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现状与对策分析

2022-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物流现状与对策分析

铁路物流中心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 要: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和发展是推进铁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铁路现代物流发展趋势,统计分析既有铁路物流中心、货场项目建设及运营情况,统筹考虑国外物流中心运营模式和我国铁路现代物流发展需求,提出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几条建议与措施,对推进我国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铁路现代物流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铁路物流中心;现代物流;货场运营;建议与措施

Key words: railway logistics center; modern logistics; freight yard operations; 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1 铁路现代物流发展趋势分析

铁路作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骨干,目前在我国社会物流体系中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1]。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铁路货物改革的重大契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已经成为铁路运输业适应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战略选择。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铁路货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运输方式快速发展,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目前我国铁路货物运输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及市场竞争和供求关系的新变化。铁路货运主要存在货物送达慢、货运组织方式与现代物流要求还存在差距、货物运价政策与铁路参与市场竞争环境还不适应、货运设施设计规范不适应铁路发展及社会物流服务的实际等问题;同时货运设施普遍存在“总体富余、局部紧张、点多分散、设施落后、发展受限、物流缺乏”等问题。

从国内社会物流发展趋势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产、生活物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社会物流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突出。同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相继制定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国发〔2014〕42号)等发展规划,尤其是国务院《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2014〕37号),为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从铁路物流发展趋势看,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制定的《铁路“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铁运〔2011〕169号)中明确指出,转变铁路发展方式,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全方位占领市场,以节点网络、技术装备、产品服务、运营管理等为重点,构建“站到站”铁路运输和“门到门”物流服务的铁路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中国铁路总公司实行的铁路货运组织改革,着重强调了“实现运输组织由内部生产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完善铁路货运营销体系、推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等具体改革目标。铁路物流中心是指以铁路运输为主要载体,在几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形成的物流节点活动的空间集聚体。本文结合铁路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既有货场运营现状及当前物流中心或货场项目建设情况,对铁路物流中心建设提出建议与措施。

2 铁路物流中心及货场运营现状

近年来,铁路建设突飞猛进,路网规模不断扩充,主要干线逐步实现客货分线运输,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已大大提高;但仍存在既有铁路货运设施普遍存在布局不合理、数量多、规模小,与其他运输方式衔接不畅,因点上能力不足而大大制约了铁路整体运输能力的提高等问题。

2013年全路国铁既有货场约2 600个,全部货场设计能力约18.1亿吨/年,当年实际完成10.7亿吨,约占全国铁路全部货物到发总量的16.8%,货场能力利用率仅59.2%;随着国内经济增速放缓,铁路货运量有所下降,货场利用率有着下降的趋势,必须加快铁路货运站场向铁路物流中心的转变[2],加快推进铁路现代物流建设与发展。国务院关于《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铁路“十二五”物流发展规划》提出了必须对铁路物流节点进行统一规划布局。通过结合市场需求、路网结构、地方规划等条件,来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地区性等三个层次的铁路物流节点网络。根据规划布局,其中全国性铁路物流节点城市有42个;区域性铁路物流节点城市有98个(见表1);由于地区性物流节点技术操作性较强,因此,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的规划方案则由各铁路局和专业运输企业研究确定。在铁路物流节点城市规划布局中,共选址建设80个左右一级与160个左右二级铁路综合物流中心和300个左右专业型铁路物流中心。

因此,大力加强货运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型货场、物流中心等大型装卸点的建设,是促进铁路现代物流发展,提升铁路货物运输整体能力的重要举措。2013至2014年间,中国铁路总公司共完成多项“短平快”货运设施项目审批,这些项目主要是按照铁路现代物流要求,新建或改造既有货运设施设备,旨在重点强化铁路货运物流服务功能,提升铁路货运服务质量。

3 建议与措施

目前,国外物流中心普遍采用的是“政府规划、协会统筹、企业运营”模式,以达到铁路物流中心和客户之间的双赢。结合目前国内社会发展程度以及铁路发展改革现状,铁路物流中心可采取多种策略相互结合的方式,即总体上以政府规划为主导,在有条件的地区也可采取政企结合,甚至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和经营管理模式,使得土地开发、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相关单位产权明晰、职责明确,对于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具体建议与措施如下:

3.1 铁路物流中心与地方经济发展同步

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铁路最适合中长距离、大运量的粗、重型货物运输,具备运输成本低廉、受天气影响小等优点。铁路物流中心的建设,应结合城市产业布局和交通规划,根据地方经济产业结构和货源特点,依托铁路运输,实行公铁联运,发展“门到门”全程服务链,加快铁路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如武汉铁路局根据滠口货场位于汉口北综合物流园内,该区域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区域,在此建设综合性货场能够合理辐射产业区,更好地提供物流服务的实际情况,将滠口货场设立为滠口物流中心。随着区域内规划的十大专业市场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生活用品、电器元件等小商品运输需求旺盛,滠口物流中心主要依托铁路运输,配套现代物流基础设施,缓解并满足了部分大型电商、快递公司等企业及周边市场对铁路仓储物流的需求。

3.2 铁路物流中心与货运设施布局规划同步

目前既有货场中有相当一部分位于城市中心地带,受城市交通管制和环保等因素影响,货源组织困难。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区交通限制,大量工业企业外迁,城区内铁路货场运量逐步萎缩。因此,配合工业企业布局和物流园区的规划调整逐步外迁已成为大势所趋,如呼和浩特局的乌海北站物流中心建设,就是因为乌海站货场位于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心,受城市空间和交通限制,货源组织受影响严重,而乌海北站周边的蒙西、千里山工业园区内多数企业无专用线,大部分适合铁路运输的货物却由公路来完成。因此,结合乌海地区货运布局规划,逐步弱化乌海站货场作用,新建乌海北站物流中心。

3.3 铁路物流中心与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同步

根据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国办〔2014〕37号)文件,明确提出:一是支持盘活现有铁路用地,推动土地综合开发。二是鼓励新建铁路站场实施土地综合开发。三是完善土地综合开发的配套政策。四是加强土地综合开发的监管和协调。因此,对铁路站场及毗邻地区特定范围内的土地可实施综合开发利用,提高铁路建设项目的资金筹集能力和收益水平,为铁路物流中心建设配套相应的土地综合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一般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占地较大,涵盖大众化、专业化和增值服务等功能,除了常规的铁路作业区外,可根据需要配套公路物流区、停车场、暂住区、餐饮区和维修区等土地综合开发利用。

3.4 铁路物流中心需配套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

物流中心不仅要有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同时还要体现物流发展趋势的专业运营模式和运营策略、基于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手段。通过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沟通铁路物流生产组织与客户间的信息交流,涵盖客户关系管理、会员诚信管理、合同管理、综合布线、视频监控、广播、显示、一卡通管理、智能大门、火灾自动报警、机电设备监控、铁路货运管理、集装箱管理、办公管理等信息系统,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环节有机统一,最终实现内部资源网络化、物流信息共享化和外部交易简单化,为客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降低交易成本,增强竞争力。同时,随着铁路货运站不断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铁路货运业务发生着深刻的变化[3],开发与建设适应铁路运输现代化与市场需求的铁路物流中心管理信息系统尤为迫切与重要。

3.5 经营管理规范化及资金筹措多元化

与其他社会物流企业相比,铁路物流存在建设与运营成本高、机制不灵活等问题。相对于铁路大宗长运距货运产品的传统优势,物流中心入园货物品类繁多。铁路物流中心项目效益的高低,需要铁路局依托主业建立一套适应市场需求的灵活经营机制,通过有针对性地引入各类驻园企业,丰富铁路到发货物品类,优化货运产品结构,不断提高附加值高的“白货”运输比重,并对物流中心的经营管理进行规范和监督。为体现投资效益,除争取地方政府在规划、征地拆迁、市政配套及工程建设等方面的资金及政策支持外,应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实现资金筹措多元化。

此外,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一方面要结合铁路运输部门当前开行的货物快运列车、新丝绸之路中欧集装箱班列等情况,配套相应设施设备;另一方面,在运营上要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主体作用,引进社会物流企业参与合作,提高铁路“站到站”和“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质量。

4 结束语

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业,建立铁路现代物流中心是关键。通过分析我国铁路现代物流发展趋势、既有铁路物流中心、货场运营及建设情况,提出了铁路物流中心建设与发展的一揽子措施与建议,对大力推进我国铁路物流中心建设及铁路现代物流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韩伯领. 铁路现代物流中心综合发展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D]. 长沙: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2] 程清波,陈治亚,孙春峰,等. 铁路货运站场向铁路物流中心转型的探讨[J]. 铁道货运,2007(4):7-9.

