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的故事欣赏课教案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的故事欣赏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黄鹤的故事欣赏课教案

音乐教案-黄鹤的故事

大邱庄镇中学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 音乐

主备:周静

审核:王帅 课题:《黄鹤的故事》

课型:授新

授课时间:

【导学目标】

1、通过欣赏让学生喜欢以音乐方式所描述的童话《黄鹤的故事》,乐于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

2、在聆听《黄鹤的故事》时,能听辨音乐各主题音乐及演奏乐器和表现作用。

3、通过欣赏了解中国民族乐器笛子和西洋乐器竖琴,知道各乐器表现的人物。 【导学重难点】《黄鹤的故事》这首乐曲在大官抢夺和结尾部分表现内容很丰富,教师作为重点挖掘内容。

【学法提示】能用肢体语言来生动的表现音乐,描述音乐。 【导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导入:

T:有没有听过民间故事?都听过那些民间故事?

二、听音乐思考: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

你从音乐中仿佛看见了什么景色?(L:聆听引子:江南水乡小镇,人们生活安逸)

T:结合学生表述黑板简笔画。

图片揭晓,教师谈话引入故事,再次聆听片段感受:T:音乐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三、谈话导入老马音乐:

T:你能听出他吹的是什么乐器吗?(L:聆听老马主题音乐)

介绍笛子:中国最具有特色的民间乐器,属于吹管乐器组,表现力丰富。 T:再次聆听思考老马的笛声:

1、选择

2、说说老马是怎样一个人?(L再次聆听老马主题)

四、老马要离去,临走时为乡亲们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 (聆听老马离开音乐)思考:老马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离开的?

五、T: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欣赏黄鹤舞蹈片段)思考:黄鹤是怎样跳舞的?

你能模仿一下黄鹤的舞姿吗? 全体同学一起跟着视频模仿黄鹤跳舞;

T:让我们一起再来听一下黄鹤舞蹈的音乐,思考:音乐可以分为几部分?各有什么变化?

你能听出有哪些乐器演奏的吗? (L完整聆听黄鹤舞蹈的两部分音乐) T:介绍表现黄鹤乐曲——竖琴; 全体跟随音乐的变化表现黄鹤;

六:T:听,乐器在结束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预示着什么?谁能来说一说? T:让我们来仔细听一听到底发生了什么?(聆听官兵的音乐) T:你从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强烈的音乐节奏有表现了什么? 模仿表演

七、T:黄鹤被大官抓走了……你们听,谁回来了?(播放结尾老马片段) T:这时候黄鹤那边又发生了什么?(聆听结尾片段2大官) T:黄鹤怎么样了?(聆听结尾片段3黄鹤)

八、交响乐知识介绍;

九、《黄鹤的故事》交响诗背景介绍;

十、回忆学过的关于黄鹤楼的诗句、朗诵;

十一、欣赏歌曲《黄鹤楼》找出与《黄鹤的故事》相关联的几句歌词;

说说:这首歌曲给你怎样的感觉? 十

二、教师总结下课;

教学感悟:

第2篇:黄鹤的故事教案设计

《音诗音画》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聆听《黄鹤的故事》交响童话,了解作曲家以及交响诗这一音乐体裁。

2、欣赏《黄鹤的故事》,了解其创作过程、文化背景及表现形式,并认识中国民族乐器笛子和西洋乐器竖琴,知道各乐器表现的人物。

3、在聆听《黄鹤的故事》时,能够辨别不同曲段的不同情绪、风格,并能随音乐以动作模仿主奏乐器的演奏。

4、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聆听、讨论、表演等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交响诗感兴趣,对我国的民族音乐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交响诗的由来,能够主动地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

2、欣赏交响诗“黄鹤的故事”经典片段并熟悉主奏乐器。能够对交响诗感兴趣,并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通过欣赏,感知各段表现传说戏剧性冲突的音乐,让学生喜欢上交响诗,喜欢民族音乐。

三、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第四单元《音诗音画》。这一单元主要为“交响诗”为主。“交响诗”是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黄鹤的故事是根据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写的,是我国作曲家施咏康的作品,曾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曾被一些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小时候,同学们都很喜欢听故事,在故事中我们逐渐长大。以前,我们听得是用文字叙述的故事,其实音乐也能为我们讲述故事。 (2)教师播放歌曲《丹顶鹤的故事》。 通过这首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里面所讲述的故事。这首抒情凄美的歌曲向我们诉说的是一个“仙鹤姑娘”的真实事情。然而,有情有义的仙鹤岂止一只啊?(3)老师曾看过一个关于黄鹤的民间传说,大家想听吗?

