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经济发展

2022-10-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宁夏经济发展

浅议宁夏循环经济发展

摘要:如何改变宁夏农业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寻求高效、稳定、持续的发展模式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循环经济作为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和先进的经济模式,为宁夏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模式。

关键词:循环经济;发展;措施

0 前言

循环经济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采用的旨在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且相对于传统的开环经济形式而言是一种闭环流动的经济模式,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使经济活动由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单一线性流程转变成一个“资源—产品—再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特点,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它的产生是对传统的不可持续生产方式的一种变革。

1 宁夏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宁夏循环经济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宁夏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结构特征,以企业为主体,以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在银川举行的APEC循环经济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会议召开后,发展循环经济被进一步确定为宁夏经济今后发展的主要方向。

1.1 建立相关政策体系,确定循环经济试点

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节约能源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加快推行清洁生产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自治区将石嘴山市、望远工业园及宁夏金昱元化工集团等9家企业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已分别编制了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循环经济工作全面展开。

1.2 加大支持力度,推行清洁生产

全面落实国家在税收方面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实行的政策优惠,共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企业50多家,产品40多种,年减免税收超过1亿元。根据全区工业布局和行业特点,选取冶金、造纸、化工、水泥四个重点行业的8家企业作为自治区第一批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带动全区清洁生产工作有效开展,从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宁夏经济总量小,面临着既要大力发展经济,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艰巨任务,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十分突出,发展循环经济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1.3.1 对生态环境重要性与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紧迫性的认识不足

一些地方与部门重视和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人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协调,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缺乏足够认识,全民的资源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1.3.2 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不够 循环经济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循环经济的科学内涵、建设机制与保障政策等问题还有待深入研究,促进循环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

1.3.3 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宁夏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冶金、有色金属、石化、电力、造纸、水泥等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较重的行业技术水平总体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快,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

1.3.4 环境容量有限,生态保护也更显突出 全区水环境污染严峻,城镇固体废物以及生活垃圾急剧增加,但处理设施滞后,集中处理能力低下,严重影响城镇环境。

2 宁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进一步提高宁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探寻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化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特点是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发展生态服务业,办好生态旅游和各种绿色服务业,因此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无疑有其重要的意义。

3 宁夏农业循环经济保障措施

农业循环经济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宁夏农业循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应有以下几方面保障措施。

3.1 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生态农业

按照“生态优先、草畜为主、特色种植、产业开发”的思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变。对大于15°的坡耕地全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对超载过牧、植被破坏严重区域,实施围栏封育和退牧还草引草入田,大力推行“草-菇-畜”生态栽培模式,构建“植物-微生物-动物”良性循环菌草产业链中部干早半荒漠区要重视饲草料,特别是柠条的转换利用,逐步形成“种植-饲料加工-养殖-第三产业开发”的产业结构链条,发展沙产业;通过促进水源涵养林基地的培育,推广农果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林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农牧生态型等模式,把环境治理与林草建设、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发展商品性生态农业。加快草原生态重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推广可降解农膜、商品有机肥、生物农药兽药、稀土肥料、酶化饲料和标准化无公害种养技术,达到“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和畜牧业的要求,发展生态畜牧业。

3.2 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带建设

建设“盐-同-海”滩羊产业带。推行“人工种草、刈割栈养”和“以草定畜、划区轮牧”相结合的生态牧业生产方式,在盐池、同心、海原一线建设滩羊产业带,通过人工种草,棚圈设施和饲草料加工机械的配套建设,实施滩羊保护性开发;建设“同-海”红枣产业带。推广“枣瓜间作”种植模式。同时与中部地区的灵武、中宁相连,形成“灵-宁-同-海”红枣产业带。

发展环六盘山草畜产业带。推行“粮草轮作、复种禾草”耕作制度和“人工种草、刈割栈养”的牧业生产方式,在退耕还林还草的基础上,引草入田,扩大和强化苜蓿等优质牧草的种植;建设环六盘山马铃薯产业带。以西吉县为中心,发展“西吉-隆德-原州区西南部”优质马铃薯产业带,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建立优质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同时,开发马铃薯种薯产业,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生产,提高马铃薯产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3 建设生态型农村,发展生态旅游

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加大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投入的历史机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新理念,发展秸秆、畜禽粪便等的资源化利用,推广以设施养殖型庭院经济模式、“四位一体”型庭院经济模式和“农-果-菇-饲-沼-肥”型庭院经济模式为主的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发展清洁能源,推广太阳灶、太阳房和节柴灶。培育以自然村为单元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发展乡村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物业管理业,进行生活垃圾及污水无害化处理,使农业面源污染势头得到遏制,实现村容整洁、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型新农村建设。

3.4 加大农村能源开发力度

按照“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开发和节约并举”的方针,推广沼气池、太阳灶、高效节能炕灶、秸秆气化等农村能源设施,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能源技术服务和质量监督体系,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化发展,逐步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以沼气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使农村用能结构得到优化,基本杜绝由于烧柴而造成的植被破坏,森林植被和草地退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实现良性循环,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3.4 加快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

种植业要建立“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模式。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效减少化肥、化学农药等农用物质使用量和使用强度,逐步推广生物农药,降低土壤重金属、水体富营养化等污染程度,改善种植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畜牧业要建立规模化养殖场和积极推广养殖业“出户人园”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主要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单位面积养殖规模,确保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能被农田吸收利用,不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农副产品加工业要建立加工废弃物集中利用模式。在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较为集中的区域,组建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专业从事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加强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围绕循环农业发展,开发相关技术,建立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投人品高效利用技术、无害化投人品开发技术、农业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农产品加工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环境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以及节水农业技术等。加快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支持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产品的发展。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为先导,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培育品牌,做强产业。培育循环农业基地县,形成规模和产业互补优势。

4 总结及展望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不仅需要政府的积极推动,而且需要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应系统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干部培训,提高各级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自觉性;积极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试点,引导涉农企业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公众宣传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公众参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加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使其成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在循环经济理念下研究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宁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季松.新循环经济[M].北京出版社,2005.

[2] 任正晓.农业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 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0.

[4]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夏回族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通知(宁政发〔2007〕47号).2007.

[5] 廖力君.宁夏南部山区生态重建初步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4):166-167.

作者简介:马艳艳(1979-),女,宁夏人,就职于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

作者:马艳艳

第2篇: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报告

近年来,宁夏自治区通过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和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但是,文化企业规模小、融资难,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缺乏,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能力弱,新兴业态发展相对滞后等等,依然是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需要消解的困境。市场主体力量的强大即文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的强大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因此,繁荣发展宁夏文化产业的对策应该围绕推动和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来进行思考。

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繁荣我国文化的重要途径。宁夏文化产业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文化产业进入了蓬勃发展、迅速壮大的快速成长期。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沿着自己特定的模式和轨道,稳步前进,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加,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一)以文化产业发展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先后颁布了发展文化产业的系列相关《意见》或《规划》,从文化产业宏观政策的顶层设计上,大力推动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繁荣。2006年印发《宁夏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强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建设,加强“一核三带”文化产业点建设,促进文化产业群发展;2007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区文化建设的意见》,确定了演艺业、娱乐业、文化会展业以及网络文化业等行业为重点文化发展的产业门类,以优化文化产业布局和结构、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塑形以及文化市场管理与培育为主要内容;2008年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主要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为主要目标,并首次提出了建立文化发展统计体系,宁夏在全国率先开展规模以下文化及相关产业监测统计工作,建立全区统一的文化产业统计单位名录库,并在全国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特别是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具有一定的标志性意义,该《意见》从财税、投融资、土地、人才、奖励六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具体实施措施,同年4月,自治区文化厅印发了《關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的实施细则》,对《意见》的实施做了详细的安排和部署;2010年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宁夏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充分发挥金融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支持宁夏文化产业做大做强;2011年出台了《关于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的决定》,确立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

2012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这是宁夏首个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该《规划》确定了宁夏“一城两区三带四组团”的战略布局,明确了文化旅游业、演艺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等九个重点发展行业,通过实施“六大工程”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出台一系列发展规划和不断完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为产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切实保障。

(二)通过不断塑形文化产业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宁夏现有自治区级国有文化企业6家。2009年塑形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成为宁夏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主题。这一年,是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历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一年,也是自治区塑形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关键转折点。宁夏以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为抓手,组建了黄河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广电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宁夏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在此基础上,又组建了宁夏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

转制后的文化企业把转企改制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借船出海,推动企业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实现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步伐。通过体制性的变革,6家文化企业形成了新的经营管理机制、投融资机制、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和企业文化,员工积极性得到有力调动,国有文化资产得到盘活,文化领域长期存在的“小散滥”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在市场竞争中迸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经营业绩不断提高。截至2013年,6家文化企业实现经营收入11.1亿元,利润总额9148.23万元。

(三) 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高

自治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从2008年的25.1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74.36亿元。2016年增速为17%;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2004年的1362个增加到2016年的12246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从2004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16年的6.5万人;文化产业投资规模持续增长,全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4年的6.5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0.95亿元,年增长率从2004年的14.2%增长到2016年的18.3%。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文化产业总体规模持续扩大,保持着稳定的发展态势,逐步成长为深化宁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助推力量。全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自2012年的51.7亿元增加到了2016年的74.36亿元,占GDP的比重自2012年的2.12%增至2016年的2.35%,增长了0.23个百分点;宁夏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自2012年的6713个增至2016年的12246个,增加了5533个,年均增长约1100个;培育文化企业2080家,总数达4876家,文化产业主体不断壮大;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增长到99家,其中5家出口文化企业被文化部确定为重点扶持企业,5家动漫企业通过文化部等部门认定。

(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持续提高,骨干文化企业不断壮大

集约化、集聚化是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为了加速培育壮大文化产业集群,坚持把产业集群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突出规划引领、龙头带动、产业延伸、功能配套,自治区以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加速推进文化产业集约化、集聚化发展。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是国家为培育文化产业市场主体,增强文化企业发展活力,发挥骨干文化企业的示范、窗口和辐射作用,不断提高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自2004年至2014年,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已先后命名了5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命名了6批。2008年国家命名了第3批5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宁夏有了首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国家命名了第4批7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宁夏有了第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2年国家命名了第5批59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宁夏被命名了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第4批被命名了4个);2014年国家命名了第6批7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宁夏有2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截至2016年,自治区共有6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和示范基地的命名活动,自2006年开始到2015年共命名了5批41个示范基地,1批4个示范园区和2批56个示范户。通过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强化管理,使这些园区、基地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从而培育扶持、发展壮大了一批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和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了集聚效应和孵化功能,为自治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五)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有效缓解了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自2009年起,自治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财政拨付资金从每年1000万元增至每年1500万元。自2014年起每年财政拨付200万元用于奖励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园、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示范户。围绕落实国家《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宁夏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宁夏“五优化对接”普惠金融工程实施方案》《加强金融支持科技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积极引导银行类金融机构开发出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信贷投放、授信模式等金融服务方式,充分调动金融机构发挥促进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银行业有效支持宁夏广播电视台、宁夏报业集团等一批自治区骨干文化企业。积极推动文化企业实现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截至2017年已有8家文化创意企业在新三板成功挂牌,自治区财政给予新三板挂牌每家企业50万元鼓励。积极发挥为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组建的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的作用。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有限公司2013年末,与中信银行合作设立总额为20亿元的“种子基金”。截至2016年,“种子基金”累计实现贷款担保和委托担保逾15亿元。2015年,该公司设立一支专属发展基金,用于扶持自治区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发展。出台了《宁夏文化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切实推动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六)着力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文化市场营商环境逐步优化,市场投资活力持续激发,小微企业活力迸发,新登记市场主体数量和资本总额总体保持增长趋势,文化市场新业态、新主体、新产品层出不穷,文化市场主体不断壮大。截至2017年末,全区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单位)7200余家,银川市2637家、占36.6%,石嘴山市1021家、占14.2%,吴忠市1160家、占16.1%,固原市1577家、占21.9%,中卫市758家、占10.5%,宁东基地63家、占0.90%。区域发展趋于协调,首府银川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已经形成了网吧市场(上网服务业)、娱乐市场、艺术品市场、演出市场、电影市场、印刷复制市场、出版物市场、音像市场、网络文化市场等市场门类。2017年,网吧市场988家、娱乐市场1470家、艺术品市场1147家、印刷复制市场1780家、出版物市场606家、演出市场264家、电影市场50家,形成一定市场规模,对于促进文化产品生产,扩大文化消费内需,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2016年度文化市场经营机构基本情况综合年报,被统计文化经营场所(单位)2025家,从业人员10118人,资产总计31.29亿元,营业收入9.01亿元。

对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

1、从全国、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以及西北五省区代表性的省市区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年增长速度和文化产业增加值比较看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76%,比上年增长12.1%,北京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8.45%位列全国首位。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為2.14%,比上年增长7.7%,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62个百分点,低于北京6.31个百分点,年增长速度低于全国4.4个百分点。2015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3.97%,比上年增长11%,北京以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3.4%又位列全国首位。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23%,比上年增长10.6%,全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1.74个百分点,低于北京11.17个百分点,低于西部首位四川(约4%)约1.77个百分点,低于西北首位陕西(3.95%)1.72个百分点,年增长速度低于全国0.4个百分点。2015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位于全国第25位,GDP占比在全国暂列第22位。

2、从全国、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以及西北五省区代表性的省市区的规模以上和规模以下文化企业数量比较看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目前,我国规模以上与规模以下文化企业构成基本相同,即文化服务业企业占比第一,文化批发零售业企业占比次之,文化制造业企业占比最后。宁夏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占法人单位数比重极低,而规模以下文化企业占比很高。

3、从全国、文化产业发达地区、西部地区以及西北五省区代表性的省市区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对比看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宁夏与西部文化产业发达的四川、陕西相比,文化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额度明显偏低。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困境

