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供材的税收管理

2022-12-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甲供材的税收管理

浅议水电工程甲供材核销管理

摘要:水电工程建设过程因其时间相对较长,工程消耗的材料在采购及供应管理方面,存在用量大、材料价格涨跌风险大、材料存放仓库过于分散、隐蔽工程工程量大等不利特点,致使材料的供应及核销管理需加强并做到精细化管理,才能避免材料的浪费、丢失等不利现象。通过对甲供材料的计划管理、核销管理、使用情况分析、成本管理等细部工作,不断积累管理工作中需注意事项,对降低工程造价、节约企业资源、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水电工程甲供材料管理;核销管理

水电工程建设中存在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材料种类多、需用量大等特点,对工程主要材料的采购、供应管理,多选择由业主单位统一供应。此种方式下,由业主单位对大宗材料进行集中招标采购,可以选择信誉度高的供应商,材料的质量和供应强度可以保证。另一方面,在工程施工招标文件中,由业主单位约定材料供应单价(此单价中扣除采购成本价中的采保费、税金),要求各投标人按材料供应单价编制分项工程单价,可统一评标基准。那么,在工程管理实践中,如何核定甲供材料用量和及时扣回甲供材料款,各业主单位应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细则,用于规范参建各方的管理行为。下面,笔者结合其他在建水电工程关于甲供材料的供应与核销管理方式方法,谈一下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一、甲供材料核销过程管理及重要作用

首先,甲供材料的领用,承包方按业主单位规定的材料领用报表格式提交月需求计划,内容包括各分项工程所需材料的应消耗量、领用量及累计应消耗量与累计领用量出现差异的原因分析等,监理人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和合同中规定的核算办法给予初步核定后,报业主单位最终审核批准。

业主单位在控制甲供材料使用过程中,除建立和管理好甲供材料领用台账外,还不定期到各承包人工地仓库检查材料领用和制作安装情况,做到动态掌控材料使用情况。在工程完工结算阶段,根据开工之初审定的材料单耗标准,核定标段合同材料总体使用情況,定性分析材料超耗或欠耗情况,区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处理。

根据领用表中累计应消耗量与累计领用量,既能控制材料领用量,又能反映出工程量签证的准确性。水电工程建设中隐蔽工程较多,受地质、承包人爆破开挖控制水平等因素影响,在基坑或地下洞室开挖过程中易出现建基面超挖,导致基坑体型不规则或岩壁凸凹不平,造成开挖土石方方量计算误差。通过与回填混凝土浇筑量对比,可以较好地修正误差,避免开挖量和混凝土浇筑量计算误差。再如灌浆工程,承包人在施工过程中为了利益,可能会更改灌浆记录数据,增加水泥的灌浆量,不仅影响投资,更重要的是灌浆资料数据与实际不符,影响了对工程质量的分析评价。通过与水泥领用量的对比分析,可及时发现作假情况,杜绝此类问题的发生。

二、工程材料耗量分析要点

水电工程中材料供应的种类,除了水泥、钢材(包括压力钢管用高强钢板)、火工品、砂石骨料、柴油和电以外,根据各个项目的特点,还会供应如混凝土外加剂、土工膜、止水铜片、接地材料等用量相对较少的材料,供应如此多种类的材料,目的是保证材料的质量和供应的及时性。在材料消耗过程中,每一种材料的单耗计算标准,是业主和承包人双方关注的重点,在承包人进场后的一定期限内上报合同材料用量及单耗表,经监理和业主的逐级审核后,作为合同材料总用量的控制标准,同时也约定了单项工程材料单耗标准。在后续材料核销管理中,按此单耗指标计算应耗材料总量,如果超出应耗总量的部分,将按照材料实际采购单价加计一定的管理费进行核算并扣回。对于上述供应的个别材料在单耗指标确定方面需关注以下方面:

1.水泥

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含砂浆)工程是按照承包人投标单价分析表中的混凝土用量指标乘以现场配合比材料用量指标得出,灌浆工程按照承包人投标单耗指标计算。这里往往会存在开工伊始上报的水泥单耗指标与施工中实际消耗指标出现偏差,可能会高于投标阶段的配合比用量指标,承包人会提出调整申请,此种情况业主单位应予调整。

2.砂石料

水电工程站址位置偏远,场区范围内无天然砂石料可供利用,一般均建设砂石加工系统满足自身工程需要。对砂石料的计量方法,多以吨为单位,由砂石料加工承包人负责装车和称重。在计量过程中需特别考虑雨季砂石料含水率问题,一般在合同中预先规定出含水率,如细骨料≤6%,粗骨料≤2%,在含水率变化较大时,由监理组织业主、砂石料供应商及使用方定期(每月或每季)量测砂石料含水率和堆积密度,确定砂石料重量的换算系数。

3.火工品

火工品材料的消耗量计算,以工程单价分析表内消耗量为计算标准,用以核定火工品消耗量。由于火工品管理制度要求相对严格,在当天钻爆施工结束后,需对剩余的火工品进行退库管理,做到随用随领,并需记录每天消耗的火工材料编号。在此种管理方式下,火工品浪费或外运的可能性较小,自然也不需再细致分析其消耗量,多数是以领用量来确定实际消耗量。

4.柴油

水电工程使用大型运输机械的数量较多,多数为柴油机械,为保证能够连续施工,柴油多是由业主单位负责供应,按照投标单价中的机械消耗量乘以台班或台时耗油量计算柴油用量。通过几个电站工地管理过程分析,多数情况是实际领用量少于理论分析量,是何原因导致柴油欠耗,需对工程管理进行综合分析。

5.公共设施的水、电管理

水电工程建设的辅助工程中,如道路养护、绿化等项目,业主为便于管理,招标时一般规定施工用水、电由承包人自行解决,费用包含在投标价中。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受环境条件影响,施工方很难自行解决水、电,可能会私自使用甲方既有水、电设施。这样,业主既支付了投标报价中的水电费用,又承担了工程施工消耗的多余水电费。不仅造成了投资的浪费,也加大了竣工结算审计的风险。基于此种情况的不断发生,应当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便利条件的提供原则及使用费用,同时加强现场管理工作。

