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和更大的便利。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制造的建筑垃圾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知不觉之间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一个对立面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论文 篇1:

生态文明下慢设计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摘 要:慢设计和生态文明是近年来提出的焦点论题。依托于生态文明这一新的时代背景,探讨慢设计的发展状态以及在服装设计领域中的应用与研究。

关键词:生态文明;慢设计;价值观念

0 引言

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但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却是巨大的。为了缓解工业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转化。因此,在生态文明的背景下,服装设计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背景。慢设计呼吁设计不应该只是为了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而应当关注日常生活和精神需要,将设计作为一种责任,减少对资源的剥夺和浪费,提高人的生态意识,指引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基于对生态文明和服装设计理念、服装设计风格和面料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慢设计将是未来影响服装设计的主要理念之一。

1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慢设计

服装的发展历程,是社会文明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展现形式。在原始文明时期,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穿着动物毛皮和树叶,这一时期的服装材质都是直接来源于自然界。在农业文明时期,出现了棉麻丝毛等天然纤维服装,并且通过极少的剪裁制成服装,最大限度地减少材质的浪费。受中国传统道、儒观念影响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催生了一种独特的设计观念,把服装看作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从一个宏观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服装设计。服装并不应该仅仅考虑人的需求,而是要同时根据自然界中环境、季节、材质和裁剪方式的变化等去进行思考设计。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服装都是遵循着自然规律而发展演变的,服装、人与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协同发展。

通过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服饰材料从天然纤维扩展到化学纤维,服饰造型也更加多变。这一时期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阶段,服装的染料和面料对自然产生了巨大破坏和污染,服装从与自然协同发展的状态转化成利人主义和对环境的索取与破坏。从服装这一演变史中,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社会文明形态的发展,对服装设计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同的。在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迅速发展对自然造成巨大破坏所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危机,迫使人类开始思考解决方法,提出了人类应该进入一个新文明时期,用新的社会伦理形态去发展。因此,提出了生态文明,而设计领域中关于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慢设计的提出。

慢设计和生态文明是近年来提出的新的理论话题。慢生活源于1986年意大利专栏作家Carlo Petrini在罗马发起的慢食物运动。为抵制快餐,保护当地传统食品。自此“慢运动”在欧洲拉开序幕,“慢”开始广泛涉及各个领域当中,并产生影响。慢设计并不是字面所显示的意义,相对来说是一种更加积极意义上的快速发展。Alastair FuadLuke的论文中提出:慢设计是为了平衡个人的需求、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整体利益。[1]目前,被世界公认的“慢设计”定义,是指因人类文明发展过快所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进而对当前设计模式的重新思考,力求用“慢设计”改善商业化快设计模式的弊端。而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在卢风等人撰写的《生态文明新论》一书当中提出生态文明的维度是很宽泛的,它包括生态文明的理念、语言、艺术、风俗、制度、技术和器物。[3]服装设计属于生态文明的艺术范畴。慢设计理念就是在设计服装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达到人、服装与自然环境适度和谐的状态。所以在对本质的追求上慢设计和生态文明是有一定联系的。在生态文明这一新的社会形态下,慢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服装的发展,从而使服装能够在满足人体的需要的同时减少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以慢的设计理念,慢的生活态度和慢的思考方式去诠释在生态文明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服装的一个未来发展方向。

