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考察报告

2022-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份优质的报告,需要以总结性的语录、合理的格式,进行工作与学习内容的记录。想必你也正在为如何写好报告而发愁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农业考察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农业考察报告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

经厅领导批准,广西农业考察团一行16人,于2005年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市场等考察。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的农业管理机构、维多利亚州农业生产系统研究中心、农场,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家等进行座谈和交流,考察活动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洲、新西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

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一是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为了加强农业,澳大利亚政府于近年专门成立了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不断地调整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稳步发展。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89%为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耕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共有4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人工草场面积为天然草场的一倍多。全国有羊场2.44万个,奶牛场1.67万个。

新西兰人口360万,其中86%是英国移民的后裔,9%是毛利人。北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岛。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奥克兰,人口近80万,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

新西兰经济发达,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仍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的各种产品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出口值将近占总出口值的一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80%。

二、两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

(1)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近年来,两国注重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品种,改进品质,优胜劣汰,实施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牧草的种植、牛羊鹿的养殖、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布局合理,环环紧扣,产业链越拉越长,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据了解,目前两国70%以上的畜产品用于出口,其中新西兰畜产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达90%,畜产品出口值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44%。

(2)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两国的牧草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每户分别养殖牛、羊大约在200头和2500头左右。自然放牧草场一般每10年播种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种改良,则播期缩短;专门收割用作干草饲料的草场,每年播种、收割一般3茬左右。从两个国家的情况看,草场耕翻、牧草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捡拾、打捆、挤奶、剪毛等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来完成,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3)草场管理科学化。绿色农牧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大特色。两国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家在发展政策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畜牧业,而国内所需的粮食等则基本上依赖进口,不存在毁草种田的状况。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场管理的科学化,减少了对土地的耕作,几乎所有的国土面积都被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两国的农牧场完全实行私有化,农场主既种草又放牧,时刻注意牛羊的饲养量与草产量的平衡,避免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实际运行中,农场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定期测算出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牧草的产量,再根据牛羊的食草量,计算出草场宜放牧头数和放牧时间,进行科学轮流放牧,保持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值得借鉴学习的几点经验

1、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澳大利亚的农业投入水平稳步提高,以2000/2001年澳联邦政府预算开支为例,除正常的农业开支以外,联邦政府新增农业支出3.5亿澳元,主要用于对农民的扶持。其中,约3.1亿澳元增补“促进澳大利亚农业发展”一揽子方案,2230万用于保护动植物健康状况;850万澳元用于加强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部门;915万澳元用于促进澳与东帝汶边境地区的卫生检疫;365万澳元作为国家生物技术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原产地识别体系。(1)政府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联邦开发银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都为农场提供贷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显著增加。(2)通过各种补贴(如肥料补贴、石油补贴)减轻农场负担;(3)农场购买新设备、建储粮仓库、建围栏、理盐碱地、修渠筑坝等,政府给18%的补助;(4)税收优惠。农民在交纳个人所得税时,如当年收入高于前5年的平均数,则按平均数纳税;如低于前5年平均数,则按当年收人的一定比例纳税;政府对于农场设施和科研、推广部门给予免税。此外,对农业的援助还包括在市场不景气时给农民提供贷款,支持高效率和有潜力的农场扩大规模,帮助竞争中失利的农民转业等。

2、多渠道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澳洲政府为了鼓励农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农业各产业部门联合资助研究和推广的计划,产业部门和政府按1:1的原则出资(即只要生产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于本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每种农产品销售后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农技研究与推广。例如,每售一头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头猪提0.2澳元;羊毛生产者要交纳其羊毛收入的3%作为科研推广税,由各产业的法定机构在价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时常采取拨专款的方式强化某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经费的其他来源还有行业协会和公司的赞助,从受益于新技术的农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有偿服务的收入。80年代后期,全澳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经费约4亿澳元,其中州级政府机构分配得50%,科学与产业研究组织得35%,大学得10%,私人企业得5%。农业推广部门的经费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规定供给,其余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联邦政府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CSIRO共有22个科研部门,其中的农业研究部门承担对农产品及生产工艺的各项农业研究,这些部门均有政府财政拨款,也是农业领域获得政府资助最多的机构。1999年仅在农业研究方面,CSIRO就获得政府8000万澳元的资金支持,占同年政府对农业额外支持总额的80%。联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种研发机构是研究开发中心(CRC),由国营和私营部门组成从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学、CSIRO、州政府有关部门、公司及相关产业协会等,政府提供较少比例的资金扶持。

3、国家对小麦实行专营。对一种农产品实行垄断性经营,这在市场经济的国家是比较独特的。1939年澳大利亚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麦局这个垄断性机构,统管小麦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作为澳全体小麦种植业的代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垄断机构。近年来,其垄断地位已经下降。它的宗旨是:保护、发展和维持小麦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者收益;为粮食尤其是小麦生产者提供市场选择的机会;进行与粮食有关的加工及增值活动。小麦局的职能是:控制小麦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销售;从事其他粮食品种的购销和出口业务;安排用于国内销售和出口的小麦生产;促进、资助和从事与小麦经营和加工等业务有关的研究。小麦局可以从海外购买小麦,从事与其目标相符的其他商业活动,从事小麦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业务,并购买、经营相应的设施,从事与其商业活动相一致的财务与金融活动,提供与小麦营销有关的服务,在国内外指定代理商,并建立分支机构和合营企业。1989年,澳政府改变了小麦国内市场完全由小麦局控制的局面,放开市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买卖。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者能按实际市场价格做出生产决策,同时让生产者承担部分市场风险。小麦局为生产者提供所谓“集中池”(pooling),作为统一销售和结算方式,同时以一个平等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国内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

4、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服务的一大特点是任何服务都以合同制来实现。例如,各农场的剪羊毛工作多由专业的剪毛服务队承担,许多农场的大型农机作业如耕翻土地等也由专门的服务组织完成。合同服务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田基建、农产品运输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与私人兽医服务结合的兽医服务队伍,有兽医3000人,其中私人兽医占55%。所有兽医均受过高等教育并通过资格考试,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官方兽医服务组织通常把执行法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和推广服务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约有种子公司100个,原种羊繁育场1700多个。农作物和牧草种子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由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已形成整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

5、建立代表农民自己利益的组织——全国农民联盟(NFF)。全国农民联盟(NFF)是澳大利亚农民的一个团体,成立于1979年,其目的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乃至农业部门的利益。全国农民联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机构、农产品理事会和各州农民组织。联盟代表农民同政府、其他产业部门、其他产业组织、新闻媒介、社区组织和国外农民联组织打交道。对于联邦和州政府,它是一个“院外活动集团”,游说议员支持农民的利益。联盟调解农民与其他系统的纠纷,保护农民的利益。它还建立了数额为1000万澳元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活动,进行经济情况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等。它有一份发行量13万份的报纸《农民之声》,有全天24小时的新闻节目,还有一个综合学校教育项目,向许多中小学校提供有关资料。

6.重视资源利用与保护。澳大利亚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统和法律体系,通过土地管理机构来保证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国家的政策。澳大利亚的公有土地约占87%,大部分牧场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给牧场主和林业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采用喷灌、地下渗灌和滴灌技术,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积占43%,其余为水稻和其他谷物;(2)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3)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本世纪初,澳科学家就发现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们发现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他们推广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显著。

四、考察后的几点启示

1.加大农产品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澳大利亚农业已经步入现代化,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除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优势以外,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带动能力强,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学,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主体,各种协会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行为规范,良种繁育、技术服务、市场控制、政策扶持引导的操作主体。我区农业现代化虽已出现端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使我区农业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必须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模式上要走一条公司+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路子,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须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优势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组织,充当我区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主体。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通过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步伐。

2.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农产品品牌。

这次考察澳洲、新西兰比较深受启发的就是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安全卫生标准,包括生产基地的标准和成品标准。达到了标准就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安全食品生产体系建设。

3.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于出口创汇农业企业

在考察中我们体会到,要发展创汇农业,让我区农产品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在当前农业企业还不强大的情况下,靠农民或企业单枪匹马,没有政府扶持帮助,显然还要有较长的过程。企业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的整体宣传上,信息服务上、进关标准建设上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支持。

4.值得学习借鉴澳洲农业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与经验

澳大利亚城市污水处理后农业再利用的政策与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铺设主管线、建蓄水池、电力增容,每30公顷补贴400澳元,支管线和提灌设备由农场主自负,15年不收水费,维修费各自负责,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间影响农场种植政府还给予补偿。政府与农场实行合同管理,在农场申请建设前要交保证金,完工使用后如数退还。我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污水处理是个大难题,如果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够象澳大利亚那样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

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短,收获多,考察团成员表示,回国后要积极消化学习和考察的成果,乘势而上,努力工作,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

赴澳洲考察代表团成员名单

曾凡林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书记、副主任

陈国禄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黄镇良梧州市财政局副局长

谢文浩梧州市财政局科长

覃柱材梧州市农业局局长

魏德功梧州现代农业实验区副主任

黄世康岑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杨立坚岑溪市农业局局长

陈金乾苍梧县农业局局长

胡振钊中共藤县会员会副书记

黄保绪藤县农业局局长

刘东庆贵港市农业局局长

李水恒贵港市港北委员会区委副书记

卢绍全贵港市港北区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余伟红桂平市农业局局长

陈蓓广西经济对外交流中心翻译

第二篇: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

广西农业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农业考察报告经厅领导批准,广西农业考察团一行16人,于2016年2月24日至3月13日赴澳大利亚、新西兰进行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及销售市场等考察。先后考察了维多利亚州、昆士兰州的农业管理机构、维多利亚州农业生产系统研究中心、农场,与有关管理、科研人员和农场主、企业家等进行座谈和交流,考察活动收获很大。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澳洲、新西兰农业生产基本情况澳大利亚是一个以农牧业、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的国家,盛产羊、牛、小麦和蔗糖等农产品。农业生产优势明显:一是地域辽阔,人均耕地面积多。全国总面积76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0万人,每平方公里平均2.3人;全国农牧业用地约4.8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63%,农业人口人均农牧业用地27公顷,人均耕地面积近3公顷。二是适宜耕种的土地条件较好。澳大利亚有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畜牧业,三分之一的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于发展农牧业的地区土地条件均较好,土地平坦、肥沃,有一定的降雨量,适宜生产小麦、水稻、大麦、甘蔗、棉花等。三是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主要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了机械化。四是政府高度重视农牧业发展。为了加强农业,澳大利亚政府于近年专门成立了农林渔业部,管理全国的农业、林业、渔业生产和对外贸易。由于有这些优势和条件,加上政府不断地调整政策,澳大利亚农牧业近几年来稳步发展。新西兰位于太平洋西南部,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89%为山地和丘陵,平原面积仅占总面积的8%。全国2/3的土地适宜农牧,耕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共有48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场,人工草场面积为天然草场的一倍多。全国有羊场2.44万个,奶牛场1.67万个。新西兰人口360万,其中86%是英国移民的后裔,9%是毛利人。北岛人口约占总人口的3/4,最主要的大城市也集中在北岛。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和第一大商港是奥克兰,人口近80万,是国家最大的工业中心和国际交通枢纽。新西兰经济发达,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新西兰的大部分工业仍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农牧业的各种产品收入约占国民收入的3/4,以农牧业产品为原料的出口值将近占总出口值的一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0%左右;从事畜牧业的人口占农业人口的80%。

二、两国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1)农牧业发展产业化。近年来,两国注重组织引导农牧民根据市场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不断改善品种,改进品质,优胜劣汰,实施技术创新,从而提高了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特别是牧草的种植、牛羊鹿的养殖、畜产品的加工和出口等各个环节,布局合理,环环紧扣,产业链越拉越长,农产品多次加工、转化、增值,农牧业的发展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接轨。据了解,目前两国70%以上的畜产品用于出口,其中新西兰畜产品的出口比重更是高达90%,畜产品出口值占到全国出口总额的44%。

(2)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两国的牧草生产基本上是以农场为单位来组织进行的,生产规模一般在400至500公顷,每户分别养殖牛、羊大约在200头和2500头左右。自然放牧草场一般每10年播种一次,每年需施肥2至3次,如需品种改良,则播期缩短;专门收割用作干草饲料的草场,每年播种、收割一般3茬左右。从两个国家的情况看,草场耕翻、牧草播种、施肥、除草、收割、捡拾、打捆、挤奶、剪毛等各个环节都使用机械来完成,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基本实现了机械化。(3)草场管理科学化。绿色农牧业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大特色。两国人口稀少,资源丰富,国家在发展政策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注重发挥本国优势,将发展的重点锁定在畜牧业,而国内所需的粮食等则基本上依赖进口,不存在毁草种田的状况。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草场管理的科学化,减少了对土地的耕作,几乎所有的国土面积都被绿色植被覆盖,保护了生态环境。由于两国的农牧场完全实行私有化,农场主既种草又放牧,时刻注意牛羊的饲养量与草产量的平衡,避免过度放牧而使草场退化。实际运行中,农场主根据不同季节、不同品种,定期测算出不同区域、不同地块牧草的产量,再根据牛羊的食草量,计算出草场宜放牧头数和放牧时间,进行科学轮流放牧,保持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值得借鉴学习的几点经验

1、政府加强对农业的财政支持。澳大利亚的农业投入水平稳步提高,以2000/2001年澳联邦政府预算开支为例,除正常的农业开支以外,联邦政府新增农业支出3.5亿澳元,主要用于对农民的扶持。其中,约3.1亿澳元增补“促进澳大利亚农业发展”一揽子方案,2230万用于保护动植物健康状况;850万澳元用于加强澳大利亚动植物检疫部门;915万澳元用于促进澳与东帝汶边境地区的卫生检疫;365万澳元作为国家生物技术的一部分,用于发展和提高农产品原产地识别体系。(1)政府通过制定“复兴计划”、“调整计划”等为农场发展提供优惠贷款或赠款。联邦开发银行、联邦储备银行以及许多大的商业银行都为农场提供贷款;在农用资金来源中,政府及公共机构提供的财政信贷显著增加。(2)通过各种补贴(如肥料补贴、石油补贴)减轻农场负担;(3)农场购买新设备、建储粮仓库、建围栏、理盐碱地、修渠筑坝等,政府给18%的补助;(4)税收优惠。农民在交纳个人所得税时,如当年收入高于前5年的平均数,则按平均数纳税;如低于前5年平均数,则按当年收人的一定比例纳税;政府对于农场设施和科研、推广部门给予免税。此外,对农业的援助还包括在市场不景气时给农民提供贷款,支持高效率和有潜力的农场扩大规模,帮助竞争中失利的农民转业等。