[3] 张文学,张东华,钟江,等. 铁路物流综合管理系统的研发[J]. 铁道货运,2014(11):1-7.

作者:邓运成 赵敬泽 王哲

第2篇:物流贸易的竞争现状与对策分析

【摘要】 自改革开发以后,我国的物流贸易开始发展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物流贸易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我国的物流贸易还处在传统向现代过渡的阶段,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物流贸易的竞争现状进行分析,向物流贸易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设性的建议,希望对物流贸易的发展做出在理论上的贡献。

【关键词】 物流贸易  竞争现状  对策

一、引言

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商向消费商的实物流通过程,包括运送、装载、搬运、装箱、加工、送货等等环节,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对产品、信息、服务由生产地向消费地一种规划、流通、控制的过程,物流的商品可以是原材料,也可以是半成品,还可以是制成品等,商业模式是以仓储为中心向消费市场辐射的星型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当中,现代物流功不可没,由于其自身跨越地区的流通性,正好与经济全球化的特点不谋而合。就目前而言,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现代物流业比较发达,在全球的物流基地中占有重要比例,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较晚,虽然在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在飞速的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短板是不可避免的,物流贸易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完善物流贸易的体制,解决目前其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物流贸易的不断发展。

二、物流贸易竞争现状分析

1、物流贸易规模小,市场份额低

我国的物流贸易行业还是一片没有完全开发的市场行业,因此众多企业无论大小都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因此造成我国物流行业的企业众多,经营行业种类繁多,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呈星型分布在全国各省市地区,呈现的特点是:多、小、乱、散等。我国的物流活动还是比较偏向于传统物流,还没有形成专业的、系统的现代化物流模式,就全国的现状而言,现代化的物流模式在东部沿海的发达地区发展较为完善,而在我国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包括交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物流贸易的发展还相对落后,现代化的物流系统还未建立起来,市场发展落后,发展区域分割化严重,全国还未形成系统的物流网络系统。

据统计,我国的物流贸易公司有70余万家,而且公司规模比较小、专注行业五花八门、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全国整体还未形成高效的物流网络系统,反观国外,第三方物流在市场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量,截至到2010年,欧洲使用第三方物流比例高达76%,美国比例大约58%,日本比例高达80%,因此可以反应出我国的物流贸易与国外的物流贸易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物流贸易的规模和市场份额还亟待提高。

2、物流贸易行业管理欠缺规范

我国的物流贸易发展刚刚起步,物流规模比较小,市场份额也比较低,物流市场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体系,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还没有从传统物流管理转换到先进的现代物流管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协调,地区间的差异性比较高,物流基础设施还存在一些重复性的建设,资源浪费问题还比较严重。反观发达国家,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完备,物流体系管理成系统化、网络化、集中化的趋势,大型的跨国公司在国家的每个城市地区都有物流集散中心并予以搭配相对应的配送中心,物流业务容易系统的管理和控制,物流贸易显现规模经济,能够很好的降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的效益。

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管理体制的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由于我国很多的物流行业还是由一些国家部门来予以管理和控制,以此导致我国的物流贸易产业的发展还是受制于我国的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一种自由发展的环境。就具体的管理体制而言,多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不畅,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不明确,其中还存在众多的交叉职位,管理重复,资源分配不均衡,部门的职能分割严重,使得管理目的和管理模式不能有效的结合,对物流贸易的发展有着阻碍作用。因此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更新改革管理模式,才能够高效的发展物流贸易产业。

3、缺乏专业物流贸易人才

由于我国的物流贸易兴起比较晚,物流贸易的专业人才在国内还比较欠缺,在目前的知识经济时代,这成为了制约我国物流贸易发展的一大因素。同时我国物流贸易的发展时间相较很短,专门从事物流贸易教育专业还不多,专门从事物流贸易的研究机构也不多,而且专门研究此方面的课题也缺乏,我国从事于物流贸易的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的训练,总之,我国的物流贸易还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高水平的物流贸易科学体系。相较而言,国外的物流贸易体系就完善的多,有完善的、系统的、专业化的物流贸易培训结构,而且有专门从事物流贸易研究的机构,能够实时地提出一些完善的政策和建议,并且物流贸易人员普遍有专业化的培训经历,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相关的知识与技能。随着物流贸易的全球扩大化,国外的物流企业拥有专业的物流人才团队,而且拥有成熟的物流管理、发展模式,拥有极强的竞争力,对我国物理贸易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挑战,因此,我国的物流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必须加强物流贸易方面的教育,才能够迅速推动物流贸易的发展。

三、物流贸易的发展对策研究

1、完善物流体系,发展物流市场

完善物流体系是产品流通的一条物流链上的各个环节的完善,以全国为布局,以市场为主导,家里有利于跨地域、跨行业的物流体系,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体,严格控制建设,减少重复性的建设,减少资源的浪费,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到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中来,同时在布局规划中,以中心大城市向周围区域的辐射模式布局,在重要的经济区域和交通枢纽建立物流集散中心、配送中心,在全国建立完整的物流运输、配送网络,降低物流成本投资,提高物流效益。物流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首先前提是硬件基础设施要过关,能够承受巨大的物流压力,其次物流网络在完整的基础上必须能够高效的完成物流的整个流程,同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能够实时的调整策略,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

发展物流市场首先要正确的划分政府和物流企业的职能作用,因为政府和企业属于不同的两个主体,政府作为物流企业的坚实后盾,是物流企业发展的政策和规则的制定者,而且在物流体系建立中政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政府可以对重点的物流企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和经济上的援助,因此要保证在政府限定的政策、法律等范围的合理的发展物流市场。同时物流企业对物流市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政府作为一个庞然大物不可能做到事事巨细,而且处于现在的自由的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物流企业作为物流市场的中流砥柱,承担着丰富物流市场的职责,是物流市场发展的生力军。其次,发展物流市场要在保证市场经济安全的条件下利用外资这个便利条件,这样可以利用外资的资金来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提升自身物流市场的服务水平,同时还能够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发展模式,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大。

2、完善法规政策,规范行业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剧,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越来越好,我国贸易的仓储、运送的范围越来越广泛,物流贸易的重要作用日益增加。目前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众多企业开始网络营销,行业竞争压力白热化,企业的效益与企业的物流技术、服务、人才挂钩,物流贸易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就目前而言,我国物流贸易发展的时间尚短,在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完善。同时就经济的趋势发展,物流贸易以后必然GDP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必须重视物流贸易,大力发展物流贸易,加强在物流贸易方面的政策优惠和经济支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有效的支持激励,搭上我国经济发展的顺风车,开创物流贸易的崭新面貌。

对于我国物流贸易发展较落后,物流管理的作用也占有很大比例,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强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推动物流贸易管理体制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发展,在各个管理部门适当改革在职位上的交叉任职,减少资源的重复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信息在各部门的流通速度,加强各个部门的沟通。同时加强各地区间的物流贸易相关机构同质化,减小地区之间的差异性,并且在管理上扩大物流贸易的发展空间,提升其自由性,允许其在一定的程度上自由发展。

3、积极发展物流贸易教育,培养物流人才

物流贸易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优秀的物流人才对于提高物流贸易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市场对与物流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而且还存在很大的缺口,在目前这种形势下,我们应该理顺思维,利用各种合理方法来提高物流人员的综合素质。在宏观的方面,政府应该扩大设立物流学科,加大在物流贸易机构的投资,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物流人才的培养,逐步建立一个系统化的物理人才培养体系。在培养物流人才的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要进行市场调查,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针对性强的物流人员培养,能够是物流人才能够掌握真正服务于物流行业的技能。在微观方面,物流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导向,及时的开展企业内部培训,把业界最新的知识技能传授给企业物流人员,能够让物流人员利用先进的方法高效的开展工作,从根本上提升物流贸易的管理水平、降低物流的成本预算,提升物流的服务水平,整体推动物流贸易的发展。

四、结论

总之,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成熟物流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健全物流法律法规,规范行业标准,扩大物流市场份额,改善物流现状,改革物流管理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成本效益,提高创新经济效益,减少资源重复浪费,建立一个完善的物流贸易网络,全面推动我国物流贸易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同时,我国的物流贸易正在飞速发展,在经过国家的“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中的扶持计划,物流体系在逐渐的完善,物流市场正在逐渐的成长,物流贸易也在不断的扩大,只要采用恰当的方法,扬长避短,将在不远的未来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一大助力。

【参考文献】

[1] 赵欣:新时期我国物流贸易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20).

