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主要病虫害

2023-02-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水稻主要病虫害

宣城市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主要成效及经验

摘 要:该文阐述了绿色防控在防控成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从组织领导、病虫监测、示范引导、宣传培训等方面概述相关做法,并提出了相关问题与工作建议。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

病虫害绿色防控以促进农作物安全生产,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为目标,采取生态控制、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措施来控制有害生物的有效行为,是贯彻落实“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重大举措,是促进农业安全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宣城市以示范区建设为基础,以技术集成研究为重点,以与新型经营主体联合推动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目前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27%以上,有效减少了稻田化学农药使用量,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防控成效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切实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对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好保护作用,保障生产安全,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了经济效益,促进了水稻品牌的树立。

1.1 防治效果

1.1.1 全程防治效果 核心示范片和辐射示范片病虫防治效果较农户自防区分别高23.3%~77.8%和8%~55.5%,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

1.1.2 单一绿色防控技术效果 性诱剂防控二化螟:螟害率核心示范区、辐射区、农户自防区分别为0.06%、0.08%、0.13%。性诱剂防控稻纵卷叶螟:通过试验发现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对五(3)代卷叶螟诱捕效果最佳,单个诱捕器日平均诱蛾量最高达到24只(7月21日-8月19日),卷叶率性诱示范区、农户自防区、空白对照区分别为3.09%、2.98%、9.87%,保叶率性诱示范区、农户自防区分别为68.7%、69.8%。

1.1.3 稻鸭共育 中稻试验田放鸭前稻飞虱百丛1895头,放养稻鸭3d、7d、14d、21d后调查百丛虫量分别降至1465头、864头、415头、146头,后期田间虫量都控制在150头以下。通过长期观察,一般稻田四(2)代稻飞虱中等偏重程度发生。稻鸭共育田块稻飞虱百丛虫量始终控制在100头以内,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也有很好的防控效果,同时除少数稗草和千金子等部分恶性杂草外,直至收获田间基本无其他杂草。

1.1.4 人工释放赤眼蜂防治稻纵卷叶螟 放蜂田最终卵粒校正寄生率达到46.8%~66.7%,最终保叶率达68.91%~76.96%。

1.1.5 杀虫灯诱杀水稻害虫 在虫害发生盛期,频振式杀虫灯单灯单日诱虫能达600~800头,从诱虫数量看,频振式杀虫灯较太阳能杀虫灯诱杀虫量多;扇吸式诱虫灯20d累计诱捕稻飞虱、稻纵卷叶螟量分别为4336只和134只,分別是太阳能杀虫灯的4.5倍和3.4倍,同时扇吸式诱虫灯对天敌有一定保护作用,灯下诱捕到的天敌约40%~50%能够存活下来。

1.2 经济效益 通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可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次数和使用量,保障防控效果,提升水稻品质和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经济效益显著。通过测算,一般实施绿色防控的稻谷品质优良,售价提高,平均纯收入可提高2550元/hm2;若生产有机稻效益更加显著,亩纯收入比农户自防田提高51255元/hm2。

1.3 生态效益 实施绿色防控,大大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非化学防控手段占主导,从源头上保护了生态环境,使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敌数量显著增多。据调查分析,示范区使用化学农药减少165g/hm2(有效成分),示范片共计减少使用农药5.55t/hm2。示范区平均减少用药2~3次,平均农药使用量下降24.3%,高效、低毒、低残留剂使用覆盖率达到100%,生物药剂使用率达到35%,其中有机稻生产基地不使用任何化学农药,示范区天敌数量增加4.6~4.9倍。

1.4 社会效益 一是通过不断的宣传推广,提升了社会对绿色防控技术和“绿色植保”理念的了解;二是保障了农产品的品质;三是促进了品牌农产品的树立,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发展。

2 主要做法

2.1 狠抓工作部署,强化组织保障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年初根据自身实际,对绿色防控工作全面规划部署,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举措;成立相关组织,加强工作的领导督查,及时组织召开观摩会,加快推广。

2.2 狠抓病虫监测,强化技术支撑 病虫监测是制定绿色防控策略的基础,各地高度重视,将病虫监测纳入绿色防控工作重要环节来抓。大多绿色防控示范点均建立了病虫害监测点,并列为病虫系统观测点,时时掌握示范点病虫发生动态,为防治决策提供依据,保障了各示范点示范工作的正常开展。利用性诱剂、杀虫灯诱杀害虫的同时,也为病虫测报提供了数据,掌握了示范区害虫发生动态。据统计,全市建立病虫害监测点41个,其中县级14个、乡镇级27个,设立频振式测报灯23台,性诱自动测报系统21台。

2.3 狠抓示范引导,强化效果展示 根据当地实际,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水稻、茶叶、果蔬等作物为重点,加强示范区的建设,积极开展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集成和示范展示工作。示范区主要推广抗病品种、栽培控害、种子处理、防虫网避虫、稻鸭(鱼)共育、二化螟性诱、杀虫灯诱杀害虫、赤眼蜂寄生杀卵、种植诱集植物(香根草)、保护利用天敌(水稻中前期不用农药)、生物农药等技术。应用生物农药苦参碱、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防治稻螟虫、稻纵卷叶螟,苦参碱防治稻飞虱,井冈·蜡芽菌防治水稻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枯芽孢杆菌、春雷霉素防治稻瘟病等。同时,加强政企合作,加快推进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

2.4 狠抓技术集成,强化模式建立 遵循病虫害综合治理、轻便和简单、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原则,分别针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等不同级别的农产品要求,集成形成一批以作物为主线的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成本适当的技术模式,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播前及播种期:深灌水灭螟+选用抗病品种+种子处理+栽培避害+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秧田期:防虫网覆盖育秧+总体防治。大田期:科学田管+生态控害+人工释放赤眼蜂+稻鸭共育控病虫+灯光诱杀害虫+性诱剂诱杀二化螟、稻纵卷叶螟+总体防治。

2.5 狠抓宣传培训,强化舆论氛围 各地充分利用新型农民培训、农业专业技术培训等培训项目,以基层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及农业合作社、專业化防治组织负责人为重点,采取室内培训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农作物绿色防控培训工作。同时,积极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介加强绿色防控信息宣传报道,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6 狠抓项目争取,强化经费保障 积极整合各项经费,加强对绿色防控的保障。

3 问题和建议

3.1 问题 (1)生产的绿色防控产品市场销售难,严重影响了种植户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对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有机、无公害等绿色农产品缺乏有效管理机制,绿色农产品的真实性很难取信消费者,影响了产品销售,往往形成优质不优价局面,影响了种植户积极性和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

(2)技术成本较高。绿色防控技术使用成本远高于传统化学防控技术成本,导致总体种植成本的加大,推高了绿色农产品市场销售价格,一定程度上影响绿色农产品销售。同时,农户受传统思维影响十分关注直接经济投入,高投入直接影响了农户对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用率。

(3)绿色防控技术本身技术含量较高,农户较难掌握。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是一个技术体系,是栽培、理化诱控、生防、化防等相关技术为一体的技术集成,各项技术要科学衔接、融合,单项技术要把握正确使用方法:技术的集成应用对于一般农户来说,正确掌握难度较大,因新技术的不确定性和一定风险性使部分农户知难而退,不愿意采用。

(4)相关绿色防控配套技术总体防效不高,技术手段偏少。目前各单项绿色防控技术防效远低于传统化防控技术,必须应用多项技术的集成,增加应用难度;受外在环境影响较大,很难保证总体防控效果,在病虫害偏重以上发生年份应用风险大;可有效应用的陪套技术也不太多,有些病虫害缺乏有效的抗性水稻品种,高效生物药剂也不多,理想的绿色防控手段仍偏少。

3.2 建议 (1)点面结合。点上要加强示范区建设,强化全程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和区域性模式建立,以生产有机、无公害等农产品为目的;面上大力推广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以推广栽培控害、总体防治、生物农药、新型环保型化学农药的应用为主,以保护生态环境、生产优质农产品为重点,推进绿色防控工作全面开展。

(2)突出重点。重点向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高附加值农产品生产倾斜,重点扶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

(3)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部门协作,强化项目融合,整合资金、物质资源,加强资金、物质保障。

(责编:王慧晴)

作者:陈勤伍

第2篇: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摘    要: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此应该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高病虫害的防控能力,在减少农药使用量的同时保证水稻不被污染,提高水稻质量,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绿色防控是在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在防治中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选择多种防护手段和措施,在减少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病虫害的防治率,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理念

在进行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的过程中,要全面了解地区病虫害发生的规律,调查绿色病虫害防控的成功案例,结合本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防护方式,构建完善的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从整体上提高绿色病虫害防控能力和水平,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的同时为消费者提供健康无污染的水稻。

