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受到生活、学习、人和物的启发,我们会得到一些心得体会,将这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能让我们获得更多新的思想。如何写出吸引人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1篇: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浅析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新常态

摘 要:生产力发展是一切社会变革的根源,当前中国经济经过转型发展进入了新常态,与之相关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对承担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这一重任的高校继续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高校继续教育也随之进入新常态。

关键词:高校继续教育;经济;新常态

作者简介:李光(1966-),女,辽宁锦州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邢颖(1993-),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经济发展是当今时代进步的主题词,所产生的影响波及整个社会。教育作为为经济发展输送人力资源的载体,与经济发展关系尤为密切。我国2015年GDP增长率为6.9%,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发展方式向高科技、低能耗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方向倾斜,要求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更高的专业技术,拥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能迅速适应快节奏的变化,并具备按照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自己的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过程中受到了高等教育的挤压,也产生了一系列不同以往的新变化。

一、何为“新常态”?

(一)新常态是刚出现的、不同于以往的稳定状态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发展的道路曲折漫长,与时俱进的变化也是必要而且必然的。“新常态”在2002年开始被提及,直到2014年习近平使用之后,才开始被大众广泛接受。“新”是与旧相对的,是指刚有的,初始的,用以描述未出现过或不同以往的变化,“常态”是指固有的、长久的、本来的状态,“新常态”是一种与以往原有状态不同的变化,是一种新的、稳定的状态,补充了旧常态发展过程中不完善的地方,融合了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了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二)经济新常态“新”在哪里?

“经济新常态”是人类经济认识在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发展中的智慧结晶,是经济领域发展变革的体现。尽管中国2015年GDP增长率创下了25年来的最低记录,还是有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发展保持乐观态度。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发生了变化。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有所不同,以往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的“旧常态”已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是大势所趋。

经济发展主要从速度、方式、结构、动力、分配等角度进行考察。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在于:发展速度放缓,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变,集约型发展方式成为主流;在人口红利消失和环境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经济结构向高科技和服务型方向调整;投资和要素不再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内涵式增长补位外延式增长,成为主要增长源;讲求效率优先的重点式分配方式与公平优先的均衡式分配方式结合[1]。

二、经济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

借用经济管理领域中SWOT分析方法,综合高校继续教育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分别考虑其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站在整合、通观的高度审视高校继续教育发展现阶段的情况,为判断高校继续教育的新常态提供理论依据。

(一)优势S(Strengths)

1.以高校为依托,根基深厚。高校继续教育生长的土壤是高等院校,是对普通高等教育之外的成人进行的继续教育形式,很多人将高校继续教育看作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形态,是与社会进行结合的另一个端口。高等院校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无论是硬件教学资源的配备还是软环境的打造都已经相对完善,可以为高校继续教育提供专门的教学场所及各种设施设备,还可以依托自有师资进行办学,无论是科研能力还是团队管理都相对纯熟。而且高等院校教学体制相对完善,教学质量能够得到保障,由此产生的正面社会影响使高校继续教育获得了公众的认同,为高校继续教育的招生、就业提供了声誉保障[2]。

2.教育形式多样,覆盖面广。高校继续教育的学习者大都扮演着一定的社会角色,无法将自己完全投入到学习中,但是学习的强烈意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他们需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体系、完善应有的技能。而高校继续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学历教育的需求,更可以提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是成人借助外力学习的首选。教育形式包括成人高考、远程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电视大学。在教学内容方面,广泛涉及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选择相应的课程,可以进行专业技能训练,也可以学习生活、艺术、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在教学形式上,高校继续教育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全日制课堂授课,可选的形式还有函授、成人自考,甚至包括应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的“互联网+教育”进行远程在线学习,学习时间也更为灵活,真正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3.受众对象多元,针对性强。在教育对象上,高校继续教育针对的群体是全部社会成人,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受众对象多元化。继续教育对其受教育水平的限制门槛低,几乎能满足所有人接受教育的要求。高校继续教育的学习者按照年龄可以大致分为青年学习者、中年学习者和老年学习者,他们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而高校继续教育可以为他们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青年学习者需要继续教育为其配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来匹配岗位条件,也需要学习经营家庭和独立生活;中年学习者处于家庭和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但职业晋升与倦怠、更年期、婚姻家庭关系等矛盾也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此时的自我认同感会下降,亟待接受新的知识来处理;老年期的学习者更加关注生命与健康,会更倾向于学习有关生活的课程,例如园艺、插画、绘画、书法等,有些老年人也会因生命将尽而产生忧虑,需要专业的疏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职业技术教育到社会关系教育,再到生命教育,高校继续教育都能提供相应的课程,分门别类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二)劣势W(Weaknesses)

1.管理力量薄弱,体制不健全。高校继续教育的根基是高等教育院校,所用资源也大都是高校教育教学资源,在管理方面也是如此。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结构与高校相类似,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团队也大都是从普通院系中的管理队伍抽出一部分组建而来,缺乏自己专业、专门的管理团队,管理模式也沿用高校已有的。虽然在形式上是独立运作的机构,但是实质上更像是高等院校的一个二级学院,管理上相对薄弱[3]。从高校继续教育的体制来看,成人自考、函授、远程教育等教育形式互为替代品,他们各自为了争夺生源形成内部恶性竞争,造成了高校继续教育市场的混乱;而且,内部的体制不健全,在实际中也就缺乏统一的规范来指导高校继续教育,进一步弱化了高校继续教育的管理控制,最终造成管理松散、依靠自觉的局面。

2.继续教育经费少,独立的教学资源缺乏。国家针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教育经费少之又少,大都划拨给了普通高等院校,造成高校继续教育自有资源捉襟见肘的局面。这不仅表现在校园校舍、教学设备、科研经费等硬件上,还表现在无法培养独立的专门教师、缺乏专门的管理团队、合作的企业资源匮乏等软件上。除此之外还有一点不可忽视,那就是高校继续教育机构是高校的二级管理系统,其控制主体仍是各大高等院校。在普通高等教育面临生源大幅减少并且向国外分流的情况时,高校为了保证自身教育质量,会自觉将更多教育资源应用于普通高等教育,对继续教育的分配会更少。无论是国家分配还是高校分配,对继续教育来说所获得的资源都是匮乏的,很多高校继续教育机构只能依靠盈利性教育为自己赚取发展经费,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远远不够的。

3.继续教育师资力量弱,实践经验不足。高校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从高校其他学院中抽调,自主培养的独立教师少之又少[4]。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是高校办学的一种形式,却也是直接向社会招生的独立机构,高校并没有在继续教育的师资问题上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有许多高校存在给继续教育的学生代课不算在工作计划课时之内的情况,高校教师对此缺乏积极性,也会因不参与教学评价而敷衍了事。其次,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的生产生活有非常紧密地联系,相对理论来说更需要实践经验的指导,但是其教师团队很多都是始终从事教育领域、缺乏相关实战经验的理论学者,能向学生传达的实用技能不多。另外,专门做继续教育的专职教师往往是转行或兼职教师,缺乏教育学背景,对教育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并不熟悉,在实际授课中很难达到预期目标效果。

(三)机会O(Opportunities)

1.国家高度重视。国家高度重视继续教育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更加重视继续教育,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要求,“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功能,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国家“十三五”规划又提出了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李克强总理曾把高素质的人才资源视作实现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基。国家对高校继续教育也从经济、政策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和扶持,如国家鼓励高校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继续教育学院,降低继续教育学院创办的门槛,并简化办事手续,提供“绿色通道”。

2.市场需求日益增大。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的变革造就了大生产的爆炸,社会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精通一门的专业型人才,而是知识面广、具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通才”。由此,社会对教育也产生了新的要求,期望继续教育能对人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塑造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发展的人。社会将人看作是一个发展的系统,越来越重视人的终身教育。成年人在结束基础教育之后,仍需要随着时代发展为自己补充已有的知识结构、配备新的技能,对继续教育又产生了新的需求。一方面,由于普通高等教育对学习者的受教育水平、学习时间往往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在招生方面也有数量限制,所以,难以满足如此巨大的缺口;另一方面,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了解学历后教育,没有认识到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属于潜在的市场,开发的价值很大。因此,新常态下,继续教育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3.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资源的无缝整合提供了可能,“互联网+教育”模式借由信息技术的支持提高了教育资源的覆盖率,解决了继续教育资源稀缺、难以分配的问题。学习者通过互联网形式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场所,成人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活动的时间壁垒与空间壁垒统统被打破,知识的传授不再局限于师生面对面的讲授,学习各要素呈现隐性化与强耦合性的特点,真正形成了基于互联技术和开放平台的“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新常态。高校可以将特色课程进行线上推广,不仅给占有社会资源较少的学习者提供了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也有助于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赢得社会的认可。

