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推理解题技巧

2023-04-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判断推理解题技巧

2018全国事业单位统考判断推理解题技巧:假言命题综合推理

题型及解题方法

2018全国事业单位统考距离我们越来越近,通过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可以了解到,事业单位考试分两个阶段,一阶段是笔试,二阶段是面试。参加联考的省份虽然考试时间一致,但是考试内容并不相同。有些省份会考公共基础知识,有些则不会。例如宁夏事业单位笔试一般会考《职业能力测验》和《综合应用能力》。另外还会有一定的专业科目考试,专业考试是视各岗位的需要而定,没有统一。面试有结构化面试,有些也会采用无领导小组,教师常采用说课形式。事业单位确切的考试内容,需要根据招考公告和所报职位的要求来确定。

2018事业单位考试题库整理了各种资料、真题供考生备考学习,希望你披荆斩棘,不可阻挡!

一、题型特征

假言命题综合推理涉及的考点比较多,已经不仅仅是单纯考察某一个考点,不过主要的考点仍然集中在假言命题矛盾命题,逆否命题以及将二者结合的考察,联言命题,选言命题的特性,推理规则,矛盾命题都可能会涉及到,因此需要在做题时要思路清晰,抽丝剥茧快速解决问题。

二、假言命题矛盾命题

例:小李对小夏说:“你只有既加强锻炼又多吃保健产品,才能保持身体健康。” 小夏说:“你这个观点我不同意。 下列哪项判断是小夏所同意的观点? A. 能保持身体健康;但如果加强锻炼,就不多吃保健产品 B. 能保持身体健康;但如果不多吃保健产品,就加强锻炼 C. 能保持身体健康;但既不加强锻炼,又不多吃保健产品 D. 能保持身体健康;但既加强锻炼,又多吃保健产品 考点:假言命题矛盾命题,选言命题特性,推理规则

【答案】A.小夏不同意小李的说法,我们需要求小李这句话的矛盾命题,题干是一个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推出关系为:保持身体健康----------加强锻炼且多吃保健产品,矛盾命题为:保持身体健康但不加强锻炼或者不多吃保健产品,D项是小李的意思,排除;观察剩下三个选项,没有与之相一致的选项,观察发现C项比较接近,但“既不加强锻炼,又不多吃保健产品”是“不加强锻炼或者不多吃保健产品”三种情况当中的一种情况,无

法保证一定是该情况发生,排除C;观察A,B项有假言命题联结词,考虑应该跟推理规则有关,相容选言命题的推理规则为在整体为真的前提下,其中一个支命题为假,另一个支命题必定为真,故答案选A。

三、假言命题逆否命题

例:除非播种许多稻谷种子,通过辛勤耕耘,等待时机成熟,否则不能收获一箩筐稻谷。

根据以上陈述,下列不能推出的是: A. 播种一粒稻谷种子,不能收获一箩筐稻谷

B. 播种许多稻谷种子,但不通过辛勤耕耘,不能收获一箩筐稻谷 C. 没有播种许多稻谷种子,虽然等待时机成熟,也不能收获一箩筐稻谷 D. 只要播种许多稻谷种子,通过辛勤耕耘,等待时机成熟,就能收获一箩筐稻谷 考点:假言命题逆否命题,联言命题特性

【答案】D。题干为除非…否则不…联结的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推出关系为:收获一箩筐稻谷-------播种许多稻谷种子且通过辛勤耕耘且等待时机成熟,必要条件为三个支命题组成的联言命题,其逆否命题为否后推否前,联言命题的特性为:一假则假,A,B,C,均为否定后件推否定的前件,可以推出,D项只要…就…,前推后,推出关系为:播种许多稻谷种子且通过辛勤耕耘且等待时机成熟------- 收获一箩筐稻谷,混淆了充分必要条件,推不出,故本题选D。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写多练,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辅导班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

第2篇:2.3 【行测】- 判断推理-4【类比推理】解题技巧+练习题描述

行政能力测试 第三部分 推理判断 第四章 类比推理

逻辑学中的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例如光波概念的提出者,荷兰物理学家、数学家赫尔斯坦?惠更斯曾将光和声这两类现象进行比较,发现它们具有一系列相同的性质:如直线传播、有反射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多,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愈大;第二,前提中确认的相同属性愈是本质的,相同属性与要推出的属性之间愈是相关的,那么结论的可靠程度也就愈大。 题型分类及应试技巧

1. 类比推理常见的四种现象

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内在逻辑关系的分析,这种逻辑关系种类繁多,有时很难快速判断出是何种内在逻辑联系。但其中仍然有一定的脉络可寻,较常见的关系有因果、象征、出处、属种、并列、事物与作用、整体与部分等十多种。

由于类比推理涉及的逻辑关系比较多,要想提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必须注意以下四个问题。

1.两组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越多,则据此推出的另一对相似词的可靠性越高两组类比对象的相同属性越多,意味着两组对象在类与类的关系中就越接近,因此就越能排除迷惑项,类推出的结论也就越可能符合题干部分词语要考查的逻辑关系。如果两组类比对象之间没有足够的共同属性,比较起来就可能不伦不类,即由两个已知词的逻辑关系推出的另一组具有相同逻辑关系的两个词,就很可能会有较大的误差。

[例题讲解]南京∶金陵

A. 昆明∶春城 B. 广州∶穗 C. 太原∶晋

D. 北京∶蓟

考霸解析:本题中,从题干部分很明显可以得出两个词之间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的逻辑关系,但仅有此关系无法在备选项中选出答案,因为A、B、D都符合要求。再仔细分析题干部分可以发现金陵是南京历史上有过的名称,两组对象的共有属性是本质方面的,并且这种共同本质属性越多,那么得到的结论正确率就越高。

[例题讲解]金刚石∶石墨

A. 氧气∶氮气 B. 生石灰∶熟石灰 C. 红磷∶白磷 D. 二氧化碳∶干冰

考霸解析:本题中,题干部分金刚石和石墨具有相同的构成元素,虽然物理形态不同,但是其本质属性是相同的,它们是同素异形体。在选项部分,最具迷惑性的选项就是D项二氧化碳和干冰,它们是同一物质的不同形态,具有相同的本质属性,但它们不是同素异形体,后者仅指单质,不包括化合物。最符合题干要求的应当是C项红磷与白磷,它们也是同素异形体。所以,在做类比推理试题时,一定要寻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的本质属性。

3.类比对象的共有属性与推出的一对词语间的联系越紧密,则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还取行类比,从而得出荒谬结论的推理方式。

[例题讲解]工匠∶钟表

A. 飞鸟∶飞机

B. 上帝∶世界 C. 建筑工人∶楼房 D. 蜜蜂∶蜂巢

中世纪时,在基督教神学中,有的神学家就认为:钟表是有一定构造、规律的,是由人制造出来的,有其制造者,类推出上帝创造了世界,原因是世界也有一定构造的,有规律的,所以世界也必然有一个创造者,他就是上帝,从逻辑关系上分析,这就是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而D项错在,蜜蜂建造蜂巢是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其没有计划性、目的性。本题正确选项应当是C。

1 / 13

2. 类比推理的应试技巧

对于类比推理这一2006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新题型,考生容易出现两种应试倾向:第一是麻痹大意,觉得此类考题非常容易,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第二是纠缠不清,因为对此类考题感到陌生,无从下手而迟迟不下手,在一个考题上纠缠多时,反复考虑,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于公务员的应试者来说,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条:

第一,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因为只有积蓄了尽可能多的储备知识,才能最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找出符合要求的逻辑关系,得到正确结论。第二,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逐一分析,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备选项。第三,不要被表面的、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第四,多做相关的练习。因为练习是巩固知识、加深记忆的最好方式、最佳手段。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2.1. 原因与结果

