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心理素质往往涵盖了一个人性格以及气质等诸多心理因素,对高职生来说,他们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状况,所以,高职学校要做好心理健康调查有关工作,有计划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既能使高职生深刻认知自己,还能达到提升心理素质这一目的。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论文 篇1:

定西市通和初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

摘要:大量研究证明,约有10%~30%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1]。良好的同伴关系和适应能力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对青少年的各个方面有直接的正向作用。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策略,使初中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MSSMHS;心理健康问题;同伴关系;适应

一、背景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所谓健康,不仅在于没有疾病,而且在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2]。心理健康广泛影响初中生的日常生活。

二、方法

1.参与者

通和初中1285名初中生参与了调查,其中收回有效问卷1224份,男生660份,女生564份。

2.调查法

本研究采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此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各因子所包括的项目如下:①强迫症状;②偏执;③敌对;④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⑤抑郁;⑥焦虑;⑦学习压力;⑧适应不良;⑨情绪不平衡;⑩心理不平衡。

三、结果分析

根据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评分标准和问题数据的参考分值范围,可以将通和初中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概括为以下四种类型:

1.学习压力型

调查发现,有61%的初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由学习压力所造成的心理问题倾向。其中,重度问题学生占到5%。学习压力是初中生面临的所有因子中最为突出、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2.焦虑型

调查发现,有50%的初中生存在焦虑的心理问题倾向。其中,重度占有率4%。

3.情绪不平衡型

调查发现,有57%的初中生存在情绪不平衡的心理问题倾向。其中,重度占有率3%。

4.强迫症状型

调查发现,有69%的初中生存在强迫心理问题倾向。其中,重度占有率2%。

四、策略

1.同伴关系作为中介。针对以上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初中生面临的这些问题。

同伴关系指的是“各个年龄段的个体与其非家族性同龄人之间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经历”,它是青少年适应和社会化的重要保护因素。同伴關系中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为人际层面,人际水平指的是两个人在一段时间内的互动。同伴关系是环境与青少年关系发展结果的重要中介。态度、人际知觉、人际影响、人际吸引、人际冲突和群体行为等对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会产生影响[3],正确把握人际关系的本质,可以使学生有效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建立和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初中生的价值、态度和期望(如友谊)认可。以上综述了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青少年的适应和社会化。例如,质量好的友谊可以预测初中生的满意度,学校管理和低孤独感。

概言之,同伴关系是一种保持桥梁。正确的社会交往可以帮助青少年摆脱父母的约束,参与同龄人和朋友的活动能很好地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使他们的焦虑心理得到很好的化解,也会对学校的管理产生积极的作用。

2.初中生的心理随着青春期身体的变化而出现巨大的改变,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变得越来越敏感,心情波动也越来越大,对待人和事物的态度也会忽高忽低,这些都是情绪不平衡的具体表现。这些方面可通过初中生对穿着打扮、时尚潮流和明星等的追求看出来。

正确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周围的事物,学会懂得取舍,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指引他们更多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而不是被多元化的物质世界所困扰,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自身的矛盾心理,以此达到平衡他们心理的效果。

3.适应是指人们必须对身体和环境的需求做出改变。良好的适应在实践中可以帮助初中生提高友谊质量、社交参与度,增强他们的归属感,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有研究发现青少年适应的关系存在年龄差异。例如,14~15岁的青少年比12~13岁,17~18岁的青少年社交焦虑和社会认可的相关系数更弱。这个时期的他们更需要教师、家长和社会多给一些关注,创造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

4.初中生的心理承受力普遍比较低,个别学生受一点挫折就自残甚至轻生[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设定属于自己认知能力范围内的目标理想,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必要且相当重要的。适宜的价值观与生活的满意度呈正相关,过高的要求容易产生强迫症心理。因此,生活中应注重疏导初中生不自信的情感认知,使其有足够的信心和能力直击困难,迎面挫折。

参考文献:

[1]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学报,1994,26(2):153-156.

[2]杨坤.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教育对策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6.

[3]郑全全,俞国良.人际关系心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4]戴荣辉.刻不容缓的心理健康教育:谈谈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思考[J].读写算,2013.