现阶段,谈到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和发展困境,无论是文化产业发展领先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文化企业规模小,文化企业大多是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散小弱,由此带来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比重不高;二是文化企业发展遇到的资金问题——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大、融资难;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地域间的不平衡的问题;四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五是缺乏文化产业的高端人才,如复合型人才,即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人才;六是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能力弱,文化对外贸易额偏低,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占比低;七是政策与制度创新薄弱;八是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与科技结合度低,如VR、AR技术等。这些问题和发展困境也是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需要消解的困境。与文化产业发展领先地区相比,宁夏由于自身经济基础薄弱,这些问题表现出的程度更深,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更为突出。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偏低。以2015年和2016年数据为例。2015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3.97%)1.74个百分点,低于北京(13.4%)11.17个百分点,低于西部首位四川(约4%)约1.77个百分点,低于西北首位陕西3.95%的1.72个百分点。2016年,宁夏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低于全国4.0%的1.57个百分点。

(二)文化企业规模小且大多是中小微企业,市场主体散小弱,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基数低且增长缓慢,造成了宁夏文化企业实力不强,文化产业竞争力偏弱的状况。产业主体是产业发展的关键。宁夏文化产业主体以中小企业和文化个体户为主,现有企业还未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一方面,企业投资多以自筹资金为主,主要分布在文化旅游、娱乐、文化产品销售等领域。个别民营企业参与文化领域的投资,建设了一些文化产业项目,但没有真正形成以文化产业为主业的经营业态。资本市场融入度低,决定企业规模弱小,层次和规模需要提升,资金分散,造成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低。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单位普遍缺乏活力,创新能力不足,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受经济发展制约,各地对现有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挖掘文化资源尚有欠缺,造成部分文化资源闲置和浪费,文化活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现有的文化产业领域中,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多,具有创新实力的企业更少。2015年宁夏文化企业10421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7家,规模以下文化企业2883家,个体户7441;2016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9家,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倒数第三,占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的0.2%。

(三)地域之间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首府银川引领发展的作用显著。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分布上的差异造成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平衡,文化产业区域发展特征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首府银川经济实力最强、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和所占比重最高。

(四)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以信息化、數字化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如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产业呈现为总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的特征。宁夏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无论是在数量、种类、质量上,还是在规模、档次、效益上,都严重滞后于经济发达地区,同时文化产业的发展也相对落后于其他产业的发展。

(五)文化产业人才结构失衡。文化产业从业人员队伍中缺乏高端人才,如复合型人才,即既懂管理又善经营的人才少,一般人才过多,如传统娱乐业、经营性从业人员偏多,创意和设计人才、文化制造业技术人才,以及新兴业态专业人才偏少。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等都存在与文化产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六)文化产品“走出去”的能力弱,文化对外贸易额偏低,在文化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极低,参与国际竞争实力弱。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宁夏对外文化贸易不断拓展、特色更加明显。2016年,宁夏骨干国有文化企业以及民营文化企业,在影视类对外文化贸易和出版类对外文化贸易取得了一些新进展,但对外文化贸易额极低的状况,亟待进一步拓展。

对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市场主体力量的强大即文化企业的实力与竞争力的强大是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因此,繁荣发展宁夏文化产业的对策应该围绕推动和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来进行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和细化已有的文化产业政策,给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政策环境,继续保持宁夏文化产业发展驱动力较强的势头。

宁夏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公共环境较好,产业面貌在迅速优化,发展势头值得期待。自治区应继续保持文化产业发展驱动力强势势头,进一步完善作为公共环境重要内容的文化产业政策。要深刻领会国家出台的《关于推进文化创新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若干意见》、《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以及《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所制定的系列经济政策,进一步完善和细化2009年《关于加快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该政策出台已九年,需要进一步完善、健全相关的扶持政策,如财税、土地及煤、水、气、电价格等方面如何减负的问题,这些政策针对性强,也是企业关注度高的内容。

(二)以创新驱动的理念,持续改善宁夏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资金困境。

根据北大文化产业研究所的调研结果,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有57类,其中资金不足最为关键。主要表现在:文化建设资金缺口巨大;文化企业间接融资困难、支持面很窄,总体上僧多粥少;民间资本与外资观望的多,实投的少;地方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还在告急等。毋庸置疑,资金的短缺同样也是制约宁夏文化企业繁荣发展的瓶颈。

为了缓解宁夏文化企业发展的资金困境,政府与企业应该协同予以解决。一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服务文化企业的作用。首先要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并要加大资金投入量。在财政政策方面,自治区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于资金量不大,又存在资金使用方式单一、效率难以评估等问题,对文化产业引导和促进作用并不显著,因此,要建立从管理、使用以及评估等办法用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机制。其次,发挥好宁夏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的作用。融资难仍是制约文化企业瓶颈,特别是中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目前银行信贷仍是小微文化企业的主要融资渠道,自治区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司要发挥对小微文化企业支持的作用。再次,以机制的健全,加大财政资金对文化产业示范园以及示范基地、示范户的奖励力度,以此促进小微文化企业的成长。最后,探索创新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市场化运作的文化金融公共服务平台,即“文化金融服务中心”,统揽有关文化金融合作及服务的有关事宜,使之快速运转起来,通过引导、项目对接、信息服务、业务培训、信用增进、资金支持等方式服务于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尽快探索建立文化金融合作实验区,引导和促进各类资本参与文化金融创新,建立文化金融合作发展的创新机制;探索建立文化产业的引导基金,引导和促进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等,为文化企业创造有利于发展的资本市场环境。

另一方面,文化企业也要发挥好自身的能动作用。首先,积极全面掌握国家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积极申请各部各委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项目,从不同渠道争取资金,缓解企业资金难题。如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与科技融合提升计划项目、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及重点项目、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示范基地的申报等。其次,中小微文化企业要继续积极营造进入创业板、新三板直接融资的企业实力,截至2017年2月,宁夏有59家新三板企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宁夏监管局网站),其中有8家文化企业,占比8.59%,占比很低。

总之,通过资本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平台的力量去帮助在文化产业链上不同节点的文化企业,帮助这些文化企业打通链条,协同创新、协同创业,共创价值和共享价值。

(三)以银川市举办的WCA赛事为突破点,推动宁夏游戏产业的发展。

虽然电竞只是游戏产业消费端的一环,但《2016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5年国内电竞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达504.6亿元,占游戏市场销售总额的30.5%;电竞用户达1.24亿人、总产值269.1亿元”,电竞业已成为国内游戏产业中的重要一环。自2014年银川市政府主办WCA赛事以来,在WCA赛事的带动下,银川的游戏产业集群效应在业界崭露头角,“电竞之都”也成为银川新的城市名片。2014年,WCA获银川市财政投资6000万元,2015年WCA奖金达到1亿元,2016年总奖达2亿元,远超国内同类赛事,历届WCA赛事通过30家直播平台的合作,观看人次已达到2.8亿。宁夏应该大力支持这一赛事,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四)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育、引进的顶层规划。

发展文化产业,人才是关键要素。宁夏政府既要從宏观层面,又要从微观视角制定出文化产业人才培育规划,用财政资金支持文化产业人才的培育、引进。以高端创意设计、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加强对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扶持。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从文化企业现阶段和未来发展以及不同类型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培育、扶持和引进文化产业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2015宁夏文化蓝皮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4年2月.

[2]《2010宁夏文化蓝皮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

[3]《2018宁夏文化蓝皮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8年1月.

[4]《2014宁夏文化蓝皮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3年12月.

[5]贯彻落实新理念 奋力创造新辉煌,《求是》2017/12.

[6]《2017宁夏文化蓝皮书》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12月.

[7]《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报告(201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

[8]喻文益.国家文化产业银行亟待建立,中国文化报, 2013-06-08.

作者简介

鲁忠慧 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研究领域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及传统文化

作者:鲁忠慧

第3篇: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及发展趋势

宁夏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与国家顶层设计与政策推动密切相关的,并直接影响着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成效。2019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宁夏通过实施银川都市圈文化旅游核心区、贺兰山东麓生态文化旅游廊道、黄河文化旅游带、大六盘红色生态度假板块、大沙坡头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宁夏东部旅游环线建设“六大行动”,借力宁夏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业持续向好,取得显著成效。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各项事业发展站在了建设美丽新宁夏、共圆伟大中国梦的历史新起点上。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新形势下,在文旅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为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持续奋进,取得了新成效。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所处的国家政策环境简析

宁夏的文化产业发展,是与国家顶层设计与政策推动密切相关的,并直接影响着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成效。2019年国家层面出台的一系列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政策,凸显出我国推动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法制化以及提升旅游消费潜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的讯息。其中《关于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的指导意见》从提升旅游景区、旅行社服务水平等多项措施以推动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关于促进旅游演艺发展的指导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推动文化与旅游、与科技以及数字文化工程的融合发展;《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等,持续调动和激发我国潜在的旅游消费能力;6月28日《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开始公开征求意见,标志着我国首部关于文化产业的法律立法工作已经进入关键环节,文化产业法制化进程提速。总而言之,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9年国家顶层设计,体现出跨领域、跨行业、打破壁垒、突出跨界的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法制化发展的特点。这几个特点也不同程度地显现在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进程之中。

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2019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成效

一是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成效。2019年自治区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1.07亿元。分产业看,文化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6.06亿元,文化批发与零售业实现营业收入3.83亿元,文化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1.18亿元;分行业看,文化消费终端生产、文化装备生产、创意设计服务以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营业收入实现了增长,分别是0.27亿元、同比增长17.4%,0.10亿元、同比增长11.1%,4.09亿元、同比增长9.4%,以及3.53亿元、同比增长5.1%;分领域看,文化核心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4.93亿元,文化相关领域实现营业收入16.14亿元;分地区看,银川市、中卫市、吴忠市、固原市和石嘴山市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4.25亿元、9.04亿元、6.98亿元、0.52亿元和0.28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文化制造产业和文化服务产业是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创意设计服务以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行业强势发展,银川市依旧保持着推动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中卫市异军突起,成为仅次于银川市的推动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二是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旅游业发展成效。2019年是文旅融合发展的开局之年,宁夏通过实施银川都市圈文化旅游核心区、贺兰山东麓生态文化旅游廊道、黄河文化旅游带、大六盘红色生态度假板块、大沙坡头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宁夏东部旅游環线建设“六大行动”,借力宁夏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旅游业持续向好,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宁夏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实现稳步增长。全区接待国内外游客4011.02万人次,同比增长19.92%;实现旅游总收入340.03亿元,同比增长15%。

三是西部地区中的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中国西部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由产业生产力指数、产业影响力指数和产业驱动力指数构成,根据“2019中国西部文化产业指数”数据显示,2019年,宁夏在西部地区,生产力指数位列第七、综合指数位列第六、影响力指数位列第七、驱动力指数位列第三。“中国西部文化消费指数”从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满意度五个方面全面测度西部地区文化消费发展情况。根据“2019中国西部文化消费指数”数据显示,宁夏在西部地区文化消费能力位列第五,文化消费水平位列第四,而在文化消费综合指数、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满意度三个方面的指数都位列第五名之后。

(二)2019年宁夏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1、2019年宁夏修订与制定了一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文件。修订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征求意见稿)》,该《意见》是针对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作出相应调整的结果;制定的《关于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的有关意见》,是针对自治区文化小微企业多且弱的现状,为进一步推动小微文化企业发展而制定的;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创意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发展的奖补办法》,是为进一步激发与激活自治区文化创意产品与旅游商品市场的活跃度、丰富性制定的,同时为了文化产业各类企业、不同层次的市场主体健康顺利的发展,启动了《自治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示范户评定标准及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2019年自治区的这些文化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简而言之有两点,一是促进文旅融合,二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健康有序发展。

2、大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文旅融合的新格局。

(1)以项目为抓手,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是立足于宁夏文化旅游產业资源实际,利用各种机会与平台,广泛推介与宣传精选出的优质文化旅游项目。二是在2019年自治区举办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项目对接大会上,签约16个项目,签约金额为50 亿元。三是首次通过“城市会客厅”的模式联动自治区五市,推动项目合作落地落实。四是自2018年开始,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6000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2019年以6000万的自治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对分类入选的41个文化产业项目给予不同程度的资金支持,其中一类项目6个,主要用于支持宁夏党委、政府和自治区宣传部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文化精品创作生产、新兴文化业态以及重要文化活动项目;二类项目10个,主要用于支持立足主业,项目产业属性和示范带动作用强,符合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扶持政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三类项目10个,主要用于支持立足主业,符合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扶持政策,示范带动作用较强,有较好经济效益的项目;四类项目11个,以文旅融合的特色项目为主,五类项目4个,以非遗传承保护为主。

(2)推出八大举措,推动宁夏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一是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支持景区与特色文创企业合作开发具有地域特色、与景区融合度高的文化旅游纪念品、文化创意产品,丰富景区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二是加强与科技融合,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动漫品牌推广中心”和“中国动漫集团众创空间宁夏基地”建设;三是加强与农业融合,统筹贺兰山东麓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人文景观等资源,加快绿色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建设,着力将贺兰山东麓葡萄文化长廊打造成集酒庄休闲、葡萄酒文化体验、生态养生、高端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和旅游产业集聚区;四是加强与教育融合,积极推进“研学旅游”和“文物进课堂”有机融合,遴选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和精品线路。依托高校学生和科研机构人员,提升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设计水平;五是加强与体育融合,推动把自行车、马拉松赛等活动转化为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大力开展以贺兰山、六盘山、黄河、长城、沙漠等资源为依托的户外旅游活动,带动旅游产品结构由观光游向休闲度假等复合业态并重转变;六是加强与康养融合,结合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等创建,加快推进一批康养旅游产品和业态打造,推动形成全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体系健全的康养旅游产业;七是提升文旅消费水平,丰富产品供给、优化消费环境、完善消费设施,发展假日和夜间经济,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八是创新金融服务机制,鼓励建设文化和旅游金融服务中心,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推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产业投融资体系,促进优质文化和旅游项目落地实施。

