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用动画创作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面的意义。用现代意识来观照传统,使得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得以显现,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一件事情。而用世界眼光来打量传统文化,则可以获得人类的普遍意义。当然,在这样的动画创作之中,对民族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篇1:

影像动画艺术在电影媒介中的视觉表现与运用

影像动画艺术助力于电影媒介之后,立即成为电影媒介之中有机的精髓成分,从此,电影媒介所提供的视觉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欣赏意义上的视觉,而是一种需要人类思维意识互动参与的视觉表现。这种视觉表现既取决于影像动画艺术与电影媒介主创者对于电影媒介的织梦式参与,又取决于人类思维意识的互动式参与。由此可见,影像动画艺术所参与的电影媒介的视觉表现以其内涵投射,在人类思维意识中产生了基于意象的外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使影像动画艺术快速成为一种视觉表现体系,这一视觉表现体系的功能主要通过视觉效果与镜头语言进行超自然主义式的影像表达与运用。

一、 影像动画艺术在电影中的视觉表现

(一)增强视觉效果表现

众所周知,现代电影艺术越来越依赖于视觉表现,而这也是震撼的视觉效果大行其道的一个根本原因,同时,绝大多数震撼的视觉效果无法直接由现实拍摄完成,这就需要影像动画艺术对这些视觉部分进行技术化拟真建构,尤其是那些超现实的电影作品,更是需要大量的视觉效果增强方能完成。例如,获得第83届奥斯卡视觉效果大奖的影片《盗梦空间》中的许多扭曲现实的梦中景物,就是依靠视觉效果的技术化建构才得以完成的。通过增强视觉效果中的质感,可以实现电影角色的真实性,电影场景氛围的真实性,从而可以成功地获得对于观众的眼球吸引,进而得以大幅增强视觉效果,最终达到提升视觉表现力的目的。

(二)增强镜头语言表现

現代影像动画艺术的功能越来越全面,不仅可以完成物体、人物、场景等的建构,而且还能为这些目标增加基于光影的现实质感,并且,亦能够自由选择镜头视角,这种便利显然为镜头语言表现的增强,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技术条件。现代影像动画艺术对于镜头语言的增强,具有着显著的双重性特质,一方面,现代影像动画艺术已经能够既精准又拟真地对现实进行深度沉浸式的还原;另一方面,更具艺术性的是,现代影像动画艺术借助于其远比现实时空更加丰富的镜头语言能够创造出视觉表现上的更加连续、更加紧凑、更具意象化的电影时空,并且增强了的镜头语言能够完全按照电影创作意图进行多重视觉表现。而增强镜头语言所带来的,还包括除拟真连续活动影像动画而外同时增强了的现实观感、现实质感、现实触感,这种增强的镜头语言,事实上亦具有现实镜头语言有限性限制下的、所无法凭借传统视觉表现的、更加广义性的视觉表现特质。

(三)超自然现实主义表现

在传统的没有影像动画艺术助力的时代,无论摄影技术多么先进,无论场面多么宏大,无论场面调度技巧多么高超,无论特技效果多么精美,也都只能在有限的条件下表现基于现实实体的影像,这种视觉表现从学术而言只能将其归结为一种现实主义表现。而影像动画自其诞生之后,已经由最初的视觉修饰嬗变为开天辟地式的视觉表现创造,这种由简单修饰而完全彻底式的视觉表现创造显然为创意、想象、意象的无极升华带来了无限的施展与织造空间,这些创意、想象、意象则同时也将电影媒介一举由现实主义带入到了具有浓郁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超自然现实主义。当然,这种超自然现实主义是拟真、还原、沉浸理念下的超自然现实主义,这种超自然现实主义在影像动画的支撑之下,可以轻松完成任何臆想时空的创设与织造,不仅能够拟真、还原、臆造现实,而且还能够由臆造而织造出梦境一般的超时空基质。[1]

二、 影像动画艺术在电影媒介中的视觉表现运用

(一)虚拟与现实共存的视觉表现运用

影像动画艺术自其诞生之日起的半个世纪,即长期存在于虚实共存的电影媒介之中,影像动画艺术使得将现实影像化为科学抽象成为可能,这种以科学抽象为表现手段的虚拟影像动画与现实实体,共同构成了电影媒介中的虚拟与现实共存的的影视艺术视觉表现。视觉表现不仅强化,而且趣味化了电影媒介的影像细节,同时,也以其光影魔力拓展了电影媒介的形诸于视觉的想象空间,更帮助了基于影像动画艺术的视像由影像而抽象,由抽象而意象地更快速地参与思维意识互动。当时间进入到21世纪,影像动画艺术在电影媒介中的虚实共存被技术进步所突破,现代影像动画艺术已经能够完完全全地主宰电影媒介时空,以《阿凡达》为代表的彻底由影像动画艺术打造的电影横空出世,这意味着现代电影人不得不以现代视角对电影媒介中的视觉表现运用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思考。

