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科学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标准科学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是21世纪生命科学艺术。中医药是自然与人文的文明标志,是时代进程实践科学本原医药学哲学。格物致知,致广大而尽精微。传统中医药学理论,解析宏观医药学、微观医药学科学哲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平衡观,藏象医学盈亏诊断学病证指标,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六经辨证施治中医药学理论,皆归纳科学标准。

第一篇:标准科学论文

论政府决策科学合理的核心标准

摘要:明确政府决策科学合理的核心标准,对于政府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由于公共利益是所有行政活动的理由和界限所在,故政府在追求决策科学合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理解何谓公共利益,妥善处理好四种利益关系的原则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妥善权衡多方利益需求才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合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间的关键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公平、效率和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政府决策;科学合理;标准

 

 

 

按照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且比照用“科学”这一语汇来界定新时期发展观的提法,可以说追求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是政府的神圣职责。并且由于在公共行政行为的三个基本环节——决策、执行和监督之中,决策处于首要的地位,决策的成效直接决定着公共行政的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实现。因此,明确政府如何决策才能做到决策科学合理,进而明确政府决策科学合理的核心标准,对于政府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公共利益的内涵

一般认为,科学合理的决策包括四个标准,即决策目标合理、决策方案可行、推行决策的代价最小和实施决策后所产生的副作用最小。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明确政府决策的特点就是追求公共利益的实现和增进,但又不能简单局限于此,因为实际上,公共利益是多元和多层次的,在有限的时空环境里,此公共利益与彼公共利益的实现经常就会发生冲突,比如跨区域的公共交通路网建设与耕地及其它自然资源的国家保护之间常发生冲突。此外,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也经常会发生冲突,此时如果只讲公共利益的实现而不顾私人利益的合理保护就不合乎公正的法理。因此,妥善权衡多方利益需求才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合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也就是政府决策的核心标准,其它标准如信息原则、预测原则、客观原则、法制原则、系统原则、时效原则、择优原则、民主原则、外脑原则、动态原则,决策分析方法如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现实与未来的结合,实际上都离不开对这个核心标准的评判。

那么,怎样做到妥善权衡多方利益需求呢?要解决这个重大问题,首先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何谓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所有行政活动的理由和界限所在”,如果不对公共利益作出一个完整准确的界定,那么,怎样理解政府决策科学合理就必将大有疑问。总体看来,公共利益虽因其抽象和宏大而很难下一个严格完备的定义,但如果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认为公共利益就是有关社会公众的利益。这个概念的落脚点是“利益”一词。那么何谓利益呢?王浦劬教授基于利益的角度建构政治学体系,他在解读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利益的认识的基础上,认为“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又由于人们总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里论及利益以及利益的实现,故理解利益的含义又不可不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一般而言,文化即是人化,广义的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观念文化,狭义的文化仅指观念文化。因此,综合以上利益和文化的定义,因此可以进一步地讲,所谓公共利益就是社会公众从一定社会文化所认同的公平公正原则出发,为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生活,发展和增进社会共同体的整体利益而对社会良制、公共产品和社会文化的多方需求。

学术的解读与定义之外,在政府管理实践中也常讲到公共利益,但以往一直欠缺一个官方的权威说法,在2011年1月21日由国务院公布并实行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中,首次立法界定公共利益,该法第八条通过列举的方式指出以下情形下可以认定为公共利益:国防和外交的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组织实施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环境和资源保护、防灾减灾、文物保护、社会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业等方面的需要。此外,该法还同时确定政府的管理必须兼顾维护公共利益和保护公民合法私益。这是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也有利于我们更为完整地理解公共利益。

为了更为全面的理解公共利益的内涵,在此还须简要阐释公共利益的特征。一般而言,公共利益的特征蕴含着公共经济学中所指的公共物品的特征,即公共利益具有运营上的非营利性、享有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除此之外,结合政府决策的特点,公共利益还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主体的广泛性。公共利益是相对私人利益而言的,其享有主体是大多数的、不确定的受益人。故此,非经法定程序和法定规则,政府、其他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剥夺或随意删减个体享有公共产品的权益和质量。

第二,内容的客观性、多样性、层次性和不确定性。这是指公共利益是独立于个人利益之外的客观存在的利益;公众生活需求的多样性决定了公共利益的多样性;公共利益因共同体的大小不同而分成不同的层级;公共利益的具体所指是有弹性的,其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第三,公共利益与政府关系的特殊性。公共利益的实现主要靠政府的积极作为,但政府并不是维护、增进和分配公共利益的唯一主体,依照现代公共管理理论,非政府组织(NGO)与公民参与同样能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与此同时,政府在维护公共利益的过程中。自身也有利益享有和追求的权利,这就要求政府决策者在制度设计和执行上,妥善处理好政府公共性与自利性之间的关系,防范政府(主要是政府中制定和执行该项公共政策的公务员)由追求正当自利滑向抛弃公共的立场追求极端私利以及某个特定社会阶层利益的危险。

第四,公共利益具有优先保障性。现代民主社会强调保障人权,并进而承认个人在某种程度上拥有以权利对抗权力的自由,但尽管如此,总体上讲,公共利益的实现还是应该具有优先保障性。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优先保障性不是绝对无条件的,不是说优先保障实现公共利益就无需考虑个人利益的实现和增进。

第五,“公共利益决策的相关性。由于公共利益不仅有利于某个人,而且有利于与它相关的许多人,相反,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时,同一社群的所有人也都受到损害。因此,它不仅需要某些成员的保护,而且还需要其他成员的捍卫。当涉及到公共利益时,不应该由某几个人说了算,也不应由哪个部门、哪个组织单独决定,而是应该尽量让与此有关的人都参与决策,让所有与此相关的社群其他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政府决策中的利益权衡

可以说,政府在实行公共决策时只有先完整理解公共利益的内涵与特征之后,才谈得上如何妥善处理好多重利益关系,由此决策的科学合理才可能得以实现。

第一,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要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合理,决策者首先是要妥善处理好优先保障公共利益实现与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合法权益之间的关系。这里关键是要明确公共利益优先保障的基本条件在哪里,或者说在何种情况下公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拥有以私益对抗公益的权利与自由。一般说来,公

共利益的优先保障根本上要求公益的维护、增进和分配与对私益的侵扰、损害、牺牲应当符合行政法的帝王条款——比例行政原则,即所取得的公益应大于所放弃的私益。这里必须要强调的是,社会中的少数群体或个人所放弃的私益只能是非基本权益方面,更为确切和具体地说,是无关其保障基本生存的那些利益,是可以通过物质补偿来基本或完全弥补损失的那些利益,而有关公民人身安全的权益及其他危及公民基本生存的利益则天然地不可剥夺和减损。

第二,不同公共利益之间的横向关系。公共利益因其内容和层次的不同而有多种区分,决策者在实际决策中经常要考虑在同一时空环境里满足不同公共利益实现的需求,而在有限的时空环境里,各种社会资源是有限的,而且不同公共利益所强调的侧重点也不同,这样,在同一公共决策方案中不同公共利益之间就会出现冲突。面对这种决策目标冲突,“政策选择的首要价值标准在于兼顾与兼得,其次在于判定轻重缓急”。因为决策科学合理就意味着决策公正,而公正内含着全面和均衡的意思,并且各种公共利益都是公众不同方面生活所必需的,所以科学合理决策必需要求决策者兼顾各种公共利益的实现。与此同时,出于突出重点、解决主要问题的考虑,决策又必需有所侧重,判断侧重的依据就在于在保障民生的前提条件下,再从系统、整体、发展的观点出发,根据比例行政原则最终作出不同公共利益实现的优先顺序。

