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析

摘 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良好艺术修养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该文基于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的现状,探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原则,并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设思路,旨在为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时代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 专业建设

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全年新增手机网民6433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成熟基础上,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逐步普及的条件下,我国飞速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1]。自2002年以来,国家从十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都指出大力发展数字媒体相关行业。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会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具有深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良好艺术修养的综合性专业人才[2],然而,现实是这些人才严重缺乏。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培育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的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相符的原因之一。

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现状

1.1 专业设置不甚完备

某些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目前面临的现状是开设时间不长且课程设置无法满足需求[3]。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素质都无法与当前的教学要求同步。专业设置不甚完备,导致所培养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

1.2 人才培养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给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而某些高职院校还没有及时更新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对社会需求的充分研究[2],导致所培养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与社会实际需求不符。

1.3 理论与实践课程脱节

某些高职院校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配比未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很多情况下,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进而学生的工作能力无法满足职场要求。理论与实践课程的脱节,致所培养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人才与社会所需不相符。

1.4 技术与艺术教学分离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是计算机与艺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某些高职院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尚未形成有机,连贯的教学体系[2],一些学生虽然会写代码,但是不会设计代码界面,还有一些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绘画能力,但是无法完成电脑端或移动端的界面设计。

2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原则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切实掌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从事该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实操应用能力,能从事以广告设计制作为主导的平面图形制作、网页设计、动画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影视资料编辑等专科层次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因此,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应面向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强化理论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2.1 面向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应明确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定位,紧跟社会的发展,以市场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对接。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方向较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订上应根据自身院校实际及发展规划出特色课程,帮助学生达到一专多能,扩宽学生就业面,提高学术就业率。

2.2 强化理论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数字媒体应用技术在课程设置中,注重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占比分配,以“理论学习为基石,职业性为重心,技术性为中心,应用性为目的”[4],不断拓展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内化与迁移知识,加强校企共建,互利互惠,将真实的项目引入课堂,实践成果反馈企业。

3 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3.1 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我们应以市场发展和行业需求为着力点: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全面了解市场对学生的专业素质与技能要求;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和优势,制定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框架,确保课程体系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加强课程群的建设,形成课程与教学之间的体系,促进课程之间的动态联系,确保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支持和整合;通过课程计划,全面安排校内教学活动和校外实践活动;通过课程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必要和直接的条件[2]。

3.2 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

目前现有的大多数教师出身计算机专业,少数教师出身艺术专业。计算机专业相关教师,注重技术方面的教学,而忽视艺术方面的引导,艺术专业相关教师,注重艺术创作能力的教学,而忽视技术方面的培养。通过项目合作、团队建设等加强学科间的联系,逐步培养跨学科的专业教师,适应专业发展的需要,有计划的逐步组建优秀师资队伍。

3.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深化校企对接、促进学生能力递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注重产业结构升级,依托社会岗位的要求实现企业与学校的五对接:社会岗位需求与学生培养目标对接;产品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对接;专业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对接;产品生产现场与实训基地对接;企业技术团队与学校教学团队对接。在校企共建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5],通过能力培养递进培养,实现“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综合能力”的能力递进培养,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求以“学生—准员工—员工”的身份,强化学生的员工角色意识,提高职业素养模式[4]。

(2)探索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高考统招、对口升学、五年制一贯、3+2升段构成,学生的质量参差不齐,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和发布者,高职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为进一步建立健全个性化、层次化和多样化的课程改革体系,应着力改进教学的内容、方法与手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特点,改进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学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教学,满足社会对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需求。

(3)加大投入,建设实训基地。

完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实现可共享科学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当前实习实训资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深化实训基地的共享和协作,满足专业各目标岗位需求。①校内实训基地建设。针对岗位群,新建校内实训基地,满足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的衔接,完善实训基地相关管理与服务,提高实训基地利用率。②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企合作,形成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教学改革及课程改革,共同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培养满足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人才。③强调教学设计的优化,加强实践考核。将企业真实的项目案例放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身临项目中,以企业的项目标准严格要求学生,实现学校培养到企业培训的完美结合,丰富完善学校实践标准,优化教学设计。

(4)构建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实操能力。

①工作室式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应以工作室为依托,学生兴趣为方向,专业教师为引导,通过真实的项目,内化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完成项目,最后通过学生、小组和教师三种评价方式进行评价。

②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采用真实项目进行驱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边教边学边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③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积极探索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学生不仅在学习可以完成社会上的真实项目案例,同时可以了解该行业的最新信息动态,提升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为步入社会寻找满意的工作夯实基础。

④基于技能大赛的教学模式。

学生通过参加各类的专业比赛,将比赛规则和内容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学生掌握工作分工,团队合作共同完成比赛,以赛促学。

4 结语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作为一个新型的学科领域,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对综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其专业建设应充分考虑面向社会需求,明确专业定位;强化理论与实践,提升应用能力的原则,通过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组建优秀的师资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方式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李凌云.刍议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结合发展[J].科技风,2018(17):77.

