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声乐教学、舞蹈律动教学、欣赏教学、音乐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均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音乐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1:

音乐课堂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象。”这就是说,德性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等的发展必须以个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并且是主体心理活动的结果。不言而喻,通过心理教育,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为其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心理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而一个人的自信心理,在整个心理素质中占有相当的比重。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便成为各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达到育人目标的一个重要途经。那么,在我们的音乐课堂中,将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信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记得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信心是相辅相成的,产生了兴趣,才会有自信的歌唱与表演。因此,教师必须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1)情景渲染,参与体验。每一首歌曲或乐曲,都有其自身的音乐情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做一些适当的教学情景渲染:象语言描绘,图像或图画的再现,音响的渲染以及音乐教室的特别布置等。如:我教《国旗国旗真美丽》一歌时,在学生走进教室前,就将一面特大的国旗悬挂在教室正面的墙上,孩子们一进教室,满眼都是鲜艳夺目的美丽国旗,再配以歌曲范唱的反复播放,孩子们的兴趣被彻底的激发出来了,情绪上也显得十分激动。因此,在学唱歌曲时非常认真,很快,每一个孩子都能非常自信地甚至是自豪地演唱着《国旗国旗真美丽》。在音乐课堂中还必须注意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这个主体的作用,不能让孩子们被动地学习,那必然会让他们感到索然无味。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根据歌(乐)曲的内容,组织游戏、表演等活动。如《火车开啦》一歌,可让孩子们一边玩开火车的游戏,一边歌唱,这能减轻孩子们歌唱时的心理压力,促使他们自信地歌唱。再如: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一曲时,鼓励孩子们扮演勇敢的小骑兵,这既能让学生更好的体会音乐,同时,又能培养他们勇敢、自信。

(2)竟赛活动,体验成功。针对小学生好胜心、荣誉感、表现欲特强,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这一心理特点,音乐课堂中可以开展各种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比如:学生个体之间的较量、师生之间的挑战、男女生之间的比拼、各小组之间的竞争等等。这些比赛,可以是唱,可以是跳,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表演,还可以是创作歌词、创编节奏等等形式。老师根据课堂的具体内容,巧妙地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心底里喜爱音乐,并在音乐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逐渐培养自信。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十个手指都不会一般齐,何况我们面对那么多学生,各人的学习程度自然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做出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我们可以根据学习主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层面上有所获、有所得,体验到进步和成功的乐趣。比如,在歌唱教学方面:有的孩子能够很自信的歌唱,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会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好每一首歌曲;而有些孩子,你一但要求他单独歌唱,他就紧张得不行。对这样的孩子,我往往要求他们先将歌曲基本背下来,俗话说:“熟能生巧”,熟练了以后,紧张程度自然会减轻一些,歌唱的自信也就会随之产生;还有少数孩子,对自己一点信心都没有,干脆惧怕唱歌,对这样的孩子,我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音高,就大施表扬、拼命鼓励。时间一长,他会觉得自己既然每次都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看来自己的歌肯定是唱得不错,于是,歌唱的自信心便会自然而然的产生。这样一来,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目标实现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达到老师的要求,唱好歌曲,因此,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少数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减少对学习的恐惧,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二、以情激情,增强自信

情感是人的整个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因此,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情感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及内化。可以说,它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具有引发、定向、激励和强化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想到所教的学科,而且要注意到学生的感知、思维、注意力和脑力劳动的积极性。”没错,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双向交流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疏导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让自信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1)和谐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与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心理接触,教师不能够居高临下,以一副威严的姿态去面对学生。试想,在课堂上,教师笑容满面,娓娓道来,学生如沐春风,心情舒畅,师生之间没有了距离,没有了隔阂,没有了学生对老师的惧怕,老师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这种平等和谐的师生情感氛围,怎能不让学生喜欢?课堂上,学生又怎能不去积极主动地参与?充满自信地表现?反之,学生紧张、压抑、提心吊胆,他又哪里敢参与,哪里敢表现呢?实践证明,少年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与自信心是和师生情感密切联系的。

