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

2022-09-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诗词大会

浅谈《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传统诗词文化的诠释

摘 要:《中国诗词大会》作为原创类电视文化节目,将传统诗词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了对中国传统诗词形式与内容上的崭新诠释,并为电视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启示。通过分析《中国诗词大会》成功的因素,探究其创新模式,可以为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传承寻找策略,为文化建设指明方向。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统文化 电视传媒 文化基因

《中国诗词大会》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自主研发的一档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艺术之美”为宗旨,通过多样的比赛形式,从名家名篇入手,深入探究诗词背后的典故与情感,为观众展示了中华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诗词大会》播出后,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节目本身也成为传承中国诗词文化的有力载体,实现了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传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时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把文化建设作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之一,符合当下人民的精神生活需求,也是改变文化市场娱乐化、庸俗化状况,提高人民审美层次的不二法门。因而,推进传统文化传承方式的现代化,是响应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播出为这一要求提供了先进范例,是弘揚传统文化政策的落实,亦是新时代背景下电视文化类节目模式上的创新。

一、《中国诗词大会》的创新模式

《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在短时间内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第一季播出后,传统诗词文化以电视文化类节目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使人耳目一新,引起了诗词热的现象;2017年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成为热门综艺节目,2月7日的收官战更是收视率突破1%,以市场份额超过第二名30%的绝对优势雄踞收视榜榜首。节目引起广泛关注,不仅因为传统诗词文化唤醒了观众的文化基因,更在于其传播媒介与节目设置的创新。

(一)精巧的现场布置与舞台效果

《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现场,借助现代技术,在舞台效果与现场布局上精心设置,为观众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节目舞台呈现出立体的、多空间纵横错杂的视觉效果,采用高清的影像技术,配合LED大屏幕与疏密得当的灯光,营造出高雅、庄重的氛围。同时,节目的动画效果以中国风、水墨画为主,配合传统乐器如古琴、琵琶等,在听觉上使观众舒缓、放松,自然而然地带入古典诗词的意境。针对比赛中不同主题的诗歌,大屏幕上缓缓出现诗歌中相关的意象,如“小桥”“人家”“明月”“翠竹”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借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舞台效果,将观众带入诗词所营造的氛围中,在听觉与视觉的双重刺激下,加深对节目中诗词的印象。与此同时,现场的场景布置也十分考究,现场百人团的落座形式模拟古希腊“斗兽场”的半圆形看台,在选手击败百人团时,舞台呈现“万箭齐发”的效果,文化气息浓厚。录制过程中,三台摇臂摄像机捕捉整个演播室全景,在选手答题的最后几秒钟,特写镜头及时抓住主持人、嘉宾和选手本人的表情,细节加上扣人心弦的现场配乐,电视受众即使未能参与录制也能体会到真实的紧张感。中国传统诗词的独特魅力在于其通过典型的意象营造出特有的意境使人沉浸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效果更是在感官上加深了体验,还原了意境的真实性,对诗词情感有更加直观的把握。因此,观众在观看节目时,不仅着眼于比赛的竞技元素,还能享受到诗词文化带来的审美体验。丰富多元的舞台效果既为现场观众渲染了比赛氛围,又给电视观众带来了现场感受,使节目在张弛有度的气氛中顺利进行。

(二)多样的比赛内容与规则设定

作为传承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电视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不同于一般竞技类节目,它既结合诗词文化的特色,又融入竞技性,由此设计的比赛规则在对选手的考察中展现了背诵功底与文化理解的统一。节目形式亦具有较高的参与度,无论身处现场还是电视机前,观众都能参与其中,增加了节目的接受范围。在“个人追逐赛”中,四位挑战者与百人团同步答题,选手亦可采用“横扫千军”“你说我猜”“出口成诗”其中一种方式进行自救。每道题目回答完毕后都由知名学者进行专业点评,挖掘诗词内容,展现其中蕴涵着的生活主题与积极精神,如保家卫国、守法重孝、向往田园等。在点评过程中,评委往往采用据典溯源的方式,既将诗词的写作背景、思想主题表述出来,又结合典故,为观众讲述故事,深入浅出,富有感染力。节目最有看点的环节是“飞花令”,它原为古人行酒时的游戏,具有较强的竞技性,既考验了选手的诗词积累,又突出了比赛特征,呈现给观众的是诗词文化的碰撞与享受。作为电视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并没有简单、生硬地考查参赛选手的唐诗宋词的记忆能力,而是通过精彩的赛制,利用娱乐、竞技等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诗词文化加以传播。这种接地气又富有趣味性的形式,可以有效地拉近受众同节目的距离,激发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印象。