[2] 付浩.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建设探析[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7):117-118.

[3] 段翰林,王璐,王健.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7,14(29):228-230.

[4] 郝倩,胡彬.“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微型电脑应用,2018,34(2):45-47.

[5] 董亚丽.基于“五個对接”校企合作现代企业学徒制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16(6):251.

作者:黄腾飞

第2篇: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摘要: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与变革。本文首先阐述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其在高职院校普及情况;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典型应用;再次,从即时化教学、个性化教学和互动式教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实训教师掌握移动互联网技术对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与途径;最后,本文提出了实训教师通过移动互联网促进专业发展时应规避误区与问题。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高职院校;实训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已形成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包括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界定、理论研究、发展规律、模式构建及评价方法等。当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模式主要有企业师徒制、国内外进修和校本继续教育等。目前,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选途径和更广的发挥空间。

一、背景——移动互联网与高等职业教育

(一)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咨询、通讯等服务,它由终端硬件设备、软件平台和应用软件等构成。终端硬件设备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和MID等,常见的有3G手机、IPAD;软件平台主要有手机操作系统、中间件、数据库和安全软件等,常见的有苹果(iPhone)、安卓(Android)和微软的Windows Phone;移动应用软件APP很多,它一般分休闲娱乐、工具媒体和商务财经等类型,主要有:移动电邮、移动搜索、移动下载、移动商务、微信或博客、手机QQ、移动视频等。据《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达62亿,较2014年底增加了6303万人,占网民比例901%。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网逐渐成了 PC上网的延伸,甚至替代,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开始步入快速增长的规模化发展阶段。

(二)移动互联网进入高职院校

自2010年以来,随着无线网络资费的下降、4G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们追逐移动上网这一方式,高职院校作为年轻人聚集之地,对接受、消化和推广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热情高、欲望强和容易接受,因而无疑成为了移动互联网运营商重点开拓的市场对象。据有关机构统计:中国网民若按职业结构划分,学生占比为268%。目前,虚拟社交、网上冲浪、电子商务和网络娱乐等移动互联网应用在高职院校非常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移动互联网以其强大的信息功能和丰富的传播方式正改变着高职院校师生的生活环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二、现状——移动互联网融入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

(一)移动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典型应用

移动互联网进入高职院校为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立体式的信息技术服务成为可能,势必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变革与实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移动互联网技術在教育领域的典型应用主要有:

1移动教学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通讯能力、终端设备处理能力的深入发展,教师和学生随时随地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成为一种可能和趋势,它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摆脱时空的限制,创造了按需、自主的学习环境与便利,形成了一种移动教学的模式,这种移动教学模式或许成为未来学习模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微课(或慕课)在当前教育领域受到热捧和高度关注,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在寝室睡觉前、食堂排队时、操场运动之余随时随地利用零散时间学习。因此,实训教师可掌握利用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媒体技术,开发内容短小、精炼和模块化的微课或慕课,便于开展移动教学。

2移动辅导

受高等职业教育内在规律和特点的驱使,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彰显个性、自主发展,除上课时间外,班集体的组织形式以松散型为主,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的平台、时间点都很少,因此教师开展课外辅导、学生进行课后广泛探讨等缺乏环境与机会。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让时空分散的师生之间构建交流平台,开展答疑、交流与互助等课外辅导活动。例如:师生之间建立网络社区、微信群和QQ群等,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发送文本、语音、图像和视频等信息随时随地、随身随意保持沟通。教师课后可以通过手机等智能终端随时随地收发学生电邮、查看学生课后提交的作业、发布课前辅导信息和接受学生提问等工作。学生的课后疑问、课后讨论等信息都可以交互传递,这样将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3移动图书馆

图书馆是师生查阅资料、获取知识的重要场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图书馆挣脱了时空的限制,很多书籍、资料等都可以数字图书、电子书的全新面貌展现在师生面前。高职院校师生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在寝室、食堂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查询资料、进行阅读和获取知识。另外,通过移动互联网还可以向高职院校师生推送个性化新书的推荐信息和讲座信息,开展移动查询和借阅等。