[2] 陈宸:中国外国物流贸易趋势分析与研究[J].物流技术,2013(11).

作者:李经理

第3篇:物流标准化培训的现状与对策分析

一、物流标准化培训的现状

(一)物流标准化人才极其匮乏

日前国内物流人才培养主要采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方式。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了物流类课程,有的院校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开设了物流专业。截止到2004年底,国内共有97所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仅北京就有10余所。即便如此,全国高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也只能达到5000人左右,与物流人才市场的巨大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由于各高校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还大多处在自行筹划设计课程与实践阶段,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培养方向等方面缺乏规范性,培养出来的人才只掌握书本知识,缺少实践操作经验,缺少创新能力,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存在脱节。

由于中国的物流及物流管理的思想诞生较晚,在多年来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口向下,对物流重视的程度不够,导致物流人才极其缺乏。目前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绝大部分是从相关行业转过来的,真正具有扎实的现代物流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的人很少。特别是对于物流标准化而言,人才匮乏现象更为严重。

(二)物流全面开放面临危机

2006年,依据我国的WTO承诺,物流业将全面开放,缺乏专门人才将成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除了现代物流业本身的发展需求外,制造业、零售业也离不开物流的发展,此外,奥运商机无限,物流行业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

因此,现在已经有许多企业开出年薪10万甚至20万的条件,即使最普通的物流管理人才,年薪也已经超过5万,一般从业人员可达3万。但是,他们的基本要求是,权威认证的理论和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加上持续学习的精神。而这些,正是目前物流人才所缺乏的。

(三)物流标准化人才供需错位

目前,物流人才接受系统的教育或培训较少,知识储备老化,对国际上广泛采用的能提升物流效率的供应链设计等技术缺乏足够了解,很难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

近年来,由于物流业的快速增长,和相关培训机构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推动,从事物流的人才越来越多,但是大多数都只是适合传统物流行业,还无法满足现代物流的需求,特别是标准化物流工作。

当前,物流培训市场可谓空前繁荣。但是从现实状况看,物流培训市场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物流行业的人才缺乏问题,但是对现代物流帮助不大。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有些企业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培训需求比较盲目,不知道应该学些什么;另一方面则是行业对培训、咨询公司的定位不清晰,要求不规范,资质认证不健全,从而导致部分培训或咨询机构滥竽充数,证书自然不具权威性。一边是不知道学什么,一边是胡乱教学,现代物流由此而遭遇“人才荒”。

此外,有些大专院校对物流专业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物流专业被撤、并、转,而且毕业学生明显缺乏实务操作能力,空有一些过时的理论,难堪大用。

物流业人才错位现象的根源在于培训市场和企业之间的需求错位。这种严重的人才错位现象对物流业的发展十分不利,尤其是面对物流业即将全面开放的2006年,遭遇人才短缺对于我国现代物流业无疑具有致命性的打击。

(四)物流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不健全

在物流职业培训方面,由高校、企业、协会等多方面组织的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资格认证等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训体系与模式尚未建立起来,各企业、行业协会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高校与企业之间缺少人才培养的合作,没有树立起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

虽然目前物流人才的培训已经形成了一个体系,即高校的专业教育和学习短期培训课程后考取物流职业资格证书。但这个体系还存在欠缺:一方面,由于物流业在我国起步较晚,造成物流专业学科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另一方面,对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不够完善,造成大部分从业人员对物流知识认识肤浅。

(五)物流标准化培训质量不佳

虽然社会上各类物流培训机构在数量上发展速度较快,但受商业操作的影响,物流培训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有些物流培训机构根本不具备培训与认证的资质,专业师资缺乏,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有些自编教材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有些培训计划不够规范;有些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往往概念讲得多,实际方法研讨得少;国外物流发展谈得多,国内物流实践结合得少,缺少侧重性与针对性,缺少对实际操作能力的培训。

二、物流标准化培训的对策

(一)加强物流标准化人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建立就业准入制度

现代物流的优势是伴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运用不断体现出来的。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趋势要求即便接受过物流正规教育的人员也要不断更新技能和知识,才能适应需要。因此,培训教育应逐步发展为物流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由于中国已加入WTO,在物流标准化人才的培训上也应与国际社会接轨,按照国际惯例,让所有物流从业人员必须经过认证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才能从事有关的物流工作。

(二)建立健全物流标准化人才培训体系

现代物流业要寻求发展,人才培养体系必须要跟上。针对不同层次物流人才培养的需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要有层次之分,具体可有以下几个层次。

1、高等院校的专业教育。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物流人才培养的任务。要加强物流专业建设,特别要加强物流标准化课程建设,为现代物流业培养物流标准化本科和专科人才。

2、高校物流研究生班。已经有一定物流从业经验的人想进一步进行深造,大学中的在职物流研究生课程班是比较好的选择。已经具备学工学位水平并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经过正规的研究生课程学习后,可以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3、参加成人高考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如今,物流专业也成为一些学校成人高考的新增专业。通过学习,培养操作技能,也可成为物流行业的一线操作人员。

4、物流认证培训班。要想成为物流人才,也可参加物流认证培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为了提高常年从事物流工作人员的物流理论水平,我国出现了多种“物流师”认证,其中既有官方的,也有非官方的(行业性的),还有舶来的。参加物流认证培训主要是学习在各种物流活动中所涉及的物流运作的技能和技术,它更加强调运输、仓储、配送、装卸搬运等物流专业技术技能的掌握。考取了物流师资格证书,说明已具备了从事物流行业的理论能力。

5、物流短期培训班。一些大学的物流在职研究生班也举办一

些短期的培训,参加这样的短期培训班,不是为了考证或是拿学历,而是充实知识和提高能力。

根据培训对象不同,培训内容也应不尽相同。如物流管理研究生班的培训对象为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内容有物流管理理论、物流企业战略、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物流运作技术、管理技术等;而物流运营实务培训班的培训对象是物流运营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包括物流运作技术、业务流程、质量标准等。

(三)加强物流培训机构的监督与管理,确保培训和考核质量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物流培训市场的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物流行业的人才缺乏问题,但是相对现代物流行业巨大的市场来说还远远满足不了需要。

物流培训机构是一个向学员提供多种选择或定制内容的职业技能培训和继续教育解决平台,其主要受益对象是希望进入物流行业的人员和从事供应链管理及物流服务的专业人士。这样的培训机构可以定制化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培养周期短,见效快,容易调整方向。

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第一章即明确了“实行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步发展的方针,解决物流业人才错位的方法也应该是依据这一方向,同时结合目前发展相对良性的认证培训,以加快物流人才标准化建设。

物流标准化培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和取得良好的效果,与培训机构的资质有很大关系。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加强规范,建立统一标准。合格的培训机构要有专业师资队伍和培训基地,要制定科学、规范的教学计划,杜绝无师资、无场地,只以盈利为目的的培训机构扰乱市场,要定期对培训机构进行评估,对其资质进行鉴定,实行资格认证制度。

(四)教育与培训相结合,企业、协会、政府和高校相配合共同促进物流标准化培训工作

物流培训可依托学历教育的力量,采用模块或选修课的方式,以满足不同培训对象对知识的不同需要。要推广校企联合,学校为企业员工提供理论培训,企业要成为学校的实训基地,为师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推动物流培训教育的良性发展。

