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精准扶贫

2022-08-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党建引领精准扶贫

教育精准扶贫背景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之困境及其化解

摘要: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指凭借轮岗教师的专业领导力,引领帮扶学校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科研的变革,以促进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培育帮扶学校内生性发展力量,实现薄弱学校精准脱贫。这与旨在从根源上帮助贫困对象脱贫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相契合。然而,在教育实践中,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却遭遇了轮岗教师观念失衡与专业引领胜任力不足,帮扶学校支持性环境与内生性力量缺失,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缺失与制度性保障不到位的困境。化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困境,需要关注轮岗教师能力精进和角色认同,重建帮扶学校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完善政策导引与制度设计,精准推进轮岗扶贫实践。

关键词:教育精准扶贫;轮岗教师;专业引领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1.009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Professional Guidance of Rotation Teache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ZOU Huiming,TANG Zhenni

(Research Center for Rural Educatio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China, 410081)

Key words: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education; rotation teacher; professional guidance

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改变“输血式扶贫”的重要手段,在扶贫攻坚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且有质量地发展,合理配置教师资源,国家制定了教师轮岗交流政策,号召城市优秀教师深入农村薄弱学校,缓解农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并带动其内生性发展。扶贫先扶智,轮岗教师进入农村薄弱学校应转向“造血式”扶贫,通过发挥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激发农村薄弱学校的内生性力量,带动本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优秀师资的再造与创生。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开展契合教育精准扶贫理念,是实现农村薄弱学校精准脱贫的有效手段。鉴于此,明晰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内涵,阐明在此过程中遭遇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将有助于推进农村薄弱学校精准脱贫的步伐,促进农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一、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内涵

轮岗教师应当是教师中间的优秀代表,是“专业领导者”,可以发挥“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基于以上假设,本文所探讨的专业引领指轮岗教師基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及研究实践,通过领导、指导、示范、协作、分享等途径和方式,引导和带领帮扶学校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探索,促进帮扶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改善帮扶学校教学状况,实现帮扶学校内生性发展的活动形态。具体来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育理念引领

行为的变革常需以理念的转变为准备,农村薄弱学校教师因为培训机会有限、信息流通相对闭塞等原因,常常难以深度接触和了解先进教育理念,而这直接限制了其专业成长。依托于资源较丰富的城市学校,轮岗教师不仅可以在各种培训中全面了解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把握教育发展的前沿动态,而且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在与同校教师的协商合作中,得以将先进理念践行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为此,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首要内容即是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入帮扶学校,不断拓展帮扶学校教师的理论视野,使其不仅知道最新的教育理念有哪些,具体内涵是什么,而且通过轮岗教师的示范、指导,将其贯穿于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促进其思维的转换与行为的变革。

(二)课程教学引领

课程教学水平是轮岗教师教育理念的体现、教学经验的凝结与教育智慧的展示,引领帮扶学校的课程教学实践是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关键内容。为此,轮岗教师一方面需引领帮扶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充分挖掘薄弱学校的特色资源,根植于本土地域文化打造校本课程,指导教师基于自身教学实践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生活中选取课程资源,激发其课程资源开发意识,提升其课程开发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示范,积极承担观摩课、公开课等任务,为帮扶学校教师提供可供模仿、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深入帮扶学校教师的课堂,围绕真实的课堂教学问题与教师们展开深度讨论和分析,通过示范、指导、传帮带等多种方式促进帮扶学校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切实提升。

(三)教育科研引领

是否具有一定的科研意识及科研能力,是衡量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城市学校的“优秀代表”,轮岗教师理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研究自觉及较强的教育理论素养,因而,引领帮扶校教师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是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又一重要内容。为此,一方面,轮岗教师应以帮扶校发展状况为背景,以教研组为单位,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围绕实际问题与困惑,组织教师积极开展行动研究,与帮扶校教师组成研究共同体,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寻实际问题的解决之道;另一方面,还应带动教师自觉而系统地展开教育教学反思,指导其将教育教学经验转化为可以言说的外显知识,并以研究性论文的形式予以呈现,此外,轮岗教师还应积极协助学校开展课题申报,组织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组建教研团队,与帮扶校教师通力协作开展研究,带动帮扶校的科研氛围,提升其科研水平。

二、轮岗教师专业引领遭遇的困境

在实际的教育状况中,轮岗教师多作为师资补充性力量进入帮扶学校,仅暂时性地缓解了农村薄弱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而未能充分挖掘轮岗教师作为“创生性资源”的重大价值,待轮岗教师轮岗期限一到,原有实践便故态重演,是典型的“输血式扶贫”。而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作用的受限,既有轮岗教师自身的内部原因,更与帮扶学校以及教育管理部门等所能提供的支持性条件有关。具体来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作用发挥遭遇的困境有:

(一)轮岗教师:观念失衡与专业引领胜任力不足

1.政策认同度不高,轮岗主动性欠缺

轮岗教师是否认同轮岗交流政策,是否愿意主动参与轮岗,将直接影响着其在帮扶学校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然而,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们对轮岗交流政策的认同度普遍不高,轮岗交流意愿不强,如鲍传友等对北京市M县的案例研究表明,交流教师对交流政策的总体满意度较低[1]19;邓涛等对吉林省的调查发现,55%的城镇教师“不太赞成”定期流动制,甚至有20%的教师“坚决反对”[2];蔡明蘭基于安徽省的调查表明,仅32%的城市教师赞成轮岗流动[3]93。我国义务教育教师交流政策由“鼓励”“引导”“积极推动”变成“强制”,政府干预教师交流的做法不断强化,用行政命令的方法推进的教师交流制度,具有政令统一、见效快、见效明显的特征,但由于政府强制推进的合法性准备不足、决策程序欠科学、强制性实施,教师交流的实效性并不佳[4]45。对轮岗教师而言,参与轮岗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强制推动下的“逆向流动”,一般情况下,“优质教师‘向上流动’是教师自然流动的经济本性的使然,‘逆向流动’更多的是政治、行政等外部干预结果,如果教师逆向交流的内在动力不足,交流实效就会大打折扣。”[4]46而且,相应的补偿配套措施不全或落实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教师对该项政策的认同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从认知和情感上对交流轮岗制度产生抵触心理,工作、生活、心理成本的增加使其消极轮岗,其专业引领作用亦难以有效发挥。

2.角色迷茫或冲突,责任与权力不清

轮岗教师进入帮扶学校,不仅是帮扶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更是助力帮扶学校教师成长及学校发展的帮扶者。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政策赋予的外部角色期待往往与轮岗教师的自我身份建构并不一致, 造成教师角色定位的困惑与冲突。部分教师轮岗的动机过于功利,仅为获得轮岗的经历以获得职称评选的资格,或满足上级行政部门的指标要求,因而抱持着完成任务的应付心态来渡过交流期。他们将自己定位为帮扶学校的“局外人”,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外校教师,不便对学校的事务过多地“指手画脚”,学校的发展事宜应交由本地的教师承担,自己完成工作任务、做好本职教学工作即可。而且,在他们看来,与帮扶校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单向的输出,而自身难以从交流中有所进益, 因而对于轮岗交流更多持较为消极的态度[5]48。另一部分教师在适应帮扶学校生态文化的过程中被排挤。这部分教师进入帮扶学校后,往往希望能够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帮扶学校有所作为,他们有意发挥专业引领的作用,愿意与新同事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他们尝试将原有学校的理念及教学方法引入帮扶学校,但由于学生情况以及教育背景的差异,短时间内的教育效果可能并不明显。而且,他们的这种积极尝试非但没有获得本校教师的理解,反而被视为“特立独行”“格格不入”,是对本校教学权威的挑战。新同事的不配合以及学校根深蒂固的生态文化将其置于较为尴尬的境地,而这势必将挫伤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热情。

3.质量参差不齐,引领行动难达预期

轮岗教师应当是教师中间的“优秀代表”,是“专业领导者”,这是其专业引领作用发挥的前提条件。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轮岗教师的选拔派遣缺少严格规范与监督,导致参与轮岗教师的质量参差不齐。如有调查显示,仅有18%的轮岗教师为高级教师,而非骨干教师占到了75%[1]20。一些城镇学校往往拘囿于学校自身的利益,亦不愿放走优秀教师,而将较难管理、教学水平或工作能力相对较低的教师派遣参加轮岗交流。有调查表明,多数城镇学校将表现不佳的教师或者新任教师选派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交流或支教, 或者将交流或支教作为对表现欠佳教师的惩罚[6]。由此看来,优质教师资源很难真正流动到薄弱学校,而这些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水平较低的教师非但不能在帮扶学校产生专业影响力与变革力,甚至无法驾驭薄弱学校教学环境。这意味着,轮岗教师的专业素养、适应能力以及教师领导力等难以胜任引领帮扶学校教师发展之重任,与政策期待相距甚远。同时,不可忽视的是,即使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到了农村薄弱学校,也不一定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因为“从一个共同体进入一个新的异质共同体并从边缘走到中心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矛盾和挑战。”[5]47当教师从熟悉的地方流动到一个新的工作环境,面临的不仅仅是在帮扶学校的整体教学框架下,根据实际教学情境而进行适应性转化的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学校的文化适应与融合的问题。然而,多数轮岗教师由于未能处理好上述问题,导致其专业引领效果并不明显。再加上当地政府和学校对轮岗教师的支持和培训力度往往不尽人意,因此轮岗教师常常“有心无力”,处境颇為尴尬。

