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毕业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质毕业论文(精选5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摘要:加强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技术研究,不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还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未来的科技研究和发展方向中,要将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作为重点,依托高新技术促进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发展。

第一篇:地质毕业论文

加强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突出,引起了各国政府首脑、政治家、科学家和公众的广泛关注。从斯德哥尔摩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到巴西《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从4月22日的地球日到6月5日的环境日,从“全球变化”到《21世纪议程》,使人类为了共有一个地球和共同的利益,联合起来对付全球环境恶化和灾害,以保证人类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地质环境;灾害;突出;严重;问题研究;分析

1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突出和严重性

我国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极为突出和严重,而且有日益恶化之势。例如我国在经济调整增长的同时,灾害的损失也日渐增大。1989年,灾害损失525亿元,1990年为616亿元,1991年达105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如不考虑物价上涨因素,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增长1990为17.33%,1991年高达70.45%,问题严重,不容忽视。

要把保护地质环境,减轻地质灾害工作看作是创造财富的工作,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地矿勘查工作相同。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合理调配是今后我国值得注意的重大问题。此外,地下水日益短缺,水质不断下降,过量开采还引起地面沉降、海水入侵等一系列地质灾害。土地利用不当,带来了水土流失、石漠化和沙漠化问题。一些跨世纪的重大工程,对区域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也存在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开展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环境研究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一是要围绕重要经济区和国土整治区、重要城市、重点工程项目、重要交通干线和重点矿山,开展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水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地壳稳定性、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生态环境效应、污染的防治等方面的研究,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善和保护环境、减轻地质灾害、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加强区域地质—地球化学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效应与系统控制,为人类健康与发展农业服务。

2 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研究分析

由于我国地质环境和灾害问题突出,除继续密切结合国土开发整治和国民经济建设需要,进行完善地质环境区划和区域评价,加强发展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控—预报—减轻系统以外,要重点开展以下几个领域的工作:

2.1 干旱地区水资源的调查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 我国干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1/4以上,主要包括新疆大部,内蒙古、甘肃、青海西部、宁夏等,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这里,土地资源、矿产资源飞能源和气候资源都比较丰富,农业、工矿业发展潜力比较大,但发展中的最大制约因素就是水资源问题。因此,加强西北干旱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研究,具有开发西北超前的战略研究意义。

2.2 我国西南岩溶石山生态环境治理与农业持续发展试验基地研究 我国西南六省岩溶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联片裸露岩溶区,是我国重要能源和有色金属基地。然而近年来石漠化发展速度很快,生态恶化,人民生活贫困,是我国当前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甚至还会威胁到长江、珠江中下游的生态平衡和发展。西南岩溶地区又是我国四大生态脆弱带(黄土、沙漠、红壤土、岩溶)之一,过去国家对其它三个类型的研究,已有较大持续的科技投入,有力地推动了对它们的治理。但对岩溶区,仅“六五”期间组织过一次以治水为主题的攻关,而在基础问题上无重大投入。

为了尽快改变岩溶山区落后面貌,要在这一地区选出的基础问题和应用问题开展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治理试验基地研究,为岩溶石山治理、资源的合理评价开发、促进西南地区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科学基础,对全区乃至全球岩溶石山治理都可起示范作用。

①岩溶地区四层圈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碳、水、钙及其它元素环)。②西南岩溶石山的形成演化与人地协调发展关系研究。③岩溶地区资源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④岩溶生态系统的类型、展布规律与经济开发关系。⑤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条件飞机理和演变过程。⑥岩溶石山区人口、粮食、环境、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战略。

2.3 东部沿海地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窗口,近十几年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我国一个重要而又独特的经济区域。但是,不能不看到,随着沿海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和对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灾害的激发,自然环境正在进一步恶化。

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只有零星的地区发生海水入侵。随着沿海开发,大量超采地下水、海水入侵范围不断扩大,辽宁、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省的沿海城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海水入侵。北方城市尤为严重,如胶东湾海水入侵速度已从每年数十米增加到每年401米,入侵范围达627平方公里。海水入侵使陆地上的淡水资源遭到破坏,更加剧了水荒。同时,使大片土地变成盐荒地,仅山东莱州地区因海水入侵造成的工农业损失累计就高达50亿元。

