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历史名人

2022-12-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辽宁历史名人

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历史演进

[摘 要]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根据供给资源的不同,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农村养老服务模式主要以家庭保障和集体保障为主,建立了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计划型养老服务模式。改革开放以来至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经历了逐步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发展阶段。自2006年免征农业税以来,辽宁省开始探索构建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同时,逐步引入市场力量,经历了由家庭向社会发展的延伸,由服务“机构化”向“社区化”转变的新阶段,进一步增强了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关键词]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历史演进

[

一、问题的提出

国际上普遍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或等于10%,或者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或等于7%,即可认定该国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伴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辽宁省在1996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比全国的老龄化进程提前了4年。2017年3月9日,国家卫计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显示,到202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增至2.55亿人,占总人口的17.8%左右。目前,农村少子化、空巢化、老龄化家庭日益增多,家庭养老难以持续。2017年1月2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村失能老年人已达828.9万人。据《2015年中国家庭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空巢老年人占农村老年人總数的23.3%。在我国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的今天,居家养老服务是解决老龄化危机的优先努力方向,是“健康中国”战略在农村老年群体中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辽宁省老龄化程度已经位居全国第四位,随着辽宁省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和日益严峻的养老问题,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成为辽宁省社会养老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据《辽宁省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化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15年,辽宁省户籍总人口为4270.8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879万人、占总人口20.6%,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67.2万人、占总人口13.3%,农村老年人口为405.8万人,占老年人口46.2%,80周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为115.8万人,占老年人口13.2%,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为112.8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2.8%,空巢老年人375.6万人,占老年人口42.7%,辽宁省老年人口扶养比高出全国4.5个百分点,其中,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丹东、营口和阜新等8个市均高于20%。(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也成为老龄人口抚养系数,简称老年系数。表达公式为:老年人口抚养比=65岁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在辽宁省879万人老年人口中,健康老年人448.3万人,占老年人口51%。患有老年慢性病和其他疾病的老年人430.7万人,占老年人口49%。可见,辽宁省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非常惊人,不仅远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而且直接影响到未来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自2003年3月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以来,国家对东北地区发展高度重视,2003年9月,中央出台《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7年8月,《东北地区振兴规划》正式批复,2009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为东北振兴与养老服务产业的高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的契机。辽宁省老年人因年龄增长,常见病带来的老年病的发病比例增高,农村老年人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赡养等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与日俱增,农村老年人养老健康状况不容忽视。

伴随着辽宁省农村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凸显,农村养老服务面临巨大压力,已成为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研究农村养老服务模式的演进与创新是应对当前辽宁省农村人口快速老龄化的迫切要求。结合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通过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历史资料的梳理与挖掘,试图厘清其供给的演进历程与脉络。将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演进历程主要概括为三个阶段,也体现了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延伸,由服务机构化向社区化转变的历史特点。

二、以家庭保障和集体保障为主发展阶段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孝道文化以家庭为本位,以血缘道义为核心的家庭养老在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国同构,家国一体,传统与现实共同确定了国家和政府的主导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期,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以家庭保障和集体保障为主。辽宁是东北地区开发最早的省份,但是,由于解放前长期受封建制度束缚以及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迟缓、落后。1948年解放后,整个社会经济才得到了新生[1]。自1949年至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使传统乡村社会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型,由个体农户经营转向集体经营,拓展了乡村社会的地方治理空间,乡镇转变为人民公社,村落转变为生产队,村民转变为社员。人民公社社员的养老生活已经不仅受制于村落,且受国家计划和集体行动的影响。农村社区由地方性转向公共性和服务性,养老生活已逐步嵌入传统社区日常生活之中[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辽宁省农村土地改革时,对孤老残幼分给近地、好地,并组织帮种帮收。对生活仍有困难的,国家给予定量救济和临时救济。农业合作化时期,对无依无靠的孤老残幼,由集体安排力所能及的劳动,并适当照顾工分,保障生活[3]。1956年,《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合作社要吸收老、弱、孤、寡、残疾的人入社。第五十三条规定,农业生产合作社对于缺乏劳动力或者完全丧失劳动力、生活缺乏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在生产上和生活上给以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其吃、穿和柴火的供应,实现幼有所育和老有所养。1956年秋,辽宁省在铁岭等9个县农村进行散居五保户试点,之后全省铺开。[3]这一时期逐步形成了以“五保”供养主导,以社会救济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建立敬老院实现对孤寡老残社员的集中供养,使农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这种模式可集政府和集体的优势解决家庭单一主体难以规避的老龄化风险,对于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和促进社会生产以及提高农村养老服务能力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但在城乡二元体制下,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仍相对匮乏,还有待于进一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

我国农村在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即从农业合作化开始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期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之后,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一定的修改与完善。从初级合作社开始,普遍建立了公益金制度。20世纪50年代中期农业合作化高潮时,辽宁省农民的养老保障主要以集体保障为主,使因年老残疾、体弱多病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也可通过由集体分派其力所能及的轻活,并参与年终分配,集体仍会给予赡养老年人的家庭适当支助。人民公社实行供给制与工分制相结合的分配制度,生活资料的70%按人口平均分配,其余30%按照社员的劳动量即工分进行分配。1958年秋,辽宁省康平县小城子镇公社率先办起全省第一所农村敬老院,开始出现了集中供养形式[3]。1961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简称《六十条》)第二十六条规定,生产大队可以从大队可分配的总收入中,扣留百分之三到五的公益金,作为社会保险和集体福利事业的费用。生产大队对于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的社员,家庭人口多劳动力少的社员和遭到不幸事故、生活发生困难的社员,实行供给或者给以补助。诸多公社和大队又相继建成了敬老院和福利院,使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为。以生产大队为单位建立了医务室(所),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了基层农村的医疗服务能力和农民的健康水平,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大队通过互助合作建新村,发展福利事业,实行社员退休养老制度等提高农民的养老生活质量。人民公社所建立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体系为满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发展农村社会福利事业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4]农村养老服务由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保障为主逐渐向以农村社队集体经济为主,政府适度扶持的发展阶段。但由于农村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养老服务仍以生存型供给为主,且各地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不均衡。[5]农村合作化后,集体对五保户的主要赡养方式是,對能参加轻微劳动的孤老户,安排他们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不足部分照顾工分。对丧失劳动能力的五保户给予供给。一种是补助劳动日;另一种是补助款物。对日常生活难以自理的年老体弱、残疾人,安排专人给予照料。对散居五保户的赡养,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逐步发展成多层次、多元化的供养体系。属村供村养的五保户,每人发给“五保供给证”,凭证到所在乡、村领取五保费和口粮、烧柴等;村供亲养的,既发五保证又签订五保协议书;亲供亲养的,必须在老人自愿,关系亲近,供养者条件较好,能确保五保户生活的前提下,签订五保协议书[3]。此外,辽宁农业技术装备雄厚,“四化”水平较高,为农村养老保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这一时期的农村社会保障逐步建立了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五保供养制度和合作医疗制度。在人民公社制度下,政府替代宗族承担了农村社会互助与救助职能。农村养老服务供给以集体保障为主,辅之以较低水平的社会救助与粗放式的机构养老,农村养老服务采取“自上而下”的决策机制和制度外渠道为主的筹资机制,弱化了家庭的生产功能,进一步弱化了家族的血缘权威,但国家和集体的供给水平较为有限,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水平较低。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受高度集权体制与分配制度等客观因素影响,农村养老服务高度依赖家庭和集体保障供给,政府通过乡镇敬老院向农村集中供养的“五保户”提供养老服务,逐步确立了以农村社队集体经济为依托、国家适当扶助、农户自我服务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三、以居家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后至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这一时期,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基层政权和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形成了“乡政村治”格局[6]。2005年12月31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次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逐步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财政的投入力度。探索完善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一)家庭与土地保障为主和政府救助为辅阶段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农村经济朝着商业化和市场化方向发展。传统农村养老服务在资源配置、机构运行效率以及运行机制等方面面临严峻的挑战。农村集体经济弱化以及农村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的实施,使辽宁省原有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瓦解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农民所面临的风险已经从集体经济组织下的共同风险变成个人的、分散的风险。传统社会中的宗族家庭观念日趋减弱,宗族制度或家族力量提供家庭照料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大量社会职能和责任逐渐回归社区,农村养老服务在缺少充分集体经济支持和国家扶助的情况下,实现了自我社会化,曾出现集体合作医疗废弃、“五保”制度难以落实,养老服务重新回归家庭主体地位,以家庭成员为主、邻里互助为辅、以土地资源分配为基础的传统家庭养老服务模式。有助于恢复传统养老功能,强化了家庭参与养老服务的功能,提高农民养老保障水平,对于促进辽宁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农村养老服务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推动营利性养老服务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模较小,在满足农村老年人基本养老需求上具有比较优势,具有较好的精神赡养功能。[7]政府在经济体制改革中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五保供养等社会保障制度上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改革。1982年,辽宁省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有很大发展,五保经费的支出与提取,由过去从公社、大队、生产队公益金中列支,改为由当地农户和乡(镇)、村企业按一定比例合理分担,并分别列入乡(镇)、村年度公共事业统筹提留计划。所筹的经费作为五保供养基金,实行专项管理,由乡(镇)和村两级分项安排使用。贫困乡(镇)、村统筹的五保供养基金入不敷出,由乡(镇)人民政府报请县人民政府审查批准,给予补助,其费用在县、乡(镇)的社会救济福利事业费中列支。连续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贫困乡(镇)、村,在国家发放救灾款时,对五保户给予重点救济。辽宁省五保经费,总体状况是集体支出逐年增加,国家救济有所减少,供养人数逐渐减少,五保经费年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3]1986年4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逐渐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随后,党的“八五”计划进一步指出:“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和待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不同形式的老年保障制度。”1988年7月,辽宁省政府颁布《辽宁省农村供养五保户暂行办法》,使辽宁省农村养老工作走向法制化。[3]自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农村老年人由子女或其他亲属供养的比重逐渐增加,家庭和土地养老支持在较长时期仍是辽宁省农村养老服务的主要来源。1990年,辽宁省享受五保供养总人数6.7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95%,其中,散居的4.02万人,入敬老院的2.76万人。目前,辽宁省共有敬老院1200多所,基本实现了一乡一院,有226所敬老院对外开放。[3]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农村五保老人的生活状况由过去的温饱型过度到康乐性,赡养方式由社队单一供养发展到乡、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供养体系。

