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乡村统筹发展方案

2022-05-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方案在我们工作与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我们进一步开展工作与学习,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那么一份科学的方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推动乡村统筹发展方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动乡村统筹发展方案1

开展人大培训工作研究,是秘书长办公会议确定的一个重点调研课题。根据秘书长办公会议要求,我们在赴省内外开展考察调研,学习借鉴外省好的经验和做法,广泛听取各级人大代表和市县人大意见的基础上,对本届以来的省人大培训工作进行了总结,并作了认真思考,以期把握人大培训工作规律,探索加强和改进培训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一、本届以来省人大培训工作的主要情况

省十届人大常委会十分重视加强学习培训工作。本届之初,主任会议就对培训工作提出了“加大力度、完善制度、拓宽渠道、提高实效”的总体要求。常委会领导还在一些重要讲话和报告中多次阐述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强调通过加强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职水平和机关服务保障能力。秘书长办公会议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落实主任会议对培训工作的要求,专题研究培训工作,谋划培训工作的发展思路和方向,协调解决培训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都为加强人大培训工作提供了动力和保障,为加快培训工作和培训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正是在多方面共同配合下,本届以来省人大培训工作取得较大进步,初步建立了培训工作体系,正朝着正常化、规范化和事业化的方向发展。

一是培训工作机构和力量得到加强。2004年,培训中心新进1名工作人员,结束了单打一的局面。去年,经过秘书长办公会议的多方协调和努力,省编委批准省人大干部培训中心更名为省人大培训中心,并新增加事业编制2名,连同原有编制共计7名。省编委还同时明确,新增编制所需经费由省财政适当补助。这为进一步做好人大培训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培训的规模和效果得到提升。一直以来,人大的考察培训受到诸多条件限制,影响了人大干部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人大干部成长。这几年,在秘办会议和培训中心的努力下,人大系统的培训考察得到了有效开展,共组织了省内培训13批1686人,国外培训3批73人,出国考察12批118人。这些培训和考察,激发了干部工作的活力,拓宽了工作视野,提高了人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在全省人大干部中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同时,代表培训工作在积极探索中得到了加强。届初对代表进行集中初任培训,2005年开展代表中心组和代表小组组长培训,2006年把代表学习培训与赴外省考察代表工作、交流履职体会相结合,代表培训的形式和途径更为多样而灵活,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是培训工作的规范化程度有所提高。在秘书长办公会议的主持下,全面修订了《浙江省人大干部培训工作规则》,明确了培训工作机构的职责以及人大培训的对象、内容、方式和具体的工作措施。工作规则对这几年培训工作中好的做法和经验进行认真总结,作出了许多符合我省实际的新规定。以工作制度的形式加以实施和推进,有利于全面加强和改进人大培训工作,提高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水平。

四是积极探索培训事业发展。设法改善培训工作条件,经过沟通和协调,在理顺与花家山庄培训基地关系、税收政策优惠等方面取得进展,为进一步加强人大培训工作争取了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积极克服培训经费不足的困难,改进集中学习培训办班方式,探索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良性工作机制,较好地处理了加强工作与事业发展的关系,在做好培训工作、达到培训目标的同时,争取实现培训事业发展。

以上是这几年省人大培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培训工作与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干部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有差距,培训工作还面临着不少实际困难和问题,培训的事业化程度比较低,培训工作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培训的质量和效果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对人大培训工作的调研与分析,增加理性认识,把握主要矛盾和问题,进一步改进和加强省人大培训工作。

二、正确把握人大培训工作的定位

改进和加强人大培训工作首先必须深化对培训工作的认识,了解其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为培训工作把好位、定好性。从词义上看,培训就是对人的知识和素养的集中培养和训练。人大培训工作就是有组织地对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进行知识和经验传授。这里最根本一点就是,为什么要进行培训,培训工作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通常说,人大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法律性和程序性很强的工作。人大工作既是政治工作,也是业务工作;既要讲政治、谋大局,又要精通法律、善于工作。一句话,做好人大工作绝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有组织地对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干部进行系统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获取必要的知识和经验,不断地为履行职责、开展工作提供知识补给。在现行体制下,承担培训工作任务的是各级人大常委会,具体组织实施的是各级人大机关。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培训工作是人大及人大机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_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目的是通过组织系统的学习培训,提高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从这一意义看,培训工作本质上是服务工作。这项服务工作一旦坚持抓好并形成制度,就能造就一支关心人大工作、热爱人大工作、精通人大工作的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队伍,就能为不断推进人大工作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干部队伍力量。