(3)宁夏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推动宁夏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围绕“六盘山上”“贺兰山下”“黄河两岸”“长城内外”文化旅游产品体系,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体验性强的民宿集群、自驾营地、星空营地等文化旅游新业态项目。

(4)以推进蒙宁沿黄流域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推动宁夏文旅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末,蒙宁双方签署了《蒙宁文化和旅游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4+4沿黄城市文旅合作框架协议》,相关文旅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

3、多种方式激活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生产过程得到活态保护和发展。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了可持续传承的动力,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自治区在生产性保护非遗的路径下,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引领下,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去。一是联动文旅部,举办“ 非遗过大年· 文化乐万家 ” 系列活动,推出非遗传统节日活动315项。二是联动相关省区和单位,推进文化遗产进景区、进展会、进苏州园林、出国门,推动非遗展演与文旅宣传推介相结合、产品设计与文创公司相结合、培训交流与市场推广相结合,促进非遗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不断提升非遗产品的时尚性、实用性、品质度。三是推进非遗进展会获得成效。非遗项目“盐池刺绣”及“同心回族剪纸”分别获得120万和20万订单。四是4个非遗项目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固原砖雕入选全国5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优秀保护实践案例。

4、通过举办节会,为文化企业提供发展平台。先后举办了AFN“ 一带一路 ” 宁夏动漫节、互联网电影节、文物文创产品设计大赛等节会活动。

5、支持文化企业提升改造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和文创产品研发水平。组织展示展销文化旅游商品300多种、8000余件,现场销售收入百万余元。宁夏文旅商品在各类国家级文创赛事中获得3金10银9铜的好成绩。新增一家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动漫企业,使爱幕依(宁夏)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成为我区第6家被认定的动漫企业。

6、持续加强文化旅游人才的培养。大力实施“三区”文化人才支持计划,全年培训文化和旅游人才2974人次。

2019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特征

一是加大了文旅融合发展的步伐。

2019年作为文旅融合元年,其融合不仅体现在政府机构职能的整合方面,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自主深入融合,这既是理念、产品之间的相互融合,也是业态、管理之间的相互融合。宁夏推动文旅融合表现在:以启动编制文旅融合的相关规划,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如《银川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9-2024)》《石嘴山市工业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编制启动;以文艺演出进景区,加强文旅融合,仅在2019年春节期间,就将80多场演出送入景区等。

二是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大力提高乡村旅游对脱贫攻坚的贡献度。

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助力精准脱贫、 推动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作用,创排一批优秀扶贫题材作品,实施一系列精准扶贫项目,闽宁镇原隆村、西吉龙王坝等乡村旅游点助脱贫、促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加显著,闽宁镇原隆村等9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三是文化服务业仍然为宁夏文化产业吸纳就业的核心行业和就业主渠道。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宁夏文化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为4.65万人,其中文化服务业法人企业从业人员为2.58万人,从业人员占比超七成。四是规模以下文化产业法人企业数占比高,增速快。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宁夏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共计5336个(不含个体经营户),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企业86个,占比为1.9%,规模以下文化产业法人企业4406个,占比为98.1%。

2019年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企业实力偏弱,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从2018年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以及宁夏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以下简称文化产业)法人企业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规模以上文化企业86家,2019年前三季度已经下降至75家,说明具有较强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在缩减,加剧了全区文化企业散小弱的现状,从而影响了2019年前三季度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与2018年相比,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6.8%。

二是行业发展不平衡。2019年前三季度的9个行业类别中,属于核心文化产业的文化投资运营业营业收入尚处于空白阶段,而国家统计局2019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国家文化投资运营行业年度增长保持在了12%以上。其他8个行业中的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以及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都出现了负增长,其中以内容创作生产为最甚,同比增速下降35.3%,与国家统计局2019年前三季度统计数据显示的国家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7.6%,形成鲜明的反差。

三是文化产业发展存在地区之间的不平衡。根据宁夏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企业统计结果数据显示,2019年前三季度,分地区看,银川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占全区比重的45.9%,中卫市占比29.1%,吴忠市占比22.5%,固原市占比1.7%,石嘴山市占比为0.9%。

四是人才严重缺乏。文化产业高端人才与复合型人才以及专业人才严重缺乏,人才“引不来、留不住”的矛盾日益突出。

五是文旅融合的改革创新突破不够。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与创新,文化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特色新产品匮乏。

六是文化企业融资渠道依然有限,严重影响了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发展壮大。

从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看宁夏文化产业发展走向

(一)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的最大特点体现在,一是文化产业发展已由线性发展阶段转入融合发展阶段,二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新型文化业态,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和新的增长点。

一方面,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宽度持续在拓展,文化产业跨门类、跨行业、跨领域、跨界融合,正在成为延伸与激活文化产业以及相关领域、相关行业、相关门类的强大驱动力和产业必选的发展路径。文化产业赋能各行各业,如“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互联网”、“文化+金融”以及“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等,让融合发展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为各行各业带来全新的发展局面。“文化+科技”的融合发展,能呈现出以高端创意、模式创新、场景体验为核心特征的产业体系,不仅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新增长极,而且能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独角兽企业、斗鱼2019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文旅融合作为产业蓝海,是一种内容产业和消费场景的融合发展,例如“旅游+演艺”、“主题公园+实景演出”等能促进业态的新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在激活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的同时,既能获得社会效益而且能获得经济效益,如故宫文创、观复博物馆就在活化文物资源方面取得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同时,近年来,博物馆文创市场也在高速增长,根据清华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和天猫联合发布的《2019博物馆文创产品市场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文创产品市场2019年整体规模相比2017年增长了三倍,未来的博物馆将不再仅仅是一个展览空间,而更是一个消费文化的集合空间。总之,产业融合能促进传统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等,产业融合已是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的一种必然的现实选择。

另一方面,2019年是互联网诞生五十周年,也是以5G为代表的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进行深度融合的一年,互联网科技因素催生着各种文化新业态迅速崛起、强劲发展,文化产业的形态和格局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用户月均使用移动流量达7.2GB,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553.9亿GB,同比增长107.3%。基于我国网民以及手机网民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基数,催生出了利用短视频、直播以及短视频+直播等新型技术路径的文化新业态,“互联网+文化”不断凸显着自身强劲的发展势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数据显示: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關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688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9%,但“互联网+文化”新业态逆势上行,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5236亿元,增长15.5%。2019年短视频市场规模激增、商业变现能力非常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手机网民经常使用的APP中,网络视频、短视频使用时长,分列2、3位。根据工信部2020年1月发布的2019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运行情况数据显示,信息服务收入整体快速增长,音视频服务增速保持领先。2019年,互联网企业共完成信息服务(包括网络音乐和视频、网络游戏、新闻信息、网络阅读等服务在内)收入7879亿元,同比增长22.7%,占比达65.3%。同时,基于互联网基础上的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科技,也在不断推动着中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也为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二) 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

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就是宁夏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走向,但整体上来讲,鉴于宁夏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区情,宁夏文化产业发展会滞后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步伐,一些产业或行业会与全国同步发展,但更多的产业业态发展将会迟滞于全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脚步。为提高文化产业市场主体整体实力,持续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对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指标基础,推动宁夏文化产业成长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就必须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趋势,从中寻找发展新切入点、新动能。

一是走产业融合之路。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现阶段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只是一种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宁夏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选择与必由之路。通过文化产业融合,有助于促进传统产业创新,促成整个产业结构的高度合理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并构建出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有助于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由于产业融合会催生许多新产品和新服务,满足人民对多元化消费需求,有助于提升消费度。

产业融合中,文旅融合是宁夏最具潜力的产业融合,也是宁夏最能做强做大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能为旅游赋予新的文化内涵和附加价值,能促进创意产品开发、促使“宁夏礼物”的升级换代,在产品体系上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宁夏应进一步开拓更为广阔的文旅融合这片蓝海,推动文化和旅游的资源转化。诸如“演艺+旅游”(文化+旅游)、“博物馆+旅游”(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深度结合等共同发展的创新的适宜现代人消费需求的共同体。

二是走抢抓“新基建”契机,催生和促进文化新业态发展之路。2020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继续出台支持政策,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由此提出了“新基建”,所谓“新基建”的概念,2020年6月,国家发改委明确给出了定义,即“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打造产业的升级、融合、创新的基础设施体系”。在网络化、信息化持续加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的数字文化产业就是宁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改变了文化的创作、生产、传播、服务方式与竞争格局,以网络为平台支撑、以数据为关键资产、以智能为发展方向,带动经济社会文化整体发展的数字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数字文化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国际文化市场主流。宁夏文化产业能否紧跟“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的发展潮流,是否能更广更深地进行数字化转型,这将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宁夏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为顺应数字文化产业技术更迭快、生产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消费个性化等特点,宁夏文化产业发展,应更多地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运用互联网的数据、跨界、平台与用户思维,发挥塑造“互联网+”文化产业新业态,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并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文化创意生产、分发等诸多环节,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空间和潜能。从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角度来看新基建,要培育技术和数据市场,激活各类要素潜能,就是要将更多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激活宁夏14个艺术表演团体、75个博物馆等沉淀的文化资产,如旅游可以运用“云旅游”、博物馆可以进行“云展览”、演出可以采取“云演出”和“演出+短视频”以及直播等,将现场体验的线下文化转向线上文化,以适应疫情后的实际,从线下到线上,从资源到服务,以新技术催生新平台,形成新业态,集聚新用户,培育新市场,使文化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发展显现出勃勃生机。

三是走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之路。营商环境是指市场主体在准入、生产经营、退出等过程中涉及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等有关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把“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放在了显著位置。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也就是说要不断提升文化企业的实力、竞争力,就必须更大力度为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兴业破堵点、解难题。对宁夏文化产业发展来说,营商环境关乎发展全局,也是破堵点、解难点和痛点的关键,只有不断改善提升优化营商环境,才能增强文化企业实力、创造力和竞争力。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先后出台“创新驱动30条”“降成本30条”“促进民间投资30条”“优化营商环境24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2018年11月以来,出台了“民营经济20条”、优化营商环境“1+16”政策体系,有力推动了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但根据2020年6月在线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城市营商环境指數评价报告(2020)》数据显示,通过对中国经济实力最强的100座城市营商环境进行全景扫描及分析评价,银川市作为对宁夏文化产业贡献率最高的核心地位的城市,并没有出现在中国西部地区营商环境指数排名T0P10中。针对宁夏文化企业小微企业多、实力弱、竞争力不强,缺乏地方文化产业品牌等这一现实情况,营商环境的优化还有很多空间和潜力需要拓展和挖掘。这需要将文化企业的感受度作为“金标准”,从优化营商环境的四个维度入手,强化问题导向,紧盯短板与不足,为文化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更具吸引力、更适合企业发展壮大的环境和条件。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解放文化企业的生产力、提升文化企业的实力,增强文化市场活力,从而提升宁夏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作者简介

鲁忠慧 宁夏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作者:鲁忠慧

第4篇:宁夏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评估意见

宁妇儿工委发[2011]1号

关于做好《宁夏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 和《宁夏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

终期评估工作的意见

各市县(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自治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

根据全国妇儿工委字[2010]5号文件精神和《宁夏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宁夏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以下简称两纲)监测与评估工作要求,自治区妇儿工委计划2011年4月至5月对我区各级实施两纲情况进 行终期评估。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明确终期评估目的意义

今年是实施2001——2010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的终期评估年,也是制定实施2011——2020年妇女儿童规划纲要的起始之年。做好终期监测评估工作,是确保两纲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监测评估工作,全部了解10年来全区及各市县(区)两纲实施进展情况、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围绕实施两纲的重点难点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制定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规划纲要提供依据,为迎接国家终期评估做好充分准备。

二、科学制定评估方案

自治区妇儿工委办公室将制定下发两纲终期评估工作方案,各市县(区)、区直各成员单位要根据终期评估工作方案的要求,制定符合本地、本部门实际,操作性强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评估目的、评估内容、评估标准、评估方法、评估步骤,并将领导重视、办实事、重点难点指标进展情况、工作机制(宣传培训、监测评估数据库建设、经费投入、办公室建设)、干预措施等作为评估的主要内容。

三、全面收集评估资料

提供全面、详实的资料,是开展终期评估的前提与基础,也是终期评估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各市县(区)、区直各成员单位要根据定量指标和定性目标,做好定量(定量指标数据表)和定性(定性目标)资料的收集工作。实事求是地反映实施两纲组织领导、工作机制的资料、图片等,严禁弄虚作假。

四、认真组织自查并撰写终期评估自查报告

各市县(区)、区直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自治区妇儿工委两纲终期评估方案的要求,制定评估方案,开展自我评估,形成终期评估自查报告(附终期评估报告框架)。

各市县(区)、区直各成员单位需报送的资料有:

1、自治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终期评估考核表;

2、市县(区)终期评估两纲实施组织领导情况考核表;

3、2001—2010年两纲终期评估自查报告;

4、《宁夏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定量指标数据表和《宁夏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定

2 量指标数据表。数据资料和评估报告是终期评估的主要依据和重要结果,各市县(区)、区直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方案要求收集数据,按时报送评估报告,不符合要求的要返工重做。数据资料和评估报告要经相关专家认定,并经领导同意,加盖妇儿工委、本单位公章后,于3月30日前上报(书面一式两份,同时报送电子版)。

五、做好迎接国务院妇儿工委终期评估准备工作 今年4-5月,自治区妇儿工委将组织评估组对各市县(区)、区直各成员单位进行终期评估检查。主要检查两纲实施的实际状况与报表、报告是否相吻合,妇儿工委机制建设等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反馈意见。评估督导方式包括:查看档案资料和相关材料,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现场考察(如卫生医疗机构、就业指导培训中心、工厂企业、教育单位、儿童福利机构、村级单位以及农户)等。各市县(区)、区直成员单位要认真做好自查、自评工作准备,积极配合自治区级评估组的工作。通过评估检查,进一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建议,以确保两纲目标顺利实施。全国检查评估组将于7月份来我区检查指导工作。