传说:人们和平而辛勤地生活着。他们中间有一个乐观的艺人——老马,他会吹奏美妙的笛子,常为人们劳动后吹着愉快的曲子。老马要离开了,人们依依不舍。为了不使朋友们失去快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他唱着: “黄鹤黄鹤快跳舞, 千万别去老爷府; 在我的笛声下, 给人民多跳舞”。 艺人离去了。黄鹤从墙上下来。人们唱起了歌:“ 老马老马好老马, 画只黄鹤顶呱呱, 黄鹤啊, 给我们跳舞吧”!黄鹤高兴地为人们跳着舞。突然,蠢相的官老爷闯进来了,用强暴抢走了黄鹤,从此黄鹤不再起舞。过了些时候,老马回来了,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使官老爷惊慌失措,黄鹤终于迎着笛声冲出官府,与勤劳的人民一起,欢歌飞舞,共庆胜利。 今天老师就将带着大家走进这神奇的传说,去欣赏由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施永康为这个传说创作的交响诗。 新课讲授

2、作者及背景介绍

施永康,浙江镇海人。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黄鹤的故事》是他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1956年首演与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1957年在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奖,此后曾被一些世界著名交响乐团演奏。 整个交响诗富于抒情性与浪漫主义色彩,如一幅写意风景画,充满诗的韵味。

3、分段欣赏、分析全曲。 (1)欣赏第一部分:

引 子:安静的慢板在轻柔平稳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双簧管与长笛先后奏出引子的主题,(第1—35小节)。

问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你从音乐中仿佛看见了什么景色?边听边想画面,听后请学生描绘自己想象的场景。

师小结:表现人们和平生活的情景。秀丽宜人,似江南水乡,舒展悠扬似迷人的水墨画。

(2)欣赏第二部分

艺人老马的主题 :明朗清丽,优美欢快,具有鲜明的江南丝竹风格。先在竖琴与小提琴的伴奏下由中国笛子清脆地吹出,使人联想到艺人美妙的笛声。(第36—105小节)

提问:你能听出艺人老马这一主题使用了什么乐器演奏吗?(笛子)

教师介绍笛子:中国最具有特色的民间乐器,属于吹管乐器组,表现力丰富。 (3)欣赏第三部分

黄鹤舞蹈主题:舞蹈和欢乐场面是三部曲式,有两个主题,是黄鹤形象的两个侧面,具有传奇性与幻想性。 第一个主题,轻盈优美,表现了黄鹤抒情优美的一 面。(第114—129小节) 第二个主题,热烈欢快、活泼跳跃,描绘了黄鹤翩 翩起舞的情景。(第130—157小节) 接着是三部曲式的动力性再现,两个主题交织一 起,达到副部的高潮。(第158—175小节) 。 提问:请学生说说自己听了这段音乐的心情。(激动,热烈,热情,高兴,愉快)等。 还运用了哪种乐器?(竖琴) (4)欣赏第四部分:

先前美妙的舞曲被一阵突如其来的、狂暴的不协和和弦打断,全部铜管暴发性地发出刺耳的吼叫,鼓钹齐鸣,弦乐和木管强奏出颤音和一掠而上的音型,造成紧张恐慌的气氛,描写了蛮横跋扈的官老爷突然闯进来。 黄鹤的紧张与不安,惊恐与愤怒的场面情景。先前的愉快活泼和抒情明朗的气氛全然消失。 接下来是一个描写性的短句,使人联想到官老爷对着始终不肯为他跳舞的黄鹤一筹莫展的可笑情景。最后一段诙谐性短句,描写蠢相的官老爷。(第200—256小节) 。 请个别同学上台随乐表演,表现官老爷闯来时蛮横的情景及黄鹤不舞蹈时一筹莫展的可笑情景。通过表演,让学生完全融入进音乐,使同学有身临其境之感。 (5)欣赏最后主题 艺人的笛声 :老马悠扬的笛声再现后,官老爷愚蠢奸诈的主题 形象更加滑稽可笑,在老马的笛声指引下,黄鹤振翅冲出老爷官府,飞回人民的怀抱。在这段音乐的高潮处,出现了由小号和长号用特强的力度吹出,这是自由翱翔于蓝天的黄鹤高唱的凯歌,也是人们祝贺黄鹤回来的欢呼。(第300—375小节) 提问:最后结束的音乐象征了什么? 乐队的演奏,为抒情优美的主题增添了庄严的色彩,也象征着人们希望永远得到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最后,在十分欢腾热烈的舞蹈场面中,结束全曲。

五、延伸拓展

通过本节课的赏析,我们知道讲故事并非是文学作品的专利,作曲家也能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成这一种大型管弦乐曲,即交响诗,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结构较自由。文学性的交响诗也称为音诗;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有时称为交响童话。提问:本首作品是音诗、音画还是交响童话?(交响童话)

六、总结

刚才的欣赏大家可能还意犹未尽,今天我们只是欣赏了交响诗的几个经典片段,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从电视网络上找寻更多的交响诗完整聆听,你将发现他们会是极富抒情性与幻想性以及浪漫主义的色彩的伟大中国民族作品。

第3篇:音乐 《黄鹤的故事》教学设计

《黄鹤的故事》

教学目标:

了解一种新的音乐体裁“交响诗”,以及交响诗表现故事情节的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黄鹤的故事》这首乐曲在大官抢夺和结尾部分表现内容很丰富,作为重点挖掘内容。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材料

这部交响诗是根据一个古老的民间传说写的。故事大意是:很早以前的江南水乡,人们辛勤地劳动着。在这些善良的人们中间,有一位豪爽乐观的民间艺人老马,他常以美妙的竹笛声为人们驱散忧愁、带来欢乐。一天老马要远去,为了不使朋友们失去欢乐,他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并唱道:“黄鹤黄鹤快跳舞,千万别去老爷府;在我的笛声下,给人们多跳舞。”老马走了,黄鹤从墙上飞下来,人们高兴地唱道:“老马老马好老马,画只黄鹤顶呱呱,黄鹤啊,给我们跳舞吧!”黄鹤高兴地为人们跳着舞。突然,丑陋愚蠢的官老爷闯进来,抢去了黄鹤。从此,黄鹤不再起舞,人们失去了欢乐。过了些时候,老马回来了,他那悠扬悦耳的笛声,使官老爷惊慌失措。黄鹤终于迎着笛声冲出官府,与勤劳的人们一起,欢歌飞舞,共庆胜利。