2、多渠道增加农业科研经费。澳洲政府为了鼓励农技科研与生产相结合,实行农业各产业部门联合资助研究和推广的计划,产业部门和政府按1:1的原则出资(即只要生产者拿出1澳元,政府也拿出l澳元),用于本产业的科研与技术推广。每种农产品销售后都有一定比例提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农技研究与推广。例如,每售一头牛提0.35澳元,每出售一头猪提0.2澳元;羊毛生产者要交纳其羊毛收入的3%作为科研推广税,由各产业的法定机构在价格中扣除。此外,政府时常采取拨专款的方式强化某方面的研究与技术推广。经费的其他来源还有行业协会和公司的赞助,从受益于新技术的农民的收入中提取,以及私人或其他技术推广机构实行有偿服务的收入。80年代后期,全澳每年用于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经费约4亿澳元,其中州级政府机构分配得50%,科学与产业研究组织得35%,大学得10%,私人企业得5%。农业推广部门的经费的70-80%由政府按1:1的规定供给,其余来源于非政府渠道。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是联邦政府最具权威的科研机构。csiro共有22个科研部门,其中的农业研究部门承担对农产品及生产工艺的各项农业研究,这些部门均有政府财政拨款,也是农业领域获得政府资助最多的机构。1999年仅在农业研究方面,csiro就获得政府8000万澳元的资金支持,占同年政府对农业额外支持总额的80%。联邦和州政府另外的一种研发机构是研究开发中心(crc),由国营和私营部门组成从事合作研究,典型的crc包括大学、csiro、州政府有关部门、公司及相关产业协会等,政府提供较少比例的资金扶持。

3、国家对小麦实行专营。对一种农产品实行垄断性经营,这在市场经济的国家是比较独特的。1939年澳大利亚以法定的形式建立了小麦局这个垄断性机构,统管小麦在国际、国内市场的销售。作为澳全体小麦种植业的代理,它是一个服务性的垄断机构。近年来,其垄断地位已经下降。它的宗旨是:保护、发展和维持小麦市场,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者收益;为粮食尤其是小麦生产者提供市场选择的机会;进行与粮食有关的加工及增值活动。小麦局的职能是:控制小麦的出口及其在海外的销售;从事其他粮食品种的购销和出口业务;安排用于国内销售和出口的小麦生产;促进、资助和从事与小麦经营和加工等业务有关的研究。小麦局可以从海外购买小麦,从事与其目标相符的其他商业活动,从事小麦的储存、加工和运输业务,并购买、经营相应的设施,从事与其商业活动相一致的财务与金融活动,提供与小麦营销有关的服务,在国内外指定代理商,并建立分支机构和合营企业。1989年,澳政府改变了小麦国内市场完全由小麦局控制的局面,放开市场,任何人都可以自由买卖。改革的目的是使生产者能按实际市场价格做出生产决策,同时让生产者承担部分市场风险。小麦局为生产者提供所谓“集中池”(pooling),作为统一销售和结算方式,同时以一个平等经营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国内销售价格由市场决定。

4、健全农业生产服务体系。澳大利亚的农业服务的一大特点是任何服务都以合同制来实现。例如,各农场的剪羊毛工作多由专业的剪毛服务队承担,许多农场的大型农机作业如耕翻土地等也由专门的服务组织完成。合同服务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现已广泛应用于种植业、畜牧业以及农田基建、农产品运输等。全澳洲都有以官方与私人兽医服务结合的兽医服务队伍,有兽医3000人,其中私人兽医占55%。所有兽医均受过高等教育并通过资格考试,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经验。官方兽医服务组织通常把执行法规、调查研究、质量控制和推广服务结合起来。澳大利亚约有种子公司100个,原种羊繁育场1700多个。农作物和牧草种子有专门的良种繁育场,由科研部门负责;良种的检验、加工。贮藏、销售等已形成整体,实现了生产专业化、质量标准化。

5、建立代表农民自己利益的组织——全国农民联盟(nff)。全国农民联盟(nff)是澳大利亚农民的一个团体,成立于1979年,其目的是代表、保护和提高其成员乃至农业部门的利益。全国农民联盟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核心机构、农产品理事会和各州农民组织。联盟代表农民同政府、其他产业部门、其他产业组织、新闻媒介、社区组织和国外农民联组织打交道。对于联邦和州政府,它是一个“院外活动集团”,游说议员支持农民的利益。联盟调解农民与其他系统的纠纷,保护农民的利益。它还建立了数额为1000万澳元的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保护农民利益的活动,进行经济情况分析,提出政策建议等。它有一份发行量13万份的报纸《农民之声》,有全天24小时的新闻节目,还有一个综合学校教育项目,向许多中小学校提供有关资料。6.重视资源利用与保护。澳大利亚从农业布局到具体技术措施都围绕着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进行。首先,建立了一套土地的信息系统和法律体系,通过土地管理机构来保证私人的土地使用符合国家的政策。澳大利亚的公有土地约占87%,大部分牧场和森林用地都是公有土地,租给牧场主和林业公司使用。其次,努力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力。主要措施有:(1)大力采用喷灌、地下渗灌和滴灌技术,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灌溉面积逐年扩大,其中牧草灌溉面积占43%,其余为水稻和其他谷物;(2)推行适宜的耕作方法。许多农场在麦茬地放羊,以羊粪肥田,并利用豆科植物,实行麦豆轮作;(3)平衡土壤营养成分。本世纪初,澳科学家就发现澳洲的土壤需增施磷肥。在60年代,他们发现土壤缺乏活性的硼、铜、锌、锰等微量元素,影响作物的生长和羊毛的产量与质量,他们推广增施微量元素肥料,效果显著。

四、考察后的几点启示1.加大农产品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澳大利亚农业已经步入现代化,成为农产品出口大国,除自然资源、气候、环境优势以外,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达,带动能力强,以各种专业合作社为主导形式,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科学,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是农产品加工增值和进入国际、国内市场的主体,各种协会和各级政府农业部门行为规范,良种繁育、技术服务、市场控制、政策扶持引导的操作主体。我区农业现代化虽已出现端倪,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要使我区农业尽快达到现代化水平,与国际化大都市相适应,必须加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经营的具体模式上要走一条公司+公司(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基地(家庭农场、农户)的路子,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必须下大力气培育一批企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名牌优势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贸易组织,充当我区农产品进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主体。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发展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相关激励扶持政策,通过提高产业化水平,加快我区农业产业化步伐。2.必须加快食品安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符合国际市场标准的农产品品牌。这次考察澳洲、新西兰比较深受启发的就是农产品要想进入国际市场必须符合国际市场的安全卫生标准,包括生产基地的标准和成品标准。达到了标准就拿到了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我们要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快安全食品生产体系建设。3.转变政府职能,服务于出口创汇农业企业在考察中我们体会到,要发展创汇农业,让我区农产品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在当前农业企业还不强大的情况下,靠农民或企业单枪匹马,没有政府扶持帮助,显然还要有较长的过程。企业需要政府在农产品的整体宣传上,信息服务上、进关标准建设上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支持。4.值得学习借鉴澳洲农业利用再生水的政策与经验澳大利亚城市污水处理后农业再利用的政策与办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的具体做法是:政府负责铺设主管线、建蓄水池、电力增容,每30公顷补贴400澳元,支管线和提灌设备由农场主自负,15年不收水费,维修费各自负责,而且主管道施工期间影响农场种植政府还给予补偿。政府与农场实行合同管理,在农场申请建设前要交保证金,完工使用后如数退还。我区城镇化建设发展很快,城市污水处理是个大难题,如果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能够象澳大利亚那样做得好,那可是一件利国利民、造福子孙的大好事。这次考察活动时间短,收获多,考察团成员表示,回国后要积极消化学习和考察的成果,乘势而上,努力工作,为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做出新的贡献。赴澳洲考察代表团成员名单曾凡林广西农业信息中心书记、副主任陈国禄梧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黄镇良梧州市财政局副局长谢文浩梧州市财政局科长覃柱材梧州市农业局局长魏德功梧州现代农业实验区副主任黄世康岑溪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立坚岑溪市农业局局长陈金乾苍梧县农业局局长胡振钊中共藤县会员会副书记黄保绪藤县农业局局长刘东庆贵港市农业局局长李水恒贵港市港北委员会区委副书记卢绍全贵港市港北区农业局局长、党组书记余伟红桂平市农业局局长陈蓓广西经济对外交流中心翻译

第三篇:农业考察报告

农业考察报告范文4篇

市人大常委会:

为了解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工作部署,9月10日—11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水和,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尚天法分别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农业小组人大代表,分赴林州市、县、县、县等县(市),听取了有关县(市)的工作情况汇报,认真察看了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与基层干部群众进行了广泛的交谈,对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有了较深的了解。

一、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工作及成效

通过视察,大家认为: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资力度,使全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成绩突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明显加强。近年来,我市以“红旗渠精神杯”竞赛为动力,持续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任务,连续14年获省政府颁发的“红旗渠精神杯”。在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南谷洞、琵琶寺水库除险加固,河市区东段治理、茶店坡沟治理,引黄补源、跃进渠灌区节水技术改造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农村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通过建水库、机电井、旱井、水窖、集中供水处,初步形成了沟相通、渠能联、旱能浇、涝能排的防洪除涝抗旱减灾体系和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节水灌溉面积已达370多万亩,年可节水3亿m3,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二)重点林业工程进展顺利,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良好。近年来,我市林业工作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两大任务,积极组织实施了太行山绿化、防沙治沙、退耕还林、外资造林等重点林业工程,扎实开展“四荒”拍卖造林体制改革,大力搞好林业高效园区建设,切实加强林地、湿地、沙地林业资源管护工作,使全市各项林业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在今年林业生态市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强领导、加大奖补力度、严格考核奖惩、严把造林技术关、实行户户合同以及广泛宣传发动等措施和手段,使我市林业生态市建设开局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34.28万亩,是省下达28.83万亩的119%,完成森林抚育和改造4.3万亩,是任务的100%。全市的林木覆盖率由21.6%提高到25.4%,生态环境状况初步得到改善。

(三)耕地保护政策及责任制得到了较好落实。近年来,我市把保护耕地作为确保粮食安全和保护农民利益的首要任务。通过强化领导、广泛宣传、动态巡查、开源节流等一系列措施,全面落实关于耕地保护的各项政策、规定,实现了全市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确保了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变,全市现有农用地面积522646.49公顷,其中:耕地408214.21公顷;园地11505.39公顷;林地68926.49公顷;牧草地4.71公顷;其他农用地33995.71公顷。1999年—,我市共实施占补平衡项目782个,新增耕地面积9826.66公顷。此外,我市还开展了工矿废弃地治理和砖瓦窑厂复垦等项目,自以来共开发整理和复垦土地4.3万亩,新增耕地21200亩。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较快,农机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升农机装备水平,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新机具推广、农机具购置补贴、组织联合机收、机械化秸杆还田、农机行政

第 1 页 共 1 页 执法等工作,不仅提升了农机装备水平,而且提高了农机管理工作水平,有力的服务了全市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已达514.64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870台、联合收割机6900台、秸杆还田机7522台、旋耕机7196台、机引播种机34130台(其中免耕播种机1230台)。随着我市农业机械化的推进,一方面提高了我市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产量,增强了农业抗灾防灾能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解放了大批农村劳动力,加快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促进了我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加大了科技兴农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大力开展科技下乡活动,认真实施种子工程、沃土工程、植保工程和绿证工程“四大工程”,积极推广各项优质配套技术。如县结合其工作实际,创建了三大科技推广体系,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目前,县小麦优质专用率已达到100%。使精量半精量播种、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等八大技术得到推广 ,推广配方施肥250万亩,今年夏粮生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接近170万亩,基本实现全县覆盖。林州市近几年来每年都会引进农业新技术6—8项,农作物新品种30余个,筛选出适合该市的农业新技术3项,农作物新品种10余个,并认真加以推广。县重点推广了优质小麦、玉米、花生、尖椒以及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治理等5项新技术,推广面积较大,使该县的

农业效益得到了较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用于农业基础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仍很薄弱。近年来我市对农业的总投入虽然大幅度增长,但大都用在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高新技术项目等方面,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却明显不足。因此,我市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如全市已治理的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比例不足30%,尚有近400万亩的中低产田有待开发改造。通往农田的道路、桥梁年久失修,有些已经损坏,雨天泥泞难行,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但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力量薄弱,群众“一事一议”比较困难,极需要财政投入资金修复改造。此外,今年是创建林业生态市第一年,省下达我市植树造林任务已超额完成,但市财政奖补资金缺口较大,至今没有到位,占地补助资金具体落实时间也没明确,群众吃不上“定心丸”,将直接导至夏秋两季收种时新植树木的保存问题。

(二)部分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我市的许多农田水利工程,如红旗渠、跃进渠、漳南渠、豆公渠等灌区工程大多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老化问题严重。代表在视察中看到,豆公灌区的拦河大闸仍在带病运行,急需修复。据汇报统计,全市110座小水库中,有60多座病险水库未得到治理,严重威胁下游安全。许多桥梁、涵闸等建筑物,由于当时的设计标准低,经过多年超标准运行,现在大部分已成病险工程,桥梁断裂、桥墩倾斜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急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据了解,县存在比较严重问题的桥涵闸就达643座,县2600座桥梁中的半数承载能力不够或损坏,200座水闸中90%存在漏水等毛病,有的已无法提起。而且,目前我市有很多水井没有通电,只能用柴油机进行灌溉,浇一亩地要比用电增加成本12元。全市现有的540万亩耕地中,还有90万亩的耕地缺少灌溉设施。另外,县倾全县之力耗资4800万元历时四年的修建的引黄补源工程,由于上级没有统一调水机构,至今没有引来黄河水。

(三)农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一是大多数乡镇农技站已名存实亡,即便是仅有的一两名农技人员,也往往服务于政府的中心工作。二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待遇低,人心不稳。三是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力度的加大,对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人员的素质要求也相应提高,而目前农业技术干部再培训的渠道却没有相应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效果。

(四)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均衡。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等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各 第 2 页 共 2 页 级政府虽然加大了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但相对较少,特别是一些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资金缺乏,新的生产领域的机械化进展慢,滞后于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小麦耕种收的机械化水平比较高,但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度较低,发展缓慢。另外柴油价格逐年上升,农机作业成本越来越高。小麦跨区机收市场随着小麦联合收割机迅猛增长,造成作业价格下,机手不能获得应有效益,挫伤了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

