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师院校要积极优化管理,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出思想道德、作风纪律、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师资。要加强与中小学的教科研合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服务。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摘 要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已经在规范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突破。要想实现新的课改方案,就需要在协调教师队伍,在校长的领导下,实现创造性的劳动。校长自身的学习情况和管理理念,将直接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造成直接的影响。这也就是新课程改革地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校长管理行为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情况

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都开始革除教育中的一些弊端,开始大刀阔斧除弊兴利。从教育改革入手,求得教育新目标的突破。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是新的教育气象。在素质教育中,新课程能够更加突出地体现出教育的基础性特征,能够体现出基础教育的普及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的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与提升。同时,将知识转化为技能,也是基本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新课程的结构需要更加均衡,同时兼具更多的可选择性和综合性。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授占绝对主导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习方式。

2 新课改中对校长管理行为的要求

中小学校长的角色绝不是单纯的管理者,这项工作要求校长有专业的管理理论作为指导,有良好的知识积累作为底蕴,同时,也要求去具备带领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建设特色学校的能力。如何使一所学校有正确的办学理念,先进的思想意识,都取决于校长 管理能力。校长的管理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进入新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打破了多年循规蹈矩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不断适应新的角色,这就要求校长能够从中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是教师能够尽快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同时,积极配合课程改革的要求。

校长应该在鼓励教师进行新的尝试的同时,积极寻求培训等先关途径,帮助教师积累经验,使教师的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活动。能够从接受的培训中寻求课程改革的线索和方向,更明确地开展工作并尽快成长。

新的课程改革将教学活动中的几个要素进行重组,新的结构中教师的主体地位改变,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答疑解惑,但不是讲授者一言堂式的灌输者,但在新的关系中,教师的作用却更加明显。校长要正确引导教师认识到这种角色的转变。帮助教师重新定位。

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有几点要求:

首先,从传授者转变为指导者。学习的主体变成了学生。学生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疑问,探究学习中提出的问题等,都需要教师及时予以解答。

其次,教师是学习目标的严格执行者。确定目标,对实现目标的方法提出指导。使学生能够形成更好的学习积极性。

第三,教师应该比传统式教学模式的情况下,更明确教材知识的设置目的及学习目标,对内容的熟练掌握,能够更准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2.2 引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的要去是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将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校长应该起到的作用是引导并且督促学生转变思想认识,从传统的单纯接受的学习模式中,转换到主动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探究。通过不同的学习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和教师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这有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2.3 有效协调“三级”课程的关系,开展有效的校本课程教学。

校长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明确学校管理重构对于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在新的教学模式当中,确立新的管理观念和全新的校本观,明确校本开发的内涵。一方面兼顾学校的发展,一方面开展教學改革。使二者之间有效关联。在进行课改的过程中,校长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国家统一课程之中,有效协调地方课程、学校课程的关系。教师、校长和地区教研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合作,成为新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保障。校长要及时协调教师的教学活动,同时,根据地域特色,带领教师开发校本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教育。校本课程的实施情况,是衡量校长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教育与地区教育、国家教育形成合力,才能是教育更为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2.4 改革课程评价的模式

对改革的成果做出评价,首先是对改革的指导思想做出评价。在新的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了评价课程改革的目标。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评价改革。在纲要中,也对评价改革的方向有明确的指出。新的历史时期,教育评价的新要求给校长工作、教师工作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主要目的,还是为实现素质教育服务。

作为校长,应该对新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思路有明确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开展评价活动。在评价改革的进程中,进行有创造性的劳动。传统的课程评价体系,过分抢到选择功能,对于甄别功能也有详尽的要求,但新的评价体系,将打破这些旧习,树立正确的评价观念。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新的评价观念多要求评价的结果是客观公正且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

2.5 引导课改与学校发展同步

学校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阵地。在学校教育中完成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课改的要求是学生具备学习的能力,也同时具备将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学校的发展也是为使学生具备上述能力。由此,课改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并不冲突。一个好的校长,实际上就是一所好学校的基础。新的课程改革的实施是否成功,也有绝大多数的因素在于校长。

学校的教学观念能够及时转换,就意味着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教学要求,适应教育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要求。校长应该在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于学校的发展有长远的计划,开展创造性的工作。

校长应该尤其重视学校发展,也应该对学校的发展有明确的方向。强化校本管理机制,将学校能够参与调动的资源有效利用并使之运转起来,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各中小学校长,将改革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

吉林省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贺家小学 吉林省长春市 130000

作者:李子荣

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2:

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优化管理 培养新型师资

[摘 要]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师院校要积极优化管理,改革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为基础教育培养出思想道德、作风纪律、心理素质过硬的新型师资。要加强与中小学的教科研合作,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服务。

[关键词]基础教育 新型师资 知识 能力 素质

[作者简介]杨亚军,河海大学副教授(江苏南京 210098);李洪天,淮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江苏南京210000)