培训工作虽然是服务保障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但它与会务、秘书、行政、接待等机关日常工作相比,又有着较大区别,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是机关工作中较为特殊的一项。这种特点和规律,是一切教育培训工作所固有的事业性和体系性。所以,做好培训工作还需要有一套独特的运作方式和方法,需要以事业化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只有坚持事业化的取向,才能不断扩大培训规模,提升培训层次,促进培训工作持久发展,为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提供更好的培训服务。据调研,凡是机关培训工作做得比较好的省市,都是培训工作体系较为完善、事业化发展较为活跃的地方。可以说,事业化是做好培训工作的内在要求和努力方向。这就要求,做好人大培训工作,必须尊重和体现事业化的特点和规律,把培训当成人大的一项事业来抓,逐步明确事业化发展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切实推动人大培训工作和培训事业持续发展,更好地为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服务。

三、改进和加强省人大培训工作的若干建议

中发[2005]9号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对全国人大代表的系统培训制度。根据中央文件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制定了《关于全国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工作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代表学习培训基本内容、组织安排和工作保障,为建立系统的培训制度打下了基础。去年,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强调要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开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召开如此高规格的会议研究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把教育培训工作置于如此重要位置,这在建国以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史上是不多见的,充分表明新形势下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中央的这些

精神,既对加强新时期人大培训工作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也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人大培训工作,发展人大培训事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现在,我们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充分利用优越的政策背景和环境,设法推进省人大培训工作和培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们的调研、总结与分析,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并取得成效:

(一)进一步加强对人大培训工作的领导。培训工作关系到人大工作的整体成效和水平,关系到人大工作的持续进步和发展,决不是一项可有可无、可弱可强的工作。为此,要从全面提高履职素质和能力的高度,深化对做好培训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加强领导,切实把培训工作列入常委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其成为人大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建议明确一位常委会领导分工联系培训工作,真正把这项工作提到常委会层面,从而进一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推动。同时,建议主任会议每年听取一次培训工作的专项汇报,了解情况,明确方向,提出任务。建议秘书长办公会议定期研究培训工作,掌握工作情况和动态,协调和落实不断加强培训工作的具体举措。

(二)制定和实施培训工作规划。组织开展大规模培训,进一步加强培训工作,不能没有规划和长期考虑。特别是在培训工作事业化发展的趋势下,更需要制定一个统一的、长远的规划。这方面,中央和省里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都有中长期规划。全国人大在《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制定代表的五年培训规划。上海等一些省市也正在推进这项工作。目前,从各方面情况看,我们已经具有一定的工作基础和人员力量,建议抓紧制定培训工作五年规划。通过制定五年规划,明确一届任期内代表和干部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培训的对象、内容、方法、步骤等。根据五年规划,制定和实施年度培训计划,保证五年目标任务的完成。

(三)提高培训工作的实效和水平。这是做好培训工作的生命线。培训工作做得好坏,关键是看广大代表和人大干部是否学有所获、感到满意,是否达到培训的预期目的。反过来说,培训工作有特色、见实效,各级人大代表和人大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自觉性就比较高,就能赢得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从而进一步为培训事业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培训工作实效,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选准培训题目。培训题目的选择要综合考虑时间、阶段、形势和任务等多种因素。届初,要组织好任职培训,选择人大的基本理论和业务。之后,认真开展专题学习培训,题目的选择要紧紧围绕代表和人民群众广泛关注的话题,能够激发代表们依法履职的热情,能够引起代表们的共鸣。当前,就是要在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上多做文章、多出题目,如“十一五”发展、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新农村建设等。二是改进培训方式。培训的方式要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坚持开课学习、实地观摩、外出考察等多种形式结合。同时,对每一次培训活动,要坚持以人为本、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周到考虑,正确处理事业发展和搞好服务的关系,努力为参加培训人员提供舒适的环境和便利的条件。三是形成稳定的师资队伍。办好学习培训班,师资是关键。建议机关党组注意加强培养、锻炼和选拔,逐步在省人大机关中形成一支经验丰富、表达流利、知识扎实的干部骨干,作为培训师资的主要来源,并视情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学者参与。总之,省人大培训工作要得到各级人大代表和全省人大干部的认同,成效也要从他们的学习收获中得到体现和反映。