(三)传统文化符号与中国元素的嵌入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在于它将中国元素融入节目中,并借助特有的文化符号向观众传达诗词信息,充分唤醒了国人的文化基因。片头及宣传片均以大气磅礴的中国水墨画为铺垫,颇具中国传统色彩。节目的名称与诗词的呈现均采用行楷等书法字体,配合传统文化意象,如“明月”“小船”“茅屋”等不同主题,充分调动观众的兴趣,激发其内在想象力。在节目中,无论是主持人的措辞、评委的点评都讲求语言的精当得体,既与高雅的传统文化本身相照应,又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音乐、服饰等选用也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素材。中国传统诗词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将中国元素融入节目的灯光、舞台、音乐中,借助符号的不可言说性,使观众与选手在无意识中进入诗词语言外的独特意境,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由此,《中国诗词大会》巧妙地将“中国”与“诗词”结合起来,借助文化符号传达了诗词特有的中国特色,并把传统文化的理念、习俗、价值观注入节目之中,唤起蕴藏在观众心底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基因以文化符号为媒介,以诗词为载体深入中国古代的历史、艺术、科学、建筑、哲学等领域,无疑扩大了“诗词”本身的关注范围,增强了节目的广度。而将文化符号与动态的舞台竞技相结合,经过专家学者的点评,亦能激发观众的兴趣,引导具有一定文化积累的受众,顺延着被激活的文化基因,探究“诗词”背后的深意,增加了节目的深度。

二、《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与反思

在电视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中国诗词大会》的出现让大众耳目一新,作为一档植根于传统文化,锐意创新的精品节目,它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媒提出的“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要求,同时又注重诗词格调,兼顾节目的可看性,在形式和技术上做出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尝试,最终使节目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节目本身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兼顾了现代传媒与传统诗词文化的特点,并与文化节目有效地结合。现代传媒可以突破地域、时空关系,打破经济、文化等条件的限制,传播者与受众很容易连为一体,营造一种虚拟的在场性,而传统诗词文化的理解既需要切身的体悟,传递的价值观又具有文化的普遍性意义。

《中国诗词大会》通过现代传媒,跨越了传统的在场性文化交流,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向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观众传播古典诗词文化,将常人束之高阁的古典诗词通过比赛的方式,释放其内在价值与精神倡导,让更多观众了解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与此同时,《中国诗词大会》抓住了诗词文化与百姓兴趣的契合点,让每個对诗词文化有兴趣的人,通过比赛的方式深化对诗词的认识;让文化水平较低的观众,先由节目的竞技性产生注意,再培养对传统诗词文化的兴趣。唐诗、宋词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精华,中国百姓即使不懂诗词的思想内涵,也能吟出李白、杜甫等人的诗句,这是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文化基因。节目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让诗词文化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进入观者的情感中,将原本晦涩拗口的诗词理论通俗化,深入浅出,为更多人提供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

据统计,《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首重播吸引4.87亿观众收看;10期节目35中心城市平均收视率为1.65%,总决赛收视率更是高达 2.39%。“中国诗词”“主持人董卿”“才女武亦姝”等成为搜索关键词。从数据上看,节目受众的参与度高、社会效益丰厚,是一档成功的电视文化节目。节目播出后,在网络上与社会上产生了“诗词热”“诗词风”,传统诗词文化重新进入了百姓的视野,并成为焦点话题,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良好的导向性作用。《中国诗词大会》以原创类文化节目的创新性方式,获得了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结合的成功,然而诗词文化传播的背后,依旧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现代传媒技术是否对传播传统文化有普遍的利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否会在电视节目的竞技性与娱乐性中丢失或曲解?

在《中国诗词大会》后,《朗读者》《经典永流传》等节目相继播出,文化领域的传播不仅局限于诗词,更扩大了范围,由节目而产生了一定社会文化现象。尽管节目使得传统文化更加通俗化,而文化本身却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节目的附属品,观众过多地将视线放在节目的比赛性上与参赛选手中,一些观众真正看重的是同参赛选手一同答题竞争的体验感,来自各行各业的参赛选手与诗词之间的种种故事,成为观众观看节目的新鲜之处。因此,节目播出后,一些观众将知人论世的习惯置于选手或节目上,“外卖小哥夺冠”“才女武亦姝”等成为关键词。

某种程度上,《中国诗词大会》是对节目内容的扩充,但在形式上依旧没有跳出传统的比赛竞技的范畴,倘若节目本身只是达到普及的目的,《中国诗词大会》可以说较好地完成了它的任务,但毕竟电视节目作为“消费性文化”,其性质决定了它难以真正承担起传承文化的使命,社会上的观众普遍对大众传媒的认知要高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他们真正关注的是让人耳目一新的节目,而并非节目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拉斯韦尔的 “三功能说”强调大众传播具有环境监视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和社会遗产传承功能,因而《中国诗词大会》是借助现代传媒传播传承传统文化的常识,也是中国文化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创新模式。尽管它承载文化传承载体的地位值得商榷,但节目本身为大部分人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了切口,亦是在倡导电视节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背景下的良好案例。

三、结语

《中国诗词大会》为原创类电视文化节目开辟了新的领域,成为我国综艺节目的标杆。节目的成功播出既是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背景下的成功尝试,也为电视节目形式上的创新提供了启示。传统文化通过电视传媒获得了新的诠释,从常人隐性的文化基因转化为显性的文化现象,为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中国诗词大会》仍在播出,观众对诗词的热度依旧不减,可见尽管电视文化类节目本身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容量值得考量,但它带来的社会影响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成果。因此,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并以更有效更创新的方式加以诠释,才能为当代文化的发展输入新鲜血液,在现代媒体与传统文化的交融中,提高传统文化在国际的文化自信与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袁姝月.央视文化类节目的创新与传承——以《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J].今传媒,2019(9):108-109.

[2] 赵衎.《中国诗词大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J].科技传播,2019(16):150.

