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22-11-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馆品牌服务是主线

摘要:公共文化服务是衡量一个政府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目前中国政府正在试图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而且国家的软实力也是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的。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品牌服务

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人们开始追求精神生活的满足。各地文化馆纷纷开展了将广大群众自身作为活动主体,将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作为内容的文化服务形式,从而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衍生出了颇具当地特色的品牌文化。因此研究如何通过品牌文化建立公共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概述

(一)公共文化服务以及公共文化体系的涵义

1.公共文化服务的涵义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上讲,公共文化服务由来是为了跟经营性文化进行区别的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关注的重点是社会效益,是为了给社会提供非竞争性的公共产品以及服务。随着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加强,提出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涵义是由政府主导、全体公众广泛参与形成的对文化知识的普及、先进文化的传播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证群众文化权益而提供给服务和机构的总称。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成要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由6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公共文化政策制度,也就是为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保障和支持的法律、法规以及政治手段;二是公共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包含由政府财政预算投资在内的各种文化设施和基础设备,除此之外,还包括群众自愿参加投资具有一定文化功能的设施和设备等等,例如: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广场、剧院等等;三是公共文化组织机构和人才,公共文化的组织机构一般指的是从事文化管理以及文化服务的各级政府以及文化事业单位,然而人才则指的是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具有专业能力的技术人员或者是文化体系的管理人员,人才是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力量;四是公共文化活动主体,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意义在于为广大群众服务,只有将群众作为文化活动的主体,公共服务的开展才能赖以生存和不断发展;五是公共文化活动方式,公共文化活动方式是为公共服务提供各种服务手段和服务方法;六是公共文化事业资金,公共文化事业开展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拨款、社会资助、企业赞助以及各项基金等等。公共文化事业资金是各项公共文化服务得到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二、群众品牌服务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群众文化品牌是保证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体现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上涨,而有规模、有影响、有特色、有组织的重大群众文化品牌恰好能够满足群众的需求,所以相关相关部门应该把握机会,根据群众的意愿开展相应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从而满足广大群众群众的强烈愿望,保障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群众文化品牌是工作着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

通过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可以实现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目的,从而不断激发出广大人们群众的爱国热情,从整体水平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相关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三)群众文化品牌是树立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

在树立群城市整体形象中,离不开一批文化的人才、文化基础设施,更里离不开代表独具当地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对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可以进一步实现对城市资源的整理,提炼出该极富特色的文化品牌。

三、如何通过品牌服务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从群众文化品牌涉及的范围上看,内容丰富、表现多样,所以必须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开展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将自身的引导和组织能力发挥出来,加强领导,统筹规划,要大力鼓励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充分调动起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推动群众文化品牌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在建设公共文化体系中,突出本土特色

要将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作为重点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就应该突出当地文化的特色。这是因为当地的特色文化,是该地经过不断发展、不断传承而来的,并且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喜爱。群众文化品牌对于当地的群众来说,具有比较牢固的群众基础,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但是对于外来的群众来说,更具有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三)将群众品牌服务跟经济相结合

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群众品牌活动,能够有效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按照一般的逻辑分析,经济是开展文化的基础,只有实现了经济的发展才能通过经济带动文化的发展。反过来说,文化发展了也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例如:江苏兴化市每年举行的新春联谊会、新春舞龙表演大赛、中国兴化千岛菜花旅游节相关文化广场活动; “七彩夏日”“少儿大舞台”广场才艺展演;“三解三促”文艺宣传活动、“喜迎十八大”系列广场文艺演出、泰州市新创文艺节目调演、“楚水大舞台”等一系列大型文艺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吸引来自全国各地是游客云集来这里旅游。这些活动就是集经济、文化、娱乐为一体,具有江苏地区风格。

(四)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品牌

不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尘不变,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创新就是生命,是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之所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不断创新群众文化品牌的表现形式,为群众文化品牌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如此才能让群众文化品牌不断发展壮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要想将品牌服务作为主线,就需要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工作者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创新,建立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品牌,让群众文化事业前进的道路更加宽阔。

参考文献

[1]齐勇峰,王家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探索[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05).

[2]高培勇.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N].人民日报,2007(03):26-28.

[3]徐玲.市场经济原则对新时期群众文化品牌科学发展的启示[J], 群文博览,2009,(12)

作者:沈凌云

第2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公共图书馆服务建设研究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河南省

摘要:文章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如何发挥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作用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建设多样化的服务模式、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拓展服务领域、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等建议。

1引言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有力举措。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负有特殊使命。公共图书馆具有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智力资源、传播科学文化、服务大众阅读与科研等职能,公共图书馆如何提高资源利用率,拓宽服务方式,扩大服务领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一个研究课题。为此,笔者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进行调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性研究,提出一些建议与意见。

2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现状调查

笔者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对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从馆舍、文化活动形式、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文化共享工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调查截止日期为2011年9月1日,调查对象为河南省图书馆及河南省辖市公共图书馆。调查结果见表1。

3调查现状

笔者从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形式、服务网络与文化共享工程四个方面对河南省省市公共图书馆服务现状进行综述。

3.1基础设施建设

笔者调查的19家图书馆,馆舍面积在15,000M2以上的有8家,约占42.1%,其中与学校共建的图书馆有3家;10,000~15,000M2之间的有4家,约占21.1%;10,000M2以下的有6家,约占31.6%;焦作市图书馆旧馆以拆除,新馆在建,目前未能提供服务。在网络建设方面,19家图书馆中拥有网站/网页的有9家,约占47.4%;超过一半的图书馆没有网站/网页。

3.2服务形式

19家图书馆除了传统的借阅服务外,都有不同形式的服务。其中,河南省图书馆、鹤壁市图书馆、济源市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漯河市图书馆、濮阳市图书馆、三门峡市图书馆、郑州市图书馆等开展的活动形式较多,有征文、展览、讲坛、送书上门、送书下乡、培训等,各具特色。突出的有鹤壁市图书馆的“图书银行”活动、济源市图书馆的文明志愿者活动、开封市图书馆义务为市下岗职工举办计算机培训,洛阳市图书馆的“洛图讲坛”、南阳市图书馆的“诸葛亮文化讲堂”、濮阳市的“龙乡讲堂”、三门峡市图书馆的“三门峡市小记者之家”和“青少年法制教育展厅”、郑州市图书馆的“十佳书香家庭”评选活动等。

3.3服务网络

19家图书馆除正在建设新馆的焦作市图书馆以外,服务范围从省、市延伸到社区、县、乡镇、村,自上而下层层服务。图书馆采取多种形式扩大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辐射面和影响力。主要有:①在馆外开设外借点。河南省图书馆在全省开设30余处外借点;郑州市图书馆先后建立了郑州送变电社区、南阳寨社区、郑州监狱、管城回族区4个分馆和郑州交巡警九大队、郑州盲聋哑学校等30多个图书流通点和服务点;鹤壁市图书馆设立馆外流通点。②在馆外开设流动服务点。济源市图书馆建立济源市流动职工书屋,设市级馆外阅览室23个;平顶山市图书馆和周口市图书馆提供流动借阅服务。③与镇政府共建社区图书馆,帮助建立乡村图书室,支持农家书屋。济源市图书馆在镇文化中心设立社区图书馆,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举办了农家书屋工作及培训会议;三门峡市图书馆帮助革命老区卢氏县木桐乡良木村、官道口镇耿家村、潘河乡潘河村、渑池县段村乡柏隆村、灵宝市川口乡棉勿村和碑基村等乡村建起乡村图书室等。④对基层给予资源支持和技术指导。河南省图书馆实现“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全覆盖,大多图书馆都开展送书下乡、对基层图书馆(室)技术培训等活动。

3.4文化共享工程

19家图书馆中1家(河南省图书馆)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支中心、6家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随着远程访问系统的开通,全省各市、县(市、区)图书馆均可共享省馆数字化资源,“十一五”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分中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7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10]。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中心、支中心的河南省公共图书馆,坚持资源建设和群众需求相结合、服务形式和服务效果相结合、定点服务和跟踪服务相结合、网上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广开服务渠道,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增强共享工程服务能力。4河南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笔者调查发现,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经费不足、服务水平不平衡、服务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4.1经费不足

经费不足是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调查中,很多公共图书馆都提到了经费紧张,图书馆每年用于购书的经费都非常少,图书资源补充缓慢,设备缺乏或陈旧,可支配于其他文化活动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4.2服务水平不平衡

笔者从调查中发现,各个图书馆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图书馆的经济条件、基础条件、网络条件、人员队伍等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况,从而导致服务水平也不平衡。河南省图书馆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7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郑州市图书馆初步形成了一个主馆、四个分馆和多个小型乡村、社区和单位阅读站为一体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相比之下,一些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有着一定的距离。

4.3服务机制不完善

笔者根据调查,河南省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服务形式多样,服务内容丰富,各具特色。但是,从整体上看,未能形成一个由省到市到基层覆盖全省的系统化的服务机制,河南省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起到了带领作用,但是如何构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效调动市级公共图书馆及基层公共图书馆,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同时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竞争力,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5有关建议

根据对河南省省市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状的调研,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笔者在省市级公共图书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研究,初步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意见。

5.1建立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

我国现有的公共图书馆事业遵行的是“一级政府负责一级图书馆”的体制,建设主体多头多级、管理相对松散而不集中,因此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总分馆体系。鉴于公共图书馆存在的经费、技术、人员等不平衡状况,可建立由一馆领导的区域性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在现有体制框架内加强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其主要宗旨就是在资源建设、管理服务、技术支持与人员培训上加强各级公共图书馆间协作共享,实现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是在不同建设主体资助的资源之间形成资源共建共享及服务机制,其核心是确立成员之间共建共享资源的方式和建立文化服务机制,并为这一方式的顺利运行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本质上是行业间的合作。

5.2建设多样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

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模式也根据需要出现多样化,有总分馆制、馆外固定服务点、馆外流动服务点等,这些服务模式都是由图书馆单独进行资源建设和管理,根据各馆情况、地方居民需求等选择不同形式的服务模式,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图书馆在实施这些服务模式时都要努力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服务地址、资金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难。

