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终身教育问题,从发展水平、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看,继续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的需要,又是人们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基础体育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篇1:

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摘要】高等继续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历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已经发生了变化,呈现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偏低、非学历继续教育亟待提高、远程教育迅速发展的现状。针对这些变化,提出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明确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高等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实施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试点项目等五项措施,对于探索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发展规律,科学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促进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等继续教育;格局;持续发展;对策

继续教育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同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四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继续教育的科学研究,特别是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与政策研究,对于“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科学咨询与实践指导意义。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次明确界定继续教育的基本内涵——“继续教育是面向学校教育之后所有社会 成员的教育活动,特别是成人教育活动,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规定各类继续教育的发展任务,即“以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稳定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用、学有所成。2012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强调“切实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明确了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即“针对不同类型继续教育的现状和不同人群的继续教育需求,提出了大力发展职业导向的非学历继续教育,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社会生活教育,重视开展扫盲教育,加快推进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五个方面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继续教育事业发展迅速,高等继续教育作为天津高等教育的重要延伸与补充,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继续教育本、专科毕业生,为数千万在职人员提供了各种层次的岗位培训,对于促进天津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任务的不断推进,继续教育已经成为高校主动适应社会、增强自身活力的重要举措。

一、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基本格局

(一)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分析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支柱。按照办学类型,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二是普通高校网络教育;三是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四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

【收稿日期】2014-03-00

【课题项目】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十二五”成人教育科研规划2013-2014年度一般课“天津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政策研究”,课题批准号为:2013-011Y

1.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有两大培养来源:一是普通高校附设的各种培训部门,包括函授学习、夜大学习和成人脱产班,以及攻读在职研究生学位。二是成人高等学校,主要包括职工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和广播电视大学。2007-2011年,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数如表1所示。

表1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数(人)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数总数

97 562

91 655

87 544

84 373

80 438

其中:1.普通高校

77 374

75 675

74 765

69 095

68 375

函授、夜大、脱产

72 622

69 392

64 754

56 381

54 527

在职研究生

4 752

6 283

10 011

12 714

13 848

2.成人高等院校

20 188

15 980

12 779

15 278

12 063

职工高等学校

13 647

10 801

9 922

11 722

10 620

管理干部学院

5 005

3 483

2 179

2 446

320

广播电视大学

1 536

1 696

678

1 110

1 123

数据来源:天津教育年鉴(2008-2012年)

从横向上看,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主要依附于正规普通高校。以2011年为例,天津普通高校附设的继续教育学院以及各种培训部门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人数占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总数的85%,而成人高等院校在校生人数仅占总数的15%。在成人高等院校中,以职工高等学校在校生人数最多,占88.04%。从纵向上看,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培养的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才总体呈下降趋势,从2007年的97 562人下降到2011年的80 438人。其中,普通高校和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总数都有明显下降,而在职研究生学位的人数持续增长。

2.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构成分析

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浙江大学和湖南大学为国家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院校,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特别是教育部办公厅于2000年7月28日发布《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厅[2000]10号)之后,发展更为迅猛。至2003年底,试点高校达到68所。天津大学和南开大学作为天津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经过十几年的试点发展,在软、硬件方面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校生规模也迅速扩大。2007-2011年,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本专科在校生持续稳步增长。2011年比2007年在校生数总数增加了37 832人,增长了327.07%,见表2。

表2 天津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在校生数(人)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在校生数

11 567

12 921

21 036

34 227

49 399

其中:本科

8 356

7 625

9 758

16 637

23 015

专科

3 211

5 296

11 278

17 590

26 384

数据来源:天津教育年鉴(2008-2012年)。

3.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构成分析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业务上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是全国44所省级电大之一,也是天津市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远程高等学校。学校现下辖9个二级学院、17个分校和19个工作站,覆盖全市18个区县和主要行业。学校拥有万兆校园网、广播、电视、卫星数据广播接收系统、双向视频远程教学系统,应用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电大在线教学平台、教务平台和办公平台,建有功能完善的远程教育服务中心,形成“天网地网融合、三级平台互动”、集网上教学、管理和学习支持服务为一体的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学校办学规模稳步发展,在校生数持续保持在5万人,见表3。