(二)移动互联网融入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师生都处于一个信息来源极为丰富和多样化的环境中,两者获得信息的机会几乎是均等的,教师已不再像从前那样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渠道,教材也不仅是知识的唯一载体。另外,移动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的学习模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受到了冲击与挑战。最后,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需要培养掌握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此,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步伐,积极定位自身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教学工作时所需扮演的角色,努力做好学生职业选择的领航者、专业教学的辅导者、专业技能的表演者、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和教学资源的推荐者等。

三、思考——移动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结合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趋势及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现状,移动互联网技术可对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发挥以下四个方面的推动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于移动互联网时空性特点,实训教师掌握即时化教学的技能

即时化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移动互联网在第一时间内沟通、传送,尽可能的减少信息延迟或滞后的周期和节点。一般而言,高职学生入学时受学习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灵敏的制约,导致他们在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或挫折时难以自我解决,若长此不能及时化解势必将大大打击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移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通过移动终端可以保持实时在线,通过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信息及时开展教学。例如:高职学生都需进行长时间的毕业大作业、顶岗实习等校内外实践学习活动,实训教师可以组建课程团队或小组,将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电子书、PPT、音频、视频和影像等教学资料后在网上分享,提出相应的学习目标和考核要求,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进度自主学习、自主完成,这样毕业生即使在外地进行实践学习活动也能及时兼顾一些课程的学习。

(二)基于移动互联网时空性特点,实训教师掌握个性化教学的技能

个性化教学是指通过对学习者的综合调查、研究与分析后,再进行知识传授、技能培训和潜能开发等针对性教育教学。众所周知,高职院校生源的高考录取批次大多靠后、入学分数线普遍不高,而且录取形式有自主招生、社会考生、中职考生和普高考生等多种,生源的客观条件决定了个体的差异性比较大,若硬性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势必难做到“步调一致”而事倍功半。实训教师根据学习者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后,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好、学习能力等要素,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要求,将一些操作要点和实训过程分门别类编辑和发送短小精练的视频、音频和PPT等,借助移动互联网跨越时空的优势,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课后作业等,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例如: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在讲解《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时,可以设计出台式机、笔记本、服务器等计算机硬件性能、软件配置等相关知识点的文本、PPT、视频和练习题等,并将其分享到相应的网络空间或移动APP上,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块和内容开展学习活动。

(三)基于移动互联网时空性特点,实训教师掌握互动式教学的技能

互动式教学是指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良性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松散型、独立性等都比较强,上课的老师、上课的地点等流动性都比较大,往往教师下课后立马收拾课本急匆匆赶往下一个上课地点讲课,学生下课后也得立马腾出教室给其他班级,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客观上缺乏一种课后探讨、交流的互动环境。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和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师生之间可以借助网络空间在分散的地点错时的开展沟通、互动。例如:高职学生课后一些实验、实践的操作需遵循严格的流程与步骤,期间还很有可能进行必要的参数配置与设定,否则无法得到必要的效果,甚至学习过程半途而废。若是将这些实验、实训的操作步骤通过文本、图片、语音或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后,通过微博、微信等移动应用在学生之间分享,必然减轻学生的实操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在移动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师通过微信平台发布学生感兴趣的视频或图片布置教学任务,让学生自主式地参与讨论,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微信网络交流平台随时阅读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并提供正确的参考答案,提高了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学生之间利用微信的视频、语音短信和群聊等功能课后随时随地相互交流,从而提高自身表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展望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确给高职院校实训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实训教师在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便利开展教学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应当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移动互联网技术与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学生人数骤增,又由于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一般而言这些学生的搜集信息能力、自控能力和学习能力等相对偏弱,因此,实训教师在培养即时化、个性化和互动式教学能力时,一定不能忽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否则借助移动互联网发展实训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事倍功半。

(二)高职实训教师评价机制体制

尽管高职院校重视学生技能培养,但一直以来受旧观念影响,实训教师学历水平、知识结构、实践技能等方面都不尽人意,加上长期形成的缺乏激励效力的评价机制,成为目前制约高职教育可持续与健康发展的“瓶颈”。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应该通过一定考核机制,引导实训教师专业发展时注重培养即时化、个性化和互动式的教学技能。

五、结束语

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大好发展形势下,移动互聯网以它的便捷、智能、个性化的特点迅速而广泛的为人们接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相信随着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带宽不断增加、终端设备性能不断提高、价格不断降低,使用费用更加低廉等方面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必将在高职教育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职的教育教学模式也会随之发生剧烈而深刻的改变,将有力促进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桦论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5(7)