(二)帮扶学校:支持性环境与内生性力量缺失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活动的开展需依托帮扶学校的具体情境,帮扶学校自身的组织文化和管理方式如果不能为轮岗教师提供相应的支持与协助,则将直接影响其专业引领作用的发挥。具体来看,帮扶学校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

1.支持性条件不足,轮岗教师归属感缺失

帮扶学校的重视与支持,是教师发挥专业领导力的重要外驱力。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有些帮扶学校在观念上对轮岗教师的认同度不高,轮岗教师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其在学校日常工作中与普通教师无异,甚至被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被当作外来临时户对待。轮岗教师被学校管理者有意或无意地排斥在外,难以真正参与学校事务及教研活动,专业引领活动难以开展。有些帮扶学校给予轮岗教师的情感关怀不够,面对轮岗教师因工作与生活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情感波动与心理适应等问题,帮扶学校并未给予必要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导致轮岗教师亦难以对帮扶学校产生归属感和融入感,直接影响着其工作热情及专业领导才能的有效发挥。有些学校对轮岗教师的作用虽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但并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予以切实的支持,如轮岗教师与校内教师之间正式交流合作平台的缺失,使得教师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单一、频率受限、深度不够;促进教师合作学习的长效激励与评价机制的不完善,导致教师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合作活动随意,合作实效低下;给予轮岗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有限,使其在组织各项专业活动或进行革新时束缚过多,难有施展才能的空间,专业引领效果亦因此大打折扣。

2.学校文化保守封闭,轮岗教师被边缘化

乡村学校文化处在特定的乡村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受到乡村文化直接而较明显的影响,整体看来,传统的乡村文化具有保守性、封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在乡村学校一方面体现为对权威、地位及辈分的倚重和推崇。论资排辈在乡村学校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且具有比较稳固的认同,具有行政职务的、年长的、具有一定资历的教师在学校往往拥有一定的地位及权力,各种机会及福利首先考虑的也是他们,而相比较之下,普通教师、年轻教师或刚调入学校的教师的话语权及发展机会均有限;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对新事物的畏惧与对革新的排斥。多数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稳定的工作模式,无需付出太多额外的努力便足以应付日常工作,因此,他们往往不愿走出“舒适地带”,畏于接受教育中的新事物、新理论、新方法,对教育教学变革亦抱有迟疑、游离甚至否定的态度。这种文化的客观存在及深远影响给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和困境:对于专业发展意愿不强的教师而言,轮岗教师在教育理念、课程教学以及教育科研方面开展的专业引领活动,与自己原有观念及工作方式相异较大甚至截然不同,这意味着他们需要走出“舒适地带”重新学习,一定时期内其工作量必将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触及其个人利益,从而有可能采取不合作、被动配合甚至退却的态度来回应轮岗教师开展的各项活动。而在一个教师群体不愿意专业发展的环境中, 努力追求发展的个人往往容易受到排挤或被同事闲言闲语[7]。另外,对于资深教师而言,轮岗教师的这些活动亦可能被视为是对其权威的挑战,他们并不认为自己一直沿用的教育理念或方式方法存在问题,更不希望“别人”对自己驾轻就熟的课堂“指手画脚”。如有研究调查显示,一些轮岗教师反映, 在他们尝试将原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引入该校时, 并没有获得同侪教师的充分理解与支持, 一些本校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轮岗教师所提出的学科理解以及教学方法持相对抗拒的态度[5]47。在这种保守封闭的学校文化氛围下,轮岗教师常被视为“外来者”及“侵入者”,不仅教师们对轮岗教师开展的专业引领活动多持消极态度,轮岗教师自身也因此而被边缘化。

(三)管理部门:信息交流平台缺失与制度性保障不到位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效果的不理想,与管理部门提供的配套性措施与支持性制度保障不到位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具体来看,管理部门在轮岗教师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以下问题:

1.信息共享平台尚未建立,帮扶需求识别不准

轮岗教师选派的一般流程为,由城市优质学校选拔教师参与轮岗,将备选教师的信息交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再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帮扶学校在教师数量、教学科目上的缺口统一派遣。这表明,选派轮岗教师所能解决的主要是帮扶学校师资不足、科目不均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帮扶学校的需求主体地位被忽视。行政部门自上而下地派任教师,但未能充分考虑到各校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导致派任的教师很有可能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学校的切实需求,从而既为学校管理带来一定的负担,亦将轮岗教师置于尴尬境地。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项调查显示,72.7%的校长认为流入教师不是学校需要的, 52.82%的校长认为很难满足交流进来的教师的所谓需求,40.36% 的校长认为交流来的教师不好管理[8]。另一方面,轮岗教师的自主选择权缺失。轮岗教师在选派过程中地位被动,其轮岗需求既不被关注,亦无从了解帮扶学校的基本状况,而这不仅影响着轮岗教师的积极性,更在无形中拉长了轮岗教师在帮扶学校的适应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专业引领活动的顺利开展。上述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部门并未很好地搭建可供帮扶双方充分了解的详细的、透明的信息共享平台,未能充分地考量帮扶学校以及轮岗教师的综合需求,城市优质学校、帮扶学校与轮岗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不便,从而导致对帮扶学校的真实需求识别不准、定位不明,轮岗教师的专业所长与帮扶学校的客观需求之间的匹配低效,专业引领流于形式,缺乏实效。

2.选拔与培训机制不完善,轮岗教师胜任力不足

轮岗教师作为轮岗实践的行动主体,其专业素养、领导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等直接关系着专业引领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的选拔与培训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教育管理部门关于轮岗教师的选拔与培训机制并不完善:一方面,轮岗教师的选拔标准较低,优秀教师的轮岗难度大,而且,“一刀切”的刚性选拔模式要求教师无条件服从,亦影响了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热情及效果;另一方面,专门针对轮岗教师的培训机制尚未建立,忽视了轮岗教师的专业发展诉求及专业能力培训。轮岗教师多是在一线成长起来,他们虽然拥有较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能够很好地驾驭自己的课堂,但相对欠缺专业领导力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素养,因而不一定能很好地引领其他教师的专业成长。然而,当前专门针对轮岗教师专业引领胜任力的培训活动较少或几乎没有,从而使轮岗教师对可能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缺乏心理准备,对在专业引领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问题亦不能找到合适的理论分析框架,而仅能凭借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自行摸索探究,其效果难以保证。

三、化解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困境的路径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效果的提升是个体能动性和各部门协作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既需要轮岗教师的踊跃参与及广大帮扶教师的主动配合,亦要有教育管理部门和城乡学校的高度重视和实质性支持。在多方协同、通力合作中,轮岗教师才能切实给帮扶学校提供精准的帮助,并促进帮扶教师的专业成长及学校的内生性发展。

(一)关注轮岗教师能力精进和角色认同,提升专业引领胜任力

1.提升专业素养和领导才能,发展专业自我

轮岗教师首先得是一位普遍意义上的“好老师”,必须具备专业的教学知识以及熟练的教学技能技巧,能够熟练从事校本课程开发相关事宜,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熟知教育科研的基本规范,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轮岗教师还应是一位好的领导型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包括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以及较强的团队协作与组织能力等。既能管控好自己的课堂,亦能带领其他教师开展专业探索活动;不仅能解决好自己面对的专业难题,亦能引领其他教师发现自身的专业不足并引导其反思、分析直至解决之;不仅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亦能激发其他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训练其专业技能。毫无疑问,轮岗教师的各方面能力越强,就越容易赢得帮扶学校领导和同事的信任与配合, 其专业能量辐射范围越大,专业引领的效果也就越好。此外,对轮岗教师而言,原校与帮扶校之间在学生水平、教育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异质性既是对其专业能力的考验,亦是其专业发展并带动整个同侪教师发展的重要契机。因此,轮岗教师应克服畏难心理,主动融入环境,与同侪围绕各种教学问题展开交流合作,并将自己经验系统中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先进理念等因地制宜地加以转化,促进专业知识在原有基础上的再生,提高自身以及同侪教师的专业水平。

