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研究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实施,详细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比发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三维课程目标中有所体现,二者并非完全割裂。反思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科核心素养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提供一些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研究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研究论文 篇1: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研究

【摘要】教师一定要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初中社会;新课改;策略

新课改理念给初中社会学科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需要注重教学改革。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结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时候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本人结合多年初中社会教学实践,在此探讨一下自己的实践和感悟。

一、结合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

新课改理念下初中社会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教学也不再局限于课本,更多地引导学生结合有关知识,在具体的实践当中感知知识,获得更多的体验,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比如,为了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需要让学生不迷信课本,敢于打破权威,引导学生突破知识的藩篱,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方法。可以要求学生去搜集更多的在相关领域能够勇敢向前人提出质疑的成功范例,比如农村村包围城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学说,布鲁尼否定了地心说,牛顿和莱布尼茨创造了微积分解决了常量数学无法解决的变速运动状态。由此可以看出,在科学社会发展史上,只有不断的突破固有认识,大胆创新,才能所发现有所突破。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应该学习先人的创新精神,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适合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联系社会生活,突出学生主体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社会教学应该更好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立足于社会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不断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结合相关社会现象了解社会知识,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生活,感悟社会,培养学生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譬如,面对钓鱼岛危机,面对南海危机以及菲律宾越南等国的挑衅,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来应对,中国政府所作出的决策体现了中国睦邻友好的态度,同时也表明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搜集更多的中国古代、近代、现代的科技和现代化的发明创造,自然就会了解中国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中国人对社会的贡献,不断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横向相比,中国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也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轻武器,超级计算机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高铁从无到有到,成为世界上最成熟的、发展速度最快的高铁。还有很多发明创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去感知中国的社会发展,不断地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学习过程中获得巨大的成就感,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组合

教无定法,用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很好地培养。尤其是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的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重视多种教学方法的穿插运用,防止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学无定法,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基础,相互借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比如在通过主持人法、放风筝法、捉迷藏法、参禅法等具体学习方法,不断增强学生的感受能力,增强学生探究你合作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四、灵活组织教学形式,提高其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社会教学过程中应该打破单一、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完全可以打破传统的章节编写和年级进度,也可以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制以及班级授课制,引导学生结合社会生活现实,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分组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结合基础促逐步提升能力,同时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学习“当代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粮食等问题”这一章,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从一些身边的琐事谈起,帮助学生在辩论中更好地加深认识社会,通过社会实践和调研的形式够更好地去从社会中认识知识,走出教室,走向社会,让社会成为课堂,让群众成为老师。不仅能够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同时让学生的综合呢里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让学生成为我们社会主义良好风气的宣传大使。

总之,在初中社会学科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依照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更新思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尤其是结合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不断的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灵活教学手段,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不断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丽舟. 初中社会学科教学实践和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2)

[2] 任文英,任文华. 情感交流在初中社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07(04)

作者:张仁强

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研究论文 篇2:

核心素养视域下谈三维目标

摘 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实施,详细提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本文通过对比发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初中三维课程目标中有所体现,二者并非完全割裂。反思目前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学科核心素养运用于初中地理教学中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初中地理;三维目标

现行初中课标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初中课标”),由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版)承袭发展而来。高中新课标的编写出版也紧随其后。2018年初,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正式颁布实施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原先实验版被给予充分肯定后退出了指导高中地理教与学的舞台。

一、 初中课标已然提出地理素养

区域地理不过关,则系统地理无用武之地,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是“串联”关系,而非“并联”。初中为区域地理,高中为系统地理,二者密不可分。但是,由于初高中课标的修订存在时间差,因此两者在某些说法上表述有区别。最突出的莫过于2017版高中课标依据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上位概念,结合地理学科本质特点,提炼出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单独一部分对其进行详细的描述,学业质量评定则依据四大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水平级标准。2011版初中课标中早已提及“地理素养”一词,但并未详细展开,评价方式还是按“三维目标”进行,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 学科核心素养非高中地理独有

当前,有许多学者在高中课标提出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为初中地理又“量身定做”了若干“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由此便引发笔者的思考:在初中地理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引用高中课标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说法是否算超标?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體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核心素养,数学学科有6大核心素养,英语学科有4大核心素养,语文学科有4大核心素养等等,仔细研读发现它们无不是按照学科本身特点来制定的。

而地理学科初中课标与高中课标对学科性质表述都大致相同:地理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课程。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正是由地理学科本质决定的,即只要学习到地理,就蕴含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内在要求。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从来没有被冠以“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或者“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说法,仅仅表述为“学科核心素养”。下表是笔者通过对比初中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高中课标“二、(一)学科核心素养”之后列出对比:

通过表1对比发现地理核心素养在初中三维课程目标中皆有要求,且散落在三维目标中。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贯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做好初高中地理衔接的必由之路。课标编写者也再三强调,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并非完全割裂,而是有所联系与发展。

由此可见,初中地理在初中地理教学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引用高中课标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说法不算超标。如果生搬硬套高中学段学科核心素养四个学业质量水平级的评价方式才是超标,针对初中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标准亟待完善。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地理评价观念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师要避免两大误区:一是认为核心素养是全新的概念,完全抛弃三维目标;二是“穿新鞋,走老路”,认为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是“换汤不换药”。只有认识到这两个误区,并潜心研读学习领会课标精神,结合初中地理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才能使新课标最终扎实“落地”。

参考文献:

[1]袁书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读[J].福建教育,2018(11).