5.3依托“文化共享工程”拓展服务领域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新形势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惠及千家万户的一项重要文化基础工程[11],它开辟了一个不受地域、时空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将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依托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这给公共图书馆提出了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契机。公共图书馆要抓住机会,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图书馆网络,建立基层文化服务机制,直接或间接为基层提供服务。目前,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河南省分中心平台服务范围覆盖全省4.8万个行政村,形成了基层文化信息资源服务网络。把公共文化服务拓展至“信息贫困”地区,努力缩小“数字鸿沟”。

5.4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

公共文化活动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公共图书馆可以根据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特点、地方文化资源特点和地方发展的目标定位, 策划、设计和组织各种文化活动。可分别以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重点、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以普及社会科学知识为重点、以面向外来务工为重点、以面向中小学生为重点、以打造成本土文化品牌为重点等创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积极拓展服务,增强辐射能力,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宽选择公共文化产品的视野,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5.5建设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

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提供文化服务的基础,特色资源是地方特色文化保存和传播的载体之一,所以,特色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内容。河南省是一个文化大省,而且所属各市(区)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如“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楚汉文化”、“玉文化”等等,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公共图书馆在资源收集、整理、建设和利用的过程中对特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加以重视,收集多种载体类型的特色资源,开发多种形式的二三次文献,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设置特色资源专栏,多途径宣传、保存和利用特色资源,打造品牌文化。目前,河南省省市级图书馆都在建设特色资源数据库或专栏,如“河南地方戏曲数据库”、“龙文化书籍目录”、“济源文化”、“卢仝文化”“商都溯源”、“少林文化”等专栏。

6结语

公共图书馆服务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复杂工程,不仅是图书馆界需要努力做好的工作,也是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因此,我们积极呼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和资金投入,使公共图书馆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为地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图书馆[EB/OL].http: www.henanlib.gov.cn,2010-8-15.

[2]安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aystsg.anyang.cn,2010-8-18.

[3]济源市图书馆[EB/OL].http://www.jytsg.com,2010-8-18.

[4]漯河市图书馆[EB/OL].http://www.lhlib.org.cn,2010-8-22.

[5]洛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lylib.gov.cn,2010-8-22.

[6]濮阳市图书馆[EB/OL].http://www.pylib.net,2010-8-8-24.

[7]新乡市图书馆[EB/OL].http://www.xxlib.net,2010-8-25-26.

[8]驻马店市图书馆[EB/OL].http://info.huanghai.edu.cn/gb/library,2010-8-27.

[9]郑州市图书馆[EB/OL].http://www.zzlib.org.cn,2010-8-27.

[10]河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一五”建设情况[EB/OL].http://www.ccnt.gov.cn/sjzz/shwhs/tsgsy/201104/t20110406_88699.html,2010-9-1.

[11]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EB/OL].http://www.ndcnc.gov.cn/,2010-9-1.

(编校:马怀云)

作者:徐丽晓

第3篇: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

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之后,各级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框架初步成形,文化馆进入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阶段。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要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权益为主要内容,完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使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 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我国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以上几个重要阶段,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历了10年的时间,我国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要积极改变观念,转换角色,实现由“传统型的政府”向“服务性政府”的转变,将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推进,不断完善。

一、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认识

文化权利是公民必须得到保障的基本权利,维护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职责,必须通过一种切实有效的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来确保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这种制度设计和体系建设就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一个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通常应该包括四个方面:(1)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的核心职能之一,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监督者。(2)文化事业单位。这是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所独有的、在主体构成上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最大特色。(3)非政府组织。主要指从事文化工作的一些中介、社团等。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群体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企业。企业在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某些具体产品的生产中具备更多的优势,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延伸与补充。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内容。目前普遍认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八大系统:(1)公共文化政策、理论体系。这是提供公共文化政策法规、构建社会公益的价值观念系统,促进公共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石和根本。(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包括各种文化历史遗存和公共文化场所。(3)公共文化生产、运营体系。指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生产和运营系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部门和直接作用于服务对象的服务机构体系。(4)公共文化资金保障体系。包括政府的拨款、社会捐助、赞助、基金等。(5)公共文化人才体系。包括公共文化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业余文化队伍和支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组成,是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发展和运营的关键。(6)公共文化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内容的创新、形式的创新、机制的创新以及服务的创新,是形成整个社会创新意识的基础组成部分。(7)公共文化信息体系。是一个关于公共文化社会信息的收集、分析、发布的系统,通过这一系统的运行,让广大人民群众直接了解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同时政府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帮助。(8)公共文化考评体系。就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好坏、是否到位、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等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保证群众得到真正的公共文化服务。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宏伟的目标,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逐步去完善,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保障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一)政策保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明确了政府对公民既社会所负的文化责任,也体现着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与方向,为公共文化事业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公共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我国公共文化政策的制定要逐步探索建立综合决策机制,在符合中央宏观文化政策的前提下,应认真研究政府职能、部门合作、部门设置、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社会影响评价、技术支持等问题,调整制定科学配套的文化政策,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重要的政策依据。政策制定中,特别要注意发挥专业人士和社会各界在综合决策中的作用。公共服务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平台,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决策、实施、管理与监督的制度平台、公共文化项目指引、投融资及其他公共文化信息的交流平台、公共文化问题的研究与技术研发平台等。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必要的投入,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平台的建立于正常运转。

(二)组织保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仅只是文化部门的事情,它应是由各级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并列入中长期工作规划的一项工程。之所以用“工程”这个词语,说明这是一项宏大的、系统的事业,它甚至是与一个城市、地区的经济、旅游、城市建设等各项规划结合起来运作的,它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短期行为,因此要求各级政府要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地方文化发展战略,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做。其次就是文化部门的职责,文化部门当然是这项工程中重要的、主导实施的部门。在各级政府组织的支持下,文化部门要专业部门做专业的事,结合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指标予以逐一落实和推行。

(三)经费保障。只有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才能持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要满足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应占政府公共支出的1%左右(这个预算不包括文化基础设施场馆等的建设和维修)。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即使是深圳这种地方财政实力比较雄厚的城市,这一比例都还没有达到。除了依靠财政投入,还应逐步拓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的来源,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筹资机制和多渠道投入地体制,实现公共财政为主导,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例如,浙江、江苏等发达地区就有民营企业家创办的私人收藏博物馆、红木家具博物馆的成功例子,开创了社会资金办公益文化的先河。当然这种成功是建立在当地政府对社会非盈利性项目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基础上的。

(四)人才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建立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是其中基础性与关键性的因素。因此,必须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完善文化与艺术教育工程,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和创造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培养文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文艺创作、文化服务、文化管理、文化运营等门类的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切实加强文化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宣传,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人才发展环境和文化人才创业环境,优化文化人才资源配置,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一个涵盖各项基本公益类文化服务的综合体,它涉及到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和文化馆几个领域,文化馆、站的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比较特别的一个部分,我个人认为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较之其他几个领域来说更具难度。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都是通过老百姓借还书、查阅资料、参观来获得文化服务的,这种服务是具有国际化标准和固定流程的,他的管理和发展更多的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例如不断加大硬件设施的投入,信息化系统的开发和研究,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模式,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文化馆就不仅仅是这样,除了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之外,它的服务水平更多取决于软件的服务,有些硬件的不足甚至是可以用提升软件的服务去弥补的。例如艺术培训取决于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授课水平,如果优秀的老师上课,即便教室的条件差一些,群众也是愿意积极参与的;大型文化活动的开展成功与否,取决于活动的策划是否能激发老百姓的兴趣,使得群众能积极参与,造成好的社会影响力,它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对工作的创造力是要求很高的。虽然国家文化部关于文化馆的评估也有一套统一的标准,但是即便达到了国家一级馆的标准,也只是通过数据来说明文化馆的工作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不能说明文化馆的工作是否真的具有活力,真的深入人心,这是两个范畴。当然首先是要达标,然后才是创造性的工作。这就是文化馆的建设与发展灵活性的体现,是有别于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的地方,是更具有难度和灵活性的一个领域。

二、国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日本公民馆的发展经验

80年代以来,西方出现的公共选择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公共治理理论等,为发达国家文化行政改革和公共文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模式.在这些理论的指引下,各国在公共文化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实践模式,尤以“政府主导”模式、“民间主导”模式、“分权化模式”最为典型。当代中国的公共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文化领域发展的一般规律。理论背景与实践经验的借鉴,可以更好地促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保持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的一致性。发达国家文化管理体制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从十九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无政府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没有专门的文化管理部门和文艺政策,公共文化发展处于自发状态;二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的“现代管理体系的确立阶段”。1959年法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文化管理机关“法国文化部”的成立,标志着文化管理被纳入现代政府行政范畴。这一阶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直接孕育出了西方各种公共文化管理组织、机构、模式、制度或政策;三是文化管理的转型和改革阶段,时间大约为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的明显特征是应因西方“新公共管理”、“服务型政府建设”等管理理念及文化在公众生活及国际竞争中地位上升的现实需要,西方各国程度不同的进行文化管理体制,包括部门、机构设置、政策、法规等的调整。公共文化管理逐渐向更强调服务理念的“公共文化服务”转型,即政府更多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主要职责,管理以满足公民文化权利为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政府与民间目标共定、利益协商,共同生产,通过公共服务来兑现公共利益。

世界各国由于传统、国情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制度与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1)政府主导模式。这种模式中从中央到地方政府均设有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有垂直领导关系和非垂直领导关系,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对文艺团体进行有限的资助并提供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这种模式以法国和日本为典型代表。(2)民间主导模式。政府没有正规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主要以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鼓励各类团体或机构自我生存,政府财政对文化的投入称为“国家艺术理事会”,非政府组织或非营利机构是开展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这种模式以加拿大、美国、瑞士等国为代表。(3)政府与民众组织的分权化模式。政府以“一臂之距”与民众组织合作,将文化资源进行分配,并共同管理文化事项,提供文化服务。这种模式以英国、澳大利亚为代表。