6.安装工程中的甲供材料

包括电缆、型钢、管材、阀门、照明灯具等,领用单位应明确材料和设备名称、图纸编号、所在区域、规格型号、技术参数等,在分部分项完成后,建立领用量与实际安装量的台账,做好超领材料(设备)的退库或扣款工作。由于材料的品质相比建筑工程主材要高许多,自然材料价格也较高,承包人在安装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按规程规范合理施工,避免浪费,另一方面,业主单位也需加强现场材料的退库管理,对于安装剩余材料一定要及时退库,要求承包人随领随安装,避免材料的外流损失。

三、甲供材料核销出现的问题

1.材料串领现象不易避免

因水电工程大小施工项目繁多,一个承包人可能会承包多个合同任务,在同一时段执行多个施工合同的情况多有发生。承包人未能严格按要求进行管理,领料过程中出现“串号”现象在所难免,进而导致财务部门对材料价差核算的失真或错误。

2.材料扣款不及时。按照结算工程量对应的材料耗量及费用进行扣款,已领用但未实际安装或施工的材料待实体量结算后再予扣留,此种方式可减缓承包人的资金压力,但在目前的分包管理形式下,作用不是特别明显,有时甚至出现暂缓扣款的现象,且累加的最终未扣款金额相当大,增加了业主的资本成本,也给工程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3.施工用电管理

目前,部分业主单位认为施工用电与其他甲供材料不同,其只能在施工区域内使用,承包人无法将其另行处理,就按照承包人实际使用量予以核算电费。笔者认为,此种想法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全对。首先,承包人可能会核算管理成本,在用电单价较低的前提下,将投标承诺的油动机械改为电动机械。其次,处在北方严寒地区的项目,施工用电单价较低,改变营地办公房屋的取暖方案,由燃煤方式改为电热方式,即干净又节省费用。在上述施工条件下,业主单位的用电成本无形中将增加较多的额外费用,一个承包人的费用虽较小,但几个承包人合计在一起的总费用再加上几年的管理期限,此项费用也将大得惊人。

4.材料欠耗原因分析不明晰

甲供材料出现欠耗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情况:投标时估算甲供材料损耗水平偏高,施工措施控制得当使实际损耗降低,新增及变更项目核定甲供材料消耗量水平偏高,出现偷工减料或虚报工程量的现象,承包人自行采购属于甲供的材料等。但从承包人提交的甲供材料核销报告中很难看得出是虚报工程量或是自行采购属甲供范围的材料,进而也就很难发现工程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在分析欠耗原因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是何原因导致的欠耗,另外,对于隐蔽工程施工(如固结灌浆或帷幕灌浆)是确定为偷工减料还是质量不合格,需要综合分析和考虑并最终给出定论。

四、甲供材料成本管理

1.控制甲供材料成本,确定经济采购量及采购时间

由于甲供材料订货数量大,周期比较长,不管是在采购时间还是在采购数量上都应做到提前预判,使材料的订购成本和存储成本能达到最低。工程材料受施工周期、堆放场地、资金等因素的影响,在选定采购时间时,需结合现场施工实际需要量、场地的堆放等各种因素,更需要注意的是要时刻对市场的波动做好最快的反应,把握市场动态,对材料在不同时期的市场价格进预测和分析,尽量做到最低价采购,当然,此项决策在实施前,应做好提前采购增加的保管费与当期材料的涨势的充分分析,选择其中较小者作为实施方案,此举也可算是节约投资的一项良好措施。

2.加強会计的基础管理

为了加强甲供材料的管理以及避免税收风险,通过完善账务处理来避免相关风险是必要的。业主在发出材料时按材料的实际购买价计价并纳入承包人的当月结算款额中(实际购买价与供应价的差额部分找差给承包人),承包人按工程总造价(含甲供材料费)开具建安发票给业主用于价款支付。这样即符合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同时,建设单位在发出甲供材料时,不是将材料直接计入工程成本,而是由承包人以结算的形式计入工程成本,承包人将该部分材料价值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税务部门能很好地将甲供材料税收问题纳入监管的范围,业主单位和承包人双方也不存在利用甲供材料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

甲供材料管理工作在整个水电基建管理工作中,属于基础性工作,虽不象土建、机电施工那般复杂,但要做到统筹兼顾、准确核定材料用量等工作,也需不断积累一定的管理经验才能做到精细化管理,好的材料管理方法对降低工程造价、节约企业资源、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将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巩法慧

第2篇:甲供材的税务处理(1)(1)

甲供材主要有三种运作模式,运作模式不同,相应的会计和税务处理也不同。

第一种:包工包料下的甲供材,材料发票开具给乙方。甲方的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甲方将工程包工包料总包给乙方,合同金额1000万元,但是合同约定,有200万元的材料由甲方提供。业务运作:由甲方向材料供应商定货,由甲方给材料供应商付款,材料供应商按照甲方要求,将货发给乙方,发票也开给乙方。甲供材如果以这种方式运作,甲方给材料供应商支付材料款时,视作给乙方预付工程款,借预付账款-乙公司200万元,贷银行存款200万元。乙方收到材料时,作材料购进和预收工程款处理,借原材料200万元,贷预收账款200万元。乙方工程领用时,将材料成本计入工程成本,借工程施工200万元,贷原材料200万元。工程完工后,乙方给甲方开具工程发票,发票金额1000万元。营改增后,如果乙方收到的材料发票是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第二种:包工包料下的甲供材,材料发票开具给甲方。甲方的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甲方将工程包工包料总包给乙方,合同金额1000万元,但是合同约定,有200万元的材料由甲方提供。业务运作:由甲方向材料的供应商定货并付款,材料价款180万元。材料供应商将货发给甲方,发票也开给甲方。甲方收到材料后作价200万元,将材料发给乙方。甲供材如果以这种方式运作,甲方给材料供应商付款、收到材料供应商开具的发票时,作材料购进处理,借原材料180万元,贷银行存款180万元。甲方给乙方发货时,作预付工程款和转让材料处理,借记预付账款200万元,贷记其他业务收入和增值税200万元,同时借其他业务成本180万元,贷记原材料180万元。乙方收到材料时,作材料购进和预收工程款处理,借原材料200万元,贷预收账款200万元。乙方工程领用材料时,将材料成本计入工程成本,借工程施工200万元,贷原材料200万元。该项业务,甲方应当给乙方开具180万元的材料发票,乙方给甲方开具1000万元工程发票。营改增后,该项业务在甲方发出材料时,甲方要计算增值税销项税额,乙方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甲供材以这种方式运作,甲方作销售材料处理的原因有二:一是这项业务对于甲方而言,相当于以购进材料抵顶工程款,属于以物抵债业务,应当作销售处理。二是这项业务中甲方有20万元的利润,只有通过其他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支出,才能将利润反映在甲方的利润总额中。