最直接的物流人才培训应来自企业本身。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物流企业的好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借鉴。企业的培训方式可根据其自身状况进行调整。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新员工和管理人员进行物流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或开展不定期培训;或与大学联合,选派优秀员工到大学深造,或接收有意进入本企业的学生来企业进行预培训等。

各专业协会和政府职能部门应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职能,加强职业资格认证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认证的公平性、合理性和权威性。

(五)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要与国际接轨,引进国际先进的物流标准化培训体系

国际物流认证虽进入中国市场时间不长,但却受到物流市场的青睐。究其原因,一是物流本身就是舶来品,国际认证的培训体系已日渐成熟,在课程体系上具有先进性;二是国际认证强调操作性,能有效提高培训人员的专业能力;三是国际认证机构的身份是全球性或地域性物流协会,许多大型国际物流企业是其会员,因此证书的认可程度更高。

鉴于国际权威物流认证的上述优势,与物流教育和培训相关的部门应当积极地引进与推动国际权威认证机构的培训项目,从更加广阔的角度来加快物流人才的教育培训,同时,为充分适应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对引进的培训体系中不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面应做适当修改,并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运作情况和环境差异,在培训和考试中引入一些典型的中国企业案例,力争最大限度地符合中国实情。

由中国物流业权威组织中国运输交通协会引进,上海晋才专业教育培训中心推出的美国注册物流师CTL认证培训项目,在全球获得广泛的业界认同。对于那些已经具备专业知识的国内物流人员而言,通过CTL的认证学习,可以接触到国际物流管理知识及实务操作,结合著名公司的实际案例,掌握如何在物流活动中正确地实施营销概念,以改善效率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促进证书互认互换,探索物流标准化人才培训新途径

实现物流人才标准化的关键在于实现证书的权威性,学历文凭、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同步发展,同时结合国际权威认证制度,一样也不能少。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应从灌输理念做起。物流企业还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养物流标准化人才。此外,还可借鉴国内外培养专业物流人才的成功经验,促进证书互认互换。

由中国运输交通协会与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联合推出了自考物流管理专业与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培训。其中,考物流管理专业为国家承认学历,属于学历文凭,它与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同步发展。参与自考物流管理专业的学员在获得学历文凭后,可以根据需要换取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同时,参加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培训的学员也可以通过学分折算的方式获得自考物流管理专业相同课程的学分。

另外,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与国际权威证书——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学会(ILT)也实现了通过学分折算的方式达成证书的互认互换,由此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获得了权威性认证,自考物流管理专业也随之达到一考三证。

为了解决物流人才实务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培训机构已经和广东省部分大型物流企业结成联盟,学员均可在现代物流企业获得足够的实习经验,并可能直接就业。

从学历文凭、职业资格认证到互认互换国际权威证书,再到联合现代物流企业提供实务学习,CPLM项目成为专家极力推崇的物流人才标准化方式。

尽管中国物流职业经理(CPLM)资格证书培训机构已经摸索出一条物流人才标准化的新路,但是必须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才能完全解决物流人才错位的问题,进而保证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潍坊学院

【责任编辑:李 震】

作者:刘国英

第4篇:我国物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论文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重生产、轻流通,对物流业的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物流业的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物流发展与管理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已日益被各级政府和企业所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也为我国推行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和物流的科学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论文关键词:物流业 物流企业 发展战略

一、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一)多年来一直沿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使原本是一个系统的物流业管理权限被划归若干部门,缺乏统一的系统规划和整体物流发展战略。存在着诸如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一规划,重复建设严重;物流布局不尽合理,物流资源利用率较低;综合性、一体化物流服务发展缓慢,物流整体效益难以体现;物流实现方式过于单一,物流企业运用效率低下;各种运输方式多头管理和相互分割,难以组织起有效的多式联运和综合物流服务;行业和地方保护,跨区域、跨行业的物流系统运作困难重重等问题。

(二)我国物流业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较低,远远满足不了现代物流的社会化、专业化的客观要求。第三方物流是社会化分工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物流发展的方向。在国外,物流市场化的比例相当高,如日本达80%,美国达57%,而我国仅为18%,大多数工商企业也缺乏对现代物流的认识,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意识不强,仍然保留着“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物流效率总体水平较低,社会物流总成本偏高。

(三)目前我国已有多达70万多家称之为“物流公司”的企业,但在这些企业中,多数由于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意识不强、技术水平落后、专业人才匮乏等原因,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很难提供物流信息、库存管理、物流方案设计等增值服务以及完整的物流解决方案。物流服务方式和手段原始和单一,服务水平急需提高。

(四)由于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总体规模偏小,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或城市的物流基地和物流中心等现代化物流设施比较缺乏,严重影响着物流集散和运输效率的提高,物流基础设施尚待进一步完善。

(五)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水平和技术手段较落后,缺乏必要的公共物流信

息平台,订单管理、货物跟踪、库存查询等物流信息服务功能较弱,制约了物流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装备标准不统一,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地衔接,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物流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物流业发展所面临的机遇

(一)流通政策方面,一是商品流通不再受国家指令性计划的直接控制,而是通过市场进行自由调节;二是商品价格也由国家定价进入由市场自由定价的阶段。这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保证;

(二)流通的主体除了国营、集体的商业企业外,更多不同所有制的生产企业也进入了流通领域,非公有制成分大量增加;单一流通渠道的状况已不复存在,出现了多渠道、多环节的新局面,市场网络已初具规模。这些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参与主体保证;

(三)物流需求的增加促进了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一些外商企业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竞争优势,积极实行物流本地化战略,通过合同物流、设施租赁等多种形式获得必要的物流服务的方式,它们构成了目前物流市场需求的主体;其次是高新技术企业、连锁经营企业和电子商务企业等,它们大多具有大批量、高增值的特点,对物流服务的及时性、准确性的要求较高,对物流服务有迫切需求;一些国有大型工业企业面对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也打破了“大而全”的传统观念,着手对企业传统物流活动进行重新改造,积极寻求物流伙伴或开拓现代物流服务领域。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念支撑。

(四)不少企业认识到物流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抓紧建立自己的物流体系,促进企业物流合理化,如神州数码、国美电器、青岛海尔等企业都已经成功地建立了自己的物流体系。它们的大胆尝试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源泉与市场竞争的动力。

三、我国物流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规模小、落后、粗放、物流市场不成熟

1、我国GDP指标占物流成本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经过推行现代物流,这项指标已经控制在10%左右。我国自1998年降到21.4%以来,连续7年上下徘徊,2004年仍为21.3%。虽然产业结构有所不同,反映了我国物流的粗放与落后。少数企业只顾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质量和效益,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发展很快,但同物流需求的增长仍然不适应,存在物流供给明显不足的“硬缺口”现象。

2、供需不平衡,社会物流粗放

经权威机构调查数据表明,2004年我国的货运总量为161亿吨,货物价值总额为38.4万亿元,货运平均价值为2384元人民币/吨,只有美国的40%。一方面,企业物流运作模式受“大而全、小而全”思想影响,习惯于自成体系,自我服务,大量潜在的物流需求还不能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另一方面,物流公司繁多,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而且绝大多数企业都涌向运输领域,造成我国运输能力,特别公路运输能力极为分散,形成恶性竞争,导致运价过低,服务质量和效率难以满足社会化物流需要,影响专业物流服务的拓展。

3、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较为突出。

当前,我国物流总体水平落后,既存在物流技术与装备水平落后的“硬约束”,更有物流综合协调能力薄弱的“软约束”。一是体制性约束。2004年,我国需要运输的实物量增长20%左右,而实际完成的货运总量只增长了10.6%。二是市场发育不成熟。现存的地方保护、暗箱操作、恶性竞争等问题,更由于行业诚信体制不健全,造成物流效率低下。

4、物流组织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物流粗放也明显地表现在物流市场不成熟。我国物流外包业务绝大多数还只是集中在传统的运输、仓储业务,一些新兴的物流业务外包比重很低。从物流费用构成的差距,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大的在于物流的组织管理水平。我国物流管理费用占总费用的14%,远远高于美国3.8%的水平。反映出我国无论社会物流专业化水平、还是社会物流组织能力和物流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