2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目标和思路

①绿色防控总体思路:利用水稻绿色病虫害防控技术,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改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护方式,利用物理防治手段和生物防治手段提高防治效果,采取科学的用药策略,大力推广生物防控技术[1]。②绿色防控总体目标: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减少药物的使用量,确保水稻的安全生产。针对突发的病虫害疫情,避免其大面积蔓延。坚决禁止使用防效低和毒性高的农药品种,选择和推广高效、低毒的友好型农药。

3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3.1   农业措施

3.1.1   降低虫源基数

通过防治病害虫可以减少病虫害对水稻的影响,例如控制越冬的三化螟数量,减少病虫为害。此外,采取翻耕等技术,将越冬的害虫直接消灭。在三化螟预蛹期间,通过灌水灭蛹的方式也能取得很好的效果,水深控制在6 cm左右,连续灌溉深水灭蛹3~4 d后,排干即可。

3.1.2   选择优良品种

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也存在差异,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为此,结合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建设超级稻示范区,重视对各个病虫害的监测和检查工作,选择抗病能力强的水稻品种,然后进行大范围的应用和推广,或者引导广大农户开展水稻病虫害的防控工作。

3.1.3   调整品种布局

在品种布局方面,通过选择早稻和中熟品种也能减少病虫害的影响,可以减少二代三化螟的影响,晚稻品种能够保证穗齐,避免第三代三化螟造成白穗病。建立示范区,采取统一播种和统一施肥管理的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影响。在确定播种期之后,要关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多雨天气是否和虫害盛行期相遇。此外,在施肥中坚持以有机肥为主,配合使用氮肥、磷肥和钾肥。在水分管理方面,及时排出田间的水分,晒田处理可以减少纹枯病的发生。

3.1.4   处理稻桩和稻草

在水稻收割的过程中,选择人工收割或者机械收割,无论采取哪种收割方式,都要在第一时间犁耕田地,将稻草集中堆沤处理,或者将水稻覆盖在土壤地面直接自然发酵,减少三化螟和飞虱卵的数量,在移栽工作之前,清理田间的病稻和枯稻,减少菌源的数量。

3.2   生物防护技术

3.2.1   保护天敌,维护田间生物的多样性

利用稻田及生物多样性来控制水稻病虫害,是比较理想的绿色防控技术。水稻病虫害的天敌种类比较多,例如寄生蜂和寄生蝇等,蜘蛛可以捕食害虫,瓢虫可以捕食幼虫。另外,许多昆虫病原菌可使害虫直接死亡。但是,传统的病虫害防治方式会对田地造成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使用有机磷或者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危害最大,应该减少该类药物的使用。采取绿色防治技术,提高其安全性,保护病发的田地,提高防治效果。

3.2.2   加强田间管理

科学的施肥和灌溉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科学的种植技术,例如大垄双行种植,能够减少田间的郁闭度,增强田间的采光、透光能力,预防病虫害的滋生。此外,合理的灌溉技术能够减少无效分蘖数,营造良好的田间小环境,为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奠定基础。

3.2.3   发展稻田养殖业

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选择生态养殖模式,例如稻田养鸭、养鱼和养蟹。利用稻田中充足的水分养鸭,鸭子可有效防治虫害,并且通过活动能够捕捉稻田中的害虫和虫卵,减少害虫的数量,提高养鸭的经济效益。鸭粪还会成为稻田的有机肥料,提高土壤的肥力,保证水稻的质量安全。也可选择在水稻中养鱼,在水源充足和排灌方便的稻田养鱼,结合水稻的类型选择具体的鱼类品种,提高养鱼的效益,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同时,可在稻田中养蟹,对害虫和杂草都能起到很好的控制作用,我国有些地区推广了稻田养蟹产业,提高了水稻种植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起到了抑制杂草的作用,实现了水稻和养蟹产业双赢。

3.2.4   生物农药

在防治过程中,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许多生物农药的抗病害效果较好,包括井冈霉素、苦参碱和苏云杆菌等生物化学农药,而生物源农药也能起到很好的病害防控作用,例如在防治稻瘟病和纹枯病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该类农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小、毒性低、残留少,是当前常见的绿色防治手段。

3.3   物理防治措施

3.3.1   灯光诱杀

害虫有一定的趋光性,种植户可以利用该特点在田间设置诱光灯,杀死成虫和部分虫卵,采取成品安装的形式提高杀虫的效果。在一定范围内设置诱光灯,在水稻虫害高发期的傍晚开灯,天亮之后关灯,灭杀4 h处理1次。

3.3.2   草把诱杀害虫

将白酒、水、醋、糖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糖醋溶液,之后加入少量的黏合剂,在田间插入带有糖醋液的草把,控制草把之间的距离,并且在高处设置长竹竿,诱杀高处的害虫,效果显著。

3.3.3   性诱剂诱杀

性诱剂可以调节昆虫的行为,定向诱杀害虫,防治的对象单一,能够保护天敌,对人类的危害较小。此外,该种防控方式可以降低虫口密度,减少农药的使用,节约成本。例如使用性诱剂诱杀螟虫雄蛾,使雌蛾和雄蛾不能正常交配,减少下一代基数,减少虫害的发生。

3.3.4   粘虫板诱杀

粘虫板可以粘住害虫,节约能源,安全性能高。利用动物的趋势性引诱害虫,将害虫引诱到粘虫板上扑杀,在防治稻飞虱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黄色粘虫板诱杀。

3.4   科学安全用药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阶段,选择高效、低毒和环境友好型的农药,做好以下3方面的内容:首先,有效处理种子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将种子经过药物处理,能够有效预防恶苗病和稻瘟病。其次,带药移栽。在秧苗移栽前3 d用药,通过带药移栽可预防稻瘟病和稻飞虱,减少病毒的传播。再次,做好穗期的保护工作,水稻生长稻穗期后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预防各种病虫害的发生,主要的病虫害防控措施如下。①穗颈瘟病:在齐穗期施药能够预防穗颈病,2次用药间隔7~10 d。可以选择枯草芽孢杆菌等,或者选择多抗霉素和春雷霉素等农用抗生素。②纹枯病:水稻分蘖末期到孕穗期是防治纹枯病的关键期,选择的药剂有井冈霉素A、嘧菊酯和噻呋酰胺。③二化螟:通过秧苗带药移栽的方式能够控制二化螟幼虫,在水稻破口抽穗期可以治疗二代幼虫,重点防治病虫害严重的水稻田,使用的药物有氯虫苯甲酰胺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等。④稻飞虱:稻飞虱是常见的水稻虫害,通过消灭越冬的第1代稻飞虱,减少稻田中的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选择的药剂有烯啶虫胺和吡蚜酮。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强化病虫害的监测预警

结合地区水稻种植情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设置病虫害监测点,通过集体培训和发布网络信息等方式,提高监测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提高监测水平。针对地区重大的病虫害及时发布预警、预报,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有效指导科学用药,彻底防治病虫害。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减少盲目用药和滥用药。

4.2   推广精准施药技术

推广植保无人机和自走式喷雾机等高效节能的綠色植保技术,配合使用高效的专用助剂,提高防治的效果和农药的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4.3   优化农药的使用结构

选择和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当前比较流行的生物农药,替代原有的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积极引导农户使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科学的农药使用方式能够提高防治效果,减少用药的次数和用药量,实现病虫害的防治。

4.4   坚持绿色防治和统防、统治相结合的原则

在推广绿色防治技术的过程中还要坚持统防统治的原则,可以利用无人机或喷杆、喷雾机专业喷洒农药,提高防护效果,加大对病虫害的防控力度,利用无人机释放赤眼蜂来防治二化螟。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的恶化,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在不污染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了防治的效果,保证了水稻的质量,促进了我国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唐洪.强化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四川农业科技,2011(2):402-403.

