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文艺管理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介绍了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频率和文艺电视频道整合成文艺节目中心之后的运行情况。笔者认为,辽宁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合并后,在娱乐节目、音乐节目、听友服务类节目和品牌活动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广播电视文艺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广播电视文艺管理论文 篇1:

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管理的几点思考

【摘要】对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管理,本文提出四点看法:一、立足于强化意识形态建设;二、立足于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新业态;三、立足于广播电视文艺新型消费市场;四、立足于强化文化创优。文章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治理,改善和创新广播电视文艺管理。

【关键词】新时代 广播电视文艺 管理

广播电视文艺伴随广播电视事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成为当今文化生产的重要阵地和主要内容。当今,广播电视文艺快速演进,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创新性、延展性、融合性,守正与创新成为发展的主题。基于此,我们判断,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正加快形成。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大致有两重含义,从环境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包括广播电视文艺在内的各项事业发展均提出了新要求,将其影响投射到各个领域,均产生重要推动作用;从本体来看,广播电视文艺本身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内容到形式均在发生深刻变革,在守正中创新,呈现出新模式、新气质、新格局。它不仅包括传统的广播电视文艺,也包括网络视听文艺,是栖息于视听媒体的文艺样态的总称,网络视听文艺正重塑文艺发展格局,与广播电视文艺全方位互动加深。研究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与管理,既是看到它有传统文艺形态,也是看到它有新兴文艺形态;既要看到它是文化娱乐产品,也要看到它承担着重大的价值引领使命;既要看到它是具有精神内涵的文艺创作,也要看到它是需要经过用户市场检验的特殊商品。

广播电视时代,产生了广播电视文艺,并成为这个时代标志性的文艺形态,实现了文艺创作生产传播的大众化、多样化;进入网络时代,产生了网络视听文艺,推动了传统广播电视文艺的变革,实现了创作的多样化、传播的社交化交互化和消费的个性化。目前,广播电视文艺与网络视听文艺并存,互相关联、相互影响,广播电视文艺与网络视听文艺在制作、表达和传播方面虽大不同,但本质上仍是以价值观和审美为基本内容、以视听为基本形态、以音视频技术为基本工具的视听类文艺。正因为两者在本质特征上的同一性,其业务管理归属广播电视行政部门。

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的创作生产、发展管理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要求,遵循互联网时代文艺创作与传播的基本规律。对于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而言,发展与管理必然坚持价值导向、发展导向、问题导向,切实成为推动其繁荣发展的强大推动和引领力量。观察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发展趋势,首先要理解和研究这样一个基本逻辑。

一、立足于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加强和创新广播电视文艺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理解文艺本质,首要的应该从强化意识形态建设去认识;思考文艺发展,首要的是以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导去谋划。

文艺作品是意识形态的典型体现,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藝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也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它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史,发挥着明德铸魂和精神引领的作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管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目标定位上,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要紧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伟大事业、伟大斗争、伟大梦想、伟大工程的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艺术、社会科学要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新时代电视文艺要创作无愧时代、无愧国家、无愧民族的作品,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以精品奉献人民,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在创作导向上,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底色、价值导向、凝聚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创作首先要在为谁创作这个根本问题上不含糊,必须把人民作为创作的源头活水,把满足人民的需求作为根本目的,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到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发现故事、提炼主题、汲取养料,生动鲜活地展示新时代人民群众追梦、筑梦、圆梦的多彩画卷,把当代中国故事和中国人精彩生活表现好、讲述好,把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中国方案展示好,激发和汇聚起人民群众奋进的磅礴力量。

在价值导向上,不管是广播电视文艺还是网络视听文艺,管理上都要始终坚持导向金不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作为精神事业,文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当然就是一个灵魂的创作,一是不能没有,二是不能混乱。作为铸魂的事业,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铜臭气,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价值导向上出问题,往往是没有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关系。国家广电总局有关广播电视文艺和网络视听文艺的发展与管理政策无一不是将导向要求放在首要位置,并对如何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可以预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坚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是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管理的主轴。

文艺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明德铸魂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必须从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去规划广播电视文艺的发展、去加强和创新管理,引导和推动广播电视文艺创作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极度守正、深度创新,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二、立足于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新业态,发展、加强和创新管理

