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心理学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需要心理学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涌入。外来流动人口逐步增多,其子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以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需求,并从社工的角度探讨了几点干预措施,旨在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一篇:需要心理学论文

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为探讨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采用基本心理需要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760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性别差异不显著,能力需要和基本心理需要总分存在生源地差异;心理健康各因子分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且基本心理需要各因子对心理健康得分回归显著。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基本心理需要的积极发展有助于提升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意义越发突出。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更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在入学之后面临着生活、学习和社交等方面的转变,这一过程中既有挑战也有机会,能否顺利适应事关整个大学生涯乃至个体毕生的发展,适应不良则可能带来诸多心理的困惑或问题。对此,已有研究显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马川在分析近两万名大学新生的调查数据后发现,近半数大一学生反映在躯体问题、抑郁情绪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1]。赵彤等人基于3275名大学新生的调查,发现大学新生有较为严重的强迫、人际敏感、偏执、焦虑[2],还有学者在分析了多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后发现,大学新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基本稳定,但心理健康问题依然存在[3-4]。

另一方面,个体产生各类心理活动与行为表现的基本动力源自于其心理需要,各种心理需要满足与否以及寻求满足的方向更是推动着人们认识与实践活动的源泉。自我决定理论提出,个体内在的、必需的基本心理需要包括胜任的需要、关系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5],这三种需要分别指向个体在能力、人际关系和自主控制等方面[6]。一旦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受到阻碍,则会引起个体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等多方面问题[7-8],还会进一步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要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应了解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基本需要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本研究以中医院校新生为对象,探讨大学新生的基本心理需要与其心理健康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760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年龄为18.45±1.01岁,其中男生280人(36.8%),女生480人(63.2%);独生子女241人(31.7%),非独生子女519人(68.3%);生源地为城市187人(24.6%),乡村573人(75.4%)。

1.2 工具

1.2.1 基本心理需要量表

基本心理需要量表由Deci和Ryan编制,喻承甫等人于2012年修订,用以测量个体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9]。全量表共21个项目,分为三个子量表,即能力需要(6个项目)、关系需要(8个项目)、自主需要(7个项目),三个分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66,0.75和070。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1表示完全不同意,7表示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心理需要满足的程度越高。

1.2.2 症状自评量表

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简称SCL-90)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常用测量工具[10],全量表共包括90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制,即“没有”“很轻”“中等”“偏重”“严重”5个等级,分别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以及总分或总均分来反映个体心理健康状况,得分越高则心理健康问题可能越严重。

1.3 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使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描述性统计及差异检验

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研究显示,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得分高于中间值4,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最高,其次为自主需要和能力的需要;心理健康问题较多表现再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和焦虑情绪。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对不同性别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男女大学生在基本心理需要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女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心理健康总得分上显著高于男生;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得分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城市大学生在能力需要和基本心理需要总分显著高于乡村生源的大学生,结果见表1。

2.2 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法对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及其各因子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研究显示,大一新生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状况与其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不仅如此,能力、关系和自主的需要与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也存在显著负相关。

2.3 基本心理需要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回归分析

采用多元回归法,以心理健康总分为因变量,以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的需要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见表3。结果表明,回归系数具有统计学意义,能力、关系和自主需要能够预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从对因变量的贡献程度上来看,自变量能够解释23.1%因变量的变异(R2=0.231)。

3 讨论

3.1 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及差异分析

研究显示,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总体得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与以往研究结果相比有所提高[11],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变化参差不齐,个别因子分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明星较高[12]。这说明大一学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状况良好,但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恶化的倾向。差异检验发现,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是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及心理健康总体得分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考虑到当前女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越发清晰,个体能力、社会关系、自我控制等方面需要的满足并不逊于男生。另一方面,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个体发展,女生想要获得同样的认可,不仅自身期望较高,相对于男生还可能面临更多的外部压力,这些影响会共同作用并从心理健康中表现出来。同时,研究显示城市大学生在能力需要和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上显著高于乡村大学生,两者在心理健康上差异不显著。城乡差异首先体现在城市的社会发展程度、科技水平以及家庭经济状况等,这都有助于城市大学生需要的满足,尤其是行动成就感、环境的控制感和活动的胜任感上[5]。而从心理健康角度来看,大学新生之前面临的考学压力并不因城乡差异而减少,因此城乡差异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并不显著。

3.2 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表明,中医院校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各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这也就是说,随着个体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的不断提升,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得分会有显著的降低,心理健康状况也越好。反之,基本心理需要难以满足时,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差,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类似[13]。同时,已有研究也进一步揭示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痛苦、职业决策等呈负相关[14-16],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都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有关。

3.3 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对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通过回归分析进一步了解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直接的关系。结果表明,能力需要、关系需要和自主需要能够积极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当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大学生倾向于体验到自身行为的成就感和对环境的掌控感,不仅能够胜任特定的任务或活动,还能在此基础上对外部环境产生积极探索的愿望。同时个体能够感受到在自身行为选择上的自主控制和内心的自由体验,从而在学习、生活中都会有主动性强、参与度高、创造力佳的表现。当关系需要得到满足时,个体更容易感受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来自他人的积极的社会支持,能够形成一种安全、稳定的人际氛围,从而体验到更多的生活意义感和幸福感[6]。通过这些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也会更高。

结论

本研究显示,中医院校新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健康在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基本心理需要与心理健康得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并且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为了帮助大学新生顺利适应入学,促进积极的心态,推动个体发展,应注重大学新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和提升,促进其能力、关系和自主等方面的积极状态,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川.“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证研究——基于近两万名2018级大一学生的数据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9(03):95-99.