[2]王倩,马英,徐平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升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3]苏静婷移动互联网技术对碎片化学习的影响[J]信息通信,2015(3)

[4]王胜移动互联网技术助力职业院校开创实习生管理新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8):63-65

[5]张慧基于云计算的开放性教学资源平台建设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2(5)

[6]丁健浅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协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学,2014,6(35):210-213

[7]赵彦辉,黄均移动互联网时代增强现实技术在智能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中应用探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1)

责任编辑 赖俊辰 特约编辑 陈东明

作者:丁铁

第3篇:软件工程专业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

摘  要:当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与相关标准存在一定差距。本文结合软件工程专业中移动互联网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和设想,根据《华盛顿协议》关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对移动互联网方向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毕业要求达成度的指标细化分解,明确了方向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细化要求,并对专业方向的实施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软件工程;移动互联网;应用型人才;毕业要求

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即将颁布的同时[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高等教育出版社计算机分社,组织专家开展了“高等学校本科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希望根据国际标准分专业给出更具体的各计算机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意见。一方面源于在我国计算机类专业中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占比较高,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这些专业的教学情况与应用型的要求有差距,需要一定的指导。

在计算机类各专业中,软件工程是仅次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第二大专业。本文主要介绍了“高等学校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子项目中关于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探索。

一、移动互联网方向的总体目标

1.移动应用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移动互联网用户人数急剧增长,据统计,2013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为5亿人,而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已达到12.86亿户,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20.62亿G,同比增长62.9%[2]。因此,移动应用已经逐渐普及,从个人消费者到企业应用已经全面转向终端支持,有的应用开发甚至只支持移动端,而移动应用开发技术也逐渐丰富和深化,具体表现为:

(1)移动端设备开发——技术分为原生平台开发技术和基于WebApp的跨平台技术;

(2)前后端结合——端系统和后台服务系统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3)软硬结合——基于Android、iOS的外设功能的硬件扩展式开发形式;

(4)移动应用开发相关的设计原则和软件工程方法——快速迭代的敏捷开发方法等。

2.移动互联网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

基于对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基本特点,移动互联网方向应该培养具备专业基本能力基础,在移动应用开发方面具有专业技术特长的应用型技术人员。

在内容和能力上包括3个层面的要求:

(1)使学生具备主流端设备上的应用开发能力;

(2)使学生具有前后端相结合的设计和开发能力;

(3)使学生理解并实践软硬结合的开发方法。

希望以移动端软件开发为基础,向后端和硬件平台延展。

二、移动互联网方向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移动互联网方向的总体目标,特别是内容上3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建议该方向包含5门课程:“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1)、“移动应用交互设计”(课程2)、“跨平台脚本开发技术”(课程3)、“智能外设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4)、“移动应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5),每门课程均为3个学分,包含实践内容。

“智能终端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主要介绍移动端基于Android(或iOS)的主流移动端应用编程。“移动应用交互设计”课程主要介绍移动端应用开发中的交互设计,包括设计原则、布局、操作习惯等。“跨平台脚本开发技术”课程基于JavaScript,介绍涵盖前端、后端服务及其存储的多层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方法。“智能外设与移动应用开发”课程主要介绍基于智能硬件平台的应用开发。“移动应用开发综合实践”课程是在上述课程的基础上的集中式训练,内容为基于移动应用场景实现整体解决方案的开发实践。

此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了以移动端软件开发为基础,向后端和硬件平台延展的总体思路,同时设置充足的实践学分,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毕业要求支持度设计

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是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需要进一步对专业方向课程进行研究,将其与专业毕业要求对照分析,对毕业要求的条目进行达成度细化分解,从而明确方向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的细化要求。

1.毕业要求的确定

目前国内各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设定了自己的毕业要求。而自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已逐渐开展,从而促进我国培养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教育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3]。

因此,为了便于研究与分析,我们将与《华盛顿协议》中对工科专业的12条要求等效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要求,然后在课程中分解细化落实。

在毕业要求中,对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做出了说明。限于篇幅,12条毕业要求具体条目就不再逐一罗列,读者可参考相关文献[4]。

2.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在明确了毕业要求后,需要将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的条目进行对照分析,确定每门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哪些条目具有关联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的关联关系

课程名称

毕业要求(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3.毕业要求分解

明确方向课程与毕业要求各条目的关联关系是不够的,因为毕业要求的条目说明比较笼统和宽泛,因此,需要进一步将毕业要求分解成若干指标点,然后进行方向课程与各细化指标点的关联分析。

