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莲花的阅读答案

2022-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吃莲花的阅读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带答案 洁身自好的莲花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

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

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

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3分)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3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案:

1.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3分,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2.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①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微米级的超微结构。或: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覆盖着无数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②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第2篇:荡里莲花(荡里莲花)阅读答案

荡里莲花 曹艳春 ①当马家荡千亩莲塘倏然跃入眼帘时,那一刻洋溢于心底的喜悦,只化作低低的倾诉:原来你在这里! ②莲塘的上面,天,蔚蓝的,像刚出水的芙蓉,清新怡人。偶尔一两只小鸟,在这蔚蓝的天空下,扑腾着翅膀,随风而去。我站立的地方,是一弯碧水萦绕的莲塘, 莲塘很宽,水面上布满了荷叶,举目望去,绿浪一层一层地直向对岸压去,诗人笔下“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观画面,此时就在我的眼前慢慢展开。 ③莲叶似少女打着皱摺的裙裾,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又似一柄柄张开的绿伞,在艳阳下欢快地舞蹈。莲叶上的晨露,似顽皮的孩子在打着滚儿。点缀在这万顷碧涛之 上的朵朵白莲花,便是这大片风景画中当仁不让的主角了。这洁白如玉,大如团扇的莲花纤尘不染,大汤匙般的花瓣错落有致。被花瓣层层包围的莲心羞答答不肯露 面,流苏般的黄色花蕊

⑧莲塘慢慢地静了,莲花的芳香,轻轻氤氲。这时候,是该醉,还是该醒?轻轻地离开吧,我打扰她已经太久了。夜里,我梦见自己变成了那朵洁白的莲花,在风里,在水里,释放生命的芳华。 11.比较文章第三段、第四段写莲花的文字表达特色的异同。(6分) 12.联系全文,说说文章写出莲花的哪些特点?(4分) 13.文章主要用第三人称,第六段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有什么好处?(4分) 14. 联系全文,说说结尾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6分)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11.相同:都用了比喻、拟人手法,(1分)从视觉、嗅觉角度(1分)写莲花美的姿态和神采,(1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1分) 不同:第三段正面与侧面结合,写了人的主观感受角度;(1分) 第四段主要是正面描写,还用了排比手法。(1分) 12.洁白如玉、芳香弥漫、重情重意、无私奉献、一身纯洁。 (答出两点得1分,三点2分,四点3分,五点4分) 13.“我„„柔柔地告诉她”,下文写“我”跟莲花的直接对话内容,所以改为第二人称。(1分) 好处:将莲花人格化,拉近与莲花的距离,(1分)更有亲切感,便于面对面的(1分)倾诉作者对莲花的喜爱、赞美的强烈感情。(1分) 14. 收束全篇,(1分)一方面表明作者因莲花的美丽而陶醉,(1分)另一方面又表明作者不忍长时间打扰莲花的怜爱之情;(1分)升华主题,(1分)表明作者对莲花的美好、高洁品质的向往和追求。(2分)

第3篇:率直孔子 植物也讲方言 洁身自好的莲花 阅读答案

植物也讲方言

作者 吴静男

(1)有一种草叫铜草花,学名香薷(rú),开兰色的花,少数也开紫色的花。这种花的颜色十分罕见,喜欢铜草花的人也就相当多。他们设法培植它们,但结果都失望了:无论栽种者如何精心照料,铜草花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整天发蔫,好像它们生不逢时。原来,发蔫的铜草花是“生不逢地”:铜草花的生长要求土壤含铜量特别高,其花的兰色,需要吸收大量铜离子来扮靓,只有蕴藏了铜矿的地区才能支持铜草花的这种生物表达。1984年,在大冶铜绿山发现的古铜矿遗址,据考证是公元前13世纪殷小乙时期的遗址。发现遗址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这个地区的地表长着美丽茂密的铜草花。

