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图文

2022-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劝学教学设计图文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暴、生、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

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堂点拨、完成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时教完。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文。第一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第二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时

教学要点

.介绍作者,解题;

2.正音正字;

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4.翻译文。

教学步骤

.导人新

从初一学过的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

3.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文,学生正音正字。

.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给6个通假字、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点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并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学生对照注解,自读文。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不懂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6.教读:

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开门见山,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揭示了题旨。

第2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意义。分三层连用比喻,证明学习的重要意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的重要意义,所以“学不可以已”。

第3段:阐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一段运用比喻,从三个侧面证明只要善于学习,善于假物,就能使人成为有才德的君子,然后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肢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连用比喻,得出结论:那些有才德的君子,生来本性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只是由于他善于利用学得的知识和本领,善于利用处界条弥补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自己,所以才成为君子的。

正因为学习有这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不可以已”,不可放松。

第4段,阐明学习应持的方法和态度。这一段也分三层,论述学习必须不断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全段由强调“积”,到论证“不舍”,最后归结到“用心一”。层层递进,表明学习的方法和应有的态度。进一步证明“学不可以已”,不可松散,不可半途而废。

7.巩固:学生自读文,自行口译,要能字句落实。学生提问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解答。

8.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书后练习。

第二时

教学要点

.论述中心的三个角度

2.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检查:

学生口头回答词义,教师讲释小结。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是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生非异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背诵文:教师指名让学生分别背诵24段,讲评记分。

2.总结: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每段说明一个问题。第

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排比句使气势充沛,说理流畅。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苟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3.布置作业:

作文

谈学习

试论“锲而不舍”

预习《逍遥游》

附:板书设计

第2篇:劝学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背诵全文,掌握基本文言知识(字词句式);

2、理解荀子“劝学”观点,分析文章议论风格。

二、背景资料

1、《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2、《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荀)况亦孔氏之支流,其书大旨在劝学,而其学主于修礼,徒以恐人恃质而废学,故激为性恶之说。

三、预习练习

1、课文中有五个通假字,请依次写出并加以解释。

见课文注释。

2、尝试翻译下列短句,尤其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尝试翻译下列短句,注意翻译前后语序的变化。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四、质疑讨论

1、“劝学”二字是什么意思?

勉励士人坚持学习

2、结合课文思考:荀子所“劝”之学是什么样的“学”?

君子之学: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加强道德修养

3、作者用以阐明观点的方法有哪些特色?请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与对比论证

五、迁移创新

1、下列加点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选A

A、木直中绳(zhng) 槁暴 (pù) 参省(xǐng) 须臾(yú)

B、跂而望(qì) 舆马(yú) 舟楫(jí) 蛟龙(jiǎo)

C、跬步(guǐ) 骐骥(jì) 驽马(nú) 锲而不舍(qì)

D、金石可镂(lu) 爪牙(zhǎo) 埃土(ái) 用心躁也(zào)

2、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D

A、学不可以已(停止) 功在不舍(停止)

B、木直中绳(符合) 輮使之然也(这样)

C、金就砺则利(刀剑) 声非加疾也(洪亮)

D、而致千里(达到) 无以至千里(使…到达)

3、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C

A、取之于蓝(介词,从) 而青于蓝(介词,比)

B、终日而思(连词,表修饰) 而见者远(连词,表转折)

C、輮以为轮(认为 ) 无以至千里(不能)

D、虽有槁暴(连词,即使) 风雨兴焉(兼词,从这里)

4、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故事,完成相关习题。(选做题)

【曾子杀彘】曾子(孔子弟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而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信将兵】上(指汉高祖刘邦)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公何如?”曰:“如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选B

A、曾子之妻之市(到…去) 妻适市来(到…去)

B、特与婴儿戏耳(特别) 今子欺之(现在)

C、是教子欺也(代词,这) 非以成教也(使…成功)

D、从容与信言(不慌不忙) 如我能将几何(带领)

(2)、把下面的文言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你先回去,我回来后给你杀猪吃。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既然越多越好,为什么被我擒住?