[3] 方佳辰,罗彬.传播学视阈下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J].今传媒,2017(4):90.

[4] 朱瑞.新媒介事件情境下自主创新节目的传播构建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7(5):82.

作 者: 张文博,张扶摇,朱舒仪,均系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在读本科生。

编 辑: 曹晓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作者:张文博 张扶摇 朱舒仪

第2篇:《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研究现状

摘 要:《中国诗词大会》 是由央视推出的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类文化电视节目。通过对近三年对《中国诗词大会》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比较,在现有文献探讨节目的成功原因、传播效果分析、创新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进行讨论,比如,关于研究重心转向对于节目制作完成之后的传播路径研究是否更有价值?如何在主流研究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尝试使用访谈法以及结构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法来给假设和最终的结论提供量化数据的支撑?通过本案例研究基础的分析,可以有助于我们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传播策略等方面找到新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国诗词大会》 传播价值 文化节目 创新

2016年2月份,央视推出首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三年来该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基本宗旨,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全民诗词”的风潮。为了更好地在传播学和新媒体视角下了解和深入研究《中国诗词大会》 的成功之处以及诗词类乃至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方式路径等,笔者搜集了三十余篇与《中国诗词大会》 和新闻传播学相关的论文,并且精研了其中一部分较高质量的文章。经过分析和比较,笔者发现从2016年该节目推出开始到2019年这三年多的时间内,针对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主体的论文观点主要集中在分析《中国诗词大会》 以及与之相似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成功原因和可取之处、创新之处等内容,即以《中国诗词大会》 为例阐述此类节目的成功之道;其次则偏向于对诗词类文化电视节目的推出乃至成功,对传统文化弘扬、传播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再次则是对如何提升我国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策略的思考。

笔者希望对以《中国诗词大会》 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已有的相关研究内容和方向、思路等进行整理、分析和比较,尝试寻找可供深入研究的方向,为此类型的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找到一些新的思路。

一、关于《中国诗词大会》成功原因的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 是央视继《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中国成语大会》 《中国谜语大会》 之后的又一个大型演播室文化益智节目。从汉字到成语再到诗词的递进,是央视重视挖掘与推广传统语言文化的体现。在播出之后赢得了收视率和口碑的双丰收,第二季播出后更是刷屏了各大社交平台,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 在2018年4月初刚刚播完,又在全国引起收视狂潮。a《中国诗词大会》为何能取得如此的成功?

首先是对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本身的分析。鲁炜明和周怡对于《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原因分析和张长虹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出发,分析其成为一个现象级电视文化节目的原因,这种观点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首先,《中国诗词大会》 在内容上重现传统情怀,在诗词的选择上做到了不拘一格和覆盖面广。耳熟能详的诗词意味着广泛的受众基础,即节目的背后有着一个大的受众底数作为支撑。其次,如此选择诗歌也是民众“诗歌之魂”的反映,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人的血脉就是数千年流传下来的诗歌。b形式上,以现场答题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的意境。最后,这些学者都提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概述之,就是以竞赛的形式为载体,在节目的方方面面体现出古典诗词的渗透,这种渗透会给受众带来潜移默化的诗词教化影响,以期唤醒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c

其次是对节目播出的后续传播路径的分析。顾晓在《多屏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从〈中国诗词大会〉 第三季收视率谈起》 一文中指出:“《中国诗词大会》紧扣了当下受众心理需求和信息接收习惯进行精心设计,在传播过程中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践。”d她认为《中国诗词大会》 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做到了以下几点:坚持原创和对品质的追求、嵌入社交媒体实现跨屏互动、制作短视频导入流量。如今电视节目的传播已经和多屏多媒体多渠道传播密不可分,借助各种网络媒体传播是一个优秀的电视节目进行二次和多次传播必不可少的方式。吴媞对《中国诗词大会》 同类型节目《朗读者》 的分析有相似之处,都侧重于从节目的传播角度来分析此类节目成功的原因。吴媞指出,优秀文化作品都是对当代社会的真实生动的反映,《朗读者》 的成功除了在传统文化回归的背景下以及其节目形式的糅合创新、独具特色的选题引起情感共鸣的原因之外,还强调了《朗读者》 精心设计的传播形式,做到了线下线上相结合,即CCTV-1、CCTV-3、央视网、爱奇艺、腾讯视频、喜马拉雅电视台(音频) 等平台多屏传播,形成了一种与《中国诗词大会》 类似的现象级传播态势,进而让《朗读者》 形成了三百六十度的传播矩阵。

在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潘晴晴的《仪式观视角下的电视文化节目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 第二季为例》通过结合美国学者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的仪式观”分析了该节目的传播价值。e她认为可以将诗词看作是文化的表征,进而将诗词节目中的视听符号看作文化的表征,这些视听符号使抽象的文化和凝練的诗词变成具体可感的“诗意”空间。视听符号具体应用到了节目宣传片的制作、演播室的布景造型、比赛和嘉宾点评环节中,营造出浓郁的诗情画意。她在分析此节目时使用了“仪式感”这样一种表述,诗词始终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这是此节目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高贵武和胡蝶在分析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技术呈现时也同样采用了传播的仪式观的理论,他们将诗词大会这样一个节目看作是带有“宗教”色彩的仪式活动,f 而古典诗词在这里充当了中国人思想核心的角色,正是由于诗词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才使得这样一个诗词节目得到全民的支持。

