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研究和探讨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以及创业促进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植物生产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与意义和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实践中新型的创业模式进行了探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1: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现实困境与对策研究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大学生毕业数量、就业区域选择和求职成本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从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以及学生求职的经费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特征,从结构失衡、就业市场和就业机会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就业市场现状,又从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地域倾向、用人单位、毕业生的生源地和家庭的观念分析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困境,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大学生;就业;困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6.103

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3项主要指标低于平均水平的地区。我国中部和西部大部分城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1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就业特征

1.1 强烈的就业地域倾向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来自本省,且农村生源较多。在择业时,大多数学生会着重考虑城市和家乡,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倾向。确切地来说,城市生源的学生不想离开目前良好的生活环境,尤其是处于省会的毕业生更不愿去农村发展。大部分农村人始终保持着落后的思想,认为当代青年人应该拥有一份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因此,农村“骄子”也不愿回乡村就业,而剩下的毕业生也大多回家乡参加当地组织的“三支一扶”等招聘考试,至少能够取得一份体面且稳定的工作。总之,大多数毕业生都不甘于“种田”,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

1.2 学生就业期望相对较高

經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仍然存在就业期望过高的现象,他们更倾向于稳定且高收入的工作,他们的就业观念还存在一些误区,如“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1.3 就业理性化,价值标准多元化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已经意识到了就业压力大的问题,因此在就业待遇的考虑上比较理性化,然而他们的就业观念依旧比较落后,没有跟上时代的变化,追求收入高、地域好、保障服务健全的工作,基本不考虑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有关就业价值标准的选择,同时注重自我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般情况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把经济收入视为首要条件,在就业选择上着重考虑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经济因素。

1.4 学生及家庭就业观念保守

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成长环境,因此家庭经济条件影响着就业意向及定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思想落后,仍然比较看重“铁饭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热衷于国有企业、公务员职业,不愿意进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导致人才市场不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开始扩招,大学生人数越来越多,传统的就业选择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所以有必要积极考虑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这些将会成为他们施展才华的领地。

2 经济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的现状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业市场的发展需要以必要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经济基础越雄厚,人才比例越高。相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人才供求失衡已制约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欠发达地区人才供求失衡,难以实现实质性飞跃,对比经济发达地区存在极不平衡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比例,导致就业市场失衡。

2.1 结构失衡,供求错位

2.1.1 人才专业结构失衡

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表现为国民生产总值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工业底子薄、现代工业水准低、数量少和就业机会少。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强,但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所占的的比重小,吸纳能力明显不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源主要来自本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人的观念比较落后、保守,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又不愿留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毕业生选择留在本地区发展。

2.1.2 人才供给失衡

经济欠发达地区不缺少基层服务人员等劳动力,但高科技技术人才、管理人员等对专业技能要求高的人才紧缺,从而产生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知识导向型岗位供不应求的现象。

2.1.3 市场需求失衡

专业市场供求失衡,表现为高校培养方向和经济市场需求脱轨,造成了毕业生就业市场需求失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有些高校还不能调节经济发展和市场变化的需求,学科设置不合理,学科内容落后,专业知识陈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社会经验欠缺,产生了毕业生专业与市场需求不符的结构性矛盾。行业需求对于毕业生就业难易程度有很大的影响,缺乏产业支撑的专业就业较难,反之则较易。

2.2 就业市场不规范

2.2.1 虚假就业协议现象突出

就业协议的制度有利于高校和教育部门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状况。然而,“虚假就业协议”现象较多,与设立之初的原则是相违背的。虚假签约严重影响了个人诚信并扭曲了就业统计工作。

2.2.2 五险一金问题未落实

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经济条件较差,大多属于“白手起家”,社会保障无法落实,对于医疗、失业、公积金等方面相对于发达地区学生需求较大,再加上目前鱼龙混杂的就业市场,许多用人单位并未落实五险一金这一基础保障,也成为就业市场的重要问题。