文章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当今世界,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科技变革加快演进,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都在快速变化,广播电视文艺的创作生产、传播与需求格局也不断发生深刻变革。首先,广播电视文艺的形态不断升级,新兴业态逐渐成熟,进入了迭代演进的活跃期。传统广播电视文艺以收音机、电视机作为终端,以家庭视听作为场景,主要有综艺节目、广播剧、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和文艺节目等。在政策引导和需求驱动下,传统广播电视文艺不断创新、多方融合,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以电视综艺为例,一方面在管理政策的引导下,文化、科技、思想类综艺越来越受到重视,改变了纯娱乐的模样,有了更温润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格;另一方面,广播电视综艺全方面拓展和融合,形成了类型化的局面,进一步细分为访谈脱口秀、情感交友类、职场观察类、原创音乐类、原创文化类、生活体验类、少儿亲子类、专业竞技类、故事演绎类、特殊题材类等。适应互联网生态,出现了网络剧、网络综艺、网络电影、网生纪录片,还出现了长度只有几分钟的微综艺。这类微综艺社交属性和娱乐特性强、话题度高,加快走向垂直细分。网络剧丰富多彩,有玄幻、武侠、古装、校园、冒险、悬疑、科幻、职场、家庭等各种分类。还出现了互动型网剧,与游戏的边界开始模糊,用户可自主把控剧情走向。随着短视频的流行,长度10分钟以内的“泡面”剧也应运而生。广播电视文艺形态的变化也诱导表达模式、传播模式、消费模式、运营模式发生变化,进而带来表达内容的变化,创作者和用户在广播电视文艺创作传播中的参与性和主体性越来越突出,表现出空前的延展性,管理政策对新的广播电视文艺形态应积极包容、鼓励创新,并坚守底线,引攀高峰,推动创优和精品创制。

与此同时,广播电视文艺突破端口传播,进入各种大屏小屏,音频视频齐动,线上线下联动。这些探索实践打通“台、网、端、微、屏”各种资源,极大地放大了表达力和传播效果,改变了广播电视文艺生态。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既要坚守政治导向与价值引领,也要包容各种各样的探索,积极总结和引导各种新形态。在管理中,要持续落实严格管理与积极支持这两条主线:严格管理就是按照政治方向、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与正能量要求严格管理,进一步强化网上网下“同一标准、同一尺度”,把好政治关、价值关、审美关,实行协同管理。网络视听文艺的管理要完全看齐和对标广播电视节目审查标准和尺度。在内容上如此,在行业秩序管理上也如此,既严把内容关、导向关,也严把人员关、片酬关、播出秩序关。积极支持就是围绕主题主线宣传不断创新政策、创新举措,推动创优创新、推动高品质发展,这是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未来,同一标准、同一尺度、敢于亮剑、奖优汰劣将是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管理的基本原则,网台联动、底线与高标协同的管理机制将不断升级。

综合来看,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在创作生产、传播方面的深刻变化对现行的政策措施和管理理念、方式、手段提出挑战。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的管理必须不断推动模式创新,逐步推进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将原来单一的政府管理模式升级,实现向政府部门、监管部门、行业协会、运营主体、受众用户等多方协同治理转变;二是实现从线下治理向线下线上治理转变;三是从问题现象治理向数据深度治理转变,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政府监管治理深度融合,探索建立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监管模式,提高监管的网络化、平台化、在线化、协作化水平;四是推动从重作品管理向作品与创作传播运营主体管理兼顾转变;五是推动禁令式管理向禁止与鼓励、负面清单与正面清单兼顾转变。

三、立足于广播电视文艺新型消费市场,加强和创新管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广播电视文艺既是创作,也是商品,它的价值需要通过市场选择去实现。因此,创新管理必须要遵循广播电视文艺消费市场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市场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引导,促进供需两侧对接和繁荣发展。

目前,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消费市场呈现出新的特征。其一,广播电视文艺作品规模巨大。2018年,全国制作发行电视剧323部共1.37万集,电视动画片241部超8.6万分钟,纪录片近7.6万小时。新增自制网络剧593部,同比增长50%,网络视听用户上传节目存量10.35亿个,同比增长23.8%。网络视频文艺节目产销两旺。2018年,全国共备案重点网络原创节目2381部(檔),其中网络剧271部、网络电影1793部、网络动画片67部、网络纪录片22部、网络栏目228档;非重点网络原创节目共备案2459部(档),其中网络剧50部、网络电影460部、网络动画片378部、网络纪录片129部、网络栏目1442档。其中,网络综艺“井喷”,全年全网共上线网络综艺385档,同比增长95%,独播节目占比为88%。

