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精彩课堂与德育教育

让英语课堂凸显赏识教育的精彩

摘 要: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巧用赏识教育可以收获良好的效果,英语教学质量会得到提升。本文主要阐述了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旨在说明赏识教育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赏识教育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能够被人赏识,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尤其对学生而言,他们期望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赏识教育更是要适时运用,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具有较大的成就感。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英语技能。下面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谈谈赏识教育在小學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一、运用赏识教育,活跃英语课堂气氛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起步阶段,在学习中更需要老师的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他们爱上学习。在课堂中教师巧妙融入赏识教育,可以凝聚学生的注意力,并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小学英语课堂也不例外,教师采用赏识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灵感的迸发,帮助学生树立开口讲英语的信心,还可以让学生轻松掌握教学内容,课堂吸引事半功倍。

比如,笔者讲到译林版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 3 《 My friends》时,为了使学生尽快掌握介绍朋友、打招呼等的句子用法,说:“Good morning, I am your teacher, and I am your friend.”学生很高兴地点头。笔者继续说:“I love you, because you are my friends, too.”然后,笔者用汉语说:“因为我们是朋友,所以你们愿意向你们的其他朋友介绍我吗?”学生大声说“愿意”。于是,笔者鼓励学生用英语介绍笔者,学生争先恐后举手,说出了“She is my teacher, and she is my friend, too.”在热烈的气氛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打招呼和介绍朋友的日常用语,也增进了笔者与学生之间的师生情谊。

在这节课中,笔者充分运用了赏识教育,拉近了笔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愿意以这种方式进行互动交流。通过笔者的友好示意,学生对学习英语充满了信心,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运用赏识教育,打造良好的学习体验

赏识教育的宗旨在于使学生对学习充满自信,减少自卑感,使其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摆脱学习的障碍,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对知识充满主动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比如,笔者讲到译林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Unit 3 《 Our animal friends》时,为了使学生掌握本单元的知识,首先,笔者鼓励学生将课文通读理解,并找出最喜欢的动物,以课文的方式进行复述和表达。比如,学生说:“I have an animal friend, it is black. It has four legs and a short tail.”笔者对于这样流利而准确的表达给予了表扬:“Good job!”并竖起了大拇指。在笔者的表扬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他们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特点,如“It's yellow.” “It can fly.”……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了良好的学习体验,这种体验成为学习中巨大的推动力量。

总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十分了解,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予以鼓励,学生对笔者的表扬感到十分开心,受到鼓舞,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赏识教育重在创造机会,为学生打破被动学习的枷锁,充分在课堂中展示自我。

三、运用赏识教育,树立正确学习观念

赏识教育要有一定的尺度,不是只能赞扬没有批评,过分赞扬会使学生越来越骄傲,甚至认不清存在的缺点,养成趾高气扬的性格。因此,教师要把握赞赏的度,适度表扬,对学生的缺点要明确指出,耐心开解,才是合理的教育之道。

比如,笔者讲到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 》时,因班级有几名学生十分骄傲自满,所以笔者借助这节课说:“了解这篇文章之后,大家觉得谁才是最愚蠢的,谁又是聪明的?”学生大声说是“The king is foolish. The little boy is clever.”笔者说:“是的,发现了缺点不指出或者不改正,是非常愚蠢的行为。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要善于发现自身的缺点并加以改正,这样你们就是那个聪明的little boy.”后来,那几个学生的缺点有所改善,变得谦虚。

总之,赏识教育并不是一味表扬,也不是过分批评,而是要有技巧,既要使学生有自信心,又要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发扬优点,改正存在的缺点。赏识教育的宗旨是发现学生的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综上所述,赏识教育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教师要使赏识教育变成一抹温暖的阳光,播撒到学生幼小的心灵,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使英语教学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张晓梅.英语教学中的赏识教育[J].江西教育,2008,(9).

[2]冯娟.大力推进赏识教育 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J].考试周刊,2008,(5).

作者:蔡亚梅

第2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让物理课堂更精彩

摘 要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如何在物理学中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更丰富多彩,是值得探究的课题。

关键词 仿真物理实验室;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

1 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

有人说未来教育是技术的教育,PPT和Flash课件、实物投影、仿真物理实验室、微课、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已经成为物理课首选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到了2005年,投影、PPT和Flash逐渐进入课堂教学,替代了录像机和幻灯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辅助手段。然而,仅仅过了不到五年的时间,实物投影、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都已经普及,伴随着智能手机和3G、4G网络的出现,更让教师随时可以上网,更带来思维和行为的改变。实物投影的应用使原本可见度比较低的演示实验直观性增强,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推广和应用,更让课堂教学由线性的PPT变成立体的多角度的课堂互动式教学。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仅带给视觉和教学方式的变革,更带来教学理念的更新。

2 仿真物理实验室给教学带来的冲击

近五年,随着中文版的多媒体制作程序(Macromedia Authorware)的完善和Flash课件制作技术的发展,逐渐开发出仿真物理实验室,并被制作成光盘发行和销售。仿真物理实验室的出现,给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

仿真物理实验室首先是思维方式上的冲击,也就是“虚拟认识论”对“传统教育教学论”的冲击[1]。“虚拟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感知觉世界,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人类实践方法。”[1]虚拟技术的发展,不但会带来教学方式的变革,而且会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虚拟技术不是虚幻的技术,而是可以看得见、可以感知的东西,正如张怡书中所说,“是一种人类实践法”。因此,仿真实验室不但可以验证很多定律,揭示很多物理规律和本质,还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实践活动。

仿真物理实验室其次是对传统实验教学的冲击,更能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仿真物理实验室可以模拟逼真的器材及实验过程,让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进行自主性探究学习,在家中、手机上都可以模拟实验,不受时间和空间及器材的限制。比如,应用仿真物理实验室不但可以模拟实验步骤、实验操作规程,还可以模拟实验器材的选择、借出与归还等。

在用仿真物理实验室做“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时,借用实验器材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选择实验器材的技能;先设计电路再按照电路图连接实验器材,可以帮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不经过检查和确认无法进行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步骤。仿真物理实验室还能够模拟现实中无法完成的实验,比如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在仿真物理实验室中就可以实现无摩擦的实验演示过程。

模拟实验不能全部替代真实实验。模拟实验,毕竟是用计算机模拟进行的实验。如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是没有实验误差的,这与真实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过重依赖模拟实验而不去做真实的实验,就无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更何况,在真实实验中学生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与合作,不同的思想和看法,可以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一种思想加上另一种思想就是两种思想,这是仿真模拟实验无法替代的。所以,模拟实验只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正确的实验步骤,根本无法完全替代真实实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进行有效整合,既发挥它们的优势,又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无法解决的实验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的实验态度,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 微课让物理课堂教学更丰富

