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体系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高职语文课程的处境十分尴尬,高职语文教材的现实状况令人忧虑。本文分析了高职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语文;教材建设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语文教材体系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材体系管理论文 篇1:

复述的教学定位与落地

摘要:复述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内化、重组表达,不同于记忆和背诵,不只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思维过程,在统编教材中被提到了语文要素的重要地位。复述教学如何定位与落地?要紧扣课标和教材,细化复述学习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多元支架,降低复述学习难度;综合多维度的评价,提升复述学习效果。

关键词:复述;教学定位;教学落实

复述,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体系中不是一个新概念,一直被定位为学生必须习得的一种能力。但回看以前的课堂教学,“复述”总是被忽视。虽然课后习题有明确的要求,可能是因为比较泛化、缺少方法等原因,教师常常视而不见,最多是课末布置一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让复述成了可有可无的学习任务。也有教师可能有这样的意识,但具体操作时也只是浅尝辄止。

自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全面推行后,复述不仅被列为语文要素之一,还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中以各种形式出现达50余次之多。如此高频出现,可见复述已被列为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能力之一。教学中,复述要素该如何定位并落地?笔者做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一、关于“复述”的认识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给“复述”的一项定义是:“语文教学上指学生把读物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出来,是教学方法之一。”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语文园地》中强调“复述不是背诵文章,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故事内容讲出来”。的确如此,背诵的基础是记忆,是对阅读材料的重复再现。复述的基础是思维,是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内化、重组表达。复述富有创造性,能把记忆、思考、表达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

复述可分为重复性复述和改造性复述两大类。重复性复述又分为详细复述和摘要复述。详细复述要尽量完整地保留原作的观点、情节或内容,不改变原作中材料的顺序;摘要复述要根据要求截取主要观点、主要情节或内容。改造性复述就是转述。转述是要求改变原作结构、顺序、角度或表现方法的复述。它又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一种是概括性转述,它要求删去次要的、解释性的和修饰性的内容,并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抽象,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组织和概括;一种是改编性转述,要求对原作进行创造性的改编。

二、复述的教学定位

(一)强调训练梯度

复述,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语文要素,被分散在各年级、各单元之中。教材中明确将复述列为语文要素共三次,分别是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和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年级首次提出复述的概念,要求学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进行复述”,指向的是详细复述,要求忠实于原文,主要还是基于记忆的表达训练。四年级则要求学生“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也就是摘要复述,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思维要求,需要学生对原文进行精选和删减。而五年级要求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内化,进阶到创造、重组,属于改造性复述。

(二)依托课后习题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鲜明地体现编者意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训练点。

叙事性文本是复述训练的主要载体。二年级教材以童话居多,适量编入了寓言、名人故事等,课后习题指向复述的共有20余次,是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内化语言的主要载体。其中,《小蝌蚪找妈妈》的课后习题“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片连起来,再讲一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是整个教材体系中第一次提出和复述有关的要求,即借助图片讲故事。三年级上册教材中,课后习题指向复述的共5次,下册教材除以复述为语文要素的第八单元外共安排了4次。四年級上册教材中除同样以复述为语文要素的第八单元外,第四单元也涉及复述能力的训练。五年级上册有以复述为语文要素的第三单元。五年级下册和六年级上册也分别安排了4次复述叙事性文本的训练要求。可以说,在整个统编教材体系中,复述训练几乎是一以贯之的。

除叙事性文本外,说明性文本的课后习题也提出了复述训练的要求。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琥珀》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飞向蓝天的恐龙》则要求学生把自己当作解说员,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这也是对上册教材“简要复述”的巩固和延续。

(三)搭建多元支架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为复述的教和学提供了支架。好的支架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方法和过程的统一,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方向指引、方法指导等诸多效能。教材编者为落实复述这个语文要素,搭建的支架有很多。二年级几乎每次练习都有,三、四年级从形象支架渐渐转变为抽象支架,而到了高年级则以小标题提示为主。