(五)有的地方对耕地保护认识不足,对耕地的质量建设重视不够。一是有的领导干部没有站在“从国家全局着想,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来认识保护耕地的重要性,而是从局部和短期利益出发,侧重考虑本辖区的经济增长,甚至以过多占用耕地为代价来换取一时一地的经济增长,存在“重发展、轻保护”现象。二是在一些地方,只注重占补平衡数量的落实,而不考虑耕地质量的提高,在配套设施方面远达不到要求,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现象。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一是政府要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除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外,还要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二是完善投入机制,拓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渠道。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投入支持、民办公助和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特别是要加大对中低产田改造、田间道路和桥梁修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投入力度。

(二)要尽快发挥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效益。鉴于县耗巨资修建的引黄补源重点水利工程竣工五年未发挥效益,市政府应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建议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成立引黄补源调水协调机构,督促省水利厅及黄委会建立和完善调水机制,使引黄入内补源工程尽早发挥效益。

(三)完善和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要为农业科技推广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要有重点地扶持一批示范性社会化农业技术推广组织,鼓励开展经营性服务,对一些发展较好、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服务实体,优先培育成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承包领办高效农业科技园,推广应用新技术。加快建设各种专业协会,发挥协会带头推广作用。完善农业新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尽快建立形成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增效技术,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三要搭建高效实用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以省、市、县三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服务站为服务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力度搞好服务。

(四)进一步加快农机事业发展。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每年财政要拿出一定量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先进的大中型农业机械,推广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促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农机田间作业补贴,鼓励和保护农机经营者的积极性。二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组织,完善农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建设。三是围绕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加快推进高效农业、经济作物生产过程机械化进程。

(五)加强耕地保护,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能力。一是严格实施土地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厉打击乱占滥用耕地行为。二是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三是继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集中清理闲置土地,特别是注重提高新增耕地的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大对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等的治理力度,建设环境友好的耕 第 3 页 共 3 页 地生态系统。

沭阳县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

沭阳县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考察报告

我们赴江苏省宿迁市挂职学习小组,在市委组织部统一领导和宿迁市委组织部、沭阳县委、县政府及有关乡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实地挂职、主动参与、调查了解、展开座谈、走访部门等多种形式,对沭阳县近年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不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考察学习,并对了解的情况有了初浅认识和体会。

一、基本情况

沭阳县位于江苏省北部,南北55公里,东西60公里,地形西高东低,平均海拔5米左右(全县最高峰海拔70米)。全县国土面积229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04万亩,水面45.28万亩,荒滩 13.5万亩,为江苏省陆域面积第一大县。该县属暖温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4.2℃,年均降水量910毫米,年均日照总时数2291.6小时。沭阳县交通便利,京沪高速公路、新长铁路、205国道、

324、

326、245省道穿境而过,全县乡乡通柏油路,总里程约450公里。

沭阳县现辖37个乡镇、1个农场,总人口174万人,非农人口46.98人,为全国人口第一大县,城镇化率27%。该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县,是有名的“杨树产业之乡”,先后三次被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被评为全国绿化百佳县。这里是闻名全国的“花木之乡”,拥有花卉品种3000余种,颜集镇被中国花木协会评为“中国花卉之乡”,新河镇被省花木协会评为“花木之乡”。

到底,沭阳县国内生产总值77.0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8.14亿元,第二产业26.53亿元,第三产业22.35亿元。工业总产值27.1亿元,实现财政收入3061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44元。该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约三分之一。204万亩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为2。粮食播种面积229.1万亩,总产量84.7万吨;棉花面积9.46万亩,总产0.76万吨;油料总产量5.97万吨;蔬菜、瓜果面积59.9万亩,花卉面积22.5万亩,食用菌面积0.5亿平方尺。生猪饲养量156万头,家禽1513.7万只,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特种养殖6万亩,水产品产量2.9万吨,实现渔业产值2.15亿元。以木材、蔬菜、禽肉类等为主的大中型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近20个,各类专业批发市场26个,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80多个,农民经济人达到了3万余人;全县共有市、县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个。全县成活林面积累计59万亩,农田林网达200万亩,四旁植树3000余万株;活立木总蓄积量380万立方米,木材林覆盖率达27.9% ;绿化苗木面积近16万亩,年产值近6亿元,销售收入5亿多元。全县木材加工企业和大户发展到2300余户。

二、主要经验与做法

沭阳县把农业结构调整放在了全县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衡量一个乡镇农业结构调整是否调出成效,就看这个乡镇在结构调整中是否形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为此,全县上下对主导产业优势明显的乡镇,实行做大规模,扩大影响,促大效益的办法;对尚无优势项目或优势不明显的乡镇,一方面在本地寻找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增收亮点,加以放大。另一方面尽快组织乡村干部和种养大户走出去,学习借鉴先进乡镇和外地经验,筛选项目,把规模抓上去,把主导产业抓出来,真正地使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明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他们的主要经验与作法是:

1、坚持科学规划,不断扩大产业规模。沭阳县的许多乡镇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特别注重区域种植和规模养殖,从计划到落实,再到督促检查验收,每个环节都少不了对照规划 第 4 页 共 4 页 抓落实。在这个县的许多乡镇,单从农业结构调整规划意见就可以看到, 种植什么,养殖什么,都做了具体规定。对未按规划实施的包村干部、村支书、村主任要追究责任,以约束干部的从政行为。花木产业是该县潜力巨大的特色产业,种植花木的效益与种植粮食等作物相比,一般在10:1左右甚至更高,扩大花木种植面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为此,他们采取的办法首先是大力巩固老区,花木生产老区新河、颜集两镇,按照“走花路、念花经、发花财、奔小康”的指导思想,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面积达到8万多亩,占全县花木总面积的35.6%,形成了盆景制作、常青类苗木、草坪、月季、花果立体种植等五大生产基地。其次是积极拓展新区。按照“统一规划、形成规模、发展精品、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四个乡镇扩大花卉苗木面积近4万亩,新建苗木生产基地10多家。第三是建立花木生产带。按照“发挥交通区位优势,展示花木大县形象”的发展思路,在205国道、京沪高速公路建立花木生产基地9个,使交通要道成为展示沭阳花木形象的“窗口”。

2、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他们把发展特色主导产业作为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的关键措施来抓,用发展主导产业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到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四大特色主导产业。一是花卉产业。全县花卉苗木总面积达到22.5万亩,品种3000余种,盆景80余万盆,花卉专业市场10余个,花木协会8家,花木企业20余家,花木经济人1万余人,年销售花木收入10亿元。年内花木将实现25万亩,明年30万亩的目标。花卉产业基地重点分布在颜集、新河、扎下、庙头和潼阳五个镇。二是蔬菜产业。全县瓜菜面积近60多万亩,其中反季节蔬菜25万亩,西甜瓜10万亩,总产值达6亿元。到,瓜菜复种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设施栽培达到30万亩,产业基地重点分布在潼阳、茆圩、庙头、华冲、吴集、万匹等乡镇。三是林木产业。全县成片林面积达到59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38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企业余家,从业人员5.4万人,总产值33多亿元。林木产业覆盖了全县37个乡镇、1个农场,林木覆盖率达到27.9%。四是食用菌产业。该产业由的不足300万平方尺,发展到今年的1亿平方尺,耿圩、北丁集、陇集、悦来、七雄、沂涛等乡镇的面积都突破了700万平方尺。主要品种为蘑菇、平菇、草菇,同时又积极发展了具有出口创汇潜力的香菇、茶树菇、竹荪、猴头菇等。

3、活化机制创新,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结构调了,伴随着农副产品数量和质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为此,只有通过产业化经营才能参与大市场竞争,着重在壮大龙头企业、搞活市场流通上下功夫。在壮大龙头企业上,重点扶持了一批产业关联度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力强、市场占有率高、规模效益好的农业龙头企业。如先后成立了苏北花木盆景公司、花卉林果总公司、绿化花木集团公司等集园艺设计、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化花木实业公司,这些公司年产值均在千万元以上,其中二级资质企业3家。为了提高沭阳花木、西瓜等农产品的知名度,促进农产品销售,他们实施了“品牌战略”。全县共有九大类农产品申报了44个品牌,品牌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达5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四分之一。申报注册的“虞姬”牌花木、“蜜蜜”牌西瓜、“高墟”牌大米等闻名遐尔。在投资100万元资金改扩建的新河镇周圈花卉盆景长廊和大营中心花园,带动花木生产的农户达2800余户,户均收入4万元,拉动了全镇4万亩花木业的发展,使新河镇成为沭阳首家无粮镇,被誉为“花卉第一乡”。在搞活市场流通上,由过去单一抓生产为既抓生产又抓流通。为了加快信息传播渠道,市、县两级分别在《宿迁日报》、《沭阳资讯》、《沭阳通讯》等报纸刊物上刊登农产品有关信息,帮助农民通过了解掌握农产品价格行情指导生产经营。不断加快专业特色市场建设,注重培育和发展与花卉、木材、蔬菜、食用菌主导产业相接的农村市场。全县37个乡镇、1个农场,乡乡都有2——3个专业特色市场。如潼阳镇有花生专卖市场、粮油营销市场,十镇有水产品专卖市场,贤官镇有木材市场和大葱蔬菜批发市场等。

4、实施科教兴农,增强发展后劲。一是信息服务。各乡镇各相关单位建立农业信息服务机构,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建立相应的网站网面,定期发布、交流有关生产、技术、销售信息。收集国内国际全局性的中长期市场信息,进行整理,准确预测、预报, 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二是技术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技服务水平。大力推广诸如耕地净化技术、投入品无害化技术、轻型栽培技术、秸杆返田技术、精准施肥技术、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高效养殖技术等一批适用新技术。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加大新技术的普及力度,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专业技术讲座,全面提高农业经营者的素质。 三是流通服务。进一步深化粮食、供销、外贸等涉农流通部门的改革,改变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营观念、经营模式、经营手段,为农产品物畅其流创造条件。新建 第 5 页 共 5 页 改建一批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开拓大中城市的外埠市场。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协会、农村经济合作社和其他农业经营服务组织,培育和壮大农村经济人队伍,使之成为现阶段开拓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的生力军、 主力军。四是政策服务。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养大户手中集中,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在税收、资金、土地、供电等方面制定并采取优惠政策,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宽松环境。通过加大对调整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信贷额度,同时增加项目投资,缓解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不足的矛盾。

三、几点体会

赴沭阳挂职学习,时间虽短,但体会较多,感触颇深:

体会之一,坚持科学规划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础。规划是有序做好多项工作的前提。只有科学的规划,才能使工作有循可遵、有的放矢。而科学的规划、认真的落实,必然会带来良好的效应。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实事求是地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发展模式,并要进一步强化落实,将有关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基层和田间地块。对于农业内部的各业也要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切忌“一刀切”,但总的都应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并充分发挥地区特色和区位优势,发展适合本地生产,又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品种和产业。

体会之二,强化技术服务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哪里的科学技术运用的好、运用的多,哪里的生产力就发展迅速。不断强化农业技术服务是有效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最直接的方式,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助推器,也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对农民进行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要采取请专家学者举办培训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巡回讲解、利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组织村干部、种养殖大户现场观摩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为农民传授技术,解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体会之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卖出去”战略的根本。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农户),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式。通过“公司加农户”、“市场带农户”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户按照市场经济准则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合同化销售,最终实现农产品递次增值。要制定、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现有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农产品质量档次,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要积极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充分发挥其在生产和流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使之成为开拓市场、搞活流通的主力军。要培育品牌、创新品牌,通过全面实施品牌战略,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提高和完善现有各类批发交易市场建设,促其上规模、上档次,并新建一批特色明显、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重点在完善市场软环境建设、健全市场体系上下功夫。

体会之四,坚持群众观点与群众利益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立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各项改革的决定性力量。调整农业结构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要求,是群众在实践中的客观需求。要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尊重农民意见,支持农民意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实施群众意见。要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思想,把群众认为是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好思路、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树立好、宣传好、发挥好。要注重农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体会之五,加强组织领导是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保证。农业结构调整是一项需长期坚持的重点工作,必须切实把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摆到农业发展的突出位置,确保领导到位、精力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要明确要求,加大领导责任,通过压力传递,把主要领导一 第 6 页 共 6 页 个人的压力变成一支队伍的压力,一支队伍的压力变成广大干部群众的压力。要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把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进程与衡量干部工作能力强弱、政绩大小挂起钩来,通过严格的督导检查,发现干部、培养干部、锻炼干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有一个大的跨越。要组织召开农业结构调整先进典型观摩会,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为农业结构调整树立样板,建立平台。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湖北襄樊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考察报告

文/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系级黄雁云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南部的荒凉之地划出一块实施他的伟大理论的舞台——经济特区。随后沿海地区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然而,其他地区因为条件较差或者还没开发,大部分地方仍然是落后的农村,亟待发展。中国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农村发展是其中一项首要的任务。中国农村要发展,当中存在很多困难,例如:庞大的人口、教育水平低、土地短缺、环境退化、水资源短缺、能源短缺、污染和疲弱的经济等问题,这些困难在生态脆弱的地区犹为突出。有学者认为解决的方法是有系统地发展具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建设。所谓生态农业建设,就是将农村看成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个系统是利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及系统工程学方法进行农业规划、设计和管理。在一个总体规划协调的原则下,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因地制宜的规划和组织实施,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互相支持,相得益彰,建立物质、能量高效利用,经济发展,技术发达,体制合理,管理先进,社会文明,自然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农村。通过生态农业建设,在解决温饱和脱贫致富的同时,避免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波折,使自然资源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寻求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以取得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生态农业建设较一般的农业系统有以下的优势:①通过建立合乎生态原则的生产系统,对能源、资源和劳动力作出优化、有效和有力的运用,从而发展农业。一方面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另一方面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②通过建立更全面的土地利用和规划系统,使发展的程度和速度不至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保护环境不致退化、自然资源也不会消耗过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③当农村发展起来,人民收入增加,生活自然得到改善,达到扶贫灭贫的目的。

因此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生态农业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八十年代初,针对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出现恶化趋势,农业部提出了建设生态农业的发展思路,并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示范。1993年,在总结全国生态农业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农业部、国家计委、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财政部、林业局(原林业部)、水利部和国家环保总局等七个部委,订立了"立足示范、着眼推广,注重基础、讲求效益"为农村发展的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自1993 至1997 年的4 年间,国务院共组织协调有关省、市和自治区进行了51个生态农业试点的建设工作,试点面积达10km2,占中国国土面积约1.25%.针对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加剧问题,力争通过改造坡耕地,推广垅沟栽培等技术,把坡耕地逐步建成高产稳产农田。同时,大力推广"粮农-林果-草牧"型生态农业模式,发展了一大批农牧型、农果型生态户;推广农膜回收和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农药化肥等技术。通过实施"沃土计划",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实现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于25度以上的陡坡地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推广草灌乔结合,提高植被覆盖率。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李鹏委员长、朱镕基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重要批示以后,国家计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并实施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之一。1998年,农业部在三峡库区启动了"三峡库区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把生态农业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农业成为三峡库区移民搬得出、稳得住和能致富的有效途径。据对35个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的不完全统计,通过近五年建设,粮食总产年均增长8.42%,总产值年均增长7.9%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8.4%。同时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普遍提高,草坡得到保护,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与1990年相比,示范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 第 7 页 共 7 页 了49%,土壤沙化面积减少了21%,提高了农业抗灾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环境效益十分显著。在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中,涌现出一批成功的典型。