(四)威胁T(Threats)

1.公众价值弱视。高校继续教育在创办之初,依靠高等院校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社会的认可,招生就业都有比较客观的局势。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体制的改革,普通高等教育加速扩张,挤占了继续教育的市场。高校继续教育的招生门槛低,几乎所有具有学习意愿的人都可以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这造成了社会公众的误解,认为高校继续教育不正规、质量不高[5],更有甚者认为高校继续教育只是高等院校盈利的手段。特别是当这种误解进入劳动力市场,用工单位对高校继续教育的学历认可度低,普遍倾向于普通高等教育学生,更加限制了高校继续教育学生的就业空间,由此高校继续教育的生源也会收到负面影响,进入恶性循环状态。高校继续教育的确存在管理松散、收费不统一、教学质量不高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公众对高校继续教育的态度,得不到社会认可的继续教育将难以立足。

2.法律法规不完善。法律最能体现国家意志,是调节社会关系最强有力的手段,也是解决社会不规范行为最行之有效的手段。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前景不乐观,多是由于高校行为不规范造成自身社會形象负面化,形成恶性循环。高校继续教育的实行虽然遵照一定的规章制度,但是缺乏具有明确规定性的法律条文加以指导,法律约束作用不强,而各大高等院校在实际的招生、教学、评价、就业等方面均有较强的自主性,教育体制又缺乏统一的管理,相互之间社会声誉、价格机制、专业设置等方面的比拼愈演愈烈,反而忽视了最根本的教育质量问题。高校继续教育事业的发展之路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必将曲折漫长。

3.新型继续教育形式的冲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观念开始变化,对待新兴事物的态度更加包容,接纳程度更高,在继续教育领域也是如此。西方继续教育的发展开始早,制度体制都较为完善,而且这类继续教育机构自有资源非常丰富,教师水平、教学质量、基本建设等都明显优于国内继续教育机构,赢得了很高的社会认可,凭借改革开放的政策机遇迅速发展起来,冲击了我国传统的高校继续教育。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对高校继续教育也有很大的冲击。在线课程的舒适体验让众多学习者充分享受了学习资源又避免了传统教学形式因时空限制带来的不便,特别是在终身教育倡导下出现了众多线上推广的免费课程,给占有社会资源较少的人群提供了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另外,各类民办培训机构凭借专门化、专业化的优势也在继续教育市场上占领了一席之地,促进了继续教育市场的繁荣,也给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危机。

三、高校继续教育新常态有哪些?

经济新常态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变化,高校继续教育抓住时代机遇进行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只有从源头治理,狠抓质量,严格管理,彻底改变以往“重数量不重质量”的教学面貌,才能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状况下得以生存。高校继续教育不应只居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从属地位,只有顺应经济发展潮流,与社会紧密结合,真正承担起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才能焕发出应有的活力。

(一)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发展成为新常态

高校继续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同时,高校继续教育也进行了自我反思,主动做出相应调整。单纯以规模扩张为目的的外延式发展造成了质量较差、社会公众认可度低的情况,高校继续教育发展陷入恶性循环的“死胡同”,只有走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的发展道路,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以质量提升为目标的内涵式的发展就是更具特色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发展、更可持续的发展。这就需要高校继续教育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稳定继续教育的规模,优化继续教育的结构,发挥高校的优势,彰显继续教育的特色。

以质量提升的内涵式发展要全面建立“质量提升、内涵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机制。而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改善,包含着高校继续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在管理方面,成立自有管理团队,实现专业化、独立化、体制化管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与社会发展需求接轨,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2];在教学品质方面,以严格的评判标准进行考核,对不达标的教学坚决说“不”;在师资方面,以自主培养代替临时聘用,保证较高的教学水准;在专业研究方面,加强学术科研力度,深入发展用以指导实践的理论,将实践经验理论化后再具化到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继续教育注重自身内涵的深度发展就像在充实自身的血肉,使原有骨骼框架具有生命力。质量的提升是高校继续教育长足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

(二)以创新发展为宗旨的差异化发展成为新常态

差异化发展就是通过对高校继续教育的“SWOT”分析,对高校继续教育目标市场进行准确定位,走差异化发展之路,确立“人无我有,人有我就,人优我特”的战略目标,形成比较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外部生态环境分析主要是分析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等政策、区域经济发展的状况、继续教育消费者状况等;内部生态环境分析主要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扬长避短,打造继续教育品牌特色。高校继续教育的发展是建立在高校基础上的,而各所高校,如综合类大学、财经类大学、师范类大学、理工大学等,每所高校都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即使是同类型的高校,在相同学科上也会因为历史发展、地域因素、人文氛围等因素的所区别,形成比较优势。学科优势不同,服务的对象不同,市场不同,可以通过自身的优势学科群,创造差异化优势,成为这个学科继续教育的领导者和开拓者,创新思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6]。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涵盖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的创新。我国“十三五”期间,是一个把创新放在心中、扛在肩上的历史时期,是创新成为时代主旋律和主基调的年代,继续教育当然不能例外。高校继续教育也是为满足社会的教育需求而存在的一种形式,继续教育最终将由市场做出选择、由社会进行评价。作为理性的继续教育购买者,一定会关注继续教育的内涵与品质。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高校继续教育必须不断地改革创新,激发高校蕴藏的无限活力,走以创新发展为宗旨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三)以依法治教為手段的法制化发展成为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迫切需要高等院校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现代化。高校继续教育依法治教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依法治理,二是共同治理。依法治理的关键是建立以高校章程为龙头的继续教育制度体系,并保障其有效实施;共同治理的关键,是合理确立高校内部不同治理主体之间的权利,协同发挥不同治理机制的作用,共同分担高校继续教育的事务与责任。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从简单粗暴的高校自治向科学合理的依法治教、依法执教转变不仅体现出社会对其发展的要求,更反映了国家对其的重视和政策的倾斜。立法在诸多方面明确高校继续教育的“可为”和“不可为”,指导高校继续教育发展。依法治教是保障高校继续教育健康、有序、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立法势在必行。因此,必须严明立法,严格执法,在社会形成发展高校继续教育的“共同愿景”之前,需要借助法制手段的强制性、约束性保证继续教育的正确发展。

(四)以开放办学为格局的国际化发展成为新常态

新常态下,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正在加快构建,客观上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强化开放办学与国际化理念,全方位推进开放与国际化进程,把开放和国际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改革开放不仅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教育理念,也给国外教育培训机构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他们凭借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用的教学目标,专业化的培训队伍迅速抢占了中国继续教育市场,曾经独占鳌头的高校继续教育也受到了巨大冲击。因此,高校继续教育必须坚持开放办学,积极学习借鉴,结合自身实际加以运用,以促进我国高校继续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开放与融合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国际化在“地球村”中已经是常态。开放办学包含三方面:吸收借鉴、宣传推广和合作发展。国外关于高校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起步都比较早,我们秉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谦虚态度,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外来经验,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不盲目崇拜也不完全抵制。交流是为了发展,高校继续教育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已经不再囿于高等教育的从属地位,应该具有自己的发展路径。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是必然,开放办学对中外交流、合作研究、共同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接纳和推广,必将为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参考文献:

[1]张占斌,周跃辉.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若干问题的解析与思考[J].经济体制改革,2015(1):34-38.

[2]许华,白静.新常态下继续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成人教育,2016(9):10-13.

[3]甄月桥,沈婷.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6(9):23-26.

[4]王乔,吴宗福.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我国继续教育事业新发展[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3):14-17.

[5]李荣华.新常态下高校继续教育发展困境场域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6-18.