作者简介:林慧灼,福建省福州市,福建师范大学。

作者:林慧灼

初中社会学科教学研究论文 篇3:

体验教学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中的应用分析

摘要:历史与社会学科是我国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内容的特殊性,使得很多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并不高,为了改变这一教学现状,笔者认为必须要将体验教学模式应用到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当中。笔者结合实践教学经验,在本文当中对体验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与学会学科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初中教育;历史与社会;体验教学

前言

在初中教学阶段,由于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所以学生的判断能力往往是通过直观感受来决定的,体验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以直观感受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其恰恰抓住了初中生的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来进行教学引导的。历史与社会学科是初中教育阶段的重要学科,体验教学模式在该学科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历史与社会学科,这对于历史与社会学科在初中教育的发展来说无疑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一、利用思维体验,进行历史资料分析

在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内容多以历史为主,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和明白课程当中的知识内容,教师在教学之前都会进行相关历史的介绍,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也有大量的史料分析,这是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基本特点。然而正是该学科基本特点的存在,使得学生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从初中生心理及生理发展特点角度分析,他们更喜欢能够直观感受或体验的学科,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兴趣,笔者决定利用体验教学模式学科来进行教学,根据对相关知识内容的分析笔者选择利用思维体验,来帮助学生进行史料分析。在进行北宋的内容教学时,笔者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清明上河图在投影仪上播放,并以“导游”的身份来带领学生参观宋朝的东京,在游览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思维来感受和分析“清明上河图当中的某一部分的做什么的?与现代的有什么异同?”等知识内容,在笔者的精心引导和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学生不仅游遍了整个东京,还深刻了解当时北宋的经济发展状态,这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就实现了对北宋的史料进行了分析与掌握,与此同时还将原本枯燥的史料分析变得生动有趣,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会得到提高。

二、利用感官体验,进行历史情景还原

在历史与社会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每一件历史事件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着一定的原因,而且也正是这些历史事件的串联,才有了今天的社会。所以在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通过历史事件内容的学习来明白其发生的原因、经过及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该部分内容往往比较受欢迎,但等到进行相关知识内容考核时,学生的成绩却并不理想,这使很多教师都非常不解。笔者经过与学生的沟通发现,该部分教学内容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在学生眼中,这些历史实践是一个又一个故事,而初中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最喜欢的就是听故事。通过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掌握,笔者想到如果让学生参与到“历史事件”当中,那么经过亲身的感官体验,他们对于历史事件及其相关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必然会有所提升。

例如在进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探讨时,笔者就采取了利用感官体验的教学策略,进行了“《戊戌变法》”的情景再现。通过之前几个课时的教学,学生基本上都了解了“戊戌变法”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自告奋勇来进行“情景再现”。在“情景再现”的过程中,笔者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深入的进入到情景当中,去感受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除此之外,还原光绪皇帝任务角色的学生要思考“我”应不应该支持戊戌变法?还原梁启超和康有为人物角色的学生要去思考“我”应该怎样才能够让光绪皇帝乃至所有百姓理解“我”、支持“我”的变法,摆脱已经到来的民族危机。在这种以角色扮演的历史还原教学活动当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历史事件,还能够通过真实的体验去感受和体验历史人物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艰难处境,从而在实现初中历史与社会课程趣味性的基础上,来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三、利用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历史与社会是一项综合学科,其在帮助学生正确了解历史的基础上,还有着自身特殊的积极作用,那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在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在知识学习方面进行引导,还要与学生在思想及情感方面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实现该学科的教学目标。为此,笔者通过精心而又充分的教学准备,希望能够利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去促进学生的学习及思想进步。首先笔者对学生的思想现状进行了调查,深入掌握了学生的实际知识需求和生活经验需求,为学生课堂上的主动性提供动力。其次为了能够让学生得到更好的情感体验,笔者对学生的教学参与度进行了充分的关注,在保持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到课堂学习的基础上,给与他们一定的时间,来让他们能够有时间对自己所获取的情感体验进行回味与提炼。最后,笔者为了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会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与鼓励,让他们对知识内容进行积极的思考、大胆的质疑、主动的探究和深入的总结,保证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够有一定的深入度和宽广度,为学生学习的进步提供最有有效的办法。

四、总结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成长特点,使得教师在进行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学时,必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为了完成学科教学目标,实现对学生历史与社会学科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要采用有效策略来进行教学。体验教学模式作为以学生亲身体验感知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其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学科本质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将其应用到初中历史与社会学科当中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郭世贤.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03:191

[2]沈菊秀.初中历史与社会“体验型生态对话”教学课型初探[J].文教资料,2008,11:127-129

[3]赵良南.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2,33:84

[4]徐乃赛.有“形”更要有“实”——初中历史与社会拓展式结尾教学技巧[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2,09:43-44

[5]林正委.探讨初中历史与社会以生为本的教学策略[J].新课程(下),2013,07:130-131

作者:叶春

上一篇:地税培训中心工作总结下一篇:发改委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