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行难四辩稿

2023-05-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知易行难四辩稿

知易行难一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观众,以及对方辩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辩题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我方的观点是,知易行难。

在讨论这个辩题前,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知的定义是懂得,认识,学习,行是实行,实践的意思。行可以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种。而知易行难的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比较容易,实行其事比较难。其次,今天我们讨论的 “知”与“行”两者都是一个过程,并且我们必须把这两者放在同一程度做同类比较。最后,今天我们这个辩题应该放在当今社会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讨论才会有意义。

下面我从以下三点阐述我方观点。

第一,知易行难是人类改变社会的必然规律。在人类改造自然中,谁不知道只要植树造林就能绿化沙漠,可是为什么花上这么多时间我们的土地还是以惊人的速度被沙化?可见,我们的一举一动都在受着自然环境的制约;在科技方面,从获取科学经验的理论知识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认为当速度超过光速时,我们便能让时间倒流,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人们也只能是对这些理论叹息,那是因为将其变为现实,还受到许多技术上的制约。实践远比得到这些知识理论难得多啊!

第二,知易行难是道德法律上不断被证实的道理。从幼儿园到长大成人,不管是老师还是我们的父母,都一直在教育我们什么是道德法律,但是现实生活中,到底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些呢?环顾当今社会,社会问题日益严重,老人摔倒无人扶,女童被碾没人救······这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我们得到这些道理难,而是救死扶伤的呼唤敌不过客观现实的制约;正如法律的规定,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从不同渠道获得法律知识,那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是,黄赌毒泛滥,犯罪猖獗,贪污贿赂事件仍是层出不穷,那是良知的呼喊敌不过利益的诱惑啊。正是行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才导致了人们对道德法律行使的困难。

第三,知易行难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小事中的逻辑。不仅是在这些大事上,知易行难,在一些日常小事中我们也经常知易行难。我们都知道好习惯需要慢慢培养,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但是有多少人能不懈坚持呢?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日复一日呢?并不是我们不知道这些,只是我们行的时候才发现是那么的困难。不管是女生热爱的减肥事业还是男生钟爱的游戏战略,这些不都充分证明了我方观点吗?不是我们懂得的过程困难,难的是克服制约行的因素啊!综上所述,不管是改变社会、遵守道德法律这样的大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我方都坚持认为知易行难。谢谢大家!(990)

第2篇:知难行易or知易行难 辩论赛 反方四辩总结稿

辩论赛:知难行易or 知易行难

反方知易行难四辩总结稿

我方坚定的认为知易行难。首先让我们全面阐述一下今天的辩题,知易行难就是认识事物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我方一辩在立论时就已经特别强调,知是对事物的一般性了解,而非对方所说的持续过程。知易行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科学方面: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一直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现在博士、硕士

也颇多,我们掌握了很多科学知识,但在将其运用于造福人类生活方面依然困难重重。现今,能源告急,各国都知道核能无疑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关键,也有很多国家在运用核能,但日本等国却多次发生核泄漏事件,造成无数人员伤亡,难道对方辩友要说这是行易吗?众所周知,转基因大米的问题现今争议颇多,这分明是我们知了转基因大米可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知了如何制造该产品,却行之维艰啊!

道德方面:从小的教育,潜移默化中,我们已经接受了诸多道德的熏陶,明

确了法律规范,仁义礼智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不遵守社会道德、违反法律法规的人比比皆是。现今诸多丧尽天良的贪官污吏,他们良心泯灭的无知行径恰恰说明了行难啊。人们不是不知,只是自身的弱点和缺陷,如懈怠、贪婪、欲望等社会环境因素导致行难。人们不是不知何为善、何为恶,只是无法自我约束,知而不行。今天,难道大家能够说,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开车撞人后,再连捅八刀直至受害人死去的时候,不知道他不应该杀人吗,不,他知道,只是在那一瞬间,他被自己的利欲冲昏了头。纵使退一万步讲,人人都是活雷锋,都要努力做好事,但社会环境导致行依旧很难,如众所周知的彭宇案。现今,网友戏谑用一句话可以证明自己是土豪,“老人倒地,随便扶”,这不恰恰说明行难吗?