六、具体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终期评估是一项重要工作,各市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两纲终期评估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终期评估工作摆上议事日程,落实好自查自评工作。自治区妇儿工委负责两纲评估的组织领导工作,自治区妇儿工委办公室做好组

3 织、协调、指导工作,终期评估领导小组,组织专家评估组到各市县(区)、妇儿工委各成员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工作。各市县(区)妇儿工委、自治区妇儿工委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负责组织本市县(区)、本系统的自查自评工作。

2、确保评估质量。各市县(区)、各部门要制定具体的评估方案,收集真实、准确的数据,对实施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做出符合实际的自评结论,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严格按照评估步骤和评估程序完成评估工作。

3、广泛开展宣传。要把宣传党和国家有关妇女儿童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贯穿于评估工作的全过程,大力宣传党委、政府重视妇女儿童发展和实施两纲的先进典型,努力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实施两纲。要不断探索、总结和推广实施两纲的新经验、新做法,研究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狠抓薄弱环节,着力解决实施两纲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妇女儿童与经济合社会协调发展。 附件:

1.《宁夏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年)》《宁夏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终期评估工作方案

2、宁夏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终期评估考核表

3、宁夏市县(区)终期评估两纲实施组织领导情况考核表

4、宁夏妇女儿童发展纲要综合评价主要指标统计表(请各市县及涉及指标的区直部门认真填写)

5、宁夏终期评估报告框架

6、《宁夏妇女发展纲要(2001—2010)》定量指标数据表和《宁夏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定量指标数据表。

联 系 人:赵妮娜 陆少波

联系电话:0951—4102573 4109024(传真) Email: fegwnx@163.com

宁夏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2011年1月6日

第5篇: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李俊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

摘要: 宁夏是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拥有清真食品加工的天然的地理、人口、市场等优势,但是其发展受到国际与国内较大的公司还有本身机制不健全的影响,一直没有形成产业优势,带动整个中国清真食品走向国际化,故对宁夏清真食品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推动宁夏经济的发展。本文综述国内外穆斯林清真食品发展现状, 阐述西部大开发中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国内外所占有的竞争优势, 同时提出制约宁夏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集群的因素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宁夏; 西部大开发; 清真食品; 优势; 制约因素

国内外清真食品界定

清真食品是指按照回族等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生产、加工、

储运、销售的食品[1]。

清真饮食文化特色及饮食特点

一、清真饮食文化特色

伊斯兰教出现后不久, 大约公元651年, 伊斯兰教进入到中国, 有许多土著的中国人信奉了伊斯兰教. 在蒙元时期, 最广泛地在各个领域中利用穆斯林科学家以及他们的著作, 一些伊朗的科学家及他们在天文学、数学、算命、化学、地理学、医药学、文学、哲学与历史方面的著作被引进到中国, 同时由伊斯兰教法所规定的饮食禁忌也引入了本土饮食文化之中, 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和社会文化的变更而形成了当今世界所具有的伊斯兰特色的各种各样的饮食文化. 在伊斯兰饮食文化中, 要求原料清洁卫生, 加工过程清洁卫生; 同时注重吃的方法上讲究节制, 不吃过量、过分的食物, 注重膳食平衡, 以防疾病, 注重保健和营养, 我国穆斯林群众有许多关于饮食保健的秘方和药膳。

二、清真饮食特点

清真食品具有悠久的历史性、严格的禁忌性、差异的地域性、吸纳的兼容性、品种的多样性、食用的广泛性[2] 。它具有科学性、预见性、普遍性, 可以说是文明饮食的典范[ 3] , 强调食物本身的养生和保健功能, 主张饮食要适中不偏, 坚持净洁为相宜, 污浊受禁止的原则

[ 4] 。清真饮食最大的特点是禁忌性, 清真饮食禁忌来自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圣训等. 伊斯兰经典中规定的非法食物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4] :禁食自死物.禁食血液. 禁食猪肉。禁食非诵安拉之名屠宰的动物. 禁忌饮酒。禁食秉性凶恶残暴及可憎的动物。

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原材料的选择以及清真食品生产、加工、运输、贮存等过程都应遵守伊斯兰教法。来源不明的一些食品和成分是被禁止的, 包括明胶、甘油、乳化剂、酶、乳品原料、乳清、奶酪、动物蛋白质( 脂肪) 、调料和复合混合物。 作为食品添加剂的防腐剂也是受质疑的, 还包括其他用于食品生产的产品, 如加工助剂、润滑油、清洁剂、杀菌剂和包装材料。

清真食品发展现状

一、我国清真食品发展现状

目前, 全国有清真食品定点生产企业541 家, 占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30% , 涉及清真肉制品、乳制品、油制品、面食、食品添加剂等多个种类, 定点企业占据国内清真食品市场份额的80%. 新疆、宁夏、甘肃等我国穆斯林民族聚居地, 是我国清真食品的传统市场, 近年来, 这些地方的清真食品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同时, 清真食品产业链不断延伸, 产品种类除了传统清真餐饮、副食、肉食品外, 又开发和发展了清真方便食品、速冻食品、专用调料、乳制品、食用油以及印刷、包装、食品机械、餐具等产品。 资料显示, 2008 年, 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为41 997. 33亿元, 同比增长29- 70% [5]。清真饮食习惯是世界上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共同的生活习惯, 而我国清真食品的贸易额仅占世界清真食品贸易额的0. 1% , 清真食品的出口额还不足1亿美元。 所以在我国发展清真食品产业, 使其在世界经济中发挥比较优势, 争夺清真食品和民族用品市场分工的空间巨大, 可行性极好。 但是国内清真穆斯林产业的各自为战和无序竞争, 使要素资源缺乏整合和协调, 难以集中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品牌, 实现清真穆斯林产业链的优化整合, 建设和完善穆斯林国家普遍认同的清真食品认证体系, 从而在国际市场上不能达到资源共享, 形成市场垄断, 获得价格优势, 制约了清真穆斯林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发挥。

二、 我国清真食品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如何推动我国清真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如何通过清真产业的发展带动穆斯林较多省份的发展,这些都是商界、学术界热议的问题。没有国际性大品牌、生产经营分散、缺乏相对完善的认证体系等客观因素也是不断讨论的因素。清真食品供应整体上呈“五多五少”的情况,即品牌流失多,新生品牌少;流动摊贩多,名特优店少;外来小店多, 本地餐馆少;低档次店多, 中高档店少;小街小巷多, 重点地区少。

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是市场参与热情与信心不足。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要突出一个“特”字,通过参与国际性盛会的服务和竞争,参与和举办博览会、交流会和贸易洽谈会等来提高中国清真产业的知名度,形成自主品牌,使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通过会展经济创造中国清真食品产业更大的舞台,建立中国与穆斯林国家之间贸易与投资合作的形式,是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的重要战略思路[6]。

清真食品发展应对策略

一、把握机遇,参与竞争,拓宽市场

二、建立完善的清真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

我国还尚未建立完善的清真食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某些地区清真食品市场管理混乱,“清真不真”现象时有发生,穆斯林群众意见较大。制度的不完善,也影响到了中国清真食品的对外出口,影响到了中国清真食品产业的集体形象。

三、参与城市清真饮食市场升级

几乎每座城市都面临着清真食品原料供应不足,穆斯林用品缺乏,无力提供会展清真餐饮服务等难题。最终解决办法不是在会议期间请来几个企业、开办几家餐馆。切实提高接待穆斯林宾客的能力,完善清真食品市场才是根本之举。

四、推动清真饮食文化的传播

中国清真饮食有伊斯兰饮食文化的宗教属性,也有中国饮食文化的地域属性。

展望

近年来,银川市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势头,形成了以清真肉制品、清真乳品、清真方便食品、保健品、清真调味品、穆斯林用品为重点行业的中小型企业群,产品基本形成了辐射周边,逐步进入国际市场的良好局面。2006 年,全市清真食品、保健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实现产值(收入)19.2 亿元,同比增长20%。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收入)5.87 亿元[7]。

同比增长22%。我们与之交往和直接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外部世界, 这个外部世界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7] 。因此, 认真搞好清真饮食工作, 认清清真内涵, 坚持清真饮食的清真特色, 充分利用宁夏丰富的物质资源及民族特色, 将我国的清真饮食发扬光大, 有助于树立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 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具有中国特色的清真食品的知名度. 同时提高我国清真食品行业对外出口的竞争力度, 增加国内GDP, 对于维护我国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对于西部大开发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繁荣与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 《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管理条例》2002,11,

[ 2] 周瑞海. 清真食品的特点探析[ J] . 回族研究, 2004( 1) :100-103.

[ 3] 关明. 清真饮食禁忌是文明饮食的典范[ J] . 中国烹饪研究, 1998( 3) : 9-12.

[ 4] 严国林. 西北地区清真饮食文化的禁忌特色[ J] .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35( 2) : 53-55.

[ 5] 王小萱. 中国清真食品产业国际化步伐加快[ N] . 中国食品报, 2009-08-18( 1) .

[ 6] 王晓琴,黄海珠:《杭州市伊斯兰经济运营调查研究——以清真餐饮业为例》,载《中国穆斯林》2008 年第2期。

[ 7] 吴俊.银川全面发展清真食品产业寻求突破点. 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7-06-05( 2) .

[ 8] 王静. 发挥清真特色打造清真品牌[ N] . 中国食品质量报, 2006-08-10( 6) .

第6篇:宁夏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前景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宁夏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发展战略与商业前景

小额贷款公司拥有广大的市场,是深受农户、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欢迎的融资平台,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壮大资本规模,积极摸索新的盈利模式,拓展业务空间,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树立科学发展观,在为“三农”、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全方位服务中,不断扩大公司知名度、美誉度和信用度,通过诚信经营提高盈利能力和发展质量,使公司经营规模不断壮大,为宁夏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一、市场前景分析

“三农”经济和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影响很大。经济决定金融,地区经济是小额贷款公司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地区经济发展的方向就是公司将来业务的主要对象。因此,根椐宁夏经济的实际和大力发展的领域,在全区农业产业化,工业集中区,中小企业群体,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中,蕴藏着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发展的众多商机。小额贷款公司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未来业务发展规划

(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城乡统筹和县(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使拟建公--------------------------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司业务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2.中小企业旺盛的资金需求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契机。随着我省“三农”经济发展的深入,农村产业结构必将出现新的变化,农村产业化和新型工业化升级,民营和中小企业经济日趋活跃,公民创业意识日益增强,对贷款资金需求旺盛,且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的特点,要求金融机构创新适应其发展的业务品种和服务方式。这就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加快发展带来了契机。

3.银行体制改革和金融服务的改善也使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农村信用合作社组建为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纷纷发起组建村镇银行,使农村金融体系得到有效整合。随着国家和地方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视和一系列相关措施的出台,中小企业资金需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这无疑会给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带来一定的冲击。给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严竣的挑战。

(二)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方向分析

根据宁夏金融系统近年来的业务发展状况,我公司将大力发展小额信贷业务,加大对“三农”投入,为中小企业、农户、个体工商户提供灵活、快捷、便利的服务,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结合宁夏的实际情况,公司主要针对的客户群体分为以下三大类:

1、中小企业客户群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目前全区有工商企业几千家,据统计每年以20%的数据逐年增加,大部分企业存在资金短缺问题,有好的项目,而无资金运作,有的出现资金回笼停顿,造成停产、停业,错失商机不说,给自己的企业带来很多损失,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我公司的成立将会为本地区的中小企业提供短期、合理的资金保障,使之关键时刻发挥最大的商业效益,确保企业的正常运营、发展,避免造成大的损失。根据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公司竭诚为这些中小企业服务,使之建立良好的关系,以良好的信誉度,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做后盾,我公司有很大的信心,中小企业也是我公司经营、发展的主要客户群体。

2、农业及“三农”服务客户群

本地区的农业资源及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农产品种植及农产品加工业、养殖业等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中小“三农”农户及中小农业客户发展需要充足的资金发展农业项目,我公司根据全县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对高效优质的养殖业和种植业的投入。对有贷款需求的各种养殖场和蔬菜基地进行精选,对前景广阔的项目及时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尽早促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使三农得到更多的实惠。

3.自然形成的客户群

我公司在公司设立时对人员的选择上就下了大功夫,有熟悉信贷银行业务,同时积累了大量客户,有国企职工,离职后从事蔬菜及特色瓜果的收购及运销,--------------------------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与全区大多数蔬菜种植户有业务关系,熟悉同行的资金运筹困难,需要有限的资金做后盾,因此蔬菜冷藏保鲜企业及特色农业种植户将成为我公司的重要客户群,有熟悉旅游服务业,比较了解该行业经营中经常出现的资金短缺情况,我公司的设立可以说是为它们日后的发展“雪中送炭”。他们的资金运作很符合我们公司短期贷款的条件,相信我公司一定会为它们的正常运营起到很大作用,所以我们这些股东自然形成的客户广泛,涉及到的行业众多,条件又非常成熟,我公司有能力为其自然形成的客户群做贷款服务,也是我公司长期发展不可缺少的客户群体,也是我们扶持发展较弱的群体,可以说我们就是他们的“救生圈”。

我公司还对自主创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城镇军队退役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失地农民和返乡创业农民,具备一定创业能力和创业愿望,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或合伙经营与组织起来就业等客户群体也是我公司服务的对象,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使我公司真正意义上成为他们的“即时雨”。

综合以上 ,我们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有众多的中、小型发展企业,有良好的自然形成的客户群体,我公司对日后有更多的客户群体有很大的信心。