当仅凭教材中的支架无法给学生足够、完整的支撑时,就需要教师遵循学理,结合教材现有的支架形式进行融通或进阶设计,为学生搭建更加行之有效的复述支架。

三、复述的教学落实

(一)紧扣课标和教材,细化复述学习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曾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设定希望达到的目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紧扣课标和教材中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复述要求,细化教学目标。例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为“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第一篇精读课文《猎人海力布》意在让学生选择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对故事进行转述,主要是基于视角的转换对内容进行重构。第二篇精读课文《牛郎织女(一)》则是让学生进行补白式的改造性复述。这种补白,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要在遵循原文的情感、价值基调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面对教材提出的不同要求,教师对两篇课文的复述目标设置要有所区分和细化。

在设定教学目标时,还要兼顾学段目标、单元目标,找准起始点和落脚点,不拔高要求,也不简单重复。

(二)创造性地运用多元支架,降低复述学习难度

教师可以教材提供的支架为基础,创设更多元、更科学、更精确的支架。支架的有效使用,能够帮助学生降低复述学习的难度,使学生逐渐消除对复述的畏难情绪。

如四年级上册《西门豹治邺》的一道课后习题“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简要复述课文:()()兴修水利”,意在将文本分成三部分,给每一部分列出四字的小标题。此单元语文要素为“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简要复述此文,即在三部分之间有所侧重——第一、第三部分可以一带而过,重点复述西门豹是如何惩治巫婆和官吏的。四年级学生因遇到新旧教材的衔接问题,在重点复述方面需要一个能起到更大帮扶作用的支架。教学设计时,笔者抓住起到重要作用的关键词句,重点帮助学生感悟西门豹将计就计这个办法的高明之处;再把这些关键词列入表格式支架(見表1),便能帮助学生轻松复述。

(三)综合多维度的评价,提升复述学习效果

评价具有诊断、反馈和激励等功能。在看似枯燥的复述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互动性,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培养学生专注倾听和思考的习惯,提升学生的复述学习效果。

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牛郎织女(一)》这篇神话故事,要求学生进行补白式的改造性复述。其难点在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故事情境相距甚远,补白的情节往往忽视情境感以及故事的价值基调;有了情节的创造想象,又很难贴合神话故事口语化、大量使用叠词的语言特色。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展开针对整体情节的补充想象,再请其他学生评价。学生在生生互评中意识到,尽管是想象也一定要符合牛郎的生活背景和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再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情节,请学生详细复述。在实施评价时,引导学生注意语言的口语化,多使用叠词,要做到绘声绘色。最后,让学生以两人为小组进行复述表演的创作。教师用表格的形式量化前两步总结的评价标准,再补充表演的评价标准。这样,学生在复述时可以此为标准,精益求精。在最后的展示评价环节,评价者能有理有据地点评,学生的复述学习效果也能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何捷.复述在统编教材中的教学定位与进阶[J].小学语文教学,2019(16).

[2] 陈健平.复述教学的目标定位与实施路径[J].广西教育,2021(13).

[3] 金海霞.第二学段复述教学支架的优化[J].教学与管理,2020(2).

[4] 曾跃祺.指导学生复述课文之方法浅谈[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6(7).

*本文系江苏省无锡市教育学会“十三五”教育科研立项课题“学科育人导向下教学设计改进的循证研究”(批准号:XH202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李晓娟

语文教材体系管理论文 篇2:

关于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的思考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高职语文课程的处境十分尴尬,高职语文教材的现实状况令人忧虑。本文分析了高职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加强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高职语文 ;教材建设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问题也被提上日程。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颁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教材建设的若干意见》(教高司[2000119号),提出了“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编写、出版500本左右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的目标。2002年教育部确定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将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纳入其中。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语文教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高职语文教材的现实状况仍然令人十分忧虑。解决高职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高职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高职语文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尴尬处境导致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步履维艰

目前,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处境十分尴尬。很多人认为职业院校培养的是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教学上应该重视专业课的教学,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而语文作为一门传统的人文学科,却长期以来处于边缘位置,其地位和作用受到种种冲击和怀疑。近年来大部分高职院校根本不开设语文课程。极少数开设语文课程的高职院校中, 此类课程也往往课时少且常常被挤占。高职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如此尴尬的处境,导致高职语文教材建设步履维艰。