(2)澳大利亚桉树是植物界鲸鱼级别的树种,它的身高记录是160米,有50层楼房那么高。支撑其庞大身躯的,是它特别坚硬的木质。如此卓立的特征,当然引来无数“粉丝”,想把澳大利亚桉树移植到自己那儿。美国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雇用了20名意大利劳动力,在他位于索若马岭的土地上种植了10万棵澳大利亚桉树。但杰克·伦敦和许多美国的拥趸(dǔn)①都遭到了这种桉树的嘲弄:美国的澳大利亚桉树不管什么时间砍伐,也不管如何处理,总难于加工,板会弯曲,裂纹会扩展开来;即使去做枕木,由于布满莫名其妙的裂纹而无法把钢轨钉上去,也不能派上用场。在其故乡澳大利亚,这些毛病统

统没有。

(3)这是什么原因呢?澳大利亚林学家雅各布斯数十年后才发现是桉树在北美长得过

快,因而材质就差。在澳大利亚,吃叶子的昆虫和一些真菌会减缓其生长速度。当种子散布到全球各地时,却把这种天敌留在了家乡。麻烦在于桉树已经进化得适应这些天敌。在正常的虫害配合下慢速生长时,桉树的组织显然是最优化的。当没有这些害虫时,快速生长的桉树就会陷入物理学定律的陷阱。生活中有些人用方言表达时眉飞色舞,用普通话表达时却会口蹇(jiǎn)②,也可以用雅各布斯的发现解释这一现象。

(4)我国南方某地从美国引进脐橙栽种,其口味与美国脐橙非常接近。但两种脐橙的外观差别明显:我国南方某地的脐橙“脐部”(与果蒂相对的底部)的收口比美国的大好多,表面也没有美国脐橙光洁。林业专家借鉴雅各布斯的思路,发现我国南方某地的微生物环境与美国同一纬度上的脐橙果园有显著的差异性。对应到语言现象,可以这么理解:美国脐橙落户我国南方某地后,它的“口音”不再是纯正的美国口音,而是带有那种微生物环境下的当地口音。

(5)生活在什么地方的人发什么口音,树也是。树挪死,人挪活。从某种意义上说,树是比人更讲方言的生命。

(注:①拥趸:指演员、运动员或运动队的支持者。②蹇:不顺利。)

1.第一自然段中有两处加点的词,任选一处,具体说明它的作用。(2分)

2.文章第二自然段,除了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外,还运用了的说明方法,指出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2分)

3.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在横线上。(2分)

本文是(A 说明事物 B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其说明顺序是( A时间顺序B空间顺序C 逻辑顺序)

4.文章标题“植物也讲方言”好在哪里?(2分)

1.十分:表程度,准确地说明了铜草花颜色的罕见。

据考证: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语言准确。

评分标准:(2分)任选一题作答。

“十分” 表程度1分;准确地说明了铜草花颜色的罕见1分

“据考证 ” 答出语言的准确1分,使发言的根据增加可靠性1

2.作比较。鲜明地突出了桉树的高大。

评分标准:(2分)说明方法1分,内容1分。

3.B C

评分标准:(2分)一空1分。

4.标题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植物生长需要适合它的环境,易于理解,饶有趣味。

评分标准:(2分)意思对即给分。答出方法、效果1分,答出说明的内容1分。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

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3分)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3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1.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

3.①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微米级的超微结构。或: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覆盖着无数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

②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

4.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

率真孔子

张期鹏

我读孔子,感受到的是他的率真。

在无数个深夜,我坐在桌前捧读《论语》,感觉这个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就坐在我的面前。他的深邃目光,穿越2500多年的沧桑岁月,慈祥地注视着我。不知过了多长时间,他站起身来,慢慢地走向不可知的远方。我的眼前,顿时幻化出一片烂漫的充满书香气息的杏林。

我的思绪在漫长的时间隧道里穿梭,眼前的场景在变换,仿佛又回到了2500多年前的某一天。那一天,孔子把他的弟子子路、曾点、冉有、公西华召集到身边,让他们尽情地抒发自己的人生理想。子路说完,他只是微笑了一下;冉有和公西华说完,他没有表示任何意见,但似乎皱起了眉头。轮到曾点了,他在老师的鼓励下轻声说道:“莫春着,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í),风乎舞雩(yú),咏而归。”就是这一段轻声地描绘,引来了孔子高声地感叹和赞许:“吾与点也!”