[2]赵彤,姜维,王春雨.“0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6(03):116-120.

[3]辛自强,张梅,何琳.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12,44(05):664-679.

[4]辛素飞,姜文源,辛自强.1993至2016年医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19,27(07):1183-1193.

[5]Deci,E.L.,&Ryan,R.M.The“what”and“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4),227-268.

[6]吴才智,荣硕,朱芳婷,等.基本心理需要及其满足[J].心理科学进展,2018,26(06):1063-1073.

[7]朱芳婷.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抑郁与自杀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8]李琦.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错失恐惧、问题性网络使用、情绪反应性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9.

[9]喻承甫,张卫,曾毅茵,等.青少年感恩、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28(01):83-90.

[10]陈昌惠.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35.

[11]陈芳芳.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自我概念和生命意义感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8.

[12]王东华,何元庆,汪海彬.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19(02):78-80.

[13]张俊杰,刘婷,陈艳玲.生活满意度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积极情绪的链式中介作用[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3):70-73.

[14]吴才智,荣硕,段文婷,等.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未遂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和心理痛苦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8(03):503-507.

[15]杨金.大学生基本心理需要与病理性网络使用的关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

[16]皮陆杨,莫欣欣,王保卫,等.大学生主动性人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领悟社会支持与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0,28(03):428-432.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需要理论视阈下大学新生心理需求与入学教育的衔接、融合研究(SK2017A0229);安徽中医药大学教学研究重点项目:需要理论视角下地方中医药院校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的研究与实践(2018xjjy_zd013);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医学生抑郁癥状与童年期虐待、情感气质的关联性研究及对策构建(SK2020A0240)

作者简介:张俊杰(1981—),男,汉族,安徽合肥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作者:张俊杰 刘婷 陈艳玲 顾琼 于海波

第二篇:传统管理学理论需要创新

摘要:传统管理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其贡献和功绩有目共睹。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智力资本和概念信息产品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企业管理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传统管理学对于这些变化总体上表现出无能为力,新的相关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不能满足学科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所以,传统管理学需要创新,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传统管理学;知识经济;智力资本;概念信息产品;创新

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的需要促进了管理学的诞生,同样,管理学的发展和创新要受到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管理实践的影响和制约。传统管理学发展到21世纪,已经在现实的管理实践中逐渐显现出它的不合时宜,所以,现实的需要呼唤管理学理论的创新。

一、 传统管理学体系的发展阶段及其贡献

传统管理学诞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以泰勒为代表的第一批管理学家首先开始关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问题,以解决发展的工业和日益增多的工人罢工之间的矛盾。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出版了他的著作《科学管理原理》,创立了科学管理理论,以代替之前在企业实践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管理。亨利·法约尔是法国伟大的管理学家,他在经营和管理企业的经验基础上,创立了一般管理理论,1916年法约尔出版了他的代表作品《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管理学体系。乔治·埃尔顿·梅奥是美国人际关系学派的创始人,1927年梅奥参与了美国国家科学院主持的霍桑实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划时代的管理思想。彼得·德鲁克创立和发展了现代管理学,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重视总结生产管理的实践,认为管理学如果只停留在基于假说基础上的演绎推理,就会丧失其生命活力,德鲁克的作品非常多,可谓著作等身,在这些作品中他将现代企业的管理实践经验做了最丰富的总结。泰勒、法约尔、梅奥和德鲁克等是迄今为止最富盛名也是贡献最大的管理学家。

传统管理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诞生了初级的管理学;第二阶段以梅奥提出“社会人”为标志,管理学开始关注企业中人的行为问题;第三个阶段诞生了大量的管理学家,这些管理学家不满足于前人的观点而进行了百家争鸣,从而形成了管理学领域的“丛林”;第四个阶段,管理学家们看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特征,试图通过创建新的管理学理论来应对管理实践的需要,然而,由于各个基础学科发展的限制,第四代管理学界只出现了一些零星的思想观点,并没有形成新的管理理论。

