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德育过程的基本机制主要有:导向机制、对话机制、生活机制、情境机制[1]。一、从导向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导向机制是引导人朝着一个正确轨道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小学道德教育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小学道德教育论文 篇1: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

摘 要: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发展特色,建立了相应的工作形式和方式,并在积极引进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教育方法体系。

关键词:韩国;中小学教育;道德教育

一、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分类

韩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并将道德教育作为塑造國家民族的灵魂。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十分重视课程和课堂教学的全面渗透相结合,基于此,笔者将简要介绍一下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类型,其分类主要内容如下:

(一)道德学科课堂教学

韩国中小学每周安排1—2节道德课,特意设计道德教育时间,以各科教学、特别活动及社会实践共同构成学校道德教育。道德课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起着深化和引导的作用,基于此,韩国将道德课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建国以来,国家始终坚持独立设计课程,并不断完善,并使之成为传授系统道德知识的重要渠道。韩国道德观念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特别注重家庭,注重礼义廉耻,在中小学道德课的教学过程当中,韩国注重传统道德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强调儒家伦理的灌输,因为国家坚持认为系统地灌输儒家伦理能够保持忠孝克俭、勤劳朴素、品德高尚、家庭和睦的社会风尚。

(二)各科课堂教学

除了特设道德课进行学校道德教育之外,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还会通过整个课程来实施。在中小学课程中占第一位的是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及社会课教材,要求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化;第二位是国语课教材,要求间接反映出道德教育的作用;第三位是理科教材和体育、音乐、美术、实科等教材,都要求道德教育生活化。韩国的社会学科包括地理、历史、民主政治等课程,都肩负有相应的道德教育的责任。例如,韩国的历史教材中特别强调韩国悠久的历史、美丽的河山、和谐的自然景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并从中体会到祖国受到凌辱时韩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经历,使学生从中感受到身处神创国度中的荣幸以及为建设和保卫这一国家而骄傲,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①

(三)课外活动(又称特别活动)

韩国中小学还积极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校内组织的团体活动和校外社团组织的活动。

韩国各种与儿童有关的非正式教育组织约有30个,几乎都由各种社会文化基金会设立,只要自愿报名并缴纳报名费就可以成为其中的会员,另外还有一些为困难儿童提供援助的慈善机构的儿童组织。这些组织包括韩国红十字会、韩国青年团、韩国童子军协会、韩国青年基督教学会、韩国青年基督教妇女协会等[1]。这些组织主要是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达到进行学校道德教育的目的。

韩国中小学总计约有100种不同类型的校内外活动,其内容大致可分为十类:有的是树立精神价值观;有的是生活活动;有的是传统文化;有的是爱国主义活动;有的是自我调控训练;有的是领导能力训练及各种技能训练;有的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还有的是社会服务以及参加各种社会仪式等。这些活动对学生的成长都产生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四)社会活动与社会服务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与社会活动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与社会服务。自从1945年独立(1911—1945年:日本殖民地时期)以来就掀起了形式多样的社会活动。例如,1970年倡导了“新生活运动”(又称“新乡村运动”),目的是提倡社会秩序,发扬传统文化,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并要达到三项目标:一是培养忠、孝、勤勉、合作、信义、爱、宽容等美德的新观念;二是建立新公共道德和新秩序的行动秩序;三是整顿生活环境,绿化都市。并特别设计了一面有绿色革命成就的旗帜,授予达到目标者。这极大地将韩国的各行各业都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参与,很有教育意义[2]。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极力推广国语和本土文化运动,把说日本语当成耻辱,不再用汉字(汉字后来再次推行)。这项改革在当时给韩国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为了激励韩国民族精神,发展韩国固有文化,仍然积极忍痛推行。这些活动使得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也对学生心灵造成了重大影响。又如,韩国举办的1986年首尔亚运会和1988年首尔奥运会都很成功地与教育学生结合在一起,极大地激发了韩国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韩国中小学都组织学生积极参加1986年首尔亚运会和1988年首尔奥运会,为社会服务,从中接受道德教育[3]。