(二)探索以居家为基础的社区服务发展阶段

我国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经历了以居家为基础探索社区服务的发展阶段。政府从传统社会迈向近代社会进程中正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中承担有限责任。政府管理模式从统治型管理转向公共行政管理,政府积极回应社区老年福利需求,公正、高效实现公众需求与福祉。[8]政府作为社会福利事业引导者,其主要职能是提供服务与政策引导,其责任定位于政策导向与组织领导。[9]仅凭乡镇政府不可能提供完善的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与养老服务,亟待在政府与社区居民之间构建一个具有中介职能的微观组织,为农村社区公共产品供给提供动力源泉。[4]在社会福利分工中,家庭和社区是我国农村社会福利的基础,而乡镇民营机构、非营利组织的供给责任逐渐回归。

老年福利事业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民政部提出社区服务,并正式提出在经济发达地区发展社区型养老保险。1987年,部分乡村从自发实验进入到保险制度试点,具有代表性的如上海市嘉定县马陆乡、大连甘井子区凌水镇庙岭村等,1989年,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800多个乡、8000多个村开始实行养老保险制度,但这次探索未获得成功。[10]1991年,社区服务转变为社区建设,社区服务逐渐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社区服务主要以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社会贫困户和优抚人员为服务对象,而以社区为依托,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养老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1999年9月,辽宁省民政厅下发了《辽宁省社会福利事业机构执业管理暂行办法》(辽民发[1999]9号),能够有效促进辽宁省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200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标志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开始。2000年,《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0]19号)首次提出“居家”概念,在养老方式上探索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社会福利机构为补充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式,鼓励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可见,居家养老政策提出伊始就定位于依托社区,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护理、法律咨询、社会参与、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的政策理念,政府对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三者的功能与作用的阐释有了较为清晰的界定,以政府为主导的居家养老服务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同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3号)中指出,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社会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机制,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老年服务体系,逐步提高老年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不断实现老有所养,作为老龄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同年12月,辽宁省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的意见》(辽政办[2000]108号),促进了辽宁省社会福利事业的社会化发展。次年,民政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实施方案》中指出,建立和完善社区老年福利服务网络,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为社區照料提供支撑。“居家养老”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明确提出。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强农村社区服务、“农村社区保障”“城乡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要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辽宁省委《关于构建和谐辽宁的实施意见》中也提出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2004年,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养老产业发展的意见》(辽政发[2004]19号)指出,将养老产业发展提升到发展新兴产业,扩大就业,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加快辽宁省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并已纳入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农村养老产业是辽宁省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化现有农村敬老院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区域性中心敬老院和老年服务中心,……,不断提高养老的社会覆盖面和服务水平。2005年,我国政府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辽宁省推动养老服务社会化的福利工作在全国具有典型性。2005年10月,辽宁省委、省政府印发《辽宁省开展“敬老行动”的安排意见》的通知,旨在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社会福利机构为载体的覆盖城乡老年人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

四、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主的发展阶段

2006年,免征农业税标志着农村已经进入零赋税时代。同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宏观层面将居家养老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畴加以推广,并积极引导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主体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格局。这一时期,辽宁省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农村养老服务以“居家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的提出为标志,是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家庭等多元主体的发展期,凸显政府和社会责任,供给主体职责的整合,彼此间竞争与合作。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与多元化需求相适应经历了多元供给的实践探索。

(一)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这一时期农村传统家庭养老面临着内在基础削弱和外在保障缺乏的双重困境,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创业,农村独居、家庭空巢老年人逐渐增多,农村传统“养儿防老”功能式微。如何有效满足农村高龄、独居、空巢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同时,土地养老功能的弱化进一步激发了农民对养老保险制度需求的热情。政府积极吸纳和挖掘社会慈善福利资源注入农村社区服务,探索建立以农村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14号)指出,进一步促进社会福利社会化,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业,首次提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概念。同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国办发[2006]6号)中指出,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服务体系,以居家、社区和机构“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已初具雏形,但三者的功能作用与运行机制具有差异性。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将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同年,国家发改委和民政部联合印发《“十一五”社区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发改社会[2007]975号),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商品递送,医疗保健,日间照料、老年护理等服务。提供老年护理服务,尤其为高龄、失能、空巢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逐步明确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和外延。2008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联合相关部门颁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全国老龄办发[2008]4号),提出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首次明确界定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持续推进为积极化解农村人口老龄化风险起到关键和基础性制度保障作用。

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居家服务。2008年,辽宁省有400个村完成“一场五室”等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指标,主要围绕“一场五室二市”的建设任务来推进,其中,“一场”即室外文体活动广场;“五室”即农村社区办公室、医疗卫生室、图书阅览室、综合(多功能)活动室、警务室;“两市”即日用百货超市和农业生产资料超市。条件具备的农村社区可根据实际建立法律服务站、档案室、科普站、劳动就业服务站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2008年,辽宁省11700多个村中,约有20%的村(社区)已基本完成农村社区建设任务。2009年,民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和谐社区建设工作的意见》(民发[2009]165号)指出,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依托社区养老机构和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逐步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明确界定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相继出台“两减免、三补贴、四保障”等支农惠农政策。辽宁省农村养老模式以此为契机,逐渐向现代化福利型养老模式转型。2009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实施《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的通知(辽政办发[2009]8号)指出,引导农村社区依托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利用农家院等场所建设托老所、老年活动场站等养老设施,使农村老年人能够更好地享受居家养老服务。2009年11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09]31号)指出,经国务院批准在义县、康平县、彰武县和建平县等八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新农保”)试点。

(二)探索支持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服务

2011年,国务院颁布《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发[2011]28号)指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为主要发展目标,注重机构养老在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由“补充”提升为“支撑”。同年,国办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国办发[2011]60号),厘清了居家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定位。2012年,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则明确规定:“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的生活保障和福利从最初的个人命运和家庭义务,逐渐成为了政府责任和国家行动。这一时期,辽宁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日益多元化,既包括政府或者社会(包括政府福利与救助、救济,社会养老金、社会慈善和福利等)提供经济支持,也包括家庭(包括子女、亲属、配偶或者自己)、体现了政府、社会、家庭、个人共同承担责任的原则。伴随着老年人保障养老法规的完善,对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法律要求。2012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对养老进行了重新定位,即将现行法“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同年,国务院《關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围绕养老服务供需不匹配、市场主体发育机制有待健全以及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等意见。辽宁省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时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省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覆盖辽宁省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关键是如何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水平。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国发[2016]6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7]22号)有关要求,结合北京市与沈阳市两市实际,推动两市在社会保障、“互联网+民政”“互联网+社区治理”,以及快速路网、电能替代、新能源、新型城镇化等领域对接交流合作。