(二)2D与3D共存的视觉表现运用

在时代美学语境的孕育之下,影像动画艺术不仅由最初的2D视觉运用参与到电影媒介之中,而且,近年来随着影像动画艺术的长足进步,2D与3D共存于电影媒介的视觉运用也越来越普遍。从美学逻辑而言,2D影像动画与3D影像动画更有所长,更具特色。2D影像动画显然以其绘画渲染性、线条动态张力性、镜头即视性等而更具绘画美与静态美,而3D影像动画显然以其立体感、深景深感、镜头临场感等而更具真实美与动态美。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看,无论是2D还是3D,二者都不是最完美的,唯有将2D与3D结合起来共同运用,才能够在电影中恰如其分地诠释出更为完美的视觉表现。换言之,2D影像动画艺术更突出“画”,而3D影像动画艺术更突出“动”,二者的结合恰好使得“动”与“画”能够有机地深度融合为一体,不仅能够为电影媒介增添“画”中有“动”的趣味性,而且更能够为电影媒介平添“动”中有“画”的观赏性。[2]

(三)时空异化与形化共存的视觉表现运用

视觉空间以及与其并行的时间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视觉表现,与现实世界中的时间的匀性地沿着时间轴线的永恒持续不同,在影像动画艺术所参与的电影媒介中,时空异化其实是一种较为高级的视觉表现运用,这种对于时空的碎片化与拼接化的视觉表现运用,常常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例如,在《钢牙小鸡兵团》中,就出现了这样的时空异化的影像动画艺术魔法,当巨怪突然袭来而弱小的男主角既无路可退又无处可逃时,一直有着歌星梦想的男主角突然进入幻想时空,随着歌声演响起来,场景瞬变舞台,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时空异化,演唱结束,一切又瞬间恢复到巨怪来袭,这种时空异化较好地强化了电影媒介的趣味性、奇观性、戏剧性、艺术性。在传统的现实主义影像时代,时空形化更难呈现,而在影像动画艺术时代,时空却可以随意形化,人类个体的光速成长、植物的光速荣衰等均可以实现无极形化。

三、 影像动画艺术在电影媒介中的视觉表现运用思考

(一)视觉表现世界

视觉表现运用的越来越广泛,使得视觉表现在电影媒介中所占的比重每年都在大幅增长,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这种增长尤为惊人,在某些电影中,甚至已经达到了影像动画艺术全片覆盖的程度。其实,从这种意义上而言,自19世纪末叶电影诞生之日起即由现实世界所主宰着的电影,早已出现了不啻于翻天覆地的巨变,这种巨大变革,已经跨越了电影媒介依赖了整整一个世纪的现实世界这道看似永远无法跨越的门槛,从而以影像动画艺术之手擘划出了一个视觉表现建构起来的崭新的电影媒介世界。电影媒介重在以象表意,而在意识备受技术约束的时代,观众永远无法看到更多的层出不穷的视觉奇观,庆幸的是,随着对技术束缚与现实枷锁的最大程度的挣脱,现代影像动画艺术在电影媒介中的视觉表现越来越进入到了一个准完美意义上的自由王国,也等待着越来越多影视工作者们不断前来开启属于他们的视觉表現世界。

(二)视觉表现世纪

影像动画艺术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由技术所主宰着的视觉表现新世界,这一完全建立在技术积累与技术创新基础之上的影像动画艺术新世界,最为突出的特质就是以其拟真、还原、沉浸等超卓技巧与精湛艺术,共同营造出了一片视觉表现的新天地。与此同时,换一种视角,一旦摒弃空间概念,从时间概念上而言,影像动画艺术事实上也从21世纪开始,即以影像动画艺术之手擘划出了一个由视觉表现所统率着的全新的属于电影媒介的新世纪。[3]由影像动画艺术所统率着的视觉表现新世纪,最大限度地模糊了观众在观影过程中的时间概念,在将观众置入到不断呈现视觉奇观的空间之中的同时,这种现代影像动画艺术所支撑的视觉奇观能够瞬间将观众由冷静状态带入到沉浸的意象之中,并使得观众在这种沉浸的意象之中被动地形成不断沉浸的由视觉而意象的体验,而时间概念也不断地在这种沉浸体验之中被消解,直至影片结束。

