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2022-04-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传统医药的非遗保护领域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尚未著书立传的医学思想、治疗手段以及师承经验、配方。二是流传在民间的技术和方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篇1:

“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是当代中国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就是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动”起来、“新”起来、“奇”起来,要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的前提下做到兼容并蓄、与时俱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走向全世界。

关键词: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要强化中华民族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坚定的文化自信标志着中华民族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各种故事题材层出不穷、丰富多彩。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中国特色,树立中国形象,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些内容是习近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观的核心要义[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指全国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或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截至2020年12月底,中国已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加上众多尚未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还存在不足,如“非遗”信息传播主体较为分散,“非遗”信息传播内容形式较为单一,“非遗”传播媒介缺乏整合,“非遗”信息传播受众参与度较低等[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主要有非遗资源管理问题、非遗推广与传播问题、全球化进程中的非遗安全问题等[3]。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融入当代生活,形成更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更好地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增强民族自信心。经济全球化使人们对美的追求和探索转向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即使最偏远的村寨也会受到该进程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再生产可以进一步加深文化印记[4]。

在这种背景下,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适逢其时,意义深远。通过讲好中国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是一个新的课题。文化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文化创新的源泉是立足新时代的实践创造,文化创新的关键是培养德艺双馨的文化艺术人才,文化创新的支撑是促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创新的动力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5]。在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面临着新旧思想观念融合、传统与科技融合、传承与教育融合的新形势[6]。作为一名中国人,生活在繁荣昌盛的时代,非常荣幸,无比自豪。每个中国人都应自觉宣传中国,自觉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讲好中国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生活,走出国门,让全世界看到一个文明和谐的中国。本文从“讲好中国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互动关系出发,详细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方法与途径,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配套体系与保障措施,既丰富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题材,又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渠道。

二、“讲好中国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互动关系

“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文化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通过“讲好中国故事”,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更好地宣传推广,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可以提供讲好中国故事的更多题材,将中国故事讲得更加精彩。“讲好中国故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一)“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讲好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影响力。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介绍中国的发展理念、发展道路、发展成就,通过“讲好中国故事”的形式传播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具体体现,是中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标志。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态的人类文明史,既刻画了现在,又预示着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依然鲜活的存在,必须做好保护和传承。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約》,各缔约国随后加大了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升华和创新,促进文明多元化和文化多样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多关乎民间文化传统的历史横断面,注重“以物述人”的“个体叙事”与“细微叙事”,即“个人的声音”要被听见,贴合“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理念[7]。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在创新中融入当代生活,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整体性保护和传承的理念和工作方式在全国多地和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运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有三种:无外力推动的自然传承模式,政府力量推动下的国家传承模式,非遗的产业化传承模式[8]。文化自信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文化基础,文化消费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经济支撑[9]。“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有利于增强民俗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地域文化自信,有利于增强艺术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助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0]。

三、“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一步一个台阶,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就。一方面,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精彩纷呈的故事,赢得了世界的赞许,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其中之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增强,逐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法律法规,为非遗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重要,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全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通过设置公众议程形成兴趣社群,形成新的虚拟文化空间打破传播壁垒,依托智能算法强化用户对非遗文化的黏性等多种方式不断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空间[11]。“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方法有很多,核心在于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关键在于“来源于生活、融入到生活”的理念。

(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鲜活的存在,是一种活态资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应以“活”起来为目的,让更多的人能看见非遗、喜欢非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文化资源,要让非遗中的文化真正成为文化创新的源泉,真正成为能够产生价值的文化资产,让非遗传承人有自豪感和荣誉感,让手艺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要充分借助互联网技术和网络新媒体,通过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态呈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短视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推动线下非遗旅游产业的发展,推动线下非遗传统手工工艺美术产业的发展,推动线上、线下非遗品牌的发展[12]。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与文旅产业串联起来,形成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场景。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新窗口,其内部驱动力有活态保护传承、文化空间营造、文化自觉目标等,其外部驱动力有政策利好环境、市场需求机遇、技术革新进步等[13]。要加强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旅游的结合,求同存异,加快发展[14]。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串联起来,助力脱贫攻坚,加快共同富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现代生活美学串联起来,使非遗从经验记忆到审美空间,使非遗美学从“小传统”、“大传统”到“更大传统”,通过进入文化现场去感知、体验、发现文化现场所呈现的审美意味[15]。总之,要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为目标,贯彻“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走进千家万户。