作者:任丽娜

第3篇:不同肥料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摘 要 过量施用化肥不仅会增加生产成本,同时也会加剧病虫害的发生;在水稻的生长过程中,注意配合施用微量元素及施用适量的有机肥,可以弥补单一施用化肥的不足。配合施肥可以预防和控制水稻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程度,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让农业生产处于健康的环境。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综述了不同肥料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关键词 水稻病虫害;施肥;微肥;有机肥

水稻的生长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对外部环境(土壤、水分、气候、病虫害)的变化比较敏感。这些外部条件的变化又与栽培措施密切相关,特别是施肥的数量、种类,施肥时间及施肥方法等对水稻病虫害的为害程度有直接影响[1]。

1 氮、磷、钾单质肥料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提高水稻产量需要施用适量的化肥,但过量施用化肥会使水稻病虫的为害程度加剧[2-3]。过量施用氮肥,使水稻叶面颜色呈浓绿色,容易吸引水稻害虫,造成水稻害虫大量繁殖和种群发展。同时也会使水稻叶片细胞壁增厚和细胞内的铵态氮增多,引发纹枯病的发生;优质水稻的施肥原则是合理施用氮肥,这样有利于控制水稻病虫害和增加效益[4]。氮肥施用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水稻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田间种群数量和水稻纹枯病的为害程度[5]。有研究报道,随着水稻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纹枯病的病情指数逐渐加重,三化螟的为害程度明显呈上升[6]。

在超级稻的施肥过程中,增加穗肥施氮量,不论是生长前期还是生长后期,水稻纹枯病都显著增加[7]。磷肥和钾肥施用不足会使叶片光合作用减弱,抗病虫害能力下降[8-9]。通过调节施肥可以显著减轻水稻纹枯病和稻曲病的发生[10]。有研究表明,水稻增施钾肥可以减轻水稻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的发生[8]。水稻增加磷肥施用量,可以改善植株活力,提高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和转运能力,减轻穗颈稻瘟病及纹枯病的发生[11]。褐稻虱和白背稻虱是高山单季水稻区重要害虫,高肥区的褐稻虱、白背稻虱虫量高于低肥区和中肥区[12]。

2 配方肥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氮磷钾配合施用,能有效减少水稻穗颈瘟的发生,增加水稻产量[11]。有研究表明:当氮磷钾配比为1∶0.3∶0.3时水稻叶瘟发病最重,病情指数为6.09~8.09,而在1∶0.3∶0.5时叶瘟较轻,病情指数在4.1左右,如果在1∶0.5∶0.7时叶瘟最轻,病情指数在1.98~2.58[1]。对田间害虫调查发现,氮磷钾配比1∶0.3∶0.3时,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最重,1∶0.5∶0.7时,两者为害非常轻[1]。当氮、磷、钾配比在12∶14∶24时,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为害较小[13]。基肥和追肥的比例達到5∶5时,纹枯病发病指数最高,达到6.5,比基追肥比例为7∶3和6∶4的分别高2.5和3.4。水稻生长后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为害程度均随着追肥比例提高而加重[14]。水稻氮、磷、钾配比为12∶5∶8时,早稻纹枯病的病丛率比常规施肥下降43.4%,晚稻纹枯病的病丛率比常规施肥下降47%[15]。

由此可知,在水稻的生产过程中,施肥以采用大比例基肥较合适,这样施肥不仅可以有效改善水稻农艺性状,而且可以显著减轻病虫害,提高水稻产量,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农业污染[16]。

3 微肥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目前水稻施肥注重大量元素的施用,忽略微肥的作用,导致水稻普遍缺镁、锌、铁、硅等微量元素[17]。用1%的硫酸铜浸稻种6~8 h,可以保护稻种发芽时不受病菌侵入[18]。水稻增施硅肥后,稻曲病、稻瘟病减少80%左右,另外,对稻飞虱及二化螟也有一定预防效果[19]。适量施用锌肥可以明显减轻水稻稻瘟病的发生[20]。施用锌、硼、锰等微肥可以促进水稻健康生长,提高抗水稻条纹叶枯病的能力[21]。

4 有机肥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

农民为了片面追求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化肥的施用量,结果不但产量没有提高,病虫害越来越严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水稻缺少有机肥的施用[22]。有机肥施用量偏少,从而使水稻的光合作用降低,水稻的功能期缩短,使水稻的正常生长和抗逆性减弱,水稻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就自然下降,从而造成粮食减产[23]。水稻施用有机肥可以有效控制稻飞虱、二化螟的发生[24],同时增加抗倒伏和对纹枯病的抗性[25]。每667 m2地施用1 500 kg腐熟的猪牛粪可以明显减少稻瘟病;在水稻中耕时,施用一定量的茶枯,水田里的稻飞虱、螟虫、翻泥虫及叶蝉得到有效控制;在水稻分蘖末期,每667 m2施用50 kg的草木灰,可以预防水稻纹枯病、稻瘟病及白叶枯病[22]。施用复合有机肥不仅可以较好地抑制纹枯病的发生,还可以增加水稻籽粒灌浆[26]。水稻合理施用氮、磷、钾,同时增施有机肥,可以增强植株抵抗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27]。施用有机肥后,尤其是水稻生长后期,可以明显控制病虫害的上升[24]。

5 结语

肥料的施用与水稻病虫害关系密切,合理施用氮、磷、钾肥,改变重氮轻磷钾施肥习惯;“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和粒肥”仍然是水稻施肥的重要原则,同时结合有机肥和微肥的配合使用,对提高水稻的抗逆性及减少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郑金品.氮磷钾不同配比对水稻病虫害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农业,1994(6):12-13.

[2]黄秀清,帅应恒,朱绍先.水稻施氮与病虫发生及产量的关系[J].广东农业科学,1985(5):36-38.

[3]胡建章.肥水管理对稻田主要害虫种群及产量的影响[J].昆虫学报,1986,29(1):49-55.

[4]黄炳超,肖汉祥,张扬,等.不同施氮量对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06(5):41-43.

[5]李坚民,岳崇仁.氮肥施用量与水稻病虫发生程度[J].植物保护,1989,15(4):27.

[6]张舒,罗汉钢,张求东,等.氮钾肥用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8,27(6):732-735.

[7]黄世文,王玲,陈慧哲,等.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方法对超级杂交稻纹枯病发生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9,39(1):104-109

[8]贺梅,张文忠,宋桂云,等.钾肥对高产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J].辽宁农业科学,2007(1):12-14.

[9]王伟妮,鲁剑巍,鲁明星,等.湖北省早、中、晚稻施氮增产效应及氮肥利用率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1,17(3):545-553.

[10]王国荣,韩尧平,沈蔷,等.施肥调节对水稻病虫害发生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5,21(6):94-97.

[11]张悟民,昊荣根,王伯先,等.施肥与水稻病虫害的关系[J].土壤通报,1991,22(2):73-75.

[12]王连生,童雪松.施用氮肥对山区单季稻病虫害发生为害及产量影响[J].丽水农业科技,1989(3):11-12.

[13]黄志农,马国辉,徐志德,等.杂交水稻高产节氮栽培对二化螟发生为害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0(8):159-161.

[14]谭保钦,赵继华,李立志,等.超级稻基肥与追肥不同比例试验初报[J].中国稻米,2009(1):67-68.

[15]卢一科,黄胜自,廖传彬.水稻配方肥在昭平县的应用与推广[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1(3):11-13.

[16]谢卫国.测土配方施肥理论与实践[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17]杨立宇,韩凤阳.水稻抗病虫栽插的关键技术[J].农技服务,2008,25(8):47.

[18]张学道.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3):37-38.

[19]谢加义.稻田施硅水稻增产[J].新农业,2000(6):31.

[20]郑明强,左明玉.锌肥不同用量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5(1):23-25,29.

[21]徐平兰.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0(6):172,174.

[22]刘书盛,张宏博.有机肥对抗病治虫有奇效[J].湖南农业,2014(8):35.

[23]吴国良.有机肥施肥方式对水稻主要病虫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J].农民致富之友,2016(2):88,241.

[24]陈罗湘,周尚泉,陈远贵,等.不同施肥处理對水稻病虫害及天敌发生的影响[J].作物研究,2006(4):330-334.

[25]吴晓峰,李成业,金晨钟,等.生物有机肥在水稻上的应用研究[J].湖南农业科学,2015(2):43-44,47.

[26]郭福泰,冯建成,陈志彬,等.百泰生技肥料(BsY1336+复合有机肥)水稻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分析[J].农学学报,2012,2(9):18-22.

[27]颜日红,蔡方义,黄贤华.水稻细菌性褐条病的发生与防治[J].农业科技通讯,2006(3):38.

