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师工资

2022-10-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德国教师工资

高校教师绩效工资设计路径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调研和走访部分高校教师,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绩效工资制度设计了自己的方案,希望可以对部分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的体系设计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高校教师; 绩效工资设计; 路径分析

目前,中国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已初具成效,高校教师实施绩效工资制度是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绩效工资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成果与教学质量优劣的体现,同时也是激励教师立足于现在的岗位为学校多做贡献的重要手段,更是对传统的岗位等级工资制度的调节和必要的补充。

因此,根据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从现实出发设计出完整的教师绩效工资体系,采用严格管理和考核的办法来确定教师绩效工资的等级,从而发放相应的绩效工资,是目前我国高校教师工资制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教师绩效工资设计的基本原则

1.公开、公正,规范高效的原则。要尊重教师,保证绩效评定、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按既定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对不清楚的教师要认真进行政策的解释说明,深入做好思想工作。经过实践的检验,对于尚需完善的地方逐步完善,需要调整的,按规范的程序逐步修改。绩效考核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必须公开,接受全体教职工的监督。

2.广泛参与,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各个高校在教师绩效考核以及分配的整个过程中号召全校教职工参与进来,尊重全体教职员工的意见,接受全体教职员工的监督,这样才能增加教师对该体系的信任度和满意度。

3.保证绩效评定标准科学合理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绩效工资体系的设计要充分的对校情以及各个岗位的工作进行系统的分析,确定各项工作的职责和责任,以此为参考条件,确立相应的绩效评估标准,并选择科学合理的绩效评定方法来评定教师绩效的等级。

4.遵循“多劳多得、重贡献、效益优先”的原则。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发放是以教师工作绩效考核等级或者考核结果为发放依据的,因此应该严格执行优绩优酬,无绩效的教师或者达不到绩效评定标准的教师,不予发放绩效部分工资,从而对教师起到引导和激励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够鼓励教师全身心的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去,引导广大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养和教学能力。

5.可行原则。为了方便绩效的管理,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选择便于执行和操作的评价方法,尽量避免芜杂的评价方法,从而影响绩效评定结果的准确度。

二、教师绩效工资设计的具体形式

我国高校现在执行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总量的70%为基础性部分,主要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等因素,项目和标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人事、财政、教育部门确定,一般按月发放。这样做符合教育教师工作专业性、长期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有利于进一步稳定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基础性部分的发放也应以绩效考核结果为依据,对履行了岗位职责、完成了学校规定的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全额发放基础性绩效工资。

绩效工资总量的30%可作为奖励性绩效工资,由学校按照规范的程序和办法自主分配,主要体现工作量和实际贡献等因素,在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对有突出表现或者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视不同情况发放奖励性绩效工资,合理确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等次,一般按照学期或者学年发放。笔者遵循设计原则,对绩效工资的形式做出详细的设计,具体的设计形式如下。

1.基础性工资(70%)。基础性工资是指教师的基本工资,它是一种稳定性的报酬。按照地方政府或者财政部门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统一标准的工资,一般按月发放给教师。因为相对于奖励性工资或者其他奖金而言,基础性工资是较为稳定的收入,所以它为广大教师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与后面灵活部分的工资收入挂钩。

2.奖励性工资(30%)。该部分笔者把奖励性工资为一个整体,包括教师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奖励的部分。笔者本着可操作性的原则,对高校绩效工资设计出具体实施形式和方案:

第一,基本绩效类。该类绩效奖励以教师工作量的完成为考核依据,要求全体教师遵守职业道德,履行相关职务的职责,完成学校制定和分配的教学工作量(这里要求各个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本学校实际情况的,科学合理的教师工作量),考评合格即可以发放基本绩效工资。

第二,岗位津贴类。按照我国现行高校组织机构人员的设置,该方案采取级别区分的原则。一般情况下书记、校长,副书记、副校长,其他中層干部,一线教师、行政人员、教辅人员根据岗位级别的不同来评定相应的岗位津贴级别。具体津贴数额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甚至是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而有区别。

第三,全勤奖励类。对于出满勤的教师要发放全勤奖(具体金额参考学校具体情况发放),未做到全勤奖的酌情扣减部分考勤奖。

第四,奖励类。该类绩效工资形式是绩效工资执行和发放过程中比较复杂的部分,需要涉及和照顾到的方面很细致。

第五,其他类。该类奖励工资也应依据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执行,笔者拟定出现的如下情况仅作参考:一是个别教师如果超额完成工作量,则给予超课时补贴;另外,教师代课则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二是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加班或者其他工作也应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工作量,给予补贴。

