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路径儿科临床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1日—2021年1月31日间儿科对象做静脉留置穿刺,设定常规组(n=50)接受基础护理手段,而实验组(n=50)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手段。比较穿刺成功率。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抢救路径儿科临床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抢救路径儿科临床论文 篇1:

急诊临床路径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治疗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討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治疗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115例小儿高热惊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2016年1-12月接收的57例患儿设为对照组,提供临床常规护理;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58例患儿设为研究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急救治疗及健康教育。对比两组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患儿家长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惊厥消失、退热时间分别为(4.22±0.67)h、(16.85±3.47)h均明显短于对照组(6.25±0.48)h、(43.12±3.56)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649、40.073,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降温方法以及急救技能掌握率分别为94.83%、96.55%、93.10%均高于对照组77.19%、84.21%、78.95%,差异均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7.464、5.062、4.810,P<0.05);研究组患者家长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评价(100%)明显高于对照组(9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17,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使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治疗及健康教育更加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加快患儿疾病恢复时间,改善其预后,意义重大。

【关键词】 临床护理路径; 小儿; 高热; 惊厥; 急救治疗; 健康教育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hildren; Febrile; Convulsion; Emergency treatment;Health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Qingyuan,Qingyuan 5115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9.10.027

小儿高热惊厥是儿科常见且危重的疾病之一,好发于6个月~4岁的儿童,其原发病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临床表现为体温升高、局部或全身性肌群的强直性及阵挛性抽搐,严重可损害患儿的神经功能,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及时给予治疗和干预,以确保患儿的生命安全[1-2]。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模式进行转变,要求临床在治療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疗效,同时也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护患友好关系的建立[3]。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s,CNP)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护理的整体医疗护理工作模式,近年来在临床应用获得满意效果[4]。为进一步探讨CNP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治疗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本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对58例患儿实施CNP,并与应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115例小儿高热惊厥患儿。纳入标准:(1)符合小儿高热惊厥的诊断标准;(2)均为首次发病;(3)年龄<8岁。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脑部创伤及遗传性疾病;(2)精神、智力障碍的患儿;(3)拒绝参与本次护理研究者;(4)临床资料不全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将2016年1-12月接收的57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58例患儿设为研究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由责任护士按照传统模式进行急救治疗与健康宣教。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按照CNP模式进行治疗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组建小儿高热惊厥护理小组:由科室高级护理人员组成,包括护士长、科室主任、主管医生以及临床护士组成,所有成员共同参与疾病的确定以及CNP护理计划流程,包括患儿入院后的一切检查、治疗及护理手段。护士长定期组织护士进行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演练与考核,以提高临床护士的综合业务能力,确保急救的顺利实施[5]。(2)急救治疗:为高热惊厥患儿开通急诊绿色通道,即先治病后挂号的入院流程,分诊护士接到患儿迅速抱进抢救室,置于侧卧位,松解衣扣,上心电监护、测量体温;由初级责任护士进行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或吸痰,吸氧;高级责任护士用0.9%氯化钠注射液,使用留置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1岁以内首选头部静脉、2岁及以上首选用四肢静脉)[6]。遵医嘱注射解痉药物,并准确记录用药时间;给予氧气吸入;及时进行降温治疗。可通过酒精擦拭、戴冰帽等,必要时静注地塞米松;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准确记录患儿出入量以及惊厥持续时间、发生次数等,抽搐停止、病情稳定后迅速联系安排住院科室,做进一步治疗。转运前高级责任护士对家属进行小儿高热惊厥健康宣教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3)健康教育:①家长因患儿突如其来的抽搐发作,存在紧张、焦虑、担忧等不良情绪,医护人员抢救技术操作应准确娴熟,轻柔敏捷,抢救告一段落,护士应做好护患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治疗原则,发热可能持续的时间,使家属对疾病有初步的了解,建立信任关系。②急诊入院,护士没进行健康宣教的患儿,住院后第1天到住院部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指导患儿家属小儿抽搐的家庭急救处理。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观察两组惊厥消失、退热时间。(2)调查患儿家长对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患儿出院前由住院部责任护士发放疾病知识问卷,满分为10分,6分以上为掌握,通过家长现场演示,由责任护士评价其降温方法与急救技能是否掌握[7]。(急诊护士每月初到住院部收集资料)。(3)调查两组患儿满意度,根据本院患者特点,结合本市护理质控中心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表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得分以100分为满分,很满意10分,满意8分,基本满意6分,不满意4分,很不满意为2分,观察各项满意度评价情况[8]。总满意=很满意+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男36例,女21例,年龄6个月~7岁,平均(3.5±2.4)岁;体温38.0~41.8 ℃,平均(39.6±1.1)℃;原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7例、腹泻12例、支气管炎1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5例、其他3例。研究组:男35例,女23例,年龄5.5个月~6岁,平均(3.3±2.6)岁;体温38.2~42.1 ℃,平均(39.7±1.2)℃;原发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5例、腹泻11例、支气管炎9例、化脓性扁桃体炎8例、其他5例。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儿恢复情况比较 研究组惊厥消失、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患儿家长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降温方法以及急救技能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家长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17,P<0.05),见表3。

