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方言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海城高跷秧歌是一种深受民众欢迎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是集音乐、杂技、戏剧、舞蹈为一体的艺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海城,无论是祈福祭祀,还是赛会迎神、节日、庆典,都需要高跷表演,由此可见海城高跷秧歌在海城具有重要的地位。探析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十分重要,有利于促进海城高跷秧歌的发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东北方言民间艺术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东北方言民间艺术论文 篇1:

东北方言中多能动词“整”的语义分析

摘 要:本文对东北方言中的多能动词“整”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语义进行分析,“整”的宽泛性、概括性和模糊性使它在东北方言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关键词:东北方言 整 语义分析

一、引言

“整”字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多义项、多功能的单音词,既可以作形容词,也可作动词。在东北方言里“整”更多地作动词用。东北方言与东北人豪爽、直率、幽默的风格十分吻合,东北方言以其特殊的语言形式,幽默的语言风格深入人心。东北方言源于多元文化的融合。民国时期的“闯关东”,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安徽等省份的人大量涌入东北,再加上满语的影响,就形成了现在的东北方言。随着近几年东北电视剧和东北小品的热播,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东北话,东北话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二、“整”的语义特征

作为多能动词的“整”在东北方言中运用很广,几乎所有动词都可以被“整”替代,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意义。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泛义动词“整”在不同语境中表现的不同意义。如:

一个农村女孩子被一个男孩子污辱了,女孩子的家长就把男孩子叫到家里,双方进行谈判。下面是双方进行的对话:

(普通话)女方母亲:“看你把我家女儿污辱了,叫她以后怎么生活啊?”男孩子:“你们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呗。”女方父亲:“小子,你不把这事处理好了,我就杀死你。”后来双方协商好了,和平解决,男孩子应该娶这位姑娘,然后父亲说:“现在没事了,事情处理好了,把衣服收拾一下,弄两个菜,弄点酒,我们爷俩喝点。”

(东北方言)女方母亲:“看你把俺家闺女①整地,让她以后咋②整啊?”男孩子:“你们说咋③整就咋④整呗。”女方父亲说:“小子,你不把这事⑤整好了,我就⑥整死你。”协商好了之后,父亲说:“现在没事了,事情⑦整好了,把衣服⑧整整,再⑨整两个菜,⑩整点酒,我们爷俩整两口。”

上例中的东北方言部分有12个“整”字,每个的意思都不大相同。《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为:①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完整(跟“零”相对)。②整齐。③整理;整顿。④修理。⑤使吃苦头。⑥搞;弄。

上例中①、⑥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弄”。②、③、④、⑤、⑦的意思,基本上是“办、处理”。⑧的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词“整理”。⑨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做,做菜”。⑩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喝”。

下面例句中的“整”字具有完全不同的语义:

(1)做个整个鸡。(完整)

(2)你整个东西去。(找)

(3)我一定要整他。(捉弄、陷害)

(4)你别和我整事啊。(捣乱、搞破坏)

(5)你别和我整那些没用地。(说、讲)

(6)我没钱了,你出去整点钱呗。(借)

(7)趁着公交车上人挤,去整点钱花。(偷窃)

(8)你出去整点消息。(收集)

(一)“整”作形容词

《说文解字》:整,“齐也,从攴从束从正,正亦声,之郢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整,整齐也”。“攴”是敲打,“束”是约束,使之归于正。合起来表示整齐,本义表示整齐。《现代汉语词典》:“整,全部在内,没有剩余或残缺,完整(跟零相对)。例如:

(9)我嘴要是那么灵,我把你说成七仙女,省得我整天看你那张老脸。(《乡村爱情》)

(二)“整”作为及物动词在东北方言中的应用

1.“整事儿”:掺和、捣乱、拿一把

(10)你啊,你就好整这事儿你!在村里给寡妇挑水,在外面儿给寡妇捐钱……这辈子就跟寡妇有缘!(小品《捐助》)