其二,垂直化、圈层化和类型化发展趋势明显。比如,电视综艺包括真人秀、脱口秀、互动娱乐等多种形式,覆盖文化、科技、美食、才艺、婚恋等多个领域;网络剧涉及青春、爱情、职场、玄幻、悬疑、破案、科幻等,专业化、类型化、细分化不断强化。

其三,广播电视文艺消费越来越旺,移动端成为主流市场。2018年,网络视听节目播放总量2.66万亿次,同比增长63.2%,移动端播放1.92万亿次,同比增长156.18%,占比达70%。

其四,广播电视文艺全面渗透消费主体,不同年龄段消费偏好明显。传统电视端消费稳中收缩,网络视听消费十分活跃,付费消费模式快速发展,对制作和流通市场将产生深刻影响。2018年网络视听付费用户规模达3.47亿,同比增长24%。据企鹅智库调查,在网络视听文艺的用户中,各年龄段呈现出新特征,短视频各年龄用户比重相对平衡;而电视剧、电影、电视综艺在网络上的用户19岁以下的最多,有66.4%。在电视端上观看的则是50岁以上和40~49岁的居多。由此可见,广播电视文艺用户向网络迁移仍在继续,但各类用户偏好差别较大。这就要求管理政策的重点需向网络视听文艺转移,既要管住,同时要管好,要尊重人民群众对电视文艺的多种多样的消费需求,并确保高质量供给。

其五,广播电视文艺发展的头部特征愈加明显。在传统电视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以及湖南、浙江、上海东方、北京、江苏等卫视稳居头部,发挥着制作播出和创新的主要引领作用。在网络端,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三家商业网站以及芒果TV占据绝大部分市场。前三个商业网站,2018年独播上线的网络剧总数量达到199部,占全年上线网络剧的92%,热播剧目前均以独播形式面世。2018年上线的1526部网络电影中,独播影片达1437部,占比超九成。这三大平台用户占整体视频用户的九成。超过59%的付费用户、超过65%的用户生成節目、超过40%的年度节目播放次数集中在腾讯、爱奇艺和优酷。这一特征意味着管理的重点在头部,管理的难点也在头部。强化头部企业的主体性,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运作规范性,发挥其对行业的稳定和引领作用,是下一阶段管理创新的重要着力点。

此外,应基于两个结构的变化改善对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结构化管理,妥善调整供给结构。一是强化体现文化导向要求的供给结构,强化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先进文化,突出讲好当代中国故事,增强社会效益,涵育社会人文发展;二是尊重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结构,着力满足日益多样和个性化的需求。这两个需求的满足都需要加强结构化管理创新,前一个结构化管理的目的是强化导向性,后一个结构化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满足需求的有效性。

四、立足于强化文艺创优,改善和创新广播电视文艺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优秀作品是检验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主要标准,没有足够多的优秀作品,广播电视文艺就承担不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也满足不了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精神生活需求。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文艺既要讲政治方向、讲舆论导向、讲价值导向,也要讲质量、讲审美、讲精品。

检验文艺作品是否优秀,主要有两方面的指标,既要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既要坚持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又要合理设置反映市场接受程度的收视率、点击率、票房收入等量化指标,既不能忽视和否定这些指标,又不能把这些指标绝对化,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第一,加强和创新管理要着力促进两方面指标的协同平衡。一方面,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在创优创新中勇立潮头,记录、书写、讴歌新时代,“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引导其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奏响时代最强音,把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奋斗史诗”和世界大变局中的中国故事讲述好、书写好、解读好,用中国故事增强社会大众的“四个自信”;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作品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文艺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的巨大作用。

第二,把促进生产制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作品纳入管理创新的战略目标。要把推出大批优秀作品作为文艺管理工作的中心环节,以正向激励、示范引领,促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广播电视文艺作品。加强对内容市场的宏观调控,鼓励创作播出更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第三,协同聚合资源,深化实施精品工程。实施精品工程是政府发展和管理广播电视文艺的重要抓手,对于引领大众文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深化实施精品工程,就要把广播电视文艺纳入大宣传工作布局,加强各相关部门的行政管理、行业管理、社会管理及政策的协同,优化守正创新机制,催生更多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加强策划和资助力度,统筹人才、资金、平台、评论资源,广泛开展主题原创广播剧、电视剧、综艺、纪录片和短音视频等视听文艺节目征集推选和展播活动,实施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精品创作传播工程,带动投资、创作生产、平台传播、用户消费等各相关环节协同开展“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行动,聚合众多精品引擎,增进内涵深度,提升人文温度,强化时代感光度,增强体验满足度,实现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高质量发展。