西方公共文化治理机制,大致有以下几种:(1)公共文化基金会制。文化基金会制是由非政府组织与国家合作,通过政府对项目进行赞助或企业、私人的捐助而设立的非营利性文化管理机制。文化基金会通过对文化政策施加影响,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建立起一条良心互动的渠道。政府通过文化基金会组织,以协议的方式对公共文化部门提供基金,并以税收政策引导社会捐助公共文化部门,以此来促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2)公共文化托管制。公共文化托管制是由委托人将财产委托于公共文化托管机构,由其代为经营和管理。公共文化托管制有利于公共文化经营管理的专业化,丰富国家公共文化内容。英国议会以托管制建立大英博物馆,是早期以私人托管方式筹建的一座国家博物馆,它通过政府的财政拨款来实施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3)公共文化招投标制。公共文化招投标制是一项由招标人公开进行的公共文化项目招标形式,中标人对发包者支付承包金,并按合同规定自主经营这一公共文化项目。这一方式既保留了公共文化部门对公共文化项目的所有权和非盈利性,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公共文化项目的运营效率。欧洲不少地方政府都采用这种方式,保留设施所有权和对承包者的监督权,至于日常经营、人员雇佣则由承包者负责。武汉市的琴台大剧院和音乐厅的管理模式与这一形式类似,日常运营承包给国家保利集团管理,而剧院的所有权仍然归政府所有。(4)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公共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制是根据股份有限公司制而形成的公共文化管理制度,它将公共文化公司的资本分成等额股份,国家,国家等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度承担债务责任,公司也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将现代公司制度运用于公共文化领域再次实现了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同市场化竞争相适应,有利于公共文化部门的体制改革。

通过以上对西方公共文化体制管理的发展历史、管理模式和现状的分析,有助于我国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方面借鉴经验,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找到最适合我们模式,更好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西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但并没有类似于我国文化馆的这种机构,我国文化馆的职能在西方国家中分布在了文化公司或承包商中,因此文化馆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它虽然是前苏联的产物,但随着苏联政体的瓦解,文化馆在苏联社会也随之不再发挥它相应的作用,却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文化馆解放前在我国称为“民众教育馆”,解放后参照苏联模式建立文化馆。经过文化大革命之后,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的时期,各级地方群艺馆、文化馆进入恢复重建阶段;从1984到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标志,文化馆进入转型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文化馆进入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阶段。十八届三种全会提出, 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所以在这个阶段,要全力搞好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要研究国内关于文化改革和发展的宏观形势,学习国际上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先进经验,分析现状与不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国际上与我国文化馆职能类似的是日本的公民馆。日本公民馆是二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迄今为止在日本现代社会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日本二战后的重建,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它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文化馆学习和借鉴。接下来我们对比一下日本、深圳和武汉市各级文化馆发展的现状:

(一)日本公民馆的发展经验

公民馆是指为居民开展各种有关结合其实际生活的教育、学术、及文化方面的活动的教育设施。它是以市、镇、村等一定区域内的居民为对象,以提高居民教养、增进健康、陶冶情操、丰富生活文化、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为设置目的的机构。与博物馆、图书馆等其他的社会教育设施不同,公民馆是立足于社区之内的、必须伴有能够为所有居民所利用的积极的活动的、综合性的社会教育设施。著名日本社会教育学家寺中作雄先生将公民馆精辟的比喻为“公民自己的家”。它是集公民学习班、图书馆、博物馆、公众集会厅、产业指导所等功能于一身的文化教育机构,是战后日本实施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遍布于日本各市镇街村。它既是居民参加社区活动、交流情感的主要场所,同时又是公民开展自主、自由学习的知识殿堂。可以说,它为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及丰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保障。同时,也为促进社区居民交流,提高居民修养,促进经济增长及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日本社会正处在创建一个理想的“学习型社会”的转型期,公民馆的存在与发展为日本早日实现这一宏伟理想,奠定了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公民馆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政府拨款。社区内部分公共设施的日常经费由政府提供。(2)捐款与税收。社会募捐是社区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另外,在日本,居民除了缴纳所得税以外,还要缴纳与居住区相关的一个税种:住民税。这一部分税收就直接用于社区。

公民馆的职能:(1)定期开设讲座;(2)定期举办讨论会、讲习会、讲演会、实习会、展示会等;(3)置备图书、记录、模型、资料等,供居民利用;(4)举办相关体育、文娱活动等的集会;(5)积极联系各种团体、机关等;(6)将其设施提供给居民集会及其他公共目的利用。公民馆是禁止营利性活动的。

公民馆的主要特征:1949年日本制定颁布了《社会教育法》。它明确规定了公民馆为日本社会教育机构,并进一步指出设置公民馆的目的是“为市镇村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居民,开展各种有关结合其实际生活的教育、学术、及文化方面的活动,从而为提高居民教养,增强健康、陶冶情操、振兴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作贡献”。公民馆这一设置目的的阐明,使公民馆一跃成为最贴近居民生活的学习设施,成为居民进行“终身教育”的实践基地。可以说,公民馆在促进日本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民馆由市镇村设置,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当同一地区内,中央公民馆和地区公民馆并存时,主要由地区公民馆进行各种公民馆活动,非常重视与社区居民生活的密切结合;第三、公民馆以非营利性为指导原则,因此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特点;另外,日本的公民馆还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区性、教育性和自治性的特点,在学习和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中发挥着中心和基础的作用。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如今,公民馆已遍布于整个日本。据日本文部科学省的统计,各地公民馆设置总数为17947座,各种团体利用人数为20336人,其中成人团体利用人数最多。公民馆实施的社会教育学及讲座一年内达到34万次,以提高修养为主要内容的讲座次数为26万次,其次是体育、娱乐方面的,为5万5千次。学级学生和讲座听众人数多达1,245万7千人,其中女性最多,占总参加人数的66.5%。

目前,不论是在条件设施方面,还是在功能、效用方面,日本的公民馆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许多公民馆不仅有网络通畅的电脑和视听设备,而且有宽敞的交谊舞厅和配有全套厨房用具的料理室。人们可以在这里的教室举办外语讲座、再就业知识培训、名人讲座等各种讲座和集会活动,而且可以利用这里的体育和健身设备进行体育煅炼,也可以与外国友人在此共同探讨异国文化。公民馆通过这种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各种文化领域的活动使人们耳濡目染了许多所谓真正的、地道的“文化”和“艺术”。可以说公民馆在无形中发挥着公民自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职能,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深化的今天,公民馆积极地为老年人提供各种社交活动与继续学习机会,来满足他们充实精神生活的需求与愿望,使老年人体会到了老有所为的价值。日本公民馆经过60年的发展,已经日渐成熟,成为日本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它立足于社区社会,贴近于人民生活。在道德建设、文化教育、社会福利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为公民们心中的“家”。

日本公民馆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与我国的文化馆非常接近,不同的是我国的文化馆隶属于文化系统,而公民馆隶属于教育系统,但是两者在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基本相同的 。日本是个地域面积不大的国家,以目前公民馆的发展规模来看,覆盖率和利用率是相当高的。以上的数据足以说明日本的公民馆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使用频率上都远远领先于我们的人均水准。中国是个人口大国,现有的文化资源本来就有限,再除以13个亿分配到人均,就相当不足啦。所以我们目前还只是在做最基础的工作,根据全国文化馆评估的标准以及地方政府的财力来不断增加文化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将文化站普及到街、乡、社区。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较长的阶段才能逐步达到标准。其次,覆盖率即使达到标准了,利用率能不能达到标准呢?这又是一个新的高度。谈到“利用率”,就不得不谈到“人”的问题。人是文化馆设施使用的主体,一方面是组织文化活动的工作人员,另一方面是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群众。如何让文化馆活动充满活力,令老百姓们愿意积极参与,在社会上造成好的影响,为社会主义文艺树立正确风向标,就不是一个机械的文化馆评估标准能够解决得了的问题,我们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相当远的距离,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就是要解决我们目前落后现状的途径之一。

(二)武汉市各级文化馆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化馆的发展就像我国经济建设一样,存在东部、中部、西部发展水平不均衡的问题。以北京、深圳、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文化馆建设成绩显著。由于经济发达,政府有足够的财力支持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完善,信息化管理技术先进,文化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老百姓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度和认知度也非常高,而中部和西部文化馆的发展则显得相对落后。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群众文化发展水平在全国居于中等水平。

近年来,武汉市群众文化工作在国家全面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大趋势下,抓住机遇,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取得一定规模的发展。但是作为一个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我们也要看到我们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和城市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做的不够。由于政府对公共文化设施设备、场馆建设以及运营经费的财政投入不足,造成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项目运行经费不足,标准化建设和均等化服务做的还远远不够。尽管我们曾以全国第八届艺术节和第六届城市运动会为契机,积极建设了国家级水平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琴台大剧院、琴台音乐厅,并且对诸多原有的剧场、剧院进行修缮和改造,但我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广场的数量还远远达不到发达地区的水平,平均到人头更低,不能满足不断增加城市人口的基本文化需求。同时运行经费也不足,与深圳市做一个对比,近两年深圳市对公共文化运行的投入按财政收入的1%计算,达到每年23个亿,而武汉市只有2亿。北京、上海这样的发达城市一个区级文化馆运行经费都达到一千多万,而武汉市市一级的群艺馆也只有这个标准。一线城市的文化馆每年要考虑的问题是如何运作活动把这些钱用出去,而我们则是考虑要做这个项目、那个活动,钱不够怎么办?这就是实实在在的差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的财力有限,这不是一天两天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

(二)现有的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目前各级群艺馆、文化馆、站均属于财政拨款的全额事业单位,专业人才都要通过人事局的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公开招聘考试要经过全市严格的的笔试考试,进入前三名的考生才能进入招考单位的面试环节。虽然公开招聘考试程序严谨,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但文艺人才是具有特殊性的一类人才,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往往更需要通过面试环节来评判。而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招录的大多数是艺术院校的毕业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知识和考试能力,但缺乏舞台和实际工作经验,艺术人才是需要在干中学,干中不断进步的。一般一个大专院校毕业的艺术专业大学生需要5-10年的磨练才能在某个艺术领域独当一面地工作。随着我市一大批有造诣的老群众文化工作者、老专家的退休,我市的文化馆专业人才将出现人才青黄不接的断档现象,尤其是艺术创作、理论研究、书法、摄影、曲艺这几个领域,人才缺乏现象尤其严重。