2.明确“帮扶者”角色,明晰职责义务范畴

轮岗教師作为专业引领实践的主要行动者,只有在主观上实现外部制度性规约到自我角色合理认同的转变,其专业引领才有内在的精神支撑。为此,轮岗教师一方面需要唤醒自身的主体意识,做好成为“帮扶者”的角色准备。在正式进入帮扶学校之前,轮岗教师便应明确其作为帮扶学校的支援者所应承担的基本职责和义务,明晰角色背后的社会定位、专业素养、行动规范要求,对其即将要开展的专业引领活动有明确的认识并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轮岗教师还需在轮岗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参与、探索、建构,内化“帮扶者”的角色要求,在帮扶学校中切实树立“帮扶者”的形象并取得社会认可。进入帮扶学校之后,轮岗教师需要尽快调整适应期,主动融入学校环境,了解学校发展历史及建设规划,深入洞察教师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为有需要的教师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引导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努力在学校营造积极向上、自由民主、致力发展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的教师主动自觉地参与到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进程中来。

3.树立全局观念,修炼敬业精神与奉献意识

教师轮岗不仅关系教师个人的切身利益和专业发展,更牵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乃至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3]97。因而,教师应树立全局观念,明确教师轮岗所具有的社会价值,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能力对改善农村薄弱学校状况、促进薄弱学校教师发展继而改变农村学生命运等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充分激发轮岗教师的内在激情和能量,唤醒教师潜在的奉献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教师应将自我放置到整个教育事业的大格局中,认识到充满奉献的人生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和敬业精神,以良好的师德和教风,切实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自觉地约束自己的非理性行为,担当起改善农村教育落后状况的社会责任。如此,在轮岗过程中,教师不再只是被动的政策执行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和变革者,在帮扶校的实践场域中引领学校理念的革新、课程教学的改进及教研的发展。

(二)重建帮扶学校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培育内生力量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的核心应聚焦于帮扶学校和轮岗教师双方的彼此适应和协调发展。为此,帮扶学校必须重建其自我变革的主体角色和主体地位,通过充分发挥管理体制和校园文化的支持作用,提升轮岗教师对本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借助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活动来培育内生性力量,激活本校发展动力,精准促进学校脱贫。

1.实行人性化管理,为轮岗教师提供制度支持与情感关怀

帮扶学校需以教师共同发展为着力点,为轮岗教师提供必要的制度支持与情感关怀,帮助他们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以尽快适应新环境,逐步承担起引领变革的责任。为此,帮扶学校首先需转变观念,重新定义轮岗教师的地位与价值,全面认识轮岗教师对学校变革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轮岗教师的专业力量来引领本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并认识到这种力量的彰显并不是自然自发的过程,而需要学校提供必要的条件支持及保障,由此明确学校在此过程中的责任与义务。其次,帮扶学校需建立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活动的制度体系,使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活动得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通过制度性的安排使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合法化、常态化。如举办轮岗教师的经验交流会及教育理念宣讲会,使本校教师得以全面了解轮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历程心得,系统地了解前沿教育理念及教育发展动态;成立以轮岗教师为核心的教研发展共同体,搭建共享合作平台,促进教师间更好地进行专业对话与学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围绕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有组织地展开研讨、协商,在通力协作的基础上将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运用到各自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不断的反思与协商中逐渐完善。再次,帮扶学校还需给予教师必要的情感关怀,关心轮岗教师在新的环境中的心理适应、文化适应及人际关系适应情况,主动了解其在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诉求心声,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予以解决或满足,使轮岗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与重视,从而得以尽快调整心态,全身心投入学校发展事宜。

2.建设开放合作的校园文化,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

建设开放合作的校园文化,既是轮岗教师专业引领活动顺利开展的外部环境支撑,亦是学校各项改革推行的必要举措。为此,需要做好几方面工作:首先,改革教师考评机制,注重教师能力建设。学校需转变论资排辈的评价文化,以教师实际的教学能力为考核评价的关键指标,给予教学能力突出的、积极追求上进的、有强烈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师以更多的机会,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其专业技能,并最大限度地给教师的发展提供各种支持;其次,健全教師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创新改革。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督促教师走出“舒适地带”,转变教师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借助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活动,在学校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鼓励教师将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运用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以及班级管理等各项事务当中,积极打造改革创新的典型,大力宣传改革产生的影响及效果,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轮岗教师的专业引领实践中来;再次,倡导教师开展合作,营造互助共赢氛围。学校应鼓励教师以本校具体教学实践为依托,就教师共同面临的、感兴趣的问题,结成多种形式的合作小组,共同致力于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的改善。在进行问题研讨过程中,教师之间会进行更加频繁的分享、交流和协商, 这将促进教师间知识经验的共享及教育理念的相互影响,同时,在言语的汇聚和思想的碰撞中亦将生成新的教育教学智慧,这些都将构成学校变革的动力源。如此,轮岗教师开展的专业引领活动才是教师发展真正所需,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大契机,从而得以获得教师们的大力配合与全力支持。

(三)完善政策导引与制度设计,精准推进轮岗扶贫实践

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加强引导、整合资源、凝聚力量,构建和完善教育精准扶贫制度体系及治理机制,从整体上保障轮岗教师专业引领实践的顺利推进。

1.加强政策宣传与思想引导,提高轮岗政策认同度

部分城乡学校和教师对轮岗工作的不支持、“软抗拒”以及轮岗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对轮岗政策的不了解、不认同有关。因此,进一步加强轮岗交流政策的宣讲力度,使城市优质学校、农村薄弱学校以及广大教师充分理解政策设计的目的及意图、了解政策制定的逻辑及流程、把握政策标准的规定及要求,提高对政策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认识,切实提升各利益群体对轮岗政策的认同度。为此,需从三个方面努力: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组织专门的政策学习与宣讲活动,使各类学校、教师以及学校管理人员得以对教师轮岗政策有系统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督促学校展开进一步的内部学习与讨论,确保政策理解到位;其次,借助各类媒体,通过各种途径全面宣传轮岗交流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的意义及价值。在此基础上,大力弘扬轮岗教师优秀事迹,积极推广专业引领成功经验,努力打造积极的社会舆论环境,以此提高轮岗教师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认可度,激发教师的专业使命感及社会责任感;再次,全面搜集各利益相关群体对轮岗政策的认识及反馈信息,特别是了解其顾虑及需求,在协调各类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满足各种合理的要求,不仅做好思想引导工作,而且提供切实的保障措施。尤其是轮岗教师,一方面应引导他们认识到专业引领活动对于其自身专业发展以及农村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重大价值,另一方面亦应充分考虑其合理的利益诉求,妥善解决其实际困难,促使教师从消极轮岗走向积极轮岗。

2.建设校方伙伴协作机制,促进优师与弱校精准匹配

教育精准扶贫的关键在于,精准地识别帮扶对象的真实需求,在此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的帮扶。针对强弱势学校的孤立发展格局,应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调控下搭建城乡学校之间、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的合作平台,构建共生互促的伙伴协作关系。双方学校提供优化配置的详细信息,并展开直接的沟通交流,在相互协商中就政策的具体实践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展开交流轮岗工作。依托校际合作平台优势,完善优师与弱校的精准识别机制, 实现扶贫主体的精准定位、扶贫对象精确识别与扶贫路径的精准选择,使轮岗教师和帮扶学校之间达到精准配置。为此,首先要建立县域内各校情况的动态数据库。行政部门应充分了解各学校具体状况,从学校所在区域、学校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状况、教师供求状况等评价指标采集数据,全面评估学校发展状况,尤其要精准把脉薄弱学校的“短板”,充分重视学校的个性化需求。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所得数据,对薄弱学校的结构、类型及主要问题等进行梳理,再结合轮岗教师的情况和意愿,综合评判后精准定位合适的教师对接薄弱学校。与此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机制建设和思想引导不断改变薄弱学校被动参与的状况, 增强其“造血”动力,使其更加自主地投入到教育脱贫攻坚的时代潮流中来,促进学校自身发展革新。

