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理想的实现

2022-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职业理想的实现

试析应用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的实现路径

[摘 要] 职业理想教育是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职业理想教育不应只是思政课程体系内容,应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体系并贯彻始终。职业理想教育可以借鉴企业大学经验,在课程整合中突出案例和项目教学,借鉴欧洲高校经验,以实践应用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应用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最终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改革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实现行动自觉。

[关 键 词] 应用型高校;职业理想教育;实现路径

[

职业理想是人们对要从事的职业而想象和设计的一种成功状态,反映了人们在职场生活中的向往和追求,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坚定的职业理想可以让高校学子有不断进取的精神动力和奋斗方向,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去实现目标,从而因成就自身职业梦想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坚力量。相反,如果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不仅会使学生失去“指路明灯”,让学生产生迷惑迷茫、沮丧厌学、得过且过等不良情绪,还可能会积聚学生的“相对剥夺感”,使他们一味沉溺于名利、关系等功利性追求,丧失对崇高职业未来甚至是美好社会的信赖。可见,职业理想教育的作用不容忽视。

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应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应该坚定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根本,以满足区域或行业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出发点。其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落脚点,在强调现实性基础上不断增强学生的方向感、获得感。再次,应深刻认识区域或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了解行业或区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区域和行业发展的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产业实践能力和服务于区域发展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如下路径开展职业理想教育。

一、职业理想教育要从课程体系转变为教育教学体系

职业理想教育可能首先被归为思政课程内容,是思政教师的本职工作。诚然,思政课的首要功能是立德树人,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中去。但是,应用型高校开展职业理想教育还应依循不同专业特点分类施策。例如,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属于文理交叉渗透、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学科,人才缺口大,但学好该专业不仅需要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还需要有强烈的历史传承责任,更需要一颗回归文物保护的初心和耐心。这时,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进行职业理想教育会尤其鲜活和生动。有行业实践阅历的专家学者,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親身经历诠释“大国工匠出少年”的豪迈和荣光。这样的职业理想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作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辅导员也应该懂得这些专业学生的群体特点和个体差异,了解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的基本情况和行业人才需求情况,从而更好地成为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因此,应用型高校应客观认识职业理想教育的长期性、过程性,要体现专业特点,要全员参与,要全过程渗透。这需要高校转变课程体系观念,构建职业理想教育教学体系,优化顶层设计,推动协同效应,突出专业教师骨干或行业专家的“话语权”,通过课堂教学和各种实践活动实现职业理想教育全方位。

二、借鉴企业大学理念,突出案例或项目教学,为学生铺设清晰的学习路径和成长路径

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第一所企业大学是1956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成立的克劳顿管理学院。自成立之日起,学院便以发现和激励今日之精英,造就明日之星为使命,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领导力。由此,通用电气成功地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改写了美国和世界的工业历史,克劳顿管理学院也被誉为“领导力的摇篮,企业界的哈佛”。企业大学的根本理念就是通过独具特色的核心课程设计和案例分析、实战模拟等教学模式,实现选拔人、提升人,实现人与企业互动双赢,是行之有效的企业人才培育模式。

例如,中兴通讯学院依托中兴通讯强大的技术力量,以价值贡献为导向,以认同度、贡献和能力为人才标准,构建了一套面向实践、上下贯通的学习发展体系和一幅立体的人才成长蓝图,不断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从而不断推动企业实现目标战略。学院“蓝剑—未来领袖计划”围绕数据库、5G等专业需求,面向各大重点高校毕业生选拔高精尖顶级人才,然后通过3年的培养,成为中兴通讯各个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以实现核心技术和重点产品等方面的显著突破。为此,制定了“超一流选拔、超难度挑战、超常规培养、超高速发展”等“5超”行动计划。比如“超一流选拔”要求必须是与中兴通讯相关的专业领域顶尖级学霸,包括在本专业成绩排名前五,或是国家级重大项目或重点实验室核心成员,或是省级、国家级奖学金获得者,或是全国性重要大赛的获奖者,或是有两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专利达人或有高水平研究成果的学术控。中兴还制定了青年领军人才计划、中坚力量发展计划、领导力发展计划,甚至海外人才发展计划等。所有中兴员工都能够根据明晰的组织架构、员工能力识别和分级,以及相应的培训课程体系,选择自己的学习地图,设计自己的学习路径,锤炼成为一个更强的中兴人。

应用型高校专业设置大多有行业或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等特点,学生也大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对未来的职业向往而选择了应用型专业的学习。针对一揽子课程和四年递进式学习,高校有必要为学生尽早描绘比较清晰的专业学习地图,结合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定位,整合课程,强调阶段学习目标,强调专业性和应用性,尽早为学生铺设比较清晰的成长发展路径,帮助学生尽早储备开启职业理想之门的钥匙。

三、借鉴欧洲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实践应用和实践能力为导向,增强学生的职业认知和认同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自建校以来通过服务实践和严谨的学术相结合,一直坚持只办酒店管理一个专业。如今,该学院毕业生不仅遍布世界豪华酒店业,而且在以客户体验为导向的其他行业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如航空业、金融甚至是奢侈品管理等。学校会要求学生阐述自己未来的职业目标,表达行业发展趋势和个人职业发展的关系。学校围绕行业需求和培养目标组织面试和团建活动,对学生的未来领导力、交际能力、理性分析能力、学习动机与目标等方面进行评估,判断学生是否真正适合学习酒店管理专业,是否符合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强调针对性和应用性,在第一学年强调沉浸式教学和认知实习,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操作应用,让学生对服务理念和酒店行业有基本的认知。然后通过学习酒店管理课程和管理实习来提高学生的管理技能和领导力。最后一年学生在专家指导下参加学生业务项目(student business program),为酒店或其他企业提供商业计划、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策略等专业咨询服务,以培养学生的战略与创新能力。2020年QS世界大学排名基于学术声誉、雇主声誉、文献引用数等指标,将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排在全球大学酒店和休闲管理类专业的首位。可以说,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已经拥有世界公认的培养应用型人才最成功的模式。

2020年8月,德国比勒费尔德应用科技大学作为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境内独立办学的外国高校。该校是德国最早提出“实践嵌入式”的应用型大学,因其办学水平高、实力强而成为德国工业智能制造集群提供技术支撑的领头高校。以比勒费尔德为代表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坚持聚焦行业发展前沿,以实践应用为导向,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为区域和行业提供应用型人才支持,从而逐渐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的新势力。应该说,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正是以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为范本,通过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学生可以很快独立地获取专业信息,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学习计划。更重要的是,在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创新和钻研,自觉强化职业行动能力,从而更加坚定自己的专业学习信心和职业理想。

四、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多维度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将职业理想变为行动自觉

坚持师资、课程、教学过程与产业标准和职业标准对接,将职业理想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推进理想教育制度化和常态化。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向行业和社会学习,开发有助于学生职业成长和发展的思政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实施情景式、案例式、项目式教法,建设体现应用型高校课程特点和专业特点的思政课程。应鼓励思政课教师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行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尤其是职业理想教育资源,引导校企共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培育具有鲜明特点的应用型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案例。改革专业课教师晋升和评价机制,选派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培训或岗位锻炼,强调行业项目实践经历、业绩成果。引入或聘请行业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作为高校学科带头人,或担任专兼职教师。通过实习实验实训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积累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强化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将技术技能测试与应用作为评价内容和考核依据,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甚至是创业能力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利用专业所长面向企业进行技术转移、应用甚至创新。组织学生开展面向地方和行业的专业技术服务和应用性创新活动。

只有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课程、师资、学生、行业企业有机结合,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学和学生职业理想的有机融合,才能引导学生变职业信念为行动自觉,才能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高校应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携手行业和地方共同帮助学生修筑一面“承重墙”,引导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学生能更加坚实地迎接未来职场的风浪,让学生因有了职业理想而更有学习与生活目标、更有社会担当,从而实现应用型高校应有的理想教育。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5/03/c_1120913310.htm.

[2]翁震华.德国高校“关键能力”培养研究及其启示[J].教育与职业,2015(15):66-68.

[3]蔡礼彬.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人才培养模式探究[EB/OL].https://wenku.baidu.com/view/ca60029ba800b52acfc789

eb172ded630a1c985d.html.

[4]齊鹏飞.课程思政: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20/0616/c40531-31747953.html.

[5]张小飞.加强应用型人才职业理想教育的几点思考[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7(4):122-125.

[6]董鲁皖龙.我国应用型高校建设势头良好[N].中国教育报,2018-04-28(6).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编辑 刘莉琴

作者简介:曹宪荣(1969—),男,汉族,山东沂南人,硕士,河北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梁亚娟(1976—),女,汉族,陕西户县人,硕士,河北东方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价值与文化哲学。

作者:曹宪荣 梁亚娟

第2篇: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及其实现路径

【摘要】分析教学艺术及其理想境界的概念与内涵,提出教学艺术理想境界实现的四条路径。

【关键词】教学艺术理想境界实现路径

一、教学艺术与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

教学艺术是一种教学技巧,主要是指如何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注意,启迪其思维,集中其精力,振奋起精神,培养创新力,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会动脑思考、乐学会学、灵活运用、变苦为乐,享受胜利的愉悦。教学艺术属于教学实践活动的范畴,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教学设计美、教态美、教学语言美、教学过程美、教学意境美、教学机智美、教学风格美、教师人格美等,既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又使教学具有了审美价值,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师生双方的教学活动是情感交流、心灵碰撞的过程。教学艺术具有表演性,机智幽默的语言、惟妙惟肖的表演和恰如其分的笑话等表演手段,使教育教学寓于娱乐之中。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教学的新颖性、灵活性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使教师具有吸引学生的独特魅力。

对于教学艺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把教学艺术看成是某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某种创造性教学设计、某种教师的动人表演都是不全面的。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就是如何让课堂变得有磁力、张力、活力,打开学生的心灵,实现师生间的心灵对话,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变成师生心灵对话的舞台,舒展灵性的空间,是探索世界、师生共同创造奇迹的窗口,从而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激活知识,激扬生命,激动心灵,激励人格,激发起创造力。理想的教学艺术境界应该是透过心灵的交流,活灵活现的教学环节,处处闪耀着鲜活的生命在律动、在交融、在成长,无时不见活灵的智慧在闪现、在流动、在焕发异彩。

二、教学艺术理想境界的实现路径

教师在教学中要如何追求和达到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呢?具体说来,有如下四条实现路径:

(一)要有独创性,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教学艺术,多姿多彩,不拘一格,同一种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在用,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艺术,所以教学艺术有其明显的教师的个性特征,风格的形成首先是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先进的方法和一颗关爱学生的心。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在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当中,经过几年的探讨和积累,能结合形势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利用平时在接待用人单位过程中,了解各行各业、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和招聘方式,在课堂中利用分组、模拟等形式和学生分享,让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掌握许多就业方面的知识,让课堂上的学生放下包袱,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状态参与课堂,变听众为讲者,形成人人参与,相互竞争的局面,从而提高面试成功的概率。

因此,风格产生魅力,魅力启迪智慧。考量一名优秀教师的教学风格,主要是看他是否具有成熟的教学过程,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技巧、教学风度和教学特色,是教学活动个体化的重要表现。

(二)要学会角色的转换和定位。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角色定位只是在教,没有真正成为教学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创造者和实践者。没有自己的风格,只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层面上,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假如没有兴趣,学生就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不会乐意去学和做,注意力就会分散不集中,就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各种准备,不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和人生阅历,还要有自己课堂的角色,对学生进行灌输、教化和管理,对学生多以理解,要把自己当做一个知识和思想的助产士,而不是强调自己是道德楷模、知识源泉。笔者在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时,课程一开始就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组织者和参与者,经常和学生互换角色,或是组织他们开展小组讨论,各个小组人员担任不同的角色,共同探讨未来职业即将遇到的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兴趣。

(三)让学生打开心扉,加强师生间的互动,从而实现心灵对话。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和人心灵微妙的接触,学校是人们心灵相互接触的世界”。很多用人单位反映现在部分大学生与人沟通能力相当低,甚至有一些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尖子生,性格内向、孤独,日常工作中不善于与人打交道,融不进集体,这都是网络时代对青少年影响的后果。很多大学生生活在虚拟网络时代,不愿意面对现实,这实际上是心灵封闭的表现。这种现象已经带进了课堂,特别是大学课堂,目前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都会遇到“低头族”的现象,就是教师在讲台上用尽心思地讲课,学生却是低着头在玩手机、看微博、上QQ等等,认真听课的少。要改变这种现象,提高教学实效性,就要抓住主要矛盾,课堂上不要简单地宣讲,不是单向地灌输,而要改变封闭的教学环境,充分体现教与学的平等地位,不要剥夺学生的话语权,要有讨论和争论,形成“真理越辩越明”的激烈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有生机和乐趣。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讲授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这门课程时,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根据学生的要求,改变了以往教师点名上台发言的做法,采取以辩论赛的形式,设立一个和学生切身利益有关、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辩论。通过采取这种形式,学生都踊跃上台发表意见和看法,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沟通能力,又让课堂充满生机和乐趣,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形成“快乐教学,主动学习”的互动画面。

要实现师生间的心灵对话,就要实现:第一,平等观贯穿于整个课堂。课堂师生间心灵对话的前提是要有平等、自由、宽松的课堂氛围,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去除师者的优越感,放下架子,打造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朋友式的对话课堂,营造民主式的开放性课堂。第二,创立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心灵对话。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机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只有死气从死气而来。可见,教学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教学艺术要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改变满堂课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全方位探讨和打造新的教学方式,以灵活多样的课堂对话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变“一言堂”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以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出发点,激励学生课前查找资料,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和热情,从而促进师生、生生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

(四)加强课堂教学语言的修养,规范课堂行为艺术。教学有三个步骤:科学、技巧和艺术,最高层次就是教学的艺术性,如何让教学成为艺术,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传授过程中,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1.语言。教学过程是师生面对面交流的过程,教师要把他储存在大脑的知识,根据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过加工、整理,有计划、有步骤地传授给学生。其中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文化知识修养、表达能力和表达水平的高低、表达技巧等方面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时,对于抽象的内容,笔者就将其分解为小故事来进行授课,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语言能力,加强教学语言修养,它不仅能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质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且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示范,和睦师生关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行为。教师的行为主要体现在课堂的一言一行,它是教师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从教学行为的角度,课堂教学行为包括教和学两方面,分别形成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行为。例如,讲授体育课程,教师的动作要规范、标准,及时矫正学生不规范的动作,舞蹈课形体动作要优美,音乐课教师音调要准确,音色要美妙,礼仪课教师着装要规范等,这些都要求教师本身要具有内涵,要做多方面的准备:进入课堂要衣冠整洁、仪表端正,言行文明,应带齐基本的教学文件,即做到“五个有”——有课程标准、有教学进度表、有教材、有教学设计、有所教教学班级学生名单;要富有启发性,做到既科学又严肃,既生动又活泼,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和难点,既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授课过程多运用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实验设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注意扶持那些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对学生的谈论要加以总结,深化谈论效果,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要让教学艺术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教学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情感性、魅力性等,应巧妙完美地结合多种手段、方式、方法,追求和体现教学艺术的价值,使“教教材”转化为“用教材”,“教师问学生”转化为“学生问教师”,“被动接受”转化为“自主探究”,“注重结果”转化为“关注过程”,“单科教学”转化为“多科整合”,从而使课堂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把课上得充满趣味,饱含情味,具有韵味,令人回味,达到最高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俄]巴赫金.文本、对话与人文[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责编何田田)

作者:黄宝丽

第3篇:现代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及其实现次序

内容摘要 参照国际上认同度较高的法治标准和现代公认的法治国家的实际情形,我们可以构建出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并从中提炼出衡量一个社会法治水平的核心标准,即法律来源的民主性;法律对权力约束的有效性;法律对人权保护的有效性。以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为对照,用法治的三条核心标准来衡量,我们可以对各类非法治社会、前现代的法治社会、准法治社会或半法治社会等进行区分,从而确定其与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的差距。由非法治社会、前法治社会、半法治社会或准法治社会向理想的法治社会过渡,并没有固定的路线,但大体上要经过若干历史阶梯或逻辑环节。对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核心标准、类型区分和实现次序的梳理,可以为评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水平和确定近期、长远的目标提供参照。

关 键 词 法治 准法治模式 民主 人权

作 者 丛日云,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2249)

改革开放的一大成果,是有着深厚人治传统的中国社会在法治目标上达成了基本共识。不过,这个共识大体上属于在政治口号层面上的表象,在法治目标的具体内涵上,仍然存在着深刻的分歧。这个分歧相当于向两个方向延伸的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光谱,而两个方向的极点则是截然的对立:一些人讲的法治,被另一些人视为法治的反面,即人治。在中共十八大之前的若干年,法律界与政治学界弥漫着比较普遍的挫折与悲观情绪,许多人都在哀叹法治的倒退,但也有一些学者为当时的一些做法背书,并将其贴上法治的标签,至少他们认为,这些做法与法治目标并不冲突。十八大承诺的法治改革,使一些原来持悲观态度的学者又燃起了希望。但是,当具体落实法治改革精神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公布后,法学界和政治学界再一次出现了深刻的分裂:一些人的反应是正面的、积极的、乐观的,这个决议基本符合他们关于法治的理想,至少在他们心中点亮了希望之光;另一些人则感到失望和沮丧,因为这不是他们所期待的法治改革,或与他们期待的改革距离甚远。在这种不同的反应背后,就是人们的法治理想的差异和对立。

面对这种分歧和对立,我们不得不回到基本的问题上来,讨论什么是法治的内涵,法治社会的蓝图应该是什么样的?它需要我们确定法治社会的基本要素或特征,理清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法治与民主的关系。同时,为澄清各种理论上的混乱,我们需要归纳出标准的法治模式,以及人治社会和各种准法治社会的模式,并厘清它们与法治社会的差别所在。为了不将各种准法治模式与标准的法治模式相混淆,我们需要了解,在这些准法治模式中,哪些要素是法治的,哪些不是。在对法治社会与人治社会的对立及其与各种准法治社会的差别的分析中,我们也许能够更清晰地揭示现代法治的内涵。

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参照在国际上认同度较高的法治标准和现代公认的法治国家的实际情形,在与人治社会的对照中,构建一个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然后从中提炼出衡量一个社会法治水平的若干标准;接着,再依据这些标准,区分法治社会的不同层级和类型,也就是历史上和现实中各种准法治模式;最后,从历史发展和现实的走向中,梳理建设法治社会的逻辑次序,亦即由人治社会到准法治社会再到完善的法治社会的历史与逻辑步骤。法治社会的理想蓝图和人治社会经由各种准法治社会的环节走向完善的法治社会的逻辑链条,能够给我们提供清晰的参照系,借助于它们,我们就能够衡量,当代中国社会在法治方面处于什么状态,长远的和近期的目标何在,法治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以及需要经历哪些阶梯。

法治社会的“国际标准”和

法治的“四项基本原则”

确定法治的内涵和衡量法治的水平,是否有国际标准?如果有,在什么意义上它是国际标准?

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学界的主流观点是在总体上持或全面、或部分的否定态度,认为法治的内涵和衡量法治水平的标准是因时而易、因地而易的,与不同的文化和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不存在准确客观的统一标准,更不存在国际公认的标准。不过,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一般也会承认,西方发达国家是法治社会,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的法治水平也高于中国大陆。从他们所认同的中国大陆法治改革的政策措施中,人们也能辨识出其发展的趋向与国际标准有一定相通之处。这就告诉我们,在法治内涵与法治发展水平的标准上虽然有着严重的分歧,但不同观点之间仍然有某些重叠共识存在。实际上,否定法治有国际标准的学者,接受的往往是低版本的法治,虽然他们力图与西方划清界限甚至刻意追求与西方的不同和对立,但这个低版本的法治观念也来自西方。

本文所说的法治的国际标准,指的是国际上比较流行的、认同度较高的标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世界正义工程”的法治指数(the Rule of Law Index)评估体系。①

由美国律师协会联合其他一些国际律师组织发起的“世界正义工程”(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简称WJP),对法治的量化研究与评估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100多个国家17个学科专业的学者、专业人士和领导者的参与下,提出并不断完善了“法治指数”评估体系,并依此对各国法治状况进行量化评估与排名。该评估体系包括八项指标:政府权力限制、腐败状况、安全与秩序、基本权利保障、透明政府、法规执行情况、民事审判、刑事审判。每项指标又进一步分成若干细目。通过对这些指标进行调查和评分,得出各个国家法治指数的得分和排名。在最新发布的2014年法治排行榜上,中国在99个国家中排第76位。其中“秩序与安全”一项得分较高,排第29名;而基本人权和政府权力限制方面排名较低,分别是第96和92名。[1]

