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端午节活动反思

2022-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儿园端午节活动反思

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活动反思

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活动反思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清明节)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临近端午节,家长纷纷为孩子佩戴了香包,孩子们对形状各异、散发香味的香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随之而来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要佩戴香包?""什么是端午节?"产生了探究欲望;这个阶段的孩子观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我设计并进行了本节活动。

环节设置及反思:

首先我通过播放歌谣《端午节》带领幼儿排小火车拍顽固节奏进入场地,一下就集中了孩子注意力;随后我出示香包,设疑提问、引发思考:"这是什么?有什么味道?为什么要佩戴?端午节是怎样来的,有哪些习俗?"从而引入课题;紧接着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动画的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形象生动的理解了故事;接着我又播放自制的课件,让孩子了解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当地特有的习俗,收集的图片色彩鲜艳,比起传统的说教,一目了然;最后我又通过划龙舟游戏再次让孩子们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快乐,进而引出下一课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制作品尝美味的粽子,好吗!",整节活动的设计,动静交替、环环相扣,通过讨论、观看动画、幻灯片、朗读儿谣、律动游戏等方法,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使用鼓励性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参与,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并能灵活的驾驭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求自己在课堂活动中语言亲切、自然,心中有孩子,做孩子亲近的朋友,因此在整节活动中孩子们情绪积极,注意力集中,参与性强,思维活跃,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了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因为园内多媒体室电脑反应不太灵敏,活动中我没能亲自操作,由其他老师帮忙播放。以后在这方面要不断学习进步。

我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经常应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实践练习法:这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比如说《小小值日生》《我会叠衣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练习法来进行。参观法: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参观。如:《我心中的小学》《小小邮局》《理发店》《特殊的工作人员》等都可采用参观法。参观法的运用能使孩子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情景表演法:如一些行为习惯的判断对错,经常会请大班孩子进行情景表演,让孩子们通过情景再现,做出正确的判断。讲解法:如《特殊用途的号码》,通过讲解向孩子说明三种号码的用途,使孩子了解规则及其意义。此外我还经常使用讲述故事、学习儿歌使孩子懂得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及行为规则;通过表演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谈话法、讨论法激发孩子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总结,丰富孩子的社会认知。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独自存在,而是依教学要求,灵活组合使用,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我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经常应用的活动模式有: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实际练习教学模式、生活感知教学模式等。

第2篇: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活动反思

大班端午节教学反思适用于端午节教学活动的反思当中来,这个阶段的孩子观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端午节反思吧。

设计意图:

大班孩子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清明节)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临近端午节,家长纷纷为孩子佩戴了香包,孩子们对形状各异、散发香味的香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随之而来一系列问题"为什么要佩戴香包?""什么是端午节?"产生了探究欲望;这个阶段的孩子观察、语言表达能力较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所以我设计并进行了本节活动。

环节设置及反思:

首先我通过播放歌谣《端午节》带领幼儿排小火车拍顽固节奏进入场地,一下就集中了孩子注意力;随后我出示香包,设疑提问、引发思考:"这是什么?有什么味道?为什么要佩戴?端午节是怎样来的,有哪些习俗?"从而引入课题;紧接着通过观看动画视频,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动画的播放一下就吸引了孩子的眼球,形象生动的理解了故事;接着我又播放自制的课件,让孩子了解到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当地特有的习俗,收集的图片色彩鲜艳,比起传统的说教,一目了然;最后我又通过划龙舟游戏再次让孩子们体会到传统节日的快乐,进而引出下一课题"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制作品尝美味的粽子,好吗!",整节活动的设计,动静交替、环环相扣,通过讨论、观看动画、幻灯片、朗读儿谣、律动游戏等方法,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循序渐进地了解端午节的由来与习俗。

在课堂实践活动中,我十分注重使用鼓励性评价,及时肯定孩子的参与,鼓励孩子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激发孩子活动兴趣;并能灵活的驾驭课堂,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要求自己在课堂活动中语言亲切、自然,心中有孩子,做孩子亲近的朋友,因此在整节活动中孩子们情绪积极,注意力集中,参与性强,思维活跃,并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达到了预期效果。