第三,不同公共利益之间的纵向关系。这是指要妥善处理好当前公共利益与长远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此,一般认为处理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当前公共利益服从、服务于长远公共利益,这种观点从简明扼要的角度讲是成立的。但如果更为全面和细致地讲,则要对二者的关系作更多的分析。比如合理使用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全局意义上的长远的公共利益,与其相对而言,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民众生活则可视为是当前利益。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只注重保护资源、环境而忽略发展经济的重要性,忽略当代人所应享有的改善自身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则欠缺当前利益满足的长远利益保护能在多大意义上具有可行性和持久性就会是个疑问。所以当政府在处理当前公共利益与长远公共利益之间关系的时候,还是得在兼顾基础上再考虑孰轻孰重,切不可将当前公共利益服从、服务于长远公共利益绝对化。

第四,公共利益的目标性与手段性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处理政府决策中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的关系,合理的要求应该是坚持实质公正与程序公正的统一。具体地讲,在政府决策中决策者既要坚持决策目标的科学合理,也要使所采取的实现决策目标的手段合理适当。如果因为所追求的目标合理,就忽略采用适当的实现目标的手段,这是不行的。因为很明显,手段不当(比如过于简单和粗暴)将会严重影响决策目标的公信力(哪怕它们原本是公正合理的),会使所谓好事的推行也变得阻碍重重。总体看来,手段不当虽主要与行政执行有关,但如果在制定公共决策方案时就事先考虑实现公共利益决策目标的可行手段,在决策之时就对采用哪些实现决策目标的手段作基本的明确和规范,则不仅能减少出现行政执行手段不规范的现象,更能在完整意义上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

三、妥善处理决策中公平、效率和稳定间的关系

政府在实行公共决策时只有妥善处理好以上四种利益关系,才能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合理。但进一步讲,政府到底是依照什么标准来权衡不同利益关系呢?须知政府的决策标准是多重的,如政府决策既要考虑决策方案的公平性,又要考虑方案推行后能较快地促进工作的开展进度。还要考虑方案推行后社会的稳定和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力,由此可以进一步说,妥善权衡多方利益需求才是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合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其间的关键就是要妥善处理好公平、效率和稳定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一,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总的看来,公平与效率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但在全局和长期看来二者更趋于统一。就二者冲突的一面而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社会资源总体稀缺这一现实状况,为了鼓励社会进步和发展,整个社会在制度设计上就应该使能力强、贡献大的社会成员相应得到较多的社会报赏,这即是说从个体自利(并非就是自私)的天性出发来设计制度以调动社会成员参与社会建设,如此就必然要看重高效。但社会竞争的无数事实都表明,竞争的结果只会使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强者将会支配远远超过其个人和家庭生活所正常需要的社会资源,而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社会保障和救济,弱者则完全可能陷于几无立锥之地的境地。另一方面,社会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社会的发展不应该只是使少数成员(哪怕他们贡献再大)单独获得高收益。而应是使全体成员特别是社会弱者也能共享社会发展的成就,在这个意义上,公平特别是照顾社会弱者的人道主义公平就要削弱制度设计的效率作用,或者说,就会加重社会强者的负担和责任,使得他的部分劳动成果通过社会管理制度(如税收法规)直接转化为以社会公共利益为代表的政府所有,这样公平就具有了优于效率的意义。如此归结起来,制度设计上调动个体积极性与社会整体平衡发展的需要之间就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这就使公平与效率之间在直接比较中蕴涵着一定程度的冲突。

必须明确的是,尽管公平与效率之间客观上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但这种冲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冲突,因而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一方而摈弃另一方。也就是说,如果把公平理解为基本权利和非基本权利都要实现绝对的均等分配,把效率只是理解为现实产出的最大化,都是不合乎情理的。因为公平与效率之间更主要地蕴涵着协调统一关系,二者之间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就此而言,首先,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基础。在短期和局部意义上,现实中有很多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确存在一定的冲突,但长期和整体看来,二者应是趋于统一,保护环境与发展地方经济之间的关系即是实证。在此也可以说,脱离公平指导的效率是片面、畸形的效率,公平才是提高长期效率的坚实基础,即便是在现时看到有违效率的人道主义公平原则和措施(以削强补弱为根本特征),长期和整体看来亦是有利于提高效率。因为社会实践的事实已经表明,提高和改善弱者地位和权益将使整个社会处于稳定与和谐之中,从而根本上有利于强者维护其总量较大的利益的实现,也就是减轻乃至避免了社会内耗和动荡的发生,这就为持久有序地提高效率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效率是导向公平的保证。这一方面是说,高效率有利于实现高公平,西方福利经济学的鼻祖庇古就指出较高的社会经济增长效率是有利于实现较高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其实不仅限于社会经济领域,社会生活中的其它领域亦遵循同样的法则,比如政府管理部门依法高效行政,就能使正义较快地得到彰现。另一方面,从相反的意义上讲,低效率不仅使公平难以得到顺利实现,甚至从根本上讲,低效率就是不公平。制度上的低效率不利于发挥强者聪明才智,不利于把“蛋糕”做大,因而低效率意义上的公平只会导向实质上有违正义

精神的绝对平均。也正是基于这一理解,才印证了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深刻合理性。

第二,公平与稳定的关系。稳定即是一种秩序,是社会评价的一种重要尺度,相对稳定有序的社会状态为人类生活所必需。德国学者柯武刚、史漫飞认为人类社会存在两种社会秩序,分别为组织秩序或计划秩序与自发秩序或非计划秩序,前者“直接凭借外部权威,它靠指示和指令来建立秩序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后者“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因各种主体都服从共同承认的制度”。由此,可将稳定分为静态、控制型的稳定和动态、认同型的稳定。就维系静态、控制型的稳定而言,只要控制者掌握着对被控制者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这种稳定(哪怕它根本违背正义精神)就能维系下去,但维护这种稳定的社会成本也必定是高昂的。就维系动态、认同型的稳定而言,当然离不开管理者的管理和引导,但更主要的寄托于全体成员对有利于维护稳定的种种制度的内在认同和自觉遵守,因而比较而言维护这种稳定(以大家认同的正义原则为根基)的社会成本不会太高。现代民主社会所倡导的自然是动态、认同型的稳定。因而我们所要探讨的公平与稳定的关系,准确地说主要是针对公平与动态、认同型稳定(宏观的社会政治稳定方面)的关系而言的。

简要地说,公平与稳定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公平是实现动态、认同型稳定的基础。这是二者关系的核心要点。可以这样说,建立在不公平基础上的社会稳定是不人道的稳定,是刻板僵化的稳定,是维护成本高昂的稳定,因而也是很难持续下去的稳定。只有以公平为根基建立种种社会管理制度和规则,才会因制度代表了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从而赢得公众的自发认同,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这亦即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政治合法性的获得。这样社会在一个以正义为政府管理宗旨的政府管理和引导之下,就能保持整个社会基本结构的稳定。其次,动态、认同型稳定能保证公平能较好地得到实现。因为动态、认同型稳定是以公平为根基建立的,所以它的实现也就是公平的彰现。与此同时,在这个基础上,有利于政府及其它社会主体实现程度更高、范围更广的公平。这一点可以说是显见的。因为如果没有稳定这一必要的前提条件,好的社会公平政策就完全可能无法得到顺利贯彻实施,公平政策的积极效应就不能充分展现出来。