[6]李光,栗晨.生态位视角: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差异化发展战略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6(9):134-138.

责任编辑 王国光

作者:李光 邢颖

第2篇:经济新常态下对中国“新经济”的考察研究

[摘要]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发展“新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今后政府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看,发展“新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坚持以人民为本的必然要求。与美国“新经济”内涵不同,中国的“新经济”预示着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增长动力、新的配置机制和新的经济结构。“十三五”期间,政府应该不断深化理论创新,继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互联网+”战略,注重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新经济”;供给侧改革;“互联网+”;经济转型

[

[文献标识码]A

[

“新经济”一词最早是用来描述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为主的技术变革促进美国经济繁荣这一经济现象的。即便当时学术界对美国“新经济”存在较大争议,但“新经济”代表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趋势,强调了新技术变革对于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2000年6月,美国商务部发布《数字经济2000年报告》指出,1995—2000年美国GDP的30%来自于科技创新。“新经济”不仅内含着对旧生产力的解放和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而且更强调通过新生产力的发展来创造新的生产关系。与美国“新经济”不同,新常态下的中国“新经济”具有更广泛的内涵。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本文拟从发展理念、增长动力、配置机制和经济结构等四个方面探讨中国“新经济”的新特点,并就 “十三五”期间促进中国“新经济”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的理论依据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国内外经济运行的趋势,作出了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论断。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加快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培育“新经济”,就成为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因此,了解中国“新经济”概念提出的理论依据,可以为发展“新经济”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党中央不断深化对经济新常态的理论认识,不仅提出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并且指出新常態下应该大力发展“新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这既是对中国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经济建设相结合的探索,对中国经济发展将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首先,发展“新经济”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指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应该以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了极大解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成为深化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从这个论点看,发展“新经济”,用新产业、新科技代替旧产业、旧科技,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深化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发展“新经济”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中央对于经济新常态以及发展中国“新经济”的判断,既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又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从国际经验看,几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一段较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达到一个较高的发展阶段之后,经济都必然要经历一个转型阶段。在转型时期,不仅要求经济的持续增长,更要求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化解过剩产能,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另一方面,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国以互联网产业为主的新兴产业迅速发展,不仅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提高了资源的再配置效益。

最后,发展“新经济”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在传统经济体制下,受到体制性弊端的制约,经济发展活力不足;而过度依赖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持续,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中央反复强调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促进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政策创新,而现阶段发展“新经济”不仅是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需要,更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有效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内在逻辑。

二、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的宏观经济背景

当前,我国发展“新经济”的宏观经济背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政府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高。统计资料显示,1978—2013年,中国GDP年增速达到9.8%,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9%的增长率[2]。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GDP总量达到58786亿美元,同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3]。但是,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也积累了很多结构性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的转型升级。据统计,2006—2011年间,中国GDP增速一直保持在9%以上,但2010年以来,GDP增速逐年降低,2015年GDP增速仅为6.9%。由此可见,中国经济逐渐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指出:“经济增速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驱动不断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4]另外,受到国际经济发展颓势、国内经济发展成本快速攀升、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结构的整体跃升仍然任重而道远。

其次,我国产业结构面临深刻调整,实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在新常态下,促进落后产能退出市场,培育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现阶段,传统产能过剩导致供需失衡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之一。一方面,以煤炭、钢铁为主的重工业产能严重过剩,造成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相关资料显示,2012年中国产能利用率为80.1%,2013年降为78.8%,2014年前三季度仅为78.7%,处于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5]。另一方面,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三产业发展较慢,制约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15年,中国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但与发达国家70%—80%的比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经济结构中供给侧与需求侧相脱节,导致居民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习总书记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解读了供给侧改革,即政府通过简政放权,补齐制度短板,创新发展理念,清除传统产能过剩,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6]。

最后,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2015年,中国互联网网民达到6.68亿,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已经建成,为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2015年3月,李克強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互联网+”创新创业等11个重点行动。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结果,2014年中国信息经济总量达16.2万亿元,同比增长21%,占GDP比重超过26%,已成为拉动GDP增长的主要力量之一[8]。随着互联网与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融合,互联网产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创新创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通过互联网带动创新创业,重构发展动力;其二,互联网产业释放了巨大的消费活力,不断催生和培育新的消费需求。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手机支付、手机网购、手机旅行预订用户规模分别达2.76亿、2.70亿和1.68亿,半年度增长率分别为269%、145%和25%[9]。

三、社会各界对于中国“新经济”内涵的解读

对于中国“新经济”,社会各界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看法。

(一)政府部门:将“新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强调“新经济”对于国家经济增长和结构优化的促进作用

政府部门对于“新经济”的解读主要是以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在各大会议上的讲话为主。关于“新经济”的表述,最早见于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李克强总理指出:“亚洲各国要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的大趋势,推动以绿色能源、互联网等为重要内容的‘新经济’的发展。”[10]随后,2014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工程大会上将“新经济”界定为“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模式”[11]。然而,真正对“新经济”内涵做出详细解读的是2016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在一系列会议上的讲话。2016年2月,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新能源汽车”是“新经济”在工业领域的一个标志性行业,要促进“新经济”的发展壮大,才能使中国经济“柳暗花明又一村”[12]。2016年3月,国务院首次将“新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随后,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新经济”不仅涉及一、二、三产业中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业态,同时包括智能制造、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式发展[13]。可以看出,政府部门最早提出并对中国“新经济”内涵进行界定,认为“新经济”不仅是经济发展催生的新产物,同时也是产业融合产生的新兴业态,将对中国经济的新发展起到支撑作用(见表1)。

(二)企业界: “新经济”被认为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产物,应该重点关注“新经济”浪潮下的网络信息安全

与政府部门不同,企业界对于“新经济”的认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新经济”是新产业革命的产物,是中国经济的转型方向。如:阿里研究院报告认为,“新经济”的第一轮浪潮是IT技术引发的经济革命,而第二轮则是以DT技术推动的,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瞩目的中心。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美国西雅图举办的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表示:“中国高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中国‘新经济’的增长势头不亚于美国。”兴业证券和分众传媒则认为,“传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结构性调整,因而催生中国‘新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和互联网是‘新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新经济力量将不断爆发出来”。腾讯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则表示:“分享经济是‘新经济’的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动力转换。”二是针对“新经济”浪潮下的产业发展,企业各界对数据安全问题更加关注。马化腾认为:“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进,中国网络信息设施建设还需要全面提升,‘互联网+’面临更多的信息安全挑战。”用户网络董事长王文京认为:“新经济浪潮下,数据的产生、权属、使用、保护的治理问题也将越来越突出,中国制定《数据法》也变得越来越迫切。”上海有色网CEO范昕认为:“发展新经济需要更加宽松的市场和监管环境,希望政府推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14]

(三)专家学者:深入考察分析美国“新经济”,强调新常态下中国发展“新经济”应该注重法治和政府职能建设

21世纪之初,我国学者对于美国“新经济”进行了深入研究,希望通过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为中国发展“新经济”提供政策思路。宋玉华(2001)借鉴新制度经济学原理重点分析了制度和创新对美国“新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就中国“新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15]。刘树成、李实(2000),刘崇仪(2001)等通过对美国“新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指出中国应该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经验[16][17]。从目前来看,学者们对于中国“新经济”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对于“新经济”的基础性描述尚未展开,但有关的专题研究正在进行。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江平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新常态下发展‘新经济’需要法治保障。”[18]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新常态下的经济建设,政府要真正地在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要认为有了新经济,政府就可以到一边去了。相反,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会变得更加重要。”显然,与企业界不同,专家学者更看重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更强调政府应该通过制定法律和发挥职能作用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为“新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中国“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在经济新常态下推动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成为专家媒体热议的话题。中国经济已经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迫切需要发展“新经济”,使经济尽快进入一个新的增长期。中国“新经济”既是“新一轮信息处理技术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又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催生的新兴业态”。显然,要促进新常态下中国“新经济”的发展,首先必须了解中国 “新经济”究竟“新”在哪里。

