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副产品多级闭合循环利用的现代型农业,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型农业。本文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意义,结合江苏省盐城市近年来探索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篇1: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措施探索

摘 要 作为农业大国,我国不断完善农业种植技术,农作物产量有了明显提升。但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问题不断加剧,不仅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影响了周边的生态环境,导致农产品质量低下,危害消费者健康。对此,需要采取有效的农业生态恢复重建措施,解决农业生产带来的各类环境问题。基于此,分析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

当前,存在各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包括耕地减少、水土流失、水污染、抗灾能力下降等。为了修复生态环境,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积极开展教育宣传活动,提升农业种植人员的环保意识,使其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可以采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与此同时,要建立生态保护科研机制,加强监管力度,构建完善的政策体系,确保环保政策、绿色生产模式的全面落实,保证生态环境得到修复。

1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

1.1 人地矛盾

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口不断增多,而耕地撂荒严重,人均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多年来,我国采取了诸多农业发展政策措施,积累了丰富的土地资源利用经验,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土地供需矛盾,对土地管理不够科学,很多耕地被随意占用,森林资源被大量消耗,难以发挥土地原有的生产潜力。当前,农村土地利用存在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重用轻养、未发挥资源优势、管理粗放、耕地面积缩减、土地闲置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农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1]。尤其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耕地面积逐年递减,虽然土地管理法已经实施很多年,但长期积压的问题难以在短期内解决。

1.2 水土流失

從森林资源来看,我国早期森林覆盖率高达70%,在19世纪森林覆盖率还可以达到60%,但到20世纪之后,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虽然国家在意识到森林资源流失后,采取了保护和修复政策,但当前的森林覆盖率仍远远低于19世纪以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发挥着涵养水土、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作用,森林资源减少是造成生态失衡的主要原因。为了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益,我国大量开发利用耕地,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森林覆盖率也随之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态环境。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会造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甚至会导致各种自然灾害出现。

1.3 水源危机

在农业种植过程中,水资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农作物的生长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大部分区域在在春季、夏季这2个季节都有充沛的降水量,可以满足植物生长需求。但是我国水资源存在空间、年际分配不均匀的特点,一些地区没有采取有效的蓄水、引水、保水措施,水资源供应不足,难以满足农业生产需要[2]。不仅如此,水资源流失、水资源枯竭也是目前比较常见的问题。此外,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各种农药化肥也会造成水资源污染,进而引发水源危机,严重危害农业生态环境。

1.4 病虫灾害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病虫害,以水稻为例,其病害高达30余种,包括稻瘟病、稻曲病等;虫害超过100种,包括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一些病虫害会持续传染和扩散,导致大面积植株损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损失。导致病虫害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饲养不合理、益虫减少等。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会造成生态失调,对环境造成破坏。此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也在农业生产中比较常见,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1.5 污染源广泛

调查显示,我国农业污染比较严重,不论是内部污染,还是外部污染,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恶劣影响。尤其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农村工厂不断增多,虽然农村经济得到了发展,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工业生产产出的“三废”和生活垃圾不断增多,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同时,禽畜养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粪便,如果没有采取合理的处理措施,也会严重危害周边环境。此外,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比较常见,其会对土壤、水源、大气产生影响,导致大气环境恶化。

2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对策

2.1 制定宏观政策,加强监管保护

在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过程中,要制定宏观政策,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为详细的治理工作打好基础。

2.1.1 提升环保意识,加强教育宣传

各地领导应该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落实环保教育工作,使群众也能积极参与到环保工作中。尤其要强化高层领导的观念意识,使其自觉参与和落实环保工作,并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构建有效的保障机制。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详细具体的责任机制,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中加入环保业绩等相关内容,同时也要将环保目标、实施情况公开向全社会展示,接受群众的建议、监督和反馈。要落实全社会教育,出台各项环保政策、激励措施,提升群众的环保意识[3],例如北京市印发《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施方案》,其中包括环境检测、生产记录、产品检验、管理制度等相关内容,同时也出台了许多鼓励政策,大力宣传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推广绿色生产技术,为农业生态环境恢复打好基础。

2.1.2 加大监督力度,实施法治化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护和监督。不仅要加大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力度,构建强大的执法团队,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还要针对各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经济条件建设法律规范,完善规范规则,确保环保措施可以全面有效落实。尤其要加强对重大环境问题的治理工作,包括土地退化、森林面积减退、湖泊功能衰减等。