二、关于传统文化弘扬与传播效果的分析

诗词类文化电视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可以理解为文化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和效果。吕羚和杨凤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分析》 一文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她们认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在于传播主流价值观,唤起全民朗读热,展现传统文化魅力,引发国民文化思考,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等六个方面。g同样是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 和《朗读者》的成功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将对相似类型节目的研究进行观点的贯通和整合,也是在研究文化类节目时需要考虑的角度。

同样是基于对《朗读者》 的研究,吴媞概括为《朗读者》 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朗读,加强了历史的纵深感。她将此类节目成功的价值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即在快时代向慢时代回归的时代背景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内容的电视节目满足了国民的文化需求;同时展示了国民文化自信,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催生读者效应,h这一点和李梦娣、张曼曼提出的“注重优秀节目的传承”、“重视对观众的培养”i的观点不谋而合,也是此类电视节目很重要的一个共性。

三、关于加强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对策和思考

现有文献在研究分析以《中国诗词大会》 和《朗读者》 等代表性的文化电视节目走红现象之后,得出了许多关于提升我国电视文化以及电视文化节目创新的对策和思考的结论。

首先是寻找特色优势,注重差异性,这是节目成功的关键。一个节目越有特色就越能获得观众的喜爱。一个节目想做到独特性和差异性就需要创新传统文化制作理念,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核心灵魂,推出更具民族风格、文化底蕴的优秀节目,同时也需要创新传统文化传播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传播活动。j

其次应当认识到优秀电视节目的内核是优秀的文化。文化是电视节目的创意源泉,近两年来在电视荧幕上大放异彩的人文类节目,其获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从传统文化中提炼和找出真正具有核心价值的元素,并通过价值凝练成为新的潮流,进而为人文类电视节目的本土原创树立根基。k这也要求制作机构坚持品味格调,精耕细作,提升文化含金量,l不能仅局限于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而应该进行深一步的加工处理和整合。

再次,从传播形式角度来讲,顾晓认为一个文化节目的成功离不开以下两点。第一,把握时代特征,开放式营销,盘活粉丝经济;第二,紧贴市场需求,适度娱乐,打造多元衍生品跨屏互动。引入各种网络视频平台和二维码等技术来和观众进行互动,形成文化节目的二次传播乃至多次传播,重视市场营销的规律,这些都是成功的文化电视节目所离不开的。空有好的内容但是没有得到良好的宣传,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也会造成优秀节目关注度难以达到预期甚至无人问津的局面。这一点可以作为研究文化类节目短暂井喷时期许多同类型节目知名度低,传播效果差的一个重要方面,给此类问题的分析提供一个正面典型。

李乾从“具象化”这样一个较为微观的角度入手,提出具象化传播是文化类电视节目持续探索的选择。选题具象化、展现方式具象化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要突破。立体展现参赛者经历中的自强、坚韧等传统文化强烈的因素也是文化电视节目具象化表达的形式。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借鉴的视角,以后的研究可以尝试从具象化表达的角度出发,可能会有有价值的发现。

四、讨论

第一,关于研究重心的讨论。根据对前人文献的梳理和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提出几个可供未来研究的问题。首先在這样一个传播媒介飞速发展的时代,对于文化类节目的宣传和传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其制作完成之后的传播路径研究是有研究价值的方面。播出的平台、后续的二次传播以及多次传播方式和途径等是否对节目最终的生命力和受关注度有影响?如果有,能够达到怎样的一个影响?换言之,与节目质量本身相比,哪方面的节目的影响更为严重?

《中国诗词大会》 和《朗读者》 是成功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代表,那么与之相对的,并非那么成功甚至是失败的同类型节目的存在,没有形成和前两者一样的社会影响力,其原因是什么?这对我们以后文化类节目的制作、宣发等一系列的流程,具有怎样的借鉴意义?

第二,关于研究方法的讨论。现有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的研究文献,以定性分析为主,主要是通过对前人观点的梳理和归纳、传播现象的观察等得出较为宏观的概括性的结论,基于传播过程中的数据分析的定量分析比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赵淑萍和付海钲的《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价值导向与传播特征——基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数据分析》。此文跟踪分析了《中国诗词大会》 第三季播出十天内微博的发布数、转发量、评论数,以及全网对“董卿”“武亦姝”等相关关键词的搜索热度等数据,得出了“全民化参与:素人与名人互动引领”等结论和建设性意见。m 由于有具体数据的支持,得出的结论和观点会更有说服力。