微课是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教育资源,各种媒体对微课进行了如下定义:微课是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5~10分钟内,针对某个习题、知识点、教学环节进行精讲细解的音频或者视频。

微课实质是“课堂教学的片段”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微课真正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的融合,逐渐形成新的课程——微课程。微课一经推出,立刻以其时间短、内容精简、容量小等优势获得各级教育机构特别是网络教育机构的青睐。

如果有一个网络交互的平台,教师可以与学生实现网络授课、沟通、测评、互动。如果是专用的平台当然很好,但是需要专业人员开发,其实QQ、YY语音等聊天工具、学校的网站甚至邮箱也能承担起交互的作用。教师做好了微课,可以随时发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后反馈回来;也可以布置作业,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现在各种辅导班泛滥成灾,学生在路上又不安全,微课成了把教师请进家里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是人们一直梦想的未来教学。

物理课的微课范围非常广泛,有重点实验微课、习题讲解微课、重点知识微课,特别是一些不适合课堂教学演示的实验。如托里拆利实验,因为水银易挥发且有毒,不适合在教室中演示,所以用微课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实验的认知和理解。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在现实中无法演示的,但是用微课的形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实验的可行性和真实性,加深对理想实验法和科学推理法的认知和理解。微课的制作有现成的软件作为支持,教师可以从习题讲解开始制作微课,逐渐涉及其他方面。

微课的另一个功能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素养。教师在制作微课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语言精雕细琢,少说空话、废话,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加规范;还能加深自己对所教内容的进一步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微课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是值得广大教师学习和推广的一种资源。

4 交互式电子白板:仿真模拟实验室和微课在课堂上的展示平台

在课堂教学中,仿真模拟实验室和微课都需要一个平台来支持,这个平台就是交互式电子白板。

随着建设小康社会和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交互式电子白板逐渐走进农村中小学的教室。交互式电子白板主要由电子感应白板、电子感应笔、计算机和投影仪、实物展台等组成,具有“鼠标”“注解”“白板”三大功能。在鼠标状态下,电子感应笔相当于鼠标,可以进行电脑的操作,如文件的打开、关闭、复制、粘贴等;“注解”和 “白板”状态下,又有输入、图形、工具三项功能。电子感应笔既有鼠标的功能,也有在电子白板上绘图、书写文字、输入公式的功能。

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最大优点是交互,能够实现白板与计算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这一点对物理和其他学科教学帮助很大。不仅可以把原来的PPT、Flash课件在白板上呈现,还可以交互使用微课视频。例如:凸透镜成像可以把成像规律与电子白板软件有机结合,实现动态的移动,教学更加直观;把电路图的动态变化与电子白板有机结合,实现开关断开、闭合,以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调节,有助于学生实现电路的分析、判断和解决。几个学生的不同的解题方法也可以同时在一个屏幕上呈现,实现对比和交流。电子白板还可以录制整堂课,便于教师进行教后反思。

电子白板在文字书写上还是有缺憾的:一是书写起来不如粉笔自如;二是进行转换不易操作,特别是公式转换。尽管在不断改进,但是受软件的兼容性的影响较大。如果把手机手写屏的模式运用到电子白板中就好了,但是造价又非常高,是一般普通学校特别是偏远农村学校做不到的。

微课、仿真模拟实验室两种技术各有自己的特点,二者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载体,融合在一起,创建一个课堂教学的平台,发挥它们各自的特点,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的融合,从而启迪学生创造能力,让物理课堂更加精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怡著.虚拟认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作者:鲁德军,济南市章丘市相公庄镇相公中学,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物理教学(250203)。

欢迎订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导书》(上、下册)和《小学科学实验仪器手册》

为在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和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帮助各地做好小学科学教室的建设、配备和管理工作,切实加强小学科学教师和实验教师的实验教学能力培训,促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活动开展,充分发挥家庭和社区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中的作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特邀安徽省教育厅的彭志新同志编著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导书》(上、下册)和《小学科学实验仪器手册》并已正式出版发行。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指导书》上册阐述了实验教学法与探究式科学教育原理、实验教学规划与计划、实验教学管理与评价、实验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技术与自制教具、学生实验能力评测与课外科技活动等内容;下册依照现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内容顺序,设计和收集了便于小学生在课堂内外开展的1600多个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和观察、栽培、饲养等方面的科学探究活动项目。

《小学科学实验仪器手册》除按照部颁标准逐一介绍小学科学210多种教学仪器结构原理、使用维护等内容以外,阐述了小学科学教室建设、配备和各类日常管理规范。

有关本套图书的详细情况可登陆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网站(www.cete1987.com)查询,或致电010-62112678。凡订购此套图书的地市级以上教育技术装备管理部门可利用节假日预约作者为小学科学教师开设2~6小时专题讲座。每套图书可获赠1张包含3000多个实验教学和科学探究活动的视频链接地址光盘。

作者:鲁德军

第3篇:精彩的生成性课堂源于教师的教育智慧

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甬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程实施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其不确定性表明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新课标下的学习,已从原来的“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因而应更多地关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这虽然会给教师的教学预设和课堂调控增加难度,但这些资源如处理得当,会让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课堂也因蕴涵无穷的生命力而精彩纷呈。

一、精心预设,埋设课堂生成之“火种”

关注课堂生成并非对课前准备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了精心的预设,才会有活跃的课堂,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教师应通过自己的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创设提供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探究。尽可能立足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胸有成竹”,从容应对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和即时生成的课程资源。笔者对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河流地貌的发育”一节中“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部分,以长江为案例,设计成“长江之旅”,从发源地、虎跳峡和三峡、荆江到长江三角洲等,在一路“长江畅游”中,师生一起“饱览”沿江各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共同探索其成因。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积极认知,在交往互动中探究新知,并从中产生新的问题。如有的新疆班学生联想到家乡,提出和田等昆仑山麓的绿洲是否属于河流冲积扇地貌?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展开过程中,加强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多向互动,在积极的思维中触发生成,在进一步的探究中收获生成的精彩,并从中享受到探究的乐趣。