不足之处:因为园内多媒体室电脑反应不太灵敏,活动中我没能亲自操作,由其他老师帮忙播放。以后在这方面要不断学习进步。

我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经常应用以下几种教育方法:实践练习法:这是典型的做中学的方法。比如说《小小值日生》《我会叠衣服》等这些内容都可以通过实践练习法来进行。参观法:在教学活动中,我经常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的场所参观。如:《我心中的小学》《小小邮局》《理发店》《特殊的工作人员》等都可采用参观法。参观法的运用能使孩子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接受教育。情景表演法:如一些行为习惯的判断对错,经常会请大班孩子进行情景表演,让孩子们通过情景再现,做出正确的判断。讲解法:如《特殊用途的号码》,通过讲解向孩子说明三种号码的用途,使孩子了解规则及其意义。此外我还经常使用讲述故事、学习儿歌使孩子懂得一些传统的民族文化及行为规则;通过表演法,树立孩子的自信心;通过谈话法、讨论法激发孩子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总结,丰富孩子的社会认知。当然这些方法并不是独自存在,而是依教学要求,灵活组合使用,从而避免空洞的说教,使我们的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我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经常应用的活动模式有: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实际练习教学模式、生活感知教学模式等。

第3篇: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教案《端午节》及教学反思

中班主题活动教案《端午节》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主题活动《端午节》含反思教案吧。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

端午节

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

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长命缕

目标:

1、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学习搓线的技巧。

幼儿反映: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活动五:做龙舟

目标:

1、通过观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运用捏泥、建构、绘画等手段创作龙舟。

2、增强合作性、创造性、动手能力。

活动六:包粽子

目标:

1、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幼儿反映:

包粽子的活动提早已经通知孩子和家长了,孩子们可开心了,总是来问我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急切地等待和盼望着。活动那天,孩子们似乎来的很早,还一个劲地嘱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等一会不要迟到。活动之

前的准备,孩子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者调好料的糯米、粽子壳、线一样样地摆上桌子,他们纷纷要开始动手了。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可认真,可积极了,一个劲地要求大人帮忙指导。虽然他们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屡屡失败,但那份积极性和兴趣依然很浓。下午,孩子们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说又笑,离园时还带一个回家让大人品尝,成功的喜悦溢与言表。

家长反映:

家长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所以当日来了不少的热心家长。在活动中,他们教得很认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如何卷棕叶、如何压实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活动结束,家长们还主动帮助我们整理场地,扫地、擦桌、拖地、摆桌椅,一会儿工夫教室就干净整洁了。

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本文扩展阅读: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第4篇:幼儿园中班端午节教案反思

《中班端午节教案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端午节教案反思!

(1)中班社会教案反思《端午节的由来》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与幼儿交流,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与幼儿一起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欣赏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因此确定这一天为端午节。

(2)交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带香囊或五彩线。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二、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1.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

师: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组织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端午节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着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教师讲故事。)

教学反思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但对于幼儿来讲还比较陌生,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节日是尊重和热爱自己祖先和民族的表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浓厚的节日内涵,初步激发幼儿爱国主义情感,我设计了以上活动内容。

(2)中班主题教案反思《快乐端午节》含反思一、【导语】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三、环境创设:

1、 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 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 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 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 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 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 粽子香袋

目标: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 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 长命缕

目标:

1、 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 学习搓线的技巧。

幼儿反映:

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活动五 做龙舟

目标:

1、 通过观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运用捏泥、建构、绘画等手段创作龙舟。

2、 增强合作性、创造性、动手能力。

活动六 包粽子

目标:

1、 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 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幼儿反映:

包粽子的活动提早已经通知孩子和家长了,孩子们可开心了,总是来问我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急切地等待和盼望着。活动那天,孩子们似乎来的很早,还一个劲地嘱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等一会不要迟到。活动之

前的准备,孩子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者调好料的糯米、粽子壳、线一样样地摆上桌子,他们纷纷要开始动手了。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可认真,可积极了,一个劲地要求大人帮忙指导。虽然他们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屡屡失败,但那份积极性和兴趣依然很浓。下午,孩子们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说又笑,离园时还带一个回家让大人品尝,成功的喜悦溢与言表。

