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学校心理学所具有的新特征、新变化,探索学校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期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提出借鉴意义。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1:

学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机制和策略:基于案例的研究

摘要:教学创新的机制是联系教学创新系统的要素并使其协同作用以推动创新、实施创新和使创新可持续的关键,把握教学创新的机制对于推动学校层面教学创新实践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案例分析法,设计案例遴选标准和案例分析框架,选取并分析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30个典型案例,从学习者属性创新、教师属性创新、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创新等五个维度对所选取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学校层面信息化教学创新的特征,凝练学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动力机制,并针对创新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提出可行的解决策略。研究表明,学校教学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来源于学校管理者、教师自身以及外部研究机构等三个方面,学校层面上建立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创新氛围,设立良好激励保障制度,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提供支持服务团队等对于保障教学创新的顺利启动、实施和可持续至关重要。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教学创新;创新机制;案例研究

当下信息技术正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变革着社会文化和经济形态,带来崭新的思维方式和教育方式,“变革传统教学”和“创新教学模式”等已经成为教育创新的热点问题之一。在研究领域,有关教学创新的研究在传播学、心理学及认知科学等领域大量涌现。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为开展教学创新的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理论。关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研究者们主要从“创新扩散”“创新采纳”“组织创新”“个体创新”等研究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项目。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一方面,对学校层面教学创新实际案例的研究相对缺乏,思辨层面的探讨尽管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但是却常常难以指导一线校长、教师开展具体的教学创新实践;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由研究者推动的实验层面的创新项目在项目结束之后不能持续开展的问题凸显。反观实践领域,尽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产生了一大批教学创新实践,但是仍旧有相当多的教育决策者、基层校长、一线教师们迫切需要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是创新的教学?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实现教学创新?这两个问题正是本研究尝试探讨的问题。前者属于“是什么”的问题,涉及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特征及表现的认识,后者属于“怎么办”的问题,涉及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机制和实施策略的认识。

鉴于研究问题的性质,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维度剖析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总结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特征及表现形式,凝练教学创新的机制,提出在实施教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应对的障碍及解决策略,以期为教育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启示,为教育管理者推动学校层面教学创新提供具体可借鉴的经验。

一、相关研究综述

首先,在教学创新的研究上,研究者们从不同的层面和视角对教学创新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宏观层面,从教育改革与制度创新的视角对教学创新进行了系列研究。如就教育发展总体战略、教育体制改革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教育发展保障条件与机制、推进素质教育等进行了探讨。(2)中观层面,从学校学习环境变革、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师生主体关系转变的视角对教学创新进行了研究,如钟启泉指出学习环境变革包含着一系列创新“应试教育”的观念与体制的行动课题;吴康宁指出,师生关系的转变以动态的“互生互学”关系的构建为导向;陈庆贵等人研究总结了农远工程支持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黄荣怀教授团队提出了包括远程专递课堂、网络空间教学、异地同步教学等在内的十大信息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3)微观层面,从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等教学系统的单一要素变革或优化的视角研究教学创新,如杨晓宏等从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进行了研究。

上述研究从不同的视角就教育教学的某一方面对教学创新进行了探讨,为推动教学改革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然而,就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中观层面(学校层面)教学创新的研究来看,国内现有教学创新研究在内容上大多集中于对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结构的探讨,对于学校层面教学创新机制和策略的研究较少,并且在为数不多的关于教学创新机制的研究中,其研究方法大多采用理论推演或单案例分析的方法,如张进宝从理论上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扩散动力模型,关于教学创新机制主题的多案例综合分析还比较少见。

其次,关于创新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和组织管理学领域中,研究者们对其内涵和分类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教育技术领域中有关机制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有效应用机制(如柯和平、胡小勇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动力机制、教育创新的应用推广机制等方面,专门针对教学创新机制这一主题的研究比较少见。

最后,教育技术领域不乏案例研究,但对教学创新机制主题的多案例研究不多。如张立国等就我国普通高校网络教学模式的重构对纽约州立大学的网络教学进行了单案例研究;顾小清等对三个典型的网络教师共同体的设计方案、协作学习模式等进行了案例研究;里姆(Lim)等学者针对微软推动的学习伙伴项目在亚洲国家的实施情况、遇到的问题对五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为公一私合作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建议;泰·黎甬(Tay·Lee Yong)等人对新加坡一所小学中信息技术在数学和英语中应用的途径进行了单案例研究等。前人关于案例研究的思路和框架为本研究的研究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研究方法和思路

本研究采用案例分析法。首先综合运用多种收集数据和资料的技术与手段,选取典型案例,通过对学校层面教学创新实践的背景、过程和创新点进行深人挖掘和细致描述,呈现教学创新实践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分析和解释学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特征及表现,总结凝练教学创新的机制和策略。

(一)典型案例遴选标准和来源

本研究确定了案例遴选标准,从多种权威渠道收集案例,以确保所选取的案例能够代表信息化环境下的典型教学创新实践。

1.典型案例遴选标准

本研究中的典型案例必须符合以下遴选标准:第一,信息技术支持的学校层面的教学创新实践,而不是仅仅在某个或某几个班级教学层面,或基于实验的创新实践;第二,在教学创新实践中,信息技术持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案例中有证据表明,教学创新实践不仅带来了师生角色、课程目标或教材、教学设施等方面的显著改变,而且促进了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学创新实践可持续(持续时间一年以上)、可迁移。