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建构,建构的基础是已有的经验,建构需要支持性的环境和条件。因此课前预设,一要合理整合教材。在教学设计中应对教材作必要的加工、重组。上述“导游式”设计就完全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也可以把学生熟知的、具有时代气息的资料,整合到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学科的有用性,引导学生乐学。二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包括他们的学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这是课堂生成的“着力点”。上例新疆班学生所触发的问题,就源于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市级地理新课改观摩课上,一位名教师精心设计了一堂交往互动的地理课,但在借班上课时,因为学生基础的差异,没有“动”起来,这位教师虽然凭借熟练的课堂驾驭能力,通过精讲把课上得同样精彩,却缺乏生成。

二、活跃氛围,营造课堂生成之“温床”

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状态,他们才会心情愉悦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创新思维也才能孕育、诞生。因此必须转变师生角色,在真正意义上变革师生关系。教师要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台,从课堂教学的主角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还学生以主体地位。随着师生角色的转变,师生间的心理紧张气氛得以消除,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对话频繁,逐渐建构起“民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在此前提下,应着力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创造课堂中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开放式思考与讨论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成为一个开放、自由的系统。在教学内容上,引入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具体案例,有序拓展学科内容;在教学形式上,积极开展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考虑分析问题时,才会真正进入创造性的状态;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开放心态,凸现主体性,张扬个性,激发创新的灵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丰富的信息土壤。在这种自由融洽、多向交往的教学场景中,学生必然会在多向思维的碰撞中触发出生成的“火花”,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进而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度的最大化。在这中间,教师的角色与任务在于“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并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

三、引领探究,触发课堂生成之“火花”

叶圣陶老先生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学得之……”新课标下,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着“平等中的首席”地位,是课堂教学的策划设计者和组织引导者,需要较强的驾驭能力,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新课标倡导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学生在探究中遇阻时,教师应循循善诱,通过设置具有层次的小问题等形式,为学生的持续探究提供“阶梯”,使学生循序渐进,直至问题的解决;当学生理解发生偏离时,教师应循着学生思路找出其偏离的原因,并在提出质疑中,提供可深入思考与探究的思路或思维导向,使学生茅塞顿开,实现思路的“回归”;当知识和技能需要提炼为思想和方法时,教师应给学生以充分的思考与讨论,更多地由学生归纳和相互补充,教师也宜融入学生之中“共同探讨”,并给予适时点拨。

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学会适当“留白”。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再也不能将知识完全“嚼烂”后喂给学生,应留给学生发挥个人才智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让他们在自探中自悟,从“无”中生出“有”来。教师也需学会“等待”,不应“越俎代庖”。知识的探索需要一定时间,在日常教学中,为了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常常会打断学生的思绪,以避免学生所谓的无效探索。但这也必然只能让学生沿着固定线路行程,发现不了“意外的甬道和美丽的图景”。等待,其价值在于让学生加深体验,学生只有在亲身体验中,才会有新的发现并收获课堂生成。

良好的课堂引领意识和引领能力是现代地理教师之必备,教师富有成效的引领,为最终实现课堂生成“搭桥铺路”。教师在教学引领中要注意做到“三不”,即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

四、倾听观察,捕捉课堂生成之“瞬间”

叶澜教授指出:“过程生成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对信息的捕捉、判断、重建的能力。动态生成要求教师养成在课堂上倾听学生,不断编织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随时捕捉瞬间生成的“火花”。而要炼就这样一双“慧眼”,首先,教师需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树立“卓越的教学使学习者频出奇思、教授者陷入困境”的课堂教学认识,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有时可能是学生的正式发问,有时可能是学生的一声低咕,甚至是沉思中迷惑的眼神等,需要教师以其敏锐性去感知判断。其次,教师要学会倾听,想学生所想,有时甚至要充分重视学生有“价值”的错误资源,而不是简单地否定了事,因为有的可能代表着部分学生的理解与认识,有的或许有些“独辟蹊径”的价值成分等。尽管这样的错误有时“出乎意外”,但应掌控这样的契机,随机应变,引领这瞬间即逝的思维火花走向生成。有经验的教师,还善于挖掘其潜在资源,将其转化为有用于教学的生成性资源。笔者在新疆班教学人教版必修1第3章“水循环”内容时,在讲完水循环类型及组成环节后,让学生举实例以加深理解。有学生举了“塔里木河”这一地表径流的实例。笔者当即提问:塔里木河参与了哪种水循环?由此引发了学生的争执。一部分学生认为,课本中明确海陆间循环由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环节构成,而陆地内循环由蒸发和植物蒸腾、降水等环节构成,因此塔里木河作为地表径流,参与海陆间循环无疑。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海陆间循环中的径流是流入海洋的,而塔里木河消失在沙漠中,似乎没有参与海陆间循环。通过这一争执,学生对水循环及其环节组成的理解更加深刻。

五、机智应变,收获课堂生成之精彩

法国著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Edgar Morin)认为:“程序是不能改变的,在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或危险时它只有中止。策略则可以根据所获信息改变预定的行动方案,甚至创造新的方案。”课堂动态生成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法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对捕捉到的生成性课程问题,教师要凭借自身经验和直觉,迅速并准确地判断出其有无价值:是否与课堂教学内容有联系?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引发原因是什么?等,以此来决定是否应将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如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或关系不密切,教师宜进行简单交代说明后,及时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内容的探究上;如与课堂教学内容关系紧密且有助于促进学生某方面发展,则应采取恰当的行动,在不影响教学主要目标实现的情况下,及时修正和调整课堂教学预设进程,重组各种生成性课程资源,使之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并从中领略到更多教学的乐趣和收获。但若视而不见或不能机智果断地调整教学行为,则非但错失了让课堂大放异彩的机会,更会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而湮灭。因而叶澜教授指出,教师要“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情境及时作出决定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魅力……”及时捕捉和充分利用生成性课程资源,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智慧:见识学养、机智应变,以及对学生的熟知等,而这种智慧的养成和提升,依赖于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做一个有心人,不断反思和总结,不断历练。

新课标下的地理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动态生成的过程,需要教师充分发挥课堂引领艺术,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学生“有中生有,无中生有”,从课堂生成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地理课堂充满智慧、生机和灵性,在动态生成中绽放精彩!▲

作者:张伟明

第4篇:<<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读后感

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是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关注的焦点,也是很多语文老师困惑的问题之一,课堂应该走预设的路还是走生成的路?只要是生成的都好吗?怎样 才能催生更多有效的生成呢?近段时间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读了《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一书,感触颇深,收益匪浅。书中概括的写了随着课改的深入,“预设” 和“生成”这对互相对立的概念已不断的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对学生“统死”,基本上是按照固定的路线实施“硬操作”,结果和许多“美 丽的图景”失之交臂新课程实施后教师开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不断冲击着旧的 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但冷静分析这些现象,有较多的课堂表面上似乎师生互动非常之好,有问,有答,有操作,而就其实质而言,还是没有超越原有的教学模式。

1、“预设”不够准确,结果导致“生成”时乱了手脚。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其一是“粗处理”,问题设计范围过广,没有穷尽学生可能出现的回答情况,怎能游刃有余?