家长反映:

家长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所以当日来了不少的热心家长。在活动中,他们教得很认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如何卷棕叶、如何压实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活动结束,家长们还主动帮助我们整理场地,扫地、擦桌、拖地、摆桌椅,一会儿工夫教室就干净整洁了。

六、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3)中班主题活动教案《端午节》含反思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

端午节

主题来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环境创设:

1、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活动安排:

活动一: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粽子香袋

目标:

1、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

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长命缕

目标:

1、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学习搓线的技巧。

幼儿反映: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活动五:做龙舟

目标:

1、通过观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运用捏泥、建构、绘画等手段创作龙舟。

2、增强合作性、创造性、动手能力。

活动六:包粽子

目标:

1、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幼儿反映:

包粽子的活动提早已经通知孩子和家长了,孩子们可开心了,总是来问我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急切地等待和盼望着。活动那天,孩子们似乎来的很早,还一个劲地嘱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等一会不要迟到。活动之

前的准备,孩子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者调好料的糯米、粽子壳、线一样样地摆上桌子,他们纷纷要开始动手了。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可认真,可积极了,一个劲地要求大人帮忙指导。虽然他们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屡屡失败,但那份积极性和兴趣依然很浓。下午,孩子们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说又笑,离园时还带一个回家让大人品尝,成功的喜悦溢与言表。

家长反映:

家长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所以当日来了不少的热心家长。在活动中,他们教得很认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如何卷棕叶、如何压实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活动结束,家长们还主动帮助我们整理场地,扫地、擦桌、拖地、摆桌椅,一会儿工夫教室就干净整洁了。

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4)中班主题教案《端午节》含反思活动设计背景

端午节对中班幼儿来说,比较陌生。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了,班里的刘彩萍从家里带来了粽子,其他孩子围着她转,只听见她说:“这是我妈妈自己包的粽子,不是买的,很好吃的。另一个说:“要蘸白糖才好吃”、“蜜糖也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本活动设计,让幼儿初步感知一些中国民俗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情感,又因为中国民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而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具体直观形象,故本活动设计通过包粽子、看图片、采艾草、做龙舟、赛龙舟等,使孩子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从而使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2、了解端午节有挂艾草以驱毒避虫的习俗,有赛龙舟的习俗,还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3、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4、参与端午节活动,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

5、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6、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难点

1. 了解民俗民风。

2. 自制自玩龙舟

活动准备

粽子,做龙舟的材料,赛龙舟的录像或图片。

活动过程

讲讲来历 包粽子、看图片 采艾草 制作 玩划 学读《过端午》 ( 延伸)

------- ─→ ------------- ─→? ─→? ─→? 画画

故事儿歌 生 活 龙舟 龙舟 赛龙舟

A、师读儿歌、讲讲端午节的来历

(1)师读:五月五,过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老师讲屈原的故事。

(2)介绍端午节两项主要庆祝活动:包粽子、划龙舟。

B、包粽子、看图片

(1)向幼儿介绍包粽子的材料,(粽叶,糯米,线)。示范包法,幼儿用纸片折“粽子”。

(2)幼儿看图片,引导幼儿体会粽子的独特口味。

(3)知道粽子是中国的特色点心,各地方包的形状各异,有三角粽,有长条粽。口味不同,有红枣馅,有肉馅,有无馅的。

(4)吃粽子时,我们习惯蘸蜂蜜糖,或者白糖,这样吃起来更香。

C、采艾草、用途

(1)师出示艾草,让小朋友们观看。在我们农村地区,艾草通常是长在田野边。(2)它的作用是驱蚊,辟邪。把它插在门上。

D、制作龙舟

(1)让幼儿欣赏龙舟大赛的录像和图片,激起幼儿自制自玩的兴趣。

(2)制作龙舟。

将布围在用两根竹竿做成的船身上。贴上各种彩色纸条。

画一个龙头,制作龙的头饰。

E、划龙舟

组织幼儿进行“龙舟大赛”。船头的幼儿头带龙的头饰,其余儿童排成一队坐在龙舟里,按锣鼓节拍作划船动作。也可两舟之间开展竞赛,哪队动作整齐哪队为胜。

F、延伸

通过学念《过端午》,画画《赛龙舟》来增强过端午节的感受。最后,请小朋友们表演朗读端午节的儿歌。:五月五,过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赛龙舟,喜洋洋。

