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高校电气工程论文

2022-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办学定位和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方式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广西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探讨从“新建”向“新型”转变,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建本科高校电气工程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建本科高校电气工程论文 篇1:

现代学徒制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流本科教育和办学声誉的启示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主要分为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全新筹建两大类。绝大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现代学徒制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措施,值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习和借鉴,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从而为一流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的提升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 现代学徒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一流本科教育;办学声誉

2014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制订了工作方案。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地方新建本科高校主要分为高职高专院校升格、全新筹建两大类。绝大多数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应用型本科[1]。现代学徒制是实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现代学徒制强调的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要求,与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具有相似之处。鉴于此,笔者结合所在的贵州理工学院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首先论述一流本科教育质量和大学办学声誉的辩证关系,然后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角度对如何提升一流本科教育质量和大学办学声誉进行探讨。

一、一流本科教育质量和大学办学声誉的辩证关系

质量和声誉有着共同的理论渊源和立论基础,体现了大学的追求和信念。现代大学从最初的行会制度,发展到现今具有公共产品属性的高等教育场所,其知识生产、技术转化、文化传播等构成了大学公共性的基本维度,大学本身就应该是社会的开放式场所,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初心[2]。声誉是一种特殊的无形资产,声誉的特殊性在于其既能贬值也能升值。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大学办学声誉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3][4]。由于作为行会组织的大学具有鲜明的社会功能,既然身处社会并受到大众的高度关注,那么“声誉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高校的基本职能来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都和社会息息相关,每一项职能行使得好与坏,都能够影响到大学的办学声誉。教育界和学术界普遍认为,本科教育为“根”,人才培养是“本”,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设一流学科、一流大学的核心任务和重要基础[5][6]。由于地方高等院校与地方有着天然的关系,因此扎根地方办学,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就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赢得社会尊重、塑造良好办学声誉的有效途径。

(一)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内涵实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提出了新论断,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就是社会大众对优质高等教育的期待和相对滞后的高校事业改革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可以理解为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时代性的迫切要求。

在强调本科教育质量方面,以英国为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英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实施一系列改革政策,关于本科教育质量的讨论逐渐受到英国社会的关注。这一时期的代表性事件是,英国政府于1984年6月发布雷诺兹报告和新的学术标准,正式将质量保障体系引入到大学[7]。英国社会大众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学生规模的扩张与公共资源的矛盾;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矛盾;效率与质量的矛盾。在重塑本科教育价值方面,以美国为例,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高校开始重新审视本科教育的质量问题。麻省理工学院在2013年发布的《麻省理工学院教育的未来》中提出,要积极拓展新的本科教学方法,探索模块化教学以及在线和混合教学模式。斯坦福大学在2014年发布的《斯坦福2025战略计划》中强调“能力第一、知识第二”的办学理念,提出要按照学生的学习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科学分析、社会探究、道德与伦理推理等多个学习中心。

作为大学办学主体的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一流的导向,才能真正惠及大众。笔者认为,所谓的一流本科教育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标准,但是可以根据学校办学层次的定位,提出可评价、可操作的评估尺度。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同样具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化办学等基本职能,但是应该首先瞄准的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以在体现职能时,通常带有鲜明的区域特色。现代学徒制中强调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管理、考试评价、学生教育管理、招生与招工,以及师资配备、保障措施等内容,都与行业企业需求紧密相关[8]。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如果能夠把学科专业真正建在行业领域中或者产业链条上,就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体现自身办学价值。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本科教育应该首先聚焦为区域培养一流的人才,为区域提供一流的科研服务,立足地方打造一流的国际化办学环境,这里的“一流”具有相对性,不是要和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去对比,而是在服务地方需求的进程中不断将自身的特色教育教学转化为比较优势和办学竞争力,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这样的本科教育就可以称之为“一流的本科教育”。

(二)大学办学声誉是一流本科教育质量的外在体现

通常提到一流本科教育、一流学科、一流大学,都会把学科、专业、平台、团队、课程、认证等因素包含其中,但往往忽略了社会的认可度以及大学自身的声誉体系建设。大学的办学声誉是外在体现,尽管靠的是大学自身的办学实力,但社会大众对于大学通常是“短平快”式的评价,大学排行榜、孤立事件等往往会影响社会大众对大学的判定。知名品牌的成功之处在于有效塑造了品牌形象。对于大学同样如此,大学同样需要“品牌设计”这个关键的一环。在一流本科教育探索实践的道路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积极探索独具特色的声誉管理制度,把如何提升办学声誉和社会影响力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来统筹协调推进各项改革发展工作;要有明确的声誉塑造目标,积极打造声誉产品,如学科核心竞争力、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等,最终拥有属于自己的声誉符号。