生活实践:外部环境的不可确定性和变化性对行的诸多限制,人们往往是认

识了规律,得出了解决方案,却因不得天时、不占地利,使得实践之路坎坷崎岖,荆棘满布。大学五年的学习生活,难道我们就具有行医的资格了吗,就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医生了吗?不我们依然需要去行。所以,行更难。

最后,我方特别强调,知易行难并非让人们畏难而退,而是要勇于力行。明白了知易行难,才能更好的协调知与行间的关系。

第3篇:四辩稿

今天对方辩友指出几点说明企业用人中才的重要性,但其论证过程仍存在漏洞。下面请允许我指出对方的几点主要漏洞:

第一:对方指出企业用人,即说明他已经有了高层管理者,只要高层德才兼备,用人便不会出现大的漏洞。但请对方辩友注意,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个公司的发展最终依靠的还是众多的中下层员工。若在用人时过于重才而忽视德之品性,如何保证不会因德的欠缺而影响决策的执行力和公司的凝聚力,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第二,您方指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则要靠有才之人推动发展。但又有话说,只有方向正确,才不怕路远。三鹿集团曾带领中国奶制品的发展,但就是因为品德方面出了问题才会有三聚氰胺事件,伤害无数无辜儿童。您说要实现企业的发展带动社会的进步,那请您告诉我,这种发展就是您所追求的吗?以这种方式实现的社会进步能算是进步吗?

首先,以德为先利于保证企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古语有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导向,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相对于才而言,德更为根本,德的高低,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关系到企业存亡。洪应明在《菜根谭》里指出,“德者事业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栋宇坚久矣”。故若想企业根基稳定,长久发展,必要以德为先。

其次,以德为先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我们在此所论述的德是在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作为人的一种诚实守信,敬业负责,团结自律等品德。在德才兼备的基础上,如果员工具有这种在品质,企业优先录用此种人才,将更利于企业内部的团结,利于凝聚力的形成,也更利于企业决策的准确执行,从而推动企业健康持久发展。

最后,作为国民经济细胞的企业不应只考虑自身的发展,更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价值 观。层出不穷的三聚氰胺、瘦肉精、毒豆芽、地沟油事件让我们没有了信任感,社会陷入信任危机,价值观几近颠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经济细胞的企业若不注重自身行为,影响到的是社会的稳定。而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注重社会道德的企业,必先有一批具有高尚道德的员工,这样的企业才具有社会存在价值。

其实今天我们双方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但丁曾说:“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联想创始人柳传志亦言:“内部培养,循序渐进,以德为先。”从善如登,从恶如崩,企业用人以德为先,不一定就能立竿见影地转化为生产效益,却可以使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而若不重德,也许会在短期内牟利,却也一定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企业用人以德为先,企业家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

谢谢大家

首先,要明确一点,今天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企业用人观的问题,德才之辩千古难清,纵然我们再多地分析,也无法辩论出来德与才谁更重要。

最后,我方倡导以德为先并不是在否认才的重要性,德才兼备的人是我们企业发展所需要的。然在两者之中,站在企业长远发展战略高度,我方认为应该优先考虑德的因素,提倡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纵观整场比赛,对方辩友洋洋洒洒一大片,却终究没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呐。现在就让我带着大家一起来拨云散雾。

首先,对方辩友说企业的目标是追求营利,所以它在招聘员工时会去关注一个人的才是否有利于企业赚取利润。是,我们承认企业的营利性,但我们更想告诉大家的是,企业的发展应该是长远的,它所要求的营利更应该是长久的营利。一个员工有才,比如他知道怎么用石蜡、碳酸钙、海藻酸钠等来制造假鸡蛋,他知道怎么用工业废浆、滑石粉等来制造面巾纸。这些可不是一般地的寻常人所能做到的。但是我想请问对方辩友以及在座各位了,这样的企业能长久立足于社会吗?善良无比的你我会让他一直存在下去,来一点一点侵蚀我们的生命,动摇我们的社会吗?绝对不会!

对方辩友还提到,技术更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的,我方从不否认技术的重要性。但对方辩友不能舍本逐末,只见其表不见其里呀!如果不是孜孜不倦、追求上进的品质,如果不是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又哪来那源源不断的才智与才能,又怎么能推企业的发展?显而易见,只有通过德的激发,我们才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增长才干,我们的企业才能欣欣向荣。

对方辩友又说了,企业在招用员工过程中,更方便对才进行考核,却很难对德进行评判,那我就要问了,难道难判断就意味着不重要吗?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企业用人,德才何者为先的问题,而不是何者更容易被考量呀对方辩友。更何况,谁说德难以考量,事实是越来越容易被考量,志愿者证、见义勇为勋章、道德风尚奖是对德的肯定,《就业推荐表》上有一栏便是对毕业生的道德评价,人事档案中更有品行考核记录表,还有银行的信用记录、移动联通电信的黑名单,这些都可以成为德的考核依据。再者说,我们强调企业的用人不仅仅停留在招聘过程,而是而且更应该是包括录用之后员工在企业中发挥效能的整个过程,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企业在使用员工的整个过程中,完全能够考量出他的真实德行,而不是应聘时可能存在的伪德行。