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推行得红红火火的,作为环境专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亲身到农村去实地考察一下生态农业建设在农村的实施的实际情况和实际困难,于是在的春节,我们到湖北省襄樊市宜城郑集镇何骆村作了为期两个星期的考察,主要观察了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

但现时对乡镇级生态农业建设还没有统一的评价方法,而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人工复合生态系统,是由自然-经济-社会3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系统共同构造而成的。我们不能武断地就说农村里的生态农业做得很好,或者很差。根据生态农业系统的特征和属性,我将影响生态农业建设和发展的因子归结为三个子系统,即社会系统、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并将生态系统划分为资源保护利用、废物综合利用、生态保育和污染防治四个亚子系统,选定了一些容易得到、易操作的、能兼顾生态、经济、社会3大效益,反映实际生态环境的方面来总结何骆村的生态农业建设。虽然有些方面没有宏观的数据,但是通过实地考察,与农民和当地政府官员的访谈,可以了解到当地经济,社会,和自然的情况。

先对这个村的所在地宜城市(县级市)和郑集镇作一个简介:宜城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中游。地处东经111°57′-112°45′,北纬31°26′-31°54′。整个地势自西北微向东南倾斜。属鄂中丘陵区,其地形分为三种类型:东部和西南部为低山丘陵,海拔在150米以上,面积为431.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0.4%;中部和西北部为岗地,。海拔在50至150米之间,面积为1622.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76.8%;汉水两岸为冲积平原,海拔在50米以下,面积为5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8%.地貌组成大致为四山一水五分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无霜期240天左右,年降水量在850至1000毫米之间,年日照1800至2100小时,年平均气温15至16°C,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6%.境内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307.5万亩,其中水域42.53万亩,山林(草)地112.31万亩,耕地及其它152.66万亩,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13.83%、36.52%、49.64%.地表水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53亿立方米,过境客水年平均径流量为400至450亿立方米;水能储藏量达12540千瓦;地下水储藏面积达1003平方公里,总储水量约21.81亿立方米。生物种类1190种,其中植物类910种,动物类280种。1995年森林覆盖率为42%. 而楚国故都-郑集,东临汉江,南倚蛮河,总面积211平方公里,总人口10万人。郑集土地肥沃,地势平坦,水利发达,适宜种植各类作物。全镇13万亩良田和5万亩优质滩涂,现已建成15000亩优质油桃基地、70万只养鸭基地、1500 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0亩以麦冬为主的药材基地。何骆村有5500人左右,9个小组。处于汉江西边,地形以平原为主,以种植棉花、小麦、白菜、襄阳白萝卜、冬瓜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林业等。

下面是何骆村的具体情况:经济情况:主要从农民的收入,主要农产品,林业、养殖业的发展这几方面调查。

一、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从访问郑集镇的人大主席余老师得到的资料知:郑集镇里的人均GDP为元人民币,而我们的考察目标何骆村在这个镇上属于中上水平。为了得到更切身的数据,我们具体调查了一典型农户的收入。

李云波家里有六口人,家庭结构为他和妻子,还有两个老人和两个女儿,二个女儿在上学。一个在读小学,一个在读初中。家里共有十三亩地,以种植冬瓜、白菜、棉花、萝卜、油菜、小麦为主,另外还种一些杂粮。农村的老人一般都由自己儿女赡养,而孩子年幼,教育费是家庭的主要支出之一,所以这家农户的两个劳动力都会尽力劳动以获得最大的收入,而不会因为懒惰造成贫困。他家是纯农业农户,没有养殖业或其他非农业的收入,所以这家农户的收入对于本地的种植业发展水平很有代表性。

李云波家主要收入一览表

销售经济作物的现金收获:

三亩地的冬瓜:产量为三万九千斤,售后获得¥2800

三亩地的白菜:产量为三万六千斤,售后获得¥3600

一亩多地的襄阳白萝卜:售后获得¥400

七亩棉花(其中三亩被淹):售后获得¥2500

政府对被淹农田的补贴:¥38×3=¥114

现金一共:¥9414

实物收获:

种小麦2亩,每亩的收成是500斤(因为要与棉花套种,所以要留出空白的,一亩地只能种一半,其余五亩地空着,种小麦所获还比不上种子和化肥的钱,所以种的够吃即可),没有售卖折现金¥500

种黄豆和玉米等杂粮3亩地所收获的根据市场价格,折现金¥300

养了两头猪:养了一年每头约200斤,售出一头¥650.假设都售出,则收入为¥1300

实物收入一共:¥2100

总收入为:¥11514

农业的支出:

土地税:97*13=1261

种子:棉花+白菜+冬瓜+萝卜+黄豆+玉米+小麦=¥5 00

农药:¥200

化肥:¥1000

猪苗:一头¥170,一头¥180,合计¥350

买糠喂猪:¥700

总支出为¥4011

纯收入:¥7503

所以李云波家的人均纯收入为¥1250.50,人均毛收入为:¥1923.50

如果按照李家的毛收入来说,它跟郑集人大主席余老师给我们的数据还是比较吻合的,但 第 9 页 共 9 页 如果是从农民的纯收入来说,则还有一段距离了,且我们把他们家的实物收入都算进去了,这应该是他们家的可以算的最大收入,前年还盖了新房子,所以在何骆村不算是贫困户,应当属于中等水平,从这家人的收入可以反映出该村的的人均纯收入在¥1250左右。

而国家调查的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为2622元,城镇居民为8500元。如果只把李云波家的人均收入和全国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两个数相比,何骆村的农业收入还没有达到国家人均收入水平的一半,更不用说与城镇居民相比了。

除了从收入看,我们还可以参考他们的日常支出和结余,看出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

他们的日常支出为:

服装费:每人¥100,共¥600元

柴米油盐等生活费:¥500

婚礼等送礼:¥300-400元(这个费用其实地按照每年亲戚所办的喜筵而变化)

电费:0.508/度电,农田一般不用灌溉,灌溉用电没有交钱。而且没有空调等电器,晚上睡觉也早,所以用电不多。¥300

教育:¥1400-1500

医疗:¥200-300

水费:¥50

拖拉机的折旧费和维修费:¥200+¥200=¥400

柴油费:¥250

生活支出为:¥4150

所以结余为:¥3353

所以这家的农民一年不停地辛勤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最后这块土地给他们的只是不到四千块钱的结余。而且这些不全是现金收入,但种子、化肥、农药和日常生活的支出则全都是现金。如果除去实物收入,剩下来的现金就只有¥1253.虽然农民现在不用担心温饱问题,但是手里还是没有多少余钱。如果家里的女儿成绩好,坚持读书一直读到大学,那即使有能力考上收费较低的重点大学,每年都必须交纳至少5000块钱的学费和住宿费,还里面还没有算上越来越高的生活费和书费。四年的结余才能交上一年的学费和住宿费。另一方面,若全家都健健康康没有大的病痛还好,如果某个成员得了稍微严重一点的病,例如急性阑尾炎,做一个小手术加上住院就是3000块多。

治病是头等大事,不能省,不能拖。若真是上面的两种情况的话还真要砸锅卖铁才能上学看病?上学是改变作为农民的命运的一条最直接的道路,医疗是人们生活的最基本保障,但是现在这两项的收费都越来越高,还成为了我国的十大暴利行业之二。试问这样下去收入如此微薄的农民,还有上学和治病的能力吗?这不是在变相剥夺他们的权利吗?怪不得村里的年轻人宁愿出去到拥挤的城市里过着受老板气、朝不保夕的劳工生活,也不愿意留在农村里,一句话"种地赚不了钱"。

4、对推广人员采取在职和定期离岗进修的办法,更新知识,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5、召开教学、科研、推广人员研讨会,共同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二)多种社会力量合作办推广。农业推广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益活动,美国政府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推广,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合作进行推广工作的机制。一是国家和地方合作办推广。农业部和州、县推广机构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经费由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1995年密西根州立大学推广经费为4000万美元,其中:联邦拨款1000万美元,州政府拨款XX万美元,县政府拨款1000万美元,另外还有特殊推广项目经费和社会各界捐款800万美元。二是政府和社会合作办推广。州县两级推广机构中都设有政府代表,都成立有州立大学、有关部门、专业协会农民代表参加的农业推广顾问委员会(协会),负责推广工作的项目审定、经费筹集、人事安排和工作评估。三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职、兼职和志愿人员合作办推广。兼职人员主要在州立大学,他们既搞推广又搞教学、科研,志愿人员主要在县和县以下以推广顾问委员会和参加“四健”(4h)会的人员为主。埃力那克县推广站只有5名专职推广人员,顾问委员会有12名,志愿人员多达几千名,面向群众的推广工作,许多是依靠志愿人员完成的,推广课题是由顾问委员会根据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项目方案由农业教学、推广人员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项目的实施,除推广、科研、教学人员参加外,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大众宣传媒介、涉农企业和一些大型农场主,也积极配合,有的农场主还出钱、出地,带头实施推广项目,承担试验示范任务。

(三)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高。密西根州1994年共有州、县农业推广人员445人,其中州农业推广站150人,县和区域推广站295人。150名州推广专家都是博士、教授,县和区域推广人员中70%为硕士,25%具有博士学位,无论是州推广专家,还是县级推广人员知识面都很宽,学识比较渊博,都会操作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州、县农业推广站,全部实现了办公通讯现代化,所有推广人员都拥有电脑终端,与州立大学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美国能形成这样高科技、高学历层次的农业推广队伍,一是高科技发展迅速,农场主的科技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素质差,很难再胜任推广工作。二是州立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教育系,在本科毕业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农业推广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形成了培养高级推广人员的教育体系。三是州立大学对推广人员的职位有严格的要求和招聘程序,招聘上岗后试用六年,方可聘为正式推广员,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能胜任工作,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四)农业推广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美国的农业推广是全方位、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只要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都是农业推广的领域和任务。工作范畴已远远跳出单纯农业技术本身,涉及整个农业和所在农民的种、养业、流通、农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协调指导等诸多方面,以满足农民的高层次需求。农业推广人员涉及和实施的项目分三大类:

1、农业技术和自然资源类:涉及农户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场利润,开发新的农产品,参予国内外市场竞争,注重食品卫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及农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和心理培训、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咨询等。

2、“四健”青年俱乐部项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四健”是为农村开发农村青年资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青年提供理论、实践环境,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实现自我控制,增长知识才干,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试一试、干一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家政推广项目。家庭是农村发展、生活的基本单位,指导农村家庭生活、消费,健康发展是美国农业推广的重要任务。这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等活动,强化家庭的作用 第 19 页 共 19 页 ,制止家庭分裂,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稳定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的主要内容有:(1)进行公共事业、社区活动和法律的培训,教育农民处理好家庭与社区、政府的关系;(2)进行有关食物与营养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营养和健康、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注意营养、膳食和烹调技术;(3)进行卫生和健康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卫生和设施,爱护公共卫生及设施;(4)帮助农民家庭进行住房需求评估,推荐家庭住房设计式样,提供房屋修膳和管理知识;(5)指导新婚夫妻和青年夫妇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尊敬长辈和抚育好小孩;(6)指导农民搞好家庭预算,用好家庭资金;(7)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推广方式灵活,推广手段先进。农业推广单位都拥有电子计算机、卫星联网电话、电视、录放设备等现代化推广工具,推广人员将各种知识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拨个电话或打开计算机终端就可获取有关答案,十分便捷,我们走访的农户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统联网,无论是芝加哥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还是天气变化情况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学除常用的宣传培训设备外,庞大的计算机系统除和各县推广站、农户计算机联网外,还与国内外有关重要部门联网,有关的技术信息可及时交流、传递。州立大学还设有6套电视节目,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利用卫星远距离教学也在应用中。

美国的农业推广方式,分直接推广、间接推广。直接推广是指推广人员走访到户,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间接推广方法是指借助印刷品、电话、电视、广播、电子邮件等进行推广宣传。目前,运用直接推广方法服务的约占农户数的25%,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小组培训、参观、示范等,必要时还进行个别咨询、个别访问。各种农业推广方法,都体现了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原则,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而且,绝大多数推广项目都是无偿的。

(六)队伍管理严格。在长期实践中,美国的农业推广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l、农业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直接管理,州推广专家由学校聘任,基层推广员由大学下属的州推广站聘任,并发工资,地方政府不干预推广工作。

2、基层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负责培训,每人每年回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根据推广人员的特长,分别参加州推广站的推广项目。推广员带着问题回学校与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组织实施。

4、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不称职,随时辞退。

美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农业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挥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预以保护。我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但从推广法颁布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 第 20 页 共 20 页 ,由于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难以落到实处,建议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别是在维护农技推广机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经济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一项重要财富,谁先得到它,谁就可以取得经济上的主动权。美国农业推广部门把信息传递作为向农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的农场主也十分注意收集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他们都装备了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部门普遍装备落后,信息传递慢,渠道单一,适应不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广播电视台。我国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与否的影响,同时利用广播配以电视,更加形象、生动,适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好方法,国家应把它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一件大事来落实。二是逐步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都把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网络化,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国家在“九·五”期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采取与地方联合投资的办法,在每个省确定若干个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试点,同时,组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争取用

一、二个五年计划,把全国县级以上农技推广机构都用计算机网络起来。三是增加农业科技读物出版发行,使农民比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分工过细,人员过多,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将推广机构内服务性的专业站(室)向专业性服务公司(肥料公司、药械公司、果品公司等)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逐步向综合性、宏观性方向发展。从重点进行生产技术指导,逐步转向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对现有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各级政府要增加农业技术培训经费,农业部和人事部门组织制定农技推广机构岗位任职标准,以调动在职科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抓农业内部的“三农”协作。我们认为,“三农”协作重点是省一级,省一级“三农”分属不同的三个系统协作难度大,农业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议农业部对几年来“三农”协作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三农”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经费开支等做出具体规定,充分调动三家的积极性。