地方高校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比例超过95%。不管在规模还是作用发挥上,地方高校都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人力资源支撑。但受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增长和各方面资源条件限制的影响,地方高校发展普遍面临一些困难,影响了地方高校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作用的充分发挥。我们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得到的启示是,历史不会明确告诉人们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但它可以明确告诉人们不应该再往哪里去[9]。一流的本科教育应该是一种启蒙式的教育手段,如果能够激励学生不断拼搏成长,给予学生扎实的基本功底,这样的教育就应该算是一流的本科教育。 由此看来,所有的地方高等院校都不应该有自卑心理,完全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做正确的事情,都可以办成一流的本科教育,培养出一流的学生,打造出一流的办学声誉。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一流本科教育发展之路,应该要关注如何构建和维护大学的声誉体系,大学需要在办学过程中赢得民心,赢得社会大众的尊重,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大学。

二、现代学徒制对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启示

现代学徒制中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措施,值得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习和借鉴,通过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强化协同创新能力,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从而为一流本科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的提升寻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一)增强人才培养能力

一流的本科教育和高水平大学一样,应该是一种具有比较意义的相对概念,地方高校没必要非和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去比本科教育的档次,而是应该积极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审视自身到底能不能培养出胜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毕竟,无数事实证明,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不一定都是一流人才,三流大学也能够培养出来一流人才。关键看的是这所大学对于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精神引领,看的是这所大学是不是为地方培养了“适销对路”的人才,毕业生正是因为在学校学到自修之道和基本学识之后,在适合的社会土壤中才能继续生根发芽,最终开花结果。与现代学徒制中提出的“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和“工学结合”概念类似,贵州理工学院于2015年9月与贵州燃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办了“燃气班”,校企双方共同拟定专业标准,开发课程体系、教学标准以及教材、教学辅助产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员互相兼职,相互为学生实习、教师实践、学生就业创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和产品研发、成果转移转化等提供支持。

(二)培育学科竞争力

回顾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高等教育经历900多年的发展,这里面始终有一条主线,就是学科建设。现代学徒制中没有学科概念,因为强调的是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但是笔者认为,学科建设绝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应该扎根现实,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探索实践。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学徒制提出的推进产教融合与“新工科”理念完全契合。贵州理工学院自建校之初,就提出“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思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依托,以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团队建设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动力,以制度建设为基础,经过5年的建设,学校目前已形成以“校级特色学科群”为主干,以区域一流培育学科、省级重点学科为引领,以一流专业为依托,以省级科研平台为抓手,以省部级人才团队为核心的“学科-专业-平台-团队”一体化建设工作体系。见表1。

(三)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地方高校由于具有明确的地域性,所以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其体现社会服务价值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建校以来,贵州理工学院按照“资源共享、平等合作、优势互补、互惠共赢”的原则,让企业参与部分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实质性的联合办学工作。比如,2017年,应国家和贵州省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与行动计划对大数据人才之需,贵州理工学院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了大数据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所由阿里巴巴与高校联合冠名的大数据人才培养学府,计划在5年内为贵州省培养1万名大数据专业技术人才。同年,贵州理工学院与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办学,成立了航空航天工程学院,聘请中航贵州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总设计师担任该院院长,同时还聘任该公司多名技术骨干为学校的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由于在创新产教融合方面探索了服务实体新模式, 贵州理工学院被吸纳为“中国高教学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研究分会”理事单位。

(四)提升国际交流合作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发展空间直接受到开放程度的影响,对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而言,同样需要具备全球视野,把提高办學国际化水平作为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贵州理工学院与英国贝德福特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并获教育部批准。该项目是贵州省第一个工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旨在培养具备电气工程领域相关的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能在电气工程领域的装备制造、系统运行、技术开发等部门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等工作的复合型国际化工程科技人才。

随着本科教育“四个回归”的提出,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将是高等院校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要正面回答并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也给高等院校敲响了警钟,促使这些办学主体理性思考、理性回归,找回失去的灵魂。一流的本科教育和办学声誉,反映了人才培养供给侧的层次和水平。这里的层次和水平,不是指办学层次和水平,而是质量和效益。新建的地方本科院校,也许可以从高职教育领域正在积极推行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找到转变学校发展模式、改革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加快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启示和工作思路。

参 考 文 献

[1]夏建国.技术本科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跨界”生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1):9-13.

[2]张卓.大学的起源与本质:探索中国大学的初心[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9-103.

[3]閻凤桥.大学的办学质量与声誉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16-20.

[4]赵观石.论大学的声誉管理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5(4):23-26.

[5]吴岩. 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2.

[6]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8.

[7]Diana Green. What is in Higher Education[M]. 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4:13-18.

[8]吴婷.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与载体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8(25):18-23.