2.1.3 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构建环境检测体系

针对农业生态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既要缩小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差距,也要減小二者的生态系统差异。农业方面,应该全面落实退耕还林、自然封育政策,促进中低产田向高产田转化,杜绝不合理的种植行为,使农业生产结构更加科学;要加强农业技术的推广,包括节水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有机肥施用技术等。渔业、林业、矿产等方面也要配合建设,杜绝非法捕鱼、乱砍滥伐、土地乱占乱用等行为。积极研发现代科技,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采用GPS、物联网、无人机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对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监控,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采取更加有效的修复治理措施。

2.2 落实微观政策,全面综合治理

在微观角度,要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不仅要从农业本身出发,还要对其他客观因素进行调整和改进。1)要对人口数量进行合理控制,促进人口素质提升。目前,我国人口数量虽然比较多,但是老龄化问题明显,劳动力缺乏,且劳动人群素质有待提升。所以,要加强政策规划,强化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促进全民素质提升,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仅要积极发展养殖业,还要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重视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的发展,使种植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促进物质技术基础的改善,对农户和经营主体还权赋能,同时构建完善的市场体系,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各种改革创新手段,强化经营主体的适应能力,使结构调整的脚步不断加快[4]。3)针对水土流失问题,要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不仅要加强森林培育工作,还要加大对丘陵地区的开发力度。采取封山育林政策,同时根据草场资源承载能力推行舍饲养畜、休牧、禁牧等政策,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在农村经济管理目标中加入水土保持这项考核内容,落实工作,围绕梯田建设工作,将流域作为单元,采用科学的防治措施,统一规划各种配置设施,通过综合治理提升水土保持效果,同时促进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的发展。督促各级政府用好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已有资源,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5]。

3 结语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出现生态环境问题。为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要采取有效的修复治理措施。针对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加强监测管理,实施综合治理措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工作,切实保护资源。

参考文献:

[1] 李明桂.施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解决对策研究[J].农家科技,2019(1):64.

[2] 张立宝.农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J].种子科技,2020,38(9):88-89.

[3] 平成林.浅谈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应对措施[J].畜禽业,2020,31(2):48.

[4] 蒲琴.不同生态修复模式下川西北沙化土地有机碳、氮及酶活性的变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19.

[5] 晁鹏飞.农业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模式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8,38(8):67.

(责任编辑:赵中正)

收稿日期:2021-08-11

作者简介:郑畅(1983—),女,四川都江堰人,硕士,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土地整治、耕地保护、生态修复。E-mail:313135728@qq.com。

作者:郑畅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篇2: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思考

摘要: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副产品多级闭合循环利用的现代型农业,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型农业。本文分析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意义,结合江苏省盐城市近年来探索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提出了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建议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农副产品多级闭合循环利用的现代型农业,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型农业。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效模式,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积极意义

生态循环农业,是以生态学原理及其规律为指导,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按照循环模式进行生产的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对促进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发展现代农业同样要切实遵循并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尤其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生态循环农业通过全面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弃物处理资源化,成为推进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需要。当前,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农业发展领域也存在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的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分紧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向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有机高端农产品,更好地满足消费者追求高品质农产品的需求,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解之题和重要方向。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奔小康的有效途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须补上农村这块“短板”,抓好农民增收这个关键。促进农民增收途径很多,既要在农业外做好促进农民转移,扩大就业创业增收,更要在农业内部做好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益增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减少投入,实现降本增益;可以生产高附加值的有机农产品,做到提质增益;可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达到综合增益。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做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支撑。由此可见,生态循环农业是一个大有发展前途的高效农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

二、盐城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几种模式

(一)种养业内部有机组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盐城市在种植业或养殖业内部,通过利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物种的特点,实行立体混套种养,构建有机循环生产系统,推进有机种植和生态健康养殖。

在盐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步凤镇,由台企康森集团投资建设的330亩有机水稻种植,提倡“与自然共存、与土地共存”的生态循环理念,在稻米种植上,不用化肥和农药,采用自然方式种植,运用微生物菌技术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专门的净化池水灌溉,施用与台湾中兴大学合作研发的农业废弃物快速发酵设备,将秸秆和畜禽粪便等快速转化的有机肥料。 2017年,虽然亩产稻谷只有约800斤,但因稻米不仅蛋白质含量高、口感良好,且绿色无公害,收获之前便预售一空,亩均收益5000元,是当地种植普通水稻的3倍,每年可转化近3000亩秸秆还田。