二、作者简介

施咏康 (1929~)作曲家。《黄鹤的故事》是施咏康1955年在上海音乐学院的毕业作品,1956年首演于北京第一届全国音乐周。

三、播放交响诗,让学生欣赏

四、乐曲分析

交响诗《黄鹤的故事》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开始在轻柔平稳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双簧管与长笛先后奏出引子的主题:平稳的和声,清淡的乐器组合,描绘出一幅秀丽的江南水乡情景。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是艺人老马:它优美欢快,具有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风格。当清脆的竹笛(曲笛)演奏这一主题时,使人联想到这是艺人老马美妙的笛声。老马与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乐曲在竖琴琶音与小提琴泛音的衬托上,利用乐器的变换交替,即音区音色的变换交接,由高到低,由强而弱,主部主题慢慢的消失。它仿佛在描述老马的离去。连接部的短小华彩句由钢片琴演奏,纯四度双音的连续四五度跳进,音型华丽,充满幻想。好像黄鹤展开那漂亮翅膀,由墙上飞舞下来。呈示部副部,有两个主题,着力刻画黄鹤形象的不同侧面。副部第一主题是轻快、抒情、歌唱性的:在铃鼓固定的节奏型伴奏下,先后由小提琴、单簧管、长笛及木管与弦乐四次重复,表现了黄鹤边唱边舞、抒情优美的动人形象。副部第二主题是由一个具有5/8特点的活泼而跳跃的动机多次反复而成。但有趣的是伴奏的铃鼓与小鼓,却仍然是欢快而富有弹性的6/8拍子,两种节拍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我们看到了黄鹤的另一侧面——活泼欢乐的舞蹈形象,一个上下飞舞、欢腾跳跃的形象。在经过转调进一步渲染欢乐的气氛,黄鹤越跳越起劲、舞姿变化多端,副部的两个主题交融一起,使呈示部进入高潮:随后以螺旋式下行音调,使欢舞的场面渐趋平静,乐曲进入呈示部结束部。在弦乐的旋转摇晃的拨奏上,由小提琴与单簧管,小提琴、双簧管与长笛对奏副部两个主题的变形。音乐轻柔多了,好像黄鹤又变换了一种舞姿。乐曲进入展开部。突然不协和和弦的闯入,一些不安的、紧张而惊恐的音响,预示着代表恶势力的官老爷将破坏这一切:由短笛和长笛尖锐地奏出副部第一主题的动机变形,表现出黄鹤的紧张与不安,同时伴以长号演奏的老马主题动机的变形,显示了人们对老马的思念和潜藏着的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节奏逐渐紧缩,由三连音变成连续出现的十六分音符,然后自由模进倾泻而下,官老爷闯来,抢走了黄鹤,黄鹤不再跳舞了,小提琴在中低音区以不同的调性演奏黄鹤主题的变形,加深了苦难和悲剧的情调:但光明终归要战胜黑暗,音乐逐渐明朗起来,最后,通过竖琴的华彩乐段,结束了展开部。再现部是从远处传来老马悠扬悦耳的笛声开始的。官老爷愚蠢奸诈的主题动机一再出现,但黄鹤终于在老马的召唤下冲出官府,飞回人民中间,和人民一起尽情地欢乐歌唱。热烈的歌舞场面,长号与小号相互模仿黄鹤的第一主题动机,而木管与弦乐则以黄鹤的第二主题流畅地伴奏。后通过圆号的过渡,出现中国竹笛的大段华彩,描述艺人老马欢快乐观的性格与人们对他的爱戴,也象征着人们希望永远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最后,在十分欢腾热烈的舞蹈场面中,结束全曲。

五、介绍交响诗

按照文字、绘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等构思创作的一种大型管弦乐曲。它是标题音乐的主要体裁之一。通常采用含有套曲因素的奏鸣曲式、变奏曲式等单乐章曲式。结构较自由。文学性的交响诗也称为音诗;以童话故事为题材的交响诗有时称为交响童话。交响诗,由李斯特于19世纪40年代末创用,他认为:“标题能赋予器乐以各种各样性格上的细微色彩,这种色彩几乎就和各种诗歌形式所表现的一样”。李斯特曾写作了《塔索》等10多部交响诗,他把交响音乐与诗歌联系起来。交响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写作手法以描绘性、叙事性和戏剧性相结合为特点,管弦色彩丰富。

六、再完整地欣赏一遍

第4篇:学会欣赏别人的故事

圣诞节临近,美国芝加哥西北郊的帕克里奇镇到处洋溢着喜庆、热烈的节日气氛。正在读中学的谢丽拿着一叠不久前收到的圣诞贺卡,打算在好朋友希拉里面前炫耀一番。谁知希拉里却拿出了比她多十倍的圣诞贺卡。这令她羡慕不已。

“你怎么有这么多的朋友?这中间有什么诀窍吗?”谢丽惊奇地问。

“诀窍吗……就是要学会真诚、热情地欣赏别人。”希拉里给谢丽讲了两年前她的一段经历——

“那是个春天,一个暖洋洋的中午,我和爸爸在郊区公园散步。在那儿,我看见一个很滑稽的老太太。天气那么暖和,她却紧裹着一件厚厚的羊绒大衣,脖子上围着一条毛皮围巾。仿佛天上正下着鹅毛大雪。我轻轻拽了一下爸爸的胳膊说:‘爸爸,你看那位老太太的样子多可笑呀。’

当时爸爸的表情显得特别严肃。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希拉里,我突然发现你缺少一种本领,你不会欣赏别人。这证明你在与别人的交往中少了一份真诚和友善。’

当时我觉得爸爸有些小题大作了,就很不服气地问爸爸:‘你难道不觉得那位老太太的样子很可笑吗?’