在基础教育中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中之一,就是在提高现有基础教育教师素质的同时,必须加大力度为基础教育培养出一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高等师范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母机。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必然给高师院校提出一个十分紧迫而又必将面对的新课题,那就是如何主动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优化管理,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新型高素质教师。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高师的各项改革必须克服瞻前顾后思想,坚定地走在基础教育改革的前列,只有这样,才能为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血液。

一、改革课程结构,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复合型的新型师资

现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趋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而综合居于主导地位,学科交叉和综合已成为当今科学与知识体系发展的重要特征。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形势迫切要求高师院校进行课程结构的改革,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所建树。因此,高师院校要突破过去狭隘的专业框框和文、理截然分开的传统,开设交叉的学科课程,适时增设综合性强的选修课程,尤其是设置跨系、跨专业的选修课程。无论是什么专业的师范生,都应积极地使他们具备相当程度的各学科相关的知识和素养,即具有发展学生个性、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语言艺术和文学素养;具有提倡人文精神、科学态度、民主与法制观念、国际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历史与社会知识;具有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辩证思维的哲学修养;具有指导学生思维训练、数学思考,实现数与形、知识与应用相结合解决问题的数学基础;具有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人与自然的关系、科学技术与最新发展的联系,阐述各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理化基础;具有使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生物地理知识;具有设计美的生活,提高审美情趣,寓鲜明的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和愉悦性于一体的艺术修养;具有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能力和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具有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适应国际化、世界化潮流的外国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总之,高师课程结构的改革应始终朝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复合型新型师资的方向迈进。

二、改革课程内容,扩充现代新知识,培养研究型的新型师资

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的摇篮,今日的师范生正是未来基础教育延续和素质教育深化的生力军。因此,改革高师课程内容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远离中小学实际的状态,把改革的基点放在素质教育上。

首先,在保证总课时不增加的条件下,课程内容的改革应本着把握重点、介绍经典、删除重复的原则。属于通识教育类的课程,要删繁就简、择其精华;属于专业基础类的课程,要删难显易、注重基础、突出应用;属于专业课程的,要纠偏取精、推陈出新。

其次,在课程教学中,要鼓励教师不断充实新内容。在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如果高师院校的教师仍带着多年不变的教材和内容陈旧的讲稿以不变应万变,那么,所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必定被基础教育所淘汰,势必给高师院校的生存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高师院校各学科的教材,既要注意选择比较成熟、版本新的教材,又要考虑到教材与学科发展相比总有其一定滞后性的矛盾,教学中要不断引入和充实新理论、新概念、新成果。

再次,培养学会学习的研究型教师。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了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已成为研究型教师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如果说传统的教师只是一个技术员,是用别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别人设计好的目标的知识传授者,那么,研究型教师就不仅具有课堂教学知识、技巧和技能,而且具有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研究和改进的能力,有更深入地对教育的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等更广阔的教育问题的探究和处理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优化管理和评价,培养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师资

至今,在高师院校的绝大多数课堂中,所亲身经历和耳濡目染的仍是“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法。因此,改革教与学的方法问题,是能否培养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新型师资的关键问题。

首先,高师院校的教师要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营造自由、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反思、研究和创新能力。高师院校的领导要重视和鼓励专家治教,突出新、精、实的教学内容,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独立自由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奠定他们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提升他们实践活动能力。这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过程和方法。

其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倡教与学的民主,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要鼓励教师大胆地运用讨论式教学、研究型教学,指导和鼓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在研究中不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课题研究是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学识、能力的主要标志,必须重视和加强。

第三,要提倡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与学,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高师院校,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是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锻炼场所,是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突破口,有助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培养反思意识和习惯,促进其有效地把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结合起来,从而有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

第四,要优化管理和评价。学校的教师和管理者,要积极地学习先进的教育观念,在教学管理中实行刚性和弹性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在评价学生中,注重学生课题研究中问题设计的新颖性、语言的启发性、质疑问难的开拓性、创造性思维的逻辑性等。要考察学生联系自然和社会实际、学生实际的能力,参与讨论和争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要考察学生的社会活动、团结协作、艰苦创业能力等。评价中不仅要侧重学生的态度和能力,注重过程评价,而且要注重发展性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师资。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新型师资

相对于传统教育特别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加重视学生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教教人之人,育育才之

才”是高师院校承担的特殊历史使命。然而,由于在过去的师范教育中,高师院校对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培养重视不够,中小学现任教师中的不规范、不道德甚至侵权行为仍时有发现。因此,高师院校不只要解决自身内部问题,而且要解决现任中小学师资理论、道德、心理、业务再培训的问题。

从目前中小学师资的思想道德表现看,他们中存在着的消极不道德或侵权行为(虽然是少数)集中表现在对生活缺乏热情,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思想认识激进、偏激甚至消极,个人理想及社会理想模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自由主义状态,对学校的制度、活动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落实工作中表现为懒散、被动、效率低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有讽刺、辱骂、体罚,侵犯学生的隐私权、财产权、选举权等行为。从中小学师资的心理状况看,当前教师的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独,逆反心理较强。