3.健全轮岗教师选拔与培训制度,确保轮岗教师质量

轮岗教师专业引领胜任力的提升,依托轮岗教师选拔与培训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为此,需要做好三方面工作:首先,健全选拔机制,提高轮岗教师选拔标准。管理部门一方面积极探索个人意愿与政府任命相结合的选拔方式,允许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和意愿进行申请, 在考虑轮岗教师意愿和帮扶学校需求的基础上, 遴选分配合格教师。另一方面还需明确规定轮岗教师的筛选标准,加大骨干教师的遴选比例,并综合考虑教师年龄、健康状况、资历、家庭情况、专业发展潜质与动力等多种因素,确保遴选出来的轮岗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引领胜任力,并具有一定教育情怀、较强社会担当;其次,建立轮岗教师培训机制,重视教师的再教育。完善专门针对轮岗教师的“岗前培训+职中培训+反思交流”培训体系。轮岗之前,组织教师参加岗前培训,深度解读轮岗交流政策,并开设针对专业引领活动开展所需的领导能力建设课程,帮助其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和能力准备。轮岗过程中,要为轮岗教师提供定期的专业支持与咨询服务, 给予适切有效的专业指导意见。定期组织开展轮岗教师经验交流会,就共同面临的问题相互讨论、共商对策,并在轮岗结束后,与即将轮岗的教师分享其轮岗认识、收获及反思,为即将轮岗的教师提供参考及借鉴;再次,落实动态跟进式的监管机制,切实提升专业引领实效。在轮岗交流的整个实施过程中,都应该对参与轮岗的各利益主体进行必要的监督,制定各自权力和责任清单,明确轮岗教师、薄弱学校、优质学校之间的责权关系,以便有效地对各主体进行监督、检查和问责,同时,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确保轮岗工作公开、透明, 防止“暗箱操作”,避免虚假脱贫,并及时追踪了解帮扶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鲍传友,西胜男.城乡教师交流的政策问题及其改进——以北京市M县为例[J].教育研究,2010(1): 18-22.

[2]邓涛, 孔凡琴.关于推进基础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的思考——吉林省城乡师资差异和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7(9):36.

[3]蔡明兰.教师流动:问题与破解——基于安徽省城乡教师流动意愿的调查分析[J].教育研究,2011(2):92-97.

[4]田汉族.刚性教师交流制的实践困境与法律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11(1):44-48.

[5]宋萍萍,黎万红. 轮岗教师的共同体实践:样态及其优化[J]. 教育发展研究,2018(4):45-50.

[6]薛二勇, 李廷洲.义务教育师资城乡均衡配置政策评估[J].教育研究, 2015 (8) :71.

[7]叶菊艳. 从“学校人”到“专业人”:教师流动与教育变革实现的源动力[J]. 全球教育展望,2014(2):92.

[8]中国教育研究院.教师流动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校长视角下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状况调查分析[N].中国教育报,2012-08-27(3).

(责任编辑:杨波)

作者:邹慧明 唐珍妮

第2篇:党建引领金融创新 精准扶持成都上市企业

8月25日证监会发布消息,同意中自环保科创板IPO注册。这是继成都先导、极米科技、趣睡之后,成都产业投资集团旗下科技金融机构锦泓科贷扶持的第四家上市企业。像中自环保这类技术过硬的科技企业,无论起步阶段还是快速成长期都需要金融助力。“锦上添花”容易做到,但对于大多数创新型中小微企业而言,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

如何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率、可得性?10年来,锦泓科贷将党建工作和助力创新型中小型企业发展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构建了从市场调研、产品研发、资源整合到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的一体化扶持模式。截至目前,已服务了上千家中小微企业。

立足科技创新摸索“锦泓模式”

党建如何引领“金融创新”?锦泓科贷给出的答案是:充分发挥党员服务先锋作用,形成一体化、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之路。

锦泓科贷深入调研创新型企业实际困难,创新迭代提出“科创金融+科技产业链金融”双轮驱动的金融服务模式。该金融模式构建了针对企业人才资质、订单、应收、营收等多场景的融资渠道,将金融服务赋能“轻资产、无抵押”的科技种子企业以及产业链上的中小微企业。在企业服务方面,锦泓科贷找准金融服务“微切口”,推动企业“大成长”,成立了“筑梦小微”党员金融问诊队,为企业成长把脉,注入活水资源。锦泓科贷“党员融资问诊日”特色活动获评成都市小贷行业2020年度“突出社会贡献奖”。

此外,锦泓科贷还在党建引领下与众多国家级孵化园区、高校、优质科技服务机构建立共建模式,打造成都创新型企业服务生态。

雪中送炭甘当企业“垫脚石”

中自环保和极米科技是锦泓金融服务的受益代表。中自环保是一家专注于環保催化剂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公司业务爆发式增长的时候,曾面临大量订单却没有足够流动资金投入生产的困境。2016年,锦泓科贷的党员金融服务先锋队在了解其产品市场情况及资金困境后,主动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方案,授信1000万元,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和登陆资本市场奠定坚实基础。

极米科技则更早结缘锦泓科贷。早期开拓市场阶段,极米处于亏损状态,也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锦泓科贷给予极米匹配了无需抵押、随借随还的风险信贷产品,成为极米补充流动资金的重要手段,加速了其扩张发展。

全链条赋能共谋未来新开局

面向“十四五”,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在党建引领下,将金融服务“灌溉”到科技创新领域的意义将更加凸显。

为了摸清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个性化服务需求,锦泓科贷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联合十几家科技孵化服务机构,打造了国有属性的“科创+”科技服务平台,建立“孵化服务清单”,覆盖投融资、工商财税、知识产权、政府扶持项目申报、法律服务、园区落地、技术对接、人力资源、产业融通、品牌推广十大科技孵化领域。今年3月以来,已为近500户创新型企业提供咨询辅导。

作者:陶玲

第3篇:突出主责 精准导向 高奏党建引领企业发展主旋律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 ,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重要内容,也是国有企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质量、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遵循。《企业文明》作为中央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会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结合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新要求和改革发展新形势,系统展示了国企党的建设工作理论建树和成功经验,在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中唱响了主旋律、传递了正能量。

以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交流为企业党建赋能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企业文明》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党的十九大及其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开设“党建研究”之“理论武装”、“书记论道”、“课题研究”之“方法切磋”、“案例研讨”“成果荟萃”等栏目,刊发了系列党建理论研究及课题研究文章,为国企党建赋能。

理论探索赋能。在2018年10月《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以下简称《条例》)颁布后,《企业文明》即邀请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党建教研部教学秘书、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赵绪生教授从《条例》制定和实施的总体考虑、主要内容及精神要义、以《条例》为指导建设高质量党支部等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刊载了中共重庆市委党校教师、中共中央党校党建部博士研究生的《国有企业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提升基层党支部组织力的路径与抓手》等文章,对企业基层党组织贯彻《条例》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围绕国企改革中的党建工作,《企业文明》还刊载了部分省市党校及中央企业相关专家的文章。如: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李娟的《如何在国企改革中强化党建引领》文章,尤其强调了党建引领是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立场的根本前提、是国有企业产权属性的内在要求、是确保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更大成效的组织保障。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中铁四局集团建筑公司方成龙的文章《论新时代国有企业意识形态必要性》中提出,国有企业要旗帜鲜明地举旗亮剑、强基固本、正本清源,坚决做好意识形态这项战略性工作;要通过建设组织保障体系、契合企业日常管理、融入重点工作序列、筑牢意识形态阵地、实施工作督查及追责、培育高素质干部队伍等路径,将意识形态建设纳入企业管理常态化之中。

课题研究赋能。围绕企业党建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企业文明》系统刊载了每年度中央企业党建政研课题优秀成果论文,如:刊载了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发扬“支部建在连上” 创新“蓝天党小组”工作模式》、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坚持守正创新 打造“红色堡垒”》、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国有企业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研究》、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改革重组视域下党建融入中心工作研究》、广东电网公司珠海供电局《党支部“标准体系+管控体系”构建及实践研究》、中核集团中国核工程有限公司《建设中核工程特色的“四位一体”党员教育体系实践研究》、中船集团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构建“1+4+N”立体工作模式 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研究》、中国信科数据通信科学技术研究所《高科技企业推动“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的创新研究》等系列课题文章,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重角度,为国企党建工作提供支撑。

以基层组织建设案例展示为企业党建夯基

党的基層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围绕贯彻落实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及党的十九大及其历次会议精神,《企业文明》开设了“党建研究”之“党建方略”“支部建设”“党课新探”等栏目,全方位展示国企党建的实践及成效,为国企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提供有益借鉴。

案例展示促夯基。2019年,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企业文明》推出了以“建强战斗堡垒”为主题的“独家策划”专栏,刊载了《打造凸显太钢特色的“三化”党支部》《“四基工程”提升基层党支部群众组织力》《“五大载体”做实基层党建工作》《筑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党建根基》《构建 I2C 党支部协同共建新机制》等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示了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化石油销售有限公司、中国航空油料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公司、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核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等企业基层党建工作的具体实践。