(三)视觉表现视界

影像动画自20世纪70年代诞生以来,仅仅经过了短短的不到半个世纪,就发展到了已经能够与电影媒介深度无缝融合的地步,并且,影像动画艺术在电影媒介中的每一次参与,都给全球数十亿观众带来了无尽的视觉惊喜与视觉享受。由此可见,影像动画艺术事实上正在创造着一个越来越没有国界的视觉表现世界和一个越来越没有时间概念的视觉表现世纪,而这种视觉表现世界与视觉表现世纪,也最终将深度融合为一种视觉表现视界。视觉表现视界已经能够以纯粹的影像动画艺术方式,由虚拟的方式从头到尾地创建电影媒介所需要的全部时空,影像动画艺术早已由20世纪70年代的“生怕做不到”,嬗变为21世纪10年代的“就怕想不到”,显然,已经进入到自由王国的影像动画艺术不仅承托起了整个电影媒介的未来发展,而且也为电影媒介赋予了一个基于后现代意识语言的任由想象纵横驰骋的宏大视界。[4]

结语

影像动画艺术的光速发展,实现了以光影魔力所展现的、植入到电影媒介之中的更具艺术化的视觉表现,无论是视觉效果的增强,还是镜头语言的强化,都能够轻松地为观众带来一种超自然主义的视觉奇观呈现。同时,在影像动画艺术的光影魔力下,虚拟与现实的共存、2D与3D的共存,时空的形化与异化的共存等,更为这种视觉表现提供了纷纭的运用手段。从上述意义来看,影像动画艺术在电影媒介中的视觉表现,已经使得视觉表现突破了世界的界限与世纪的纪元,事实上,从影视艺术视角而言,一个属于视觉表现奇观所统驭的视觉表现视界,正在一步步地在影像动画艺术的推动之下,不断地向全球数十亿观众慢慢地呈现。

参考文献:

[1]孙玉成,龚念,李东勋.动画——视觉人类学的影像新场域[J].民族艺术研究,2015(4):17-22.

[2]侯小锋,周莉.视觉符号本土化的中国动画电影意象审美[J].新闻界,2011(4):103-105.

[3]王钊.浅析动画本体中的运动性和绘画性[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2-124.

[4]邓玉娟.数字图像对动画电影的影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73.

作者:师聪

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篇2:

现代意识的观照和审美精神的传承

摘要 用动画创作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多面的意义。用现代意识来观照传统,使得民族文化和审美心理得以显现,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一件事情。而用世界眼光来打量传统文化,则可以获得人类的普遍意义。当然,在这样的动画创作之中,对民族文化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

关键词:动画 传统文化 诠释

中国现代时期虽然是激烈的反传统时代,但是却拥有丰富的现代因子,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潮中,是存在一些合理因素的。这种20世纪初期现代意识的取得,是以西方作为参照,将自身的文化传统加以适当地转化,从而在精神上实现承传。在西方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出现一些将中国传统符号化、类型化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在技术、方法、观点上慢了一拍,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在应对中找自己的方法,进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粹。对于这种观点,在艺术界也有广泛的回响,在动画创作中的影响也已经铺展开来。目前,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中国动画的发展必须与传统文化结合,走向民族化、产业化的道路,当然也认为民族化必须结合动画手段,同时也要注意动画和美术的互动等。与以上观点稍有不同并更进一步,本文作者认为,利用现代的数字媒体技术,采用动画的方式展示传统艺术,表达出的不仅有发扬科技理性,而且更是用“现代”眼光来理解、体会、体验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

一 动画短片《敦煌印象》的现代创作理念

本文作者打算以《敦煌印象》这一动画短片来透视中国传统文化,用动画短片的形式对敦煌文化进行一次美的探寻,在现代的数字媒体技术下,采取现代技术方法,重新诠释敦煌壁画,从而实现扩展传统文化的全新内涵。在这一宏大目标下,具体方式是用短片的制作来体现细节,展示出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在这种微观与宏观结合,细节与主题的铺陈中,做一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尝试。

