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院感先进事迹

2022-07-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医院院感先进事迹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影响

[摘要] 目的 探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手术室与ICU室为观察对象,以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的时间为分界点,观察和比较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知晓率以及患者感染率的变化情况。 结果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为(466.45±12.54)分,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为100.00%,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分别为1.00%、2.50%;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为(364.22±15.78)分,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为45.46%,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分别为4.00%、15.00%。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和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显著低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P<0.05)。 结论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质量以及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有效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关键词] 院感监控护士;感染管理;感染知识;感染率

[

The impacts of setting up nosocomial infection monitoring nurses on the quality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management

LI Xiongying DANG Shenghua

Department of Central Sterile Supply, CITIC Huizhou Hospital, Huizhou 516006,China

[

[Key words] Nosocomial infection monitoring nurse; Infection management; Infection knowledge; Infection rate

医院是一个人员流动性较大的场所,前来就诊的人员身上携带的病原体就可能存在于医院的空气中或附着在物品上[1]。若不加以干预措施,就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的情况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威胁部分的重症患者的生命[2]。传统院感管理的措施不够完善,既没有意识到感染知识宣传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监管人员在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导致管理预防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3]。尤其是手术室和ICU室的感染防范工作,其中患者比普通患者更容易因为病原体和细菌的侵袭而出现感染和高热等症状,导致其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出现危险[4]。研究和探索有效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在医院所有事务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降低患者感染风险有重要意义[5]。因此,本研究观察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手术室与ICU室为观察对象,各科室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共22名,其中男12名,女10名,医生8名,护士14名,年龄26~45岁,平均(35.50±8.23)岁。按照院感监控护士设立的时间进行分组,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未设立院感监控护士阶段纳为“设立前”,2019年7—12月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的阶段则为“设立后”,两个阶段各科室参与研究的医护人员均为22名且为同一批医护人员。设立前随机选取400例患者为对象,其中男282例,女118例,年龄7~79岁、平均(49.36±14.23)岁;设立后随机选取400例患者为对象,其中男267例,女133例,年龄5~82岁、平均(51.61±13.87)岁;设立前后选取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强化对院感监控护士的培训:①严格筛选院感监控护士的成员,要求必须拥有护师职称。此外,必须有超过5年的丰富护理经验和强烈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工作态度必须认真谨慎。②组织所有院感监控护士进行集中培训,分发院感资料和视频,同时邀请院感方面的专家通过讲座、视频课程等方式对护士进行教学,教训内容包括常见的院感类型以及预防的基础知识、院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技巧、院感监控的注意事项等。在完成集中培训之后,对院感监控护士进行院感监控的基础知识以及实践技术的考核,考核结果合格方能上岗。

院感监控护士的实际应用:①设立健全的规章制度,院感管理各项工作的执行过程中都必须严格参照规章制度。此外,将院感监控的工作合理分配给每一个院感监控护士,并将院感监控质量与其绩效相关联;同时设立院感监控护士长,由护士长带领院感监控护士对各个病区进行检查工作,并通过询问法或者追踪法来详细了解各护士工作,最后将结果进行整理,于每月的晨会上例行通报,赞扬院感监控护士做得好的地方,而对于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则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及时提出处理对策。设立奖惩制度,即根据每个病区以及总科室的最终反馈结果来设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制度主要内容是以对院感监控护士的奖励与批评为主,也可选取经济奖励和惩罚的方式,由此促進各位院感监控护士的工作积极性。②及时更新院感知识并做好各科室的感染知识宣传工作,提高各科室对感染预防的重视程度并落实到工作的方方面面。此外,要求医护人员做好手卫生,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③定时按照规章制度对各科室进行消毒灭菌处理,重点管理患者使用过的各类物品,且要求医护人员在对患者使用各类医疗器械时要检查是否存在缺损、污染的情况。此外,定时对科室的空气、墙体与物体表面、所用的消毒试剂进行细菌含量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并做好记录与备案。④定期总结院感监控的各项工作并做出报告,分析工作中的优点与不足,加强院感预防工作,提高管理效果。⑤监控科室内的传染病患者和监督科室医师针对传染病患者所实施的治疗措施和隔离措施,并进行总结上报;统计科室内所使用的抗菌药品情况;提醒科室内医师或相关工作人员增强自身防范意识,预防出现感染事件;按照规章制度处理各类医疗废物;严格管理和登记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类药物,同时自查以及总结分析科室的院感项目后,在科室内宣传栏中宣传相关的感染知识;将与其他医护人员同步培训、检查以及监督的方式来落实院感监控护士对感染的预防以及控制措施。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和比较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医护人员感染知识知晓率以及手术室和ICU感染率的变化情况。

使用医院自制评估量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进行评分,评分指标包括医疗废弃物处理、无菌技术操作规范、病区卫生管理、无菌物品摆放、管理人员卫生依从性,共5项,每项均采百分制,总分为0~500分,分数越高说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越高;使用医院自制量表对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程度进行评分,量表分为医生版和护士版,各有侧重点,两份问卷总分均为100分,并根据分数将其划分为知晓程度高(90~100分)、知晓程度良(70~89分)、知晓程度一般(50~69分)、知晓程度低(0~49分)。感染知识知晓率=(知晓程度高+知晓程度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版本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比较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医院感染管理治疗明显高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比较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手术室和ICU的感染率显著低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感染管理工作一直属于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医院所有医疗、护理的过程,若管理工作的质量较低,就会导致院内感染概率的增高[6]。尤其是手术室和ICU室的感染防范工作,因为其中的患者都处于比普通患者更虚弱的状态,容易受到病原体和细菌的侵袭,由此出现的感染和高热会对其生命造成直接威胁[7]。因此,在医院感染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降低广泛交叉感染的情况发生概率[8]。以往传统的院感管理措施只关注院内消毒措施,管理预防感染的效果并不理想[9]。

现代临床的感染管理内容与传统的感染管理内容不同,传统感染管理仅是简单监测医院感染病例患者或者常规的消毒隔离;而现代临床的感染管理的内容包括:隔离技术、无菌、消毒、手部卫生规范、职业暴露防范措施、生物安全管理措施、抗菌药物的管理措施、环境微生物监测、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措施、医疗废物的处置和管理、输血输液管理、一次性医疗物品管理、消毒药品以及器械管理等,因此,现代临床的感染管理面临着诸多压力以及挑战,故而对医院监管感染工作人员也提出更高的管理要求。

而有研究显示,设置院感监控员能有效提高院感防控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极大降低患者的感染几率[10]。为此,本院通过对比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后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情况发现,在本次研究中,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为(466.45±12.54)分,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为100.00%,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分别为1.00%、2.50%;而相对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364.22±15.78)分、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45.46%)以及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4.00%、15.00%),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后的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指标评分和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均显著高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手术室、ICU室的感染率显著低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前(P<0.05)。以上结果说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对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质量以及降低感染率有显著促进效果。

在传统的管理工作中,医院多采用常规的管理措施,管理过于形式化,忽略了院感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导致管理效果并不理想。而通过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将院感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重点工作范畴,能够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得到更好的贯彻落实。具体而言,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其具体优势体现在:首先,强化对院感监控护士培训,严格筛选院感监控护士的成员并组织其进行集中培训,能提升院感监控护士的专业性和工作的科学性;其次,健全的规章制度和感染知识宣传工作能够规范院感管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和提高各科室医护人员对感染知识的知晓率,提高科室内的感染防范意识和技能。此外,将院感监控工作的质量与护士的绩效做关联能够极大提高其工作的责任心;再次,定时对各科室进行消毒灭菌处理能防止减少科室中污染物的密度,抑制病菌繁殖。此外,收集和分析各科室空气、物品与消毒试剂的病菌含量检测,能根据其细菌含量波动数据了解院感防范工作的质量;最后,定时总结院感监控工作内容并做出汇报,能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完善,进一步提高院感管理工作的效果。

医院对感染的预防工作和控制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作为感染科室的医护工作人员,应采用科学、系统的观点,对传统感染管理内容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观点,科学实施循证医学,不断总结经验,寻找对策,从而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综上所述,设立院感监控护士能够显著提高医院的感染管理质量以及医护人员的感染知识知晓率,有效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薛世萍,程麦莉,石丽丽.医院感染与护理管理探讨[J].西部中医药,2018,31(1):54-57.