表3 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校生数(人)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在校生数

43 937

51 913

58 381

59 012

57 803

数据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年度发展报告(2007-2011年)

4.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构成分析

1981年7月,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正式创立,天津成为首批试点城市。截至2010年底,天津共开考自学考试专业159个,其中本科专业84个,专科专业75个,在籍考生达到104万人,毕业生人数204余万人,在为天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促进公民素质的提高,促进高等教育的公平,以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但是,自2009年以来,自学考试年度报考科次出现明显下滑趋势,2011年总报考科次仅为2009年的67.26%,见表4。

表4天津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科次(人次)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科次

618 915

650 161

730 897

661 704

491 622

数据来源:天津教育年鉴(2008-2012年)。

(二)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分析

随着各类人员学习需求的增长和日益丰富,高校越来越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的非学历教育包括各种进修、培训以及研究生班、普通预科、自考助学等类型,内容涉及各类学科进修、各类岗位证书、资格证书培训以及能力和素质提升的其他培训。[2]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是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最主要类型,占全部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的90%以上。2007-2011年,天津高等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注册生数和毕(结)业生数趋于平稳,见表5。

表5 天津高等继续教育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情况(人)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注册生数

44 104

51 290

36 240

30 677

47 669

非学历进修及培训毕(结)业生数

87 356

100 995

81 353

88 823

126 679

数据来源:天津教育年鉴(2008-2012年)。

二、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基本格局分析

(一)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规模偏低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补偿的功能日趋降低。由表6可以看出,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人数规模偏低,相对常住人口比率不足1%,且有明显下降趋势,难以满足天津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升级变迁的需要。

表6 天津高等继续教育人口比率

年份

项目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天津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校生总数(万人)

9.76

9.17

8.75

8.44

8.04

天津常住人口(万人)

1 115

1 176

1 228.16

1 299.29

1 354.58

人口比率

0.88%

0.78%

0.71%

0.65%

0.59%

(二)非学历继续教育亟待提高

相对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天津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还比较薄弱,尚未引起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充分重视,人们对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及继续教育的认识也还未形成全社会的共识。

(三)远程教育迅速发展

在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出现萎缩的情况下,以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为主体,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为重点,覆盖全市城乡,面向成人的现代远程本、专科学历教育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已经成为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主流发展趋势。

从目前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基本格局可以看出,继续教育仍然是天津教育体系中比较薄弱的一环,还不能适应天津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和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天津市各级政府必须把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特别是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推进高等天津继续教育持续发展,以提升继续教育服务天津发展战略的能力。

三、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对策

(一)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

2012年,天津常住人口总量1413.15万人,较上年增加4.32%。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总量达392.79万人,增幅为13.91%,成为拉动全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动因。16岁及以上外来就业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91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43年。按照国家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要求,以及天津常住人口不断增长的实际情况,必须努力扩大高等继续教育规模,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第一,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办学机构与政府、国内外企业和社会团体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办学。第二,鼓励并支持高校申办网络教育学院,发展现代网络教育。第三,实施品牌战略,拓宽继续教育特别是非学历培训的渠道,提升继续教育参与率。第四,充分利用高等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继续教育办学层次。

(二)明确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

高等继续教育是天津市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切实把加快发展高等继续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明确其发展定位,这是实现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应逐步转移到为在职成人提供学历或非学历的终身化继续教育上,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探索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各种继续教育之间的沟通、衔接、融合机制,探索如何面向行业、企业、社会、农村,实现开放式办学。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发展定位应是:稳步发展高等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高等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网络教育和远程开放教育发展,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

(三)创新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天津各类高等继续教育人才培养基本沿袭了校内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缺乏面向成人的,符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具有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和网络学习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亟须改革创新。继续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优化人才知识能力结构,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继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3]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上,要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突出继续教育的职业性,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素养的应用型专门人才[4];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要以成人学习者的实际需求为中心,适时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调整,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使继续教育课程具有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将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在继续教育中加以运用。