这种题型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词语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和应用。因果关系,是指由某行为而发生某结果,前事实与后事实之间互有关联,后事实由前事实而生。哲学上把因果关系定义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现实中常用“因为……,所以……”来表示。因果关系的形式基本上分为:“一因一果、一果多因、一因多果”这几种,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仔细区分。

[例题讲解]努力∶成功

A. 原告∶被告 B. 耕耘∶收获 C. 城市∶福利 D. 扩招∶失业

可以看出,努力与成功两个词具有因果关系,即只有努力才能成功或者说努力是成功必不可少的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两个词语连成一句完整的话:努力是成功的原因。在所提供的答案中能同样连成一句,有相同逻辑关系的话的,只有B答案:耕耘是收获的原因。有人或许会问,那D答案也可以说成:扩招是失业的原因。但是需要C. 出国∶谈判D. 发言∶健忘

考霸解析:题干中的两个词语是因果关系,即因为发洪水了,所以要开展防汛工作,由此判断,只有B项符合此关系。因此答案为B

2.2. 属种关系与种属关系

在逻辑学中将外延较大的概念称为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属种关系是指外延较大的属概念对于外延较小的种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关系),例如“动物”与“脊椎动物”,“劳动者”与“农民”。种属关系是指外延较小的种概念对于外延较大的属概念的关系(即真包含于关系),例如:“哺乳动物”与“脊椎动物”,在这一对关系中,所有的哺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但有的脊椎动物不是哺乳动物,这样,“哺乳动物”对于“脊椎动物”的关系就是中只有A项对应关系正确,湖包含黑海,并且黑海是世界最大的湖;B项两个词相互倒置,与题干对应关系不符;C项尼罗河是河流;D项阿尔卑斯山并非世界最高脉,故选A。

2.3. 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同一事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称谓。例如,“河北∶冀”、“马铃薯∶土豆”、“夫

2 / 13

妻∶伉俪”、“蛐蛐∶蟋蟀”等等。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也是逻辑关系的一种。同一事物具有两个不称谓的构成原因主要有,口语与书面语、全称与简称、历史传统、习惯等。

[例题讲解]桂圆∶龙眼

A. 桔∶柚

B. 桂皮∶陈皮 C. 芒果∶荔枝 D. 大料∶八角

本题中,桂圆和龙眼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两个名词都表示了同一事物。备选项中A、B、C都是指不同的事物,只有D项中大料和八角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称谓,指的都是一种烹饪常用的调味品,故正确答案应选D。

[例题]公孙树∶银杏

的联系。风洞是一种装置,季风是一种大气现象。

2.4. 并列关系

本类试题所考查的逻辑关系,通常为同一类属下相互并列的概念,同时包括了对比关系、相邻关系等。例如:男人与女人、老师与学生、中子与电子等。

[例题讲解]法院∶检察院

A. 农业部∶商务部 B. 职工∶员工 C. 法官∶检察官

D. 工厂∶工人

本题中法院和检察院都属于我国司法系统,而且两者是并列关系。A项中虽然两者是并列关系,但这两者是隶属于两者的关系与题干相同。因此答案为B

2.5. 作者与作品的关系

在中外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化食粮,这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这些文化由人们所创作,用某种形式来表现,包括文学、绘画、音乐、雕塑、建筑等,这些创作的人与其创造的表现形式就构成了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这也是类比推理可能会涉及到的一种关系。

[例题讲解]范晔∶《后汉书》

A. 罗贯中∶《三国志》B. 魏征∶《通典》

3. 类比推理的强化练习

3.1. 第一组练习题

1.肇事逃逸∶法律严惩

A. 欺人太甚∶义气相投B. 兢兢业业∶得到好评 C. 态度粗鲁∶脾气不好D. 志得意满∶志气大长

2.《水浒传》∶林冲

3 / 13 A. 《西厢记》∶李生B. 《琵琶行》∶白居易 C. 《世说新语》∶周处D. 《蜀道难》∶李白

3.犬∶忠诚

A. 猪∶屠宰B. 鸡∶鸡汤 C. 牛∶勤劳D. 羊∶羊奶

4.社会∶和谐

A. 关系∶冷淡B. 剥削∶反抗 C. 反感∶同情D. 银行∶贷款

5.教室∶自习

A. 商场∶保洁B. 学校∶宣传 C. 公路∶驾车D. 邮局∶邮票

6.改革∶开放

A. 进口∶出口B. 上楼∶出门 C. 苗头∶倾向D. 江西∶湖南

7.历史∶明智

A. 新闻∶广播B. 法律∶约束 C. 制度∶学问D. 政策∶援藏

8.枕戈待旦∶刘琨

A. 望梅止渴∶杨修B. 黄粱一梦∶尾生 C. 洛阳纸贵∶左思D. 结草衔环∶吴起

9.但丁∶米开朗琪罗

A. 薄伽丘∶拉伯雷B. 莎士比亚∶狄更斯 C. 雨果∶乔托D. 司汤达∶达·芬奇

10.岳飞∶戚继光

A. 文天祥∶郑成功B. 杨业∶祖逖 C. 邓世昌∶林则徐D. 杨靖宇∶袁崇焕

11.氏族∶部落

A. 氯化氢∶盐酸B. 短篇小说∶小说 C. 市场经济∶商品经济D. 导弹∶直升机

12.菡萏∶荷花

A. 土豆∶马铃薯B. 西红柿∶番茄 C. 香瓜∶甜瓜D. 蚍蜉∶大蚂蚁

13.面条∶食物

A. 苹果∶水果B. 手指∶身体 C. 蔬菜∶萝卜D. 食品∶巧克力

4 / 13

14.瓷器∶黏土

A. 空气∶氧气B桌子∶木头 C. 水杯∶玻璃D. 布∶棉花

15.剪刀∶布料

A. 弓箭∶战争B. 水缸∶盛水 C. 秤砣∶钉子D. 鸬鹚∶鱼

16.阿波罗∶太阳

A. 维纳斯∶文学B. 狄安娜∶月亮 C. 马尔斯∶侵略D. 该隐∶大地

17.航空母舰∶大海

A. 轮船∶长江B. 飞机∶机场 C. 卫星∶月亮D. 雄鹰∶高空

18.检察院∶检察官

A. 公安局∶小偷B. 政府机关∶公务员 C. 工人∶工地D. 研究所∶建筑师

19.封面∶书本

A. 政治∶统治B. 宗教∶上层建筑 C. 雇员∶工厂D. 毛笔∶宣纸

20.强盗∶抢劫

A. 电脑∶聊天B. 学生∶实践 C. 考生∶作答D. 司机∶送货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两个词语之间是因果关系,B对应正确。 2.【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作品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C对应正确。 3.【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象征关系,C对应正确。 4.【答案】 A 者则不属于此,符合这一特点的只有A项,D项顺序不正确。 11.【答案】 A 考霸解析: 氏族是部落的构成要素,氯化氢是盐酸的主要成分,二者规律接近;B项中短篇小说是小说的一类,而不是小说的构成要素;C项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不同范畴的概念,市场经济是相对于计划经济来说的,是一种经济手段,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然经济来说的,是一种经济形态;D项导弹不是直升机的构成要素。 12.【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同一事物的两个称谓,“菡萏”是荷花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名称,“蚍蜉”是大蚂蚁在文言文中常用的名称,其他选项都不是。 13.【答案】 A