[2] 钟丽梅.院感监控护士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13):190-191.

[3] 江淀淀,温碧玲,叶丽莎,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专职感控护士在方舱医院中的管理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20,37(3):554-558.

[4] 王丽,吴洁.院感护士干预在改善放射科院感防控质量中的作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3):246-247.

[5] 吴媛媛,谢珠红,金燕.院感护士在手术室职业防护中的作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5):6-7.

[6] 万书.医院感控护士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7,15(4):49-51.

[7] 张丹,王芳.PDCA循环在手术室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9,36(12):939-941.

[8] 蔡琳,田永明,杜爱平,等.专职感染控制护士在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的作用[J].华西医学,2017,32(6):901-905.

[9] 贺晨曦.静脉用药调配中心优化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对患者静脉输液质量及降低医院感染率的影响[J].抗感染药学,2020,17(2):223-226.

[10] 俞柳燕,蒋凯,王衣,等.质量控制图在急诊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 28(2):160-161.

[11] 沈利华.设立院感监控护士对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5,11(20):230.

[12] 黄艳群,许秋群,何小琴.持续质量改进促进中医技术操作的医院感染控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27(16):172-173.

[13] 轩妍,王仁媛,冯娟,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控制的护理质量分析[J].海南医学,2017,28(16):2742-2744.

[14] 江芰荷,張乐燕.环节质量控制在预防妇产科患者医院感染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7,25(20):139-141.

[15] 程玉梅,刘媛怡,王迪芬.质量控制图在重症医学科医院感染质量控制中的应用实践[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7,29(2):172-176.

(收稿日期:2020-08-19)

作者:李雄英  党生花

第2篇: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 探討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在医院感染预防及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我院2018年1—12月未开设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时设为对照组,将我院2019年1—12月开设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后设为试验组,统计两个时间段院内感染总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目标性检测与防控情况及医务工作者手卫生依从性监测情况,分析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在院内感染中的预防与控制效果。 结果 ①对照组感染发生率为0.66%,试验组发生率为0.5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试验组多重耐药菌感染检出率为0.61%,高于对照组的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比较,在限制级抗生素送检率和特殊级抗生素送检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试验组的ICU目标性监测感染率和新生儿病房感染监测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试验组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接触患者后、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开设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尤其是对ICU和新生儿病房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平台开设还有助于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医院感染;预防;控制管理

[

Application value of informatization platform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i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anagement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CHEN Jing

Department of Infection Surveillance, the Central Hospital of Jiamusi City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 Jiamusi 154002, China

[

[Key words] Informatization platform for nosocomial infection; Nosocomial infection; Prevention; Control management

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发展中的重要评估因素,目前也是各大医院着重发展的方向之一,利用信息化系统对医院资源开展整合、优化、分析、统计,能够为医院的决策制订提供坚实有力的证据,同时还有助于优化医疗资源分配、节约医疗成本[1]。院感监测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的感染监控需要各科室大量的医学数据,传统院感信息收集多采用手工查阅的方式进行,该方式不仅提取数据不完善、不完整,同时采集效率较低,也因采集数据具有明显的滞后性,不利于控制感染扩散及对临床科室及时开展用药指导评估[2]。已有多项研究均指出,人工采集数据的方式难以达到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管理效果,故而寻求一种高效、便捷、实时的院感信息化系统一直是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方向[3-4]。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是一种基于信息化手段的医院感染控制和管理系统,该系统的临床应用能够实现医院管理的网絡化、信息化,是全面推进医院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5-7]。本研究旨在分析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优化医院感染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年1—12月未开展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时接诊的33 575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其中男18 928例,女14 647例,年龄11~83岁,平均(43.18±3.22)岁,将2019年1—12月我院开展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后接诊的52 666例患者设置为试验组,其中男28 911例,女23 755例,年龄10~84岁,平均(43.37±3.1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研究期间院内共有医务工作者273人,男189人,女84人;对照组研究期间院内共有医务工作者267人,男170人,女97人,两个研究期间医务工作者并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首先明晰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的系统功能,我院应用的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基于我院信息系统、实验室信息系统等生成,能够对医院相关感染信息进行整合及分析处理,形成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管理的相关数据。本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①感染预警与报告,能够筛选医院感染病例,并完成预警、上报、监测、查询、统计等,同时根据患者的相关感染指标建立预警指标,对于疑似院感患者可自动预警提示,责任医师可完成实时上报;②传染病管理与报告,系统每日采集传染病报告关键字,分析传染病诊断并自动生成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卡中存有预选信息,便于医师快速填报传染卡片;③多药耐药菌监测,同医院微生物室建立连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直接进行后台数据采集,如发现多药耐药菌直接自动预警并提示医师填报卡片,耐药菌数据由专职人员实时查看;④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监测,建立院内抗菌药物数据库平台,对抗菌药物实时分级管理,将抗菌药物区分为非限制、限制及特殊等不同类型,平台可从后台查看全院、某个科室、某个医师、某个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对于Ⅰ类手术切口抗菌药物应用超标者直接提供预警。

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应用:①感染预警与实时监控,按照设定的预警参数对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监测,如发现疑似患者立即预警,经主管医师认定为院内感染者后直接填报院内感染信息卡,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对上报信息进行查阅及判断,对于确定为院内感染者立即开展相应的管理控制措施,对于信息有误者及时同责任医师沟通,形成有效互动;②传染病预警与监控管理,系统自动分析传染病信息后,发出传染病预警提示,由责任医师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上报,实现住院传染病患者“零漏报”,传染病管理人员每日查看系统并审核,确保流行病患者病例资料齐全;③加强耐药菌监测,设定多药耐药菌监测范围,当越过界限后及时提醒医师,弹出多药耐药菌上报卡,医师填写后由专职人员审核并跟踪观测;④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管理,医师只能使用权限内的抗菌药物,如需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则系统限制为临时医嘱,仅限开具1 d用量,对于Ⅰ类手术切口使用抗菌药物超出范围者,必须说明情况后才能使用,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定期分析院内抗菌药物用量、送检率等,及时反馈医师。

1.3观察指标

观测指标主要为两个时间段内院内感染发生率、多重耐药菌感染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目标性监测与防控情况、医务人员手卫生等指标,统计后开展组间差异性比较。

1.4统计学方法

将采集的数据录入EXCEL 2019中进行处理,而后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情况比较

经分析显示,2018年1—12月对照组共接诊33 575例患者,其中感染发生例数215例,医院感染发生率0.66%;2019年1—12月试验组共接诊52 666例患者,其中感染发生例数304例,医院感染发生率0.58%;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66,P>0.05)。

2.2 两组多重耐药菌监测情况比较

经统计发现,两组多重耐药菌感染发现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聚集性病例均为0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两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比较

分别对两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进行比较发现,两组限制级抗生素和特殊级抗生素药敏送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两组开展目标性监测与防控情况比较

经分析发现,试验组监测3465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对照组监测2184例Ⅰ类切口手术病例;两组在ICU目标性监测感染率和新生儿病房感染监测感染率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5两组手卫生依从性监测比较