第三,效率与稳定的关系。简要地说,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演化为四个方面的子关系,即高效与高稳定、高效与低稳定、低效与高稳定、低效与低稳定的关系。在此,如果效率不是虚假、急功近利的效率,而是以公平为根基、在公平指导下的效率,稳定也不是静态、控制型的稳定,而是动态、认同型的稳定,那么这四种关系可简要分析如下。其一,高效与高稳定。就高效之于高稳定而言,高效在最初会打破固有的稳定状态,但一般而言,它会促使形成更高层次的稳定。另一方面,高稳定是以社会成员高度认同、高度参与为根本特征,因而一般而言,高稳定并不排斥高效,高稳定会诱导高效的实现。在此,政府决策的理想状态就是使各项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实现高效与高稳定的互动结合。其二,高效与低稳定。社会发展实践表明,高效会迅速打破低稳定,但如果新的社会认同不能同样迅速地得到确立,高效反而有可能制造出混乱。在此也可以说,社会稳定的程度和状况决定了我们应该实行多高的效率,政府决策(特别是在社会改革上)并不是效率越高越好。所以如果不是事情紧迫,出于稳妥的考虑,政府面对低稳定的现实,在宏观政策制订和发展策略选择上,理性的做法应是逐步地提高效率,最好不要在解决问题伊始就采取过于迅猛的改革策略。其三,低效与高稳定。在高稳定的状态下,低效会非常安全地在“量”和“质”上推进当前稳定状况向前发展,逐步实现质的飞跃。但此处的缺点就在于,高稳定原本可以接受较高的工作效率,低效在积极意义上就迟滞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的发展进程。因此,在此情形下,政府可以考虑适当提高政策制订和制度运行的效率。其四,低效与低稳定。在低稳定的基础上,低效是能缓慢地增进当前稳定状况的“量”和“质”,但也有可能是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可以说,低效与低稳定是一种最不理想的关系,是政府及社会公众所不希望看到的。如果在社会公共事务领域出现这种情形,政府管理者就必须从根源上反思宏观政策制订和发展策略选择是否符合公平的要求,是否体现事物发展的时代精神。此时,政府管理者就必须明白,在公共行政管理上,制度选择既要承认量变的稳妥性,又要理解和接受关键时候实行质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总之,科学合理意味着全面、协调、均衡,所以政府决策科学合理就要求决策者必须在全面考虑多方利益需求,妥善权衡决策中公平、效率和稳定的关系,并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的主要性质再在决策时有所侧重。这才是政府决策科学合理的核心标准和基本要则,才能通过推行科学合理的决策实现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最终建立人民满意的政府。

参考文献:

[1][德]汉斯,J,沃尔夫,奥托,巴霍夫,罗尔夫,施托贝尔,行政法(第一卷)[M],高家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沈荣华,汪瑜,韩若铭,论公共利益的法律边界[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6),

[4]张国庆,现代公共政策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M],韩朝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 王友海

作者:刘堂灯

第二篇: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述评

摘 要: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是美国科学课程教学的重要依据,对科学课程的教学范式、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性质,以及教学知识范围、技能、评价、管理指导模式、教学方法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为提升科学课程教师的教学素养提供了培养思路与方向,为美国培养科学课程教师的各高校、学院以及培训机构提供了具体、详细、可操作性强的质量标准。

关键词:美国;科学教学标准;科学课程教师

美国国际教育委员会认为,21世纪不管怎么重视教师教学的质量都不为过。早在1986年,卡耐基教学专业工作组就认为教学应做到专业化。之后,各学科专业组织(如英语教师委员会、数学教师委员会等)分别在各自领域研究和开发了不同课程的教学标准。1996年初,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NRC)和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Research Council,AAAS)推出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NSES)的最后文本,也是现行文本[1] 。 该标准包含了科学课程教学标准、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科学教育评价标准、科学课程内容标准、科学教育大纲标准、科学教育系统标准六个子标准,其中的科学课程教学标准从科学教学的理念、性质、目标、评价、建议等方面,为科学课程教师提供了详细、具体、操作性强的质量标准。

一、产生背景

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商品和资本的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经过认真的反思,美国认为这一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受到了教育水平的影响,而改善教育状况、解决教育中诸多弊病的关键是吸引、培养和挽留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1980年6月16日,《时代》杂志刊登了一篇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大部分教师的教学不得法。1983 年,美国国家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名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A Nation at Risk)的报告。该报告指出,要从教育体制的内部寻找教育革新的主导力量,就需要有更多的基础教育投入、更多的家庭作业、更优秀的教师、更严格的毕业要求以及更多资助。此报告引起了美国公众对美国教育发展的广泛关注。1986年,卡耐基教学专业工作组、霍姆斯小组分别在《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和《明天的教师》专题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教学专业化这一概念, 并指出提高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必要途径是实现教师专业化——教师的权威性应以其专业素质为基础;要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在确立教学的专业性地位的同时建立起相应的衡量标准,培养训练有素、达到专业化标准的教师是师范教育的责任所在[2]。1987年,美国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成立。自此,美国州政府、各学区、相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业团体、独立学校改革组织等开始积极探索教学的统一性标准。

1993年,由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签署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 2000:An Educate America Act)以法律的形式将科学指定为必修课程,明确指出要进行“基于标准的改革”(Standard-Based Reform),并提出了美国学生2000年在科学上的成就将是世界第一的奋斗目标[3]。《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就是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于1996年出台的。

二、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一)基本框架

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由前言、科学教学标准的性质、标准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界定了科学课程教学的理念、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的原则、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的设计等。

科学课程教师要想成为一名专业的教学人员,必须做到四个“统一”。

第一, 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相统一。合格的教师要善于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与教学活动,使教师和学生都能以学习者的身份投入其中,并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第二, “课堂”教学活动与“非课堂”实践活动相统一。教师要学会与同事合作教研,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或准备,课中塑造科学、合理、恰当的课堂实践行为,课后学会检测、评价、反思和改进。

第三, 教学系统与教师个体相统一。教师是教学系统的核心,但不是唯一,还需要相关方针、政策、领导、同事,甚至学生等各方面力量的通力合作。

第四, 学科性与专业性相统一。教师除了要掌握必需的基本科学知识外,还要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能力,尤其是要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4]

(二)主要内容

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的第三部分是其主干部分,具体包括六部分内容。

1.标准A:确定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内容

标准A要求科学课程教师在开始长、短期的教学之前制订好相互连贯、前后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具备将科学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的能力[5]。此外,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可能会在哪里产生错误的认知,因为学生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科学内容知识的选择与确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点、理解水平和认知结构。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要在探究性的、情境性的、实践性的活动过程中得以实现。