在管理学的第一个阶段,泰勒、法约尔是代表人物。泰勒认为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是由机器和工人的劳作搭配产生的,他从机器和工人方面研究了如何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效率,对于机器方面,泰勒基于精确的动作分析,对生产工具、生产条件、生产要求进行了标准化设置;对于工人方面,泰勒认为工厂要选用最优秀的工人,对劳动过程中的动作与时间进行量化分析,通过确定合理的工作量、工作程序,以及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掌握必要的工作方法,并且设计了有差别的记件工资制,最大程度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这样机器与工人之间就完美的结合起来了。泰勒管理学的目标就是提高个人生产效率最大化,他的管理方法确实使得工厂的效率提高了两到三成。法约尔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初级的一般管理原理,他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部分工作及其相互之间的衔接。法约尔是采矿技师出身,他在工厂曾经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当工厂濒临破产时,他临危受命担任该工厂的总经理,在担任领导职务的过程中法约尔深深体会到管理的重要性,他说:“对一个企业而言,一个管理能力不俗而技术上平庸的领导人一般要比一个技术上出色而管理能力平庸的领导人要有价值的多”。并且认为:“在处理工业、商业、政治、宗教或其他各方面的大小事务时,‘管理’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管理学的第二个阶段中,梅奥的霍桑实验纠正了前人“见物不见人”的缺陷,泰勒时代的管理学把人当作没有感情、感受和自主意识的机器,这种管理方法使得工人的反抗情绪非常大,所以泰勒的管理学曾经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企业中存在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要求“效率逻辑”,而非正式组织所要求的是“感情逻辑”,很好的弥补了泰勒管理学体系的不足。梅奥因此而提出了“社会的人”的模型,其管理学思想方法更偏重于心理学,对于管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是管理学界的大师,他的学术成果使得管理学的内容在最大程度上得到了丰富,大部分管理学家都是用分析的思路建立管理学,而他却与此相反,他认为与其用分析的方法建立出在实践中不好用的学院式管理学,还不如直接去整理和概括管理实践,这样从实践中来的经验经过总结和提炼后就可以反过来进一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所以,德鲁克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管理经验的总结,如《公司的概念》、《管理实践》和《有效的管理者》及《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都是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完成的。德鲁克的管理学思想非常丰富,包括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目标管理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自我管理思想、CEO管理思想等。

传统管理学的第三个阶段中,管理学界出现了众多学派,包括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系统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大致11个学派,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个时期产生了很多有真知灼见的管理学家,但是无论从理论的完备性还是从实践的效果上看,并没有出现像前两个时期那样的集大成管理学家。重要成果包括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莫尔斯和洛希的“超Y理论”,以及威廉·大内的“Z理论”,这些理论集中探讨了管理学中的人的模型的问题,也就是关于人性的基本假说,对于管理学的发展来说,这些探讨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管理学的发展就基于人的模型的不断科学化。“X理论”是与“经济人”假设非常相似的学说,它把人的观念水平设想的非常低,人就是贪图享乐、不愿意劳动的动物化的人,所以管理者必须用强制的手段迫使工人进行劳动;“Y理论”与“X理论”争锋相对,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人并不是天生厌恶劳动,人们有获得成就、主动承担和追求责任感的的自我意识。“超Y理论”认为并不存在一种普适的管理方法,因为管理方法必然由于组织性质、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不同而不同,这种理论打破了“X理论”和“Y理论”对于人的模型的单一性认识,开启了对于复杂化的人的模型的探讨。威廉·大内研究了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日本企业相互较量的历史,发现日本企业获胜的法宝是其企业先进的管理方式,他的“Z理论”以“社会人”假设作为人性分析的基础,认为企业组织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非常和谐的,企业应该重视人的尊严和价值,并与员工共甘苦、共命运。现行的管理学体系太庞杂,许多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晰,跟管理学的“丛林”时代有很大关系。

在传统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第四个阶段里,管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两个分支。其一是市场营销理论,其二是对智力资本管理的探讨,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非常迅速,而智力资本的管理理论则比较零碎,还处于直觉性的探讨阶段。托马斯·达文波特与劳伦斯·普鲁萨克合著的《营运知识——工商企业的知识管理》(1997)探讨了知识管理问题,并为知识管理学创建了一系列专用词语和概念,作者以英美各大跨国公司为例,研究了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如何管理和衡量自身的智力资产,并将无形的智力资产转化为有形的价值。彼德·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1990)认为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应该像人一样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圣吉认为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方法就是系统思考,即用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思维方式来解决个人的“学习智障”。安妮·布鲁金的《第三资源——智力资本及其管理》(1997)中认为,公司中最大的资本,就是继资本、劳动之后脱颖而出的‘第三资本’,即智力资本。然而以布鲁金为代表的新派管理学家并没有能够明确智力资本的范畴以及如何管理智力资本。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传统管理学当中,只有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学是比较完善的体系,其他管理学家只是在这个体系当中贡献了自己的思想观点,为管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鲜血液和动力。