实施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后,试验组医务工作者接触患者前后、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近些年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医院管理已经成为影响医院总体水平的重要参照指标,信息化建设给医院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不仅体现在诊治手段的更新上,信息化发展也给医院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新举措。研究指出,推动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步伐,有助于完善原有的医疗管理模式,提高医院运行效率,降低医院运行成本,可以为医院各类决策指示的执行提供更有力的依据,当前医院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医院综合能力的重要标准,医院的发展与革新也离不开医院管理的信息化[8-10]。经过近些年我国医院管理制度发展的积淀,国内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已有了初步成效,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成就,但相比国外的医院,我国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当前医院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应着重提高现代化手段的运用,跳出传统管理模式的桎梏,推动医院管理的现代化进程[11-13]。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另医务工作者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范畴。自医院诞生以来医院感染的问题就一直存在,医院感染不仅会延长患者院内治疗时间,还可能会加重患者原有病情,危及患者生命健康,而对医务工作者来说,院内感染则会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导致院内感染大范围流行[14]。有数据显示每年住院患者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概率已近10%,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00亿人民币,我国2010年全国医院感染监测报告显示院内感染率为3.87%,而2011年一项针对159家医院的调查结果显示,院内感染率可达4.65%,我国前卫生部于1996年着手研究控制院内感染的措施手段,至2006年又重新修订了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15-16]。院感监测是控制院内感染的重要手段,也是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院感监测需要庞大的医疗数据支撑,传统手工填报的方式一方面效率低下,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无法实现实时监测,另一方面提取的数据也容易出现人工误差,易出现误报漏报,增加医务人员工作负担。有研究指出,院感监测涉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多耐药菌监测、院内消毒卫生监测、传染病监测等,是一项专业性较强、数据流程非常复杂、涉及多学科多专业的医学难题[17]。

基于上述背景,我院将信息化建设与院感监测相融合,期望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院感染监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解决传统院感监测的不足。本研究通过将我院实施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前后两个时间段做对比研究,探讨院感信息化平台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在医院总体感染发生率方面,差異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项针对44例住院患者的随机抽样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医院感染信息化管理后医院感染情况有了明显的降低,前后差异明显[18]。本研究中,两组差异不明显的原因可能与院内感染控制基础较为扎实有关。进一步对多重耐药菌的监测结果显示,试验组多重耐药菌发现率要高于对照组。有研究指出,信息化平台的运用可以显著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的认知程度,有助于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比例,这与文中结果相对应[19]。本研究显示,信息化平台能够对住院患者的感染信息开展实时预警、报告、监控与汇总分析,相比人工记录更为高效,专职人员通过实时主动监控即可发现散发感染和多药耐药菌的分布,对降低院内感染具有积极意义。文中还就信息化平台的运用对患者目标性监测和防控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ICU目标性监测感染率及新生儿病房感染监测感染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分析其原因与多药耐药菌监测原理类似。

最后文中就信息化平台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应用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后试验组医务工作者在接触患者前后、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性均高于对照组。一项针对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调研显示,经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后医务人员洗手采样合格率分别为60.00%、74.69%和88.89%,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接触血液体液后(P<0.001),与本研究结果类似[20]。本研究显示,信息化平台的应用可以无形中提高医务工作者对院内感染的认知程度,以往的研究指出医务工作者主观因素也是影响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良的洗手习惯及淡薄的防控意识会直接增加院内感染率,而信息化平台能够通过频繁的操作提醒来培养医务工作者的感控意识,对降低院内感染率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开设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有助于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尤其是对ICU和新生儿病房效果更为明显,同时平台开设还有助于增强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对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积极意义,值得进行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 翟晶,王忠.新形势下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探究[J].医学教育管理,2016,2(5):710-714.

[2] 王佳,王伟,程实.医院信息化建设实践中问题的探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3):20-23.

[3] 王颢博,李晶辉.医院信息化建设对云计算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通信,2019,21(23):125.

[4] 刘吉明,孙咸江.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医院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30(8):11.

[5] 蒋良芝,李春燕,于德华.持续提升医院感染防控工作质量的探索與实践-以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为例[J].卫生软科学,2019,33(4):49-54.

[6] 王淑平,杜敏.大数据背景下医院医疗数据上传平台构建探讨[J].微型电脑应用,2019,35(8):133-135.

[7] 刘德龙.浅谈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J].现代信息科技,2019,3(5):132-133.

[8] 鲁茜.基于医联体的医院信息化建设[J].医学信息学,2019,40(6):18-21.

[9] 徐桂强,张冲,孙晓玲,等.某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8,35(1):41-43.

[10] 常艺潇,褚丽媛,于青.手术室护理管理在控制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8,15(11):72-73.

[11] 帅晶,叶祥燕.手术患者医院感染与手术室护理管理的相关性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2018,2(3):126.

[12] 石毅,何秀影,弓艳霞,等.加强消毒供应中心环节质量监控预防医院感染[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16):3449-3450.

[13] 雷俊.医院感染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4):172-173.

[14] 姚宏武,罗爱武,刘运喜,等.我国的医院感染管理与防控现状调研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8,28(10):1563-1568.

[15] 谭莉,谭昆,熊薇,等.风险评估在医院感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8):4235-4237.

[16] 刘玉东,李秋云.实施优质护理促进医院感染控制的实效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7,17(3):215-216.

[17] 陈萍,王燕,段晓菲,等.风险评估在传染病医院外科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7,32(3):25-29.

[18] 周四萍,赵梓佳,周晓舟.信息化监测在多重耐药菌防控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9,32(7):1072-1074.

[19] 金盈月,张秀月,齐月,等.以提高风险管理效能为导向的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J].现代医院管理,2018,16(1):13-16.

[20] 茅艇华.院感信息化上报平台对重症监护室护理管理质量的影响[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24(10):933-935.

(收稿日期:2020-12-10)

作者:陈婧

第3篇:医院院感

医院院感下半年试题

姓名: 科室: 分数:

一、 名词解释(共20分)

1、 医院感染:

2、 清洁:

3、 消毒:

4、 消毒合格:

二、 填空(共40分)

1、 卫生手消毒时检测的细菌菌落应 ;外科手消毒时检测的细菌菌落应 。Ⅰ、Ⅱ类区域工作人员手部细菌总数 ,并未检出致病菌为消毒合格。

2、 无菌物品及容器应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 小时。常用消毒剂如过氧乙酸(PAA)乙醇、碘伏、苯扎溴铵(新洁尔灭)易挥发,故 。

3、 紫外线灯管消毒的有限距离不得超过 。消毒时间为 。从灯亮

开始计时。紫外线灯管强度应每 测一次。低于 不得使用。

4、

压力蒸汽灭菌法体积不超过 ,盛装物品的容器应有孔,包装不宜过大。过长。过紧。

5、 是医疗工作中最常用的“工具”,90%的医疗护理工作需经医务人员的 来完成,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医院感染通常是 从途径引起,而手是传播的主要途径。医院的环境是一个的贮菌库。医务人员在这种环境中工作, 部会沾污各种微生物(致病菌,条件致病菌、病毒、支原体)等,手是最主要的 的媒体,因此,只有强调医护人员认真规范洗手,将手部的污染降低到最低水平,才能更好的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1 、○2 、○3 、○4 、

6、 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有7种○5 、○6 、○7 ○

7、 传染病分 、 、 三类共 种,其中甲类传染病是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属于 类传染病。手足口病属 类传染病。

8、 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标准与方式指认定病人的 、 、 、 均具有传染性,须进行隔离,不论是否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与粘膜,解除上述物质者,必须采取防护措施,必须佩戴 、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应立即按七步洗手法 。

9、 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不能穿刺的 或 内进行安全处置;抽血时建议使用

并应用碟形采血针,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过的 、 等锐器。

10、医务人员被HBSAg阳性血污染的针头刺伤后应用 在 小时内肌肉注射 成人500单位,免疫力可持续 天。可联合注射 ,按 、 、 个月间隔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 、 定期进行乙型肝炎血清学检查 并及时报告。

三、选择题(共20分)

1、被病人污染过的血液、体液、排泄物属于下列那类医疗废物( ) A、病历性废物 B、感染性废物 C、药物性废物 D、损伤性废物

2、医院污物分类包括下列哪几种( )

A、医疗废物 B、生活垃圾 C、感染性垃圾 D、非感染性垃圾

3、医院感染中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几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 A、10小时 B、14小时 C、48小时 D、24小时

4、医院感染流行病学三大要素是( )

A、传播源 B、传播途径 C、易感人群 D、传播方式

5、医院感染哪一种是可以预防的( )

A、内源性感染 B、外源性感染 C、接触性感染

6、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无菌溶液须注明时间,超过几小时得几小时( ) A、3小时 B、4小时 C、2小时 D、24小时

7、各种溶媒最好采用小包装,启封抽吸后超过几小时不使用( ) A、12小时 B、2小时 C、4小时 D、24小时

8、治疗车、换药车上层为什么区,下层为什么区,应配有快速手消毒剂( ) A、清洁区污染区 B、污染区清洁区 C、清洁区液体区 D、物品区液体区

9、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

A、HIV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 B、性接触 C、血液传播 D、母婴垂直传播

10、医院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控制在多少以下( ) A、70% B、80% C、60% D、50% 四:简答题(共20分)

1、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有哪些:

2、对发生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的方案有哪些?