(三)信息化建设缓慢,服务空间和对象受到局限。到目前为止,武汉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还未作为重点工程予以建设,致使武汉的文化信息共享程度差,信息服务水平低下,再加上有些文化馆本身场地条件、硬件设施有限,使得服务的对象受到空间的限制,无法更大程度的惠民,尤其是远城区的群众,很难享受到与市中心群众同样的文化服务。同时,群众文化工作的艺术人才大多比较缺乏信息化管理与服务的知识与能力,急需要引进信息网络专业型的人才,并对原有的业务人员进行信息化的培训,要在艺术业务人才中普及信息化知识,力争群众文化专业人才都能成为复合型人才,以促进群众文化工作信息化的建设。

(四)公共文化产品的项目管理没有突破。武汉市群众文化产品的项目运作成功的经验并不多,更多的只是多年来长期形成的传统型的活动,传统的运作方式,传统的媒体报道和平平的社会效益。同样性质的活动,这个区也搞,那个区也搞,没有创新,没有形成合力。如果由全市统一起来开展,统一宣传,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和海选的方式,与手机用户联网,这样的宣传效果就远远大于传统的运作方式,群众的参与度会明显提高,造成的社会效益会大得多,方式的创新就会提高活动的吸引力,让它变得更有生命力,逐步形成品牌效应。

(五)体系运行和管理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

(1)由于缺乏群众文化专门的法规制度做保障,目前我市还没有一部关于群众文化方面专门的法规,没有一个关于对群众文化参与性、发展性的鼓励,致使文化馆的工作无章可依、无法可循,为事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困惑。

(2)对体系的建设和运行缺乏先进的绩效管理办法。目前,我们已经在实践中采用了绩效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但是,一方面这些实践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满足于当前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未来建立起一种既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又能与世界接轨的政府绩效管理模式。也就是说,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事,但服务水平,服务效能没有一套完备的标准去考核和验证。这不光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整个政府运行管理机制中都存在这个问题。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地方经济不够发达带来的财力上的不足,又有体制上存在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有政府和文化部门工作人员观念和知识结构上存在的问题,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善不足,紧抓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机遇,加速我市文化馆建设与发展的步伐。

三、对文化馆发展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一)深入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利用标准化促进均等化。④虽然财政给我们的经费不足,但我们要运用有限的经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的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不是简单的照搬条款,本来财政资金就有限,投入就更要谨慎、合理,人口密集区域加强固定设施设备的完善,远城区要加强信息化和流动服务的投入,做到因地制宜,在完善服务设施的同时,有效提高服务效能,少走甚至不走弯路,把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不能造成资源浪费。

(2)设施设备、场地等硬件达标工作

我市以国家文化馆评估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市、区两级文化馆达标定级工作。根据文化部关于过节文化馆达标定级的要求,我市进一步加大建设投入,积极改善市、区两级文化馆在馆舍面积、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条件,在全国第三次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实现中心城区一级馆达标率80%。

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站“三室一厅”的建设标准,将基层文化站硬件建设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完成全市55个中心城区文化站提档升级,31个新城区文化站新建任务,实现全市乡镇综合文化站改扩建、中心城区街文化站提档升级的全覆盖目标,使全市基层文化站阵地全部达标,形成基层集文化、读书、活动、教育、体育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活动室。

加强市、区级特色群众文化广场的建设。通过对市群艺馆江滩大舞台的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提高了其服务功能,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全市示范和指导性的特色文化广场,成为武汉江滩的一个亮点。政府也积极鼓励各区、街文化站学习江滩大舞台的实践经验,推出多个具有自身个性的群众文化活动阵地。

(二)以文化馆评估为契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通过国家文化馆评估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素质。按照文化部关于评估定级工作的要求,对市、区两级文化馆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充实街乡镇文化专职工作人员,利用3年的时间完成对社区、乡镇文化工作者的轮训。

完善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专家队伍。通过聘请优秀专业艺术工作者、群众文化业务专家、知名社会艺术团队负责人以及高等院校学者专家组成的文化活动专家咨询团队,对全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主题设置、艺术创作、运行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

健全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充分发挥市、区级文化馆业务人员的作用,深入街道、社区、农村指导参与文化活动的组织,文艺作品的创作、辅导和表演,形成以群艺馆、文化馆业务人员为骨干,以专业艺术人员和社会艺术人才为补充的群众文化辅导员队伍。

(三)不断推进信息化、数字化建设

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作为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已经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信息化、数字化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但是推进速度缓慢,服务手段滞后。我们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推进信息化建设:

(1)启动信息化重点工程。要努力提高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点的群众文化信息化水平,参照公共图书馆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建立“武汉市群众文化信息网”,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公共设施、资料检索、法律法规、项目申办、群众文化创作、评奖考核的方面的公共信息,为社会、为群众服务。

(2)信息联网,资源共享。武汉各城区文化馆要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高资源共享水平,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全市文化馆信息联网,并逐渐对社会纵深延伸。

(3)建立网址,面向全社会。每个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或机构都要尽快建立网址和网站建设,网上公布服务功能和文化项目,将传统的实体服务和网上信息服务有机结合,延伸文化馆的服务半径,避免场地有限带来的服务人群受限制等问题。

(4)开发网上文化服务新产品。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网上服务的开发,包括网上艺术作品视频欣赏,艺术培训讲座、网上辅导交流等。

(四)持续做好地方化、品牌化建设

针对公共文化产品的项目管理,武汉市群众艺术馆获得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的“武汉之夏”就是一个做得较成功的案例。“武汉之夏”源于武汉武汉市夏季街头纳凉习俗的一项公益性群众文化活动,该活动创办于1978年,迄今已举办35届。具有浓郁的武汉地域文化特色,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武汉之夏”项目的创建通过“四个创新”推进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我市群众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理念创新:(1)树立“群众文化让群众唱主角”的理念。“武汉之夏”为武汉的老百姓打造了一个文化舞台,在这个舞台上群众自我展示、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我们在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引导和辅导,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文化创造水平,丰富市民的社会文化生活。(2)树立“群众是宝贵文化资源”的理念。把群众视为文化创造的源泉、文化资源的供给者和文化生产的创造者,积极发掘、拓展和提高群众文化的资源,推进公共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把群众从被动接受文化供给的需求者和消费者,变成主动参与文化生产的创造者和供给者,实现文化供给和文化需求的高度统一。(3)树立“提升幸福感是群众文化活动重要价值追求”的理念。文化娱乐是幸福生活的重要源泉,我们以帮助群众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为目标,让群众成为“武汉之夏”大舞台的主体力量,使他们通过参加活动达到展示幸福生活、提升艺术修养、追求美好人生的目的。

思路创新:(1)重新定位“武汉之夏”的服务功能。由过去群众被动接受的一个供给型公共文化服务活动,转变为群众主动参与的一个需求型群众文化活动(2)重新定位群文工作者的职能角色。由原来传统的文化管理型向文化服务型转变。(3)确定“四个下基层”的创建方向。“资源下基层”是指将政府有关政策、资金、人才、信息等有效资源坚持基层优先的原则用于基层,使基层真正享受到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实现政策初衷。“活动下基层”是指所开展的各项文化惠民工程面向基层,贴近群众,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实现群众文化工作的均等化、便利化。“服务下基层”是指贯彻贯彻落实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公平价值理念,激活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奖励下基层”是指通过制定一系列新的奖励措施,将原来不在奖励范围内的体制外机构、人员及其文化服务活动纳入奖励范围,激发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4)全面创新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配送式综艺演出活动方式,将“武汉之夏”活动举办程主体化、竞赛化、品牌化的群众互动性文化活动,有利于吸引社会资金的投入和公共文化活动品牌价值的打造和形成。

制度创新:(1)财政保障机制--更新投入理念,发挥多元经费的综合效应。武汉市文化、财政部门将“武汉之夏”文化活动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其经费列入年度财政专项预算,并逐年适度增加。确保专项资金用于活动的开展、队伍的培训、群文精品的创作、设备的购置、制度方案的设计、活动的宣传等,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并接受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2)管理工作机制--强化组织领导,完善协调落实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部门联动保障机制;搭建公共文化服务的业务联动机制;完善活动档案管理制度。(3)考核奖励机制--服务为先导,扩大覆盖面,重心到基层;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通过业务考评工作促进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激励机制。通过完善评奖办法,加大奖励力度,提高社会艺术团队的积极性,并促进其快速成长。

举措创新:以此为契机,加强阵地建设——严格标准、建管结合、突出特色。通过开展“武汉之夏”项目创建活动,进一步推动、规范武汉市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形成一批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广场。例如西北湖广场、首义广场等;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不断发展壮大社会艺术团队:不断加强活动建设,双轮驱动,品牌增值。通过活动形式的竞赛化,加强活动与广大群众的互动,大大提升了“武汉之夏”的社会影响力和品牌效应。

通过武汉市群众艺术馆创建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武汉之夏”的成功经验,我们深深体会到以后群众文化活动都可以按照这个思路和模式来运作。围绕当年文化中心工作,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并挖掘地方文化元素,不断推出有地域特色的,群众喜爱的大规模、系列化的群众文化活动。目前武汉市做的较好的品牌活动有迎春舞龙锣鼓大赛,这个活动中产生了几只相当有影响力的舞龙队伍,还多次代表大陆地区受邀请参加台湾地区的舞龙比赛,充分弘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为促进两岸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还有“金秋文艺调演”、“高校文艺调演”、“长江合唱节”等几个品牌活动都做的较为成功,能抓住特定的参与人群,有针对性的做好活动策划。例如“金秋文艺调演”就是以反映农村生活为主题的活动,“高校文艺调演”是以高等院校学生团体为主体设计的比赛类活动,“长江合唱节”则是针对各区、社区的社会团体、中老年合唱团设计的一项比赛类活动。这些活动的参与受众面都相当的广泛,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但是目前运作品牌活动,我市缺乏的是高级活动策划人才,这样的人才必须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热爱地方文化研究,又精通文化市场的运作规律,能够将这些品牌活动的社会效益做到极致,我们目前的活动做得也不错,但还达不到这样的境界。四川成都群艺馆策划运作的“成都故事”这个品牌公共文化活动就相当轰动,几乎成为成都老百姓、每个家庭都积极参与和关注的一项大型活动,其关注度在当地不亚于浙江卫视的“中国好声音”。所以如何打造地方文化活动的精品,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要转变观念,积极培养专业人才,多多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思路和活动策划、管理经验,创造出更多符合我市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精品。