四、加块我国现代物流企业与市场协调发展的途径

从我国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状况看,企业物流发展的根本要从产品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就要通过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达到降低物流成本;以超强的技术规模,加强企业物流的现代化管理和人才培养,降低生产销售总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企业的利润率。

(一)从生产到销售的渠道上畅通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上。现代企业必须对市场做出正确预测,许多企业之所以发展迟缓,很大程度是由于对市场需求的转化反应缓慢,最根本的还是企业从生产到消费的渠道不畅通。产品要以动态、经济型、品牌意识为导向,提高产品发送的速度,保证准时送货,方便顾客产品的实物配送,要考虑到顾客随时能买到所需的产品,通过市场的需求促进产品的销售,提高物流的流通效率,增加产品的透明度,以合理的营销渠道带动企业物流活动,充分认识销售和物流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物流是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激活沟通生产和消费的纽带,是企业快速反应,迅速出击抢占市场的捷径。

(二)加强现代化的网络信息系统,满足客户服务水平,降低物流成本未来物流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网络的竞争,现代物流要求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区域内的物流任务,因此在整个物流业务过程中,通过网络保持信息沟通,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加快订单处理速度,通过对物流各环节的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分析、传递,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全过程,提高顾客服务满意度、产品的售后服务、实现网络化经营所带来的规模优势,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采取各种各样的网络促销手段,如电子商务促销、广告、宣传等充分利用信息化的快节奏降低成本,提高销售额,扩大市场份额,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和加强客户感染力。现代物流企业必须主动发掘市场需求,并对市场需求迅速作出反应。加强市场开发能力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建立客户的服务窗口,以树立现代物流企业的品牌形象。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客户具有终极话语权。因此,企业要保证其市场地位,就必须尽可能满足客户服务要求。显然,满足客户服务要求的过程还受到企业投入资源的能力制约。所以企业必须在物流服务成本和客户服务要求之间进行技术经济权衡。

(三)企业物流现代化的管理和人才培养

先进的物流技术和先进的物流管理是提高物流能力,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必要条件,两者缺一不可。现代物流管理的系统化,就是可以形成一个高效、畅通、可调控的流通体系,减少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管理的社会化趋势,生产企业与零售商所需的原材料、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大部分由专门的物流中心提供,已实现少库存与零库存;最终目的就是降低成本。要着力培养一些既懂经营,又有掌握现代物流规律的复合型人才。

五、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战略思考

(一)深化体制改革,实现物流一元化管理。这是实现物流与运输统

一、协调管理的组织保障。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物流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国的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仍沿袭计划经济体制,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仍处于多头管理、政出多门、分散指导的落后状态,远不能适应物流业的发展需要。比如说我国物流业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分散到国家经贸委、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外经贸委、内贸局等,它们各自承担了一部分物流管理职能,但各部门之间缺乏直接的横向联系,物流体现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分割,缺乏统一协调的物流管理。

(二)研究制定物流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物流市场法规体系。这是确保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与法律保障。发达国家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建立了发达的物流产业,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制的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加快推动物流企业与企业物流发展,积极培育物流市场。这是确保我国物流业快速发展的市场主体保证。要培育具有真正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首先要引导企业构建一体化物流战略,因为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其他相关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形成供应链一体化,才有可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其次是要引导企业从“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误区中解脱出来,与合适的企业缔结战略联盟,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参与竞争,同时实现互惠互利;再次是要鼓励企业在抓住国内市场的同时,增强竞争忧患意识,放眼世界,构筑全球化战略,参与国际化竞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促进企业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树立质量、良好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的经营理念。

(四)大力推进物流技术进步,加快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促进物流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这是确保我国物流业健康、合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条件。首先是要建立物流大系统的配合性、统一性标准,包括专业计量单位标准、物流基础模数尺寸标准、物流建筑基础模数尺寸标准、集装模数尺寸标准等;二要建立物流分系统技术标准,包括货运车船标准、搬运车辆标准、传输机具标准、仓库技术标准、站台技术标准、货架、储罐标准、物流信息技术发明的标准等;三是要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应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如条形码技术、复合码技术、电子商务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四是要推动物流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要推广应用当代国内外先进、实用的交通运输技术,先进的装卸、仓储技术,自动分拣系统、自动存取系统、自动导向车、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技术;五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国际化、多样化、高速化的经营环境下,企业没有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将无法生存和发展。

(五)加快我国物流发展的策略

1、现代物流是横跨众多产业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封锁的束缚,建立健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快制定“十一五”全国现代物流业专项规划。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要加强铁路、港口、多式联运和重要物流节点建设,对于重要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议国家应该给予支持。为企业经营创造适宜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配送车辆进城、土地管理、货运代理、物流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几方面的政策,企业要求比较强烈。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抓紧研究实施细则,把已经出台的政策落在实处。

2、完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提高物流效率。这是确保物流业顺利发展的物质保障。物流业是一项投资大,而投资回收长的行业,这就要求国家在继续加大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的同时,要从宏观方面入手,做好物流发展的总

体规划,以达到我国物流的合理化和物流整体效益的最优化,改变我国当前物流产业各部门不协调、重复建设的现状;同时要抓好中心物流城市的基础性建设,充分利用大中城市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实力,建立一些大型的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全国性物流网络,从而带动物流产业向集团化、联合化、规模化方面发展;还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改变国家单一投资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国外和民间资本进入物流领域,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经贸委,铁道部,交通部,信息产业部,邮电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和民航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

[2]马天山主编.现代物流基础[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56-62.[3] 第三方物流能为客户创造哪些经济效益 北京物资流通 2008/01

[4]周元福.对现代物流内涵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2005

[5]刘伟.物流管理概论[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6] 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研究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09/01

第5篇:浅析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摘要

我国港口物流经过多年的经营,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年吞吐量不断扩大 ,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如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远景规划等问题和不足。本文对我国港口物流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港口物流;现状;问题;对策

0 目录

1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及现状.......................................... 1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 2.1 大多数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与远景规划 ..... 2 2.2 物流规模普遍较小,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 2 2.3 物流建设各自为政 ,物流联盟程度不高 .......................... 2 2.4 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有限,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 ....... 2 3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3 3.1 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 ................. 3 3.2 重视物流联盟,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 4 3.3 加快培养港口物流专门人才 ..................................... 4 4 结论................................................................ 5

1 1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环境及现状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港口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港口作为综合运输链中一个主要环节,其战略地位日益加强,是我国进行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和依托。中国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11万公里内河航道 ,设有1460多个港 ,承担着9%的国内贸易运输和85%以上的外 贸货物运输。随着港口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国内港 口也已意识到发展港口物流的重要性 ,纷纷加快了对港口物流的规划和建设。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至少有20多个省市和30多个中心城市政府制定了区域性物流发展规划和政策,并将开发物流园区作为发展物流的途径。

港口是水陆运输的起点和终点,是对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集散中心。经济全球化、港口国际化、服务需求多元化,为我国港口和港口物流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促进了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大陆集装箱吞吐量强劲增长,成为我国港口经济的最大亮点。2003年完成4800万标箱,跃居世界第一。其中上海、深圳港完成 1128万标箱和1062万标箱,分别列世界集装箱大港第三和第四。香港突破2000万标箱 ,雄踞全球龙头老大。 2)加入WTO后,我国加快了港口国际化、市场化的进程 。2003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成为我国港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标志港口法制建设上了新台阶,港口管理步入了依法行政、依法治港的历史新阶段 ,推动了港 口经济市场化的良性发展,促进港口管理加速与国际接轨。

3)港口成为我 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和窗口。目前,我国有对外开放的港口已有140个 ,中国已与50多个国家签订了海运协定,已有30多个国家近百家境外航运公司获准在中国港口开辟集装箱班轮航线。 我国的港口物流业虽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从其发展现状来看 ,还处在起步阶段 ,与国外先进的现代物流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

1

2我国港口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大多数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与远景规划