其二是“精处理”,问题设计太细,有支解内容嫌疑,学生疲于细枝末节的回答,又怎能动态生成?

反思自己的语文课堂的确如此,本人已有的文化知识常常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尤其是面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或是不能根据实际情 况有效的组织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或是置之不理,仍按预设方案进行;或是对文本价值判断不分主次或失察,疲于应付,因此,我不得不思考语文课堂应该“预设 什么”、“怎么预设”的问题,思考如何通过“预设”去促成“生成”,如何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问题。

通过学习我认为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已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一切的预设了然于胸,做到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很好地驾驭新课程的课堂。那么如何有效的预设呢?

1、预设生动的情境

在生动的情境中学习语文是新课程课堂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他体现了“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的意图,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和态度。”我在教学《江姐》一文时,先让学生看江姐就义时的图片,同时在背景音乐“红梅赞”的伴奏下,我声情并茂的讲解了江姐的生平,这样英雄的形象就站 在了学生心头,进而感知学习文本知识就容易多了,自认为这个预设是成功的。

2、充分了解学生,预设“已知” 新课程主张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我们应该以学生的心里发展为主线,以学生的眼界去设计教学思想,预测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并把握学生的“现有 发展水平”。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在他的作品中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 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可以说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 样一个教学理念。而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因此,以后我应该在进行 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3、预设学生的“未知”

教师不但要预设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设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有可能不知道的,“未知”的, 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 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厚度、深度和广度,在横向、纵向相结合的预设中追求课堂教学的精彩。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 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对话,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预约的精彩。也只有这样,当课堂出现未曾或无法预见的情况时,教师该有足够的智慧去应对,从而将课堂引向精彩, 而不至于听之任之,甚至手足无措,方寸大乱。

这个方面我曾有过深刻教训,在上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因为没有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那天课题导入后我布置学生自学,忽然一位同学站起来说: “老师,我对这篇文章有意见。”“什么呀?”冷不丁的,我被吓了一跳。“喏,就是这句话„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太不真实了,孩子们 都上学去了,连四五岁的儿童也上幼儿园了,哪有孩子去放牛吹笛呀?还有从„成天‟这个词里我领会到牧童不是真的只吹一天短笛,而是很多天,这更不可能 了。”她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也是啊,除非是双休日我们才有空。”“哇,骑到牛背上多好玩。”.....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心里却不禁“咯 噔”一下,不觉汗颜,课题引入时我偷工减料,只简单介绍说,本文作者朱自清是伟大的散文家、诗人。预设时也根本没想到这个问题,说实话我对语文知识的教学 环节设计是比较注重的,却忽视了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没有深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预设。更没告诉他们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什么年代,难怪他们要这么认 为了,我连忙想亡羊补牢,去讲台找寻语文教参,真是要命,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可是我也确实不知道朱自清是什么时候写这篇文章的,也不知道他是那年去世的。 只是有个模糊的概念,《春》这篇文章应该是作者在解放前写的,怎么办?公开说我不知道吧,我倒不怕出丑,可这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打折扣,或者狠狠的 瞪一眼这刁钻古怪的学生,让她永远的记住这样的意见不可以被采纳,因为与语文知识的学习关系不大。可看着那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又怎么忍心?急中生智 我搬出了《义务教育法》,现在我国所有适龄儿童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当然没有空闲的孩子去学放牛吹笛了,作者写的是以前的事,那时侯很多家里的孩子都上不 起学,有的孩子就给有钱人家去放牛做工。(我生怕他们又提出上不起学怎么会有牛的问题,把话给他们封死了)“是吗?”孩子们还是半信半疑,“不信的话,回 家问你们爷爷奶奶去。”搞了好半天,才得以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一下课,我飞快奔回办公室找到教参一看,暗自庆幸没有误导学生,原来朱自清在1948年就 去世了,那《春》这篇文章里写的牧童就是解放前的孩子了。事后我楞了好一阵子,为自己知识的贫乏而难受,也为自己预设不全面而后悔,更为自己在课堂的窘迫 表现而羞愧。孩子在探究自己未知时,他们的创新思维是得到了培养和发展,惟有在以后的课堂预设时多为孩子考虑一些,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多设身处地的站在 学生的角度看问题,多给自己充充电,以防陷入类似两难的境地。

4、生成-----预设的升华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也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如今的课堂正显现出刚性向弹性转变的趋势,更关注过程和体验,关注过程和体验中即时生成的东西。在动态的生成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 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教师的角色从教学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 “首席”的教师,离开了引导与调控,教学目标 的达成,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时间的控制就难以得到落实,以至于学生中产生的思维创新 的火花不能引燃。如果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教学艺术,因此,我认为在教师转变观念时,也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即 从“教书匠”转变为“艺术大师”,这样,我们的课堂生成才会时时升华、处处升华。而这个“艺术大师”的形成就应该是教师不断的完善自己,反思自己,充实自 己,锻炼自己的过程。

5、创设教学环境,生成动态资源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 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教学案例:如我在教学《林海》一文时,有一个同学忽然对文本提出质疑:“„只有画家才能 写出这么多绿颜色来呢。‟这句话为什么要这样说,画家应该用画的,为什么说写呢?”对这样史料未及的问题,我没有草率了事,而是改变原来预设,引发他们就 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同学们各抒己见,都亮出了自己的不同观点,从而获得了更深一步的知识,他们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然后我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 到的这些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 这堂课上,老师用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 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