(2)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与学的过程就是一个人际交往、情感沟通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教学是不可分割的。本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我上的是三年级三班的课,我没有象往常那样去回顾上学期的内容进行评价,展开这学期的内容进行要求,而是先和同学们谈心,我说:同学们,在我的眼里,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那么的活泼,那么的聪明。在学习上之所以会出现一些差异,那是因为有的同学的学习方法不得当,希望这些同学在这个新的学期里,和我一起来努力取得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在这个学期,我不想批评任何一个人,我只想跟你们交朋友,做平等互助的朋友。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你们下课后向我提出来,我一定改正;如果你们有什么困难需要我帮助,也请告诉我,我一定会竭尽全力的帮助你们。这个学期,让我们一起来快快乐乐地学习,希望你们每次都能高高兴兴地来,愉愉快快地离去,好吗?话音刚落,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的脸上挂满了鲜花般的笑容,一时之间,师生感情是那么的亲近和融洽。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学习歌曲《嘀哩嘀哩》。当我问到,谁来说说你心中的春天是什么樣的呢?好多同学都举起了手,就连一个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孩子也举起了她的小手,我便让她先说,尽管说得不怎么完美,但我还是非常肯定的表扬了她,并和同学们一起为她鼓掌。这个孩子的小脸兴奋得象春天的花蕾般艳丽,下课后还特意找到我小声的说:“老师,我以后会表现得更好”。我高兴得忍不住在她的小脸蛋上亲了一下。可见,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能百倍地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3)集体活动中寻找自信。我们会经常发现这样的象现,有些孩子在老师的面前很胆小、很拘谨、很自卑,但在他的同龄人和同学们的面前却很大胆、很活泼、很自信。这就是许多心理学家发现的: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比不同龄人之间的沟通更容易,他们之间的心灵界限更少设防。因此,老师就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学生展开好朋友之间的合作学习、自组小组进行合作性的表演等集体活动,努力为学生搭建起展示自我的集体舞台,让他们在集体活动中尽情地发挥自我的优势,让一些胆小、自卑的学生也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找到自信的支撑点。

自信是成功的种子,他将影响到人的一生。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用爱心与激情在孩子们的情感世界里播种出绚丽的彩虹,让自信的光,照亮每个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由衷地唱出自信的歌!让健康的心理陪伴他们走向未来的人生!

作者简介:

叶丽娟(1967.8~),女,湖南湘潭人,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

作者:叶丽娟

音乐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在音乐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摘要: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在声乐教学、舞蹈律动教学、欣赏教学、音乐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均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能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音乐课堂;素质教育;审美;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标中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育则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手段的审美教育。作为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音乐不仅是情感的艺术,而且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音乐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亲自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创造美好的心境,具备健康的心理。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学生在歌唱、舞蹈、欣赏实践中,通过想象、联想来认识音乐所表达的艺术形象,并获得对艺术形象的情感体验,进入音乐所描述的意境,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这过程中,音乐教学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情感。

所以我们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最有意义价值的开展途径和方式。

一、在声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诗一般的歌词来表达情景。因而能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在音乐教学中,用音乐的美去滋养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变得高尚、优美是我们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良好音乐教育”是达成这一目的的主要途径。合唱教学要求学生有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团结协作精神,更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合作心理,在学习中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信任。时时关心团队的利益,为共同的合唱艺术而努力。当学生从中体会到只有集体的团结协作和个人努力,才能唱出如此优美的合唱作品时,就愿与别人协作,良好的交际心理和学习心理也随之形成。这有助于提高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如《七子之歌》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咱当兵的人》等军营歌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奉献;《我的祖家是歌乡》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等,从而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情操,拥有美的心灵。

二、在舞蹈、律动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舞蹈是学校艺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表演形式,是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手段。舞蹈通过人体的动作、造型和表情,形象地表述某一事物的情节,也抒发一定的思想感情。其情感体验更需深刻,对健康心理的培养更为有效。学生在长期的舞蹈训练中就逐渐养成了自觉遵守纪律、主动关心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和合作精神。通过舞蹈表演,学生克服了内向、胆小、害羞等不良心理,学会了如何与别人交流。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开朗的个性。如集体舞教学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合作意识,培养他们与同伴友好合作、默契配合的能力,为他们将来适应不同的人际团体提供较好的基础,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音乐欣赏,是对审美观的形成必不可少的环节。欣赏教学不单是放音乐让学生听,而是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曲式、和声等音乐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导学生进入歌曲、乐曲意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去享受欢乐,去感悟人生,在不知不觉中使心灵得到净化。通过欣赏大量国内外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指导学生对乐曲的内涵的理解,并随乐曲进入意境,对调节身心有益。轻柔抒情的《让世界充满爱》,可以感人肺腑,激发孩子对父母对社会的感恩之心;激昂振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能够振奋人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让孩子们产生情感上的激动,能引发学生思想上的共鸣。通过对这些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但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减轻焦虑,也能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