第三种:包工不包料下的甲供材。甲方的工程总造价1000万元,甲方将工程包工不包料总包给乙方,合同金额800万元,200万元的材料由甲方提供。业务运作:由甲方向材料的供应商定货并付款,材料价款200万元,材料供应商将货发给甲方,发票也开给甲方,甲方收到材料后将材料发给乙方。甲供材如果以这种方式运作,甲方给材料供应商付款、收到材料供应商开具的发票时,作材料购进处理,借原材料200万元,贷银行存款200万元。甲方给乙方发货时,作领用材料处理,借开发成本200万元,贷原材料200万元。乙方收到材料时,将材料作为代管商品物资在备查账中登记。因为乙方的收入中不包括甲供材金额,所以乙方工程领用材料时,材料成本也不能计入工程成本。营改增后,该项业务甲方在购进材料时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甲方发出材料时不作销售处理,乙方取得材料时不作购进处理,无增值税进项税额。

甲供材的税务处理,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材料成本只能记入甲方或乙方其中一方成本,不能同时计入双方成本。如果是包工包料下的甲供材,甲供材成本计入乙方成本,甲方根据工程发票确认开发成本。如果是包工不包料下的甲供材,甲供材成本计入甲方成本,甲方根据工程发票和材料发票确认开发成本。二是包工包料下的甲供材,乙方给甲方开具全额工程发票,甲方根据工程发票确认开发成本。包工不包料下的甲供材,乙方给甲方开具差额工程发票,甲方根据工程发票和材料发票确认开发成本。三是包工包料下的甲供材,如果材料供应商将发票开具给甲方,甲方给乙方发出材料,要作销售材料处理。但是其他两种形式的甲供材,甲方发出材料不作销售处理。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分析是根据相关规定所作的理论分析,在实际工作中,甲方给乙方发出材料,不可能作销售处理,也不可能给乙方开具材料发票。

第3篇:房地产甲供材的账务及税务处理

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的账务和税务处理技巧及例解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的概念

所谓“甲供材料”建筑工程,是指由基本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建筑工程,是指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称甲方)提供原材料,施工单位(以下称乙方)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甲供材”产生的原因是甲方从材料质量和成本效益角度出发,防止建筑乙方在材料上做文章,担心不能确保建筑材料质量,影响住房和自身的声誉。一般材料占商品房建造成本的30%~40%。

对于甲供材的税务处理,在税法上是比较明确的。但对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就带来了开发票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税收问题。

二、“甲供材”的相关税收政策规定

甲供材征税主要是如何征收营业税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第七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一)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防止纳税人将“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改为以基本甲方的名义购买原材料,从而逃避营业税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没有明确规定装饰工程中甲供材要不要不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而根据2006年8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14号文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上述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是指,工程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和设备由客户自行采购,纳税人只向客户收取人工费、管理费及辅助材料费等费用的装饰劳务。因此,除了装饰劳务以外的“建筑业”的甲供材(包括甲方提供设备的情形)需要并入乙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三、甲供材的账务处理及其税务处理

(一)甲供材的账务处理

甲供材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在于不同的会计处理上,由此衍生出来甲供材如何开发票及税收问题。在现实的会计处理中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建设单位市场购入材料时的会计处理: 借:工程物资 XX万元 贷:银行存款 XX万元

建设单位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用于工程。在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时,在目前实务中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1、方式一:

(1)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预付账款 XX万元 贷:工程物资

XX万元 (2)施工方收到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 XX万元 贷:预收账款 XX万元 (3)施工方将工程物资用于工程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XX万元 贷:工程物资 XX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中都要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在总造价确认的情况下,建设方在支付现金给施工方时是做预付账款处理,同样,建设方将材料给施工方时也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只不过付的是实物。

2、方式二:

(1)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在建工程 XX万元 贷:工程物资 XX万元

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其所购物资给施工方就是用于本单位的工程,因此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是符合规定的。

(二)甲供材的税务处理

以上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带来不同的的施工方建筑业发票的开具问题:

1、方式一下的发票开具及营业税处理

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通过预付账款核算的,没有进入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应按含甲供材金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并全额缴纳营业税。

此种方式施工企业按含甲供材金额开具建筑施工发票给建设方并确认收入,但甲供材由于是建设方购买提供给施工方的,施工方无法取得发票入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法需要事先征得税务机关的同意,以免施工企业加重企业所得税负担。

2、方式二下的发票开具及营业税处理

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就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最终开具建筑业发票时,只能按不含甲供材金额开票,如果按含甲供材金额开票就会导致甲供材料在建设方重复计入成本的情况。但是根据营业税的相关规定,无论怎样开票,甲供材都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即施工方都必须按含甲供材的金额缴纳营业税,负税义务与方式一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甲供设备、装饰劳务中的甲供材料计税方式与上述规定有所差别。

四、“甲供材”的账务和税务处理例解 [案例]: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一个建筑单位修建厂房,工程总造价为1200万元,其中含甲供材为200万元。

(一)甲供材的账务处理

1、建设方对于甲供材的账务处理 (1)建设方(甲方)从市场购入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 2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200万元

这里假设建设方(甲方)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是普通发票,然后,该企业将这200万的材料提供给施工方(乙方)用于工程。