(四)建立高等继续教育管理体制

建立全市高等继续教育由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统一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在天津市教委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和天津市关于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对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进行业务指导、政策咨询、教学督导、立项研究并协助天津市教委开展相关工作。其主要职责:一是指导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与改革工作;二是为制定天津高等继续教育工作相关政策提供咨询;三是参与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管理水平的检查与评估;四是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推动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发挥学术性社会团体的作用,如天津市终身教育学会、天津市高教学会等,协助市教委做好高等继续教育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五)实施天津高等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试点项目

1.筹建天津开放大学

2012年7月31日,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挂牌。以此为起点,全国各省市纷纷将本地开放大学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重大项目加以推动。天津开放大学建设,应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和开放教育试点的基础上,在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网络教育资源的支持下,整合全市远程教育资源,建立天津开放大学,打造天津高等继续教育的龙头示范基地。同时,以天津开放大学为基础,建设天津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为天津继续教育提供优质的学习支持服务。未来的天津开放大学应是一个开放的新型办学实体,它将在社区教育、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干部教育等许多领域大显身手,还将对社会特殊群体的公益性教育上做出积极贡献。

2.开展天津继续教育学分银行试点

建设并实施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积累经验。教育部《关于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要建立各类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的学分银行制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开展校际间继续教育沟通衔接的研究与试点”。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是在继续教育范围内构建并实施的一种学分管理制度。天津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建设,可以以成人高等院校的学分制改革试点,首先建立区域型的继续教育学分银行制度,逐步推广全市不同类型继续教育间的学分积累与转换工作。建立成人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委员会,制定统一的学分认证标准以及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保证学分认证、积累和转换工作的顺利进行。

3.建设天津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平台

继续教育要始终坚持信息化与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根据天津继续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等为主要载体,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远程教育、函授教育、职业教育于一体,覆盖全市城乡的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平台为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和共享数字化学习资源,内容包括满足社会大众提高个人素养需求的普适性资源,以及面向各级各类专业人士的多学科、多领域的专业性教育资源。平台的建设和运行,将推动各类继续教育之间的融合合作、资源共享和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转换,为市民提供海量、优质、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天津继续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岳伟.发展自学考试事业 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天津自学考试回顾与展望[J].中国考试,2011,(11):4-5.

[2]赖立等.中国继续教育发展报告2012[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12:66.

[3]罗伟其等.广东继续教育发展研究[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77.

[4]刘鸿雁.我国高等继续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继续教育,2012,(5):28.

The Research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of 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

——Tianjin as an Example

ZHOU Yan

(Tianjin Open University,Development Plann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Tianjin 300191,China)

【Key words】Higher Continuing Education;Pattern;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

作者:周妍

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篇2:

浅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任何教育机构和教育形式都不可能一次性解决终身教育问题,从发展水平、发展要求和发展趋势看,继续教育是人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构建的需要,又是人们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基础体育发展的前提,也是教师职后教育的主要形式。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提出几点优化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持续发展的拙见。

一、转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观念,提高主动学习积极性

继续教育是体育教师把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统一起来的一种主要形式。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领导,要从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高度来认识体育教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支持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关心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成长,鼓励他们继续教育的工作态度,并充分调动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来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体育教师要认清形势,深刻领悟到接受继续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只有明确继续学习的目标,不断接受继续教育,主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明确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价值取向,形成终生体育学习理念

目前,教师继续教育,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存在着最普遍的问题是唯学历教育,它的弊端在于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学问和才能,唯“学历合格”标准。终身体育学习化时代是当前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最终价值趋向,终身教育理论的基本内涵有两个:一是强调提供足够的教育机会,使人的整个一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二是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交流。由此可见,终身教育理论对继续教育发展的理论价值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明确继续教育是将教育贯穿人的一生的重要教育手段;第二、明确接受继续教育是每个人应获得的权利;第三、明确国家、社会、社区有责任为教师提供条件来保障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和正常发展。因此,继续教育有利于体育教师提高自身发展的主动性,扩大教育视野、丰富自己专业知识体系、增进业务能力和提高自身素质,即最终目的是培养他们终身体育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继续教育机构,确保继续教育经费来源畅通