例如,毕业要求第3条(设计/开发解决方案)内容为:能够设计针对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设计满足特定需求的系统、单元(部件)或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

可以将其细分为下列指标点:

(1)掌握程序设计理论与方法,具备软件开发技能;

(2)具备在他人指导下进行软件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

(3)了解软件工程领域的发展趋势,熟悉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

(4)具备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能够在工程实践中提出新思路和新方案;

(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综合考虑经济、环境、法律、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因素。

各课程对不同指标点应该有不同目标值,专业方向与专业其他课程对某一指标点的目标值合计为1。移动互联网方向课程对毕业要求1的达成度分解参考值如表2所示。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目标值不断进行调整,以期更加科学合理。

表2  毕业要求3达成度目标值

四、实施建议

在上述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设计的基础上,在制订课程大纲时,每门课程都需要明确本课程所支撑的毕业要求及其指标点,特别是在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时,要进一步明确每项教学内容与其所支撑的毕业要求细化指标的关系,形成教学内容与应用能力对应量化表,从而将应用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地落实到课程的教学内容中。

在方向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进一步开发软件或网站,建设一个针对学生的软件工程专业移动互联网应用能力评价系统。将移动互联网方向课程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教学数据录入或导入系统,系统通过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从而可以统计和查看学生在移动互联网方向各项应用能力的量化值,为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及教学反馈提供支撑和依据。

当然,在专业方向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配备具有移动应用项目开发经验的任课教师至关重要。此外,需要建设一个多维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5]。以项目驱动和实战演练的方式开展综合实训,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创新大赛之类的学科竞赛,与移动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从而支撑和促进移动互联网方向应用型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蒋宗礼. 关于研制计算机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4(10):52-55.

[2] 工信部. 2014年通信运营业统计公报[EB/OL]. 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447/16414615.html,2015-01-20.

[3] 王玲,雷环. 《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9(5):88-92.

[4] 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版)[A]//工程教育认证手册[C]. 2015.

[5] 吴明晖,颜晖等. 多维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8):66-68.

[责任编辑:余大品]

作者:张泳 颜晖 吴明晖 彭彬 杨起帆

第4篇: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研讨会议题

一、移动互联应用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如何?

二、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现状及未来趋势如何?

三、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

四、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可以分设什么专业方向?

五、各专业方向面向的岗位群是什么?

六、各岗位的职业技能要求是什么?

七、各专业方向的职业能力核心知识要求是什么?

八、各专业方向必须设置的专业课程有哪些?这些课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以学时为单位)完成?

九、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是否有对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果有,是什么证书?由什么机构颁发?学生考取证书后,在求职时企业对该证书的认可度如何?

十、移动互联应用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中,你认为哪些课程最有可能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甚至直接由企业来打造课程?

第5篇: 移动互联软件技术

 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信息技术产业、移动互联技术应用领域,培养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理论及计算机系统、移动互联软件设计、研究、开发及综合应用方法;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移动互联程序设计能力和程序分析能力;能够在互联网、信息等各个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移动互联应用开发等岗位工作,具有熟练的外语应用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国际化视野、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 培养规格

(1)热爱祖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继承中华民族的诚信、宽恕、谦敬、礼让、自强、坚毅、廉洁、勤俭、爱岗、敬业等传统美德,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的科学精神,较强的团队交流、解决问题、团队协作、项目管理、自我完善、终身学习和不断更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3)具备扎实的数学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外语综合应用、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

(4)具有计算机软硬件结构及原理、服务器架设、移动终端服务器开发等相关理论,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网络规划和网络组建理论知识,熟练运用移动终端软件设计和开发、软件开发流程及项目

管理的实践技能,了解移动互联、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技术前沿技发展趋势,不断增强适应未来技术发展的能力。

(5)获得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能够根据不同平台的设计模式和界面设计原则,策划出有趣、有商业价值、友好交互的移动互联产品,并且团队合作,运用多种开发语言、运用面向对象方法,协调合作,完成开发,能够跟踪项目,准确定位并解决问题等综合业务能力。 (6)具有良好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的意识和能力,熟悉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络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和要求,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能力。  主要课程

移动终端应用开发、移动应用服务器端管理与开发、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移动终端UI设计、软件工程与UML、移动设备用户交互设计与开发和移动互联项目管理与优化等。  对接院校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合作企业

大唐移动设备有限公司、 联想集团、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Google公司等。  就业方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移动互联网产业从事开发或管理的相关工作。从事移动终端游戏策划工程师、移动终端游戏开发工程师、移动终端