2.标准B:关注探究,让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

标准B要求科学课程教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构建互补、互启、互助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共同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和教学有一套成熟的判断方法。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解决学生“想不想学”的问题;其次,要关注学生学习能力与动力的结合,重视学生“能不能学”的问题;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解决学生“会不会学”的问题;最后,要能够发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充分体现每个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标准C:积极收集教学评价信息,学会指导和利用评价

标准C要求科学课程教师明白教学质量离不开“教”的质量和“学”的质量。课堂教学评价的一级指标应该是二维的,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要想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积极运用质性、量化两种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学生、教师本人、同行、决策人员、家长、专家、社会等不同评价主体中获取教与学的评价信息,运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评价信息,进而总结、反思、改进教学实践。另外,科学课程教师还要铭记,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评价要以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为出发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我评价,学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思路与策略、过程与方法、状态与结果。

4.标准D:创造探究性学习环境,利用多元化学习资源

标准D要求科学课程教师学会为学生的学习保持、创造和丰富学习环境,为学生们学习科学知识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具体来说,科学课程教师要创设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和科学探究空间,合理地组织与利用学习材料、科学专用设备、视听媒体资料、网络资源、教育技术和校外学习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支持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

5.标准E:让学生在民主、合作的氛围下真正学会探究

标准E要求科学课程教师懂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真谛。要想学生真正学会探究,教师首先要在体验和反思中亲历探究,明确在教授不同类型的知识(如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等)时应培养学生哪些探究技能,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然后再创设适度的、引人入胜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个体或小组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即科学思维和科学推理能力,并在整个科学探究过程中亲历如何根据证据提出理论假设、怎样设计研究实验、如何进行观察的过程,进而发展自主、合作和探究能力。

6.标准F:参与科学教学大纲和科学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制订

标准F规定,科学课程教师要在科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政策、课程发展和自身专业发展上发挥个人效能;要能根据自己对国家和地方教育目标的理解而合理地分配、利用学校资源;能有效地开发与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资源,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积极参与科学课程教师专业发展计划的制订、规划、实施。

三、主要特点

(一)注重科学课程教师正确的教学观与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

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非常重视科学课程教师正确教学观的形成。在理念上,科学课程教师要明白科学本质与教育本质统一的关键是进行科学探究。因为对课程内容(如知识的性质、价值、产生方式、传播途径、真理标准等)的认识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施展效果,所以科学课程教师要不断地扩充科学、学习、教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在教学情感上,科学课程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框架以促进学生产生正性情感,积极地学习科学概念和知识,进而实现教与学的良性循环和互动发展。在教学实践中,科学课程教师要通过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培养领悟能力,在了解信息内容的基础上,知道在何处发现信息,如何将获得的信息与更广泛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此外,科学课程教师还要能够运用思辨方法不断进行探究反思,在多元、复杂、综合的探究文化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实现知识的个人建构和社会建构的统一。

(二)要善于创设探究情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提倡摆正教学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师生之间的交流方式以互动、对话为主;科学探究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提高学习效率的良好载体与途径。科学课程教师要学会运用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有效地激发、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并引发学生的联想,从而达到同化新知识的目的。如果已有认知与新知识没有达到同化,则需要对已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重组,建构新的意义下的知识结构。

(三)重视运用教师的教学评价和学生的学习评价来开展教学

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非常重视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来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该标准涵盖了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评价功能、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6],树立了多元的评价测量结构和核心内容。师生在既是评价主体又是评价对象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自我评价,以确保课堂教学评价的效度。

(四)教学外部系统的一体化支持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界定了教学外部系统的一体化支持是确保科学教师教学质量的必不可少的元素。教学外部系统的一体化支持主要是指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要为教师创造专业发展的机会,建立拥有内部支持机制的学习共同体,支持研究小组对教师教学改革信息的关注;支持和帮助教师获取教学材料、教学工具和教学设备,以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积极、主动地与家长和公众交流、向他们解释科学课程教学的理念,争取各层级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在教育政策的制定上,要确保学生评价结果与教学过程保持一致,评价教师教学要恰当、科学。

四、几点启示

美国科学课程教学标准明确的培养方向,具体的指导、监控和评价教师教学实践进程的内容框架和评价程序,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具体操作方面都值得我国科学课程教学加以借鉴。

(一)研制科学教学标准

我国至今还没有明确的科学课程教学标准,教师教学缺乏系统性、严格性、专业性。自2001年小学科学课程开设至今,科学教师素养与教学质量的提升一直是我国面临的巨大挑战。目前,小学科学课程仍然只是一门副科,常被教师们所忽视。配备专职科学教师的学校更是屈指可数,很多科学教师都是由主科教师兼任,有的农村学校甚至没有科学教师。其实,小学课程中最难教、最有挑战性、最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当属科学课程,但我国当前科学课程的师资状况和教学现状实在让人担忧。特别是在科学课程的开设成为国际趋势和现实需要的今天,教师们的教学机智等严重欠缺令人堪忧。在课堂上,学生仍然以死记硬背居多,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埋没;教师们常以学生人数太多、开展探究活动困难等理由推脱教学责任。

虽然我国也制定了教师专业标准以及相应的科学课程标准,提供了一些可行的教学建议,但是对教学的规定过于宽泛,对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等缺乏深入而系统的描述。出台独立、系统的科学教学标准,有助于提升科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二)科学教学要以探究为基本特征

科学课程应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课程教学要强调探究性、情境性和学生的发展性。在我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教学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继承,强调对权威的尊重和服从,不注重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今后,我国的科学课程教学要以探究为基本特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教学活动,积极探索,不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三)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科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首先,要正确认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教育部门即将出台新的1~6年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来代替现行的3~6年级科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也将由副科变为主科,这充分显示出政府部门对科学课程的重视。其次,要深知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应采取多种策略制定符合我国科学课堂教学的标准体系,促进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科学教育的均衡发展、公平发展。最后,要重视专职科学教师的培养,关注高师科学教育专业的发展,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专业的师资人才。

参考文献:

[1]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Taking Science to School:Learning and Teaching Science in Grades K-8[M].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7.

[2]彭小虎.美国加州教师教学评价标准[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2):12.

[3]Goals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a9c11a5-677232f60ddcca1b5.html, 2012-10-30/2013-02-24.

[4]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6.

[5]Van Dijk, E. M. & Kattmann, U. A Research Model for the Study of Science Teachers’PCK and Improving Teacher Education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07.