2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慢设计”在现代女装设计的应用影响分析

2.1 慢设计对服装设计理念的影响

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变,是对待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进步。解决环境等社会问题仅仅依靠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改进是不够完全的,应该树立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才能逐步解决问题。而生态文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觉悟所产生的新理念。其二是这种新理念所派生的人类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价值观和行为修养。[4]慢设计的要求提到促进行为改变、社会文化转型、设计为可再生环境利益和健康。[5]在设计领域,慢设计所体现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很好的协调了人、服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慢设计(Slow Design)的发展已经扩展到各个领域当中,不仅局限在保护传统食品的慢食运动,而是被更多不同领域的设计师所接受并推崇。近年来慢设计被应用到了服装设计领域中,形成了一种新的服装设计理念。慢设计要求服装设计师在对环境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刻思考后,以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态度和适度、环保的价值观念进行设计。现在已经有很多服装品牌渐渐带有慢的味道。在这个什么都以高效率为主要价值观念的快时代,“慢”的生活哲学正在快速影响着我们的设计潮流。在这个令人感到疲惫,且资源紧缺的时代,“慢”让我们开始对生活、对现有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服装品牌Yeohlee以环保可持续作为其品牌核心的设计理念,采用低碳环保面料。通过对面料设计改造,营造出一种自由随意风格,并达到面料零废弃。自由随意、环保和对服装质的追求,正是慢设计的精神内涵。初刻(CRUCCO),中国本土原创慢生活理念的服装品牌。在这个忙碌快速的世界,以另一个角度去关注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以关注细节、舒适、简约和小小的创意为设计的核心理念。Moodbox是上海的一个服装品牌,品牌的核心理念是“ 一衣多穿,环保时尚”,将面料最大化应用,体现了慢设计适度环保的价值观念。创立于2012年的上海年轻服装品牌熙素XisuShanghai,以“素”为设计的核心理念传递着它对慢生活方式的理解,以服装为媒介,向人们传递一种回归自然宁静的生活态度。设计无处不在,设计改善了我们的生活,它默默地传达着设计师的理念,并潜移默化改善和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慢态度的服装设计师们正是希望通过服装向我们传达这种精神理念。在生态文明这个新的社会形态的影响下,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加强,服装设计也应该去贴近自然。慢的设计理念可以更好地促进服装向天然、健康、环保、舒适的方向发展。

2.2 慢设计对服装设计造型风格的影响

慢设计起源于保护传统美食的慢食运动,所以它的一个主要的特征就是民族性、本土化。慢设计服装的造型风格更加注重民族特征,体现民族文化价值。渔品牌以对生活的憧憬,将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用真实的方式传播东方文化,并始终洋溢着以人为本、顺其自然的精神内涵。正如那个慢字给人带来的那种缓慢的、轻松随意的感觉,慢设计的另一种造型风格就是自然随意、温馨淡然。它不突出,但在设计师深思熟虑后,使细节之处充满创意。无印良品是慢设计理念的主要代表之一,它将慢的理念融入不同的生活用品中。无印良品设计的系列产品简单朴实,却在细节处注入了对人性和自然的关怀。它简单到不见丝毫装饰的产品上却展现了无穷的魅力。它设计的一款可随着穿着者身高进行裁剪的雨衣正式展现了它的设计理念。

2.3 慢设计对服装设计面料选择的影响

生态文明中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良性循环。而慢设计要求之一是可再生环境利益与健康,所以慢设禅宗美学自然观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李璇

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论文 篇2:

建筑设计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建筑行业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安全的保障和更大的便利。但是,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制造的建筑垃圾和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不知不觉之间与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站在了一个对立面上。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找到建筑行业与生态文明双赢的利好途径。本文分析了建筑行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据此探究利用建筑设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希望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建筑设计、生态文明、和谐

近年来,建筑行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创造了一定的国家财富,方便了人们的工作生活。但是建筑行业在其发展中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严重影响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面对国家资源短缺、污染加重的情况,建筑行业应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将建筑设计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思考污染小、环保性强的建筑方式,研究新的节能环保的建筑技術,力求在用更少的资源建造出更加环保的建筑物。

一、 建筑行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点

1、建筑行业的高能耗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

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的建筑行业运行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且投入比重居于世界前列,近水泥和钢材的年耗费量就占到了世界总耗费量的55%和25%[1]。更触目惊心的是,我国用于建筑烧制的实心粘土砖年耗费田地数为10万亩。此外,我国土地资源和自然空间也遭到了建筑行业年复一年的吞噬。