系统借鉴助夯基。两年来,围绕着国企基层党建工作,《企业文明》刊发了系列文章,系统展示了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验及成效。如: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兵工根、铁骑魂” 党建工作体系持续提升党建质量》一文,分享了企业党建提高政治建设质量的铸魂工程、提高组织建设质量的固本工程、提高队伍建设质量的实施担当工程、提高党风廉政建设质量的正风工程、提高思想建设质量的聚力工程、提高员工福祉的民生工程等的具体实践及成效。江苏华电扬州发电有限公司《“三精”管理促进“三基”建设》一文,展示了企业党委以“加强制度建设、精细任务管理,加强组织建设、精准质量管理,加强队伍建设、精准绩效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三精”管理推动“三基”建设落细落小落到位的实践及效果。国网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构建党建价值创造评价体系》一文,详细介绍了企业运用卓越绩效评价方法对党建工作价值创造的过程、结果进行系统评价、对标、改进,并通过理论突破、逻辑梳理和体系构建,创新构建党建工作价值创造评价体系、形成党支部工作螺旋上升改进机制的具体实践及效果。中国航油集团物流有限公司《“红色引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文,介绍了企业从构建“全”的党建责任制体系、“细”的党建标准体系、“实”的党建监督检查考核体系方面,探索出了一条以“红色引擎”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以提升素质能力方法借鉴为企业党建加持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党支部书记是关键、高素质党员队伍是基础。为推动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企业文明》积极展示企业关于提升党员队伍素质的好经验、好方法,为国企基层党组织提升能力、发挥作用加持。

以助力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加持。2019年,《企业文明》策划了以“办好国企党校”为主题的“独家策划”专栏,刊发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党校教学科研的实践》《把党校打造成干部教育培训的“桥头堡”》《 党性教育“学用转化”培训机制的构建》《“红鹭计划”在中广核党校的实施》《领导力实验室的构建与运用》等文章,展示了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党校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员教育取得的成绩。

2020年,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2019-2023 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企业文明》组织策划了以“学以兴党”为主题的“独家策划”专栏,刊载了《论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有效途径和改进思路》《党员教育培训:兴党强党的重要举措》《把国企党校建设成为培训党员干部的主阵地》《理想信念体验式培训的探索与实践》《党员教育培训如何在基层支部落地》等文章,展示了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煤炭地质总局等部分中央企业在党员教育培训实践中的经验做法。同年,组织策划了以“党旗引领筑堡垒”为主题的“独家策划”专栏,刊载了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党校党支部的《打铁还需自身硬 教学先要支部强》、中铁四局集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突出“五个聚焦” “找病灶开良方”》、 中国铁路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党校研究中心的《党支部书记:练硬翅膀领头飞》、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的《“三心”实践强堡垒》等文章,从当前企业基层党支部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增强党支部书记责任与本领等方面作了经验交流。

以助力支部书记能力提升加持。两年来,《企业文明》还围绕着提升基层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刊载了《我是这样当项目书记》《党支部书记如何做好“三种人”》《新时期如何做好专职副书记》《新时代提升国企党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思考》《建强新时代基层党支部书记队伍之我见》《加强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四举措”》等一系列文章,展示了部分中央企业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为国企全面提升党支部书记队伍素质提供了有益借鉴。

以党建与中心工作融合经验为企业党建聚力

《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规定:“坚持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以企业改革发展成果检验党组织工作成效”“国有企业党支部(党总支)以及内设机构中设立的党委围绕生产经营开展工作,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为此,《企业文明》组织刊载了国企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系列文章,为企业党建聚力。

媒体采写报道发力。两年来,本刊记者深入中央企业采写了《秦山核电:在党政融合中释放生产力》《党政融合助力云南电科院向数据赋能转型》《党旗高扬映怒江》《破解融合“密码”》等文章,真实反映了中核核电运行管理有限公司从公司党政、基层单位、全体党员三个层面深度推进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管理有机融合的方法及效果;展示了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所属的云南电科院、怒江供电局、普洱供电局等单位围绕主业深入推进党的建设与企业中心工作同向聚合、相融并进,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同频共振、双促共赢的典型经验。

企业经验展示聚力。围绕企业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主題,《企业文明》积极展示企业党建与中心工作同向聚力的好做法。如:中国诚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打造“三融一化”党建》一文,展示了企业推动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入、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党务干部与业务干部交流融通、把党组织独特优势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优势的生动实践。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五融体系”长效机制的运用》一文,展示了企业党建以融入战略、融合文化、融聚智慧、融汇监管、融通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党建改革“五融体系”以及构建党建改革生态融合长效机制的有效做法。西南兵器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推进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文,展示了企业党建融入公司治理体系、融入公司生产经营过程、融入公司干部人才队伍建设、融入职工群众、融入企业文化、融入管理提升的方法与路径。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肇庆供电局《党建与生产经营“四维融合”路径探索》一文,展示了企业党建筑基之维为融合夯基、互助互促之维为融合铺路、思想引领之维为融合赋能、文化涵养之维为融合聚力的典型经验与做法。南方电网广西南宁供电局《“融入式”党组织建设创新提升基层组织力》一文,提出了“融入式”党组织的探索与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形式上的“融入式”党组织实践,深化阶段——关注“融入式”党组织作用发挥的效度,推广阶段——“融入式”党组织从基建领域不断向其他领域延伸,等等。

以新时期党建新理念新方法为企业党建振翅

新时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理念对企业党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对新挑战、承担新使命,探索“互联网 + 党建”新路径,已成为当下提升国有企业党建质量的必然选择。为更好地交流互联网时代国企党建工作新方法,《企业文明》及时刊发系列文章,以供企业借鉴。

“智慧党建”理论研讨及实践交流迸发活力。两年来,《企业文明》以“‘智慧党建’迸活力”为主题,策划并刊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黄楚新的《新媒体让国企的传播更有深度和温度》《互联网态势下国企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探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萌《“互联网+党建”助推国企科学发展》、企业文明杂志社《以互联网思维创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等文章,深度探讨交流了“互联网 + 党建”的学术观点及理论思考。

在“互联网 + 党建”的实践领域,刊载了诸如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务共享服务为国企党建提质提效》、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互联网+国企党建”提升党建工作质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党建微平台 营造宣传好生态》、中国重汽集团《中国重汽党建信息化建设的实践》、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临时党委《打造“互联网+”特色党建体系》、中移在线服务有限公司《“党建在线”魅力无限》、沈飞航空博览园《让央企爱国主义教育“漫步云端”》、重庆巨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智慧党建”引领基层组织建设》等关于“互联网 + 党建”的实践探索及成效展示文章,推动国企相互交流借鉴。

新时期创新党建工作方法展示交流激发活力。在交流“互联网+党建”的同时,《企业文明》还展示了各中央企业新时期开展党建工作的创新方法。如:国网浙江杭州市萧山区供电有限公司《构建党建价值创造评价体系》一文,详细介绍了企业通过研究党建工作价值与卓越绩效管理的融合点、党建价值创造的路径、管理体系与评价等,实现“党建+”全过程、“标准+卓越”全构建、“支部+党员”全考量、“示范+引领”全方位、“创新+活力”全提升。中石油广东销售公司《构建党员志愿者“立体化”服务体系》一文,展示了企业建立“立体化”党员志愿者服务网络、创新“立体化”党员志愿服务模式、完善“立体化”党员志愿者服务平台、健全“立体化”党员志愿者服务机制的具体做法及效果。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西南公司《让“三维联建”模式成为推动企业发展新引擎》一文,交流了企业内部同级次党支部联建、行业党支部联建、地方党政群团部门与企业联建的具体参与方、载体、背景、模式及效果,破解了建筑行业基层项目党支部分散、力量薄弱的困局,探索出了因地制宜、又极具复制性的基层党组织联建模式,等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企业文明》将继续遵循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提高站位、突出主责、精准导向,为党建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鼓与呼,让国企党建的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

作者:王晓彦

第4篇: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

**镇拉拉岭村是十三五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487人。拉拉岭村座落在燕山脚下,位置偏僻,地理条件较差,村民分散居住在三条大沟、十条小沟的三十个自然片区。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自市总工会驻拉拉岭村脱贫工作组入村以来,把扶贫开发作为村党支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找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实现了拉拉岭村2017年脱贫出列,全村2017年底脱贫出列143户,481人。