(一)“新经济”彰显了新的发展理念: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向以创新为主的新经济发展理念转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低成本要素、高资本投入和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十八届五中全会全面分析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提出并确立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基本发展理念,不仅集中反映了国家和政府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而且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因此,新常态、新时期促进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创新为主的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首先,“新经济”是创新经济驱动的产物,是经济领域的新业态。“新经济”不仅涵盖了“互联网+”、物联网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还包括三大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从而创新了经济发展业态。其次,“新经济”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不同,“新经济”属于第三产业,是新技术革命的产物,同时体现了经济的发展方向。最后,“新经济”倡导分享经济,共享资源。目前,作为“新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共享经济在我国已经取得较快发展,据测算,2015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约1.95万亿元,全职从业人员约1000万人[19]。因此,发展“新经济”不仅是促进经济新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是倡导经济发展五大理念的必然选择。

(二)“新经济”预示了新的增长动力:从以投资为主导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投资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统计数据显示,1991—2000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为38.5%,2011年上升到48.3%[20]。长期大规模的投资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不仅制约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而且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以钢铁行业为例, 2007年以来,中国钢铁市场利用率一直低于80%,2016年下降到70%以下,远低于合理水平[21]。与此同时,消费对于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弱。据统计,2000—2011年间,消费需求对于经济的贡献率由65%下降至55%,而2010—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8.3%、17.1%、14.3%和12.7%,增长幅度逐年降低[22]。根据国际经验,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率逐渐上升,并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因此,降低中国的资产投资率,刺激消费,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刺激消费的手段有两种:其一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加人均可支配收入;其二是通过创造新的消费需求,刺激消费。与传统产业不同,“新经济”能够有效创造新的消费需求。以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旅居养老产业为例,通过将“养老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和刺激消费。显然,“新经济”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由以投资为主导向以消费为主导的方向转化。

(三)“新经济”倡导了新的配置机制:从以政府为主导向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有形的手”的作用,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壮大。然而,长期以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职权较大,限制了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经济发展应该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发展“新经济”正是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体现。首先,“新经济”本身是市场经济创新的产物。以“互联网+”、物联网、3D打印技术等为主的新经济、新产业本身是市场经济自由创新的结果。其次,“新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只有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才能繁荣市场,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创新。最后,资源配置机制从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不仅是“新经济”的发展要求,而且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体现。发展“新经济”同样需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通过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四)“新经济”凸显了新的经济结构:从以工业为主导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长期以来,中国注重以重工业为主的基础设施投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传统产业的增速放缓,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另一方面,与互联网相关的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培育了新产业、新经济。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中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占GDP总额不断下降,第三產业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值不仅于2013年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于2015年超过50%,达到50.5%[23]。“新经济”以“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等第三产业为主,是新一轮信息产业革命的产物。“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变。首先,“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业、软件开发业、电子商务交易等新型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第二,“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智能家居、在线医疗、远程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态的发展。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一方面,要通过对传统产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传统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由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的方向转变。另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发展新产业、“新经济”和新业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进而促进中国整体经济结构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五、“十三五”期间发展“新经济”的相关政策分析

现阶段,虽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经济质量上还存在很大差距。目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提升经济质量的关键阶段,应该抓住新常态下的发展机遇,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十三五规划指出:“必须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发展‘新经济’,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24]因此,“十三五”期间,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培育“新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

(一)不断深化理论创新,通过市场机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

随着执政水平的提高,我党不断进行着理论创新。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定,此后,中国领导人又作出了“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正确判断。新常态下,“新经济”带动的新产业在中国蓬勃发展,这与党和政府不断创新执政思路和理念密切相关。“十三五”期间,尖端创新在中国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推动经济领域的理念创新,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因此,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正确发挥好自身职能。首先,完善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框架,健全产权保护和市场监督管理制度,为“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次,健全宏观经济调控框架,构建有效的预调、微调机制,注重激发微观主体的创新动力。最后,持续推进“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为经济发展提供内源动力。

(二)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解决经济增长面临的结构失衡问题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增长中总量问题与结构性问题并存,结构性问题更加突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过剩产能,解决供需失衡的结构性问题,才能为“新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通过制定全面的配套措施,积极化解煤炭、钢铁等产业的过剩产能。第二,通过简政放权,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降低企业的税费负担。第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步伐,切实扩大有效需求。第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打好脱贫致富攻坚战,积极培育新产业,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扩大有效供给。第五,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开展金融风险专项整治,遏制非法集资势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总之,“十三五”期间,深化结构性改革必须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增强持续增长动力,推动中国经济结构全面转型升级。

(三)推动“互联网+”战略升级,注重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通过加快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之间的融合,促进新业态的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互联网可以实现数据高效交互、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面临着内外部的各种网络安全风险,需要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具体来说,首先,推动网络在线安全检测。对国内互联网进行持续、实时的扫描检测,识别符合信息安全的关键信息,提高在线安全检测能力。其次,建立网络安全风险信息共享机制。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建立国家网络安全风险信息共享平台,提升对于关键信息的网络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再次,加强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研究。支持科研单位、网络基础设施单位和企业推进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安全事件分析与防护能力,保证设施设备、数据和新系统的安全。最后,加快建立网络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的安全审查制度。对关键网络信息基础设施产品与服务进行分类审查、检测与管理,从而有效保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网络信息安全。

(四)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新引擎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强盛之基、进步之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十三五”期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发展“新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轉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为此,应该准确把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处理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几个关键点:一是深化制度改革,破除创新驱动发展的制度瓶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首先要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革除体制机制弊端,为企业创新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政策支持。二是坚持自主创新,提高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现阶段,中国存在的问题是关键基础自主创新不足,为此,应该坚持自力更生,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努力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沿性成果。三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推动企业创新,为“新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要把创新主体地位交给企业,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力量,通过完善市场创新机制,促进企业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1]

郭克莎.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视角[J].经济研究.2016,(6):9.

[2]梁俊,李菁.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与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2016,(5):3.

[3]2015中国GDP世界第二人均GDP不如发达国家[EB/OL].搜狐财经,2016-01-20. http://mt.sohu.com/20160120/n435165526.shtml.

[4]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EB/OL].新华网,2015-11-18.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11/18/c_1117186815.htm.

[5]钢铁煤炭产业产能过剩症为何10年未愈?[EB/OL].人民网,2016-04-15. http://energy.people.com.cn/n1/2016/0415/c71661-28278474.html.

[6]习近平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四则混合运算”[EB/OL].腾讯网,2015-12-25. http://news.qq.com/a/20151225/053011.htm

[7]“互联网+”:激发转型中国新动能[EB/OL].人民日报,2015-10-28.http://www.gov.cn/xinwen/2015-10/28/content_2954686.htm.

[8]2014年我国信息经济总量16.2万亿元[EB/OL].新华网,2015-07-04. http://www.askci.com/news/chanye/2015/07/04/225437ac8.shtml.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10] 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EB/OL].新华网,2014-04-1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4/10/c_1110191764.htm.

[11] 习近平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EB/OL].新华网,2014-06-0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6/03/c_1110968875.htm.

[12] 李克强以新能源汽车破题详解“新经济” [EB/OL].中国政府网,2016-02-25.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2/24/c_128748761.htm.

[13] 李克强: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中国经济转型[EB/OL].新华网,2016-03-1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lh/201603/16/c_128804392.htm.

[14] “新经济”:中国内涵更丰富[EB/OL].新华网.2016-3-29.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6-03/29/c_1118476307.htm.

[15] 宋玉华.美国新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管理世界,2001,(5):24-33.

[16] 刘树成,李实.对美国“新经济”的考察与研究[J].经济研究,2000,(8):3-11.

[17] 刘崇仪.试论美国“新经济”发展模式[J].财经科学,2001,(2):41-46.

[18] 经济新常态“新”在哪?——多领域专家跨界谈“新经济”[EB/OL].新华网,2014-12-18.http://business.sohu.com/20141218/n407078563.shtml.

[19] 冯蕾.王玥.催生新业态:中国就业领域出现三大新变化[EB/OL].光明日报,2016-08-18.http://news.gmw.cn/2016-08/18/content_21515657.htm.

[20] 周天勇.传统经济模式的增长困局[EB/OL].学习时报,2013-09-10. http://www.qstheory.cn/jj/jjggyfz/201309/t20130910_269556.htm.