[6]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编辑 李广平

作者:杨妙霞

第三篇:21世纪生命科学艺术: 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意义

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是21世纪生命科学艺术。

中医药是自然与人文的文明标志,是时代进程实践科学本原医药学哲学。格物致知,致广大而尽精微。传统中医药学理论,解析宏观医药学、微观医药学科学哲理。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平衡观,藏象医学盈亏诊断学病证指标,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六经辨证施治中医药学理论,皆归纳科学标准。中医药学理论科学与标准系统,是各个时期不断进步的科学发展成就。《神农本草经》《唐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学圣典代表各个时代中医药科学发展历程。

汉典制药遵循传承与创新,以“科学化、标准化”规划产业发展和建立科学管理方法,科学体系建设纲要,实施中医药产业“科学化、标准化”发展战略,为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一、科学化、标准化

标准,乃治国之重器,技术之准绳也。1934年,美国约翰·盖拉德在工业标准化《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标准是以口头或书面形式,或用任何图解方法,或用模型、样品或其他物理方法确定下来的一种规范,用以在一段时间内限定、规定或详细说明一种计量单位或准则、一个物体、一种动作、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项实际工作、一种能力、一种职能、一项义务、一项权利、一种责任、一项行为、一种态度、一个概念或观念的某些特点。”这说明,标准化其实是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

标准是由市场化竞争形成,社会形成标准化共识,标准制造者和标准使用者自愿守则。供应者标志、需求者标识,社会优质生态共享各得其所。国家标准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标准规范通过社会中运行机制、标准评价、标识及社会辨识而不断健全完善,以促进社会标准升级。

美国、日本以及欧盟各国都将标准化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德国国家标准在1999年已达25000项;日本制定国家标准,2010年各种商品JIS标志认证数量达到8694件;美国颁布《美国国家标准战略(2000~2005年)》《美国国家标准战略(2005~2010年)》,实现全球美国质量标准的战略意义。

二、中医药发展面临时代契机

中医药在吸取各个时期优秀科技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传承创新,弘扬中医药文化,发挥中医药学优势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应用,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中医药学在未来生命科学发展中举足轻重:中医药学创立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体系蕴涵着对人体生命活动复杂内容和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中医药学的健康观和临床医疗模式体现了现代医学发展趋势;WHO众多生物医学权威专家曾指出, 中医药学“辨证论治”的个体化具体治疗是临床实践的最高层次;中医药的哲理医学、平衡医学对生命规律的认识体现了现代科学新趋势;中医药研究与产业化是21世纪生命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科技前沿。

同时,现代生命科学技术为传统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入研究中医药学哲理医学,科学量化中医诊断学(四诊合参、六经辨证)、中医生理学、病理学、藏象医学标准,阐释中医药的科学内涵,促进中医理论现代化;严格贯彻执行GAP (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引进先进管理方法如六西格玛管理的DMAIC、DMADV改善质量流程管理、实施零缺陷管理,提高中医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中药现代化和产业化,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为必然趋势

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趋势。

例如,《神农本草经》等中药学理论,配伍规则、性味归经的哲理科学是指导中医药实践本原医学,是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的重要成就。《神农本草经》等很早就注重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指出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曝干,釆治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材道地性概念是传统中药学的精华之一,是历史上中药标准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

《雷公炮炙论》三卷是古代中医学经典,为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学专著,原载药物300种,每药先述药材性状及与易混品种区别要点,别其真伪优劣,是中药鉴定学之重要文献。《雷公炮炙论》也是中国最早的制药专著。书中称制药为修事、修治、修合等,记述净选、粉碎、切制、干燥、水制、火制、加辅料制等法,对净选药材的特殊要求亦有详细论述,如当归分头、身、尾;远志、麦冬去心等,其中有些方法至今仍被制药业所采用。此书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制剂学专著常以“雷公”二字冠于书名之首,反映出人们对雷氏制药法的尊奉。《雷公炮炙论》是古代中国中药炮制科学和标准的体现,至今仍受重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也取得重要成就。例如,50年代各省、区、市根据药典炮制通则编写了炮制规范或省级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一步提出中药炮制规范化和标准化。中药材GAP从保证药材质量出发,控制影响药材质量的各种因素,规范中药材各生产环节乃至全过程,使中药材达到“真实、优质、稳定、可控”,是中药标准化、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四、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促进中医药现代化

《說文》曰:“医,治病工也。”《灵枢》曰:“上工十全九。”“工匠精神”历来对中医药有特殊意义。“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其本质在于对标准的恪守和对科学的探索、遵循。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正是中医药工匠精神的重要体现。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中医药标准化将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加以总结提炼,是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最高表现形式。而中医药科学化则采用现代科学的实验实证,归纳演绎的方法,使中医药成为一门物质结构明确、数据精确、标准具体的现代医药学科学。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将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

五、中医药科学化、标准化传承创新意义

21世纪是自然与人文的智慧时代,是现代科技文明的一次新历程,中医药学科技与现代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交叉融合正在改变疾病诊治模式,标准化精准诊疗等医学新理念正催生生命科学崭新治疗手段。21世纪中医药充分结合先进科学技术科学化、标准化提高,更好服务于健康事业。

作者:林德良

第四篇:以工作标准化促进德育科学化

:叶局长,您好!义乌市教育局于2019年10月发布了《义乌市中小学、幼儿园“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试行)》,就我们目前所掌握的信息来看,这一举措在全国尚属首创,请问贵局出台这套管理体系的出发点是什么?

叶国江:您好!我们之所以出台这套管理体系,其出发点主要在于:

一是习近平总书记自十八大以来多次在重要场合谈到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的核心要点。教育部在2017年8月发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实施途径和要求、组织实施六个方面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为各地进一步推进学校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方向。

二是义乌作为国际商贸城市和世界小商品之都,自古以来崇德尚文、人才辈出、文化底蘊深厚。古有骆宾王咏鹅、颜乌葬父之说,传为佳话;现有陈望道、冯雪峰、吴晗等一批文人学者著书立说,被后人敬仰推崇。当下正值义乌城市转型升级、快速发展之际,义乌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推动标准化改革与发展、建设“标准城市”的战略,把“标准城市”建设作为推动义乌市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重要抓手,要求人人都要有标准化的理念和意识,各单位都要有标准化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三是近年来义乌市教育局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提出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市创建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其中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正是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和教育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但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的现实与我们的理想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德育目标零碎化问题—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衔接和系统性,不能很好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德育内容抽象化问题—德育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式、概念化的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德育途径学科化问题—比较重视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等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而忽视和淡化了其它学科的德育渗透功能;等等。为此,我们组织有关人员编制《义乌市中小学、幼儿园“立德树人”德育工作标准化管理体系(试行)》,希望以此建构起有“规”可循、有“范”可依的德育工作实施标准,实现育人工作多元化发展,在“无痕”之中,获得“有形”之效。这些正是我们出台这套管理体系的初衷。

:这套管理体系是按照什么样的逻辑构思和设计的?如何保证它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叶国江:在出台这套管理体系前,我们对近年来各级部门对学校德育工作出台的政策、文件进行认真研读,最终决定以2017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的五大德育内容为主脉络来构思和设计这套管理体系。因为德育内容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载体,也是实现学校德育目标、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有效开展的主线。

为了保证体系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我们充分考虑到体系的基本内容要和义乌实际接轨这一问题:一方面要体现出“一体化”要求,因为德育一体化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中小学、幼儿园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将立德树人目标有机融入德育各项内容中,才能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要求;另一方面还要体现“适应性”要求,使这个体系既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和时代特点,又能适应义乌本土的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避免出现水土不服的后果。为此,我们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摸底调研,在了解和掌握德育现实状况的基础上,组织了以我市德育专家、德育骨干教师、优秀班主任代表为主要成员的工作小组,经过多次论证、充分讨论、反复修改,确保整个体系在目标上循序渐进,在内容上贴近实际,在实施中直观、可操作,达到各学段纵向衔接、课内外横向融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要求。比如,第一部分中的“领会国家发展使命”领域,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目标与内容就是从“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的初级层次开始,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坚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深刻领会国家发展的历史使命”这样的深层次发展阶段;又比如我们提到的一些实施途径与形式,就是对我们本地的特色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像走进望道故居、寻访雪峰记忆、传承义乌精神等等。

:您能简要介绍一下这套体系的基本结构和具体内容吗?