(五)有效实施精细化、绩效化管理

公共文化服务绩效管理不仅是政府文化部门提高文化行政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且也是政府文化部门职能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必要保障。我国的文化部门已经在实践中采用了绩效管理的一些理念和方法,但是,一方面这些实践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满足于当前绩效管理的发展趋势,从而在未来建立起一种既与我国的国情相适应又能与世界接轨的政府绩效管理模式。

(1)要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来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政府文化部门的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因此,政府不仅要根据现实社会状况,从制度规范上确认公民应该享有的文化权利,更重要的是要构建和完善相应的权利,行驶保护机制,纠正妨害公民正当文化权利实现的各种因素,依法落实公民文化权利。也就是说公民可以通过有效的维权渠道和机制,满足其文化诉求或解决争端。从而使其合法文化权益受到保障。

根据公共产品理论设定的公共服务的目标任务,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性和服务方式的多样性。为此必须要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来对所有服务主体的服务公平性和服务的有效性形式实施监督。这个制度包括公共服务监督制度。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和权利救济制度等配套的法律制度。法律监督制度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以及社会公众等法律监督主体对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和获得特许经营权的工商企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和质量加以全方位监督,防止其违法、失职或滥用职权。责任追究制度是指,关于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职责和职权以及不依法履行的职权和职责所要承担的行政法律责任有明确的规定;不依法履行公共文化服务法律职责的发现、调查和查处等将被追究行政法律责任;同时要强化对监督者的监督,防止公共文化服务法律责任流行形式。公民权利救济机制是指,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或许特许经营权的工商企业有责任向弱势群体特殊群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作为公共服务监督者的文化行政机关要不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范围,充分满足公民对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需求。公民对于没有获得保障的文化权利可以依法诉诸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国家赔偿。

(2)运用信息化技术提高公共文化行政绩效。提高政府文化行政绩效,推进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是一种有效途径和发展趋势,信息化技术能够拓展现代化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核能力。政府信息化的建立和发展将为政府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将极大的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为政务公开提供了方便有效快捷的载体,有利于政府的勤政廉政建设为政府节约开支提供了新的途径。政府的文化部门可以凭借互联网强大的技术支持,为公众提供文化领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各种知识和讯息;通过开发网上公共服务系统的办公室拓展到更加便捷的网络平台。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将极大得得争抢公众影响政府的力量。使政府朝着更有回应力、更高效率、更负责的方向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简便、透明、高效。

(3)推行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绩效管理。对于政府而言,公民是政府绩效的最终也是最权威的评估群体。政府的绩效管理要以人为本,公众的满意度应成为政府的绩效管理评估的重要衡量标准。这也就要求,评价政府绩效的参照是公众而不是政府以及工作人员,政府管理所追求的经济、效率、效益、服务质量、公众满意程度等、都应从公共的立场和角度来考察。公众评估能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培养公众的主体意识。推行以人为本、公众参与的绩效管理就要强化公众对政府文化行政的监督责任。通过公民广泛参与与监督过程增强人们对政府制定的政策和提供服务的满意度,并使公民逐步明确了个人在公共服务提供中所承担的责任,认识到每个公民既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享有者,同时也是维持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秩序的主体。随着公共评估的有效实施公众和社会力量对政府文化行政行为过程的参与和制约能力也就越强,由此形成的制度化的纠偏和奖惩机制能够有效的遏制政府自利行为以及公共权利的异化从而保障政府的利益、价值权威性分配上的公共性趋向。

就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来看,发展势头是好的,从中央到地方都已形成文化强国的战略思想。在财政投入、制度建设、人才培养、绩效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做出了积极地努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再多的文化资源一平均到人头就显得不足,所以现在不断增加的文化设施项目还是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同时,文化设施和服务项目增加了,利用率够不够高,能不能达到日本公民馆那样的效果,不让文化设施闲置,这就需要我们在不断加大投入地同时,还要科学有效的设计和管理这些公共文化产品,使它能够产生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这是一门新兴的管理学科,关于公共文化产品的管理,值得我们从事这项工作的文化工作者不断的去学习、探索,为促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体系建设作出积极的努力。(作者单位:武汉市群众艺术馆)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求是》2011年11月)

[2]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

[3]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2007年第一版。

[4]曾春宁,《公共文化馆作为与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年第一版。

[5]和晓曦,《武汉市社会文化工作实用手册》,湖北人民出版社, 2010年第一版。

[6]邬家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湖北黄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中国知网,2012年5月

[7]傅才武,《当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传统文化事业体系的转型》,《江汉论坛》,2012年第一期

[8]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

[9]宋明顺,《公民馆的理念与日本的社会教育思想》,社会教育学刊,2012年06期。

[10]李文英,《日本公民馆的功能简析》,日本问题研究期刊,

2013年03期。

[11]王志武,《武汉市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之《群众文化2011- 2015》,2011年

[12]毛少莹,《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2011年3月

[13]《 武汉市群众艺术馆“武汉之夏” 》2011—2012年度资料汇编, 2012年。

[14]李少惠、余君萍,《西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述级启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2期

[15]《武汉市文化馆评估情况汇编》,2013年。

[16]方晓彤,《 西方公共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模式》,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一期。

作者:俞映虹

第4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面向大众的公益性的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引导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加强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应面向社会大众和基层,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支撑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混合主体。建立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的法律政策支持体系和监管体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电台、电视台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在巩固现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地区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2)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工程。一是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二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三是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1]

第5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第6篇: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汇报

近年来,在区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利通区文体工作以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品牌文化建设,广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基层文化阵地服务功能。近年来,我局抢抓机遇,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和资金支持,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功能不断完善。投资了1530多万元,为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室、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配备电脑、音响、乐器等设备,彻底解决了部分文化站 “空壳” 的问题;新建农家书屋133家,配备电脑48台,图书18.5万册,电子音响制品1XX余盘、报纸期刊3120份,在全市率先实现了 “农家书屋”行政村全覆盖的目标;新建优秀农民文艺团队、农民文化户等民间文艺团队20家;新建篮球场87个,为基层配备健身路径600多件;争取“乡镇健身工程”4个,分别建设了XX平米带看台的灯光球场,群众健身娱乐条件明显改善。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文化活动亮点频频闪现。

坚持按照区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要求,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成功举办系列文化活动,XX之区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一是品牌活动影响深远。成功举办了XXXXX文化旅游节,本届文化旅游节历时2个月,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等6项活动,为XX区群众奉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二是民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在元旦、春节期间,共组织民间社火队开展社火巡演大拜年65场次;积极组团参加省社火大赛,荣获全省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社火大赛金、银、铜奖;成功举办了XX区首届元宵节花灯展,参展花灯达140盏,参观人数达10万人;开展“XXXXX”等民俗节庆活动为传统的民俗文化增添新的内涵。三是广场文化异彩纷呈。围绕庆祝建党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喜迎十八大等重大节庆活动,组队参加了XX市红歌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佳风尚奖;依托居民文化大舞台,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专场演出,把文化的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开展了以“展XX风采,建XX之区”、“歌颂党、展风采”、“红歌嘹亮 畅想青春”、 “生命畅想、和谐家园”等为主题的系列广场文化活动620多场次,一批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幸福生活的精品文艺节目脱颖而出。四是基层文化活动覆盖面广。支持鼓励民间文艺团队建设,大力加强基层文体骨干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目前全区有各类民间文 艺团队50余支,队员1000余人,

一、

二、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18名,成为我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认真实施“ 2131” 工程, 农村电影覆盖率达到100%;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农村实用知识竞赛等活动,累计送科普资料3万余份,图书10000余册,文艺演出100多场次,电影下乡近4000场次,通过各类活动的举办,城乡群众学文化、增知识、提技能的氛围日益浓厚。

三、精心筹办体育赛事,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

坚持把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筹办体育赛事为载体,强化工作措施,有序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精选XXXX、XX、武术等比赛项目,参加省第七届民族运动会,摘得1金2银2铜,取得奖牌总数位居全市第一的好成绩;组织45名运动员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荣获 “体育道德风尚奖”,并赢得15.5金、15银、4铜和总分211.5分的优异成绩;成功举办了XXX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首届运动会,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和教练员、裁判员达3000多名,有力地推动了XX区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圆满承办了XX市首届和谐社区全民健身运动会,来自20多个社区XX多名运动员参加了比赛;以“百乡千村农民体育活动”为契机,连续3年在13个乡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趣味体育比赛,累计开展全民健身系列活动300多场次,参与群众达30多万人次。

几年来,我区文化体育工作先后获得省文化厅XX、XX文化工作考核先进市县二等奖,“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先进集体,XX市XX年元旦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先进集体,全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XX区党委政府XX目标责任考核二等奖、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农村社区全覆盖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四、再接再厉,奋力开创文体工作新局面

一是抓项目,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有新突破。争取自治区专项资金支持,逐步完成未达标乡镇综合文体站改造建设任务,做好乡镇文化站评估定级工作。继续争取乡 “XXXX”全民健身路径工程,满足群众健身需求;加快基层文艺团队建设,加大生态移民点、社区文化中心、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设备配置,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

二是抓精品,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有新举措。全力打造XXXX文化旅游节等富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极具亮点品牌文化;紧紧围绕区委、政府中心工作,在全区范围内广泛开展系列文体活动,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热爱家乡、建设XX之区的热情;高质量举办社火展演、元宵节花灯展等春节民俗文化活动;通过举办各类展演展览活动深入挖掘回乡文化内涵;多元化举办体育赛事,展现利通区各族群众精神面貌和风采。

三是抓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上有新进展。结合“一十百千万”文化产业倍增计划,努力打造文化产业专业村镇、文化产业一条街,培育一批文化产业致富带头人;围绕苦水河沿岸旅游发展规划,培育壮大XXXXX旅游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