(2)在建设方(甲方)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乙方)时: ①方式一: 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预付账款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所有的材料都要提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在总造价确认的情况下,我们将工程的总造价作为建设方应该支付给施工方的工程价款。建设方在支付现金给施工方时是做预付账款处理,同样,建设方将材料给施工方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甲供材)也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只不过一个付的是现金,一个付的是实物,在不存在其他误差的情况下,该企业无论是支付现金还是实物,最终 预付账款总结算价款的金额应该1200万元。 ②方式二: 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在建工程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200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我买的物资给施工方就是用于我的工程,因此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我的在建工程是符合规定的。

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看,目前对于甲供材究竟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企业实务的会计处理中,有些建设单位发出甲供材是采取的第一种方法,有些就是采取的第二种方法。因此,从会计核算角度而言,只要能为会计信息的第三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两种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

2、施工方对于甲供材的账务处理 (1)方式一的账务处理: ①施工方收到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200万元 贷:预收账款200万元 ②施工方将工程物资用于工程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③施工方按工程进度确认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收入 (2)方式二的账务处理:

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就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

(二)甲供材的发票开具

以上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就带来的下一步的施工方建筑业发票的开具问题:

1、方式一的发票开具

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通过预付账款核算的,没有进入工

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应该按1200万开具建筑业发票,并按1200万缴纳营业税。

2、方式二的发票开具 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就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最终开具建筑业发票时,只能按1000万开票,如果按1200万开票就会导致200万材料在建设方重复入成本的情况。但是根据营业税的相关规定,无论施工方是按1000万开票还是按1200万开票,甲供材都必须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即施工方都必须按1200万元征收营业税,这个和方一是一样的。

(三)税收风险提示

从理论上而言,对于施工方,无论建设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他的税收负担是不变的,只不过是根据建设方的会计处理的不同,开票金额有所不同罢了。但现实中的情况是,由于营业税是一个流转税,流转税的可转嫁性决定了施工方所要缴纳的营业税,最终实际是转嫁到建设方身上的,至少是部分的转嫁。因此,对于建设方而言,他倾向于采用第二种会计处理方式,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下,建设方直接将甲供材计入工程成本,这样就不需要施工方开票了。由于税务机关监管的原因,这部分不开票的甲供材,施工方也一般不会去主动申报缴纳营业税,而且建设方甚至在进行工程预算确定工程造价时,对这部分甲供材就没有提税并入工程总造价。从这个角度考虑,建设方更倾向于第二种会计处理方式。但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下,施工方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我们知道。无论建设方会计处理如何,施工方是甲供材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问题,要求施工方补税的话,施工方只有缴纳,甚至还会承担偷税而被处罚的风险。无论和建设方如何处理,都必须就甲供材缴纳营业税。至于甲供材没有提税的问题,施工方应自己和建设方协商或向相关工程管理部门寻求解决方法。

(四)税务处理分析

1、方式一的税务处理分析

在方式一的情况下,施工企业按1200万开具建筑施工发票给建设方,按1200元在账面上确认收入,但对于200万这部分的甲供材,由于材料是建设方购买提供给施工方的,发票的抬头肯定是开给建设方,且在建设方入账的,对于这部分材料,施工企业无法取得发票,也就无法入成本。对于这部分,施工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如何扣除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以下两种处理方法:

(1)施工方对于甲供材发票入成本的问题,由双方在工程结束,决算报告出来后,施工单位凭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计入施工方工程成本,并允许在税前扣除。 (2)部分国税机关认为这是转售业务:即建设单位外购物资转售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最后开总的发票向建设单位结算,对建设单位应征收增值税,至于进项税款当然能够得到抵扣。这样,施工企业就能取得材料的发票了,但是建设方则必须对材料的销售缴纳增值税。我们认为,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建设单位购买的材料给施工方最终还是用于建设单位自己的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自用行为,不能视为转售业务征收增值税。但是在实务中,第一种处理方法往往得不到某些税务机关的认可,他们机械的认为只有取得发票才能入账,其实根据《企业所得税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只要是真实的,并取得了合法有效凭证就可以税前扣除。这里合法有效凭证不是仅指发票,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取得的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也应视为合法有效凭证,况且是真实发生的。为了避免与有些税务机关不必要的争议,一些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建设单位,在购买材料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申报抵扣,随后按原价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施工方,这些没有差额也不要缴纳增值税。但在实务中,大多数单位并不愿意按这种方式进行处理。

2、方式二的税务处理分析

在方式二的情况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这时,施工方按1000万开票,也就不存在200万甲供材无法取得发票入成本的问题。同时,考虑到税务机关监管不到位的原因,这种会计处理方法还能少缴部分甲供材的营业税,对两方都有利。但是,施工方也要知道,这种情况下,自身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施工方必须要缴纳甲供材营业税,甚至要按偷税进行处罚,同时由于甲供材在工程造价时没有和建设方按规定提税,最终只能是自己承担。

(五)结论

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从某种角度讲,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可以的。 从税务机关的角度讲,他们更倾向于采取第一种模式,这样能很好的将甲供材纳税收监管的范围。因此,有些税务机关明确规定,对于工程,建设方不允许直接凭商业发票入工程成本,必须取得建筑业发票入工程成本。否则按未取得合法有效凭证,这部分成本不能提取折旧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当然,这种规定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这确实是一种好的监管方法。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如果不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方式一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建设方在发出甲供材时,材料并没有立即用于工程,只是从建设方保管转至施工方保管。从会计处理看,如果建设方将材料发出时,就直接计入工程成本,但实际上材料还没有用于工程或全部用于工程,只是就计入在建工程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如果采用方式二,施工方在收到材料和发出材料不进行如何会计处理,不利于在工程中对甲供材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因此,方式二既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实际管理的需要。但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方式二似乎更优。但我们说过了,这种情况下,风险主要是由施工方承担了。

既然模式一对税务机关有利,在不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对企业也有利,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解决方式一下产生的如何处理施工企业甲供材入成本的问题。我们认为采用施工企业根据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入成本是完全合情合理,也是合法的,实务上大部分税务机关对这种处理也是非常认可的。按转售模式,由建设方向施工方材料销售发票,从原理上讲就是错误的,在实务中是不可取的。