一、坚持支部统揽全局,抓产业上项目,用经济杠杆拉动精准扶贫

一是调优农业结构,通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脱贫。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积极调研,制定了遵循价值取向和市场规律的农业发展规划,决定在全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精调特调优种植结构,减玉米、种板栗、增谷子、扩大杂粮、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优质高效林果业。2016年,驻村工作组向市总工会申请扶贫资金,免费为村民发放4万株板栗苗,2017年又为村民免费发放了1.5万株板栗苗。村内适合栽植板栗的土地已全部栽植上了板栗,并在树下套种了谷子、大豆等精品杂粮,全村共计增加了700多亩板栗,为形成板栗产业,实现长期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大上畜牧养殖类产业项目,通过增强经济实力带动脱贫。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围绕绒山羊、生猪、溜达鸡等畜牧类养殖,积极发挥拉拉岭地域特色,以合作社牵头,全民发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和工作组扶贫资金上项目,千方百计促进牲畜存栏数扩量、提质、增效,增加村民财政收入。2016年,我村以村集体鹿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或自行养殖两种方式,养殖绒山羊920只、生猪172头,贫困户人均增加收入600元。2017年,全村贫困户入股以绒山羊、生猪、肉牛、蚕、柴鸡养殖和中草药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各养殖、种植合作社,成为股东,并实行保底利益分红,目前,按照入股财政扶贫资金10%的分红已经全部兑现。

三是拓宽增收产业途径。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将我村列入了第一批300KW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目前该项目已经完工,并已并网发电,此项目可使部分贫困户直接受益,同时,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另外,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积极协调投资商对喇嘛岭上的罗汉洞景观进行修复,并对毗连的蛇仙庙进行重建。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工,总投资207万元,可作为我村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通过食宿和销售土特产品增加村民收入。

二、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强素质提能力,用示范引带推进精准扶贫

一是增强党员责任意识。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利用

农闲时节和晚上的空闲时间,开展党员“两学一做”活动,由驻村第一书记讲党课,举办党性教育、思想解放教育、廉政建设等专题讲座,让党员干部接受最前沿教育,让每个党员都动起来,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的责任。十九大召开以后,驻村工作组召开全村党员大会,积极宣传十九大精神,驻村第一书记详细讲解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农村和扶贫的重点内容,并对将十九大精神宣传到村民家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拆除“双违”和清理“三堆”工作中,村书记和村主任从自家亲属做起,亲自上场,带头拆除“双违”和清理“三堆”。

二是提高党员素质能力。积极借鉴职业教育新方法,为解决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在村活动中心、党员中心户、农业合作社等地方设立教学站点,将农田水利知识、种养殖技术等送到党员群众手中,尤其是专门邀请板栗种植专家给党员进行授课,由党员进行辐射宣传,教育培训其他贫困户,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发挥党员引带示范作用。探索组建村集体主导、村民入股的集体合作社模式,鼓励党员干部主动带头,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兴办合作社等形式,带动贫困农户实现分红、务工“双重”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到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就有党员牵头,有产业培植壮大的地方就有党员参与,有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就由党员带头顶上去。如我村支委魏文双不等不靠,积极带领本组村民建设扬水站,确保农田增产增收。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打基础固根本,用组织力量推动精准扶贫

我们以建强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为目标,把村级党组织建成扶贫开发的“主心骨”,统筹党建和脱贫攻坚,抓产业、抓项目、抓服务,实现双促进。我们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积极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模式,让党支部成为合作社里贫困户的靠山。同时,我们建立了党组织推动脱贫攻坚机制,开展村务监督,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工作制度,让党组织站到扶贫开发“前台”;打造带头脱贫攻坚党员队伍,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中,我们积极组织党员代表入户走访、调研,开展工作,把扶贫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党员干部的主渠道。

以上就是我们驻村工作组和村党支部在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工作中一些做法和经验,目前,我们村思想统一,全村上下有信心超额完成今年的脱贫任务。

第5篇: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2017年12月)[最终版]

以党建引领精准扶贫

马圈子镇拉拉岭村是十三五国家级贫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47户,487人。拉拉岭村座落在燕山脚下,位置偏僻,地理条件较差,村民分散居住在三条大沟、十条小沟的三十个自然片区。村集体没有任何经济收入来源。自市总工会驻拉拉岭村脱贫工作组入村以来,把扶贫开发作为村党支部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努力找准党建工作与精准扶贫的结合点,以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实现了拉拉岭村2017年脱贫出列,全村2017年底脱贫出列143户,481人。

一、坚持支部统揽全局,抓产业上项目,用经济杠杆拉动精准扶贫

一是调优农业结构,通过提高经济效益促进脱贫。驻村工作组与村两委班子积极调研,制定了遵循价值取向和市场规律的农业发展规划,决定在全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调精调特调优种植结构,减玉米、种板栗、增谷子、扩大杂粮、食用菌等特色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绿色食品基地面积,发展优质高效林果业。2016年,驻村工作组向市总工会申请扶贫资金,免费为村民发放4万株板栗苗,2017年又为村民免费发放了1.5万株板栗苗。村内适合栽植板栗的土地已全部栽植上了板栗,并在树下套种了谷子、大豆等精品杂粮,全村共计增加了700多亩板栗,为形成板栗产业,实现长期增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大上畜牧养殖类产业项目,通过增强经济实力带动脱贫。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征求村民意见,决定围绕绒山羊、生猪、溜达鸡等畜牧类养殖,积极发挥拉拉岭地域特色,以合作社牵头,全民发动,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和工作组扶贫资金上项目,千方百计促进牲畜存栏数扩量、提质、增效,增加村民财政收入。2016年,我村以村集体鹿鸣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为龙头,采取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或自行养殖两种方式,养殖绒山羊920只、生猪172头,贫困户人均增加收入600元。2017年,全村贫困户入股以绒山羊、生猪、肉牛、蚕、柴鸡养殖和中草药种植为主要内容的各养殖、种植合作社,成为股东,并实行保底利益分红,目前,按照入股财政扶贫资金10%的分红已经全部兑现。

三是拓宽增收产业途径。驻村工作组和村两委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将我村列入了第一批300KW集中式光伏电站建设。目前该项目已经完工,并已并网发电,此项目可使部分贫困户直接受益,同时,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2万元。另外,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积极协调投资商对喇嘛岭上的罗汉洞景观进行修复,并对毗连的蛇仙庙进行重建。目前,该项目已基本完工,总投资207万元,可作为我村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吸引游客前来参观,通过食宿和销售土特产品增加村民收入。

二、突出党员主体地位,强素质提能力,用示范引带推进精准扶贫

一是增强党员责任意识。加大党员教育培训力度,利用农闲时节和晚上的空闲时间,开展党员“两学一做”活动,由驻村第一书记讲党课,举办党性教育、思想解放教育、廉政建设等专题讲座,让党员干部接受最前沿教育,让每个党员都动起来,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的责任。十九大召开以后,驻村工作组召开全村党员大会,积极宣传十九大精神,驻村第一书记详细讲解了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农村和扶贫的重点内容,并对将十九大精神宣传到村民家中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拆除“双违”和清理“三堆”工作中,村书记和村主任从自家亲属做起,亲自上场,带头拆除“双违”和清理“三堆”。

二是提高党员素质能力。积极借鉴职业教育新方法,为解决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短缺问题,在村活动中心、党员中心户、农业合作社等地方设立教学站点,将农田水利知识、种养殖技术等送到党员群众手中,尤其是专门邀请板栗种植专家给党员进行授课,由党员进行辐射宣传,教育培训其他贫困户,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发挥党员引带示范作用。探索组建村集体主导、村民入股的集体合作社模式,鼓励党员干部主动带头,通过建立产业基地、兴办合作社等形式,带动贫困农户实现分红、务工“双重”收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做到有基础设施建设的地方就有党员牵头,有产业培植壮大的地方就有党员参与,有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就由党员带头顶上去。如我村支委魏文双不等不靠,积极带领本组村民建设扬水站,确保农田增产增收。

三、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打基础固根本,用组织力量推动精准扶贫

我们以建强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为目标,把村级党组织建成扶贫开发的“主心骨”,统筹党建和脱贫攻坚,抓产业、抓项目、抓服务,实现双促进。我们积极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适合本地实际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强村富民为目标,以农村党组织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积极实行“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一体化发展模式,让党支部成为合作社里贫困户的靠山。同时,我们建立了党组织推动脱贫攻坚机制,开展村务监督,落实“四议两公开”“一事一议”等工作制度,让党组织站到扶贫开发“前台”;打造带头脱贫攻坚党员队伍,发挥党员在脱贫攻坚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工作中,我们积极组织党员代表入户走访、调研,开展工作,把扶贫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党员干部的主渠道。