5 / 13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是种属关系,A符合条件;B是部分与整体关系;C、D是属种关系。 14.【答案】 D 考霸解析: 黏土是瓷器的原材料,而且成为成品后,不能再看出原来的物理性质。木头、玻璃分别是桌子、水杯的原料,但做成后还能看出原料;氧气不是空气的材料,而是组成部分。D符合条件。 15.【答案】 C 考霸解析: 剪刀与布料之间是工具与作用对象之间的关系,而且彼此是对方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剪刀可以用来加工布料,布料可以用剪刀来加工,符合这种关系的只有C。A项战争是弓箭的使用环境,B项盛水是水缸的作用,D项鸬鹚与鱼之间虽然可以构成充分不必要条件,但鸬鹚并不单纯是一种工具。 16.【答案】 B 考霸解析: 阿波罗是太阳神,狄安娜是月神,故选B。维纳斯是爱神,马尔斯是战神,该隐是《圣经》中的人物。 17.【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事物与其运动空间的关系,D符合条件。轮船除了在长江上航行外,还可在大海及其他水面上航行,A项中空间描述得太小;飞机主要是在空中飞行,月亮本身是一颗卫星。 18.【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是特定环境与专门人员的对应关系,B符合条件。A明显不对;C中工人除了在工地以外,更多的是在工厂,且对应相反;D中两个词语无必然联系。 19.【答案】 B 考霸解析: 封面是书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故选B。 20.【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主谓关系,且后者是前者的主要行为,C符合条件。电脑是聊天的一种工具;学生和实践没有必然联系;司机主要是驾驶,和运送没有必然联系。

3.2. 第二组练习题

1.眉笔∶化妆

A. 山路∶崎岖B. C. 水杯∶盛水D.

2.衣服∶御寒

A. 纸张∶运输B. C. 电话∶电波D.

3.重病∶住院

A. 吃药∶打针B. C. 寒冷∶气候D.

4.书包∶背带

A. 品牌∶价格B. C. 问题∶答案D.

5.观点∶批判

A. 娱乐∶借用B. C. 军队∶救灾D.

6.农民∶种地 风浪∶痴狂 年月∶质量

毛笔∶书写 故事∶讲述

火车∶轮船 年老∶眼花

形式∶内容 茶树∶茶花

产品∶推销 战争∶孤儿

6 / 13

A. 目标∶战略B. 商人∶公关 C. 警察∶小偷D. 教授∶教学

7.协商∶共识

A. 测量∶规划B. 计划∶市场 C. 吵架∶分开D. 考试∶招生

8.桀犬吠尧∶《史记》

A. 乐此不疲∶《汉书》B. 乐不思蜀∶《三国演义》 C. 讷言敏行∶《论语》D. 阳春白雪∶《离骚》

9.鲍狄埃∶《国际歌》

A. 聂耳∶《义勇军进行曲》B. 光未然∶《黄河大合唱》 C.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D. 肖邦∶《波兰舞曲》

10.杨惠之∶罗丹

A. 刘徽∶德拉克罗瓦B. 吴道子∶柴可夫斯基 C. 蒲松龄∶安徒生D. 张仲景∶卢梭

11.荷花∶芙蕖

A. 嫦娥∶月亮B. 住宅∶高楼 C. 兄弟∶姐妹D. 寺庙∶伽蓝

12.《红楼梦》∶林黛玉

A. 孙悟空∶《西游记》B.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水浒传》∶宋江D. 《牡丹亭》∶汤显祖

13.火把节∶风俗

A. 泼水节∶傣族B. 端午节∶屈原 C. 元旦∶节日D. 国庆∶祝福

14.苏步青∶数学家

A. 巴斯德∶物理学家B. 霍金∶化学家 C. 尼采∶哲学家D. 李斯特∶画家

15.林冲∶宋江

A. 关羽∶曹操B. 贾宝玉∶林黛玉 C. 李元霸∶程咬金D. 孙悟空∶沙悟净

16.氧化铜∶三氧化二铁

A. 硫酸∶二氧化硅B. 氯化钠∶氧化镁 C. 甲烷∶乙酸乙酯D. 氢氧化铜∶硝酸

17.《汉书》∶《三国志》

A. 《春秋》∶《新五代史》B. 《资治通鉴》∶《宋书》 C. 《史记》∶《宋史》D. 《晋书》∶《北齐书》

7 / 13

18.狮子∶勇猛

A. 狼∶凶残B. 兔子∶怯懦 C. 老虎∶威武D. 狐狸∶狡猾

19.皮鞋∶皮革

A. 山脉∶山峰B. 海水∶海浪

C. 资产阶级∶资本家D. 福尔马林∶甲醛

20.职员∶办公室

A. 讲师∶粉笔B. 画家∶田野 C. 士兵∶军营D. 网虫∶网络

1.【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工具与其作用的关系,C对应正确。 2.【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事物与作用的关系,B对应正确。 3.【答案】 D 关系。

13.【答案】 C 考霸解析: 火把节是一种风俗,元旦是一个节日,其余三项没有这种联系。故C正确。 14.【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是人物与其身份的对应关系,巴斯德是微生物家、化学家,霍金是物理学家,李斯特是音乐家。 15.【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林冲、宋江都是《水浒传》中人物,但在历史上,宋江实有其人,林冲则纯粹是虚构的,A项中两人都是历史人物,B、D项人物都是虚构的,C项与题干对应一致,两人都是《隋唐演义》中的人物,李元霸是虚构人物,程咬金实有其人。 16.【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种物质都是化学分类中无机物中的盐类。A项硫酸属于酸;C项都是有机物;D项氢氧化铜属于碱,硝酸属于酸;B中两项都是无机盐中的盐类,所以答案为B。 17.【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的两部史书都是纪传体断代史,A项《春秋》是编年体史书,B项《资治通鉴》也是编年体史书,C项《史记》是纪传体通史,只有D项符合题干的联系。 18.【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是动物与其象征的人物属性之间的关系,选项均对应正确,仔细比较后发现,勇猛、威武都属于中性或褒义的词,而凶残、怯懦、狡猾都是贬义词,故答案为C。 19.【答案】 D 考霸解析: 皮革是皮鞋的原料,甲醛是福尔马林的主要原料,山峰是山脉的组成部分,海浪与海水的组成无关,资本家与资产阶级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 20.【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专门人员与特定环境的关系,C对应正确。