作者:路少伟 孙呈祥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论文 篇2: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应对措施分析

摘 要:心理素质往往涵盖了一个人性格以及气质等诸多心理因素,对高职生来说,他们经常会产生各种心理状况,所以,高职学校要做好心理健康调查有关工作,有计划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既能使高职生深刻认知自己,还能达到提升心理素质这一目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 调查

当前正身处于瞬息万变这一境遇下,高职生有时承受着就业以及抵制不良诱惑等压力,使其心理状况不够良好,其中健康的心理属于素质教育主要载体,从某些方面看,高职生心理状况是否良好,不仅影响着他们技术以及专业能力,同时还关乎着心理教育效果,因此,必须关注心理层面教育,对高职生个人心理健康予以调查,提升教育质量。

一、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

(一)具有自卑心理

从对高职学校生源分析,大多是以高中生以及中职生为主,通常高职生都是高考不理想或者个人能力不够突出的一些学生,他们之前在学校都是处在比较边缘位置,因此其心理状况尤为不佳。很多学生认为他们被社会所遗弃,成绩以及能力都不足别人,所以会被社会逐步淘汰。因此,在平时交往中,他们经常会表现得郁郁寡欢,不能对群体生活予以高效融入,例如,在同学聚会或者班级活动中,容易受到评议影响,使其心理更为自卑。另外,在面对新的高职生活时,一些高职生很难对其尽快适应,造成他们焦虑心态非常明显,存在自我调节能力偏低现象。例如,通过对500名高职生进行调查,发现有82.6%的学生常常会产生紧张或者焦虑心理[1],其中一些学生认为高职生会比本科生更差,在就业时没有优势,而有的则是存在迷茫,对于高职学习不知所云,没有明确目标,进而逐渐产生自卑等心理。

(二)存在就业压力

从来到高职学校的一些高中毕业生来看,他们大多学习基础偏差,同时没有较高学习方面兴趣,因此常常得不到来自教师或者学校的重视。尽管他们把高职学习视为新的起点,对高职课程保有较高学习信心,但由于他们以往的文化基础差,并且没有恰当的一些学习方法,在面对某些困难时,经常表现得缺少恒心以及毅力,使其高职学习受到阻碍,进而产生学习甚至就业压力。另外,从学历层次来看,高职生要比本科生或者研究生更低,所以在面对相同的就业单位时,他们很难从中占据优势,进而产生高度焦虑现象。通过对高职三年级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发现其就业压力更加大,他们认为毕业就属于失业,在相同的社会竞争环境之下,自己没有足够或者突出优势,因此很难得到心仪岗位。面对这种情况,高职学校应把心理教育提上日程,同时有效疏导高职生内在心理,让其对就业拥有良好规划,减轻就业压力,促进他们心理健康。

二、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

(一)学校因素

虽然现在高职院校逐步关注心理教育,但由于学院规模正在逐渐扩大,造成学生生源渠道也更为多样化[2],在这个过程中,心理教育规模通常不能随之发展,使其无法达到标准化有关要求。笔者对某所高职学生开展关于心理教育方面的匿名调查,发现只有一半比例学生认为心理教育具备很大益处,应该增强在高职教育中的整体比重,但仍有一部分高职生认为无关紧要,是否开展心理教育都不会给自己带来影响。从该调查可知,现在有更多高职生逐步认同心理健康教育,并对其产生较为强烈需求,但依据当前情况看,高职缺少相应的辅导力度,致使高职生心理需求不能实现满足,进而影响了他们心理总体健康。

(二)社會因素

社会关系以及文化教育共同构成社会因素,而这些要素会对学生生存乃至发展都起到尤为重要作用。在新形势下,社会随时变化,不仅网络充斥诸多不健康或者低俗价值观,同时社会上也有诸多不良风气[3],使得高职生思想和心理时刻经历着考验,特别在网络时代,一些新的文化思潮开始涌现,这给成长期间的高职生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但从主流角度看,高职生思想愈加开放,对于新事物拥有较强包容性以及接受力,并且可以对新的挑战进行有效应对,但与此同时,面对与传统文化与之相反的新文化思潮,使得高职生对未来产生一些茫然,不能对今后就业方向予以明晰,导致其心理压力愈加大。此外,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文化市场呈现良莠不齐现象,不仅学生很少追求科学性,而且逐渐缺乏逻辑性以及辩证思维,进而阻碍了他们个人身心发展。

三、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相关措施

(一)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心理健康教育毕竟属于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对集体力量进行凝聚,同时还要有良好的领导队伍作为支撑,因此,必须从思想出发,对心理教育实施高度重视,并在行动上进行密切配合。首先,应该把心理教育看成考察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体系,并把其视为重要专项,由教育部门定期予以检查[4],这样既能让高职心理教育得到相应落实,还能推动高职生进行健康成长。其次,明确经费渠道。以往由于经费不足使得心理教育遭受一定限制,但在新时期,应对经费渠道进行明晰,有效落实心理健康相关经费投入工作。例如,学校根据高职生人数把经费拨给心理教育有关中心,设立专款专用,不但能避免其他教育工作随意使用心理教育经费,还能对心理教育中心予以建设,提高教育效果。此外,学校应建立关于心理教育工作的一些领导小组,同时把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看成学院重要工作,并对心理干预机制进行逐步完善,强化辅导员相关培训工作,让辅导员对一些心理知识进行传播,同时做好与学生沟通工作,对他们思想或者感情进行实时了解,从而把心理潜在问题降低最低,保护其心理健康。