三、内控管理和防范风险

公司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向管理要效益。有效的内部控制是防范和化解风险,保持稳健发展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因此公司今后三年将不断建设和完善经营制度,促进经营稳步运--------------------------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行。

一是建立健全公司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强化责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全公司上下形成整体合力。

二是建立、完善和规范统一的业务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程序,建立科学高效的办事机制,确保公司业务决策的科学性。

三是建立高效的资金营运体系,摸清客户的信誉、规模和生产经营等情况,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强化资金风险管理,把资金安全放在各项工作首位,规范流程,切实实行风险管理责任制,增强贷款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

四是建立科学的财务会计管理体系,强化财务会计管理,完善信贷基础管理,建立科学严谨的风险防范和化解体系,求得以最小风险,获得最大收益。

五是建立健全严格的审计监督体系。制定专项稽核办法,加大稽核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稽核档案,畅通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决策,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六是建立信息管理网络体系,加强信息档案管理,提高信息的使用效率。

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1、统一思想,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优化硬件及配套设施,加大客户营销力度。运用清街清户营销、电话营销、关系营销、服务营销等多种营销手段,狠抓客户在市场的份额,努力争取客户规模的不断扩大,保持公司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确保公司利润稳定增长。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2、创新体制,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强力推进营销体系建设,完善专业管理体制,不断地总结经验,大胆创新,运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和经营机制,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争取用三年时间建立起适应市场需求,功能完善、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规模。

3、完善考核激励机制。人才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我公司将持续抓好对人才的培育,努力营造用好人才、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良好氛围;树立“人本管理”观念,巩固和完善以目标管理为中心的聘任制度;加强培训,整体提高员工素质,逐步形成一支作风硬、思想好、业务精的队伍。将业务成绩进行挂钩考核,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不断地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四、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特色企业文化

一是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始终把员工的思想教育和廉政建设作为重点来抓,强化每一个员工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育和公司基本规章制度教育,增强员工爱岗敬业意识,努力创造一个精神愉快、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企业文化氛围,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为公司业务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建设具有公司特色的企业文化。建立统一领导机构,设立中长期目标规划,通过各种方式,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司文化建设。

--------------------------精品

文档-------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精品

文档-------

第7篇:宁夏低碳经济调研报告

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李康 信管0901学号0906040110

摘要 在2010年两会上,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两会的主题,全国政协"一号提案"内容就是谈低碳环保。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要重点抓好八个方面工作中指出: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必须抓住机遇,明确重点,有所作为。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产业。同时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要大力开发低碳技术,推广高效节能技术,积极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

这都为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低碳之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宁夏 低碳经济 经济发展

序言

近两年来,关于低碳,气候变化的话题已经妇孺皆知,尤其在去年哥本哈根大会之后,低碳已然是全球最大的共同话题。发展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继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的又一次系统变革,也被视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的新动力源泉。

中国已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为此,宁夏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划了“绿色”未来:到2020年,风电装机5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万千瓦、水电装机243万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801万吨,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与2005年相比下降40%~45%。

有关专家认为,虽然宁夏制定了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但对于宁夏这样一个生态极其脆弱、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的地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绿色宁夏路途崎岖,任重而道远。一个新的命题由此提出:低碳时代,以煤为纲的宁夏经济何去何从?

正文

一、中国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环境

地处中国西部内陆、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相对落后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按照2007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宁可牺牲GDP,也不能牺牲环境”的庄严承诺,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并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宁夏“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出台了《宁夏应对气候变化方案》,配套编制了《建设节水型社会规划》、《宁夏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以不俗的表现成为中国适应气候变化项目试点省(区)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的样板省(区)。

作为我国内陆资源型民族自治区,宁夏经济发展粗放、高碳性特征明显,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迫切需要探索一条适合区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调研报告显示,宁夏目前三次产业构成为10.9∶52.9∶36.2,这与全国的11.3∶48.6∶40.1相比,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赖于第二产业的现实没有改变,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同时,宁夏工业结构中重工业比重偏高。宁夏要走低碳发展道路,必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低碳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面对宁夏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现实,这份报告开出的一剂“药方”,就是

今后优先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并促使其集群化发展,力争到2020年将宁夏建成21世纪我国的“一地三中心”。即以面向穆斯林国家为重点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全国重要的伊斯兰国际金融中心,以面向穆斯林国家为重点的国际经贸与文化交流中心,我国最大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集散与认证中心。此外,宁夏将加快形成“五优一新”产业集群空间战略新格局,用沼肥、秸秆还田等替代传统化肥,大力发展有机、环保、绿色、高效生态农业等,也是宁夏低碳经济之路的发展方向。

二、中国宁夏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基本情况

1、能源生产平稳增长,煤炭生产占主导地位。2005年,我区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为1927.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55%。其中,煤炭(吨原煤折0.714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98.6%,原油 (吨原油折1.43吨标准煤)占0.3%,水电占1.1%。“十五”期间,能源生产总量增长了41.5%,年均增长7.2%,其中,原煤增长65.1%,年均增长10.5%,原油大幅下降46.8%,水电增长92.7%。

2、能源消费高速增长,工业是能源消费的主体。2005年,全区能源消费总量为2480.4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8.64%。“十五”期间,能源消费量增长2.83倍,年均增长23.2%,其中,原煤增长3.6倍,年均增长29.3%,原油增长76%,年均增长12%,天然气增长50倍,水电下降86%。

--能源消费类型。2005年,全区消费原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7.3%,比上年增长16.4%,原油占8.2%,下降10.9%,天然气占3.6%,增长8.6%,水电占0.9%,增长95.6%。

(二)存在问题

1、综合能耗比较高。2005年,我区单位GDP能耗为4.14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39倍,为单位GDP能源消费最高的省区。同年,经济发达的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海南等省区,单位GDP能耗均在1吨标准煤/万元以下,我区与这些省区的差距更大。

2、工业能源消费多。2005年,我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9.03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49倍,也是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费最多的省区,与广东等省区比,相差8倍以上。

3、能源产出效率低。2005年,我区能源加工转换总效率为62.8%,比上年下降0.5个百分点,比全国2004年的平均水平低7.9个百分点。消费每吨标准煤实现的单位GDP为2416.5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5781.5元。

4、能源供需矛盾加剧。“十五”期间,我区能源生产年均增长7.2%,能源消费年均增长23.2%,增幅相差16个百分点。尤其是自2004年以来,能源消费量大大高于生产量,2005年,我区一次能源自给率仅为77.7%,调入能源1652.41万吨标准煤,调出能源1177.61万吨标准煤,净调入474.8万吨标准煤,成为能源调入省区。另外,我区石油、天然气、水电等优质能源少,消费量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0年的31.5%下降到2005年的12.7%,致使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环境污染严重。

三、低碳时代,宁夏经济如何布局

一、通过“增绿”“稀释”碳含量

一直以来,为实现节能降耗目标,很多地区不得不壮士断臂,淘汰高耗能产业。宁夏经济是典型的碳基经济。煤炭与电力行业占据全区工业产值的近一半比重,工业产值又占据宁夏GDP的半壁江山。减碳,意味着宁夏经济大伤元气。 低碳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宁夏必须早做准备。对未来发展的危机感,促成了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在2009年奔走全国调研宁夏新兴产业发展路径。

据调研,工业作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担负着拉动全区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任。与其在传统优势工业基础上靠壮士断臂来减碳,不如引进新兴产业,通 过“增绿”来“稀释”经济中的碳含量。他们建议,宁夏发展低碳经济,重点在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引进与培育,应该符合低碳、环保、高科技、上规模的要求,以实现拉经济、降能耗的双赢目标。

二、以光伏产业为龙头,宁夏制胜低碳时代

2009年末,在被称为“改变地球命运”的哥本哈根峰会上,中国政府代表团放映了一部宁夏发展光伏产业与风能的资料片。这一举动向世界昭示,宁夏在低碳经济博弈中已经抢占先机。事实确实如此,发展光伏发电产业,可以使宁夏荒漠土地较多、干旱少雨的劣势转变为优势。同时,宁夏电力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丰富,是国内目前发展硅材料产业条件最为具备、配置最为良好的地区。近年来,国电电力、无锡尚德等企业纷纷进军宁夏,抢食光伏大餐。2009年,宁夏太阳能光伏产业发电在建项目17万千瓦,当年并网发电5万千瓦;风电装机达到60万千瓦。以如此迅猛的发展趋势,如果在5年内把这一产业链全部有效闭合,将形成一千亿元产值。此外,光伏发电项目还可产生巨大的碳减排效益和碳汇效益。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建议对具备发展优势的石嘴山市、中卫市,鼓励先行先试,带动我区光伏产业快速发展。

三、提升轻工业比重以降低能源消耗

2008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单位GDP能耗全国最高。这与宁夏以能源、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有关。自治区政协经济委员会建议,为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必须提升轻工业比重,以降低能源消耗。经自治区主要领导与全球最大的环保纺织新材料生产企业多次沟通,该公司已有明确意向到宁夏投资建厂。该公司利用原液着色技术,直接生成有色丝,不产生任何废水。每生产1吨涤纶色丝还可节省综合能耗折合电能11000度。如果在宁夏投入建设100万吨涤纶色丝纤维,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将非常明显。

四、采取多种措施,从各个方面推进生态环保工作

(一)注重生态建设。自2000年以来,宁夏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等重大生态工程。2003年在全国率先实行全区范围封山禁牧,近400万只羊群下山全部舍饲圈养,244万公顷草原得到休养生息。该自治区196.7万公顷林地年吸收二氧化碳102万吨。

(二)设立农村环保专项基金。从2007年起,宁夏连续3年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列入为民办环保10件实事之一,并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2.2亿元。

(三)致力于防沙治沙。50年前,宁夏治沙大军发明了草方格固沙法,有效地保障了穿行在腾格里沙漠南缘的包兰铁路畅通无阻。从那时起,宁夏人就致力于建设中国防沙治沙示范区,构筑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据资料显示,宁夏已累计治沙18.9万公顷,成为中国第一个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的省(区)。

(四)发展能源化工基地。宁夏坚持高起点、高水平建设宁东和太阳山能源化工基地,对所有进驻工业园区的企业要求建设产业集群项目,普遍采用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装备以及循环经济产业链,并积极开展 “三废”治理和综合利用,工业用水和生活废水全部实现循环利用。所建电厂全部安装60万千瓦以上的超临界或超超临界空冷机组,节水率达到70%。

(五)强化节能减排。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十大铁律”,关闭一大批规模小、污染大、工艺落后的“五小”企业,减少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4.66万吨和1.73万吨,单位GDP能耗下降10.98%,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近80%,装备脱硫设施并投入运行的燃煤机组占规模以上装机总量的92.38%。

(六)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中国水资源最少的省份之一的宁夏,通过大力发展节水农

业、加快节水改造、实行水权转换,努力建设全国节水型社会示范省(区)。近5年来,宁夏累计减少黄河引水40亿立方米,相当于国家分配给宁夏一年的黄河耗水量。

对即将到来的低碳时代,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宁夏完全能够通过布局新兴产业完成减碳目标,新兴产业将成为重塑宁夏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宁夏发展低碳经济的初步思考》

《宁夏循环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

《宁夏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

《宁夏能源消费现状与节能降耗工作思路及对策》

第8篇:宁夏清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宁夏清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4 年―2020 年)

清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穆斯林群众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全面提高开放水平,加快发展清真产业,是国家建设向西开放战略高地的重大举措,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实践,是宁夏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清真产业,是宁夏实现跨越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战略路径。

清真产品是指不含伊斯兰教法禁忌物质、严格按界定流程约束所生产的符合穆斯林生活习俗的产品统称。清真产业包括清真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检测认证、商贸物流、营销服务等全产业链要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清真产业的外延与内涵不断丰富,已经延伸到农业、工业和服务业领域,除传统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外,日化、医药领域不断开发出新的清真产品;清真产业还带动了物流、金融、旅游、文化教育等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目前全世界 20 亿穆斯林人口对清真产品的巨大需求,推动了清真产业快速发展,并对全球贸易和区域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宁夏清真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4 年―2020 年)》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依据国务院批准的《宁夏内陆开放

型经济试验区规划》(国函〔2012〕130 号)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意见》(宁政发〔2010〕100 号),在对宁夏清真产业外部环境与内在能力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宁夏清真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发展方向、支撑体系、空间布局和保障措施,是今后一个时期宁夏推动清真产业加快发展和优化升级的指导性文件。规划实施期限为 2014 年至 2020 年。

一、发展成就 宁夏是中国最大回族聚居区和唯一省级回族自治区,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和资源优势,近年来清真产业蓬勃发展,龙头企业快速崛起,品牌影响不断扩大;工业园区加快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增强,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内外开放全面展开,国际合作不断深化,已成为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清真产业发展基地。

(一)产业快速增长。

初步建成多元化的清真产业体系。截至 2013 年,全区清真产业企业达到 760 家,其中清真食品企业 670 家,穆斯林用品企业 90 家,形成了伊品生物、夏进乳业、塞外香、兴唐、泰丰、敬义泰等清真食品骨干企业群,以中银绒业、沙湖纸业、金海皮业、华泰家具、吴忠万绨旎民族服饰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穆斯林用品骨干企业群。夏进、伊品、百瑞园等一批品牌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目前全区清真产业有“中国驰名商标”

10 个,“宁夏著名商标”104 个。从 2008 年到 2013 年,清真产业年均增长 20%以上,其中清真食品工业年均增长 30%。2013年全区清真产业实现产值 278.9 亿元,利润 10 亿元,提供劳动就业岗位 4 万个,为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及发展宁夏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二)集聚效应显现。

全区培育建设了 16 个工业园区和“园中园”,成为清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园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环境不断优化,吴忠市国家级清真产业园、银川德胜工业园、灵武羊绒工业园等吸引内外资企业踊跃投资,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嘴山工业园、灵武羊绒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园区。中粮、蒙牛、伊利、雨润、台湾统一集团一批实力雄厚企业进驻吴忠清真产业园;丹麦嘉仕伯啤酒集团、台湾旺旺集团入驻银川德胜工业园。园区集聚效应显著,银川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吴忠清真食品工业园产值占全区清真食品行业的 30%以上,工业园区已成为全区经济重要增长点。