叶国江:好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套体系是对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一种操作性解读。在编制这套体系之前,我们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研读,确定以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五大内容来展开,考虑到文件中提出的五大内容比较宏观、抽象,我们又参考了许多其他的德育政策和文件,对五大德育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细化,将学校德育工作细分为16项核心领域,分别是理想信念教育层面的3个领域:领会国家发展使命、树立远大奋斗理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层面的3个领域:把握价值目标、理解价值取向、遵守价值准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层面的3个领域: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生态文明教育层面的3个领域:认识生态文明、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层面的4个领域:认识自我与尊重生活、人际交往和情感调适、升学择业与人生规划、学会学习与适应社会生活。

确定好这16项核心领域之后,我们又按照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对每一项核心领域的具体实施工作进行分解,并从“具体目标与内容”“实施途径与形式”“预期表现与评价”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其实就是要让我们的学校明白开展德育工作的三个基本问题:做什么?怎么做?做得怎么样?

“具体目标与内容”这个维度详细列出了各学段在开展相应领域的德育工作时需要把握的要点。其中,因考虑到小学阶段孩子年龄跨度比较大,我们把小学又分为“低段”和“中高段”两个阶段进行阐述。比如,就理想信念教育中的“树立远大奋斗理想”这个领域而言,幼儿园需要了解一些义乌籍英雄人物的光荣事迹,像抗金名将宗泽等;小学低段的孩子要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了解一些战斗英雄的事迹以及人民军队的建国功勋等;小学中高段的孩子要学习革命烈士身上的优秀品质,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革命精神,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初中孩子就要进一步了解革命烈士事迹,学习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勤俭朴素、奉献社会、超越自我的崇高精神,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高中生要加深对党的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弘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拥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理解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

“实施途径与形式”这个维度主要是介绍和提示德育工作开展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到了开展德育工作的六大途径,但是在实际开展德育工作,学校和老师可能更需要途径和方法方面的建议和指导。比如,家国情怀怎么培养?需要设计哪些课程?开展哪些活动?还要注意哪些问题?等等。由于我们不可能针对每个领域,把所有的途径和方法都一一列举出来,因而就根据不同的学段和内容,有选择性地举出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比如,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家国情怀”领域,幼儿园可以开展像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主题活动,小学可以观看歌颂领袖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影视作品、开展主题队日活动;初中可以通过地方课程的开设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高中可以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开展研学活动、走访名人故居的活动,等等。

在“预期表现与评价”这个维度上,因为这个评价无法像学科评价那样可以用考试、考核来完成,也不可能像某些事务性工作评价那样用台账资料来體现,所以很难精确表述。我们采用可以衡量德育工作实施效果的载体,比如通过一些观察访谈、成长档案、评比竞赛等来进行。具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遵守价值准则”为例,幼儿园的小朋友可以通过是否会唱国歌、会认国旗国徽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小学就需要通过是否了解英雄人物的故事进行评价,而初中就需要通过是否了解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这样的标准进行评价了。

:义乌市教育局是如何推进这套管理体系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开展的?

叶国江:说实话,出台这套管理体系着实不易,凝聚了义乌教育人的集体智慧和心血,所以我们务必要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首先,广泛宣传,积极动员。市教育局专门以文件形式下发了此套管理体系,并在我市教育官方微信平台“义乌教育之声”同步发布。其次,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教育系统将2019年的10月份作为全市“立德树人”主题学习月,要求各中小学、幼儿园利用读书沙龙、家校恳谈会、教研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不少于6学时的管理体系专项学习。再次,过程化管理,榜样激励。我们注重过程管理。对于各校究竟有没有贯彻落实这套管理体系、落实得怎么样,局里非常重视。我们要求各校定期将本校的工作情况在学校微信公众号上予以发布,教育行政部门会随时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问询或指导。最后,我市将此项管理体系落实情况纳入教育系统年度重点考核工作之中,并开展专项督查,以此作为学校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对于学校来说,如何更好地领会和实践这套管理体系?

叶国江:这套管理体系的受众面最终是学校,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去落实这一工作体系。就学校层面而言,一是要深刻领会、重视学习。学校可以通过自学、集中学习、专家解读等多种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这套管理体系,从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加强理解消化。二是要制订计划,注重落实。学校要以管理体系为基础,结合实际,制订合理可行的工作计划,将管理体系中涉及的各个环节和内容进行科学分解、合理分工、落实责任,建立起工作监管和考评机制。三是要立足实际、提炼特色。我们这套管理体系从一定意义上看,可以理解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操作手册,是“规定动作”,但真正体现学校德育工作成效和亮点的还是学校的“自选动作”。学校要在落实和践行这套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育人资源,提炼和完善德育特色,形成“一校一品”的德育生态。

:这套体系在当前的实践中有没有遇到一些阻力和挑战?是如何解决的?

叶国江:我们这套管理体系尚处在试行阶段,因此问题和挑战当然会有。首先,与十年前相比,如今的德育工作已经上升到“立德树人”的高度,但许多时候,一旦与学校的考试、检查、升学率发生冲突时,德育活动就随时可能被边缘化,“德育为先”的理念很多时候很难真正加以贯彻。其次,我们的德育工作者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他们的观念和行动方式有待提升。学校普遍缺少“全员育人”的科学认识。第三,德育课程实施的质量薄弱,人本化德育、生活化德育体现得不够突出。第四,德育工作的合力还不强。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经济发达,国际化程度高,多元价值观交织,不少家庭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另外,我们出台了这项管理体系,接下去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也是我们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对此,我们也在不断努力,通过加强节日文化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家校共育等措施,进一步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更好地开展。

第一,依托节日文化,构建精神磁场。我们积极探索节日文化与学生思想教育的最佳契合点,旨在以节日文化浸润学生的精神世界。我们制作下发了40个重要节日、纪念日清单,指导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日、纪念日活动,力求让节日文化的内涵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各校传统节日活动异彩纷呈。过一个别样的、地道的传统节日成了校长最上心、孩子最开心、家长最热心的大事。

第二,优化育人队伍,提升人文素养。我们在班主任队伍建设中,狠抓班主任形象建设,深入挖掘班主任队伍中的优秀代表和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优秀班主任的影响和带动作用。通过这些先进事迹的宣传、展示、讨论、学习,进一步强化班主任的职业形象,不断提醒每一位班主任:为人师表永远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我们还通过建立名班主任工作室,发挥骨干班主任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赛训结合的培养方式,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成长。

第三,开展家校共育,增强育人合力。我市各中小学、幼儿园积极整合家长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研发校本课程,引领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实现亲子共成长。例如,我市绣湖小学依托学校阅读特色,开发出“绣湖一家人”亲子共读课程,以项目推进的方式进行,编印了亲子共读指导手册,指导亲子开展共读活动。此外,该校还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创新亲子活动等多种形式深化家校共育内涵,共筑育人合力。

:义乌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下一步的重点是什么?您对贵地的德育工作有何期待和展望?