第3篇:《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 2.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做到古为今用,学以致用。

(2)掌握朗读、背诵的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荀子的劝学,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和良好的品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慧的启迪。 【教学重点】

1.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

2.注重本文比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比喻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基础版第五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散文欣赏,学生通过初中对文言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这一类散文已并不陌生。本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这些论证方法对学生学习写议论文有很大的帮

助。 【学法指导】

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结合注解理解文意,把握全文的内容,并注意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法、串讲法、点拨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作者、作品简介,释题: 2.正音,找出通假字;

3.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并让学生找出文中采用了论证方法。 【课时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思路,学习论证方法 。

一、 课文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也曾是雄心勃勃,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

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的是任何渊博的知识、精深的学问,无不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这与荀子《劝学》中的一些观点不谋而合。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

(一)整体感知课文: 1.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学习的意义:提高和改变自己。 3.学习的作用:弥补不足。 4.学习的方法态度:积累、坚持、专一。

(二)有关《荀子》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三)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四)正音

(学生根据导学案中的字音,上讲台写出答案)

木直中.(zhòng)绳 輮.(róu )以为轮

虽有.(yòu )槁.(găo)暴.(pù)

金就砺.( lì)则利 参省..(sān)(xǐng)

知.(zhì)明而行无过

须臾..(xū )( yú ) 跂.( qì ) 彰.(zhāng)

舆.( yú )马 生.( xìng )非异

跬.( kuǐ )步

骐骥..( qí )( jì) 驽.马( nú )

锲.(qiâ )而不舍 朽木不折.( zhã )

镂. ( lòu ) 螯.( áo ) 蛇鳝.( shàn )

(五)找出通假字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再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4.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三、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并结合议论文的三要素,剖析文章结构 。 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论据: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学习的作用(拓展自己)

论证: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注重积累,贵在坚持,用心专一)

四、根据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论证方法 明确: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第一段:论证了学习的意义。从论证方法来看,属于比喻论证。 第二段:是用比喻的论证方法论述学习的作用。

第三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且中心论点一直贯穿其中。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点鲜明,论证层次清晰,正反两个方面比喻的论证方法灵活生动,结构非常明了。另外本文的语句整散结合,语势铿锵有力,逻辑严密,雄辩而富有说服力。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注释,做相关练习,并对文中的文言知识进行归纳(文言实词,虚词,古今异义字,特殊文言句式)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课时重难点】

1.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分析本文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言知识(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学生朗诵课文,回答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本文的写作技巧是什么(即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学生讨论回答后小结:

①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 ②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

③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二、讲解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1)金就砺则利

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的简称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三次,多次 今义:参加,加入 (3)声非加疾也

古义:强 今义:疾病 (4)假舆马者

古义:借助,利用 今义:不真实 (5)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蟹脚 今义:两个膝盖着地的一种姿势 (6)用心一也

古义:因为 今义:使用 2.词类活用

(1)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2)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4)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名句翻译(将名句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将之翻译出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发展,圣人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译: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译: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借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溪流,(就)没有借以成江海的(办法)。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三、总结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劝学》以“劝”字统领全文,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全文 。

2.填写《配套练习》相关内容 。 3.完成课本练习与思考。

第4篇:《劝学》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执教者:张中华

授课班级:高一(13)班 授课时间:3月18日

第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如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 2.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熟读课文,用引导、分析、讨论的方法来学习本文是如何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每组比喻所包含的意义。

2.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二、研习课文内容

(一)研习第一自然段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二)研习第二自然段

1.本段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有何特点,它们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2.这一段是从哪方面说明“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的? 3.学生背诵此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点拨)

(三)研习第三自然段

1.找出这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2.本段用了哪些比喻句,这些比喻句包含的意思分别是什么? 3.这段是从哪个方面论述中心论点? 4.学生背诵此段。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点拨)

(四)研习第四自然段

学生分组研习本段。 问题设计:

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本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是怎样论证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总结明确)

三、拓展延伸

你认为荀子的观点是否过时?你能否举一些你所熟悉的名人,说说他们是如何借助学习取得成功的?