3.3. 强化练习(三) 1.电子∶原子

8 / 13 A. 电影∶明星B. 气流∶冰箱 C. 地球∶宇宙D. 瑶池∶玉液

2.贫穷∶富裕

A. 着急∶刚硬B. 决策∶拍板 C. 敏捷∶迟钝D. 革命∶改良

3.天灾∶人祸

A. 天时∶地利B. 希望∶绝望 C. 先进∶落后D. 政绩∶升迁

4.火车∶交通工具

A. 火星∶宇宙B. 柚子∶水果 C. 文具∶铅笔D. 沙漠∶地方

5.白糖∶甘蔗

A. 腐乳∶豆腐B. 玉米∶大米 C. 鸡精∶鸡汤D. 白菜∶酸菜

6.厘米∶毫米

A. 米∶尺B. 分米∶微米 C. 书∶杂志D. 安∶毫安

7.卧薪尝胆∶春秋

A. 程门立雪∶北宋B. 退避三舍∶战国 C. 草木皆兵∶西晋D. 暗渡陈仓∶三国

8.棕榈叶∶手掌

A. 牵牛花∶小喇叭B. 羊皮卷∶书本 C. 太阳∶月亮D. 郁金香∶玫瑰花

9.精神分析∶弗洛伊德

A. 宏观调控∶凯恩斯B. 双保健因素∶马斯洛C. 市场经济∶邓小平D. 乌托邦∶苏格拉底

10. 李白∶诗仙

A. 李贺∶诗鬼B. 王维∶诗圣 C. 杜甫∶诗史D. 白居易∶诗神

11. 日光灯∶照明

A. 帆船∶出海B. 空调∶降温 C. 火箭∶运载D. 纸∶作文

12. 犯罪∶制裁

A. 侵略∶反对B. 愉快∶幸福 C. 贫穷∶发达D. 战争∶死亡

9 / 13

13. 赵盼儿∶《救风尘》

A. 关汉卿∶《窦娥冤》B. 貂婵∶《汉宫秋》 C. 杨玉环∶《梧桐雨》D. 裴少俊∶《倩女离魂》

14. 西施∶沉鱼

A. 杨玉环∶落雁B. 王嫱∶羞花 C. 貂婵∶闭月D. 窦娥∶飞雪

15. 公共汽车∶售票员

A. 商店∶顾客B. 银行∶银行家 C. 邮筒∶邮递员D. 火车∶列车员

16. 手机∶信息

A. 录音机∶录音B. 电视机∶娱乐 C. 收割机∶庄稼D. 温度计∶测量

17. 黑龙江∶哈尔滨

A. 湖北∶湖南 B. 海南∶海口 C. 四川∶重庆D. 青海∶银川

18. 杭州∶西湖

A. 长城∶北京B. 武汉∶黄鹤楼 C. 杭州∶留园D. 青岛∶趵突泉

19. 聪明∶愚笨

A. 强壮∶瘦弱B. 新鲜∶健康 C. 黑暗∶亮光D. 水∶土

20. 温暖∶暖和

A. 镇定∶冷漠B. 夸奖∶批评 C. 珍贵∶贵重D. 愉快∶烦恼

1.【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物体与其运动空间的关系,C对应正确。 2. 【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意思相反,故选C。 3. 【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并列关系,且同是贬义词;A项两个词语也是并列关系,且同为褒义词。 4. 【答案】 B 考霸解析: 火车是一种交通工具,两者是种属关系;柚子是一种水果,故选B。 5. 【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物品与其制作材料的关系,A对应正确。 6. 【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给出的是测量长度的国际单位,B项符合这一特点,A项中的“尺”是市制单位,所以选B。 7. 【答案】 A

10 / 13

考霸解析: 卧薪尝胆的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的吴越争霸,退避三舍出自春秋时晋楚争霸,草木皆兵出自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暗渡陈仓最早出自楚汉之争。 8. 【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之间是比喻关系,选A。 9. 【答案】 A 考霸解析: 弗洛伊德首创精神分析论,凯恩斯第一个提出宏观调控理论。 10. 【答案】 A 考霸解析: 李贺的作品想像奇特,其诗瑰丽,风格独特,人称“诗鬼”。 11. 【答案】 C 考霸解析: 日光灯的主要作用是照明,火箭在发射卫星时用来运载卫星、航天飞船等,故选C。A明显不对;B空调可降温也可升温;C项纸用来作文只是纸的作用的一个很小的方面。 12. 【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因果关系,D符合要求。 13. 【答案】 C 考霸解析: 此题题干是元曲人物和作品的关系,A是作者和作品,B《汉宫秋》是王昭君的故事,D裴少俊是《墙头马上》中的人物。 14. 【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修饰关系,西施有沉鱼之貌,落雁、闭月、羞花分别对应王嫱(王昭君)、貂婵、杨玉环,故选C。 15. 【答案】 D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特定环境与特定人员的关系,D对应正确。 16. 【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工具与其作用对象的关系,C对应正确。 17. 【答案】 B 考霸解析: 黑龙江的省会是哈尔滨,海南的省会是海口,故选B。其余三项对应不正确。 18. 【答案】 B 考霸解析: 西湖在杭州,黄鹤楼在武汉,故选B。长城在北京,但对应顺序相反;留园在苏州;趵突泉在济南。 19. 【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意思相反,A正确。 20. 【答案】 C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意思相近,C正确。

3.4. 强化练习(四) 1.图书馆∶读者

A. 发布会∶记者B. 钢铁∶刀剑 C. 联想∶方正D. 文件∶大纲

C. 四渡赤水∶国民大革命时期

D. 孟良崮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

7.曹雪芹∶晴雯

A. 金庸∶李沉舟B. 老舍∶秀秀 C. 张爱玲∶莎菲D. 曾朴∶大刀王五

11 / 13 8.禾苗∶田野

A. 学生∶教室B. 大学∶硕士 C. 皮肤∶神经元D. 医院∶大夫

9.英国∶日本

A. 中国∶韩国B. 德国∶荷兰 C. 美国∶法国D. 葡萄牙∶西班牙

10. 割草机∶草

A. 电脑∶数据B. 坩埚∶石墨 C. 酒精灯∶炸药D. 天平∶砝码

11. 温度计∶煤油

A. 发动机∶柴油B. 暖气片∶水 C. 衣服∶扣子D. 蓄电池∶硫酸

12. 纸∶草

A. 火药∶硝石B. 磁石∶石头 C. 树皮∶细胞D. 酱油∶蚕豆

13. 壁画∶装饰

A. 羽毛球∶球拍B. 钢笔∶写字 C. 草坪∶踢足球D. 书籍∶阅读

14. 压迫∶反抗

A. 杀人∶坐牢B. 发烧∶生病 C. 伤心∶悲哀D. 贸易∶倾销

15. 楼梯∶电梯

A. 客轮∶渔船B. 汽车∶卡车 C. 山道∶索道D. 筷子∶刀叉

16. 森林∶群众

A. 头∶身体B. 花∶梅花 C. 书籍∶服装D. 星星∶眼睛

17. 窑∶陶瓷

A.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B. 整数∶负整数 C. 青年∶少年D. 烤箱∶面包

18. 美国∶旧金山

A. 地球∶恒星B. 印度∶仰光

C. 香港∶世界贸易组织D. 中国∶淮河

19. 丝线∶刺绣

A. 中国∶国家B.瓷砖∶镶嵌C. 纸∶书D.

书∶书籍

12 / 13

20. 紫竹∶植物学家

A. 金属∶工程师B.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C. 动物∶饲养员D. 蝴蝶∶昆虫学家

项对应关系相反,D项闰土是《故乡》中的一个人物。 6.【答案】 B 考霸解析: 题干中是著名战役与其对应的时期。台儿庄战役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四渡赤水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就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孟良崮战役是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也就解放战争时期),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 7.【答案】 D 考霸解析: 晴雯是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大刀王五是曾朴的作品《孽海花》里的人物,其余选项对应不正确。 8.【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事物与其特定环境的关系,A对应正确,D对应相反。 9.【答案】 D 考霸解析: 英国、日本、葡萄牙、西班牙的共同特点是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故选D。 10.【答案】 A 考霸解析: 割草机的作用对象是草,电脑的作用对象是各种数据,坩埚的制造原料是石墨;酒精灯与炸药之间无必然联系,砝码是天平的组成部分而非作用对象。 11.【答案】 D 考霸解析: 煤油不仅是温度计的构成部分,而且是温度计的主要工作部件,A项中柴油不是发动机的构成部分。B项水不是暖气片的构成部分,C项扣子虽然可以是衣服的构成部分,但不是主要工作部件,所以答案为D。 12.【答案】 A 考霸解析: 此题题干是成品与原料之间的关系,B项磁石与石头无必然联系,C项树皮是由细胞构成的,D项酱油的原料是黄豆。 13.【答案】 B 考霸解析: 壁画的主要作用是装饰,钢笔是用来写字的,故选B。A明显不符合题干要求的联系;草坪主要是绿化环境;书籍和阅读不是题干要求的联系,书籍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播文化、传授知识等。 14.【答案】 A 考霸解析: 题干中两个词语是因果关系,A也是因果关系。 15.【答案】 C 考霸解析: 楼梯和电梯是并列关系,且两者功用相同效率不同,C对应正确。 16.【答案】 C 考霸解析: 森林和群众都是集体名词,树多成林,人多成众;书籍和服装都是集体名词,故选C。 17.【答案】 D 考霸解析: 陶瓷是从窑里烧制出来的,面包是在烤箱里烤成的,故选D。 18.【答案】 D 考霸解析: 旧金山是美国的一个城市,淮河是中国的一条河流,故选D。 19.【答案】 C 考霸解析: 丝线是刺绣的制作材料之一,纸是书一种材料,故选C。 20.【答案】 D 考霸解析: 紫竹有可能是植物学家的研究对象之一,蝴蝶有可能是昆虫学家的研究对象之一,故选D。