《教师继续教育规定》中明确指出:“继续教育的经费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在地方教师事业费中专项列支”。但实际工作中往往是一纸空文,体育教师本科函授的经费调查情况看出,农村中学只能维持人员工资的农村财政,无力支付其他经费开支。因此,各级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经费投入,由地方财政和教育行政部门共同制定经费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物价指数的增长而适时调整。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个人应积极探索一条共同负担继续教育成本的机制,负担比例应根据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定,并积极开辟继续教育经费的其他来源渠道,为继续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服务。

四、丰富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内容,提高继续教育层次

研究表明,学科前沿知识、教育理论和教法知识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内容。学科前沿知识包括学科研究改革、学科领域最新课程的发展和学科知识在实际教育中的应用;教育理论由教学技术、教学技能、教研成果、教育实践经验和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日常事务积极有效的管理能力等知识;教法知识是指体育教师对现代教学设备的运用,对学生体育学习、锻炼、养生和保健的教授与指导,以及对学生日常体育活动的管理和方法等内容。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模式比较单一,除去本科函授以外,基本上没有其他继续教育的机会,教育部门、高等师范院校和教育研究中心应采取支持、鼓励措施,在继续教育中,结合体育教师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多层次的进行全面化教育培训。建立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模式,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体育教师的不同需求,使其各得其所。

五、调整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其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安排,一般按不同的层次和目标,系统地划分为五类:①教育硕士学位课程;②教师资格证书课程;③函授学位课程;④其他专业课程;⑤短期培训课程。这种系统的课程安排,既能有效地满足不同层次中学体育教师的需求,又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合理补充新的内容,即在满足学员身心发展的需求上增强了体育教师的教育业务能力。

1.“自上而下”开展必修课程,强化继续教育的主导性

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经历和不同职称的学员,按照学习要求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类。继续教育部门应该科学安排必修课的内容和教学时数,增强课程教学的针对性,提高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主导性。如设置体育专项课程,公共必修课是所有学员必须学习的,专业必修课是各个专业老师必须学习的。这对于调整与优化体育教师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业务体系有着重大作用,即有助于学员通过对新学科知识的学习,来了解和加深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又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满足其个性需求;还有助于拓宽学员的学习领域,扩大其知识面,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2.“自下而上”设置选修课程,避免继续教育的狭隘性

体育选修课是教师丰富专业知识结构体系,形成自己专业特长的重要途径。体育与健康课程理念强调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此,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要以教师为本,把学生的实际需要作为课程设置的主要依据。课程设置之前应该先对学生的体育需要进行问卷调查,对课程设置体系进行专家评估;在此基础上,对选修课程设置体系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并从体育思想、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和评价等方面来考虑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者还要根据受训者的反馈信息对选修课程设置方案进行分析、研究和评定,并不断修改课程体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这种“自下而上”的动态课程设置体系,能够及时迎合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提高中学体育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以达到继续教育的预期目标。

3.针对体育教师的专业特点进行可持续性教育

针对体育教师年龄增长,运动能力下降的情况,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应充分利用高校的运动心理、体育保健和养生三大课程,针对学员的身体健康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运动系统的损伤和保健方面,来开设体育卫生、体育心理、体育保健和体育养生等方面的内容,从增强中学体育教师的身心健康上来增强其职业的稳定因素。

4.形成“教学—科研—训练”一体化的体育教师队伍,满足现代体育发展的要求

对于体育教师来说,科研能力是相对薄弱的方面,因此加强科研能力培养是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目的。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继续教育增设即时性课程,如国家体育健康标准的评价方法、体育隐蔽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体育健身园地的设计与实践等课程;特别要增设创新教育课程,这有助于挖掘教师的内部潜力,进行体育“教学—科研—训练”一体化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因此,教师继续教育必须把体育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课程的科学设置培养他们的能力,保证体育教师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使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永不落伍,始终代表体育教学的先进性,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5.移植自学考试和资格考试模式,加强函授科学管理评价

将自考机制引入继续教育中,缘于函授教育与自学考试比较所形成的一种共识,自学考试比函授教育要扎实,社会认可率高,学习者目标明确,内驱力大,自我调控意识强,管理方便。减少函授面授次数和时间或利用通讯、网络技术,同时加强考试管理。

针对乡镇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机会少,体育本科函授只是职业生涯中的仅仅三年的学习,如何在函授结束后继续提高或起码保持函授继续教育的水平,就要充分利用自学的方式,建立函授学历资格考试制度,改学历终身制为阶段资格考试制,乡镇中学体育教师职业晋级的时间规律,5~8年为一个时间段,结合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发展,适当设置课程,定期考试再次获得学历资格。

参考文献

[1] 白文飞.北京中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4).