学习一个帖子《解读甲供材的税收处理的相关规定》

下午有点时间,学习了一个帖子。

解读甲供材的税收处理的相关规定

时间:2007.07.03作者:赵国庆 来源:中国税网

([#0040ff]以下为原文,特别标注的地方为我的一些体会[/#])

甲供材就是甲供材料。所谓“甲供材料”建筑工程,是指由基本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 [#ff0040]。(注1)[/#] 对于甲供材的税务处理问题,应该将在政策上是比较明确的。但是由于对于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就带来了开票的问题,以及随着而来的其他税收问题。下面,我们分两个部分和大家来解读一下甲供材的税收处理问题。第一部分,我们和大家解读一下甲供材如何征税的相关规定;第二部分我们和大家来探讨一下对于甲供材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衍生出来的开票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相关税收处理问题,并提出相关的意见和建议。

第一部分:甲供材征税的相关规定

甲供材征税问题主要指的就是甲供材如何征收营业税的问题。《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八条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修缮、装饰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含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和其他物资和动力的价款在内。”营业税“建筑业”税目中包含以下几个项目:①建筑、 ②安装、 ③修缮、 ④装饰、 ⑤其他工程作业。《实施细则》第十八条,将①建筑、③修缮、④装饰这三个项目中的甲供材都纳入了营业税的征税范围,剩余的两个是安装和其他工程作业。对于其他工程作业,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几个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字「1995」045号第一条规定:“纳税人从事建筑安装工程作业中的其他工程作业,无论与对方如何结算,其营业额均应包括工程所用的原材料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因此,剩余的就是“安装”项目了。从实际看,安装项目涉及甲供的主要是设备,材料较少,但是实务中,安装工程中涉及到甲供材的,税务机关一般也是要求并入营业税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的。因此,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无论建设方和施工方如何进行结算,甲供材都要并入施工方的营业税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防止纳税人将“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改为以基本建设单位的名义购买原材料,从而逃避营业税收。

以上是对甲供材征收营业税的一些最基本的政策规定,近几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对于甲供材征收营业税问题又出台了一些新的规定,大家也必须要关注的:

1、甲供设备不征收营业税。根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对于安装工程,如果安装的设备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其营业额应包括设备的价款在内。不作为工程产值的,不征收营业税。而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文的规定:“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且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进行列举。这里说的是设备,和我们甲供材有什么关系呢。实际关系还是很大的,对于甲供物资,有些是材料,有些是设备,根据财税「2003」16号文的规定,设备不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但材料要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所以问题的关键就是如何界定材料和设备的区别。这个看似简单,但在实务中往往很困难。比如象光缆、线缆,以前大家可能都将其视同为材料,而16号文则界定为设备。而且16号文授权了省级地方税务局进行设备的认定,这对于解决纳税人对材料和设备的认定上的争议很有帮助 [#ff0040]。(注2)[/#]

2、装饰工程中甲供材不再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根据2006年8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14号文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 上述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是指,工程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和设备由客户自行采购,纳税人只向客户收取人工费、管理费及辅助材料费等费用的装饰劳务。”文件的下发日期是2006年8月17日。

因此,在“建筑业”税目中只有“建筑”、“修缮”、“安装”和“其他工程作业”项目中的甲供材需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第二部分、甲供材的会计处理及相关的问题

我们说,甲供材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在于不同的会计处理上,由此衍生出来的甲供材如何开票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税务问题。为更好的分析甲供材的会计处理问题,我们用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下:

案例:某企业委托一个建筑单位修建厂房,工程总造价为1200万元,其中甲供材为200万元。

我们主要是分析建设方也就是这个企业对于甲供材的会计处理问题。

该企业从市场购入材料时的会计处理是比较明确的:

借:工程物资 2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200万元 [#ff0040](注3)[/#] 这里假设该企业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是普通发票然后,该企业将这200万的材料提供给施工方用于工程。在该企业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时,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是我们这里讨论的关键。在目前实务中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1、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预付账款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中都要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所有的材料都要提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在总造价确认的情况下,我们将工程的总造价作为建设方应该支付给施工方的工程价款。建设方在支付现金给施工方时是做预付账款处理,同样,建设方将材料给施工方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甲供材)也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只不过一个付的是现金,一个付的是实物,在不存在其他误差的情况下,该企业无论是支付现金还是实物,最终预付账款总结算价款的金额应该是1200万元 [#ff0040]。(注4)[/#]

2、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在建工程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我买的物资给施工方就是用于我的工程,因此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我的在建工程是符合规定的 [#ff0040]。(注5)[/#] 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看,目前对于甲供材究竟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企业实务的会计处理中,有些建设单位发出甲供材是采取的第一种方法,有些就是采取的第二种方法。因此,从会计核算角度而言,只要能为会计信息的第三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两种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这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就带来的下一步的施工方建筑业发票的开具问题:

模式一: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通过预付账款核算的,没有进入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应该按1200万开具建筑业发票 [#ff0040],(注6)[/#]并按1200万缴纳营业税 [#ff0040]。(注7)

[/#] 模式二: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就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最终开具建筑业发票时,只能按1000万开票,如果按1200万开票就会导致200万材料在建设方重复入成本的情况。但是根据营业税的相关规定,无论施工方是按1000万开票还是按1200万开票,甲供材都必须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即施工方都必须按1200万元征收营业税,这个和模式一是一样的。

因此,从理论上而言,对于施工方,无论建设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他的税收负担是不变的,只不过是根据建设方的会计处理的不同,开票金额有所不同罢了。但现实中的情况是,由于营业税是一个流转税,流转税的可转嫁性决定了施工方所要缴纳的营业税,最终实际是转嫁到建设方身上的,至少是部分的转嫁。因此,对于建设方而言,他倾向于采用第二种会计处理模式,在这种会计处理模式下,建设方直接将甲供材计入工程成本,这样就不需要施工方开票了。由于税务机关监管的原因,这部分不开票的甲供材,施工方也一般不会去主动申报缴纳营业税,而且建设方甚至在进行工程预算确定工程造价时,对这部分甲供材就没有提税并入工程总造价。从这个角度考虑,建设方更倾向于第二种会计处理模式。但在这种会计处理模式下,施工方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我们知道。如论建设方会计处理如何,施工方是甲供材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问题,要求施工方补税的话,施工方只有缴纳,甚至还会承担偷税而被处罚的风险。无论和建设方如何处理,都必须就甲供材缴纳营业税。至于甲供材没有提税的问题,施工方应自己和建设方协商或向相关工程管理部门寻求解决方法。