就短片制作的具体意义而言,本文主要考虑的是:作为中国美术中最具有中国风格的民族民间佛教艺术的敦煌石窟艺术,是文化交流的见证,是精美艺术的集中呈现,它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佛教艺术的瑰宝,而且代表了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的重要成绩佛教艺术通过一个个石窟洞穴,展示了佛教所构筑的天国极乐世界,其艺术表现的完美不能不使人惊叹。它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无尽的美学内涵是人们挖掘不尽的宝藏。敦煌艺术不仅是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更是一个具有丰厚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的整体。它的创造力也对激活当今的创新精神提供了源头活水。人们不断为敦煌艺术留情与倾倒,作为流动的艺术史,敦煌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然敦煌的壁画、彩塑都是静止的,但是它们就像被定格了的动画,如同现代视频一样在起着文化传播的作用。通过现代动画手段,使它们不再定格,而是活起来、动起来。短片尝试以现代人的视角展现千年佛教艺术,在和它的对话中实现古今对接、神思交流,不仅让人有美的享受,而且产生绵长的幽思。

短片的内容主要是讲成佛的过程,同时通过这个成佛的过程将千年作品中的经典一幅幅地展示出来。动画短片《敦煌印象》选取了各个时期的敦煌壁画,通过讲述佛经故事,利用导演自身视角,短片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图画串起来,不考虑画面的连贯性,注重表达佛理佛法以及艺术的美。选取敦煌壁画中的二五四窟,其中有萨埵那太子本生故事:太子在深山偶遇濒临饿死的母虎和幼虎,为救虎命,太子舍身喂虎。在这一幅画中,作者以娴熟的手法将故事情节巧妙地穿插组合于不同时空,手法独到而有创意。在萨埵成佛后一段,选取了壁画二一七窟中的观无量寿经变,这是盛唐时期壁画。这幅宏大的建筑群和众多的人物展现了佛国世界奇妙无比的盛况,阿弥陀佛居中而坐,四周廊宇环绕、楼台耸立,空中天乐悠扬、地下宝池莲花、庄严华丽、气势恢宏。表现了佛国的阔大无边。又选取了三二零窟的飞天图,这是盛唐时期绘画。飞天又名香音神,是佛教天歌神与天乐神的混合形象。飞天前呼后应,你追我赶,身姿优美,长巾舒展。在天花祥云烘托下翱翔自如。表现了佛国的极乐境界。然后是选取了一一二窟中的反弹琵琶,这是中唐壁画。这是最受人们推崇的唐代舞蹈之一。舞者身姿优美,容貌姣好,舞技炉火纯青。高难度的弹奏技巧和舞姿充满了欢快的节奏和韵律美。在其中,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衬托出佛国的美妙。在动画短片的最后选取的是三窟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图。这是一个十一面的千手观音,表现了人物不同形体的质感。这一美轮美奂的图景也预示了佛国的大善大爱。

在短片制作中,导演设计了很多的处理方式方法,这些处理也是具有现代意识的。除了以上提到的创设情节外,主要还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动态的联想,在壁画中,上悬崖、刺脖颈、纵身崖下、舍身饲虎,这些都是静止的画面,短片将之进行动态联想,使之成为活动的影像。特别是在反弹琵琶舞蹈中,当时的舞蹈动作姿态我们一无所知。短片吸取、借鉴了现代舞蹈创作《丝路花雨》中的一些舞蹈动作、姿态,利用原画的手法,使之活动起来,更生动地演绎了壁画。二是特效渲染画面气氛,如舍身饲虎后成佛升天,通过后期软件做成金光普照的效果,进行画面转场。在影片刚开始时,一个僧人的影子,点着油灯,滑过壁画,让人油然产生进入壁画情景,导演进行了画面色彩和影调的处理,同时渲染了一种神秘的气氛,让人进入探索、发现、寻找的情景当中。随着脚步的声效,伴着现代人创作的具有空灵感的音乐,强化了安静和冥想的气息。三是音乐处理,根据壁画画面内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音乐表现。舍身饲虎场景中是凄凉的音乐,成佛后是宏大的音乐,飞天在空中舞蹈、天女散花时是空灵优美的音乐,反弹琵琶舞蹈时是快乐明朗的音乐。实现了声、光、画的有效统一。