叶国江:我们的德育工作下一步将从德育目标衔接化、德育内容整合化、德育路径一体化、德育方式个性化四个方面重点开展建设与研究,积极探索构建学校德育工作具体考核指标体系,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德育工作管理机制。简单地说,德育目标衔接化就是围绕德育主题构建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分层级、分阶梯统筹落实德育目标的体系;德育内容整合化就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教育业务部门能够有机整合和统筹推进各项德育工作,避免“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的局面;德育路径一体化是指要发挥社区的便利优势,利用社区建设家长学校,推进家校在社区平台上合作共进;德育方式个性化是我们追求的最终目标,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成长环境,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我们的德育工作必然要因材施教,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各自的基础上健康成长。

我希望通过一代又一代义乌教育人的持续努力,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能具有长效性和实效性,成为一项具有高度、广度、深度和温度的事业,这是义乌社会发展赋予我们教育人的历史使命,也是我们在办人民满意教育之路上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终身发展需要的学生之必须。

责任编辑︱陈静文

作者:赵庭 赵广忠

第五篇:完善体制,改进机制,创新标准,科学管理

摘 要:成人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回顾总结近二十年来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质量观念研究、存在问题研究、影响因素研究、措施对策研究、质量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研究等六个相对集中的领域,充分彰显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者的智慧结晶,也清楚看到相关研究成果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进步的积极作用。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有关研究尚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方面。表现在研究力量单薄、思维模式固化、研究方法粗放。存在显著的“思想多,方法少”;“措施多,手段少”;“经验多,理论少”;“现象多,规律少”;“观点多,论证少”等特征。总之研究成果虽有一定的合理性,研究思路、方法、工具、手段等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研究成果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质量评价

引言

百年大計,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作出重要指示时特别强调要“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人才培养,重在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只有通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才能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之一。

Jennifer A.Margrett, Kyu ho Lee[1]认为到二十一世纪中期,将有更多的成人学生既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机会,也向教育工作者提出挑战。Chunlin Yao[2]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成人学生认为混合学习环境在以下三个方面较为有效地推进了可持续发展。首先混合学习环境有学习舒适和方便的特征,促进了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混合学习环境有生态友好的学习环境,帮助构建节约型社会。更重要的是,混合学习环境弥合了男女之间,农村和城市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差距。

我国有关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由来已久。截止到2019年4月,中国知网按照论文标题含“成人高等教育”及“质量”搜索,共有478篇研究论文。2000年以来共412篇。1999年以前66篇。表明进入新世纪以后成人高等教育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研究状态大体可分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内涵丰富,标准未定

一般認为,质量是事物内在固有属性符合期望或者标准的程度。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是社会对成人高等教育实现预期的程度。《教育大辞典》说教育质量“是对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评价”,“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质量不仅仅规定受培养者的一般质量要求,还特别强调教育质量的根本要求,并且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标准,以考量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2018年四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由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尚无有关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出台。

研究者一致认为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是社会持续发展的要求,必须要树立质量与功能相统一、相协调、相促进的质量观。沈召前[3](2010)认为高等教育质量的内涵主要包括培养人才的标准、教学质量、管理质量、校园文化建设质量等。认为高校教育质量主要体现在教学科研人员质量、教学计划质量、大学产品质量、基础设施和内外环境质量等方面。部分研究者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及国家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认为,地方高校、行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应涵盖知识标准、能力标准和素质标准三大方面。

成人教育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主张。钟芳华[4](2015)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进行了框架建议。刘丹[5](2017)从教学主体、教育管理主体、教育服务主体等三方面探讨了成人教育质量管理责任问题。卜杭斌[6](2015)基于全面质量管理视角,指出继续教育存在人才、观念、条件等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措施。王吉康[7](2016)则从基于第二份成人学习与教育全球报告分析认为,国际上一般通过制定教育质量标准,检测学习成果,认证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成果,提高教育者素质四个方面来保证成人教育质量; 四个方面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廖胜文[8](2012)指出成人高等教育的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

二、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成就斐然,问题突出

20世纪70年代,成人教育由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引入我国,对经济、文化及社会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自开展成人教育以来,成人教育质量管理工作就从来都没有停止过。极大地促进了成人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仅近20年就累计招生培养了约200万成人大学生,基本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格局,为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事实上,20年来众多研究成果中集中指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对成人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设定不切实际,成人高等教育制度不健全、成人教育特色不突出。沈义军,谢兴兵[9](2013)认为,成人教育学科基础薄弱、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教学质量监督主体缺位是当前的严峻挑战。

对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比较集中的认识是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评估监督体制不规范、质量管理模块缺乏系统性。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水平偏低,缺乏对质量管理工作的激励机制。教学内容陈旧,偏向理论知识教学,实验实践学时少,教学模式单一。课程安排不到位,教学过程松懈。教育毕业论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过程管理关键点不明确,且缺乏监控,缺乏有针对性的目标体系,毕业论文质量评估不到位,毕业论文管理的反馈机制缺失,许多研究成果中特别论及成人高等教育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学生来源复杂,缺乏知识储备,学习动力差,上课积极性不高,缺勤率偏高,培养难度大;教育教学督导是加强高等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刘婷[10]等认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工作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例如督导制度缺失、督导内容表象、督导方式单一、督导队伍建设等问题,造成了督导与教学疏远的“局外”关系。有必要更新教学督导理念,创新教学督导策略,促使督导与教学之间形成“局内”关系,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三、成人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广泛,老生常谈

二十年来研究人员对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研究几乎是一致的。似乎影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因素从来没有发生过显著变化,一派老生常谈。一般从师生个人因素、教学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三个方面进行。陈媛[11]等(2015)将其分为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内因,外因两部分。赵桂霞[12](2015)认为影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价值取向、管理体制、教育者和学生本身。曾素娥等[13](2014)则比较具体地指出办学思想存在偏差、教学服务功能缺失、师资队伍参差不齐、评估监督职能失范等是影响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为充分保证成人教育的质量,彻底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必须从端正办学思想、提升教学服务、加强师资队伍、改进评估监督等方面入手。

陈荣武[14]等人审视当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主要问题表现在办学动机的功利化、办学目标的模糊化、办学模式的“普教化”、传统与远程化发展趋势的弊端,教育质量保障管理机制的缺失导致办学质量管理的弱化、虚化和缺位,最终导致教育质量缺失。

方俊惠等[15](2012)专门研究了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问题。认为专业培养方案定位虚拟、实验课程体系疏漏、实验教材建设滞后、实验教学资源配置失衡、实验教学评价体系缺失等方面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四、成人高等教育质量措施多样,良策难觅

大多研究者认为成人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定位是注重素质教育,促进成人教育学生全面发展。应从树立科学发展的成人教育理念、加强成人教育学科建设、打造成人教育特色品牌、构建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等方面提高教育质量。他们建议建立和完善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大教学投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依法治教,进一步加强成人高等教育的规范管理;建立有效的教学督导制度;建立科学的学生评教制度;建立多方参与的评估制度。

卫晓也[16](2018)等提出创新教学模式,优化课程的设置安排,提升教学理念,更新管理模式。吉斌武等[17](2018)专门对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进行了研究,并开展了远程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陈辉映等[18](2014)则从“能力”视角出发,分析评判了成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的内容与塑造。周玉国,夏惠芸[19](2014)总结出了六个方面的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经验,即认真制订和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切实做好教师的聘任工作,不断加强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深入细致地抓好考务管理,严格考核和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检查与评估。谢静等[20](2016)从教学督导“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提出了健全工作机制、完善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内容等措施。