6、提升教育智慧,捕捉动态资源 课堂生成的动态资源具有随机性和偶发性,即在每个人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敏锐的发现、捕捉、利用这些资源。当课堂上出现动态 教学资源信息时,教师的第一反应应该是辩识其价值,去伪存真,并作出教学决策:是否有用?何时使用?怎样使用?继而确认资源特点,取其精义,并将之融入教 学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资源识别力,只有勇于进取的教师才会时自己的教育智慧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不断得到发展。我在教学 《詹天佑》一文时是这样设计的:初读、再读、三读课文后,我请学生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并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兴趣的可以进行小组交流。但我很快发现许多 学生并没有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可能是上节语文课画了温柔的大兴安岭、险峻的秦岭,他们意犹未尽)忽然我发现其中几幅有问题的画,一张 是画了詹天佑采用“中部凿井法”隧道示意图,一张是表示詹天佑创造“人字形”线路的铁路示意图,前一张只画了4个工作面,而且不在一条线上,后一张画了一 个倒立的“人”字。我马上调整教案,就从这几幅图入手,先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正确画出示意图,再让学生闭上眼走一走,体会开凿隧道定点构图的严谨,扛起长 竹条拐一拐,体会“人字形”线路两个火车头的妙用,这样学生就在亲身实践中领略到了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创新精神。------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 学 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 成”。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 的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只有预设与生成并重,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走笔至此,我深深体会到,教师只有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既要深入研读文本,在文本解读的点上有个人心得,又要博览群书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预设教学过 程、方法和要提出的问题,还善于运用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做有效的催发者,做生成信息的裁判者,从而才能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以期在身临课堂“意外”之 际,能从容不迫,化“意外”为“不期而遇的精彩”。

第5篇:预设与生成,演绎高中信息技术精彩课堂

【摘要】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课堂的全部细节。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的意外,一旦“不速之客”出现,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有时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关键词】预设

生成

错误资源

高中信息技术

精彩课堂

一堂课,预设是有序和高效教学的前提,而生成则更关注教与学的互动。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群体水平,这是教学的预设与课堂的生成是教学文化中最具有魅力所在。对学生来说,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尝试,一种创新,也是一种进步,对于错误,教师如能合理、巧妙地利用,就能有效推进教学创新;创设互动、开放的课堂促进资源生成,也能成为课堂中的亮点使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

一、捕捉学生的错误资源,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生命活力。

1、 巧妙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

为了追求教学流程的顺畅,在教学时不少老师层层作铺垫,处处作设防,努力避免或减少学生的错误,可往往事与愿违,冷不丁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事实上,学生的错误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学生出现错误也不一定是件坏事,利用得当,学生的错误有时会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尤其是能提供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剖析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并且经历从错误走向正确认识的过程,有利于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教学案例一:在以前“江苏省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考试题库中,出现了这样一个的操作题( 将文档中所有的“二氧化碳”替换成“CO2”),在这个题目中由于CO2中的2是一个下标,所以给这个题目增加了不少难度。虽然同学们都知道应该使用WORD2000中的“查找、替换”操作,但至于到底如何操作同学们心中都没底,于是本人让同学们自己先试着去探究。经过五分钟的自主探究后,请了几位同学讲了一下他们的解决方案。

生1:先在文档的最上方输入一个标准的“CO2”,并将其复制在剪贴板中,然后逐行扫描,遇到一个“二氧化碳”就用剪贴板中的“CO2”将其替换掉。

生2:这个方法有点麻烦,逐句扫描法是我们最容易想到的方法,但在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遗漏,如果文档较长的话工作量将会变得很大。我们还不如先查找到所有的“二氧化碳”,然后将它们都替换成“CO2”,这个时候的“CO2”中的“2”是大写的2,再做一次查找换操作,将其中的“2”都用下标2来替换不就成了。也就是作两次查找、替换操作。

通过两个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法的阐述,此时同学们一定有种豁然开朗的快感。虽然生2同学没有注意到一个小的细节问题,我也就将就就错,因利势导让它继续错下去吧。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的解决方法怎么样?

顿时有些学生的脸上的乌云变成了开了花的笑容。然后我对生2同学作了鼓励,让他将刚才的描述在电脑上用广播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作了个演示。他在操作的过程中技术很娴熟,文本录入时也很细心,一会儿就做完了。

师:同学们,这位同学的方法比第一位同学的要快好多,请同学们看看文档中的“二氧化碳”有没有都改成“CO2”,还有没有问题?

1 此时我顺势让学生去观察文档中出现的问题。

有多数学生3:文档中所有的2都改成了下标2,不该改的也改过来了。

师:哦,终于有同学看到了这一点,文档中所有的2都变成了下标2。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提示:同学们解题大的方向是对的,还是使用查找、替换的方法,只是同学们当时没有注意到一个小的细节。

生4:老师,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们可以先将“二氧化碳”替换成“CO*”,因为文档中没有*号,然后再查找所有的“*”替换成下标2。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么样?请同学们去试一下呢! 最后这个问题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被掌握了。这种操作方法操作难度最大,显然效率也是最高的。在这节课堂教学中,本人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学生参与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2.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

认真倾听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回答,能够帮助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理解、思考程度,这对于课堂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否在这个基础上及时对教学内容、教学难易、教学思路、教学环节等作出合理的取舍和调整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机智与否的生要指标,也是衡量一次教学活动是否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标志。有时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作出合理的调整,以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学案例二: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1.1信息及其特征,在让学生看完书上所提到的四个信息的基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后,让学生根据我的提问来说出信息的特征。 通过PPT演示:

1.人们说物质、能量、信息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我们离不开信息,信息具有价值性(板书)。信息给我们提供的价值却与物质、能量有很大的不同,请问下面哪些不是说信息的价值的?A.读书以明理 B.知彼知己,百战百胜 C.书中自有黄金屋 D.春雨贵如油

生1:D春雨贵如油:春雨像油一样的昂贵,这指的是物质。

生2:我也选D,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很多的知识,是指的信息,其余两个AB也指的是信息。

生3:C、D书中自有黄金屋寓意应该为:考功名,得利禄,而不是书中有很多的知识,指的是信息。

生4:我认为选D 一下子整个教室中出现了三种答案,大家都知道不选AB,在C和D之间选择,显然大家对C有疑问,本来在预设的时候本人还以为同学们都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涵意,真是让本人大跌眼镜。

师:“书中自有黄金屋”同学们对其意有疑问,那它到底是什么意思。目前已出现两个版本,到底哪个版本正确,还是有新的版本?我们就请“搜索引擎”来帮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说到上网搜索同学们又来劲了,又可以不受控制,自由了。经过一翻上网查找,发现“书中自有黄金屋”,指的是科举,是说读书考试以取仕,指的这件事。

最后本人作了总结。

师:由上面可以看出,信息的价值有两方面体现,一方面是直接体现为意识形态,提高精神生活、思维能力,如A就是;另一方面,作用于实践,提高物质、能量的生产与使用,如B是信息提高了军事能力。

2 本来在预设的时候我还以为同学们都了解“书中自有黄金屋”涵意,但最后课堂动态生成有好多同学不了解,为了让学生不是从我的口中找到答案,我就引导学生借助于学习工具“搜索引擎”来查找,让学生在气氛非常活跃的课堂中找到迷底CD。