(四)加强培训工作机构和场所建设。培训中心承担着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任务,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现只有2人,难以适应培训工作和培训事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此,要加强培训工作队伍建设,充实力量,主要是选调或招录工作人员,把已经批准的编制落实好。这是做好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前提。省人大干部培训中心已更名为省人大培训中心。名称改变了,其承担的职能和任务也要随之调整。现在,代表培训与干部培训相互独立。建议对代表培训和干部培训工作进行统筹研究,整合培训工作资源和力量,实现代表培训和干部培训工作的相互融通,合力推动培训工作和培训事业发展。同时,也应该看到,培训工作涉及的面比较广,有一些问题仅靠人大自己不可能解决。为此,要保持与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人大的经常性联系,进一步搞好协调和沟通,争取更多的支持和配合,保证培训工作任务的完成。一个功能齐全的培训场所是做好培训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培训事业不断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全国来看,多数省级人大都拥有一个运营良好、独立承接培训工作任务的培训中心(基地)。本届以来,机关理顺了与花家山庄的关系,并把它作为培训基地。但这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大培训中心,承担培训工作接待任务的许多方面受到限制。同时,机关已通过其他形式对建设省人大培训中心(基地)进行探索,但目前还没有得到落实。建议省人大常委会从发展培训事业的长远考虑,进一步加强对建设人大培训中心(基地)问题的协调和研究,努力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本文作者:

傅颂恕 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

王中良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巡视员

王新华 省人大培训中心主任

袁 薇 省人大常委会代表与选举任免工委代表联络处处长

肖鹏青 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综合处副处长

推动乡村统筹发展方案2

县是典型的山区大县,农业大县和旅游资源大县。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原因和地域关系,加之库区移民等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近年来,县委政府提出了实施“旅游兴县”的发展战略,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县人多田少,农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按市场规律抓产业化的意识不强,在农村还有万贫困人口的现状。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要全面深入领会其内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新农村建设,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视角认知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推动作用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中的一部分资源从一产业中剥离出来的第三产业。是发生在非城市区域,以乡村为载体,以民俗风情、自然风光、农村胜景,农村新村、历史文化村落和农家乐等资源为吸引物的乡村休闲观光活动。最早起源于十九世纪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在整个欧洲曾一度成为乡村经济繁荣和社会变革的主要动力。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尤其是自国家旅游局提出了“中国乡村游”、“中国和谐城乡游”后,年来又提出了“中国生态旅游年”主题活动,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前景。

发展乡村旅游是发展生产、提高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乡村旅游是关联性强,又具有“一业兴,百业强”带动功能,其效应表现在:一是吸纳就业效果明显。乡村旅游是劳动密集性、低门槛就业的产业,在人力资源结构上向初级技能者倾斜,适合农村群体的就业条件。最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课题组,赴四川成都考察乡村旅游,通过问卷和抽样调查发现:开发乡村旅游大致做到1个公职就业创造5个就业岗位,带动10个农村家庭受益;二是调整了产业结构。随着吃、住、行、游、购、娱的供给需求,在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上进行调整、升级的效果明显;三是增收的效果明显。乡村旅游每增加1元的直接投资或消费,为其他产业带来10元的收入。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乡村旅游是生产发展,实现农村增收,达到生活富裕的现实选择。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乡村旅游不论招睐的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财富转移,很大程度上是富裕地区、富裕人群的收入向较贫困地区人群转移,城市人群的收入向农村人群转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得到充分体现。最近,我们调查发展2009年我县农家乐从原定点的10家增加到20家,主要分布在借乡、乡、镇城关镇郊区等地,平均每家农家乐年收入占农业总产值的10%以上,利润率30%-40%。发展乡村旅游对于缩小城乡差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要求。一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将带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流动和融合,也增强了文化的扩散效应,农民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想会更加解放,观念会加快转变,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二是良好自然环境是乡村旅游的主要资源,保持自然风貌,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遵循的法则。只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地域感才能吸引休闲观光者的亲睐,才能让游客与山水相处,与草木相依,体验天人合一、回归大自然的感受。环境支撑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保护了生态环境,二者相依相存,是统一和谐的发展关系。发展乡村旅游对促进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按科学发展思路推动乡村旅游又好又快地发展