2.“整景儿”:搞花架子,形式主义,形象工程,多指说话人认为对方是故意做一些事或找一些借口

(11)事儿我都清楚,少跟我整景儿。

“整事儿”和“整景儿”都属于古今词,结构不自由,“整”后面不能加字,是有条件的组合。

3.搞,弄,做

(12)儿媳妇儿,整俩硬菜,来客了!(做)

(13)咋的了,哥们,让人给煮啦,整点易服芬吧。(服用,喝)

(14)看那隔壁那个小老三,这家伙一年扣个大棚,整了一两万块钱,瞅把他得瑟地,闺女送外语学院去了。(赚,弄)

(15)另外,把村委会毁掉,盖起二层小楼,周围修起一丈两尺高的围墙,围墙上边拉上铁丝电网。四角修四个炮楼,用民兵端着扎枪昼夜把守。整两扇大铁门把门一锁,门的后边蹲两只大狼狗。定做一个八斤半的锁头把门砸死。谁也别想进,你也别想出。(搞,弄)

(16)脑袋和脚整一起去了。(搞)(《乡村爱情》)

(17)我怎么和我爸一样,我是暗恋,他是明整,两个境界。(搞)(《乡村爱情》)

(18)气你还用花那么大本钱啊?一辆自行车就把你整回来。(弄)(《乡村爱情》)

(19)闺女别哭,待会儿妈给你整点饭儿,吃完赶紧回家吧。(做,弄)(《乡村爱情》)

(20)你说咋整啊?(怎么办)

(21)我回啥家啊?刚要有个家,就让你给我整个无家可归呀。(弄)(小品《捐助》)

(22)这节骨眼我哪能离开啊?我要看我那钱整哪去了。(弄,搞)(小品《捐助》)

(23)咱们两啥时认识的,你这都整不明白了,他们误会了。(搞,弄)(小品《捐助》)

(24)我再给你整个鼓你敲去。(弄)(小品《火炬手》)

(25)你别吃了。你说你这么会儿工夫你吃三盒儿了,你整得人家演播大厅到处都韭菜味儿,不爱跟你出来,你说,你这档次太低了。(搞,弄)(小品《小崔说事》)

(26)他搞他的民间艺术,我整我的出版物。生活上俺们互相关心,事业上互相帮助,怎么跟你形容呢。(做,弄)(小品《小崔说事》)

4.治理,修理,使人吃苦头

(27)这点儿小毛病自己就整好了,还用去修理部?(修理)

(28)屋里整得挺干净呀!(收拾、打扫)

动词“整”在东北方言里代替了其他动词,这不是临时借用,而是东北人长期约定俗成的。动词“整”后加数量词时,可以自由替换,属于自由组合。

三、结语

“整”在东北方言中作动词使用时几乎无所不能,无论在语义上还是语法结构上,都可以代替大多数动词,是使用范围极广的“多能动词”,与“搞、弄”性质非常相似。“整”在东北方言中不具有任何固定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语义场中才能体现。它所代表的意义不表示具体的动作过程,只表示动作状态,更趋向于表示结果,“整”和其他多义动词的不同体现了它的特殊性。“整”字语义的宽泛性、概括性和模糊性都使这个词在东北话中有很强的生命力,这对我们研究其他方言中的“多能动词”也有很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梁玉琳.从论元的角度看东北方言中“整”字的应用[J].大学英

语(学术版),2009,(1).

[2]贾彦德.汉语语义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马思周,姜光辉.东北方言词典[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

[4]徐吉润.东北方言词语特点拾贝[J].汉语学习,1986,(2).