以后的研究可以在主流的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尝试采用“定量+定性”的研究分析方法,尝试使用访谈法以及结构分析法(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受众结构)、趋势分析法等定量分析法来给假设和最终的结论提供量化数据的支撑,这也许可以让研究过程更为直观和具象化,让研究结论更为严谨有说服力。

a 朱瑞:《新媒介事件情境下自主创新节目的传播构建分析》,《新闻研究导刊》2017年第5期,第68页。

bik李梦娣、张曼曼:《泛娱乐化时代下〈中国诗词大会〉的传播价值研究》,《西部广播电视》2018年第14期,第9页,第10页,第10页。

c 张长虹:《探讨电视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为例》,《电视指南》2018年第7期,第147页。

dl顾晓:《多屏时代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研究——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收视率谈起》,《新闻爱好者》2018年第11期,第92页,第93页。

e 潘晴晴:《仪式观视角下的电视文化节目传播——以〈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为例》,《现代视听》2017年第10期,第43—47页。

f 高贵武、胡蝶:《电视媒体的文化传承与技术(艺术)呈现》,《新闻与写作》第2017年第3期,第73—76页。

g 吕羚、杨凤:《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传播价值分析》,《新闻战线》2018年第8期,第96—97页。

h 吴媞:《〈朗读者〉: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成功探索》,《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8期,第107页。

j 彭月星:《优秀综艺节目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作用探析》,《视听》2018年第11期,第22—23页。

m 赵淑萍、付海钲:《文化类综艺节目的价值导向与传播特征——基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的数据分析》,《电视研究》2017年第4期,第62页。

作 者: 贾琪,浙江传媒学院2018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赵思运,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新媒体传播。

编 辑:赵红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

作者:贾琪 赵思运

第3篇:诗词大会 诗词成语Y

Y

1.鸦雀无声:苏轼《绝句三首》:“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雀无声夜向阑。” 2.牙签万轴:李煜《题金缕子后》:“牙签万轴裹红绡,王粲书同付火烧。” 3.烟蓑雨笠: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见空画。”

4.烟消云散:张养浩《天净沙》:“更着十年试看,烟消云散,一杯谁供歌欢。”

5.言笑嘻怡:刘禹锡《代诸郎中祭王相国文》:“晓下黄阁,车骑威迟,夕归华堂,言笑嘻怡。”

6.言笑晏晏:《诗经》:“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7.眼穿肠断:柳永《安公子》:“及至厌厌独自个,却眼穿肠断。” 8.燕舞莺啼:苏轼《锦被亭》:“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9.养儿防老:元稹《忆远曲》:“嫁夫恨不早,养儿将各老。” 10.夭桃秾李:《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11.瑶台银阙:高明《琵琶记 中秋望月》:“丹桂飘香清思爽,人有瑶台银阙。”

12.杳无音信:黄迈孝《咏水仙》:“惊鸿去后,轻抛素袜,杳无音信。” 13.药店飞龙:南朝乐府《读曲歌》:“飞龙落药店,骨出只为汝。”

14.一尘不染:张耒《腊初小雪后圃梅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15.一串骊珠:白居易《寄明州于驸马使君》:“何郎小妓歌喉好,严老呼为一串珠。”

16.一寸赤心:陆游《江北庄取米到做饭香甚有感》:“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惟报国。”

杜甫《郑驸马池台喜遇郑广文同饮》:“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 17.一寸光阴一寸金:周恕《送陈嘉会》:“尽欢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阴一寸金。”

18.一代风流:杜甫《哭李常侍峄》:“一代风流尽,修文地下深。”

19.一刻千金:刘镇《庆春泽 丙子元夕》:“灯火烘春,楼台浸月,良宵一刻千金。”

20.一口两匙:范成大《丙午新正书怀》:“口不两匙休足谷,身能几屐莫言钱。”

21.一龙一猪: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22.一落千丈:韩愈《听颖师弹琴》:“跻判分存不可止,失势一落千丈强。” 23.一片冰心: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4.一日三秋:《诗经 王风 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25.一蛇吞象:屈原《天问》:“一蛇吞象,厥大何如?”

26.一心一意: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一心一意无穷已,投漆投胶非足拟。”

27.一觞一咏:辛弃疾《贺新郎 和吴明可给事安抚》:“一咏一觞成底事,庆康宁,天赋何须药。”

28.一掷千金:吴象之《少年行》:“一掷千金浑是胆,家无四壁不知贫。” 29.一笑置之:杨万里《观水叹》:“出处未可必,一笑姑置之。”

30.一字一珠:薛能《赠歌者》:“一字新声一颗珠,啭喉疑是击珊瑚。” 31.一字之师:齐已 郑谷《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32.伊于胡底:《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观谋犹,伊于胡底?” 33.衣裳楚楚:《诗经 曹凤 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34.依然故我:陈著《贺新郎 次韵戴时芳》:“谁料腥埃妨阔步,孤瘦依然故我。”

35.仪态万方:张衡《同声歌》:“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36.移宫换羽:周邦彦《意难忘 美人》:“知音见说无双,解移宫换羽,未怕周郎。”

37.弋人何慕:张九龄《感遇》:“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38.亿万斯年:《诗经 大雅 下武》:“亿万斯年,一遐有佐。”

39.意兴阑珊:白居易《咏怀》:“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意阑珊。” 40.薏苡明珠:朱彝尊《酬洪昇》:“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 41.音容宛在:曹松《巫峡》:“年年旧事音容在,日日谁家梦想频。” 42.饮冰茹檗:白居易《三年为刺史》:“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

第4篇:诗词大会之毛泽东诗词(1)

毛泽东诗词

沁园春·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雪白,雪里行军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菩萨蛮·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夏

赤橙黄露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七律·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清平乐·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水调歌头·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第5篇:诗词大会感想

今年寒假家家户户几乎都被一档新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 “霸屏”了。全新的形势,全新的赛制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总决赛一结束,朋友圈就被总冠军小美女武亦姝刷屏了。其他例如彭敏,陈更等“诗词达人”更是成为了广大家长培育孩子的榜样。