UI视觉设计师、数据库设计与开发工程师、服务器软件开发工程师、移动互联应用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移动WEB前端开发工程师等岗位或策划主管。  国际合作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选拔部分优秀学生到国外高水平院校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访学修习。  教学条件

本专业拥有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国家级实训基地,包含基本技能实训室7个,满足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上课与实训需求;移动互联设计与开发实训室、网络互联技术实训室、手机美术动漫设计实训室、iPhone应用与开发实训室等高端技术创新实训室4个,配备先进的iMAC一体机,以及真实的智能移动终端测试工具,绘图板,手机嵌入式实验工具箱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00余万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和训练环境。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

企业项目小组 学生在北京联通实习

企业项目小组 企业项目小组

本专业拥有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知识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本团队共有28人,其中专职教师18人,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10人。专职教师全部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7人,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人,

北京市中青年骨干优秀教师3人,团队获得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

一、二等奖。

王婧老师参加第七届北京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及获奖证书

 专业特色

(1)学生专业技能精湛,大赛成绩优秀。本专业学生历年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计算机应用大赛(华北五省及港澳台)中分获

一、

二、三等奖。在2013年第一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竞赛项目中,代表北京市参赛,在全国53支队伍中获得第6名。

(2)与台湾大学进行学生交换计划。本专业选派了多名学生赴台湾相近专业学习半年,学生将有机会与台湾高校学生一起交流探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更有机会学习台湾学生的优点,可提前观摩台湾企业的文化,为日后两岸工作打下坚实的文化经验基础。

2013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高职组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开发赛项)获二等奖第一名

第二届计算机应用大赛

第三届计算机应用大赛

第四届华北五省及港澳台计算机应用大赛

计算机应用大赛作品:《巅峰象棋对决》

第6篇: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定稿)

移动互联技术方向

1.培养目标:本方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软件开发及移动互联行业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具有扎实软件基础理论、软件工程开发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实用型软件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本专业要求能够运用先进的软件工程方法、技术及工具,从事软件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等方面的工作,同时具备团队协作精神、技术创新、项目管理和市场开拓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胜任软件研发、软件项目管理和系统服务等工作。

2.培养技能:

主要培养方向是基于Java EE的企业级应用系统开发及Android平台下的3G应用开发。

1)培养学生掌握移动互联软件开发的系统知识,培养学生具备移动互联软件开发的架构能力;

2)培养学生熟识手机应用产品的开发过程、开发模式、行业技术规范;

3)培养学生熟练Android等常见组件编程、技术体系结构、内核框架编程、系统移植相关经验和技能;

4)使学生对移动互联项目的开发及管理模式有深入的理解及体验,具有更强的项目开发及团队合作能力;

5)让所有学生通过模块化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具备坚实的技术基础,获得良好的技术素质,优秀的技术应用能力;

6)让学生通过职业素养的熏陶及培训,获得良好的职业素养、规范的职业工作习惯以及较强的工作能力;

7)让学生熟悉实际企业项目的开发流程,具备实际项目开发的执业能力和技术素养,能够成为中等层次的移动互联系统开发和项目管理的实用型人才。

3.主要方向课程(软件工程专业的必修环节外):

 移动应用软件开发技术

 无线网络通信技术

 系统管理与维护

 移动互联方向企业定制课程

4.就业趋势:

中国被世界公认为全球最大的3G移动市场,从目前社会调查实践来看,3G相关的软件开发人才严重短缺, 3G软件开发行业已经成为新的高新行业,基于3G软件开发人员非常抢手。3G软件开发时未来几年最热门和最受欢迎的职业之一,专门从事移动互联方向的软件开发人才就业前景也十分广阔。

就业岗位类型:1) 3G系统开发软件工程师;2) 3G系统维护软件工程师;3) 移动互联项目管理软件工程师;4) 移动互联事务的软件策划与软件开发工程师;5) 移动运营、推广、数据分析软件工程师等。

可胜任具体如下岗位: Android手机软件研发工程师、Android手机软件移植工程师、智能设备开发工程师、Android手机游戏开发工程师、Android手机游戏移植工程师、Android软件测试工程师等、Java软件工程师、Java网络编程工程师、网站开发、网站维护、Web前端开发工程师、Java Web软件开发工程师等。

第7篇:移动互联与电子商务技术革命带来行业变迁

近几年随着全球移动智能终端的日益普及,移动应用和服务不断丰富,我国也进入了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阶段。不论是用户规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还是应用与数据流量、技术支持,移动互联网全方位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2013 年上半年我国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了2.14 亿部,同比增长了120%;网民规模达到了5.5 个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达到了4.64亿,占比量接近80%。