(三)创新能力增强。

积极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对特色产业改造升级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形成有力支撑。龙头骨干企业把提升创新能力和品牌实力作为加速发展的重要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引进技术和设备,改造工艺流程,加快产学研联盟和企业

技术中心建设。全区建成食品工业国家级技术中心 2 个,区级技术中心 7 个。通过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了 120 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攻克羊绒加工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羊绒园区进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行列;应用先进科技,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枸杞油、奶蛋白粉等高端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生物发酵领域取得了一批具备国内外先进水平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

(四)影响不断扩大。

清真产业快速发展,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DB64/T543-2009)的基础上,经与陕西、甘肃、青海、云南协商,制定了清真食品认证通则五省区地方联盟标准,宁夏成为国内清真产业标准制定的主导力量;宁夏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与马来西亚、沙特等九个国家和地区达成清真认证标准互认协议;宁夏清真产品远销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一批知名企业入驻宁夏,为宁夏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中阿博览会永久会址落户银川市,成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这些开放举措,有力地服务了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提升了宁夏知名度,成为推动中阿经贸合作的新平台、友好往来的新通道、人文交流的新载体。

二、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宁夏发展清真产业具有较强的人文优势、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人文优势上:宁夏是我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 36%,占全国回族人口的 20%。与世界穆斯林国家文化相通、习俗相近,历来就是中国与穆斯林国家文化交流与经贸往来的重要平台。资源优势上:宁夏灌溉便利、日照充足的自然环境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畜牧业提供了条件,饲草品质绿色无污染,牛羊肉品鲜嫩、营养丰富,为发展清真产业提供优质资源。地理优势上:宁夏地处东亚大陆和中国北部几何中心,具有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便利优势,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支点,是开辟中东、欧洲和非洲空中通道的理想节点,是中阿经贸空中物流的低成本通道,随着三、四、五航权相继获批,为清真产业走向世界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开放条件。

(二)发展机遇。

随着国内外产业格局调整和国家向西开放战略的深入推进,宁夏清真产业迎来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战略规划、沿黄经济区与城市集群崛起的功能区布局,以及全球超过世界总人口 25%的穆斯林人口,对清真产品的巨大需求,成为宁夏加快发展清真产业的重要机遇。

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宁夏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为古

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宁夏正在借中阿合作,建立国家向西开放桥头堡,积极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的战略支点。

内陆开放机遇:国务院批复《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国函〔2012〕130 号),批准建立银川综合保税区,使宁夏成为我国内陆地区第一个也是唯一覆盖整个省级区域的开放试验区,确定将宁夏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

沿黄经济区发展机遇:以银川为龙头的沿黄城市群,是加快发展区域经济、实现沿黄城市群崛起的优势地带,是宁夏清真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依托,有利于生产要素聚集,实现与毗邻省市区域的优化整合与协作发展。

国际市场机遇:目前全球清真产业总值超过 2.8 万亿美元,其中清真食品市场总值超过 6500 亿美元,约占全球食品行业的 17%。研究预测,到 2020 年,全球清真食品市场将达到 8500 亿美元,给宁夏清真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安全食品机遇:清真食品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严格的原材料选配,考究的制作要求,有力地保证了食品的安全性,受到非穆斯林人群的青睐。在传统的穆斯林消费市场基础上,非穆斯林人群对清真食品的消费正逐步兴起,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三)面临挑战。

宁夏发展清真产业主要面临地域狭小、资源总量不大,原料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难以有效满足清真产业发展需要;缺乏规模大、实力强、品牌响的大企业集团,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产业基础薄弱;周边省区产业同质化竞争,我区发展清真产业的比较优势尚不十分突出;国际市场激烈竞争,阿拉伯国家清真认证标准不一,导致清真产业出口贸易面临着多重认证标准的限制,市场拓展难度加大等问题。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规划》为总纲,以提高开放水平为动力,完善政策机制,优化市场环境;吸引要素集聚,突破资源瓶颈;打造标准高地,抢占发展先机;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建立绿色、品质、安全的现代清真产业体系,构建中国及全球清真产业发展平台,为提高宁夏民生水平、促进民族团结融合、实现西部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为国家全球开放战略特别是对中东及穆斯林国家经贸合作做好战略先导。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弘扬民族文明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原则。充分尊重回族群众宗教信仰,尊重文化生活习俗,弘扬民族文明精粹,通过大力发展清真产业,进一步满足回族群众不断提升的物质与精神文明需求,促进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创造民族团结融合、

共建幸福小康的和谐社会。

2.坚持政府引导与企业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发挥政府在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方向及财政扶持方面的政策导向作用,为清真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切实维护企业利益;发挥企业的主导地位,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投身清真产业发展;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形成要素资源优化配置、产学研合力发展的良好局面。

3.坚持经济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原则。发挥后发优势,坚持高起点运作,落实国家及自治区关于产业转型升级政策,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增创产业发展优势;突出抓好特色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功能;突出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突出抓好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出抓好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清真产业向标准化、集群化、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4.坚持地区发展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原则。认真贯彻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主动与国家对宁夏主体经济区定位及沿黄经济带的发展战略相呼应,形成与同周边省区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格局。落实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部署,建立起对中东及穆斯林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平台。

5.坚持局部优先发展与辐射带动共同富裕相结合原则。鼓励资源条件优越地区产业优先发展,同时发挥产业园区、骨干企业的龙头作用,辐射带动周边中小企业发展,带动普通群众

生活水平提升。鼓励农副资源丰富地区与工业发达地区对口合作发展,将发展清真产业与宁夏南部地区扶贫攻坚战略工程相结合,追求共同富裕,使宁夏人民共享全区开放红利。

6.坚持利用两种资源、发展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贯彻国家内陆开放政策,积极用好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注重发展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既要让国内产品与企业走出去,又要把国外产品与企业引进来,防止单纯出口导向思维,努力将宁夏打造成国内清真产业汇聚宁夏走向世界、世界清真产品通过宁夏走向全国的广阔平台,实现将宁夏建成清真产业集聚区与清真产品集散地的战略目标,为宁夏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重要支撑。

(三)发展目标。

以“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为目标定位,做大做强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制造业,带动相关服务业繁荣发展,形成相互支持、充满活力的清真产业生态经济圈;将宁夏建设成为中国清真产业的研发设计、生产加工、检测认证、交流展示和经贸物流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清真产业集聚区与产品集散地。

1.近期目标。

建立健全清真产业支撑体系,优化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努力夯实发展基础,提升宁夏软实力水平。到 2015 年,形成初步完备的研发设计、认证检测、商贸流通、展示交易等产业服

务体系,为产业集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2.中期目标。

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大规模、高水平建设生产制造基地, 形成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成共享的现代化生产加工体系,提升宁夏清真产业影响力和竞争力。到 2017 年,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制造业总产值达到 600亿元,增加值达到 130 亿元,在全区工业中的比重达到 8%,解决劳动就业 5 万人,使清真产业成为宁夏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3.远期目标。

发挥清真制造业优势,带动相关服务业繁荣发展,建成规模效应、集群效应显著的现代清真产业体系,建成具备重大影响力和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清真产业中心,完成国家赋予宁夏成为“国家重要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集聚区”的战略任务。到 2020 年,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制造业总产值从 600 亿元提升到 1000 亿元以上,解决劳动就业 10 万人,为宁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起到核心带动作用。

四、空间布局 科学规划清真产业布局,避免低水平同质化竞争。以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为引导,建立四大核心产业发展带,辐射带动周边及宁夏全区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核心产业发展带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一体化

进程,促进要素聚集增效,使其成为对外开放和引领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的产业先锋。

(一)产业核心发展区。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与现有产业园区建设基础,建立四个差异化的产业发展带,辐射带动周边及宁夏全区经济发展。

1.以中国(吴忠)清真产业园为中心,建立吴忠清真肉乳产业发展带及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带。围绕吴忠国家级清真产业园区,着力推进以清真肉、乳等商品为主的清真食品产业,以及以穆斯林服饰服装、日化用品、家居用品等产品为主的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以伊利乳业、恒枫乳业、夏进乳业等为龙头,发展优质乳制品产业;以宝迪清真食品园为主体发展规模化、现代化清真肉制品产业;以德富胜公司为骨干发展清真粮油加工产业;以金世纪包装为龙头,配套发展包装印刷产业,促进美佳乐包装有限公司、夏进制箱厂等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并带动印刷相关产业发展;以宁夏伊佳名族服饰公司为骨干发展穆斯林服饰服装产业;以为华泰龙公司主体发展穆斯林日化及家居用品产业。

2.以银川综合保税区及临港经济区为中心,承接中国轻工骨干企业在宁夏建立的清真产业国际园,建立清真产业国际园区发展带。引导轻工业骨干企业向宁夏产业转移,以国际大市场为目标,建立中国轻工清真产业国际园暨穆斯林出口基地。以银川综合保税区及临港经济区银川机场作为园区地址;以骨

干企业现有产品体系及品牌为基础,开发著名品牌的清真版产品;以中东及其他穆斯林国家为目标市场,抢占国际清真产业高端市场。

3.以德胜清真食品园为中心,建立德胜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带。重点发展清真农副产品深加工及休闲产业。以百瑞源为龙头企业,发展枸杞干果、茶饮及功能饮料等枸杞高端加工业;以厚生记为龙头企业,发展休闲食品。

4.以中宁为中心,建立宁南绿色果蔬产业发展带。以宁南优质枸杞及绿色果蔬资源为支撑,建立绿色果蔬产业园。重点发展枸杞干果、枸杞原汁、绿色蔬菜加工等产品,提高果蔬产品的工业加工比重,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宁夏中部与南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二)辐射带动区。

发挥工业园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周边及宁夏全区经济发展,使宁夏各地区享受到全区开放的经济红利。以吴忠清真产业园为核心,带动吴忠市、青铜峡市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乳品业及皮革产业。以银川中国轻工清真产业国际园为核心,扩大宁夏对外出口商贸业务,带动宁夏现代会展、物流业发展,促进宁夏国际航运业发展。以德胜清真食品园为核心,带动银川、贺兰山、平罗养殖业、枸杞种植业发展。以宁南绿色果蔬园区为核心,充分利用中卫、固原地区农副产品优质资源,大力加快农副产品和药材精深加工业的发展。通过发展绿色果蔬

产业,带动宁夏中南部山区脱贫致富,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

四大产业带及重点园区示意图见图 1。

德胜清真食品园

德胜农副食品深加工产业发展带

清真产业国际园区发展带

宁南绿色果蔬产业发展带

吴忠清真肉乳产业发展带

银川中国轻工清真产业国际园

吴忠清真产业园 中宁绿色果蔬产业园

图 1 四大产业带及重点园区示意图

(三)重大项目。

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是加快清真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要建立重大清真产业项目表制度,实行计划滚动发展。对列入重大项目表的项目,优先予以财政及政策支持。2014 至2015 清真产业重大项目表见附件。

五、重点领域发展方向 巩固传统清真产业,做好清真食品产业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挖掘新兴市场需求,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做好保障服务,为清真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形成充满活力的现代化清真产业生态圈。宁夏清真产业生态圈见图 2。

肉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餐饮生物制品及添加剂服装服饰医药家居日常用品日化包装印刷物流旅游文教 创意设计博览金融清真食品 产业圈 穆斯林用品产业圈 保障服务业圈

图 2 宁夏清真产业生态圈图

坚持以特色资源推动、新兴市场引领、健全服务保障为原则,选择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具有产业基础、具备支撑配套条件的产业作为发展重点。特色资源推动型产业主要有肉制品、乳制品、枸杞产业及回医药产业等;新兴市场引领型产业主要有食品添加剂、日化产业等;健全服务保障型产业主要有物流、文化创意、金融等产业。

(一)清真食品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食品产业是清真产业的核心所在。把握“传统食品工业化、普通食品功能化、区域食品全球化、餐饮食品连锁化”的发展趋势,重点发展清真肉制品、乳制品、方便食品、调味品、保健食品、生物制品及食品添加剂、清真餐饮产业,稳步做大做强清真食品产业。

1.清真肉制品产业。

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增长,肉类食品的需求持续上升,肉制品加工产业快速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肉制品加工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3954 亿元,同比增长 16.55%。肉制品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

坚持“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高效化”发展,进一步完善活体收购、屠宰加工、肉制品加工、肉品卫生检验、冷冻

储藏、冷冻运输、批发零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构建高档肉类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体系。

以现代化加工技术和装备为支撑,开发具有地方与民族特色的方便类、速冻类、休闲类等肉制品,丰富清真肉制品产品线,强化品牌塑造,打造代表宁夏清真肉食品形象的特色产品。

大力发展精品分割肉制品、低温肉制品、生鲜调理肉制品、速冻调理肉制品、休闲肉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提高供应餐馆、家庭烹饪用等方便半成品产品比重。积极抢占全球清真肉制品高端市场,树立宁夏清真肉制品的顶级品牌形象,带动融入国际产业高端价值链。

提高开放水平,加强战略合作,大力引进食品加工企业,积极对接国内畅销品牌,借势国内著名品牌效应及营销渠道,推出宁夏清真创新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业规模。与全球清真肉制品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其提供优质原料,引导其在宁夏建立生产厂,推动宁夏清真产业全球化基地建设步伐,并通过国际哈拉认证体系的营销渠道,向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销售宁夏清真肉制品。

2.清真乳制品产业。

乳品产业是事关消费者安全与健康的重要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乳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832 亿元,同比增长 14.16%。宁夏地处世界优质奶源带,原奶质量较好,清真乳品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前景。