五、坚持问题导向和精准治理,改善和创新广播电视文艺管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包括文化文艺不接地气不行,要解释现实的社会问题,开什么处方治什么病,首先要把是什么病搞清楚。要把好脉,中国身体怎么样,如果有病是什么病,用什么药来治,对这心里要透亮透亮的。”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管理必须接地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精准治理。

毋庸讳言,广播电视文艺制作商业化和消费主义倾向仍然存在。一段时间以来,由于资本与流量在内容创作中的话语权过高,出现了过度商业化现象,拼凑、猎奇、炫富、低俗、架空历史、架空生活的过度娱乐化倾向相当严重。经过管理部门的强力矫正,这类现象有所好转,但并未成为各创作播出机构的自觉行为,一些新的问题层出不穷。在网络视听领域,有些网络剧宣传封建迷信、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部分画面血腥暴力;有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观相抵触,甚至亵渎、篡改已形成共识和定论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的玄幻、仙侠、架空演绎的古装剧为增加娱乐性、吸引眼球而胡编乱造;有些作品依赖明星效应带动流量与收视,陷入泛娱乐主义甚至唯娱乐主义;有些创作题材狭窄、模式雷同、套路陈旧,内容创新乏力;有的打着现实题材旗号,实际上远离生活,成为悬浮剧,严肃的现实主义题材缺失,真正能切入时代痛点或反映时代变迁的剧集不多;有些作品“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抱着“既不触碰负能量底线,也不攀登正能量高峰”的消极创作态度,有意搞“标题党”、打擦边球、恶搞经典,这些已成为顽疾,管理稍有松懈,就会冒头。上述问题在网络视听文艺中更为突出,拉低了大众文艺的品位,也传播了许多不正确的价值观,特别是对青少年用户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产生严重不良影响。要分析这些问题的实质,把握其复杂性、潜在性、反复性,出台精准管理措施,予以根本治理。这其中,关键是强化并落实创作和经营主体的责任,不断增强其自我管理、遵规守法的自觉性,面对不断变化、防不胜防的问题,相对于外在的治标性禁令,这是管根本的治本办法,是管理创新的关键领域。

可以肯定,今后诸如此类的问题仍会以不同形式存在。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管理要及时发现和分析趋势苗头,针对这些问题及变化态势,开展预警研究,及时备好治理工具箱,优化干预机制和治理措施,及时、精准出击,治节目于“未病”之时。在制作前端提供政策引导目录,在播出平台提出节目指导意见,在消费终端加大优秀作品推广评介力度、提升消费素养,强化各类媒体的主体责任,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作用。与此同时,加大正面鼓励引导,形成多方合力、精准发力的综合治理格局,为新时代广播电视文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注释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2018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腾讯网,2019年4月25日,http://new.qq.com/rain/a/20190425AOJZRI.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求是》,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415/c64094-31030863.html.

(作者系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本文编辑:林玉明)

作者:杨明品

广播电视文艺管理论文 篇2:

辽宁文艺广播融合发展现状浅析

摘 要:本文介绍了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频率和文艺电视频道整合成文艺节目中心之后的运行情况。笔者认为,辽宁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合并后,在娱乐节目、音乐节目、听友服务类节目和品牌活动上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关键词:辽宁广播电视台 文艺节目中心 亮点

一、辽宁广播电视台广播文艺和电视文艺的重组融合背景

为贯彻中央和辽宁省关于做优做大辽宁文化传媒产业的要求,深化辽宁广播电视台体制改革,辽宁广播电视台合并广播文艺频率(以下简称文艺广播)和电视文艺频道(以下简称文艺电视)组建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以下简称文艺节目中心)。文艺节目中心将成为辽宁广播电视台深化体制改革、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事业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这一整合将集中辽宁广播电视台内的广播电视文艺资源,充分挖掘其人力、物力等多方面潜力,全力调动台内一切可利用的广播电视文艺元素,让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资源产生“化学反应”,推动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事业的大发展。

广播电视合并重组后的广播电视文艺资源将如何整合、配置?文艺广播如何运用和调动电视文艺元素,使其成为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发展领域?这些课题构成了合并重组后的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管理团队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把握广电整合的大背景。

在广电整合重组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文艺广播优势,要从广播行业的整体现状去分析。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广播行业的现状。