以上就是我们驻村工作组和村党支部在党建引领精准扶贫工作中一些做法和经验,目前,我们村思想统一,全村上下有信心超额完成今年的脱贫任务。

第6篇:“数据”引领 “精准”扶贫

《人民邮电》“数据”引领 “精准”扶贫

——中国电信甘肃公司以大数据服务地方扶贫项目纪实

【发布日期: 2016/1/8 15:06:35】 【浏览量: 565】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致贫因素多、脱贫难度大”,这是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对甘肃现阶段基本省情的判断。基于这样的认识,甘肃各级政府和企业都对扶贫开发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注入大量资源,中国电信甘肃公司也不例外。

“政府的需求和人民大众的利益,就是甘肃公司业务发展的力量源泉,更是目标和方向。”这是中国电信甘肃公司总经理、万维公司董事长秦学寿的坚持,也是甘肃电信以大数据服务地方精准扶贫脱贫的动力。

从最初的村通电话,到现在的双联“8分卡”、4G网络覆盖;从之前的宽带进村到如今的光纤入户、信息扶贫,每一项技术的革新和业务的推出,无不体现着甘肃电信服务民生的实际行动。如今,由其旗下全资子公司甘肃万维承建并提供服务支撑的“甘肃大数据精准扶贫管理平台”更是吹响了以大数据开展行业扶贫的号角,并凭借着雄厚的硬件和技术实力,将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精准”二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大数据的“魔力”

针对基本省情,近年来,甘肃相继实施了“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有效凝聚了各方资源和力量,使全省贫困人口由692万减少到417万,贫困面由33.2%下降到19.8%。随着贫困人口的减少,过去“修一条路就能给群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大门”的“撒胡椒面”式粗放扶贫已不能适应当前省情,必须向“个性化定制”的精准扶贫转变。2015年6月,甘肃省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总体要求,在全国率先出台了“1+17”的精准扶贫系统性工作方案。这套组合拳整合医疗、教育、农牧等所有与扶贫相关的职能部门,针对贫困户“量体裁衣”,释放政策叠加效应。在此基础上,11月底,又出台了“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狠抓精准识别,力求将军令状细化为作战图,把作战图转化为战果图。

但如何做到精准?417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哪、为何贫困、怎么让帮扶措施落实?非严谨细致不足以求公平,非实事求是不足以树公信。靠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的工作人员零散的记录和统计肯定不行,这种情况下,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作为抓手,建立全省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

作为“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承建者,甘肃电信万维公司第一时间与省扶贫办进行了需求对接。2015年6月11日,“全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会议”召开后,省长刘伟平组织召开办公会议,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建设作为落实全省精准扶贫政策的第一件大事,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运用互联网平台和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扶贫对象的识别、扶贫措施的落实、信息数据的分析、扶贫成效的跟踪等,形成扶贫动态化、全过程闭环管理的要求。6月12日,甘肃电信万维公司抽调70多名技术人员组成平台建设团队,正式开始平台的搭建和功能研发。

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从工作人员到贫困户,“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建设被寄予厚望,也赢得了众多关注的目光。平台建设启动以来,省长刘伟平,省委副书记欧阳坚,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王玺玉多次听取进度汇报,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意见和要求。

2015年9月10日,甘肃省被列为国家扶贫办全国大数据平台建设试点省份,成为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省。

9月18日,“三西”扶贫开发现场会议召开之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在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的陪同下,专程赴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镇窑坡村考察精准扶贫工作,其间详细了解了“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情况,对甘肃省用大数据手段进行精准扶贫工作给予肯定。

同日,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带领八部委九省区的相关领导观看了“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演示,要求通过大数据平台的管理,使精准扶贫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9月21日,在全国扶贫办主任座谈会上,甘肃省专门就“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进行了汇报、演示,获得与会人员的广泛认可……

用“数据”说话

准确的数据提取和分析能力是大数据平台赢得各方关注的关键,也是价值所在。

近年来,中国电信甘肃公司依托丰富的通信基础设施,以先进的网络技术、强大的网络运行维护能力和丰富的网络管理经验为支撑,积极运用大数据、“互联网+”服务社会大众和行业发展,在政务、教育、金融、交通等各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此次与政府部门合作建设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就是甘肃电信以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全面参与行业扶贫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建成后的平台按照功能分为扶贫对象、扶贫措施、扶贫成效、数据分析、绩效考核五个模块,模块间相互依存又互相独立。拿扶贫对象模块来说,在贫困户管理栏,任意选择一位贫困户,就可以看到该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帮扶措施、帮扶成效等。在此基础上,平台还打通了与扶贫开发工作相关的行业部门之间的信息通道,可以通过与民政、银行、教育、住建等行业部门数据对接,建立智能分析模型,准确评估“1+17”扶贫措施叠加效应,使得扶贫对象、措施到户、项目安排、资金使用、脱贫成效更精准。

目前,大数据平台已与省卫计委新农合报销平台无缝对接,精准扶贫平台中的417万贫困户在医院就医时,刷新农合的报销卡就会自动享受特殊优惠政策,不但简化了报销流程,而且使数据实时同步,方便了资金监管。基础数据的“精准”是平台所有功能的基础,为此,平台还增加用户审计功能,与其他系统互联互通,统一识别标志,统一数据口径,实现扶贫对象全方位对比,为基层实现扶贫对象实名制动态管理提供数据依据。

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对扶贫项目进行精准管理,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项目点多面广、资金零星分散、投向不准、程序不规范的状况,实现扶贫项目监管信息化、精准化和动态化,从制度上、程序上、行为上堵塞漏洞。

2015年6月底,甘肃省教育厅和扶贫办制定“精准扶贫教育支持计划”,对纳入扶贫大数据库的贫困家庭子女免收学前教育阶段保教费;对贫困家庭中职学生按照每人每年2000元标准发放助学金;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对贫困家庭考入高职、本科院校的学生给予每学年最高8000元的助学贷款。与此同时,省教育厅还将依据大数据平台,精准开展招生扶贫,到2017年,全省每年将有约8万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和约4.6万名贫困家庭高职(专科)学生接受免费职业教育。

“大数据平台的采集摸底,让我们进一步掌握了贫困家庭各个学龄段学生的状况,哪些孩子是适龄入学儿童,哪一家享受什么优惠政策,真正不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不让一户贫困家庭在享受国家政策上漏掉。”陇西县教育局局长杨海宾说。

大数据平台与政府的需求相融合,与贫困户的渴望相碰撞,还产生了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蓬勃力量。天水市秦州区针对农户在诸如种植、养殖业建设,以及化肥、地膜、农药等配套设施中资金链断裂的瓶颈制约,依据大数据平台,以3~5户联保形式进行贷款扶持,真正把“扶贫之水”精准滴灌到“最干旱禾苗”上。太京镇张吴山村村民贾坝求就是这种模式的受益者,他家依托扶贫项目种植了5亩苹果园,现在又申请到政府提供的5万元扶贫贴息贷款,为果园设施大棚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政府派来的帮扶工作队已经把我们家的经济情况录入档案,将根据这个档案给我争取扶贫帮扶政策,帮助我发展养殖业。到2020年,我家的人均纯收入将达到1万元。”这是目前家庭人均纯收入只有3000元的陇南成县二郎乡店子村村民张志强的打算。

事实上,在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支撑和不断完善下,像贾坝求、张志强这样的贫困户今后将会不断获得来自政府和企业更多具有针对性的帮扶,实现脱贫致富的梦想。

基于“数据”的合力

“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经历了顶层设计、软件开发、数据采集三个层面的工作。在设计中,省扶贫办组织涉及精准扶贫方案的23个省直相关行业部门,先后召开20余次业务研讨会议,将“1+17”各项政策措施设计成信息采集表,分为户级、村级、县级数据结构,嵌入大数据云平台,精准掌握贫困户的情况;数据采集中,全省共有15万名工作人员参与,对贫困户的信息进行核实录入,省直各行业部门对平台汇总数据进行确认对接,确保数据准确有效;甘肃电信万维公司则根据平台建设需求,75个团队成员同时开工,放弃休息,高速运转,边研发、边试点、边应用,使平台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不断完善并稳步运营。

2015年6月11日,专题部署平台建设所需人员及资源保障;

6月12日,召开项目启动会,开始框架设计;

6月18日,进行需求对接,正式开始软件开发;

6月26日,大数据平台1.0版上线;

8月,配合省扶贫办进行第一次数据采集; 9月10日,对照问题开始2.0版本研发;