2014年,为推进辽宁省养老服务业较快发展,辽宁省人民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4]4号)指出,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依托农村互助幸福院工程,完善农村养老服务的托底功能。充分利用和改造村(社区)的养老服务设施,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等居家养老服务。此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鼓励和支持政策,以政府为主导,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2014年,商务部《关于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服贸函[2014]899号)提出,政府在政策制定上注重居家养老服务供给。同年,国务院提出将养老事业发展成养老产业,并通过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依托企业、非营利组织、社区和社区医院等多元供给主体,建立健全多层次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满足异质性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同年8月,财政部等多部门下发《关于做好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工作的通知》(财社[2014]105号)指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依据养老服务的性质、对象和特点,从养老服务评估等多角度明确了购买养老服务的内涵,着重围绕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人才培养诸方面推进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其中,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主要表现为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支持,逐步拓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内涵和领域,为符合政府资助条件的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等上门服务,以及养老服务网络化平台提供建设。2015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指出,抓好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着眼点主要在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2017年1月23日,民政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放管服改革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激发市场活力和民间资本潜力,促进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尽快破除养老服务业发展瓶颈,助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时代背景下,201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指出,综合性发展旅游、养老、健康、文体、休闲等产业。新一轮东北振兴已站在新的起点上,支持与民生保障相关的居家养老服务产业发展,使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良性互动。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16]22号),指出依法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重点保障农村养老、文化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完善城乡养老服务体系。同年11月,《辽宁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应组织开展老年人信息登记,了解反映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协助政府对本区域内的养老设施及其他养老服务项目的情况进行监督、评议,组织开展互助养老和以老年人为对象的志愿服务和文化娱乐、体育活动,依法成立老年协会,有效满足老年人的养老要求,协调老年人纠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可见,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期,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呈现动态发展变化过程。政府逐步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部分权力和责任“让渡”给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等供給主体,并由企业、非营利组织提供老年人需要的居家养老服务。农村社区不仅是群众性自治组织,也是综合性的社会治理单元。政府逐步从养老服务领域退出而由企业等多主体供给,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生产和供给社会化,作为服务承接方的企业在生产前了解服务需求,由营利性养老机构来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11]。通过营利性和市场化服务,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购买服务等形式实现社会资源参与,而具体采用何种多元供给方式取决于市场需求规模、企业主体供给能力等要素,不仅能有效弥补非营利性服务供给的不足,也能让具有支付能力的农村老年人享受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已嵌入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供给中,居家养老以需求为导向,居家养老服务的生产、运营、管理等过程所需的资源需要社会力量协同供给,逐步实现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以创新服务供给方式为途径,切实增强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参考文献:

[1]梁喜新.辽宁省经济地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1-2.

[2]陆益龙.嵌入性政治与村落经济的变迁——安徽小岗村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3.

[3]辽宁民政志编纂委员会.辽宁省民政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6:453-458.

[4]张应良,王晓芳,官永彬,等.农村社区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43-48.

[5]杨翠迎.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及评价[J].西北人口,2001,(4):36-41.

[6]金太军.“乡政村治”格局下的村民自治——乡镇政府与村委会之间的制约关系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2000,(4):61-64.

[7]李迎生.市场转型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展与偏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4):84-90.

[8][美]格罗弗·斯塔林.公共部门管理[M].陈宪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45.

[9]张奇林,赵青.全民社保与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14-118.

[10]高进水.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变迁[J].财政研究,2010,(2):71-74.

[11][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周志忍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

责任编辑 魏亚男

作者:杨扬 陈甚颖

第2篇: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调研报告

【摘要】伴随城市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意识到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加强保护力度,可以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进行有效记载,同时代表着城市的独特文化,作为城市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本文通过分析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策略

引言

近日发布的《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推动老城整体保护进入新的阶段。朝阳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规划,朝阳历史文化街区占核心区总面积的比重将由现状22%提高到约26%左右,占整个老城面积的38%左右。本文通过对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案例进行分析,构建辽宁省的文化形象,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保护提供理论经验。针对辽宁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全面保护。

一、分析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

(一)经济模式单一

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在实行可持续发展策略的过程中,存在经济模式单一和商业化程度过高的问题,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习惯使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是依赖文化街区发展景点贸易、餐饮产业等,缺少独特性的经营模式,经济模式比较固定,导致其商业化程度过高,例如慕容街的诸多商铺都是化石、古玩、手机店等,这些和当地的文化背景没有任何的关联性。

(二)没有充分挖掘文化背景

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和社会利益之间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商品的大力发展,对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传承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导致文化流失。其次,没有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当地缺少品牌文化,在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人们过于注重浅层的文化含义,对文化建筑进行大规模的整理修建,构建具有观赏价值的文化景观,同时生产规模化的盈利性文化产品,致使文化街区的发展工作趋向于固定的模板,缺少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创造性,缺乏可以彰显当地文化价值的品牌文化,除此之外,历史街区的文化展示呈现模块化的特点,缺少整体性和集约性,难以形成从传统形式-文化产品创新-文化展览-博物展览管的文化产业链条,对历史文化的宣传工作造成约束。

(三)基础设施较差

首先是道路问题,朝阳历史文化街区附近的道路比较狭窄,且道路设施标比较简陋,没有对机动车道进行合理划分,导致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并行驾驶,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了危害,通行效果较弱,不能承载较大的客流量。其次,对于历史文化街区周边的居民难以进行统一管理。由于部分房屋经过多次交易,导致房屋产权不明,致使政府部门和社区的管理活动不能有效开展,并且街区内主要是外来的租户,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意识比较薄弱,为了满足自身的发展需求,对房屋建筑进行随意修改,对建筑面膜进行破坏,致使古建筑被毁坏。

二、辽宁朝阳历史文化街区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一)维持历史文化保护和商业开发之间的平衡

历史文化的保护工作作为资源开发的基础前提,开发作为可持续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效途径,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有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才可以保证保护工作和开发工作可以统一发展,同时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局面。通过对辽宁朝阳的历史文化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促使其在保留古建筑特点的基础上,具有最大化的商业价值,不但可以传承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特点,而且可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的文化底蕴,作为城市发展和竞争的重要资源,在创建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异常进行充分了解,且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对历史文化建筑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们的情感需求,对历史文化场所的记忆进行全面保护,并不是把老物件固定在过去的某个瞬间,而是要展现出城市的历史变迁。

(二)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运作机制相结合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并不是以盈为目的,因此可以将其归纳到社会事业的范畴中。在保护和利用历史文化街区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发挥战略部署的职能特点,从长远的发展目标制定整体的发展规划,对文化街区的历史面貌和文化特点、开发力度、业务范畴等进行引导,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战略主导作用,除此之外,积极引入市场发展机制,通过成立开发项目,引进开发企业,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等措施,对文化街区进行更新建设和保护,发挥市场经济的自然优势,辽宁朝阳商业项目由远洋地产和太古地产进行联合打造,这是资本和资源的优化组合。在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中,需要坚持政治和企业的分离,让懂得经营贸易的团队进行建设和管理营销,在管理模式和薪酬体制上依照市场规律进行运作,创造独具特色的商业产品,防止街区发展的同质化,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关注历史文化和消费文化的有机结合

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资源进行支持,这项工作并不是凭借几座历史文化建筑就可以完成的,因此需要关注消费者的实际需求,满足现代消费心理,构造出别具一格的消费文化。辽宁朝阳街区可以采用体验使的消费方法,抵抗电商产品的冲击,运用新奇的商业营销手段,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在历史文化街区中引入具有当地文化背景的店铺,如书店、花店等,为都时生活注入慢节奏的生活理念,促使繁忙的都市人停下脚步,在街区内引入各类旗舰店,和消费者进行互动,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历史文化街区需在保留原有历史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增添现代化的信息元素,引领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为了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综合考虑文化、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在保证历史文化内容的基础上,提高文化街区的经济效益,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吴小瑜.浅谈城市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以福州市“三坊七巷”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84-86.

[2]郭鐘瀚,夏森炜,林萍,吴巧玲.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现状及保护历程——以我国3个较为典型的历史街区为例[J].福建建筑,2019(02):34-38.