2、建筑行业的高污染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违背

据统计,2012年我国建筑行业水泥的总使用量高达21.12亿吨以上,而每生产1吨水泥就要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大大加重了国内的空气污染。同时,建筑行业运输及施工过程中的扬尘又造成了大气中PM2.5细微颗粒浓度的升高。

种种现象表明,建筑行业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给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节能、环保的理念和追求相违背。

二、 利用建筑设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

1、树立生态建筑理念

目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资源耗费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也随之恶化、环境更是遭到了愈加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变得更加恶劣。针对这样的现象,很多相关专家针对建筑学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深入的探究和思考,提出了生态建筑的理念。生态建筑理念要求人类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把环境和生态问题放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科学分析、全面考虑,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此外,在中央政府提出的“五位一体”发展目标中,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处于并列位置,这更加要求建筑设计方在进行建筑设计时首先要树立生态建筑理念,这样才能保证后期的施工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2、深入贯彻节能理念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我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大量资源和能源的支撑。但是资源和能源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我国任何一个行业都必须树立节能理念,并全面贯彻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

首先,要通过加大宣传教育让建筑设计人员意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节能理念。

其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大力提高传统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耗费,杜绝浪费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现象的发生。例如在使用实心粘土砖时,必须反复利用,万万不能用过一次后就当做垃圾处理,这样才能间接保护耕地和林地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再次,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新型和可再生资源、能源。众所周知,新型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对传统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替代。风能、水能、太阳能都已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得到了一定的使用。而建筑行业在这方面却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因此,建筑设计应该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避免大兴土木,减少火力发电的使用。例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利用太阳能、回收雨水、处理中水污水等实现小区路灯照明、绿植培育等工作的节能环保。

最后,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也要节约使用建筑材料。建材是建筑物的基石,要想彻底实现建筑设计的环保性,就必须从根本上、源头上做出改变,应该节约使用原材料,尽量使用环保的、易降解的建筑材料。例如,万科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方式,现场进行拼装,大大减少了水泥、木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引进环保化建筑技术,用科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为了让建筑行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进城相辅相成,相关专家研发了一系列环保化建筑技术。但是,这些建筑技术并没有广泛运用到我国的建筑实践中。因此,当下建筑设计中应该尽快融入环保化技术,以促进建筑行业的环保化发展。

(1)绿色建筑技术

绿色建筑技术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到物种循环、能量流动转换、气候变异、能量转换、建筑物内外热湿交换等多种规律[2]。绿色建筑技术中对墙体、门窗、屋顶等的节能设计,很大程度上突出了建筑的节能功能;绿色建筑技术使用更轻便的墙体结构取代传统的砖石建材,不仅减轻了建筑物重量、扩大了建筑物使用面积,更节约了不可再生资源。

(2)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

这项技术最突出的特点体现在新能源的利用上。它将太阳能充分利用到了建筑物中,通过窗户集热板打造太阳能资源系统,直接把太阳的光能转换成了人类生活所需的热能,进而应用到建筑物的采暖、降温、干燥等方面。地热能也是该技术中广泛应用的原生自然能源,可以用地热供暖取代传统的暖气供暖,大大减少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也降低了人类取暖造成的大气污染。

【结语】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否认建筑行业在改善人民物质生活、带动各行各业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作为资源高消耗行业、环境重污染行业,建筑行业已经与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巨大的矛盾。为了实现建筑行业的环保化发展,建筑设计必须与生态文明建设和谐共处,设计人员应该首先树立生态建筑理念和节能理念,并通过绿色建筑技术、原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技术等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生态化、一体化,真正走出建筑行业高消耗高污染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赵利强. 关于建筑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铁道建筑技术.2014(07)

[2]李睿扬,陈晓蔓,衣庆泳.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建筑设计[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03)

作者:孙英良

生态文明与生态设计论文 篇3:

生态文明背景下书籍的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 要】  生态文明的时代主题将书籍设计创新提上日程,文章从设计观念、设计语言和感官体验三个方面围绕书籍创新设计的生态性进行论述,指出处理好人类需求与自然资源之间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不仅是设计师的责任,也是所有人应思考的课题。