说到这里,似乎问题已经比较明确了,无论建设方是采用模式一还是模式二进行甲供材的会计处理,对于施工方缴纳营业税而言是没有任何影响的(在理想状态下),只是开票金额的差异,模式一,施工方按1200万开票,模式二按1000万开票。

但问题还远远没有完。我们考虑了建设方的问题后,就要考虑一下施工方的会计和税务处理问题了。

模式一,施工方收到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 200万元

贷:预收账款 200万元 施工方将工程物资用于工程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按工程进度确认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收入

这里,对于施工企业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施工企业按1200万开具建筑施工发票给建设方,按1200元在账面上确认收入,但对于200万这部分的甲供材,由于材料是建设方购买提供给施工方的,发票的抬头肯定是开给建设方,且在建设方入账的,对于这部分材料,施工企业无法取得发票,也就无法入成本。对于这部分,施工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如何扣除是一个大问题 [#ff0040]。(注8)[/#]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以下两种解决方式:

1、施工方对于甲供材发票入成本的问题,由双方在工程结束,决算报告出来后,施工单位凭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计入施工方工程成本,并允许在税前扣除。

2、部分国税机关认为这是转售业务:即建设单位外购物资转售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最后开总的发票向建设单位结算,对建设单位应征收增值税,至于进项税款当然能够得到抵扣。这样,施工企业就能取得材料的发票了,但是建设方则必须对材料的销售缴纳增值税。我们认为,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建设单位购买的材料给施工方最终还是用于建设单位自己的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自用行为,不能视为转售业务征收增值税。

但是在实务中,第一种处理方式往往得不到某些税务机关的认可,他们机械的认为只有取得发票才能入账,其实根据《企业所得税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只要是真实的,并取得了合法有效凭证就可以税前扣除。这里合法有效凭证不是仅指发票,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取得的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也应视为合法有效凭证,况且是真实发生的。为了避免与有些税务机关不必要的争议,一些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建设单位,在购买材料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申报抵扣,随后按原价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施工方,这些没有差额也不要缴纳增值税。但在实务中,大多数单位并不愿意按这种方式进行处理。

在模式二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这时,施工方按1000万开票,也就不存在200万甲供材无法取得发票入成本的问题。同时,考虑到税务机关监管不到位的原因,这种会计处理方法还能少缴部分甲供材的营业税,对两方都有利。但是,施工方也要知道,这种情况下,自身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施工方必须要缴纳甲供材营业税,甚至要按偷税进行处罚,同时由于甲供材在工程造价时没有和建设方按规定提税,最终只能是自己承担。

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从某种角度讲,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可以的。

从税务机关的角度讲,他们更倾向于采取第一种模式,这样能很好的将甲供材纳税收监管的范围。因此,有些税务机关明确规定,对于工程,建设方不允许直接凭商业发票入工程成本,必须取得建筑业发票入工程成本。否则按未取得合法有效凭证,这部分成本不能提取折旧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当然,这种规定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这确实是一种好的监管方法。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如果不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模式一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建设方在发出甲供材时,材料并没有立即用于工程,只是从建设方保管转至施工方保管。从会计处理看,如果建设方将材料发出时,就直接计入工程成本,但实际上材料还没有用于工程或全部用于工程,只是就计入在建工程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如果采用模式二,施工方在收到材料和发出材料不进行如何会计处理,不利于在工程中对甲供材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因此,模式二既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实际管理的需要。但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模式二似乎更优。但我们说过了,这种情况下,风险主要是由施工方承担了。

既然模式一对税务机关有利,在不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对企业也有利,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解决模式一下产生的如何处理施工企业甲供材入成本的问题。我们认为采用施工企业根据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入成本是完全合情合理,也是合法的,实务上大部分税务机关对这种处理也是非常认可的。按转售模式,由建设方向施工方材料销售发票,从原理上讲就是错误的,在实务中是不可取的。

[#0040ff](以下为学习体会) 注1:

1、 除了双包、劳务清包以外,还存在大量的部分甲供材料

2、通常意义的甲供,包括甲供材料和甲供设备

注2: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营业税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3]16号)

(十三)通信线路工程和输送管道工程所使用的电缆、光缆和构成管道工程主体的防腐管段、管件(弯头、三通、冷弯管、绝缘接头)、清管器、收发球筒、机泵、加热炉、金属容器等物品均属于设备,其价值不包括在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中。

其他建筑安装工程的计税营业额也不应包括设备价值,具体设备名单可由省级地方税务机关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列举。

注3:

入库的时候有两种处理方式:

1、甲方先入库再出库。甲方通常没有自己的保管场地,所以虚拟的入库和出库;

2、甲方直接交给乙方。

不管哪一种处理方式,都需要有完善的进库(出库)的手续,乙方的接收手续。

同时,对于主要的甲供材料和设备,需要有产品质量合格证和乙方的检验报告,除了实物的手续外,也需要注意书面材料的交接手续。 注4:

这里面是理论的相等。

例如:购买500吨钢材,7-9月间购买,购买单价从3500-4200不等,总数量确定500吨。 在决算的时候,会就应当使用钢材的数量和价值进行测算,数量按照图纸和签证单计算,单价会取材差,但是很难完全等于4000元/吨。

注5:

这种处理方式,在会计结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看实际决算中包括的甲供材料数量是多少,容易出现实际甲供500吨钢材,决算包括400吨钢材,乙方挪用100吨的情况。

同样,对于大型开设项目(例如酒店),工期长,甲供设备多,容易出现财务政界下成本,决算又包括了一遍的情况。

注6:

按照1200计算并交纳营业税没有问题,但是开具1200万营业税的发票需要探讨。发票预计税依据并不总是相等的,个人认为应当开具1000万元的发票给健身单位。

注7:

实际操作中,施工单位会对加工材料进行取费(包括税金),所以开出的发票会高于1200万元。

注8:

前面所引述的文件都是针对营业税的,对于所得税来说没有相类似的文件,所得税与营业税口径不一致也是比较普遍的情况。因此,也可以在计算营业税的时候将甲供材计算在内,但在所得税计算的时候不包括在内。 [/#]

第4篇:甲供材税收处理[大全]

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的账务和税务处理技巧及

例解

一、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的概念

所谓“甲供材料”建筑工程,是指由基本建设单位提供原材料,施工单位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因此,房地产开发企业“甲供材”建筑工程,是指由房地产开发企业(以下称甲方)提供原材料,施工单位(以下称乙方)仅提供建筑劳务的工程。“甲供材”产生的原因是甲方从材料质量和成本效益角度出发,防止建筑乙方在材料上做文章,担心不能确保建筑材料质量,影响住房和自身的声誉。一般材料占商品房建造成本的30%~40%。

对于甲供材的税务处理,在税法上是比较明确的。但对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一直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这就带来了开发票的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税收问题。

二、“甲供材”的相关税收政策规定

甲供材征税主要是如何征收营业税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第七条规定,“纳税人的下列混合销售行为,应当分别核算应税劳务的营业额和货物的销售额,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缴纳营业税,货物销售额不缴纳营业税;未分别核算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

(一)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

(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规定的其他情形。第十六条规定,“除本细则第七条规定外,纳税人提供建筑业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其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税法之所以这样规定,主要是防止纳税人将“包工包料”的建筑工程,改为以基本甲方的名义购买原材料,从而逃避营业税收。

《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第52号令)没有明确规定装饰工程中甲供材要不要不并入营业额征收营业税。而根据2006年8月17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纳税人以清包工形式提供装饰劳务征收营业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6]114号文的规定:“纳税人采用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按照其向客户实际收取的人工费、管理费和辅助材料费等收入(不含客户自行采购的材料价款和设备价款)确认计税营业额”。上述以清包工形式提供的装饰劳务是指,工程所需的主要原材料和设备由客户自行采购,纳税人只向客户收取人工费、管理费及辅助材料费等费用的装饰劳务。因此,除了装饰劳务以外的“建筑业”的甲供材(包括甲方提供设备的情形)需要并入乙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

三、甲供材的账务处理及其税务处理

(一)甲供材的账务处理

甲供材产生的问题主要是在于不同的会计处理上,由此衍生出来甲供材如何开发票及税收问题。在现实的会计处理中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建设单位市场购入材料时的会计处理: 借:工程物资 XX万元 贷:银行存款 XX万元

建设单位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用于工程。在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时,在目前实务中有以下两种处理方式:

1、方式一:

(1)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预付账款 XX万元 贷:工程物资 XX万元 (2)施工方收到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 XX万元 贷:预收账款 XX万元 (3)施工方将工程物资用于工程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XX万元 贷:工程物资 XX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中都要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在总造价确认的情况下,建设方在支付现金给施工方时是做预付账款处理,同样,建设方将材料给施工方时也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只不过付的是实物。

2、方式二:

(1)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在建工程 XX万元 贷:工程物资 XX万元

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其所购物资给施工方就是用于本单位的工程,因此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在建工程是符合规定的。

(二)甲供材的税务处理

以上两种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带来不同的的施工方建筑业发票的开具问题:

1、方式一下的发票开具及营业税处理

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通过预付账款核算的,没有进入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应按含甲供材金额开具建筑业发票,并全额缴纳营业税。

此种方式施工企业按含甲供材金额开具建筑施工发票给建设方并确认收入,但甲供材由于是建设方购买提供给施工方的,施工方无法取得发票入成本。采用这种核算方法需要事先征得税务机关的同意,以免施工企业加重企业所得税负担。

2、方式二下的发票开具及营业税处理

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就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最终开具建筑业发票时,只能按不含甲供材金额开票,如果按含甲供材金额开票就会导致甲供材料在建设方重复计入成本的情况。但是根据营业税的相关规定,无论怎样开票,甲供材都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即施工方都必须按含甲供材的金额缴纳营业税,负税义务与方式一一致。

需要注意的是,甲供设备、装饰劳务中的甲供材料计税方式与上述规定有所差别。

四、“甲供材”的账务和税务处理例解 [案例]:

某房地产开发企业委托一个建筑单位修建厂房,工程总造价为1200万元,其中含甲供材为200万元。

(一)甲供材的账务处理

1、建设方对于甲供材的账务处理 (1)建设方(甲方)从市场购入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 200万元 贷:银行存款 200万元 这里假设建设方(甲方)非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取得的是普通发票,然后,该企业将这200万的材料提供给施工方(乙方)用于工程。 (2)在建设方(甲方)将材料提供给施工方(乙方)时: ①方式一:

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预付账款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根据国家关于工程造价的相关规定,在工程中,无论材料由谁提供,工程总造价包括全部的材料价款,且在工程总造价的核算中,所有的材料都要提税后计入工程总造价,即工程造价是含税价。在总造价确认的情况下,我们将工程的总造价作为建设方应该支付给施工方的工程价款。建设方在支付现金给施工方时是做预付账款处理,同样,建设方将材料给施工方时(就是我们所说的甲供材)也应作为预付账款处理。只不过一个付的是现金,一个付的是实物,在不存在其他误差的情况下,该企业无论是支付现金还是实物,最终 预付账款总结算价款的金额应该1200万元。 ②方式二:

建设方发出材料时: 借:在建工程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200万元

这种会计处理的依据是,建设方认为,我买的物资给施工方就是用于我的工程,因此在发出材料时直接计入我的在建工程是符合规定的。

从相关的法律法规看,目前对于甲供材究竟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问题,还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在企业实务的会计处理中,有些建设单位发出甲供材是采取的第一种方法,有些就是采取的第二种方法。因此,从会计核算角度而言,只要能为会计信息的第三方提供真实有效的会计信息。两种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可以接受的。