二、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

韩国中小学在道德教育实践的过程当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一方面是坚持传统道德教育原有的方法,注重道德课堂知识理论,熟知先贤圣人箴言;另一方面是吸收引进国外的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注重道德教学的活动性,例如,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1927—1987)倡导的道德两难问题讨论法、价值澄清法、社会活动法等,努力改变道德教学过于单调、收效不高等问题。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军人独裁政府(朴正熙总统政权)还加强对国内国民思想的控制,为了其所谓的“民主”进行民间口碑故事宣传造势,在道德课堂上大做文章,不仅加入了大量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延长了课时,使韩国中小学道德教学日趋困难。由此,许多韩国道德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相应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4]。

(一)道德学科教学与各科教学的融合

韩国属于东方文化圈,自建国以来一直注重道德教育,但是,并非模仿西方国家提倡的全面主义,而是实行以设计道德学科为主的韩国式的全面主义,体现了东方民族教育文化传统的特色。一方面重视讲授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和有关的国民知识,不断调整教学大纲;另一方面把道德教育贯穿于中小学的整体工作中,体现于各科教学中,使整个学校都成为熏陶塑造学生的教育机构。

(二)理论学习与活动训练的融合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坚持有系统的道德知识教学,同时注意开展一些相当丰富的活动,例如,以播放电影、幻灯片、录像,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每日举行升降国旗(太极旗)仪式,开周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等。同时,还把活动引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使得不少的教学在活动中加以完成,让学生在活动中扮演不同角色,自然而然地接受相应的教育[5]。

(三)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这是典型的具有东方国家道德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教学强调有系统的道德知识讲授,但是,往往拘泥于现成书本知识。目前,韩国在吸收引进国外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把道德难题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以及活动教学引进课堂,从而在课堂上再现出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道德伦理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充分的思考,加深对道德伦理问题的理解。

(四)家庭、学校与社会的融合

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是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非常成功的经验之一,其具体做法:一是国家注重家庭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倡导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与家庭建立良好的联系,例如,学校成立家长联谊会等;二是扩充广泛的社会教育网、教育监督站以及建立学校和社会机构融为一体的互助合作、共同建设的文明社区;三是在课堂内引入社会现象,并经常参观社会发展现场和大型建设现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与社区服务[6]。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教育不仅负有让学生学会如何生存下来的责任,而且还负有让学生足以学会如何关心他人、关心团体、关心社会、关心人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责任。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并不是禁锢人、束缚人、约束人,而是塑造具有正确的道德形象的基本原则,琢磨如何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整个过程,最终目标是使人得到全面发展。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通过道德教育,人类不断地开发非智力性因素,而道德教育在其中起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不可替代。

通过对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进行详细的研究,可以发现韩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一些优秀成果,这对于加强中国学校中的德育教育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也应该使德育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与时代紧密结合,适应世界经济与世界政治全球化的发展,适应中国式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这不仅对于实施中国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社会建设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对于发扬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道德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事业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韩]洪雄善.韩国新初等教育课程[M].韩国教育研究社,1998.

[2]孙启林.战后韩国教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5.

[3]韩国教育100年史:第2卷[M].韩国首尔:韩国教育开发院,2000.

[4]彭雨,管宁.韩国、美国高校道德教育特色与启示[J].洛阳大学学报,2006(3).

[5]顾明远.亚洲“四小龙”学校德育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6][韩]韩国道德伦理课教育学会.道德伦理教科教育学概论[M].韩国教育科学社,1998.

作者:白庚美

中小学道德教育论文 篇2:

从德育的基本机制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德育过程的基本机制主要有:导向机制、对话机制、生活机制、情境机制[1]。

一、从导向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导向机制是引导人朝着一个正确轨道前进和发展的动力源泉,具有系统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动趋势引导到某一连续的道路,而不是无目的地分散注意力。”[2]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动之以情,以情感人。教育者要摸清受教育者的底子,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找准成长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使学生主动参与道德教育的过程,自主地建构和内化自己的德性。