13 / 13

第3篇:判断推理解题技巧:三段论——前提型快捷方法

三段论在逻辑部分的必然性里,算是比较难的了,很多的同学都感觉这一部分学的时候就难,就更别提自己做练习的时候了。所以今天我们就来对三段论的解题技巧做一定的解析。

首先大家先来了解下

一、三段论的含义:

含有一个共同项的两个直言命题作前提,由另一个直言命题作结论 例:A是B,B是C,所以A是C 所有的水果是有营养的,苹果是水果,所以苹果是有营养的。

二、本质: 传递

三、标准形式:

所有A是B,所有B是C,=>所有A是C 有些A是B,所有B是C,=>有些A是C

中公教育

所有A非B,所有B是C,=>所有A非C 有些A非B,所有B是C,=>有些A非C 由标准形式可以告诉我们一些解题的方法。大家可以先观察下这四个标准形式。

四、推理规则

1、三段论包含三个不同概念,每个概念在推理中至少出现两次。

2、在结论中不出现的项为中项(就是上面标准形式中的B),中项一般都有“所有B”的形式。

3、结论中有“否定”,前提中必然也是有“否定”,并且否定的个数要一样。

大家在以前做题都是通过用推理规则和主谓拆分来做题的,今天就给大家一个更加快捷的做题的方法。

五、快捷做题的口诀

当结论为“有些”:直接划掉共同项,缺什么补什么。即为答案。

例:某些东方考古学家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因此,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某些毕业生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 为保证上述推断成立,以下哪项必须是真的? A、某些东方考古学家专供古印度史,对中国古代史没有太多的研究

中公教育

B、某些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的东方考古学家不是从美国斯坦福大学毕业的 C、所有东方考古学家都是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的人

D、某些东方考古学家不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而是芝加哥大学的毕业生

解析:题干是前提型三段论,已知前提“有些”+?=“有些”。通过口诀,划掉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前提剩下“东方考古学家”,结论剩下“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结论为“有些”前提为“有些”,所以缺“所有”。即答案为:所有东方考古学家是对中国古代史很有研究。为C。

当结论为“所有”:

1)划掉共同项为结论和前提的前面,剩下的直接加“所有”即为答案。 2)划掉共同项为结论和前提的后面,需要剩下的换位加“所有”即为答案。 例:搞阴谋诡计的人不被人信任,所以搞阴谋诡计不正直的人。 得出以上结论必需的前提条件是: A.正直的人被人信任

B.搞阴谋诡计的人不是正直的人 C.有的正直的人也搞阴谋诡计

中公教育

D.有的搞阴谋诡计的人也被人信任

中公解析:结论为“所有”共同项在结论和前提的前面,所以划掉“搞阴谋诡计”,前提剩下“不被人信任”,结论剩下“不正直的人”,所以加上“所有”就是答案“所有不被人信任的不是正直的人”。因此选择A。

例:所有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都被证明是管理得法的校长;而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都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的住房上。因比,管理得法的校长是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

得出以上结论必需的前提条件是:

A.青年教员的住房问题,是教员福利中最为突出的问题 B.所以管理得法的校长,都是关系教员福利的校长 C.中青年教员的比例,近年来普遍有了大的增长

D.所有首先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都是管理得法的校长

中公解析:结论为“所有”共同项在结论和前提2的后面,所以划掉“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中青年教员住房上的校长”,前提剩下“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结论剩下“管理得法的校长”,所以前提和结论剩下的换位后加上“所有”就是答案“所有管理得法的校长是切实关心教员福利的校长”。因此选择B。

中公教育

第4篇:2018广东省考判断推理-判断推理之科学推理备考技巧(五)

更多点击》》广东人事考试网

广东省考判断推理包括四种题型,分别是:图形推理、类比推理、演绎推理、科学推理其中,科学推理从15年开始在广东省考中出现,题量在5题-10题,考查类容包含基础力学、牛顿定律、光学、电学等,多为定性分析。常考查的简单机械包含了杠杆、滑轮、滑轮组等,其中对天平的考查是备考的重点。 何为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 ,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例1】某商店有一个1公斤的砝码和一个不准确的天平(其臂不等长),某顾客要购买2公斤糖果,售货员将1公斤砝码放于左盘,将糖果放于右盘,平衡后给顾客,然后又将1公斤砝码放于右盘,将糖果放于左盘,平衡后再给顾客,这样(

)。 A、是公平的 B、顾客吃亏 C、商店吃亏

D、若天平臂长大于短臂长的两倍时商店吃亏,小于两倍时顾客吃亏

解析:考查极限思维。因天平臂长不等,可假设其中一臂长为无限长,当砝码放置在无限远的托盘中,天平所称出的质量为无限大,故一定是商店吃亏。答案为C。

【例3】如图所示的杠杆平衡,把A端所挂重物浸没在水中,杠杆失去平衡,为使杠杆重物的平衡,应当(

)

①将支点向A端移动 ②将支点向B端移动

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的信息,关注广东人事考试网

更多点击》》广东人事考试网

③支点不动,在B端再加挂钩码 ④支点不动,将B端重物向支点移动

A、②④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解析:考查杠杆定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左侧因浮力的存在,使得天平不平衡,要让天平重新平衡,因减小右侧重量或增大左侧臂长,答案为A。

更多关于公务员考试的信息,关注广东人事考试网

第5篇:逻辑判断推理技巧大全

一、演绎推理

1. 指的是通过一些的前提来论证从而推断出某个结论。 2. 基本原则:头脑清空原则(按人家来,不要按自己的来)

题设为真原则(人家题设说的是绝对不可怀疑的)

形式统一原则 3. 解题步骤:(1)看问题,定题型;

(2)看题目,做简化; (3)据技巧,得答案。

4. 演绎推理的分类: (1)论证类 ——加强论证型 ——减弱论证型 (2)结论类

——形式推理结论类:侧重规则的考察 ——日常推理结论类:侧重脉络的考察

(一)形式推理结论类

1. 分类:有真有假型;翻译推理型(强调对于肯定确定信息的认识);排列组合型(匹配型的题型);集合运算型(很像数学的一种题型) 2. 有真有假型:

(1)首先看矛盾;其次看包容;然后看反对;最后带题中(实在不行就代入排

除法)

(2)矛盾关系: 必然一真一假,两者构成整个全集,如生和死; ——A:其矛盾关系为

否A

A且B:其矛盾关系为

否(A且B)即 否A或否B

A或B:其矛盾关系为

否(A或B)即 否A且否B

A能够推出B:其矛盾关系为

A且否B

所有:其矛盾关系为

有的不

必然:其矛盾关系为

可能不

——即首先要寻找矛盾关系,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能用在很多地方,不光是在这里。比如说在后来的削弱关系中,矛盾是最强的削弱关系

——构成矛盾关系的主体一定相同,这是观察矛盾关系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 (3)包容关系:

——当不能发现矛盾关系时,我们就要看包容关系,即寻找看几个关系之间是否存在包容。

——即要寻找包容关系,几个关系如果为包容关系,则他们同时为真或为假(这和矛盾关系刚好相反),然后根据题目中的真假结论来得出其他几个关系的真假,从而得出相应的最后答案。

——若A能推出B:则包容关系为 若A为真则B为真+若B为假则A为假

只有一真,则A必为假——即“一真前假”

只有一假,则B必为真——即“一假后真”

—— 所有:则包容关系是 能够推出某人、有的

A且B:则包容关系是 能过推出A(B)、A或者B (4)反对关系:

——对于两个“有的”的反对关系,“必有一真”;

对于两个“所有”的反对关系,“必有一假”;

(5)当题目中有多真多假时,可以利用矛盾或包容或反对关系将其转化为一个真或假再解。 3. 翻译推理型:

(1)可分为全真判断型(重在判断,几个词之间的关系);全真推理型(重在推理,几个半句之间的关系)两种类型;他们的前提是所有的条件都是全真的即全真完全的,不同于有真有假型。 (2)全真判断型:

—— 所有(凡是)S都是P:翻译为

S能推出P;

所有(凡是)S不是P:翻译为

S能推出非P;

没有S是P:翻译为

P能够推出非S;

没有S不是P:翻译为 S能够推出P;

不是S都是P:翻译为 非S能够推出P;

不是S都不是p:翻译为 非S能够推出非P = P能够推出S;

—— 也可以通过花图来进行区分,不过最好还是记住上述六种翻译结论,常使用箭头+经常使用逆否命题。

—— 三段论:

A能推出B,B能推出C,则A能推出C(但要注意A能够推出C,B能推出C,A和B之间不一定有必然的关系)

—— 一定要注意:

“有的”、“一些”等词语的翻译中,要注意严谨,比如说能推出有的投资者不支持沿海工业的发展,并不一定等同于有的投资者支持沿海工业的发展。

另外,“有的”、“一些”等词语的翻译中不存在逆否命题,它存在的是以下这种情况:两者之间存在交集,即至少存在一个人即是„又是„,换言之有的A能推出B;同样有的B也能推出A,有以下几种情况:

——判断中的否定关系:(“并非”)

并非所有A都是B 等价于 有的A不是B;

并非有的A是B 等价于 所有A都不是B; “遇到并非,则所有变成有的,是变成不是,有的变成所有”。

——判断中的等价关系:

所有的A都不是B 等价于 所有的B都不是A;

有的A是B 等价于 有的B是A;

——判断中的推出关系:

所有的A都是B 可以推出 有的A是B(在根据上面的结论可以,有的B是A)根据往年的题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A都是B,所有的A都是C,即A 能推出B,A能推出C,则可以推出 有的B是C、有的C是B)

某个人的行为 可以推出 有的人的行为,但无法推出所有人的行为; (3)全真推理型:

—— 重在推理分句之间的关系,有以下四种情况:

充分条件(第一个条件能推出第二个条件)

必要条件(第二个条件能推出第一个条件) 选言命题(第一个条件或第二个条件) 联言命题(第一个条件且第二个条件)

—— 全真推理型和全真判断型只是侧重点不一样,推理等套路都一样,用箭头,并且全真推理型中很少会有“有的”,而都是“所有”之类。

——充分条件: 如果P,那么Q,可翻译为 P能推出Q(即第一个分句能推出第二个分句);

如果„„那么„„;只要„„就„

„;凡是/所有„„都„„;为了„„一定/必须„„;

必要条件:只有P,才Q,可翻译为Q能推出P(即第二个分句能推出第一个分句);大部分都是必要条件;谁是条件谁在后面;

只有„„才;„„才„„;除非P否则不Q;

选言命题: 或者P,或者Q(P或Q),可翻译为 非P即Q;非Q即P;

至少有一个„„ 联言命题: P且Q;

这是一个确定的命题,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不同于上述三类不确定的命题;

——如果P能推出Q,则:

P能推出Q,即等价于 非P或Q 非Q能推出非P;

否定P或肯定Q推不出什么必然的联系,要加“可能”。

—— 在全真推理中,要优先考虑 确定性的信息;

如果题干没有确定肯定信息的话,也就是说确定的信息都在答案中,那就要善于找出信息,即如果得出A推出C,C又推出非A,则可以得到A推出非A,即得到非A这样一个确定肯定的信息。 (4)总结:

—— 翻译推理型实际上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翻译(包括判断和命题),另一部分是推理(着重理清A能推出B 和 有的A能推出B这两种模式) ——在翻译推理型中,两点原则: 确定信息优先;

答案的主语(变相的给予确定信息);

4. 组合排列型:

(1)主要考察的是 匹配的问题;网上搜索15道逻辑经典试题,其中很多为此类

(2)方法:观察题干和答案的信息。如果答案的信息比较充分,那么使用排除法比较简单;如果题干的信息比较充分,使用相应的方法:

——题干信息量最大优先。即看哪些词语出现的次数频率最多(同级同层次上的)、能确定的信息量。从而明确一些确定的信息,然而根据这些确定的信息再推导判断;

——图表或图形法,辅助我们记忆,便于匹配。

——选项充分排除找。当题干信息量不大而选项的信息充分的时候,可以使用此法。 (3)总结:

——题干充分用图表(信息最大优先原则) ——选项充分排除找(特殊信息优先原则)

——有确定信息的以确定信息优先;信息量大的以信息量大的优先; 5. 集合计算型:

(1)很像数学类的题型,并不需要太复杂的运算,只需要理清关系,常见的是对比较(两者、三者、多者之间的比较)和补集的考察,即分为不等式和集合两类。

(2)不等式类(比较):

——简单不等式,即单个不等式比较

——复杂不等式,即多个不等式比较。要善于进行简单的运算。

简单结论:女生比男生多,不及格的比及格的多,则不及格的女生比及格的男生多;

(3)集合类(补集):

——对补集的考察:即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推导其补集即相反的部分,然后对比答案选项,从而排除得出正确答案。 ——集合之间的包容关系:看是否会重叠。

(二)日常推理结论类

1. 形式推理结论类题目会标出非常清晰的脉络结构,有很多关联性的词语,如果„就„等,相对来说比较形式。而日常推理结论类是把逻辑关系相对隐晦的隐含在句子中,可以退出„„无法退出„„ 2. 原则: 主体一致原则(保证论述的主体一致)

无关概念排除(在论述的时候不要引入新的概念)

优先可能论断(当决定性的论断和可能性的论断放在一起时,优选可能性的论断+慎选宏观论断、比较论断即有修饰性的词语)

因果联系看清(要理清因果联系,有求异、求同、共变) 3. 无法推出 则可以直接看答案回归到题干中进行排除确定正确答案 4. 绝对数字不能用来证明,但是比例却可以用来证明。

(三)事件排序类

1. 事件排序的本质:两件事情的顺序关系。

2. 步骤:

(1)分段(首先看能否能某些标准进行分类)

(2)首尾特征明显(可以从选项中来观察;优选选项;)

紧邻特征明显(可以通过相同词汇来观察)

(3)答案补全(验证下看时候正确)

(四)论证类演绎推理类 1. 分为两种题型: 加强论证型

削弱论证型 2. 加强论证型:

(1)分为:支持(一句话的加强就被称为支持)

假设(两句话构成的,构建两者之间的联系) (2)把整个题目抽象为一句话,两句话。

(3)支持:(一句话)

——弱支持:再说一遍;举个例子

——强支持:(通过比较得到的结论)旁人不灵;没我不行 (4)假设:(两句话)

——弱假设:原因解释(解释某种矛盾;原因需要文中找)

——强假设:搭设桥梁(在两句话之间搭设桥梁,如A推B,A推C,则需要搭设一个B推C这样一个桥梁;如果A和B,则需要搭设一个A推B这样一个桥梁;如果A推B,B,则需要搭设一个A这样一个桥梁) 3. 削弱推理型:

(1)加强相当于补洞,而削弱相当于找出漏洞;

(2)分为两种: 形式推理(在形式上寻找对结论的否定)

日常推理(削弱的是脉络之间的因果关系) (3)形式推理(即加强的反面)

——一个结论:A,则非A,就对其削弱了。

—— 一个前提和一个结论:A推出B,则非A(否定前提,注意这时要尽量全部否定)

