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化创意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首先,对文化创意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指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地方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文化创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一、文化创意的概述文化创业一词最早源于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论文 篇1:

工科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由于教育理念和办学条件的局限,现在很多工科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暴露出诸多问题,发展困境越来越多地显现出来,急需加强研究,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出受社会和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本论文在分析工科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工科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水平。

关键词:工科高职院校 文化创意产业 人才培养

1 工科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为了适应科技立国的新时代要求,国家及职业教育机构也在不断调整变革,强化实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意识,使职业教育毕业生充当科技立国的旗手。当下许多工科高职院校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很多都是沿袭本科院校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或高职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够明显,重理论性、系统性的教学,轻职业技能的养成和创意能力的培养。

1.2 课程设置问题 存在较为明显的重视理论、轻视实践的问题。很多职业院校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仍停留在学历教育的方法上,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课程,课程设置也与市场脱节,创意类课程较少,学生很难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学会融会贯通,创意能力明显不够,难以满足人才培养和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

1.3 教学方法问题 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如安排大量书面作业,组织多余频繁的笔试等,教学方式多以课堂传授为主。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拥有着丰富的文化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创新意识不够,在求职市场上无法达到文化创意企业的要求。

1.4 师资队伍问题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高职教师队伍大多数都是由普通高校或者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来自文化创意行业的能工巧匠、社会名流、艺术大师到高职院校兼职教师很少,而且高职教师都担负着科研的任务,这就导致教师授课仅追求完成工作量,自身准备不充分,轻视课程质量,课程的教学偏重理论讲解,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从而影响整体的教学质量。

2 工科高职院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1 完善学科建设 全球已进入大数据和互联时代,同时我国也进入经济的换档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既充满希望,又面临巨大挑战。高校要尽快把创意学纳入学科建设范畴,形成以创意类学科为主,经济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辅助发展的创意学学科体系,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开设专门的创意类课程或专业,待条件成熟后设立创意学院。

2.2 改革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要与职业岗位、地方特色经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与企业密切合作,与经济发展高度关联。可以参考苏州工美学院课程建设方案,将课程建设分为大专业平台与小专业化方向,大专业平台解决知识点与能力点,小专业化方向对接岗位需求。实现两个结合:课程建设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实现课程的双结构体系,使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与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有效双体融合,重视文学课程的开设,提高文学修养,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2.3 积极开展“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与日俱增的就业压力,学院全面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人才培养、“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学生实习就业、职场体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等与企业进行深入交流合作。“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教学计划,根据企业的岗位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计划、设计教学模块、开发教学内容,让课程的设置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通过工作室的推广,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及时将一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成果及时引入专业教材,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高,这样培养的毕业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而且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素养,深受用人单位的重用,实现与企业“零距离对接”。

2.4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专业教师把课程内容项目化,将课程教学与企业实际的文化创意项目融合起来;要求文化课教师参与下企业锻炼,在了解专业内涵、企业发展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改革文化课内容,使其更好地為专业课服务。邀请专家、教授为教学模式改革把脉、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育,苏州工美院的做法值得借鉴。苏州工美院在师资培养上走国际化路线,先后派出优秀教师出访法国,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主题化教学,并成立了“中法艺术设计研发中心”。教师培养分为5个类型:专业带头人、方向负责人、骨干教师、教学团队及兼职教师,教师培养的细分,有助于教师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同时有利于将教师个人最精通一、两门课程传授给学生,做到以“满桶水”传授给学生。

2.5 深入开展校企合作 理想的职业教育,应该以培养适应未来工作岗位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为己任。这就要求广大职业院校积极促进校企紧密合作、深度合作,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苏州工美学院不断创新办学体制、创新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确定了一切为了学生就业的办学目标,依托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坚持特色化办学、集团化办学、国际化办学和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高端技能人才,实现了学院与地方的互利双赢。企业积极配合和参与校企合作,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尽最大的努力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支持学院的发展,为学院学生实习、调研、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条件。先后引入“东南电梯”、“苏州金螳螂”、“日本INAX(伊奈)”、“台湾宗宗”、“台湾宏广动画”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课程开发、实践教学、项目研发、工作室建设等多方面开展广泛的校企合作。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数字艺术系将韩国动漫公司引入校园,带来真实的动画项目,由富有实战经验的公司专业人员先给学生上课,再辅导做项目。另外与中央数字频道开展合作,开发以地方特色为主的“紫砂动漫”,可谓是创意无限。