(王博 西宁 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 810007)

作者:王博

东北方言民间艺术论文 篇2:

探析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

摘 要:海城高跷秧歌是一种深受民众欢迎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是集音乐、杂技、戏剧、舞蹈为一体的艺术,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海城,无论是祈福祭祀,还是赛会迎神、节日、庆典,都需要高跷表演,由此可见海城高跷秧歌在海城具有重要的地位。探析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十分重要,有利于促进海城高跷秧歌的发展。

关键词:海城高跷秧歌;“老?”;表演特征

0 前言

“老?”为东北方言,是老伴、老太婆的意思,在海城高跷秧歌中,“老?”是彩旦形象,是海城高跷秧歌中的典型形象,具有重要的地位,担负着传承文化、体现文化价值、彰显文化内容的重要作用。基于此,研究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根据表演特征研究“老?”在海城高跷秧歌中的价值至关重要,有助于海城高跷秧歌的传承与发展,提高海城高跷秧歌的知名度,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1 海城高跷秧歌典型人物的形成与发展

高跷秧歌是在东北秧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双腿上绑上高跷,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深受群众的喜爱。在一般情况下,海城高跷秧歌主要由14~16人组成,是迎神赛会、节日庆典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1]随着海城高跷秧歌的不断发展,其独特性日益凸显,海城高跷秧歌的独特性主要在于典型人物的形成与发展,下面进行详细阐述。海城高跷秧歌典型人物的形成具有阶段性,最初,秧歌本身没有典型人物,人物也没有典型个性,都是清一色的扮相,除了外貌与性别,没有其他差别,也无人物扮相的区分,更无法展示人物的个性。简而言之,当时高跷秧歌还未发展出典型人物特征,都是清一色的人物形象。之后,受到戏曲对秧歌的影响,高跷秧歌中逐渐增加了典型人物的扮相与表演,使海城高跷秧歌更具特点,人物特征更加明显。此时,人物扮相主要借鉴了戏曲行当中的扮相。

“老?”主要形容男性的老伴,是彩旦打扮,老太婆形象,在众多曲目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通常较为诙谐、幽默,主要代表作《王婆骂鸡》《铁弓缘》中的王氏与茶婆形象。[2]海城高跷秧歌典型人物的发展,尤其是“老?”的发展经历了以下阶段:第一阶段,清咸丰十年至清光绪十六年。此时期,海城高跷秧歌得到了快速发展,人数由十余人增加到三十余人,并在早期秧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秧歌艺人,促进了海城高跷秧歌的长远发展,并在长期发展与实践过程中互相切磋、互相学习,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形成了多元化的表演性艺术,以便适应市场化需求,促进技术的多样化发展,方便传统秧歌文化的传承。此时期,秧歌的形式主要是舞蹈。在表演中,歌唱表演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舞蹈比重越来越大,构成了相、逗、浪、扭等技法要素,展现出了高跷秧歌的表演特色。第二阶段,建国以后。建国以后,文化艺术得到了复兴与大力支持,海城高跷秧歌也迅速发展,并且不断进行创新与改变,丰富了艺术形式,使得舞蹈气氛更加火爆,更能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第三阶段,新世纪开始,海城高跷秧歌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 “老?”在海城高跷秧歌中的主要价值

“老?”的形象来源于东北农村,是东北农村保媒拉线、说长道短的老妇人形象,较为风趣幽默,形象活泼生动,是农村老太太的生活写照,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经过长时间的融合,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是海城高跷秧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典型人物“老?”在海城高跷秧歌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凸显地域特色,“老?”作为稳定的人物,囊括了丰富的人物性格,是当地人民的真实写照,不仅具有海域特色,还是东北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体现,是海城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域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传承舞蹈文化,海城高跷秧歌艺术是以民俗舞蹈为底蕴的,因此其有效地传承了舞蹈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民族舞蹈的多样性,增加了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

3 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

3.1 形象特征

“老?”是海城高跷秧歌中不可或缺的典型人物形象,虽然在秧歌队伍中没有固定角色,但是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形象特征如下:“老?”的形象特征主要以《王婆骂鸡》的形象为典型代表,诙谐、幽默,手持棒槌或者烟袋,表演夸张、表情丰富、扮相奇异。由于“老?”形象能够极大引起观众的兴趣,因此可以在队伍中随意走动,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老?”的人物形象来源于东北农村老太太,其人物形象的核心就是保媒拉线、说长道短。