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另一灾害是地面沉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近20座城市出现地面沉降,上海、天津两城市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263厘米左右,位于长江三角洲的苏州、无锡、常州、嘉兴、肖山地区已发展成数千平方公里的沉降带,沧州、保定等地的城市地面沉降达2000平方公里。地面沉降使一些民用建筑破坏,地下管道断裂,加大了海水入侵和内涝积水的危害。

人工采砂、淡水截流、乱采乱挖珊瑚礁和砍伐红树林造成海岸的侵蚀,如海南清兰港沿岸,近十年来海岸线后退了150~200米。海岸侵蚀使海岸建筑、土地资源、旅游资源遭到破坏,威胁到港口、码头的安全。

在我国海岸带上的一些城市、港口、海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有的地区甚至相当严重,大大超过了国家标准。污染不仅给渔业、盐业、旅游业造成损失,而且诱发赤潮灾害的发生。近年来,我国赤潮发生频率增高,每年数十次,给生态环境、渔业生产带来破坏,也威胁到人民身体健康。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沿海地区灾害造成的损失有日益增长的势头。据统计,由海洋灾害造成的损失,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不足1亿元,80年代初期平均每年5亿元,1992年则高达100多亿元。在某种程度上,海洋灾害已成为制约沿海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

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沿海开发正显加速发展态势。而我国海岸带从北向南跨越了不同的古板块,地质环境相当脆弱复杂,一旦遭到破坏,要花很大财力和物力才能恢复。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加强对沿海地区开发的综合管理,建立健全资源、环境合理开发、综合利用和保护的法规体系,处理好资源、环境和建设的关系以外,要加强对该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系统的研究程度,力求控制重大地质灾害的突然发生和严重危害,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深入研究各类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发生、发展规律,研制和推广主要地质灾害的调查方面的监测、防治技术。通过这一地区的研究,为全国各地区环境、灾害监测、预报和防治,为减轻地质灾害积累经验提供依据。

2.4 地表过程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最近国际地科联为了参与并推进《21世纪议程》的开展,成立了环境规划和管理地质学专门委员会(COGEOENNIRONMENT),以便更充分地发挥地质学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公众和决策者对地学在有效地管理和保护环境及其资源的重要性认识。最近,该委员会向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开展《地表过程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的建议,作为地科联参加持续发展工作的一个项目,以便在国土利用和规划中发挥地质学家的作用。

最近一系列研究表明,地表过程对土地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它们可以限制或增强土地利用变化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据国际地科联主席W.S?法伊夫(1993)研究,全球表层土壤的年损失率达0.7%,水土流失产生严重地质生态后果甚至已超出粮食供应本身的问题。我国不少地区水土流失的情况日趋严重,不仅使土壤厚度变化剧烈,而且造成土壤养分降低,土质变差。为了协调和持续发展,我们应从对各种地表过程研究入手,并定量评价水土流失现状,进而提出地质上的治理措施和方案,以便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地表过程与生态系统和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使土地能为人类的繁荣和社会发展而得到持续的发展。

2.5 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研究 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集居密度不断提高,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城市人口由0.6亿增加到2.2亿,城市废物迅速增长。据1985年粗略统计,仅我国城市垃圾量年产已达5188万吨,其增长率超过10%,预计现在年产量已达到1亿多吨。我国城市废物排放量大,而且集中,不但至今基本上未得到妥善处置,而且其数量有大幅度增长趋势,对大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此外,我国核废料的安全地质处置,特别是高放射性核废物的安全隔离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为此,地质学家要与其它自然科学家一起,研究城市废物的地质安全处置技术和方法,实现废物的安全处置。

2.6 化学定时炸弹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因此,协调人地关系,探讨人地作用机理,揭示人类生存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已成为维护人类继续繁荣和不断发展的关键,并开始成为人类认识地球新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根据最近国内外的许多研究,人类作为一种重要的地质营力所引起的环境剧变,特别是化学定时炸弹效应,不仅超过自然变率,而且已危及到人类本身的健康和生存发展。许多专家认为,当今人类疾病90%以上与微量元素有关,许多疑难绝症和大面积的地方病都与人体微量元素失衡有关,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只能由体外汲取。因此,地球化学环境背景对人类生存的健康至关重要。对它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我国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处于经济建设大发展时期,已发生的和潜在的环境突变问题都极为突出。为此,建议从地球化学、生态学、水文学、医学与社会学综合研究入手,通过对地球化学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口向与约束,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影响的过程与机理,全球与区域水系统循环机理及人类对它的影响的研究入手,探索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健康的效应。