2.2.3 试用期过长

如果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对试用期了解不深入,就会陷入他们预设的“圈套”中。在当前毕业生供大于求、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下,部分大学生的基础法律常识欠缺,导致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某些用人单位的试用期过长,违反了相关法法规。

2.3 就业机会远远少于经济发达地区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有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家庭关系简单、社会资本匮乏,所以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着重凭借自己的综合实力,而经济发达地区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源”较为丰富,不仅可以凭借自己还可以依赖家庭。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经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存在显著的不利因素,就业歧视、就业不公平等问题普遍存在。

3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的现实困境

3.1 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

795万人,较去年增加16万人。自2011年以来,全国毕业生人数按照2%~5%的增長率逐年增长,近7年间累计毕业生人数达到5 075万人。

3.2 毕业生求职成本大幅增加

据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毕业生就业”课题组在2008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人均求职成本为

1 132元。2016年,中国江西网对该省80余所高校进行调查显示,有约35%毕业生的人均求职成本在4 000元以上。由此可见,毕业生求职成本大幅增加。

3.3 实践能力不足

经济欠发达地区毕业生的素质、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不能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许多高校在学生社会实践、实习方面薄弱,缺乏相应的改革措施。

3.4 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偏低

相对经济发达地区而言,部分偏远地区温饱问题都尚未解决或勉强解决,更无法顾及自身素养、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例如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形象气质相比发达地区欠佳,也没有发达地区学生的课余活动多,更别提琴棋书画等业余爱好,从而导致该地区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低于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

4 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困境的解决对策

4.1 加强求职心理辅导

大学生择业时一般具有较高的预期设想,但需要防止脱离现实。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受地域和院校的双重影响,在求职过程中,易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因此,在就业指导时,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帮助毕业生坚定求职的意志;第二,告诫他们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第三,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正确面对困境。

4.2 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高校亟须针对学生生源特征,从新生入校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化设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使之专业化、全面化,从实际出发指导学生,尤其针对“唯高薪”“铁饭碗”等落后就业思想,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合理定位,实现自我认知、自我剖析、自我选择和自我定位。

4.3 积极与发达地区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

精确定位,合理规划,促进就业市场需求与高校特色优势相匹配,将学生就业与实习有效联合。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应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建立稳中求进、能满足培训需求的实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动性。除此之外,高校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职业技能训练的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技和就业竞争力。

4.4 发挥家庭的职业选择导向作用

家庭是培育学生的重要场所,父母是最了解学生性格与优缺点。毕业生自身性格特点是择业的重要指标,他们想根据自身综合素质和性格特征寻找理想职业时,父母要成为毕业生的“好帮手”,发挥家庭的职业选择导向作用,帮助毕业生明确把握方向,清晰进行定位。

4.5 加大贫困毕业生帮扶力度

高校要积极向毕业生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贫困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采取规范化、规模化的贫困毕业生帮扶举措。第一,在择业时进行个性化辅导,尤其是针对如何获取招聘信息提供指导,并在求职过程中给予指导,提高他们的求职信心和自身能力。第二,创建贫困学生帮扶体系,指导贫困毕业生正确认识现状,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与问题,培养积极向上的乐观心态,坚决避免因贫困生心理问题造成的不良事件,帮助贫困生在精神层面实现脱贫。

主要参考文献

[1]桑碧桃.西北欠发达地区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探析——以某农业大学经管类学生为例[J].甘肃科技纵横,2014(5).

[2]陈志夫,梁继遍.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J].河北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3]童军.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7).

[4]李东.经管类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基于辅导员视角[J].科教文汇,2014(1).

[5]李秀娜,刘磊磊.欠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10).