“只有曾点的说法符合我的心愿啊!”孔子的感叹和赞许,至今依然深深地撞击着我的心扉。千百年来,有多少人把他打扮成一个不苟言笑、循规蹈矩,而且一开口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闭口就是“仁”、“礼”、“忠恕”、“孝悌”之类的“至圣先师”,殊不知他始终怀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童心童趣。岂止是童心童趣啊,暮春时节,穿着新做的春服,五六个朋友一道,带着六七个孩子,在沂河里畅快地沐浴,在求雨台上迎接浩荡的春风,然后一路唱着悠扬的歌曲回去,难道不是孔子的人生理想吗?

这是一个多么可爱、多么率真的孔子!

孔子作为一个政治家,自然始终怀有强烈的政治热情、政治抱负和政治追求;但作为一个“士”,他更有知识分子思想纯洁和崇高的一面,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他30多岁的时候,因为对鲁国“三桓”的骄横跋扈不满,来到了齐国。他对齐景公讲了一番治国安邦的道理,齐景公好像很乐意接受。但他似乎又太直率了,他敏锐地看到齐国最大的危机是宫廷的奢侈,并且坦

率地指出了这一点,引起了景公的极大不满。他冷冷地对孔子说:“我已经老了,也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了。以您的才能,在我这里实在太委屈了。”对于这样的逐客令,《论语》中没有记载孔子的反应,只是说了一句“孔子行”。但就是这样一句“孔子行”,使我看到了他面对景公的凛然的表情。以孔子的温文尔雅,他不会怒斥一个自己认为不值得怒斥的人,他当时一定是“色勃如也”,一脸严肃地转身离去;“趋近,翼如也”,脚步越走越快,像鸟儿舒展开了自己的翅膀。这就是有着率真个性、独立人格的孔子啊!

我同时隐约地感到,孔子作为一个凡人,内心也有着复杂的情感,思想深处也有着复杂的矛盾,有时甚至会陷入一种痛苦的矛盾斗争之中。特别是在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时候,心里真比黄连还苦。在他快50岁的那一年,眼看着壮志难酬,内心的急切终于表现在了一次差一点成为现实的冒险行动上。那一年,鲁国“三桓”之一季桓子的一个家臣发动叛乱,占据了鲁国的费城,并想以此来对抗鲁国。为了壮大自己的声威,他特意邀请孔子参加自己的反叛行动,这一次孔子真的沉不住气了,竟然想去参加叛军。子路急切地来劝他,他自知理亏,但又为自己无望的前程悲哀,于是理屈词穷地抢白子路:“他们召我去,难道我会白去吗?如果他们是真心用我,我可以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我梦想的东周王朝啊!”

孔子当然没有成行,但即使只是这样一种想法,也引起了后人的激烈论争。在他死后2500多年的时间里,不知有多少人为他的这次冒险行为辩解,他们认为 “圣人”孔子是绝对不会有这样的想法、说出这样的话的。但我却相信这是真的,因为我知道,孔子也是食人间烟火、吃五谷杂粮的,都快50岁了还一事无成,能不着急吗?我在今天可以想象孔子当时那种急切的样子,想象他面红耳赤地训斥子路的情景,不仅没有感到损伤了孔子形象的一分一毫,反而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孔子:太率真、太可爱、太伟大了。

大哉孔子!

1.读完全文,作者是怎样评价孔子的?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论述孔子的“率真”的?请简要概述。

3从第

三、四段孔子与他的弟子们畅谈理想的事例中, 你读出孔子怎样的人生思理想?

4.作者写到孔子到齐国劝说齐景公的事例,阐明了什么观点?