教学反思: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选择题,但这反映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的观点与教师的或课本的答案不一致时,很多教师表现得很不耐烦,往往打断学生的发言,剥夺学生继续发言的机会,或教师自己将正确答案说出来。这样做不但让这个学生感到不受尊重,以后有可能不愿意发言,而且有可能扼杀一个精彩的观念。相反,如果教师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给学生表达不同观点的自由和机会,或引导学生借助于学习工具来寻找答案,课堂气氛就比较活跃,课堂上就会经常诞生精彩的观念。教师也需要进行不断的反思,特别是行动中的反思。而倾听学生,听到学生不同的声音,能使教师获取出乎意料的多种有效信息,或是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或是对弄错的东西扰乱反正,这样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师生共同成长。

二、捕捉学生的疑惑需求,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生命活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以后的多方面的发展和成长”。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整个课堂由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作为主线索,学生没有机会提问,也用不着提问,课堂上看似精彩的问答却始终不能融合成学生内部的思维网络和需求。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课堂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动态过程,是丰富多彩的。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势必会产生学生基于个体生命体验之上的各种见解或疑惑。在教学中,如果让学生真实思想得以充分暴露,同时最大程度地反映学生学习的意愿,也就是捕捉这种“非预设生成”的见解或疑惑,并及时调整教学行为,往往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生命的活力也就在探究中得以展现。

教学案例三: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2.4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在讲解到使用多样化的网络数据库时向学生介绍到“网上商城”,同学们很感兴趣。这时学生提出:“老师,如何在网上购物?”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老师完全可以找个理由推脱过去,可在多数学生渴望眼神中,本人感受到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于是就在教室的电脑里搜索出了有关在淘宝网买东西的步骤和要求的知识,带着学生研究了如何在淘宝网上购物,虽然学生的问题打乱了原定的教学计划,但学生满足的神情不正让我们感受到了非预设生成所带来的课堂活力吗?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面临疑难困惑能够自己提问是值得珍惜重视的好现象。学生提问是他们独立思考,自主学生的开始,也是他们思维向敏捷,思想走向深刻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并且筛选出其中有代表性的,充分利用,整合独特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四: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2.3文件的下载,记得一次在上到关于“文件下载工具”时有个学生向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上次我爸在网上用快车下了一个当时最新的电影《岁月神偷》,结果播放时说的话都是粤语又无中文字幕,我们全家都听不懂,那怎么办呀?”其他的学生好像也挺感兴趣的,我本来是不想叉开来讲的,但是当看到同学们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神,我也感受到了同学们的这种求知的渴望,我就向同学们介绍了一款媒体播放器——暴风影音,它具有手动加载字幕的功能,至于中文字幕哪来呢?同学们先学会如何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就可以了,字幕本身就是一个文件,这样自然地让学生的“归队”。

三、创设互动、开放的课堂促进资源生成,激发信息技术课堂生命活力

3 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

1、开放导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从封闭的“复习铺垫”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提出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案例五: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1.2.1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讲授时,用一个“你做我猜”的小游戏的方式导入,本人事先在电脑上用PPT做了一个演示文稿,请两位学生上来做这个游戏,一位同学看了电脑上的词语后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而另外一位同学在看不到这个词语的情况下来猜表演同学所要表达的词语,引出动作很难满足人类的信息需求,所以人类才不断的创新,转向接下来的教学要求“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得到激发,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这个游戏为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一个学生有可能在自己的已有经验、认识水平和智慧来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些方案之间可能存在差异,而这恰恰是通过“开放的导入”使学生的各种基础性“资源生成”的目的。

2、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的学生可以互补。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由于学生的差异,过程中会出现学生的疑惑,会产生认识的误区,也会出现创新的思想火花„„这过程之中生成的种种信息又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学案例六: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第一章最后一节,讲授到为什么说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时,为了说明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本人让同学们表达了各自的看法。一学生说上网,影响学习,荒废学业。青春期是学习文化知识的黄金时期,„„;另一学生马上说,上网严重损害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长时间上网,视力、记忆力明显下降,加上缺乏户外锻炼,„„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有学生反驳说上网可以拓展我们的视野,通过网络,我们能随时了解到国内外的新闻,欣赏大千世界的美丽风光„„ 另一学生说“通过网络我们能学到丰富的知识„„”。从这个案例中可见,当学生对同伴的回答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时,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独立思考,这正是学生逐渐理解,逐渐领悟,逐渐提升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学生认知矛盾转化的过程,对于这样的学生自发形成的争论,教师尽量不要做简单回答,而是做一个听众一个启发者,鼓励学生在产生疑问时,自主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生成一个个活生生的教学资源。

3、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获得动手做资源。信息技术学科课的特点是学生要动手操作学习,新课标非常注重学生的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参与到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体验信息技术探究的全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比如:让学生课前做,捕捉学生课前的体验资源;课前认真设计“课中做”,收集学生多维生成的资源;课后拓展延伸,收集持续生成的资源。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获得发展的场所。学生的做中思、做中学便由此展开。

恰当地抓住动态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当学生被激发起“兴奋”的学习状态,而发表精彩的观点时;当学生表情出现“细微”的变化时;当学生出现理解或误解的“错误”时;当师生互动中学生“随机”冒出的精彩火花时;当教师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时,都是意外的动态生成资源利用的好机会。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完全按照“预设”的步骤由教师导演下去,结果将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信息技术课堂将因此而变得机械呆板;但如果一味追求课堂上即时的“生成”,也会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导,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预设要有弹性有留白,以便在目标实施中能宽容地、开放地纳入不速之客的“生成”。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价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价值低的“生成”,应采取更为机智的方法,让其思维“归队”,回到预设的教学安 4 排上来。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此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临场应变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的心理状态,不同的处理方法会对学生有异样影响。课堂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意想不到的事,但只要在平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课前充分预设各种情况,以做到应万变的准备,老师遇事沉着冷静,保持清醒的头脑,本着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原则去处理,我相信信息技术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能进一步提高,任何突发事件都能应付自如。

参考文献:

1、《教育研究》199

7、9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作者:叶澜

2、《从“预成论”到“生成论”——教学观念的重要变革》 李柿

3、 吴刚平 刘良华主编《关注资源、学科与课堂的统整》华东师范出版社,2005.5

4、叶澜:《“新基础教育”发展性研究报告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

第6篇:语文课堂的显性精彩与隐性的关联性

语文教改以来,新理念越来越多,新形式越来越丰富,老师们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方法、手段,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语文课堂“精彩”纷呈,但语文课越来越不像语文课了。语文课上成了课件展示课、影视作品欣赏课、戏剧表演课……表面的繁荣掩饰不了背后的虚空,这些课堂忽略了语言文字,缺少了语文的东西,不少有识之士对此深感忧虑。著名语文教育家陈钟樑先生说:“眼下的语文课越上越大,也越上越空了。远离了文本,也远离了最有活力的语言文字。”江苏省苏州中学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的“本色语文”理论坚决反对花里胡哨的课堂,强调语文课要立足学生,立足教材,立足实际,立足师生教学的现实场景,不求新奇好看,以最朴素的形式实施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实实在在的给学生以启迪,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听、说、读、写。上海市特级教师、浦东名师贾志敏老师指出,语文教育应该拒绝“精彩”,语文课堂应该是静静的,学生们静心读书、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踊跃发言,而不是追求所谓的精彩。

语文课堂要不要精彩?回答是肯定的,难道要我们的语文课堂回到过去一支粉笔、一本书的状态?《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性质的定位是: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语意的角度,可以用一句话概括语文课程的任务: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课堂上出现的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精彩我们都不应该反对,并且应该为之鼓掌,为之叫好,这样的精彩越多越好。没有灵性的语文课是呆滞的、死板的,只有飘逸着灵性的语文课堂才是精彩的,才能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我们反对的是那些不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假精彩:无深刻内涵的表面上的热闹、老师课前安排好的表演,与文本内容无关的多媒体展示等等。

那么,怎样的课堂才算精彩呢?笔者以为,语文课堂的精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显性精彩,一类是隐性精彩。

显性精彩,是我们用眼睛和耳朵就可以感觉到的精彩。以下几种都属于显性精彩。

情境创设的匠心独运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他把课教„活‟了,把课教„活‟的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上创设一种令学生置身其中,流连忘返的情境,使学生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随课文内容的波澜起伏而流动,产生一种欲罢不能的浓郁兴致。”情境教学法的创立者李吉林老师把情境分为实体情境、模拟情境、语表情境、想象情境和推理情境。高明的语文老师,可以把精彩的情境创设贯穿课堂的始终,精彩不断。

教学语言的生动优美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语文老师课堂语言的重要性。教师的灵性寓于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有时宛若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在透视真情的吟诵中,使学生触摸文章跳动的脉搏,感悟文本背后的意境;有时恰似缕缕馨香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使与文本内蕴息息相通的文学气息和生命本真在课堂上徜徉。教师饱含魅力的语言可以洞开学生的心扉、唤醒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师生间的对话散发着浓浓的深情,渗透着感人心魄的魔力,闪烁着智慧的灵光。这是何其精彩!

生成问题的智慧处理

新课程呼唤生成的课堂,自从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之后,沉寂的课堂因此而显露生机,我们的老师对教学中生成的问题沉着应对,智慧处理,无法预约的精彩随处可见。

课堂中的显性精彩俯拾即是,而隐性精彩则是需要我们去用心体会、细细咀嚼才能发现的。如果说显性精彩已属可贵,那么隐性精彩则更为难得。

教学内容处理得当

教学内容处理,主要是教材的处理: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语文教师实施教学的必备素质之一就是教材处理的艺术,所谓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课堂上,老师们对教材或整体处理,或长文短教,或难文浅教,或短文细教,或浅文趣教……细细品味,不可谓不精彩。

教学过程行云流水

江苏省青年教师评优课中,一位老师教学《像山那样思考》一文,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山会思考吗?②“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③课文中还写到了哪些人(物)的思考?④这些思考同山的思考比较,孰高孰下?⑤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通过对这几个紧扣文题、由浅入深的问题的探讨,本文的主要教学目标——理清文章脉络,培养学生建立起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意识顺利达成,整个教学过程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如行云流水。如果不细细玩味,还真看不出老师设计的匠心,引导的得法。这就是隐性的精彩。聆听过黄厚江老师课的人都感到,他的“本色语文”课堂,绝不平淡,绝不平庸,相反愈显其深度和精彩,可谓“看似寻常最奇崛”。

教学节奏掌控自如

教师的灵性隐于富有节奏的课堂教学,时疏时密、时起时伏、时强时弱,充满问题的变换、知识的迁移、兴奋点的生成,不断给学生大脑新鲜的刺激,使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思维随时闪现灵性之光。课堂节奏中暗藏精彩。

教学思想春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课上,没有严厉的眼神,没有高声的呵斥,没有刻板的说教;有的是幽默睿智的语言、精确恰当的点拨、真诚热情的鼓励。精彩的语文课上看到的是学生纯真无邪的脸庞、悟性闪现的眼眸、侧耳凝神的表情。在精彩的语文课上,师生共同沐浴在快乐奋进的灿烂阳光下,师生绽放的笑靥构成课堂上永不枯萎的花朵。老师带给学生的是快乐的享受、情感的升华、信念的坚定和对理想的憧憬。

如何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只要是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都可以引入,只要是能激活语文课堂的做法都可以尝试。我们的语文课要追求显性的精彩,更要追求隐性的精彩。

最后,以著名特级教师于漪的呼吁作结:“砸开语文枷锁,让我们在激情飞扬,灵魂震荡,才华喷涌,思想闪光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真正通略语文的人文性、审美性、真正实现语文的实用性,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享受语文,传承中国文化!”

第7篇:课堂精彩片段

教学案例谈专项征文

课堂精彩片段——《落叶》教学案例

姓名:李静

工作单位:马驹桥学校

手机号:13466796478

邮箱:875525318@qq.com

邮编:101102

一、背景分析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并且将继续改革下去。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在课程改革政策下成长起来的一线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在北京版第三册《落叶》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对话,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落叶》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小故事。它通过描写不同小动物对落下来的树叶的反应,是学生知道:秋天到了,天气凉了,树叶落了,叶子往南飞。从而对大自然产生喜爱之情。有名人曾说,学习文章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我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图片,请同学欣赏图片,并且思考这是哪个季节的景象呢?这个季节还有什么特点呢?(出示课件:秋天的图画。)(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秋天的风是凉爽的。 生:秋天是五颜六色的。

生:秋天是丰收的季节。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秋天千姿百态的菊花开了,秋天是非常美丽的。 (学生兴趣盎然地说了起来,讲述着秋天的美好。)

师:秋天是非常美丽的,秋天是一幅多彩的画卷。秋天会有很多很多树叶落下来。你能猜猜树叶都落在哪儿吗?