二、广播行业的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电台近280座,广播电视台超过1900座,开办广播节目2420余套。自2002年至2010年底,专业化频率的增长达到了50%以上,广播人口覆盖达全国人口的94.48%,中国城乡居民拥有收音机达5亿台,全国广播听众已超过12亿人。

2006年广播广告收入为59.01亿。到2010年底,广播广告以及广播行业内的相关产业收入总和逼近百亿元大关,广播广告实现连续7年快速增长。2010年底广播广告增速不低于电视广告增长速度,广播广告更加注重品牌广告的投放,但医疗专题广告在部分电台中还占有一定比例。以下的图1、2、3分别为我国听众收听广播的主要目的、听众的收听工具、听众的收听场所等结构图。

图1 中国听众收听广播目的示意图

图2 中国听众的收听广播工具示意图

图3 中国听众收听广播场所分布图

对于辽宁文艺广播而言,有超过50%的听众,是在家中收听;近31%的听众,在车上收听;近20%的听众,在移动中收听。其中40%的听众每天收听的时间超过半个小时。图4、5分别为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场所分布图和收听时长结构图。

图4 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场所分布图

图5 辽宁文艺广播听众收听时长结构图

三、广播电视文艺重组融合的亮点

随着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与文艺电视的深度融合,辽宁文艺广播归入文艺节目中心,文艺广播由原来的“单边作战”发展到了与文艺电视合作的“双边作战”,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以其各自优势和特长实现相互扶持、共同发展。辽宁文艺广播在优化资源配置、资源共享、重塑文艺广播品相等方面获益匪浅。同时,辽宁文艺广播也通过广播手段和传播方式扩大了对辽宁电视文艺节目的宣传,从而增加文艺电视的受众群体,让文艺广播节目和文艺电视节目相得益彰。这一点在文艺广播对于电视栏目《明星转起来》《新笑林》的推动,以及辽视春晚倒计时和现场报道中体现得比较突出。

文艺节目中心追求的是实现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资源整合的利益最大化。对于文艺广播而言,在充分考虑自身的人力资源、节目资源和广告比例以及覆盖发射等诸多因素,不失掉自身多年形成的品相特色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调动电视文艺资源,使其对文艺广播进行补充和融合,借助文艺电视注重画面与声音有机编排的理念,强化文艺广播的娱乐特色,提升文艺广播的社会影响力。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组建以来在以下几方面呈现亮点:

1.娱乐节目的融合与资源共享

广播文艺将《明星转起来》《新笑林》《欢乐集结号》等电视栏目进行音频处理、重新编辑,制作成适合于在文艺广播中播出的节目,从而实现了电视娱乐节目的二度开发。同样,广播娱乐节目电视化的做法,也受到了听众和观众的欢迎和认同。

2.音乐节目的融合与资源共享

在这一点上,最突出的就是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辽视春晚上的合作。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辽视春晚上明星资源和音乐资源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共享。辽宁文艺广播在辽视春晚播出后,精选部分优秀作品在文艺广播的《中国歌曲音乐先锋榜》栏目中打榜播出,并通过全国卫星音乐协作网成员台在全国范围内推介展播,扩大了辽视春晚的影响力,借助于广播这一大众媒体的传播平台,辽视春晚进行了可持续性的宣传推广。

3.听友服务类节目的资源共享和融合

这一点,在辽宁文艺广播《听友俱乐部》栏目表现得非常明显。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深度整合后,双方的二次营销效应得以彰显。《听友俱乐部》主动伸出橄榄枝,为来辽视文艺频道录制节目的诸多名人录制了适合在广播中播出的节目,并为他们举办了见面会活动。知名人士于丹、蒋雯丽、孙淳的见面会反响都特别强烈。在见面会活动举办时,文艺广播又得到文艺电视的配合,利用电视资源丰富了文艺广播活动的外延。

4.品牌活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这一点在辽视春晚上表现也十分突出。整合后的辽宁广播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全员动员,共同投入到辽视春晚的节目制作中,辽宁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在人力资源、节目编排方面实现了“一盘棋”效应,辽视春晚有了两个造势和播出的平台。文艺广播的采编人员全程参与辽视春晚的策划和采访。