第7篇: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资料

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全覆盖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全省60%以上的市级图书馆、文化馆完成升级改造,二级以上图书馆数量居全国第一;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总量超过40TB,全省17个地市和140个县(市、区)全部建起高于国家标准的支中心;在文化部开展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评选中,30个县(市、区)、乡镇(街道)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山东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牢牢抓住筹备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契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将筹备“十艺节”与健全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结合,全面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惠民工程和群众文化活动水平。

设施建设迈出新步伐

“要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十艺节’场馆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以‘十艺节’为契机,推动全省文化场馆建设,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在“十艺节”筹委会第三次会议上,山东省省长姜大明提出明确要求。

近年来,山东省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其中,山东省文化艺术之家正抓紧推进,省博物馆老馆改造为省艺术馆的项目也正在立项。地市级的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改造加快,临沂市图书馆、博物馆新馆、艺术馆新馆已开馆运行,潍坊市民文化中心已部分投入使用,滨州市文化中心、德州市博物馆等完成了主体工程,济南市图书馆、艺术馆、美术馆等新“三馆”以及泰安文化中心、枣庄市文化中心、临沂大剧院、菏泽市图书馆等已开工建设。一批县级公共文化设施陆续开工,部分已经投入使用。

据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宗伟介绍,山东省50%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已经完成新建或改扩建任务。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中,山东省被评为

一、

二、三级文化馆数目分别为70个、37个和7个,其中,二级馆以上数量居全国第一位。乡镇综合文化站设施设备配置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得到加强,服务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乡村、街道一大批文化大院相继建成。

截至目前,山东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初步建立,并努力推动建成较为完善的“15—20分钟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圈”,为举办“十艺节”准备了完备的硬件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全覆盖

为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济南市以筹办“十艺节”为动力,变筹备“十艺节”的过程为文化惠民的过程。2011年,济南市文化惠民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提前一年完成4572家农家书屋建设任务,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55680场,组织下基层公益演出300场、“公共文化走进新农村”活动20场,举办各类展览、讲座180余次,举办非遗传习班等40个,对2000余人进行了公益培训。

被文化部列为公共电子阅览室试点省以来,山东省抓住机遇,积极推进公共电子阅览室的试点工作。据山东省文化厅提供的数据,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试点公共电子阅览室3400多个,其中建在文化阵地内部的有2300多个,与青少年宫、学校和企业共建的有1100多个,3G网终端4400多个,成为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更好地实现文化服务“三贴近”,1月14日,山东省文化厅为16个地市配发了流动舞台车,着力解决基层群众看戏难和文艺表演团体下乡演出搭台难、转点难的问题。

姜大明指出,山东将继续深入实施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努力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村到”、农家书屋“村村建”、农村文化大院“村村有”、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一村一月一场电影”、文艺团体下乡演出“一村一年一场戏”。扎实推动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建设,力争在2012年9月实现全覆盖。

群众文化生活增添新色彩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山东围绕“弘扬时代主旋律,丰富城乡群众文化生活”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演出和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组织举办“庆十

一、迎十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剧目展演”、庆祝建党90周年文化共享工程优秀电影展映等,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好评;“向‘十艺节’献礼·齐鲁情”书法展、山东省地方戏曲票友演唱大赛等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2011年10月至11月,山东省文化厅组织开展了“迎十艺、走基层、惠民生——金秋演出季”活动,历时一个多月,演出1100余场,举办各类展示展览300余项,观众近百万人次,得到了全省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据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徐向红介绍,山东正积极推动“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目前省、市两级和属于国家一级馆的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艺术)馆实现了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的文化下乡、进社区、进校园活动,形成了文化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在全省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青岛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肥城县级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递进培养工程、威海市农村文化大院规范化建设与服务,成为国家首批创建示范项目。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山东思考

发表时间:2011-11-18

来源:中国文化报

金秋收获硕果之时,山东省140个县(市、区)的领导迎来了文化大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率”作为“民生状况与社会发展”组成部分,是山东省各县(市、区)年度综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40项指标中的一项,成为地方党政领导的重要考核指标。

不久前,记者在“金秋齐鲁文化行”活动中深入山东多个地市了解该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山东对文化发展的重视令人印象深刻。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值得深思。

人才培养: 让文化人才扎根基层

文化人才供需不足,特别是基层难以吸引专业文化人才的问题日益凸显,影响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开展。

30岁的叶贵芬从山东农业大学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山东省章丘市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当了村官,如今是村里的团支部书记,也是村里的文化名人。她负责管理村里的党员教育、精神文明工作和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工作,还要组织节庆晚会、军地联欢活动。“她是大学生,视野开阔,也懂得利用网络开展工作,工作效果非常好。”三涧溪村的党支部书记高淑贞很得意自己留下了这个“知识分子”。

20岁的刘潇去年从山东省滨州学院声乐系毕业后就来到东营市垦利县文化馆担任辅导员。一年的时间里,她几乎都在村里辅导舞蹈、歌唱活动。“虽然她们没什么舞蹈、歌唱基础,但都很热情很认真,学得很快。”刘潇和其他8个辅导员把村活动中心当成自己的办公室,长期在基层辅导文艺活动。

这些具有专业水准的人才扎根基层,使得当地文化工作有了明显的提升。三涧溪村是山东知名的“文化治村”典型,文化的力量使这个从前的穷村、乱村成为如今远近闻名的文明村;垦利更是掀起了“村村唱戏村村舞”的全面性、高水平群文活动热潮。

2010年文化部颁布的《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明确规定,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施基层文化人才培养工程。据了解,山东在文化人才培养上,一方面在体制机制上加以保障,如开展文化从业资格考核和认证,把公共文化服务人员的业务考核和资格认证纳入工作范围,激发了从业人员学习业务技能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大力吸收社会人才资源,壮大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山东在县、乡两级,积极吸收志愿者建立群众文化辅导团,面向群众开展辅导、培训等活动。目前,山东群文辅导团已发展到20万人,每村3人。

活动创新: 让所有人都喜欢 长期以来,群艺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较吸引老年人、儿童,对中青年的吸引力较小,设施豪华却“门庭冷落车马稀”的情况并不鲜见。而记者走进烟台市群艺馆时看到了一番热闹的景象:一楼大厅正举办摄影展,不大的展厅站满了欣赏的人。二楼的儿童活动室里,小朋友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表演。相隔不远的排练室,30多位年轻人在学瑜伽。烟台歌舞剧院的舞蹈演员杜玮玮定期来这里当辅导老师,一次拿不到50元的补贴,“之前就知道不赚钱,但是很多同事都乐于来教”。广泛开设的瑜伽、健身等课程,使得烟台市群艺馆成为当地年轻人的文化乐园。

一墙之隔的烟台大剧院2009年加入了“保利院线”,演艺资源丰富、实力雄厚,却是一个不允许包场、限制团购的大剧院。烟台市政府每年补贴剧院1500万元,剧院保证最高票价不超过680元、年均票价不超过280元,每年举办高水平演出100余场、公益演出不低于20场。“控制票价,鼓励普通老百姓进场,才能逐渐提升城市的艺术氛围。”烟台市文广新局局长徐明说。据介绍,剧院的散票平均出票率已经超过70%。

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完善和推广,山东一些地方的群众已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群策群力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如威海市环翠区南竹岛社区的一些退休人员加入社区宣传队,义务入户宣传防震知识、文明新风等。

资源整合: 打破城乡和部门界限

整合公共图书馆和农家书屋的现有资源,探索更为合理高效的图书流动机制成为山东各地大显身手的一个方面。文登市建立了48个图书交流中心,每季度由文登市图书馆选送一批书给图书交流中心,为农家书屋等基层服务点“供血”,各村之间也一季度交流一次。“人不跑,让书长腿跑。这样‘一本图书一村看’就变成了‘一本图书全市看’。”文登市社科联主席王汝辉说。临沂市蒙阴县农家书屋建设积极借鉴图书馆的图书流转模式,以乡镇为单位,将所有农家书屋的图书统一归档管理,根据村民的预约记录,实现图书“每季度小流转、半年大流转”的目标。

此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和电子阅览室能否统一建设,群艺馆和青少年宫的建设可否统筹整合„„一系列打破部门界限、缩短城乡距离的实践在山东已经零星出现,并有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势头。这一切,都得益于山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基础。据统计,山东全省1388个乡镇已全部建成综合文化站,7万多个建制村建成村级文化大院5.3万个、农家书屋4.5万多家,山东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记者 简彪)

第8篇: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工作总结

xx县加强农村文化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汇报

近年来,我县各级党委、政府致力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工作的投资和关注,通过置换、购置和改扩建等多种方式,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乡镇文化站建设工作,农村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有所改善,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了

一个新台阶,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一、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应有重视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和自

治区、地区关于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的要求,切实提高对文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把文化工作摆在全县工作的重要位置。二是充分考虑、科学规划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采取政府投入、资产置换、资源整合等办法,新建、改建和扩建公益性文化设施。三是纳入干部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四是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健全监控网络,开展经常性的巡查活动,加强对农村文艺活动的监管,引导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进展

各乡(镇)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借助县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积极争取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乡镇文广站建设的投入和“农家书屋”建设的扶持力度。2008年1月12日下午,xx县文体局“农家书屋”揭牌仪式在叶尔特斯村隆重举行,此次全县共开设两家“农家书

屋”,捐赠图书1500余册。乡镇文广站和“农家书屋”成为了农民群众休闲娱乐、文艺活动和汲取农业科技知识的好去处,有效解决了农村实用科技图书少、致富信息匮乏的难题,为农民脱贫致富提供了一定的文化支撑。

三、农村主体文化活动影响不断扩大

一是积极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图书配送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重点文化项目,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文化建设。二是按照“文化主导、部门联姻、广泛参与”的原则,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仅2008年就精心组织广场文化活动80多场次,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从满足广大群众精神需求出发,开展好送戏、送图书、送电影的“三送”活动,精心编排形式活泼、贴近实际的节目,让农民群众在欣赏、娱乐的过程中懂政策、受教育、学知识,寓教于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县文