四、课堂小结

背诵全文

五、布置作业

以“知识”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第5篇:《劝学》教学设计

荀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达到背诵。

3、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二、情感目标:劝勉、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本课初步了解课文大意,使学生懂得学习贵在持之以恒的道理。

四、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容及背诵经典诵读片段。

五、教学方法:

讲解法、谈话法 、讨论法 、即兴创作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荀子。课前我们查找了资料,谁能介绍一下荀子。

介绍:(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2、师介绍《荀子》这本书。(《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劝学篇》。劝学是什么意思?(勉励学习,劝是勉励、鼓励的意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勉励同学们努力学习。

(二) 朗读经典片段。

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重读、节奏。

2、生自由读,熟悉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读文。其他学生认真听,用心听出问题。

4、同桌互读,纠正字音,互相检查读音是否正确。

5、配乐朗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古文意思。

1、分组借助释义解释古文意思。

2、小组交流自己的学习见解。

3、本文作者运用了5个比喻,从两个角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 ①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 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发展。) (板书:青胜于蓝,冰寒于水)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 ②作者又以“直木为轮”为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比喻说明人的资质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一旦提高和发展了,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即一个人如果不断地学习下去,会发生质的变化。) (板书:直木为轮) ③“金就砺”“木受绳”两个比喻引出什么结论? ( “学不可以已。”)

(板书:金就砺、木受绳)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板书:知明而行无过) 即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知识能力。

对荀子提出人性本恶的思想,认为只有用教育来陶冶,用礼法来约束,才能把这种生而具有的“恶”转变为“善”。这里作者运用5个比喻阐述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人发展的过程,如果不停止地学习,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会不断地增进、提高,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④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学不可以已 ”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我们可以用哪个成语表示这个意思?(锲而不舍)

4、学完这段古文,将如何指导你的学习?你会怎么做?

5、我们将来都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我们如何能够实现我们的理想呢?(举一个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四)熟读成诵

(五)拓展学习

1、把你今天学习的收获写下来。

2、全班交流展示。

(六)、作业:背诵经典诵读片段。

第6篇:《劝学》教学设计

十年磨一剑

《劝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2.了解并研学文言中的特文言句式——定语后置。总结归纳“而”的用法。

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增强断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

2. 研学并能准确判断翻译定语后置句。

教学难点

对设喻论证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在习作中适当地运用。

教学方法

本文的可读性很强,易于成诵,宜采用诵读教法。诵读要多次进行,一次比一次要求更高:开始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继此再读,要求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能大体成诵;最后,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达到熟练地背诵全文。这种诵读式的教学,跟先前书塾的死记硬背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的。

为使诵读收到实效,首先要善于根据课文内容和写法上的一些特点,启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觉诵读的要求;其次,在诵读练习过程中发现难点时,要指示学生运用各种记忆方式去解决它们,毫不动摇地要坚持并做到当堂成诵。

诵读练习可以分段、分层地进行,但终究要连贯地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授课日期:2007年4月17日

授课班级:1·1 1·2

一、 新课导入

提问: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学习”的名言?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

高一语文·1·古文单元

十年磨一剑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这都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年前荀子在《劝学》中就有精辟的论述,今天我们就共同的学习他的这篇文章。

(设计题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新课。)

二、 荀子及其思想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称为荀卿,后因避汉宣帝刘询的讳而改称孙卿。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在齐国稷下(今山东临淄西北)任祭酒(官名);后去楚国,春申君用他为兰陵(今山东枣庄市东南)令,晚年定居该地,从事著述。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著有《荀子》,现存32篇。

① 在哲学上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他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著名论断,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②强调天是物质的天,是没有意志的,人能认识天,就可以“制天命而用之”。③他反对儒家的先验论,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首先要通过感觉器官和外界事物的接触。④在教育问题上,他和孟轲的性善说相反,认为人性生来是“恶”的,“其善者伪也”,要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可以为善,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⑤在政治上,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设计意图:了结作者,知人论世,为下文的学习作整体铺垫。)

三、整体感知

1.朗读全文至少二遍,从课文中找出几句话作为你学习上的格言,抄在笔记本上,加以体会。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初步体会比喻论证的好处,摘抄语句加以感知。) 2.提问:秦以前还没有“对偶句”的概念,但先秦著作中已经出现了许多跟对偶句相似的句组,试从这篇课文里找出几个例子来。

(设计意图:掌握这些组句的特点,有助我们记诵课文。)

3.诵读第

1、2段。

(1)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学/不可以已 輮/使之然也 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君子”——①德才兼备的人。②贵族或统治者。如:“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诗经·伐檀》)③与“小人”相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④父亲。如“先君子常言。”(《左忠毅公轶事》)

“已”──停止。如:奔腾不已,不能自已 “以为”──跟“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触龙说赵太后》)中的“以为”用法是否相同?