积极推广清真品牌标志,建立由龙头企业带动、标准化支撑、知名品牌引领、产销衔接有序的现代乳品产业体系。

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推进奶牛品种改良,扩大奶牛饲养规模,保证奶源供给和质量安全。支持乳制品加工企业自有奶源基地建设,鼓励自建、参股建设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逐步扩大企业自控奶源的比例。

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优化发展超高温灭菌乳、酸乳、巴氏杀菌乳等产品,在充分发挥液体奶、常温奶产能的基础上,鼓励发展适合不同消费者需求的特色乳制品和功能性产品。发挥宁夏原料奶高品质的优势,针对当前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任危机,发展高标准婴幼儿配方乳粉、功能性乳粉。提高原奶分离提取技术装备水平,在传统的液态奶、乳粉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乳蛋白、乳糖、干酪素、奶酪、奶油等产品,延长乳制品加工产业链。

严格控制同质化、低档次的加工项目,促进产能增长与原料乳增长相协调。适当限制工业大包装奶粉生产规模,加快淘汰规模小、技术落后的乳制品加工产能,优化奶源利用效率,扶持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项目。

3.清真方便食品产业。

糕点、方便面及小食品等休闲方便食品市场容量大,发展速度快。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方便食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818 亿元,同比增长 17.11%。开发

清真方便及休闲食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发展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清真方便食品。研发低热量、低脂肪、低糖的健康营养型清真中高端休闲食品,积极推进传统清真菜肴的工业化,发展薯类制品、谷物类制品、肉禽鱼类制品、水果蔬菜制品、清真饮品等方便食品。

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清真焙烤食品,开发风味多样、营养强化的清真焙烤食品,引入新制作工艺和技术,将宁夏本地特色清真焙烤食品(如:哈里瓦、焜馍干、干粮馍、锅盔、烤馍等)制作成便于携带、保存的方便食品,走品牌化经营道路。引进中华老字号及国内十佳饼店在宁夏开店建厂。

4.清真调味品产业。

依托本地丰富的调味品基础原料,充分挖掘清真复合调味品细分市场。突出清真、健康、自然、绿色和个性化等元素,开发方便化、营养化、健康化、专用化和风味多样的调味产品。

以家庭消费和餐饮消费两个领域为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增加花色品种。重点研发生产火锅底料类等烹调专用型、酱汁类等方便佐餐型的高附加值复合调味料。

5.清真保健食品产业。

充分利用宁夏“药食同源”的枸杞及其他天然植物资源和传统中医药(回药)的保健养生功效优势,对天然资源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培育发展高附加值的清真保健品产业。

以开发改善亚健康状态、调节机能平衡的系列功能清真保

健食品为主线,重点研发和生产优质蛋白食品、膳食纤维食品、特殊膳食食品、营养配餐和新功能保健食品。

在加工保鲜枸杞原汁基础上,加强对枸杞所含β―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天然色素提取技术的研发。大力发展枸杞功能性饮料及枸杞咖啡、枸杞茶、枸杞口服液、枸杞多糖、枸杞籽油、枸杞油胶囊、枸杞化妆品等深加工系列产品。

6.清真生物制品及食品添加剂产业。

清真生物制品及食品添加剂应用范围广泛,是食品产业不可或缺的必需元素,市场空间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生物及食品添加剂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 4200 亿元。抓住生物产业战略兴起机遇,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清真生物制品和食品添加剂,形成清真生物制品产业链,打造宁夏清真产业新的增长极。

发展以生物制造和天然原料提取方式为重点的清真食品添加剂及生产加工助剂,开发具有市场潜力的小品种氨基酸、脂肪酶、多元醇、功能性发酵制品。支持清真食品加工用酶制剂的研发,加快普鲁兰多糖、褐藻寡糖、L―核糖等功能性低聚糖的产业化进程。

充分利用牛、羊组织器官,开发清真羊胎素、食用明胶等胶原蛋白、酶解提取物等清真生物制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7.清真餐饮产业。

餐饮产业连接食品饮料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和文化产

业,具有较大的综合拉动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餐饮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 25392 亿元,同比增长9%。从餐饮业发展的趋势看,消费者对于食材选择的安全性、健康性及卫生性要求越来越严格,而清真餐饮营养平衡搭配,食材选择、加工方式有严格规范,符合清洁、安全的健康饮食标准,与一般餐饮行业相比,清真餐饮产业有着更好的发展前景。

清真餐饮是构筑清真食品独特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顺应传统食品工业化、餐饮企业连锁化的发展趋势,推动清真食品工业与清真餐饮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

加大清真餐饮菜系文化的研发,扩大完善清真系列饮食,全力提升清真餐饮档次,研发代表清真餐饮高端水平的“清真全席”菜谱,借助宁夏清真餐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带动并扩大消费者对宁夏清真食品产业的关注,打造宁夏清真名菜名小吃品牌。

鼓励“老字号”餐饮企业做大品牌、培育市场,通过连锁化、集团化发展,借助标准化、工业化生产方式实现连锁餐饮企业原料、配料的统一配送,使宁夏清真餐饮走向大中城市餐饮市场。挖掘穆斯林传统风味小吃,实现工业化生产。

(二)穆斯林用品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倡导“美化穆斯林生活”的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穆斯林用品产业,努力在穆斯林服装服饰、日化用品、家居用品及包装

印刷产品等领域先行突破。

1.穆斯林服装服饰产业。

丰富服装服饰产品种类,弘扬穆斯林服装服饰传统特色,将时尚元素融入民族文化元素中,满足不同穆斯林群众对美的追求。

完善穆斯林服装服饰设计研发及生产加工体系,科学规划市场及产品定位。开展消费特点、消费水平、消费心理及购买渠道研究,设计研发风格款式丰富多彩的穆斯林礼拜服、结婚礼服、民族演出服装服饰。筹建宁夏国际穆斯林服装设计研发和文化创意中心。

开发体现宁夏资源特色的高档穆斯林服装。强化与宁夏羊绒纺织优势的融合,开发羊绒混纺新面料,以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精品穆斯林服饰,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高端品牌,占领世界高端市场。

充分利用宁夏滩羊二毛皮特色资源,以市场为导向,设计开发高级围领、披肩等服饰产品,提升产品文化与商业价值。在确保环保达标的前提下,适当发展牛皮皮革制品,与宁夏畜牧业形成合理的经济产业链关系。

中东、东南亚地区穆斯林服饰市场量多面广,在引进部分生产制造企业落户宁夏的同时,积极支持本地企业自主设计的产品通过外发订单模式在区外加工制造,以弥补本地区服装制造能力偏弱、产业配套能力不强的劣势。

借助中阿博览会以及其他国际性展会,积极举办穆斯林服饰和家居流行趋势发布会、穆斯林服装设计大赛等活动,抢占文化和流行时尚制高点,形成“全球穆斯林精品服饰看宁夏”的品牌效应。

2.穆斯林日化用品产业。

日化用品附加值高,发展前景广阔,全球化妆品、香水和个人护理用品、美容用品市场在过去的 20 年间以平均每年4.5%的速度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日化用品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867亿元,同比增长9.4%。穆斯林日化用品属于特色需求,整个行业在我国正向产业化发展,全球市场有较大拓展空间。

引导国内外日化领域龙头企业在宁夏设立地区总部或制造基地,利用宁夏特色资源,开发生产满足穆斯林居民生活习俗的洗发水、沐浴露、口腔用品、护肤美肤系列化妆用品,及餐具洗涤剂等家庭日用洗涤剂,并出口到全球穆斯林市场。

3.穆斯林家居用品产业。

针对国内外穆斯林地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自主开发制造与委托加工相结合的办法,开发适合伊斯兰文化习俗、具有丰富穆斯林元素的高档家居用品,包括家具、日用陶瓷、灯饰、工艺品、坐毯、家用纺织品及绿色生活用纸等产品。

针对国内外穆斯林人群在室内装修、家居装饰、节日布置等方面对工艺品的需求,开发具有伊斯兰风格的文化工艺品、

节庆工艺品、礼品工艺品、玩具工艺品、家用工艺品、收藏工艺品等。借助中阿博览会扩大工艺品的品牌宣传和影响力,承接国际订单,开拓国际市场。

4.包装印刷品产业。

适应多元化、多层次消费水平,为国内外穆斯林消费者提供更加清洁安全的包装印刷产品。调整优化包装印刷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纸塑、铝复合软包装物、塑料包装物、玻璃瓶、铝制品包装物等,以适应清真产品包装需要。

5.回医药产业。

近年来我国中西药品产业稳健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3 年全国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21682 亿元,同比增长 18%。目前回医药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处于产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未来市场空间较大。

进一步贯彻《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回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宁政发〔2012〕161 号),加强回医药人才培养,提升回医药研发水平,借鉴内蒙古医药、藏医药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挖掘民间回医药资源,大力开展回医药的研发工作。

迎合现代养生需求,加入回医养生保健理念,发展集香疗、浴疗、针灸、推拿、食疗为一体的回医养生保健产业。开发回医香疗、浴疗的相关产品,加大带有明显回医药特色的香料产品开发。宣传推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莲渠张氏回医骨

伤”正骨手法,加快对回医骨伤膏药的研发,做大做强回医药产业。

(三)相关服务业重点发展方向。

物流等相关服务业,是清真产业良好发展的重要支撑。要大力发展物流业、旅游业、文化教育产业、创意设计产业及金融服务业,为宁夏清真产业走向世界提供先导,为宁夏清真产业发展及整体经济水平提升提供软实力支撑。

1.物流产业。

建设专业、快捷的物流体系,围绕产业园区,打造空、公、铁交织联运的一体化立体物流网络,为宁夏打造清真产品集散地做好重要支撑。培养掌握现代物流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相应民族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确保清真产业运输、仓储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清真相关标准的要求。

2.穆斯林旅游产业。

穆斯林旅游市场巨大。充分利用宁夏世界穆斯林城、中华回族风情园、中华回族一条街、伊斯兰文化中心等一批展示回族特色文化的旅游项目资源,巩固并扩大与中东、东南亚、中亚国家的旅游发展合作市场,带动穆斯林旅游产业发展。

3.文化教育与创意设计产业。

加强与阿拉伯国家及穆斯林地区的人文交流,发挥宁夏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智库作用,为中阿经贸发展提供智力资源支持。

组织宁夏学子到中东国家高校深造,培养熟悉阿拉伯文化和掌握先进科技文化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发挥宁夏大学迪拜孔子学院的交流平台作用,吸引国外人才积极参与中阿经贸活动。

围绕穆斯林文化的传承,做好“阿拉伯语十年千部经典图书互译工程”和“中阿双百经典图书互译工程”;围绕清真产品的工业设计、清真品牌的营销传播,开展创意设计工作。

4.博览产业。

努力扩大宁夏清真产业的国内外影响力,积极参与国内外相关清真产业博览展示活动,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宣传提升宁夏清真品牌形象。充分用好中阿博览会平台,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球最大的清真产业博览会。

5.金融服务业。

抓住国家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机遇,推动组建民营银行并重点服务宁夏清真产业。引进产业基金、风险投资等金融资本,解决企业融资困境。创新金融产品,支持清真产业发展。

六、建设产业支撑体系 建设涵盖清真全产业链的七大支撑保障体系,是突破资源瓶颈、打造标准高地、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清真产业健康发展、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产业平台的有力保障。

(一)现代生产及配套体系。

1.发展目标。

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增创产业发展优势;抓好特色园区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功能;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抓好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高起点投资项目,建立现代化生产体系,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其他企业有序配套的产业集群,使宁夏逐步成为国内清真产品生产加工中心。

2.发展路径。

鼓励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装备,立足高标准技术改造,走深加工、精细化生产之路,延长产业链条,实现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用先进技术保障清真产业的制造水平,建立具备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生产制造体系。

重点承接国内先进企业的产业转移,积极落实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中国轻工骨干企业宁夏清真产品生产基地,新创或直接延用著名轻工企业的品牌商标,促使宁夏清真产业在企业装备、管理水平及市场拓展方面实现质的快速提升。

组织宁夏中小企业为龙头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打造健全的产业链条,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扩大与穆斯林国家的产业合作。大力引进国外清真产业中居领导地位的企业,鼓励其到宁夏建立现代化清真产品基地,带动宁夏清真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融入国际产业高端价

值链。

实施品牌战略,通过自我培育与引进合作等多种形式,积极培育清真产业品牌,大力提高产品商业价值。

研究国内外穆斯林人口、分布、消费情况,分析国际清真产品市场的布局与潜力,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工作。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国际名企入驻宁夏工程 2015 年―2020 年 中国轻工清真产业国际园 2015 年―2020 年 (二)清真标准、检测、认证体系。

1.发展目标。

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是产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内容,要抢占清真产业标准、检测与认证体系的制高点,形成宁夏清真产业的知识产权体系,为把宁夏打造成清真产业发展平台提供战略保障。

建立完善清真产业地方标准体系和准入制度,参与并主导开展我国清真产业认证体系研究与论证,建立国内统一、国际认可的清真认证标准和质量检测体系,扩大与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标准互认范围,扩大清真产品认证中心的影响力,将其建成具有国际互认资质的权威机构。

2.发展路径。

建立完善清真产业地方标准体系。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清真食品认证通则》(DB64/T543-2009)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相关认证细则。研究完善清真产业标准体系,形成涵盖原材料、运输、加工、包装、储藏及物流、零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的清真标准体系。

建立清真产业行业标准体系。研究行业共性特征,与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对接,推动地方性清真产业标准上升为清真行业标准。

建立清真产业国家标准体系。建立中国清真产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清真行业标准基础上,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对接,将清真行业标准上升到国家标准,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及引领作用。

建立国家级清真产品认证中心。组建专业队伍,逐步形成和完善规范化流程,提供清真产品“合法”认证全过程服务,包括原材料、运输、加工、包装、储藏及物流、零售等环节的清真认证服务,成为我国开展清真认证的权威机构。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培育形成“宁夏清真认证”生产性服务业知名品牌。