化部门共组织县艺术团深入学校、社区和农村开展“送戏”演出230场次。立足服务“三农”和群众脱贫致富,与地区、县相关部门一同累计送科普书籍、实用技术图书?余册。开展进社区、下乡村、到学校“送电影”356场次。四是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得到加强。 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指示精神,结合实际,采取有力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综合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各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立县级和乡镇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认真核对登记保存,并设立专题博物馆妥善保管;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其传承人(单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在民族聚集村落和特定区域,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合理有度开发利用非

物质文化遗产。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发挥优秀民间文化艺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作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继承优良的传统美德。

全面部署民族民间艺术普查工作,举办多期培训班,聘请自治区、地区有关专家讲课。经全面普查,全县各乡(镇)共查明民间艺术30多项,经甄别后整理上报 3项,纳吾尔孜节,转场,花毡子制做。这些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工艺和制作手法,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广泛流传。

四、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发展和管理情况

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xx县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始建于1992年4月,股级事业单位,核编人员3人,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随着法规的进一步健全,管理和执法职能逐步明确,原办公室的具体职能得到调整,到了2002年5

月,我县又增设了文化市场稽查队,配大队长1人,与文管办合属办公,属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也同样隶属于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求文思乐的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本着“开放搞活、扶持疏导、面向群众、供求两益”的方针,以“支持健康有益的、允许无害的、抵制低级庸俗的、取缔淫秽反动的”管理准则,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经过近十六年的努力,文化市场布局逐步从县城向镇乡延伸,经营项目日臻多样化、现代化,已基本形成演出、娱乐、音像、电影、文物、艺术品、网络以及出版物在内的八大门类的综合性市场体系。同时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监督作用,采12全文查看

第9篇: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课程前言

大家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

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第二个因素是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建国以来,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从70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80年代开始,认为文化是事业,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这样一个文化体制架构。

第三个历史因素是刚才也说到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盛。我们知道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这个时候的文化产品主要是为了服务于意识形态的需要而生产的。所以文化产品由国家的文化部门、文化事业单位提供的,那么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当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涨、越来越多样化的时候,由单一的主体来提供文化产品的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的文化需求。那么这样一些新的历史条件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

十七届六中全会公告里面提出“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明确了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

事实上,中央一直是高度关注公共文化这样一个问题的。在2002年的时候,十六大就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且有了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这样的提法。国务院也是先后下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做出了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把“覆盖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2007年的6月16日,中央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问题。可以说这个时候公共文化服务的问题被提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就如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今年的“七一讲话”里面也是提到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让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已经成为政治高层的一项共识。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定义

那么到底什么是公共文化服务?它的意义又在哪里?首先我们来讲第一点,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和基本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它的定义,那么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接受公共文化服务,比如说我们看电视、听广播、看报、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看公益演出,这些都是属于公共文化服务的范畴。那么它的定义是什么呢?它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这样的定义给了我们几个信息。

第一个信息就是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是公益性,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说市场基本上不能够提供这样的产品,必须由政府来主导。政府跟企业不一样,它不会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所以它的角色是代表着公共利益的。

第二个信息是它的核心目标是保护好、维护好公民的文化权利。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人的文化,也就是说到底谁是文化服务的主体。文化建设的根是在人民群众,凡是依法享有文化权利的公民,都有权利接受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文化服务是要惠及到每一个人的,同时还要求我们投入和普通人的实际文化消费需求一定要相结合起来,如果我们只是单向式的灌输,而不去进双向服务,这样一种文化服务一定是不到位的。

第三个信息就是公共文化权利的问题。什么是公民的文化权利?它主要包括几个方面,有公民参与文化活动的权利,有开展文化创造的权利,还有公民自己的文化成果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特点

好,第二个小点我们来了解一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特点。首先既然是公共文化服务,它一定是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属于公共资源,是全社会所共享的。

第二点是它的公益性,那么它是免费的,需要说明的是公共文化服务它的本身是基础性的,所以它主要是为了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比如免费的图书馆、免费的文化馆、文化活动中心等等。对于一些提升公民文化品位、道德素质的文艺演出或者是文化产品,我们可以通过补贴票价的方式,或者是发放文化消费券的方式来降低它的准入门坎,这是一种准公益性的方式。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外如果还想去享受到更多的私人性的、个性化的这样的文化服务那么就只能够进入市场来购买。这么一个不在公共文化服务范围之内。

第三个特点是它的公平性。无论你的政治地位如何、经济水平如何、文化程度的高低,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公共文化产品的资源和文化的设施。

第四个特点是它的便利性。它一定是很容易能够获得的,距离很近的,随时可以得到的。目前在很多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已经进入了小区。比如在深圳,只要凭借一张身份证就可以自助的办理图书馆的借书卡,而深圳的各个区的图书馆之间已经达到了通借通还总分管制这样的平台。比如出家门几分钟,就可以在自动的借书机上去进行借书、还书,甚至你想要还的书你可以提前预约,书一到就给你发短信,你可以在离家最近的公共借书机上去取到这本书,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这就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

第五个特点就是它的多样性。它需要考虑到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它要提供多层次、多样性的这样一些文化产品。理论上讲,任何公民都平等地拥有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但是并不是说它就是绝对平等的,我们国家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发展程度,包括经济的发展程度都是不平衡的,所以公共文化的发展也存在着地区的差异。比如说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比较偏远的地区,目前我们主要的工作目标还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保障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而在一些文化和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已经在向着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多样化、差异性的方面努力。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的进一步的发展,产品的质量、服务都需要不断地去进行升级。

(三)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历史意义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公共文化服务的意义,它的意义在哪里?首先我们是把它放在整个文化体制改革这样一个大的视野里面来看,它有利于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当中提到了三个转变。就是从政府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的文化转变。

那么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这个是第一个转变。事实上也就是从一个无限政府或者说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从建国以后到体制改革之前,我国基本上是采取全能政府的模式,它的好处是资源可以高度集中,可以统一调配。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国民经济比较贫乏、濒临崩溃的情况之下,采用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达到最高的效率,所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它曾经起到过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快速调整,市民社会迅速成长的社会环境之下,这种无限政府已经不再能够适用了。

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成长,对于政府处理社会事务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解决的事情越来越多,负担也越来越重,社会管理的成本越来越大,如果说事无巨细,都去一一过问的话,不但会增加政府执政的成本,而且也会管不过来、管不好,造成行政失灵,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转变自身的角色,从管制型向服务型的政府转变,这也是当前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我们知道公共文化服务是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所以本身财政的拨款对于文化的拨款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尽量地花最少的钱去做最多的事,去降低我们的成本,提高我们的效率。

第二个转变是从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以前是以行政干预为主,现在我们主要是用法律、用制度去调节为主。我们都知道经济学上有一个经济人假设,就是说人的本性是追求利益的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最大化,受到利益的驱动,这样市场必定是带有一定盲目性的,具体到我们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它是在一个市场失灵的状况之下,要靠政府去提供对于这个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和政策的支持。

第三个转变是从管直属单位向管全社会去转变。文化体制改革划定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范围有,国家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群众艺术馆、美术馆等等这些都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

除外之外,还有党报、党刊、具有国家演出水平的文艺院团,这些都是实行事业单位这样一种体制。所以政府职能的转变事实上就是从把这样一些直属文化事业单位的管理为主转变成把整个社会的文化需求都纳入到自己服务的视野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

那么政府什么样的方式来介入公共文化服务呢?政府可以直接地去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和产品,比如说公共的图书馆、全额拨款的文化馆、群众艺术馆,还包括一些大型的公共文化设施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政府的直接介入,那么政府还可以通过采购、委托、补贴等等方式来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服务。这是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是可以提高认同度和幸福指数。使老百姓能够在参加文化创造、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成果的活动当中能够他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表达,让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每一个人的习惯,它有助于公共文化空间的建立,在社会生活的民主化过程当中,它会发挥着比较积极的作用,它让每一个人都有表达和满足自身文化需求的一个管道,所以在个人的生活和社群的生活、公共的生活之间,能够建立起有机的联系。这是第二个意义。

第三个意义是,它可以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维护文化安全。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如果说我们不改变原来封闭的文化生产体制,我们就一定提供不了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如果说我们的产品不能够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让大家欢迎的话,那么别人就会抢占我们的思想阵地,所以说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也是一种积极的捍卫国家文化安全的方式。

二、怎样推动公共文化服务

(一)加大投入

第二个大问题就是我们怎么样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有几条具体的路径。

首先毫无疑问是要加大投入。因为近几年来,国家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例基本上在0.45%左右这样一个区间之内。那么这跟文化的重要作用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跟一些文化比较发达的国家对于文化的投入相比也还有不小差距。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就已经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提出过,要“切实解决目前宣传文化事业投入总量偏少、比例偏低的问题。”目前我们比较保守估计,是我们对于公共文化事业的投入至少要达到1%,才能够基本地保证文化事业的高效运转。

(二)理顺关系

第二条路径就是我们要理顺关系。要摆正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市场、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既做到公共资源的合理调配,同时也有利于激发企业的活力。现在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行政体制改革,它的重要成果是让政府成为有限政府,它的主要职责是靠监管、靠法律法规的制定,落实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原本由政府和直属事业单位提供文化产品,现在有一部分功能需要让渡出来。那么让渡出来要给谁?那就必须要讲效率、讲公平,这就要求它一定要走两条路,一条是市场化的路、一条是社会化的路。

首先市场化,我们知道,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完善的、比较成熟的市场体系。事实上,在公共文化服务建构方面,我们同样需要一个健康的、有序的、规范的市场体系,它需要引入竞争机制,比如说有很多大型的公益文化活动的招标项目,就需要引入这样一种市场的竞争。

社会化就是通过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在政府和市场可以做、能够做的事情之间有一个中间的地带,要把这样一部分做起来,就一定需要发动社会力量。一方面,社会力量可以提供更加多样性的、更加个性化的专业性的服务文化和产品。另外一方面,通过参与文化建设,可以调动积极性,可以提升认同度,所以在这两个方面,事实上都有利于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