作者:严一华

第二篇:基于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和考研权衡的探讨

摘要:近年来,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在不断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在面临选择时应如何应对,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身的人生道路,是他们共同面对的困难。本文针对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和考研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考研

近几年,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取消了公费研究生,但本科毕业生并未因此受到影响,考研率仍有上升趋势。应届毕业生在面临毕业时通常有以下几种状态:一部分同学抱着必考研的心态,破釜沉舟;一部分同学一边准备考研,参加各科考研辅导班,同时有工作机会时仍投简历参加面试;一部分同学坚决不考研,每天关注就业信息动态,争取面试机会;另有少数同学依赖于家庭传承的“家族企业”或其他个人渠道;还有少数同学选择自主创业。近两年由于市场供需关系的变化和地质行业投入资金的相对减少,地质类毕业生所面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比往年有所上升,几年前地质类毕业生就业率均为90%以上,而截至2015年6月,南京大学、东北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等几所高校地质类毕业生的就业率均未达80%(考取硕士研究生的毕业生视为就业)。地质类学生就业率下降,考研率上升,该趋势是否将持续?大四毕业生是否应该考研?如何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在人生的重要十字路口应如何权衡和抉择?这些是大四畢业生共同面临和思索的问题。

一、地质类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待遇

在地质类专业中,就业前景较好的专业有:石油工程、采矿工程、地质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矿物资源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煤及煤层气工程等。通常,地质类本科生的就业去向主要为地质队、矿山企业和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地质队是专业找矿队伍的代名词,主要是利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和地质遥感等方法找矿,分析当地的地层、岩浆岩、构造、元素富集异常性等,在一定地层中找到具有较高工业价值的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等。地质队的野外工作时间较长,一次野外时间常常为1~2个月,野外工作时间每年超过6个月,具体情况根据工程大小而定,大的工程可能常驻野外。矿山企业绝大部分远离城镇,交通、通讯、动力等协作条件相对较差。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需要不断向外围扩展或向深部延伸(如露天矿的剥离和井下的延伸等),以开辟新的作业场所来弥补耗竭的储量。当矿石储量不足时则需寻找接替的资源或基地。矿山企业要求有一支基建队伍常年做开拓工程,有一支勘探队伍常年找矿。勘察设计研究院是工程勘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城乡规划、建筑设计、市政设计、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检测、测量为主的勘察设计单位,野外工作多是技术指导,野外工作时间根据项目大小而定。据职寻网统计,截止到2013年12月24日,338014位资源勘查工程(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平均薪资为4989元,其中,应届毕业生工资3543元;参加工作0~2年,工资4206元;参加工作3~5年,工资5319元;参加工作6~7年,工资7186元;参加工作8~10年,工资8338元;参加工作10年以上,工资10000元[1]。

二、地质类毕业生就业和考研相关问题

(一)考研准备及程序

考研准备过程中要有一个详细的计划,考研信息和考试资料的搜集、课程复习的安排、报名、考试等相关事情都要做好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复习期间要有很强的自制力和渴望学习的激情,毕竟考研是一个比较苦闷的过程。如果意志不够,很多人会选择退出。有意向考研的同学需了解所报考学校的相关信息并与学校联系,明确考试科目、报考要求和指定教材等,之后统一报名,参加报考学校的初试(试题由报考学校邮寄到本校),通过初试之后要到报考学校参加复试再等待录取;未通过报考学校初试的需要了解调剂信息,并上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了解所调剂学校的信息并填报材料,根据网上通知参加拟调剂学校的复试工作,最后等待录取。

(二)读研究生和就业的权衡

读研可以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将来可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及发展前景。通过更深入的学习可以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地质类本科生的工作性质以野外工作为主,而研究生则可做部分科研工作,读博士之后还可进入高校和科学院从事专门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术水平将得到大幅度提升。考取研究生的过程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份录取通知书,更重要的是在考研过程中培养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归纳能力、拼搏精神、积极心态和良好习惯。另外,和在考研过程中患难与共、共同拼搏、互相鼓励的“研友”之间收获的友谊也是人生的另一笔财富,湖南科技大学2008级思想政治专业的同寝室8名女生同时考上了各著名高校的研究生,她们之间的坚持、鼓励和友谊足以让她们铭记终生。