作者:赵苗苗 王琛 杜亚利 陈海生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2:

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研究

【摘要】在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形势下,研究和探讨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以及创业促进就业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植物生产类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背景与意义和模式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并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实践中新型的创业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植物生产类;大学生;创业;模式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国家已迎来了高校扩招后大学生的就业高峰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比2010年增加30万,其中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人数亦急剧上升,但社会对植物生产类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幅却没有这么大,特别是农学、园艺专业需求量相对较低。并且将来的若干年内,毕业生总量将会持续增加,这对毕业生就业工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同时,植物生产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待遇较低,无法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进一步调整就业期望,更新就业观念,避免“毕业即失业”。自主创业是一部分有志青年的最佳选择,也是一部分就业期望值偏高的大学毕业生最好的出路。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急需大量的农业高级人才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农村去当农业企业家,以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最终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鼓励一部分植物生产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回家乡创业,既能充实农村的科技人才,又能带给农民新的思想观念,还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正适应了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

目前对于大学生创业的研究,很大一部分集中在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方面与大学生创业的实务操作,涉及大学生创业模式研究较少。而在创业之初如何选择合适的模式进行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在校学生因创业模式不对,影响学习或导致失败,选择合适的创业模式显得很重要。特别是大学生创业涉及大学生在校学习、就业以及高校素质教育、管理等诸多障碍。解决大学生创业的模式问题既解决“大学生应以何种模式进行创业”就显得极为重要和必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利于在社会形成对大学生创业的统一认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也会为大学生在进行创业实践时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提高大学生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

二、现行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及问题分析

创业模式指的是创业者为保障自身的创业理想与权益,而对各种创业要素的合理搭配。即创业的组织形式、创业的方式确定、创业的行业选择组成了创业模式。在创业之初第一个重要选择就是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创业模式,对一个创业者来说,一个真正好的模式,应该是适合自己的,即其有能力操作而且能把现有的资源有效整合进入的。一个适合的创业模式,未必需要投资一大笔资金,未必需要具有很大的规模,甚至未必需要一间办公场所或店面。有志于创业的人没有必要被一些所谓的理论束缚自己的手脚。只有勇于创新开拓就能有所突破,形成质的飞跃。

根据对目前大学生参加的不同形式的自主创业模式的调查,按照其组织形式我们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模式进行划分,主要包括四大类:个人独资(个体经营)和合伙制开个小店面或代理加盟创业,选择一些企业,凭借他们的品牌和质量开展业务;法人股份制的小型公司,多数由家长、亲戚作为后盾,出资支撑;依托一些公司凭借庞大的公司客户关系网进行创业,借助公司客源当作自己创业企业的客户壮大自己业务量;一些高新技术专业的大学生或者创业计划进驻创业园,以技术创业(包括高校有组织的集体创业)。

目前,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内创业成功的事例并不多见。植物生产类专业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农学、园艺方面的专业知识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教育。由于植物生产类专业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方面的教育和引导,因此他们往往缺乏创业的意识、知识、素质与能力。况且,绝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农学、园艺专业的学生,其家庭一般也不会支持子女去创业,都希望他(她)们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大学生受过完整的专业理论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大学生自主创业往往会遇到挫折。植物生产类专业大学生的创业大多集中于农业生产、加工和销售,或者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方面,其前景一般不如高科技产业那么显著,虽说不一定需要太多的启动资金,但是所需的经费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农科大学生来说往往是一个可观数字。

三、实践中新型的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自主创业模式及探讨

根据调查,目前在校生自主创业比较多,虽说有零星的成功者,但更多的是面临失败,或中途夭折。究其原因,大学生不具备进入市场的经验,不能理顺各种人事关系与产权关系,大学生缺乏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为了培养学生市场意识和创业意识,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实践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业平台,让他们早日步入社会,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为贫困生开辟一条勤工俭学的道路,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