二、 传统管理学理论的局限

任何一个科学体系,人们对它往往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满足实践的需求,二是满足该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继起性学术发展的要求。从应用角度看,传统管理学理论对传统企业是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的,传统企业是指以经营实物资本为主的企业。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传统管理学就有点捉襟见肘,其体系构成比较混乱,各个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也没有明晰,比如一般管理学、管理哲学、企业文化学、企业战略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理念学等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梳理就较为混乱。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举办了纪念泰勒发表《科学管理原理》10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管理学虽然历经百年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许多困境,学科内的一些基本问题仍然充满争议,管理学大量借鉴别的学科的发展成果,学者们认为这种行为造成了管理学自身的合法性问题,为了维护学科的合法性,许多学者致力于用逻辑演绎的方式建立概念体系完整、逻辑链条流畅的管理学理论,但是又引发另外一个致命性的问题,就是管理学的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更加不能满足现实中企业管理的需要。这些观点都说明现行的管理学体系还处于“前科学”的阶段。

现行的管理学正处在学派林立之中,这正是一个学科不成熟的表现,对此,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首先,在传统的管理学当中,德鲁克的管理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德鲁克的管理学体系实际上是“管理经验大全”,由此可以看出,传统管理学在实践当中有用的部分实际上是经过总结的管理经验部分,而不是理论部分。所以,传统管理学虽然在指导传统企业管理实践方面有一定成效,但这并不足以证明传统的管理学体系是完备的。

其次,在泰勒、法约尔的时代,产品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社会经济正在走向推销的时代,而传统管理学适合产品时代和推销时代,所以当时并没有显现出传统管理学的不合时宜。因为智力资本和概念信息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少,从统计概率上几乎可以忽略它们,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也比较低,企业雇员为了保住为数不多的工作机会即饭碗必然要忍受雇主的不友好态度。但是,这两个方面到了21世纪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当代产品大部分都包含概念信息,智力资本也成为现代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大部分的企业雇员也不会再接受传统的管理方式,所以,传统的管理学已经不能适应真正意义上的当代企业的管理实践,所以才会出现学者们所说的管理学在日益脱离管理实践的现象。

传统管理学理论之所以出现局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

首先,众所周知,用分析思路建立的管理学是建立在众多基础学科之上的,所以管理学的发展受到这些学科发展的制约,如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哲学中的一般哲学和边缘哲学对管理学理论的建立都有很大影响,一般哲学体系本身就有很多问题,而边缘哲学中人的模型探讨的又不清晰;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之外,大都不成体系;经济学也处在大变革的时期,之前的经济学流派都多少具有一些局限性。从基础学科的发展水平来看,管理学不能够建立也是情有可原和意料之中的事情。

其次,21世纪已经是智力资本和概念商品占主流的时代,传统的管理学并没有将这些范畴作为自身的研究对象,虽然安尼·布鲁金等人已经开始研究智力资本,但只是非自遣意识对于智力资本时代的直觉性感受,他们觉察到了新世纪到来之际管理学的对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管理学对于新的研究领域几乎到了完全失灵的地步,但是他们并不能提出管理智力资本的新的理论。概念信息产品的普及也是传统管理学没有认识到的,虽然当代的经济当中夹杂着一定量的传统经济,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具有竞争优势的还是概念信息产品,传统的产品已经不再是未来市场需求发展的趋势。从当下的电视广告来看,产品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质量、服务、价格等范畴,而更多的集中于产品所蕴含的理念、生活方式等。

综上所述,传统管理学体系对当代意义的企业是没有效力的。所以,传统管理学理论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全面的创新。

三、 传统管理学需要创新

伴随着第四次工业浪潮的来临,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在经济领域出现了重大变革,这就是智力资本的出现和概念信息商品的普及。智力资本已经占据了资本的核心地位,而概念信息产品也已经成为现代意义的产品的必然发展趋势,成为企业生产和营销成功的关键性因素。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的设备、成本、质量等领域转移到企业的人才领域,即企业是否能够吸引人才和保有人才。只有人才能够提供智力资本,只有人才能够创造出概念信息产品,所以,现代企业的灵魂是人才。企业是否能够吸引和保有人才的最根本途径在于是否能够设计恰当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只有高水平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才能吸引真正的人才。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待遇在物质文明相当发达的当下,已经不足够成为吸引人才的关键性因素了,因为但凡是人才,无论到哪里都会收到相当好的物质待遇,在满足了物质性要求之后,是否能够给予他们更高的精神追求和享受,就是企业真正应该重视的问题。

以海尔为例,它之所以能做大做强的原因是成功设计了公司的最高理念——产业报国。以张瑞敏为首的企业领导能够使这个理念成为所有员工在海尔工作最根本的动力来源,一旦员工从内心里认可这个理念,他们就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持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从而接受企业对于员工的高标准严要求,如“日事日毕,日清日高”,这样便解决了人才的保有和管理两个难题。

然而,传统的管理学理论对于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的研究并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管理的需求。对于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的研究很多,但是观点非常庞杂,相互之间又不尽相同,让人莫衷一是,从学理上讲,这些观点并不足以弥补传统管理学的体系缺陷,从实践上讲,传统管理学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完全失灵。而且,智力资本既不属于流动资本也不属于固定资本,所以,傅氏记账法基于传统的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记账方法也已过时。

所以,传统管理学急需进行理论创新,因为面对知识经济,从学理上管理学应该对其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从实践上应该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

参考文献:

[1] 陈佳贵.管理学百年与中国管理学创新发展[J].管理学动态,2013,(3):195-199.