影响考研、就业的因素分为四个部分:①学业状况:包括本科学校、本科专业、学习能力;②自身条件:性格爱好、个人能力、理想;③周边环境:同学影响、家庭背景、现有机会;④社会需求:制度改革、研究生需求、就业需求[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针对考研目的进行了调查,11062名用户调查结果显示,56.28%的学生为获高学位,找好工作;30.69%的学生为提高自身素质;8.08%的学生为搞学术研究;2.23%的学生为从众心理,顺大流;2.74%的学生为其他原因[3]。只为了“研究生”的名分和“赶时髦”而考取了研究生的学生,读研究生也只是为了本科的延续,科研和学术水平并未得到提升,因此他们在毕业之后同样面临就业选择方向的困难[4]。每年都不乏有中途退学或研究生毕业找不到理想工作的例子,部分地质类研究生在就业时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本科生可以做的工作不愿去做,搞科研又略显不足。截至2015年6月,据桂林理工大学地质类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就业率统计显示,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比本科生低18%。因此,地质类学生在选择是否考研时,也应慎重权衡自己是否适合做科学研究,一旦决定考取研究生,应做好继续读博士的思想准备。对研究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有些目标不明确的学生即使读了研究生也浑浑噩噩无所事事,读研只会浪费时间徒增烦恼。

(三)地质类研究生读研阶段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读文献、做實验、做项目、写论文,这些工作可拓展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深度,并很好地训练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术思维能力。相对本科阶段在能力培养上的“广度”来说,研究生的学习和训练则是针对“深度”。例如,地质类本科生需要学习的课程包括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层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火山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冰川地质学等基础课程,而研究生阶段则要对其中的某个分支做专门的研究工作,根据导师的课题和项目做更详细的工作,例如研究中国地体构造研究、花岗岩成因及成矿作用、海洋矿产资源与海洋环境地球化学、变质作用和前寒武纪地壳演化、重要地史时期古海洋环境、断层带中的流体运移、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和铀成矿作用等。

三、总结及展望

对地质类本科生来说,清晰地规划职业和学业生涯目标是人生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转变观念是实现顺利就业和深造的关键,任何人实现自身价值,都为时未晚。毕业生应该选择适合自己性格、潜力、兴趣并能激发自身激情的工作,给自身一个准确的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在巴黎的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宣言:“学生毕业不是要对口,而是要适应;不是要就业,而是要创业”,这才是实现就业和创业的关键。就业的毕业生应学会从基层做起,正确看待收入,重视发展机会,抓住锻炼的机会才能快速成长;读研的毕业生应坚持不懈,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做好科学研究,实现人生的跨越。

参考文献:

[1]职寻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EB/OL].[2014-09-12]

http://www.myzhidao.com/zczx/5020.html

[2]瞿浩,杨乾坤,宋之帅.大学生就业与考研选择模型研究[J].价值工程,2013,(2):229-230.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关于为何参加考研的调查报告[EB/OL].[2003-09-26].

http://www.edu.cn/20030926/3091907.shtml

[4]北森测评,高高.就业?考研?是一个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17):50-52.

作者:时毓 刘希军 秦亚

第三篇:阐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

摘要:加强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技术研究,不仅关系着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还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因此在未来的科技研究和发展方向中,要将国家的重点工程项目作为重点,依托高新技术促进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的发展。此外还应当坚持以科技作为导向,拓展学科研究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前进,要在精准把握社会需要和学科发展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的技术研究思维,从而对地质科学的研究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1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的内容