(一)“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化”工作室—“专业合作校园公司”模式

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于2002年成立了“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自主创业工作室,由农学专业2002级学生竹文坤担任总经理,农学、园艺、经管以及法律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的创业团队。该创业室依靠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由教授队伍作理论指导,并通过聘请知名企业的技术员与企业家为顾问给予实战经验的指导。在创业室内部成立了野生植物资源收集与评价部、野生植物资源繁殖与栽培部、野生植物资源贮藏与加工部等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和市场拓展部、中介服务部、行政办公部等与专业不相关的部门,学生根据自身的专业与特长选择创业的内容。在管理上突破学生团队的管理模式,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和企业的管理模式,对学生实行业绩奖励与聘任制度,同时由指导老师监督制。九年来,有200多名学生参与了创业活动。为了更好的开发和保护本土野生植物资源,自主创业工作室针对四川省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火棘、刺梨、树莓、半夏开发程度低、开发利用方式落后、资源保护性差的现状,通过咨询相关教师以及和科技企业合作,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开发前景,指出四川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应重点加强的工作。创业室的第一批成员中,有10人毕业后走上自主创业的道路,也取得初步的成功。2004年11月9日,对于“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与产业化”自主创业工作室来说,是一个充满成功和喜庆的日子: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他们的项目《野生植物火棘的开发与产业化》获得银奖。这一项目是经过校级、省级的严格考核后上交至全国竞赛专家组评审,最后从600余个项目中选出100件入围决赛。通过这种新形式的自主创业活动,让学生早日与企业亲密接触,融入市场,感受创业体验,培养大学生的市场意识,让更多有致于自主创业的同学在以后的创业道路上多几份经验,少走弯路。并且这种“专业互补,团队合作”的模式,可以集中不同专业大学生发挥互补优势,创业者中有懂财务、企划、管理、文案的,又有懂植物生产技术的,大家在专业上可以互补,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可能更加全面。同时大家可以从不同的渠道募集创业资金、疏通人际关系、获取商业情报等,有利于成功创业。

(二)“浪漫花果满屋”工作室—“产供销一体化”模式

“浪漫花果满屋”工作室成立于2005年3月,由学院提供一定的启动资金,免费提供学校种质资源圃和农园基地0.66hm2土地等资源。工作室以种植鲜花和无公害水果蔬菜为主,工作室参与者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农学和园艺专业学生。在生产上,生产技术部成员通过咨询指导教师以及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紧密把握市场动向,把最有市场前景的鲜花、水果和蔬菜种植在基地上,并通过与本市内有实力的园艺科技企业合作,把名、特、优、新、稀的园艺产品引种到生产园内。在营销策略上,积极利用我校学生自建的两个学生论坛:酷谷和蚂蚁脚下以及QQ进行网络发布与宣传,同时利用学校广播站、报栏、宣传栏免费宣传并印刷宣传品,分宿舍发放,采取密集战略。在水果蔬菜的销售上,根据不同的水果蔬菜产品售给不同的顾客,如:草莓、香瓜﹑番茄﹑黄瓜等可生食产品,售给在宿舍区内的学生;必须熟食的产品则销往学校食堂、校内快餐店或饭店等,做到定单销售。在鲜花的销售上,则充分利用情人节、教师节、元旦节这些特殊的节日,开展现场售花与电话预约送花活动。这种新形式的自主创业活动,与植物生产类专业紧密挂钩,所有成员均全程参与从种植到销售的整个过程,既充实了课堂理论知识,又强化了实践动手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弥补了植物生产类专业学生所缺乏的市场意识以及市场竞争力方面的知识。“浪漫花果满屋”自主创业模式的出现,与传统创业模式相比,更加注重学校与社会两者间的契合点,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小规模做起,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在管理形式上也有所突破,是一個比较成熟的新的尝试,这是大学生创业的比较理想的过渡期,成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跳板,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科技助农种子(苗)”工作室—“零起点全面参与”模式