[21] 人民论坛理论研究中心.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及其破解之道[EB/OL].2016-09-21. http://www.rmlt.com.cn/2016/0921/440516.shtml.

[22] 周天勇.傳统经济模式的增长困局和新的经济增长动力[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6):85.

[23] 第三产业比重首破50%[EB/OL].新浪网,2016-01-21. http://news.sina.com.cn/o/2016-01-21/doc-ifxnuvxh5073623.shtml

[24] 十三五规划纲要[EB/OL].新华社,2016-03-18.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03/18/c_135200400_2.htm.

责任编辑刘绛华

作者:汪连杰

第3篇:经济发展新常态研究

摘 要:注重对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相关内容的更新,对国际经济市场环境的分析,立足于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特点,研究目前各行各业的管理方法与手段。除此之外,还站在资本运作的角度为经营管理者提供并增加经济品牌管理、业内国际竞争等相关内容,以反映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国际前沿动态和趋势。

关键词:经济;发展;新常态

引言

经济发展新常态指的是在中国进入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已进入“新常态”。在此背景下,中国各行各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与趋势。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反映当前我国各产业经营管理的常规形式和前沿动态。现今的经济管理已与传统的管理有天壤之别,主要体现在经济投资管理、经济经营决策、经济战略管理等方面。

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表现形式

第一,新数据。新的经济信息和数据已经与传统的经济形式截然不同;以旅游业为例,在过去的2015年,经济行业快速发展,其市场规模已经超4万亿,2015年共有41.2亿人次国内或出境游。第二,新技术。国内外在经济资源的开发及创新上采用了更多新的技术使消费者感受到不同的乐趣;随着信息化技术及声光电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开始运用到行业与产品。第三,新休闲。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对于经济的目的主要是在于休闲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第四,新交通。随着国内外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便捷的交通工具的出现,为经济者的出行带来很多便利,2016年3月的《“十三五”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草案)》提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连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第五,新媒体。随着人们生活品质及对在线经济关注度的双重爬升,在线经济市场未来前景被行业广泛看好。第六,新消费者。作为经济的主流用户,人群经济需求快速增加等行为链数据将更具商业价值。

二、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的发展选择

(一)整合资源进行转型

我国经济是以市场经济为主导,其意义深远,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在国家的发展中,人们热衷于不断地把自己美的一面展现给别人,所以对于美向来怀有极大的热情。正因如此,我国经济发展得到别人关注是自己的魅力与自信所在。除了不断吸纳先进技术、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对于传统的社会资源,比如传统文化,我们也怀着极大的兴趣,是经济发展传承的秘方,并进行自我实践。我国经济的社会价值作为经济文化的精华所在,因其富含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价值而应争取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面对现代化的汹涌浪潮,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文化,不仅对当地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整个社会主义先进性的健康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助推意义。

(二)完善优化產品

当代人追求产品的质量与个性,文化的独特性在市场经营中具有特殊性的体现。比如,要关注视觉形象的特点和个性的表达能力,将事物的构造和价值体现出来。对于没有个性的图形形式不能表达视觉的文化独特性,只会带给人们记忆的模糊,这对于经济的功能性来说丧失了意义。不同形式的市场场所所带给人们的影响不同,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信息的接受能力,在感知中接受速度快才会更具有记忆力。因此,在人文文化气息的熏陶中要把握文化的独特性,才能促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设计不违背整体性的原则,才能引领人们的思维在识别性上更加强大,文化的独特性会促使人们产生新颖的思维感受力,通过利用各种手法将视觉的内涵充分体现,这对于人们的感性和理性都有所帮助。

在完善产品主体方式上有其独特性或有规律性。本文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表现为:从辩证关系的统一性,不可从一个方面来分离,而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不重视形式的新颖,它必然不会有效地刺激消费者的感官,使其留下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过分强调形式,并不能反映突出的内容,也没有收到良好的市场场所展示效果。第二,时间和空间的多样性和有序性。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在时间和空间上留有选择余地。如果企业能够把握好消费者空间感的心理行为,那么就可以抓住所有的心理,在市场定位布局如产品和宣传内容布局,一定的环境氛围,充分、有效发挥市场产品展出,这就要求市场经营具有人体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等知识。第三,产品设计必须有个性。每一个项目本身就是一个个性,每一个场所也都有自我个性。在市场产品的市场活动的竞争和比喻中,个人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产品具有独特的功能和功能在同一种产品中。第四,以幽默、有趣来吸引消费者。产品的市场需要整体呈现出丰富、快乐、活泼的状态,考虑消费者的参观感受,市场展示的过程成为一个有机、活泼和容易接受的过程。

(三)进行项目创新

为了能够为消费者创造出新奇、互动、刺激的深度体验,强烈吸引目标客群的光顾,我国企业在市场方面将主要以多条主线来进行营销策略安排,运用多项高科技手段来实现市场的定位,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几乎同时意识到中国综合性市场的重要性。可以看出,综合性市场已经成为各经济开发公司、投资公司扩大收入的一个新领域,其增长空间不容小觑。虽然由于行业竞争的压力逐渐增大,但是我国突出的“综合性”战略的发展,是符合产业预期的。

(四)打出文化品牌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前景来说,没有良好的口碑和质量是很难在竞争力激烈的市场中具有稳固的地位的。市场产品品牌文化的创新是企业生存的保障,是经济文化的内涵体现,经济产品虽然单一,但是要利用思维创造无限价值是很难的做法,不仅要有资金的投入,还要经历各种品牌反馈的考验以及现实的使用。但是,打造产品价值的创新意识,创造具有价值的宣传手段皆不容易。有利可图是企业发展的目的,缺乏特色产品经济就失去了活力,经济的文化也随之被淡漠,品牌也就不能有力体现。但正因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塑造良好的资源优化配置,反而可以异军突起,迅速占领市场。

然而,对于我国来说,品牌传播始终是套路化发展,品牌传播是要发挥极致和想象力,创意具有力量的各种有效宣传来打造品牌效应,利用宣传力度和手段传播经济文化,让外界感受经济文化的本质,体会价值的内涵,促使形成品牌的独特性,让市场体现出产品优势而脱颖而出。再加之经济诈骗、暗箱操作等存在于不规范的经济活动交易中,使得消费者对于套路式的宣传早就视而不见,品牌的塑造也出现难度。

(五)寻求新的市场模块增长

除了新常态下多项国家政策支持之外,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也创造了外部环境机会。近十年来,我国经济始终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高水平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恩格尔系数也逐渐减小,居民文教娱乐性支出总额显著提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消费方式发生重大变化,我们逐渐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由原先的实物消费为主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的轨道转变,人们在娱乐、休闲、度假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例逐渐加大,对经济休闲娱乐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以旅游业为例,在国家逐步完善节假日作息的安排和带薪年假入法后,形成了经济黄金周和小长假的出行格局。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2015年我国人均GDP约为8 016美元(人民币约5.2万元);2015年,全年国内消费者42.6亿人次,比2014年增长10.3%;国内经济收入45 724亿元,增长16.2%,人均出游3.7次。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美、日、韩等人均出游均在7次以上,按照国际经济发展规律,我国经济消费需求将迎来爆发性增长。

国内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使经济目的地的易达性不断提高,消费者从过去的出行难、变成出行易,增加了出行的意愿、提高了出游的频率。在航空方面,根据《全国民用机场布局规划》,再用五年时间,全国的民用机场数量将到达244个,航线覆盖面大大提升;在铁路方面,据铁路部门规划,到2020年,全国将完成形成“四纵四横”的高速铁路基本框架。交通環境的改善,将为人们经济、休闲提供快速通道,让人们的出游意愿能够得到满足。其次,国内的酒店数量和酒店设施都在进一步完善,更多的星级酒店、商务酒店和连锁酒店的开发和建设,以及景区周边环境的开发,保证了人们出游的住宿要求。

(六)抓紧创意创新的经营核心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以超越常人预测的速度高速发展,并逐渐普及到与民众息息相关的生活中来,科技的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推进了经济行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发展具有准确的市场定位、优越的区位优势、富有吸引力的特色产品而备受消费者关注,主要是依托市场产品而建。在环境、经济、社会三者统筹发展的基础之上,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的开发。

结语

经济发展新常态更加有利于各行各业从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转变,经济产品多样化,多元化帮助老百姓改善生活水平,解决一部分就业难的问题,借机拉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必须一改过去诸多产业的管理只顾及自身的狭窄视角,可以使新时期的我国各行各业放眼国际经济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探索各行各业管理与扩张的规律,学习产业管理新方法和集团化的运行方式。同时,作为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综合性的经济管理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体各行各业企业的管理问题上,而是要将经济管理作为一个战略来考虑,以开阔企业的思维空间,培养管理者更高的思维能力,整合资源、因地制宜,为其未来经济行业发展管理、决策工作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婷婷,王承云,张晶磊.新常态与区域经济关系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11).