(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动”起来,实现有里有外有灵魂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敏锐的眼光,善于去发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也需要敏锐的眼光去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动”起来,才能更好地体现自身的价值。要利用智能时代影像化保护与传播的新手段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方法,推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影像记录与沉浸式传播,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题材视听作品创作新趋势,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传播产业化[16]。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动”起来,要敢于走出去,走进城市社区,走进乡间农村,走进网络空间,走进国内的每一个角落,走进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科学无国界,文化也无国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无国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动”起来,要敢于引进来,进一步引进传統文化的元素,进一步引进新时代文明的精华,进一步引进现代社会的印记,进一步引进民间故事的烙印,进一步引进全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智慧,既要有高度,有深度,同时也要贴近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同时也发扬光大于生活。打通非物质文化遗产流通的瓶颈和梗塞,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动”起来,实现有里有外有灵魂。

(三)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要有新特色,新时代不乏好故事,要有新的发现,要有新的加工,要有新的传播渠道。在文化自信的同时,要静下心来讲好中国故事,涵养中华传统文化新的“精”“气”“神”,展现当代中国激情高昂的精神风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资源,是展现中华民族精神面貌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首先内容上要新颖,不断推陈出新,不断优化完善,不断升级升华,不断融入文明,不断融入新鲜事物,努力迈上新的台阶。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还要着眼于资源、场景、受众、地域、时期等,站在大的体系来看问题。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还要形式上新颖,不断优化展示细节,不断提升展现形式,不断结合热点焦点,不断畅通传播渠道,不断结合欣赏习惯来打造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新鲜的东西往往才能吸引更多的兴趣,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效果就会更好。只有通过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千方百计进行创新并推动创造性转化,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新”起来,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奇”起来,实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

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吃透中国文化精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也需要吃透中国文化精神。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内在气质的积淀,也是文化强国的宝贵财富。要通过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土文化内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融入地方文化、节庆活动,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运用现代媒体技术吸引青年群体关注,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自信[17]。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创活动弘扬非遗文化内在价值,唤起非遗文化保护意识,拓宽非遗文化传播路径[18]。非物质文化遗产跟奇花异草一样,本身就是一个新奇的东西,有些就是奇风异俗。正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奇”,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才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奇”起来,首先要有“奇”的内涵,在“奇”的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形成闪光点,进行价值提炼,传播效果必将更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奇”起来,还要拓展“奇”的外延,在“奇”的方面进行提档升级,充分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充分与其他文化资源相结合,走进不同的群体,走进各自的内心。文化因交流而多彩,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新奇而出彩。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奇”起来,实现内涵与外延的统一,加速本土传播,加快国际化传播,推动奇情异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绽放奇光异彩。

四、“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途径

进入21世纪,互联网飞速发展,新媒体不断涌现,各种传播渠道和途径越来越多。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讲好中国故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我们要把握国际舆论的风向,掌握更多的媒体资源,畅通讲好中国故事的渠道,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一张靓丽的名片走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途径很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达到最好的效果,实现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一)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

讲好中国故事,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丰富的精神文化财富传给后世,并造福人类,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存下许多承载着文化意义和文化符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印记便是真实的中国故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代代相传的手艺和艺术进行传承,是传统文化依然鲜活的存在,从中可以触摸到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灵魂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一直倡导和平、和睦、和谐的发展理念,期待着与全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和平共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活的中国精神,仍然在中国人的血脉中流淌,激励着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不断开拓奋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国当代的文化注入灵魂和活力,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传承延续历史文脉,这样的中国故事更加精彩,这样的非遗发展更加顺畅。

(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用创新阐明中国特色

讲好中国故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需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用创新阐明中国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态的人类文明史,展示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高超的创造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需要具有特色,没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定不会长久流传。讲好中国故事,将故事人物放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进行考验,使其彰显个性与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只有用创新阐明中国特色,才能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一些传统古村落逐渐走向衰败,村庄缺乏有效的保护与修复,传统手艺也后继无人,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若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将丢失讲好中国故事的根基。不管人们的时空观念和审美理念如何改变,非遗仍然承载着活的中国精神。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要创造属于中国的形象,必须体现民族和地域特色,必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三)兼容并蓄,取长补短,用借鉴搭建国际桥梁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变得更加具有包容性,对不同文化传统去粗存精,兼容并蓄,取长补短。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表述、表演艺术、社会风俗、传统礼仪等,贯穿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深受影响。为了建设和谐世界,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都应该虚心学习,借鉴别国别民族文化的长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我们要秉承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积极推进文化输出。要积极搭建国际桥梁,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要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国际合作,尊重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不断提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促进缔约国之间以及社区、群体和个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欣赏,实现多边主义在传统文化层面上的实践与协调[19]。要找准切入点,学习借鉴国际文化精华,促进中华文化复兴,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途径更多,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