自1999年世界银行与国家经贸委联合举办“中国现代物流发展研讨会”以来,现代物流在我国迅速发展,我国物流园区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 ,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然而,港口物流建设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战略 ,规划脱离自身实际,可操作性差。在港口物流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着种种误区,主要表现在物流园区功能模糊 ,不切实际的盲目圈地,物流规划缺乏依据,各地互相攀比,重复建设,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经营成本的低效率。

2.2 物流规模普遍较小,物流基础设施薄弱

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正在起步 ,2003年中国社会物流总成本27974亿人民币 ,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4%,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反映出中国物流仍处于落后状态。港口物流也不例外,其规模普遍较小,业务单一,规模经济性较差。港口运输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均达不到国际港口的先进水平。物流基础设施薄弱,有些虽建造了功能较高的现代化仓库,购买了大量的物流处理设备,但这些设施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特别是集疏运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充分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2.3 物流建设各自为政 ,物流联盟程度不高

现阶段港口物流的活动范围有限,与相关海运、铁路、公路等大型物流企业联系不紧密,缺乏长期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很难使物流服务快捷、准确及柔性连接。与工业企业、加工企业的联系也较少,物流联盟程度不高 。 2.4 港口物流管理水平有限,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专业人才缺乏

现代化港口应是现代物流信息中心,而港口信息化是港口现代化的先决条件,是

2 港口开展物流服务的技术保障。随着港口航道的加深、船型的加大,每小时的运营成本逐步提高, 要求港口必须进出顺畅、装卸及时、服务全天候,各类商品物资的通关集疏、储运、配送等物流环节能紧密配合和相互协调。这就需要构筑强大的信息平台,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对港口物流全过程进行良好控制与管理,为客户提供准确、及时、优质的信息。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沿海港口和内河大型港口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见成效,但是信息化服务水平还较低。港口物流信息系统没有形成统一标准,还不能适应发展要求,导致一些单位和部门建立的信息数据不能相互沟通,形成信息“孤岛”。物流作业各环节之间没有较好的衔接,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实现困难,物流活动难以顺畅进行,客户需求不能得到很好满足。此外,港口物流专门人才缺乏,决策层、管理层对现代物流的认知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3 我国港口物流发展对策

从总体上说,未来我国港口物流的发展战略实质上具有同一性 ,所不同的只是在港口物流实现形式上的差异 。因此,针对我国港口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港口物流业的发展环境,从宏观的角度,提出我国港口物流发展的主要对策。 3.1 加强港口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港口物流管理水平

物流运营的质量取决于各个环节的柔性连接,以较低的成本满足客户的需要。业务流程重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港口物 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港口通过物流信息网络开展电子商务,并发展成电子物流中心,形成离岸贸易和远程物流,并实现物流全过程的可视化、自动化、智能化,使得港口物流业务中运输、装卸、仓储、包装、分拨 、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服务,都建立在公共服务平台上。

从港口物流管理来看,应根据港口物流不同时期发展的要求,完善港口功能,借助于信息处理平台的业务流程重新组合,尽量减少中间作业环节,加强连续作业的过程,实现作业流程的科学化、合理化,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扩大增值服务,增强港口的辐射能力。

3 3.2 重视物流联盟,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整个物流链之间的竞争,随着船舶的大型化和国际班轮运输公司联盟趋势的加快,港El物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港口物流企业必须整合供应链管理中利益相关主体,通过物流系统各要素的整合,产生协同效应,实现船公司、港口、货主等企业的共赢。在班轮公司、货运代理方面的合作,通过优惠的港口费率,承揽适箱货源,以随时订舱或承包班轮一定箱位等方式为班轮配箱,减少班轮公司亏舱的风险,从而增加班轮公司挂靠该港和开辟支线的信心。在码头泊位方面的合作,可以出让股份给班轮公司,与其共同经营,以此稳定原有航线,并开通更多的航线,不断提升港口竞争力。在堆场及仓储上的合作,港口可以采用投资参股,共同经营的方式,吸引班轮公司、直接经济腹地乃至间接经济腹地提供适箱货源的公司,做好第三方物流服务,在内陆设立自己的场站 ,或与班轮公司在内陆场站上合作,建立有利的物流通道。在流通加工方面,注意和货主企业及商业企业的联合,或出租仓房,或共同投资。在物流信息上的合作,为了能与集装箱班轮公司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就要联手在信息平台的开发上加强合作。 3.3 加快培养港口物流专门人才

现代港口物流人才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首先,现代港口物流是集商贸、金融、运输、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手 段等多种知识和技能于一体的,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集约化的物流服务将成为物流业的主流方向。港口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仅仅靠掌握一些物流供应链中局部的知识是满足不了环境发展要求的。其次,现代港口物流人才的特点之一反映在对供应链的管理能力上,物流管理人才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对企业内外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对经营全过程进行管理的能力和丰富经验。现代港口物流人才的另外一 个要求是反映在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上。近几年,物流企业经营形象的提升与一些企业的物流改造大都体现在信息系统与客 户服务水准的提高。作为现代供应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港口物流服务的水平依赖于对货物装卸作业的跟踪能力和对堆存业务的信息化管理等手段。这不仅仅包括静态跟踪和动态跟踪,也包括对供应商、客户和第三方物流业务的无缝连接,以提供增值服务,这一切都将通过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来实现和完成 。因此对未来港口物流管理人才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必须系统地掌握电子信息处理与应

4 用的技术。

针对物流人才需求的不同,港口物流企业除了在国内外市场上招募有知识、有资质、有经验的物流专门人才外,公司的培训也是必不可少的。公司的培训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方式。可针对中高级管理人才和普通物流作业人员,将培训分为不同的档次,对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培训注重物流及管理知识的融会贯通及提高其应用能力和管理、调能力,对普通物流作业人员主要是灌输物流理念和某方面的具体操作技能。

4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作为一种先进的组织方式和管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港口物流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我国各个港口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充分利用现有的供求关系与腹地以及港口自然条件等,并依据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内外港口物流发展的成功经验,因地制宜地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迅速发展港口物流。

5

第6篇: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体现在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条块分割严重,企业规模偏小;物流渠道不畅;服务功能不全;物流人才匮乏,设施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等几方面。文章认为应该从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制定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

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新兴服务模式,体现了社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规模与效率,以及物流与信息相结合所反映出的巨大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深入研究第三方物流,对促进我国物流企业跨越式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方物流是由物品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是在物流渠道中,由专业物流企业以合同的形式在一定期限内提供用户所需的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利润不是来自运费、仓储费等直接费用收入,而是来源于现代物流管理科学的推广所产生的新价值,这是我们发展第三方物流的根本原因。

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开始传到我国,它是运输、仓储等基础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发展。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外购物流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物流重要性的认识逐渐深化,视其为“第三利润源泉”,对专业化、多功能的第三方物流需求日渐增加。

1.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我国较早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传统仓储和运输企业转型而来的,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形成结构看,大体分有四个途径:第一是传统仓储、运输企业经过改造转型而来的占主导地位,占据较大市场份额。中远国际货运公司、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中外运)、中国储运总公司等,凭借原有的物流业务基础和在市场、经营网络、设施、企业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不断拓展和延伸其他物流服务,向现代物流企业逐步转化。第二是新创办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新型物流企业。它们是现代企业改革的产物,管理机制比较完善,发展比较快。例如,中海物流公司于成立起,从仓储开始发展物流业务,现发展成能为国际大型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包括仓储、运输、配送、报关等多功能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是外资和港资物流企业。它们一方面为原有客户——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提供延伸服务,另一方面用它们的经营理念、经营模式和优质服务吸引中国企业,逐渐向中国物流市场渗透,如丹麦有利物流公司主要为马士基船运公司及其货主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深圳的日本近铁物流公司主要为日本在华的企业服务。第四是民营物流企业。它们由于机制灵活、管理成本低等特点,发展迅速,是我国物流行业中最具朝气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从提供的服务范围和功能来看,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仍以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业务为主,加工、配送、定制服务等增值服务功能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像宝供、中海这样功能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为数不多,规模也不是很大。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中国储运总公司这样大型的运输、仓储企业虽已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但它们的传统运输、仓储业务仍占主要部分,第三方物流的功能还不完善。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也说明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外包物流主要集中在市内配送、单纯仓储和干线运输。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外包物流主要以“分包”为主,即将不同功能的业务分别委托给不同的企业,这从物流供给的角度看,第三方物流企业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的比重不大。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外资企业,其次是民营企业和少数改制后的国有企业。如中海物流的客户主要有IBH、美能达、诺基亚、三洋、东芝、三星、华为、联想等企业;宝供物流公司服务的对象是宝洁、飞利浦、雀巢、沃尔玛、联想等。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第三方物流得到长足发展,既有量的增加,涌现出许多物流企业,又有质的提高,物流服务功能显著改善,出现像中远集团、中外运集团那样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物流企业。但从整体上看,企业规模不大,服务水平不高,第三方物流还只停留在某一个层面或某一个环节上,没有实现从原材料供给到商品销售整个供应链的全程服务,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服务。