作者:王文明 高才华 吴向海 窦世金 冉从军 高素荣 李茜 蔡知香

第4篇: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填报时间: 2012-11-14责任单位: 柳街镇

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立枯病

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易发病。

是发病条件

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 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 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 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 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 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第5篇: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水稻是世界面积与总产量仅次于小麦的主要粮食作物,我国也是水稻产量大国,我们黑龙江全省有高达4350万亩稻田,要保证水稻的高产,防治水稻病虫害是非常关健的。

(一)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分布广,危害大,常常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还使稻迷品质降低。

稻瘟病在水稻全生育期中都可发病,按发生部们和表现的症状可以分为苗瘟、叶瘟、叶节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病原是半知菌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防治方法: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0%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二)水稻白叶枯病 它是水稻中、后期的重要病害之一, 发病轻重及对水稻影响的大小与发病早迟有关,抽穗前发病对产量影响较大。

白叶枯病主要在中子上表现症状,有叶缘型和凋萎型。病原是黄单孢杆菌属的一种,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菌体一端生1-2根线状鞭毛。

防治方法:选栽抗病品种、防止稻田淹水是防病关键,并结合药剂防治。

(三)水稻纹枯病 稻纹枯病发生普遍,也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从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尤以分蘖盛期至抽穗期危害最重,主要危害叶鞘,次为叶片和穗部。

病原:稻纹枯病是受真菌寄生引起。病菌的无性时期产生菌丝和菌核,有性繁殖是担孢子。 防治方法:对发病稻田,应掌握孕穗期病株率达30%-40%时施药。药液要喷在稻株中、下部。采用泼浇法,田里应保持3厘米-5厘米浇水层。施用井岗霉素时,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或在施药后两小时内不下大雨时进行。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00毫升-150毫升,或井岗霉素高浓度粉剂25克,任选一种,对水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400千克泼浇。

(四)三化螟 只危害水稻,是一种单食性的害虫。

形态特征:成虫关翅呈三角形。雌蛾前翅淡黄色,中央有一个黑点,腹部末端有一束黄褐色绒毛,产卵七个黑点。

发生特点:成虫口器退化,白天静居中在稻丛中,黄昏开始活动,有强烈的趋光扑灯习性,夜间交尾和产卵。

(五)稻飞虱

飞虱种类很多,危害水稻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1、 褐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工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黄褐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雄的全部黑色。短翅型;雌虫小盾板中间豆浆色,两边各有半月形黑褐色斑一个。礁虫全部黑色。卵;红长0.8毫米,长卵圆稍弯,初产乳白色,渐变灰黄色,在较细一端出现一对黄色的眼点,卵成块,常15-30粒排列,卵痕不显著,卵块产在叶稍内侧,表皮常肿。若虫体近椭圆形,腹部末端浑圆,初龄若虫体淡黄,眼暗赤黑色,腹背3-4节后缘白横带明显。大龄若虫腹背白斑与白横带更明显,体色黄褐或暗褐色。

2.白背飞虱

形态特征:成虫长翅形:雌虫的小盾片中央黄白色,两侧暗褐色,雄虫较小,小盾片中央白色,两面三刀侧黑色。短翅形:雌虫小盾片几乎成黄白色,两边淡灰色,雄体灰黑。卵:长卵圆形略弯,眼点红色,卵块排列松,成单行,卵帽不露出产卵痕外。若虫橄榄形,腹末较尖,幼龄体灰白,以后变灰褐色,落水时后足左右平伸。

发生特点:白背飞虱成虫在水稻茎秆和叶背危害,一般取食部位都比褐飞虱和灰飞虱

为高,有趋光性和趋嫩性。产卵都在中稍肥厚处,也有产在叶片础部中脉内和茎中。产卵痕较灰飞几时和褐飞虱为大,成虫和若虫均能危害,但以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抽穗期最为适宜。此时繁殖快,数量大,危害重。

3.灰飞虱在稻田中多产卵于稗草上,其产卵部位,都在稻、麦、稗草的下部叶稍叶片基部中脉组织中。又能传播稻、麦、玉米等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矮病。

防治方法:应掌握小若虫高峰期,每百丛虫量达1500头以上时施药防治。药时应注意先从田的四周开始,由外向内,实行围歼。喷药要均匀周到,注意把药液喷在稻株中、下部。使用扑虱灵可湿粉剂20克克,或25%优乐得可湿性粉剂20克克,或20%叶蝉散乳油150毫升,任选一种,对水75千克-100千克常规喷雾,或对水5千克-7.5千克量喷雾。

水稻病虫害主要防治是选择高抗品种、平衡施肥、健身栽培的基础上实行综合防治,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同时上,确保水稻正常生长,达到高产增收的目的。

第6篇: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

水稻病虫害种类较多,目前,在成都地区水稻整个生长期常见主要病虫害有立枯病、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二化螟、稻苞虫、稻飞虱等。现对水稻常见病虫害发病规律、发病条件、传播途径及防治办法介绍如下:

一、水稻立枯病

(一)水稻立枯病发病规律

水稻立枯病是由于受多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秧苗的抗病能力降低,从而被镰刀菌、立枯丝核菌和稻蠕孢菌等乘虚侵入所至的苗期病害。在成都地区水稻播种近年来一般采取旱育秧方式,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播种,气温偏低,而且常遇寒流、袭击。在幼苗出土前后幼芽或胚根变褐、腐烂,形成烂种或芽腐。出苗至1片叶时,病苗心叶枯黄、基部变褐并易断,常成片状发生,形成针腐。到4月下旬的2片叶前后进入发病盛期,首先表现为根色不鲜,逐渐变黄褐色,潮湿时茎基软腐,心叶卷曲萎蔫,全株青枯或变黄褐色枯死。严重时全田死亡。

(二)水稻立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 低温是诱发立枯病的重要原因

5℃为临界致死冷害温度指标。资料表明:在4℃左右的低温下部分土壤病菌生长正常,并可侵害受伤的根系,而处于1~2片叶的稻苗遇4℃的低温几小时,则会因生理异常而枯死;2~3片叶时遇5℃的低温5~7小时,叶片就会停止伸长,植株开始凋萎或死亡;10℃为1~2片叶秧苗生长的障碍性低温指标;10℃以下光合作用就不能进行;15℃为水稻生育受阻的延缓性低温指标;在秧苗生长后期18℃以下温度对发病也有一定影响;如果在20℃以上的适温条件下育苗则一般不易发病。

2、病原菌是发病条件 水稻立枯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土传病害,水稻立枯病病菌普遍存在于土壤、粪肥、种子和病残体上,在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病菌侵染种子胚根而发病。

3、土壤水分状况和空气相对湿度影响着立枯病的发生

由于秧苗对水分亏缺的忍耐力在2~3片叶时最弱,所以,苗床相对湿度越低发病越重。在旱育秧的通风、揭膜期,出现相对湿度低于40%的短期极端干燥天气,因蒸发量过大,又不能及时进行水分管理时,秧苗地上部迅速失水,植株体内水分入不敷出,从而导致枯萎。旱育秧母田适于镰刀菌等好气性病菌繁殖,土壤水分过低易引起病菌的大量增殖侵入,使秧苗根系受害,吸水功能减弱或丧失,极易形成青枯死苗。苗床土壤水分以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90%为好。

4、弱苗是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水稻育秧时播种量过大,秧苗长势细弱,在通风练苗时又恰逢离乳期,对外界环境最敏感,因而发病重。减少播种量病情明显降低。播催芽后的种子230~300克/平方米时,百株鲜重较高,发病较低。育秧时密闭期过长,高温引起的徒长苗,氮肥用量过多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等均会加重病害的发生。

(三)水稻立枯病防治方法

1、对土壤进行调酸处理

中性和碱性土壤,在播种前要进行调酸处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立枯病的浸染为害。具体做法是:在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测试,pH值为6-6.5的,每平方米施用专用调酸肥30-40g,pH值为6.5-7的施40-50g,于播种前一天施入,并与土壤充分混合,使土壤pH值调至4.5-5.5之间。

2、 对苗床土壤消毒,避免土壤传病

经过调酸处理后苗床,每平方米用70% 的敌克松2g,稀释成600倍水溶液,均匀地喷洒在苗床上。

3、播种不要过密,以免产生弱苗

掌握播种量,是培育旱育秧壮苗的关键。每平方米播种量为25-30g。如播种过密,秧苗瘦长, 抗性减弱,易感立枯病,而壮苗则抗性较强,不易感染立枯病。

4、药剂防治

1叶1心至2叶1心期,最易发生立枯病浸染死苗,可用敌克松600 倍液或立枯灵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隔5-7天再喷1次,连喷2次。

水稻播种至出苗以保温为主, 膜内温度保持在30-32℃;1叶1心时以控温控湿为主,膜内温度保持在25℃;2叶1心时,晴天上午10时至下午4时半开膜。苗期防止土壤过干。

二、水稻稻瘟病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苗瘟 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叶瘟 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慢性型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急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节瘟 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叶枕瘟 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穗颈瘟 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水稻抽穗期如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易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由于病菌生理小种变异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二)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适温高湿的天气有利发病,特别是在24-28℃,空气相对湿度90%以是,又遇阴雨绵绵,日照不足的情况下,有利于病菌繁殖,同时水稻生长嫩绿,这样发病严重;水稻品种如果本来不抗病或抗病不高的、种子不作处理的容易发病;施肥不当,特别是氮肥过多的田块水稻生长过旺,叶片软弱更易发病;长期灌深水或用工业污染水的也易发病。

稻瘟病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生在稻草和种子上越冬。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三)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1、大力推广优良高产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生理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2、减少菌源,进行种子消毒。 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小时、并妥善处理田间遗留的病秆,尽量减少初侵染源。

3、搞好肥水等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配方施反,中期适当控氮制苗,后期看苗补肥。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干湿交替”的原则。

4、加强测报,及时喷药防病。 防治稻瘟病要以预防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原则,宜在破肚至抽穗始期和齐穗期亩用75%三环唑30克+40%稻瘟稻瘟灵150毫升;亩用富士一号80毫升+75%丰登20克;亩用75%稻士可湿性粉剂20—25克。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注意喷匀、喷足。