当然,这个评估和排名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尽管世界正义工程尽可能考虑到了文化差别,但将一个普遍性标准适用于各个国家,绘制出法治地图和做出法治排名表,肯定会有一定的误差。不过,对于宏观的历史研究来说,这些误差可以忽略不计。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治理水平、文明与人道化水平,国际上有许多得到广泛认同的量化评估和排名。它们大体上是准确的,但也存在一定的误差,有着不断改进的余地。比如,透明国际公布的“2014年国际清廉印象指数排行榜”,正处于反腐风暴中的中国排名比2013年下降了20位,由80名降至100名。②这让中国政府和许多民众感到非常恼火。这种反应有一定的道理。不管怎么说,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还是有威慑力的,“八项规定”还是起作用的,腐败行为已经明显收敛,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为何中国在这个排名中反倒下降了?显然,这本身说明,国际上的评估和排名有其局限性,只能作为我们的参考。但笔者觉得,最近这次排名可能更接近于现实,以往中国的腐败被低估了。这与中国腐败的特点有关。经过反腐风暴,参与评估者得到了更多的信息,根据新的信息做出了调整。调整后的结果可能更接近真实。所以,我们对国际上的一些评估和排名的确不应过分迷信,但如果完全否定它的价值,或用简单的阴谋论来打发它,恐怕也不合适。这个法治指数的排名也是如此。至少我们看到,在这个排名表上的其他国家的排序大体符合我们的观察。比如,排在前面的是北欧几个国家、荷兰、新西兰等,排在后面的是赞比亚、阿富汗、委内瑞拉等。③这个排名会有误差,它本身也在不断的改进中。如但果认定该组织专门和中国过不去,则没有根据。

鉴于上述,笔者相信,当我们的法治有了长足的进步,我们在法治指数排名表上的位次不再使我们过分尴尬的时候,我们或许会接受类似WJP的评估和排名。就本文的研究而言,尽管WJP的法治标准可能存在各种问题,但作为在国际上认同度最高的一个评估体系,我们仍不妨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指标。

WJP在广泛征求世界各地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基于国际上普遍接受的标准,制定了法治的“四项基本原则”,作为法治概念的基本内涵。测量一个国家法治水平的“法治指数”就是根据这四项基本原则制定出来的。这四项基本原则包括:(1)政府,包括其公职人员、机构,以及个人和私人实体,均受法律的约束;(2)法律要明确、公开、稳定和公正,平等适用于所有的人,保护基本人权,包括人身和财产权;(3)法律的颁布、实施和执行过程要便利、公平、有效率;(4)司法要及时,由称职的、德行可靠的、独立的代表或中立人士担任,他们人员充足,资源充沛,其构成要反映他们所服务的社区(或共同体)的结构。[2]

WJP制定的这四项基本原则,其目的是形成法治的“操作性定义”。它着眼于可量化的要素,所以,它包含的内容偏窄。其重要的遗漏,是缺少民主的维度,也就是说,法律是如何产生的,是否体现共同体的意志,司法过程如何受到民主监督,在这里没有体现出来。此外,在四项基本原则中,前两项原则涉及法治的关键内容,但后两项涉及的仅是具体的司法过程问题、技术性细节问题,与前两项显然不在一个层级上。

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与三条核心标准

本文的目的不是量化评估,而是宏观的和历史的分析,所以不能满足于WJP的操作性法治概念,而是采用政治法律思想史上主流传统所阐释的、同时也为当代学术界广为接受的规范性法治概念,吸纳WJP法治概念的核心内容,并以其排名较高的国家为样本,从中提炼出理想的法治社会的若干特征。这构成理想的法治社会的基本框架。理想的法治社会的特征包括:

1.制定法律的民主程序,即法律属于共同体的公共意志。法学家谈法治,常常以法律为前提,但政治学家要追问,法律从何而来?西方古典的法治理论——从亚里士多德到洛克都确认,法治社会的法律必须是共同体的意志。也就是说,法律必须是共同体意志的表达,为共同体所认同。公民只有遵守自己制定的或自己参与制定的法律,才是自由的,否则,服从一种外部强加的、异己的权威,就是受奴役。这样,法治就与民主产生了一种不可分割的联系。著名宪法学家戴雪认为,英国宪法的一大特征即议会主权。[3]这里所谓的议会主权,即议会有权造法废法,一国之内没有其他权力机构能够否定它的立法权威。议会主权意味着,法律必须是共同体的意志。议会主权是英国法治的特色,但法律是共同体的意志则是现代法治的普遍特征。

在历史上,最初的法治模式即古代希腊罗马城邦民主共和制度下的法治,是与民主联系在一起的。这一点与现代的法治相似,即法律体现公民共同体的意志。只是古代希腊罗马城邦时代的公民共同体与现代国家有较大差别。西欧中世纪早期,日尔曼人的法治是以习惯法为特征的。国王也要遵守习惯法,受其约束。这个习惯法虽然不是由民主的立法机构颁布的,但它源于日尔曼人久远的部落生活习惯,代代传承,被奉为规范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所以被视为共同体“无言的同意”。在罗马帝国时代,共和制度名存实亡了,但却出现了法治昌明的情况。这里所说的法治昌明主要是在私法领域,在帝制条件下,私法领域获得了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帝国时代发展起来的万民法,是将帝国内各民族共同的习惯和规则通过法官的审判上升为法律。所以,这个法律符合共同体的意志。而在公法领域,正是由于共和制度的消亡,共和时代在公法领域的法治已不复存在。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几乎所有的人都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作为法治的核心特征之一。但是,如果从历史上考察,在古代希腊罗马社会,虽然高扬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旗帜,但这个原则只在特定的群体中是有效的,它并不能覆盖整个社会。在那种等级身份社会里,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对某些身份的人平等,对另一些身份的人不平等。只有完成了从等级的身份社会到平等的契约社会的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全社会的人在法律面前的平等。

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是无一遗漏的,涵盖全社会所有的人。中国古代对法律最为推崇的思想家能够提出“一断于法”、“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主张,但他们绝不会提出“皇帝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要求。正是最高统治者是否同等受法律约束,成为法治与人治的一个重要分界。而最高统治者与普通人同等地受法律的约束,只有在民主制度下才能实现。④

3.法律对权力的有效规范与约束。这个原则其实已经包含在前一个原则中了,不过还需要单独提出来予以强调。前一个原则侧重于人,这个原则不仅包括掌权者个人,更侧重于掌握权力的组织和机构。

法制与法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法治的重点不是维持社会秩序和治安,而是约束权力。这里的关键是两点:一是最高掌权者和组织机构是否受法律的约束?如果最高掌权者和组织机构不受法律约束,法治就不存在了。因为他们拥有巨大的权力,如果他们不受约束,就留下了一道致命的缺口,整个法治体系都会被破坏。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实现有限的、部分的法治,真正的法治是不可能存在的。二是这种约束是否刚性?是否有效?也就是说,是否有独立的机构,有权按独立的程序,对掌权者进行监督。如果他们违背法律,这个机构能够具有制度赋予的强制性权力,对其进行惩罚。如果没有这一点,其他的所谓约束都是空话。

4.法律对人权的充分保障。这是现代法治的核心,即法治要落实到对人权的保障,否定人权的法律本身即违背法治精神,公民没有服从它的义务。古代希腊罗马城邦时代的法治,其约束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共同体,即防止掌权者侵害共同体的利益。现代法治的目的,是约束权力,保护个人权利。共同体的利益在这里具体化为每个成员的权利。古代的法治将重心放在保护共同体的利益不受掌权者侵害上,但共同体本身的权力则不受约束,它可以任意侵犯个人,以个人为牺牲品。现代的法治划出群己权界,为个人权利设置了坚硬的屏障,即使共同体(或人民)的权威也不能随意进入。所以,人权是现代法治的基石。现代人构筑法治大厦的目的,就是保障人权。而保障人权就必须约束权力,这两者是相互依存的。法律不仅约束掌权者的权力,也约束共同体的权力,即“人民”的权力。

5.高级法或宪法对立法行为的约束力。这是法律体系内部的一种制约关系。它意味着,即使人民选举的立法机关,也不能随意立法,其立法权要受到宪法的约束。之所以宪法有更高的权威,因为宪法是共同体(国家)的基本契约,它规定了一个国家的基本结构,规定了国家权力与个人权利的界限。宪法一般是经过特殊的民主程序或民意认同过程制定或形成的,所以,它也是共同体的相对稳定的意志,或者说,反映了“社会共同体对基本规则的广泛共识”(福山)。这使它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戴雪区分了英国式的“软性”宪法与法国式的“硬性”宪法,这是就宪法的制定和修改程序所做的区分。的确,英国宪法与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不同,属于特例。不过,即使在英国法律体系中,也有被称为宪法的法律,其地位与其他法律不同,“因其所有的法律问题牵涉国家的根本制度”[4]。

6.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核心是分权制衡。只有法律制度体系完善,才有对权力的真正有效约束。法治的基本预设是,所有掌握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惟一的办法是以权力约束权力(孟德斯鸠)。权力趋于败坏,绝对的权力绝对败坏(阿克顿)。所以,对权力的约束不应是一种道义诉求,而应该具体落实为一种法律制度,也就是说,对权力的约束由法律制度的强制力量来保证。

对于权力的任性,历史上常见两种应对方法:一种是求助于神意、天命的威慑力量,或求助于礼俗的影响、臣民的劝阻或社会舆论的压力等。这种方法是一种柔性的约束,其对掌权者的约束力是非常脆弱的,其产生的作用也是不确定的。它与其说是一种约束,不如说是在制造权力受约束的假象。另一种应对方法,就是诉诸于制度外的暴力,推翻掌权者。这种做法只能偶尔发生,不可能成为约束和惩罚统治者的常态。在日常政治生活中,它会对统治者产生一种威慑力量,使其有所收敛。这种威慑力量的存在有时还起到一种相反的作用,使统治者不惜代价地强化权力,彻底剥夺被统治者的反抗意志、能力和手段。所以,民众暴力反抗的结果,往往是统治的缰索进一步抽紧,权力的压迫更加严酷。

西方人在上述两种方式之间,找到一种制度化的约束权力的方法,那就是将权力进行分割,使其相互平衡,相互制约和监督。特别是使作为社会冲突仲裁者的司法机构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依法进行裁判。这样,每种权力都受到其他权力的监督,没有哪种权力能够超越于法律之上。当其意欲突破法律的限制时,会遇到难以逾越的制度障碍。所以,这种以权力约束权力的制度设计,是一种刚性的约束,有效的约束,也是约束权力的理性与和平的方式。