五、“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配套体系

加強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需要一系列的配套体系。经过广大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依法依规保护非遗迈上了新的台阶。2018年12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审议通过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2019年3月1日正式施行。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非遗保护履约能力与非遗保护水平日益提高。有了非遗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有了非遗创新性表达的配套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一)通过深化整体保护的规范管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源动力

整体保护理念和方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的具体体现,有利于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整体性保护是一种全方位保护的方式,与非遗项目一起存续和发展的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也一同得到了保护,既保护非遗,又保护非遗的氛围和土壤。我国通过完善立法、聚焦保护与传承的平台建设、多渠道拓宽公众参与、强化对传承人的管理、保护和创新并举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规范管理[20]。10多年来,我国对10余个门类的非遗项目分别实施了原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等措施,成效显著。随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的正式施行,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标准和程序、管理评估标准、退出机制等越来越规范,非遗保护规范管理、精准施策等越来越具有特色。通过深化整体保护的规范管理,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源动力,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整体保护在我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我国贡献给国际非遗保护领域的宝贵经验,正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推广。

(二)通过聚焦代际传承的内驱动力,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生命力

非遗保护的根本目标是保护非遗的生命力,有生命力的非遗才会有人进行传承。保护非遗更要传承非遗,保护非遗更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和外延。要引导非遗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实现传承非遗与改善生活、丰富生活、提升生活的统一,使其成为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让优秀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进生活,让更多的青年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加大非遗传承人培养力度,关心和照顾非遗传承人群的生活。要通过文旅融合、需求导向、技术加持、研学拓展等手段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文创产品的开发[21]。要将非遗与脱贫增收、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等紧密结合,发展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和品牌,让非遗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增强青年一代对非遗保护的认同,吸引大批年轻人在非遗领域就业,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利用非遗所做的并非是对传统的重建,而是将从未中断的传统与现代生活进行整合,给公民以广泛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权利,给资本以可利用的文化资源。[22]只有通过聚焦代际传承的内驱动力,才能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生命力,才能使非遗在自发参与中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

(三)通过开拓全面合作的国际市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影响力

中国是最早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国家之一,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国积极开展双边、次区域、区域和国际层面的非遗合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通过开展非遗领域的联合研究、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增进了国家间的相互理解与信任。随着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各地,我国的民族文化认同进一步得到强化。我国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完善非遗合作网络,开展非遗保护及相关问题研究,国际合作力度进一步加强,非遗发展更加具有活力与后劲。要进一步开拓全面合作的国际市场,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强大影响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凝聚力。

六、“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保障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乡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传统既面临遭受冲击、加速消失的现实威胁,同时也面临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历史机遇。随着大数据、短视频、新媒体、自媒体等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具有更多的方式和可能。在重大的历史变迁面前,做好“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需要一些保障措施。只要充分面向未来,充分发挥线上线下的协同作用,讲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人新事,就一定能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飞速发展。

(一)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充实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同样需要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要坚决摒弃不尊重遗产、不注重保护遗产的做法,坚决抵制歪曲遗产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的做法。要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和传承者的创新性表达权利,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要主动加强业务能力学习,不盲从,不轻信,不随波逐流,通过学习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高鉴别能力。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兴起,要学习网络新媒体的操作方法,使网络新媒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重要载体。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业务能力学习,才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發展,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

(二)不断深入生产生活实践,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生活,也离不开生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需要不断深入生产生活实践,不断走近非遗传承人群,更深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通过承上启下、融合贯通,努力产生文化史上的标志性风格和作品。站在未来的视角,要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带动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要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同时进行舆论监督,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好的一面。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一定力度的政策扶持,带动市场化和产业化。要关注非遗传承人群的生产生活,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帮扶。不断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形式,努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繁荣。

(三)不断宣传非遗保护理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升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保护和传承需要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要树立正确的非遗观,不断宣传非遗保护理念,不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升级。要深入学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伦理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性表达。要走近非遗传承人群,深入社区生活,走进乡村民间,亲身体验非遗的巨大魅力。要大力推广非遗保护的经验,积极总结创新实践案例,让非遗保护深入人心。只要非遗保护理念提升上去了,就自然会想办法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达方式。反过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升级了,就会更好地宣传推广非遗保护理念。

七、结语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任务,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讲好中国故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展现中华文化的机会,是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难得的题材。在“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需要吃透中国文化精神,与时俱进地变革创新,需要广泛运用网络新媒体,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创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扬光大。[23]本文详细阐述了“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性表达方法与途径,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配套体系与保障措施,既丰富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题材,又拓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表达的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部活态传承的人类文明史,促进传承不可或缺的是传播,讲好非遗的中国故事,创新表达方式,以传播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何娟,王习贤.习近平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观的理论体系[J].湖湘论坛,2019(6):13-21.