10月8日,2.0版上线,并紧接着配合用户单位进行了第二次、第三次数据采集……

这份平台建设时间表直观反映了甘肃电信万维公司建设团队的工作效率。团队制定了详细周密的“作战计划”,需求统筹、业务开发、大数据分析、运行维护、移动App开发,各个“作战”单元各司其职,认真研究每一个需求,探讨每一个技术细节。由于平台涉及面广,用户一点小小的需求,往往需要开发人员进行数个甚至数十个步骤的设计和程序编写,根据需求设计的平台“宏观框架图”达到近10米,堪称万维公司之最。

要保质保量完成平台建设任务,整个团队70多个成员的工作进度就要保持高度一致,在2015年6月团队组建到7月初第一阶段工作结束的25天、600个小时中,大家吃住在单位,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地工作。团队成员管信莉还为此改变了自己已经定好的婚期,成员王富则两次推迟自己的订婚日期……

为了做好支撑服务,使平台顶层设计更加科学、更加符合各地实际,甘肃电信万维公司技术人员还配合相关行业部门先后6次深入天水市、陇南市、定西市、临夏回族自治州、平凉市等6个市州、9个县市区开展实地调研测试及试点工作;平台数据采集工作开展后,他们又认真配合省扶贫办对各级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与省扶贫办共同起草了《甘肃省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运行管理办法》。数据采集中,大数据平台并发量最高达到15万次,甘肃电信万维公司还紧急调配增加10台服务器,使服务器总数达到96台,网络带宽由2G紧急扩展到10G,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目前,我们的3.0版正在研发中,预计1月就能上线。”万维公司精准扶贫平台部负责人郭真满怀信心。截至目前,平台已完成对全省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汇集到户、到村措施1100万条,数据量达到7亿个,具备精准管理功能。

按照规划,下一步,甘肃电信万维公司将在进一步完善平台顶层设计和功能的基础上,积极与各级政府进行深入合作,依托省级扶贫平台,建设市县级特色服务平台,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发展。未来,将积极打造涉及全省各个行业和部门的大数据平台,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服务民生。

《人民邮电》2016年1月8日 一版 作者:肖成年 杨爱芬

第7篇:党建引领扶贫 助推全面小康

XX镇依托秀美的山水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民俗风情,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调动群众的内在发展动力,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社精准扶贫工程,走出了一条发展合作社助推全面小康的新路。

一、“支部+合作社”,抱团发展促脱贫。

XX镇以乡村生态旅游为抓手,创新“支部+合作社”的模式,把党小组建立在专业合作社上,通过党小组来引领专业合作社,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促进百姓脱贫致富奔小康。同时,按照“统一生产,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共建品牌”的机制形成贫困户抱团发展的模式,根据村民特长组织成立农副特产、农家乐、农业生产等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进行优先考虑,参与专业合作社的村民不仅可以获得工资收入,还可以参与年底分红。

二、“党员+贫困户”,结对帮扶显成效。

XX镇党委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契机,扎实开展“党员+贫困户”的结对共建活动,实现支部联建、党员联育、活动联抓,着力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增强党组织脱贫攻坚的凝聚力、战斗力。XX镇黄桑田村因发展现代生态农业需要进行土地流转,一开始民小组的村民不理解土地流转工作,对工作队百般阻难,工作进展缓慢。年逾七旬的老党员老王着急了,连续一个星期每天早上6点就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在他的宣传发动下,第二组的村民全部完成了土地流转工作。党员欧阳锡义自己种植舞阳红桃十几亩,并且拥有多年的种植经验,今年他主动结对帮扶其他贫困户利用山地资源种植舞阳红桃,并且手把手传授种植经验,在全村党员大会上他坚定地说:结对贫困户不脱贫,决不罢休。

三、“调研+情民意”,驻村工作实基础。

一是深入调查,了解村情民意。舞阳镇工作队在工作队长的带领下进驻各驻点村后,为了及时的掌握和了解社区内的第一手材料,各队员坚持吃住在村,各自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一方面走村串户,深入农家,细致了解村民的热点、难点问题;另一方面听取群众对本村发展的意见、建议及对村班子的评价;再一方面是了解群众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二是了解当地民情风俗,地理环境和农民的现状实情。一方面深入到村干部党员、群众家中进行交流座谈,了解村发展计划、经济发展情况、村里急需解决的问题等;另一方面在交流中激发新一届班子成员彻底改变村里的昂扬斗志,使村干部脑海里逐渐形成一副美丽的蓝图,我是村里人,我要为村里的建设做点什么,为村民提出急需解决的事情怎么做等等,二是通过深入调查摸底,整理出村里需要做的事和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如:省级贫困村云里社区的村级卫生整治、道路提质改造、饮水工程项目建设等急需做的事,一年多来,整个驻广发工作队共走访农户100余户,与群众交流50余批次,收集意见建议100余条,发现热点难点问题20多个,我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村情民情党情及三资台帐。三是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一方面扎实开展"两学一做"教育活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以学习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内容,教育和引导党员自觉按照党员标准规范言行,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规矩;进一步强化宗旨意识,勇于担当作为;进一步提升党员意识,铭记党员身份。另一方加强两委班子队伍建设。加强社区支部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注重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和管理,增强带头意识和标杆意识。加强原建制村合并后村干部的相互协作,做到合心合力合拍,真正实现群众大融合,村庄大发展。再一方面加强支部党组织争先创优工作。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进一步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努力争创优秀支部。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团结协作强、有奉献精神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积极培养社区年轻人加入党组织,严格按照入党程序发展党员,增强社区后备干部力量,让有能力的年轻人进入党组织,多为社区建设服务。

第8篇: 党建统筹强引领 旅游扶贫见实效

从生产基础薄弱再到发展潜力巨大,淄川区洪山镇土峪 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指导帮扶下,立足扶贫大局,坚持运用“党建+”理念,以党建统筹引领助推精准扶贫攻坚,探索创立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激发内生活力,形成了贫困村摘帽、贫困户脱贫、村集体收入倍增的良好局面。

一是人尽其才,选优配强掌舵者。洪山镇党委从机关单位中选派党性觉悟高、领导能力强、发展思路新的干部到村任职,配备专职分管领导,以转变工作作风为抓手,强化村党组织班子,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层层明确责任、压实任务,为脱贫攻坚掌舵护航。二是物尽其用,统筹利用现资源。改变单纯依靠上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的观念,整合闲置资源,流转土地50亩、收储闲置房屋9套,通过资产运作,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解决集体经济发展资金短缺的问题。三是立足村情,乡村旅游拓新路。充分发挥南部山区地貌优势,挖掘天主教堂及石头村文化内涵,积极对上争取项目资金。按照“美丽乡村+旅游”的工作思路,加大力度实施旱厕改造工程,大大改善村容环境,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聘请中国乡建院为设计单位,集中配备标准化停车场、旅游公厕、童趣水岸、乡村戏台等,打造6处示范民宿,实现经营业态破题。四是组团发展,扶贫扶志双推进。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由9名脱贫致富的村民担任合作社理事,为旅游开发广开思路、广纳资源。把全村71名贫困户全部纳入合作社,定期组织他们外出参观学习、同时邀请专家授课,扩大社员眼界、提供政策优惠、增加致富积极性。合作社每年拿出不低于扶贫专项资金的7%用于贫困户收益分红,保证贫困户增收。另外提高贫困户“自我造血”能力,鼓励他们通过改造房屋、自主经营等手段,或参与卫生清理、绿化整治等工作,增强脱贫自信,实现劳动增收。(魏平、张文君)

第9篇:以作风建设为引领 全面推进就业扶贫 (就业党建述职述廉可以用)

以作风建设为引领 全面推进就业扶贫

稿件来源:中国就业网发布日期:2018-05-31字体大小:【大】【中】【小】

2018年以来,江西丰城市就业局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引领,以完善落实各项就业扶贫政策为抓手,通过“完善就业服务对接一批、开展就业培训转移一批、扶持能人创业带动一批、开发扶贫专岗安置一批、创建扶贫车间吸纳一批”等措施努力扩大贫困人口就业规模,确保零就业贫困户至少一人实现稳定就业。

下一步,该局将结合全省作风建设会议精神及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要求,建立就业扶贫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强化目标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强化问题意识,狠抓整改落实。进一步核准底数,依托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实行动态管理,准确掌握贫困劳动力就业状况和就业意愿;进一步规范要求,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就业扶贫车间,确保建一处,成一处,就业一批,脱贫一批;进一步强化培训,以贫困劳动力需求为导向,充分挖掘培训资源,精准施训,变“输血”为“造血”,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进一步落实政策,降低门槛,确保符合条件的贫困劳动力、用人企业都能享受政策扶持,切实把就业扶贫工作做真、做细、做出成效。(王慧琼)

上一篇:佛学经典语录下一篇:乡卫生院年初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