7.发达的法治文化。这里包含丰富的内容,比如优良的法治传统;追求独立自由平等的民族精神;良好的规则意识与行为习惯(以守法为第二天性);发达的权利意识;法律人的现代职业素养;被驯化的掌权者的教养等。

前述各项制度有利于培育发达的法治文化,制度具有强大的教化和塑造人的力量。而法治文化一旦形成,就会成为对法治制度的有力支撑,使法治不再是口头上和书面上的,也不再是僵硬的与现实脱节的制度形式,而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如果说法治制度是一个法治社会的骨骼,那么,法治文化则是它的血肉甚至灵魂。一个法治社会真正的成熟,其标志不仅在于制度的健全,还要形成高度发达的法治文化。

这样一幅法治社会的理想蓝图,是我们评判和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属于法治、法治化达到何种程度的参照标本。为了叙述的方便,我们还可以将其简化为三条核心标准:(1)法律来源的民主性;(2)法律对权力约束的有效性;(3)法律对人权保护的有效性。在这里,狭义的法治即法的统治一肩担两头:一头是民主,一头是人权。狭义的法治与民主和人权一起,构成完整的现代法治。这三条核心标准与WJP的四项基本原则相比,对法治的关键内容的涵盖更全面,且更适合于宏观的和历史的分析。其中,法律来源的民主性,弥补了WJP作为操作性定义的四项基本原则的缺陷。对掌权者有效约束和对民众权利的平等保护,大体上包涵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内容。而宪法至上、分权制衡、司法独立,最终的落实就是权力受到有效约束,人权得到切实的保障。至于法治文化,则是法治社会的软环境。健全的法治制度需要一定的法治文化来支撑,而有了健全的法治制度,成熟的法治文化迟早会形成。

人治与准法治的各种类型

以法治社会的理想模式为对照,用法治的三条核心标准来衡量,我们就可以对各类非法治社会、前现代的法治社会、准法治社会或半法治社会等进行区分,从而确定其与完整意义上的现代法治社会的差距。

1.最大限度发挥法律工具作用的人治:无民主、无对掌权者有效约束、权力压倒人权的“依法统治”。这是法治社会的对立面。其主要特征是:(1)法律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和利益,对其他人则是强加的外在权威;(2)统治者依法统治而非任性而为;(3)在最高统治者(人或机构)之下,大体上做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权,依法治吏,依法治民;(4)最高统治者(人或机构)超出法律之上,只受神意、传统、礼制、习惯、社会舆论的约束,受社会反抗的威慑,但不受法律的刚性约束,没有合法的、强制性的权力能够制约他;(5)法律工具化,主要任务是维持既存的权力结构和社会秩序,有限的(主要是在私法领域)、不确定性的对个人权利的保护常为维护权力的需要而牺牲。

这就是人治社会所可能达到的最理想状态,或者说,在人治社会里,法律的工具作用发挥到极致的状态。由于它也非常强调法律的作用,所以被一些人用来冒充法治,或被一些人误认为法治。但它与法治社会是根本对立的。

首先,法的来源不具有合法性。如前所述,自古代希腊罗马始,主流的法治传统都认为,服从这样的法律等于受奴役。其次,没有对最高统治者的刚性约束。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一个例外所破坏,而这也就留下了一道致命的缺口。不受法律约束的统治者必然破坏法律适用的平等性,哪怕是在最高统治者之下的平等。依法统治也不可能真正实现。所以,这种人治社会的理想如果偶尔实现过,也难以稳定,它很容易滑向统治者抛开法律任性而为的状态。最后,在这种制度下,法律是统治的工具,所以,统治者的利益和维护秩序的需要,必然高于和压倒对人权或社会公正的保障。

2.有民主、掌权者受到有效约束、无人权的法治。这是法治的古典类型。古代希腊罗马城邦的法治属于这种类型。现代的极权型民主与这种类型也有某些交叉。其主要特征在于:(1)法是公民共同体的意志,或共同体所认可的规则;(2)一定范围内的(比如在贵族、公民或自由民内部)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最高统治者也受法律的有效约束,但公民集体的权力不受法律约束;(4)没有区分公域与私域,公民集体可以侵犯个人权利。这种法治提供了将共同体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公民共同体对掌权者实行有效监督的范例。但在古代社会,个人还没有成长起来,个人与共同体之间的区分还没有实现,所以,个人权利的保障还没有成为法治的基石。这种法治在现代社会已经成为极权政治的一个类型。一些极权主义国家(“群众专政”)、原教旨主义国家或民粹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这种“法治”的影子。

3.形式上的民主、对统治者权力无有效约束,民众的私法权利得到较好的保障。罗马帝国是这种类型的代表。进入帝国时代,公法领域的法治被破坏,对统治者的约束都流于形式。皇帝独掌大权,事实上不再受到共和制度的有效制约。但在私法领域里,对个人的权利有较好的保护,这是罗马人区分公法与私法的结果。专制统治者在公法领域里任性而为,但很少侵入私法领域。私法领域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而民众在私法上的权利能得到较好的保障。当然,只要统治者的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约束,民众的私法权利就处于不确定状态。早期基督教受到的残酷迫害就是一个例证。

4.无民主、对统治者的权力有限约束、对人权的有限保护。英国的都铎王朝时期和18世纪的普鲁士,大体上属于这种类型。从历史上看,这是一种前民主时代的法治,或者说,是向真正现代法治的过渡状态。它构成现代法治的前身。在没有民主的条件下,能够实现对统治者权力的有限约束和对人权的有限保障(虽然仅是有限的),是因为西方中世纪基督教的传统和封建主义传统的作用。

在英国都铎王朝时期,中世纪发展起来的议会民主虽然已经受到削弱,但其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而在封建时代发展起来的普通法,也在贵族与王权的抗争中得到发展。这两者构成对王权的有限约束。以普通法为依据的议会和普通法法庭代表着王国内法治的倾向,要求以“正当的法律程序”规范和约束王权;而以君主特权为依托的国王、枢密院和各种特权法庭则代表着王权走向专制的趋势,力图摆脱各种传统的约束。在都铎王朝时代,这两种相互冲突的力量都在成长,于是形成巨大的张力。英国史学家邓纳姆将其称为“都铎悖论”。由于议会和普通法法庭对统治者权力的约束都是有限的,所以,对民众权利的保障也是有限的(那个时代还没有现代人权概念,人权表现为特权)。正是因为没有民主,统治者能够突破对其权力的限制。随着王权不断突破传统的约束,社会上保障人权的要求也日益高涨,对侵犯人权的容忍度日益降低,两极相遇的结果,就是在接下来的斯图加特王朝时期爆发了革命。

18世纪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追求一种开明专制的理想。他自称“国家的第一仆人”,领导了司法改革,制定了法典,主动约束自己对司法过程的干预,实行有限的宗教宽容和言论自由政策。腓特烈这种在专制框架下的有限法治更多地是统治者的自我克制和主动赐予,比起英国都铎王朝来,既没有深厚的历史传统的支撑,也没有相应的社会力量为后盾,必然是非常有限和脆弱的。⑤腓特烈晚年越来越专制,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他暴虐地滥用权力。

福山认为:“西方法治比现代民主足足早了数个世纪。所以18世纪的普鲁士可以成为一个法治国家(Rechtsstaat),在人民主权原则获得承认之前,已在制衡行政权力。”[5]的确,西方早期现代的历史出现了法治超前于民主的情况,但福山没有区分现代法治与前现代的法治,似乎都铎王朝的法治与光荣革命之后的法治甚至当代英国的法治,都可以笼统地称为法治。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和历史的误读。至于德文的Rechtsstaat(法治国),只是在康德之后,才具有了类似英文中the rule of law的涵义。⑥18世纪实行绝对主义政治的普鲁士,虽然有时被称为“法治国”,但仍然属于依法而治(与统治者的任性统治不同),而不是现代的法治。

5.无民主、掌权者受到有效约束、有人权的法治。这个类型以殖民地时期的香港地区为代表。其特征在于:(1)法律是外在的权威;(2)掌权者受到共同体之外民主权威和法治程序的有效监督;(3)人权得到比较好的保障。一般说来,没有民主,很难实现对掌权者的有效约束,因而人权的保障也会落空。但是,在WJP发布的2014年法治指数评估中,香港地区在世界上排名达到第16名。在民主发展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达到较高水平的法治,这的确是一个特例。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虽然香港人没有自治权力,但香港最高当局受到英国民主制度的有效监督。而英国统治也给香港带来普通法的法治理念、司法独立制度、现代文官制度、法律人的现代教养 等有利于法治建设的因素。当然,如前所述,WJP的评估指标体系忽略法治的民主维度,也是使香港排名较高的原因之一。

6.半民主、对掌权者有限约束,对人权较好的保护。这是人权保障超前于民主和限权的类型。这种类型的代表是新加坡。在WJP2014年法治指数排名中,由于没有考虑民主的维度,使新加坡能够排到第十名。⑦新加坡的这种特殊情况,一方面与中国香港地区一样,是英国殖民主义的遗产;另一方面,新加坡并非如一些人所想象的是典型的威权制度,它存在合法的多党竞争,存在合法的反对派,执政党不是靠暴力打江山坐江山,而是靠在竞争性的选举中获得选票而上台执政。只是竞争的规则不公平,执政党利用其权力,操纵选举规则的制定,使其竞争者处于不利地位;控制媒体,甚至动用司法手段打压反对派。所以,它属于半民主或准民主制度。[6]但半民主或准民主制度中的民主因素仍然对执政者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如果执政者表现太差,仍然有可能被竞争者赶下台去。随着新加坡公民政治文化的成熟,这一天日益逼近了。所以,并非威权政治带来新加坡法治的骄人成绩,而是半民主或准民主制度与英国殖民主义遗产一起,促进了法治的昌明。

法治发展的若干阶梯或历史与逻辑次序

我们把法治社会的理想状态作为目标,前述的其他几种类型与理想法治社会的距离也就很清楚了。由非法治社会、前法治社会、半法治社会或准法治社会向理想的法治社会过渡,并没有固定的路线,但大体上要经过若干历史阶梯或逻辑环节。它包括:

1.由掌权者任性权力的统治到掌权者权力意志的法制化,而后到人民的意志部分地成为法律,最终达到以人民的意志为国家的最高权威。与此相适应,掌权者与法律的关系由掌权者的自律到不得不服从法律化的民意的他律。