作者:左迪

第3篇:弘扬践行“辽宁精神”,推动辽宁文化产业发展

摘 要:“辽宁精神”是辽宁文化的精髓,对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二者相辅相成。从“辽宁精神”的确立对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出发,分析目前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就整改措施提出粗浅的看法。提出弘扬践行“辽宁精神”,推动辽宁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思路。

关键词:“辽宁精神”;文化产业;发展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辽宁省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凝聚全省人民的力量,保持发展激情,坚定振兴信心,从2012年4月开始,辽宁省委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历时一年半的“辽宁精神”群众性大讨论,2013年10月30日新时期“辽宁精神”正式确定。以“天辽地宁、爱国奉献、诚信务实、创新争先”为表述的辽宁精神,是对辽宁鲜明的文化特征和厚重的历史积淀的精确提炼,是对辽宁人共有的精神气质与价值追求的高度升华,是凝聚和激励全省人民不懈奋斗的宝贵精神财富。“辽宁精神”的确立为进一步促进辽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振兴辽宁省文化产业的腾飞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发展契机。

一、“辽宁精神”的确立对辽宁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支撑,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文化价值精神会影响该国家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精神动力本质上是指导和推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能动作用的集中表现。大力培育、弘扬具有时代精神和本省特色的“辽宁精神”,使之根植在辽宁人民心中并成为道德习惯,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辽宁省文化产业具有长久的意义。

纵观历史,辽宁人民用奉献的品格、务实的精神、争先的性格披荆斩棘,奋勇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在不同时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像雷锋、孟泰、郭明义等在全国均产生了重要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共有1 291人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们创造了200多个“共和国第一”:创造了第一枚国徽、第一台卧式镗床、第一架战斗机、第一艘万吨巨轮等等。在今天重振辽宁老工业基地雄风,推进辽宁文化产业全面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尤其需要这样的精神传承。

辽宁精神是在新形势下发出的总动员令,是汇聚全省人民智慧力量的一面大旗。目前,辽宁经济发展面临很多困难,如何动员各方力量,共同投入到建设家乡经济文化发展的新战役之中,则是一个非常现实而迫切的任务。“辽宁精神”的提出,就有着这样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

党的十七大确定了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2011年辽宁省第十一届党代会提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文化强省”,这是辽宁省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辽宁省实现全面振兴进程中一个标志性的跨越[1]。

1.发展文化产业是辽宁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的突破口。辽宁省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中后期,加快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是目前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发展文化产业就是利用文化产业所具有的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鲜明特征和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增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2.文化产业是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抓手,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占有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全球现代经济体系中最活跃、增长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文化产业对相关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带动作用。仅以一个文化传播企业为中心,就有可能形成由一大批其他工业企业构成的立体的产业链。

3.国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近年来中国出台多个涉及文化产业政策性文件,涵盖财税、金融、准入、土地等多方面优惠,扶持文化产业发展。2010年中宣部、人民银行、财政部、文化部等九个部委联合下发了纲领性的、前瞻性的文件,在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给予指导,使文化产业投融资工作的局面迅速打开;中央财政部专门设立了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文化部积极的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等。国家出台的这一系列密集、高强度的政策给辽宁省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的政策支持,有利于辽宁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顺利完成“十二五”的目标。

三、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文化产业以其特有的性质,已成为中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之选。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带领下,国内许多省市也出台了规划、政策来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效,具有代表性的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

辽宁省始终把文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全面加强文化建设的意义》、《辽宁省加快文化产业的若干优惠政策》、《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于2009年推出《辽宁省文化产业振兴纲要》,提出“十二五”期末实现辽宁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低于5%,且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不低于20%,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前列的目标。

在省委、省政府的的正确领导下,2012年,辽宁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62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31%。文化产业招商引资达101.3亿元[2]。已经成为辽宁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覆盖全省城乡的大众娱乐产业,2012年,全省演艺业实现产值4.7亿元,比2011年增长17.5%;辽宁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总数达到15个,位居全国前列;沈阳、大连两个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不断壮大,2012年,全省动漫产业实现产值154亿元,同比增长38.7%;另外,辽宁省的文化旅游业已形成特色,开发建设了沈阳—抚顺相衔接的清文化旅游带,辽西历史文化走廊旅游带,大连、丹东沿海沿江休闲文化旅游带,相继落成大型娱乐、游艺、科技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2012年全省文化旅游实现门票收入12亿元,比2011年增长20%。文化产业对促进辽宁国民经济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向公众提供就业的贡献越来越突出。

四、辽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辽宁省紧密结合省情也制定了一系列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扶持并助力文化产业跨步发展。历经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辽宁文化产业已达到一定的规模,辽宁文化产业的出版、旅游、芭蕾舞、杂技、广播电视、报业等在全国具有一定实力,位次排名较高。沈阳市已成为全国首个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全部实现转企改制的地区;辽宁出版集团经重组改制成为国内首家整体上市的出版企业。

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虽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支持力度有待提高。政府部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力,政府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政府部门对本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直接决定了该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辽宁是老工业基地,有些政府部门受重工业轻其他产业的思想束缚,在支持力度上还有所欠缺,使得相关扶植政策不到位,提供的资金不充足,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等。

2.各地区、各产业门类发展速度不一,整体水平不高。文化产业涉及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旅游业、网络游戏业、动漫业、会展业等多种产业,但各产业发展不均衡。就辽宁而言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等发展相对较好,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旅游业、网络游戏业、会展业等由于资源开发不够,发展相对落后,影响区域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

3.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辽宁省虽然组建了一些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在资产合并方面有所突破,但总体来说集团规模小、技术不健全、经营方式落后等因素仍然存在,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相对较低,与国内外的其他文化产业集团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4.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人才流失严重,且人才素质有待提升。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要素,也是促进产业生产值快速上升的决定性因素。虽然辽宁拥有众多高等院校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等,但每年毕业的学生能够真正留在本地从事文化产业工作的远不能满足文化市场需求,主要是由于辽宁老工业基地与东南沿海开放地区在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具有一定差距,区域发展竞争力不强,造成一部分专业人才外流,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供不应求,人才市场供需失衡。

五、辽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文化产业是继工业之后可以为辽宁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的新兴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改善辽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知识经济时代辽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解决好辽宁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找到有针对性的、符合辽宁发展特点的解决对策尤为重要。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政府要结合省内实际,加快文化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法制化水平。完善文化产业立法既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需要,也是规范当前文化产业领域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3];在加快文化产业立法的同时,更要重视相关执行机构的构建和相关配套措施的出台,加大违法行为查处力度,以便形成发展合力,树立相互促进的长效机制。除此之外,政府还要采取各种措施,在税收、土地、规划、品牌培育等方面对文化产业企业予以倾斜。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加大政府宣传深度和广度,引领全省人民关注并投身文化产业的建设。

2.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采取措施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留住现有优秀人才。建立健全文化产业人才市场。培养一批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辽宁省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3.加快文化产业创新步伐,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化产品、渠道、方式已经很难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思路、新产品的不断涌现才能让文化产业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等方面的现代科学技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让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助推器,推动文化产业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均衡快速发展,并逐步做大做强。

六、结束语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文化产业的振兴,虽主要以经济实力、技术实力为主,但也离不开文化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精神”是辽宁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我们一定高扬“辽宁精神”的旗帜引领辽宁文化产业发展,把更多弘扬“辽宁精神”的优秀作品推向市场,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用“辽宁精神”构筑强大的文化力、创造力,推动辽宁文化产业大发展。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做了明确定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党已经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吹响了改革冲锋号,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增强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辽宁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孙柏楠.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理论界,2013,(9):45-48.

[2] 薇晓.2012年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分析[EB/OL].中商情报网,http://www.comicyu.com/html2012/139/2013/104022.html,

2013-03-01.

[3] 伍诚达.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法律环境的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3,(8):52-53.

Practice Liaoning Spirit,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Culture Industry

LU Yu-duo1,2,KANG Jia-ning2

(1.International Trade Institut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2.Faculty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alian 116024,China)

Key words:Liaoning Spirit;culture industry;development

[责任编辑 刘娇娇]

作者:逯宇铎 康佳宁

第4篇:辽宁省古代历史名人

钱学森、李四光、包起帆、徐虎,吴孟超、王进喜、李素丽、雷锋、王杰、欧阳海、门合、焦裕禄、孔繁森、李国安等人民公仆

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进

阳春三月,漫步校园,尽情享受阳光的沐浴,是何等的惬意。驻

足雷锋像前,静静感悟着雷锋的伟大,得到的是心灵的洗礼。

雷锋,一个不朽的名字,22岁的生命绽放出灿烂的光彩;雷锋精神,一面永远不倒的旗帜,46年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如果说雷锋是中华民族的英雄人物,那么雷锋精神

则体现了全人类道德理念和价值取向的追求。

雷锋精神作为我校教学育人的一大特色,被高度概括为“五个一”精神。几年来,“五个一”的雷锋精神时时刻刻影响和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动力和信仰,

我们将沿着雷锋的足迹不断前进!