答案

1.孔子是一位率真、可爱、伟大的人。

2.作为政治家的孔子,他具有政治热情、政治抱负、政治追求;作为思想家的孔子,他思想纯洁、崇高,具有独立的人格;作为一个凡人,他率真、可爱、具有常人的情感。

3.希望社会安定和谐,人民乐业,生活幸福。

4.阐明了孔子具有率真的个性,不会为了某种政治利益而牺牲自己的独立人格。

第4篇:加碘盐有必要吃吗阅读题附答案

①有人说,碘盐吃多了会得甲亢,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人经常吃海产品,所以不需要吃碘盐。这是真的吗?吃碘盐真的会导致碘超标吗?②其实,就目前我们的膳食情况来看,不论是沿海居民还是内陆居民,都需要吃碘盐。

③碘是身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在我们脖子上有个腺体叫甲状腺,它需要碘来生成甲状腺素,甲状腺素具有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尤其是脑发育的作用。如果缺碘,将会影响大脑发育,容易引发克丁病和大脖子病。

④碘的饮食来源主要包括食物、加碘食盐及饮用水。含碘丰富的食物主要有海带、紫菜和海鱼等。不过,国际上公认的防治碘缺乏病的主导措施就是食盐加碘。为什么呢?调查显示,无论是在低碘还是高碘地区,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对于碘的摄入量都贡献甚微。因为这些食物虽然含碘量较高,但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而且海盐本身其实也不含碘的。在沿海地区,碘盐仍是当地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的话,碘摄入量就会不足。所以,即便生活在海边,仍然需要食用含碘盐。很多人担心碘吃多了会得甲状腺疾病,这是过于担心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每日碘摄入量在1000微克以下一般是安全的。正常饮食的话,普通人的碘摄入基本不会超过这个量。

⑤很多人认为碘盐是中国特色,其他国家都不这样做,其实,恰恰相反。食盐加碘是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行的预防和控制碘缺乏病的策略。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食盐中的碘添加量为20-40毫克/千克,而我国食盐的碘添加量低于这一标准,目前为20-30毫克/千克。

1.下面对“沿海地区的居民仍有必要吃碘盐”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海盐本身其实并不含碘。

B.海带、紫菜、海鱼等传统观念中的补碘食物,占人类膳食的比例太小。

C.碘盐仍是沿海居民重要的碘来源,不通过食盐补充,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普通人每日碘摄入量应在1000微克以上。

2.对文章第⑤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列数字、打比方 B.作比较、分类别

C.列数字、作比较 D.分类别、打比方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自然段针对某些人的错误认识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第④自然段加点词“主要”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C.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这”指代的是前面提到的“碘摄入量就会不足”。

D.这篇说明文以短小的篇幅、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参考答案:

1.D

2.C

3.C

第5篇:阅读-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

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

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

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3分)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3分)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4分)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4.“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

答案:

.形象地点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阅读的兴趣。(3分,第一要点2分,第二要点1分,意思符合即可)

2.叶面上的灰尘经雨水清洗能变得清洁干净。(3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3.①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纳米、微米级的超微结构。或: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覆盖着无数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②莲叶上的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沾起叶面上的灰尘从上面高速滑落。(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4.使得叶面不沾水滴,保持清洁;能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不易生病。(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第6篇:阅读一路开花的阅读答案

篇一:阅读一路开花的阅读答案 我是你的一道难题(一路开花)