2.人权的保障由不确定到比较可靠;由有限到比较充分;先在私法领域内得到保障,而后扩展到公法领域。这个过程同时也是权力受到有限的、柔性的约束到受到充分的、刚性的约束的过程。与这个过程同步或相交叉的,是权力先退出非政治性领域,不干预私法上的权利关系,掌权者在私法领域内与其他自然人和法人处于平等地位;而后对权力的约束、权利的平等和对权利的保障再扩展及于公法领域。

3.在公法领域里,法律由治民治吏到治最高统治者(包括人和组织);由“以上治下”翻转为“以下治上”。

4.关于民主与对权力的约束和人权保障之间的关系,也有某种递进的逻辑次序:第一,没有民主,人权保障主要局限于私权领域,且具有不确定性:公权力后退,社会自主性增强,私法领域的人权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但权力仍然是垄断的,所以,人权保障具有不确定性;第二,半民主,公权力受到有限约束,人权保障扩展到公法领域里,但具有不确定性;第三,成熟的民主,公权力受到有效约束,在公私领域里,人权都得到充分保障。⑧

法治的核心在于驯化权力:法律相当于给权力套上笼头、拴上缰绳,民主相当于将鞭子和缰绳交到人民的手中。所以,现代法治必须有一定程度的民主支撑,而成熟的法治必须与发达的民主相表里。在特定条件下,法治可以超前于民主,但不可能走得太远。从历史发展次序上说,法治与民主常常不是齐头并进的;从现实关系来看,两者也不是在任何场合都相互伴随、相互匹配的。但是,在现代社会,没有民主的法治,只能是准法治,不是完善的法治;而准法治,也需要一定程度、范围或形式的民主。现代法治的目的是保障人权,而成熟法治的标志,是人权得到充分的保障。出于反腐败和提高政府效能的目的而启动法治建设,其动力是有限的,它也不一定会走向法治。它可能收到一定的规范权力的功效,但也可能停留在以法治吏、以法治民和强化秩序的层面上。理想的法治社会蓝图是:人民享有民主,权力得到驯化,人权充分保障。三者缺一不可。

注释:

①在WJP的法治指数之外,有影响的法治指数还有世界银行的“世界治理指数”(WGI)中包含的法治指数。有关法治指数研究的历史及其相关争论,参见鲁楠:《世界法治指数的缘起与流变》,《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4期;孟涛:《法治的测量:世界正义工程法治指数研究》,《政治与法律》2015年第5期。

②列入2014年“国际清廉印象指数”排名的共有175个国家和地区。清廉指数以0到100分计,0分为高度腐败,100分为非常清廉。中国的得分为36分,比去年低4分。见http://www.transparency.org/cpi2014/results。

③本项排名并非全部国家,只收录了99个国家和地区。

④这里所说的民主包括精英民主、贵族民主,即少数人的民主。任何一种形式的民主都意味着在权力结构的顶层是一个平面的结构,而不是金字塔式的尖顶。

⑤在腓特烈大帝的时代,莱辛曾写道:“自由在柏林,被轻视到无可忍受的程度。”考古学家维克尔门在逃离普鲁士后写道:“我一想起普鲁士的暴君和这个国家的奴隶主就不寒而栗。我情愿做个土耳其阉人,也不愿做普鲁士人。”见艾米尔·路德维希:《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杨成绪、潘琪译,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07页。

⑥即使在康德之后,作为欧洲大陆的法学概念,它仍有“法律国家”、“正义国家”的内涵,与盎格鲁-撒克逊传统的the rule of law有所不同。

⑦由于新加坡仍属半民主半威权的政治,所以其在WJP的法治排名中秩序和安全排名较高,为第2名,而基本人权则为第26名。与此相似,香港秩序和安全排名第4,而基本人权则排名第29。见WJP Rule of Law Index 2014 -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 http://www.doc88.com/p-3039076700361.html。

⑧有关法治类型划分和进展次序还可参考美国学者塔马纳哈(Brian Z.Tamanaha)的研究。他从“厚的”和“薄的”、“形式”与“实质”两个维度区分了六种类型的法治,包括“依法而治”、 “形式的合法性、“民主+合法性”、“个体的权利”、“人格尊严”或“正义”、“社会福利”。 其中前三个是法律形式,后三个是法律所保护的内容。它们同时也是法治由“薄”到“厚”、由“形式”到“实质”发展的六个阶段。参见Brian Z.Tamanaha,On The Rule Of Law: History,Politics,Theor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92。

参考文献:

[1][2] WJP Rule of Law Index 2014 - The World Justice Project. http://www.doc88.com/p-3039076700361.html.

[3][4] 戴雪,雷宾南译.英宪精义.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59、184.

[5] 弗兰西斯·福山,毛俊杰译.政治秩序的起源.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84.

编辑 杜运泉

作者:丛日云

第4篇:坚定职业理想 实现人生价值

青年朋友们:

大家好!

受监狱王政委的委托,今天由我来和在座的青年朋友们交流。很高兴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工作中的体会,探讨青年工作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参加这次主题团日活动,让我深受感染,深有感触,产生了一种久违的感觉,一下子仿佛又回到充满憧憬的青春时代。在此,我代表监狱党委对局团工委长期以来对我监青年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对各位青年朋友来到我监参加活动表示热烈的欢迎!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5年后、10年后、15年后,你们会不断挑起监狱工作的重担,不断走向社会舞台的中心,为此大家要有一种舍我其谁的使命感,要有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积极投入到监狱日常工作和学习中。你们正处在人生的又一个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如何加快提高自身素质,不仅是个体发展的问题,更是关系到监狱事业发展继往开来的大事。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就青年民警如何获得职业上的成功,谈点个人粗浅看法,以供大家参考。我讲的主题是“坚定职业理想,实现人生价值”。

一、坚定职业理想,保持内心追求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上依据社会要求和个人条件,借想象而确立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结合我们的工作实

1 际,我认为职业理想是指每个人对自我设定的一个工作目标,期望自己在监狱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想,每位青年民警在参加工作时对自己都设定了一定的理想目标,这是非常正确的。有了理想和目标,才会有强大的内在动力,才会使自己在工作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但是,我们也经常看到,一些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满怀希望地开始他们的“职业旅程”, 由于缺乏足够的进取心和坚持力,往往在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时产生了困惑和迷惘,甚至会安于现状、自暴自弃,停下了追逐理想的脚步,最终的结果自然是离自己当初设定的理想目标相差很大。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坚守职业理想,保持内心追求,我认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要不断调适职业理想。人生的道路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每人都会在前进在路上遇到荆棘和坎坷。在制定职业理想时,必须要充分地结合自己所处的人生阶段和工作实际,充分考虑到可能面对的困难与挫折,千万不能好高婺远,不着边际,否则,所谓的理想只能是空想,只能是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首先,要学会正确认识自我。一个人所处的位臵、所做的工作是和他自身所具备的能力相匹配相适应的。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人,虽然接受过正规大专院校的教育,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监狱工作实际时,往往会感觉经验不足,工作方式方法有所欠缺。这就要求我们青年民警要正视自我,直面差距,加强学习和实践,刻苦钻研监狱工作业务,缺什么就补什么,提高自己的工作本领,才能逐渐

2 适应工作环境。其次,要学会制定短期目标。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朝职业理想目标迈进时,谁也不可能一步登天,要学会把理想“分割”成一个个触手可及的短期阶段目标,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循序渐进,通过努力逐步实现每一个短期目标,最终达到实现职业理想的目标。青年民警刚参加工作时,多数会在分监区一线,这时,可以把短期目标设定为当好一名片警,尽快熟悉掌握分管片区内的犯情、监狱相关规章制度和组织罪犯劳动流程等情况,使自己及早进入角色。这一目标达到后,就具备了一定的组织管理和业务知识能力,可以考虑向分监区领导乃致更高的目标努力。只有遵循“设定短期目标——努力——达到目标——再设定目标”的规律,才能逐步实现职业理想。再次,要学会适时调整目标。职业理想在实践中有一个不断调适的过程,只有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循环中,才能加深对职业的了解和认识,不断修正职业理想的偏差,完善和升华职业理想。这里要强调的是,不断调适职业理想,并不是消极地放弃追求,被动地接受现实,而是要在坦然接受,努力适应的基础上,抱着积极的心态,积极主动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地发展自我,进而实现人生价值。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只要用心工作,付出的辛劳一样会赢得尊重。比如,某些人因能力、机遇等因素,不适合担任领导职务,可以考虑向专业型人才发展方向调整自己的职业理想,如心理咨询师、个别教育能手等,而不是在行政职务一条路上走到黑,毕竟,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是少数。

二要正确看待这份职业。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80后”青

3 年民警认为,监狱生活条件苦、工作压力大、福利待遇低,监狱人民警察社会地位低,没有什么成就感,这是因为主观上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期望值过高,习惯选择优于自己的参照物来进行横向比较,和艰苦的客观环境相比,从而造成了心理上巨大的落差,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消极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虽然监狱人民警察工作非常辛苦,待遇条件较差,但我们要把它当做是一种对自己的磨练与考验,而且,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去热爱、珍惜这份职业。从职业的特殊性来看,我们从事的是一份很神圣、很崇高的事业,肩负着国家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责任。我们是社会稳定的守卫者,是公平正义的悍卫者,是罪恶丑陋的挽救者,也是人类灵魂的特殊工程师,当看到曾经一个个罪恶的灵魂被改造成为合格守法的公民时,那种成就感和自豪感会由然而生。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当今社会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每年国家有数十万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能够成为监狱人民警察的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既是你们努力的结果,也是一种机遇和幸运。和社会上很多行业相比,监狱人民警察待遇和收入相对稳定。2003年,原我监民警施良因违反监狱纪律屡教不改被监狱辞退,现在衢州某超市当保安,生活待遇差距很大,对此他自己也后悔万分。因此,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职业,它不仅仅是我们生活稳定的保障,更是我们达到职业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用自己的努力为这份职业增光添彩。

三要理智对待工作现状。青年民警参加工作的第一站大多在基

4 层分监区,分监区是管理改造罪犯的最前沿阵地,基层民警既要承担管理改造罪犯、组织生产劳动的任务,又要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公正规范执法,工作任务重,压力大,风险高。对此,部分青年民警颇有怨言,有的渴望调离一线工作,有的因害怕承担责任而选择了不作为,这是一种逃避的心态,也是一种不负责的做法。