1.1水文地质。作为地理学科的一个分支,水文地质主要指的就是地下水的各式变化和运动情况,其关键项目就是治理水源和开采找水。当前最主要的技术就是盐井开采和激电衰变场法,这在玄武岩裂缝的找水中有着显著的成效,并对国内水资源的利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工程地质。工程地质是研究和调查,分析和解决同各种社会活动和工程建筑相关的地质问题科目,开展此类地质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服务于工程建筑的,其包含了岩体稳定效果和地质灾害等项目,故而有着现实意义较高的研究价值。当前主要应用的勘探技术有雷达测量和声波法等。1.3 环境地质。所谓环境地质,指的就是面对日益紧迫的环境问题,将滑坡和泥石流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质问题纳入到生态研究的范畴之内。因此其主要内容和目标就是开展对面积较广地质灾害的勘察,以及关系着国民经济发展交通道路的评估,是要通过科学的勘探技术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从而提升地面建筑物的安全和质量。当前国内的环境地质研究,无论是在治理土壤污染和地表水源,还是地下水的污染方面都有了很好的成效,而这些成功的经验也为未来环境地质技术的开发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以及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趋势

2.1水文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水文地质在整个工程地质的勘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地下水和吊水对建筑和矿山等工程带来的种种潜在影响,更使得水文地质的勘探技术发展面临着更高的时代需求。因此在水文地质的勘探技术发展中,将会越来越趋向于针对裂隙充水矿床和空隙充水矿床,以及岩溶冲水矿床这些高精尖的技术探究,其中多元化和智能化的发展方向将成为主流趋势。面对着日益复杂的水文地质勘探环境,信息化处理技术的应用已然是大势所趋了,通过构建完整的水文地质决策体系来实现对相关数据的信息化处理和分析,并将各种数据在汇总的时候进行层次化的整合,为进一步的勘探行动提供更为详实可靠的信息依据,这种优于一半数据库的多元化技术发展趋势,是在融合先进的计算机和人工智能技术基础上,实现了对水文地质环境条件的综合勘察,而正是这种更相似于人类大脑计算的分析结果,不仅可以明显提升对岩溶矿床和空隙冲水矿床,以及裂隙冲水矿床的勘探效率,还能够有效地解决矿床裂隙断层以及涌水的问题,对保障勘探的质量将会作出不小的贡献。2.2隧道工程勘探。隧道工程包括了地铁和采矿,水利以及铁路等多种军事民用工程,并且占据着整个工程的重要地位,其质量直接关系这工程的整体效果。在长期的隧道工程实践中,最长遇见的问题就是岩溶底层的止水,这就对隧道工程勘探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隧道工程的施工中,地下水的变化将会对工程的顺利进行和质量好坏起着直接的影响。当地下水位出现下降的时候,地面就会出现凹陷甚至是坍塌现象,这就会使得隧道的开挖风险剧增,也对工程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而当地下水位出现反复上下的时候,就会造成岩土层的不规则膨胀,从而致使土层中的铁和铝等元素流失,这也是岩土层出现松动的最主要原因,极大地削弱了岩土层的稳定效果,对建筑物的破坏力也是不可小觑的。因此在开发隧道深层岩溶治水技术的过程中,要重点研究涌水涌沙的防护技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转换为生产力,实现对生产服务的科技效用。2.3填海和围湖。随着城市化规模的扩大,围湖造田和填海造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这种人为增加耕地的行为,带来的除了经济的发展和人地资源矛盾的缓解之外,还有着许多不能忽视的环境问题和隐患。湖泊面积的缩小,就会增加泥沙的堆积量,从而改变区域的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情况,同时也削弱了城市内湖的泄洪能力,加大了雨季内涝的隐患,因此在进行水文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技术开发过程中,要着重关注对这类问题的技术解决,即要实现对资源矛盾的缓解,又要最大程度的保障原有生态机能不被破坏,真正践行可持续发展观下的经济与生态共赢。2.4岩石边坡。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中,岩石边坡的问题也是比较明显的,主要体现在水库的回水,水运和公路线路,以及工程坝基和铁道施工中,可以说岩石边坡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些地质工程建造使用的安全和稳定。但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岩石边坡将会长期受到河谷下沉以及采煤开矿活动对覆盖底层的作用,再加上岩石的风化结果,极大地削弱了岩石边坡的护卫功能,因此在未来的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技术发展中,如何提高岩石边坡的安全,减少外部自然环境的作用和影响,提升岩石的稳定性,增加预防地质灾害的能力将成为主要的趋势。2.5干旱区域找水。我国地大物博,自然条件和地形差别较大,不同于东南沿海的丰沛雨水,西部地区的干旱问题一直是制约着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众所周知,西部地区的地形地质条件以盆地为主,还有河西走廊,因此当地的水资源循环体系大都依靠的是雪山融水,降水量是十分有限的,凭借着夏季的融水,在深入地下之后再從平原地区溢出,从而获得灌溉用水,这就是干旱区域的用水模式。因此在未来环境地质的技术发展中,加强对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是必不可少的,要依靠先进的地下找水技术,有效的调节当地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开发,并推动农業灌溉技术的改良,为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3 结语