2.典型案例来源

第一,来源于公开出版的报告。主要包括:(1)教育部——英特尔信息技术专项科研基金“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2013-2014)》,该报告面向亚太、欧洲和美洲等地区,遴选了一批已持续开展至少3年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化环境中教育教学案例,涵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涉及新兴技术应用,教学空间、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法创新、在线教育、在线社区等多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重要专题;(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报告项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2014)》,该报告涉及我国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领域中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案例;(3)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欧洲和亚洲的信息技术创新学习》,该报告采用环境观,从信息技术推动的教学法创新的视角对学习环境进行研究,案例涉及欧洲、丹麦、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4)新媒体联盟发布的地平线报告,其中包括美国新媒体联盟发布的《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NMC Horizon ReportK-12 Edition)、《2015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2015 NMC Technology Outlook Scandinavian Schools)、《新媒联盟中国基础教育技术展望:地平线项目区域报告》。

第二,来源于联合国教科文设立的哈马德国王信息化支持的教学创新奖(UNESCO King Hamad Bin Isa M-Khalifa Prize flor the Use of ICTs in Education)获奖案例。该奖项旨在鼓励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公立教育的质量,促进公平的教育教学实践,尤其关注农村和偏远地区的边缘儿童的受教育权。自2006年以来,共为包括韩国中小学生赛博网络家庭学习系统应用等在内的14个组织或个人授奖,形成典型案例。

第三,来源于《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中国的路径和经验》宣传彩册。本研究团队受联合国教课文组织秘书处委托编写该案例彩册,从提升教育质量和保障教育均衡的视角,对国内基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学创新表现突出的学校进行了广泛调研,包括技术手段创新、学习空间设计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育理念创新等方面的典型案例,地域覆盖东部西部。

3.典型案例的遴选

基于上述三个来源,本研究共收集到国内外学校教学创新实践典型案例60个,其中小学24个,初高中共28个,一贯制学校8个。以案例遴选标准为依据,本研究按照等比抽取的方法,遴选了30个国内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案例,包括小学12个,初中6个,高中8个,一贯制学校4个,涉及中国f15个)、美国(4个)、加拿大(3个)、德国(2个)、澳大利亚(1个)、芬兰(1个)、新加坡(1个)等十多个国家的中小学。案例基本信息如表1、表2所示。

(二)案例分析框架

为了对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在参考了来自英特尔开发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监测框架(Intel-ICT Monitoring Benchmarks,DRAFT)、英国国家教育信息化顾问委员会开发的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自查框架(NAACE-The Self-review Framework)和爱尔兰国家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开发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评估指标(NCTE,Ireland-e-Learning Road Map)的基础上,我们提取了三个框架中的核心要素,并结合国内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实际情况以及本研究的研究问题,从学习者属性、教学或促学者属性、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等五个维度设计了以下案例分析的理论框架,如表3所示。

三、国内外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实践特征的案例分析

(一)教学创新实践的特征及表现

学校层面的教学创新体现在学习者属性、教师/促学者属性、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五个维度。通过分析各案例在这些维度上的表现,教学创新各维度特征及表现如表4所示。

1.学生属性创新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学生发展,因而,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属性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班级中新的学生群体或学生的属性,例如由基于能力的教学所带来的不同年龄的学习者在同一班级中学习;二是指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措施所带来的特殊学习群体,例如流动儿童及特殊儿童。瑞士的林登塔尔(Lindental,Switzerland)有一所称为“一间教室的学校(one-roomSchool)”,在这所学校中,针对适合混龄组的某些主题,提供开放的任务,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特长等选择不同难度等级的任务。德国图林根州的耶拿(Jena)市“耶拿计划学校(The Jenaplan School of Jena)”中既有混合年龄的班级,也有由同一年龄段学生所组成的班级,不同班级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同一个开放学习项目中相互学习。在解决特殊儿童学习需要的教学创新实践中,葡萄牙开设了移动学校(Moving School,Portugal),专门满足马戏团中儿童的学习需要。

2.教师或促学者属性创新

教师或促学者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主体。学校层面上教师或促学者属性创新体现在以先进的教学理念组织和整合教师资源。教师或促学者属性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教师团队或具有多学科背景的教师组织和实施教学;二是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或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与教师合作教学或直接充当教师的角色,如邀请艺术家进入学校授课已经成为芬兰菲斯卡地区(Fiskars,Finland)的学校整合教师资源的一种常态模式;我国青岛开发区实验初中也通过校企师资共用、资源共享,丰富和壮大学校师资力量,为创客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韩国教育部发起的将机器人用于课堂教儿童英语,将智能工具作为辅助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等。