[9]秦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4-15.

Key words modern apprenticeship; local newly-buil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school-running reputation

Author Ran Jingy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Gui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uiyang 550003)

作者:冉景榆

新建本科高校电气工程论文 篇2:

广西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有效路径

摘 要: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办学定位和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方式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广西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积极探讨从“新建”向“新型”转变,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区域高校;服务社会;转型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越来越呈现出区域化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服务地方是地方高校最基本的职责和功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等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作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其办学定位和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契合方式和程度如何,也就直接关系着能否培养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问题。因而,探索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的有效路径是十分重要的。

一、广西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与特色分析

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规模和质量需求、优化高等教育的布局结构,自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进入了量的快速扩张时期,一方面,原有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另一方面,一批新建本科院校应运而生。截至2012年,我国新建(或新升格)本科院校已达325所、独立学院303所,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全国本科在校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含独立学院),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有生力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新建本科院校大部分分布在地市级城市,生源大部分来自地方,管理上主要采用“省市共管,以市为主”模式。这就决定了新建本科院校必须以培养地方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办学定位[1]。从总体上说,广西高等教育的基础相对比较薄弱,且没有很好地跟上全国高校发展的大好时期,特别是民办高校更是没有利用好这一有利契机,致使广西的高校在总量上仍然属于较少的省区之一。但即使如此,广西高等教育仍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0年以来,我区广西民族学院、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广西中医学院分别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和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工学院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广西科技大学。新设玉林师范学院、河池学院、广西财经学院、贺州学院、钦州学院、百色学院、梧州学院、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10所普通本科高校。目前,广西的本科高等院校已经有23所。广西的新建本科院校主要是通过专科学校与相关相邻中专中师合并升格而建立起来的,其办学定位是为广西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其办学特色应体现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从而使广西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广西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深化东盟开放合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西南边疆的稳定。然而,广西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仍然不够明确,办学特色不够突出。因此,在高等教育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过程中,广西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根据国家教育部“研究制定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启动实施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的要求,积极探索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确保提高质量和充分发挥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

关于民族地区新建本科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笔者在与他人合著的《区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改革与创新》一文中做过如下归纳认为,一是区域高校办学类型与定位。区域高校办学定位的基本依据是“资源约束”和“需求约束”理论:即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确定高等教育发展方向,根据学校办学资源优势确定高校的发展规模和结构,这是区域高校赖以生存的基础。二是区域高校自身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区域高校办学定位是否准确,办学特色是否显著,关键是看其是否能够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规模与水平,保持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度契合。这是区域高校赖以发展的前提。三是区域高校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区域高校要准确预测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适度超前地进行学科设置与调整,适度超前地确定人才培养的总量与规格。这是区域高校赖以长期生存和发展的先决条件[2]。在《构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高校互动双赢模式研究》一文中,笔者进一步总结认为: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一般理论研究主要有教育外部关系规律理论、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非均衡发展理论、第三职能理论、全息结构理论、教育方针理论。国内学者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地区、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都产生着巨大影响;同时,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尤其是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国外专家学者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三螺旋理论、区域竞争力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新增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国内外学者关于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关系研究”和“必要性研究”这两大方面。在实践上,当前主要强调的是: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方式是“产学研相结合”[3]。在具体方式上,众多高校都做了创新性尝试,取得了丰富的实践成果,如上海电机学院是一所2004年才升格为本科院校的高校。这所有50多年举办技术教育经验、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闻名的学校,升本之后面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充分发扬自身的办学传统和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技术立校,应用为本”的办学理念,走出了一条在深化内涵建设中谋求与普通本科院校错位发展的特色办学之路[4]。常熟理工学院抓住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新建”、“应用型”和“地方性”,认为,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基础理论必不可少,但要少而精,要够用并且管用。”主张“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实践,学校的课程设置、企业的实践安排一定要突出应用性。”与苏州、常熟地方传统产业保持紧密联系,主动跟踪地方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新专业的申报中“看顾客的需求来做饭”,联合上市企业阿特斯建起了苏州首家“光伏科技学院”,联合地方政府建起了江苏首家“国际服务工程学院”,与国家海洋局东海分局共建“海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辦学模式改革收到了积极的效果[5]。而被教育部作为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成功经验推荐的黄淮学院的实践,则是众多高校创新性尝试取得的典型成果之一[6]。黄淮学院地处河南南部欠发达地区,升本以来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发展道路,坚持技术应用类型高校的发展定位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学校从“新建”向“新型”转变,很值得我们借鉴。

三、贺州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径探索

贺州学院前身为创建于1943年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此后历经贺县师范学校、八步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梧州地区教育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六个发展时期,2006年2月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贺州学院。学院实行“区、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是贺州市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学校设有文化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应用技术学院等14个学院。