3 讨论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对儿童健康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发热是婴幼儿常见急症,当幼儿出现呼吸道感染时,常引起体温迅速升高,一旦体温升高至38.5 ℃即可出现惊厥,部分患儿因惊厥频繁出现或持续时间长,导致脑细胞缺氧受损,引发脑水肿或脑疝等一系列并发症,此外近期有大量科研结果证明35%~40%的持续发热惊厥患儿可发展为癫痫,极不利于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9-11]。因此,小儿高热惊厥一旦发生就必须紧急采取有效的救治处理,避免惊厥反复发作,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以确保患儿的生命健康[12]。护理作为患儿治疗期间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环节,护理质量水平直接影响患儿的预后[13]。以往常规护理仅能照顾患儿当下的生理情况,对促进患儿早期康复的作用并不显著[14]。随着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临床对最佳护理的定义不仅是局限于患者病情康复,更注重患者的“早日康复”和“尽可能减少医疗费用” [15]。

CNP是指临床路径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依据每日标准护理计划,为一类特殊患者所设定的住院期间的工作路线图或表格,是医疗卫生机构共同制定的一种照顾模式[16]。近年来CNP护理理念在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成为护理管理中的主要工具。高艳[17]通过对60例高热惊厥患儿实施CNP模式,结果显示该组患儿家长对健康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为进一步探讨CNP在高热惊厥患儿急救治疗与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本院对2017年1月-2018年1月接收的58例患儿实施CNP模式与2016年1-12月实施常规护理的57例患儿进行对比,结果发现:研究组惊厥消失时间、退热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降温方法以及急救技能掌握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研究组患者家长对护理措施的满意度评价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高度一致,证实CNP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分析其原因:CNP护理中科室护理人员根据患儿及家属的具体情况,参阅相关文献,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利用集体智慧制订的护理计划,充分考虑到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相应措施抢救,并分阶段给予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家属对小儿高热惊厥的掌握率[18-20]。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治疗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够加快患儿疾病恢复的进程,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儿家长疾病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确保患儿出院后安全,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崔秀榮,薛亚强,郭益男,等.路径化健康教育在单纯性热性惊厥患儿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8):31-33.

[2]崔海娟.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高热惊厥急救治疗及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7,36(17):2379-2381.

[3]顾静.全程绿色通道护理路径用于急诊小儿高热惊厥的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24):3552-3554.

[4]邵耘宝,刘慧清.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6):76-77.

[5]董敏.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急救与护理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35(18):2806-2808.

[6]张凤伟,郭秋菊,陈小萌,等.阶段性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10):29-30.

[7]冯汉兰,温永珍,陈小红,等.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4):1572-1574.

[8]陈峰.综合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研究,2015,29(12):1519-1520.

[9]张学军.小儿高热惊厥危险因素的探讨及门诊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12):3454-3456.

[10]李冬梅,陈楷珠,林金生,等.院前急救指导应用于小儿高热惊厥治疗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13(13):19-20.

[11]白云鹭.急诊护理干预在小儿高热惊厥中的运用[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8(10):63.

[12]林立,占琼英,郭晓军,等.临床路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实施与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11,8(36):181-182.