[2] 纪光欣.和谐管理: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线——纪念弗雷德里克·泰勒逝世百年[J].中国工业评论,2015,(6):94-97.

[3] 杜鹏程,赵曙明.德鲁克经典管理思想解读——纪念德鲁克100周年诞辰暨德鲁克管理思想研讨会观点陈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11):1-10.

[4] 苗莉.管理学百年回顾与展望——第4届“管理学在中国”学术研讨会述评[J].管理学报,2012,(2):184-203.

[5] 高良谋,高静美.管理学的价值性困境:回顾、争鸣与评论[J].管理世界,2011,(1):145-167.

[6] 祝军.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阅读札记之四[J].北京成人教育,1998,(1):18-21.

[7] 赵罡,陈武,王学军.智力资本内涵及构成研究综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154-160.

[8] 朱瑜,王雁飞,蓝海林.智力资本理论研究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9):50-56.

[9] 官文娜.日本企业的信誉、员工忠诚于企业理论探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40-160.

[10] 谭劲松,王朝曦,谭燕.试论智力资本会计[J].会计研究,2001,(10):41-47.

[11] 程淑荣.评析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2] 李方勇.西方企业组织理论百年演变和发展综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作者简介:杨丽丽(1988-),女,汉族,山西省沁县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理论经济学。

收稿日期:2016-09-09。

作者:杨丽丽

第三篇: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需要和社工介入分析

摘 要: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落后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涌入。外来流动人口逐步增多,其子女的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本文以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心理需求,并从社工的角度探讨了几点干预措施,旨在更好地促进流动人口子女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社工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向城市。根据权威机构预测,预计2020年我国流动人口将接近3亿,与此同时流动子女数量逐步增加,各级政府公共服务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受父母流动性特征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面临较大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是否随父母流动可以将其子女分为以下两类: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1]。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健康状况难免受到负面影响;对于流动儿童来说,城市融入问题也会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众所周知,儿童的身体健康状况对于其成长意义重大。因此面对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带来的人口流动浪潮,开展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需要和社工介入分析,促进流动儿童更好的融入现有生活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情况

与留守儿童不同,流动儿童是城市化发展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我国公安部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将其定义为随父母在流入地居住半年以上的6-15岁儿童少年称为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家庭相比,流动儿童的家庭面临环境适应、工作稳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容易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心理不平衡、自卑和孤独感、自我纠正能力不强、身份认同危机等等[2]。

首先,流动人口子女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的现象。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根据地域的不同划分为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两大类。这种户籍管理制度导致了城市、农村之间的隔阂,受此影响,赴城市打工的流动人口难以享受到与城市人口同等的社会权利,比如養老、医疗、教育权利等等。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受父母户籍制度的影响,他们难以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的社会权利。流动人口子女在与城市居民子女对比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的心态,进而产生消极、嫉妒等负面情绪,长此以往,不利于流动人口子女的正常成长。

其次,流动人口子女容易出现自卑心和孤独感。流动人口难以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尽管作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贡献者,但是很难真正意义上融入城市社会生活,流动人口受到歧视的现象时有出现。在这样的环境下,流动人口子女也会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调查显示,城市学校中存在着教师、学生讨厌外来生的现象,极大伤害了流动人口子女的自尊心,进而产生自卑感。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流动人口子女学习条件大多一般,学习压力较大,一旦成绩不好时,容易出现自卑情绪。除此以外,流动人口子女人际关系较差,难以适应陌生的学习环境,因此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第三,流动人口子女自我纠正能力不强。所谓的自我纠正能力指的是遇到挫折或者困难时的自我调整能力,拥有良好自我纠正能力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但是对于部分流动人口子女来说,不公平待遇的出现会影响其自信心的建立,因此难以正常的与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交流,也难以获得朋辈群体的支持。此外,当流动人口子女在面对学业方面的难题时,往往会失去自信心。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子女缺乏相应的挫折教育,当出现困难时自我适应和自我调整能力欠佳,如果不能及时的给与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消极懒散等问题。

第四,流动人口子女面临身份认同危机。本文说的身份认同既包括个人认同,也包括社会认同。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接受了城市的生活,因此缺少了父母身上的乡土文化。但是对于城市来说,并没有完全接纳他们,对于流动人口子女“贴标签”的现象屡见不鲜,歧视流动人口子女的现象常有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人口子女的童年难免会形成阴影,并且难以认清自我。

2.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需求

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需求包括良好的自我调节、良好的亲子关系、朋辈群体和教师的认同以及社区归属感等,详细如下[3]。