三、水稻纹枯病

(一)水稻纹枯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叶鞘染病 在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叶片染病 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 症状类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造成植株倒伏。穗颈部受害 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这些担子和担孢子是再侵染源和越冬病原菌。

(二)水稻纹枯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丝体在病残体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它寄主上越冬。翌年春灌时菌核飘浮于水面与其它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每667m2有6万粒以上菌核,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气温18-34℃都可发生,以22-28℃最适。发病相对湿度70%-90%,90%以上最适。菌丝生长温限10-38℃,菌核在12-40℃都能形成,菌核形成最适温度28-32℃。相对湿度95%以上时,菌核就可萌发形成菌丝。6-10天后又可形成新的菌核。日光能抑制菌丝生长促进菌核的形成。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生长前期雨日多、湿度大、气温偏低,病情扩展缓慢,中后期湿度大、气温高,病情迅速扩展,后期高温干燥抑制了病情。气温20℃以让,相对湿度大于90%,纹枯病开始发生,气温在28-32℃,遇连续降雨,病害发展迅速。发病迟缓或停止发病。长期深灌,偏施、迟施氮肥,水稻过于茂盛,徒长促进纹枯病发生和蔓延。

(三)水稻纹枯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是水稻和病原菌相互作用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的结果,水稻植株具蜡质层、硅化细胞是抵抗和延缓病原菌侵入的一种机械障碍,是衡量品种抗病性指标,也是鉴别品种抗病性的一种快速手段。

2、打涝菌核,减少菌源

要每季大面积打涝并带出田外深埋病草。优化田间管理措施,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配方施肥,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灌水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

3、药剂防治

抓住防治适期,分蘖后期(成都地区6月下旬至7月中旬)病穴率达15%即施药防治。建议每亩用5%井冈霉素水剂150-200毫升;30%爱苗乳油15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4、防治注意事项

(1)高温高湿天要连续防治2-3次,间隔10-15天。 (2)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四、水稻稻曲病

(一)水稻稻曲病发病规律及症状

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在各地稻区普遍发生,而且逐年加重,危害较大。有些杂交水稻品种特别严重,严重影响水稻产量。稻曲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其次也可借厚垣孢子在被害谷粒内或健谷颖壳上越冬。次年7—8月,当菌核和厚垣孢子遇到适宜条件时,即可萌发产生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侵入水稻花器及幼颖。病菌首先侵害子房、花柱及柱头,后期侵入幼嫩颖果的外表皮,蔓延到胚乳中,然后大量繁殖并形成子座。病菌侵染后,首先在颖壳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菌块,后膨大如球,包裹全颖壳成墨绿色,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状物。人食病粒易生病。

(二)水稻稻曲病发病发病条件和传播途径

1、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32℃均能发育,以26℃—28℃最为适宜,34℃以上不能生长。同时,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浸入花器,因此影虼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侯因素以降雨为主: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偏多,田间湿度大,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

2、品种

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秆矮、穗大、叶片较宽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此外,颖壳表面租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

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粗放,密度过大,灌水过深,排水不良,尤其在水稻颖花分化期至始穗期,稻株生长茂盛,若氮肥施用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剑叶含氮量偏多,会加重病情的发展,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

(三)水稻稻曲病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淘汰感病品种,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品种和比较抗病品种。目前在推广的水稻品种中大部分比较抗病。如蓉稻

415、蓉稻8号、II优906等。

2、消灭初侵染源

翻耕整地时,结合防治纹枯病,捞除浮渣,消灭越冬菌核。并做好种子消毒工作,用25%使百克3000倍液或10%浸种灵4000倍液浸种,每100kg药液浸种60kg,连续浸种48-60小时。

3、合理追肥,科学管水

在施肥上应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施保花肥,氮、磷、钾合理搭配,增强稻株抗病性。

4、药剂防治

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的阴雨天时,要及时喷药防治稻曲病的发生。亩用30%爱苗乳油15—20毫升;30%嘉润乳油20毫升;2.5%纹曲宁200-300毫升,加水50-75千克喷雾。

5、注意事项

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并保水3-5天。

五、水稻二化螟

(一)水稻二化螟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等。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水稻二化螟1年发生1—5代。气温高于11℃时开始化蛹,15—16℃时成虫羽化。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在水稻分蘖期,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水稻分蘖期二化螟幼虫先群集在叶鞘内侧蛀食为害,叶鞘外面出现水渍状黄斑,后叶鞘枯黄,叶片也渐死,受害出现枯鞘;幼虫到2龄末期后开始蛀食心叶,使植株心叶枯死形成枯心苗;孕穗期、抽穗期受害,出现枯孕穗和白穗;灌浆期、乳熟期受害,出现半枯穗和虫伤株,受害茎上有蛀孔,孔外虫粪很少,茎内虫粪多,黄色,秕粒增多,遇刮大风易倒折。

(二)水稻二化螟形态特征

成蛾 雌蛾体长12—15mm,翅展25—31mm,触角丝状,前翅灰黄色,近长方形,沿外缘具小黑点7个;后翅白色,腹部灰白色纺锤形。雄蛾体长13—15mm,翅展21-23mm,前翅中央具黑斑1个,下面生小黑点3个,腹部圆筒形。雄蛾体长10—12 mm,翅展20—25mm 卵长1.2mm,扁椭圆形,卵块由数十至200粒单层排成鱼鳞状,上盖透明胶质,长13—16mm,宽3mm,初为乳白色,后变为黄白色或灰黄褐色。幼虫6龄左右。末龄幼虫体长20-30mm,头部除上领棕色外,余红棕色,体背有5条褐色纵线,腹足较发达,趾钩约51—56个为一行三序环形。蛹长10—13mm,米黄色至浅黄褐色或褐色,圆筒形,腹部背面有明显的5条棕色纵线。

(三)水稻二化螟发生规律

1、气候条件

二化螟发生的早迟与其越冬代发生的早迟有关,而越冬代的发生的早迟与冬、春季气温有关,二化螟化蛹的起点温度是11℃,因此春季旬平均温度11℃以上到来的早迟决定化蛹的早迟。一般年份,在成都地区一代成虫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二代从6月下旬开始7月中旬。夏季高温对二化螟发育不利,气温在23—26℃,相对湿度80—90%,有利于幼虫发育度。收割期间多雨,往往使越冬二化螟比例大,易造成来年二化螟发生较重。

通过对双流县1982年-2007年,26年观察数据分析,二化螟发生情况出现重大变化,呈现出新规律,具体表现为越冬基数增高;冬后死亡率低;发生期提早;蛾峰期增多。应引起高度重视。 2 、 耕作制度

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制度发生变化,二化螟的发生时间、高峰期、世代也有一定变化,世代变得有些混乱和交错。在成都地区原来是一年发生2代,现在有的地方发生3代。稻草还田、免耕是造成螟虫越冬基数骤增的主要因素,尤其稻草还田更是二化螟幼虫越冬的主要场所。稻草还田类型田稻桩中的越冬幼虫数量仅是稻草中越冬幼虫数量的13.93%,原因是稻草覆盖后大多数稻桩已腐烂,腐烂的稻桩中的二化螟幼虫大多爬入稻草中越冬,造成一代螟虫危害加重。而移走稻草的免耕田中大多数稻桩冬后没腐烂,这也是螟虫越冬基数增加的原因。

3、栽培品种

二化螟蛾在稻田产卵数量的多少,不但与叶片嫩绿有关,还与品种有关。籼稻比粳稻的叶片宽,而且秆粗,便于产卵。二化螟多飞到籼稻产卵,粳稻就没有籼稻受害重。

4、 栽培技术

二化螟的发生危害程度还与水稻播栽期和后期氮肥的使用量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水稻播栽时间过早,有效虫源增加,发生就重;后期氮肥使用量过高,水稻植株嫩绿,能诱集二化螟多产卵,并且还能使二化螟虫体增重,提高繁殖能力。因此,适当推迟水稻播栽期和减少后期氮肥使用量有利于控制二化螟的危害程度。

(四)水稻二化螟防治方法 防治二化螟要狠抓消灭虫源,视各地不同情况,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保护利用天敌等技术措施。防治策略“统防秧田、综治本田,狠治一代,重视二代的策略”。因为,一是一代发生在秧母田和水稻生长前期,此时用药,由于水稻群体较小,药剂很容易喷到水稻全株,到了二代,水稻已进入生长后期,群体较大,喷药的质量很难保证。二是一代防治容易掌握适期,只要看到田间枯鞘开始增多时就可用药防治,并且防治效果十分明显。