[2] 丁俊武.试论中学体育教师的合理知识结构.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2).

[3] 邓永明.山东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调查分析.继续教育研究,2002(6).

[4] 戴平.体育教师的职业心理与管理.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3(5).

[5] 曹莉.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三维透视.中国成人教育,2001(7).

(责任编辑刘永庆)

作者:李秀芹

持续发展继续教育论文 篇3:

继续教育领域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分析

摘 要:我国继续教育未来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继续教育无论是管理方式,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方式都需要革新。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如何有效界定政府与市场在继续教育领域中的边界,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这样才能促进继续教育的发展。因此,文章对我国继续教育领域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做了初步的界定,尤其是指出了哪些是应由政府提供的继续教育领域。政府在继续教育中不要缺位、越位,也不要错位,该市场做的交给市场,该政府做的政府管起来,各司其职。这样,我国继续教育才能顺利发展。

关键词:继续教育;市场失灵;政府失灵

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市场失灵是通过市场力量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政府失灵就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反而造成资源配置低效。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由于经济的外部性、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信息不对称及垄断等多种因素的存在,使得通过市场机制难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出现了市场失灵。为了解决市场失灵,需要借助政府的有形之手来降低信息不对称、经济外部性以及垄断等阻碍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因素,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但是,政府有形之手在干预市场失灵时,可能产生新的问题,即政府失灵。如政府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又没有管、没有及时管等,即政府越位、缺位和错位,从而影响资源配置效率。

二、继续教育领域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

理论上来说,教育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所有教育产品的收益都具有外溢性,带有一定公共产品属性。教育层次越低,教育的社会收益越大,教育层次越高,教育的社会收益越小。继续教育也属于教育,也具有外溢性。由于继续教育的层次相对不高,因此,继续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收益比受教育者个人收益更大。因此,继续教育既有公共产品属性,也有私人产品属性。继续教育产品需要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繁荣我国继续教育事业,首先要梳理我国继续教育各类产品的或公共或市场的属性;其次,要梳理政府和市场在继续教育领域中各自的边界,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向继续教育领域提供优质继续教育产品。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继续教育领域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却是政府与市场在继续教育领域各自的边界不清。该由政府提供的继续教育产品却推向了市场,该由市场来提供的继续教育产品却由政府包揽了下来。造成了我国继续教育领域存在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问题。

三、继续教育领域政府失灵的主要表现

(一)政府管得太多造成社會参与度不高

政府失灵的一重表现是政府管得太多造成社会参与度不高,即政府的越位和错位。传统的观念就是继续教育就是由政府来承担的。因此,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对于继续教育的方式、内容、监督管理等参与不多,也没有相应的知情权。大众对继续教育缺乏应有的反馈机制,致使继续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低效。就学历教育来说,随着大学扩招,继续教育在学历教育中的市场越来小;就技能教育来说,继续教育的定位造成了技能教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就市场培训来说,继续教育因师资、教育内容等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就老年教育来说,因内容脱节,使得继续教育也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

(二)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

政府失灵的二重表现是继续教育管理机制不健全,即该管的没有管好。现在继续教育发展的主体是各高校。大多数高校都设有继续教育学院,作为全日制学历教育的补充。但事实上,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招生生源在不断萎缩,发展难以为继。许多高校事实上都已经在外包继续教育学院。承包该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开展市场培训。承包者能力强的,会走出一条发展之路;能力弱的同样被市场淘汰出局。大多数大学的继续教育学院如果承载着传统继续教育发展思路,必然市场萎缩;如果放弃原有的发展目标和思路,走市场化道路,其实已经脱离了继续教育原有路径。