【关  键  词】生态文明;书籍设计;创新

【作者单位】曹璇,山东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生态文明背景下书籍创新设计与应用研究”(201806252)。

书籍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产物之一,是记录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传播知识的主要工具。千百年来,书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从形态到媒介,每一阶段都是当时人文与科技的缩影。书籍设计则是围绕书籍内容展开的系统性工程,是统合多种要素呈现的视觉艺术形式,因此书籍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书籍内容的呈现和传播。

我国已经进入生态文明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书籍设计创新再次提上日程。正如书籍设计家吕敬人先生所言:“每一个时代都要有适应这一时代的设计艺术语言,与时俱进的核心就是创新进取。”

一、生态文明与书籍设计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时强调,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188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尔克的《生物体普遍形态学》对“生态”和“生态学”概念做了明确界定,从此生态理念被引入各个领域,设计领域陆续产生了生态环保设计、绿色设计、人性化设计、健康设计等观点。生态环保设计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股国际设计思潮,该理念将生态因素纳入设计中,以期达到从产品开发到产品应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最终达到可持续生产和消费的目的。

绿色设计强调生产与消费过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不仅包括以绿色技术为前提的设计,还包括从产品制造到产品包装、产品宣传及产品营销各个环节。绿色设计理念在书籍设计中强调自然生态美,追求绿色环保的材料与工艺,主张设计技术与文化内涵契合,以及生态视觉审美与感官体验的构建等。

二、书籍创新设计观念的生态性

1.整体设计观

书籍设计的整体观念萌芽于民国时期的文学领域,当时称之为“书籍装帧艺术”。早期的书籍装帧大多以绘画表现方式进行。进入21世纪,书籍设计的概念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吕敬人提出书籍设计应包含装帧(封面)设计和书籍装订、编排设计、编辑设计三个层面,且是三位一体的。他将书籍设计的过程分为七个方面,包括设计者与作者和编辑的沟通、设计定位、整理视觉化编辑创意思路、内文编排、制定具体物化方案、审核成本和整体检验、销售流通设计和跟踪读者反馈。整体设计观是一种立体思维,将书籍的开本、插图、版式、纸张、装订形式、市场发行等环节进行整合,以达到从“皮肤”到“血肉”有条理的视觉再现目的。

2.以生态为本的设计观

现代设计理念受到“人是万物的尺度”等人本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在书籍设计中表现为强调阅读的舒适性、视觉的可视性和感官的愉悦性等,但由于过度追求商品的经济利益,迎合消费者的需求,导致设计系统中的其他因素被漠视。如为了满足读者的视觉刺激,追求表面形式的奢华,在书籍印制过程中过度使用高级材料,造成资源浪费。

以生态为本又称作“非人类中心主义”,同样是以人为出发点,不同之处在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更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把人类需求看作环境保护的最低境界,倡导建立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尺度,始终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伦理价值体系,以及与此相应的发展观。

3.集约化设计观

集约化本意是指在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率的一种形式。在书籍设计中,集约化设计是指依据书籍的不同内容和体裁,采用合理适度的设计方法,充分利用有效设计资源,力求达到减少资源消耗和增加设计附加值的最佳设计效果。

三、书籍创新设计语言的生态性

书籍的设计语言包括书籍的形态、开本、图形、版式、装订、材料、工艺、结构等,本文择其重点要素对其体现的生态性略做浅述。

1.形态

工业化时代,受制于大机器批量生产,以理性主义设计为表征的书籍形态逐渐确立起来。国际出版界颁布了一系列符合纸张裁切规范的开本参数,使图书出版有了严格的参照标准。后工业时代,数字媒体的出现使阅读有了更多可能,同时引发书籍形态的演变。