就对其削弱了

则A且非B(不必然存在联系,举个反例)

——注意,A且非B 是要比 非A 的削弱力度强,因为它和A推出B是矛盾关系。

——一定要注意 非A且B这一类典型的错误。另外,注意论述的主体要一致, (4)日常推理

——他因:是在因果联系中对是否是唯一的原因进行质疑,分为求同和求异„ „ 它的形式是:摆出一个现象,得出一个原因。

——因果倒置:主要运用在共变的过程中,关系是反的。

(5)注意削弱推理题型中的形式推理和日常推理是不一样的,在形式推理中,A是绝对能推出B的,即A是B唯一的原因;而在日常推理中,不一定是唯一原因。

第6篇:1、演绎推理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总结

所谓推理,是指由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另外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一切推理都必须由前提和结论两部分组成。一般来说,作为推理依据的已知判断称为前提,所推导出的新的判断则称为结论。推理大体分为直接推理和间接推理。

只有一个前提的推理叫直接推理。例如:有的高三学生是共产党员,所以有的共产党员是高三学生。

一般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前提的推理就是间接推理。例如:贪赃枉法的人必会受到惩罚,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今天你们终于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

一般说,间接推理又可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等三种形式。

1、演绎推理及其分类

所谓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性的前提得出了特殊性的结论的推理。例如: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所以,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惩罚的。这里,“贪赃枉法的人是必定会受到惩罚的”是一般性前提,“你们一贯贪赃枉法”是特殊性前提。根据这两个前提推出”你们今天是必定要受到法律的制裁和人民的惩罚的”这个特殊性的结论。

演绎推理可分为三段论、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

1、三段论

(1)所谓三段论是推理中最普通的一种形式。它由三个简单判断组成,其中两个是前提,一个是结论。例如:不法分子都害怕法律的制裁(大前提);杀人犯是不法分子(小前提);所以杀人犯害怕法律的制裁(结论)。 (2)三段论的推理一般有三个特点: ①有三个判断;

②每个判断都有两个概念,整个推理共有三个不同的概念,每个概念都出现两次; ③在前提中都有一个概念起媒介的作用。

在逻辑学中,阐述三段论时,概念和判断都有一定的名称。即,在作结论的判断中的谓项称为大项(P);作主项的称为小项(S);在结论中不出现,在前提中起媒介作用的称为中项(M)。一般,包含大项的判断称为大前提,包含小项的判断称为小前提。 (3)我们在运用三段论时,还要遵守三个原则:

①一个三段论必须(也只能)有三个概念,特别是中项必须是同一概念,否则就会产生错误(通常把这种错误说为“偷换概念”)。例如:茅盾著作不是几天可以读完的;《白杨礼赞》是茅盾著作;所以,《白杨礼赞》不是几天可以读完的。

这里,在大前提中的“茅盾著作”指所有茅盾著作构成的总体,而小前提中的“茅盾著作”则是茅盾许多著作中的一种具体的著作,两者含义不同,已经不是三个概念,而是变成了四个概念,致使推理产生了错误。 ②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周延是在一个判断中对于主项和谓项是否全部断定,如全部断定就是周延,否则就是不周延。如果违反这条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错误。例如:劳模都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刘波参加了这次代表大会;所以,刘波是劳模。

在这个推理中,大前提里,中项并没有全部断定,因为参加代表大会的并不一定都是劳模。在小前提里,中项也没有完全断定,因为出席代表大会的肯定不是只有刘波一个人。由于在大小前提中,中项都是不周延,所以,这个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逻辑错误)。 ③在大前提中不周延的概念,在结论中也不能周延。否则就会造成“不当周延”的错误。例如:书记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她不是书记;所以,她不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在这个推理中,大前提里“做人的思想工作的”是不周延的,但在结论中却变成周延的了,所以,这个推理也是不正确的。

(4)省略式三段论指的是或者省略了一个前提、或者省略结论的三段论。 ①省略大前提。例如:教师是有功绩的,因为他们在教书育人中做出贡献。 如作补充:凡在教书育人中做出了贡献的人都是有功绩的(大前提);教师是做出了贡献的人(小前提);所以,教师是有功绩的(结论)。 ②省略小前提。

所有中国人都应该热爱祖国,我也应该这样。如作补充:凡是中国人都应该热爱祖国(大前提);我是一个中国人(小前提);所以,我也应该热爱祖国(结论)。 ③省略结论。

历史上革命先驱是值得后人怀念的,孙中山就是这样一位革命先驱。 如作补充:凡历史上革命先驱是值得后人怀念的(大前提);孙中山就是这位革命先驱(小前提);所以,孙中山是值得后人怀念的(结论)。

2、假言推理

所谓假言推理指的是大前提是假言判断的演绎推理。这种推理的一般特征是:以一个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通过对这一判断的前件或后件的肯定或否定,从而得出结论。

一般根据假言判断的不同形式,假言推理可分为: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等三种假言推理形式。 (1)充分条件假言推理。

所谓充分条件假言推理是指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大前提的演绎推理。一般情况,它又可以分为肯定式与否定式两种:①充分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

只要跑步,人就会出汗;你现在正在跑步;可见,你现在正在出汗。

肯定式的一般规则:肯定前件,就能肯定后件;但是否定前件,不能否定后件。例如:如果两条线平行,那么它们就是直线;这两条线不平行;所以,它们就不是直线。 显然,这个结论是错误的,因为所有的不弯曲的两点之间最短的线都是直线。 ②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式)。

只要跑步,人就会出汗;你现在没出汗;可见,你现在没有跑步。

否定式的规则:一般情况下,否定后件,就能否定前件;但是肯定后件,不能肯定前件。例如:如果饮酒过量,肝脏就会生病;他的肝脏生病;所以,他饮酒过量了。 这一结论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有时其他诸多原因,也会引起肝脏生病。 (2)必要条件假言推理。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指以必要条件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演绎推理。这种推理可分为肯定式和否定式两种。

①必要条件假言推理(肯定式)。例如: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晓鸣取得了好成绩;可见,他努力学习了。

这种肯定的一般规则是:肯定后件,就能肯定前件;但是否定后件,不能否定前件。例如:只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才能做好教学工作;张老师没做好教学工作;所以,张老师没有忠诚党的教育事业。

这个结论不妥当。因为没做好教学工作,还有其他一些原因。 ②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式)。

只有平时搞好训练,才能比赛取胜;你平时没搞好训练;所以,你比赛没能取胜。

否定式的一般规则:否定前件,就能否定后件;但是肯定前件,不能肯定后件。例如:只有平时搞好训练,才能比赛取胜;你平时搞好训练;所以,你比赛能取胜。 这个结论不妥当,因比赛能取胜还有其他条件。 (3)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

所谓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指的是以充分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演绎推理。它一般有四种形式,即肯定式中的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和否定式中的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①肯定前件式指由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例如:在地球上一个常大气压下,水只要加热到100℃就会沸腾;现在已加热到100℃;所以,水沸了。

②肯定后件式指由肯定后件到肯定前件。例如:在地球上一个常大气压下,水只要加热到100℃就会沸腾;现在水沸腾了;所以,已加热到100℃了。

③否定前件式指由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例如:在地球上一个常大气压下,水只要加热到100℃就会沸腾;现在还没有加热到100℃;所以,水没有沸腾。 ④否定后件式指由否定后件到否定前件。例如:在地球上一个常大气压下,水只要加热100℃就会沸腾;现在水没有沸腾;所以,还没有加热到100℃。

3、选言推理。

所谓选言推理指的是以选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演绎推理。一般情况下,选言推理也是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部分构成。通常,大前提是简单判断,对大前提指出的几种可能的属性肯定或者否定其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结论也是简单判断,肯定或否定事物具有一种或者几种属性。选言推理一般分为相容的选言推理和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1)相容的选言推理。