作为一名文学院的学生,自然是很高兴看到这样的节目,不仅仅是节目本身很精彩,同样是因为节目背后的意义。中国诗词文化博大精深,从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到享誉世界的唐诗宋词,再到近现代诗词。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早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标志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个节目火最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人仍有不死的‘诗心’。”节目嘉宾、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说,诗歌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最古老的方式,一部中国诗歌史既是中华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的浓缩精华,更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精神风貌的展示。

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纯真质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的上下求索;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雄心壮志,到“心远地自偏”的隐士风流;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到“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缠绵。千百年来,中国人就是从这些意味无穷的诗词中得到滋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中国诗词大会唤起了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尊崇。同时也引发大家思考,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该如何传承发展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

前不久,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而我觉得,这就是中国诗词大会举办的初衷。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在节奏如此之快的生活中,还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放慢节奏,一杯香茗,一卷诗书?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的走进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寻求内心的平静呢?而中国诗词大会证明了传统诗词在当下依然有活力,它紧紧抓住了中国受众的诗词文化情结,通过电视传播手段,让电视受众以“会诗”的形式与选手对话,与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与生活对话,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操。 中国古典诗词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高度集合,而诗词大会让我们看到了古典诗词的思想之美、文字之美、音律之美、意境之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康震说,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具有无可限量的审美潜力,你有多少情感要表达,有多少思想要表现,我们的语言文字就有多少美学潜质供你发掘,这就是诗词经典历千年而不衰的原因。古典诗词中蕴含着中国古代人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体现着古代人的意志、情感和趣味。通过古典诗歌,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一些古人的生活情境和思想情境,并基于此而进一步了解古代的社会与生活。

我想,诗词大会是短暂的,但诗词的路途永不止步,弘扬传统文化的进程不会停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脚步永不不停歇。国家如此重视传统文化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始终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从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创新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使之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性力量。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作为新一代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我想,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将由我们担当。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成为有知识,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将传统文化的优良部分发扬光大。

第6篇:诗词大会2

思乡诗

《西江夜行》 (唐)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望月怀远》 (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 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 还寝梦佳期。

《梦李白·其二 》(唐)杜甫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月夜忆舍弟》 (唐) 杜甫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 况乃未休兵。

《春望》 (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灞上秋居》 (唐)马戴

灞原风雨定, 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 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 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 何门致此身。

《长安春望》(唐)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 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 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 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 独将衰鬓客秦关。 《随园诗话》(清)袁牧

飞云倚岫心常在,明月沉潭影不流。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

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宋)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 一声羌管怨楼间。 江南几度梅花发, 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 月团团。 倒流河汉入杯盘。 翰林风月三千首, 寄与吴姬忍泪看。

《春夜洛阳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渡荆门送别》 (唐) 李白

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逢入京使》

(唐)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

毛主席诗词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清平乐·六盘山》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清平乐·会昌》毛泽东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西江月·井冈山》毛泽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第7篇:中国诗词大会

《中国诗词大会》观后感

近期,在爸爸妈妈带领下我们每天晚上都观看《中国诗词大会》,和爸爸妈妈一起抢答节目上的题目,尤其每个选手的第一题我多次都抢答正确,爸爸还夸我好厉害,甚至在一次《飞花令》比赛中我最喜欢的武亦姝姐姐都没有接上的我却想起一句。有时我会的诗句百人团却给她们送上了大礼包,我更喜欢听主持人和点评老师的点评和讲解,从而使我也逐步喜欢上了诗词,我默默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诗词。

看了之后很受启发。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在老师的教导下背唐诗宋词,“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些古诗我们都能耳熟能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学习更多的古诗词,人们在吟诵古诗词中感受着韵律的美,情境的美,感受着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乐趣。

中华诗词大会是一档很好的节目,它给所有人一些启迪。传统文化要从小学起,诗词要从小背起,把这些诗词好好地传承下去,不但是增加了我们的知识,更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就是要时刻记住,诗词演读着历史,诗词传播着文明,诗词代表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更加认真学习古诗词,让传统文化成为复兴的一种力量,引领着我们大步向前。

2017/10/21

第8篇:“诗词大会”题库

第一部分 基础题库

一、点字成诗(根据所提示的汉字,写出关联的诗词)

说明:本环节共10题,各参赛队同时在答题板上作答,答题时间30秒;至少8道题目选自本章,其余题目从题库其他部分随机抽取。

1. 人 知 多 落 几 花 物 往 少 答题:花落知多少

2. 不 我 及 文 汪 天 山 伦 送 情 尺 花 答案:不及汪伦送我情 3. 一 白 青 鹭 天 上 难 解 行 答案:一行白鹭上青天

4. 白 里 朝 梦 玉 辞 云 如 帝 曲 彩 同 云 门 岁 间 答案:朝辞白帝彩云间 5. 野 荣 火 枯 烧 不 离 尽 上 答案:野火烧不尽

6. 飞 走 成 入 黄 头 菜 一 花 树 满 无 末 处 寻 岁 答案:飞入菜花无处寻 7. 河 遥 是 看 瀑 直 三 布 千 挂 前 川 答案:遥看瀑布挂前川 8. 日 密 照 踩 会 当 香 炉 生 凌 紫 烟 答案:日照香炉生紫烟 9. 天 低 风 漫 吹 草 似 见 牛 外 歌 羊 答案:风吹草低见牛羊 10. 牧 来 童 高 处 遥 不 指 杏 胜 花 村 答案:牧童遥指杏花村 11. 竟 思 最 相 长 安 物 夕 此 答案: 此物最相思