纸质书的设计形态由纵横直线相交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构成,阅读舒适、便于携带和翻阅,满足存放空间小、生产成本较低等要求,但纸质书发行量大,消耗资源多,对生态影响显著。电子书通过数字平台阅读,发布、复制快捷方便,资源消耗较少,属于生态产品范畴。纸质书和电子书是目前书籍的主要形态,但随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旧有的书籍形态和审美秩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求新图变的需要,于是在纸质书的基础上又发展出新的书籍形态——艺术家书。艺术家书着重展现传统阅读的独特魅力,建立以“翻閱”为核心的设计理念,扩展了书籍的形态,材料运用更加多样,工艺愈加精湛,是对传统书籍设计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此类书籍印制数量较少,可作为艺术品收藏和鉴赏,不失为主流书籍形态的重要补充。对书籍形态进行分类,确定不同类别的设计标准和原则,是生态文明理念下书籍创新设计的有效举措。

2.开本

开本指书籍的尺寸。书籍比例的确定,一方面依据人的感性经验,建立在普遍的生理需求之上;另一方面则受制于工业化生产的纸张裁切规范。随着文化生活的繁荣,某些书籍设计过于追求差异化和个性化,导致一种开本有几十个尺寸之多。这些差异并未明显提升书籍的视觉吸引力和阅读舒适度,却在印刷过程中造成巨大浪费。因此,在生态文明前提下,书籍设计要依据题材统一规范尺寸,避免不必要的差距。开本的选择可根据书籍内容设定,通常口袋书是以文字为主的书籍的首选,小开本方便携带,可随时随地阅读,也利于传阅;大开本适合以图片为主要内容的书籍,视觉效果好,细节清晰,便于鉴赏。

3.材料

纸材发展至今,种类繁多,质感丰富。不同质地的纸张物理特性不同,能引起人们不同的感官刺激。因此,书籍设计要从纸张特性入手,分析人们接触纸张时在视觉和触觉上的心理和生理变化。

书籍设计时选择纸张一般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纸的质感是否符合设计意图,纸的特性能否表达书籍内涵。如《剪纸的故事》封面纸张选用与剪纸纸张类似的轻薄质地的纸,白色纸张微透出下层的剪纸图案,模拟窗花贴在窗户上的视觉效果,巧妙避免了印刷制作的工序。二是价格是否经济低廉。如《不哭》选用的纸张为印刷厂数种废余纸张,根据文字内容,一个故事印在一种纸上,既节约了成本,又用不同种类的纸表达了不同的内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型纸张层出不穷。设计师在选择纸张时应更多地了解纸张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并尽量减少这种污染。如制浆造纸的原料采用农林业“三剩物”——树皮、木片、秸秆等,此方法不仅降低了“三剩物”对环境的污染,而且废旧的纸张可以再降解、再循环、再回收和再利用。

4.工艺

印刷工艺分为平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和网版印刷四大基本类型以及丰富的印后工艺,并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工艺的优劣不在工艺本身,而取决于与材料的搭配是否得当,与主题的契合是否密切。除视觉效果外,工艺选择更应注重工艺的意象内涵,以及技术所传达的情感温度。简洁的工艺,恰当的语言,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是设计的重要原则。如《蜗牛慢吞吞》封面采用UV工艺,设计师利用UV光亮凸起的质感来表现蜗牛从纸上爬过后留下的体液痕迹,不仅增强了视觉效果,也很好地表达了书籍内涵。

5.图文

图文语言主要指图像和文字的设计与编排。图形具有表现、唤起和描述三种功能,书籍设计师可以通过具象图形、抽象图形和装饰图形来表达书籍内涵。图形设计要以书籍内容为依托,兼具传达美感和信息交流的目的。图形语言简化是生态文明前提下的设计理念,即从大量特定事物中概括提取共性因素构成新的视觉形象,表现设计师对书籍内容的深入思考。