(二)高职语文课程开设复杂,教材使用杂乱

目前高职院校语文课程的开设基本上有四种情况:(1)有的高职院校重视提高学生的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把《大学语文》或《应用文写作》作为公共基础课开设。(2)有的高职院校强调专业对口要求, 针对不同的专业分别开设《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和《演讲与口才》等课程。(3)有的高职院校不分专业把《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和《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作为选修课开设。(4)有的高职院校强调学制短、专业课程繁多而根本不开语文类课程。 高职院校语文教材的使用基本有两种情况:有的高职院校采用全国通用的几种大学语文教材, 比如徐中玉等主编的《大学语文》;有的高职院校采用各自省份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些教材无论在体例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际上缺乏真正的权威性。高职院校语文课程开设的四种情况和教材使用的两种情况让人感觉高职语文教材杂乱如麻,在教学实践中难以操作。

(三)高职语文教材内容雷同、陈旧

尽管高职教育发展很快,但高职语文教材内容雷同、陈旧的现象仍十分严重。(1)目前所编的高职语文教材,在所选范文上, 常常与中学语文雷同或与本科院校教材选文雷同,学生不感兴趣。(2)高职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年代久远者多的作品多,而有关新技术、新观点的选文则很少。这与当代多色调、快节奏的生活主旋律极不协调。(3)从现行高职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一般是分为几大部分,或以模块的方式出现,基本上还是沿用选取范文编写的方式,这样的体例与中学语文课本处于同一个层次上,没有体现出高职的特色。

(四)高职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

高职语文教材针对性不强的现象十分明显:(1)目前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语文教材都是由一些重点大学的教师组织编写出来的,其适应对象是大学本科生,职业性特点并不突出,这样的教材并不完全适合高职院校使用。(2)现行高职语文教材大多注意语文学科的共性,忽略了不同专业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未来各种不同职业的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而现行的高职语文教材大多都是各个专业通用类教材,忽略了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特征,忽略了不同专业学生所需语文学科内容的不同。(3)近年来教育部虽然组织编写了一些高职院校专用的应用写作教材,但理论论述居多,实际指导偏少,特别是教材中重文学写作轻应用文写作,与学生将来的就业需要严重脱节。(4)高职语文教材罗列、陈述知识较多,而设计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操作性不强。

二、加强高职语文教材建设的措施

“语文教材是语文教育的一个机制,任何教学思想、教学主张、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材去实施的,没有好的语文教材一切都无从谈起。”为了充分发挥高职语文教材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加强高职语文教材建设。

(一)充分认识高职语文的基础性地位,合理开设语文课程

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倡议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广泛响应,全国各高校开始设立大学语文课程,其目的有四: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传承传统文化精髓;提倡精神文明;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今天看来,这四点与当今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对高职院校学生同样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可见,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充分认识高职语文的基础性地位,合理开设语文课程十分重要。

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基本要求是具备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应用文章的写作能力。然而,从现行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离这个基本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高职院校要适应市场需求,就必须站在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上,立足院校实际,确定课程类型,合理开设语文课程。首先,从总体上讲,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要好一些,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语言修养、文章写作、口语交际等能力要求较高,在文科类或经济类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应该是必修课。而在工科类的高职院校中,语文课程可以作为必选课( 或考查课)安排以补偿理工科类学生的文学素养。其次,在课时的设置上,一般文史类、经管类专业以每周4学时,总学时72为宜;理工类专业以每周3学时,总学时54为宜。另外根据院校实际和各专业实际,可以灵活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外实习之间的比例,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实训演练。

(二)构建教材内容模块,创新教材编排体例

高职院校除了具有普通高等学校的共性外,还有自己专业领域的个性即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高职语文教材不能只套用高中语文或本科院校的语文教材体例,而应与专业相结合,构建教材内容模块,创新教材编排体例。