那么关于社会化,我们有几点需要去说明:第一点就是社会力量本身很难自发地进入公共文化服务这样领域的,所以需要政府去对它加以引导,我们可以通过税收优惠、优待政策,还有荣誉鼓励等等方式。比如可以提供冠名权,就是由政府来主办的公益性的活动,比如说大型的演出,社会企业或者是社会组织机构、个人赞助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冠名的方式,对赞助者进行鼓励;也可以通过补贴票价的方式,对一些艺术水准高的文化产品,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还有就是税收减免的方式对捐赠人、捐赠单位可以进行免税、奖励的方式。用这种政策的引导,可以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第二个方面就是我国的民间文化机构,目前其实是刚刚萌芽、刚刚处于起步的阶段,比如说一些非政府组织NGO或者是非营利性组织NPO,对于这样一些组织他们作为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个部门,可以在政府无暇顾及和市场因为不能盈利而不愿意顾及这样的一个领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域去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他们有这样一种热情,但是他们获批的门坎是比较高的,并且还实行双重管理机制的模式,就是它有两个“婆婆”,一个是登记管理机关,一个是所属的业务主管单位,这两个单位同时对它进行监管。

第三个是资源的分配,包括物质资源,包括无形的权利资源的分配,都要讲效率,讲公平,既然是进入了这样一个市场化的这样一个体制里面,所以公正是很重要的,首先我们要防止它向原本的直属事业单位去进行过多地倾斜,因为这会影响到社会力量来共同办文化的这样一种积极性。

我来举一个例子,就是这个社会力量怎么样来参加文化建设的?上海有一个剧团叫十二邻,这个剧团发起人叫王俊晓为什么要给这个剧团起这样的名字呢?就是这位发起人王军翔当时在一个居民楼上住的时候,这个居民楼一层有12个住户,大家互相之间都漠不关心,互相之间都不认识。有一天王军翔想去借水瓶,敲遍了左邻右舍的门,没有一家开门的,没有一家响应的,所以这让王军翔别得不适应,所以他下定决心要成立一个跟人沟通的社团,十二邻的名称也就由此而来。这个剧团所有的成员都是志愿者,他们主要的关注对象就是小区当中的老年群体,特别是一些空巢老人,他们用他们的这个方法,让这些人来讲故事,他们的口号就是“每个人的故事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需要被聆听的”。

比如说,其中有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一位老人,他自己在一场战役当中整个班都阵亡了,只有他一个人还活着,这段记忆在这位老人内心留下了非常大的伤痛,所以他一直都不愿意提及。那么直到有一天,这个剧团把这个老人所讲述的故事栩栩如生地演出来,把这个场景再现出来,当时这个老人紧闭双眼,泪流满面。从此之后,这个老人内心的心结、阴影就被解开了,就被消散了,从此之后,他敢回忆了,他克服了他的心理障碍。这个剧团还演老年人身边发生的事情,比如说这些骗子怎么样对老人行骗,一个是把他们身边的事情展现出来,另外也可以防止更多的老人去上当受骗,所以通过排戏演出和排戏演出过程当中的互动,这个剧团让小区居民有了一种参与感,让他们的要求有了一个正常的表达管道,让他们相互之间能够了解,相互之间进行交流,能够让社区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所以它通过自助和互助的形式形成了一个小区共同体,对于这样一种对社会和谐发展有利的非营利性组织,我们还是要应该多鼓励它。

(三)激发活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需要激发活力。我们曾经对同一个城市的两个区的文化馆进行过调研,这两个文化馆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中一个文化馆就是朝阳区文化馆,这个文化馆是文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化体制改革第一批试点单位,它的示范效应也是比较大的,这个文化馆长期的坚持差额拨款的方式,它的用的是项目制,就是养事不养人,这个文化馆的特点是它不把文艺群体、喜欢文艺的爱好者当成是它的唯一服务对象,它把整个的社会人群、社会问题全部纳入到服务的视野当中来。

比如说这个文化馆有一个红半天大鼓队,是由100名下岗女工组成的,她们每周在固定的时候对她们进行训练,训练的项目不仅仅只是打鼓,还包括形体训练、音乐、舞蹈等等。每个人都觉得通过这样一些专业的训练自己的生活变得不一样了,自己对于生活的热情、对于生活的看法都不一样了。这个大鼓队现在名气很大,经常被各个单位、各个区请出演出,他们在全国范围内也经常地去巡演,包括还甚至经常出国。

那么这个文化馆还有一个仓库,这个仓库里面有一个展示区,就是把你们家不要的东西全部都可以捐赠过来,比如说老式的留声机、电风扇等等,对于参观者来说,这样一个展示的区域能够让他们勾起他们对于自己生活的某一个时段的记忆。这个展品都曾经在首都博物馆当时展出过。当这些捐赠者被邀请到首都博物馆去参观的时候,他们也会感到很自豪,觉得我自己家不用的东西我在博物馆里面看到了。结果整个区的文化活力都被激发起来了,每个人都觉得我不是一个旁观者,我有参与文化的权利,也有这个能力,我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对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那么本着这样理念朝向区文化馆做了很多知名的项目。比如社区一家亲、文化大院、老大妈论坛等等,都是创了全国的品牌,这就是一个文化馆成功转型的例子。

还有一个文化馆,这个文化馆是典型的、传统的文化馆,它实行的是全额拨款,这个文化馆主要是靠财政支出、财政拨款来养一批文艺的专业人士,然后经常到小区里面去演出,它的开放时间比较短,每天下午5点钟就准时地关门,服务的人群也是比较少的。文化馆日常的开销主要是来源于一些学习班,教教群众跳跳舞,唱唱歌,学学乐器等等。那么这个文化馆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地简陋,比较的破旧,经费不足、活力也不够。在职人员收入不高,所以经常也是留不住人,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时候,这样一种文化馆它的效果可以说还是打了不少折扣的。

这样一种对比,实际上反映出我们原本由政府办文化的方式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按照传统的方式运作,文化馆的处境会越来越尴尬、越来越被动。这就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要从自上而下的供给,原本就是由国家财政来养文艺团体,然后由这些文艺团体来提供文化产品,就这样一种供给的方式已经是过时了,我们现在要转变的是用一种自下而上的建构的方式,就是通过跟老百姓之间进行沟通,激发民间的文化创造的活力,而且上和下之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间也一定是互动的。

还有一个思考就是,这样的一些全额拨款的文化馆,把有限的财政拨款大部分用于人员的支出和开销上,哪里还有多余的钱去搞事业、去搞项目,所以必须要去转变机制,从养机构变成养项目,原本这样一个养机构、养单位、养人这样一种方式,它会造成机制的僵化、运行的缓慢,效率也会很低下,那么这是第三条路径。

(四)健全评估机制

第四条路径是健全评估机制。公共文化服务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称它为“4E”就是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和公平性,这四个词的英文首字母都是以“E”开头,所以我们叫做“4E”,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效果到底应该怎么样去衡量它?比如说一个人出家门多久可以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比如说图书馆的藏书量有多少,每个人每年能够看几场演出,政府的文化事业经费占国家财政的比重有多大等等。这样一些东西都是有形的,可以用数字的这个统计来衡量出来,但是还有一些无形的效果。

比如说社会的参与程度和满意程度。提供的文化服务跟一个区、一个城市的居民生活的相关度有过大。比如说深圳,它在公共文化服务的方面取得的成效是很大的,做得是比较成功,而且他们所举办的文化活动年复一年地去举办,比如说把每年的11月定为读书月已经进行了11个年头了,今年马上是第12年的读书月活动。那么这样一些活动既有延续性,而且它还在不断地提高质量,事实上它的收效也是非常明显的。在2010年的时候,深圳由市民来评选最有影响的十大观念,其中有两个观念都是跟这个文化有关,一个是让城市因为热爱读书而受人尊重,还有一个就是实现公民的权利。那么这是社会参与程度和满意程度。

还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是能不能提供优质的、丰富的公共文化产品。我们不能够拍脑袋决定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东西,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一定是不受欢迎的。所以公共文化产品的提供一定是要有一个多渠道的、多样化的方式。公民的文化认同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因此我们一定不要忽略掉这样重要的意义。

第三个衡量的标准是公民的文化素质有没有得到提高。我们知道文化的功用主要是作用于人的精神世界的,就是用《易经》上的话说是以文化人。反过来说,只有当全民都能够提高自己的修为,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中国的发展才能够达到可持续,所以从最根本意义上来说,经济的增长、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的发展,都不能够成为最终的目的,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地去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尽力地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所以我们看到,公共文化服务说起来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好象是一个非常基础性的东西,但真正能够把它做好,是很不容易的。它的所谓的完善、完备都是一个需要长期的去努力的事情。

(五)制定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

第五个途径是要制定合理的文化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目前我们国家的文化法制建设是比较落后的,文化方面的法律只有三部:1982年颁布的《文物保护法》,1990年的《著作权法》和今年上半年刚刚颁布6月开始执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那么现有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一些条例和部门的规章,因为它的法律效力比较低,这跟我们国家当前的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是不相适应的。我们国家在文化立法方面的工作不像经济法那样完备,因为文化它会牵扯到很多具体性的问题比较复杂。

在这个方面我们跟国外的一些做法也有相当大的差异。比如韩国在1998年提出文化立国之前就已经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用法律来引导和规范整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做法基本上我们立法是一种经验性的总结。比如说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图书馆法,图书馆作为一个事物也出现了很多年了,但是相应的法律并没有跟上,目前只有一些城市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比如说《湖北省公共图书馆条例》、《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等等。当然这也是一些非常有效的尝试,可以为我们将来的图书馆法的颁布、立法进行一些有利的探索,但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在文化领域常常会遇到无法可依,被很动这样的情况,遇到问题的时候,只能靠政府的临时发文来进行行政性的干预。目前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我们只有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和正在制定的的图书馆法,所以这个投资、像招标、税收这样一些问题都没有法律的保障。

针对这个情况中宣部提出了《关于制定我国文化立法十年规划(2004-2013年)的建议》,提出《关于制定我国文化立法十年规划(2004-2013年)的建议》:建立上起宪法、基本法中所包含的法律法规,下到部门规章等一系列科学合理、层次分明、配套完备的,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为主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法规体系。

所以我们说,公共文化服务是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根基,那么只有土壤丰沃了,才能够开出繁花,只有全社会的人都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文化建设当中来,只有全社会公民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提高了,我们才能够迎来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好,这节课的内容就是这些,谢谢各位!

上一篇:天方夜谭英语读后感下一篇:单元整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