(四)增加农业投入,引导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一种好的制度应长期坚持,但是,在乡镇企业发达,劳力向工业大量转移的地方及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的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应增加投入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一些中长期(10?0年)的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生产加工方面的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五)改革农村教育。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学教育存在着主要为了升学的偏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与农村需要脱节,根据我国实际,农村学校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中、小学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及对学校的考学率上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第 21 页 共 21 页 农业自然资源情况及布局调查报告

目录

第一篇:关于农业自然资源情况及布局调查报告 第二篇:山东农业大学自然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第三篇:荆门市农业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四篇:中小学校布局情况的调查报告

第五篇:关于我县农业农村资源配臵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正文

第一篇:关于农业自然资源情况及布局调查报告

农业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源,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

自然界可被利用于农业生产的物质和能量来源称为农业自然资源,一般指各种气象要素和水、土地、生物等自然物。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有农业自然资源贫乏,而农业自然资源浪费依然严重,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环境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有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查明我乡农业自然资源的状况、特点和开发潜力,保护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农业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但对发展农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而且有利于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和发展国民经济。

我们课题研究小组的成员在指导老师的协助下,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对课题小组成员进行了具体分工,两人一组,对我乡的农业自

第 22 页 共 22 页 然资源以及农业布局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

1、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指的是太阳辐射、热量、降水等气候因子的数量及其特定组合。气候资源主要包括太阳辐射能、降水、温度等气候因素,气候资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农业生产的布局、结构以及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优劣。

xx乡位于长江以南的沅水河边,纬度偏低,大陆性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特征明显。在冬季,常受从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南下的干冷气团控制,比较干冷,在准静止锋面和气旋活动的影响下,带来了一定的雨雪冰霜天气。在夏季,则多为低纬度海洋暖湿气团所盘踞,气候高温多雨。春季,地面南北气流对峙,气旋及锋面活动频繁,雨水较多,天气多变。秋季是从夏入冬的过渡季节,副热带高压势力逐步南撤,表现为湿度小的秋高气爽天气。总之,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降水集中;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为我乡显著的气候特征。

我乡全年光辐射总量达到4500——5500兆焦耳/平方米,全年日照2600——3400小时。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白昼时间长达14——16小时。作物生长季节(4——11月)日照1600——2100小时。光能资源丰富,光有效辐射强,日照时数长,有利于喜光植物生长发育、有机物质积累和果实着色。我乡灾害气候主要有干旱、大风、霜冻、冰雹等几种。

2、水资源。水资源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水资源指的是可供工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开发利用的含较低可溶性盐类而不含有毒物质的水分来源,通常指逐年可以得到更新的那部分淡水量。这是一种

第 23 页 共 23 页 动态资源,包括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而以大气降水为基本补给来源。

沅水穿境而过,大小溪流以及池塘星罗棋布,境内修筑了八座中ⅱ型水库,加上春夏降水量大,因而,我乡水资源量非常丰富,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水的需要。

3、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指的是能供养生物的陆地表层,包括内陆水域。我乡土地资源按其用途和利用状况,可以概分为耕地、园地、林地以及河流、水库、池塘等水域。

我乡耕地面积8601.78亩,其中稻田面积5406.62亩,棉田面积3195.16亩,园地面积5234.28亩,其中桑地面积1864.52亩,柑橘、杨梅等经济园地面积3369.76亩,林地面积42183亩,其中用材林地面积30180亩,原料林地面积1xx亩,可供水产养殖的水域2214亩。

4、生物资源。生物资源指的是可作为农业生产经营对象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及群落类型。我乡生物资源主要有森林资源、水产资源、野生生物资源等。我乡森林覆盖率约为65.7%,主要有杉木、松木、油茶、油桐等树种,比较珍稀的有银杏、水杉等树种;主要的野生生物资源有穿山甲、娃娃鱼、黄姜、蘑菇等;水产资源比较丰富,淡水鱼类品种多,约有50多种,主要有鲤鱼、鲢鱼、鳙鱼、草鱼、扁鱼等,xx的河鱼在怀化市是非常有名的。

农业布局亦称农业分布或农业配臵,指的是农林牧副渔各部门及其所隶属的各生产门类与各种产品的地域分布和地域内各部门、各行业、各种产品的空间安排。农业布局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农业各部门的分布能以最小的消耗满足一定生产力水平下的社会需求,并尽可能分

第 24 页 共 24 页 布在条件最优越的地区,而每个地区内的农业各部门和农作物又保持着合理的比例,能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一般地说对农业布局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它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决定了农业布局的基本特点、形式、范围和水平。合理的农业布局可以使农业生产的发展因地制宜,以便从一定面积的土地上获得尽可能多的优质农产品,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社会效益。

我乡农业生产布局秉着扬长避短,因地制宜,促进农业生产平衡发展的原则,对我乡农业生产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充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长足发展。在南家坊村所在的沅水河冲积地块,利用谢玉剑反季节蔬菜种植经验,带动和发展发季节蔬菜;在xx坪村所在的沿河地块,发展订单农业,进行榨菜种植和棉花制种;在罗家冲村的沿河草地、荒滩、水田沟渠,进行白鹅养殖;在青市村,依靠丰富的森林、草地资源,进行黄羊养殖。总之,我乡依托自然资源优势,依靠种植、养殖大户的带动,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业区划,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我乡在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进行农业生产布局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是:

1、农业资源承载过重。xx乡人多地少,人均耕地约为1.2亩,人地矛盾尖锐。

2、土地不合理利用的现象比较突出。农业用地中,中低产田就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2.8%,低产园地、低产林地、低产水面分别占全乡园地、林地及淡水养殖水面的19.6%、16.9%和60.7%。

3、局部土地破坏和环境污染较为严重。我乡土地中的山坡地比

第 25 页 共 25 页 重较大,山坡地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4.4%,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水土流失和地力不断下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以及生活废水排放量的不断增加,农村水源污染迅速扩大。

此外,我乡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较差,农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较为突出。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下降。这些问题大大削弱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直接影响了我乡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针对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的建议是:

1、大力发展可持续农业科学技术,生物综合防治技术、环境保护和治理技

术,实行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不断改善生态环境。

2、搞好农业自然资源的调查和规划工作,科学地开发利用土地。

3、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保护耕地。

4、加强农业自然资源管理,积极进行植树造林,优化生态环境。 第二篇:山东农业大学自然资源调查实习报告 自然资源调查与规划 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踏勘,对照卫星影像图识别现状地物,找出已变化的地物,进行现场纠正。制作土地利用现状图,包括遥感影像处理,几何

第 26 页 共 26 页 纠正,室内分析与判读、转会、野外抽样验证等环节,本次野外实习主要进行野外抽样验证,识别变化的地物。 实习概况

实习时间:XX年12月24日

实习路线:山东农业大学本门—>省庄镇—>山口镇—>黄前镇—>大津口乡—>山东农业大学

实习人员:08级地信专业全体人员。 实习过程

两辆于八点左右在学校北门出发,由老师带队实地调查了泰安地区的六个站点,并对实地进行了讲解和考察验证。 具体路线如下:

芝田村

我们本次观察的站点位于芝田村河流西侧,在地形图上此处地形为水浇地,但是通过我们的现场观察和老师的讲解我们发现部分地区已经成为林地,其土质为轻壤质洪冲积潮棕壤。附:此处为扇前平原区芝田村总户数1365户,总人口5308人,农村劳动力3125个,工农业总产值21211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546万元,工业总产值XX5万元,粮食总产量1203吨,其中:夏粮662吨,秋粮541吨,农民人均纯收入5447元。

后燕庄道路附近

根据老师介绍此处为山前平原海拔的最低点,由于地下水位干湿交替,水位很低,从地形图上和现状图上看此处为水浇地现在也没有具体的变化,但有小片的苗圃出现。此站点的土质为浅位粘层中壤质洪冲积潮棕壤。此地区的支柱产业为锅炉和香油,此地区的经济相对其他地区发达。

第 27 页 共 27 页 山口镇与黄前镇之间路东侧

山口镇位于区境东北部,北与黄前镇为邻,南与泰山区邱家店镇相连,东与祝阳镇相望,西与泰山区省庄镇接壤。面积58平方公里。镇机关驻山口村,距泰城19公里。济临公路穿镇而过。山口相传西汉立村,因东、西、北三面环山,南为出山之口,故名山口。镇境,1912年属泰安县兴仁区。1930年属第四区。1941年属泰北行署黄山区。1945年属泰安县山口区。1948年属第三区,后又改为山口区。1958年建山口公社。1960年祝阳公社并入。1962年恢复祝阳公社。1984年6月改为山口办事处。1985年5月改为山口镇。镇以机关驻地村得

名。1999年,全镇辖山口南、山口东、山口北、山口西、新庄、冶庄、周王庄、吴家庄、后迓庄、西迓庄、夹河、康石汶、卞石汶、禹石汶、赵石汶、杨石汶、朱官庄、卜官庄、前梁林、后梁林、佟家庄、东迓庄、西太平、西官庄、西碾疃、大马庄、小马庄、洼里、油坊、东碾疃、张家户、东太平、北庄、上欢庄、下欢庄、户栗、辛水崖、大兰沃、小兰沃、响水崖、王庄、春阳沟、石门等43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土质为轻壤质酸性岩坡洪积棕壤以及薄层酸性砂质砾石土酸性岩残坡积棕壤性土,沿途可以观察到大量的苗圃,据当地同学介绍这是人们经济来源之一。观察点位于一处耕地上,其南侧为居民点,西侧为苗圃,东侧为林地,周围耕地大部分为水浇地。没有较大变化。

黄前水库

黄前水库坐落在泰山东麓,距离泰安城18公里,济南60公里。

第 28 页 共 28 页 站在泰山极顶鸟瞰水面,它宛如一面银镜掩藏在郁郁葱葱的苍松翠柏中。早年这里是黄巢起义军练兵习武的地方,现在是泰山景区的一个旅游景点。黄前水库建于1958年,北接大青山,南

接窝角山,西依泰山,东依黑山。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5公里,最深处达90多米, 有一条深谷从水库中心穿过。水源由泰山、长青岭和大青山三条溪流汇集而来。

水库一年四季静的出奇,除了早晚的鸟叫声,起风时的松涛声,再就是偶尔传来渔船捕鱼的机器声。蓝天、白云、绿树、亭阁倒映在水中,碧波清幽,旖旎明媚。它又出奇的清澈,水底的游鱼,砂石,都毫无掩饰地漂进眼帘。水库被葱绿包围:北面是大片的竹林:南面是铺天盖地的栗子树,纯正的泰山板栗就产在这里,东面的苍松翠柏是泰山的原始森林,西面是山楂、樱桃和女儿茶园;沿水库边的山坡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黄前库水通过地下管道输入泰安城,保障着44万居民的生活用水和530万亩土地的灌溉。市政府明令规定:水库四周禁止放牧,禁止使用农药,水库上方禁止开发建设。此垂钓的人渴了常趴在水里喝个够,走时还带上两塑料桶回家泡茶煮稀饭。黄前水库位于大汶河支流石汶河上游,流域面积为292km2, 总库容为8248×104m3,兴利库容为5913×104m3。河长为21.1 km,干流平均坡度为0.00940m/m,流域形状为扇形,形状系数为0.66,河网密度为0.26,流域平均宽度为13.8 km,河道弯曲系数为1.57,河道断面形状为矩形。1.1流域自然地理特征 黄前水库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北部黄前镇,处于东经117°4′~117°22′、北纬36°16′~36°28′之间。该流域座落于泰山山麓,均系泰山山脉纯山区,绝大部分岩石为

第 29 页 共 29 页 前震旦系的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也有一部分火成岩和变质岩,岩石出露明显,土层厚薄不均,一般平均厚度约0.3~0.5m左右,土壤性质一般为壤土、砂壤土和部分粘土和砂土。农作物以地瓜、花生为主,小麦、玉米较少。由于该流域土壤性质较好,山区植树造林比较普遍,植被率57%,水土流失较轻。

1.2水利工程情况

水库流域内自1958年以来先后建成小

(一)型水库3座,小

(二)型水库14座,塘坝24座,总控制流域面积134.7km2,总库容1337.8×104m3,兴利库容1045×104m3。较大的小

(一)型水库是下港乡的彭家峪水库,流域面积20.8km2,总库容710×104m3,兴利库容580×104m3。较大的小

(二)型水库是大津口乡的栗杭水库,流域面积48km2,总库容97×104m3,兴利库容48×104m3。

东北侧岩石区

此处大部分为裸露的岩石区,临近黄前水库,海拔较高,此处的岩石多为闪长岩,由于没有植被覆盖,此处现在已全部成为裸岩,由于长期风化结果,岩石表面较光滑。

黄前水库泄洪道

黄前水库建于1958年,北接大青山,南接窝角山,西依泰山,东依黑山。南北长8公里,东西宽5公里,最深处达90多米,有一条深谷从水库中心穿过。水源由泰山、长青岭和大青山三条溪流汇集而来。此处的泄洪道建立较早,但是由于近几年的改造,已经焕然一些,旁边一些住户借助当地优势建立起了许多农家乐等餐饮服务行业。由于改造的原因以前的灌溉渠道已经被代替,此处已经成为泰安

第 30 页 共 30 页 市水利建设的重要(请你继续关注好)环节之一。

十字路口东北侧

沿路到达十字路口是我们可以观察到很多泰山石出售点,而且在当地很出名已经成为当地人的经济支柱此处的地形为坡地从公路上可以明显看见上下坡。

第三篇:荆门市农业资源情况的调查报告 荆门市农业资源情况调查报告 公司各位领导:

为进一步的了解当地的农业资源情况,为汇源生态产业钟祥发展有限公司的整体农业规划提供依据。根据公司的安排,我们农业组在网上对荆门市的农业资源情况做了调查和了解,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生产条件

荆门市地处湖北腹地,为汉江平原与鄂北岗地交混过渡地带,现辖钟祥市、京山县、沙洋县和东宝区、掇刀区掇刀高新区以及屈家岭管理区。全市国土面积12404平方公里,共有57个乡(镇、办事处),1396个村,9831个村民小组,乡村户数50.04万户,乡村人口189.73万,劳动力110.29万,总耕地面积262.84千公顷,其中水田185.88千公顷,旱地75.21千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91.61千公顷,旱涝保收面积153.69千公顷,机电排灌面积106.03千公顷。全市年均降雨量980mm,平均气温17℃,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光照充足,雨量充沛。(详见表

1、2)

二、主要农作物的生产情况

第 31 页 共 31 页 荆门市农业基础较好,全市已初步形成优质水稻、“双低”油菜、优质棉花、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三元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等八大优势产业和花生、食用菌、