那是上午十点十五分。校园内,一片书声琅琅,而我,却不在其中。

跟你说了一百八十遍,我不喜欢读书,也不是读书的料,可你偏不听,硬要逼着我来。没办法,我只好阳奉阴违,暗渡陈仓。

为了使我彻底摆脱网瘾,你黔驴技穷,竟然狠心克扣我的零花钱。于是,导致我现在虽然逃学在外,却无处可去。

没的说,那糟老头子肯定又给你打了电话。他生来就和我是对冤家,见不得我有半点自由。至于你,我更是想都不用想,就能在脑中刻画出你此刻面目狰狞的表情。

挂完电话,你和平常一样,__________地丢下菜摊子,裹着油腻腻的大花围裙四处找我。网吧一个挨一个搜,马路一条接一条跑。

你绝对想不到,逃学后的我竟会躲在教学楼的围墙背后。最危险的地方才最安全。唉,我都忍不住暗自感谢,土里土气的你给我生了一个那么聪明的脑袋。

知子莫若母,这话,点不假。我真没料到,你竟能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找到我。

可怜,你寻到我的那一刻,我正躲在教学楼背后,靠着书包呼呼大睡。阳光遍地,四处草香,实在惹人心醉。

你杀猪般的咆哮,差点没让我在梦中就心肌梗死。你解下脏兮兮的围裙,拧成绳状,二话不说,便朝我劈头盖脸袭来。

你说你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放学的时候来。为了保命,我在人群里跑啊跑;而你,为了捉到我,就不顾一切地追啊追。追就追吧,你还舍不得搁下你的大花围裙。 你自己想想,一个一百六十多斤重的泼辣妇人,在校园里鬼哭狼嚎张牙舞爪地追着一个不过一百一十斤的消瘦少年又打又骂,成何体统?

好吧,我输了。因为,你又在风声呼呼的足球场上哭了。

我回过身来,看着你,不知所措。你像个孩子一样,坐在外围的跑道上,一面仰天大哭,一面____地诉说你一个妇道人家的不易。

我爸去得早。我知道,你的确不易。可你不易和我努力读书,没多大关系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又没说不养你。

行,你赢了。你唾沫横飞的叙述,再一次使我满怀愧疚。我提着书包,晃晃悠悠地朝你走去,蹲下身来,轻声安慰你。

在你的软硬兼施下,我没办法,只好臣服,答应你重回学堂,好好念书。

可惜,这次实在不走运,学校已经做出了勒令退学的决定。 你哭天抹泪,好话说尽,差点给校长跪下,可他就是不愿收回成命。如果不是先前答应过你,我真想把手里的书包甩在他的脑袋上,而后拉着你,一走了之。

你跟着校长一路走啊走,求啊求。最后,铁石心肠的他还是把你拒之门外。

那夜,我躺在床上想了很多很多。其中,包括将来如何让你幸福。如何让你幸福呢?我真是没个谱儿。走出学校,踏进社会,我又没有一技之长,生存都是难事,更别说养你。

大雨下了整整一夜。

清早,我尚没起床,同桌就跑来砸门了。他气喘吁吁地说你病了,在校医务室里,高烧,四十度。

原来,昨天晚饭过后,你又去校长家门口了。为了让他改变主意,你无畏大雨滂沱,在教师宿舍的楼下站了整整一夜。

那老头,真的被你感动了。他决定撤消勒令退学的处分。

我刚跑进医务室,你就哭了。你拉着我的手说,宝啊,快谢谢校长,谢谢老师,你又可以回来读书了。 你看,你多不争气,又把我给弄哭了。你不知道么?我可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期末考试,作文是以难题为主线,写一篇不少于八百字的文章。结果,我写了你。因为对于你来说.我就是你人生中那一道解不开又放不下的难题。 (选自《宁波晚报》 2011年9月18日,有改动) 16.文章第二段中“阳奉阴违,暗渡陈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请简要慨括。(2分) “我”不喜欢读书,母亲硬要逼着“我”去。“我”离开了家后没去学校上课,却躲在教学楼的围墙背后睡觉。

17.体会下列句子中母亲的心理,把横线上省略的词语补写出来。(2分) (1)挂完电话,你和平常一样,________地丢下菜摊子,裹着油腻腻的大花围裙四处找我。 (2)你像个孩子一样,坐在外围的跑道上,一面仰天大哭,一面________地诉说你一个妇道人家的不易。

示例:(1)急匆匆(2)凄婉(伤心)(与此相近,符合语境即可)18.作者为什么说“对于你来说,我就是你人生中那一道解不开又放不下的难题”?(3分) 母亲一直想让“我”努力读书,但是“我”却对读不上心,没能如她所愿,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她“解不开”的难题;然而不管“我”如何差劲,母亲都没有放弃对“我”的教育,对“我”始终充满期待,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是母亲“放不下”的难题。(表意相近即可)

[1] 篇二:阅读一路开花的阅读答案

一路开花《一张纸上的46个名字》初中小说阅读及答案作者:tc123100 文章来源:会员上传 他是个怪人。

他很少说话,经常迟到,脾气还特别大。我没见他跟谁一起走过路或者吃过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每个学期的学费总要拖很久才能交。