2、施工方对于甲供材的账务处理 (1)方式一的账务处理: ①施工方收到材料时 借:工程物资200万元 贷:预收账款200万元

②施工方将工程物资用于工程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 200万元 贷:工程物资 200万元

③施工方按工程进度确认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 借:工程施工――合同毛利/主营业务成本 贷:主营业务收入 (2)方式二的账务处理:

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就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

(二)甲供材的发票开具

以上两种会计处理方法就带来的下一步的施工方建筑业发票的开具问题:

1、方式一的发票开具

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通过预付账款核算的,没有进入工 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应该按1200万开具建筑业发票,并按1200万缴纳营业税。

2、方式二的发票开具

在该模式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就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最终开具建筑业发票时,只能按1000万开票,如果按1200万开票就会导致200万材料在建设方重复入成本的情况。但是根据营业税的相关规定,无论施工方是按1000万开票还是按1200万开票,甲供材都必须要并入施工方的计税营业额征收营业税,即施工方都必须按1200万元征收营业税,这个和方一是一样的。

(三)税收风险提示

从理论上而言,对于施工方,无论建设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他的税收负担是不变的,只不过是根据建设方的会计处理的不同,开票金额有所不同罢了。但现实中的情况是,由于营业税是一个流转税,流转税的可转嫁性决定了施工方所要缴纳的营业税,最终实际是转嫁到建设方身上的,至少是部分的转嫁。因此,对于建设方而言,他倾向于采用第二种会计处理方式,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下,建设方直接将甲供材计入工程成本,这样就不需要施工方开票了。由于税务机关监管的原因,这部分不开票的甲供材,施工方也一般不会去主动申报缴纳营业税,而且建设方甚至在进行工程预算确定工程造价时,对这部分甲供材就没有提税并入工程总造价。从这个角度考虑,建设方更倾向于第二种会计处理方式。但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下,施工方承担了很大的风险。我们知道。无论建设方会计处理如何,施工方是甲供材营业税的纳税义务人,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问题,要求施工方补税的话,施工方只有缴纳,甚至还会承担偷税而被处罚的风险。无论和建设方如何处理,都必须就甲供材缴纳营业税。至于甲供材没有提税的问题,施工方应自己和建设方协商或向相关工程管理部门寻求解决方法。

(四)税务处理分析

1、方式一的税务处理分析

在方式一的情况下,施工企业按1200万开具建筑施工发票给建设方,按1200元在账面上确认收入,但对于200万这部分的甲供材,由于材料是建设方购买提供给施工方的,发票的抬头肯定是开给建设方,且在建设方入账的,对于这部分材料,施工企业无法取得发票,也就无法入成本。对于这部分,施工企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如何扣除是一个大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出现了以下两种处理方法:

(1)施工方对于甲供材发票入成本的问题,由双方在工程结束,决算报告出来后,施工单位凭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计入施工方工程成本,并允许在税前扣除。

(2)部分国税机关认为这是转售业务:即建设单位外购物资转售给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最后开总的发票向建设单位结算,对建设单位应征收增值税,至于进项税款当然能够得到抵扣。这样,施工企业就能取得材料的发票了,但是建设方则必须对材料的销售缴纳增值税。我们认为,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错误的。建设单位购买的材料给施工方最终还是用于建设单位自己的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自用行为,不能视为转售业务征收增值税。但是在实务中,第一种处理方法往往得不到某些税务机关的认可,他们机械的认为只有取得发票才能入账,其实根据《企业所得税扣除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发生的相关成本费用只要是真实的,并取得了合法有效凭证就可以税前扣除。这里合法有效凭证不是仅指发票,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取得的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也应视为合法有效凭证,况且是真实发生的。为了避免与有些税务机关不必要的争议,一些是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建设单位,在购买材料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申报抵扣,随后按原价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给施工方,这些没有差额也不要缴纳增值税。但在实务中,大多数单位并不愿意按这种方式进行处理。

2、方式二的税务处理分析

在方式二的情况下,由于建设方在发出材料时是直接计入了工程成本,因此,施工方在收到材料以及以后将材料用于工程时就不做任何会计处理了。这时,施工方按1000万开票,也就不存在200万甲供材无法取得发票入成本的问题。同时,考虑到税务机关监管不到位的原因,这种会计处理方法还能少缴部分甲供材的营业税,对两方都有利。但是,施工方也要知道,这种情况下,自身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如果税务机关发现了,施工方必须要缴纳甲供材营业税,甚至要按偷税进行处罚,同时由于甲供材在工程造价时没有和建设方按规定提税,最终只能是自己承担。

(五)结论

由于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于甲供材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从某种角度讲,以上两种模式都是可以的。

从税务机关的角度讲,他们更倾向于采取第一种模式,这样能很好的将甲供材纳税收监管的范围。因此,有些税务机关明确规定,对于工程,建设方不允许直接凭商业发票入工程成本,必须取得建筑业发票入工程成本。否则按未取得合法有效凭证,这部分成本不能提取折旧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当然,这种规定是否合理有待商榷。但这确实是一种好的监管方法。

从企业的角度而言,如果不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方式一也是比较好的。因为,建设方在发出甲供材时,材料并没有立即用于工程,只是从建设方保管转至施工方保管。从会计处理看,如果建设方将材料发出时,就直接计入工程成本,但实际上材料还没有用于工程或全部用于工程,只是就计入在建工程会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而且,如果采用方式二,施工方在收到材料和发出材料不进行如何会计处理,不利于在工程中对甲供材的使用和监督管理。因此,方式二既不符合会计核算的要求,也满足不了实际管理的需要。但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方式二似乎更优。但我们说过了,这种情况下,风险主要是由施工方承担了。

既然模式一对税务机关有利,在不考虑税务监管不到位而产生的避税问题,对企业也有利,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解决方式一下产生的如何处理施工企业甲供材入成本的问题。我们认为采用施工企业根据工程决算报告和建设方提供的购买材料的发票清单入成本是完全合情合理,也是合法的,实务上大部分税务机关对这种处理也是非常认可的。按转售模式,由建设方向施工方材料销售发票,从原理上讲就是错误的,在实务中是不可取的。

第5篇:

上一篇:税务机关实习报告下一篇:主题作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