首先,流动人口子女需要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环境,流动人口子女必须培养自身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当面对困境和压力时,能够有以积极的心态面对,通过自我纠正能力的提升,帮助自己更好的使用社会环境。比如,当面对同学的歧视的时候,能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心态,纠正因同学歧视带来的失落情绪。受社会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的影响,流动人口子女生活和学习时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难,因此提升自我调节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流动人口子女需要良好的亲子关系。对于流动人口子女来说,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其成长意义重大。但是,农民工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关爱子女,此外农民工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式欠妥,因此在多种因素的限制下,赴城市打工的农民工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效果往往欠佳。家庭教育意识淡薄,与子女之间的互动缺乏,子女难以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极大的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三,流动人口子女需要朋辈群体和教师的认同。部分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能够发展出自我意识。流动人口子女大多内心孤独,更渴望得到朋辈群体和老师的认同。对于这些孩子来说,教师和同学的看法对于自身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对自身身份的认同。除此以外,流动人口子女希望通过得到朋辈群体和教师的认同进而融入到新的集体中。但是现实状况往往不尽如人意。

第四,流动人口子女需要一定的社区归属感。所谓的社区指的是特定地理区域内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主体,社区内的人们有着密切的社会交往关系。通常情况下,在良好的社区中,人际关系往往呈现出互帮互助的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能够获得更大的支持,孩子也能健康的成长。但是对流动人口来说,在社区中居住时间不长,与社区内居民的生活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冲突,因此难以轻松的融入到社区环境中。流动人口子女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应该积极的参与社区活动,并逐步培养对社区的归属感。

3.社工介入分析

结合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情况以及心理诉求,下文从社工介入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几点改建策略[2-3]。

首先,从个案工作角度来看。有心理学家认为人具有通过自身的自然资源改变自己的能力。因此社工工作者在开展个案辅导的时候,应该深入挖掘案主的优势,利用其自身的优势解决实际问题。需要注意的是,社工工作人员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要善于倾听,并积极应用沟通技巧,减轻流动人口子女内心的冲突,最大程度上帮助这类人群融入到城市生活中,让他们得到朋辈群体以及社会的认可。

其次,从小组工作角度来看,在城市生活过程中,城市流动人口会遇到很多困难,将其组成小组进行干预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流动人口子女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经历,能够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并不孤单。对于社工工作人员来说,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通过有效的帮扶手段提升孩子们应对挫折和困难的能力。结合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实际特点,社工工作人员可以考虑在校内校外建立互助小组,增加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之间的了解。通过组内接触,打破城市儿童对流动儿童的固有偏见,并帮助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的生活习惯。可以看出,这种组内合作的方式能够达到互相帮助的目的。

第三,从社区工作角度开看,需要不断完善流动人口居住的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力度。从物质层次来说,社工工作人员应该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积极为流动人口子女争取相应的社会资源,最大程度上增加他们的社会福利。从精神层次来说,社工工作人员应该积极为流动人口子女创造良好的精神环境,采取多种手段增强流动人口子女与外界的互动交流,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区的活动中,提升社会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

4.结束语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社会发展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之而来的是农民工子女数量剧增,其心理健康和成长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文化教育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如城市融入度低、被歧视等仍然存在,不利于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对于社工工作人员来说,应该高度关注这一群体,在深刻认识流动人口子女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帮扶措施,充分挖掘流动人口子女的潜能,帮助其培养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提升朋辈群体、教师的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本文针对流动人口子女心理实际需求,从社工介入分析的角度探讨了几点改进策略,旨在满足这类人群的心理需求,并帮助其融入到城市生活中,进而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梁谨恋. "全人、全家、全校":学校社工嵌入之道——基于重庆BJ小学的项目实践[J]. 中国社会工作, 2019, 364(04):40-41.

[2] 梁丽莹. 解决随迁子女心理问题的有效策略[J]. 当代家庭教育, 2019, 000(008):6-7.

[3] 唐丹, 薛煜. 流动人口生育年齡对其子女随迁机会的影响[J]. 人口学刊, 2019, 41(02):57-69.

作者:成嫣雯

第四篇:骨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需要注意什么

骨外科病人最常见的治疗手段就是手术,一般骨外科病人都是因为意外受伤而必须住院接受手术治疗,这时病人的心理往往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一些病人担心自己会从此以后变成残疾,影响以后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但是,对于骨外科病人手术后的康复来说,保持一个愉悦的心情非常的重要。所以,骨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工作十分的重要,那么骨外科手术病人心理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一、新入院病人的心理护理

如果病人是因为车祸意外造成骨头受伤时,很可能病人的神志已經不清醒,但是这时病人的生存欲望一般比较强烈。这一类病人在刚入院时,因为病痛的折磨可能对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十分的不配合。护理人员一般都会十分耐心的安慰和劝解病人,为了把握住最佳的治疗时机,病人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积极配合治疗。另外,刚入院的骨外科病人,对医院的环境还十分的陌生,再加之需要手术,一般病人都会感觉得十分的恐惧和焦虑,这时,病人要相信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生的专业性,尽量让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建立起手术成功的自信心。

二、骨外科病人手术前的心理护理需要注意哪些?