(二)创新教育形式

首先,可以建立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中心,并在校内开通咨询热线,高职生能通过电话或者信箱形式,提出内心困惑,这样既能随时接受来自高职生的咨询,还能对其给予相应心理帮助,使其心理变得更为健康。在此期间,还应发挥心理社团作用,让心理社团对研究中心工作进行配合,一方面能减轻心理研究中心工作任务,另一方面能对社团效用予以全面展现,从而有效带动高职生,让其塑造较为健康且积极的心理[5]。其次,开设心理教育栏目。学校应借助校园广播开创心理教育相关栏目,例如,广播记者可以对一些心理问题进行搜集,从而对心理问题予以归类,然后朗读一些心理美文或者心理教育书籍,这样既能使其树立积极且向上的心理,还能有效学会自我调节,科学管理个人情绪,提高心理素养。最后,组织心理文化活动。在某些特别节日中,应举办心理文化方面活动,并对学生群体予以更多辐射,其中在举办时,需要确保活动形式更为多样、并且内容丰富化,这样既能实现高职生心理层面的成长需求,还能推动其心理健康发展。例如,开展“心连心”这一活动,并让辅导员或者心理教师有效进入宿舍,组织宿舍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能发现某些潜在心理障碍的高职生,还能对其心理矛盾予以化解,从而释放压力,增强心理健康。

(三)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由于高职课程体系相对特殊,其大多都是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课,使得心理教育通常是以课堂形式进行教学,而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影响心理教育成效,所以,必须对课堂教学予以重视。首先,教师应对教学对象予以了解,即高职生需要什么,他们又缺少什么,这样当掌握高职生内心需求时,能够在心理课程中进行体现,借助活动来增添高职生的体验,让其有效分享感悟,从而共同成长。例如,教师可以用案例探讨法或者角色扮演法创建交流平台,展现互动教学,不但能使学生通过参与来获得收益,而且能與高职生实现深入交流,对他们予以关爱,达到健康成长。在此期间,教师应积极倾听,充分对学生肯定,让高职生在体验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一定感悟,并把该感悟共同分享,以此释放内心各种压力。例如,开展“打开心扉”这一团队活动,让高职生进行踊跃参加,说出自己现在内心的困惑,并由心理教师予以指导,使其打开心扉,从而高效学习。为了让心理教育更为符合高职生个人心理特点,必须对心理教育内容予以科学编排,采取以行动为导向这一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让高职生借助心理教育活动深入了解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从而让心理教育达到学做合一,促进学生乐做以及乐学。

(四)加强对教师的培养

从国内心理教育来看,起步相对较晚,使得高职缺少心理教育有关教师,导致心理教育发展受到某种限制。所以,应强化对心理教师的科学培养,确保其胜任心理教育工作,以此增强学生心理方面素质。首先,心理教师要取得心理职业有关证书,同时拥有心理咨询或者治疗经验,这样既能对高职生各种心理问题予以解决,还能改进心理教育效果。在此期间,学校应对专业教师加以鼓励,让其通过自学来考取关于心理职业的相关证书,一方面能使其兼职心理咨询以及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能增添心理学人才,为心理教育队伍注入力量。其次,高职应有目的地科学引进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让其专门从事咨询以及辅导工作,对学生心理困惑予以解决[6]。另外,学校应把心理教师队伍建设看成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一样,避免区别对待,这样既能对心理教师队伍实现科学打造,还能对专职骨干心理咨询师予以培养,强化队伍建设。此外,在职称评定时,也要尊重心理教师意愿,让教师利益得到相应展现,不但能激发专职以及兼职教师热情,还能对心理教育工作产生积极性,从而优化心理教育,改进教育质量。

四、结语

要想让高职生可以在阳光下健康成长,高职院校需要在以专业课程教学的前提下,结合高职生个性实施有效的心理教育,并把积极心理学看成心理教育主要理论指导,同时强化心理教育有关方式,组织多样化的心理教育活动,这样既能使高职生深受心理教育感染,还能增强教育有效性,展现心理教育拥有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小凯.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应对策略[J].文学教育(中),2011(03):64.