分监区是监狱工作的基石,好比是一座房屋的支柱,只有每根支柱都坚固有力,监狱这幢大厦才会屹立不倒。监狱历来高度重视基层基础工作,在工作待遇、人才选拔等方面坚持向基层一线倾斜,基层虽然条件艰苦、工作辛苦,但也是最能锻炼人、最能干出成绩的地方。就我监来说,目前95%以上的中层领导都在基层工作过,就我本人而言,从工作开始,也是从基层做起,从带班民警、管教员、副分监区长等位臵上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青年民警要正确对待自己的工作现状,立足本职,安心基层,把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压力当作对自己意志品格的一种磨炼,坚决克服和摒弃拈轻怕重、怕担责任、挑肥捡瘦、眼高手低、作风飘浮、方法简单的不良现象和习惯,干一行爱一行,发扬“螺丝钉”的精神,扎根于基层,立足于实际,找准切入点,抓住关键点,主动、深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增强学习能力、管理能力、执法能力、适应能力,努力提高工作经验和水平,为自身成长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践职业理想,不断超越自我

目标理想树立了以后,关键就是如何为实现目标和理想奋斗

5 了。在这一奋斗的过程中,会出现许许多多、这样那样我们预测不到的情况和问题。那么,在我们奋斗的一生中,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事业更加成功、更为顺利呢。我个人的体会主要有二点,一是要用心工作,二是要正确对待挫折。

1、要用心工作。用心工作,我想不用我解释,大家一听就明白,道理大家都懂,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不用心工作的人比比皆是,或常常疏忽用心,或掉以轻心,或漫不经心,或无所用心,干工作毛里毛糙、虎头蛇尾、丢三拉

四、搪塞推诿不负责任。我认为,用心工作,这是一个人求得生存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我们敬业爱业的基本条件。我们平时讲得最多的认真工作和用心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认真只能把工作做对,用心才能把工作做好”。这既是理念上的差别,更是工作层次上的不同。“认真”和“用心”是两个概念。两者既有量上的差别,更有质上的不同。“认真”体现的主要是态度,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用心”彰显的是心智,是“认真”基础上的再认真,但又不是简单的叠加和组合,它是调动了一个人全部智慧、潜能、知识、谋略和能力基础上的主观能动性的拓展和张扬。那么怎么才能用心工作呢?我认为,要用心工作,就不能把我们的工作仅仅当作工作来做,而要把工作作为一种理想来追求,一项事业来经营。一是要潜心干事。就是要静下心来,沉下身去,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用心思考工作。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思考问题的习惯,就是每天要问自己这么几个问题,即:前天的教训吸取了吗?昨天的问题解决了吗?今天的

6 事情办完了吗?明天的工作安排好了吗?后天的任务想到了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可以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习惯,提升我们谋划工作的能力。我们青年民警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唯有的不足就是经验不足,那么我们用心工作,就是要在勤的基础上,在干的基础上,多做一些思考的事,多做一些领悟的事,多问一些为什么,要多舍弃一点应酬的时间,多舍弃一点休闲的时间,多舍弃一点等待观望的时间,注重在学习中摄取营养,在实践中举一反三,在调研中潜心感悟,积极主动地思考工作,都要在勤思中获得灵感,在能动中收获成果。二是要巧力做事。要把一件事情干成干好,光实干还不行,还得巧干,这里说的“巧干”不是要投机取巧,而是说干工作要掌握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而不要蛮干、糊干。我们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很多,有些相对单纯,有些综合性较强,有的还比较复杂。所以,在做一件事情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研究和思考,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出实质性的东西,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找准“病症”,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做到“四两拔千斤”,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要全力成事。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我们做事情、干工作最忌讳的是忽热忽冷、忽紧忽松,最可惜的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竭尽全力成事,就要我们有坚强的毅志,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绝不因任何因素的干扰而放弃,绝不能松松垮垮,绝不能慢慢吞吞,绝不能拖拖拉拉。

2、要正确对待挫折。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事事如

7 意的,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我认为是我们青年民警必须认真思考和现实面对的问题。其实,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经历了挫折却不知道总结挫折的教训,暂时的挫折不应该是消沉的原因,而应该是继续奋斗的起点。巴尔扎克说过:“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就是说,在面对挫折时关键看你自己。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不仅会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且还时时受到自身的挑战,所以我们在遭受失败和挫折时,首先要在心理上战胜自己,直面自己,认真地分析失败的原因,而不要牢骚满腹,怨天尤人;也不要把自己的能力估计得太低。自哀自怜。我们要自信地从挫折和失败中站起来。除非你自己放弃,否则你永远也不会被打垮!你若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低头认输,那么你就真正的失败了,就算是有再多的机会,你也不会成功。其次,失败仍成功之母。因此只有从失败和挫折中学得经验,吸取教训,才不会重蹈覆辙。每一个奋发向上的人在成功之前都可能曾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挫折或失败,但他们最终还是成功了,那是为什么,是因为他们都把每一次失败当作靠近成功的阶梯,把错误和失败当作学习的机会。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那么每一次失败和挫折的磨炼,都将能让我们增加一份收获,积累一份经验,并向目标更迈进一步。要坚信挫折只是一时,成长却是永远的,成功是肯定的。最后,我们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值定得太高。超越别人并不重要,超越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8 所以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给自己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既不超越阶段,也不脱离现实。那种脱离现实的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注定只会给自己造成更多的伤害。

三、升华职业理想,实现快乐工作

快乐工作是一种工作理念。其文化意义在于把看似辛苦沉重的工作与人皆崇尚美丽,追求快乐,实现价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实际中,由于我们仅仅把工作看着谋生手段,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忽略了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情感需要,的确使很多人在工作中感觉“不快乐”。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达到快乐工作的境界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学会热爱本职工作。工作的快乐从何而来?我想首当其冲是对工作的选择。民间对工作的选择是非常看重的,曾经有“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的说法。计划经济时期,各行各业的选择性和人员的流动性限制较大,加之人们的择业观比较局限,所以常常出现一次选择定终身的现象。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择业的空间有所扩展,但是自由的维度也大多因人而异。我赞成这样的态度:如果允许你选择,你就爱一行干一行;如果没有选择的余地,你就干一行爱一行。这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或许不大喜欢的职业中去努力做一个有用的人,去真正干一点事情,不因职业的平凡而自暴自弃,消极沉落,从工作中去寻找自己的位臵,去寻找自己的乐趣,去寻找自己的价值。比如说,你成功转化了一名顽危犯,有效处理了一起罪犯纠纷,得到了同事的好评和罪犯的尊敬等等,要善于从每一件具体工作中去体会自己的成长和成功带来喜悦,以点滴的成就来不断激励自己。在座的大多数有28周岁了吧?我想这是一个告别迷茫,性格走向成熟,爱情趋于稳定,事业畜势待发

9 的年龄段。这时应要坚定目标,安心工作。就像挖井一样,再也不能这里一锄,那里两点,结果没有一口井挖到水,到头来还羡慕别人运气好。快乐工作是一种感悟。我们对待工作就应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你不会因她的哭闹、麻烦、不听话而嫌弃不管,而还是好好对待她,付出努力,耐心浇灌,慢慢她就会成长成你想要的样子,并且亭亭玉立,让你赏心悦目,无比自豪。

二要学会与人合作共处。在实践中,注重团结、善于合作,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功。首先,要善于团结同志。俗话说“一好汉三个帮”。我们也经常讲团结出人才。能够在同一个单位共事,是一种缘份,是一种难得的机遇,应该珍惜这种缘份和机遇,做到工作中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补台而不拆台,互相帮助,紧密配合。青年民警在工作中更应主动放下架子,多向领导、老同志请教学习,多与同事沟通交流,增强自己和同事之间的友谊,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在单位我们不能用“合则来,不合则去”随意态度来对待同事。有一句话说的好——能跟喜欢的人共处合作是本能,能跟不喜欢的人合作共处才是本事。其次要谦虚好学。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美国的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人要昂首天下,但也要时时记得低头”。富兰克林年轻时很高傲,总是目中无人。有一天,他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因为习惯了昂起头走路,结果一不小心,狠狠地撞上了门楣。他很恼火,一手揉着乌青的额头,一边诅咒着这家人变态,把门楣造得这么矮。这时,教授走出来,意味深长地说:“撞疼了吧,你现在知道了,一个人想要明白人生的真谛,不被自己所误导,他必须时刻牢记低头。这是我要教你的道理,不要忘记”。这件事情对富兰克林影响很大,他把教授的教诲定为自己终身奉行的准则,后来他终身获益,成就卓越,成为一代伟人。年轻人由于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阅

10 历不丰富等,更需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千万不要自视清高,自命不凡,自以为高人一等、胜人一筹,不把别人放在眼里,这样只会使自己处处碰壁,寸步难行。第三就是要有大度的胸怀。我想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太计较得失,工作拈轻怕重,争夺名利,到那里都是不受欢迎的。大度主要体现在有容人、容事两个方面。在工作中,谁都可能说错话、办错事,谁都有可能陷入尴尬的境地。因而,有时给人一个台阶,往往会赢得友谊,得到信赖。同一个单位里有年龄、条件相仿的同事有时也是件讨厌的事,人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把你们两个人拿来比较,本来没有心结的慢慢也会感染不自然的情绪。其实同事间本来就是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若换个角度想,以健康心态看待竞争关系,当同事能力愈来愈强,等于是在无形中促使你提升实力。更何况,在全球化时代,本来就不应该把眼光局限在一个屋檐下的同事,而应该认识到关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如此一来,自然就不需要把同事当“冤家”看待了。第四要坚守信用。在做人的原则上,信用问题至关重要。现在有些人年纪不大,却整天虚浮得很,说起话来漫无边际,大话连篇,做起事来让人捉摸不定,一看就不可信。这些人做不好也做不成事情,即使暂时得逞也不会长久,早晚是要栽跟头的。年轻人的事业才刚刚开始,前途远大,要想健康成才,茁壮成长,就必须坚守信用,对人对事要负责。答应过别人的事情就要办,时刻遵守诺言;领导交办的事情要及时有回音,让领导心中有数;要严格遵守时间,有很强的时间意识,这是现代人的一个标志,也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水平。

三要学会调整自己心态。我想快乐最终要落实到心态上。快乐指数与个人的经济收入指数、富有指数、声望指数并不是一回事。快乐是一种幸福感,幸福的来源是多方面的,有的来自事业的成功,

11 有的来自欲望的满足,有的来自理想的实现,有的来自生活的安逸舒适,有的来自情感的归宿等等…… ,而最直观的,就是心情的舒畅。人生非常矛盾的选择是“知足”和“知不足”。常常是知不足容易,而知足难,知不足是一种欲望的反应,知足却是一种理智的控制。俗语说:知足者常乐。但又有人说:不知足者常常进步。人类的生活大体上分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完整的人生包括知足与知不足。一般来说,知足指的是物质生活水准,不知足指的是精神生活追求。不知足者一旦某一阶段得到满足,也能带来一时的快乐。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人生最重要的就是两件事——努力获得你所需要的;然后去享用它”。所谓获取所需,并不是简单地实现一个小小的愿望,主要是指事业上的成功。享用并非坐享其成,坐吃山空,而是消化和巩固成果。我想积极人生应提倡的是——“生活在奋斗中,前进在学习中,享受在成功中。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蒸发在无所事事的空气中”。

适时调整心态,不是叫我们处于一种消极无为,没有担当的状态。在这里,我想可以从我国古代文化里汲取丰富的营养。“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儒家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我把它通俗理解为——积极努力,又顺其自然。

最后,希望今天的发言能够对你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谢谢大家!