3.2 动作特征

“老?”的舞蹈动作与东北秧歌动作差不多,扭法是一样的,夸张而不丑,带着一种喜庆的感觉,能够带给人喜悦的感受,主要特征就是大扭大浪。“老?”在风格处理上独具特色,时而嬉皮笑脸,时而羞羞答答,风格变化大,形象丰富。“老?”的动作多为十字步以及走圆场,静止时多为小碎步,手指动作多为手绢花,似女子舞蹈时的表演形态,较为妩媚。“老?”的动作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下面进行详细的阐述:

第一,舞蹈动作多为表演型舞蹈动作,以扑蝴蝶为例,从发现蝴蝶到小心翼翼地靠近蝴蝶,再到去捉蝴蝶,一系列动作都具有表演性。在戏剧中会呈现出层次性,一波三折,再加上“老?”表演中到位的表情表演,从没捉到蝴蝶的沮丧到捉到蝴蝶的开心,表情到位,具有一定的表演特性,情节丝丝入扣,表演惟妙惟肖。

第二,棒槌的舞法与执法,首先握住棒槌,其次反握住棒槌,之后捏住棒槌,之后经过单指棒、双指棒、分指棒、双抱棒、双掐腰等动作完成棒槌的舞法与执法,体现出“老?”的动作特征。[3]

第三,烟袋的执法与舞法,首先端烟袋,其次夹烟袋,表演者用右手的虎口夹住烟感的中端,之后绕烟袋花,端着烟袋做挽腕儿,最后端着烟袋用手腕划八字,以上就是烟袋的执法与舞法动作要领。

4 结语

海城高跷秧歌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獨具魅力的海域特色,不仅继承了东北秧歌的精髓以及表演风格,还构建了丰富的典型人物形象,增添了艺术气息与文化价值。由此可见,研究海城高跷秧歌主要行当“老?”的表演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陆欣欣.探析海城高跷秧歌典型人物扮相“老”的表演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6(02).

[2] 张淼.辽南高跷秧歌与人物扮相的溯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5(03).

[3] 王昕.广采博收 神韵依存——浅析李瑞林、战肃容教授东北秧歌教材建构的特征[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02).

作者:孙艺

东北方言民间艺术论文 篇3:

东北广播娱乐节目的本土化策略

【摘要】广播娱乐节目虽然没有电视娱乐节目起步早,但发展迅猛。就东北地区来说,东北方言娱乐节目在东北地区就很受欢迎。但是很多方言类节目为了追求稀奇和收听率,忽视了节目舆论导向问题,甚至哗众取宠,有媚俗化倾向。本文结合两档广播娱乐节目,探讨如何在保持广播娱乐节目本土化的同时,防止其出现低俗、媚俗的现象。

【关键词】广播 娱乐节目 本土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追寻精神上的愉悦。广播媒体作为娱乐节目承载方式之一,娱乐节目也慢慢的变成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东北广播娱乐节目中,比较受广大听众喜爱的有以下两档节目,一个是沈阳人民广播电台的《娱乐二人转》,还有一个是辽宁广播电台生活娱乐台的《娱乐双响炮》。本文就这两个节目,来浅谈一下,东北广播娱乐节目本土化。

一、立于本土,地方特色

对于本土化这一概念,李敬一先生在《中国传播史论》中提到:中国社会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现状,以及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传播事业发展的特点,也包括中华民族历史发展所呈现的文化传统和根深蒂固的传播观念。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本土化的概念,它包括当地独具特色的人文习俗、语言乃至思维方式要遵从以传播媒介所在的地域文化为受众认知基础的传播策略。地方广播电台因为与受众文化同根同源,与百姓的文化知识,生活习惯,语言体系,价值标准等方面统一,才容易被当地人接受。当处于同一地域时,受众与本地的广播电台总会有种亲和力和接近性,所以受众很容易接受身边的人和物,想了解身边和自己息息相关的生活和信息。