新加坡是个复合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为了培养国民意识,提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口号。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3]。始终弘扬国家利益第一,时时刻刻强化国家意识是立国之本,《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是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总体目标,政府要求所有的中小学都要以五大共同价值观为大纲,培养身心健全、具有强烈的道德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1992年,新加坡小学开始使用新《好公民》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的重点由“个人”向“世界”同心圆似的扩展,内容自然衔接,层层推进。小学一年级以“个人”为主题;二年级以“家庭”为主题;三年级以“学校”为主题;四年级以“邻居”为主题;五年级以“国家”为主题;六年级以“世界”为主题。新加坡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是根据1999年公布的《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编写的,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有五大主题,主要包括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4]。2007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规划与发展司颁布了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2009年在小学各年级全面推行六个核心价值观即尊重、责任感、正直、关怀、应变能力、和谐[5]。与时代合拍,具有更强的导向性。

中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是对小学五大主题的深化,内容的递进。每个年级包括六个范畴,每一个范畴又分为若干单元,分别阐述课程标准中所列的五大主题。教材和内容全国统一,用英语教学。为了实施切实有效的公民道德教育,中学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注重公民知识、公民技能、公民态度三方面的教育,掌握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在面临道德困境时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由此做出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中学采取四段教学模式,一是学生对名词意义的发现,教师激发学习动机;二是学生思考,形成概念,总结出一些观点和行为准则,教师主要是提供资料;三是学生付诸行动,教师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四是学生进一步探索,教师创造条件使学生探索如何应用知识。

五大共同价值观是引领新加坡人前行的动力和方向,是号召新加坡人民团结爱国的精神旗帜,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也是对中小学学生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和价值追求,统领着中小学道德教育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环境等,目标直指培养爱国、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廉”、“诚”的新加坡人。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学校明确地向学生提出行为要求,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的自觉性。新加坡是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学生经常会遇到各种道德问题需要做出抉择、价值冲突需要权衡,而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偏重道德规范的教条灌输,等到真正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大多数学生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为此,改革传统的教育方法,采取价值澄清法,其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步是面对问题,整理出有各种可能性的选择;第二步是权衡各种选择的利弊;第三步是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第四步是公开选择结果;第五步是按照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价值澄清法的运用是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决策力的过程。在道德两难的处境下如何做出选择,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并做出正确选择,形成符合社会标准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养成道德习惯。

二、从对话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视域中的对话是教育者和学生基于平等、信任之上的交谈、倾听、接纳,相互之间的沟通、理解的过程。沟通主要指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双方信息情感互动、双向交流的实践活动[6],进而达到相互理解。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是以平等主体之间的对话这种方式为基础的民主形式,充分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相互交谈是从整体的利益出发而不是各自的利益,尝试着进入到与“他者”的对话关系之中,最终达成道德共识。道德共识是真理性认知的具体体现,只要在实践中符合所有参与者的利益,不是利益的相互利用,就会获得所有成员的赞同和认可,并且是内在的认同和尊重。德育对话和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对话双方自我完善、自我成长、共同发展、相互促进。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换各自的观点,相互启迪,相互影响,不同的思维交锋自然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实现主体间精神的交往、心灵的融合、德性的共同发展。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公民与道德教育的目标,新加坡中小学普遍开展了“5E辅助活动”,即榜样(example)、阐释(explanation)、规劝(exhortation)、环境(environment)、体验(experience)。榜样就是树立典型,作为学习的楷模;阐释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理解社会规章制度和道德规范的真正含义,从而提高道德认知能力;规劝也是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激励学生实现由德性向德行的转变、理论向实践的转变;环境指的是创设良好的、真实的道德教育环境,以适合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体验也叫体会,亲身参加道德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体验到的东西既感到现实又能体会到真实,并在大脑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5E辅导活动在“阐释”和“规劝”中都采用对话的形式,对话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平等主体之间敞开心扉的有效沟通和交流,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教师的话语“霸权”被消解,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接受教育者的引导和指导,相互尊重、相互启迪。

在采取道德认知发展法进行道德教育,受教育者自主建构德性的过程中,运用对话机制来实现正确的道德选择。道德认知发展法是对科尔伯格提出的德育教学法的改造,让学生讨论道德两难问题,展开多维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相互倾听对方的心声,教师既摸清了学生道德认知的发展阶段,又激发学生从易到难,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循序渐进,提升德性层次。