2003年,“科技助农种子(苗)”自主创业工作室成立。工作室在运行前没有花一分钱的运作资金,学校为工作室提供一个50平方米的房子,优良的水稻、小麦、蔬菜和花卉种子以及各种果树苗木全是我院教师研制的良种,这些种子(苗)全部由学院赊给工作室,待其销售完毕后再结算,这样,工作室的运转就实现了零起步。“科技助农种子(苗)”工作室工作人员主要由农学和园艺专业学生构成,开展工作的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寒假。过年回家带良种在我校已成传统,每年,学生都会自发地购买我校老师研制的良种。最初,学生们只尝试着买一点,但由于效果好,第二年便一两百、甚至四五百袋地做起了批发,正是看中了这一需求,“科技助农种子(苗)”工作室应时而生,并且逐渐壮大。学生们购置良种回家乡的风尚,极大地激发了老师们的科研热情,我校水稻研究所研究的B优827、B优811、红优527、C优多系1号、冈优2009等水稻新品种正在随工作室的辛勤工作而向全国适生区推广开来。“科技助农种子(苗)”工作室更加注重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坚持以“培养21世纪综合型人才、普及良种知识、推广新品种、涉足良种经营管理行业、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完善个人”为根本出发点,以“立足西科、走向社会”为指导方针,以“创新性、可靠性、高效性”为活动原则,实现了科研成果、大学生、农民三结合,使工作室成为了成员步入社会的一个平台。该种模式参与自主创业门槛低、风险小、参与面广、见效快。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2010年度素质类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对培养植物生产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编号:10xn0189)。

作者简介:

张猛(1978—),男,四川南充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园艺植物栽培。

周凌燕(1982—),女,四川遂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作者:张猛 周凌燕

农科经管类大学生就业论文 篇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分析

[摘要] 面对近几年我国每年有700余万高校毕业生的现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通过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在分析研究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了观察判断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10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对其进行验证,以期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社会赋予高等教育的职能主要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高层次的专业化教育。作为高校,已经意识到了目前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状,许多高校已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开始注重培养有国际视野、独立思考能力、社会责任感、有文化修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大家知道,传统的教育评价往往是以学生在校期间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标准,评价形式过于单一。虽然近几年随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一些高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我国高校也在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但仍然存在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指标体系不科学等问题[1]。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由于具备经济及管理基础知识而具有创新创业的先天优势,如何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行科学地评价,如何使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具有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进而使其服务于高校大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经济管理类学科是文理渗透的综合性学科,而与单纯的理工科和文史类学科的学生相比,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无论是在思维方式、学习方法还是创新实践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

(1)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理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可以通过严格遵照公式、定理来进行推理,从而来寻求标准答案;而文科生则偏重感性思维,往往是抓住问题主旨后进行发散式思维[2]。而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则是综合了以上两者的特点,既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又能够发散延伸。因此,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会更仔细、透彻,具有独到的见解,具有良好的创新创业潜力。

(2)从所学知识的角度来看,经管类学科的学习更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求学生能够实时关注经济动态,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但由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仅靠课堂的讲授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因此,就需要经管类专业的大学生具备较强的自学能力。

(3)从创新创业要素的角度来看,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并不能像理科生那样通过不断的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很难拿出实实在在的甚至是看得见的科研成果,因而往往会忽视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经管类学生来讲,只要是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运用科学理论与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特别是经济管理领域进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2013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2013GG015)

[作者简介] 郑晓燕(1963-),女,山东乳山人,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行开拓性思考,特别是在解决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时,都会激发出他们的创新创业思维。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决定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和创新创业成果与理工科和文科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对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的设计也应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和学生特点,在阅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通过有针对性的与专家、经管类专业教师的深入探讨和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座谈,初步建立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全面考虑了影响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各个因素,主要由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指标组成(见表1)。

表1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评价标准

A 创新思维

能力B1 观察判断能力C1 观察的敏锐性;理解认知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

发散思维能力C2 直觉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C3 逆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创新知识

能力B2 专业知识能力C4 专业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程度;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多学科交叉贯通能力C5 跨专业选修课程情况