移动互联网终端平台应用和服务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迅猛发展, 不断催生出新的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进一步改变了生活模式。移动互联网将大大加快社会化进程。

互联网不仅是信息技术乃至新商业模式的集大成者,也将更加立体化、全方位地推动社会的进步。由长城会主办的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作为全球最大规模的移动互联网行业盛会,已成长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辐射并连结东西半球的移动互联网商务平台。全球移动互联网每年分别在北京(5月)和硅谷(10月)各举办一次,到2014年已成功举办六届。

据悉,2015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将于中国北京(4月28-30日)、日本东京(7月10日)、印度班加罗尔(9月24-25日)和美国硅谷(9月)等8个城市举办。主题为“移生万物”,旨在通过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这个全球知名且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让移动互联网的思想与思维传递到各行各业。

伴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作为基础平台的数据中心建设已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确保数据中心的安全、绿色节能也已成为数据中心建设的重要方向。据IDC研究报告,如果我国维持当前的能耗水平,到2015年,仅全国的数据中心就将消耗掉三峡电站一年的发电量。因此,优化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数据中心,推动数据中心设备的升级换代,已成为数据中心行业关注的焦点及迫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绿色机房的建设、发展和应用,维护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今年5月13-1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共同举办“2015中国(上海)国际数据中心大会暨展览会”,秉承促应用、助创新、保安全、造生态的理念,全面展示设备供应商、工程商、服务商为网络安全与绿色数据中心推出的新技术、新产品,大力推广近年来国家权威部门评审产生的优秀数据中心方案及成功经验。此外,中国(深圳)国际数据中心技术设备博览会、中国(北京)国际数据中心技术设备博览会也将于今年五六月先后举办。从这些数据类展会中可以看出,中国数据中心产业凭借持续快速的健康发展势头、结构调整的积极进展,成为全世界聚焦的中心。有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5年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长率将会达到25%,这也对产业链各方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滩踩踏事件已过去两个多月,这一事件的发生,使公共安全的红灯再次亮起。痛定思痛,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能否借助科技的手段来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第三届中国国际云计算技术和应用展览会暨论坛将于今年3月31日至4月2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展会主题为“应用需求带动技术革新”。据组委会介绍,针对如何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切实改善城市管理,提高城市预警水平,把我们生活的城市变得更加“智慧”。此次活动将围绕ICT行业的五大趋势――云物移大智,深入探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智慧城市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方向,展示国内外信息化领域的最新应用成果,为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提供重要的展示交流平台。

中国第一云博会――中国北京云计算博览会是中国百森电博会主题展之一,政商领导鼎力支持,紧贴政策发展。北京作为国家政策中心,独具地理优势。2015中国电博会“CCE云计算博览会”,将构建成集高科技产品信息发布、科普教育、体验互动、商贸合作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据悉,2015年1月国务院下发《关于促进云计算创新发展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意见》,强调云计算是推动信息技术能力实现按需供给、促进信息技术和数据资源充分利用的全新业态,是信息化发展的重大变革和必然趋势。

今年,4月中国(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中国(重庆)国际云计算博览会、5月中国(武汉)国际电子商务展、10月2015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深圳国际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博览会等电商展悉数登场。

特别是创办于2011年的中国(义乌)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博览会。展会吸引了国内外一大批顶尖电子商务品牌企业参展,如百度、阿里巴巴、京东商城、Ebay、韩国SK、慧聪网、苏宁易购、敦煌网、中国邮政、顺丰、DHL、中国移动、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上海管易、金蝶软件、联想、惠普、三星、富士康、北极线服饰、维达纸业、浪莎袜业、巨龙箱包等,是国内电子商务企业形象展示、新品推介、贸易洽谈、信息传播的首选平台。

综上所述,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电子商务这些新技术的融合发展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会展业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新的挑战,与电子信息相关的会展近年来层出不穷,带来的专业效应和经济效益2015年逐年攀升,2015年,与此相关的会展业必将更加火爆!