一般地说,要抓好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和心理素质培养,首要的是要统一人们的认识。高师院校的教师只有统一思想认识,才能自觉地陶冶情操、培养师德、塑造师表,自觉地融入到育人工程之中。其次,要在机制上做文章,高师院校的党政工团要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尤其要发挥教师的主力军作用。不仅如此,还要动员和组织社会、家庭的力量一起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去。第三,要在方法途径上多谋事。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同时要善于利用教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各种公益活动,着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吃苦耐劳精神,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确立正确的“三观”。第四,要正确地运用法律、纪律、舆论等多种手段,积极地引导学生养成独立的师范人格和个性。第五,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与教育的功能,培养心理、生理、伦理健康的学生。工作中要学会抓中间促两头,尤其在现今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学生群体中,做好中间大多数人的工作,势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加强与中小学合作,推进继续教育,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动力和保证

要加强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高师院校是教师理论学习的场所,中小学是教师实践的基地,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教师。高师院校与中小学应当在互相学习中合作,在合作研究中提高,为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培养更多合格的教师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在这里,高师院校的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远离中小学实际的状态,把研究和教学的基点实实在在地放到师范生教育上来。只有这样才能教研结合、学研结合、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才能更加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

同时,中小学教师必须适时地继续学习,并且向终身学习转化。“在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已经过时,百科全书比人老得更快的大变革年代里”,教师再也不能仅仅靠高师一次学习的理论、知识维系一生了。他们有必要重返学校学习新的理论、新的文明成果,学习、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习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此,高师院校要责无旁贷地做好教师资源的储备,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提供一流的服务。只有这样,中小学教师才会有后劲,基础教育的改革与深化才会有保证,高师院校的发展才会大有希望。

作者:杨亚军 李洪天

教育课程改革管理论文 篇3:

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探究

摘 要: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也面临着转型的压力。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强调教师转变思维,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小学教育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及教学管理,都要坚持“以学定教”作为核心理念。首先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然后分析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关键词:小学;教育;新课改;要求;策略

教育教学管理在小学教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学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小学教育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保障。采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能够更好地行使学校对教育的管理职能。能够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小学教育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相比较新课改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一、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要求分析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小学教育教学正在一步步迎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中,最重要的就是对学生素质的培养。这要求代表社会、家长,以及学生自身对于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以后,小学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坚持教师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发展的需求展开。不再单一追求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更多追求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现在的小学为了实现这些转变,对于学校和教师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一句话概括这些要求的精髓,就是“以学定教”。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各项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可以这样说,新课改的内容既是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它的基本保障,是培养满足新时期标准人才的重要依据。因此,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教师要转变以往的观念,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并不断提升个人的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针对性以及服务性,以便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新课程改革要求下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分析

1.更新小学教育教学的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心理基础。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之下,要想加强小学教育教学管理,首先就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管理过程当中,要时刻追踪教学管理效果,保障教学管理的连续性、综合性。运用创新的管理手段,增加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分量。保障教师对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以及监督权,让教师帮助形成教学管理的综合性体系。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将“以学生为本”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管理原则,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教育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2.明确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要从创新的角度推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进一步明确管理目标。这就需要学校必须明确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本目标以及安排给学校的基本任务,并不断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小学教育管理的重要方向。例如,学校要进一步完善对于教育管理工作的评价策略。对每个阶段的管理工作进行量化处理,再进行质化评定,将“自评”与“考评”相结合,通过多样化的创新办法,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和真实性。

3.完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

将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上升到制度的高度,具有很大的规范作用。要想增强师生对于教学管理的重视,落实各项教育管理措施,就要将其关进制度的“笼子”当中。在完善的教育制度之上,提升学校和教师的执行力。这就需要学校对自身具有的教育管理制度进行重新审视,剔除不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部分,转变落后的陈旧观念。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新的教育管理目标指引下,制定新的管理制度,缩短与新课程改革目标的距离。除了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以外,还要提升教育制度的执行力。在执行力上,学校要设计一套可行的奖惩措施,树立良好的管理榜样,杜绝不良的管理行为。学校要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訓,只有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才能形成良好的管理效果,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整体水平,发挥其最大价值。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凸显了十分重要的价值。以此为出发点,为小学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因此,我们要端正对于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态度,认清当前我国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在总结的基础上形成创新的管理策略。当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要以此为重点研究对象,寻求有效的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杨春云.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研究[J].才智,2015(15).

[2]郭开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缺位”与“补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为例[J].语言与文化研究,2011(1).

[3]吕月青.小学教育管理中侵权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领导科学论坛,2016(15).

编辑 孙玲娟

作者:李桂荣

上一篇:年政策研究总结下一篇:五个一教育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