(不同。例句中是“自己认为”之意;此句中的“以为”是“以之为”(用它做成))

高一语文·2·古文单元

十年磨一剑

“木受绳”二句──把省略的意思找出来。

“受绳而后锯之”“就砺而磨”──都是不言而喻的,故可省。 (3)学生练习背诵。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师生都不看书),然后检查试背,发现难点,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设计意图:诵读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有助于理解文意及背诵。)

四、问题探究

第一步:找观点

提问:这部分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第1段和结句。) 追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

明确: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这个观点的。

再追问:既然如此,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因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补充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这句话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明确:“博”──要“博”则“不可以已”;“日”──每天,亦“不已”之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明确:分三组:①“青,取之于蓝„„而寒于水”;②“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③“故木受绳„„则利”。

追问:这些设喻从总体上看,都是为了论证“君子博学„„行无过矣”这一论点的。既然如此,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再追问: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①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用来说明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②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既经改变,则不会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性质上去,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③“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被省略的“锯”“磨”二字,都表示持续的动作,又包含了“不可以已”的意思。可见这一组设喻是前两组设喻的总括,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出作者的观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喻论证的效果。)

五、作业布置

1.诵读第2段,强化记忆。

2.朗读第

3、4段,并思考下列问题:

① 第3段有没有现成的句子可用来概括本段的基本观点,试自行概括。

②第4段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问依靠积累?哪些设喻用于说明学习要“用心专一”?

③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分论点和中心论点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高一语文·3·古文单元

十年磨一剑

第二课时

课日期:2007年4月18日

授课班级:1·1 1·2

一、检查作业。

背诵第

1、2段,试背第

3、4段。

二、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诵读第3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要求注意某一节拍之中有些字之间有极短暂的停顿(用“·”表示)。

吾/尝·终日· 而思矣,不知/须臾·之所学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解释重点词语:

“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踮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彰”──就是“明”的意思。如“欲盖弥彰”

“利足”──跑得快。如“快手”(干事情快)。

“致”── “致”与“绝”对应,都表示动作结果,课本注为“达到”。 “能水”──指游泳,“水”名词用作动词。

(设计意图:诵读指导,学生掌握重点文言词,有助于理解文意及背诵。) 2.文理分析。

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明确: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楫”可“绝江河”。

追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①用来说明“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承上句“登 高”一语,作解释,说明“登高”的效果。③与“登高”一喻对举,说明“顺风”的效果。④⑤是说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作用。

再追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哪些语句说的? 明确:“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舟楫”“舆马”。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不是。②③中所假之物“高(山)”“风”,都是自然物;④⑤中所假之物“舆马”“舟楫”,是人的发明创造之物,二者有层次高低之分。)

小结:①喻属起句;②③④⑤喻属结句。 主导问:起句和结句是怎样的关系? 明确:“学”是前提条件,“善假于物”是结果——能利用自然可谓善,能创造可用之物,则是善之善者。

高一语文·4·古文单元

十年磨一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比喻论证的效果。) 3.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方式同前。提示学生注意作者行文方式:“登高”“顺风”中已含有“假物”之意,但未明白点出“假”字;至“舆马”“舟楫”二喻,才明白点出;最后再说“善假于物”,给人的印象就深了。了解这种行文方式也可以帮助我们记诵。

(二)诵读第4段。

1.诵读的准备。

先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蚓/无·爪牙之利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解释重点词语: “兴焉”“生焉”“备焉”的“焉”——兼词“于之”。 “至”——表示动作的过程,译为“达到”。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有以”——“有用来„„的办法”。 2.划分层次,然后练习背诵。