1、 消灭越冬虫源

冬春季铲除田边杂草,拾毁外露稻桩,堆制沤制腐烂有虫稻草和稻桩。及早春耕灌水,杀死越冬幼虫。有利于初始虫源量。

2、栽培治螟

合理调整耕作制度和水稻品种布局和搭配,尽量避免混栽,栽秧时间差异和水稻成熟期差异不宜太长,减少“桥梁田”,错开水稻受害危险期与二化螟为害期。

深水灌溉,二化螟卵开始盛孵时,稻田排水,降低蚁螟为害的叶鞘部位,盛孵高峰后及盛孵末期,各灌深水一次,淹没叶鞘,保持2—3天,杀死大量蚁螟;始蛹前降低水位,盛蛹以后灌深水,也可杀死大量虫蛹。

加强田间管理,培育壮秧,提高水稻抵抗螟害能力。 进行科学的肥、水管理和稻田农事操作,使水稻生长健壮。

3、 保护利用天敌,提高自然控制螟害能力。

稻田二化螟各类寄生、捕食性天敌较多,螟卵有稻螟赤眼蜂、澳洲赤眼蜂、螟黄赤眼蜂等寄生性天敌;幼虫有寄生蜂、线虫等天敌;另外,还有蜘蛛、青蛙、蜻蜓等捕食性天敌。在防治二化螟的同时,应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对二化螟的控制作用。

4、 化学防治

必须做到狠治1代,既可保苗,又可压低下一代虫口数量。在一般年份蚁螟孵化高峰后3天内打药防治枯鞘和枯心苗;重视二代,在孵化始盛期到孵化高峰期用药防治虫伤株、枯孕穗和白穗。

亩用5%锐劲特悬浮剂40ml;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48%乐丝本乳油80毫升,手动喷雾器兑水50公斤喷雾;机动喷雾器兑水15公斤喷雾。可兼治稻苞虫、稻蝽蟓、稻蝗、稻飞虱等。

六、稻蓟马

(一)稻蓟马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冬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中和麦类作物上越冬。次年育秧期间,秧苗长至2—3片叶时飞入秧田产卵繁殖。虫体小,非常活跃,能飞能跳。成虫有趋绿性,秧苗移栽后,进入分蘖期食料丰富,利于大量产卵繁殖为害心叶和幼嫩组织。舔食叶片汁液,受害叶片初期呈小白色斑点,叶尖上部内卷,使稻苗生长缓慢,分蘖减少或停止,为害严重时秧苗枯死。成虫受惊就飞散。

(二)稻蓟马形态特征

稻蓟马雌成虫体长1.2—1.4mm,体褐色至黑褐色,触角第2节端部和第3至第4节色淡,触角7节,第

3、4节着生叉状感觉锥,第5节外侧有1个,第6节外侧有3个,内侧有1个简单感觉锥。前翅灰色。头近正方形,单眼前鬃长于单眼间鬃,单眼间鬃位于单眼三角形连线外缘;复眼后鬃4根。前胸背板明显长于头部,或约于头长相等,前翅狭长向端部变尖,有2条纵脉,上脉基鬃4+3根,端鬃3根,下脉鬃11~13根;中、后胸腹板内叉骨均无刺。腹部2~7背板后缘具不规则栉齿,第8腹背板后缘梳毛完整,但中部梳毛短小。雄成虫体长1.1~1.2mm,体色同雌。腹部3~7节腹板具腺域。腹端钝圆。卵肾形,长约0.26mm,宽0.1mm,初产白色透明,后变淡黄色。若虫共分4龄。一龄体长0.3~0.4mm,乳白色,触角直伸头前方,无单眼及翅芽。二龄体长0.5~1mm,淡黄绿色,特征同1龄。三龄又称前蛹,体长0.8~1.2mm,淡黄色,触角向头的两侧伸展,单眼模糊,翅芽短。四龄又称蛹,体长0.8~1.3mm,淡黄色,触角折向头、胸背面,单眼3个明显,翅芽长达第6至第7腹节。

(三)稻蓟马发生规律

1、气候

冬春气候温暖有利于稻蓟马的越冬与早期繁殖,容易造成早稻大发生。入春以后4—6月雨日多,又多是小雨,为害特别重。反之,则轻。

2、 耕作制度 在单季稻地区,越冬虫只能在杂草上繁殖,为害就轻。在双季稻地区,早稻播种和移栽期提早为第一代迁飞成虫提供良好产卵繁殖场所,虫量上升迅速,为害就严重。

(四)稻蓟马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沟旁杂草和枯叶,减少越冬虫源。像防治其他害虫一样,要施足秧田、大田的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或施用新型腐殖酸复混肥,控制秧苗和稻苗正常生长,状而不过旺,以抑制成虫产卵量,减轻为害。

2、 农药防治

药剂防治的策略是狠抓秧田,巧抓大田,主防若虫,兼防成虫。及时喷洒20%吡虫啉可溶剂2500~4000倍液、20%丁硫克百威乳油2000倍液、5%锐劲特胶悬剂20ml/667M2,兑水喷雾。秧苗期3片—4片叶期和移栽前7—10天各施1次药。

六、稻飞虱

(一)稻飞虱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为害水稻的稻飞虱有三种: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在四川地区为害水稻的主要的是褐飞虱。灰飞虱和白背飞虱一般情况下为害较轻,在水稻生长前中期发生,与稻纵卷叶螟发生的时间接近,在防治稻纵卷叶螟的同时可得到控制。这里重点介绍褐飞虱。

褐飞虱体小,四川省的稻飞虱由南方稻区迁飞而至,褐飞虱有群集为害的习性,成虫、幼虫吸食稻丛下部汁液,同时排出大量含糖类有毒黏液,使稻丛基部变黑,叶片发黄干枯,茎杆变软而倒伏。成虫趋光性强,喜在嫩绿潮湿的稗草上和稻丛下部叶鞘及嫩茎组织内产卵。一头雌虫能产卵200粒—300粒。食料丰富、田间湿度较大、温度25—30℃时,有利于产卵、孵化和幼虫成活。虫害发生时多呈点片状现象,先在下部为害,很快暴发成灾。如2007年四川省大部分地区重度发生。褐飞虱一年发生的代数,随着纬度的降低和温度的上升而递增,四川省一年发生4—5代。

(二)稻飞虱形态特征

成虫 有长翅和短翅两种类型,成虫长翅型体长4—5mm,体黄褐色至黑褐色。前胸背板、小盾片上具明显的3条凸起纵线。短翅型体长3.5—4mm,与长翅型相似,但翅短,长度不达腹部末端。一般头较尖小,触角第二节膨大,后足胫节末端有一粗大的矩。褐飞虱体成褐色或暗褐色,两前翅接缝处近中央有一褐色斑点,短翅型成虫翅膀,雌虫腹部特别膨大。 卵初呈丝瓜形,后呈弯弓形,10—20粒排列成行,前部单行,后部挤成双行,卵帽略露出产卵痕。产在叶鞘和茎秆里,多呈双行排列好似香蕉。

若虫初孵时浅黄白色,后变褐色,近椭圆形。5龄若虫体长3.2mm,腹部第

3、4腹节背面各生1个白色“山”字形纹。前翅芽伸达腹部3—4节处,前后翅芽的尖端十分接近。

(三)稻飞虱发生规律

稻飞虱发生与温度,高湿,食料,天敌有关,在适温,高湿,食料丰富,营养条件好的情况下,短翅型成虫出现多,为害就重;高温,干燥,营养条件差,则长翅型成虫出现较多,就迁飞转移,为害轻些。短翅型成虫寿命长,雌虫多,抱卵量大,繁殖力强,产卵量比长翅型平均要多200粒左右。稻飞虱的天敌有卵寄生蜂和捕食性的黑肩绿盲蜂,在天敌多时,能有效控制稻飞虱的发生量。

(四)稻飞虱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首先是选用高产抗虫良种。其次要重视改善栽培措施。生产上必须合理布局,实行同品种,同生育期的水稻连片种植。

2、保护天敌和养鸭治虫 虫药要尽量避免杀伤天敌。

3、 合理用药

亩用10%吡虫啉30-50克;5%锐劲特悬浮剂40ml;5%锐劲特悬浮剂40ml;10%吡虫啉30-50克+80%敌敌畏乳油100毫升加水50公斤喷雾。喷雾时采取四周向中间围歼的方法进行,防止稻飞虱扩散,喷药重点部位为水稻中下部,施药时田间有水层3-5厘米。

八、稻苞虫

(一)稻苞虫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

稻苞虫幼虫通常在避风向阳的田、沟边、塘边及湖泊浅滩、低湿草地等处的李氏禾及其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或在晚稻禾丛间或再生稻下部根丛间、茭白叶鞘间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羽化出成虫,羽化后1~4天交尾,再经1~3天产卵成虫昼出夜伏,白天常在各种花上吸蜜,卵散产嫩绿稻叶背面,一般一叶1~2粒。每头雌虫可产卵约100粒。稻苞虫在四川1年发生5-6代,稻苞虫的主要为害时期在6月下旬到7月份,尤其对山区中稻为害较重。幼虫取食叶片,影响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使其正常生长发育受到抑制。在1~2龄幼虫多在叶尖或叶边纵卷成单叶苞,3龄后能缀成多叶苞。1~2龄幼虫食量少,3龄后食量增大,5龄食量占80%,老熟后在苞内化蛹。一年中严重为害水稻的时期多在8月中下旬。到10月以后,成虫飞到越冬寄主上产卵繁殖至幼虫