[2]柴昊,赵跃.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策略研究—基于SMCR模型的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141-145.

[3]西沐,雷茜.新时期中国非遗传承与发展观念的探讨[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 35(1):57-63.

[4]张涵,孙九霞.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的文化再生产:以苗绣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1):53-59.

[5]梁也.论新时代文化创新的实现机理—学习习近平关于文化创新的重要论述[J].湖湘论坛,2019(6):139-146.

[6]高金燕.媒介融合视野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32-139.

[7]方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域下的民俗博物馆叙事研究—以上海土布馆群为例[J].东南文化,2020(5):180-185.

[8]江娟丽,江茂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1):48-56.

[9]刘鑫,苏俊杰.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内涵辨析与实现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41(1):55-62.

[10]徐珍,王宝升.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之维—以非遗剪纸艺术为例[J].湖南社会科学,2021(1):153-158.

[11]罗业云,陈辰子.新媒体环境下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意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1(2):19-21,44.

[12]姚盈,樊娜.基于短视频的“非遗”产业化发展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6):28-29.

[13]吴剑豪.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价值链协同创新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2(6):75-81,114.

[14]苏涛,黄焰结.中国故事,国际表达: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译介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9,8(3):51-54.

[15]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历史到美学[J].江苏社会科学,2020(5):151-158,239.

[16]李国伟.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与传播[J].新媒体研究,2020(22):23-25.

[17]李江敏,王青,朱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验价值体系、测量与检验[J].旅游学刊,2020(11):78-89.

[18]刘文良,邵煜涵.“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发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24(5):67-75.

[19]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关于乡村振兴与非物質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J].民俗研究,2020(1):13-18.

[20]申彦舒.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及启示[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1, 38(1):62-66.

[21]江伟,周敏.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主题文创产品开发策略研究—以无锡灵山小镇·拈花湾为例[J].艺术百家,2020(5):200-204.

[22]尹笑非.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16-120.

[23]刘建荣,陈虞江.非遗”民俗生产性保护探析——以广西靖西壮锦为例[J].商学研究,2019(02):33-38.

责任编辑:杨叶红

作者:袁建涛

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篇2:

非遗语境下的传统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摘 要]目前传统医药的非遗保护领域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尚未著书立传的医学思想、治疗手段以及师承经验、配方。二是流传在民间的技术和方法。

[关键词]非遗语境;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传统医药在非遗领域的概念

1、什么是传统医药

WHO对传统医药的定义是:基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土著理论,信仰与经验形成的,不论是否解释清楚,旨在维系健康,并用于防治、诊断、改善或治疗机体与心理疾病的一整套知识与做法。(1)

在非遗保护领域传统医药主要是指特有的认知思想、诊疗方式、用药技术等(2),包括中医学、民族医学和民间医学三个组成部分(3)。传统的中医学形成了完成的理论体系,人们通过师承和读书即可掌握,但流传在民间的验方和治疗手段却在不断的流逝。目前传统医药的非遗保护领域有两个薄弱环节,一是尚未著书立传的医学思想、治疗手段以及师承经验、配方。二是流传在民间的技术和方法。

2、哪些方面是值得保护的?传统医药的保护简况

(1)医学思想

医学思想即治疗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思想。由于传统医药的传承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接触古代的医学典籍,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通常能够很好的完成记录、整理、出版的工作,利于后来者学习。例如,《内经》通过阴阳五行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病理、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出“天人相应观”,形成了独特的脏腑、经络学说(4)。

医学思想的保护状况良好,人民卫生出版社等专业出版社,相继出版了中国名医名师讲稿丛书等,由名家解读医药经典著作,各中医院校也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2)医治手段

传统医治手段强调人体的内外统一,在四时五脏阴阳理论在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各家各派的医治手段和医治思路也各有千秋。例如,金陵医派在内科方面对“下虚受风”证、“温病”等有明确的治疗依据和治疗方案;对小儿疳积,有解表和里法和深清托化法;在处方用药时,提出“胃以通和为贵”的主张,以“二陈汤”做衬方使用。金陵医派在外科方面,对“肛瘘”采用挂线疗法,能够最大限度的保留器官功能;对于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等杂症,可以通过推拿手法治愈。