1.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以产业推动的模式。乡村旅游的发展必须坚持以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为产业基础。人们习惯称之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前三项是乡村旅游活动的支持供给,后三项是乡村旅游活动的目的供给,由于乡村旅游的特性,“六要素”都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目的供给。因此发展乡村旅游要围绕“六要素”把支持供给和目的供给有机结合起来,做大、做强、做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同时要注意把乡村旅游供给与乡村原有生产活动结合起来,把乡村旅游产品内容与乡村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结合起来,建立本土化的产业基础,逐步实现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助农、农旅比翼耦合式的发展模式。

以村组为基础、村民为主体的模式。乡村旅游是发生在乡村的旅游活动,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它属于村民自治范畴。主要表现在:首先是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物质基础——土地及土地上的附着物,如乡村自然风光、乡村环境属乡村集体所有;其次是乡村旅游赖以维系的文化基础——人文遗迹,风俗风情,无疑是村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其三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事关农民的日常生活活动。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须坚持以村组为基础、村民参与为主体,本土与外来共生合作的经营机制,才能有效地保护乡村旅游模式,体现乡村旅游的特点,保持本土习俗、原始风貌和血亲关系等本土文化特征。

2.坚持依托性的发展模式。

依托城市优势。“毗邻客源模式”告诉我们,依托城市,既有便捷的交通,又潜在着巨大的客源市场。发展乡村旅游区域优势明显,周边的怀化市、常德市、张家界市和吉首州均有机场和火车站。随着常吉高速、沅张高等级公路的开通,1小时内可直达四座城市和周边著名景区。县内具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的乡镇80%在县城周边,并有公路、水路通达,可进入性很强。我县发展乡村旅游,将会成为四州市内现有约150万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后花园。

依托景区优势。成熟的景区同样拥有客源多、交通便的优势。依托景区开发乡村旅游,能从景区分流客源。通过几年建设,我县拥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国家3A级景点4个、2A级景点1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1个和全国66个文化大县之一。这些景区80%均分布在具有开发乡村旅游条件的乡村,将与景区一道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客源共享,相得益彰。

依托资源优势。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我县是一个山区大县、农业大县,是24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几千年来,在5825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孕育者沉甸厚重的历史文化,袒露着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镶嵌着如诗如画的湖光山水,积淀了如痴如醉的民俗风情和远古的农耕习俗。湖南师大《旅游总体规划》编制组,进行资源普查后认定:有可开发资源176处,其数量之大,类型之丰、品位之高在国内是罕见的。充分利用这些先天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3.注重开发准则

因地制宜。要深入调查、评估本区域资源赋存与特征,分析所处区位、开发价值和市场需求,以科学的态度论证开发乡村旅游的可行性。开发中要注重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分类指导。有条件开发乡村旅游的乡村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机遇,把优势做强、做大、做精,条件不成熟的切记不要一哄而上,盲目开发。

突出特色。特色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生命线,有特色就能开发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富有品位的产品。突出各自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地一特”的乡村旅游品牌。突出农耕文化。我县历史悠久,积淀着厚重的农耕文化,其内涵广博几乎无所不在。从秦汉时期开始,大湘西地区古老而悠久的农耕作业方式、作业环境和农耕实物遗存在这里。农耕形式、传统农用器具、农村生活习俗、农事劳动、农业节庆、农业工艺等农耕文化都可以集中展示。做活水上文章。在境内有911条溪流,水域面积达170万平方里,湖面广阔,水质清澈,两岸风光优美,人在舟上如在画中。在陈家滩、肖家桥内湖,二酉乡、太常乡、河涨洲等区域,开发皮划艇、水上摩托、水上飞机、龙舟演艺、垂钓、泳场、水上渔家、乌篷船队,打造渔家风情寨和水上天堂,形成集康健娱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项目。挖掘本土文化。我县有24个少数民族,民族民俗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有盘瓠文化、茶文化、二酉文化、郡文化、辰河戏、阳戏;民间文化有山歌号子、民间小调、锣鼓点子;民俗文化有龙舟大赛、斗鸟斗鸡、跳香、巫傩、巫技、辰州三绝等资源。在乡村舞台、社戏舞台、田园舞台展示别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会令休闲者心灵震撼。