3.学习内容创新

学习内容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的基本目标由过多的关注于学习者对知识的习得转变为既关注知识习得,同时也重视21世纪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国内学校针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创新学习内容,形成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同时,伴随着网络学习空间在基础教育的应用,校园在线课程为满足初高中的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可能。跨学科的课程整合在国内外开展了不少的创新实践。在这类课程的内容设计上,关注真实世界存在的非结构化问题,开展有意义的活动,以促进跨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同时,注重学习动力来源于兴趣与问题,赋予学生自主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学习能力、调查分析与合作交流、决策和选择的判断等21世纪技能的发展。澳大利亚的曼切斯特小学为了吸引那些注意力不集中的男孩儿,以微电影的形式,设计包括生物多样性、娱乐淘金热及情节驱动的故事等主题,让学生开展跨学科活动。美国克拉克学校(Clark Montessori Jr&sr High School)根据学生多元化来源,运用创新方法进行课程设计与实施约两年的项目,主题包括“独立与相互依赖”“在社会中我是谁?”“我是谁”,学生在互相信任的环境中开展学习。温州中学则开展创客教育校本课程,以3D打印课程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4.学习资源创新

学习资源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个性化与学习空间的拓展与改造。数字化资源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个性化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增加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如哈尔滨香滨小学与高校合作个性化建设数字资源;北京四中网络空间师生互动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校本特色资源;加拿大诺布乐中心学校鼓励学生利用阿尔伯塔省的远程学习中心提供的数学、社会科学、艺术等类别的在线课程进行学习等。且随着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融合,学习空间延展到学校之外。充分利用地方特色资源,联合社会专业人士、科学家、高校研究团队及社区人员,应用公共学习空间如博物馆、动物园等促进学生持续学习,成为一种趋势。此外,对于教室学习空间的改造促进学习的发生,如青岛校企合作建设3D打印实验室,实现了学习、设计、实验、制作一体化;美国克拉克学校(Clark Montessori Jr&sr High School)利用当地的专家,应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等开展小组研究;芬兰斯奥瑞拉学校(Sorrila School)拓宽了学校的学习边界,利用社区的专业人士资源等。

5.教学组织创新

教学组织的变化更多体现在教学方式多样化与教学安排的灵活性两个方面。信息化时代不应将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其实更多的学习是发生在课堂之外的。翻转课堂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改造学习流程,促进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充分交流和深度互动;基于主题的项目式学习则融合多种探究方式,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特点开展有意义活动与特色课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综合学习能力。而灵活的安排促进了学生自主性与和个性化的发展,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与发展规律满足学生的需求。如江苏省张家港市万红小学基于在线主题社区开展项目学习;哈尔滨香滨小学利用采用情景驱动,问题发现,方案构想,探索体验,交流分享,提升应用的教学流程,支撑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温州中学开展基于设计的活动,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迭代促进学习的发生;希腊克里特岛的一所小学通过交互视频与位于雅典的一所小学开展了同步课堂,协作学习地理学科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知识;美国密歇根州科伦德尔高中教师制作资源,实行翻转课堂教学。

(二)国内外案例综合分析

国内外学校教学创新的30个典型案例在各创新维度上的总体分布如下页图所示。学校教学创新较多地体现在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维度,其次体现在学习内容和教师/促学者属性维度,在学习者属性维度创新的体现相对较少。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学习资源创新更多受到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各国政府高度重视优质学习资源的供给,在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层面学习资源的创新;在教学组织创新上受到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发挥更强的主体性,在学校内容维度的创新受到教育目标、社会需求及国家意识形态等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规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线教师在这方面的创新;教师/促学者属性创新方面,越来越多的学校源于教学创新的实际需求,一方面从学校内部对教师团队进行跨学科整合,另一方面联合家长、高校研究团队、社会专业人士等外部资源,形成人员组成多元化的教师实践共同体;在学习者属性方面,针对混龄学习者、特殊需求的学习者和跨时空的学习者的课堂教学在可适用性上受到具体情境的制约,操作上具有较大困难,因此这一方面的创新较少。

总体来说,教学创新是一种技术简单性和社会复杂性的创新。教学创新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或许更多的在于对涉及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创新过程进行规划、协调和实施方面遇到的障碍。这些障碍具体表现在:(1)教学创新特征本身层面,如教学创新的质量或实用性不高,教学创新缺乏关于目标和手段明确性的表述,教学变革所要求的技能和观念改变程度、教学策略的实施难度过大等;(2)学区和学校层面的障碍,如学校或教师对先前教学创新实践的消极经验过多,对于新的教学创新进行抵制,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以及缺乏创新文化氛围、资源支持和密切的监控;(3)在政府和体制层面上影响学校教学创新的障碍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固化和统一,学业评价制度中对学业成绩的过度强调等方面。

四、国内外中小学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动力机制

动力是在社会科学中指推动工作进展的力量。而机制就是在正视各个部分存在的前提之下,使各部分关系协同以使系统更好地发挥作用的具体运行方式。研究教学创新动力机制的关键在于把握教学创新系统的要素、要素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如何推动教学创新。案例分析发现,教学创新实践大致经历启动或采纳、实施、常规化或制度化三个阶段。启动或采纳阶段包括做出采纳或继续某项变革的决策过程,实施阶段涉及尝试将某种教育新理念或改革付诸实践的最初经验,常规化或制度化的过程是指创新持续深入并成为学校系统的组成部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国内外中小学教学创新实践的动力机制总结为以下三类:

1.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学创新的发起者,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迫于社会期待和压力而发起教学创新

学校管理者作为教学创新的发起者,自上而下地发起教学创新通常源于为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迫于社会期待和压力等目的。为保障教学创新的成功启动、实施和常规化,学校领导不仅需要对教学创新项目的实施流程有明确而详实的界定,而且需要对教学创新实施提供完备的支持。推动以学校管理者为主体发起的教学创新的着力点体现在:(1)学校组织架构的调整和变革,为师资和管理提供支持;(2)聚焦课程和教学;(3)优化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为教学创新提供设备和材料支持;(4)与教师一起制定新的课程计划,确定课堂教学计划;(5)监控学生学习绩效和表现;(6)积极寻求家庭、社区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形成家庭、学校和社区的伙伴关系。

2.教师作为教学创新的发起者,为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或优化教学而进行教学创新

教师不仅是教学创新的实践主体,同时在一些情况下也是教学创新的发起者。富兰(Micheal Fulan)指出,尽管教师作为一个群体很少有机会与新观念发生联系,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在教学中探究他们已经认识到的那些观念,但大多数教师的确在进行教学创新。教师作为教学创新的发起者进行教学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自身教学实践中所面临的问题,如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对班级中特殊需求学生的关注等。学校层面上推动以教师为主体发起的教学创新的着力点体现在:(1)为教师提供通畅的教育教学改革信息获取途径;(2)以教师共同体和教师专业发展带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变革;(3)激励机制保障教师发起的个人化的、小规模的教学创新在学校层面被广泛采纳;(4)学校层面形成安全、包容的学校文化氛围,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3.外部变革机构作为教学创新的发起者,以课题和项目的形式带动教学创新

实践证明,高校、企业以及非盈利基金会等外部变革机构对于激发和支持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大规模的教学创新实践都在一定程度与高校研究机构、非盈利基金会和商业机构建立了伙伴关系。学校层面上推动以高校、企业和非盈利组织为主体发起的教学创新的着力点体现在:(1)学校领导主动就本校教育教学的需求与外部变革机构寻求合作;(2)在研究机构和外部资金的支持下,引入信息化技术和工具促进教学创新;(3)形成学科专家、中小学一线教师、教学设计专家、企业技术支持人员为核心组成的教学创新团队,反思教学内容进行重构;(4)在课题和项目的带动下,培养本校教学创新骨干,以保证课题或项目结束后教学创新的可持续性。

五、学校层面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策略

研究表明,缺乏创新氛围、足够的资源支持和良好的激励与保障机制是学校层面推进教学创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障碍。针对这些障碍,本研究尝试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一)建立良好的创新氛围,重视团队协作与决策参与

为保证教学创新的持续性与活力,学校创新氛围的营造尤为关键。学校校长及管理者需寻找和获得资源以获得学校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建立与维持创新学习文化。在创新改革中,学校愿景的共同信念是调动团队的积极性,而团队成员之间开放、信任和肯定的关系是保证顺利实施的组织力量。学校管理者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制定有效的绩效责任与发展制度,营造教师群体的合作文化。校长积极参与教师创新教学活动之中,重视团队协作与决策参与权,提供支持性的额外资源,比如说教师对学习空间、时间与精力、基础设备及需要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需求。

(二)鼓励跨学科合作,构建多元化教学实践共同体

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需从现实非结构问题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展出问题解决能力及沟通表达能力等,而这必然要求教师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构建多元教学实践共同体是教学活动创新的激发与促进力量,而实践者同伴之间的帮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实现形式。如综合实践与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课的开展,从主题的设计到开展实施,这个过程涉及到融合性和综合性的知识及能力等,需要多学科多背景的教师合作才能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与引导。同时,针对学生在每个学段之间的衔接问题,需要跨学段的老师合作构建小学一初中或初中一高中教研组,设计过渡性的课程与相应的知识内容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三)联合高校研究团队及社会资源,打造支持服务与合作团队

信息技术将教师实践共同体的范围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空间,打开了学校教师与校外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合作渠道。学校与国际教育组织、高校研究团队与学校合作,辅助教师实施教学创新。很多学校利用网络空间,与家长实现紧密联系与互动,实现对学生共同教育的目标。社区资源的应用具有很大的潜力,挖掘社区中学习资源,如公共图书馆、动物园等学习场地的利用,邀请社区中专业性人才参与相应的主题研究。同时,由于信息产业的变化及当前教育行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愿意参与到教学创新实践之中,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资金及技术的支持。为保证教学创新的可实现与持续性,学校应联合各方力量打造支持服务与合作团队以支持创新活动的顺利实施。