家禽、牛羊、蜂产品、花卉苗木、板栗等八大特色产品。已建成优质稻生产基地188.45千公顷,优质油菜基地114.7千公顷,优质棉花基地38.08千公顷,优质果基地23827公顷,优质菜基地50.32千公顷,优质水产基地76千公顷,速生丰产林9860公顷,花卉苗木基地2190.67公顷。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优质棉、商品油料生产基地,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30多亿斤,商品率达75%以上。

XX年全市粮食播面348.27千公顷,总产255.7万吨,水稻面积188.45千公顷,总产184.2万吨,玉米面积21.19千公顷,总产14万吨;棉花面积38.08千公顷,总产皮棉

4.79万吨;油料面积136.76千公顷,总产34.70万吨,油菜面积114.7千公顷,总产25.4万吨,花生面积16.56千公顷,总产8.01万吨;蔬菜面积44.12千公顷,产量181.1万吨,果用瓜面积6.2千公顷,产量19.2万吨,食用菌产量21209吨(干品13246吨,鲜菇产量4408吨);茶园面积898千公顷,产量185吨;果园面积23827公顷,产量36万吨。(详见表

3、

4、5)

三、畜牧业生产情况 荆门市的畜牧业XX年,全年生猪出栏377.12万头,比上年增长3.1%;家禽出笼4350.28万只,增长1.4%;肉类总产量37.34万吨,增长4.15%;禽蛋产量14.05万吨,增长12.0%。

四、农产品加工及加工企业情况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80.56亿元,同比增长49.1%,与农

第 32 页 共 32 页 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1.1︰1提升到1.5︰1。“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XX年的0.4︰1提升到1.5︰1。京山县和钟祥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百亿元。全市新增亿元企业10个,达到54个;新增5亿元企业2个,达到10个;新增10亿元企业4个,达到5个,其中30亿元以上1个。全市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2个。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个。全市正在使用的有效“三品”标志产品349个,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湖北名牌产品”或“湖北省著名商标”产品36个。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以上数据了解,荆门市是一个农业大市,生产条件和农业基础较好;畜牧业在全省也有较高的地位;农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为此我建议:

1、我们汇源生态产业钟祥发展有限公司要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政府、部门、企业、农业资源等)为我所用。如:水果产业:我们的果园最快也要三年以后才能挂果,我们不能等,也等不起,而荆门当地XX年的果园面积23827公顷,产量36万吨。其中:柑橘园面积11980公顷,主要集中在东宝区的漳河库区7399公顷;梨园面积7130公顷。

主要集中在我们公司所在地的旧口镇3997公顷;桃园面积2739公顷,主要集中在钟祥838公顷、京山558公顷、屈家岭358公顷。我们可以依靠当地的政府和专业合作社或者农户采取订单生产、先租后包等办法,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创造企业发展的路子。

第 33 页 共 33 页

2、积极引进人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在各方面的人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发展。如我们公司现在还没有畜牧、水产等专业人才。

3、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为有条件的企业和企业家在我们产业园创业提供条件。我们可以引进来或者走出去,采用合资、独资、入股等灵活的办法,为种植、养殖、农产品的加工等产业尽快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如:我们水果加工就可以和汇源果汁钟祥工厂合作。

以上报告,不妥之处,请指正。 报告人:程昌洲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七日 附录: 资料

1、1-5表来自荆门市统计局市场与经济信息科;

2、畜牧业来自荆门市XX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农产品加工和企业情况来自荆门市农业信息网。 第四篇:中小学校布局情况的调查报告

我带领市政府办的有关同志,对**区中小学校布局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区中小学校布局亟需调整。

一、学校布局的现状**区目前共有普通中小学校32所,在校学生45380人。其中,普通高中5所,在校学生9584人;初中10所,在校学生13782人;小学17所,在校学生2XX人。随着旧城改造的加速、城区容量的

扩大,**区学校的布局已与城市的发展不相适应。29所公办普

第 34 页 共 34 页 通中小学校,主要分布在老城区人民路、建设路沿线。以洞庭大道为界,大道以南有小学13所,在校学生17679人,校均规模1359人;大道以北只有小学3所,在校学生3335人,校均规模1112人。洞庭大道以南有初中学校6所,在校学生9400人,校均规模1567人;大道以北只有2所,在校学生XX人,校均规模1019人。城市的扩大、学校布局的过于集中,给部分学生的就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据了解,火车站附近的学生,不少要到育英、常蒿路、紫桥等学校上学,路程最远的约有5公里。

二、调整学校布局面临的问题

1、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未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这对今后学校的新建、扩建带来了诸多的问题,会造成学校建设成本增大,甚至无地可扩、可建。现在正在开发的水榭花城、九重天小区,其周边难以找到一块可以新建学校的地方。市一中、四中、北正街小学等中小学,今后如需在原址扩建,成本会很高。

2、在房产开发中新建学校的政策没有兑现。《湖南省义务教育实施办法》第十条规定:“各城市新建4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必须配臵小学,8000居民以上的住宅区,还必须配臵初中,其基建经费应纳入该区的开发计划。新建扩建4000居民以下的零星住宅区,必须缴纳教育设施配套费。”但是,这一政策一直没有落实。目前,老城区房产开发非常火爆,一些新建小区住宅套数多的达到几千,也没有按规定配套学校。如滨湖公园周边开发的水榭花城,三期规划建设住宅4000多套,入住人口1万多人,规划时没有规划建设学校。其附近的北正街小学,现在已经爆满,班额严重超标,且学校已没有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因此,今后该小区学生上学问题,将会变得十分突出。

3、学生就学压力越来越大。**区16所公办小学,一年

第 35 页 共 35 页 级至六年级,分别有学生2958人、2933人、3010人、3320人、3433人、3546人;10所初中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4063人、4234人、4500人;5所普通高中学校一至三年级分别有学生3475人、3153人、2950人。据分析,今后几年,生源将呈现如下变化趋势:小学生源近两年相对稳定,今后缓慢上升;初中生源近几年缓慢下降,从长远看初中有资源紧缺问题;高中生源从今年起,今后几年快速增长。当前,**区学校存在三个突出问题:一是小学班额过大。现在小学平均班额为62.1人,普遍超额。尤其是一些办学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学校,班额严重超标。比如常师附小平均班额73.9人,东升、育才、常蒿路、育英、北正街平均班额都在65人以上。二是初中学生分布不平衡。有的学校学生爆满,有的学校资源富余。市六中、五中、四中在校初中学生人数分别为1479人、2606人、1523人,平均班额均在60人以上,长怡实验中学有学生XX人,平均班额达到64.9人。而市十一中、十三中只有1023人、1015人,平均班额44人、42人。这两所学校经过近几年的改造,基本办学条件已有较大改善,但由于招生难,生源不足,师资、教室等资源都有较大浪费。武陵区东郊中学,房地产已经开发到附近,全校只有学生196人,而且去年因生源不足,已经停招了初中一年级。这与该校的办学条件和质量有关,大部分学生都拥向了临近的市六中、四中。三是高中学位严重紧张。现在高中学校均已饱和,平均班额达到53.7人。根据目前初中在校学生数,如果按照55升入普通高中学校常规偏紧的比率测算,后三年普通高中学生入学人数将分别达到4025人、3682人、3410人,均超过现有高中相应年级的规模。比如今年初三学生是7319人,按55的比例,升入普高

第 36 页 共 36 页 的学生人数将达到4025人,而今年高中毕业年级空出的学位只有2950个,其中还包括芷兰的360个学位,净差1075个学位。

4、债务包袱较重。据初步统计,目前市直5所公办高中学校累计负债达1.22亿元,其中市一中4155万元、七中3010万元、六中1898万元、三中1720万元、二中1354万元。沉重的债务不仅使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制约,而且学校每年的学杂费用于教育教学的比例也很低,没有教学方面的大投入,学校很难获取高质量。另外,部分初中学校的内部条件较差,也亟待改善。目前,城区有的初中学校虽有漂亮的房子,但在信息技术、远程教育、图书仪器等方面比农村初中学校还差,整体水平比较低。

三、几点建议

1、将市城区学校建设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市教育局会同武陵区政府拿出

第五篇:关于我县农业农村资源配臵使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我县农业农村资源配臵使用情况的 调查报告

(XX年12月29日)

为了全面掌握我县农村资源使用情况,按照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农业农村资源配臵使用情况调查的通知》吴政办(XX)99号文件精神,由县直农口部门配合乡镇深入村组农户,从12月5日至20日利用15天时间,全面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人口资源状况

全县农业人口为108582人,其中男56178人,占总人口51.7%,女52404人,占总人口48.3%。年龄20岁以下25533人,占总农业人口23.5%,20-50岁57855人,占总人口的53.3%,50岁以上的25194

第 37 页 共 37 页 人,占总农业人口23.2%。在家居住总人口73976人,占总人口的68.2%,外流人口34606人,占总人口的31.8%。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人口性别比例相差不大,50岁以上和20岁以下人口比例基本持平,劳动力占总人口53%,外流人口占到31.8%,多数居住在县城,主要以从事劳务、商贸业为主。

二、农村家庭收入情况

我县XX年人均纯收入4392元,较XX年4066元增加326元。其中从事种植业总收入1XX万元;从事棚栽业总收入710万元;从事养殖业总收入2134万元;从事林业经营总收入1906万元;从事手工业和副业总收入2201万元;从事运输业总收入4869万元;从事劳务总收入9341万元;从事其他经营总收入6463万元。

从收入结构看,家庭经营性收入19006万元,占总收入48%。其中种植业占总收入30%,棚栽业总收入占总收入2%,养殖业占总收入5.5%,林业经营占总收入5%,手工业和副业占总收入5.5%。工资性收入14210万元,占总收入36%,转移性收入、财产性及其他收入6463元,占16%。

以上情况说明:我县农村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劳务和种植业以及其他产业,虽然棚栽业、林业收入较为可观,但由于总量小、范围窄,对农民增收起不到主导作用。

三、种植业情况

我县现有总耕地面积289628亩,粮食总产量14.3万吨,其中洋芋133672.4亩、鲜薯产量13.7万吨,玉米46652亩、产量2.8万吨,杂粮46329亩、产量1.2万吨,油料5301亩、产量974.4吨,大田蔬

第 38 页 共 38 页 菜2125亩、产量1092吨,种植大棚446座837.2亩,大弓棚572座707亩。

根据调查情况来看:我县目前种植业主要以洋芋、玉米、杂粮为主,产量和收益较为可观。虽然油料和棚栽业收入高,但在我县来说种植规模较小。

四、农村养殖业情况

我县目前共饲养大家畜10858头,其中牛1105头、驴7966头、骡子1785头,马2头,生猪存栏25910头、出栏9975头,羊子存栏25177只、出栏9558只,饲养家禽93767只,有鱼塘面积1731亩。

根据调查掌握:我县农村养殖业重点以生猪和家禽为主,羊子饲养量明显减少,养殖大家畜全部是为了农业生产。总体看,养殖业并没有形成规模,促进农民增收效果不明显。

五、林草基本情况

我县林业总面积488.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102万亩,荒山造林面积371.8万亩,宜林荒山面积33万亩;经济林面积9.6万亩,其中苹果16358.1亩,山杏47638.9亩,山桃21710.7亩,其他4402亩;种草总面积14.5万亩,其中紫花苜蓿11.6万亩,沙打旺2.1万亩,其它6282亩。纯草地面积44961亩,草灌结合21477.9亩。

从调查情况来看:由于我县近年来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我县土地面积大多数为林业面积,林业面积重点以退耕还林面积和荒山造林面积为主。种草面积比例小,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

六、土地经营状况

我县目前有总耕地面积289628亩,人均占有耕地面积

第 39 页 共 39 页 2.7亩。其中川台地51041.9亩,梯田155533亩,坝地13400.9 亩,坡地60716亩,水浇田8180亩。土地流转面积5269.9亩,其中转包2539.9亩,出租603.6亩,转让707亩,改变用途1419.4亩。

调查表明:我县耕地面积较退耕还林前大幅减少,但耕地整体质量提高,除原有的川台地以外,大多数修为梯田,坡耕地面积比例下降。调查发现我县有灌溉设施条件耕地面积小,只占到耕地总面积2.8%。土地流转主要以转包和改变用途为主。

七、农村生活生产资源配臵情况

我县农村现有总住房面积2479992平方米,其中石窑86117孔,平房27067间;有小型集中供水1825处,水井13153口,水窖5822眼;有电视2517

7、入户率达100%,电话21384部,电脑XX台;有货车964辆,小汽车3903辆,农用车3513辆,摩托车5747辆,其他359。

从调查情况来看:我县农村生活生产条件较好,住房、饮水、道路基本达到目标,农民生活普遍较为富裕,家电、车辆入户率均达到80%以上。

八、存在的问题:

从本次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农村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收入比例不平衡,劳务收入占总收入的主导地位,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较小,农业主导产业尚未形成

规模。

二是种植业效率低,高效现代农业发展速度缓慢;我县有灌溉设

第 40 页 共 40 页 施耕地面积小,只占到耕地面积的2.8%,大部分还是雨养农业,抗风险能力不足。

三是养殖业规模较小,示范带动力不强;

四是土地经营管理不善,流转难度大,撂荒现象依然存在。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默认推荐更多精彩文章: 农业与自然资源笔记

欧亚商都店内装潢及布局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自然资源利用及农业规划 ××县农业人才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生产情况调查报告 第 41 页 共 41 页 农业行政执法综合大队工作总结

一、农资打假工作有序展开

1、建立了农资打假联席会议制度,从组织和制度上保障了农资打假的顺利开展。

2、实现了县、乡、村及各职能部门的有效联动,初步形成了齐抓共管,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3、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以制度的形式确保打假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各单位分工合作,信息共享,确保不脱管漏管。

4、制定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有条不紊、按部就班的对农资市场进行管控。

二、农业综合执法蓬勃开展。

按照农业行政执法建设的“五有标准”,加强包括机构,队伍,制度,场地设施等方面的软硬件建设,保证行政执法的顺利开展。在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树立创新意识,与时俱进,使农业执法各方面都得到质的提升。

1、加强业务学习和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创新工作方法。

(1)加强政治学习和职业素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大局观念,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

(2)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和能力。学习新的法律法规,更新知识。学习先进的执法方法,提高效率。

2、按照“堵住源头净化渠道”管理措施进行市场监管。

(1) 源头管理上,要求每家生产企业必须备案,生产的产品在自检的基础上,执法部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抽检。从资质到手续到