第4篇:医院院感试题

院感知识培训试题

日期

科室

姓名

一 填空题

1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应注明

开启时间,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小时。

2一次性使用无菌物品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产品有无

---------------等使用后按规定分类处置,不得------------------。

3体温计使用后用75%浸泡消毒-------------分钟,感染患者使用的体温计采用

500mg/L--------------浸泡30分钟。

4外科手消毒后,接触患者和进行诊疗活动前,检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大于等于

--------cfc/cm2。卫生手消毒后,接触患者和进行诊疗活动前,检测的细菌菌

落总数应大于等于--------cfc/cm2。

5取无菌物品操作者应身距无菌区--------------cm,手臂应保持在--------------位置,

无菌包在未污染的情况下,可保存----------天。

6诊断明确的感染病例,分管医生应于--------小时内填报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

并上交到相关部门。

7手卫生消毒可以减少------------菌,外科手消毒可以减少-------------菌。

8铺无菌盘时应注明---------------------,有效期为---------小时。

9医院发现5例以上疑是医院感染暴发情形时,应当于----------小时内向所在地县

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0治疗室,处置室等室内的灭菌物品需按---------------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清

洗灭

二 简答题

1手卫生的5重要时刻

2重点部门

3重要环节

第5篇:医院院感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召开会议主要是增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有利于发扬民主、互通信息,使纵向、横向工作不脱节,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不定期召开例会,研究、协调和解决有关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重大事项。会议由主管院长主持,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委员参加。

(三)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主要议定的事项

1.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全院控制医院感染的规划、管理制度。 2.对照医院感染控制的标准,对医院的扩建、改建、新建提出建设性意见。 3.考核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的工作。

4.遇到紧急问题及突发事件时,随时召开会议,讨论处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四)会议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重视会议质量,严格控制会议时间,提高会议议事效率。

(五)每次会议均有记录,记录保存3年以上。

1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工作制度

(一)加强业务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二)负责拟定院感工作计划,提交业务院长审批后,组织实施,负责拟定科室医院感染工作制度,并督促执行。

(三)每月一次做好全院出院病人的回顾性调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一些前瞻性调查、收集资料、分析评估、分类汇总。

(四)每半年对全院紫外线灯管强度进行一次监测。 (五)每年对全院医院感染管理进行一次综合质量考核。

(六)经常深入科室,了解情况,协调科室间医院感染各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及时解决。

(七)加强传染病管理,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督促科室做好传染病的疫情上报工作。

(八)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采样调查,分析原因,迅速提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并向院长、业务副院长请示汇报。

(九)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高危人群、高危因素的调查,达到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十)定期将医院感染信息反馈到科室,对临床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消毒隔离等方面提出指导性意见。

(十一)认真落实医院感染在职教育计划,不断强化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提高无菌技术操作水平。

(十二)协助科室逐步落实抗生素的管理措施。

(十三)监督、指导污水处理站工作,有效管理医疗废物,保证污水处理达标排放。

2

医院感染管理内部沟通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应在医院内建立适当的沟通过程,及时准确地传递内部有关信息,确保对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应策划建立本科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确立本科室的质量目标,规定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三)全院沟通的实现

1.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年召开一次全院监控医生和监控护士会议,学习医院感染有关知识,总结前一阶段医院感染工作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协调解决各科室、部门间存在的问题,布置下一阶段工作的重点。

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每周下科室2-3次,发现问题及时督促科室改正,并对改正结果进行反馈检查。每月对全院各科室的医院感染综合质量进行检查,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反馈到科室,对不足之处督促整改。

3.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每年对全院临时工进行一次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培训,对调入、分配来院人员和招聘、实习、进修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时间不少于3学时.

3

消毒药械(剂)的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剂)的购进、使用进行监督管理。

(二)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拟购入的消毒、灭菌药械(剂)的资质进行审核,并具体负责对医院消毒、灭菌药械(剂)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三)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对消毒、灭菌药械(剂)的使用效果进行抽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报告并提出改进措施。

(四)设备科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审核意见进行采购,按国家规定查验所需证件,监督进货质量。

(五)必须建立消毒、灭菌药械(剂)的采购和出入库登记制度并由专人负责。 (六)科室建立《消毒效果登记本》,登记消毒对象、消毒时间、操作者和消毒效果的监测结果,以备查验。

(七)使用部门应严格掌握消毒、灭菌药械(剂)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械(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消毒对象、更换时间、影响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向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

4

消毒灭菌设备维护保养制度

(一)各科室使用的各种消毒、灭菌设备应制定操作规程,检查、记录设备的日常使用、保养、运行情况,保存好使用说明书、各种图纸、工具等,若有丢失,由科主任负责。

(二)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操作人员必须掌握操作程序、性能、维护方法及注意事项。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便操作,特殊情况必须经科室负责人允许并由保养人陪同才可操作。对违反操作规程,工作不负责导致设备损坏者,一切维修费用由科室负责。

(三)消毒、灭菌设备所在科室要定专人保管、保养。出现故障应立即通知设备科进行维修。

(四)任何科室和个人不得将设备外借和调换使用,否则导致的一切后果由科主任和当事人负责。特殊情况需外借必须请示院感办主任同意。

(五)设备在使用保修期内,使用科室要对设备全面测试,发现问题立即报告设备科与厂家联系维修,把一切故障排除在保修期以内。若保修期内出现故障未报告者,设备由保养人和科主任负管理责任。

(六)保修设备损坏后,首先由设备维修人员进行检查,不能现场处理者,立即通知保修公司,并确定维修方式,需要请示的立即请示,并实行首修负责制,由谁接待维修任务谁负责到底。要求维修人员作好备案及维修登记,若未及时备案而由此发生的损失由当事人(维修人员)负责。

(七)医院不具备维修条件的设备,由设备科维修人员及时请有关技术人员维修或寄出修理,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私自请人维修。

(八)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设备如下排气压力锅的操作人员,应由国家相关技术部门负责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操作。

5 (九)科室在操作或维修保养时发现设备出现故障,不符合《设施设备完好标准》时,应及时填写《维修申请单》。经检修好的设备应由科室负责人在《维修申请单》上签字验收,确认设备达到要求后方可使用。

(十)院感办每月对科室使用的消毒、灭菌设备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医院室内环境保洁制度

(一)医院的病房环境不宜过于拥挤,应按规定设置病床数,保持一定的病床间距,以利于患者的治疗。

(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换气。

(三)保持病房清洁,床头柜一柜一巾,每天湿抹1次,地面每天湿拖2-3次,有污迹时随时清扫、拖地。

(四)及时收集、倾倒病房垃圾,垃圾篓每周清洗消毒一次。注意灭鼠、灭蚊、灭蝇等,随时清扫蛛网。

(五)每月大扫除一次,擦拭门窗、玻璃,保证室内无卫生死角。

6

医院感染病例报告管理制度

(一)医护人员是医院感染病例责任报告人。

(二)医护人员在诊治病人过程中,发现病人有疑似医院感染情况,应严格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医院感染病例做出准确的判断,并及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在24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病人出院后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记录在本科室“医院感染病例登记本”上。

(三)各科室负责人应对本科室出院病历严格把关,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生应认真审阅每一份出院病历,每月对本科室上月出院病历进行医院感染病例的查漏补报工作。 (四)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应立即向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报告,并及时组织人员进行现场采样、调查、分析原因,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杜绝感染的继续发生。

(五)对发现医院感染病例不报告,造成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追究其科室负责人和当事人的责任,后果严重的,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条款,追究其法律责任。

7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在职教育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在职教育,是对各级医务人员不断进行有关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技能的普及和提高,最终达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的目的。特制定医院感染在职教育制度如下: (一)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力争每年参加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一次,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能力。

(二)每年组织l-2次院感监测员的培训,提高监测员的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 (三)临床医务人员每年应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或学术交流活动,每年至少6学时。每年组织一次全院医务人员院感知识的考试,了解医务人员对院感知识掌握的程度。

(四)对新上岗人员、招聘、实习、进修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不得少于3学时,培训率达100%。

(五)院感办不定时下发医院感染学习资料,使科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习。

(六)每将全院医院感染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评估.