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进,就要发扬一颗钉的刻苦专研精神。雷锋把自己比作一颗螺丝钉,最大程度地发挥了钉子的“挤劲” 和“钻劲” 。他珍惜时苦学的精神鼓舞了全连队,更影响了全中国。学习是每个

人一生的一件大事。“吾生而有涯,而知无涯”。对于我们青年人而言,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刻苦钻研、求实创新的学习品质,将是我们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砝码。

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进,就要发扬一滴水的团

队协作精神。雷锋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这不是一句空话,雷锋时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严于律己,团结他人,甚至在遭人误会受到委屈时,依然

能够一笑了之,真正做到了大公无私。这种“一滴水”的雷锋精神是人类社会无论何时都不能缺失的。正所谓“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心齐,泰山移”,可以说团结协作事关个人、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存亡。

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进,

就要发扬一团火的无私奉献精神。雷锋的一生,做过无数的好事。不论在部队里,还是在每次办事开会的途中,雷锋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的事迹不胜枚举。雷锋把人生的目标确定为“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活得更美好”,以当“人民的勤务

员”、“革命的傻子”为自豪。他的“傻子精神”对“一切向钱看”的个人主义进行了无形的鞭挞。这里,就让我们以一段雷锋日记警醒自己——“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

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 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进,就要发扬一块砖的普通劳动者精神。雷锋认为自己就是一个普通劳动的兵,就是一块砖,就应该心甘情愿地在社会主义大厦中发挥作用。所以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

热”。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是特别值得我们青年人学习的。在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各行各业都需要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才,如果大家都能踏踏实实地投身平凡岗位,我们的光和热又何愁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呢?

沿着雷锋的足迹前进,还要发扬一片情的感恩反哺精神。“知恩反哺”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心存感恩的心,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发扬雷锋的“一片情”精神,也就是要学会感激,学会报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

回报父母,回报学校,回报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

46年过去了,多少显赫一时人物早已在人们记忆中尘封;46年过去了,多少喧嚣一时的口号都犹过眼云烟;46年过去了,雷锋的名字,却依然如催人奋进的号角响彻神州;46

年过去了,雷锋精神仍然具有永恒的价值和长久的生命力。看吧,从王杰、欧阳海到蒋筑英、朱伯儒,从苏宁、徐洪刚到孔繁森、李素丽,从郑培民、宋鱼水到感动中国的“唐山十三义士”,他们都是不同时期涌现出来的新“雷锋”。雷锋精神,像

一粒饱满的种子,在每个人赤诚的心中生根发芽;雷锋精神,像一面鲜红的旗帜,在神州大地迎风飘扬;雷锋精神,像永不熄灭的火炬,在人间不停交接,传递……

有你,有我,雷锋精神的发扬光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雷锋,我们

能否接过你的枪?雷锋,我们能否替你站岗?雷锋,你未竟的事业我们能否完成? 在这样一个温暖的三月,我久久伫立雷锋像前面,雷锋的“五个一精神”和那数不尽的动人事迹再一次触动我的心弦。同时,更有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在心

底油然而生……

辽宁省古代历史名人 李成梁

罗绣锦

皇太极

吴三桂

尚可喜

祖大寿

福 临

彭 春

佟世思

刘廷玑

高其佩

宁完我

图 海

唐 英

曹雪芹

王尔烈

蒋攸銛

张玉纶

魏燮均

萧 绰

耶律留

耶律楚材

努尔哈赤 辽宁省近代历史名人

刘文麟

宋 庆

心 一

丁汝昌

徐邦道

李龙石

徐 珍

邓世昌

刘肇亿

刘步

林永升

文 祥

杨钟玉

永贞 王永涛

其美 张惠明

海天

善 耆

张作霖

李 杜

罗 涂 李 振白景陈子张

郭松龄

任臣

王树常

宇霆

辅杨常恩黻

铁梅 邓中谦

宝航 黄显元

石 磊

陈宝财

车向忱金 方 贾

毓邓伯阎连皮

漱石

任国桢

杜远

张柏岩

重陈为人 张学操

阎述元

唐韵笙诗

张雪轩加

吕 左 李

正张子萧兆

金剑啸

白乙化

胡锦华

运铎 阎宝年

郭俊滋

张学思

祝爱光卿

王渤光郭文 吴李成张信丛德葛月

辽宁省现代历史名人

李亚冰

董文泉彦王翚东

崇伦

陈 李 洁

文 唐启舜 凤 向 张

第5篇: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历史沿革

阜新煤矿学院

1949年,成立阜新矿力中等技术专科学校。

1949年,为了适应东北工业建设的需要,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相继开办了鹤岗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鸡西煤矿工业学校、抚顺工科高级职业学校、阜新工科高级职业学校以及东北煤矿工人速成学校。

1952年,阜新工科高级职业学校更名为阜新矿

山工业(技术)学校。

1958年7月15日,经国家煤炭工业部批准,在阜新工科高级职业学校的基础上建立阜新煤矿学院,隶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学制4年,设采煤、矿建、机电3个系,煤层露天开采、矿山企业建筑、矿山测量、矿山机电、矿山机械制造与修配6个专业,并保留中专部院长戴镜如,党委书记谭伯。

1960年,阜新煤矿学院地质测量工程系独立建系。

1961年,抚顺煤矿学院、辽宁煤矿师范学院并入阜新煤矿学院。

1962年9月,阜新煤矿学院首届700名学生毕业。

1964年6月14日,鸡西矿业学院部分专业并入阜新煤矿学院。

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为该校题写校名阜新煤矿学院。

1978年3月1日,阜新煤矿学院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首批88所重点院校之一。 阜新矿业学院

1978年,经国家煤炭工业部批准,阜新煤矿学院更名为阜新矿业学院。

1978年,阜新矿业学院被批准为全国200所有条件接收留学生单位之一。

1979年,阜新矿业学院创立了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阜新矿业学院·自然科学版》,进入CSTAT和EI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首批进入中国核心期刊。

1981年,阜新矿业学院被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矿山机械化和矿山电气化两个学科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为该校题写校名阜新矿业学院。

1982年,阜新矿业学院管理工程系成立。

1982年,阜新矿业学院创立《矿业高教研究》。

1983年,阜新矿业学院章梦涛教授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煤与瓦斯的统一失稳理论。 1984年,阜新矿业学院设立研究生部,负责研究生的培养管理工作。

1984年,阜新矿业学院被国家煤炭部确定为东北电化教育中心。

1985年,阜新矿业学院韩来德教授负责研制的“无煤柱开采研究及推广”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85年1月29日,阜新矿业学院举行首届硕士学位授予大会,有16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证书。

1985年7月18日,煤炭部党组和煤炭部分别发文,任命吕福臣为阜新矿业学院党委书记,吴大章为院长。

1985年12月12日,阜新矿业学院成立研究生会。

1986年5月6日,阜新矿业学院青年教师姚淇撰写的《控制网观测值的最优配置法》论文,获国际测量联合会第18届大会优秀论文奖。

1986年7月18日,阜新矿业学院科研所与彰武县玻璃厂协作开发的“电子计算机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应用”的科研项目,通过了省级鉴定。

1986年8月,阜新矿业学院在原机电系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电气工程系和机械工程系。 1986年,阜新矿业学院为煤炭部4所工科院校评估试点单位之一。

1986年,阜新矿业学院被中央军委、国家教委等8所部委联合确定为军事训练试点单位。

1986年,阜新矿业学院分院,增设工民建专业师资班。

1987年3月16日,日本《工业新闻》刊登文章《煤炭技术上的先驱与积极的国际交流》,向世界各国介绍阜新矿业学院。1987年3月25日,阜新矿业学院获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码为ISSN-1662。

1987年5月18日至21日,国家煤炭工业部副部长胡富国视察阜新矿业学院。

1987年7月20日,阜新矿业学院与东龙口矿区指挥部合作进行的“混凝土帷幕法凿井工艺及理论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1988年,阜新矿业学院创立《阜新矿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8年,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阜新矿业学院矿井建设工程系成立。