作为位于湘、桂、粤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民族地区一所新建全日制公办本科院校的贺州学院,确立了“立足贺州、面向基层、服务区域、突出特色,努力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在区内有较高水平的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与发展定位。秉承于此,7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基层的人才培养思路,为社会输送了各类人才62 000多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基础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坚持办贺州人民需要的大学,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的有效途径,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2008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2013年获得并启动广西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项目。学校现有广西重点学科3个、广西高校特色专业4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高校重点研究基地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建设中心1个,是广西重点培育教师教育基地。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族群文化博物馆和贺州矿冶钱币博物馆,建立了24个科研机构。在南岭走廊族群文化、贺州方言、桂东特色资源利用与开发等领域的研究颇具特色,取得了一批较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成果。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参与)1项、二等奖3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合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2013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

(一)充分发挥师范教育传统优势,大力服务地方基础教育

贺州学院前身是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桂东北地区唯一承担教师教育的高等院校,长期肩负着贺州市及梧州市等周边地区的师资培养与培训任务。在教师教育方面,拥有60多年的师范教育历史,已为地方输送合格师资3万多人。就培养教师而言,学校有丰富的经验,具有一支学历、职称以及学缘结构合理有序的专业教师队伍,现有精品课程12门(区级5门),本科专业10个,建有教育实习基地35个、顶岗实习支教学校18个和师范生义务支教点2个。学校始终把教育学科作为重点学科来建设,努力为贺州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服务;与市、县区教育局合作开展了中小学顶岗实习和教师培训项目;面向地方中小学,积极开展中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培训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学校在未来的发展中,立足贺州基础教育的需要,将继续发挥教师教育优势,服务地方和区域基础教育、学前教育。积极创新教育实践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零距离”,学习与工作“零过渡”,培养新型高素质的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师资。坚持贴近农村和服务农村教育,通过承担“区培计划”、“国培计划”、广西教师基地学校教师培训一体化项目,推进继续教育培训、顶岗实习支教等举措提高农村师资水平,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在履行责任中赢得社会认同和赞誉,为贺州市及周边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

(二)积极利用地方特色资源,以科技开发和文化传承服务地方

贺州学院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和当地优势资源,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首先,立足贺州农副产品、特色农业资源,加强食品工程、生物应用技术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在马蹄深加工技术、重钙粉体技术、造纸白泥排污处理、大肉姜快速繁殖技术、山楂种植与深加工的开发,以及蚕桑叶面肥和兔用预混料及专用药的研制等方面成果明显,积极为贺州及周边地区服务。如,教师选育成功的“中田大山楂”已获广西农业厅农作物品种登记证书,建有母本园、苗木繁育基地30亩,已在贺州市推广种植8000多亩,打造了贺州水果新品牌,增加了农民收入。其次,贺州学院充分利用全国三大民族走廊之一的“南岭民族走廊”文化资源的优势开展族群文化和方言研究,在南岭文学、艺术、文化、历史、地方语言等研究方面独树一帜,形成特色品牌,大力传承和引领地方文化事业发展。如,广西东部族群文化传承与开发研究、广西东部客家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贺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支撑作用研究、世界唯一的瑶族分支——土瑶研究、客家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南岭走廊民族和谐文化教育资源挖掘传承研究;《潇贺古道历史文化研究》、《客家人生态型生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乡村经济生活》、《边缘的崛起——桂军当代女性文学的文化探析》、《贺州文化大典》、《钟山方言研究》等专著的出版,自治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确立——“桂东族群文化研究基地”;而且,学校开设的“桂东百家讲坛”先后邀请了中科院院士童庆禧、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著名诗人汪国真等知名专家学者开讲,反响热烈;广西高校思想教育在线曾以《桂东百家讲坛:没有围墙的大学》为题进行全面报道。此外,学校深入基层开展服务,进行科技、文化下乡活动。这些研究及成果的推广与运用,必将为宣传贺州、推介贺州,丰富贺州人民文化生活、提高贺州的文化影响力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以人才引领地方发展

贺州学院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从专业建设入手,围绕贺州建设“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广西新兴工业城市、桂粤湘区域性交通枢纽、华南生态旅游名城”的发展战略,增设应用型本科专业,为地方培养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实际和东部产业转移需求为导向,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行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与东莞网商商盟建立“东莞商盟学院”,与贺州市、钟山县等政府部门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在旺高工业园区、华润集团有限公司、黄姚古城、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贺州市体校、八步区实验中学、八步区实验小学等建立60多个综合实践基地,设立贺州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地;坚持面向基層的就业导向,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艰苦行业、地方基层建功立业,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品德好、基础实、专业精、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如,学校在重点发展贺州及周边地区需求的学前与小学教育基础上,重点推进工学、经济学、文学(文化艺术类)教育教学改革,增加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生物制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等一大批应用型专业,占学校专业总数的一大半。而且,就调研与用人单位回馈信息表明,学校培养的广大毕业生肯吃苦、能奉献的特点赢得了基层用人单位的广泛赞誉,并成为基层单位录用新人的首选。

民族地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课题,需要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予以阐释,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高校不同的资源优势、发展阶段、未来发展目标确立有特色的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实现由“新建”向“新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小虎,杨祥.新型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的14个基本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3(1).