[13]宁黎霞,俞慧强,赵颖波,等.临床路径对小儿轮状病毒腹泻医疗费用的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2,29(6):915-916.

[14]王俊兰,桂红,董会民,等.临床路径在小儿肺炎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2,34(9):1432-1434.

[15]李小艳.中医临床路径治疗小儿急性咳嗽风热犯肺证58例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z1):48.

[16]朱秀玲.临床路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30):3713-3715.

[17]高艳.临床护理路径在高热惊厥患儿家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109-110.

[18]杨帆,于保荣,杜凯,等.临床路径及按病例支付改革前后县级医院小儿腹股沟疝医疗费用变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3,26(1):8-10.

[19] Beriwal S,Rajagopalan M S,Flickinger J C,et al.How effective are clinical pathways with and without online peer-review?An analysis of bone metastases pathway in a large,integrated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designated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adiation Oncology,Biology,Physics,2012,83(4):1246-1251.

[20]周红,李俊.基于临床路径的综合护理在急性心力衰竭患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7,23(9):70-71.

(收稿日期:2018-09-03) (本文编辑:张爽)

作者:罗春燕 龚燕虹 陈静蕊 蒋继焦 林雅

抢救路径儿科临床论文 篇2: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应用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探究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实际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0月1日—2021年1月31日间儿科对象做静脉留置穿刺,设定常规组(n=50)接受基础护理手段,而实验组(n=50)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手段。比较穿刺成功率。结果:实验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而二次、三次成功率均低于常规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能提升穿刺成功率,可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小儿静脉穿刺;留置针;护理路径;效果

静脉留置针具有血管刺激小、留置时间长、无需反复穿刺等优势,医护人员通过使用静脉留置针,还能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大幅度提高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量。但是因小儿留置针使用中会因血管细、好动等因素而导致置管堵塞、药物外渗等,故而在此护理中执行临床护理路径,针对静脉穿刺留置针的使用过程进行维护,重视留置针的保护处理[1]。基于此,本文建立实验项目围绕临床护理路径在静脉留置针穿刺中应用效果进行分析,详情结果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实验起止时间为2019年10月1日—2021年1月31日,就此阶段挑选就诊于本院儿科治疗者共计100名皆为需做静脉留置穿刺者。通过非盲法平均分组纳入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n=50)接受基础护理手段,而实验组(n=50)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手段。常规组——男:女占比例数为27:23名,年龄取值1—4岁、年岁中位(5.6±0.3)岁;患儿输液天数3-7d、平均天数(2.3±0.3)d。实验组——男:女占比例数为26:24名,年龄取值1—4岁、年岁中位(5.5±0.4)岁;患儿输液天数3-7d、平均天数(2.4±0.4)d。两组对象的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发现结果P>0.05。

纳入条件:(1)经临床诊断可见所有患者体征皆符合穿刺干预指征;(2)无严重免疫系统合并症与肿瘤疾病。排除条件:(1)心、肺、肾脏等有严重性功能障碍表现;(2)患有精神障碍、意识表达不清者。

1.2方法

常规组:使用基础护理手段。护理人员在可进行静脉留置针穿刺之前,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的要求的要求以及标准进行操作。

实验组:使用临床护理路径手段。(1)使用静脉留置针的不安全因素:在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穿刺未成功,流血,静脉炎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孩子血管比较薄,血管壁比较脆弱,所以在穿刺过程中定位不有效,很容易引起穿刺未成功。婴幼儿的皮肤通常比较脆弱,而且大多比较活跃,这很容易使穿刺针眼变大,进而出现流血的问题,更容易引起皮下肿胀,使宝宝情绪不稳定。血液回流也会引起插管阻塞的问题,应严格管理和预防。(2)首先执行规范化管理计划制定,认真分析护理路径的走向并结合小儿的实际病情状况来确定每一项护理路径能落实到实处。第一,优化静脉留置针穿刺行为。护理人员应择优选择血液循环好的血管,以免影响患儿的输液效果。第二,健康教育和环境护理。针对小儿个人情绪状况做心理问题调节,穿刺前告知方法和目的争取配合,固定好穿刺针。和家属要及时沟通并且耐心解答留置相关问题,将穿刺的作用、不良反应、风险、优势、治疗目的等进行详细讲解。第三,按照留置针穿刺护士自身的因素而开展临床护理路径。因小儿对象的配合度较差,所以,需要临床静脉留置针穿刺经验多的护士来完成,因为穿刺经验少者可能无法解决小儿穿刺配合性差的问题。