[2] 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杨光琼.后文化产品的开发与营销策略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4.

[4] 李雪.客户体验满意度提升策略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2.

[责任编辑 吴高君]

作者:张学芳

第4篇:适应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篇一)

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表述,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走势的客观基础作出了新的研判,提出了经济发展新阶段对发展动力新的要求,也预示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新的方向,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基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宏观经济基本走势的判断,作为基层工作者要在当前新形势下,判定方位,理清思路。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与前期增长减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源于经济基本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因素,而这种减速也不能继续简单地沿用过往凯恩斯主义的总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态意味着宏观调控思路的转换。除了原有的总量平衡外,结构调整、预调微调、防范风险和稳定预期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新常态”。适应新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十八大以后中国新领导层在对现阶段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特征提出全新的分析判断基础上,在宏观经济调控的内涵、目标、取向和政策工具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创新。中央的界定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与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国家计划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相互配合的宏观调控体系”提法有了重要的区别;中央提出“加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产业、价格等政策手段协调配合,提高相机抉择水平,增强宏观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协同性”,但是没有把产业、价格政策放在宏观调控体系之内,这表明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调控职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宏观调控的目标方面,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稳”字当头,并提出“上下限”论,体现了底线思维的宏观调控方针。在宏观调控的取向方面,今年初以来中央对经济形势作出了“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重要判断,政策思路从过于重视经济增长速度向更加重视结构调整转变。与此相适应,在政策工具方面,从“全面调控”向“定向调控”转变,瞄准运行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调控靶点,在精准、及时、适度上下工夫,根据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实际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精准调控方式。

面对新常态,无论是各级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调整心态,适应新的环境,正如总书记所说的要有“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标志着持续高速增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意味着经济增长总量指标的重要性下降,也预示着长期以来唯gdp增长马首是瞻的政绩考核指挥棒将会淡化使用,这将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速度为目标的偏好与思维定式。政府将更多资源和精力用于广义的发展如社会保障、民生福祉、文化建设、医疗教育等方面,强化中央所提到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对于企业来说,在增长速度下降、产能过剩的年代,劳动力等低端要素不再是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过去依靠拉关系、走后门等寻租行为获取资源的机会成本或难度也加大了,创新和研发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价值的创造才是企业立足的基础,因此大多数企业都要面临转型升级。 (篇二)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

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篇三)

26日上午,**教授给我们作了题为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报告。**教授站在全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高度,直面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状况,科学地、贴切地分析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现状,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的新常态,用深刻的理论论述了如何适应新常态,加快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洪教授的报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对于如何加快我县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认为应该结合**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发展的设想。我有一些体会:

首先,当前我县已有的产业和发展情况来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县的第三产业一直不太景气,主要原因是投入不足,消费不足,消费主要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真正用于购物、娱乐和高档消费的并不多,所以繁荣商业和服务业应该优先考虑。修建超豪华的休闲、娱乐场所不仅可以吸引外地客商,还可以促进本地人口的消费,丰富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如修建超豪华的歌舞厅、酒吧、茶吧、新华书店、游乐园、商场等。变星罗棋布为旗舰式引领。

其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对树木、花草的需求量上升,对绿色、环保的食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成规模的、有影响力的品牌较为缺乏,发展现代农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最后,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推动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当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如果心里没有群众,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常态经济”着力加强民生工作,建立健全民政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弱势群体应保尽保,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解决优抚、安置、低保、医疗救助等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扶贫工作开展,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必然结果。

**的发展要作长远的规划、合理的安排,要逐步地去实现,要根据财力状况实现渐进式地发展,**才会越来越美好。 (篇四)

中共**县县委中心组(扩大)会暨“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中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于2014年9月26日上午在**大剧院举行。会议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原南京大学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作了题为《在新常态中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的专题讲座。教授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宽广的视角、丰富的资料、新颖的理念、精辟的论述,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形势以及如何在新常态中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作为中心组的一名成员,多年来我加强对党委中心组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把理论学习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理论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各项工作高效完成。对此,我个人认为,应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自身修养,与时俱进,立志有作为

1、要加强党性修养,增强组织观念。要求自己牢记党的宗旨,进一步增强党性意识,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不能忘记作为共产党员的职责,不能忘记党员先进性的要求,不能把自己混同于一般群众,要充分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的表率作用。

2、要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辈子始终不渝。在工作中不断地警示自己,加强自身的修养和锻炼,严格按照《党章》的要求,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

3、要加强党性锻炼,自觉接受监督。对于群众的批评意见,要能够听得进,坐得住。要按照《党章》的要求,积极参加党的组织活动,本着“事无不可对党言”的精神,向组织敞开思想,诚恳地接受组织的监督,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明确方向。

二、群众工作是必修课,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本功 我们的工作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更好地提升工作水平,只有向群众学习,才能更好地为群众服务。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做群众的贴心人。习书记提到“给群众办成事儿没那么难?根本在于你想不想办。是不是始终把他们当做自己的父母、兄妹、甚至子女,充满感情的办,挖空心思的办”。让我们年轻干部更加深刻体会到为群众办事的重要性。联系群众、服务群众“零距离”是干部“以民为本”意识的大考场,考官就是群众,考卷就是切实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并以此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紧抓发展第一要务,构建具有**特色的经济结构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对于推进**经济各项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尽管近年来**经济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发展不足、发展滞后仍然是制约**经济科学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发展的紧迫感,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发展为先、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入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完善和落实高起点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各项政策措施,把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体现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体现到重大项目的落实上、体现到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上。

四、大胆改革创新,打造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研究和部署了新形势下推进全国和全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大胆改革创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工作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中,抓住机遇,开拓奋进,积极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工作中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着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进扶贫开展,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继续抓好水利这个打基础、利长远、惠百姓的大事,大规模兴修水利,做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按照“新常态经济”的要求,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推动科学发展,说到底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幸福日子。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理念,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当回事,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如果心里没有群众,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就不会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常态经济”着力加强民生工作,建立健全民政救助体系,对符合条件弱势群体应保尽保,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解决优抚、安置、低保、医疗救助等问题,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和扶贫工作开展,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扩大就业再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都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和必然结果。

六、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当前,“新常态经济”还存在着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弱,主导产业、骨干优势企业不够强、不够大;区位和交通条件处于劣势;财政收入困难,财源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企业数量少,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等等。促使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更好地推进“新常态经济”中新农村建设的目标,重视“三农”工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统筹抓好教育、科技、人才等各项工作,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领导干部应养成实干的工作作风。

七、勇于创新,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经济为基础的多层次区域性经济体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的振兴,对于繁荣农村经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实现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乡镇工业经济的强力支撑。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突出重点抓特色,夯实基础促发展,工业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异军突起。但认真分析我县县域经济发展,还存在县域经济总量偏小、发展特色不够鲜明、发展步伐较为缓慢的问题。

(一)狠抓招商引资,推进工业立县 加快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是乡镇迅速崛起的关键。紧紧抓住招商引资不放松,加快项目引进,是乡镇长期发展的必由之路。努力营造全县干部群众共营发展环境、共引项目资金的招商引资浓厚氛围。按照县委政府研究制定的“成子湖生态大棚提升方案”和市委政府研究制定的“一村一品”招商引资策略,利用我县特有种植、养殖特色产业,搞好现有2个项目的资源整合的同时,有计划的引进大项目,充分发挥我县的种植、养殖特色产业交通区位优势,将该产业做大做强;依托鲜食蔬菜这个平台,积极引进新的项目,走深加工和培育特色的路子,盘活创新传统农业。要在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优化环境,使资金、项目引得进来;二是通力协调,使项目留得下稳固发展;三是宣传扶持,让资金盘活资产、项目带动产业。同时,结合实际制订招商引资奖惩制度,并把招商引资工作纳入镇村干部年终责任制考核的内容,强化招商引资责任。