医治手段的传承状况参差不齐,以XX疗法为名称进入非遗保护名录的传统医药项目大多能够得到政府的财政扶持,但行医平台是决定项目存亡的关键。以丁氏痔科医术为例,该项目以南京市中医院為项目保护单位,传承状况良好,家族成员世代在市中医院行医,丁义江及其女儿、女婿均掌握了丁氏枯痔疗法、痔分段齿形结扎疗法、肛瘘切开挂线疗法等专项技术,并不断取得科研创新成果。而张简斋国医术,由于缺少官方认可的医疗平台,传承状况并不理想。

(3)医药配方与临床经验

各类方剂自古就有详尽的记载,但对配方的掌握,除了掌握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还应当能够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古语有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难”,现代科技使得建立方剂的数据库成为可能,然而要想借用现代科技实现“临证易”还需借用“大数据”的思维,为同一病症选择的药物组合积累足够的临床数据。

(4)炮制技艺

中药炮制技艺决定了中药的疗效,经过炮制的中药能够降低毒性发挥药性,反之不但达不到疗效还会在体内积累毒性。

市面上所存的中药炮制教材,对于药材的基本处理,已经有了较为详实的叙述,但是对于膏、丸、丹、散等的制作,却乏善可陈。实际操作中,药材公司在中药的处理上,盲目追求机器化大生产,在药品的质量和包装数量上违背了中药的自然规律。

大面积的人工种植增加了中草药的产量,然而采摘时间和药物的产地却被严重忽视,《千金方·千金翼方》卷第一《药录纂要》记载:“论曰夫药採取不知时节不以阴乾暴乾,虽有药名,终无药实,故不依时採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功,卒无裨益,其法虽具大经,学者寻览造次难得,是以甄别即日可知耳。”药物采摘的时间,对药效影响非常大,如果不能按合适的时间采摘,采得的中药有名无实,和朽木没有本质的区别。药物的放置时间对药效也有极大的影响,要遵循当陈则陈,当鲜则鲜的原则,陈皮等药材时间越久药效越好,荷叶等药材则越新鲜越好。此外,药物的产地不同,药性也不同。川贝母味甘偏润,又能润肺止咳,又可治虚劳咳嗽、肺燥咳嗽;浙贝母苦寒降泄,功专清热散结,善治风热、肺热咳嗽及瘰疬、瘿瘤、乳痈等证。

机器化中药炮制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标准化散包,以5克为一个单位,医生开方时只能以5克为计量单位。这种标准化违背了中药君臣佐使的规律。需知中医开方如调兵遣将,来不得儿戏,数量的差异严重影响中药的药效和药性,长期的不精确计量将加大病患体内药物毒性的积累,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肝肾不可逆转的损失。5克一个单位的计量方法,加速了中药房的配药时间,牺牲的是病人的身体健康。如此的标准化到底是救人还是害人?!

二、当前传统医药保护模式的几大弊端

1、西化的中医教学模式

(1)师生代替师徒,课堂代替诊所

师生关系较为松散

师生关系较为松散,老师无法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一方面受到课堂的局限,没有实例辅佐教学,另一方面学生过多,无法因材施教,即便老师将看家本领传授给学生,学生也无法在短时间内领悟。传统的中医教学模式,以实践为主,教材为辅。学生白天在诊所抄方,熟悉病例,学习诊断方法,练习辩证,晚上学习医家经典。而现在的课堂本末倒置,以教材为主,实践为辅。同时医疗过程中的诊断方法,询问技巧,切脉技巧包括医生本人对病人的人文关怀,都被课堂这一僵硬的方式阻隔在教学过程之外,试问如何培养出优秀的中医人才?

(2)医药分家之弊端

中医和西医不同,它的指导思路较为宏观,在治疗同一种疾病时,不同的医生可以有不同的治疗思路,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医药往往不分家,医生以身试药,分辨药性,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作药品和药具,给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名医张简斋民国时期已经可以研制一些符合西医标准的中药,例如,中药“马黄”,其作用类似于能够收缩血管的麻黄素。在中医外科手术中,医生们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药剂和药具,例如“丁氏痔科医术”就可以通过丁氏挂线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

2、西化的治疗模式

首先是分科过细的弊端,现代中医院采用了西医化的分科方式,不但增加了患者的就诊难度,也容易发生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如,腰疼这一常见病,在治疗时人们往往会选择针灸推拿科,忽视了内科的调理,如果能够内科外科双管齐下,那么就能够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既能够使小关节复位,排出体内“寒气”,同时又能够通过治疗“下虚受风”,标本兼顾,防止腰疼复发或减缓复发的进程。