一般以相容的选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选言推理就是相容的选言推理。通常,相容的选言判断要求肢判断必须有一个真的,但同时并不排斥其他肢判断的真实,所以,运用相容的选言推理时,否定一部分肢判断,就要肯定另一部分肢判断。又因为肯定一部分肢判断不能否定另一部分肢判断,所以相容的选言判断只有一个否定肯定式。例如:考试成绩不好,或是由于复习方法不对,或是由于临场发挥不好;汪莘同学考试成绩不好,不是复习方法不对;所以,汪莘同学考试成绩不好是临场发挥不好。

正确运用选言推理一般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运用否定肯定式选言推理时,大前提的选言肢必须列举完全;第二,运用肯定否定式选言推理时,大前提一般不能是相容的选言判断。否则,推理就会出现错误。 (2)不相容的选言推理。

一般以不相容的选言判断作为大前提的选言推理就称为不相容的选言推理。通常情况下,真实的、不相容的选言判断必须有一个选言肢是真的,所以,否定一部分肢判断就要肯定另一部分肢判断(即否定肯定式),而肯定一部分肢判断就要否定另一部分肢判断(即肯定否定式)。

①否定肯定式。例如:今天的报告会,或由赵教授作报告,或由刘校长作报告,或由汪书记作报告;不是由赵教授作报告,也不是由刘校长作报告;所以,由汪书记作报告。

②肯定否定式。例如:人的正确思想或者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或者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所以,人的正确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注:引自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2、归纳推理及其分类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到一般,即从特殊性的前提推出普遍的一般的结论的一种推理。一般情况下,归纳推理可分为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也叫完全归纳法,是指根据某一类事物中的每一个别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正确运用完全归纳推理,要求所列举的前提必须完全,不然推导出的结论会产生错误。例如: 在奴隶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封建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学艺术有阶级性;所以,在阶级社会里,文学艺术是有阶级性的。(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这四种社会形态构成了整个阶级社会。)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同一类事物中部分事物都具有某种性质,从而推出该类事物普遍具有这种性质的结论。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推理。但是,这种推理通常仅考察了某类事物中部分对象的性质就得出了结论,所以结论可靠性较低。一般为了提高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所得出的结论的可靠性,要列举前提的数量尽可能多,考察个别对象数量越多,结论也就越具有可靠性。例如:金导电;银导电;铜导电;铁导电;铝导电;锡导电;所以,一切金属都导电。

同一律:通俗地说,同一律是关于人们思想保持确定性的一条规律。在逻辑思维上,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运用概念或判断都应当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改变,所议论的命题即论题也应保持同一,不能改变或“中途”转移或“偷梁换柱”。同一律的公式表现为A是A(或甲是甲)。例如: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衣食住行,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这个例子,前后五次使用“群众”这一概念,其意思保持一致,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如果违反同一律,就会犯错误。例如:要搞好群众工作必须依靠群众,我就是群众,当然应该依靠我。这个例子,前后三次使用“群众”这一概念,但它们含义是不同的。前两个“群众”泛指人民群众,不指某一个具体的人;后一个“群众”则特指“我”,意为非干部或党团员。因此,前后不是同一概念。这段话违反了同一律要求,在逻辑上称为犯偷换概念与混淆概念的错误。

矛盾律:通俗地说,矛盾律是关于人们思想认识不可自相矛盾的规律。在逻辑思维上,矛盾律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条件下,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思想认识必须做到首尾一致一贯,不能既肯定某事物具有某种性质,又否定该事物具有某种性质。

矛盾律的公式表现为A不是非A,即甲不是非甲。例如:黑板是黑色的。黑板不是黑色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两者不能同真。

“黑板是黑色的”和“黑板是红色的”这两个判断是互相反对的,两者也不能同真。如果把这组判断放在同一议论中都加以肯定,那就违反了矛盾律。又如:①入夜,朝教学大楼望去,整座大楼灯火辉煌,只有一个教室的灯没亮。②生活会上,大家互相做了自我批评。 上述两例都违反了矛盾律。例①“灯火辉煌”和“灯没亮”、“整座大楼”和“一个教室”是自相矛盾的,既然整座楼灯火辉煌,就应当看不见一个教室灯没亮。例②“自我批评”是自己检查和反省自己的缺点错误;“批评”不同,可以“自我批评,但不能“互相自我批评”。 我们在运用矛盾律时,必须注意:矛盾律排斥人们思维中的逻辑矛盾,但不能因此而否认客观世界客观事物本身的矛盾。因为,这两种矛盾是两个问题,是不能够混为一谈的。

排中律:简洁地说,排中律是关于人们思想认识必须保持明确性的规律。在逻辑思维上,排中律要求在同一议论中,一个概念或者反映事物的某种本质,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本质,二者必居其一;一个判断或者反映事物的某种情况(情形),或者不反映事物的这种情况,二者必居其一。同时,排中律还要求,对于互相矛盾的两种思想必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不允许都加以否定或者都加以肯定。以上所述,换句话说,人们在一般议论过程中,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对任何一个问题,都必须表明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排中律的一般逻辑公式表现为A或者是A,或者是非A。有的也这样表现即甲或者是甲,或者是非甲。简析这个公式:“甲对象”,或者具有“甲属性”或者不具有“非甲属性”。 实质上,排中律的内容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定有一真。例如“鲁迅是革命家”和“鲁迅不是革命家”,这两个判断是互相矛盾的,在议论中我们一定要肯定一个而否定一个,决不能对两者都加以否定,或者加以肯定。因为这两个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一般,在运用排中律时,要注意,它只适用于矛盾关系的判断,因为只有互相矛盾的判断,才能够说二者必居其一。碰到不是矛盾关系,排中律就不能适用,也不需要用。 最后,我们还要注意:排中律和矛盾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违反排中律也就必然违反矛盾律,但如违反矛盾律就不一定违反排中律。因为,运用矛盾律只能指出两个自相矛盾的论断,其中必有一假;运用排中律就可进一步指出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其中必有一真。矛盾律主要是在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关系的判断中都起作用;排中律则只在互相矛盾的关系的判断中起作用。所以,掌握排中律的关键在于弄清楚排中律的内容就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须有一真。

演绎推理的三种解题秘招

从做题的要求也可以看出,做演绎推理题目必须紧扣题干内容,以题目中的陈述为依据,根据形式逻辑的推论法则推出正确结论。题中的陈述是被假设为正确的,不要对其作出怀疑或否定,给自己解题带来不必要的干扰。对于演绎推理题目中比较难的、多种条件相互制约或是数理逻辑的题目,可以忽略其具体情境,在草稿纸上抽象出其数理模型,加以逻辑运算,这样比较容易得出结论。

解答演绎推理题时,要注意以下事项:

(1)紧扣题干内容,不要对题中陈述的事实提出任何怀疑,不要被与题中陈述不一致的常理所干扰。试题中所给的陈述有的合乎常理,有的可能不太合乎常理。但你心中必须明确,这段陈述在此次考试中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考生不能对试题所陈述的事实的正误提出怀疑,也不能自作聪明地以自己具备的这方面的知识进行推理,得出答案,而完全忽视试题中所陈述的事实。

(2)紧紧依靠形式逻辑有关推论法则严格推理,注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演绎推理题中,前提与结论之间有必然性的联系,结论不能超出前提所界定的范围。因此,在解答此种试题时,必须紧扣题干部分陈述的内容,正确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必须注意的是,此类试题的备选答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即各个选项几乎都是有道理的,但有道理并不等于与这段陈述直接相关。正确的答案应与陈述直接有关,即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3)必要时,可以在草稿纸上用你自己设计的符号来表示推论过程,帮助你记住一些重要信息和推出正确结论。

上一篇:不再相信爱情的句子下一篇:监理工作内容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