在座各位,当你未来的孩子吃了毒三鹿,当你被送入了莆田系,当你听闻楼歪歪与楼脆脆,当你看到钱三桥之坍塌,当你的吃穿住行都出了问题,你有何感受?我们恨,我们痛,我们悲,我们忧,就在这恨痛悲忧之间,我们的内心在呐喊,满是疑问地呐喊,我们的企业到底怎么了?难道是因为员工的才华还不够出众?当然不是!那是因为他们的才智缺乏了道德的正确指引。而正是这种缺乏,使得企业股指下跌、市场占有率降低甚至关门大吉。

我们知道,员工道德构筑企业道德。企业要想源远流长,在用人上必须以德为先。我们的企业似乎在追求利益这条道路上走得太快了,忘记了等一等自己的灵魂。德,将是照亮企业发展之路那永不暗淡的璀璨之光!谢谢大家!

大家好!对方辩友始终强调“才”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如何重要,那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才”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才”当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吗?当然不是,才能不论高低外只有转化为创造性劳动,对企业、对社会做出了积极地贡献才有存在的意义,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对企业是否忠诚,是否有强烈的责任心,这是企业用人时,对道德的最起码要求。古今中外的大量案例表明,那些才高德寡之人为企业带来的不是效益和回报,而是损失、是灾难、是灭亡。简而言之,有才无德,才将不才。

再从企业存在的意义、价值来看,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这只是手段、是方法,企业存在的终极意义是积极履行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和人民谋求福祉。在最近的“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后,企业界慷慨解囊,争相踊跃为灾区捐款,一些捐款不及时的企业甚至遭到了社会舆论的谴责。再如我们的振业,“创造价值、利益社会”是我们企业理念,创造价值是方法,是手段,利益社会是企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都是高度重视社会效益,承担社会责任的集中体现啊!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注重社会道德的企业,必先有一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员工,这样的企业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样的企业才具有社会存在价值,这样的企业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和辉煌。

刚才,我方已经从德是为人的基础和根本、是促进团结协作的前提、是企业长足发展的保障三个方面充分阐述了“企业用人,德才兼备,德重于才”的观点。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既重视德的重要性又不抹杀才的积极作用,坚持德重于才,而非等量齐观。

第4篇:四辩稿——感恩,精神重于物质

四辩稿

谢谢主席!各位评委,各位观众,对方辩友,大家晚上好!今天很高兴能和电计系的同学一起讨论今天的辩题,感恩,精神和物质哪个更重要。对方辩友的发言十分精彩,但实在有些观点错得过于离谱。

1、 对方辩友一直在强调“如果没有物质”和“物质是不可或缺的”,而我方从未否认感恩中物质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不止一次地强调了我们是在精神与物质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进行讨论的。在此,我善意地提醒即将发言的正方四辩能够注意到二者的同时性。

2、 对方辩友一直纠缠于“物质表达感恩”,而我方一辩稿中已经明确地指出“感恩,是发自内心地感激一切,既然是由心而生,那么体现的就是一个“心”字。感恩,其本身就是精神层面的。那感恩的实质是什么呢?感恩精神。而对方辩友始终对感恩的实质避而不谈,屡屡逃避我方问题,是否也是自觉理亏呢?

3、 对方辩友一直在重复“物质回报”,那为什么我们今天讨论的是感恩而不是报恩呢?对方辩友岂不是还没有理解到今天的辩题?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唯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记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

诸如此类的问题对方辩友屡“犯”不爽,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再次论证我方观点。

1、 感恩精神长久性与物质的短暂性。

2、 精神能够弥补物质的不足,而物质不能填补精神的空缺。(震跨的房子可以修起来,震跨的精神是说修就能修么)

3、 感恩精神影响力的广泛性和积极性。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感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更是一种处世哲学,是生活中的大智慧。感恩,是一种歌唱生活的方式,它来自对生活的爱与希望。

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就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我们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思想,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与不幸。

记得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其中有几句印象深刻: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会珍惜。 如果说,爱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那么,因爱而生的感恩之心则是爱的升华:当爱成为一种鞭策,当感恩成为一种自觉,当我们真诚的鸣谢他人,我们的生活将因此而更加美好!+

第5篇:保护弱者辩题四辩稿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学们,对方辩友,大家好!我方的观点是保护弱者是社会的倒退。我方相信,在今天的辩论赛里,能够胜出的一定是强者,而不是受到保护的弱者。这一点,相信对方辩友对此不会有任何异议。