第5篇:远大理想的实现

首先,要认真学习共产主义思想理论,做到真学真信。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努力掌握其立场,观点方法,实现对共产主义理论的价值认同,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样,才能坚信共产主义事业,自觉为之奋斗终身。

其次,学习革命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他们坚信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是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郑培民等无许许多多共产党员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于他们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信念。

最后,做最高理想与实现共同理想的统一论者,把为共产主义奋斗落实在具体行动上,即践行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需要若干代人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我们现阶段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实现共产主义必经的历史阶段。在当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学习和工作,就是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奋斗。艰苦奋斗是和远大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艰苦奋斗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实桥梁。毫无疑问,以实践为桥梁,用自己的辛勤的双手,开辟到达理想境界的通途,就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品格。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踏踏实实,从小事做起,一个一个地实现近期目标,逐渐积累,才有可能实现远大理想。着眼于最高远的理想,落脚于最低层的现实,在并不理想的就业现实中,努力寻求着实现理想的途径。

第6篇:实现人生理想的故事

篇一:莱特兄弟的飞翔之梦

一百多年前,一位穷苦的牧羊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替别人放羊为生。有一天,他们赶着羊来到一个山坡上,一群大雁鸣叫着从他们头顶飞过,并很快消失在远方。牧羊人的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牧羊人说:“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在那里安家,度过寒冷的冬天。”大儿子眨着眼睛羡慕地说:“要是我也能像大雁那样飞起来就好了。”小儿子也说:“要是能做一只会飞的大雁该多好啊!”牧羊人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对两个儿子说:“只要你们想,你们也能飞起来。”两个儿子试了试,都没能飞起来,他们用怀疑的眼神看着父亲,牧羊人说:“让我飞给你们看。”于是他张开双臂,但也没能飞起来。可是,牧羊人肯定地说:“我因为年纪大了才飞不起来,你们还小,只要不断努力,将来就一定能飞起来,去想去的地方。”两个儿子牢牢记住了父亲的话,并一直努力着,等他们长大——哥哥36岁,弟弟32岁时——他们果然飞起来了,因为他们发明了飞机。这两个人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篇二:范仲淹“划粥割齑(jīu)”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年少求学时,由于家贫,他的生活十分艰苦。每天晚上,他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晨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吃二块,晚上再吃二块,这就是“划粥”。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这就是“断齑”。生活如此艰苦,但他毫无怨言,专心于自己的读书学习。“断齑划粥”的典故即由此而来。范仲淹的艰苦生活,被当地留守官的儿子知道后,深为同情,便从家里送来了好菜好饭,范仲淹表示感谢,收下了饭菜。几天之后,留守的儿子来看范仲淹之时,看见自己送给他的饭菜还在那里,都已经坏了,大惑不解。范仲淹解释说:“您赠我好饭菜,实在感激不尽,但我平时吃稀粥惯了,并不觉得怎样苦。现在我如果贪食这些东西,吃好的食物惯了,我将来怎么办呢?”留守的儿子回家后,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了他父亲。他父亲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后来范仲淹终于成为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篇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12岁那年,因家里贫困,只好离开苏北老家,跟伯父到沈阳去读书。伯父带他下火车时,指着一片繁华的市区说:“没事不要到这里来玩,这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没处说理啊!”周恩来奇怪地问:“这是为什么?”伯父沉重地说:“中华不振啊!”周恩来一直想着伯父的话,为什么在中国土地上的这块地方,中国人却不能去?他偏要进去看个究竟。一个星期天,他约了一个好朋友,一起到租界地去了。这里确实与其他地方不同,楼房样子奇特。街上的行人中,中国人很少。忽然,从前面传来喧嚷声,他俩跑过去看。在巡警局门前,一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向两个穿黑制服的中国巡警哭诉,旁边还站着两个趾高气扬的洋人。他俩听了一阵就明白了,这位妇女的丈夫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中国巡警不但不扣住洋人,还说中国人妨碍了交通。周围的中国人都忿忿不平,心怀正义感的周恩来拉着同学上前质问巡警:“为什么不制裁洋人?”巡警气势汹汹地说:“小孩子懂什么?这是治外法权的规定!”说完走进巡警局,砰的一声把门死死关上。

从租界地回来,周恩来心情很沉重,他常常站在窗前向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一次,校长来给大家上课,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有的说:“为明礼而读书。”有的

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父母而读书。”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当问到周恩来的时候,他清晰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惊了,他没料到,一个十几的孩子,竟有这样大的志气。周恩来在沈阳读小学的三年中,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他的作文曾被送到省里,作为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还被编进两本书里。15岁那年,周恩来以优异成绩考进天津南开中学。那时,伯父的生活也很困难,他就利用节假日,给学校抄写材料,挣一点钱来做饭费。生活虽清苦,但他的学习愿望却很强烈。他在课上认真听讲,课外阅读大量书籍,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他的考试成绩总是全班第一。全校师生都很敬重他,说他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学校为了奖励他,宣布免去他的学杂费。他成为南开中学唯一的一个免费生。周恩来在青少年时期,为中华之崛起努力读书。以后,也是为了这个目标,他忘我地工作,无私地奉献了毕生精力。

第7篇:考研政治:理想信念的实现剖析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考研政治:理想信念的实现剖析

一、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

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志向就是理想信念,立志就是确立理想信念。

大家小的时候都学过这样一篇文章,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讲的就是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的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年周恩来的志向就是我们说的立志当高远。

2.立志做大事

这里大家要注意一点就是个人理想要与社会理想一致。要摆正个人理想同社会理想的关系。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凝聚和升华,代表和反映着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并具体体现在每个社会成员为实现个人理想而进行的活生生的实践中。当社会理想同个人理想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有抱负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自我牺牲,使个人理想服从于全社会的共同理想。

鲁迅同志当年弃医从文,大家知道为什么吗?鲁迅学医,是因为他认为减轻别人的痛苦,是一种快乐,所以他立志学医;但是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人们处于一种水深火热之中,受到外国人的欺负,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让他看到中国人的病因不在于医人,而在于医心,所以他决定弃医学文,用他那无形的笔去唤醒中国大众民族的心,来共同抵抗外来侵越者。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鲁迅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凝聚和升华为社会理想,为了社会理想做出了自我牺牲,放弃了自己的专业。

3.立志须躬行

实现崇高的理想,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平凡的工作做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就像周恩来同志一样,小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立志之后就完了吗?该吃吃该喝喝,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学,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后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了人人爱戴的总理,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说明,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志向,还需要脚踏实地的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优势

凯程考研辅导中心创办于2005年4月,具有强大高校背景,是中国最早专门从事考研高端辅导的机构之一。并积累了多年的考研辅导经验。 成功学员多

至今已有数千位学员进入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院学习,这些同学的名单在网上有据可查。而且从2005年到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凯程考研辅导中心的成功学员人数要比前一年翻一倍,所谓的成功学员,是指通过初试,进入各校复试并最终录取的同学。 师资力量强

首先,所有老师均来自北京各高校的教师,且讲任何课程备课必须超过一个月,那些虽然有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名但是准备草草的老师从来不能站在讲台上,这是对老师的硬性要求。

其次,所有老师都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与试讲环节且试讲必须得到听课学生90%以上的好评,好评不够马上淘汰。

第三,讲授的内容必须是应试化的,让学生越听越迷糊的老师,也坚决不要。 课程质量高

采取公共课小班授课,专业课一对一辅导的方式,针对不同程度学生的特点及程度差异,因材施教,精讲精练,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服务效果好

服务,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信念。只有经历过考研的人才能够理解考研对于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意义。凯程考研的全部管理人员都有着考研成功的经历,才能够给广大考生提供贴心、贴切的服务,保证考生没有后顾之忧的全力以赴进行备考。

凯程教育:

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 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

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 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

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

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

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判断师资力量关键在于综合实力,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不是由

一、两个教师包到底的,是一批教师配合的结果。还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学术背景、资料著述成就、辅导成就等。凯程考研名师云集,李海洋、张鑫教授、方浩教授、卢营教授、孙浩教授等一大批名师在凯程授课。而有的机构只是很普通的老师授课,对知识点把握和命题方向,欠缺火候。

对该专业有辅导历史:必须对该专业深刻理解,才能深入辅导学员考取该校。在考研辅导班中,从来见过如此辉煌的成绩:凯程教育拿下2015五道口金融学院状元,考取五道口15人,清华经管金融硕士10人,人大金融硕士15个,中财和贸大金融硕士合计20人,北师大教育学7人,会计硕士保录班考取30人,翻译硕士接近20人,中传状元王园璐、郑家威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都是来自凯程,法学方面,凯程在人大、北大、贸大、政法、武汉大学、公安大学等院校斩获多个法学和法硕状元,更多专业成绩请查看凯程网站。在凯程官方网站的光荣榜,成功学员经验谈视频特别多,都是凯程战绩的最好证明。对于如此高的成绩,凯程集训营班主任邢老师说,凯程如此优异的成绩,是与我们凯程严格的管理,全方位的辅导是分不开的,很多学生本科都不是名校,某些学生来自二本三本甚至不知名的院校,还有很多是工作了多年才回来考的,大多数是跨专业考研,他们的难度大,竞争激烈,没有严格的训练和同学们的刻苦学习,是很难达到优异的成绩。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和凯程老师详细沟通一下就清楚了。

建校历史:机构成立的历史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历史越久,积累的人脉资源更多。例如,凯程教育已经成立10年(2005年),一直以来专注于考研,成功率一直遥遥领先,同学们有兴趣可以联系一下他们在线老师或者电话。