1.2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物流观念落后,自办物流现象突出。由于对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的错误认识和受“大而全”、“小而全”的观念影响,很多生产或商业企业既怕失去对采购和销售的控制权,又怕额外利润被别的企业赚去,都自建物流系统,不愿向外寻求物流服务。

(2)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较低。长期以来,由于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物流企业形成多元化的物流格局,除了新兴的外资和民营企业外,大多数第三方物流企业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运输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条块分割严重,企业缺乏整合,集约化经营优势不明显,规模效益难以实现。我国物流业还处在起步阶段,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尚未跟上,人才缺乏,素质不高;物流设施设备落后、老化,机械化程度不高,不符合客户特定要求。

3)物流渠道不畅,服务功能不全。一方面,经营网络不合理,有点无网,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缺乏合作,货源不足,传统仓储业、运输业能力过剩,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落后,因特网、条形码、EDI等信息技术未能广泛应用,物流企业和客户不能充分共享信息资源,没有结成相互依赖的伙伴关系。大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物流功能主要停留在储存、运输和城市配送上,相关的包装、加工、配货等增值服务不多,不能形成完整的物流供应链。据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初的调查,在采用第三方物流的需求企业中,有23%的生产企业和7%的商业企业对第三方的物流服务不满意。2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我国第三方物流现状和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应该从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等几个方面入手,来制定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对策。

2.1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企业活力

我国现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数是从国有仓储、运输企业转型而来,带有许多计划经济的遗迹,不能适应国际市场竞争。因此,必须建立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理顺权益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保证企业按市场规则运作,激发企业活力,向现代物流业转化。特别是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方面要进行内部的整合,优化内部资源配置,重新构建覆盖全球的物流服务网络;另一方面,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行企业改制上市,吸收和利用社会闲散资金,克服资本金不足的缺陷,促使企业快速成长,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运作。

2.2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加强网点建设

信息化与否是衡量现代物流企业的重要标志之一,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物流市场从国内扩展到国际,能否有四通八达的网络愈发重要。企业要双管齐下抓

网络建设: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形网络,若企业规模大、业务多,可自建经营网点;若仅有零星业务,可考虑与其他物流企业合作,共建和共用网点;还可以与大客户合资或合作,共建网点。另一方面,要建立信息网络,通过因特网、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交换技术等信息技术实现物流企业和客户共享资源,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形成相互依赖的市场共生关系。

2.3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流集团,实行集约化经营

在市场经济中,一切要靠实力说话。只有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才有可靠的资信保证,才能取信于人。调查显示,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企业时最看重的是物流满足能力和作业质量。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只有具备一定规模,才有可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才能实现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效益。目前,许多第三方物流企业都是计划经济时期商业、物资、粮食等部门储运企业转型而来,都有特定的服务领域,彼此间竞争不大。若要适应入世后激烈竞争需要,必须打破业务范围、行业、地域、所有制等方面限制,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整合物流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跨区域的大型集团,而且只有兼并联合,才能合理配置资源和健全经营网络,才有可能延伸触角至海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2.4强化增值服务,发展战略同盟关系

根据物流业的发展对策看,那些既拥有大量物流设施、健全网络,又具有强大全程物流设计能力的混合型公司发展空间最大,只有这些企业能把信息技术和实施能力融为一体,提供“一站到位”的整体物流解决方案。因此,我国物流企业在提供基本物流服务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细分市场,拓展业务范围,以客户增效为己任,发展增值物流服务,广泛开展加工、配送、货代等业务,甚至还提供包括物流策略和流程解决方案、搭建信息平台等服务,用专业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提高服务质量,以服务求效益;公司要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方式,与大客户加强业务联系,增强相互依赖性,发展战略伙伴关系。

2.5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实施人才战略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们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仅是装备、技术、资金上的差距,更重要的是观念和知识上的差距。只有物流从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不断学习与应用先进技术、方法,才能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物流业。要解决目前专业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较好的办法是加强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加快物流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造就一大批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并有开拓精神的人才队伍。物流企业在重视少数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要重视所有员工的物流知识和业务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3结束语

发展第三方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仅靠物流企业自身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推动和调控作用,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政策法规体系,特别是优惠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有据可依。二是尽快建立规范的行业标准,实施行业自律,规范市场行为,使物流业务运作有规可循。三是发挥组织、协调、规划职能,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多功能、高层次、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现代物流中心,克服条块分割的弊端,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促进第三方物流健康、有序发展。

第7篇: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作者:吴剑刚

来源:《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年第03期

【摘 要】我国第三方物流潜力巨大,并形成一定发展规模,但仍处于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文章从分析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入手,阐述了第三方物流在我国的发展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趋势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需求;物流管理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第8篇:安庆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探析

段春晖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安庆246003)

摘要:当前影响我国农业发展,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正从生产领域逐渐转向流通领域。如何有效地推动我国农产品物流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分析了安庆市农产品物流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安庆市农产品物流的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农产品物流;对策建议

1农产品物流概述

所谓农产品物流是指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运用现代化的物流措施,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等进行组织、控制与管理的经济活动过程。具体来说,农产品物流包括:农产品的供应、生产、运输、仓储、加工等众多环节。

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对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一方面降低农产品在运输、仓储等环节中的消耗,提高农产品附价值,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有助于农业生产专业化及农产品流通过程专业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安庆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农产品种植不仅品类多而且产量大,要想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农产品开发,推动安庆市经济发展,使之更有效地融入国内外市场,就必须重视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

2安庆市农产品发展及物流现状

安庆市地处安徽西南部,是个农业大市,农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近些年来,依托其得天独厚的地理及区位优势,农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均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以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棉纺羽绒加工、绿色农产品为主体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企业。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500多家,年实现产值超250亿元。与农产品开发所呈现出的蓬勃发展形势相比,安庆市的农产品物流业却十分落后,由此导致安庆某些特色农产品,如岳西的板栗、猕猴桃、木耳、香菇、高山蔬菜等,不能及时快捷地运出大山、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农产品在长时间运输、仓储过程中腐烂、变质现象十分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利润水平,对安庆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3 安庆市农产品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农产品物流企业普遍经营规模小,经营不规范

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不高和并非优越的投资环境,安庆本地及外来投资的农产品物流企业为数不多,安庆市目前仅有两家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即安庆农资大市场与安徽幸运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其余的农产品物流企业存在经营规模小,物流实施不完善,物流设备少且比较陈旧的状况,经营上基本上是农产品运输这一传统物流形式,基本不存在农产品加工、仓储等环节。这些企业经营上也缺乏规范化物流运作形式。

3.2 农产品物流渠道不通畅

安庆特色农产品盛产地的地理位置一般比较偏僻,基本处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县,如,岳西、太湖、潜山等。由于所在县、乡、村公路建设资金缺乏,使得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不足,直接导致农产品难以及时快捷走出大山,投向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民进行大规模种植的积极性;加上农产品运输的通道费与集散地的入区费,也使得走出大山的农产品物流成本有所增加,另外,安庆本地相关的农产品物流运输与对外销售渠道没有很好地进行衔接,造成大量农产品出现滞留、腐烂等现象。