《娱乐二人转》是沈阳人民广播电台推出的“王牌节目”,在2005年6月1日开播,第一年收听率就达到了辽沈地区19家广播电台所有节目同时段排名第一,2007年荣获辽宁省新闻“名牌栏目”,沈阳广播第四届“双十佳”评选,获得“十佳栏目”和“十佳主持人”。节目一开始,主持人大兵就会以浓重的本土话向大家问好,“生活真灿烂,娱乐二人转,娱乐二人转,小心您喷饭,收音机前我最亲爱的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准时打开收音机,收听103.4,沈阳都市广播每天晌午头儿12点到1点,每天下晚儿黑5点半到6点半为您带来的娱乐搞笑,脱口秀节目——《娱乐二人转》,我是大兵啊!”从开场白中不难看出,此档节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本土化语言拉近了听众与广播节目的距离。

《娱乐双响炮》于2001年8月22日正式开播,经过多年运作,已经成为一档社会影响较广,知名度较大,收听率较高的节目。目前《娱乐双响炮》节目已经被近70个省市电台购买播出,基本上覆盖了全国。西藏、新疆、陕西、福建、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地都在播这个节目,并在当地反响强烈。不仅目标听众——青少年特别喜欢,也得到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听众的喜爱。很多听众甚至在网上社区还自发成立了“炮兵组合”、“炮迷俱乐部”。《娱乐双响炮》主持人蝈蝈、江南是辽沈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广播娱乐节目主持人。节目开始时,是一个模仿赵本山的演员用赵氏东北话说“想开心有绝招,别打针别吃药,下一个节目是,(话外音)娱乐双响炮,哎呀,都知道啊!别说了,开始了。有请娱乐双响炮节目主持人,蝈蝈、江南。这时主持人开始说:“欢笑纵情燃烧,音乐激情引爆,这里就是娱乐双响炮,大家好,我是蝈蝈,大家好,我是江南。”两个人在节目中体现出了东北本土语言的魅力,一句“杠杠滴”“咋的啊”“俺们东北都是活雷锋”瞬间就拉近了东北广播娱乐节目与受众的距离。

二、贴近生活,内容为王

从以上两个广播节目的收听状况我们可以看出,东北广播娱乐节目想做大做强,深入人心,就要知己知彼,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东北广播娱乐类节目,除了要在语言上本土化,还要在信息的选择和制作理念上与受众紧密结合,只有编排内容贴近受众生活,才能让受众更容易接受。

《娱乐二人转》在开播两周年时,推出了新闻趣说的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播出了很多与听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新闻。“都说最近猪肉涨价涨得厉害,知道啥玩意涨的比猪肉还狠不?告诉你,草绳子!前几天,海口工商局执法人员接到消费者举报,2月10日在三十三间堂(南亚广场店)检查一只总重1.2斤“螃蟹”时,发现捆绑螃蟹草绳就有3两,占总重的1/4。螃蟹贵绳子也贵,这3两草绳子的价格,按每斤88元计算,竟要26.4元钱,螃蟹88元一斤,草绳子也88一斤,这不就是黄金绳啊!”这一环节不仅贴近听众生活,还让听众了解了事实真相。节目在演播笑话的中间穿插有趣的奇闻趣事,讲故事,再评论。

《娱乐双响炮》能在短短的四年里迅速“火”起来,全国几十家电台共同放起“双响炮”,除了蝈蝈、江南两位主持人使出“浑身解数”搞笑外,与节目制作组不遗余力地研究、开拓节目新元素也是密不可分的。节目制作组本着内容为王的宗旨,不停地更新节目细节,还推出“笑话续尾”、“今天谁来说笑话”、“每月笑话主题”等全新的节目形式,使节目与听众互动,增强了节目的参与性和延续性,更拉近了节目与听众的距离。别看每天节目播出时那么轻松愉快,但幕后工作却不轻松。《娱乐双响炮》节目中的每个笑话,都要经过严格的筛选,尤其是对笑话的演绎更是精益求精,有时一个笑话两位主持人要录上几遍甚至十几遍。

这两个广播娱乐节目在节目的编排和选择上都是以最丰富的新闻资讯、最鲜活的新闻事件,反映最真实的社会生活,锁定老百姓的生活状况,生活空间,关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物价,就业,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环境,出行,收入等民生问题。以百姓的视角,用百姓的语言,贴近百姓的生活,让百姓当“新闻主角”,所以成为了东北地区最受欢迎的收听类节目。