首先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写,既要考虑语文技能的内容,如口语交际、应用文写作等,还要包括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内容,如文学欣赏等。其次,为了避免文化与专业脱离的问题和重此轻彼的弊端,高职语文教材的编制要突破原来以“大学语文”、“应用文”、“文学欣赏”等课程分类的框架,构建适应个人发展和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即以岗位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前提,根据岗位能力模块的要求将文化课与专业课重新组合,构建“口语交流”、“汉字书写”、“应用文写作”、“文学欣赏” 等内容模块,形成横向综合的课程结构,并对内容模块的具体细节作详细说明。如在“应用文写作”模块中,不同专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专业特点,选出本专业需要学习的应用文体,而且因各文体之间还有许多相通之处,学生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学过的内容举一反三。这样既节省了的时间,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应聘做好多方面准备。

(三)突出针对性、强调适用性,选择教材内容

在高职课程体系中,高职语文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重要。突出针对性和适用性,强调对高职学生语文技能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是高职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

1.针对性

主要是三个方面:首先高职大学语文教材范文的编选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需要和认识规律,针对时代特点。在教材编写过程,教材编写者要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不能往往从自己的经验和需要出发,以自己的眼光和喜好来选课文,因为实际上,“并非所有的名家名篇对所有学生都能够产生吸引力的;有没有吸引力,要看它们对学生来说是否有意义;而意义的存在不是纯客观的,而是由学生的主观感觉来决定的”;其次,选文要能融合现代意识,能反映时代的进步和时代的精神,如当今人类普遍关注的和平问题、资源问题、环保问题、科技发展问题等,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反映出先进文化,反映具有时代特点的新观点,让高职学生接受新思想,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念。

2.实用性

高职语文教材范文要贴近社会生活,高职学生面临就业的挑战,语文教材内容就应该考虑到让学生了解社会,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对准岗位能力的需要侧重于规范和提高。就高职生语文技能的培养而言,主要是指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如阅读重在提高欣赏能力,写作重在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常见的公文重在格式的规范和技巧的应用。高职语文课程只有将语言交际样式和技能的学习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突出、强化语言交际技能的学练,才能切合学生的就业实际,满足生产现场对高职生语文技能的要求。而就高职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而言,高职语文教材要精炼,观点要严谨,这样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人文素材,着力于传统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情操的教育,让语文教育为学生终身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置教学实践

高职语文教材要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适合各种层次和水平的教师,因此,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设置教学实践,突出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尤其重要。这样,在保证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教师和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而且可以自主安排与设计,为学生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

由于目前没有可以通用的高职语文教材,教师可以根据各专业学生的专业爱好及需要有意识地把上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即在选材上注重与专业相结合,或在授课内容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或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或在布置作业上注意与专业相结合。如高职写作课以“必需、够用”为度,可以有选择地重点安排一些实用文体的写作,如求职信、总结、计划、合同、广告词、起诉书等。同时,还可以结合课题,走出课堂,讲解“考察报告”和“市场调研报告”的不同,指导学生观察社会、提炼观点、形成文字、加以讲评等。这种切合学生实际与他们就业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不仅有利于突出高职语文教学的专业特色,而且学生学起来也兴趣盎然。

随着当今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与逐渐成熟,巩固高职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地位,解决高职语文教材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高职语文教材建设健康发展仍将任重而道远。

作者:李 梅

语文教材体系管理论文 篇3:

中新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比较初探

摘 要: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师教学的凭借,是连接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更是落实课程标准的具体精神,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我们语文教材是由“助读系统”“选文系统”“知识系统”以及“练习系统”四部分组成的。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然而,教材的课后练习作为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材;“练习系统”

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对于深化和巩固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行有效的语言运用;进行系统的语文能力的训练以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练习系统”的定义

语文教材的“练习系统”主要是包括了每一篇课文的预习提示、文选后的思考练习题以及配套的单元练习题。这些习题在于帮助学生进行有序的语文训练提供了场所。由于“练习系统”在语文教材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从侧面可以反应出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沿革,通过探讨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发展,其目的在于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前人的对语文教育的认识的过程,另一方面为我们的今后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编制和使用提供一些启示。

二、中国、新加坡教材“练习系统”对比价值

第一,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在我国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我国练习题在编制和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进行中国、新加坡“练习系统”对比有利于吸纳新加坡华文教材“练习系统”编写的经验,通过对它们教材练习课后习题编写的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为我们所用。