(二)突出特色,发展现代农业

突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规模化程度。注重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夯实农业基础,延伸农业产业链,逐步扩大以葡萄、韭黄、番茄、小米辣等为主的产业结构,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发展格局。同时,积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以及名牌农产品为重点,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我县特色农业在省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三)注意扶持引导,壮大民营经济

积极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对现代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县党委、政府要积极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建立和完善对企业的金融支持体系,在企业资产抵押的基础上,鼓励企业之间实行互联互保,减少审批环节,降低贷款抵押的保险金和业务收费。要积极引导企业加入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其为企业沟通、协调、传递市场信息、引进技术等服务作用。引导企业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选择具有较大规模、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产业,聚合生产要素,进行重点培育,从政策、资金、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拉长产业链,尽快形成市场占有率高的一批民营经济企业。

(四)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乡村旅游

以观赏、品尝、休闲、度假为主发展乡村旅游业,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一是努力挖掘本地乡村农业旅游资源,逐步开发特色产业资源。结合“大禾庄园休闲娱乐中心”的开发利用,把葡萄采摘、农产品推介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葡萄、大棚蔬菜等资源,打造乡村旅游、餐饮、娱乐一体化。二是优化旅游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加强与省、州旅游公司的联合,提供更好的旅游服务,逐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格调与品位,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借农业旅游推进招商引资,吸引各地客商来投资,兴办旅游产业。

(五)搭建发展平台,加快城镇建设

结合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继续完善镇驻地的配套设施,对主要街道进行高标准整修,配备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进一步进行美化、绿化、亮化,为群众提供好的便利。二是加快新哨小集镇建设,建立商业贸易服务区,进一步繁荣集市贸易,引进较大客户到商业区投资兴业。三是加快新农村建设,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吸纳多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让群众切实看到效果,为企业的落户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篇五)

9月26日我参加了**学习会,认真聆听了经济学家**的《在新常态下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专题讲座,使我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含义丰富、具有深意的重要表述。我认为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最核心的是对经济增速下滑不必过分惊慌,不要动辄进行过度干预,要认清其必然性,要在尊重规律中顺势而为,未来的政策不应频繁变动,而应保持相对稳定,给企业和社会稳定的预期。 今后一个时期,作为欠发达地区的**,要科学把握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主动应对新常态。

一是精心培育产业。在新常态下,要通过政策调控和行政引导,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把更多的资金和社会资源转移到产业培育上来,做好成链、集群、融合、创新。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新材料、天然气、机电装备制造、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科技服务八大成长型产业成链集群发展;大力推动纺织服装、木业精深加工、新光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工艺或管理经验实现能力提升。对具有前瞻性、引领型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进行投资,建立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园;大力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高度协作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经营。

二是抓改革攻坚。要突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打破利益格局和机制枷锁,构建充满活力、竞争有序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放活微观管理,给市场主体松绑,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承接、精减、下放”,培育更多的市场主体。

三是建设新型城镇化。重视城镇管理,着力构建“人性化、精细化、常态化、规范化”的长效管理机制,打造清爽、干净、有序、安全的城市环境,推进形成“一镇一园、一村一品、社企结合、产销联动、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围绕主导产业和成长型产业补链培强,瞄准“高精尖”项目和国际国内五百强企业,科学梳理招引项目,精准招商,提高招商实效。扶持和引导已有的外地企业、本土企业发展和投资壮大,在本地增加投资,对新增投资部分视同招商引资任务。 五是着力改善民生。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加快推进中心镇中心村改造,盘活更多的土地,支持工业经济和服务产业的发展。改进工作作风,强化为民意识,重点关注和解决群众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创新社会管理,扎实推进“殷实、美丽、和谐**”建设,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第5篇:学习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学习经济新常态心得体会

**本人参加了县委中心组理论扩大学习会,认真聆听了**书记的讲座,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结合工作实际,本人有了进一步的思考,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即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就应当以科学而冷静的态度直面现实:

第一,要从昔日的gdp崇拜和速度型情结中挣脱出来,以平常心态对待一个并不算快速的、自然而然但确实有效的增长速度。要重塑经济增长的心理底线,认清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清楚地把握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创新,是调结构,是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构效应,即通过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提升带动经济发展,而不是水平结构,即平面复制原来的产业结构。更不能迎合错误的速度情结而盲目刺激。必须明确,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重视就业,但这种就业应当是货真价实的就业,而不应当是伪就业。

第二,在“新常态”下应当抓紧完成旨在建设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任务。经济发展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微观层面的事,是经济规律自发作用使然。要正确处理宏观调控和制度建设的关系。从世界经济史的角度看,相当多的宏观调控是顾此失彼、按了葫芦上来瓢,我们切不可过高估计了宏观调控的作用,更不能让宏观调控耽误了我们的改革。

第三,通过合适的制度安排,激发大众的创新。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一个产业空间很大,跟到人家后边模仿着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不创新就不能发展、就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程度。我们必须通过制度安排,例如平等进入、公平竞争;保护知识产权;淡化官本位;鼓励适当的冒险;包容各种创新伊始的“异端”;杜绝各种寻租的机会,把企业家精神引导到真正的创新而不是官商勾结的寻租。)

第6篇:经济新常态学习体会

如何在新常态下促进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过去30多年高速增长积累的矛盾和风险逐步凸显,中国经济明显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以总书记首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和国内“三期叠加”等复杂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常态,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并对新常态带来的一系列趋势性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强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涵,对于我们能否在经济新形势下,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突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我结合学习情况和工作实际,谈谈自身的一些体会。

一要深刻领会经济新常态的重大意义

习总书记关于经济新常态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深刻揭示了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动因,为我们正确认识经济形势、与时俱进做好经济工作提供了基本方略和重要遵循。如何

1 历史地、辩证地、全面地、科学地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是增强做好我市经济工作科学性、主动性和前瞻性的重要关键,我们要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和要求,正确认识我市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正确认识今年经济增长的支撑和可能,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牢牢掌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当前,我们必须准确领会习总书记“新常态”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对经济形势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完成中央和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工作目标和部署的各项任务上来。

二要明确新常态下全市经济发展思路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同时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面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经济新常态,乌兰察布如何在“三期叠加”和经济持续下行的复杂形势中继续砥砺前行?今年1月份召开的乌兰察布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作出了明确回答,那就是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推动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市委根据全市经济发展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新常态下我市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即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着力建设六大基地、突出五个支柱产业、培育四大新兴产业,“跳出”乌兰察布寻找发展

2 新机遇、新产业。做好“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这是市委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判断未来走势,对全市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全市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而提出的新任务。

三要抢抓新机遇实现全市经济新跨越

新常态就是新机遇。新常态中既面临着新挑战,又蕴含着新机遇。当前,我市同全区、全国一样已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正处于重大调整和重构时期,同时也是重新洗牌、各显身手的最佳时期,这为我们顺势崛起、赶超跨越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针对国家新一轮发展战略的深度调整,乌兰察布市要跳出当地放眼全国、全球,把发展定位在打造蒙晋冀长城金三角、融入京津冀、对接俄蒙欧三篇文章上,以此来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战略。同时更要正确地审视和发挥全市优势,以“三篇文章”为统领,把实现新常态下的新跨越作为重要目标,把围绕首都、依托首都、保障首都、服务首都、得益于首都作为发展定位,着力建设能源、绿色农畜产品供应、高端化工产业、旅游度假现代物流及承接产业示范“六大基地”,突出电力、氟化工、电石化工、石墨化工、信息“五个支柱产业”,培育文化、养老、体育及医疗保健四大新兴产业,从而摆脱当地后发劣势、赢得先发优势,努力在新一轮深度调整中走进前列。