12. 商 生 国 山 依 女 多 不 知 尽 亡 恨 答案:商女不知亡国恨 13. 零 骰 豆 珑 尘 安 子 作 碾 成 泥 落 答案:零落成泥碾作尘 14. 树 渐 争 早 莺 乱 几 迷 暖 欲 处 花 答案:几处早莺争暖树 15. 尽 日 午 落 锄 山 禾 依 当 答案:锄禾日当午

二、诗词接龙(根据所提示的诗词,对出下一句)

说明:本环节共12题,每队选派选手抽题作答,每队各答2题;至少9道题目选自本章,其余题目从题库其他部分随机抽取。

1.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2.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朓饯别校书叔云) 3.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4.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5.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6.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1 7.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二十二韵) 8.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9.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 10.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1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12.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13. 历鉴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咏史) 14.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15.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16.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17.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18.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9.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春江晚景) 20.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1.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22.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3.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24.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25.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三、诗句理解(解释诗句的大意及表达的感情)、听意猜诗(根据诗句的作者、背景、大意等信息,猜出是哪首诗)

说明:诗句理解环节共12题,每队选派选手抽题作答(答案完整、理解正确即可),每队各答2题;全部题目均选自本章。听意猜诗环节共5题,各队抢答;全部题目均选自本章。

1.关雎(诗经)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 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

2 参差荇菜, 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 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捞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奏起琴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赏析:这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首优美情歌,表现一个青年男子思恋心中爱慕的少女,睡梦中都渴望与她结成伴侣的炽热感情。全诗共三章:首章描写男子由河洲上对唱的水鸟,联想到那位美丽贤淑的采荇少女应该是自己称心的伴侣;二章描写害相思病的男子由于追求少女不能如愿,而心事重重的各种情状;三章描写男子奏起音乐,以此使女子快乐。

2.桃夭(诗经) 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 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 有蕡(fén)其实。 之子于归, 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 其叶蓁(zhēn)蓁。 之子于归, 宜其家人。

译文: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

桃花怒放千万朵,果实累累大又多。这位姑娘要出嫁,早生贵子后嗣旺。 桃花怒放千万朵,绿叶茂盛永不落。这位姑娘要出嫁,齐心协手家和睦。

赏析:这是《诗经》“国风”中的一首女子出嫁的颂歌。全诗共三章:首章以茂盛、鲜艳的桃花起兴,象征出嫁少女美丽而又具有活泼的生命力,预祝少女出嫁后能使夫家和睦;二章以桃树结满果实为喻,预祝女子将来子孙满堂;三章以桃树枝叶茂盛为喻,祝颂女子能使夫家人丁兴旺。

3 3.月下独酌(唐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

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 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 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 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

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赏析:李白怀才不遇,佯狂醉酒,面对黑暗政治,向往光明世界。诗中以月夜独饮没有知音,竟然举着杯邀明月共饮,把皎洁的明月引为知己,并要与它永结忘情之游。

4.游子吟(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译文: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

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

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赏析: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全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4 此诗情感真挚自然,千百年来广为传诵。

5.登幽州台歌(唐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

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赏析: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节选)(唐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译文: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

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

赏析:此诗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浪漫理想和壮逸情怀使人觉得塞外风雪变成了可玩味欣赏的对象。

节选的四句描写早晨起来看到的奇丽雪景和感受到的突如其来的奇寒,友人即将登上归京之途,挂在枝头的积雪,在诗人的眼中变成一夜盛开的梨花,和美丽的春天一起到来。

7.木兰诗(节选)(乐府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5

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赏析:《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节选部分写木兰当户织,却已无心织造,内心忧思深重。此时军情十分火急,是敌人大举进犯,可汗大征兵,与千家万户皆有关系。但木兰衰老的父亲怎能去远征杀敌,可是祖国的召唤又义不容辞,支撑门户唯有木兰,经过激烈冲突后,已毅然下定决心挺身而出替父从军,尽显对父亲的爱心与对祖国的忠心,大展巾帼英雄本色。

8.望月怀远(唐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海上面升起了一轮明月,你我天各一方共赏月亮。

有情人怨恨漫漫的长夜,彻夜不眠将你苦苦思念。 灭烛灯月光满屋令人爱,披衣起露水沾挂湿衣衫。 不能手捧美丽银光赠你,不如快如梦与你共欢聚。

赏析:首句写“望月”,次句写“怀远”;接着直抒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五、六句承接

三、四句,具体描绘了彻夜难眠的情境;结尾两句进一步抒写了对远方亲人的一片深情。全诗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情意缠绵而不见感伤,意境幽静秀丽,构思巧妙,情景交融,细腻入微,感人至深。

6 9.春望(唐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赏析: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整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10.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宋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译文:我住在长江源头,君住在长江之尾。天天想念你却总是见不到你,却共同饮着长江之水。这条江水何时不再这般流动?这份离恨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只是希望你你的心如同我的心,我一定不会辜负你的相思意。