三、娱乐适度,防止媚俗

综上所述,东北广播娱乐节目之所以受欢迎,其中占重要比重的是其特色的东北方言和特色的二人转的表现方式。而东北方言,作为东北这片沃土上的瑰宝,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作为方言的承载体,最具东北特色的民间艺术就是东北二人转。东北二人转作为东北的地方戏,极具号召力,演唱者一男一女,运用东北方言演绎戏本,唱词浅显易懂,风趣幽默,连接事实,听起来有亲切感,传播效果很好。所以东北很多广播娱乐节目,都是以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制作,以东北方言录制,使娱乐节目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使大众在收听节目的同时也提高了对节目的认可度。

主持人在节目中运用东北方言,是为了迎合受众的需求,起到放松心情,愉悦生活的作用,但是传媒人,一定要把握好政治倾向,可以通俗的用东北话表达热情,但是不能为了迎合观众,故意将内容低俗化、媚俗化,这个度很关键。

《娱乐二人转》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上,度就掌握得很好。在每天的节目中,每一个时间段,都会收到听众的短信,有一些涉及到国家、民族、政治、色情、和残疾人的信息。这时就需要节目主持人把握娱乐的度,站稳立场,保持清醒的头脑,敏锐的反应能力,将不合时宜的短信及时屏蔽掉。一次,主持人大兵正在做节目,当短信读到一半时,发现其中有很隐晦的色情内容,主持人语锋一转,加上了一段笑声,然后说:“这个笑话不能再读了,再读我就下崗了,要不我给大家唱首歌吧……”然后便以搞笑的方式,故意把歌曲唱错,缓解了尴尬的气氛。

大家喜欢听东北方言的广播娱乐节目其部分原因是因为东北方言豪爽,有力,但豪爽不等于粗俗,掌握语言的度很重要。《娱乐双响炮》整个节目都以笑话连接,中间读取听众发来的短信,再穿插几首歌曲,结合当今的现象以说笑口吻演绎。在节目开始前,主持人和编导人员,会把编排的节目审查很多遍,从政治、经济、民生等角度,不停地推敲,直到大家都满意为止。主持人更是坚持自嘲的方式,自己拿自己开涮。“这是一名**先生发来的短信,说江南今天考试成绩出来了,有两科不及格,蝈蝈老师要江南明天把家长叫到学校。”这时江南自嘲地说:“我这一天天穿插在各种考试中,只要考试就没及格过,老师总找家长,谁生我这败家孩子,可倒老霉了。”这一看似与众不同的节目风格,却表现出了雅俗共赏的效果,不是一味地去讨好听众,用一些“低俗、庸俗、媚俗”的伎俩,而是把听众当成朋友,用通俗的语言与朋友们交流。

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对后现代工业社会里的媒体生态作出深刻判断:“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娱乐适度,防止媚俗,这个度很重要,既要掌握好“语言的度”,还要拿捏好“节目内容的度”。

在东北这片土地上,想要做好广播娱乐节目,运用东北方言是其特色之一。语言是一种很容易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工具。而听众忠诚度的建立和维系,需要节目及电台不断地改进自身的节目内涵,同时还要避免节目由通俗走向媚俗。于丹老师也提出,“文化的产业跟其他的产业有本质的区别。它不是急功近利的,它不是当下回报的,而是尊重行业规律持之以恒。”广播的传播者绝不能为了追求市场的份额,而忽略了自己的喉舌意识和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一定要起到带头作用,严把舆论关。只要这样坚持下去,东北广播娱乐节目一定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①王玉柱:《2011中国广播收听年鉴》[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②董伟、董柏慧,《浅谈广播新闻特色》[J].《群文天地》,2012(1)

③陈琳,《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④韩冰,《娱乐二人转 何以转得起来》[J].《记者摇篮》,2008(3)

⑤[美]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吉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周蕾

作者:商继华

上一篇:大学思想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演讲与口才(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