四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引领新常态

3 新常态要展示新作为。适应新常态,关键要有真本事,贵在主动,只有主动才能把握先机,只有主动才能大有作为。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主动意识,激发工作热情,积极引领新常态、新发展。新常态下,经济增长换挡调速,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发展。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中的欠发达地区,发展不足仍然是最大市情,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丝毫放松抓发展的决心。面对新常态,我们必须继续竭尽全力搞建设、集中精力促发展,善于发现和把握新常态下的新机遇,并将机遇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思路、推动发展的举措、加快发展的成效,努力把经济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内,把乌兰察布跨越发展的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各级领导干部要把思想统一到新常态的正确认识和把握上,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做好“三篇文章”的总体部署上,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从严从实抓作风的要求上,勇于担当,主动作为,进一步提高引领跨越发展的能力。蓝图已经绘就,让我们在市委三届五次全委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努力在新常态下实现新跨越、取得新业绩。

第7篇:《经济新常态、发展新动力》学习心得

当前,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在这样的重大关口,如何遵循经济发展规律,深刻认识新趋势,主动适应新变化,积极抓住新机遇,在稳增长、调结构中寻找发展平衡点、选准改革突破口、牢牢把握主动权,实现“新常态”下长期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尤为重要。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转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经或即将发生诸多重大转变,经济增长将与过去30多年10%左右的高速度基本告别,与传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粗放增长模式基本告别。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转向“新常态”也不会只是一年两年的调整。认识不到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不仅难以适应新常态,更难以把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面对新常态,首要的在于抢抓机遇。现在我们拥有城镇化的广阔空间、“四化”融合的巨大动力、消费升级的庞大市场、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还有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资本潜力、劳动力潜力、土地潜力等等。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焕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用“改革红利”赢得“人才红利”“创新红利”的新机遇。面对新常态,我们还要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创建新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用“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

面对新常态,如果我们跟得上时代步伐,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精神,就能够抓住机遇,实现新一轮的创新大发展;如果因循守旧、止步不前,就会处于被动境地和淘汰行列。我们要把对新趋势、新时代和新机遇的把握,同本地区、本部门和本单位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谋划新的发展。

第8篇:经济新常态有感

随着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总书记给我们下达新的战略目标,随着时代的告诉发展,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这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科学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

近几年来中国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服务业正变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劳动密集型产业、重化工业大力发展,产业结构正不断优化;区域结构的调整,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以及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力进行,都体现了我们进入经济新常态。

2017年航母001A出坞下水,这是中国第一艘完全自主建造的航空母舰;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即将迎来首航;在贵州有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天空二号”,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越来越多的世界第一被中国拿下,我们在党的领导下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站上科技制高点,中国已经有了足够的底气,拥抱未来。基础科学是研究之母,国家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大力发展创新。锐意创新,敢为人先。我们要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

中国的发展已经是世界瞩目,而我们应该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理念变革以及战略性转变。经济新常态对我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千载难逢的机遇。我们要认识和适应新常态,积极作为,加快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使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境界。

而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认为我们首先应该在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并且做到灵活运用,大学生只有基础知识扎实,在以后的工作中才能够遇到问题不慌张,做到游刃有余;其次我们应该要锻炼自己的适应社会能力,适者生存,生存才能发展,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我们毕业后才能尽可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们还应该锻炼自己的社交能力,也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有效处理、协调好自己与同学以及未来的同事的关系,不仅影响到一个人对环境的适应状况,而且影响着我们的工作效能;当然我们还应该提升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随着社会发展,基本做什么时都涉及到管理和组织,纯“书生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经济新常态对国家而言,就是需要更多的人才。而这就是我们大学生的机遇,我们能够用更多的机会来展示我们的能力,我们在学校中就应该完善自身的能力,用最好的姿态去迎接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大学生将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让我们用我们的双手来使中国成为一个真正的经济强国。

第9篇:中国经济新常态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过去30多年快速增长积累的风险不断凸显和释放,包括人口、资源、环境红利等基本面的变换也悄然进行。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告别过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长,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中国经济新常态。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原因,机遇与挑战,经济建设

经济新常态是指国家在经济发生危机后,通过调整进入到的一个缓速增长的“过渡期”,相对而言还有旧常态,旧常态是一种粗放经济发展方式,注重的是数量的递增以及成本的控制,而“新常态”则开始追求规模化以及质量化的发展目标,所以两者存在本质的差异性[1]。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

2014年5月,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新一代中央领导首次以新常态描述新周期中的中国经济。7月末,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11月 9日,习近平在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了7.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著,内需不断地扩大。习近平表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并定义了新常态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速度,这就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结构,这就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动力,这就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中国经济新常态并非经济转型成功并进入理想发展阶段的标志,相反,新常态表明中国经济进入诸多有利于经济增长的红利加速消失、经济增长的硬约束变得更强、结构转变压力加大的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经济发展阶段转变和改革进入新阶段使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发生转换的必然结果[2]。

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科学认识新常态,既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背景,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既需要分析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普遍性,又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本质上看,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是世界经济“新常态”的外因与中国经济的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因素:一是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二是世界经济“新常态”促进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形成。世界经济“新常态”下的总体持续低迷状态,直接降低了外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我国经济增长的总体速度。 内部变化:中国经济内部的实质性特征是中国经济新常态形成的根本原因。这些实质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

在进入新常态以前的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以价格竞争为基础的数量扩张。在这一阶段,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生产资料成本(尤其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资料成本)相对较高。经济的最大竞争优势是由于劳动力成本较低而形成的较低商品价格。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粗放型扩张来实现。进入新常态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转向注重质量、追求效率的集约增长。这种转变既适应新常态下需求的趋势性新变化,又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

2. 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首先,进入新常态的产业结构在孕育新的升级。一方面,供给能力过剩的传统产业要通过转产、兼并重组等方式化解过剩生产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环保产业和包括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在内的新兴产业要增加投资。其次,进入新常态的需求结构呈现积极的新变化。再次,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最后,区域结构有所改善。

3. 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首先,经济发展所依靠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由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步转向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一方面,我国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减弱。 另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本质量优势和技术进步优势逐步显现。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改革的目的,就是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从而能够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

三、中国经济新常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一,经济新常态下,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规模决定的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第二,新态下的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中国经济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和保障。第三,在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已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部门。第四,在经济新常态下,政府积极推动职能转变,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结合,共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我们应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在适应新常态发展过程中也会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为什么近两年全社会总是关注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这实际上是在新常态下各个方面不适应的表现。特别是我们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加快、全面依法治国任务繁重等. 因此,我们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上下功夫,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把加快发展与升级发展并重[4]。

四、建设好经济新常态

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从各个角度、各个领域把经济新常态建设好。

1、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现在,转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并逐渐形成主流。这就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得到提升,必须采取正确的消费政策,释放消费潜力,使消费继续在推动经济发展中发挥基础作用。

2、从投资需求看,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足,急切需要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的涌现,一定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关键作用[5]。

3、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现在全球总需求不振,我国低成本比较优势也发生了转化,同时我国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我们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从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看,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使矛盾得到化解。

5、从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看,过去劳动力成本低是最大优势,引进技术和管理就能迅速变成生产力,现在人口老龄化日趋发展,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要素的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必须让创新成为驱动发展新引擎。

6、从市场竞争方面看,过去主要是数量扩张和价格竞争,现在正逐步转向质量型、差异化为主的竞争,统一全国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性要求,必须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形成统一透明、有序规范的市场环境。

7、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8、从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看,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但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必须标本兼治、对症下药,建立健全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

9、从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看,全面刺激政策的边际效果明显递减,既要全面化解产能过剩,也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必须

[6]全面把握总供求关系新变化,科学进行宏观调控。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以改革开路,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优化,更好地改善民生。

相信,只要坚持创新思维,坚持改革,经济新常态建设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伟菊.积极面对经济新常态实现中国发展改革新突破[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210. [2]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7-17. [3]高建昆,程恩富.论对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认识、适应与引领[J].当代经济研究,2015,9:51-59. [4]张占仓.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33(1):91-98. [5]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应解决十二大难题[J].中国中小企业,2015(2):72-77. [6]王一鸣.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政策瞭望,2014(12):52-54.

上一篇:强生危机公关下一篇:销售总监的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