赏析:上片写相离之远与相思之切。用江水写出双方的空间阻隔和情思联系,朴实中见深刻。下片写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与热切的期望。用江水之悠悠不断,喻相思之绵绵不已,最后以己之钟情期望对方,真挚恋情,倾口而出。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句式复叠回环,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体现出灵秀隽永、玲珑晶莹的风神。

1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 李清照)

7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赏析: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全词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

12.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宋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赏析:此词上片极言眼前暮春景物的不堪入目和心情的凄苦之极;下片则进一步表现其悲愁之深重,并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新颖艺术手法来表达悲愁之多。全词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和对故国故人的忧思,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自然贴切,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一的才女形象。

1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8

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此词通篇言愁,上片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片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全词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构思精巧,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回味无穷。

1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北宋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赏析:此辞是南唐后主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作的词,堪称绝命词。此词是一曲生命的哀歌,作者通过对自然永恒与人生无常的尖锐矛盾的对比,抒发了亡国后顿感生命落空的悲哀。全词语言明净、凝练、优美、清新,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1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遥远的孤坟

9 啊,竟无处向你倾诉满腹的悲凉。纵然夫妻相逢你也认不出我,我已经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我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惨然不语,只有流出淋漓热泪洒下千行。料想得到我当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冈。

赏析:这首词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表现了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此词情意缠绵,字字血泪。上阙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写实;下阙记述梦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写虚。上阙记实,下阙记梦,虚实结合,衬托出对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词的悲伤基调。词中采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从肺腑镂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真淳。全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为脍炙人口的名作。

16.泊秦淮(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赏析: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唐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⒅,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覆天下间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赏析:这首诗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叙述作者的茅屋被

10 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期盼广厦,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

18.游园不值(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而进不了园门,感情上是从有所期待到失望遗憾;后看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进而领略到园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惊喜,写得十分曲折而有层次。尤其第

三、四两句,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诗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体现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点,情景交融,脍炙人口。

19.回乡偶书(唐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赏析:作者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时已八十六岁,距他离开家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在第

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11

20.相思(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译文:红豆树生长在南方,春天到了它将生出多少新枝呢?希望你多采摘一些红豆,它最能够引起人们的思念之情。

赏析: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起句因物起兴,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意味深长地寄托情思;第三句暗示珍重友谊,表面似乎嘱人相思,背面却深寓自身相思之重;最后一语双关,既切中题意,又关合情思,妙笔生花,婉曲动人。全诗情调健美高雅,怀思饱满奔放,语言朴素无华,韵律和谐柔美。可谓绝句的上乘佳品。

第二部分 常见古诗词分类整理

说明:本部分题目主要用于观众互动,点字成诗、诗词接龙环节部分题目也选自本部分。

一、气节意志与品德修养

1.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3.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4.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5.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陆游《书愤》

二、热爱祖国与忧国忧民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 但原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3.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狱中题壁》 4.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5.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三、珍惜时光与刻苦学习

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3.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满江红》

12 4.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5. 白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林宽《少年行》

四、理想志向与建功立业

1.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2.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燮《竹石》 3.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4. 不是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一门旌奖》 5.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

五、险峰峻岭与江河湖海

1.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2.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3.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六、鱼虫花鸟与竹木山泉

1.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 2.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3.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5.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声。„„„„„„„虞世南《咏蝉》

七、明媚春光与赤日盛夏

1.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3.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祠寺送林子方》

八、国泰民安与太平盛世

1.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2.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杜甫《赠花卿》 3.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杜甫《忆昔》 4.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辛弃疾《西江月》

13 5. 巢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

九、思今怀古与触景生情

1.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3.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题林安邸》 4.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 5.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第三部分 加赛题库

1.“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里的东风指的是什么? C A水淹七军 B草船借箭 C火烧赤壁

2.“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 D A.山西省 B.北京市 C.江苏省 D.浙江省 3.李白感慨哪一个历史事件而作《越中览古》? C A草船借箭 B武王伐纣 C卧薪尝胆 4.《琵琶行》里没有下面那个成语? C A司马青衫 B门前冷落 C余音绕梁

5.《元日》中“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桃”指? C A.桃子 B.桃花 C.桃符

6.《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的意思是? B A.坐下 B.因为 C.坐在

7.《乐游原》中“向晚意不适”的“不适”的意思是? A A. 不愉快 B.不舒服 C. 不愿意

8.《枫桥夜泊》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C A.春 B.夏 C.秋

9.“林暗草惊风”的下一句是? B A.平明寻白羽 B.将军夜引弓 C.没在石棱中

10.“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哪个城市的气候特征( D ) A.台北 B.南宁 C.贵阳 D.昆明 11.诗是作者显意识的活动。【对】 12.“词”的本意是指配乐的歌词。【对】

14 13.《诗经•十五国风》主要是当时民间的且大多是无名诗人的作品。【对】 14.《游子吟》这首诗中把“三春晖”比喻母爱。【对】 15.《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错】

16.“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庐山瀑布。【对】 17.中国旧诗只是指传统的五七言绝句诗。【错】 18.《枫桥夜泊》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错】 19.诗句“千山鸟飞绝”中的“千山”指一千座山。【错】 20.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编成的词集是《花间集》。【对】

上一篇:中央关于扫黑除恶下一篇:汽修专业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