特别是内科与外科分离,很容易治标不治本,例如皮肤病的治疗,虽然外用的敷剂有一定的疗效,然而常常发生反复,原因就是病根没有肃清,例如病人体内的“湿热”如无法顺利排出体内,加之不适当的饮食起居,就会导致病情的不稳定。

再次是常规检查代替了望闻问切,现在很多医院的医生,甚至是一些在高校常年担任教学工作的老师,对于切脉这门基本掌握的不扎实,给病人看病只管望、闻、问,连脉都不诊,就开具处方,实在让人望而生畏。检查的参考数据是基于统计得来的,检查结果反映的是共性的问题,而望闻问切则是对病人体质病情的个性分析。如果一味指望检查数据,就丧失了中医个性化治疗的优势,也治丧失了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优势。最后,则是中成药的滥用。目前市面上的感冒中成药,多数为清热解毒的药,普遍伤胃,且不具备祛风的功能。因此病人在服用感冒冲剂后,难于痊愈,虽然退烧,其他症状缓解,但是下一次受风着凉时,仍然容易复发感冒,西医常常将这类病因归为免疫力低下,其实是病根没有肃清。

3、西化的医药管理模式

(1)西化的医师管理模式

目前的医疗行业的管理模式,以西医的标准要求中医存在过严过细的弊端,一大批具有临证经验的家传医生,由于不具备中医专业学历无法通过医师资格考试,因而不能合法执业。同时中医的治疗方案具有多样性,很难有统一的治疗指针。在涉及医疗事故的时候,缺少独立的中医医疗事故鉴定机构,按照西醫的思路,倒置举证,赔偿金额巨大,遏制了中医医疗行业的发展。

中医医疗的特殊性导致医生的诊断价值高于药物价值,而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择医难,患者往往以医院和医生的名气作为衡量医术好坏的标准,那些无法进入名牌中医院的医生即便医术了得,也很难在市场上分一杯羹,“看病难”和“行医难”成了行业发展的两个异相。

(2)西化的中药管理模式

名家验方进入医药市场成本过高,导致验方拥有者无法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造福患者。在毒性试验方面,动物实验代替人体实验,提纯注射的方式代替了传统的水药和丸药,难以控制人体摄入计量,大大增加了中药的毒性。在药品专利管理方面,药品专利五十年有效的规则,忽视了验方的遗产属性,对于拥有者及其传承者没有相应的保护。在中药提纯开发新药的过程中,唯君独尊,抛弃“君臣左使”的配伍理论,通过提纯,急功近利的推出新药,忽视以毒攻毒,相互配伍能够降低中药的毒性,保护肝肾功能。

三、非遗保护对传统医药的积极作用

中医药可以克服西医西药的局限性,是能够替代西洋医学某些不足方面的实用性很强的医疗体系。中医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治疗菌群感染时,采用植物性的草药,防止了自然界菌群平衡的破坏,不易导致超级细菌的产生。

四、中医药在申遗道路中需要完善的方面

1、解决非遗保护与医药卫生系统之间的矛盾

对于"非法存在"的民间非遗医药项目,是否有资格申报非遗项目名录。笔者认为在申报过程中,核定一个项目是否为传统医药的非遗项目,不应当遵循医药卫生系统的标准,而应当遵循非遗的判定标准,毕竟目前的卫生系统是以西方医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如果该项目有杰出的传人,具有悠久历史,以活态传承至今,具有重要的价值,属于非遗传统医药的范围,就可以认定为非遗。(5)

2、完善中医药医学史的研究

还应当完善下列课题:各时代中医药与其他地区传统医药的学术交流及其影响;医药经典古籍善本的研究;各时代中医流派的整理研究,各流派代表性人物的生平及学术经验;医药遗物、遗迹的收集整理及研究,科对同类型的遗物进行类型学分析,并佐以同时代的“甲骨文字”、“金文”、“竹简文字”等加以考证,复原古代中医的医疗场景,通过考古资料了解相关的习俗。

注释:

(1)邱科星.论我国传统医药国际保护的途径[D][D].中国政法大学,2008.

(2)文化,乔成栋.民族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中医儿科杂志,2006,2(5):55-56.

(3)诸国本.传统医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48-53.