辽宁文艺广播将辽视春晚的歌曲在前期的春晚预告中播出,并随时穿插参加演出的明星电话连线,即时与听众互动。辽视春晚现场,辽宁文艺广播的主持人、记者兵分多路,穿梭于辽视春晚的演出现场,进行现场互动连线直播,第一时间让听众通过辽宁文艺广播听到了来自于辽视春晚最鲜活、最直接、最生动的报道,使辽视春晚得到电视画面外的广播同步播出,丰富了辽视春晚当晚播出的最新信息,让听众和观众立体化地享受到了来自于四面八方的辽视春晚动态信息,同时也丰富了辽宁广播文艺节目的内容。

四、辽宁文艺广播的未来

最后,笔者展望一下辽宁文艺广播的未来。辽宁文艺广播将充分利用现代视频直播手段延伸网络在线收听和直播,使其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延伸到一个网络播出平台,最大限度地扩大文艺广播和文艺电视的覆盖面和受众群体。辽宁文艺广播将充分挖掘和利用辽宁文艺电视元素,力争在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播出平台上打造和拓展网络在线广播文艺视频播出平台,为辽宁文艺广播的品相提升,为辽宁文艺电视各类文艺活动的对外宣传拓展空间,营造文艺广播、文艺电视、网络在线收听收看三位一体的资源配置和节目共享空间。

作者:晓君

广播电视文艺管理论文 篇3:

文艺广播 与时俱进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文艺工作委员会走过了十年风雨历程。这十年,文艺广播经历了危机中求生存的阵痛,完成了从大而全的“综合台”到细分化的“专业台”的转变,在媒体格局中牢固地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十年,文艺广播顽强生存发展的秘笈,无他,唯有不断地改革与创新。

近十年来,文艺广播改革创新的步伐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中央电台音乐之声横空出世,吹响了文艺广播类型化的号角,到随之而来的群雄逐鹿,音乐、娱乐、故事、戏曲、评书、相声频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文艺广播经历风雨后,见到了彩虹。

这十年,文艺广播的改革创新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几乎涵盖了体制、机制、管理、节目等诸多方面。笔者在此提出几个问题供大家思考。

第一,频率管理与改革创新。经过这些年不断深化改革,全国文艺广播的体制、机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文艺广播有个特点,每个频率的人不多,承担的播出节目量却很大。这就给频率的管理者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他们必须思索怎样才能更好地配置频率人力资源,更好地发挥文艺频率反应灵敏、运转灵活、快速高效之优势,调动每个人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这是我们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频率定位与改革创新。从某种意义上说,受众是广播的“上帝”,如何让“上帝”满意是个大问题。这些年,文艺广播从“窄播”中受益,但类型化电台传播内容与信息单一的弊病也日益显现。今后将如何完善与发展?继承什么,放弃什么,增加什么,扬弃是门大学问。品牌是文艺广播的形象,是文艺广播的信誉,是文艺广播的核心竞争力,更是文艺广播实现经济效益的支柱。在全国范围内,文艺广播的知名频率品牌,有些在创收和社会影响力拓展方面已经面临“瓶颈”问题,如何防止走下坡路,需要我们去思考、应对。

第三,节目内容与改革创新。节目内容是文艺广播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再好的频率品牌,也要靠节目内容去支撑,正所谓“品牌优先,内容为王”。从这些年的情况来看,文艺广播节目在取得较大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节目同质化倾向严重,没有本台特点,更没有地域特色。其次是缺乏精品,精品节目是文艺广播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广大受众的迫切需求。文艺广播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这些年广电节目低俗、庸俗、媚俗之风屡刹不止,究其原因就是为了迎合某些受众、盲目追求收听率、收视率,忽视了自身品牌的建设。这与当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气候不相适应。

第四,人才培养与改革创新。优秀人才是文艺广播改革创新的第一要素。文艺广播要想大繁荣大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杰出人才、领军人才,要有一支顺应时代要求、业务水平过硬的高素质队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要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去改革弊端,避免荒废人才和留不住人才的状况发生。

改革与创新是文艺广播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由之路。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讲话中,将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放到了突出位置,并提出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

文艺广播为什么要不停地改革与创新?这是大形势使然。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有些东西过去行得通,现在未必行得通;有些办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改革措施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的条条框框,现在则需要大胆突破。

文艺广播这十年的风雨历程告诉我们:改革与发展是永恒的主题,而改革与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以创新求生存,以创新谋发展。创新是对过去的突破,是对传统的革新,是对现实的超越,是对未来的畅想。

最后,期望着文艺广播一年能上一个新台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添砖加瓦。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副会长 广播文艺工作委员会会长)

作者:安景林

上一篇:社区年度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干部年度考核个人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