1.3观察指标

以不同护理方式分组,建立指标比较穿刺成功率[2]。

1.4统计学分析

SPSS22.0软件进行t、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

2.结果

2.1穿刺表现

实验组中患者一次成功率、三次成功率均高于常规组,组间数值比较差明显且有比较性P<0.05。

3.讨论

目前,静脉留置针已经被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中,医护人员通过对小儿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不仅减少患儿由于每天手术治疗产生的痛苦,还能为诸多临床抢救的为重患儿获取更多宝贵的救治时间[3]。但是,由于大部分患儿年龄比较小、表达能力以及自控能较差,导致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几率较低。因此,提高兒科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成功几率,是当前儿科护士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临床护理路径被应用于静脉留置管穿刺操作中,能够提升静脉留置穿刺成功率。

结果可见,实验组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常规组,而二次、三次成功率均低于常规组,比较有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路径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护理中的应用能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避免并发症发生影响恢复,提升了小儿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性,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邱橙. 临床护理路径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应用效果分析[J]. 养生保健指南,2019(8):88.

[2]王敏. 临床护理路径在血液透析患者留置深静脉双腔透析导管的应用效果分析[J]. 智慧健康,2019,5(20):141-142.

[3]王梅,朱琴. 临床护理路径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病人中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J]. 安徽医药,2019,23(8):1641-1646.

作者:马文进

抢救路径儿科临床论文 篇3:

儿科住院病历质量缺陷分析

【摘要】 目的:进一步提高儿科住院病历书写质量,保障儿科诊疗质量与安全。方法:统计分析2011年10月-2013年6月本院共计1059份儿科住院病历的质控资料;将病历质量缺陷归分为两类:一类为规范规制类缺陷;一类为内涵质量缺陷;总结并分析病历中凸显的质量缺陷问题,结果:1059份儿科住院病历质控结果凸显病历内涵质量缺陷,与规范规制缺陷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儿科病历书写在格式规范、规制上很快符合《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要求,但内涵质量并不同步提高;实现儿科病历质量持续改进,需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措施。

【关键词】 儿科; 住院病历; 质量管理

儿科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风险性比较强的学科。儿科病历是对患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护理措施的全面客观的科学记载[1];儿科病历质量反映出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儿科的诊疗技术水平、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及医院整体管理水平。随着2010年3月1日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实施及电子病历的推行[2],儿科病历书写在格式、规范、规制上很快适合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简称《规范》)要求,尽管《规范》对其具体内容的书写作出了规定和要求,但病历内涵质量却并不同步提高。文章针对儿内科住院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缺陷进行分析,并探讨质量管理措施,以实现儿科病历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诊疗质量与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1年10月-2013年6月共21个月(随机抽每个月病历50份,如当月有患儿死亡则另加一份死亡病历)儿科住院病历1059份进行终末病历质量检查,其中含9份死亡病历、3份纠纷病历。所查病历占同期儿科出院病历约8.16%,病历涉及小儿呼吸、消化、感染、新生儿、神经、血液、心血管、泌尿等专业。

1.2 研究方法

1.2.1 以卫生部2010年3月1日颁发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2011年9月江西省卫生厅下发的《江西省住院病历内涵质量评估标准(试行)》为质评标准[3],对抽取的归档病历进行质量检查。

1.2.2 将病历质量缺陷按性质归为两大类:一类是书写格式、规范、规制上的缺陷,为规范规制缺陷;另一类是在书写内容、诊疗质量、诊疗安全方面的缺陷,为内涵质量缺陷。

1.3 观察标准 (1)分别统计规范规制类缺陷与内涵质量类缺陷在1059份病历中凸显的例数,比较两类缺陷的发生率;(2)重点分析儿科住院病历中凸显的质量缺陷问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历中两类缺陷的比较 1059份病历中内涵质量类缺陷发生率为42.02%(445/1059)明显高于规范规制类缺陷的9.16%(97/105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00.282,P<0.01)。