(二)稻苞虫形态特征

直纹弄蝶属鳞翅目,弄蝶科。成虫体长17~19毫米,翅展36~42毫米,体及翅都是黑褐色带金黄色光泽,触角棒状,末端有小钩。前翅有白色半透明斑纹7~8个,排成半环形;后翅中央有白色斑纹4个,排成一字形。卵半球形,顶端稍凹陷,表面有六角形网纹,初产时淡绿色,孵化前为紫红色。幼虫一般5龄。初孵幼虫头黑色,体灰绿色,2~3龄后头色渐变淡褐色。老熟幼虫体长36~40毫米,绿色,纺锤形,头淡褐或红褐色,头大,前胸收窄呈颈状。头正面中央有“山”字形纹,前胸背有1条黑褐色横纹。老熟时第4~7腹节两侧各有白色粉状物。蛹,体长约25毫米,表面常附有白粉,淡黄褐色,近缍形,头顶平滑,复眼红褐色,第

5、6腹节中央各有一倒八字形纹。

(三)稻苞虫发生规律 1.气候

稻苞虫发育育温度为25~30℃,相对湿度80%以上,气温低于20℃或高于32℃,相对湿度在75%以下时,成虫产卵少,这样为害就轻些。6~8月三个月是稻苞虫开始上升和大发生时期,如遇降雨日多,就适宜稻苞虫的生长发育,又对天敌活动不利,是大发生的预兆。

2、天敌

稻苞虫的天敌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寄生蜂。寄生蝇等寄生类昆虫和步甲、螳螂、蜻蜓、蚂蚁等捕食性昆虫以及蜘蛛、青蛙、燕子等有益动物。稻苞虫的发生消长与天敌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天敌旺盛时,稻苞虫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显著降低。

(四)稻苞虫防治方法

1、清除越冬寄主

在冬季结合积肥、清除茭白残株和沟边、塘边等杂草,4月上旬割光沟边的游草,集中烧毁或作饲料,消灭越冬幼虫。

2、搞好预报测报

稻苞虫在田间的发生分布很不平衡,应做好测报,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抓住重点田块进行药剂防治。在稻苞虫经常猖獗的地区内,要设立成虫观测圃预测防治适期。在成虫出现高峰后2-4天是田间产卵高峰;10~14天是田间幼虫出现盛期。在成虫高峰后7~10天,检查田间虫龄,决定防治日期。防治指标:一般在分蘖期每百丛稻株有虫5头以上,圆秆期10头以上的稻田需要防治。

3、注意保护天敌

不要用对天敌有毒害的化学农药,可采取人工摘除虫苞和拍板拍杀防治的方法

4、药剂防治

亩用55%杀单苏粉剂40-50克;亩用杀螟杆菌菌粉(每克含活孢子100亿以上)100克加洗衣粉100克;用2.5%溴氰菊酯乳油或20%速灭杀丁乳油5000~8000倍液,药剂任选一种,常规喷雾或机动喷。在晨露未干时喷施。

第7篇: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治知识

为做好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稻病虫灾害损失,结合近年来我县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规律,特提出以下防治技术方案。

一、指导思想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紧紧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这一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公共植保和绿色植保”理念,以加大重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和绿色防控工作力度,推进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为实现我县粮食生产安全、农民增收的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二、防治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监测预警为基础,坚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和综合治理,着重抓好稻田耕沤、拔秧前、破口抽穗初期三个关键时期,大力推广秧田超级送嫁药、混合保穗药、安全用药等无公害化学防治技术和稻田耕沤治螟等绿色防控技术。

三、防治目标

通过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为害的损失,力争将水稻主要病虫为害总损失率控制在4%以下,其中二化螟枯稿面积控制在0.5%以下,稻纵卷叶螟白叶率控制在10%以下,稻瘟病发病田穗颈瘟发生率控制在3%以下,纹枯病严重田块率(即病斑达到功能叶的田块)控制在0.5%以下,稻曲病病穗率控制在8%以下,同时,实现“绿色防控和综防示范面积增加50%以上,专业化防治服务面积增加15%以上,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10%”的目标。

四、防治措施

(一)主推技术

1、咪鲜胺浸种防病技术。用25%咪鲜胺2000-4000倍液浸种,

能有效防治秧田稻瘟病、恶苗病等病害。

2、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技术。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在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7-10天,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厘米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2-3天,可杀死大量幼虫。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水深淹没稻桩。

3、秧田超级送嫁药预防分蘖期病虫技术。即在秧田拔秧前2-3天,倍量喷施防治螟虫、稻瘟病的对路农药,三天后秧苗带药移载,以避免、推迟或减轻上述病虫在大田的发生为害。螟虫重发区:要求早中晚稻所有秧田普施一次螟施净或锐劲特超级送嫁药。稻瘟病常发区:要求早中稻的易感病品种秧田,普遍喷施一次瘟失顿超级送嫁药。

4、破口抽穗初期混合用药保穗技术。即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将预防稻瘟病或螟虫的农药,与防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农药混合一次喷施,达到一次施药预防多种病虫的目的。混合保穗药,早稻以预防穗瘟和稻飞虱为重点,中稻以预防穗瘟和稻飞虱为重点,晚稻以稻飞虱或螟虫为重点。

5、绿色防控技术

(1)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技术。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尤其是水稻生长前期,使用Bt可有效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技术。在叶(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均匀喷雾,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不污染环境,对作物安全。

(二)防治流程

1、水稻播种前,认真做好三项工作:①选用抗病虫品种,坚决淘汰感病品种;②稻田耕沤治螟。冬闲田、冬作物田应在4月10日前耕沤完毕。早、中稻收割后及时耕沤;③搞好种子处理,减少稻瘟病、恶苗病等病虫发生。

2、秧苗移栽前2-3天,喷施超级送嫁药。①早稻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预防和减轻稻叶瘟和螟虫的发生。②一季稻、晚稻每亩秧田用40%螟施净100毫升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加10%高兴龙大功臣40克,预防和减轻大田螟虫、飞虱、蓟马、叶瘟等病虫发生。

3、分蘖至孕穗期。早稻以防治螟虫、叶瘟为重点,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等病虫,5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一代二化螟,5月下旬重点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和挑治枯心团,同时发现叶瘟发病中心和急性病斑,应及时用药防治。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注意监测和防治稻瘟。中、晚以防治螟虫和稻飞虱为重点,兼治纹枯病、稻瘟、细条病等病虫。8月上中旬重点防治二化螟,加强监测和防治稻飞虱。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密切注意监测和防治稻纵卷叶螟及稻飞虱。

4、破口抽穗期,混合用药保穗。早稻重点防治穗瘟,兼治纹枯病和稻飞虱及稻纵卷叶螟等;中稻重点防治螟虫、穗瘟和稻曲病,兼治纹枯病、稻飞虱等;晚稻重点防治螟虫、稻飞虱,兼治纹枯病、稻曲病、穗瘟等。早、中、晚稻要求在破口抽穗初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早稻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重点监测和防治二代稻纵卷叶螟,晚稻9月份防治好四代三化螟。

5、生长后期。①中、晚稻,尤其是晚稻生产后期要严防稻飞虱大暴发。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要加强监测和防治以褐稻飞虱为主的危害,以避免大面积穿顶倒稿。②早、中稻推行齐泥割稻,收割后及时耕沤治虫。

五、水稻主要病虫防治方法

1、二化螟:在二化螟卵孵化盛期或水稻枯鞘达8-10%时用药防治.一般亩用三唑磷乳油80-100毫升或5%氟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或5%丁烯氟虫腈乳油50-60毫升兑水30-45公斤粗水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水层.

2、稻纵卷叶螟:在稻纵卷叶螟1-2龄幼虫高峰期,每百丛禾有新虫苞20个时进行防治.一般亩用40%丙溴磷乳油80-100毫升或2%阿维菌素乳油50-80毫升或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15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

3、稻飞虱:在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每百丛禾有虫1500-2000只时进行防治。一般亩用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30-50克或25%吡蚜酮16-20克或10%乙虫腈悬浮剂30-50毫升兑水30-45公斤粗水喷雾.施药时田间保持水层.