1988年3月19日,阜新矿业学院被团中央、全国学联命名为“全国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

1988年11月11日,阜新市民办大学于阜新矿业学院成立。设市场营销、纺织工程两个专业,招生77人。

1993年,阜新矿业学院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4年,阜新矿业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成立。

1994年,由著名采矿专家,博士生导师孙宝铮教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马云东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阜新矿业学院自主培养的第一位博士。

1995年,阜新矿业学院章梦涛教授、范学理教授、南岳教授、海国治教授、宜茂生教授等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

1995年,阜新矿业学院新增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996年,阜新矿业学院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1996年9月6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隆重举行挂牌仪式,煤炭工业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范维唐前来祝贺并为该校揭牌.各级领导,社会各界朋友,校友近500人来校参会.1997年,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原来的机械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机械工程学院,并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目前最大的学院。

1997年,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原来的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工商管理学院。 1997年6月,该校徐志明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八五"科技重大课题"岩巷锚喷支护技术的完善与提高"的子专题"新型锚杆研制"被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财政部评定为国家"八五"科技重大科技成果,并获国家"八五"科技重大科技成果A类奖。

1998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成立。

1998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成立。

1998年由原煤炭工业部划归辽宁省人民政府管理,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体制。

1998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区域经济研究所成立,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张耀辉教授任所长。

1998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实行学分制教学。

1999年2月12日,人事部与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以人发[1999]第10号文件,批准该校设立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9年,辽宁省“凤祥杯”首届大学生电视辩论赛上,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代表队战胜辽宁大学代表队获得了冠军。

1999年9月18日,学校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祝大会。辽宁省副省长张榕明,国家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王显政,阜新市市长李经等领导到会并发表讲话。

1999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被批准为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1999年,阜新工业学校并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同时并入的辽宁电子计算机学校联合组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200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的称号。 2000年,辽宁省财政学校并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技术与经济学院成立。

2001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原来的土木建筑工程系的基础上成立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001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被国家教育部批准为教授审批权单位。

2002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软件学院成立。

2002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成立。

2002年5月5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在葫芦岛接见了该校党委书记邢贵和,校长石金峰,副校长马壮,副校长聂忠义,饶有兴致地为该校题词,并为葫芦岛软件学院题写了院名。

2002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教授评审权。

2003年下半年,工大力学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矿业工程一级学科、机械设计及理论、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等二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校流体力学、流体机械及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专业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2003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聘任中国工程院王家耀院士为双聘院士。

2004年4月,该校职业技术学院被国家信息产业部确定为首批高级技师培训基地。 2004年9月2日-9月3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软件学院的1400余名师生搬迁至位于葫芦岛市的校区入住。

2004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设立力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4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共获得1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2004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与沈矿机械集团联合成立矿山机械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毛君教授任院长。

2004年,新增五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省级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启动;该校五个“双基”实验室、两个专业实验室顺利通过省教育厅专家组评估及认定。

2005年5月,申报的在原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中自主设置的6个二级学科获得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

2005年11月,辽宁省科技厅和财政厅联合下文批准在该校组建“辽宁省煤矿安全工程重点实验室”。

2005年8月25日-8月26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的师生搬迁至位于葫芦岛市的校区入住。

2005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两项国家教学成果奖。

2005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6年4月16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原测量工程系、基础科学部的基础上,分别成立测绘与地理科学学院、理学院。

2006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被共青团中央确定为首批全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试点高校。

2007年9月7日,经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组评审,人事部、全国博士后管委会研究决定,该校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准新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7年9月11日,该校工矿电气设备与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矿山环境与灾害力学实验室获批辽宁省重点实验室。

2007年11月13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荣获辽宁省示范性专业。

2007年12月5日,该校安全技术及工程学科喜获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2007年12月24日,该校力学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2007年12月25日,该校两个创新团队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2008年6月18日,潘一山同志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免去石金峰同志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职务。

2008年9月20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阜新篮球学院挂牌成立,这标志着中国第一家具有本科学历的篮球学院正式成立。

2008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继仁教授主持“煤炭自燃理论及其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09年1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成立。9月19日上午,建院庆典在阜新校区大礼堂隆重举行。[2]

2008年9月27日,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二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高校。

2009年10月8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举行建校60之年庆典。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校友韩英、副部长校友张宝明出席大会。全国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校友王显政出席庆典大会并讲话,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智敏,辽宁省人大副主任王琼,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陈超英出席大会并发表讲话。辽宁省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副厅长李树森宣读了教育部的贺信,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副局长校友付建华代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宣读了发来的贺信。校友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总经理马兴瑞,

企业代表、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智新分别在会上讲话。北京市副市长校友丁向阳、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校友张喜武回母校参加建校60周年庆典。

2009年10月29日,辽宁省科协在该校举行“特邀院士工作站”揭牌仪式。2009年11月28日,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拳击联合会主席吴经国来该校视察,并受聘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客座教授。

2010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潘一山教授主持“煤矿冲击地压预测与防治成套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2010年10月21日,经科学技术部和教育部批准认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11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被列为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辽宁省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项目试点高校。

2011年3月30日,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中国代表处揭牌仪式在该校隆重举行,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第六专业委员会主席俞昶兴决定把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主席办公室暨国际矿山测量协会(ISM)中国代表处设在该校。

2011年4月,学校新增“力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和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至此,该校一级学科博士点增加到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增加到12个。

2011年5月6日,学校成为由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国务院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倡导的产学研合作模式试点单位。

2011年10月25日,教育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为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

2011年11月10日,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我校“辽宁省矿山液压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为辽宁省发改委工程研究中心。

2011年11月28日,教育部批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矿山热动力灾害与防治实验室为2011立项建设的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11年12月20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在深圳举办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会议,表彰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 114个单位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有4个单位获得此项荣誉。我校被评为“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工作”先进单位。

2011年12月26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版、社科版)由于工作业绩突出,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双双荣获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颁发的2010年“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二等奖。

2012年4月30日上午10:40分,矿业学院建院庆典仪式隆重举行。

2012年8月5日,由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主办,东北大学、河北联合大学协办的“第四届国际矿山安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国际会议中心报告厅隆重举行。

2012年8月18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辽宁省人民政府共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签字仪式在葫芦岛举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孙华山、辽宁省副省长陈超英分别代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辽宁省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协议。[3]

2012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为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

2012年,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成功跻身来华留学“国家队”行列,成为中国“中国政府奖学金高校”之一。

2013年1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王继仁教授主持的“大同矿区复杂开采条件煤炭火灾防治关键技术”喜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王继仁教授继2008年第一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之后再次获奖,也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继2008年、2010年两次获奖之后,第三次荣获国家科学进步奖。

2013年5月7日,教育部认定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竞迈环保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2013年5月22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2012-2020年)》,将投入100亿元支持100所中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基础能力,我校入选该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名单。[5]

2013年6月24日,省委决定:潘一山同志任校党委书记。[1]

[4]

第6篇:辽宁大学简介及历史沿革

辽宁大学简单介绍

辽宁大学(Liaoning University)(蒲河校区)沈阳市沈北新区道义南大街58号,辽宁大学(崇山校区)皇姑区崇山中路66号,辽宁大学始建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是辽宁省惟一的具有文、史、哲、经、法、理、工、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辽宁大学历史沿革

辽宁大学发端于1948年11月东北人民政府在沈阳建立的商业专门学校,建校之初招收四年制本科生。 1958年9月15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和沈阳俄文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辽宁大学。2004年5月,学校正式启用占地1403亩的蒲河校区,解决了长期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2005年9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评价。

辽宁大学设置极其所有专业

辽宁大学现设文学院、历史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国际关系学院、亚澳商学院、新华国际商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广播影视学院、本山艺术学院、化学院、信息学院、数学院、物理学院、生命科学院、环境学院、药学院、轻型产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公共基础学院等教学单位。

辽宁大学历任校(院)长:

辽宁大学现任校长黄泰岩:(2011年4月---现今);程伟校长:(1999年3月---2011年6月);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1983年7月---1995年9月) ;辽宁大学校长刘祁涛:(1995年9月---1999年3月)