(4)张知寒,古代医药史精华录[M],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

(5)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与学科建设相关理论问题探索,[M]非遗报2014年6月1日,第七版

作者:刘立云

非遗之文化遗产论文 篇3: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与宣传

【摘要】新疆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重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的关系。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工作面临的困境为:新媒体运用程度有待于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恶化;文化传承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经济投入水平有待于提高。为此,要多元并举促进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要巧用新媒体创新宣传与保护方式,扩大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使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方式

引言

据韩子勇和阿不力孜·阿不都热依木编著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显示,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众多,包含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如民间文学中的玛纳斯和江格尔、传统音乐中的维吾尔族音乐和哈萨克族音乐。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高的知名度,经过新疆地区的长期宣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很高的影响力,也体现出宣传工作的重要作用,相比较新疆地区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而言,这只是人们所熟知的极小一部分,为了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那些面临着即将失传境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在新时代的民族文化工作中,做好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工作。

一、正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的关系

在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工作中,宣传工作和保护工作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处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状态。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宣传也是一种保护,因为通过宣传才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更多的人们所认识所接受,才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的新发展,许多面临即将失传境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新疆地区的新疆杂话、木卡姆说唱艺术等,便是因为宣传力度还不够,被人们所忽视,导致其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境地,这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无疑是有极大影响的,因而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中,必须重视宣传工作,认识到宣传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提,没有强有力和有效地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提升其知名度与影响力。保护是为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历经多年的传承,经过一代一代人的改革,才能够生存至今,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无疑有着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一旦失传将会对中华民族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失,因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便是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宣扬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出新的生命与活力。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保护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保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要正确地处理宣传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宣传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为了给人们留下更多精彩的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国人民、世界人民享受到美轮美奂的历史盛宴。

二、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工作面临的困难

(一)新媒体运用程度有待于提高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媒体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地发展方式和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媒体机构开始应用新媒体走上融媒体发展之路,在融媒体发展的大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保护工作,也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当前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宣传方面,尚未能完全及时把握新媒体优势,未能充分抓住新媒体时代下地发展机遇,在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仍然以传统媒体的方式为主题,组织工作人员下到新疆地区各个县、乡、村中去,采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相关人员录取各类各样的视频或音频资料,然后加工处理成节目进行播出。这种方式制作的节目精良,内容丰富全面,同时也能够向人们展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貌。然而,相较于新疆地区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所能制作的节目内容较少,不足以涵盖新疆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致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处于得不到宣传的状态,不利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虽然新疆地区的媒体机构已加快融媒体建设,但在融媒体建设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转变尚不够充分,对融媒体的建设力度尚未完全达到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保护仍有很长一段的路要走。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恶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抢救和保护了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改革开放以来,加大保护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传承、记录、出版,做了大量卓尔有效地工作。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与兴边富民政策的快速落实,国家为实现贫困地区和人口的脱贫攻坚以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新疆地区的经济社会都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之下,新疆地区人们生活水平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了,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在此背景之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或因其复杂的制造工艺和流程;或因年轻人更追求快速简易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传统的音乐的旋律节奏和歌词内容接受度不高;或因对继承者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的传承难以保持一种情怀的坚守與坚持;或因如何运用市场经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运作和发展还缺乏足够地认识和了解等等因素,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正在日渐发生变化,一些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发展的因素,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因无人继承而面临着失传的境地,急需党和政府更进一步地参与其中,帮助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传承与发展。

(三)文化传承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

在新疆地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带来极大的压力。纵然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加大了资金、人力、物力投入,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相较于分布于全疆的民族文化遗产来说,仍是面临着较多的困难与压力。对于新疆地区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无人继承,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陷入青黄不接的境地。在刀郎木卡姆的传承问题上,随着老一辈艺人的逝去,越来越多的人难以传承刀郎木卡姆。据统计,在新疆地区能够完整传唱刀郎木卡姆的艺人,仅剩下三五位,且年纪普遍较大,没有足够的精力去传唱刀郎木卡姆。刀郎木卡姆所面临的传承难题,亦是新疆地区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所面临的共同难题,导致该问题出现的原因在于老一辈的艺术家数量越来越少,虽然他们很希望有人来继承,也愿意倾囊相授,但新疆地区众多的年轻人并不喜欢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较少,不理解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价值,因而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相较于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之中,他们更愿意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以提升自己的赚钱养家的能力。年轻一代越来越少地愿意主动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这是导致目前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青黄不接问题的主要原因,解决该问题既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更需要政府的引导,鼓励一些青年有志之士加入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中来。

(四)经济投入水平有待于提高

虽然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但相较于新疆地区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来说,当前的资金投入并不足以完全保护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着较大的资金缺口,需要继续在资金方面予以倾斜,加大资金来源和投入,才能够使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护。新疆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也取得重大突破,既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也积极转向于在发展中保护,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附加值,将其开发为旅游业、商品贸易等,凭借一带一路所带来的地理优势,推动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新疆市场,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有力地推动了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发展。如喀什地区疏附县的阿不都热合曼·阿不都拉,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将维吾尔族乐器发扬光大,在他的牵头之下,该地区形成了维吾尔族乐器制作村,所制作的维吾尔族乐器远销海内外,有着广阔的市场,既起到发展经济的作用,又可以保护维吾尔族乐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但是在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资金的压力,因为在前期的开拓市场过程中资金压力较大,但是资金来源较少,仅能帮助少部分有高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市场化开发。相较于新疆地区庞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来说,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相应的经济价值,但是因资金压力较大,难以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挖掘出来,形成新地保护体系。