继续教育发展的这种乱象,说明了我国继续教育管理机制还跟不上时代的需要。管理部门没有找到继续教育的定位,继续教育者本身也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管理机制不完善,定位不明确,继续教育发展出现了发展瓶颈。

在管理中,法制也比较缺乏。继续教育现在的发展仍处于无序状态。如何建立继续教育良好的法治秩序和追责机制,保证教育的公平,推动继续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和谐,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定位不准确

政府失灵的三重表现是定位不准确,即不该管的管了,该管的又没有管好。继续教育最早的定位是为了解决正规学历教育不足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对人才需要量大,但高等院校有限,还有大量的人才无法通过高考进入高等学院读书,继续教育就承担了不能进入大学全日制教育的这些人学历教育任务。继续教育对社会起到了人才培养的作用。但是,随着高校的扩招,绝大多数人才都能顺利进入高等院校接受全日制学历教育,导致了学历继续教育市场的萎缩。但是一些非学历教育,一些市场化培训,一些与终身教育有关的教育培训却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我国继续教育却没有适应这种市场需要而得到发展。大量的非学历教育要直接与市场对接,这需要我国继续教育的重心由学历继续教育转向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并重,甚至非学历继续教育超过学历继续教育的新的发展阶段。因此,我国继续教育的定位就需要调整,以适应新时代继续教育发展的需要。

当前,我国继续教育的承担者众多,如电视大学、业余大学、普通高等学校等。其中,普通高等学院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办学主体。但总体上来说,承担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是事业单位。也就是说,政府是我国继续教育的主要供给者。

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经验看,政府都是继续教育的重要提供者,在我国市场发展不全的时代,由政府来主办也未尝不可。但是,只有政府来承担继续教育的任务,肯定会使得在继续教育领域中,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出现模糊。该由政府来做的,政府来做了;不该由政府来做的,政府也做了。出现继续教育领域效率的低下,需要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在继续教育领域中各自的边界问题。

正是因为如此,在我国高校学校继续教育管理模式上出现了二种模式:一种是行政化管理模式;二是市场化管理模式。按行政管理模式看,它可以更好地满足公共利益的需要,但却因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适应不了市场的需要,效率低下。另外,按市场化管理模式来看,等于只对继续教育作基本的管理,具体培训内容与培训方式由继续教育管理者具体执行。激励机制强,但约束机制不足。在适应市场需要方面更有效率,但是在履行公共利益方面却显不足。

也只有准确定位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才能更好地使继续教育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四、继续教育领域中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解决路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

既然我们认识到了继续教育未来改革的方向是市场的交给市场,是政府的交给政府。那么,继续教育的最高层管理者,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快继续教育国家制度建设,从上到下统一认识,从上到下厘清职责。

由市场管理的,继续教育的质量由市场去选择和淘汰。我们只要将这一块继续教育领域厘清交给市场就可以了。但是,由政府负责提供的继续教育这一块如何保障质量,提高声誉,需要不断摸索。

对于交由市场选择的继续教育,顶层设计的重点是制度供给。让市场在法律规制下运作,不要过多地干预,政府做好裁判就可以了。因此,这一块的顶层设计就是建立更加完善的继续教育法律法规以及具有长效机制的配套的管理制度等,同时聘请第三方为监督者。不需要政府提供额外资源,管理也方便。少插手,多放手,这一块就管好了。

对于交给政府的继续教育这一块,政府要严控质量,尤其是学历教育。现在继续教育诟病最多,一些高校学历继续教育无序发展,质量低下,文凭含金量低,社会负面影响大。学历教育变成花钱买文凭。这就需要国家加强监管。突出质量第一可以宽进严出,不能宽进宽出。将全日学历教育与学历继续教育纳入同一标准进行监管,统一免试入学、统一毕业生能力测评体系、统一全国继续教育师资评价培训体系、统一全国继续教育财政拨款体系、统一全国继续教育质量标准体系和评估制度、统一全国继续教育资质认证体系、统一全国继续教育证书体系、统一全国继续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

(二)重新定位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的定位有两方面:一是继续教育与全日制教育的各自的边界;二是继续教育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只有找准了这两个边界,就能找准继续教育的定位。