(二)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盐城市大力发展农牧、农渔结合互利模式,将农作物秸秆、牧草、玉米等作为畜禽饲料,畜禽粪便作为农作物有机肥,实现种植业和畜牧业废弃物相互利用。

位于亭湖区盐东镇的江苏乾宝牧业有限公司,占地1060亩,首期投资4亿元,建设标准化羊舍150幢,年产精饲料3万吨,年出栏肉羊30万头,年产有机肥20万吨,目前已建成“秸秆饲料—湖羊养殖—有机肥”循环农业综合园区。每年帮助周边农民消化5万余亩玉米及其他农作物废弃秸秆20余万吨,用羊粪、尿生产有机肥20余万吨。

阜宁县益林镇的江苏闽中有机食品有限公司,以“秸秆—食用菌栽培—基料还田”的循环利用模式,利用秸秆生产蘑菇,基料有机肥还田,年生产食用菌基料6万余吨,消耗麦秸秆5万吨,沼渣沼液1万余吨,年产蘑菇5万吨,产值5亿元。

(三)清洁能源与种养业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盐城市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发展风力发电、秸秆发电、光能发电、秸秆气化、沼气等新型清洁能源,用新能源产生的热能,发展温室种养业,形成新能源与农业种养业相结合的循环模式。

东台市中粮肉食(江苏)有限公司在东台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建成年出栏100万头生猪的养殖场,年加工450万头的生猪屠宰线,装机容量达1.8MW的金东台沼气发电厂和年产沼气420万立方米的梁南沼气站。公司采用厌氧发酵工艺,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一部分自用,大部分用于发电,产生的电量一部分自用于职工生产生活、猪舍供暖排风,大部分并网输出。沼液通过提水泵、输送管道和灌溉水渠,为周边30000亩农田以及东台林场提供有机肥。沼渣为200多亩的鱼塘提供饲料,并生产有机肥还田。该公司以大型沼气工程为纽带,实现了热电肥联产,形成良好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盐城市积极实施农业“接二连三”工程,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和休闲农業、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构建“产+加+销+游”产业链,“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链,形成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生态农业经济大循环。

东台市的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苏富安茧丝绸公司,建有千亩蚕桑生产示范区、百亩茧丝绸加工产业园和2000平方米茧丝绸文化馆,每年消化10万亩稻草产生的热能缫丝,拥有16个现代化蚕茧收烘站、40台先进的热风循环自动烘茧机;48000多平方米现代化生产厂房,拥有20条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自动缫丝生产线、4条进口捻线丝生产线、28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意大利大型剑杆织机、20台德国电子提花机。该公司年产优质高等级白厂丝700多吨,捻线丝100吨,高档真丝绸面料100万米。“FUAN”牌白厂丝年平均等级达5A70以上,其中6A级高等级生丝的比例占80%,是国内唯一常年批量生产6A级高等级生丝的生产出口企业,产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公司已发展成为集栽桑、制种、养蚕、蚕茧收购、烘制、缫丝、织绸、服装和文化旅游为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典型。

三、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建议

从盐城市的实践看,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有可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一项重大任务,各地应高度重视,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一)明确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总体要求。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要着力围绕实现资源利用高效、产品安全优质、农业废弃物充分利用、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四大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减量、清洁、循环”和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主线,以推进多种形式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和技术集成应用为重点,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创建为抓手。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示范带动,实行点、线、面统筹布局,着力推进农业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清洁化、产业生态化、废弃物资源化,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要努力形成“项目内部小循环、产业链接中循环、片区经济大循环”的三级生态农业循环体系,加快构建“功能布局合理、资源利用节约、农耕文化传承、农村环境良好”的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

(二)把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绿色发展。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处理好农业发展与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的关系。打破传统农业发展路径依赖,着力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绿色植保,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实行智能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特色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按照市场需求,组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社会联动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三是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选择合适的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展类型丰富、层次多样、结构各异的循环农业主体,以点带面,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健康发展。四是坚持效益优先。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在追求农业经济规模效益的同时,不断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五是坚持创新驱动。按照思维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要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推广和集成应用农业“三新”技术,探索循环农业产业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新手段,导入高新科技,提升农产品品质、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的持续增收。