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方法的核心是让学生从道德知识的被动承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参与者,同龄人之间对话更容易沟通和交流,提高学生在道德困境中的选择和应变能力,达到了增强道德教育实效性的目的。

三、从生活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道德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7]。道德规范来源于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离开生活进行道德教育,只能使受教育者获得书本上的抽象概念,把德育变成了关于德育的知识教育,是一种效率低下的智力训练。因此,道德要回归生活,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才是真实的道德教育,才能富有成效。诺尔特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里,他将学到罪恶感;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里,他将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公平里,他将学会公正。”[8]符合道德本质的教育,是为了过上善的生活,有价值的生活。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并不是说生活就等于德育,德育是对生活的超越和引领,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活实践活动。道德教育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尤其是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通过交往、角色扮演等活动的体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实现生活机制建构德性的路径。

新加坡小学开设的德育课程是由课本、作业、教师手册、活动安排和视听材料等构成,课本多以故事的形式呈现,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通过扮演角色强化教学,通过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在现实生活中开展道德教育。比如,参加文明礼貌活动、升降旗仪式、文体活动、尊老敬老活动、植树活动、清洁活动、文明礼貌月活动、少年之家、旅游、参观公园花园等活动,使课堂的理论讲授学习与现实生活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以实现知行统一。对于中小学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现实生活不外乎是校园生活和校外生活。因此,新加坡中小学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生活进行系统道德教育,除了德育课外,使道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将德育目标贯彻到学校全部课程的教学和各项工作中;另一方面,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是新加坡进行道德教育的又一重要途径,使学生了解社区、走近社区,进而走进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道德价值取向,从小养成服务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意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实施道德教育的格局。

亚里士多德说:“我们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为公正的人;进行节制,才能成为节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现,才能成为勇敢的人。”[9]习惯和品质来自于相应的现实活动,文化传递法这种教学方法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教师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启发、思考、对话,给学生讲授历史遗留下来的优秀文化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使学生主动参与,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四、从情境机制维度审视新加坡中小学道德教育

情境机制的“情境”与环境是有区别的,环境指活动主体置身于其间的物质的、外在的、客体的存在对象,而情境是指活动主体所拥有的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10]。所以说,情境是教育者精心创设的,有自己明确的意图,体现着道德教育的目标,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具有教育意义的德育生成路径。情境机制是以现代认知心理学为其理论依据,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与情境联系密切,教育者要善于发挥情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情境在道德教育中的积极功能。情境可以激发受教育者积极主动参与德育过程,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德育情境主要有体验情境、道德两难情境、体谅情境、后果情境、冲突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实践感受情境等。道德两难情境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后果情境培养受教育者的道德想象力和责任意识;体谅情境和冲突情境培养学生的换位思考和道德移情能力;体验情境、角色扮演情境和实践感受情境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离开了情境机制,就等于离开了生活本身,离开真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势必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新加坡中小学按照“学校即社会、教学即生活”的观点进行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情境,设法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通过对话、讨论或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教师适时教育、顺势引导。比如“设身处地考虑法”的运用,就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创设这样的情境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想办法,关心、体谅他人,扩大了自己的道德视野,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德育架构是新加坡德育途径的显著特点,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得益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地创设情境,对学生的成才成长极其有利。学校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家庭教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作用,要求学校建立家长联谊会,与家长保持联系。同时,政府积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常年开展文明礼貌活动、敬老活动、防止犯罪活动等,加之政府的廉洁形象,在社会上推行与学校德育内容相一致的奖惩标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真实的教育,三管齐下,成效显著。

德育过程的四种基本机制不是僵化的、机械地分割,而是辩证的统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灵活应用、加以取舍,真正为教育教学服务并取得实效。