(四)遵循教师创新实践规律,满足不同阶段教师需求

社会和学业期望给予老师不同程度的困难与焦虑。面临着日常工作负担与教学创新的制约,教师参与教学创新改革是一个历程,需要时间、精力与资源等各方面的支持。教师处于不同的情境与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面临着不同的需求。根据关注阶段理论,教师面对一项教学创新时首先关注自我,如“变革对我将会有什么影响”;其次关注任务,如“我怎样处理这些任务,怎样分配时间”,到发展到较高阶段时开始关注影响等。学校创新氛围、学习共同体、外部支持力量等都是为了教师能够顺利实施创新实践。总的来说,教师在决策中的角色以及个人努力的程度是教师考虑是否创新的重要原因,应建立良好的激励与保障机制,为教师提供发展机会与支持,以满足教师不同阶段的需求。

(五)培养本土教学创新实践教师和管理者,将教学创新常规化和制度化

教学创新可持续性是一个需要得到足够重视的实际问题。很多在启动阶段实施颇佳的教学创新项目在后期却不能持续的案例不胜枚举。究其原因,可能源于资金投入的不足,可能是教学创新发起者或实施主体的流失,亦或是学校领导缺乏兴趣,但归根结底在于没有将教学创新常规化和制度化。为实现教学创新的可持续,就需要在教学创新实践中培养大量善于且认可教学创新实践的教师和管理者,并且通过政策、预算和时间安排等使教学创新成为组织框架的一部分。

六、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30个典型案例分析发现:(1)总体来看,学校教学创新较多地体现在学习资源和教学组织维度,其次体现在学习内容和教师/促学者属性维度,在学习者属性维度创新的体现相对较少;(2)学校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的动力机制主要有学校管理者迫于外在压力或未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而发起教学创新,教师为优化自身教学实践而发起教学创新,外部变革机构以项目和课题的形式以学校作为实验基地而发起教学创新;(3)为保障学校教学创新实践的顺利推进,学校层面应首先建立起重视教师主体性的创新氛围,设立良好激励保障制度,为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提供支持服务团队,以满足教师在教学创新不同阶段的实际需求。

尽管具体情境中的教学创新的过程各不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任何成功的教学创新实践都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微妙的过程。教学创新的采纳、实施和持续不是个人或组织单独行动的结果,而是教学创新系统各要素在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的具体隋境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某一教学创新典型案例的成功经验并不能在另一情境中被直接复制。然而,分析成功的教学创新案例总能够为实践层面的教学变革带来或多或少的经验与启示。从我国来看,由于地域和社会文化背景的特殊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21世纪技能以应对未来的挑战,还应该体现在关注特殊学生(如留守儿童、残障儿童)的实际需求。政府、学校及各方社会力量应该协同推进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实践,为具有不同社会经济背景和需求的学生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权,实现教育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作者:刘晓琳 经倩霞

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2:

教育变革时期学校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摘要:本文通过了解学校心理学所具有的新特征、新变化,探索学校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以期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提出借鉴意义。

关键词:教育变革;学校心理学;生态模式;基于数据的问题解决模式

一、引言

学校心理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其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默(Witmer)和格塞尔(Gesell A)。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1]它和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学校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学校教育实践的需要,教育的发展变革决定着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方向。

二战以后,教育经历了重大变革,具体表现为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学校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革。目前,国际上存在三大教育思想,即终身教育思想、全民教育思想和全纳教育思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是大众化、民主化和平等化的教育。在教育制度方面,绝大多数国家的教育制度的一个总趋势是把“封闭型教育制度”改革为“开放型教育制度”。[2]在课程设置上越来越注重学生的自学能力、创造性思维、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目标规划、就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合作等技能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需要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来满足学习资源共享的需要。

教育变革势必影响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在教育变革时期学校心理学发生了哪些变化,存在哪些不足,发展趋势如何,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现状及未来如何?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也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二、学校心理学服务对象的范围扩大

在“二元教育制度”下,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相互对立,这使得长期以来学校心理学仅为个体有缺陷的儿童服务,仅为在校学生服务,这显然已经不符合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所追求的民主、平等、大众化教育目标的要求。

近年来,学校心理学为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它的服务对象已经覆盖到全体学生、教师、家长乃至学校管理者在内的广泛群体。

三、学校心理学任务的拓展

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弱点在于,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这一弱点,使得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长期被固定在评估、特殊教育决策方面。[3]

现在,学校心理学的服务范围扩展到心理预防和心理卫生、心理咨询、诊断性评价、行为矫正(即对学生语言方面、认知方面、行为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学习指导。[4]现在及其将来学校心理学的任务在于,教会人们处理现在和将来处理问题的能力。[5]2002年,NASP在美国举行的关于学校心理学未来的会议上提出了未来学校心理学发展的五点优先任务。第一,提高所有儿童的学习能力;第二,增强所有儿童的社会—情绪功能;第三,增加家庭—学校的合作和家长在学校中的参与程度;第四,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更有效的教育;第五,增加学校对儿童和家庭的服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并与公共服务互相配合。[6]

四、学校心理学服务指导模式的变化

长期以来,学校心理学服务一贯遵循的是“医学模式”。学校心理学家仅仅关注儿童本身,而忽视了处在家庭、学校、社会、社区中的儿童身边的人的重要性影响。

现在教育更加注重与社会相结合,伴随社区教育的发展,学校与社区、家长的关系也由校内教育向社区教育延伸。这要求学校心理学拓展原来的医学模式,更加关注系统和生态,更加关注问题解决。学校心理学服务一方面需要采取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服务模式,即生态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学校心理学关注健康系统和环境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心理学服务要采取基于数据的问题的解决模式。[7]