8

医院感染管理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不留长指甲、不戴手饰,操作时戴口罩,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无菌物品放置专柜,标识清楚。 (三)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前后洗手、泡手。

(四)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凡侵入性诊断用物(器材、器械、敷料)均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灭菌,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导管、牙垫等均需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未经严格消毒灭菌处理的物品不得使用到病人身上。

(五)注射、治疗时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不得超过2h,开启的无菌溶液须在2h内使用,各种溶酶不得超过24h,并注明开启时间。

(六)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无菌器械保存液每周更换1次,容器每周灭菌1次。必须同时备2个消毒器械盘(待消毒、已消毒)。置于容器中的灭菌物品(棉球、棉签、纱布)一经打开,保存时间不应超过24h 。

。(七)特殊区域如各科治疗室、换药室、门诊注射室、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儿科病房、婴儿室等,每日用消毒液擦拭物表与地面2次,每日空气消毒1次,要有记录。

(八)治疗室、处置室、换药室、配餐间、病房、厕所使用的清洁工具(拖布、扫把、抹布等)标志明显,分别清洗,定点放置,定期消毒,不得交叉使用。

(九)病床湿扫(一床一巾),床头柜湿抹(一柜一巾),使用后消毒液浸泡。 (十)普通病人出院、转院、死亡后,床单位或病房按病种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十一)消毒供应室、治疗室、婴儿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应根据消毒隔离原则及部颁标准建立相应的消毒隔离制度。

9 (十二)换下的脏被服放入污衣袋内,有脓血、体液的应置于防水袋内,不得在病房或走廊清点被服。

(十三)洗衣房布局符合要求,洁、污分开,各类衣物及传染性衣物应分开消毒处理后洗涤。运送车辆洁污分开,并有定期清洁消毒制度。

(十四)严格管理一次性医疗器具,每批购置应符合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规定,并进行质量验收,合格后方能使用。

(十五)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垃圾、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密闭回收。传染病人的体液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排入下水道,实验室菌种、毒种必须灭菌,无害化处理。

(十六)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污染的病人,应严格隔离,用过的器械、被服、房间严格消毒处理,敷料焚烧。

(十七)做好医院污水管理工作,污水处理设施有经培训的专人负责,处理后的污水、污泥应符合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并定期检测。

(十八)化验报告单消毒后发出。

10

院感染管医理消毒灭菌监测报告制度

(一)医院感染监测护士和监控医生是执行医院感染监测的直接报告人,必须按照要求按时进行医院感染的有关监测。

(二)监测内容

1.医院感染发病率监测:医院感染监控医生每月对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进行监测。

2.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无菌物品。普通科室每季度监测一次,重点部门每月监测一次。

3.紫外线消毒效果监测:科室每天对灯管使用时间记录,并签名,院感办每半年对灯管照射强度进行监测并记录。

4.下排气压力蒸气灭菌效能监测 (1)化学监测:每包必测,每锅必测。 (2)生物监测:每月必测(供应室)。

(3)工艺监测:每锅必测。记录锅号、压力、温度、时间、灭菌物品、操作者。

5.医院污水监测:环境卫生监督部门每半年对医院污水进行一次监测。 6.无菌切口监测:相关科室的监测员对每例无菌切口进行跟踪观察、统计、分析。

7.肌肉注射化脓率监测:注射室监测员对每位肌肉注射病人进行跟踪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三)科主任、护士长必须对本科监测项目严格把关,监测员在进行各项监测时必须实事求是,不得弄虚作假。

(四)科室一旦发现监测不合格情况,应在24h内上报院感办,及时查明原因,采取措施 。

11 治疗室、处置室、注射室、换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人员管理

1.专人管理,相对固定。

2.工作人员进入室内应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 3.非本室工作人员及非操作时间内严禁进入。 4.操作前后应严格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5.病人需进入室内治疗或换药时,应穿患服,严禁家属陪伴入室。 (二)环境管理

1.环境整洁,窗明几净,四壁无尘,无污迹。

2.地面清洁,无污物,有专用清扫工具,每日至少湿拖2-3次。 3.严格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物品定位放置,私人物品不得放入室内。 4.污物与污染敷料应放污物桶内,每日专人回收焚烧,并清洁污物桶一次。破伤风杆菌、绿脓杆菌等特殊细菌感染的病人应予隔离,用后污染敷料密封运送医疗垃圾回收处,所用器械单独浸泡消毒后清洗、灭菌。

5.每日空气消毒1次,室内物品、环境每周大清扫消毒一次。

12

无菌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有灭菌日期、名称、责任人,按灭菌日期先后次序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

2.灭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3.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无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立24h,提倡使用小包装。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用无菌液体,超过2h后不得使用。 5.使用中消毒液保持其有效浓度,定时监测。

6.一次性使用输液器、注射器使用后毁形、回收,传染病人使用过的一次生医疗器具装入防刺、防水容器内,统一回收,无害化处理。

7.换药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遵守一人一碗一盘二镊的换药制度。换药所用溶液开启后,使用时间不能超过24h,并有明显标记。先换清洁伤口,后换污染伤口。所用器械先浸泡消毒再清洗。浸泡器械时,应打开关节,盒盖上标有使用时间。侵入组织的器械必须经灭菌后方可使用。

13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手术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保持室内肃静和整洁。 (二)严格划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手术间布局合理,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区域间标志明确。

(三)术前做传染病筛查,有传染病者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感染手术与非感染手术应严格区分,分别安排在一般手术间或无菌(隔离)手术间。如无条件时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有菌手术,术后及时进行清洁消毒。特殊感染(绿脓杆菌、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的患者使用过的器械,需经严格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使用过的一次性敷料送焚化炉焚烧处理。

(四)手术室工作人员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皮肤病(如痈、疖)时,一律不准进入手术间。

(五)手术间物品摆放整齐,保持清洁无尘、无血迹。私人物品或书报一律不准携入,严禁在手术问内做敷料。因抢救借出的物品,一律经消毒处理后方可放回原处。

(六)凡是经血液传播性疾病的患者用过的器械,按消—洗—消原则处理后备用。

(七)手术室对手术病人作好详细登记,按月上报无菌切口感染情况,协同相关科室及院感办研究感染原因,及时纠正。

(八)具体措施

1.各手术间每日用lO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物表及地面,室内每日空气消毒。每周彻底清扫消毒一次。

2.连台手术前用IO00mL/L含氯消毒液擦拭物表及地面。动态空气消毒机空气消毒1h以上。

3.手术室的一切敷料、器械、溶液应严格保持无菌。

14 4.库领各种未经灭菌处理的橡皮类、硅管、内固定器械等,应先清洗后打包灭菌。

5.各类物品使用后要进行终未消毒处理。 6.污染手术后的处理方法: (1)器械等物,按消—洗—消原则处理。

(2)吸引器、皮管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被脓血污染的用具、推车、地面、物表均用消毒液擦洗后,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

(3)特殊感染患者手术,应严密隔离、谢绝参观。手术者必须穿隔离衣,换拖鞋。需要室外用物时,由室外人员传递,尽可能减少室内用物,缩小污染范围。术后手术者脱去被污染的衣物方可离开。拖鞋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清洗晾干备用。