2.2 1059份儿科住院病历凸显内涵质量类缺陷(包括书写内容缺陷、诊疗质量与诊疗安全缺陷)情况详见表1、表2。

3 讨论

3.1 病历质量缺陷分析

3.1.1 规范规制缺陷 本文结果显示儿科住院病历书写在时限性、合法性、格式规范、规章制度執行、知情告知等方面基本符合《规范》要求,规制规范类缺陷发生率为9.16%,明显低于内涵质量类缺陷的42.02%(P<0.01),说明病历凸显出内涵质量缺陷问题。

3.1.2 内涵质量缺陷

3.1.2.1 书写内容缺陷 由表1得出:(1)入院记录:主诉书写缺陷达13.03%。主诉不能导出第一诊断,如主要症状有遗漏,不能准确反映患儿的主要症状及持续时间;或主诉拖沓冗长超过20字。45.23%现病史描述不符合质量要求,对主要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程度、缓解或加剧因素以及演变发展情况描述不全面,对伴随症状、有鉴别意义的阴性、阴性症状(体征)没有深入挖掘记录。个人史未重点突出与诊断相关的内容:如新生儿出生史,腹泻儿的喂养史,传染病患儿的预防接种史,体弱儿的生长发育史等。既往史记录千篇一律,如“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史”,几乎写成了常规。现今小儿绝大多数已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何必再问“肝炎、结核病”史。体格检查记录缺陷达45.42%。其中无血压记录,心率、呼吸频率与病情不符的占21.53%;重要体征描述不全面性、不准确的占23.89%:如皮疹的性质、大小、分布情况未详细描述;重症肺炎不记录鼻翼扇动、三凹征情况;肺部听诊不描述啰音的特征、部位;心尖搏动位置与患儿年龄、疾病不相符;腹部、神经系统体检描述简单。这些问题反映了部分医生对儿科病史的采集、小儿体格检查技术不娴熟,耐心、细心不足,对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患儿的生理、病理特征等掌握不全面。(2)病程记录缺陷有超过889处之多:病例特点没有突出个体疾病特点;日常病程记录对患儿病情演变过程、病情判断的连贯和前后呼应不足;上级医师查房记录缺少对病史补充、诊断与鉴别诊断的分析、检查与治疗的指导;会诊意见书写不明确;出院医嘱含糊不清;死因分析不全面、总结经验教训不够深入等,均反映了部分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不强、工作责任心不够,核心制度落实不严等问题。(3)其他:包括护理记录、化验单、病危(病重)通知书等方面。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一致,表现在尿量、呼吸频率、脉搏、血压、呕吐、皮疹等方面;血常规报告单中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正常值范围的设置与患儿年龄不相符;病危(病重)通知书上危重病情填写不详细等缺陷。

3.1.2.2 诊疗质量、安全缺陷 由表2得出:(1)诊断方面存在440处诊断缺陷问题:如诊断名称不规范;诊断依据未抓住重点、要领记录;鉴别诊断的病种选择不当,甚至将不相关的几个疾病进行鉴别;更正诊断不及时。从检查结果、病程记录分析,诊断不及时、漏诊、误诊占7.65%;从纠纷病历、死亡病历分析存在常规项目检查不及时、异常检查结果不分析、重要征象被忽略、危重病情不评估、抢救记录过于简单等安全隐患。(2)治疗方面有92处缺陷问题:主要表现在药物、治疗措施应用不合理,治疗方案不“规范”,如支气管哮喘或者处理不规范、新生儿黄疸选择蓝光治疗、早产儿应用PS之前未严格评估病情,造成医疗资源浪费,甚至引起严重的副作用;小儿退热药、镇咳药的不合理使用、小儿抗菌药物的滥用均显示质量与安全问题,反映了部分医护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诊疗质量重视不够。