爸爸说:‘和你相反,我很欣赏那位老太太。’我听后惊讶极了。

爸爸接着说:‘那位老太太穿着大衣,围着围巾,也许是生病初愈,身体还不太舒服。但你看她的表情,她注视着树枝上一朵清香、漂亮的丁香花,表情是那么生动,你不认为这很可爱吗?她渴望春天,喜欢美好的大自然。我觉得这老太太令人感动!’

这时,我仔细看了一下,那位老太太确实像我爸爸说的那样,眼睛中闪动着某种渴望,荡漾在她脸上的笑容掩饰不住她内心的喜悦。

爸爸领着我走到那位老太太面前,微笑着说:‘夫人,您欣赏春天时的神情真令人感动,您使这春天变得更美好了!’

那位老太太似乎很激动:‘谢谢,谢谢您!先生。’她说着,便从提包里取出一小袋甜饼递给了我。‘多漂亮的姑娘……’

事后,爸爸对我说:‘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我们欣赏的优点。当你这样做了,你就会获得很多朋友。”’

听了希拉里的故事,谢丽深受感动和启发。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又是一年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这天,希拉里正在家中忙着布置圣诞树,满脸惊喜的谢丽突然跑了进来,紧紧抱住希拉里,说:“谢谢你。今年我收到了82张圣诞贺卡,比去年多了lO倍还多!”

“再算上我这一张!’希拉里将一份印刷精美的贺卡递给谢丽,j:面写着这样的话:欣赏是架起友谊的桥梁,愿你我都能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

希拉里一直牢记着父亲的教诲,从中学到大学,直到走向社会,人缘一直都很好。无论走到哪里,她总是大家围绕的中心,直到今天,她仍然是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关注的风云人物。

其实,欣赏决不只是表面上简单地赞美别人,她更是一种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美好心灵的积极的思维方式。

只有拥有春天般美丽心灵的人,才会真正领悟到春天的美丽。心中有阳光,眼前才会亮。纯洁的思想,可以使最微小的行动变得高贵。

学会欣赏别人,就会养成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它可以使你受用一生。

第5篇:名作欣赏:罗中立《父亲》背后的故事

昨天和前天,中央电视台连续两天播出《一路走来的父亲》,揭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罗中立创作《父亲》的故事——二十年前一幅名为《父亲》的油画感动了整个中国,今天再看这幅画的背后,原来还经历许多不为人知的坎坷——与其说罗中立创作了《父亲》,还不如说是那个年代选择了父亲。

含辛茹苦的父亲一路走来,他那张布满皱纹的脸见证了中华民族沧桑的历史,他养育了罗中立,养育了那个时代的每一个人。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曾经打动过无数人的《父亲》时,仍能领略一种逼人的烧灼感。“农民是这个国家最大的主体,他们的命运实际上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命运。”罗中立说。《父亲》原型是大巴山一老农民罗中立出生于重庆市一个工人家庭,他承袭了父亲在美术方面的爱好。1964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二年级时,他来到离家200多公里远的四川达县。罗中立说:“我们学校那个时候因为整个教学的方针就是为政治服务,为要生活,深入火热的工农兵群众当中去教学,学校在大巴山新村小学。”他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三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热情的村民里三层、外三层,将罗中立等来自大城市的学生们围在新村小学的空场里,村长喊着学生的名字,喊到一个就被一户村民领走。