建立第三方检测中心。按照 ISO/IEC 17025 准则要求,建立清真产品第三方检测中心,通过实验室能力认可,成为具有第三方公证地位和国际互认资质的实验室。

对接国际标准与国际清真认证。建立阿拉伯国家标准研究

中心,积极对接国外清真产业标准,加快与国外穆斯林国家标准互认工作进程,争取到 2017 年实现互认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0 个以上。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制定清真行业标准 2015 年底前启动 整合建立国家级认证中心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第三方检测中心 2015 年底前启动 制定清真国家标准 2015 年底前启动 扩大国际清真认证互认范围 2017 年底前启动 (三)科技研发创新体系。

1.发展目标。

建立多元化的清真产业科研机制,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深化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合作,构建开放型的研发、创新支撑体系。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清真产业技术中心,研发高附加值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2.发展路径。

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创业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中心等创新载体,建立产学研联盟,实施产业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建立国家级清真产业技术中心,面向高校、研究机构、企

业全面开放,承担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关键性或带有共性的技术问题的研究,对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系统化和工程化研究开发。加强与中国工程院、中国食品发酵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江南大学等国家重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组建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整合宁夏现有科技资源,对基础较好的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进行评估,以联合运营方式实现一体化管理,使之成为清真产业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提供研发、成果转化、技术转移、试验、验证和检测等各个环节的科技专业服务。

重视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结合,建立清真产业创意与设计联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研发新的消费产品,从满足消费向创造消费、引导消费转变。积极培育引进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品牌策划公司、咨询公司、广告设计公司、传媒公司、创意产品展示公司,通过创意推广,形成助推产业发展的动力源。

注重工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应用新型互联技术,依托中国轻工业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建立清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追踪国际先进技术,组织协同攻关创新,及时将高科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实践。

大力引进科技人才,建立清真产业博士后工作站;成立院

士工作站,从国家科技战略层面推动清真产业创新工作。

做好清真产业人才培养工作。加大语言、文化、经贸、法律等复合型国际化人才选拔与培养,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建立国家级清真产业技术中心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清真产业创意与设计联盟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清真产业科技创新联盟 2015 年底前启动 实施清真产业高级人才培养计划 2015 年底前启动 (四)现代商贸物流体系。

1.发展目标。

建成一批区域物流中心和专业化市场,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构筑生产性物流、国际贸易物流、城市商业物流和专业市场协同发展的物流体系,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集散渠道,使宁夏逐步成为国内清真产品集散中心。以物流信息化为引领,借鉴“义乌模式”,充分利用宁夏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天然纽带的优势,大力发展跨境物流,将宁夏打造为面向阿拉伯国家和穆斯林地区的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商流、物流集散中心。

2.发展路径。

重点建设一批集散力强、在全国有影响的大型综合批发市

场和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加快清真产品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建设。

实施电子商务应用示范工程,建设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穆斯林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查询、产品展示及销售平台。发展品牌化、专业化、特色化经营,形成品牌专卖、系列专卖、特种商品专卖的连锁经营服务体系。

培育第三方物流发展,支持制造业和商贸企业剥离非核心物流业务,实施流程改造,降低物流费用,专注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口岸物流、空港物流,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集散渠道。

充分利用现代互联网、物联网技术,搭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物流要素整合、共享、链式发展,塑造高端技术引领、覆盖西部、通达全国、联通世界的西部地区品牌物流网。

充分发挥中阿博览会的平台展示作用,积极参加海外清真产业展销活动,鼓励自有品牌走出去,扩大宁夏清真产业影响力。重点拓展海湾六国及穆斯林人口大国市场。积极发展与马来西亚等商贸大国的经贸战略合作,加大转口贸易,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加大对国外清真产品的进口力度,促进国外清真产品在中国的流通销售,发挥宁夏清真产品集散中心作用,扩大清真产品经贸规模,促进宁夏经济繁荣发展。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评选、发布清真十大品牌 每年一次 中阿博览会清真产品展示交易会 每年一次 建立清真产品电子商务平台 2015 年底前启动 建立清真产品暨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所 2015 年底前启动 (五)绿色原料保障体系。

1.发展目标。

发挥宁夏温差大、光照强、植物生长不依赖高剂量杀虫剂的优势条件,借助现代生物农业技术,合理确定种植业、饲养业发展规模。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赢原则强化区域合作,打造高端清真产品绿色原料保障体系,夯实产业发展的资源供给基础。

2.发展路径。

发展绿色饲料产业,针对宁夏及周边省市肉牛、肉羊及奶牛的规模化发展需求,发展生产苜蓿、青贮饲料所需的生物饲料添加剂,从源头上保障畜牧产品的品质。

推动农村合作发展机制,组织农牧民通过参股、控股、合资、合作多种形式联合发展奶牛、滩羊、肉牛、家禽等畜牧养殖基地和枸杞、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基地,广泛推广有机、绿色种植。

建立企业与农户的合作机制,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方式,发展专业化的原料供给基地。鼓励农户走高端

品质路线,通过第三方检测实现原料收购优质优价。

以合作共建、互利共赢为原则强化区域合作,以企业为主导,采取公司加农户、签订供销合同等方式,与陕西、甘肃、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合作发展飞地种植养殖基地,扩大清真食品原料供给能力。开展对原料的清真认证,引进周边地区优质肉制品原料,破解资源不足矛盾,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培育一批绿色畜牧原料基地 2015 年底前启动 培育一批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基地 2015 年底前启动 (六)区域要素协调优化体系。

1.发展目标。

发挥区域经济合作优势,与甘肃、青海、内蒙古、陕西等周边省区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合作发展,克服宁夏资源规模、市场规模、产业规模较小的弱势,建立产业链条合理分工、配套服务共建共享、生产要素合理集聚的区域一体化产业合作机制。以中东、东南亚和南亚、中亚穆斯林国家为重点,构筑清真产业国际合作圈。

2.发展路径。

充分利用宁夏与青海、甘肃、内蒙古、新疆和陕西等西部省份地缘优势,以穆斯林民族的宗教文化为纽带,通过宁夏清真食品认证平台,加强清真产业合作,建设西部清真产业发展

联盟。

依托西部省区畜牧业较为充足的原料资源,以产业发展带动和活跃周边地区经济,形成整合集聚周边地区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的核心区。

发挥宁夏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以及中阿空中走廊的对外直航权,对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地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提供一站式检测、认证及物流、经贸服务。

做好宁夏著名清真品牌的认证与品牌输出。为周边具备清真产业资源地区的企业,提供宁夏清真标准检测认证服务,并将产品销往当地及周边市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3.任务专项。

任务专项 时间期限 制定宁夏清真标志异地认证与使用管理办法 2015 年底前启动 一站式检测认证与航空物流绿色通道 2015 年底前启动 (七)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1.发展目标。

抓住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大机遇,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为清真产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积极探索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的支持,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稳定化的金融服务保障体系。

2.发展路径。

鼓励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积极推进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建设,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大力发展和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充分利用国家政策性金融、保险在国际经贸合作中的重要保障作用,积极吸引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进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来宁夏设立分支机构。

顺应国家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改革方向,开展与阿拉伯国家的金融合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伊斯兰银行业务试点,鼓励和推进与阿盟国家互设金融分支机构,探索建立离岸金融结算中心,开展对中东地区清真产品贸易的人民币结算业务。

推动组建民营银行,降低信贷门槛,服务清真产业发展。信贷项...

第9篇:宁夏地税精神引领区地税直属局创新发展

王立新张咸鸣郑学胜李永刚

“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追求卓越”十六字地税精神是宁夏地税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地税干部顽强拼搏、争先创优的内在要求,是推动宁夏地税事业卓越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2010年,在宁夏地税精神的鼓舞和引领下,区地税直属征收管理局切实加强班子建设,不断丰富精神内涵,负重拼搏,开拓创新,干部职工队伍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向心力、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不断加强,各项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为宁夏地税卓越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凝心聚力——“凝心聚力,意味着和谐,象征着团结,体现在团队作风。”建设和谐地税,班子是关键。建设和谐的班子,就是建设一个团结的班子,一个能共事、能谋事、能成事的班子。近年来,区地税直属局始终把加强班子建设放在首位,积极践行宁夏地税核心价值理念,着力构建和谐团结建设的工作局面。一是把加强理论学习、树立超前意识、提高理论素养作为创建先进领导班子的支撑点,增强班子成员、特别是“一把手”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服务意识。班子成员在政治理论学习上,力求学深、学透,努力使各项决策和工作举措更加符合上级精神和干部意愿,不断提高科学决策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二是带头团结奋进。班子成员集思广益,讲团结,讲大局,重大事项集体研究、集体决策,充分沟通,互相支持,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1

合理性。三是带头弘扬正气。班子成员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树立公道、正派、务实的良好形象,做发扬优良作风、抵制不正之风的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带动、影响和促进全局作风的改进。四是带头关心干部职工生活。定期召开民主生活会,及时与党员、群众沟通交流,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怀、精神上激励。五是带头务实创新。局班子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管理方式,大力营造坚决执行、主动执行、立即执行的工作氛围。一年来,全局主抓130的多项工作,均按照领导分工,做到各负其责,以自身行动保证了全局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全面落实,团队精神得以提升,全局上下形成了心齐、劲足、气顺、人和、进取的良好局面,核心竟争力大幅增强。2010年,局班子被自治区地税局评为全系统“六好班子”。

开拓创新——“开拓,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创新,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动力。”在日常工作中,区地税直属局班子成员始终以新思路寻求地税事业发展的新途径和新举措,以创新的精神健全和完善征管制度和管理办法,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管理理念和有效经验,大胆探索,勇于实践,推动税收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相续开展了纳税人满意行动、网上报税、网上办税服务厅等创新性工作,得到区局的肯定并在全系统推广,取得了明显成效,迎得了纳税人的普遍认可。2010年,局班子成员面对直属局人力不足,税费收入重务重的工作局面,从规范内部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数

据应用能力入手,用集体智慧自主设计组建了基础数据共享管理平台,在局域范围内整合了税收征管、效能目标、大企业管理和日常事务管理四个方面的管理信息和数据应用,满足了跨部门、跨岗位人员的管理信息和数据资源共享需求,提升了基础工作质量,解放了劳动力,凸显了“信息通、业务精、内容新、数据实、效率高”的优势,经实践运行,取得较好成效。平台的组建,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开拓了信息化管理的思路,使全局人员的工作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有效加强,税收工作质效得以全面提升。五年来的创新之路为区直属局的科学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成为推动税收事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并终获成果,2010年,被自治区地税局评为全系统“创新工作先进单位”。

负重拼搏——“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发扬负重拼搏的精神,着力打造“政府信任、社会认可、纳税人满意”的宁夏地税品牌,是区直属局税收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法宝”。目前,直属局担负着573户涉外、金融等企业的税费征管工作,承担着全区大企业管理服务职责,而全局干部职工仅有26人,(其中:正式干部职工18人),平均年龄46岁,在人数和年龄结构上,都不占优势,可以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这种情况下,局班子审时度势,把人的因素做为一切工作的根本。一是加强能力建设。通过坚持每周

二、五学习制度,不断加强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认识,加快知识更新,提高应变能力,增强全局人员

爱岗敬业的意识和实际工作技能,明确地税建设需要与发展前景的共同愿望。全局人员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快乐工作,不仅做好本职工作,还做到一人多岗、一岗多能。二是注重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创新发展的展示平台和环境,用文化凝聚人,用关爱感动人,用业务培训锻炼人,用沟通理解营造和谐,形成干部学习、交流、钻研、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为干部职工的个人发展提供各种有利条件,不断提高全局人员的写作能力、管理能力、信息化能力,并通过ABC岗位责任制,最大限度的提升整体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能。三是建立激励机制。对干部职工在工作学习中的创新思路、举措和成果予以精神和物质奖励,使全局人员普遍增强了工作和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并凭借自身的能力和对工作的钻研创新精神,赢得全局人员的尊重。实践证明,有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有以人为本的科学领导方法,就能够呈现出负重拼搏的团队精神,使直属局在未增加一人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一种工作态度,是一种价值取向。”在工作中,区直属局一班人始终坚持高标准,创一流,全面争先创优,不断把地税事业向更高的目标推进。局班子认为,只有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指示精神,才会把握正确的方向;只有紧紧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和区局党组的决策部署,对上级的政策做到理解透、把握准、执行好,才能在工作中不出错,少出错;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

治工作方法,强化风险防范意识,讲团结顾大局,才能牢固树立全局一盘棋的思想,才能持久地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向心力、执行力、创造力,开拓性地完成上级党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只有把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和业务学习贯穿始终,促进和引导干部职工把学习作为支撑追求的目的,才能不断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促进地税工作提速增效;只有开拓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才能有效地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发展;只有狠抓落实,才是提高本局工作效能的有力途径。在直属局班子成员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不懈努力下,全局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并取得了显著成绩。组织收入再创新高。2010年,共组织各项收入33.57亿元。其中,组织各项税收收入10.14亿元,同比增长37.19%,完成计划的 123.37%;组织社保费收入22.85亿元,同比增长18.13%,增收3.51亿元。人均组织税费收入超亿元,达到1.24亿元,为宁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保障。同时,税源专化业管理有效加强,基础性工作更加扎实,纳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大企业管理取得新进展,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风险管理效果明显,得到了自治区地税局和国家税务总局的肯定。

天道酬勤。2011年,区局直属局领导班子将继续大力弘扬“凝心聚力、开拓创新、负重拼搏、追求卓越”的宁夏地税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励精图治,锐意进取,坚定不移地按照区局

党组确定的卓越目标前进,以优异的工作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为促进宁夏地税事业卓越发展、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做出应有贡献!

上一篇:总经理助理工作计划表下一篇:光明驾校小路考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