总而言之,社会经济跌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地质勘查技术的创新奠定了扎实基础。伴随着基础设施的大力建设,工程勘察的重要性也愈加凸显,这就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和环境地质的技术应用和发展方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郭本力. 浅滩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J]. 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7):00231-00231.

[2] 黄静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科技发展趋势[J]. 地球.2016(8).

[3]李延坤.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与问题分析[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5:138.

[4]姚鑫.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研究进展与问题,兼谈规范编制[J]. 地质论评,2014,01:22-30.

[5] 郭岐山.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J].科技风,2010,(16):117.

(作者单位: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作者:朱恒志

第四篇: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和水文地质灾害预防

摘要:本文通过对于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和水文地质灾害预防工作研究,提出了水文地质评价措施、岩土水理性质和地下水引起的岩土工程危害性三个方面问题,都需要运用科学手段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关键词:地质勘察;水文地质;地质;灾害预防

一、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分析

(1)在一般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过程中要对于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合理分析和管理,不能忽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基本问题,要提高对于水文地质条件认识,特别是对于地下水岩土体和工程整体问题要,及时了解,从最基本的工程环节出发,提高对于建筑工程基本问题问固定性和使用年限认识,保证整体工程合理性和建筑施工高效性。

(2)一般在水文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工程建筑地区,要提高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質问题研究工作,合理解决水文地质问题,对于非常容易发生地下水岩土工程危害问题,要及时勘察和处理,提高合理解决方案,减少工程危害性。同时还需要不断优化对于工程勘察质量,提高工程勘察中岩土工程水文地质,建立高效岩土体施工和地下水之间关系认识,及时预防治疗水文地质问题,有效提高工程地质问题解决,合理设计工程施工中水文地质资料,及时消除地下水岩土危害性影响问题。

二、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评价内容在以往的工程勘察

报告中作用

(1)通常情况下在工程地质勘察过程中要结合基础设计进行施工建设,提高对于地下水岩土工程施工作用,如果地下水基础性发生下沉和建筑物开裂质量问题,要不断总结经验保障工程勘察工作顺利进行,提高水文地质问题合理管理工作,保障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性。同时还要在地下水对于岩土和建筑物建设过程中,优化预测岩土工程可能会出现危害性问题,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管理高效性,在工程勘察中要联系实际情况,结合建筑物整体地基,提高水文地质问题解决,保障水文地质勘察资料和水文地质类型合理性。

(2)还要从多个角度对于地下水工程做好合理施工管理,对于不同条件地质问题要合理处理,对于埋藏地下水位以下的地面建筑物中水对砼及砼内钢筋的腐蚀性进行合理研究分析评价和管理。对于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石和岩土体做好基础性建筑场地分析,及时应对地下水评价管理措施,对于岩土体会产生的软化、崩解和胀缩问题要及时解决。还要根据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存在的松散问题、饱和细砂和粉土问题进行及时预测管理,对于产生的潜蚀、流砂和管涌问题要及时处理。

(3)如果地质工程中地下水含水层出现承压水问题,要结合基坑开挖对于水压进行有效分析,对于可能出现的基坑底板冲毁问题,要及时解决,做好及时评价管理计算工作,精确计算地下水位基坑渗透性和富水性实验管理工作,合理评价人工降水和土体沉降稳定性,保障周围建筑物安全性,不会受到威胁。

三、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岩土水理性质

(1)岩土水性质是岩土和地下水之间相互作用结合,需要提高岩土水理性质和岩体物质性质,保障工程地质性质质量,提高岩土工程合理性,优化岩土水理性质,提高岩土轻度变形问题解决,对于直接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稳定性问题及时解决,在勘察岩土物理学性质过程中,要重视岩土水理性质和地质性质之间关系。