文字语言的生态性主要体现在编排设计上,包括文字字体、字号、色调的选择,以及段落文字的字距、行距、句长、边距等因素。文字编排主要依据网格系统,该系统强调排版的逻辑、秩序和实用。活而不僵地运用网格进行设计是新时代对设计师的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备设计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还应了解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综合知识。优秀的文字编排可以吸引读者,引导阅读,缓解视觉疲劳,提升阅读兴趣。

四、书籍创新设计感官体验的生态性

1.多维感官体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不再是单一维度获取知识的视觉活动,特别是电子书的出现,使人们对纸质书有了更高的阅读期待。读者在阅读纸质书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视觉感受,还会产生对纸张的触摸、油墨的味道、翻阅的声音等多维感受。设计师应在这些层面上挖掘设计要素,为读者营造沉浸式阅读情境。如《学而不厌》封面采用毛毡材质,内页用黑白相间的宣纸,时而夹杂看似无意折叠的书页,营造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形象,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美妙的体验。

2.互动体验

互动功能是纸质书阅读和传播功能之外的拓展,在儿童书籍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互动可以增加阅读趣味,帮助儿童养成阅读习惯。互动的形式有很多,可以是基于书籍结构的互动,如推拉、翻转、折叠、拼贴等;也可以是基于二维码技术的互动,如事先制作好音频、视频或图像置入二维码中,读者通过手机扫描可实现书籍外的阅读。

阅读者与书籍的互动背后是阅读者与书籍作者和设计师的互动,因此书籍设计师应从三位一体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再进行合理的统合。如《600个黑点》全书共有600个黑点,每个黑点都藏在书中的各种结构里面,读者只有通过细致观察、动手操作才能找到所有的黑色圆点;《身边汉字》每篇文章配以二维码,创造性地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读者阅读时可以扫描二维码听读相关文章,体验聆听汉字的音韵之美。

3.时空体验

书是动静相融兼具时间与空间的艺术,一本书的图文内容是设计师进行时空演绎的素材,每个书页元素之间的疏密、强弱、曲直都引导着读者的视线,无数书页依循内在的逻辑被设计师贯穿成一个整体,或线性结构,或起伏结构,或螺旋结构,把读者带入一个信息传递的戏剧化时空中,读者随时间和空间的推移生成细微的体验。如《历史的“场”》用“建筑”来比喻书籍。“建筑是一个容器,用来承载人和物,而书也相当于精神容器,承载着知识和文字图像。如果将一本书看作建筑,里面每一页都富有诗意,都能够让你诗意地生活和栖息” 。设计师通过镂空工艺将建筑中的“场”转移到正方形的书籍中,營造了一个立体空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独特的体验。

五、结语

生态是一个系统,也是一门严谨缜密的学科理论体系,要实现书籍设计的生态性,除了靠编辑与设计师的努力,还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保障,为生态社会的发展做出实际努力。如政府层面应倡导人们自觉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营造生态环境,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书籍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正如吕敬人先生所说:“书籍整体形态的完美塑造并非书籍设计家的专利,它是作者、出版者、编辑者、设计者、印刷装订者共同完成的系统工程,也是书籍艺术所面临的诸如更新观念,探索从传统到现代以至未来书籍构成的外在与内在、宏观与微观、时间与空间、二维与三维、形而上与形而下、文字传达与图像传播、静态阅读与动态互动等一系列新课题的研究。”这无疑对设计师的专业素养和职业伦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态文明是恒久的主题,如何处理好人类需求与自然资源之间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是所有人应思考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吕敬人. 书籍设计:书艺问道[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许平,潘琳. 绿色设计[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3]蔡顺兴. 形变的力量——重构书籍形态的视觉秩序[J]. 艺术百家,2019(2).

[4]李传文. 生态设计的概念、内涵及其当代实践[J]. 设计艺术,2016(6).

[5]高源,高贵平. 绿色生态倡导下的书籍装帧设计理念[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3).

[6]张超. 当代阅读语境下书籍设计五感的互动研究[D]. 北京:鲁迅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8.

作者:曹璇

上一篇:材料调查报告下一篇:纪委监察工作总结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