1.生态模式

生态理论认为,人类行为是个体特征和个体所处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这要求学校心理学不仅评价儿童本身的因素,还要评价环境因素以及儿童的能力和环境的匹配程度。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心理学家是儿童、家庭、学校所组成的这个功能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我们的任务是建构在学校心理学家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为儿童、青少年、家庭提供支持的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包括学校、家庭、社会、法律系统等;包括我们服务的儿童、家长、学校管理者、政府领导者等;包括我们发挥作用的环境,即家庭、学校、医院等。在学校内,学校心理学家要加强与教师的联系,配合教师处理学生的问题,而且学校心理学家要注意改变教师的行为。这就要求学校心理学家在制定学校心理学干预计划时,必须考虑老师的观点,便于老师们操作;在家庭内,学校心理学家要配合家长帮助儿童解决问题;在社会内,学校心理学家要寻求政策和公共法律支持。

2.基于数据的问题解决模式

按照学校心理学服务的医学模式,传统的学校心理学家往往根据以往的案例处理解决现在的问题,但是,没有两个案例是一模一样的,所以,学校心理学家不能把以前的研究方法直接用于现在的案例。而且,学校心理学家传统的任务就是把“问题”儿童、青少年从普通教育中筛选出来接受特殊教育,并不对其进行干预,这是不符合现代教育平等精神的。所以,学校心理学家应该采用基于问题的解决模式。

学校心理学服务基于问题的解决模式就是利用从评估中得到的数据(材料),给儿童、青少年提供干预服务。通过基于问题的解决模式就可以根据不同儿童、青少年的不同特点,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和治疗方法,而且通过这种模式,学校心理学家就把评估和干预联系起来了。

五、学校心理学的专业水平要求更高

1.现代教育对心理学家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学校心理学实践的范围开始扩大,作为一门职业也得到了规范和约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学生所要应对的问题比以前更多、更复杂,将来他们面临的挑战也将会更多,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新问题,现代教育需要更多的学校心理学家,同时对学校心理学家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要求学校心理学家交流的手段多样化

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教育从传统封闭式的模式转向开放式模式,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心理学家的通讯交流手段也在不断丰富。比如在不同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跨地区的实时交流,使学校心理学家的工作效率更高。这也对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六、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变革和国际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影响以及我国学校心理学家自身的努力,我国的学校心理学产生了变化和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得到了法律法规的支持。2001年3月15日,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明确提出:“特别是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这是我国第一次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规划。

我国学校心理学工作者在中小学开展了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为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高校开始了就业指导、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和服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我国的学校心理学也开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比如网络成瘾研究、独生子女心理健康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虽然,我国学校心理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一,服务对象、范围和模式还处于借鉴、摸索与争论的状态。第二,从事学校心理学研究的人数偏少。第三,缺少资格认证。我国学校心理学没有明确的服务人员审定标准,谁都可以称自己是学校心理学家,这样对学校心理学的发展不利,最终对教育不利。

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我国学校心理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可以预计,未来的十年将是我国学校心理学发展的春天。[8]第一,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将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学习和创新素质的提升、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取得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第二,我国学校心理学家的角色和功能将更明确。第三,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将设置成为独立专业。第四,我国学校心理学家的队伍将会更壮大,专业人员的培训也会更加规范。第五,与国际接轨。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将会继续吸收国外学校心理学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果,结合我国的国情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心理学。第六,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将会有更加完善的监督机制和法律保障。从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来看,法律保障有利于心理服务正规化,以防止受利益驱动而影响服务的科学性。

七、结语

学校心理学源于学校教育,是心理学和学校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当前,学校心理学在任务、服务范围、服务模式、专业水平等方面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国外学校心理学的发展已如火如荼,我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方兴未艾。学校心理学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在学科建设、组织发展、和国际学者合作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但是,我国的学校心理学的发展还处在幼年时期,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心理学发展模式,需要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长期合作和共同努力,这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辛涛,邹泓.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3]Ehrhardt—Padgett G N,Hatzichristou C,Kitson J,Meyers J.Awakening to a New Dawn:Perspectives of the Future of School Psychology.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18(4):483–496.

[4]林崇德.简论学校心理学的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59—66.

[5]Gutkin T B.School Psychology and Health Care:Moving Service Delivery in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1995,10(3):236—246.

[6]Dawson M,Cummings J A,Harrison P L,etal.The 2002 Multisite Conference on the Future of School Psychology:Next Steps.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18(4):497–509.

[7]Curtis M J,Chesno Grier J E,Hunley S A.The Changing Face of School Psychology:Trends in Data and Projections for the Future.School Psychology Quarterly,2003,18(4):409–430.

[8]黄希庭.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11.