第二,教育是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规格的人才,国强必先教育强。通过两国教材练习系统的对比分析,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打破传统闭塞的教育体系,使我国教材的编写者认识教材编写尤其是练习系统存在的不足,并指出现代语文教育教材发展的趋势,更好的推进我国语文教材的变革与发展,从而更好的推进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基本职能和终身教育发展的理念。

第三,通过促进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的变革,加深我国对语文教育认识、优化、推进语文课程改革,促进母语教育和谐的发展。

三、中国、新加坡“练习系统”系统结构的对比分析

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结构设计特点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直接体现。因此,“练习系统”也处处体现新课标的课程理念。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存在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统一。人教版语文教材在“练习系统”设计的时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特点。其“练习系统”在设计的时候通过设计“读读写写”板块来务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课文,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生活的感悟,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

第二,契合时代的发展,注重提高学生核心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基础教育发改委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名词,核心素养是在语文素养基础上人类生存最为核心的品质与素养。核心素养的诠释则展示了全面发展。新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不仅仅在选文系统方面做了很大的调整,也将以往课后的习题“研讨与练习”改为“思考探究”以及“积累拓展”,这样的改名不仅仅是名词术语的翻新,而是整个内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开始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注重学生的发现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新加坡名创版初中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结构设计特点

第一,题目设置相对较少且简单,形式多样。新加坡由于文化、地域以及历史等诸多因素。华文教材的“练习系统”在编制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以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社会以及语言习得的心里规律,与大陆人教版语文教材“练习系统”相比,题目内容相对较少并且形式多样。

第二,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多资讯科技。根据新加坡课程标准中关于新加坡华文课程的特点明确要求要结合资讯科技强化华文教学。中学华文课程标准要重视与资讯科技相互结合,系统的规划教学目标。

四、中国、新加坡语文教材练习系统对比分析的启迪

1.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由于素质教育的不断的提倡,我国经历一轮又一轮的课改,由以往重视工具性的知识转向重视人文性,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更加重视学生人文性的发展,忽视了学生语言的训练。工具性是我国语言文字的本质属性,因此教材“练习系统”在编制习题的时候应该找准学生语言训练点,设计练习题。此外在设计思考练习题的时候,需要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互融合,促进读写结合。写作在语文教材中设计是比较少的,通常是设置在单元之后。针对每一篇课文之后阅读与写作的链接的题目是相对比较少的,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因此,课后习题在编制的时候可以以课文内容作为习作素材,把语言形式的运用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2.重视通用能力的培养

通用能力指的是在一切领域中可以发挥作用的能力。虽然在课程标准的目标上,中新语文课程都注重学生通用能力的发展,但是相比较新加坡而言,在课后练习题编制的时候对学生的通用能力的发展是比较缺乏。我国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的练习题在设计的时候,比较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搜集处理信息、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与合作能力的习得都缺乏系统的题目。然而新加坡名创版的华文教材所主张的通用能力是华文课程的三大目标之一。因此,新加坡名创版的华文教材在设计习题的时候更加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借助资讯科技进行学习能力”和“社交技能与情绪管理能力”。因此,我国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在练习题设计的时候要更加注重培養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在内的通用能力。

虽然两个国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两个国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华语为第二语言的新加坡在进行教材的“练习系统”在编写的时候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新加坡的“练习系统”在题目设计考虑到学生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注重设计情境化的题目,侧重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注重资讯科技的引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我国的人教版教材在“练习系统”编制的时候注意语文基础知识的巩固,这是新加坡在进行华文教材“练习系统”编制的时候需要尤为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王兵.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解读——兼与2002年课程标注比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5.

[3]冯雯.中新语文教材练习系统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和名创版中文教材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7.

作者简介

冯雯(1992—),女,汉族,籍贯:河南新乡;硕士,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方向)。

王丽莹(1992—),女,汉族,籍贯:河南新乡;学士。

作者:冯雯 王丽莹

上一篇:社区文化活动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行政复议释明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