第一层(1—2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积累的重要性。 第二层(3—4句)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坚持的必要性。

第三层(5—6局)从正反两面说明用心专一才能积累的道理。

(设计意图:此段较长,可按上述层次,一层一层地练习背诵,最后连贯地背诵全段。)

3.概括本段主旨后,熟练地背诵这一段。

主旨是:学习知识必须不断地积累,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用心专一。(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4.特殊句式: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之”定语后置的标志。详见备课资料)文中的特殊句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积累辨识特殊句式的经验和方法。)

三、总结全文。

1.思想内容。

总结方式:先列出各段的论点(分论点);再分析这些论点跟“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的关系,指出分论点就是中心论点的论据,最后列表说明。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 “不已”才能“善假于物”——意义(分论点之二)

学而不已,方能积累,即“锲而不舍”——态度(分论点之三)

教师点拨: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就说明了这一点。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教育可以改造人,

高一语文·5·古文单元

十年磨一剑

使人为善。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整体分析,把握全文思路,让学生从更深层次认识文章的观点。)

2.设喻的运用。

学生讨论:从本文看,运用设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本文在设喻的运用上有哪些特点?

教师重点点拨:

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设喻的基本原则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说明深刻的道理,使要讲的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本文的设喻特点:

(1)以常见的事情或现象作为喻体。如说明“学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们生活中常见的靛青色的提取,车轮的制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为喻加以说明,充分表达了“学不可以已”而才会有所造就的道理。这样化深奥为浅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悦诚服。

(2)设喻方式多样性,①正面设喻,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輮木为轮”“金就砺则利”等从正面阐明学习的重要性。②正反设喻,如“蚓”和“蟹”、“骐骥”和“驽马”、“锲而不舍”和“锲而舍之”,通过正反对照把所要说明的道理说得更具体明白。③反复设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连用几个不同的方面作比喻,使读者加深对道理的理解。

(3)设喻与说理结合紧密,形式十分灵活:①有的是将道理隐含于比喻之中,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锲而舍之”“锲而不舍”。②有的先设喻,后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连用五个比喻,后引出“善假于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设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第三段第一层,作才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进步论证。

3.对举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讨论对举的作用。教师要说明一下:上述对举句组又都是设喻,那是就其目 的(说明事理)来说的,而讨论对举的作用则应从行文方式看,要想想如此行文 有什么好处。(读起来节奏整齐划一,铿锵有力;以同类事物对举可以丰富内容,加深印象;以相反事物对举,可以使读者对问题获得全面的认识。)

(设计意图:总结比喻论证的特点,指导学生适机地运用。) 4.就曾经学过的或本文的知识归纳虚词“而”的用法。 “而”——①表示并列关系,相当于“既„又”,如:蟹六跪而二螯。②表示顺承关.

高一语文·6·古文单元

十年磨一剑

系,相当于“于是、就”,如: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③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并且、.而且”,如: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非利足也,而致千里;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⑤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地、着”,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登高而招;顺风而呼;....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⑦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文言虚词,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文章连用20个比喻句,反复的论证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妙语连珠,引类连篇,具有激荡人心的力量,不愧为“诸子之大成者”。难怪千百年了一直传诵,确实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春秋战国五霸七雄迭起,诸子百家活跃于政坛和文坛,不但留下了他们光耀千古的思想理论,同时也留下了他们语言艺术的名篇精粹,希望经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不仅能积累文言知识,借鉴文学表现手法,也能有知识以外的更大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

1.连贯地诵读这篇课文。

2.下面是一个作文题,想想该怎么做。

谈“善假于物”——荀子《劝学》读后

高一语文·7·古文单元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板书设计】

重点词语: 特殊句式:

焉:兼词,“于之”

定语后置

至:达到 设喻特点:

无以:没有用来„„的 1. 以常见事物为喻体

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2. 设喻方式多样性

用:介词,因为 3. 设喻形式灵活性

【课后回顾】

育星教育网----Ht88.com 未经授权,本站资源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上一篇:辩论稿贪腐下一篇:怎样做好一名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