收稿日期:2009-12-10

作者简介:高坡(1984—),男,江苏铜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维与推理。

作者:高 坡

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3:

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

摘要: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要借鉴人本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英语网络教学实践中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重视情感和人际关系、突出学习动机与情境等教学原则;根据不同情形,创新英语网络教学应与传统教学、自主学习、交互式教学、协作教学以及探索教学相结合;英语网络教学创新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升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人格发展以及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

我国传统的职专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淡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只注重“满堂灌”和“题海战术”,轻视口语和实际交际能力的培育;只注重教师“教”的结果,忽视学生“学”的过程。显然,这种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有悖现代教育理论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不可取的。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职专英语教学应把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全过程,以优化职专英语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既能达到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获取,又能把所学到的知识或技能内化,从而形成语感并能熟练地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从培养职专学生具有较强英语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出发,必须对传统英语教学进行创新。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要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现代语言学以及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尊重职专英语教学规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创造有个性和互动特色的英语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使其灵活运用各种英语学习策略、提升英语语言的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所要求的高素质职专人才的需要。

一、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要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

职专英语网络教学是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把职专生英语学习状况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理念、新思路,因而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要不断吸收和借鉴现代教学的先进理论。

1.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0世纪50-60年代兴起的人本主义,是以马斯洛、罗杰斯为代表。人本主义从人的存在出发,以人为本,揭示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非指导性的”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是学习主体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实现的过程,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倡导以学生经验为中心的“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语言教学的实质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即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参与语言教学过程;人际关系是有效语言学习的重要条件,情感在语言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都维系于课堂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教学目标就是“促进变化的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在职专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利用网络既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自由学习”,又能使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增长见识,在争鸣中增进友谊,从而有利于良好的师与生、生与生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2.社会认知主义教学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认知主义教学理论风靡全球,其代表人物为皮亚杰、奥苏贝尔。社会认知主义教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认知化现象,而非存在于个人头脑中的一个体系”,语言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再组织;语言学习并不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而在于依靠主观的构造形成‘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被动地做出反应,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因而语法运用能力离不开社会适宜性,而认知能力也要依靠社会交际而获得;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交际中使用语言,语言教学应帮助学生走进真实的话语场景或话语团体,必须与他人进行交流、协商与合作,恰当地理解并使用语言,而不仅仅“限于提供语法结构的练习或大量的语言输入材料”。社会认知主义为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英语网络教学中,计算机或网络能够提供或创设真实的社交场景,以其独特而便捷的方式帮助师生与外界沟通,而且英语网络教学的组织方式十分灵活,不受时空限制,既可结合教学大纲规定的课堂教学,又能以课外教学活动的形式进行。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兴起。建构主义以布鲁纳、维果斯基为代表,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是认知结构的建构和重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资料提供者,教师的价值体现在能否激励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教学就是要创设或者利用各种情境,帮助学生利用先前的知识与已有的经验在当前情境中进行学习和认知,因此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语言熟练使用者可以向学习者传递语言系统的知识,学习者通过反复模仿、操练,形成自发的语言习惯,掌握语言结构,从一定意义上讲,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刺激一反应一巩固”的过程。英语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习个体的“自主建构”意识。能够将信息和网络技术有效地融合于英语教学过程,为“自主建构”学习提供一种理想的教学环境,从而实现“自主探索、情境创设、多重交互、互助合作、资源共享”等多方面要求的新型教学方式。

二、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应遵循的现代教学原则

人本主义、社会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叛”,代表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发展趋势。综合分析这些理论流派的价值取向和变革走势,既有助于摒弃传统教学理念,又能了解各种教学理论的基本规律,为我们建构有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视角和值得借鉴的路径,因而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至少应遵循以下基本教学原则:

1.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现代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人本主义认为,所有的教学活动“不仅要服从‘自我’的需要,而且也要围绕着‘自我’进行”。因而“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社会认知主义认为:“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去发现、探索所学的知识和规律,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教学情境中的主角,教学情境中要尊重学

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在成为教学情境中的主角以后,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随着职专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局部校园网、双向闭路电视点播教学网、语音广播网和双向评价系统等的开通和建设的不断完善,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就要突出学生在英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自始至终参与英语网络教学的决策,自觉地对自己的英语学习实施自我坚持和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原则

传统英语教学认为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不容怀疑,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权威地位,根本谈不上融洽的师生关系。而现代教学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情感和人际关系在教学中的促进作用。人本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情感影响为主要手段,成为学习者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助手”。因而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情感,以真挚、坦率的态度与学生平等相处,相互交流思想感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及自我实现。社会认知主义主张“把教学目标放在发展学生能力上,创造良好的情感和人际关系,让学生从自身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进行学习,是教学的关键”;“师生情感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学环境的要组成重部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其他人的知识的协调是通过个人互动和有目的地参与结构化的生活方式来实现的。”虽然不同派别的建构主义具有不同的中心概念,但都反映了师生在平等、友好、融洽的气氛中实现对话、交流、合作。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创新就是要利用网络多媒体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实现师生平等友好的情感交流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3.突出学习动机与情境的原则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需要动机。需要情境。传统教学是先教后学,而现代教学要求学生先学后教。人本主义认为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每一个人内在潜能的发展,“教学不是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能,而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促使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情境”。社会认知主义认为“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是关系到教学成败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的职责是使学生对认知本身感兴趣,最好的办法是让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之间有适当的距离,这对引起认知驱力最为有效”。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不是通过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知识就可以完成的,知识也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教学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教学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英语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查询与英语教学相关的信息和内容,这样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带着自己的见解或疑惑走进新的学习中时,注意力和思维的焦点就会相对集中,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内驱力。