三、多元并举促进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一)巧用新媒体创新宣传与保护方式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工作提供了新地发展思路与方法,在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与保护工作中,要善于使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与保护,其具体措施如下:

1.构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一种交互体验的新媒体平台。当前公众号活跃用户达3.2亿,活跃用户数量较多,潜在的受益人群变庞大。当地政府相关部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可以创建微信公众号,通过对微信公众号的运作,如发布图文和短视频,发布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信息,也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播。当地政府也应注意与其他地区的政府合作,推广微信公众号,让微信公众号能够被广大人民所熟知,从而使这些微信公众号成为宣传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平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微信公众号有着庞大的粉丝数量,在这些微信公众号中,创作者以图文或者短视频的方式,发布各类关于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广大粉丝所熟知,一些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有人关注,有效地推动了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如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的宣传之下,沙士木卡姆音乐得到了大力宣传,被广大人民所熟知,让许多原本不了解沙士木卡姆音乐的人们都开始关注起沙士木卡姆音乐,推动其传承与发展。

2.善用抖音短视频

抖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短视频平台,也是政务类抖音号集中的平台。

抖音短视频月均活跃人数达5.8亿人次,庞大的用户数量使抖音短视频平台在文化传播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可利用抖音庞大的影响力和用户数量,将其作为重要的宣传平台,入住到抖音短视频平台中,开通抖音号,宣传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抖音短视频平台中,要善于使用抖音所提供的各类音视频剪辑工具,对各类音视频素材进行加工处理,制作成高质量的短视频,通过抖音平台进行传播,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给广大的人们,让更多的人们所熟知。如直播新疆、南北新疆、新疆味道等抖音号,以短视频的方式在介绍新疆地区大好山河的同时,将新疆地区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广大人民面前,例如新疆拍摄的“维吾尔族肉饼子”,它将新疆地区的饮食文化展现给全国人民,乃至于世界人民,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新疆。

3.加快融媒体平台建设

融媒体平台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重要平台,随着融媒体平台建设的深入,新媒体与新疆地区的传统媒体将融為一体,新疆地区的传统媒体将融入到新媒体平台中,在新媒体平台中通过发布短视频和图文的方式实现新地发展,新疆地区的传统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早期所录制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音视频资料,此时可在新媒体平台中进行宣传,借助新媒体庞大的用户数量和强大的传播能力,实现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

在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应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切实转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化,使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得到更好地传承与保护。在资金投入加大以后,当地政府应扶持本地的一些非物質文化遗产,挖掘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并鼓励人们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化过程中,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制造成各种各样的商品,将其文化附加值深度地挖掘出来,在实现经济价值的同时,鼓励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新,以更好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人们必然能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经济附加值,也愿意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附加值的挖掘之中,这样可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挖掘经济附加值的过程中得到更好地保护。

(三)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人

面对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青黄不接的难题,应发挥政府的激励和媒体的宣传作用。政府部门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相应的表彰,并通过媒体机构对表彰事迹进行宣传,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人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地保护工作之中。对于一些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做抢救性地保护工作,即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视频的形式先行保存下来。对于愿意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员,要给予一定的经济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让这些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发扬光大。

四、结语

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在保护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需要发挥党和政府的领导作用,媒体机构的宣传作用,社会群体的参与度,实现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为了扩大新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要通过加大融媒体建设和发挥融媒体的作用,使新疆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多的关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张芳芳,刘旭玲,高自敞.新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及影响因素研究[J].市场研究,2019(11).

[2]樊枫,贺维理.非遗视野下的传统手工技艺保护标准引入策略[C].中国标准化论坛.

[3]闫艺,李雪军.“一带一路”视域下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8(5):15-23.

[4]党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路径探究[J].视界观,2020(9):1-2.

[5]李彩霞,郜玉金.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启示及其体系构建——以新疆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8(6):41-44.

[6]张新友,杨远桢.新疆吐鲁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0(2).

作者简介:李丽萍(1983-),女,汉族,硕士,中共新疆区委党校民族宗教理论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关系与民族问题。

作者:李丽萍

上一篇:范进中举教案(精选2篇)下一篇:安全培训工作要点(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