信息检索能力C6 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检索信息的能力

创新创业

实践能力B3 实践创新创业能力C7 知识、信息综合运用能力;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情况;到企业或单位实习,获得相关工作经验情况;参与教师有关课题,提高动手能力情况;参加专业兴趣小组或社团活动情况;参加专业技能训练及培训情况

实践创新创业成果C8 发表学术论文、发明创造情况;参加全国、省级专业技能竞赛获奖情况;在校企合作、创业实践中锻炼和取得的成果

非智力

因素B4 表达沟通能力C9 与人沟通表达能力情况

创新意志C10 强烈的从事创新活动的期望情况;遇到困难、意志坚定、不怕挫折、奋发有为积极拼搏的精神

可根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标准进行打分,根据分数将创新能力划分为四级,分别为I级,得分≥85分,创新能力很强;II级,得分为70~85分,创新能力较强;III级,得分为60~70分,创新能力一般;IV级,得分为<60分,则认为创新能力很差。

三、经管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实例

本文以德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创新创业实例进行评价研究。

(一)构造判断矩阵

针对上一层次的某因素,选取本院相关专家、领导、教师对各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重要性程度按1-9赋值(重要性标度值见表2)。

通过对两两比较结果的汇总分析,得到如下判断矩阵(见表3至表7)。

将判断矩阵中的每行元素连乘并开4次方,归一化后得其相应的特征向量为(0.4017,0.2319,0.3053,0.0611),其最大特征值

4.1532。

对其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CI=0.0511,CR=0.0511/0.90=0.0568<0.1,所以此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二)确定评价体系各单层次指标权重

利用方根法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特征向量代表该层次各因素对上一层次某因素影响大小的权重。

(三)进行一致性检验

对于经过两两对比所得的判断矩阵,塞蒂提出了要进行满意一致性检验,而将作为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当判断矩阵维数比较高时,认为当一致性比CR=CI/RI<0.1时,该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否则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其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3]。

(四)确定评价体系层次总排序权重

依次沿递阶层次结构由上而下逐层计算,即可得出最低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即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i,见表8。

(五)综合得分

由各评价指标的权重wi和其对应的指标得分xi,即可得各评价指标的综合得分S,按S值的大小可对各待评价样本进行综合评价。

其中,S= (1)

表8 经管类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权重

一级指标 权重 二级指标 权重

创新思维能力

B1 0.4017 观察判断能力C1 0.1826

发散思维能力C2 0.1826

逻辑思维能力C3 0.0365

创新知识能力

B2 0.2319 专业知识能力C4 0.1054

多学科交叉贯通能力C5 0.1054

信息检索能力C6 0.0211

创新创业实践

能力B3 0.3053 实践创新创业能力C7 0.2544

实践创新创业成果C8 0.0509

非智力

因素B4 0.0611 表达沟通能力C9 0.0306

创新意志C10 0.0306

例如,可以由学校的院系领导、辅导员、任课教师以及学生代表分别依据10个指标的评分标准对某学生进行打分,分数分别为:x =(80,76,90,82,75,80,85,84,80,72)则由公式(1)可得S =80.5572,则该学生的创新能力属于II级,创新能力比较强。

四、小结

本文从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四个方面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具体计算出了各指标的权重。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可操作性强。通过应用此模型,能避免评价者个人主观臆断的缺点,较好地保证了评价工作的客观性、适用性和操作的便利性,也能较好地发现创新能力强的学生,较为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同时,从所得的指标体系权重可以看出,观察判断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在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评价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我们在这一领域的探索,对今后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在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培养着力点的把握上提供一定的借鉴,为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大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汪芝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4):131-132.

[2] 田勇,张艳,宋煜姗.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190 (4):119-122.

[3] 张磊.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0(5):75-77.

[编辑:何彩章]

作者:郑晓燕 李玉霞

上一篇:建筑工程建设施工技术论文下一篇:我国农业利大于弊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