[2]杨荣翰,潘立文,林明.区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改革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0(3).

[3]杨荣翰.构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高校互动双赢模式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3(2).

[4]刘智英,刘文华,沈祖芸.上海电机学院近年来走出特色办学之路表明——新建本科院校关键要科学定位[N].中国教育报,2008-09-27(2).

[5]苏雁,孔爱峰,傅大友.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关键词[N].光明日报,2010-05-13.

[6]教育部司局函件.关于印发黄淮学院转型发展经验交流材料的函[Z].2014-01-27.

作者:杨荣翰,吴绍萍

新建本科高校电气工程论文 篇3: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科研范式及其启示

摘要: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科研范式突出应用技术研发与创新,其项目申请、签订协议、项目计划、理论研究、项目落实、研发报告、项目研讨、项目评估、成果发布、成果应用RDI“十步法”与LbD教学项目“十步法”紧密结合,既提高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又提高了创新驱动地方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科研范式;LbD教学范式

芬兰是世界上典型的创新型国家,也是第一个与我国开展联合研究资助项目的欧洲国家。①《2017-2018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芬兰排名位居世界第10位;《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中,芬兰排名位居世界第7位。芬兰高等教育由学术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构成,属于典型的二元高等教育结构。芬兰应用技术大学为国家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其独特的RDI科研范式对我国众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工作具有较大的借鉴价值。

一、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壮大的成功秘诀

(一)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快速发展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和独特办学模式是芬兰跻身全球创新型国家的“秘密武器”。上世纪90年代,芬兰政府为了加强产业经济结构性调整和国家创新竞争力,把一些分散各城市的专科学校合并成多科性技术学院(Polytechnic)。2003年,芬兰教育与文化部统一称多科性技术学院为应用技术大学(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简称UAS)。为了规范应用技术大学的教育教学行为,芬兰国会1995年单独颁布《多科性技术学院法》(Poly-technics Act),2003年修订为《应用技术大学法》(Universities of Applied Science Act),接下来大约5年修订一次。通过短短20余年的发展,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已经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助推器。截至目前,芬兰共有14所学术型大学和27所应用技术大学,应用技术大学的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年终就业率、毕业生创业率、区域就业率普遍高于学术型大学。2017年,芬兰大学录取本国新生总人数为24900名,而应用技术大学录取本国新生总人数为16400名,占6586%。[1]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成功的秘诀有两点特别值得关注:一是全面推行LbD教学范式,二是全面推行RDI科研范式,而且把二者紧紧联系在一起。LbD教学范式是Living-lab(“真实职业技术”)项目化教学,教学内容与产业最新技术需求紧密对接,学生通过“Living-lab”项目化实践训练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DI科研范式是“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范式,即“技术研发与创新”范式,绝大多数科研项目来自于所在市域行业和企业的实际技术研发需求,所有的技术研发项目都必须有学生参与,所有的技术研发项目都融入“Living-lab”项目教学,一些技术研发项目甚至直接交给学生主持。由于学生提前参与行业和企业急需的技术研发项目,用人单位为避免核心技术人才流失,故不等学生毕业而提前录用。这是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区域就业率较高的主因。

(二)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变化历程

从芬兰高校网站上可以直接看出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特色,芬兰学术型大学的“科学研究”英文标注为Research或Academic,而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科学研究”英文标注一般为“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实际上,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有一个变化过程,1995年的《多科性技术学院法》并没有赋予多科性技术学院“科学研究”使命,2003年修订后的《应用技术大学法》则要求所有应用技术大学必须参与R&D(技术研发),2014年修订后的《应用技术大学法》则要求所有应用技术大学在参与“R&D”基础上再增加“Innovation”功能,所有应用技术大学必须与教育与文化部签订包括RDI活动在内的“绩效协议”,并根据每年的绩效评估结果(而不是单一依靠在校生数量)作为来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应用技术大学拨款数额的重要依据,该项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各个应用技术大学技术研发与创新的积极性。适应RDI发展需要,芬兰应用技术大学采取以下措施推进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一是设立RDI管理机构(相当于科研处),并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担任RDI管理机构负责人(称为“Business Director”);二是要求所有专职教师都必须参与RDI活动,积极组建地方产业经济研发中心和研发团队;三是大力发展地方(区域)行业企业合作联盟,结合地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各自的科研特色。时至今日,芬兰应用技术大学与学术型大学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成为国家和地区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源;各个应用技术大学也相繼形成了各自的科研特色,如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Raurea UAS)把“护理工作和家庭应对、商业活动服务、安全和社会责任”作为本校RDI的3个战略研发主攻方向,集中力量把学校科研特色做成世界名片,正如IAB(世界因特网委员会)Bogo教授所言:“芬兰是世界上教育领域最顶尖的国家之一,你们成功地把研究结果应用到创新实践和适合商业化的产品中,这是非常令人兴奋的”。[2]