(4)传染病人的体液、洗涤液必须消毒处理后排弃,并做好记录。 7.特殊污染(破伤风、气性坏疽等)手术后的处理方法。

(1)凡被脓血污染不耐热的物品,先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清洗后,再进行化学灭菌处理。

(2)一切接触患者的用物包括推车、被褥,放置手术间内(布类要松散,带盖的盒要打开盒盖),用动态空气消毒机消毒。物表、地面用消毒液擦拭、拖地。

(3)接触伤口的器械、物品、敷料,须经高压灭菌后清洗,再高压灭菌。对不能再利用的物品,采取双袋法运送焚烧。

(4)参加污染手术的人员,术后不得参观或出入其他手术间。

麻醉科消毒隔离制度

1.麻醉器具(气管导管、吸痰管、螺纹管、三叉管、口塞、通气管、开口器、钳等)用后清水冲洗,再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晾干备用。

15 2.喉镜、腹腔镜等用完后清水冲净—酶洗—戊二醛浸泡灭菌,使用前生理盐水冲洗。

3.动脉测压管、穿刺针、钢丝等颈内静脉穿刺用具用后清水洗净-浸泡消毒-清水中洗-吹干-压力灭菌。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非产房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进入产房应戴口罩、帽子、更衣并换鞋。

(二)产房须保持清洁卫生,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手术间每日用三氧机或紫外线消毒一次,每天清洗整理一次,每天通风一次,每周大扫除一次。

(三)产房的器械、产包等物品一般不得外借,一用一灭菌。

(四)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产床每次使用后必须更换床上一切物品,床单位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五)对HBsAg阳性、肝炎及其他传染病的产妇,应固定产床分娩。所用物品应按传染病特殊消毒处理,同时进行床边隔离并做好终末消毒工作。

(六)每日晨更换使用过的消毒物品(如敷料包、侧切盒、吸痰管、手套),平时随时用完随时更换。持物罐、无菌物品罐等每周高压灭菌1次。

(七)产房固定工作人员,每人有专用拖鞋一双,其他人员进入产房穿公用拖鞋,并不得穿出产房。本室拖鞋每周刷洗一次。

16 婴儿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人内,入室应洗手,更换衣裤、鞋、戴好帽子。

(二)护理人员在护理婴儿前换尿布后要洗手。感染婴儿应按要求进行隔离。 (三)产妇哺乳前要洗手,清洁乳头。如产妇发热或有感染者应停止母乳喂养。 (四)婴儿室室温应保持22—24度,相对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

(五)桌面、床、暖箱、输液架、治疗车,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抹布专用。每日拖地3次,空气消毒1次,每周擦墙、刷地。

(六)婴儿每日用流动水洗澡一次,脐部用碘伏、酒精消毒,并保持干燥。用消毒棉签擦拭眼部分泌物,初生时即点眼药,以后每日滴眼药1次。

(七)衣、被、床褥被呕吐物污染后,随时更换。感染婴儿应使用一次性尿布,用后焚烧。

(八)消毒物品、污染物品分开置,布类直接放入专用污衣袋,避免污染外环境。

(九)隔离婴儿出院后,用消毒液擦床,并更换床单位,室内进行空气消毒。 (十)一婴一奶瓶一用一消毒。HBSAg阳性的婴儿,奶瓶单独使用,双消毒法进行消毒处理。

(十一)婴儿室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有上呼吸道感染者应暂时调离岗位。 (十二)凡乙肝血清标记物阳性,HBsAg(+)-HBeAg(+)或急性淋病、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产妇所生婴儿,应有单独隔离床,严格隔离并有标记。尿布、注射器等一人一用一灭菌,使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17 新生儿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非本室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入内,严格控制室内人数。入室须更换专用衣裤、鞋、戴口罩、帽子。肥皂水洗手。

(二)患传染病或特殊感染的新生儿应与普通新生儿隔室治疗,传染病新生儿病室,严格按照传染病隔离消毒的要求,做好消毒隔离,出院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

(三)医务人员诊疗和护理每一位患儿前后要洗手,必要时手消毒。

(四)新生儿病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度,相对湿度50-60%,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通风2次,每次30min。每天空气消毒一次,注意患儿防护措施。

(五)桌面、床、暖箱、输液架、治疗车,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抹布专用,每日拖地3次,每周彻底擦墙、刷地。

(六)患儿每日用流动水洗澡一次,脐部用碘伏、酒精消毒,并保持干燥,用消毒棉签擦拭眼部分泌物,患儿用眼药水、扑粉、油膏、沐浴巾、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

(七)衣、被、床褥有呕吐物随时更换,对其进行单独的消毒和清洗,感染婴儿使用一次性尿布,用后焚烧。

(八)消毒物品、污染物品分开放置,布类直接放人专用污衣袋,避免污染外环境。感染患儿使用过的一次性医疗卫生用品应放入专用的密封塑料袋中。

(九)患儿出院后,对使用过的保温箱、床等用具应用lO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并更换床单位,室内进行空气消毒。

(十)人工喂养的配奶器具必须保持清洁。配乳时应实施无菌操作,一婴一奶瓶一用一消毒,HbsAg阳性的新生儿奶瓶、奶头用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单独处理后按常规消毒(双消毒法)。

(十一)新生儿室的工作人员相对固定,患有皮肤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应暂时停止与新生儿接触。

18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衣帽整齐,进行无菌操作时戴口罩。进入隔离单位,操作前应穿戴好隔离衣裤。就餐及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非传染病区不允许收治传染病人,以防交叉感染。 (三)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急性传染病应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隔离并上报疫情,严格执行隔离措施。 2.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尽快转送传染病房。

3.传染病人的血液、排泄物、分泌物与呕吐物,必须经过有效消毒处理后再排医院综合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达标排放。

4.凡传染病人使用的医疗器械与生活用具应与普通病员分开,未经消毒不得带出病房。

(四)做好病人的卫生宣教,积极宣传院内规章制度和消毒隔离知识。 (五)被脓、血与排泄物污染的布类应常规消毒后再洗涤,特殊细菌污染的布类应与洗衣房联系,注明“污染”字样,单独处理或焚烧。

(六)一般病人的被服每周更换一次,必要时随时更换。换下的被服装入污物车内,定点放置及清点。

(七)住院病人宜定期淋浴或擦洗,勤理发、洗头及剪指甲。保持个人清洁卫生。

(八)病房定时通风,保持整洁。地面每日用消毒液拖地1-2次,病床每日晨湿扫,一床一巾一柜一抹布,用后清洗消毒处理,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位必须进行终未消毒。

(九)病房垃圾塑料袋每日更换,保持清洁,渣纸篓每周刷洗消毒。 (十)病人餐具一用一消毒,隔离病人按消—洗—消处理。 (十二)厕所、病房的拖布、扫帚等定点放置,并有明显标记。

19

重症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监护室布局合理,划分为病人区与工作区,洗手设施应设在工作区。 (二)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天进行室内物表和空气消毒。

(三)病人安置应将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特殊感染病人尽量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四)工作人员要求:进入重症监护室要穿专用工作服,换鞋、戴帽子、口罩,患有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不得进入,限制室内工作人员数量及其他人员进入。

(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洗手或手消毒,必要时戴手套。 (六)注意病人各种留置管道的观察、局部护理与消毒,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七)加强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防止病人发生菌群失调,加强细菌耐药性的监测。

(八)加强对各种监护仪器设备、卫生材料及病人用物的消毒与管理。

20 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时穿工作服、戴帽子,操作时戴口罩。

(二)熟练掌握各类物品的洗刷、清洁、消毒、灭菌技术及各类物品性能、保养方法与使用范围。

(三)认真执行检查制度,各种无菌包要包装完整,注明名称、灭菌有效日期、责任人,发放前必须认真检查,过期重新灭菌。

(四)严格区分灭菌与未灭菌的物品,定点放置,未经严格灭菌的物品决不外发。

(五)严格区分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各区标志醒目,区域间有实际屏障。人流、物流路线按由污到洁的顺序行进,不得逆行。