三、创新职专英语网络教学方式

网络只是为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供了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一教学环境优势的充分体现和培养目标的最终实现,还有赖于网络教学的创新。随着网络立体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立与完善,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以及社会认知主义所倡导的各种新型教学方式并存就能实现。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立足于信息技术和多媒体网络的优势,积极构建网络立体化的教学平台,在教学方式上大胆创新,实施多种教学方式并存,优势互补。

1.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在网络教学中,每一位学习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在自己方便的时候从互联网上自由地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方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离不开由多媒体网络学习资源、网上学习社区及网络技术平台构成的全新的网络学习环境。但在一定程度上网络教学也离不开传统教学,网络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基于多媒体课室的以阅读为主线的大班读写译综合训练课程,它以《英语新课程标准》为蓝本,进行以阅读教学为主、写译教学为辅的语言综合技能训练,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混合教学模式。

2.网络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

网络教学和自主学习相结合,即自主学习者运用计算机教学软件的英语学习系统(主要指校园网络和光盘)进行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师定时在线指导、答疑。其实质是培养基于计算机(校园网)的英语综合技能,尤其在听说技能训练课程教学中培养学习者获取知识和建构知识的能力,在主体认知生成过程中融入学习者的创造性见解。

3.网络教学与交互式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能够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其提供的外部刺激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照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此其对知识保持的效果大大优于传统教学方式。网络教学与交互式教学策略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形成学习动机,而且使学生在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

4.网络教学与协作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有利于实现协作式教学策略。协作教学模式是一种为了促进学习,在教师的帮助下由某些学生协作完成某个给定学习目标的教学方法。其实质是通过创设情境,提供符合教学需求的外部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同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的同化和顺应过程得以发生和完成。基于网络的协作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在教师的协作下由多个学习者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互和合作,以达到深刻理解与掌握教学内容的目标,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学习责任的共同担当、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它不仅关注学生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也关注学生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更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的形成。

5.网络教学与探索教学相结合

网络教学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探索教学搭建平台。在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问题或疑难情境,学生根据问题收集信息,在材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解释,找出问题的答案,然后提交讨论。因特网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因而特别适合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学生通过在信息海洋中自由地探索、发现,并对所获取的大量信息进行分析、评价、优选和进一步的加工,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加以充分的利用。必将得到关于信息能力方面最好的学习与锻炼。

四、创新职专英语网络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深化职专英语教学改

革,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职专学校入校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学生的英语成绩参差不齐,许多学生存在厌学情绪,英语教学难度很大。因而深化职专英语教学改革,创新职专英语网络教学,就要求英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行教学,这样就可以使语言、图像和声音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多方面刺激,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英语学习方法,促进英语教与学双向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2.有利于增强职专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英语能力

兴趣是激发学生有效学习的内在动机。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讲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职专英语网络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以电脑为媒介设计制作的相关课件中,除了教学目的、重点外,还可插入一些与文章相关的影视片段和图片、背景资料,不仅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特别是学生踊跃参与到教学当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时借助互联网,学生既可以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英语知识,又可以培育现代的创新意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3.有利于建立职专师生和谐关系,促进学生人格发展

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是职业教育的任务。在职专英语教学中利用网络实施情感教育,关注学生情感,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要设计思想道德和人格、品格有关的主题教育,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平对待学生,不要因为学生的成绩优劣、性别、出身等的不同而产生亲疏和偏向,从而达到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目的。

4.有利于开展英语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职专英语网络教学把信息技术作为英语教学的认知工具和知识载体,采用任务驱动学习、研究学习、自主探究学习、协作交流学习等策略,围绕英语学科知识进行整合,使学生在学科知识、主体意识、实践动手和计算机能力等方面均能得到显著提高,使教学手段趋于全方位、多层次,从而增大课堂容量,优化课堂教学,同时通过应用校园网中的学生栏目“虚拟社区”中的虚拟场景、人物、领养宠物等,让学生参与其中,这种角色化、情境化的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说、乐说、爱说,从而有利于开展英语交流,营造校园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关)罗杰斯,(美)福雷伯格,自由学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瑞士)皮亚杰著,傅统先译,儿童的语言与思维[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

[3](美)布鲁纳著,邵瑞珍译,教育过程[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4]刘宣文,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J].浙江师大学报,1999,(2)

[5](关)布鲁纳著,李儒译,教学理论之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瑞士)皮亚杰著,王宪钿译,发生认识论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高凌飚,王晶,教师的教学观——一个重要而崭新的研究领域[J].学科教育,2003,(7)

[8]李红霞,让课堂因生成而美丽[J].江苏教育研究,2004,(8)

[9]课程教材研究所,心理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作者:支德银

上一篇: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论文下一篇:集团上半年工作总结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