本文来自:http:///liaoning/yangb/lndx.html 由: 整理上传

第7篇:辽宁省五校协作体2013届高三冲刺最后一模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

辽宁五校协作体2013届高考冲刺试卷

历史能力测试

24.《剑桥中国秦汉史》认为:秦朝尽管昙花一现,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继承者,这套制度经过了汉代的完善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逐步作了修正。下列关于其间“逐步作了修正”的史实有①隋唐三省六部制 ②宋二府三司 ③元行省制度 ④清军机处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5.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然而历代商品经济仍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重农抑商是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思想,所以孔子是主张重农抑商的

B.法家代表人物商鞅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始作俑者,所以战国法家都是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

C.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以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结果,因而它的长期的实行,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

D.司马迁在《史记》中为从事工商业者作传记,(《货殖列传》)说明秦汉以前工商业者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而后世的正史中再也看不到专门为工商业者作的传记,说明由于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工商业者不再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了

26.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守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而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 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7.1949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指出:“在今日的欧洲,世仇完全不合时宜了,我决心使德法关系成为我政策的核心。”这番话旨在强调

A.德法应吸取多次战争的深刻教训 B.德法战争决定着世界的形势

C.德法联合是避免战争的有效途径D.德法和好是时代的要求

28.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曰:“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有研究者据此得出“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的结论。该推论

A.材料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理解准确,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准确,结论不合理

29.有书说: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中,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不列颠的崛起和现代化,是英国历史自然发展而远非外力强迫的结果。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英国是一个原生自发型的现代化国家”的是

A.经济上: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B.政治上:有限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C.思想上:重商主义——国家干预经济D.科技上:牛顿经典力学——工业革命

30.2008年的中国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的海地大地震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重大人员伤亡。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两国属于结盟国,理应相互帮扶

B.中美欧日俄在海地震后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证明多极世界格局已经形成 C.两国都可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救灾贷款

D.两国都可以向世界银行申请救灾贷款

31.下列关于近代欧美代议制确立和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为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B.近代欧美各国代议制都是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

C.英美法代议制确立的标志分别是《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的颁布

D.近代欧美代议制遵循分权制衡原则,其两大政体的主要区别在于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不同

32.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流淌在人类血液中的两大文艺因子。下列各项中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搭配结构不符的是

A.古代中国:《离骚》——《诗经》

B.近现代世界:《唐璜》——《人间喜剧》

C.近现代世界:《自由引导人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现代中国:《茶馆》——样板戏《红色娘子军》

33.明朝时“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于北”如果你是当时的一名大布商,你会选择以下哪些经营方式?

①为了安全和方便,随身携带大量纸币 ②和同乡布商结伴北上贩棉,南下贩布 ③为了节省成本和获得更多利润,将棉花直接交给松江织户加工,支付一定薪酬 ④少部分货物在国内异地销售,大部分货物雇船运往东南亚销售

A.①②③B. ②③④C. ②③D.①②③④

34.下列关于儒学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具有神学倾向

C.宋代儒学新在儒学哲学化

D.明清时期儒学走向极端

35.邓小平说:中国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的耻辱进入到20世纪的。这次战争指的是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0.(37分)中央电视台隆重推出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引起广泛关注和思考。阅读下列选自《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国之谜依然是一个难解的题目,各国的学者提供的答案也是众说纷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百位接受采访的国内外专家在谈论这个话题时,都十分看重思想文化的影响力在大国崛起中的作用。”

材料二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17世纪时,面积只相当于两个半北京的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缔造了一个称霸全球的商业帝国。继荷兰之后,英国通过推行自由贸易,建立起全球市场,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又加入了政府干预的手段。从此,“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交相作用,改变了人们对传统的市场经济模式的认识。有历史学家认为,近五百年来,真正意义上拥有过世界霸权的只有三个国家:荷兰、英国和美国。这三个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材料三“所有的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所以它们总是为世界秩序出谋划策。实际上,那些正在崛起的国家想要打破这种秩序,因为他们试图取代以前的大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意逞雄的国家,等于是放弃了从容崛起的主动,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 材料四“成为大国的原因,或许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大国之谜,无疑是一个多解的答案。”“历史一再证明:没有永远的霸权国家。大国的兴衰交替,是不可避免的历史法则。”

请回答:

(1)在16—17世纪,英国推动自身崛起的文化成就有哪些?(9分)

(2)根据材料指出荷兰、英国、美国在经济体制创新方面的贡献。这些创新的共同特征、共同作用各是什么? (17分)

(3)20世纪后期哪个国家的兴衰最能说明“大国都试图建立符合自己利益的世界秩序”,而且“一意逞雄的国家……最后的结果并不美好”?结合该国史实加以说明。(7分)

(4)当今中国坚持走“和平崛起”的道路,请依据所学知识对此进行简要评价。(4分)

42.A(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 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朕(孝文帝)以恒、代无运漕之路,故京邑民贫;今移都伊、洛,欲运通四方。 ——《魏书·成淹传》

材料二孝文慨慕华风,力变夷俗,始迁洛邑,根本既虚,随即崩溃,亦不过数十年,天下复还中国之旧矣。

——《魏书·习学记言序目》

材料三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执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列传第七中》

材料四若南徙,则种人不满诸州之地,参居榛林之下,不服水土,疾疫死伤,情见事露,四方闻之,有轻侮之意,则声实俱损矣!

——《廿二史札记·崔浩传》

请回答:

(1)在北魏政权是否应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学术界历来存在着两派不同的意见,即赞成派与反对派,为论证这两派意见应分别使用上述哪些材料? (5分)

(2)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这样评论北魏的“汉化”行为“盖帝优于文学,恶本俗之陋,欲以华风变之,故不惮为此举也。然国势之衰,实始于此。”请指出赵翼对北魏“汉化”政策的观点是什么?并结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评价。(10分)

B.(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所谓权力。在法律面前。所有公民都是平等的。

——摘自法国《人权宣言》

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

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四以上出席,出席员四分三以上可决弹劾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根据材料一,《人权宣言》反映了启蒙思想家的哪些主张?(8分)与其相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还体现了什么原则?(2分)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被称为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5分)

文综参考答案

24.D25.D26.B27.D28.D29.C30.D31.D32.D 33.C34.A35.D

40.(1)莎士比亚宣扬人文主义、洛克倡导民主思想、牛顿进行科学探索。(9分)

(2)贡献:荷兰——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英国——推行自由贸易,并逐步确立起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美国——推行新政,政府大力干预经济。(9分)

共同特征: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尊重经济规律。(4分)

共同作用:促使创新国家的崛起,促进人类文明演进。(4分)

(3)国家:苏联。(1分)

建立世界秩序方面:组建华沙条约组织、展开苏美争霸。(4分)

最后结果方面:苏联解体。(2分)

(4)历史上一些国家的崛起是建立在对其他国家侵略掠夺的基础之上的,崛起之后,又为谋求相应的政治地位,不惜发动战争,造成世界局势动荡,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2分) 中国坚持和平崛起,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不会对其他国家造成威胁。中国崛起之后,也不会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相反,中国的崛起会增强世界维护和平与正义的力量。(2分) (5分)

42.A (1)赞成派:材料

一、三;反对派:材料

二、四。

(2)观点:北魏政权的灭亡缘于“汉化”政策(2分)。评价:(以下两种观点任选其

一)观点一:该观点正确(1分)。北魏推行“汉化”政策放弃了本民族的历史传

统,失去统治的根基,盲目照搬汉族的做法使鲜卑族无法适应新的的生活环境,

招致人民的反抗,政权灭亡(7分)。

观点二:该观点错误(1分)。该观点全盘否定了北魏“汉化”举措的

积极作用,北魏政权的败亡与“汉化”措施无关,“汉化”政策有利于北 魏交通的

改善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风气的改进、社会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或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洛阳城(或中原地区)的开发,有

利于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等等(7分)。

B(1)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8分)

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原则。(2分)

(2)理解: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宣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

级民主性质的宪法。

第8篇:【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4课 八国联

军侵华战争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说出《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民族危机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了解义和团反侵略斗争的史实,对比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认识中华民族危机及全面加深的重要原因,培养学生探究学习、交流合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比较历次侵华战争,得出中国正在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侵略的史实。比较历次战争签订的条约内容,得出中国人民遭受的灾难越来越深重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八国联军的暴行给中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向清政府进行的又一次穷凶极恶的敲诈勒索;处于弱势的中国人民是不畏强暴的,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应勿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课前五分钟式8分钟)

课前五分钟活动内容;师:学过的侵华战争有哪些?结果?影响?