(六)凡被传染病人或可疑传染病人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应单独包装,并有明显标记,先高压灭菌后再做常规清洁灭菌处理。

(七)无菌室每天专人负责擦地板、桌子等,并机械通风一次,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进入无菌间要穿戴好衣、帽、口罩、鞋。室内专门存放灭菌物品,固定放置,每天紫外线照射30-60min。

(八)无菌物品一经发出,若要再放回无菌室内,必须再次作灭菌处理。 (九)供应室工作程序严格执行《医院供应室检查验收标准》及《消毒管理办法》中有关规定,并按此质量控制标准,对供应室工作进行全面质量控制与管理。

21 临床检验中心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服装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帽子,必要时戴手套。进人隔离间,应穿隔离衣。

(二)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随时注意手的清洁和消毒。

(三)采集血标本应坚持一人一巾一针一管一止血带,非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后严格消毒处理。

(四)实验室内保持干净、整洁,对细菌室、免疫室、生化室、体液室等污染区,每天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抹地板、桌面l-2次,室内空气及各实验室台面每天紫外线消毒。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消毒,如工作服或体表被污染时,应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视污染情况向有关职能部门报告。

(五)各种传染性标本、污染物、一次性注射器等,置污物袋内焚烧处理。放射性垃圾由专业人员严格按有关规定处理。

(六)各种检验报告单,放消毒柜内消毒处理后方能发送。 (七)工作人员下班时应整理好各室内务,消毒洗手后方能离开。

22

急诊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上班时衣帽整洁,操作时戴口罩,必要时戴手套。

(二)治疗、操作前后要洗手,必要时消毒液泡手。无菌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三)病房定时通风换气,定期空气消毒,每天用消毒液拖地1-2次,床头柜一柜一抹布,用后消毒处理。

(四)换下的脏被服放入污物车内,不随地乱丢,不在室内清点。

(五)治疗室、换药室随时保持清洁,每天用紫外线消毒一次,室内拖把、抹布定点放置、标记明显。

(六)各种器械、容器、敷料罐、持物钳等定期灭菌,体温计、止血带一人一用一消毒,使用中的湿化瓶每天消毒并更换蒸馏水。

(七)每日晨诊室窗台、候诊椅用l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

(八)急诊抢救室及平车、轮椅、诊断床等应每天定时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随时消毒。

(九)急诊抢救器材应在消毒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 (十)严重感染及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独病房,隔离治疗。病人出院后进行终末消毒处理,污染敷料集中焚烧。

23 药剂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药学人员必须认真学习医院感染知识,提高对医院感染重要性的认识,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二)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办法》,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凡患有传染病、隐性传染病者不能从事药品制剂工作。

(三)医院购进的消毒药剂必须获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卫生许可证》。

(四)使用中的消毒药剂要保持其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 (五)库存消毒药剂要妥善保管,防止消毒药剂的再次污染。

(六)药学人员必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操作前后洗手。接触传染病人后用消毒液泡手。

(七)随时保持室内清洁,操作台和发药窗口每天用消毒液擦拭,用药勺取药。 (八)配料室、灌装室在生产前后用自来水冲洗房间,再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擦洗地面、桌面、墙面等,最后用紫外线照射3O-60min,或者用冰醋酸熏蒸消毒。

24

放射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上班时穿工作服,衣帽整齐。

(二)每日清扫、拖地2-3次,地面有污物时随时清理。

(三)机房内机器保持清洁,工作台面每日擦拭,如被病人的体液、分泌物污染后应用消毒液擦拭。每周集中大清洁一次。

(四)胃肠造影病人如需口服造影剂,使用一次性口杯。 (五)做好静脉造影的各种器械的消毒灭菌,用后随时消毒。

(六)结肠造影的诊疗用具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使用一次性的诊疗用品。

(七)对传染病患者操作后,工作人员应认真洗手,消毒液泡手。 (八)病人的污染敷料等,使用后放人密封容器,无害化处理。

肠道传染病消毒隔离制度

肠道传染病隔离病区(室)的工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认真做好各项消毒工作,防止病人与工作人员和家属之间相互感染。

(一)消毒隔离工作的基本要求

1.隔离区内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清洁区:包括更衣室、值班室、配膳室、库房等。清洁区应保持整洁无污染。发现有污染或污染可疑时应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半污染区:包括护士办公室、治疗室、走廊、病人出院卫生处理室、消毒室等。半污染区应每天用消毒液喷雾或洗擦1-2次。

污染区:包括病室、厕所、污染消毒室、入院卫生处理室等。污染区内除做好经常性消毒工作外,应定期进行彻底消毒。

在各区交界处应设置消毒洗手设备和擦脚垫。

25 2.男女病人、确诊与疑似病人要分室收治,条件困难时应创造条件进行适当隔离。

3.病区内要有专用的厕所或便器,要有消毒器具(喷雾器、消毒缸)、消毒药物等,清洁用具(拖把、扫帚、抹布等)要分区、分室专用,标识清楚。

4.病人吐泻物、生活用水、垃圾废物、检验室废弃物等消毒后排放。 5.医护人员要经常教育和指导病人遵守病室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病人住院期间应在指定范围内活动,不可私自外出。严格执行探视制度,一般不允许探视和陪护病人。

6.病人出院时,应换穿清洁衣服。换下来的衣服及病人带来的被褥、日用品(脸盆、毛巾、书报等),须经消毒处理后,才能交病人或家属带走。

7.病人出院后,病床、床头柜等需经消毒处理。用过的被单、床单、枕套等,要全部更换,经消毒处理后再洗净备用。

(二)工作人员的卫生要求

1.参加隔离病区(室)的工作人员要相对固定。工作人员应熟悉传染病报告制度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要掌握各种消毒方法。

2.病区工作人员应严格注意消化道隔离,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和粪便细菌培养。哺乳期或妊娠期的工作人员不宜参加此项工作。

3.工作人员进入病区应穿戴工作衣、鞋、帽,进入污染区护理、接触病人时要穿隔离衣,戴口罩,离开时脱去,并应消毒双手。

4.非病区工作人员,如需进人病区,应得到允许,并严格遵守病区消毒隔离制度。

(三)消毒对象及消毒方法隔离病区(室)应根据不同消毒对象,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26

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管理制度

(一)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医院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采购、使用及回收处理进行监督管理,并对购人产品的质量进行监测。

(二)医院所购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的生产厂家应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生产企业产品许可证》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许可证》等相关证件。

(三)医院采购部门每次购置必须进行质量验收,并查验每一批号产品的检验合格证、生产日期、产品、标识和效期,进口的一次性导管等无菌医疗用品应有灭菌日期和失效期的中文标识。

(四)医院采购部门专人负责建立登记帐册,记录每次订货与到货的时间、产品名称、数量、规格、单价、产品批号、失效期、供需双方经办人姓名等。

(五)严格保管,将物品存放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物架上,距地面20cm,距墙壁5cm。不得将包装破损、失效、霉变的产品发放至使用部门。

(六)使用科室不得擅自购进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对一次性使用医疗器具应计划领取。使用前应检查失效期、包装有无破损、产品有无不洁净等。

(七)使用时若发生热原反应、感染或其他异常情况时,必须及时留取标本送检,按规定登记发生时间、种类、临床表现、处理结果,所涉及一次性无菌医疗器具的生产单位、产品名称、生产日期、批号及供货单位、供货日期,及时报告院感办、药剂科及一次性医疗器械采购部门。

(八)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用器具用后须进行毁形,并按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重复使用和回流市场 。

27

洗衣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洗衣房布局合理,洁、污分区明显,路线由污到洁,强行通过,不得逆行。

(二)运送被服车辆应洁、污分开,标记明显。

(三)指定地点清点、收集被服,浸有血液或体液的布类应置于防水袋内封闭运送。

(四)各类衣物分类清洗。婴儿室的被服、衣物及尿布应与病房的被服分开洗涤,感染病人使用过的被服或污染严重的被服应密闭回收,按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的原则处理,在专用洗衣机内洗涤,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五)医务人员的工作服、值班被服应在专用洗衣机内洗涤。 (六)清洁被服专区存放。