首先,保护弱者会让弱者产生依赖感,甚至会使弱者更弱。强者和弱者是相对而言,在更强者面前,强者也成了弱者,在更弱者面前,弱者反而成了强者!!而且强弱也是会互相转化的,或者说强弱是人在一生中反复处于的不同状态!!由于人的可塑性,和一些不确定因素,强者也会成为弱者,弱者也可以成为强者(有些啰嗦,调到结尾吧,应该开门见山的说保护的坏处).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忧患意识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而过度的保护,会让弱者失去变强的意识。缺乏磨练,只会守株待兔会不会让弱者更弱呢?敢问对方辩友,如果我们一味保护弱者,而弱者一定会对这种保护产生依赖性,这样以来,弱者在过度的保护中完全没有变强。那些原本可以变强的人完全失去了变强的意志,变得越来越弱,这难道不是社会的倒退吗?就像动物园的动物放归到野外无法生存一样。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其次,保护弱者不利于社会公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现如今,社会无不在强调一公平为竞争原则,而对弱者采取保护明显不符合优胜劣汰的竞争原则。奥运会就最好的例子。对于中国足球这样的弱队,难道我们也要遵循保护弱者的态度,让中国足球队直接晋级吗?进一步说,从整个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当今社会既不是要只维护强者的利益,从而抑制弱者公平成为强者的机会;也不是要白白去养一些以弱者自居不劳而获,打击强者的积极性.而是要保持一种公平的转化机制和状态,即人在弱者状态,给予一定的辅助,以保障他可以依靠自身的努力有机会成为强者,同样限制强者,以防止他依靠自身的强势地位以侵犯弱者

公平发展的机会!!而一味的强调保护弱者,却是对社会公平的破坏。

保护弱者代表了弱者在这个社会上即使不奋斗,不劳动也具有生存的权利,进而代表了弱者的吃,住,行都没有后顾之忧。因为有保护,无论发生了什么,无论做事与不做事都不会没有吃,没有穿,没有住,我们还去奋斗什么?!“我是弱者”的一声呐喊,我的吃穿住甚至行都有了保障,强者们你们在前面干活吧!奋斗吧!我是弱者,你们要把自己创造的劳动财富无条件给我!你们要保护我!请问,这样下去,对方辩友你们怎么能不承认社会会倒退呢?如果对方辩友是一个企业老总,你会选能力强的还是能力弱的呢?

再次,尊老爱幼原本就是中华民族的社会美德,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基本社会道德和社会情操,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而保护,却是一种刻意的行为,是每个人基本社会道德之上的,如果,如果对方辩友把帮助老弱病残这样的事情都归结为刻意的保护,那我试问,这个社会的基本的社会道德何在?我们自毛主席建国以来,都在一直倡导大爱,无私的爱,奉献的爱,互助的爱,到现在的胡主席都把提倡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己的执政之本,力量之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传统美德,还需要我们用刻意的保护这样的形式去实现吗?我们的答案是不用的。

最后,我方要指出的是,对方辩友不要一直混淆保护与帮助的范围,我方认可保护和帮助有交集,但帮助并不等于保护,对方指出的一些例子是帮助,但不是保护。保其护,并不是帮其助。

当然,我们不是指应该对弱者不闻不问,任由其自生自灭,我们应该去帮助弱者。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正如自然界赋予植物以毒刺等生存技巧,不是保护弱小,而是让它不断强大,从而继续生存一样,我们也应该摒弃保护去帮助他们,根除其弱的本性,让他们强大,毕竟强者不是保护出来的,而是磨练出来的!对方辩友,难道你们不认为这才是我们应该对弱者的正确态度么?我们的答案是就是要用这样的态度。

第6篇:情商比智商重要 四辩稿

大家好,下面我将对我方立论进行补充说明: 第一,从个人发展来说,情商在控制情绪,获得幸福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智商与情商是人的两种能力的体现。我们今天的辩题是,在现代社会,智商更重要还是情商更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日益复杂和多样化,人们的情绪生活更易受到破坏。所以我们要善于调节情绪才能获得幸福,显然,情商更重要. 第二,从社会角度来说,情商对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物的关系有重要的作用。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更加需要人们的合作,需要集体智力的发挥。在这种情况下,情商更重要。

第三,现代社会发展目的就是让我们每个人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的生活就需要情商来调节好人际关系。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现代社会需要高情商,尤其在当今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更加复杂,更加密切,生存在社会中处理好人际关系显得异常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EQ现在受到商业界、学术界以及众多人士青睐的原因。我们都不是天才,所以说我们都只是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真正让我们持续运作的动力不是高IQ而是真感情。社会在考验着人们,只有历练出高情商,才能在人才济济的芸芸众生中占据优势,才能更好地顺应时代和潮流,成为有用之才,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综合上诉,我方坚定不移地认为: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上一篇: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新领导任职表态发言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