(三)推广多类型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结合盐城的发展经验,应着力推广以下几种模式:一是种养业内部有机组合模式。在种植业或养殖业内部,实行立体混套种养,发展有机种植和健康养殖模式。着力发展有机肥生产、绿色植保、净水灌溉式的生态有机种植业,生产有机大米、有机蔬菜等。着力发展生态畜禽、生态渔业等健康养殖业,推广多种组合的农作物间套种和轮种模式,发展林下经济,推广“林菜”、“林菌”、“林药”等立体套种模式。发展水产立体混养和套养。充分利用作物秸杆、农业废弃物等,大力推广食用菌循环生产。二是种养结合模式。大力发展农牧结合互利模式,构建“青饲料—畜禽粪便—沼气工程—沼渣、沼液—粮(菜、果)”、“畜禽粪便—有机肥—粮(菜、果)”产业链,推动循环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稻鸭共作、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水稻+绿肥+鹅(羊)”、林下养殖等农渔林结合模式。三是清潔能源与种养业复合模式。充分利用农村丰富的风、光、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发展新型清洁能源,用新能源产生的热能,发展温室种养业。着力发展风光渔循环产业、光伏大棚与鳗鱼等特种水产养殖、有机蔬菜种植结合模式,“风能+海水净化+液培(气培)”生产有机蔬菜等模式。四是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以冷链物流、农村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构建“产+加+销+游”产业链、“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链,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示范园区创建。要把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落脚点放在镇村和农业园区,以镇村和园区为重点区域和责任主体,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深入开展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园区创建。一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生态化。优化调整种养结构,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支持青贮玉米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技术示范,推广稻鱼共生、鱼菜共生等新模式。借力“互联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推进农业生产清洁化。推广节水农业技术,提高自然降水和灌溉用水利用率。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改进施肥方式,鼓励使用有机肥、生物肥料和种植绿肥。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先进施药机械,推进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开展畜禽规模养殖场改造,推进畜禽清洁养殖。推广节油、节电等机械技术,降低农业装备耗能,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工程,大力推广清洁能源。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大力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因地制宜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技术模式。鼓励规模畜禽养殖场建设沼气治理工程、发酵床养殖,积极发展生物有机肥生产加工、堆沤直接还田,促进畜禽粪便就地、就近利用。加大秸秆深翻还田、引导秸秆能源化利用。加快地膜标准修订,鼓励使用加厚地膜,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继续推进农村沼气工程,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四是推进耕地质量护养长效化。因地制宜开展生态型复合种植,采用间套轮作、保护性耕作、粮草轮作、增施有机肥等方式,促进种地养地结合。加快推进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建立预警机制,推进污染耕地治理修复和种植结构调整试点示范。

(五)构建强有力的组织推进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要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重点摆上重要位置,实行重点重抓。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业综合部门、农业产业部门、环保、科技、财政、金融等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强化规划引领,认真制订和组织实施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十三五”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积极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集聚支持发展。强化典型示范,引导国有农业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示范家庭农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主体,率先开展多种形式的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加快发展。强化考核督查,将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列入对县(市、区)的专项考核,并加大权重。建立专项督查考核机制,实行按月统计和公布发展进度、按季督查、半年观摩、年终考核。二是加大政策扶持。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实行以奖代补,扶持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项目建设,支持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支持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镇村(园区)创建。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积极开展银农对接活动,推进金融产品向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延伸,切实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重点项目。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欣文

作者:杨群义

生态修复农业生态论文 篇3:

高效生态新型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

摘要习近平同志关于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战略思想是我国农耕生态文明传统和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实践孕育了丰富的生态农业思想,走出了一条“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农业道路。面对当今工业化和化学农业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从农耕生态文明中吸取经验和智慧,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走出一条“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在明确该认知的基础上,对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几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

关键词高效;生态文明;新型农业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04.070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Efficient Ecological New-type Agriculture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in China

YANG Jian-bo1,2(1.Anhui Provincial People’s Government Counsellor’s Office, Hefei, Anhui 230009;2.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Key wordsEfficiency;Ecological civilization;New-type agriculture

早在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提出了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战略思想,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表了题为《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专题文章[1],系统阐述了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的必要性和前进路径,这是依据我国农业环境资源现状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作出的科学判断和正确选择,也是对中华农耕生态文明的自信、继承和发展。