生:树叶落在地上。 生:树叶落在院子里去了。 生:树叶落在河里了。 ....... 师:树叶落下来后会被哪些小动物发现呢?它们都能把落叶当做什么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树叶落在地上,小兔子走过来,把它当做扇子。 生: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把它当做伞。 生: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把它当做屋子。 生:树叶落在屋里,我走过来,把它当做书签。

(师灵机一动)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手里的叶子像什么?(教师拿起事先准备好的叶子给学生看,学生思考片刻,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生:我觉得那片枫树的叶子像五角星。 生:发现现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 „„

师:同学们说得棒极了!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秋天的气候是凉爽的,树叶会变黄,会落下来,燕子会往南飞。秋天是非常美丽的。

三、案例反思

学生的奇思妙想真让我感到兴奋!我也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道美丽的风景线。我没有按照自己“想当然”的观点去框定学生的思维,而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去讨论,去想象。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观点我给予肯定,并且珍视学生的发现,使学生在受到鼓舞,在轻松的氛围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这样的课堂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力的涌动,使我们感到语文因生活而精彩,生活因语文而灿烂。

(一)尊重生活,关注动态生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本案例中,我让学生思考树叶会落在什么地方?小动物们会把它当做什么。这一石却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观点。这便是生活给予学生的。有人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途径,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过程。案例中,我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个性化的理解,巧妙地将生成与预设融合起来,现场捕捉,智慧启迪,学生在与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创造性的见解,学生彼此之间在在交流之中相互启发。《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的结构,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美丽。

(二)感悟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感悟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感悟生活,从生活之水中激起灵感的浪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

案例中正是学生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了“落叶像扇子。落叶像五角星”等等的灵感。而这就需要在老师不断地帮助下,睁开眼睛凝视万物,竖起倾听万籁,敞开心灵关怀、感悟生活,激发兴趣,陶冶热爱生活的情感。案例中,学生在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涌出意想不到的新问题和新答案,始终使课堂充满着疑点,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三)回归生活,演绎精彩课堂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语文;生活中处处洋溢着语文气息,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由此可见,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教师和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平等地对话能调动学生结合生活来学习语文,切切实实地体现了全员参与、有效参与,也真正体现了课堂因生活而精彩,也充分突显了生活是课堂之源!

第8篇:感悟课堂精彩

感悟课堂精彩把握成长契机

-----学校公开课听评活动有感

9月21日、22日两天,对于我来讲是不同寻常的两天。在这两天时间里,我怀着期待和敬佩的心情去聆听每位老师的讲课。8位不同的做课教师,不同的设计思路,让我感受到了七小教师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和精湛的教学艺术。老师们用词的准确,情感的把握,朗读的指导,写作方法的渗透与练习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我受益匪浅。

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李占锋老师的看似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车艳丽老师课堂中的娓娓道来,秦萍老师恰如其分的情境创设,张培桔老师基于学生的步步推进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从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

一、解读文本的方法要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几位教师对文本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印象最深的是李占锋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一课,李老师真正的做到“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以孔子的身份—老师,围绕老师这一特殊身份,引导学生一起探讨孔子这位老师的课堂与课文,教学设计合理,流畅。 同时,坚持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每一个环节教学中都及时让学生进行有效练习,帮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车艳丽老师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一课,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做为切入点,完美地将课文教学与习作教学结合起来,令人叹为观止,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及时、有效的课堂评价必不可少

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新课改提倡多鼓励、多表扬和多肯定学生,帮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但是在课堂中多数老师包办了对学生的评价,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在这方面,李娇娴老师就做的非常好。李老师在执教《花钟》一课时,学生无论是回答问题或是朗读之后,李老师都能及时、有效地做出评价。比如,在完成自学提示一时,教师边利用大屏幕出示不同时刻开放的九种花边引导学生进行诵读,在学生第一次朗读之后,李老师就及时地指导学生在朗读时应该做到声音响亮、不拖腔、带感情,对学生再次朗读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本次听课,赞叹、感慨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如何才能像李占锋老师、车艳丽老师、张培桔老师、李娇娴老师„„那样成为课堂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如何才能让课堂有如此的魅力,让学生轻松度过还意犹未尽?如何让学生乐此不疲、有说的欲望?通过此次听课与评课,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1.充分调动学生资源,让学生互学。

2.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说,教学生把话说完整,说得有条理。

3.吃透教材,深入研读教材,了解所教课文内容与背景。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4.巧用心思,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自己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5.在课堂上多设计互动的成分,让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真正体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榜样就在身边,而我需要更加努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坚信自己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邢培菊 2017.9.26

第9篇: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细节成就课堂精彩

——《透视名师课堂管理》读后感

赵国忠先生的《透视名师课堂管理——名师课堂管理的66个经典细节》一书,涵盖了名师在日常课堂管理中关注的66个经典细节。如“用心记住每一个同学的名字”、“提前三分钟进教室”、“赏识你的学生”、“让学生在幽默和笑声中学习”、“经常梳理自己的课堂”、“帮助学生赢得信心”等等。书中的每一个经典细节都呈现出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技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课堂魅力等,值得我们细心品味、学习和借鉴。

老子曰:“天下大事,必做于细”。课堂管理在于细节。名师课堂细节管理迸发智慧、传递真情、彰显人性,演绎精彩。

那么,课堂细节是什么?

课堂细节是教师在教学进程中富有教学价值的环节和情节,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细小的教学环节等。

课堂细节虽小,却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课堂细节虽小,却能闪耀出教师生命智慧的光环;课堂细节虽小,却是他们灵动地创造。

教学细节稍纵即逝,要靠教师去扑捉。教师若能谨慎地、智慧地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让课堂生成精彩,给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那么课堂将会成为充满诗意和快乐的地方。

精彩的教育细节构成了经典的教学课堂细节的管理折射出教师

1 的智慧与灵性。

所以,成功的教学注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关注教学细节是提升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关注教学细节,需要我们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反思“过去”的教学细节,改造“惯常”的教学细节,创造崭新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知识、情感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舒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并雕琢教学细节,教师要始终对学生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有效触动学生心灵,让灵动的智慧和人文的光辉盈满课堂。

纵观名师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善于用特有的教学机智去捕捉课堂中每一个教学细节,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揣摩教学的一言一语,一招一式,尽量追求教学的合理化、智慧化、精确化,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与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只有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方能成就精彩课堂。

上一篇:西药调剂室工作制度下一篇:人才开发经验汇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