他成绩不好,又不大合群,因此,同学老师都不太喜欢他,尤其是,隔三岔五就在课堂上点名让他交学费。他不说话,把头埋得很低很低,像要塞进课桌里一样。 再后来,他与我同桌。可不到一周,我们就被调开了。 他喜欢把书堆得乱七八糟,有时还会闯进我的地界。我和他不熟,因此,就会板着脸数落他。有一次,我怒了,指着他的脑袋问他:“你怎么这么没有家教呢?你爸爸是怎么教你的?” 因为这句话,他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年少血气方刚,我哪儿忍得住?我们大干了一场之后,彻底成冤家仇人了。

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他会忽然莫名其妙地跳起来打我。

初二上学期,他继续欠缴学费。天天站在讲台上点名,问他具体什么情况,是不是有什么困难。他仍旧不说话,把头埋得很低很低。

那时,他大概十五岁吧,因为没人愿意和他同桌,加上他学习成绩极为糟糕,所以被调到清洁区的角落里一个人坐。

没人理他,他也没有朋友。体育课,他通常都是一个人躲在教室里睡大觉。很快,我们便把他忘却了。

初二票选,是个女生,不但温善勤奋,还弹得一手钢琴,因此人缘超好。

体育课自由活动的时候,她拿着一张绿色的信纸来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她说还有一年就毕业了,想把大家的字迹都留在一起,这样比较有意义,而且,只要签字,就免费请喝一瓶可乐。所有人都高兴坏了,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

最后,46个人拿着46瓶可乐回到教室,有说有笑,更把角落里的他衬显得孤独与落寞。 再后来,他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起初我以为是错觉,后来一问,大家都这么认为。 他不但把整个班里的卫生都承包下来,还天天顶着大太阳去操场上提水给同学喝。最离谱的是秋季运动会,他陪跑、送糖水不算,还把加油两个字喊得比谁都热血沸腾。

没人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干,但他的行为的确像一颗颗晶莹的水珠,在努力汇聚的同时,也已把周围的心灵全然濡湿。

很多人觉得感动,对他伸出援助之手。有人帮他补习,有人给他买早餐,甚至有人提议在新学期秘密募捐,帮他把学费的问题给解决掉。

期末考试过后,他虽然只是中等,但仍旧被选为年度进步最大的优秀学生,上台发言。 那是我第一次见他流泪。他从兜里掏出一张绿色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摊开:“我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妈妈一个人带着我和,很辛苦。那天我来得很早,打算收拾书本然后退学,没想到,竟收到了这封信。真的很谢谢大家对我的帮助,之前我还一直担心你们会看不起我„„没有你们给我凑的学费,我可能已经是苦命的煤炭工„„” 所有人都看清楚了。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 没人说话,也没人转头去看。很久之后,教室里才响起潮水般的掌声。 1. 通读全文,根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故事情节。

他不合群,大家都不喜欢他→ →他发生改变,成为进步最大的学生→ 2. 第六段提到当他听到“我”的数落时,“忽然跳起来踹了我一脚”。认真阅读文章,说说他这一举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 文中的班长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 文章前三段交代“他”的“怪”和“不合群”有什么作用? 5. 认真阅读文章,说说题目“一张纸上的46个名字”的含义。 参考答案

1. 班长找每个人签名,46人都签了名 他上台发言感谢大家,掏出写有46个名字的信纸 2. 他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爸爸很早就去世了,“我”对他的数落揭了他心灵的伤疤,所以他会跳起来打“我”。

3. 班长乐于助人、讲究方式方法,用独特的方法帮助他走出孤独与落寞,成为进步学生;她温善勤奋,不光学习好,而且弹得一手钢琴;她人缘超好,拿着信纸找班里的每个人签名,所有人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签名。

4.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写大家都不喜欢他,以及写他的改变作铺垫。 5. 表面是指那张绿色的信纸上有46种不同的笔迹和46个熟悉的名字,实际上是指大家对他的帮助使他走出了孤独与落寞。

上一篇:归一问题解题技巧下一篇:主题酒店情人节宣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