二 用动画形式透视敦煌壁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

我们已经知道,对现代意识的获取是经过了一次次艰苦蜕变的过程的,对现代意识的发扬必须经由对传统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同时,作为一个技术的载体,动画短片必须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拥有一定的理念来达成技术的创造与突破。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有对传统的热爱,拥有创造的信心,从而完成一次创作冒险。美国学者林毓生提出了“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理念值得我们重视。林毓生说:“‘创造的转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东西是经由对传统里的健康、有生机的质素加以改造,而与我们选择的西方观念与价值相融会而产生的。在这种有所根据的创造过程中,传统得以转化。这种转化因为不是要在全盘否定传统中进行,而是与传统中健康、有生机的质素衔接而进行(这里所谓衔接,是传统的质素‘转’了以后才‘接’,所以一方面能使传统因获得新的意义而复苏,另一方面因的确有了新的答案而能使我们的问题得以解决。”用动画形式透视敦煌文化,选取的就是一种创造转化的工作,中华文化在“五四”以来的认识之中,是要进行反思的对象,为了延续现代以来的精神理念,选择创造和转化就是适应世界形式,切合文化的发展潮流,要做到这些方面,必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是民族化意义的体现。对于中国的传统绘画,鲁迅先生就曾经在1927年于陶元庆画展时说过:他的绘画一种“新的形式”,根本方面是表现出了“民族性”。对于传统也取一种审慎的继承态度。已经有论者指出:“从根本上讲,影视艺术的民族性就是如何在影视作品中体现民族文化的问题。”而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与超越性,正是构成中华民族影视艺术文化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深层内蕴”。民族的古老根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个性展现,显示民族性也就是要探寻民族文化的根本特点,有选择性地吸收有益于民族精神和民族发展的文化内涵。当然,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决定它必定会滋养民族心灵。可以这样说,用动画短片来找寻敦煌文化传统,就像是在给民族传统文化招魂,这一现代手法的运用也是必须要以现代的眼光,现代意识来进行观照、体验、思索的。

其次,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人类共处地球村的时代,这一制作也带有国际化的意义。通过对敦煌文化的追寻,可以把握在这一文化产生当时的国际化交流的意义,同时给我们今天的国际交流以借鉴。敦煌处在古丝绸之路上,它曾经的繁华留给我们民族和世界以深远的影响。如果说民族化意义体现在要具有现代意识上,国际化意义则是体现在世界眼光之中。纵览全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无不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民族文化传统走向世界,则显示出了人类的共性和普遍性。敦煌艺术显示的是在一个历史时段所达到的人类极至的艺术样态,回顾过往的历史,不独可以给予中华民族以信心,也带给世界人民以信心,给人类以信心。这是从大的视角来看待创作,具体而言,则是和世界先进技术接轨,运用二维和三维的动画创作来观照民族传统文化,这也是世界的潮流。我们从好莱坞动画大片《功夫熊猫》当中就可以体会出民族元素与高尖技术的合轨,提示给我们关于敦煌动画制作的一个方向。

最后,在商业化和市场化的社会之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丰厚的物质文明更关键。在消费社会时代,这种社会潮流不可回避,在这样的社会,文化也作为商品,避免不了被议价、被出卖的命运。所显示出来的负面效果是文化艺术成为商品的附庸,被奴役、被污染,这是我们极力要加以避免的;而相反地方面考虑,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商品化、市场化原则包装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民族传统文化形象良好,同时获得好的社会效益,也可以使得收获多多。取其好的一面来完成创作,就要注意把握好一定的度,注意创作理念与个性的结合,注意传统文化呈现与社会效应的结合,注意提炼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最核心的元素,而这必须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合符社会规律,并能为多数人认可的。做到了这些,可以使得民族化和国际化的一面得到凸显,在更深的层次上使得传统文化获得大家的认可。

当然,在当前的动画创作日益趋于大制作包括高端技术的运用、大量经费的投入、尖端人才的团队组合之时,特别要注意用动画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再诠释必须延续和传承精神的血脉,这确确实实是关乎创作成败的关键,这不是大话空话,必须切切实实的做好。虽然动画短片《敦煌印象》是作者个人和一些同道的制作,无法获得大制作的效果,但是笔者觉得只要遵守以上谈到的一些原则,同样也能获得成功。也可以通过这一创作实践,在深入领会敦煌文化的同时,对于诠释、转化、宣传敦煌文化或者说民族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努力。

注: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数字媒体艺术视野下的敦煌壁画——以动画短片《敦煌印象》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001。

参考文献:

[1] 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

[2] 鲁迅:《当陶元庆君的绘画展览时·而已集》,《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3] 张蕾蕾:《影视动画中的民族元素》,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丁艳,长江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作者:丁艳

现代意识动画艺术论文 篇3:

虚拟空间中的真实

摘要:电脑自诞生以来发展至今,其覆盖的领域、用途的广泛是有目共睹的。尤其在影视、动画、游戏行业以及建筑设计、工业设计、服装设计等波及所有艺术领域。电脑技术所产生的视觉效果更是令人惊叹不已。电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融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为一体的表现形式。其快速、高效且高精度制作的特征为CG艺术和艺术设计师提供了无限的创意空间和高效率的条件。

关键词:电脑软件;数控技术;数字化艺术;传统艺术

The Real of Virtual Space——Talk abou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uter Digital Art

LIU Jun-sheng

(Digital Art Department, Suzhou Art and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 Suzhou 215104, China)

Key words:computer software; cnc technology; digital art; traditional art

1 电脑技术的数控特点及对人们的影响

电脑及软件技术演化的数字化艺术与传统的手工艺术相比,有其独特的操作手段与视觉效果,电脑参数化控制方式采用摄取、生成、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技术,把客观事物和想象的事物通过声、光、电的动画合成技术表达出来,并可以进行存储、修改、调用和无限复制。电脑数控技术给人们展示了一个便捷、轻松和新颖,赋予观者以想象的视觉天地。数字化艺术所呈现出的是动态的、工业的、集合的、艺术与技术结合的媒介形式,使人的情感、情绪通过动态的形式不断展现出来,同时使我们的设计思维能力得到了延伸,使我们的设计思路更为大胆,设计触点更为广泛。数字化艺术开启了设计师原本无法触及的领域和长期封闭的灵感边缘。电脑数控技术为艺术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创造空间。

电脑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艺术领域的运用中逐渐打破单纯图像与单纯音色的界限,开始出现一体化的电脑艺术活动雏形,其涉及范围也不只局限于艺术表现,更广泛普及于资讯社会里的各个应用领域。在数字化技术无处不在的今天,数字化艺术及相关技术的发展已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艺术的圈子正在走向大艺术的范围。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数控技术对艺术的介入,以高技术代替了大量的手工技法训练,可以快速地进行素材组接、调配组合出所需形象,使更多的人都能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随心所欲地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艺术创作走进了大众生活,使艺术变得不那么神秘。由于计算机电子产品的特点,它设计出的艺术作品逼真、生动、活泼、五彩缤纷,其特殊的视觉效果是传统设计所达不到的。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视觉审美习惯,也扩充了原有的审美视野,使设计者可以借此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任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表达自己的设计想法,形成新的思维方式,在不断的制作中培养设计者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2 电脑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构建新的艺术语言

电脑作为信息时代的工具,自然也成为当代艺术家发挥创想的“手段”。同时,由于个人电脑较为普及, 网络覆盖面和强大的连接功能构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人类共享信息资源的世界空间,为数字化艺术开创了新的视觉空间,提供了无限多元的可能性。数字化艺术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形象表现,并且能具备多媒体的表现形式,通过网络化的传播渠道来进行交流。基于这样的状况,数字化艺术所催生出的新的艺术语言形式的探讨也成为艺术家不可回避的焦点,了解和尝试数字艺术语言对视觉艺术家认识新的视觉空间及其魅力有实际的意义。

工具的改变也改变了艺术家的思维方式,电脑数字化艺术与传统手工绘制和制作的绘画艺术、设计艺术相比,传统绘画、设计对笔法使用技法研究,画面实现手段的探索成为追求艺术传统阵营的方向和目标,而使用电脑数控技术为工具的艺术家则从传统阵营“分离”出来,利用数字化的工具进行艺术创作,重新构建新的艺术语言体系——虚拟幻象,这种在电脑中还原出来的“虚拟幻象”,恰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真实”,这种“幻象”既体现了艺术家的设计思考也表达了艺术家对未来的预测。虚拟幻象正是电脑为平台及专业软件为数控系统所产生出的电脑自身具有的独特艺术语言,其形式是多样的,但不乏为两种:静态的图像和动态的影像。数字化静态的图像合成与制作,利用软件工具的组合,参数的控制使设计作品更加绚丽和完整;图像的组合将跨越时空、营造虚幻缥缈的画面,使手工制作难以达到的效果成为现实。动态的影像作品更是令人们叹为观止,各种电脑特效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使人们领略到心灵颤动的震撼;电影《变形金刚》、《阿凡达》所运用的数控技术更是带来不可思议的视觉盛宴。

作者:刘俊生

上一篇:党委报告意见下一篇:交通事故处理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