对于这两个定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已有明确的结论:继续教育是与全日制教育并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国家鼓励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于继续教育的定位非常原则,这给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困惑。

传统的全日制教育主要针对的是适龄人口。但事实上,全日制教育除中小学外,大学全日制教育已经放弃了年龄限制,尤其是硕士和博士。因此,继续教育中政府与市场的定位问题才是最直接影响到继续教育的发展问题。

如何对继续教育领域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进行定位?主要依据教育的目的来定:

1.是否具有公益性。公益性与盈利性继续教育:如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以后从事的是公益事业,或是政府工作人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那么他们的继续教育应由政府承担;如果受教育者接受教育以后从事的是盈利性行业,那么他们的继续教育应由市场来承担。公务员、教师、医生、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解放军等的继续教育者都属于公益性目的范畴。

2.是否为学历教育。由于学历证书由政府签发,因此,学历型继续教育主要由政府提供,以确保学历的高质量和真实有效。而非学历教育就要根据继续教育的目的来确定。属公益性的由政府来提供;属盈利性的则由市场来提供。

3.是否以脱贫或增加就业为目的。凡属脱贫或增加就业为目的的继续教育,则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如全民素质提高或职业技能培训等就属此类。

4.是否为老年教育。针对老年人的继续教育的社会收益大。因此,老年的继续教育应由政府来承担。

对于政府提供的继续教育,重在人的发展,对于市场提供的继续教育,重在技能提升。因此,边界不一样,定位不一样,继续教育产品的内容也会不一样。

根据定位确定分类管理方式。凡属政府提供的继续教育产品,纳入统一管理范畴;凡属市场性继续教育产品,政府只对培训资质展开管理。

(三)带有公益性的继续教育改革要以内涵建设为重

40年来,我国继续教育发展走的是一条外延式扩张之路。这也符合当时的国情:国家对人才需要旺盛,而全日制大学招生规模有限,催生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快速发展。现在,我国大学教育扩招使得全日制大学教育吸纳了大多数社会青年,致使我国继续教育生源不断萎缩。在我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教育强国的过程中,继续教育走内涵式发展是必然要求。提高继续教育质量,以高质量作为继续教育发展理念,通过提升质量为突破口找到继续教育发展的正确路径。

(四)提升政府对继续教育的服务功能

无论是公益性的继续教育,还是带有市场属性的继续教育,政府都要增加服务能力。增加服务最好的方式就是将社会大众纳入到继续教育管理中来,与社会大众平等对话,让社会大众参与继续教育管理,凝聚继续教育共识,这是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如推进继续教育决策的民主化,提升继续教育决策的透明度等。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高效的继续教育需求反馈机制,确保继续教育更适合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提升政府在继续教育领域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平。整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统一的继续教育平臺,提供继续教育评价机制等都是推进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有力举措。

(五)提高继续教育的投入规模

由于继续教育带有较强的公益属性,因此,在公共预算中,中央和地方要增加对继续教育经费的投入,形成继续教育良好的有保障的投入机制和投入规模。完善的继续教育的规划和预算,科学的继续教育考评机制和问责机制,确保高投入有高回报。

(六)强化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

继续教育,尤其是公益特征明显的学历教育,需要有一支非常优秀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因此,对继续教育师资形成良好的选拔机制,制定国家继续教育师资队伍考评机制,淘汰机制,培训机制,确保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的优良。

对于全日制教育,已建立了督导制度。对于继续教育,也要相同的建立教育督导制度,确保继续教育高质量。同时,在教师内部也要建立起学科带头人制度,便于带来继续教育整个学科的发展。

(七)强化对学生管理

继续教育能够持续发展,重点是产品要过硬。如果毕业的学生素质低下,继续教育就会越来越萎缩。提高教师素质,改进教育内容,加强学生管理,需要同步进行。

参考文献

[1]刘勋.继续教育改革须去粗取精[N].贵州政协报,2017-8-31.

[2]毛建国.继续教育可改革但不会停止[N].湖北日报,2017-8-29

[3]王永锋.论新时代继续教育改革的逻辑与方略[J].终身教育研究,2018(2)

作者:刘丽霞

上一篇:四年级德育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电厂安全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