(七)工作环境保持整洁,每日清洁消毒,每周大扫除。

(八)洗衣房工作人员应加强自我防护,上班时衣帽整齐,穿工作裤、胶靴、戴围裙及袖套。下科室清点被服戴口罩,操作前后洗手、泡手。

28

第6篇:医院院感工作自查报告

那 良 中 心 卫 生 院 2013年院感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下发的《关于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的通知》有关内容,我院组织人员对上述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规范。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完善了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制订了各层级院感监控人员的岗位职责,责任明确。院感科负责全院的感控工作,并及时对科室相关工作予以正确指导,认真抓好感控日常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各科室的感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强调各科室感控小组的职责,加强对感控小组成员的培训,定期检查相关制度、规范的落实情况,使各科室对感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增强。

二、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感染监控工作。

1、加强对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的学习,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规程。紫外线灯消毒登记具体到每一支灯管,准确登记消毒时数、更换时间、每周95%酒精擦拭时间,每半年测试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保证消毒的有效性,并作好详细记录。

三、结合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工作及“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科室间的合作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对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由黄居斌副院长每月调取门诊处方、住院病历详细了解院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不合理的用药、不合理的处方予以警示、处罚。

四、加强对消毒药械、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库房严格检查购入产品的证件是否齐全,包装及质量是否过关,把好关口,购进后对相关物品按照要求进行贮存管理。严格防止将不合格的消毒产品、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到病人身上,保证医疗安全。

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从而使临床医务人员自发参与到院感管理工作中。对临床医生、护士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使每个人了解自己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六、认真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收集、归类,严禁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医疗废物专人回收交接、运送至暂存点,避免造成泄漏、流失等不良情况。

七、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管理,保障员工安全。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规范锐器的处置流程,要求每人掌握锐器伤后的处理流程,尽量减少职业暴露造成的危害。对已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按暴露源的种类进行追踪监测及指导,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

八、存在的问题

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仍有待加强,相关知识仍有所欠缺,手卫生执行力度需进一步提升,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掌握不够,消毒隔离措施方面有些细节仍需加强;还未能开展细菌的培养与监测以及院感病例或疑似病例的监管;未设有医疗废物焚烧炉,重点部门的布局与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管理还需加强等。

九 整改措施

1 按计划对医务人员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熟悉掌握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 2 派人到上级医院进修,争取把必要的未能开展的培养及监测开展起来. 3 申请设置医疗废物焚烧炉. 4 加强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管理 .

那良中心卫生院感控管理科

二0一三年四月十一日

第7篇:医院院感工作自查报告

根据上级下发的《关于开展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的通知》有关内容,我院组织人员对上述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的自查,现总结报告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标准、规范。

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完善了医院感染三级管理体系,制订了各层级院感监控人员的岗位职责,责任明确。院感科负责全院的感控工作,并及时对科室相关工作予以正确指导,认真抓好感控日常工作。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各科室的感控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对全院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统计、分析。强调各科室感控小组的职责,加强对感控小组成员的培训,定期检查相关制度、规范的落实情况,使各科室对感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逐步增强。

二、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做好感染监控工作。

1、加强手术室、产房等重点部门对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的学习,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和无菌技术规程。紫外线灯消毒登记具体到每一支灯管,准确登记消毒时数、更换时间、每周酒精擦拭时间,每半年测试紫外线灯管的照射强度,保证消毒的有效性,并作好详细记录。

2、对于医院感染病例或疑似病例,要求科室院感监控医生在24小时内上报并填写报表,组织进行诊断、分析,对导致院感发生的环节予纠正改善,持续改进。院感组成员定期到科室、病案室查阅病历,临床查看病人,及时发现院内感染病例及流行趋势并指导临床感控工作。

三、结合抗菌药物专项治理工作及“三好一满意”活动,加强科室间的合作及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工作方案》对医务人员进行全员培训,由刘武副院长每月调取门诊处方、住院病历详细了解院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对不合理的用药、不合理的处方予以警示、处罚。

四、加强对消毒药械、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库房严格检查购入产品的证件是否齐全,包装及质量是否过关,把好关口,购进后对相关物品按照要求进行贮存管理。严格防止将不合格的消毒产品、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到病人身上,保证医疗安全。

五、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从而使临床医务人员自发参与到院感管理工作中。对临床医生、护士进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培训,使每个人了解自己必须掌握的重点内容。

六、认真落实《医疗废物管理条例》,明确各类人员职责,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并定期进行督促检查。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进行收集、归类,严禁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医疗废物专人回收交接、运送至暂存点,避免造成泄漏、流失等不良情况。

七、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管理,保障员工安全。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的培训,规范锐器的处臵流程,要求每人掌握锐器伤后的处理流程,尽量减少职业暴露造成的危害。对已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按暴露源的种类进行追踪监测及指导,保证医务人员的安全。

八、存在的问题

部门医务人员医院感染意识仍有待加强,相关知识仍有所欠缺,手卫生执行力度需进一步提升,院感病例还存在迟报的现象,部分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流程掌握不够,消毒隔离措施方面有些细节仍需加强;还未能开展细菌的培养与监测;重点部门(手术室、产房等)的布局与流程有待进一步规范。医院污水处理系统的管理还需加强等。

兴义市下五屯街道办事处卫生院

二0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第8篇:医院院感试题及答案

年第 季度院感知识培训试题

科室: 姓名: 分数:

一、名词解释

1、感染性疾病:

2、医院感染:

二、填空

1、由微生物入侵繁殖或机体自身菌群的异位,比例失调对机体所造成的损害而发生的一种炎症反应叫_______。

2、一般来说病原体的数量________,引起感染的可能性愈大。

3、当侵入人体的病原体,在与人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和组织的变化,在临床上出现某一种感染并所持有的综合症时称为_______________。

4、隐性感染的结果,一部分人的病原体被_______,另一部分人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甚至持续携带成为健康带菌者。

三、是非题: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的打“∨”,不 属于 医院 感染 的 打“×”。

1、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性体病、水痘等。(

)

2、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 3、肺结核引起的脓胸。( )

4、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

5、胸腔手术后病人,出现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 )

四、问答题。

1、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

1、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等所引起的疾病。

2、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 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

1、感染;2愈大;

3、显性感染;

4、清除、病原携带者

三、

1、×;

2、∨;

三、×;

四、×;

五、∨

四、

1、与社区获得性感染相比,医院感染的病原具有以下特点: (1)90%为条件致病微生物,如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少数为致病微生物,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菌,SARS-COV等。

(2)病原菌可以表现为多重耐药,如多重耐药革兰阴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等。(3)免疫功能低下病人的病原谱广,如移植受体、艾滋病感染的病原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随抗生素应用或免疫功能缺损程度而有变迁。 (4)一种病原引起多部位感染或一个部位有多种细菌感染(复数菌感染)。 (5)近年来G+杆菌中非发酵菌(主要是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和G+球中的表皮葡萄球菌以及真菌有增多趋势。

2、

(1)侵入性诊疗操作,破坏皮肤粘膜屏障,如外科手术、各种穿刺、各种插(留置)导管、气管切开等。

(2)、现代医疗新技术,如器官移植、人工装置(人工瓣膜、人工关节、人工晶体等)。

(3)、损伤免疫功能的各种细胞毒药物、免疫抑制剂、发射治疗等的广泛使用。如抗肿瘤药,肾上腺皮质激素、环胞素A,CO60治疗等。

(4)、基础疾病致宿主免疫功能低下,如糖尿病、肝硬化、慢性肾炎、艾滋病、恶性肿瘤等。 (5)、使用能引起正常微生态失衡的抗菌药物,破坏机体正常微生态屏障。

(6)、其他原因:医院消毒灭菌存在缺陷、医疗场所过于简陋或拥挤等。

上一篇:关心朋友短信祝福语下一篇:镇安全生产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