第8篇:以APP应用培育自己移动互联网思维

我们要抓住移动互联网给在线教育带来的巨大机遇就必须需要我们自己用移动互联网思维来开展工作,但是移动互联网如何用于运营、营销、开发,我们许多人还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并且对原有落后思维模式总是有很顽强的路径依赖与行为惯性,导致对移动互联网总是不适应,不自觉,不习惯,不认同,不使用,没有感觉。为了促进大家移动互联网行为,触动移动互联网思维形成,我们就从最简单的APP应用开始,通过生活中的移动互联网APP应用来培育自己的

移动互联网思维。具体要求如下:

1、订房使用:携程APP。

2、订票火车票使用:12306APP。

3、定飞机票使用:去哪儿APP。

4、阅读新闻使用:百度APP。

5、阅读专业互联网内容:虎嗅APP。

6、自己打车使用:嘀嘀打车APP。

7、接待客户打车使用:易到APP。

8、出行导航使用:百度地图APP。

9、买电影票使用:糯米网APP。

10、买特价名品使用:唯品会APP。

11、找餐馆使用:大众点评网APP。

12、买电器使用:京东商城APP。

13、交电话费使用:手机银行APP。

14、发红包使用:微信红包。

15、写文章使用:腾讯APP。

16、分享文章使用:微信朋友圈。

17、看病挂号使用:挂号网APP。18:找家政使用:家政搜APP。19:找代驾使用:代驾APP。20、找名师使用:名师APP。21:办公使用:企业QQAPP。

22、搜索使用:百度APP。

23、租房使用:搜房APP。

24、定快餐使用:哗啦啦APP。

25、定水果使用:中国水果APP。

26、要旅游使用:途牛APP。27 看电视:CNTV APP。28 看文档做表格:WPSAPP

29、打网络电话:skypeAPP。30、储存:360云盘APP。

等等,我们的一切衣食住行,生活、工作、娱乐、学习都要积极主动使用这些APP来高效解决问题,这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捷,也是我们作为移动互联网公司人员的必修课,更是我们培养自己移动互联网思维的最好途径,我们必须迅速落实使用

第9篇:计算机网络技术(3G宽带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信息处理)

3G宽带移动通信技术方向: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通信产业成为发展最迅速,最具有活力的的产业之一。而在通信行业当中,移动通信作为发展的潮流,表现的尤为生机勃勃,如今,快速发展的移动通信已成为信息产业中最为耀眼的“亮点”,并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随着我国第三代(3G)移动通信的标准的颁布,说明在中国发展3G的条件已经成熟,这对于中国整个的电信产业,包括运营业和制造业都会带来一个大的机遇。与此同时,企业对3G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据咨询机构计世资讯在《3G人才市场研究报告》中透露,3G人才的缺口将达到50万人以上!正因为如此,联想移动、明基电通(BENQ)、诺基亚、华为、摩托罗拉、中兴通讯、TCL、西门子、索尼爱立信等手机制造商间的人才竞争几近达到白热化程度,像3G无线软件开发工程师、3

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移动通信网络工程技术及维护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分析和解决移动通信领域的实际问题,并能够进行终端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能在通信领域中从事移动通信网络的研究设计、管理维护、以及网络优化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毕业生能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和通信工程有关的电子电路技术,具备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知识; 系统掌握移动通信网络方面的基础理论、组成原理和设计方法; 熟悉移动通信网络工程的规划设计、工程预算、网络优化; 熟悉现代移动通信设备结构,掌握相关通信设备的操作与维护,具备移动通信设备的生产及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电磁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网络与系统。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电路技术、计算机应用(含数据库)、C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电磁波与传输理论、电磁学、现代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系统、3G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网络设备、网络优化及维护、营销学等。 主要实践环节:计算机应用及上机操作、电子电路的实验和课程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社会调查、生产实习、毕业设计(论文)。 本专业毕业生有着广泛的就业面,适合在移动、网通等通信部门及科研单位,从事移动通信网络及设备的、移动网络规划、工程预算、网络优化等工作;在电信、广播电视系统从事工程安装、维护、技术服务、市场营销等工作; 在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事生产、测试、维护、销售和技术支持等工作在通信应用部门 (如铁路、银行、证券公司、大型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通信网络维护工作。

互联网信息处理方向: 当前信息代表了速度,速度反映着利润,而这些必须在互联网络的环境下才能实现,各个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积极加强网络基础硬件投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企业建立了企业内部信息网络,大量的重要信息需要在网上流通,这也迫使社会对互联网信息人才的需求不会降温,而是持续升温。 本专业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具有扎实计算机网络基础,掌握先进的网络管理和网络信息处理技术,能够从事网络管理、网站建设、网页制作、网络信息系统开发等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要专科课程: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网页制作、网络数据库开发、网站建设与维护等。 实习实训项目:计算机组网、网站建设管理、网页制作、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 就业方向:可到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网络公司及各类信息网站从事网站管理、网页制作、网络维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维护及网络信息处理工作或从事其它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工作。

上一篇:质量月不足下一篇:感恩父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