3.3农产品集散地不成规模

目前为止,安庆市还没有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集散地。众所周知,农产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容易腐烂变质。据不完全统计,安庆市农产品在物流环节造成的损失很大。就岳西县而言,岳西板栗、高山蔬菜、猕猴桃等每年由于运输、仓储、包装等环节的缺失与不足,导致30%左右的农产品在销售、仓储过程中腐烂、变质,直接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几千万元。农产品市场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集散地,粮食的散装运输、水产品的冷冻运输、分割肉的冷藏运输、茶叶与板栗等的恒温保存就存在问题,其次,无农产品集散地,必然失去对农产品合理包装、流通加工、仓储保管的区域平台。

3.4农产品物流信息不够通畅

安庆市包括七县一市,地域面积大,其中偏远山区占有很大比重,农户居住分散,农业信息网络不健全,沟通渠道不畅,物流信息化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因此,许多农产品供求信息难以收集,传递,农产品的流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合理性。导致农产品销售不及时,特色农产品销售价格不高,难以实现农产品物流的时间效用和空间效用。

4 加快安庆市农产品物流发展的对策建议

4.1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扶持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

安庆市应着眼长远,抓住大好的发展机遇,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把发展物流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突破口,围绕“三农”发展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多方投资为平台,着力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使之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三农”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相关部门应改变传统的管理思想,对农产品物流企业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优惠措施,尤其是影响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的关键方面,如,资金支持、土地批拨、税收优惠等,积极主动地为这些企业提供快捷、完善的服务。

4.2加快物流基础实施设备建设,着力完善农产品物流渠道

建设与安庆市农产品物流需求相一致,与国道、省道、铁路、港口相连接的乡村公路、省道建设,加快实施“村村通”工程,特别是具有丰富农产品资源的县(市),如岳西、潜山等偏远县区域内通村连乡公路建设;同时要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保证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的物流畅通。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保证农产品流通渠道畅通,加快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物流渠道。

4.3着眼长远,科学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

根据市属七县一市农业发展状况,安庆市政府在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时,应注重园区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定位,园区选址应考虑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因素,结合安庆城区发展规划,在城东毗邻宁宜城际铁路大桥处,划出适量土地,用于农产品物流园区用地。园区内设立农产品运输区、仓储区、装卸与流通加工区。配备农产品物流所需的物流设施设备,以优越的环境吸引本土和国内外大中型农产品物流企业进入园区。

4.4加快信息化建设,构建物流信息平台

以 “数字安庆”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通信能力,消除偏远山区信息盲区,发展和普及宽带业务,不断推动延伸网络,解决终端入户难问题,从而让农民利用互联网,通过较为完善的农产品信息平台,及时发布县、乡农产品的准确供求信息。积极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实现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在农民和农产品需求之间架起一个快捷的物流信息平台。

4.5加强农产品物流技术培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产品物流,在物流技术上应加强培训。首先,要提倡标准化农业生产。把标准化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即从生产用的种子、化肥、饲料等的选用,生产中的栽培、饲养等技术流程,到最好的流通加工、包装及农产品检验全部实施标准化、规范化运作,提高农产

品的质量,为农产品物流创造优质、绿色的产品。其次,采取节能、适用的农产品仓储技术,加强农产品仓储技术的培训,普及农产品保鲜、冷藏、冷冻、通风恒温等技术,延长农产品销售时间,创造农产品物流的时间效用,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参考文献:

[1]陈燕,汪晓建.我国现代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思考[J]. 科技信息,2010(5):45-46.

[2]杨娟玲.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及其对策.经济师[J]. 2011(2):34-35.

[3]朱自平,和金生.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与亟待解决的问题[J].现代经济,2009(7):45-46.

[4]陈珊珊.农业物流现状分析及发展战略[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6(7):23-24.

附作者简介:段春晖(1972-----),男,安徽桐城人,讲师,经济师,安徽大学管理学硕士,安徽省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从事教学工作(物流管理专业骨干教师)。联系电话:13605569658 ,邮箱:rdchzlm@sohu.com

通讯地址:安徽省安庆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元山东路99号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系 段春晖邮编:246003

第9篇:家访现状分析与对策

家访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实现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沟通,增进学校与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达成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共同合作。家访的成败,关系到教育对象能否健康地成长,关系到教育目标能否顺利地实现。

但当前我们的家访工作却不很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现象一:“喊家长”代替“家访”

目前家校联系最常见的方式就是“喊家长”,基本理由是这种方式既省时又省心,又能达到预定的目的。但仔细想想,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隐患。

有许多班主任不愿意家访,也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上:没时间。

班主任白天的工作一般都安排得满满的,白天去家访恐怕也与学校的作息制度相悖。放学已经相当晚,如果这时去家访,就使家长和老师有点尴尬:一般来说,孩子回到家,家里就准备吃晚饭了。为了不打扰家长,就只能匆匆的讲几句话,一些问题很难深入的交流,家访效果也不够理想。星期天家访,我们这里的家长一般都在私营企业上班,很多家长星期天也没有休息,多数只能吃闭门羹。至于晚上家访,似乎在现在的形势下不大现实。

主观上:更方便。

许多班主任认为,让学生回家喊家长无需占用自己的时间,同样也能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似乎并不影响教育的效果。加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认为家访已经过时了,不如打电话来得快捷、省事。

这种“喊家长”代替“访家长”的方式,表面上已经解决了问题,但很容易留下“后遗症”。表现为:

1、由于需要“喊家长”的往往是在纪律、思想、学习上存在问题的同学,家长在心理上本身就有一种“负担”,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一定是犯了错误,心里的疙瘩比较难消除,这样谈话的气氛往往难控制。

2、老师一般是“无事不登三宝殿”,请到家长一般也就没有什么好事了,再加上家长的文化素质、思想素养的差异,在与长的交谈中,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比较难体会到家长的心理,难免会流露出一些“居高临下”的语气,这样就很难引发家长情绪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触动,效果当然要打折扣了,也很难与家长达成在教育措施上的联动。

3、由于是喊家长到学校来,学校里也没有专门接待家长的地方,在办公室里交流,学生课后从办公室窗前走过,于是许多“小喇叭”便开始广播了,这使得学生觉得很没面子——这样效果自然又要打折扣了。

现象二:家访对象单一

有些教师在确定家访对象时,目光往往集中在那些平时调皮捣蛋、不遵守校纪班规、学习成绩不好的后进生身上,忽视了班上有潜在问题的同学,忽视了因家庭原因造成不良影响的同学,忽视了那些中游学生,忽视了班级里的“弱势群体”,也忽视了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否定了家访工作的全员性,使家访工作走入了教育的死角。

现象三:缺少后续措施

教师在家访后多数并不采取相应措施,认为家访回来就意味着完成了任务,采取的是一种“只问病情,不开药方”的做法;还有些教师由于采取的是告状式家访,所以采取的针对性措施也只是抓辫子、找茬子,如此反复,如此而已。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错误行为随时有反弹的可能。可以说,这样的家访反映在学生身上的效果不会理想。

家访作为加强班级教育管理、学校道德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渠道,要作好这一工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思考:

1、“主动上门,缩短家校距离”

走出校门,走近学生家庭,家长首先会从内心感受到老师的热情真诚,感受到教师不摆架子的工作作风,而这一切正是家长配合老师教育学生的重要前提,是老师得到家长配合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2、“我的眼里是每一位学生”

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教师要从家长的角度去理解教育,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尊重学生的缺点,把“平等”、“爱心”、“交流”写在心中,写在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写在与家长面对面的沟通中,写在与家长心与心的交流中。

3、“小雨来得正是时候”

在家访时要做到“有备而访”,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加以细致的分析,查找原因,并根据家访时的具体情况,考虑如何与家长协作,使每一次家访后,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有一个较大的转变,学生有明显的进步。

4、家访不要千篇一律。

家访的形式很多,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学生及家长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有配套的跟踪措施,保证家访效果的持续、深入。

我想,只要我们做一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克服种种困难,我们的教育也将因家访而更精彩!

上一篇:矿山测量作业下一篇:感谢公司给我这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