[2]陈小芳,童敏,石晨,张永,张靖宇,陈析敏,周志光.多源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数据可视分析[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20(02):181~193.

[3]黄海滨.家庭结构视角下的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调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74~75.

[4]赵婷.“健康校园”理念下吉林省高校师生健康状况探析[J].体育科技,2020(02):162~164.

[5]梁红梅,石军,唐省三.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干预对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6(09):67~69.

[6]杨金莲.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7):73~75,79.

(作者单位: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李瑞

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论文 篇3:

辅导员视角下,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摘要:充分认识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健康与否,认真研究并探索方式方法,帮助个别大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状态,提高大学生应对学习困惑和生活问题的能力,是一名辅导员的工作重点。本次调研收获到一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十分值得借鉴与推广。

关键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困惑、自我管理、素质教育

高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更加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培养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基于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实需要,学生在校期间同辅导员接触最密切,辅导员老师有更多机会关注学生心理健康,促使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人际沟通的方法,学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培育大学生自觉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一、调研意义

当前,大学生面临的挑战层出不穷,反映出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日益突出。本次通过调研均已入选重庆市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的两所高校咨询中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状况,以期推动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普及化,为大学生心理调适增强了技能,为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提供了实效方法,进一步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展示了实践性意义。本文所提调研活动于近年来展开,调研对象为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要调研方式为查询、参观、观摩。

二、调研内容

本次调研主要围绕机构设置、师资队伍、软硬件建设、心理健康工作开展情况、特色活动开展以及资料建档六个方面进行,重点调研两所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软硬件设施配备、运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情况。

(一)运行体制机制。两所高校均成立了以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组长,学生处处长为副组长,各二级学院党支部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以心理教师、辅导员为工作小组成员的机构组织,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小组常规工作中。其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内构建了以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典范体系。重庆师范大学建成了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工作体系,通过自知自助、朋辈互助、医校联合、部门协作、家校联动、校校合作等六个维度构建了全方位的支持系统,合力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的良性发展。

(二)机构设置及硬件配置。两所高校都分别成立了以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挂靠学生处。并配置相应场地及设施设备,其中包括:预约接待室、心理测量室、个体咨询室、情绪宣泄室、团体心理活动室(案例督导室)、沙盘治疗室、放松治疗室、展览室等功能室。软硬件建设较齐全,两所高校都配置了团体活动桌椅及器材、放松治疗椅、智能宣泄仪以及沙盘治疗系统、心理测评系统、心理危机干预评估与反馈系统、心理自助系统。此举为高校开展完整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础保障。

(三)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调研发现,以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为主导,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室为配合,两所高校均组建了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中心教师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通识课程建设、心理知识宣传、团体心理辅导和个体心理咨询等工作。预定时间内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大学生心理督导、朋辈心理督导工作。二级学院心理辅导站主要职责为,在本学院所属学生范围内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主动管理班级心理委员。学校设专项经费作为重要保障,为专兼职心理教师提供参加相关专题培训的机会,以提升教师心理学知识专业能力。两所高校都采取多种形式,分层次对辅导员、相关教师、班级心理委员开展专业培训,以充实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力量。

(四)资金投入。两所高校都前后投入超过100万元用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场地及软硬件设施建设。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保证专款专用。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询中心的软硬件建设、学生工作干部以及咨询师业务培训、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大学生心理调研及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

三、调研总结

本次调研收获颇多,两所高校的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值得借鉴与推广。

(一)架构“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成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指导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二级学院要建立由学院党支部(副)书记负责、辅导员参与的大学生心理辅导站,明确心理学专职人员负责本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具体工作;根据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要求,在各班级设立大学生心理委员职位,有方向性、有针对性地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团队建设。依据科学的师生比,配齐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资队伍结构要合理,以心理学专职教师为主,专兼职教师结合,可有来自不同学识背景的教师,专业上互补,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要相对稳定。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不断提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或关联性课程,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此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核心功能所在。设置的课程应涵盖心理与心理健康、情绪与情感、人际交往、气质与性格、学习心理、潜能开发等多项内容。在教学上以体验-领悟式教学模式,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以及教学实践等环节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网络构建.人生十六七.2018

[2]王冬,崔月英.影响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因素及对策研究.林区教学.2014

[3]马璇.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现代交际:下半月.2012

[4]唐笑,寇全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民营科技.2009

[5]朱春华,郎益君.谈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作者:贺燕

上一篇:三克镭语文教案下一篇:书记员聘任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