二、RDI“十步法”科研范式

芬兰RDI“十步法”与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过程表面看起来大体相同,但其中的项目申请、项目落实、成果应用三个步骤差异极大。

·比较教育·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科研范式及其启示

(一)项目申请(Project application)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项目来源主要是所在市域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研发与创新项目,包括当地政府开发与建设项目、当地行业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项目,此类项目占学校科研项目总数的85%以上。[3]同时各应用技术大学也积极争取芬兰科学院(AF)、国家技术创新局(Tekes,隶属芬兰就业与经济部,该局所提供的项目全是应用性项目)项目。2017年,芬兰R&D占GDP的比值高达37%,远超我国的21%。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申请应用性项目具有国家政策支持和地方政策支持双重优势。

(二)签订协议(Project agreement)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项目管理实行项目经理(Project manager)负责制。项目经理由学校专职教师担任,项目组成员须有行业企业专家和相关专业的学生参与。较大的技术研发项目一般由跨院系、跨企业、跨大学组建的专家团共同担任,学生处于参与地位;中小型项目尤其是院系教师和学生自主联系的地方行业企业技术研发项目则往往由学生作为项目经理,教师和企业专家负责技术指导。项目经理除了与项目来源方签订协议外,还要与学校RDI管理机构签订协议。

(三)项目计划(Project plan)

项目经理和项目组成员落实后,项目组按要求须制定详细的研发计划。项目计划须明确项目的研发周期、每年的主要任務、各个子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和具体任务、学生参与情况、中期研发目标及其成果形式、终期研发目标及其成果形式、研发成果预期成效等等。项目计划是中期检查和终期评估的主要依据。

(四)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ing)

理论研究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项目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学术界关于该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关理论支撑、相关技术发展趋势等;二是项目调研报告,根据研发需要,通过问卷调研、高层访谈、个案材料收集等方式,尽可能详尽地收集各种需求信息,为项目研发奠定基础。如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的“洛哈游泳馆发展项目”,有12名学生参与,学生不但要开展与游泳馆设计相关的理论研究,还要负责对洛哈市(Lohja)市民进行诸如“你未来的室内游泳池是什么”等上千份问卷调查。项目组根据市民的意愿和想法来规划新的室内游泳池,并提出研发对策。

(五)项目落实(Project implementation)

“项目落实”主要是RDI科研项目分解落实到living-lab教研项目。项目落实场所,一是校内相关实验室、实训室、研发中心等研发基地,一般采用living-lab项目模式,专职教师为主、企业专家为辅共同带领学生在校内开展技术研发活动,研发项目直接演化为一个或若干个专业教学项目。二是校外技术研发需求单位的实验室、操作车间、技术研发中心等研发基地,企业专家为主、专职教师为辅指导学生在校外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在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科研与教学不是相互分离而是浑然一体的。

(六)研发报告(Research report)

通过一定时期的技术研发,由项目经理具体负责,联合项目组成员共同撰写项目的初期研发报告。理工类项目包括新产品、新设计的研发过程、数据分析、功能介绍、装配流程和应用前景等,智库类项目包括调研数据、设计方案、主要任务和应对策略等。

(七)项目研讨(Project seminar)

项目研讨是进一步完善项目的技术研发成果,是项目研发的重要环节。由项目经理召集项目组成员召开项目研讨会,围绕项目研发的初期报告,通过living-lab研讨方式,对新产品、新工艺的功能、相关数据进行反复校验,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丰富与完善研发报告或设计方案。大多数技术研发项目报告需要通过数次项目研讨会才能最后完成。

(八)项目评估(Project evaluation)

项目评估实际上是项目的验收。由项目经理向评估团进行汇报项目研发情况,并接受评估专家的现场答辩。评估团一般由技术研发需求单位的专家、项目组以外的行业企业专家、高校专家、商业用户组成。评估专家根据成果水平和答辩结果,决定该项目是否可以结项。