五、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制成熟,机制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始终由教育主管专门机关管理,成人高等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两部分承担完成。

对于质量的评价主体,研究者一致认为应该是社会、专家、学生“三位一体”。

尹永田,陈宏志[21]在比较充分地分析了地方医学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按照ISO9000持续改进的原则,独特地构建了操作性较强的“四三二”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对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余俊光等[22]设计了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冷志强[23]认为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实施主体单一、评估观念落后、评估标准单一、评价机制不健全。罗浩等[24]以对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产生影响的四个因素作为监督点,能构成成人教育质量监督体系中的四个分支体系:管理者监督体系、教师监督体系、课程监督体系、过程改进监督体系。吕秋薇[25](2011)指出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模式、缺乏可行的量化标准、教学服务质量的管理机制缺失、监控体系不完善是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不足。季贤[26]分别对课堂教学、课程学习、专业学习及学校教学总体情况建立质量评价指标,分别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设计了《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

标》、《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专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学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等八种评价表。

冯安伟等[27](2012)指出评估体系的构建原则是科学性、可操作性、全面性、导向性、特色性,并给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综述。段玉[28](2014)提出了对“企校所”模式继续教育质量一种新的评价方法:熵值——模糊评价法。Anca Priscariu[29]分析了不同的质量保证过程模型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与成人教育有关的规定和实践。并指出有些模型着眼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过程,而另一些模型着眼于这些过程的结果——质量本身。

六、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目标明确,尚欠完备

曾强等[30](2018)认为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应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赵贵河[31](2016)则认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既有“量的扩张与质的提升”的冲突;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质量观;还缺乏适合成人教育特点的质量标准。

关于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师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监督管理、资源支持等方面。针对促进继续教育发展战略转型体现在功能定位、发挥高校学科与专业优势、改善成人学历教育办学条件、推进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大力发展网络教育、将继续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增加和保障经费投入、进行积极探索。

一些研究者专门对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化合作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分区分类推进,研究试验并举、总结推广并重的策略。廖仕湖[32]介绍了暨南大学重视发展海外港澳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情况。强调办学中重视健全规章制度体系,力求教育管理规范,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努力保证教学质量,为海外、港澳地区培养了许多成人高等教育人才,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一些学者从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质量活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吕红[33](2009)在其博士论文中专门探讨和研究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需求导向型模式”。张燕等[34]借鉴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教学跟踪系统,专注以学生学习体验为基本线索,紧密围绕其专业学习过程,考虑单门课程、学年学期课程和全学程课程从微观到宏观的3个维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相关教学活动跟踪量表设计和使用,为成人高等教育提供了一套比较可靠的可操作、易推广、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教学跟踪指标体系。Romi B.Iucu,Elena Marin[35]开展在成人教育中仿真学习的研究,这项研究的重点是高等教育对成人真实学习的启示及其教学实践持续致力于构建自我基础、真实未来的教育。赵文清[36](2015)提出了成人高等教育“卓越计划”,主张成人高等教育“双师型”、“职业型”、“成效性”的信心成人高等教育之路。

七、结束语

有關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研究持续多年、成果不菲。研究视角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的,也有定量的;研究内容既有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制改革,也有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机制设计,还有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研究,更有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经验总结。

在2000年以来的412篇中,95%以上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成果甚少。研究路径基本都是“现状-问题-对策”。大致可以分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观念研究、存在问题研究、影响质量的因素研究、措施对策研究、质量监控评价和保障体系研究等六个相对集中的领域。从研究论述中可以感受到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数十年来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与发展,同时也能清楚看到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研究存在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单薄、思维模式固化、研究方法粗放。存在显著的“思想多,方法少”;“措施多,手段少”;“经验多,理论少”;“现象多,规律少”;“观点多,论证少”等特征。研究成果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成人高等教育研究思路、方法、工具手段等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研究成果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导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

参考文献:

[1]Jennifer A.Margrett, Kyu ho Lee. Adult Education and Lifelong Learning: The US Experience and Beyon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 Behavioral Sciences[J].2015, Pages 148-152.

[2]Chunlin Yao. An investigation of adult learners' viewpoints to a blend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9(220):134-143.

[3]沈召前.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内涵与外延协调建设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15):16-18.

[4]钟芳华.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体系研究论纲[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5,28(03):41-44+74.

[5]刘丹.成人教育质量保障主体责任分担机制管窥——基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7,4:42-44.

[6]卜杭斌.高校继续教育质量管理研究——以浙江大学为例[D].南昌大学,2015.

[7]王吉康.国际视野中成人教育质量保证论析[J].成人教育,2016,36(06):29-32.

[8]廖胜文.构建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思考[J].继续教育,2012,26(02):21-21.

[9]沈义军,谢兴兵.成人教育质量管理的发展困惑与改革路向[J].煤炭高等教育,2013,31(05):70-72+76.

[10]刘婷,郭娟.督导评估在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述评[J].成人教育,2015,35(03):24-26.

[11]陈媛,马军艳.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成人教育,2015,35(10):13-15.

[12]赵桂霞.成人教育改革的质量保障措施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8):34-35.

[13]曾素娥,邓毅.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4(11):62-63.

[14]陈荣武,陈俊傲.成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系的重建[J].成人教育,2014,34(09):47-49.

[15]方俊惠,杨文.影响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实验教学质量的因素及其策略探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05):385-386.

[16]卫晓也.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才智,2018(20):99.

[17]吉斌武,余舒萍.基于信息化管理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學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98-100.

[18]陈辉映,黄健.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成人学习质量保障——德国波恩“成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国际比较视角”会议述评[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02):23-31.

[19]周玉国,夏惠芸.成人教育改革的质量保障措施——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4(03):19-20.

[20]谢静,周俊玲,姜志坚.基于质量观的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督导策略研究[J].继续教育,2016,30(06):56-58.

[21]尹永田,陈宏志.地方医学院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03):60-62.

[22]余俊光,惠敏侠.实践视域下对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审视[J].知识经济,2014(14):176-177.

[23]冷志强.成人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6(08):40-43.

[24]罗浩,任春茂.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及其监督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19):140-142.

[25]吕秋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商业经济,2011(10):65-66+69.

[26]季贤.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09):53-55.

[27]冯安伟,高建军.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01):3-5+11.

[28]段玉.“企校所”模式继续教育质量评价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4,21(06):40-42.

[29]Anca Priscariu. Approaches of quality assurance models on adult education provisions[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2):133-139.

[30]曾强,黄乃祝.地方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构的思考与改革[J].高教学刊,2018(01):125-127.

[31]赵贵河.成人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研究与思考[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1(06):1-4.

[32]廖仕湖.规范管理 保障质量——暨南大学海外港澳成人高等教育办学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01):34-36.

[33]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4]张燕,田芸,郭峰.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跟踪量表开

发——基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教学跟踪系统的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6,18(06):22-28+37.

[35]Romi B. Iucu, Elena Marin. Authentic Learning in Adult Education[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4(142):410-415.

[36]赵文清.强化工程能力 创新继续教育[J].成人教育,2015,35(11):35-38.

作者:赵文清

上一篇:风景园林毕业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消费调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