五、对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针对我国学校德育现实存在的困境,需要重新对其进行审视和思考,大胆借鉴新加坡好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并予以创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和时代发展的道德教育模式。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道德教育的价值追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需要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统领着道德教育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教学环境等,尤其是课程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学到大学要统筹安排、总体设计、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目前,德育目标导向性存在着要求过高的问题,制定的是高不可攀的政治和道德标准,不考虑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结果往往是空谈理论、唱高调,没有一定的说服力,教育者无奈地采取传统的灌输方法。杜威认为,灌输就是将现成的道德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的和道德的洞穴中去”,“无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强迫其接受,反而限制了儿童的智慧和道德的发展”。[11]德育内容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教材内容缺乏系统性和有效整合,同样的内容小学学、中学学、大学还在学,学生对重复教学非常反感。在具体教学中,重道德知识的传授轻道德能力的培养,效率低下,效果不佳。

出现以上弊端,究其实质是由于导向性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没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细化为具体的目标任务,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系统、巧妙地安排教学内容。因此,借鉴新加坡如何将五大共同价值观贯彻落实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如何发挥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以生为本,向生活德育回归

在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合作与相互尊重的环境中进行平等的对话,有利于道德自律的形成。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今,诚信的缺失、“德”“得”不一致导致价值观的扭曲、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和冷漠、官员的腐败等问题无疑对德育的开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学校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德育被挤压,道德教育的内容游离于现实生活之外,局限于知识性的理论说教和抽象空谈;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缺少师生互动;德育评估蜕变成道德知识的重复记忆和背诵默写,很少联系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忽视了学生的道德需要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德育的愉悦,道德教育的质量大大降低。因此,为了真正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任务,就必须由知性德育向生活德育回归。道德是社会生活的规范和准则,引导人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过有道德的生活,道德教育就必须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到课程评价等方面都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价值。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通过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生活体验、师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等自主活动,实现德性的积极内化,这是道德教育的生长点。

3.创设情境,着力培养道德能力

借鉴新加坡的经验,将我国中小学德育教材运用现代科技使枯燥的教材变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首先以教材创设情境吸引学生。学校要把德育渗透到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各个领域,形成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立体格局,进而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道德教育。虽然这些提法已有多年,但只是行动上的口号,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注重隐性课程建设,隐性课程蕴藏在任课教师、课程设置、办学方向和良好的教育环境之中,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突破口,是创设良好道德教育情境的主要窗口和阵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主的角色承担,并在教师的启发下,领悟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行为举止的塑造与发展学生的道德能力结合起来,从重理轻情向知情交融转变,知情交融已成为课程建构的普遍要求,注重道德情感体验,满足学生的道德需要,由道德的外在强制转变成内在的认同自律。

道德教育的目标体现明确的导向性。内容体现层次性,从基本文明习惯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依次向公民道德品质的教育(包括家庭美德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等)、道德理想教育深化。网络、环境、生命道德教育等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涉及甚少,特别是网络德育。网络德育是促进德育课程改革的有效形式,可在网上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如网上对话、答疑、在线讨论、虚拟社区服务、网上家长学校等,活动始终围绕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开展,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延伸,也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德育方法体现实践性,从东西方互鉴融合的角度对学校德育方法重新进行审视和思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在讲故事、对话、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中获得道德知识和践履道德行为,不断培养和提高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1]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 [美]杜威.道德教育原理.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王学风.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教材及其特色.中小学管理,2007(8).

[5] 王天桥,刘红.新加坡中小学《公民与道德教育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启示.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

[6] 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7]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3).

[8] 黄向阳.德育原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9]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0] 肖川.教育情境的特质.中国教育报,2002—02—26.