第 42 页 共 42 页 质量,严格把关,不让问题产品流入市场。每家企业有一个责任人,负责对企业的全面监管,不留死角。

(2) 流通环节的监管,工商和农业部门在日常的拉网式检查的同时,进行“三重点”检查。就是在重点的农时季节,对重点的区域,重点品种的监管。加大检查力度,提高抽检率,有效保障农资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今年对360余家经营门店进行了登记检查,共出动执法车辆600多车次,抽检样品80多个,当场处罚问题125例,立案查出违法案件4例,其中种子3例,肥料1例。有效的震慑了不法经营行为,警示了心存侥幸的经营者。

(3)、强化协作配合,推进社会共治。以部门联动、属地管理、打防结合、社会共治为方针,发挥整体联动优势,形成更强的工作合力。联动各有关执法部门信息共享、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合执法。在重点农时季节或农资购销旺季,协调组织公安、农业、工商、质监等职能部门,全县范围内综合性执法活动,重拳打击农资违法犯罪活动,粉碎不法经营者的侥幸心理,有效震慑违法分子。另一方面,各部门及各乡镇尽力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农资打假的良好氛围。通过联动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横向协作、纵向贯通的严密组织机构,增强打击违法犯罪效果。

(4)、做好资监管预案。监管工作按部就班,有序开展,避免管理中顾此失彼。

3、加强宣传,正确引导,建立农业投入品经营、使用新秩序。 通过对人民群众的宣传和引导,教会他们正确使用、正确选用农业投入品,自觉抵制非法廉价农资,从根本上杜绝伪劣农资的使用。

第 43 页 共 43 页 通过对生产者、经营者的法律普及和教育,促使他们不生产经营非法产品,断绝非法产品的来源和销售渠道。

(1)、做好“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向百姓推荐一批质量可靠,信誉良好的产品和经营商家,供百姓参考使用。春耕秋播时,组织科技人员和执法人员,到乡镇集市发放宣传资料,并设臵咨询台,服务百姓。

(2)、使用农资时期,到重点乡镇(像樊集、城郊蔬菜区,新店、溧河果园区等),组织学习班,教授群众正确使用农资,特别是农药。并印发禁限用农药名录。和有关乡镇结成技术帮扶对子,定期做技术服务。

(3)、利用广播电视,根据农时季节,开展新闻宣传和技术讲座。今年共播出新闻3期,技术讲座6期,同时,公布农资监管信息2次。

(4)、做好农资生产者、经营者的法律宣传和培训工作。从法律和技术角度对他们进行普及和教育。今年,到各农资经营网点张贴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组织农资经营商进行培训2期。

三、树立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质量。

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一切为了群众时刻装在心里,把服务贯穿在整个执法过程中,端正服务态度,提升执法形象。让群众少跑腿,多办事。

(1)主动印制发放农资经营档案样本,并督促填写。到生产企业和经营大户主动索要登记备案资料等。

(2)、设立“12316”农事热线,接受技术咨询和投诉。对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联系农业专家进行解答。对投诉的案件,及时调查

第 44 页 共 44 页 处理。并及时反馈信息。

(3)、涉农资的民事纠纷,弄清原委,划分责任,努力协调。让问题消失在萌芽状态,减少负面影响。今年共协调此类纠纷10余起,双方均感到满意,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4)、由于气候,管理等因素容易出问题季节或产品,运用印制发放通告或宣传单进行广泛宣传,提醒群众注意,尽力减免群众损失。像农资的选择,某些产品的正确使用方法,特殊作物的正确种植时间等等。

(5)、做好农资生产者、经营者的法律宣传和培训工作。从法律和技术角度对他们进行普及和教育。今年,到各农资经营网点张贴宣传资料10000余份,组织农资经营商进行培训2期。

四、存在的问题

1、对于走村串户和忽悠团的监管缺乏手段。只能从教育群众入手,拒绝使用价低质劣的产品并鼓励举报投诉。

2、法律法规出台频繁,需要及时参加学习培训,更新知识。

3、缺乏执法车辆及检测设备等软硬件设施和执法经费。

4、新的种子法对经营备案等要求严格,需要建立农资监管网络平台,利于减少工作费用和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更好服务群众。

新野县农业行政执法综合大队

第四篇:日韩农业考察报告

宜昌市赴日韩“一村一品”考察培训团

一、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团共16人,其中县级干部6人,农业系统干部5人,乡镇书记镇长4人,市外办领队兼翻译1人,由宜昌市伍家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永和和宜昌市外办专家科科长袁新民分别担任团长和秘书长。主要学习考察了日本静冈县农业“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经验和韩国济州道柑橘产业发展情况,实地参观了静冈县柑橘试验场、静冈市清水区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日本最大的柑橘选果包装线、日本农产品及农资超市以及济州暖地农业研究所柑橘科,访问了日本和韩国果农,并与日本和韩国柑橘界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和科技交流,加深了考察团成员对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了解,对日韩以柑橘产业为主的农业情况有了一定认识。

二、主要收获

(一)日本农业“一村一品”运动

“一村一品”运动的核心内容是:要以自主自立的精神,根据本地特点,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反复钻研,富有创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创日本第一的,市场面向世界、创地球牌商标的,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包括工业产品、旅游观光产品),并培养出一批年轻有为,振兴地方经济的带头人。

“一村一品”运动得到了国家、县、市政府的补贴,其目的是要把农民发动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搞一村一品运动之前,农民比较贫困,通过“一村一品”运动,搞活了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农协对“一村一品”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的体系,是“一村一品”快速发展的保证。

各市、町至少要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产品,当然也可以是“一村二品”或“一村三品”也无妨“二村一品”或者“三村一品”。本地情况如何,怎样科学的规划品种、确定规模,采取哪些先进技术,都要绞尽脑汁思索。选对、选准、选定以后,就由政府出面统一规划,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便不得轻易改变。

(二)日本农协的发展概况及成功经验

1、日本农协的历史沿革。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制定了《农地改革法案》,实行农地改革。1947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协的特殊地位。从

1947年到1950年,在不到三年时间里,日本各地的基层农协都建立起来了,全国成立的基层农协约有4000余个,有99%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

2、日本农协的工作范围。农协工作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的采购和农业公共设施建设,也有农产品的收集、加工、贮藏、保鲜、销售;对农民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经营技能的继续教育培训;对连锁农业仓库的经营、家畜、家禽、水产品市场的设计和建设;运输、建筑设计的企划和工程监管,海外农协组织的建成和拓展。用日本《环境农业新闻》报主编、发行责任人成濑一夫先生的话来讲,日本农协从摇篮到坟墓全都涉足。

3、日本农协的主要职能。日本农协是根据《农协法》由日本农民交纳会费成立的一种民间组织。其工作职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指导农业生产。农协对农民的生产指导非常全面,包括生产技术的教育培训、生产计划的安排制定、新品种的改良和更新、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标准应用等。

二是集中销售农产品和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帮助农户集中销售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及其生产资料的流通是农协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农协销售的农产品包括大米、蔬菜、花卉、水果等;销售的方式有超市销售、批发市场销售和直接销售。农协为减少生产资料流通中的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根据会员的需要,组织农用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由农协统一与生产厂家订货,再分售给各会员。对入协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农协也组织统一购买,可以享受厂价或批发价。通过集中采购,使入协农民得到了实惠。

三是信用合作。日本的法律规定农协可以自办信用事业。日本农协金融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为农协全体成员服务;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大领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国家的农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密切配合。

四是社会福利和保险。日本农协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号召会员发展互助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并确保农民由于意外灾害或事故遭受损失时能得到一定补偿,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日本农协的福利事业包括医疗保险、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农协组织农民参加保险,有的还建立自己的医院,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保证。还投资兴建许多农民婚丧等大事所需的基础福利设施,为农民提供服务,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4、日本农协发展的条件。一是法律保护。日本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并在60年代又进行重新修订。这是日本为促进和保护农协的发展而制定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了农协不同于经济团体和政治团体,是特别法人;承认农协自主经营权和民主管理权,以保证不受行政干扰,确保农民的经济地位,规定农协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团体,是服务机构,农协各种事业所获收入归农协成员所有。二是政策支持。体现在日本各级政府制定的农业政策、税收及金融政策等方面。坚持以经济手段调整农业,而很少使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如政府在新品种推广、农业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产品加工设备建设、稳定蔬菜生产等方面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来完成的,不仅使政府的计划得以实现,也保证农民得到实惠。在扶持农协开展信用事业上,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确保农协资金来源,有国家贴息贷款、县政府的无息贷款及农林渔业金库贷款等支持。在税收政策上,规定农协各种税收均比其他法人纳税税率低10个百分点左右。

三是农民的积极参与。日本农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组织生产,进入市场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服务第一,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农民踊跃参加农协,服从农协的指导,保证了农协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这在农协成立之初表现得最为明显。只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之日本农协本身的一些原因,才使农民对农协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日本农协的会员分为正式会员和准会员。正式会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准会员不从事农业生产,只靠出资通过农协做生意。准会员不享受正式会员的权利,也不承担正式会员应尽的义务。

农协的工作经费除了会员交纳的会费外,主要靠收取农产品交易手续费作为补充,日本农协的农产品交易量占日本全国农产品交易量的80%,手续费大约是交易额的8.5%,然后按一定的比例,由中央全农协会分配给县市农协会分会。其次,日本国家的有关经费也通过农协分配给农民使用。

(三)日本柑橘产业情况

目前,日本柑橘面积约6万公顷,总产170万吨左右,面积和产量10年来基本稳定。其中温室种植面积约占1/10。其主栽品种有日南1号、青岛、大津4号、清见、不知火、太田椪柑、春见等。我们重点考察的静冈县,柑橘年产量15万吨,约占全日本产量的10%,90%为青岛温州蜜柑,脐橙已逐渐退出日本桔园。日本柑橘不能自给,每年进口柑橘鲜果约60万吨,主要进口产地有美国、巴西、南非和澳大利亚等。

日本先进的柑橘栽培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合理密植。尽管土地资源有限,日本桔园栽培密度一般控制在21至40株之间,最多不超过60株,桔园行间宽阔,便于机械通行操作。二是节水灌溉。所有的桔园都安装了自动灌溉系统,过去大多为喷灌,现在则以滴灌、微喷为主。三是实行桔园生草栽培。四是应用反光透气膜覆盖,以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改善下部果实着色,从而提高果品的含糖量。五是机械化程度高。在抽槽、施肥、防虫治病等生产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六是重视设施栽培。日本的设施栽培柑橘基本上都是冬季加温型,最早的从9月份开始加温,温室柑橘在6月份上市,但生产成本较高,售价十分昂贵(每公斤约合人民币70元)。

(四)韩国济州柑橘产业情况

韩国柑橘面积2.3万公顷,产量78.9万吨,其中99.9%是在济州岛。按产量构成,88.7%是早熟温州,9.6%是普通温州,其他占1.6%。

设施栽培的面积由1990年的30公顷,上升到2002年的520公顷,2004年达到1000公顷,14年增长了30倍。设施柑橘总产达到25903吨。成熟期基本达到周年供应,露地栽培的在10—12月上市,大棚避雨栽培(无加温温室)的2—3月上市,大棚加温的在4-10月上市。加温最早的在11月以前,果实在4-6月成熟,加温在12月1日到12月12日的,果实在6-8月成熟,12月25日到元月底加温的在8月中到9月上市,元月21日以后加温的成熟期在9月中到10月上市。

韩国的设施栽培与日本相比,基本上是依靠农户自己投资,与日本75%来自政府投资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农户的调查发现,加温温室种植温州蜜柑最大的开支是燃油开支,一般需要加温200天,一亩大棚需要燃油8吨,如果按每吨3500元,则燃油成本为2.8万元/亩,按照他们的生产水平,亩产可以达到4吨,每公斤果实的燃油成本达到7元。温室栽培的柑橘果园门口为3000-4000韩元/公斤,折合人民币24—32元/公斤。零售价格约为5000韩元/公斤,折合人民币40元/公斤。据农户反映,一般50%的收入为利润。

三、思考与建议

1、借鉴日本农协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考察,联系我市实际,我们感到在农产品供应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合作组织,而日本农协则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农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应具有为成员服务,保护成员利益,培训示范和互助合作的职能。这种在农民自愿、合作、互助、民主管理基础上成立的合作组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将会有力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抓好试点,选择工作条件好,农民认识水平高,领导重视的地方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着重在组织性质、地位、服务功能、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还要在政策扶持上加以探索和推进,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运作方法。

3、注重我市农业技术人员(骨干)的培训。考察团成员一致感到日韩两国先进农业技术及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建议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我市农业技术骨干的学习培训工作,拟定培训和研修计划,安排培训经费,定期组团赴日韩等发达国家学习考察。同时,应经常邀请日本和韩国专家来宜开展学术交流和指导。(执笔:梅必主)

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日韩农业考察报告

宜昌市赴日韩“一村一品”考察培训团

根据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市农业局《关于组织我市有关县(市)、乡(镇)、村负责人和农业科技人员赴日本进行“一村一品”运动创农产品“精品名牌”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考察培训的通知》(宜府外会〔2005〕1号)文件精神,应日本静冈县日中农林水产交流协会的邀请,由市外办、市农业局共同组织的宜昌市赴日韩“一村一品”考察培训团,于2005年9月5日至16日赴日本和韩国进行了为期12天的考察学习。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此次考察团共16人,其中县级干部6人,农业系统干部5人,乡镇书记镇长4人,市外办领队兼翻译1人,由宜昌市伍家岗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永和和宜昌市外办专家科科长袁新民分别担任团长和秘书长。主要学习考察了日本静冈县农业“一村一品”运动的成功经验和韩国济州道柑橘产业发展情况,实地参观了静冈县柑橘试验场、静冈市清水区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日本最大的柑橘选果包装线、日本农产品及农资超市以及济州暖地农业研究所柑橘科,访问了日本和韩国果农,并与日本和韩国柑橘界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和科技交流,加深了考察团成员对日本“一村一品”运动的了解,对日韩以柑橘产业为主的农业情况有了一定认识。

二、主要收获

(一)日本农业“一村一品”运动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起源于大分县。大分县位于日本西部,海拔高度0-800m。人口12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农户年平均收入400-5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29-36万元)。一村一品运动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一村只种一个品种的作物或生产一种农产品,而是指一个村至少要有一个市场上知名品牌的农产品,目标是农户年均收入达到700万日元(折合人民币51万元)以上。

“一村一品”运动的核心内容是:要以自主自立的精神,根据本地特点,发挥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反复钻研,富有创见,最大限度地挖掘潜力,从而创造出高质量的,创日本第一的,市场面向世界、创地球牌商标的,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包括工业产品、旅游观光产品),并培养出一批年轻有为,振兴地方经济的带头人。