罗中立那天被一个叫邓开选的老人领到了他家的土屋里,罗中立觉得那天的蛙鸣特别响,星星特别亮。后来和邓大爷一家的关系也处得非常好。那时没有电视等任何消遣方式,一到天黑,罗中立的课上完了,会也开完了,回去就是上床睡觉,睡前就跟老头聊天,老头一边聊他的一些过去,一边抽烟。那个老头习惯抽长的旱烟,罗中立坐在这头给他点烟,“他在那头吸烟,那个烟味让我到现在都闻不了烟味。我一直不吸烟,但是那个时候都非常喜欢,都闻惯了。”罗中立说。在一个十分陌生的环境里,罗中立很快与自己的房东大爷搞好了关系,夜里就和老人睡在一个床上,邓开选老人也就是后来油画《父亲》的创作原型。再到大巴山离《父亲》越来越近擅长用毛笔画连环画的罗中立确实有着同学羡慕的技术。 1968年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选择去达县,在达州钢铁厂当了一名钳工,后成为厂里专门画批判专栏的宣传干事,画过不少连环画,还为厂子里的宣传栏画过主席像。罗中立说:“那是一些很大的墙面的主席像,《毛主席去安源》啊,还有一些大的头像。”1977年9月,国家恢复高考。罗中立报考了四川美术学院。罗中立说:“我是一心想着考国画的心思过来的,但那一年刚好不考国画,没有国画招生,只有油画、版画、雕塑,我想以前画那个粉画,跟油画差不多,我就选了油画,反正四年下来,我还是干我的国画。”他只能躲在宿舍里画连环画,四年下来画了300多幅。难道罗中立真的就要在连环画中找到成就感吗,他离自己第一幅《父亲》有多远?这时,又一个机会出现了。

到了二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始研究生考试,罗中立就报考了国画研究生。专业考试排名第一,但他却没有考上,原因是他的古典文学不及格。国画系教授还说,幸好罗中立的古典文学不及格,不然就不会有后来的《父亲》了。没有考取研究生的罗中立只好回来继续画油画。这时第二届全国美术展览的消息传来,罗中立决定为自己的油画生涯作最后一搏,他又一次到大巴山寻找创作灵感,这时的他离《父亲》这件作品又近了。三到大巴山终于画出《我的父亲》在四川美术学院第二年,快到农历大年三十时,罗中立在路边公共厕所看到一个收粪的农民,这个场面触动了罗中立。“看到他的时候天已经黑了,而且外面的天气阴雨绵绵,非常湿、非常冷,当时我看他还是很麻木的,完全不知道已经是大年三十这样一个感觉,所以当时一下子很震动,然后回去马上画了很多关于收粪农民这样一个场面。”他认为是又脏又臭的农民支撑着国家,农民才是支撑国家和民族的真正脊梁。

当时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通知下来了。罗中立准备用《收粪的老人》创作一幅作品,他对朋友说要画一张大的大头像,原话是“像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说完后就大跳,又跳又舞很兴奋。正式创作以前,罗中立又回了一次大巴山,他把邓开选老人所有的照片能找的都找了出来,能画的都画了出来,然后把这些综合出来构成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期间差不多半年时间里,一稿一稿地变化着。等他从大巴山回到学校,画的题目也从《收粪的农民》变成了《我的父亲》。1980年夏天的四川美院,同学们都在为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作准备,学院也非常支持,改变了以前过点熄灯的做法,宿舍的灯整夜不熄。加支圆珠笔表明是新社会的父亲当时有人看了《我的父亲》说,你这个是旧社会新社会,你这么搞也看不出来。于是提议加一支圆珠笔,这个圆珠笔放在耳朵上头。只有解放以后才有圆珠笔,旧社会解放前是没有圆珠笔。罗中立说:“加一个圆珠笔的话,就表示他是一个新社会有文化的一个农民,就不像现在苦巴巴看到一个旧社会的老头。我很快把这个圆珠笔画上去。

为了缩小这个圆珠笔视觉上的强度,所以我把透视画得特别大,基本上是正面透视的一支用竹杆套的那种带圆芯的笔,那个时代很常用的一个圆珠笔的形象。”罗中立加上的这支圆珠笔如果不仔细看的话几乎不容易发现,可是就是这小小的一笔改动就决定了父亲这一具有历史性的作品和罗中立的未来命运。农民形象的草图几经变化变成了一幅巨形图像,这件作品在最后时间终于通过了当时的四川省美协的审查,同意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取掉两个字引发对《父亲》的争论作品送到了北京,罗中立的心提到了更高。“各方面的一些压力,一些估计,对它都觉得挺悬。”罗中立说。1980年12月,参展作品全部到达北京中国美术馆。《我的父亲》一亮相就吸引了所有评委的目光。