3.2 病历质量改进措施 随着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的实施及电子病历的推行,儿科病历整洁划一,项目齐全;外观感觉上有提高,但内涵质量却无进步。儿科病历的书写在内容、程序、方法和分析判断等方面与成人有诸多不同之处:儿科病史采集及体格检查较成人困难,临床资料的获取有其特有的专科特点[4];儿科疾病与年龄相关,疾病谱也不一样;儿科疾病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易反复[5];所以提高儿科病历书写质量,需在内涵上多下工夫、管理上持续改进措施。

3.2.1 强化病历书写质量意识教育 质量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6]。应引导儿科医务人员转变质量观念,由被动的质量管理转变为主动的自我质量控制,由要我提高质量转变为我要提高质量,将质量教育贯穿于日常医疗工作中[7],为实现儿科病历质量持续改进夯实基础。

3.2.2 加强儿科医师素质培养,提高科室整体水平 病历内涵质量的高低与经治医师的医疗水平及个人素质休戚相关,而年轻医生的能力培养需要多个环节因素共同作用且是一个长期过程[8]。医院应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多渠道、多形式培训提高儿科医师业务素质,健全长效培训机制[9],从源头上提高儿科病历书写的内涵质量。

3.2.3 规范核心制度执行记录 病历内涵质量的体现在很大比例上依赖于各级医师的查房等医疗核心制度执行的相关记录[8]。对于三日未确诊、诊断不明、治疗效果不佳、疑难复杂及急危重患儿,应狠抓三级医师查房、病例讨论、会诊、抢救等核心制度的记录,保证记录的内涵质量。

3.2.4 制定儿科住院病历质控标准 质量无止境,质控亦无止境。首先病历质控要以内涵质量为核心[10],并认为应达到如下要求:(1)要重点体现儿科患者的诊疗质量与安全;(2)要反映儿科患者个体的特殊之处,见病历如见患儿;(3)要反映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病情演变的真实、全面、动态过程;(4)要反映对疾病的分析与判断;体现对患者的检查、诊断、治疗、护理操作的全貌;(5)要达到诊断、治疗、护理的科学正确。其次病历质控要有标准[11],按实际出发,分阶段提高;结合儿科临床路径,制定适用的儿科病历质量评分标准。

3.2.5 建立病历质量三级检控体系 一是儿科医生的自我检控:病历书写者是第一责任人,对自我书写的病历反复自我检查,自我提高,从源头上预防缺陷的发生[12]。二是上级医师检控:主治医师、副(正)主任医师、科主任应随时指导和定期检查修改下级医师书写的病历,及时纠正错误与偏差;从环节上预防和阻止质量缺陷的发生[13];三是医院质量管理部门(组织)负責环节与终末质量检控[14]:定期、不定期对儿科运行病历、归档病历实时监控[15],并将检查结果与儿科医生的业务考核及晋职晋级挂钩。

总之,儿科病历不仅需要有规范的格式、全面的内容,而且应具备一定的内涵质量.提高儿科病历内涵质量,需要强化各个环节管理,需要持续质量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薛辛东,杜立中,毛萌.儿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2.

[2]卫生部.病历书写基本规范[Z].2010-02-04.

[3]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住院病历内涵质量评估标准(试行)[Z].2011-08-10.

[4]秦炯.儿科程序诊断[M].第1版.南京: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2005:1.

[5]徐虹,陆铸今,陆国平.儿科急诊[M].第1版.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

[6]任真年.医院医疗质量管理[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00.

[7]刘长伟.某医院住院病历质量缺陷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2(5):45-47.

[8]韩晨光,李玉明,王佐妤.医院病案质量控制策略与经验体会[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6,26(11):72-73.

[9]厉传琳,陈英耀.我国住院病案质量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10):49.

[10]车莉.提高病案管理及病历书写质量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病案,2013,14(1):37.

[11]熊小江.新世纪医院诊疗质量管理务实[M].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368.

[12]张剑非.633份终末病案的质量分析及对策[J].中国病案,2012,13(6):26.

[13]莫秀东,赵晓华,李强.关于对病历排序的基本原则及方法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2(5):80.

[14]李宝珍.病案质量管理在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中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6):37.

[15]刘京.住院病案终末质量控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2,20(10):1022.

(收稿日期:2013-10-08) (本文编辑:蔡元元)

作者:刘志英

上一篇:现实主义新诗评论论文下一篇:思品教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