优化结构。乡村旅游应注重产业链的建设,做到吃、住、行、游、购、娱等项目配套开发。其中值得大力开发的是购物,购物的需求弹性大,创利空间大。目前,我县旅游商品生产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各农户、各企业、各自为阵、各守一摊,没有形成拳头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整合各方资源,培育山野系列、茶叶系列、黄金饰品、民间小吃、手工艺等系列产品和纪念品的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

保护环境。乡村旅游环境生态化是农村具有自然美的重要表现,所以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污染,讲究卫生、整洁,搞好绿化工程建设,尽量做到植物栽培自然化、生态化,休闲设施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为休闲者展现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的生态画卷,让休闲者有融身于大自然、天地在心中的感受。

讲究美学。要结合乡村的特定环境,考虑山、水、林、路、建筑及景点建设等的有机交融。精心布置建筑物,使其疏朗点缀于翠绿丛中,营造返朴归真的自然效果。在游道设计应充分考虑曲径通幽的需要,充分利用微地貌景观来丰富乡村景观,同时,应考虑避开不良环境(厕所、猪圈、坟墓旁经过)的影响。从产品角度注重乡村旅游项目的美感,利用农作物、果木树交错分布进行大地构景。旅游从业人员接待服务用语要文明,着装要端庄,举止要得体,使乡村旅游者获得美的享受。

注重市场。城市喧嚣、快节奏工作、高节奏生活的城市人们,期盼远离喧嚣与躁动,减轻工作生活压力,放松自己。小桥流水、水乡风情,炊烟袅袅、牛欢羊叫,桂花芳香的农家生活情调,是他们寻找的“世外桃源”。但是,目前我县的乡村休闲活动,基本上是玩玩牌、钓钓鱼之类,活动单一,产品雷同。其他文化休闲、健康休闲、体验休闲的乡村旅游项目很少,总体上还处于原生态状态。顺应市场需求开发多样性的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他们参与、满足不同层面消费者心理和兴趣。

注重效益。尽量节省乡村旅游开发的资金投入,做到就地取材、物尽其用,是提升乡村旅游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有些破旧房屋可用绿色植被隔离,尽量减少拆迁;森林、耕地、农舍、水库、池塘不能随便占用和毁掉,否则将会是“非农化”,失去“乡村”特色;在人力资源方面尽可能聘用当地的劳动力,在建设或经营中尽可能使用当地原材料,这样将有利于节约资源、提高效益,有益于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优质服务。注重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管理意识,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以优美的环境、优良的秩序、优质的服务,让游客真正感受到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旅游、新风尚、新体验。

三、建科学发展机制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要认真贯彻,联系实际,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转变思想、更新观念、营造良好的认知环境。我县乡村旅游发展滞后,虽有不少历史原因和客观因素,但在思想认知和发展观念滞后是关键因素。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的认知不足,满足于吃顿农家饭就是农家乐、就是乡村旅游。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更新观念,开拓思路,要提高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在更大范围和更宽领域中谋划发展目标,战略思想和具体措施。

2.建立健全管理体制。乡村旅游开发涉及面广,涉及众多部门的职能,各部门从行业自身利益出发,对乡村旅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管理,存在“全社会参与旅游,各部门管理旅游”的现象。单从资源方面看:有当地政府、建设、林业、文化、文物、国土等部门进行了不同形式的管理。由于多头管理,步调不一致,实质上也不同程度的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鉴于此现状,应建立健全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协调管理体制,紧紧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3.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要结合乡村区域的实际,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首先要做好资源调查和开发价值的评估。同时,在制定规划中把发展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与生态县建设、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为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提供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用足国家扶贫、中部崛起、湘西开发等政策,集约扶贫、涉农和社会资金进入乡村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培育。依法制定招商引资、土地使用和税费上缴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5.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投资、合作信息。积极开展对外宣传,提高乡村旅游资源知名度和美誉度。

6.抓项目,培育人才,营造有利的支撑环境。包装、推介一批项目,利用项目扶持一批前景好、影响大、带动力强的乡村旅游项目,重视乡村旅游人才战略,通过建立健全人才评估体系和政策激励机制,引进培养一批旅游的领军人才。

上一篇:大专学生实习鉴定下一篇:卫生医疗下乡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