教学反思

1.本课是一节社会课,我把这一节课的重点放在让幼儿通过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萌发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以多种表现形式创造端午节气氛。在教案的设计上,整个教学内容安排紧凑也有一定的条理,首先我有针对性地选取了幼儿的儿歌作为课题切入点,一开始就给幼儿创造美好的情境。在课堂中我设计了以多种形式表现端午节来开阔幼儿眼界,增加幼儿的学习热情,比如,包粽子,做龙舟,划龙舟等。

2.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不足的地方。如在感受“做龙舟”的环节中,由于一些需要活动内容设计不全面,幼儿感受的过程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分析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的示范不够;另外,幼儿视觉感受的第一资料.图片的制作上也有一些缺点。这首儿歌简洁押韵,琅琅上口,深得孩子们的喜欢,他们津津乐道的是吃粽子,赛龙舟,以及门上插起来的艾草,但是对端午节的来历,对屈原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并不感兴趣。意识到孩子们的不足,我要给幼儿讲述屈原爱国的故事,还要通过音像资料,图片,加深孩子们对屈原的认识。

3.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课,我会更加多方位地去了解孩子的认知以及知识上的储备,为孩子们量身定做,制作合理的教学计划,促建孩子的发展。

中班端午节教案反思这篇文章共21648字。

第5篇:幼儿园小班端午节教案反思

《小班端午节教案反思》这是优秀的小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小班端午节教案反思!

(1)小班端午节主题教案《好吃的粽子》含反思教学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2、通过实践操作活动,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5、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教学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话题。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并讲述。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

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教学反思:

幼儿的兴趣非常浓,能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但在幼儿讨论的这个阶段,我应该创设情景,让幼儿体验。我会多看看多学学,让以后的教学活动能够更好。

小班端午节教案反思这篇文章共1935字。

第6篇:幼儿园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端午节的由来》

《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端午节的由来》》这是优秀的中班社会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端午节的由来》!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以及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2.了解端午节的来历,指导一些特殊的端午节物品,萌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3.知道节日时人们主要的庆祝活动。

4.体验人们互相关心的美好情感。

5.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活动准备

1.视频(屈原的故事,端午节的来历)

2.各种形状的粽子(长的,棱角的,扁的)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与幼儿交流,说出端午节的名称和日期。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中国有一个传统节日,叫端午节,这一天人们会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2.与幼儿一起探讨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1)与幼儿一起欣赏故事——《端午节的由来》,让幼儿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屈原投江的那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因此确定这一天为端午节。

(2)交流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赛龙舟、吃粽子、挂艾叶、带香囊或五彩线。提示幼儿可用语言表达、图片绘画、动作表演等方式表现这些习俗。

二、了解端午节有关物品

1.教师出示粽子,龙舟,香袋,长命缕,雄黄酒图片

师:小朋友看看图片,你们认识这些东西吗?他它们叫什么名字呢?

幼:粽子,龙舟(船),香袋……

师: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粽子,有龙舟,有香袋,还有的师什么东西呢?有没有小朋友知道的呢?

幼:水/酒……

师:每年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

2.组织幼儿观看教师教学资源,了解端午节各地风俗,获得更多有关端午节的经验。

师:有小朋友知道屈原,非常聪明,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传统的节日--端午节。<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这个节日啊,和我国以为着名的诗人有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听听屈原的故事(教师讲故事。)

教学反思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但对于幼儿来讲还比较陌生,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尊重自己的传统节日是尊重和热爱自己祖先和民族的表现。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浓厚的节日内涵,初步激发幼儿爱国主义情感,我设计了以上活动内容。

中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端午节的由来》这篇文章共2531字。

上一篇:中国工商银行申请表下一篇:停车场收费奖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