这是中国油画史上前所未有的一幅巨幅头像。看着眼前满是皱纹苍老的面孔,几乎所有的评委都被深深的的打动了。据说,这一天评委们在画像前站了很久,细细品味着画像的每一个细节。就在这时,评委吴冠中认为,作品表现的人物完全是我们上一代的父亲形象的一个概括,用“我的”太小了,应该把“我的”拿掉,就留“父亲”,就代表父亲那一代。尽管吴冠中的建议只是去掉了两个字,但这恰恰引发了新的争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者被定义为国家的主人,在几乎所有文艺作品中,他们都被描绘成积极、乐观、高大的正面形象,脸上更是洋溢着当家做主人的幸福微笑,像《父亲》这样一个忍辱负重甚至是苦命的形象,能代表新中国的农民吗?观众来投票《父亲》一举夺金奖1980年12月20日,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终于在中国美术馆拉开了序幕,参展作品543件。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罗中立的《父亲》再次成为观众瞩目的对象。由于评委们一开始就对参展作品存在不同的意见,所以如何给出每一件作品的公正评价也就成了难题。最后评委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把评判权交给观众,让他们来给作品打分投票。如此重要的全国性展览让观众来打分还是第一次,观众们会选择哪一幅画呢?当青年美展在北京广受关注的时候,罗中立正在达县陪伴着即将临产的妻子。

一天早晨,广播里突然传来了令他难以置信的消息:罗中立的《父亲》获得当时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热情的观众给他的作品投了800多票,比第二名作品高出了700多票。一时间,关于《父亲》的美誉之词不胫而走。但是,更让他惊讶的还在后面,获奖之后,一场围绕《父亲》的更大争论正在悄悄酝酿,而且批评的矛头竟然又一次不可思议的指向了父亲耳朵上的圆珠笔。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多余,也有的认为这支圆珠笔加得好。1981年的6月,关于圆珠笔的争议仍然没有结论。

这一年,罗中立作为参加青年美展的优秀艺术家受邀赴北京参加艺术研讨会。这是罗中立第一次以艺术家的身份有机会向专家和老师们解释自己的创作思路。在研讨会上,罗中立终于获得了专家们的一致认可。(根据中央电视台10月16日和17日播出节目《一路走来的父亲》整理,有删节)

第6篇:谈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_音乐欣赏课教案

谈音乐欣赏课的重要性

刚开学,有一位刚进学校的老师问我:“一年级孩子好小,他们的音乐欣赏课要上吗?好怕乱呀!”我当然理解她的窘境,我哑然失笑,答:“当然要上,乱世会乱的,注意慢慢引导就行。孩子们上了欣赏课一定会有不

一样的收获。”

欣赏课是音乐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孩子的感受力、表现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等。音乐欣赏是通过聆听从中获得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的活动。倾听是音乐欣赏的总要手段。如果说歌唱是倾诉,那么欣赏就是倾听。倾听和倾诉看起来相差一个字,却相隔遥远。倾诉是风中满树的叶子哗哗作响,是把自己的生命发泄给世界,收获的是一时的痛快和空荡荡的回音;倾听却是似乎是听别人的,其实却是收获自己的,滋润着并充盈着人的心田,倾听会让人越来越丰富起来,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越来越深邃一些,起码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不是以一个人为轴心的,而是许多灵魂比我们更丰盈、更湿润、更需要我们去感知理解。孩子们通过音乐欣赏会听到许多美好的音乐,了解到许多音乐家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人生经历,人生的故事,开阔了眼界,了解到不一样而丰富的音乐世界,从而激发孩子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孩子们的审美能力,是孩子不仅现在收益,而且终身受益。因此,音乐欣赏不但要上,还要跟其他类型的课程一样认真用心的!

上一篇:儿保医生个人总结下一篇:今年暑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