骨外科病人在做手术前,往往对手术的效果十分的担心,害怕手术不成功,留下残疾,害怕手术后引发各种并发症等。病人在做手术前医生和护理人员都会为病人详细介绍整个手术的方案、术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以及手术效果等。病人应该认真、耐心倾听。如果有任何的疑问,应该及时与医生或者护理人员进行沟通,在护理人员的引导下,缓解不稳定的情绪,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逐渐的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从而积极配合手术治疗。

三、做好择期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

一些需要择期手术的骨外科病人,通常会因为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而出现更加比较复杂的心理,这类病人的情绪一般都比较低落,对手术比较担心。这时,护理人员都会通过自身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开导病人,病人一定要积极的接受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逐渐的建立起手术安全感。

四、骨外科病人手术后心理护理需要注意什么

在做完骨外科手术后,病人受伤的部位可能会感觉疼痛或者不舒服,并且身体不能像以前一样活动自如,这时病人往往会对手术的效果、术后的恢复十分的担心,一些病人还会出现烦躁不安的情绪。所以,一定要做好骨外科病人手术后心理护理,病人可以多与医生之间交流和沟通,以此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手术效果和术后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在医生的鼓励下积极配合术后的康复训练。

很多骨外科病人在手术后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可能恢复健康,如果手术成功,术后病人积极配合做康复训练,受伤部位是可以像以前一样活动自如的。所以,病人在做完手术一段时间后,如果受伤部位依然无法自由活动的话,也要坚持积极配合医院的术后康复训练,以此尽早康复。

五、骨外科病人出院后的心理护理

骨外科病人在做完手术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出院回家疗养。病人在出院前,应该积极的与医生和护理人员交流和沟通,全面的了解出院回家后,在心理护理和其他护理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一些骨外科病人在手术出院后,通常会出现一些比较特殊的心理,病人很可能会因为受伤部位迟迟没有恢复以前的健康状态,而对手术的成功性和效果产生怀疑,而这种担忧和特殊的心理会致使病人放弃康复训练,最终将导致病人措施术后康复的最佳时机。所以,骨外科病人手术出院时,一定要认真听医生的建议和出院后各项护理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温馨提示:

骨外科病人在做手术前、手术后和出院后通常都会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所以,非常有必要做好骨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病人应该在医生和护理人员的指导和帮助下,逐渐的缓解自身恐惧和烦躁的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这对手术的成功和术后的康复十分的重要。

作者:张群

第五篇:职校生心理需要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 要 采用自编“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调查686名职校生,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表现需要和爱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在认知需要方面、表现需要方面和实现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认知需要方面,专业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文科类和理工类学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初中毕业于城区学校或者农村中学等人口学变量对于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均没有显著性影响。学校应从积极职业教育的理念出发,采取针对性强、高效适当的心理教育举措,以促使职校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 职校生;心理需要;性别差异;年级差异

处于青少年时期的职校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人群,其心理需要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强,变化性大。全面了解学生心理需要特点,把握学生心理需要发展的趋势,就可以引导职校生为满足心理需要而采取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自身的行为。本研究采用自编“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对在读职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试图把握其心理需要的基本特点,并提出针对性强、高效适当的心理教育举措。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某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800份,回收问卷741份,回收有效问卷686份,回收有效率为85.75%。有效被试的基本信息分布如下:从年级看,一年级512人,二年级42人,三年级132人;从性别看,男生306人,女生380人;从专业看,文科类174人,理工类437人,艺术类75人;从是否独生子女看,独生子女551人,非独生子女135人;从是否担任学生干部看,学生干部259人,非学生干部427人;从初中毕业学校看,农村初中436人,城区初中250人。

在参考相关研究成果[1]的基础上,自编“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问卷”作为本研究的工具。该问卷共计60个调查项目,主要调查职校生的认知需要、表现需要、理解及情绪调节的需要、爱的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人际沟通需要、独立的需要、承认需要、实现需要等9个因子。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计分制,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因子均分及项目总均分可以反映职校生心理需要的程度等级。经检验,本问卷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82,说明其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经专家判定,本问卷效度较高,可以作为职校生心理需要调查研究之用。研究者担任主试,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给予被试足够的时间答卷。在回收的问卷中筛选有效问卷采用SPSS for Win17.0软件包处理分析数据。

二、研究结果

(一)职校生心理需要总体状况

由表1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均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实现需要、认知需要、独立需要、人际沟通需要、支配及自我控制需要、承认需要、表现需要、爱的需要、理解及情绪调节需要。心理需要总均分为3.3448,处于中等水平。从标准差的角度来看,实现需要、承认需要、爱的需要的变异性更大,说明在这三种需要方面,职校生个体差异较大。

(二)性别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2可知,职校生在表现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非常显著地高于女生(p=0.009<0.01);在爱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显著地高于女生(p=0.017<0.05)。在其他因子和总分方面,男女生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年级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3可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3<0.01)。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p<0.022),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0.005),二、三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职校生在表现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9<0.05),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其他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职校生在实现需要方面,年级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1<0.01)。经事后q检验,一年级显著高于二年级(p<.022),一年级显著高于三年级(p<.001),二、三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四)专业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4可知,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专业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48<0.05)。经事后q检验,在认知需要方面,文科类职校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职校生(p<0.018),理工类职校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职校生(p<0.024)。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均不存在专业间的显著性差异。