(2)地下水按照在岩土中赋存形式可以分为结合水、毛细管水和重力水三种形式,结合水按照性质可以分为是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两个形式。岩土水理性质中的软化型指的是岩土体浸水后,力学强度会逐渐减少特性,一般软化系数表明需要合理判断岩石耐风化、耐水浸能力指标,在岩石层中地下水形成软弱的夹层,要进行各类粘性土层、泥岩、页岩和泥质砂岩分析,保证岩土性质得到及时评价和运用。

(3)对于岩石透水性要及时做好重力分析,岩土透水性要界岩土自身性能分析,如果是松散的颗粒和岩土不是非常均匀的,要提高透水性质,以及对于坚硬岩石缝隙要提高透水性强度,还要做好对于透水性系数记录研究,岩土本身透水性系数要根据抽水试验进行检查分析,及时解决岩土水和土粒联系问题。还要做好粘土会被消弱和破坏问题处理,及时解决好岩土本身崩解,提高岩土颗粒成分和矿物成分之间关系,优化给水性研究工作,根据重力作用和岩土之间空隙变化提高裂隙水量性能分析,同时还要保证积水度水层水文地质参数问题解决,提高对于地下水场问题解决。

(4)岩土的胀缩性主要指的就是岩土吸水后体积会逐渐增大问题,失去水分后体积会逐渐减小特征,岩土胀缩性质主要由于颗粒表面结合水膜吸水问题导致,失水变薄会造成一定岩土形状变化。岩土的胀缩性质会直接影响到岩土产生裂缝和基坑隆起问题,对于基地变形和土坡表层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标定岩土胀缩性质主要按照膨胀率、自由膨胀率和体积大小变化问题进行系数衡量,岩土水利性质可以通过持水性、容水性质和可塑性等进行合理分析研究。

四、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危害问题研究

(1)针对地下水升降变化会引起岩土工程问题,比如地下水水位变化主要由于天然因素和人文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当地下水达到一定程度时候就会对于岩土工程造成一定危害和破坏。主要破坏方式分为三种,首先是潜水面上升会对岩土工程造成土壤沼泽化和盐渍化问题,同时也会腐蚀地下水建筑物,导致斜坡和河岸岩土产生滑动不良地质问题,也会对于岩土体本身结构造成破坏和软化,还会引起粉土饱和和流砂,底下洞室内充满水分时候,建筑物就会上浮起来失去稳固性造成坍塌。

(2)地下水位下降会引起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频繁上升也会造成岩土工程危害,地下水动力压力作用也会引起岩土工程危害问题,地下水属于天然水源,需要对于周围进行精确地质勘察研究,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出现。

五、结论

水文地质工作是建筑工程中非常重要施工设计前阶段工作,需要做好对建筑力层选择、基础设计、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等各个方面工作。目前随着我国地质勘察任务快速发展,必须要对于水文地质勘察工作加大研究力度,做好对于水文地质工作勘察水平研究,提高我国地质问题分析研究水平,保证水文地质灾害问题得到及时预防,从而很好提高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能芬.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探讨[J].甘肃科技,2011(12),5657.

[2]李广升.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存在问题探讨[J].民营科技,2009(7),8990.

[3]谢德荣.水利水电工程地质特征浅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作者:朱敏 孙健 陈焦

第五篇:拉布达林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研究

【摘 要】文章就拉布达林煤田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及环境地质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拉布达林煤田;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勘查区位于拉布达林煤田西部,东距额尔古纳市9km,西至黑山头镇42km,额尔古纳市至黑山头镇的公路从工作区通过。勘查区面积24.41km2。本区气候属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气温变化较大。夏季炎热短促,最高气温达36.2℃;冬季寒冷漫长,最低气温达-46.3℃,年平均气温-3℃。每年十月至次年五月为冰冻期,永久冻土深度3~15m。雨季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325mm,蒸发量670mm。区内地形平坦,海拔标高550~630m,勘探区北界至根河间有部分沼泽地,雨季形成积水。