二、导入新课(承接、引领式2分钟)

甲午战争后,19世纪末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也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抗。20世纪初,八国联军的侵华,使中国的主权和国家尊严再次遭到损害。虽然中国人民进行了顽强抗争,但中国仍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回顾这段屈辱的历史――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三、探求新知(直观讲述、合作探究、对比归纳式20分钟)

(一)八国联军侵华(8分钟)

1.义和团运动:

师:中国近代史上,列强屡次侵略中国,这必然引起中国人民的反抗。这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劳动群众,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下面请同学们将搜集到的有关义和团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教师指导学生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合理取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资料信息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有关义和团的知识,得出义和团的人员组成、武器装备、活动方式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完成归纳新知识,形成“学习的共同体”)。

师: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矛头直指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义和团一时被清王朝利用。得出结论――清政府利用义和团。

师:义和团终归是比较松散落后的团体,虽能一时抵抗侵略,最终要失败。

用心爱心专心 1

2.八国联军

就在义和团壮大发展之时,1900年6月,英法德俄美日意奥组成2000多人的八国联军,以义和团运动损害了他们在华利益为由,开始了又一次侵华战争。

教师指导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了解侵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强调几个主要的地点:大沽、天津、北京、廊坊、杨村。

师:大家都已经对战争经过有了自己的认识,下面请同学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过程及认识。(略)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进行引导。

师:廊坊阻击战和围攻外国使馆、教堂的斗争真是大快人心,中国人民扬眉吐气。与此相反,清政府却表现得软弱无能。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丢下江山社稷,仓皇出逃。途中,慈禧太后下令清军斩杀义和团。说明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由利用到剿杀。

师: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都做了些什么呢?学生自主学习,阅读课文,之后由学生主讲。学生主讲: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

学生边讲边展示有关资料图片,揭露列强的暴行。(师生互换角色,充分体现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理念)

师:“小老师”讲得真不错。同学们,听到这里,你有什么感想或体会呢?

学生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见解,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感受体会“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这一道理。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联系实际,感悟历史,使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辛丑条约》(12分钟)

1.内容:

签订时间、中方代表?师:提示学生:与中国签约的是哪几个国家?学生回答:11个国家。师:提出疑问:侵略中国的是8个国家,与中国签约的却是11个,多了荷、比、西三国。为什么呢?

师:以鼓励的口吻让同学说出自己的看法。

师:其实,这些国家是跟着捞油水的。这再次说明:国家落后就要挨打,受欺负。正所谓“弱国无外交”。(以此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条约的内容有哪些呢?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课文,了解《辛丑条约》的内容。稍后,请同学讲一讲自己的理解。学生总结出条约的内容。师启发学生注意“关键词”,来帮助记忆,如:赔款、划定、允许、不准、严禁、拆毁、允许等等,用这些“关键词”把内容串联起来。

师:以上同学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发。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不断反思和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要“会学”“巧学”,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2.影响:

教师进一步提出,《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有什么深远的影响呢?请同学们根据内容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师:引导学生去粗存精,归纳《辛丑条约》的影响。

从条约的内容、影响看,《辛丑条约》都是“空前绝后”的,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用心爱心专心

2四、归纳升华(问答式3分钟)

以板书为线,师生共同归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时间、内容、影响。

五、达标测评(学生完成7分钟)

P24自我测评、《创新设计》。

六、板书设计

第4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借口„„„„义和团运动

过程„„„„廊坊、杨村阻击战

↓围攻外国使馆、教堂

暴行

↓时间:1901年

内容:

影响: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学反思:

错误!未定义书签。

用心爱心专心 3

第9篇:辽宁海洋与渔业厅信用辽宁实施方案-辽宁海洋与渔业网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深入推进优化 营商环境建设年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按照《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不断优化涉海涉渔营商环境,结合我厅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优化营商环境年活动以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东北、辽宁发展重要指示和关于软环境建设重要批示为指导,以十九大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实施《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整治我省涉海涉渔营商环境为重点,以企业满意和健康发展为标准,结合《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进一步纠正“四风”重要批示精神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大力构建开放包容、互利合作、诚信守诺、尊商护商和务实高效的营商文化,按照统筹协调、问题导向、综合实施、注重实效的原则,全面优化营商环境,为营造营商环境最优省提供保障。

二、 主要任务和具体目标

(一) 主要任务

1、 优化政务环境,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制度创新,提高行政审批、许可、检查、准入、收费等事项的服务效率和

1

质量。

2、 规范市场环境秩序,清理涉海涉渔规章、规范性文件和相关政策,废除不公平、不合法的制约条件,提升企业发展活力和空间。

3、 优化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涉企执法检查事项,严格执法检查程序,减少涉企执法检查行为,改善执法检查方式。

4、 全面开展专项整治,改善海洋与渔业软环境,打造海洋与渔业最优营商环境。

(二) 具体目标

进一步简政放权,涉海涉渔市场活力提升;市场准入进一步放宽,经营主体持续增加;窗口服务进一步科学,群众满意度为100%;涉海涉渔企业的营商环境明显改善,营商环境投诉率为零。

三、 重点工作和责任分工

(一) 动员部署

1.部署和贯彻《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进一步纠正“四风”重要批示精神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全面部署八个方面的专项整治。(完成时间2018年2月,牵头处室:法规处,责任处室: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机关党办)

2.厅领导参加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培训班,并按照省

2

政府安排,厅主要领导在会议上发言。(完成时间2018年3月,牵头处室:机关党办)

3.制定《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实施方案》(完成时限:2018年3月,牵头处室:法规处)

4.召开厅党组会议、厅办公会议,学习并部署《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关于深入开展贯彻落实总书记进一步纠正“四风”重要批示精神 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行动的实施方案》,明确落实责任工作分解。(完成时限:2018年3月5日,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机关党办)

(二)重点工作

1.确立重点工作。把厅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纳入到省政府重点工作绩效考评节点,每月完成指标,确保工作不亮红灯。(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牵头单位:机关党办,责任处室:法规处)

2.开展专项整治。结合《方案》,全面落实干部作风专项整治,简政放权专项整治,政务服务专项整治,政商交往行为专项整治,非公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专项整治,基层“好狠”专项整治,经验复制推广专项整治,宣传工作专项整治等八个方面的整治。(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推进,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单位: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机关党办)

3

3.优化执法检查环境,制定“双随机”检查工作细则,编制执法检查事项清单,编制企业名录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在门户网站公开,实现执法检查“双随机”。(完成时限:2018年4月,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各执法单位)

4.编制执法检查计划并公开,做到计划之外无检查。(完成时限:2017年4日,责任处室:法规处和各执法单位)

5.召开营商环境建设推进会,根据上级部署,随时召开部署推进会。(完成时限:全年各项工作节点时间,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各处室及厅直单位)

6.细化纠“四风”、优化营商环境专项整治任务分解,47项工作任务责任到处室,措施明确,完成期限明确。(完成时限:2018年4月,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单位:办公室,行政审批处,机关党办,其他相关单位)

7.清理规章、规范性文件,组织各单位对厅机关制定的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凡与上位法不符和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律清理。(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各处室)

8.积极参加“个升企”专项行动,主动归集相关信息,对有条件的涉海涉渔个体经商户升级为小微企业。(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部门,各相关单

4

位)

9、完成省营商局部署的各项工作。(完成时限:2018年全年,牵头单位:法规处,责任处室:各处室及厅直单位)

四、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一)成立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

1、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 组长:汤方栋;

副组长:李志军、陈来钊; 成员:各处室和厅直单位负责人。

2、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办公室 主 任:李志军; 副主任:肖常惕;

成员:政策法规处全体成员。

(二) 加强制度建设

1.完善执法检查制度。要不断完善和改进执法检查制度,全面推行执法检查计划制度,检查通知制度,检查登记制度,检查反馈制度,检查情况报告制度和检查结果公开制度。做到计划之外无检查,检查采取双随机,上级部署的专项涉企执法检查要提前向省政府备案。

2.健全层级落实任务制度。按照《方案》任务分解,制定责任落实制度,自检自查制度,自我评查制度,不遗余力

5

推进任务落实。

3.工作报告制度。按照《方案》要求和本方案的部署,要建立工作报告制度,每月固定时间报告工作推进情况,任务落实

(三) 强化监督检查

厅深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年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地对工作情况进行检查。

联系电话:024-23447533;传真:23447535 电子邮箱:wwjwwj8250@sina.com

6

上一篇:税收执法督察总结下一篇: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