作者:卢新文

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论文 篇2:

文化创意与地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摘 要:文化创意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首先,对文化创意进行简单介绍;其次,指出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地方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文化创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一、文化创意的概述

文化创业一词最早源于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该文件明确提出,“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根据这个说法,文化创意一般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文化创意活动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某种形式的“创意”;第二,文化创意活动被视为与象征意义的产生与沟通有关;第三,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至少有可能是某种形式的“智能财产权”。因为,文化创意是一种知识和智能创造产值的过程,就是将抽象的文化与经济结合起来,发挥出产业的功能。目前,文化创意产品也成为在全球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产业,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经济活力、城市功能和消费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的创意产业新兴于上海、北京、杭州等一线城市,已经基本建立了创意产业基地,以此带动全国其他地区创业产业的全面发展。义乌就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在杭州等地的辐射之下,加之本身的国际小商品市场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背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义乌的发展。市场上叫响“义乌设计”,义乌走上了文化创意之路,走高附加值之路。2007年,义务工尚在义乌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承办建立了义乌创意园,主要负责义乌创意产业建设、投资、管理的架构设计和创意产业项目的发展和经营。

二、地方高职院校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必要性

(一)教育现代性的体现

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传统教育以整体主义为文化取向,共同体利益是出发点,而现代教育以个体主义为文化价值出发点,奉行个体利益向上。它确立了个体的主体地位,欲求个体解放、个体现代性的生成,个体现代性代理生成的前提是个体权利的获得,所以,教育现代性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个体被不断赋权,形成现代教育独特的张扬个体特性。这与创意人才的创意思维是不谋而合的。创意人才是通过主体的创造性思维而获得,对某种潜在获利机会的原创性识别和认知,要求充分调动蕴藏在其成员内心深处的个人知识,使其能动地创造新知识来应对变化的世界。

(二)教育创新性的体现

教育创新是以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渊博的教育科学知识、坚强的意志和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性格,创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运行体制以及新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创意人才的培养就要求对现有教育的创新,通过对各个要素的调整以优化教育各种功能。

(三)教育地方服务性的体现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高等教育,在其传播知识、培养人才、推广科学技术等方面仅仅围绕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展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大大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只有培养高素质、智能型的劳动者,才能实现由一般生产力到第一生产力的转化。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的功能之一就是服务地方经济,即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促进经济发展,有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三、地方高职院校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

(一)课堂的粗加工:设置合理的创意能力培养教育教学体系

专业培养方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和规格,其课程体系必须科学、合理,必须能够满足学生各种创意能力的需求。根据文化创意人才的跨越式特点,在设置创意教学体系上要综合文化、文学、管理、营销类基础课程和技术性课程。另外,在学生培养上还要重视个性化培养,设置一些创新性课程。创造性是人类的一种有效解决问题、实现创新目标、具有显著价值的高思维活动。文化创意人才应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注重面向全院师生开设的《创意学》、《创意营销学》等创意类公选课,旨在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思维训练、案例分析、师生辩论、自主设计、自由展示等多种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开发创意思维,掌握运用创意思维的方法和途径。针对专业特色开设的《色彩创意》、《图形创意》、《创意旅游》、《创意心理学》等相应创意课程,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创意思维引导专业活动。

(二)企业深加工:以工作室为孵化平台,加强校企合作

从我国其他高职院校了解到,大部分院校都开设了文化创意类专业,但是文化创意人才仍是供不应求。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培养的创意人才缺乏实践能力,无法胜任岗位。要解决这一问题,高职院校要建立学生工作室模式,通过开放的工作室模式,连接课堂与市场、高校与企业,为学生提供规范化的创意实践平台。自2003年开始,成立了麦奇克视觉传达设计、三景商业空间设计、时尚饰品设计、服装设计、新锐产品设计等一系列工作室,教师带着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接企业开展创意设计,将创意转化为经济价值。“金点子管理咨询工作室”,主要承担义乌当地企业的管理咨询、创意策划等活动,教师带着学生承担了大量的管理策划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创意策划经验,并为义乌中小企业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工作室模式培养出了一大批敢想敢做的学生,他们有个响亮的口号:“卖的就是创意!”到目前为止,工作室模式承接了校外项目300多个,创意设计收入达到200多万元。

