才能与儿童的言语发生“化学反应”。譬如,笔者执教的《令人感动的一件事》和《书包里的秘密》两次习作课,都涉及细节描写,怎样让“细节”与相应的写作内容相互融合?笔者在教学中,分别扣着不同的细节“点”来教学(如下表):

前者因为“贴心”,才会产生“感动”;后者因为有了“秘密”,才会发生“变化”。只有将教学内容与写作内容融会贯通,写作知识才会对写作内容产生“语力”,写作知识才会对儿童的言语表达“给力”。

四、课堂分享注重“独特感受”

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哪怕关注的是同一件事,在过程中也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就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独特感受”,这也是个性化写作的前提。习作教学应该有交流分享环节。譬如,在选材环节,大家围绕习作要求交流各自的生活,这样的交流和分享旨在相互唤醒,将儿童各自沉睡的生活记忆渐渐发掘出来;譬如,作后的交流环节,需要在小组、全班交流,旨在展示各自的习作成果,发现自身的不足,形成再次修改的建议。但是,如果在“发现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挫折”指导环节进行交流,这对个性化的表达就会形成阻隔,各自的生活细节和“独特感受”在交流中就会走向“共和”,经过“勾兑”变成一种“集体记忆”,童真童趣的自然流淌就会沦为一种工艺化的“制造”。

在习作教学中,对于“细节”指导可以提供表达框架,可以渗透相关的表达技巧,除此以外,一切都是自我的。与他人无关,不要进行任何小组活动,不要安排任何交流环节,哪怕在教学中会出现短暂的静默。写作应该是安静的,自我的。作为指导儿童学习写作的习作教学,在面向儿童言语深处的环节时,应当给每个儿童留下一份属于自己的“独特”。

综上所述,习作教学之“难”不在理念,而是操作。长期以来,我们的习作教学一直处于“粗放型”状态,只管“教”了,不管“教”得怎样,“学”得怎样,一些事关“实效”的问题,一直隐没在热闹和浮华之下,无法进入讨论视野,走向研究之路。因此,我们必须有不畏“难”的精神,静下心来,审视传统的教学习惯,发现所谓“难”之环节,不断改进教学流程,教学之“难”就会成为发现之乐,研究之趣。

(责任编辑 张振清)

上一篇:11111分解质因数下一篇:非深户评深圳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