[11]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 郭振玲)

作者:权麟春

中小学道德教育论文 篇3:

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解析

摘 要:泰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素有“黄袍佛国”的美名。泰国是一个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国家,佛教在塑造泰国公民道德特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其目标、内容、特色三方面对泰国的中小学道德教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其中的有益成分对改善中国道德教育的现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借鉴

素有“黄袍佛国”美称的泰国,其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教育都与宗教有着极其紧密地联系。因而,该国在中小学德育方面的一些突出做法是值得我国进行借鉴的。

一、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

(一)小学德育目标

泰国小学的道德教育课以品性形成科(伦理、宗教、公民义务、音乐、体育)为主,大约占总课时的25%。开设德育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生存技能,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职业意识,包括基本的职业观的培养和职业知识的积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兴趣的培养中发展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中学德育目标

泰国的中学道德教育设置了社会学科与品格学科。初中的社会学科包括公民义务、道德、社会科学等,品格学科包括卫生、体育、保健、艺术教育等。尽管在中学和小学阶段,其道德教育的目的稍有差异,但基本上都涵盖了三大领域,即公民品质、个人品质和社会品质。

二、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20世纪60年代以前,泰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内容以佛教教育为主,包括佛经学习和佛学语言、国家法律以及参加各种传统佛事仪式等。197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道德教育计划,对德育课程做了较大的调整,1986年后又再次修订,道德教育课的教学大纲有了进一步的更新,吸纳了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知识,以利于教学和实践。

三、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特色

(一)基于佛教思想下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道德教育

佛教既是泰国最为传统的宗教之一,同时也是泰国人生活中的奠基石。进入新世纪以来,泰国政府特别注重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引导,在坚持发扬泰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同时,吸纳国外的成功经验,形成具有国际和谐的文化价值观,大力发扬泰国的佛教文化,让世界人民深切地感受到佛教思想所赋予的独特魅力,使其不断地走向光明,走向辉煌。

(二)不断提升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相比其他国家,泰国人民对道德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步入现代社会以后,该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在将东、西方的优秀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中,把传统的道德教育思想保存下来,不断吸收外来的道德因素,形成集学校、社会与家庭为一体的道德教育关系网,推行全国范围内的社区道德教育,让全国人民都能尽情地参与到德育建设活动之中。泰国,无论是高高在上的国王,还是普通百姓,每个人都在努力为道德教育的建设与发展出一份力量,尽一份职责。无论在何时何地遇到困难,都可以向身边的人进行求助,每一个人都会毫不吝啬的向你伸出援助之手,毫无保留的去帮助你,从而让你深刻感受到这浓厚的道德文化气氛。

(三)注重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在泰国的课程大纲中,将卫生保健、体育艺术纳入到品德课之中,其目的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从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灌输学生与人为善的思想理念;进入中小学阶段以后,则开始强调各宗教与民族之间要形成友好往来、共同繁荣的强烈意识,尤其是在集体主义教育方面。泰国的道德教育其宗旨就在于让泰国人民感受到祖国的美好,生活的美满,从中收获幸福的真谛。

四、泰国中小学道德教育对我国德育的启示

在新世纪的新阶段,我国学校的道德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传统教育与现代德育的脱节;道德内容过于空泛、远大,不切实际;德育方法过于单一;道德教育的渠道主要通过学校进行,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相分离。泰国对中小学进行的道德教育在国际上有着独特之处,研究该国的道德教育,并借鉴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在新形势下加强德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有着明显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大力弘扬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是任何一个国家对其公民的最基本要求。因而,也成为了道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泰国强调“国家——佛教——国王”三位一体的教育,把培养国家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公民教育的核心。

(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吸纳世界先进文明成果

泰国开展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对于建设我国现代化的道德教育有着深刻地影响。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大时代下,随之而来的道德问题又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提高是推进社会不断前进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开展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充分地显现出来,从而促进世界文明的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三)高度重视学生的道德教育,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会道德的内涵

在泰国,中小学校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进行道德教育。除了设置道德教育理论课程之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中小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真正地去感受,进一步地发扬良好的传统美德。例如在水灯节、万佛节、国庆节等泰国的传统节日中,都可以将其作为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我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课程普遍采取传统的灌输模式即教师讲授式,但这种方式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弊端。教师授课呆板,无趣,无论学生能否完全接受,都不停地进行灌输,忽视与实际生活地联系。总而言之,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德育思想的实践指导,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与此同时,家庭教育也应该配合在其中。学生家长应该加大重视并且积极引导,让学生真正地感受到道德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将道德原则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在道德教育中提升自身的修养。

(作者单位:辽宁何氏医学院)

作者:张晓东

上一篇:超市主管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研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