四、在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音乐活动是延续、扩大、补充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它是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丰富课外生活,发挥学生音乐才能和特长的校园文化生活,对促进身心健康,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有积极作用。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活动丰富多彩的,让学生对音乐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上能大胆积极地参与音乐活动,如:做游戏、跟随老师做律动、创编舞蹈、小组合作等等,教师也可以在课后组织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艺术活动。如:班级音乐会,学校合唱队,舞蹈兴趣班等。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在民主平等的条件下评选优秀,让学生学在其中,玩在其中,从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积极乐观的心态。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得到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上和谐发展,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基于音乐在调节情感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以及音乐教育的本质特点着重论证了音乐教育是一条预防、改善,甚至解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音乐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运用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同时,不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多与他们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帮助他们改正不良习惯和行为,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关心他们。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成为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人才。

作者:叶桂枝

音乐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3: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随着单一化现代家庭结构的出现,独生子女在父母亲的溺爱下变得越来越任性,在困难面前畏手畏脚,容易产生抗拒、愤怒等情绪。甚至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在长期缺少关爱的情况下,会产生孤僻、自卑等心理,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孩子们的健康发展。音乐以其欢快的音调、激人奋进的乐曲净化着人的心灵,为人的心理发展指明方向。由此,教师在开展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除了向学生讲述基础的演唱技巧之外,还要发挥音乐对学生心理净化的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音乐教学之中。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教育;情绪教学;个性教学

音乐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学生在小学阶段其身心处于幼稚时期,尤其是心理条件尚未成熟,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难以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判断。尤其是单一化现代家庭结构中的独生子女在父母的溺爱下变得自私、任性,没有面对困难的信心,焦虑、恐惧等心理随着越来越多的挫折变得越来越严重。具体的音乐作品可以给予学生形象的感知,使学生在欢快的乐曲中通过想象来感知乐曲中所蕴含的美,以其美来洗涤心灵,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与此同时,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比如,学生在利用乐器辅助音乐学习的时候,可以调动多种身体器官,使学生的平衡感、协调性等得到发展。由此看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情绪教学

1.利用音乐调节小学生的情绪

单一化现代家庭结构、学业负担以及人际交往等都会给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小学生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这些压力得不到有效排遣,压力慢慢地会变成心理负担,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感到身心俱疲,情绪受到严重的影响。美国著名的音乐治疗专家季兰诺修女就音乐和情绪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她认为,音乐的旋律、节奏等可以在大脑感应的作用下产生情绪反应,以情绪来影响生理状态。所以,在组织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不妨利用乐调欢快的乐曲来引导学生放松自己的神经,在舒缓的音乐氛围中放松自己的心情,使自己的情绪达到平和状态。

2.利用音乐培养小学生的情感

小学音乐课开展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教师向学生讲授音乐基础知识,传授乐曲演唱的技巧等,更重要的是要以其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来引导学生通过聆听乐章、感悟情感等来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態,养成健康的人生态度。而且,在我们所使用的音乐教材中就有不少蕴含着道德情感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小学音乐教学活动的时候,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深挖其中所蕴含的思想道德内容,如爱国主义、爱学习、爱劳动等,在乐曲演唱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发展。《两只老虎》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根据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只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唱这首儿歌并将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编成一首新歌即可,从表面来看,这首儿歌中毫无得到因素,但只要我们换一种角度就可以发现新的东西。比如,我会向学生列举一句歌词“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一只会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对此也都感到很好奇,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它们的耳朵和尾巴是被猎人打的;有的学生说,它们在打架的过程中受伤了……我会在学生情绪高涨的时候,将德育内容引入其中,告诉学生我们要保护小动物。如此教材和教学目标中都未提及的德育内容自然而然地深入其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了道德情感的升华。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个性培养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中心,学生作为个性存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个性给予充分的尊重,使学生在普适性的音乐教学中得到个性发展。个性发展的方面有很多,在此我主要谈一谈自尊自信。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中,不少学生都会因为一些挫折或者是别人的嘲笑产生自卑心理,但是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自卑的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常常是不知所云,甚至紧张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却能利用歌曲将自己的看法或观点流畅地表达出来。此时,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看哪些自卑的学生有较好的音乐素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就直接选择这些学生来进行表演,发挥他们的特长,使他们在音乐中发现自己的优势,树立自信心。

总之,在小学音乐教学活动开展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的音乐知识,教给学生歌唱的技巧,还要深挖教材内容,采取多样化手段渗透情绪教学,使学生能学会调节情绪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渗透个性培养,使学生能在音乐演唱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建立起自信心,如此才能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蕴智.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求知导刊,2015.

[2]毛海燕.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入小学音乐教学之中[J].当代音乐,2016.

编辑 鲁翠红

作者:汤雅铭

上一篇:党务公开工作总结(3篇)下一篇:幼儿园学年工作总结(通用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