一、区域水文地质

本区处于拉布达林煤田南翼西侧,整个拉布达林煤田南北环山,中间比较开阔,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盆地内地形标高560~650m之间,外围标高在650~935m之间,由于南北低山地喷出岩分布比较广泛,且岩石多为裸露,因此在基岩区,大气降水直接渗入地下,成为本区地下水的主要来源。(1)孔隙含水层。煤田内第四系广泛发育,厚12.10~72.52m,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增厚,水量丰富,为本区主要水源。(2)含煤地层含水带。含煤地层主要由各个粒级的砂岩、泥岩和煤层组成,第四系以下,含煤地层的顶部粉砂岩裂隙较发育,富水性强。(3)永冻层隔水层。由于拉布达林煤田处于亚寒带气候区的山谷中,永冻层广为发育,厚3~15m,因此起到了良好的隔水作用,基本隔绝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4)含煤地层中的隔水层。含煤地层中、下部各岩段中间具有巨厚的粉砂岩、泥岩,起到了良好的隔水作用。(5)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在风化裂隙较发育的丘陵山区,大气降水可直接入渗补给,形成基岩裂隙水,多以地下径流或上升泉的方式溢出地表。河谷平原的松散层孔隙潜水,主要接受河流上游地下水的径流补给,其次由于地下水埋藏浅,大气降水也可直接渗入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主要是河流下泄,其次是地下水径流和蒸发。

二、勘查区水文地质

勘查区位于额尔古纳河谷的河漫滩和二级阶地之上,地势较为平坦,海拔标高650~662m。南部为构造剥蚀区,地势较高,海拔标高560~720m。地表被松散的亚砂土,亚粘土所覆盖,勘查区北部多为沼泽地,河床侵蚀基准面标高565m,最低可采煤层标高为0m。根据本次勘探成果,勘探区水文地质条件如下:(1)含水层。第一,第四系孔隙潜水含水层。该含水层分布于砂砾石边界线以南,由上更新统,全新统冲积,冲洪积砂砾石层组成。砂砾石磨圆中等,松散,砾石直径2~40mm,大者达60mm。含水层厚度勘查区北部较厚至南部逐渐变薄,据本次勘查21个钻孔资料统计,含水层厚度11.50~72.40m,含水层平均厚度29.35m,含水层深度12.70~38.50m,潜水位丰水季节在沼泽地出露地表。第二,白垩系下统煤系地层6煤组以上基岩孔隙、裂隙承压含水层。由6号煤组底板以上的浅灰、灰白、灰色细中粗砂岩,砂砾岩及煤层组成,多为泥质胶结,局部粉砂岩,泥岩裂隙发育。(2)隔水层。第一,永冻层隔水层。由于拉布达林煤田处于亚寒带气候区的山谷中,永冻层广为发育,厚3~15m,因此起到了良好的隔水作用,基本隔绝了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第二,煤系隔水层。勘查区内第四系地层以下的煤系地层顶部普遍沉积有较厚的灰色泥岩、粉砂岩,对第四系潜水垂直渗透具有良好的隔水作用。1~3号煤层底板至5~6号煤组之间的泥岩、粉砂岩皆起到良好的隔水作用。

三、工程地质

区内各煤层顶底板岩石的岩性多为灰色、灰白色的泥岩、粉砂岩,属半坚硬岩类,泥质胶结。所以,煤层顶底板易遇水软化崩解,而使岩石强度降低。区内各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岩性差别不大,各主要可采煤层的顶底板岩性以粉砂岩、泥岩为主,属半坚硬岩类。因此,勘查区工程地质勘查类型为二类二型。

四、环境地质

(1)勘查区地震、地形地貌及稳定性评价。据中国科学院地震局资料,普查区所在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g为0.05,对照地震烈度为Ⅵ度。普查区内地形平坦,断层不发育,为全掩盖区,地表植被发育,稳定性较好。(2)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普查区由于地处草原区,地面植被发育,所以不易产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环境污染问题。(3)瓦斯、煤尘和煤的自燃。根据勘查工作中对7~19号钻孔瓦斯测试结果显示,本区为低瓦斯矿井,各可采煤层瓦斯解吸量均为零,脱气瓦斯量0.04~0.10ml/g。额尔古纳市各生产矿井均未发生瓦斯爆炸事故。各可采煤层其煤尘都有爆炸的危险性,因此未来煤矿在采掘时要注意通风、降尘,防止煤尘爆炸事故发生。本区各煤层挥发分产率较高,燃点较低,为易自燃型。

 

作者:吴井军 付明彪

上一篇:材料专业导论论文下一篇:工科研究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