(九)成果发布(Results publication)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适应living-lab教学范式和RDI科研范式发展需要,设立一种或几种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主要介绍学校的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RDI项目、RDI项目研发成果以及项目背后有趣的人与事,一方面对外宣传学校技术研发与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正在进行的技术研发与创新项目。如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的公开出版物是Forerunner Magazine(先行者杂志),每年出版4期,3期为芬兰文,1期为英文,主要介绍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各种RDI项目情况。

(十)成果应用(Results application)

由于RDI项目绝大多数是来自所在市域政府或企业的应用性技术研发与创新项目,都要直接面临研发成果应用问题。项目经理与学校教师一直跟踪项目应用过程,遇到问题及时处理,直到商业用户满意为止。芬兰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成果应用”过程,一则,通过成果应用,发现更多、更高水平的后续应用性技术研发与创新项目;二则,鼓励师生利用已有研发成果进行创新创业,对有较大市场发展潜力的项目,学校给予重点指导和重点支持。如于韦斯屈莱应用技术大学(Jamk UAS)高级讲师帕特嫩(TimoPartnen)指导的学生创业团队,团队学生创业率高达惊人的30%。[4]

三、RDI科研范式的特点

(一)突出应用性,服务所在市域的产业技术研发与创新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科研活动不是为科研而科研,而是根据所在区域政府和企业实际需求开展相关技术研发与创新活动。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法》明确要求应用技术大学须为区域政府、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研发与创新服务。因此,各个应用技术大学都把服务本区域发展作为自身的RDI宗旨,如奥卢应用技术大学(Oamk UAS)的RDI宗旨是:提高本区域的福祉和竞争力,促进本区域商业活动。海门应用技术大学(Hamk UAS)的RDI宗旨是:开展区域影响和面向客户的应用研究。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的RDI宗旨是:服务区域政府与企业的创新与设计。各应用技术大学的RDI研发中心及其研发项目也都主要针对本区域支柱产业技术需求而设立,如于韦斯屈莱应用技术大学的“保健梦实验室”和“食品产业和旅游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就针对本区域的老年保健业、食品加工业和旅游业而专门设立的研发中心。[5]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极为重视与区域政府、区域行业、区域企业、区域大学、区域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每所大学甚至所属分校都建立有市域研发中心,如萨塔昆塔应用技术大学(Satakunta UAS)与所在的波里等5个市政府及主要企业合作共建有奥·萨塔研发中心(O’Sat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瓦萨应用技术大学与瓦萨市政府及主要企业合作共建有摩瓦研发中心(Muov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这些研发中心主要为地方政府、行业企业提供产品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研发和技术培训等服务项目。

(二)强调项目化,实现科研教学一体化发展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研發与创新活动与人才培养活动紧密联系,每个RDI项目都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学生参与,都包涵一项或数项living-lab教学项目。

与RDI研发过程“十步法”相对应,living-lab项目化教学过程也分十步,如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living-lab项目教学程序是:分配任务(Project assignment)→签订协议(Project agreement)→项目计划(Project plan)→心灵地图(Mind map)→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ing)→分享知识(Sharing)→项目落实(Project implementation)→最后报告(Final report)→项目研讨(Project seminar)→项目评估(Project evaluation),真正实现了科研促进教学、科研与教学一体化。[6]

(三)注重创新性,实现高校科研特色化发展

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由于本科办学历史较短,科研实力远低于学术型大学,故而采取“弯道超车”战略,与所在市域的主导产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3~5个战略研发方向,如坦佩雷应用技术大学所在市域的主导产业是机械制造、电子产业,学校的研发领域就重点集中在机械自动化、电子科技和艺术媒体。瓦萨应用技术大学(Vaasan UAS)所在市域的主导产业是机械制造、电气和建筑,学校的研发领域就重点突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和建筑工程。

创新、引领区域产业发展是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任务之一。受科研力量和水平限制,芬兰应用技术大学往往选择对本区域产业发展起引领作用的战略研发方向,集中力量从纵、横两个方面开展深度创新。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处于大赫尔辛基地区,出入边境人员较多,“安全与社会责任”是该大学的3个战略研发方向之一。横向上,该大学由原来的“安全与健康服务”逐渐向安全管理、边界安全、海事安全、汽车安全、冲突/危机管理、平民保护、网络安全、信息安全、预防犯罪等领域拓展;纵向上,加强光束安全器、智能机器人安检器、自动化安检器、无人驾驶飞机安全监测器、电子安全器、电子健康器等领域的新产品、新工艺的技术研发与创新。

(四)重视国际化,推进国际化进程

芬兰2009年修订的《应用技术大学法案》明确要求所有应用技术大学须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以提高国家技术研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以此为契机,各大学积极拓展国外高校合作与交流项目,一则方便本校学生到国外高校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二则可以让本校学生到国外高校或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如拉普兰塔应用技术大学(Lappeenranta UAS)与国外200余所高校建立了双边友好合作关系。