“一村一品”运动得到了国家、县、市政府的补贴,其目的是要把农民发动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收入,在搞一村一品运动之前,农民比较贫困,通过“一村一品”运动,搞活了经济,提高了农民收入。农协对“一村一品”产前、产中、产后进行服务的体系,是“一村一品”快速发展的保证。

各市、町至少要创造出一个有特色的产品,当然也可以是“一村二品”或“一村三品”也无妨“二村一品”或者“三村一品”。本地情况如何,怎样科学的规划品种、确定规模,采取哪些先进技术,都要绞尽脑汁思索。选对、选准、选定以后,就由政府出面统一规划,规划一经批准实施,便不得轻易改变。

(二)日本农协的发展概况及成功经验

1、日本农协的历史沿革。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制定了《农地改革法案》,实行农地改革。1947年日本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协的特殊地位。从1947年到1950年,在不到三年时间里,日本各地的基层农协都建立起来了,全国成立的基层农协约有4000余个,有99%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农协组织。

2、日本农协的工作范围。农协工作范围十分广泛,既有农业生产资料、生活用品的采购和农业公共设施建设,也有农产品的收集、加工、贮藏、保鲜、销售;对农民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和经营技能的继续教育培训;对连锁农业仓库的经营、家畜、家禽、水产品市场的设计和建设;运输、建筑设计的企划和工程监管,海外农协组织的建成和拓展。用日本《环境农业新闻》报主编、发行责任人成濑一夫先生的话来讲,日本农协从摇篮到坟墓全都涉足。

3、日本农协的主要职能。日本农协是根据《农协法》由日本农民交纳会费成立的一种民间组织。其工作职能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指导农业生产。农协对农民的生产指导非常全面,包括生产技术的教育培训、生产计划的安排制定、新品种的改良和更新、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标准应用等。

二是集中销售农产品和采购农业生产资料。帮助农户集中销售农产品、促进农产品及其生产资料的流通是农协最重要的日常工作。农协销售的农产品包括大米、蔬菜、花卉、水果等;销售的方式有超市销售、批发市场销售和直接销售。农协为减少生产资料流通中的环节,降低生产成本,根据会员的需要,组织农用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由农协统一与生产厂家订货,再分售给各会员。对入协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农协也组织统一购买,可以享受厂价或批发价。通过集中采购,使入协农民得到了实惠。

三是信用合作。日本的法律规定农协可以自办信用事业。日本农协金融活动的主要特点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旨在为农协全体成员服务;资金主要用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两大领域,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国家的农业政策和金融政策密切配合。

四是社会福利和保险。日本农协建立了风险基金制度,号召会员发展互助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并确保农民由于意外灾害或事故遭受损失时能得到一定补偿,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日本农协的福利事业包括医疗保险、婚、丧、嫁、娶等各个方面。农协组织农民参加保险,有的还建立自己的医院,为农民的健康提供保证。还投资兴建许多农民婚丧等大事所需的基础福利设施,为农民提供服务,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

4、日本农协发展的条件。一是法律保护。日本早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组合法》,并在60年代又进行重新修订。这是日本为促进和保护农协的发展而制定的专门法律。明确规定了农协不同于经济团体和政治团体,是特别法人;承认农协自主经营权和民主管理权,以保证不受行政干扰,确保农民的经济地位,规定农协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经营团体,是服务机构,农协各种事业所获收入归农协成员所有。二是政策支持。体现在日本各级政府制定的农业政策、税收及金融政策等方面。坚持以经济手段调整农业,而很少使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如政府在新品种推广、农业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及产品加工设备建设、稳定蔬菜生产等方面都是通过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来完成的,不仅使政府的计划得以实现,也保证农民得到实惠。在扶持农协开展信用事业上,各级政府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确保农协资金来源,有国家贴息贷款、县政府的无息贷款及农林渔业金库贷款等支持。在税收政策上,规定农协各种税收均比其他法人纳税税率低10个百分点左右。三是农民的积极参与。日本农协把分散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组织生产,进入市场为宗旨,不以盈利为目的,坚持服务第一,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农民踊跃参加农协,服从农协的指导,保证了农协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这在农协成立之初表现得最为明显。只是在进入90年代以后,由于受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影响,加之日本农协本身的一些原因,才使农民对农协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

5、日本农协的组织形式。日本农协是靠自己独特的组织原则和经营原则组织发展起来的特殊法人。其原则主要有自愿加入、民主管理、协作、限制出资配额、促进教育发展和剩余资金分配等。日本农协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各基层组织推荐,并经全体会员选举产生的总代表大会。由总代会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再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农协最高领导层。理事会及领导成员的工作受监事会的监督检查。日本农协自上世纪90年代实行改革后,原来的“市、町、村一都、道、府、县一全国”三级组织体系改为二级,把都、道、府、县联合会并到中央,并将基层农协进行合并,扩大农协的规模和实力。按照农协的改革方案,日本基层农协到1999年已减少到1580个,到2002年,又减少到1040个。全国中央会下设生产、生活、总务及金融四个委员会,分别与都、道、府、县中央会的农协经济联、共济联、福利联和金融联进行对口联系,都、道、府、县农协只对市、町、村农协进行业务指导,是一种联合协作的关系,不具有行政命令权,从而保证了基层农协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日本农协的会员分为正式会员和准会员。正式会员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准会员不从事农业生产,只靠出资通过农协做生意。准会员不享受正式会员的权利,也不承担正式会员应尽的义务。

农协的工作经费除了会员交纳的会费外,主要靠收取农产品交易手续费作为补充,日本农协的农产品交易量占日本全国农产品交易量的80%,手续费大约是交易额的8.5%,然后按一定的比例,由中央全农协会分配给县市农协会分会。其次,日本国家的有关经费也通过农协分配给农民使用。

(三)日本柑橘产业情况

目前,日本柑橘面积约6万公顷,总产170万吨左右,面积和产量10年来基本稳定。其中温室种植面积约占1/10。其主栽品种有日南1号、青岛、大津4号、清见、不知火、太田椪柑、春见等。我们重点考察的静冈县,柑橘年产量15万吨,约占全日本产量的10%,90%为青岛温州蜜柑,脐橙已逐渐退出日本桔园。日本柑橘不能自给,每年进口柑橘鲜果约60万吨,主要进口产地有美国、巴西、南非和澳大利亚等。

日本先进的柑橘栽培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合理密植。尽管土地资源有限,日本桔园栽培密度一般控制在21至40株之间,最多不超过60株,桔园行间宽阔,便于机械通行操作。二是节水灌溉。所有的桔园都安装了自动灌溉系统,过去大多为喷灌,现在则以滴灌、微喷为主。三是实行桔园生草栽培。四是应用反光透气膜覆盖,以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改善下部果实着色,从而提高果品的含糖量。五是机械化程度高。在抽槽、施肥、防虫治病等生产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操作。六是重视设施栽培。日本的设施栽培柑橘基本上都是冬季加温型,最早的从9月份开始加温,温室柑橘在6月份上市,但生产成本较高,售价十分昂贵(每公斤约合人民币70元)。

(四)韩国济州柑橘产业情况

韩国柑橘面积2.3万公顷,产量78.9万吨,其中99.9%是在济州岛。按产量构成,88.7%是早熟温州,9.6%是普通温州,其他占1.6%。

2004年,济州柑橘总面积22048公顷,其中南济州郡9189公顷,北济州郡5127公顷,西归浦市5085公顷,济州市2647公顷。柑橘总产量595591吨,其中南济州郡260374吨,北济州郡122821吨,西归浦市149614吨,济州市62782吨。柑橘栽培农家31233户,其中南济州郡13199户,北济州郡7375户,西归浦市8386户,济州市3782户。

设施栽培的面积由1990年的30公顷,上升到2002年的520公顷,2004年达到1000公顷,14年增长了30倍。设施柑橘总产达到25903吨。成熟期基本达到周年供应,露地栽培的在10—12月上市,大棚避雨栽培(无加温温室)的2—3月上市,大棚加温的在4-10月上市。加温最早的在11月以前,果实在4-6月成熟,加温在12月1日到12月12日的,果实在6-8月成熟,12月25日到元月底加温的在8月中到9月上市,元月21日以后加温的成熟期在9月中到10月上市。

韩国的设施栽培与日本相比,基本上是依靠农户自己投资,与日本75%来自政府投资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农户的调查发现,加温温室种植温州蜜柑最大的开支是燃油开支,一般需要加温200天,一亩大棚需要燃油8吨,如果按每吨3500元,则燃油成本为2.8万元/亩,按照他们的生产水平,亩产可以达到4吨,每公斤果实的燃油成本达到7元。温室栽培的柑橘果园门口为3000-4000韩元/公斤,折合人民币24—32元/公斤。零售价格约为5000韩元/公斤,折合人民币40元/公斤。据农户反映,一般50%的收入为利润。

三、思考与建议

1、借鉴日本农协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推进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通过考察,联系我市实际,我们感到在农产品供应日益国际化的今天,我们必须把一家一户的农民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合作组织,而日本农协则不失为一种可供借鉴的农业组织形式。这种组织应具有为成员服务,保护成员利益,培训示范和互助合作的职能。这种在农民自愿、合作、互助、民主管理基础上成立的合作组织,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潜力,将会有力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要抓好试点,选择工作条件好,农民认识水平高,领导重视的地方建立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着重在组织性质、地位、服务功能、运行机制等方面开展试点工作,还要在政策扶持上加以探索和推进,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运作方法。

2、学习引进柑橘设施栽培技术。通过这次考察,看到了日本和韩国的农业劳动力的老化现象,农业已是他们的夕阳产业,这将为我国未来的农产品出口提供机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高收入阶层的出现,在4—8月成熟的温州蜜柑应该有市场。目前的生产成本,特别是燃油成本很高,生产出来的果实价格较高(按我国目前的价格测算,生产1公斤的成本在15元左右),因此,目前大量种植加温温室蜜柑市场还存在问题。采用避雨栽培(无加温温室)将晚熟杂柑(如不知火等)延迟到2—3月采收的技术,目前值得引进和推广,将大大提高柑橘种植效益。建议在我市先行试验示范,成功后再逐步推广。

3、注重我市农业技术人员(骨干)的培训。考察团成员一致感到日韩两国先进农业技术及重视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建议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进一步重视我市农业技术骨干的学习培训工作,拟定培训和研修计划,安排培训经费,定期组团赴日韩等发达国家学习考察。同时,应经常邀请日本和韩国专家来宜开展学术交流和指导。(执笔:梅必主)

二○○五年九月二十八日

第六篇:台湾休闲农业考察报告

2月14日至2月21日,金巴登实业有限公司、小古城村委会一行10人赴台湾开展了为期8天的休闲农业考察活动。在台期间,考察组拜访了台湾屏东科技大学及台湾休闲农业学会的段兆麟教授和相关业内人士,参观了嘉义县独角仙休闲农场、台南市大内区走马濑农场等休闲农业园区及“掌生谷粒”等特色高端农产品商贸企业。通过考察,获得了大量有关台湾休闲农业行业信息、法规、管理模式及市场操作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了解了台湾休闲农业行业的现状与动向。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台湾休闲农业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多为农场开放供游客采果及采草莓的活动。1980年,台北市政府在木栅推行“观光茶园”计划,政府部门正式开始推行休闲农业。1992年,订立法规,发展休闲农业有法可循。此后,台湾休闲农业获得了蓬勃发展。1996年,休闲农业法规区分了休闲农场与休闲农业区的概念,乡村旅游开始有了发展的平台。2011年台湾政府公布了促进旅游发展的新战略,使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发展得到重视;同年,制订了“民宿管理办法”,规范了民宿经营活动,同时弥补了休闲农场经营住宿业务的不足。依据台湾休闲农业学会撰写的“休闲农业场家全面性调查计划”的分析报告,2004年全台休闲农业场有1102家,2007年为1244家,呈现出休闲农业发展一片繁荣。2012年7月经官方认定的休闲农业区达

74处。可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在不断扩大,吸引大量业主竞相投入,俨然成为台湾农业从一产向三产转型发展的主要业态。

二、农场典型案例情况报告

(一)嘉义县独角仙休闲农场。

独角仙休闲农场,是由一座大规模乳牛牧场转型而来,其中休闲农业区块面积不大,是小而美的典型。园区集合知识、生态与育乐性,达到寓教于乐的功能。除了丰富的自然生态之外,还有最为著名的独角仙生态馆。

目前经营团队与相关单位运营的区域和项目,有大型停车场、休闲步道、儿童游戏体验区、DIY教室、生态烧烤、园区自产农产品售卖、模拟生态馆、昆虫复育饲养等。现正规划的项目有大自然露营区。

(二)台南市大内区走马濑农场

走马濑农场占地1800亩,是由台南县农会于1988年开发,是台湾第一个休闲农业主题游乐园。当初农场是以专业种草起家,再转型升级为观光休闲农场,园区规划有多种多样的项目服务及硬件设施,满足全年龄层的大众消费群体的需求,是大而全的典型。

农场经营项目包括有适合农场体验的大草园、苗圃、放牧区、农业馆、农业推广中心等;适合亲子同游的亲子广场、碰碰船、脚踏船、滑草区、跑马场、动物园区、古农具动动手等。还有乡村剧场,戏水世界、烤肉区、露营区、射箭场、高尔夫球场、情侣自行车道、游园车、特色餐饮、住宿(民俗、兰花会馆)等项目。农产品包括自制果酒、牧草产品等。农场全年营业,天天客流丰富,盈利不断。

三、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从台湾休闲农业考察中可以获得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部分也是我们目前正在逐步探索的方向:

首先,休闲农场要营造特殊的风格,坚定

一、

二、三产相结合的正确方向。我们要充分利用好现有农耕环境资源和产品资源,加大休闲观光农业资源、田园生态资源景观、小古城村人文资源的开发力度,把农业生产、农产品营销、农艺展示、休闲活动、餐饮、民俗等与旅游观光融为一体,让消费者者实现体验农耕、休憩健身、回归自然、休生养性的乐趣,实现农业产业发展与人居优美环境和谐共存,养生休闲与经济效益共赢的目标。

其次,目前世界经济潮流已进入体验经济时代,因此休闲农场经营须以“体验”为核心进行活动设计。让消费者体验自己动手做的乐趣,体验亲身经历的感受,把“体验”、“感觉”变成可以销售的经济商品,说服消费者为体验付费。人类是向往自然、回归原乡的,而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乡村是人类孕育文化的摇篮,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产业,乡村是体验最纯朴的地方。我们应充分把握体验经济的精神,以农场为舞台,以山林田园景观为布景,以游客为主角,以农产品为道具,设计体验活动的剧本,创造出值得游客回忆的活动项目。

上一篇:农村空巢老人调查报告下一篇:农贸市场季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