(五)职校生心理需求是否为独生子女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5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六)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6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的均分之间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七)初中毕业学校之间差异比较结果

由表7可知,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各因子和总分上,初中毕业于城区学校与毕业于农村学校的职校生的都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分析与讨论

(一)职校生心理需要总体状况的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心理需要各因子均分排列前四的依次为实现需要、认知需要、独立需要和人际沟通需要。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当代职校生心理需要是积极向上的,主要表现在:求知欲较强烈,希望不断提升自己的竞争力,毕业后能找到适合的、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寻求自我发展,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追求独立,希望父母、师长和同学把自己作为成年人看待,力争独立解决问题;希望自己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注重友情,学会沟通,希望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充分认识学生积极的自我实现和认知需要,满足其求知欲,激发其学习兴趣,强化技能训练,促使职校生学会学习,引导职校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会对自己的人生发展负责;要充分把握职校生的独立需要,强化职校生青春期心理教育工作,帮助其正确处理独立与依赖的关系,促进职校生学会独立;要重视职校生的人际沟通需要,应开设“人际交往心理学”选修课,不断提升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二)职校生心理需要性别差异比较结果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表现需要和爱的需要因子上,男生的均分都显著地高于女生。这一结果说明职校男生比女生更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得到同龄人的佩服,在同学中有更高的威信,希望自己成为别人关注的焦点;职校男生比女生更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同学的友爱以及异性的情爱。因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要对不同性别的学生要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加强学校的心理教育工作,不断完善职校生人格特征;要丰富校外活动和课外活动,以竞赛促发展,坚持不懈地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学生表现自我提供良好的平台;可开设“爱情心理学”选修课,使职校生对于诸如亲爱、友爱和情爱有更理性而清醒的认识,提升学生爱的能力和爱的责任感。

(三)职校生心理需要年级差异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一年级的均分显著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在表现需要方面,一年级均分显著高于三年级;在实现需要方面,一年级均分显著高于二年级、三年级。在其他因子和总分上年级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究其原因,可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一年级职校生刚刚升入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对于未来有期待,有梦想,有比较强烈认知需要;其二,一年级职校生刚刚融入新的集体共同生活,他们希望自己能有新的起点,有比较强烈的表现需要;其三,一年级职校生初入职业学校,校方一般会安排新生入学教育,有意识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的志向。为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基础课程教学、专业课程教学以及专业见习和实习中,自始至终都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做中学”,不断提升他们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尽可能减少其习得无助感,以满足自身的认知需要;二是结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不断丰富职校生的校园生活和校外活动,尽量让每位职校生都有展现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的机会,以激发和满足其表现需要;三是强化职校生的生涯教育,树立恰当的职业理想,提高职业成熟度,破解其职业决策困难,提升其职业适应性,激励学生敢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最大程度满足其实现需要;四是开展全程化的职业咨询,职业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注重职校生的职业咨询,广泛开展职业规划咨询、职业信息咨询、职业技能培养、职业心理咨询、职业决策能力培养、创业意识能力培养[2],使职校生在整个学习期间能为职业生涯做好全面而充分的准备,以满足其各种积极向上的职业心理需要。

(四)职校生心理需要专业差异比较结果分析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职校生在认知需要方面,文科类和理工类学生的均分显著高于艺术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艺术类职校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另一方面是艺术类职校生的专业技能也不突出,市场竞争力不强,导致其认知需要更低。为此,基于积极职业教育理念,职业学校s 相对淡化艺术类职校生文化课考试的功用,改革教学评价机制,重视过程性评价,促进艺术类学生自我成长;有针对性地加强艺术类职校生的专业技能训练,特别要抓紧抓实艺术类职校生见习、实习工作,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直接感受到成功的体验,提升专业自信心。

(五)其他人口学变量差异比较结果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初中毕业于城区学校或者农村中学等人口学变量对于职校生的心理需要均没有显著性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通过中考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年龄特征相仿,文化课基础相当,人生阅历相同,家庭背景相似,心理需要相近;另一方面,现代信息传播迅速,城乡之间差异日益变小,职校生沟通途径广泛,相互影响更甚,从众心理明显,心理需要趋同。为此,职业学校开展的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要符合职校生的年龄特征,遵循其心理发展的规律,树立“全人化” 教育理念,开展“全人化取向的教学活动”,提升“全人化取向的教师素养”,使职校生“从求知中得到快乐,在学习中健康成长,在生活中准备生活”[3],满足职校生多样化的心理需要,促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涂洪涛.高中生心理需要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大学,2007.

[2]方翰青.高校职业咨询的设计与操作[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132-136.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三化取向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22-29.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psychological needs; gender differences; grade difference

作者:陈同清

上一篇: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论文下一篇:修改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