有没有实体学校校区:有些机构比较小,就是一个在写字楼里上课,自习,这种环境是不太好的,一个优秀的机构必须是在教学环境,大学校园这样环境。凯程有自己的学习校区,有吃住学一体化教学环境,独立卫浴、空调、暖气齐全,这也是一个考研机构实力的体现。此外,最好还要看一下他们的营业执照。

凯程考研,考研机构,10年高质量辅导,值得信赖! 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第8篇: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教案

------------------

第九课

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

第一框

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我们的最高理想,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2.能力目标

结合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感悟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

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既要看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这一历史性成就,又要看到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结合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奋斗的历史,确立为共产主义奋斗的价值目标;

结合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等实现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增进对社会主义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之间的关系;

2、为什么说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3、如何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导学生感悟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步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在教学过程中,从生动的、富有启发性的材料中引出令学生信服的科学结论。理想的确立、艰苦奋斗精神的养成,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场合将教学内容生动地渗透在学生的日常活动中,以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四、教学时间:

五、教学准备

1、自制电脑课件;

2、学生查找相关资料。

我们的共同理想

二、导入新课

小康——最早出自《诗经》,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目标,邓小平首先提出。

师:从2005年1月开始,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很多同学的父母也参加了这次活动。使广大党员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这次教育活动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什么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社会是怎样的?如何实现这一理想?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们的共同理想》。

三、讲授新课

师:在中外历史上,出现过许多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曾经为建立一个理想社会提出了自己的设想甚至付诸于实践。请同学们把你们搜集的有关资料展示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分享你的劳动成果。

学生1:在欧尼中国古代曾把理想社会称为“大同”,其核心是:“天下为公”。

学生2: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把大同社会幻想成“无帮国、无帝王、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社会。

学生3:我想给大家介绍十九世纪初三个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他们是法国思想家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思想家欧文。圣西门设计的理想社会叫“实业制度”;傅立叶的理想社会的基层组织叫“法郎基”;英国的欧文创办的理想社会叫“新和谐公社”,他耗费了几乎全部财产建立的这个“天堂”只存在了四年就解体了,自己也为此一贫如洗。

师:这些思想家都提出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并进行了一些尝试,但为什么他们的设想都没有成功呢?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1:因为他们都把建立理想社会的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身上,所以不可能成功。

学生2:因为他们的设想缺少支持,所以不能成功

„„

师归纳:同学们分析的有一定道理,在阶级社会,主要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对立的,而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把希望寄托在个别统治者和开明富豪的支持上,幻想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的方式,和平地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这无异于与虎谋皮。所以只能是一种空想。而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人类终将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

(一)走进共同理想

【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1:没有战争,世界是和平的。

学生2:没有国界,没有贫富差距,人人平等,产品将非常丰富。

学生3:所有的工作都由机器人来干,人们只需要操作机器人。

学生4:医学更发达,人的寿命将会延长。

学生5:没有犯罪,人人和睦相处。

学生6:将有更多的同学能上北大、清华,而且是通过远程教育,不用到北京上。

„„

师归纳: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将是(课件展示)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1、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经济上: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人眉开眼笑,过上清闲殷实的日子;

﹡政治上:民主制度极大完善,人民当家作主,政通人和,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文化上: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精神生活充实,过上快乐幸福的日子; ﹡教育上:每个人都自由而全面发展,享有更加良好接受教育的机会

【活动】○无数革命先烈英勇奋斗的历史启示我们:

﹡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共产主义理想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奋斗目标;

﹡共产主义是我们的最高理想,它始终是激励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断奋斗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谈谈你对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认识】

——体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①实现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必要准备和必经阶段。

②实现最高理想,是实现共同理想的必然趋势和最终目的。

③在现阶段,我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共产主义理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过程和许多发展阶段,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奋斗目标。在今天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的奋斗目标(共同理想)是什么呢?这一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理想之间的关系怎样?

(二)同绘小康蓝图

【我眼中的小康生活——制作图片】

小康水平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师归纳: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它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请同学们看下面一组图表和数据,或许你会对我国目前的小康水平有一个新的认识。

1、我们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联系你所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找出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答:A、民主法制还不尽如人意。B、用电、饮水、看电视等还没有很好地解决。C、家庭开支过大,支付教育费用还很困难等等。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跨入新世纪,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在2 1世纪的头20年,党领导全国人民,集中力量,同绘小康蓝图,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文字、图画,描绘美好的未来。】

A、经济方面: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

B、政治方面: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更加良好;各民族更加团结、和睦等等。

C、文化方面:享有更加良好的接受教育的机会;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全体社会成员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等等。

D、环境方面:生态环境会得到明显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等等。

美好理想社会的实现需要那些条件?

答:A、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B、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共同奋斗。

C、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

D、大力发展教育和科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E、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等等。

4、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我们应该立足中国的基本国情,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关注世界共同的问题,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四、小结新课

(播放歌曲《越来越好》,同时多媒体显示歌词,让同学跟着一起唱。)

小结: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共同理想,同学们要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

板书设计

我们的共同理想

一、走进共同理想

1、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

2、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

二、同绘小康蓝图

1、我们的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21世纪头20年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4、我们应该如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教学后记:

第二框《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力倡导和弘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2.能力目标

认识到艰苦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我们青少年承担的历史使命的角度,体会发扬艰苦创业精神的重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实现共同理想需要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教学过程:

一、查一查,议一议:

1.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教材中所列举的格言警句的出处及大意。

2.归纳教材中列举格言反映的共同主题。

3.请学生列举出与上述主题一致的名言警句。

4.要求学生查找我国古代反映艰苦奋斗精神的神话民间传说和历史典故,课上进行交流。

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蕴含在这些格言警句中的深刻道理,并与教学内容有机地联联系起来。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出自朱柏庐《治家格言》,大意是:即使一顿粥、一顿饭,也应当想到它来得不易;即使半根丝、半根线,也要想到劳作的艰辛。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节俭要求人们尊重劳动和从事劳动的人。朱柏庐的这段话,成为我国传统的治家格言。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出自《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大意是:忧虑操劳国事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追求安逸享乐会导致自己的灭亡。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如孔子説: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讲:生于忧患而死于欢乐。

这些格言警句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艰苦奋斗这一主题。

类似的还有:君子以俭德辟难。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有巢氏经过无数次观察和实验,教人们构木为巢。后奕射日。

现代有:延安大生产运动。

二、忆一忆,说一说:

1.请学生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忆一忆井冈山革命斗争、长征、延安大生产运动。

2.说一说在这些运动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领导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

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种种困难,以及中国共产党如何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感悟中国共产党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江泽民把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敢于胜利。

长征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牺牲一切。(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二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一次新的长征,需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三、想一想,辩一辩:(关于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问题的两个观点)

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个人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基本国情和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挑战等多方面进行探究,有利于他们从自身的感悟中体会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的道理所在。

补充讲解:1.十六大闭幕不久,总书记胡锦涛带领一些领导干部到革命圣地延安学习考察,发表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讲话。(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国外富人将遗产不留给子女的例子。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

3.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四、读一读,议一议:《两代“铁人”的故事》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两代“铁人”的故事。

2.议一议从两代“铁人”的身上,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努力学习、不断创新、无私奉献)

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在学习上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精神是艰苦奋斗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也是时代赋予创业精神的新要求。

五、读一读,评一评: (结合实例,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以评析。)

1.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材料。

2.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对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加以评析。 目的是通过这一探究活动,将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

六、反思、导行:

1.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思考这些行为存在的原因。

2.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做?在将来的工作中,我们又该如何做?

目的是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本课所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学生的知行合一。

补充讲解:中央电视台一则广告:有一种财富——是精神,有一种高贵——是文明。你听后,有什么启示?

七、小结:学生归纳、教师板书,形成知识体系。

练习;学案

板书设计:

二.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1、代代相传的精神

(1)历经沧桑而不衰的精神之源

(2)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2、艰苦创业与时俱进

(1)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创业精神

(2)大力发扬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精神

教学后记:

第9篇:焦作市中考满分作文-实现心中的理想

实现心中的理想

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天使。何谓“天使”呢?天使就是心中向往的东西,渴望实现的美好的东西,正如你的理想。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必须用心的雕琢心中的天使,用你手上的雕刻刀,把天使雕刻出来,展现出来。“天使”展现了微笑,理想之花绽放着光彩。

理想是你在黑暗中指路的明灯,理想是你在迷失方向时的指南针,理想还是你焦急失落时已故沁人心脾的清泉,理想是我们人生重要的部分,而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是为了实现理想,

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使天使成型,使理想成型。

那要怎样才能实现心中的理想,雕琢心中的天使呢?

实现理想需要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意志。刘翔,一个代表速度的名字,已经载入田径史册和铭记在人们心中。他从参加110栏比赛开始,就有着与世界短跑名将同台比赛的理想,同时他为实现理想而努力。跨越一道道栏,战胜一个个障碍,他用毅力去雕琢心中的天使,实现心中的理想。

实现理想需要勇气和坚持。撒切尔夫人,一个被喻为“铁娘子”的女人,她不畏惧政治场上的黑暗和腐败,凭着一个弱女子的勇气和坚持,终于入主英国唐宁街十号,实现了她当首相的理想,把心中的天使雕琢出来。

天使总是美好,但天使不容易展现出来。要使天使成型和理想成真,不能缺少一颗认真的心。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他们的事迹可谓是家喻户晓,为了提炼钋和镭元素,他们日日夜夜,焚膏继晷地在实验室工作,忘记其他的事情,一心一意地做研究,终于提炼那两个饱含汗水的元素,他们实现了理想,雕琢上心中的天使。

天使之美,犹如春天争芳斗艳的花儿,理想之美,犹如夏天郁郁葱葱的树儿。为了雕琢心中的天使,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我们需要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和一颗专注的心,只有这样,天使才能成型,理想才能成为现实,才能看到天使的美丽和理想的光彩。

[评分理由]本文是议论文写法的一等卷。评分23+23+8=54。基础等级:

1、开头就准确界定了“天使”与“雕琢”的内涵。

2、从怎样雕琢的角度入题,采用举例论证法,最后点题。思路清晰,举例恰当,论证充分。缺点:叙述事例显得笼统,比如刘翔的例子,写了“雕琢”,但没能写他怎样用坚强的毅力和强大的意志来“雕琢”自己。撒切尔夫人的例子也有这一毛病。“发展等级”参照“基础等级”给分。

上一篇:销售人员必备10大素质下一篇: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