近年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芬兰各应用技术大学更加重视与中国高校的合作与交流,2014年-2018年,我国举办5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IFIE),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申请参会人数在欧洲国家中最多。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国际化进程,对增强芬兰综合国力和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对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的启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芬兰高等教育体制主要模仿苏联,八九十年代开始模仿英国、德国,本世纪走向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芬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的主体新建本科高校②的发展历程极为相似。

(一)签订“绩效协议”,明确应用型科研导向

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近年来的转型发展中,虽然大力提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截至目前“校企两张皮”现象依然普遍,纵向科研仍然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流。欲快速提高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科研水平,应借鉴芬兰应用技术大学与教育与文化部签订“绩效协议”办法,改变政府年度拨款单一依靠在校生人数的现有财政供给体制,增加“应用技术研发与创新”绩效指标,与高校财政供给主管机构签订“绩效协议”,“明确服务区域发展的办学理念”[7],突出应用性科研,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协同创新命运共同体,逐步实现由“纵向科研为主”向“横向与纵向科研并重”的转变。

(二)注重产教融合,促进科研教学一体化建设

目前,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就业难”问题愈发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脱节现象依然严重。造成该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地方高校“科研与教学相脱节”。应借鉴芬兰应用技术大学RDI科研项目与living-lab教学项目一体化范式,让每一项RDI研发创新项目转化为若干项living-lab教学项目,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地方(区域)行业企业急需技术研发与推广项目,以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研发与创新项目带动学生提前就业。

(三) 立足校地实际,培育高校科研特色

“应用型师资力量薄弱”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和应用型科学研究水平的瓶颈。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自觉与地方政府、地方行业、地方企业、区域大学、科研机构、社会中介合作共建、共管、共享,尽可能多地组建“四跨”(跨学科、跨专业、跨企业、跨大学)协同创新团队,以壮大自身的学术和技术实力。

我国地方本科高校目前的科研,“职称科研”问题突出,“单打独斗”现象普遍,形不成科研优势和科研特色。地方本科高校欲做强做大学校的科研特色,就必须围绕地方(区域)主导产业、特色产业重点凝练3~5个战略研发方向,集中力量做好“少而精”的战略研发方向和科研特色。

(四)追求“创新性”,逐步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

“地方本科高校科研实力总体较弱”是地方本科高校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尽早筹建实质性的“高校科技成果转移中心”、尽可能多地筹建“地方产业研发中心”,围绕创新、引领地方(区域)产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3~5个战略方向,集中校内力量,从纵、横两个维度开展深度创新,为地方企业提供实实在在的应用人才、应用技术及其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赢得地方企业的信任与支持,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问题。

(五)抢抓机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化建设”是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弱项。新时代,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123国际化建设”进程。“1”是组织实施高校国际化建设工程;“2”是二个契机,即抓着“一带一路”发展契机,重点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联系;抓着欧洲应用技术大学希望与我国高校开展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契机,重点发展与欧洲知名应用技术大学的联系。“3”是三个合作,即与国外高校签订“人才”合作与交流项目,选派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到国外学习与交流;与国外高校签订“技术”合作与交流项目,选派更多教师和学生到国外高校参与先进技术研发项目;校企联合与国外高校签订“特色”合作与交流项目,围绕本地行业企业急需的技术研发需求,校企合作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与国外高校开展技术研发与创新项目,促进本地产业经济的创新发展,进而提高学校自身和本地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本文得到洛雷亚应用技术大学迈克J.考特莱恩(Mika J.Kortelainen)教授的指导,特此感谢!

注释:

①2005年,芬兰与中国联合资助“大型神经系统科学实验”项目,是亚洲以外国家首次与我国开展的联合资助研究项目。

②新建本科高校是1998年以来经教育部批准的本科高校,截止2018年6月,该类高校共计446所(不包括尚未脱离母体的独立学院)。

参考文献:

[1]Statistics Finland[EB/OL].[2018-12-01].http://www.stat.fi/til/yop/2017/yop_2017_2018-05-08_tie_001_en.

[2][3][6]Mika J.Kortelainen.The RDI Activities and Services of Laure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R].2018.

[4]蔡旭东.团队创业学园:芬兰大学创业教育范式及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7):102.

[5]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Quality Management in RDI Activities and Services of JAMK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R].Finnish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Council,2011:36.

[7]楊晓斐.芬兰应用科学大学区域协同创新范式及思考[J].高教探索,2016(12):56.

作者:夏霖 刘海峰 谭贞

上一篇:工商局行政执法工作总结下一篇:结算中心个人工作总结范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