4、稻瘟病:防治苗瘟、叶瘟在发病初期;防穗瘟分别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药一次。一般亩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或1000亿单位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10-12克或2%春雷霉素80-100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

5、纹枯病:在纹枯病发病初期,丛发病率达20%时施药,病害重时,隔7-10天再施一次药。亩用5%井冈霉200-250毫升或12.5%井.蜡芽水剂60-80毫升兑水30-45毫升粗水喷雾.

6、稻曲病:在水稻抽穗前5-7天喷雾施药防治,在破口期(破口50%左右)进行第二次用药防治。一般亩用12.5%井.蜡芽水剂60-80毫升或18%井.烯唑可湿性粉剂30-50毫升兑水30-45公斤细水喷雾.

各种病虫害的防治时间以县乡的病虫情报为准。

第8篇: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水稻病虫害防治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以稻瘟病、白叶枯病为主要防治对象,实施“以种植高产抗病品种为中心,推广高产控病栽培为基础,适时药剂防治为保障”的综合防治方法,加强病情监测预警,广泛开展技术培训适时指导农民防治,监测措施与应急措施相结合,实行分区治理、分类指导。

一、 种植高产抗病品种

必须鉴定监测水稻品种抗瘟性,及时压缩、淘汰高感病品种,引进,推广种植抗病品种,避免因种植的品种抗瘟性散失和引进种植的新品种高感稻瘟病导致严重发病。要合理布局品种,力求避免同一个坝子品种单一化,增强品种多样性。

二、混合间栽

以矮秆杂交稻品种为主栽品种,当地高杆糯为间栽品种,规格化混合间栽,对稻瘟病常年发病的稻区防治效果较好。

三、保健栽培措施

①、肥床旱育秧,培育壮秧,适时早栽。 ②、科学管理肥水,合理密植。水分干湿相济,适时撤水晒田,促进稻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测土配方施肥,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巧施穗肥,避免偏施氮肥。条栽、规格化栽插,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③、田园清洁,减少菌源。病稻草要及时处理掉,减少初次侵染源,减轻病害的发生危害。

四、监测病情,药剂防治

水稻病害的危害有一个发生的过程,要开展田间、监测病害发生动态,适时进行药剂防治。①、秧田期防治。种子处理:稻种带菌是稻瘟病、稻白叶枯病、稻细条病、稻恶苗病等多样水稻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之一,播种前稻种用强氯精,多菌灵,石灰水等药剂处理消毒稻种,减少初次侵染源。喷“送嫁肥”:移栽前3—5天普查一次,发生叶瘟及栽插节令较迟的田块喷洒三环唑作“送嫁肥”能推迟大田叶瘟发生时间,减轻发生程度。也可用“三环唑+叶枯宁”作“送嫁肥”,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老病区秧田期喷药是关键,一般拔秧前施一次药。

②、大田防治:

A、稻瘟病:叶瘟防治应在移栽返青后5-10天“巡查”一次,发现叶瘟及时喷洒三环唑、硫环唑、克瘟散、稻瘟净等药剂控制叶瘟,穗瘟预防必须在孕穗后期,以品种抗瘟性强弱为基本依据结合穗期天气预报,叶瘟病病情和稻株长势长相,确定预防穗瘟的重点区域和田块。在水稻孕穗期(尖苞期)准时用三环唑或硫环唑等高效药剂作茎叶喷雾,必要时隔7-10天再喷药一次,多年防治实践能有效防穗颈瘟,应作为防治稻瘟病的“保障”措施抓好。

B、稻白叶枯病:稻白叶枯病在发病初期喷药,一般5-7天施药1次,连续用药2-3次,药剂选用叶枯宁、农用链霉素。大田施药要有“一点治一片,有一片治一块”及时喷药封锁发病中心,如气候有利发病,应实行同类田普遍防治,从而控制病害蔓延。

C、稻纹枯病:药剂有三唑酮,#冈霉素等,在发病初期用药。

D、稻曲病:通过多次试验示范表面50%复方多菌灵胶悬剂(多菌灵+井冈霉素)亩用100ml防效90%左右,500万单位井冈霉素粉剂亩用 27g 防效85%左右,只需在孕穗后期(抽穗前7——10天)茎叶喷雾1次。

五、实施检疫

遵守《植物检疫条例》,实施检疫。防止检疫性、危险性病虫害传播。

第9篇:水稻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水稻主要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张晶

来源:《新农村》2011年第21期

一、稻飞虱

稻飞虱是远距离迁飞、具有暴发性和突发性的害虫。

1.为害状

这两种飞虱均以成虫和若虫群集稻株基部刺吸汁液,造成叶片枯黄,严重时全株枯死,出现“落窝”现象,导致减产。

2.发生特点

稻飞虱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成虫具有趋光性强,卵多产于叶鞘里;短翅型成虫产卵量大,如数量多为大发生预兆。早稻一般5月上旬始见,以第

三、四代为主害代,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5月底至6月上旬、6月下旬至7月上旬。白背飞虱以分蘖期、大胎期最为适宜取食,褐飞虱穗期最为适宜取食,因此,第

三、六代以白背飞虱为主,第

四、七代以褐飞虱为主。温暖高湿的气候有利于稻飞虱繁殖为害。一般初夏多雨、盛夏干旱的年份,易导致白背飞虱大发生;夏秋多雨,盛夏不热、晚秋暖和,有利于褐飞虱发生。水稻后期贪青徒长、田间荫蔽、高湿,对褐飞虱的发生与繁殖非常有利。

3.主要防治方法

3.1农业防治

做到科学用水,浅水勤灌,适时露晒田,合理施肥,避免禾苗徒长贪青,抑制稻飞虱的生长繁殖。

3.2保护利用天敌

如减少甲胺磷等剧毒并对天敌有杀伤作用的农药,采用选择性药剂,调整用药时间,减少用药次数,以避免大量杀伤天敌,发挥天敌控制作用。

3.3药剂防治

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集速效、长效、残效三段效应于一体,防治稻飞虱效果达95%,药效可维持30天以上。在防治上发挥大功臣长效的特点,早稻主治第三代即可基本控制整个

季节稻飞虱的为害。使用方法:每亩用大功臣10克,或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30克,加水60公斤喷雾。

二、稻瘿蚊

稻瘿蚊,俗称标葱虫,是晚稻大害虫。

1.为害状

稻瘿蚊主要为害水稻生长点以及附近的腋芽。幼虫侵害水稻生长点,被害叶鞘愈合,形成淡绿色而中空的葱管状,俗称“标葱”。葱管分为甲、乙、丙型三种标葱。禾苗受害后,只长葱,不长苗,不结实。稻瘿蚊以第二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为主。

2.发生特点

一年发生8代,世代重叠。成虫春末羽化,有趋光性,卵多散产在叶片上,初孵幼虫借露水在叶上爬行,由叶鞘间隙侵入生长点为害,老熟后在葱管内化蛹。羽化时,成虫从管顶穿孔而出。7—9月份多雨高湿年份有利于发生;凡“倒春寒”年份都有大发生的趋势。秧苗起针至现青期,本田分蘖期是最易侵害的危险期,如发生条件吻合,禾苗就会受害严重。

3.主要防治方法

3.1加强农业防治和健身控制栽培

稻田收割后,及时犁田耙沤并铲除田基、沟边杂草,消灭杂草及稻根腋芽、再生稻上的虫源。施足基施,施分蘖肥,促进禾苗早生快发,及早分蘖够苗,减少为害。

3.2科学用药

重抓秧田防治关,可减少本田受害和防治难度。秧田防治采用毒土畦面撤施方法,效果好。每亩秧田用3%呋喃丹5~7公斤,拌细沙15公斤均匀撤施。施药时秧田要保持水层,并让其自然落干。旱育秧田使用喷雾法。每亩用三唑磷250克,或杀虫双200克加乐果150克加水50公斤,隔5天喷一次,连喷3次。水育秧也可用此法。

三、三化螟(钻心虫)

1.为害状

为害苗期、分蘖期,造成枯心苗,为害孕穗期,造成枯孕穗,为害破口抽穗期,造成白穗。

2.发生特点

以幼虫在稻桩中越冬,春季化蛹羽化,成虫具趋光性,喜在多肥、嫩绿的水稻上产卵,一块卵有卵粒几十至一—百多粒。水稻分蘖期、孕穗后期至抽穗期,蚁螟侵入率高。一个卵块孵化的蚊螟在附近稻株侵入为害,造成“枯心窝”或“白穗团”。冬春干旱暖和,有利幼虫越冬和化蛹,当年发生将较重。

3.主要防治方法

3.1消灭越冬虫源

晚稻收割后进行冬耕冬种,不留板田过冬,并在开春化蛹盛期即一般在3月中旬前,适当提早灌水耙田沤田,浸死幼虫和蛹。

3.2药剂防治

发生较重年份,要重抓秧田防治,包括摘除卵块。注意预防白穗,在破口期或卵块孵化高峰前1~2天施药。

上一篇:中考作文结尾训练下一篇:各大银行信用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