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现状堪忧[2-5]。我国化肥使用量已达到安全使用上线的1.93倍,约19.4%的耕地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业的面源污染已经造成江河湖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这种过度地依赖化肥农药,不加节制地开垦耕地和疲劳耕作,地下水超负荷地灌溉提汲(华北平原地下水过量超采导致大约2 000亿m3地下水消失)和掠夺式种植带来的土壤有机质的严重透支等,均已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严峻的现实要求必须改变这种粗放的农业发展方式,走生态、环保、可持续的新型农业的发展道路。鉴于我国人口多、刚需大,农产品供需矛盾突出,要用仅占世界8%的耕地资源和不到世界人均水平1/3的水资源养活21%的世界人口,压力是巨大的,这又决定着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高效的集约化道路。因此,发展高效生态新型农业就成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同志指出:“高效生态农业是集约化经营与生态化生产有机耦合的现代农业……所谓高效,就是要体现发展农业能够使农民致富的要求;所谓生态,就是要体现农业既能提供绿色安全农产品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高效生态农业要以提供绿色安全的农产品为前提,以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通过集约化、科学化、现代化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是我国农耕生态文明思想和现代科学理念相结合的生动体现。我国有4 000年农业文明历史和进步的生态耕作理念,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那样:“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农耕文化是我国农业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不能丢,而且要不断发扬光大”[6]。

现代生态学(ecology)的概念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E.Haeckel)于19世纪末提出的,其关注的重点是生物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全球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的兴起,推动了化肥农药的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在带来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尔逊(Rachel Carson)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64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作者以一个科学家的实证和严谨,具体证明了DDT等化学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危害[7],从而引发了全社会对农药施用和生态环境的担忧和思考。美国土壤学家Ibreche 在1970年正式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试图通过减少农业化学品的施用,实施秸秆还田和病虫的生物防治来保护生态环境、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1972年国际上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反对施用化学肥料、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主张回归自然,推行纯天然种植。由此不难看出,西方社会在经历了发展挫折和深刻反思之后,才逐渐认识到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国生态农业的思想源远流长,美国农学家、原农业部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H·金(F.H.King)早在100多年前就通过系统考察中国农业的发展,写下了《四千年农夫》的经典之作,认为:以中国为先导的东方农耕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农业,东方农民是勤劳智慧的生物学家,他们依靠秸秆粪便等有机垃圾广积肥料,依靠间作轮作种植豆类固氮作物等保持和维护地力,精心保护和高效利用土肥水等农业资源,使中国农业历久弥新,长盛不衰[8]。的确,我国是一个有着4 000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国家,有着极其丰富的农业经验和耕作智慧。我们祖先很早就关注到农业生态问题,2 000多年前就提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顺时而动”“物尽其用”的哲学思想[9-10],把天地人和生命万物看成一个相互依赖,命运攸关的统一体,主张共生共荣、和谐相处。在这种哲学观念的指引下,不断进行农业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整套农耕文明的思想和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农业思想。我国古代农书《齐民要术》明确指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主张农业生产要“上因天时,下尽地利,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番殖”,在“种养三宜”(物宜、时宜、地宜)原则指导下,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科学有效的耕作方法[11],如“秋耕欲深,春夏欲浅”“春种欲深,夏种欲浅”“深处种莲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等,都巧妙地体现了根据自然环境、自然时序和植物属性来从事农业活动的生态原则,从而充分利用时空、光温、土地、生物等自然资源,多种经营、五业并举,挖掘生产潜力,不断提高种养水平和产出能力,以满足人口不断增长的需要。另外,我国还最早建立了“麦豆轮作,油稻相依”等互利互惠的生态种植制度,创造性地利用根瘤和菌根促进营养生态循环[10]。至于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更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成果,早在1 700年前我国就有了稻田养鱼的描述,据三国时代《四时食制》中所述:“郫县子鱼黄鳞赤尾,出稻田,可以为酱”,书中提到的地方就在都江堰附近[9]。我国稻田养鸭在明代就已經比较成熟,后传入日本,并由日本学者万田正治和古野隆雄进一步发展成“合鸭农法”,以后又传入韩国,在东南亚一带兴旺起来。这些都是互惠共生型生态农业的典型例证[12]。

(2)生产、生活、生态一体化的循环农业思想。先秦时期,中国农业就已经有了将人畜粪便施于农田的记载。把生活中的废物变成农业生产中的肥料,广积深堆后施入农田,不但能提高农田产量,也可以净化环境,减少污染。在寿县出土的楚国墓葬中,就已经出现把厕所建在猪圈上的模型陶器,反映了当时的楚人就具有了循环农业思想。《氾胜之书》指出“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齐民要术》介绍了绿肥法、踏肥法、火肥法等,尽可能将生产、生活中的废物变成培育土壤的肥料。这种“物尽其用”的良性生态循环,不但保证了耕地的地力不衰,而且可以使贫瘠的土地变成良田,这也就成为中华农耕文明有别于西方的一大特征[11-14]。