(三)社会再加工:政府、行业协会的共同作用

社会再加工是指政府、社会和行业协会要给予环境和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以整个社会为平台,通过个人自身的职业发展,打造个人精彩的职业规划。政府须将创意人才的培养列入政府计划。例如,上海将建筑业、广告业、数码媒体业、工艺品产业、文化产业和设计业六大类行业的创意人才的培养列入计划;这些政府举措都可以促进更多的人才参与和从事创意产业,为创意产业的发展积累人力资源。此外,吴予敏认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不是要简单地发展规模的大众消费文化,而是要培育对于人类多元文化的尊重和分享的伦理态度,把这种伦理态度和对于人类的关怀、健康的审美趣味结合起来,过度的商业化绝对不是我们培养的方向。因此,社会与行业协会也要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温床。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它们文化产业上的领先不是偶然的。越是文化创意产业非常集中、非常发达的地方,博物馆、艺术展、图书馆会就越发达,民间自发的文化活动也越发活跃。在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育的环境中,我们可以在培育社区文化、原住民文化方面下很大的工夫,让知识分子真正走入民间,深入到社会文化底层,让文化创意扎根在整个社会环境当中,成为公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从而将原来埋藏在民间的文化因子,很好地聚集、保护、提升,并做一种温和的推广。

参考文献:

[1] 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9,(3).

[2] 理查德·E·凯夫斯.创意产业经济学——艺术的商业之道[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李津.创意产业人才素质要求与胜任力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8).

[4] 李扬.创意产业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探索[J].经济师,2009,(12):203-204.

[5] 吴予敏.高等教育的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7).

[6] 向勇.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胜任力素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57-62.

[7] 华正伟.我国文化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8]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9] 丁培卫.关于高校文化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时代审视[J].经济管理,2008,(3).

[10] 陈霞.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J].求实,2010,(1).

[责任编辑 李 可]

作者:程艳冉 蒋舟

高职院校文化创意论文 篇3:

文化创意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型艺术人才培养浅析

摘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是我们探究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重中之重。要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就要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相一致,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人才培养 创新教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要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保持一致。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并没有形成系统的职业教育体系。

(一)课程设置与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存在差距

在高职院校中,存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的情况,课程的设置也比较宽泛,不具备针对性,这就使得学生在毕业后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学生就业困难。

(二)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在高职院校中,教师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影响很大,虽然近年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但教师仍然照本宣科,缺乏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进行教学,严重制约了对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

(三)缺乏教学实践

虽然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了知识,但缺少实践,所以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理论知识缺少与相关实践的衔接,这也是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二、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文化创意背景下,探索我国职业教育模式

在我国文化丰富的背景下,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们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强调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模式上,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技能为基础,以成果为依据的教学观,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强调集体工作方式,强调实际成果的考核,强调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三位一体。实施分层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并通过分小组学习等,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角,因此要因材施教,力求从更广泛的角度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二)创新型艺术人才的培养,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职业教育的目标

在课程改革上,增加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发展性教学内容,加强德育教育,整合课程,使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创新型技能的培养为导向,同时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的结构特征为:综合化、模块化、阶段化、个性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三大目标的综合。职业院校要在不断改革中探索出能够培养创新型综合技能人才的教学策略,即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专业为基础,以能力为主线,培养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三)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艺术人才

高职院校基础课堂的枯燥现象已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我们就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将对学生基础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的关注转变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通过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相关专业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这里,笔者以高职院校中公共基础课程《高等数学》为例,介绍如何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原理及方法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这里以公平席位分配问题为例向读者作介绍。

问题:现有A、B、C三个学生系,拥有学生人数分别是100、60、40人,现有20个代表会议席位,以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三个系分别得到A系10个席位,B系6个席位,C系4个席位。如果各系学生人数发生变化,变为A系103人, B系63人,C系34人, 那么现在这20个席位应如何分配?如果增加了1个席位,变成了21席,应该怎么分配呢?

分析:采用传统的比例加惯例的方法,这样分配,对C系公平吗?通过查找资料引入“公平”分配方法,那么多出来的席位就要分给值最大的一方。下面用Q值方法重新分配第20个和第21个席位,通过计算,第20个席位应该分配给A系。然后用同样的方法再计算,第21个席位应该分配给C系。

让同学们分析比例加惯例的方法和Q值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得出结论:并不存在绝对公平的方法。这样在教学中加入数学建模活动,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促进课程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金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唐山市社会科学发展课题(课题编号:TSSKL2016-005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秋红,女,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

作者:郭秋红 蒋昭媛

上一篇:民族经济立法分析论文下一篇:食品局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