(3)“勤力节用”和“精耕细作”相结合的有为农业思想。勤俭是中国农家的立身之本和传统美德。《古今药石·续自警篇》中说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勤可以免饥寒也。”荀子在《问天》中写到:“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这种“勤”与“节”背后隐含着丰富的能动精神。以锄地为例,古代农业强调要多锄、早锄、勤锄,认为“锄头有水、锄头有火、锄头有肥”。《齐民要术》指出:“锄麦倍收,皮薄面多”“锄得十遍,便得八米也”。先民们还大胆探索“间作套种、育苗移栽”等农作方法,以实现对光能和土地的集约利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外,我国古代农民极其重视对劳动果实的珍惜和农业资源的节约,认为对物质资源的“任情”挥霍、滥施滥用都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从而发展出“用养结合”的休耕轮作法和“精耕细作”的勤力耕作法。这对保证持续高效的农业生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0]。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工业化和城镇化带来的农业劳动力的大幅减少(2亿多农民工进城务工),传统生态农业的内涵和外延都需要与时俱进,需要现代科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和现代装备(机械化、智能化等)的武装和提升,需要融入更多更新的生产要素(资金、技术、人才等),以面对新形势适应新要求。在保持绿色可持续的基础上,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生态化和集约化的耦合”的新要求,走出一条“高效生态新型农业”之路,确保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提高、和谐共进。

发展生态农业不是单纯的回归自然,也不是重新回到传统的农业耕作方式,更不是不要化肥农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不应该也没必要排斥化肥、农药以及生长调节剂,关键是要做到合理施用、科学施用,并大力开发新型高效环保型的化肥和农药。就目前而言,大面积农业生产如果没有化肥,光靠秸秆还田和日益没落的农家肥,是很难保障人类对作物产量的需求,也很难保障土壤的营养平衡。如果没有了农药,就无法应对大面积发生的病虫灾害,甚至会重演“旱蝗千里秋田净,野秫萧萧八月天”的可怕场景。人们反对的是滥施滥用,不能因噎废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农耕生态文明中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有效做法,但更重要的是用生态文明思想和循环农业的观念去面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

现在社会上有些误解,认为不施农药化肥,纯天然的有机食品就是最安全、最健康、最有营养的食品,事实不全是这样。如果小麦发生赤霉病,水稻发生稻曲病,花生、玉米染上黄曲霉病,听之任之,不加干预和防治,势必会造成有害毒素的积累和病害进一步传播,而赤霉病毒素、稻曲病毒素、黄曲霉病毒素等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之大,是不争的事实。另外,有些有机食品,直接使用未加充分腐熟或消毒的家畜家禽糞便作肥料,甚至直接进入生态循环,有可能会加速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播与蔓延。相反,酌情适时、适量、适当地施用一些化学肥料或低毒高效的农药,不仅不会造成农产品的污染与残留,可能还会有利于食品的安全和人类的健康。诚然,一些化肥和农药也需要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需要开发更多的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总之,只要尊重自然、尊重科学,善于从农耕生态文明中汲取绿色发展营养,走智能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集约发展道路,就一定能够做好“高效生态新型农业”这篇大文章,书写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N].人民日报,2007-03-21 (009).

[2] 史常亮,李赟,朱俊峰. 劳动力转移、化肥过度使用与面源污染[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21(5):169-180.

[3] 陈晓明,王程龙,薄瑞. 中国农药使用现状及对策建议[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6,37( 2) : 4-8.

[4] 杨启豪.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巧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2019(31):5-6.

[5] 刘中培,于福荣,焦建伟. 农业种植规模与降水量变化对农用地下水开采量影响识别[J].地球科学进展,2012,27( 2) : 240-245.

[6]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7]蕾切尔·卡逊. 寂静的春天[M].吕瑞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

[8] 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M].北京:东方出版,2011.

[9] 汤一介. 国学举要[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0] 王潮生.农业文明寻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11] 贾思勰.齐民要术[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2] 季昆森,韦穗.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13] 赵之谦.氾胜之书[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1.

[14] 王育济.发掘齐鲁农书的当代价值[N].人民日报,2019-04-09.

作者:杨剑波

上一篇:科技发展计划范文下一篇:大学班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