总之,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是教师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本文对高校教师绩效工资进行了粗略设计,力求设计出合理科学的教师绩效工资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各个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出最全面和规范的设计,从而更好的履行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

参考文献:

[1]沈晴.冉福松.高效实施岗位绩效工资制应遵循的原则及要点, 经济师,2009.8

[2]汪雯.国外高校教师薪酬管理的特色与发展趋势.现代管理科学,2008(1)111-113

[3]Ballou,D.Pay for performance in 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2001(20):51-61

[4]张锐.浅谈教师绩效工资的实施与绩效评价标准的构建.知识经济, 2009(12):110-111

作者:薛博 郭世春

第2篇:英国:教师绩效工资新政“回头看”

近日,英国的智库机构“政策交流”(Policy Exchange)发布了其对英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这一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报告,较为客观地概述了政策实施近一年来各方面的反映和效果,并提出建议。

去年,英国教育部发布消息要求各学校开始修订教师薪酬政策,制定出与教师绩效相关的薪酬分配政策,以期通过分配制度改革使学校的薪酬政策更为灵活,从而吸引一些学科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教师岗位,同时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政策推出时,英国教育部发言人曾指出:“对学校来说,新的绩效工资制度对能够招聘和奖励最优秀的教师非常重要。这条建议有助于学校重新审视自己的薪酬政策,落实一些方案,给予最好的教师以更多薪酬。”从英国政府的角度来看,新的绩效工资政策明确了差异化奖励的重要性,它可以让优秀教师根据课堂表现而不是工作年限来获得应有的报酬,因此具有非常积极的一面。

那么,英国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取得了什么效果?“政策交流”机构的报告表明,在绩效工资实施之前,教师薪酬主要随教龄增长而增长,只有校长等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才与绩效相关,新政策则将全体教职工的薪酬增长部分与年度考核情况关联,由校长根据考核情况决定每位教师工资增幅。

报告显示,新的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改革以来,英国从业教师的最低收入年均21804英镑,伦敦地区略高,为27270英镑。资深教师的年均收入达到了57520英镑,伦敦地区为64677英镑,校长的收入则根据地区及学校规模的不同从42803英镑至113303英镑不等。那些在教育教学工作上表现优异且长期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年收入可以达到70000英镑。

因此,绩效工资政策的调整与改革真正体现了教师工资、奖金与其在课堂上的教学表现挂钩,而不是以工作年限的长短来评定工资的高低。同时,报告也显示,除个别教师工会表示对新的绩效工资政策持反对态度外,近89%的受访教师认可这一由校长根据教学表现具体制定与实施工资标准的公平性。

现阶段,同其他国家相比,在英国教师岗位与申请人数的比例为1∶2,而在芬兰和新加坡这一比例分别为1∶10和1∶6。因此,英国教师岗位的吸引力还有待增强。而绩效工资改革将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加入教师队伍,同时也可以营造一个良性的提升在职教师职业能力的社会文化氛围。

报告还提出,要想让绩效工资改革进行到底,须在整体制度设计与公平性上多下功夫。

首先,要对课堂教学表现的绩效采取多元化评价手段,以体现全方位、多角度,而不应该仅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手段。

其次,合理设计并适度延长绩效考核的时间跨度,以便教师可以调整其在旧的分配制度下的工作方式,从而适应新的评价模式。

再其次,要拓宽绩效工资的来源和渠道,鼓励更多教育类基金的参与,从而保证学校优秀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最后,学校管理者还要注意正确使用绩效工资分配模式,应该利用这一制度积极奖励优秀教师,切忌利用这一制度人为降低部分教师的收入。

(据《中国教育报》)

(责任编辑 王甜甜)

第3篇:我国教师工资发展水平状况分析

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对教育日渐重视,陆续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以下简称《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政府加大了教育投入,以保障中小学教师的福利待遇,我国中小学教师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平均工资不断提高

教师工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着教师生活水平的高低,而且还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声望、职业吸引力和教师从事该职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20世纪90年代,我国部分地区曾出现过拖欠教师工资的情况,中央政府从完善教师工资保障制度入手,实行教师工资县级统筹,并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从根本上解决了拖欠教师工资的问题,确保了教师基本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在此基础上,国家规定的教师工资实现了较快增长。1998年,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人均年收入为7377元,2003年,教师的年平均工资收入翻了一番,为13319元。到了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28074元,年递增率约10%。具体到小学和中学教师,1998年,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为6522元,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为7348元,2003年,小学、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分别为12223元、14415元,2008年全国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为26620元,中学教师平均工资为29349元,十年时间教师平均工资翻了两番。①增长速度不仅超过了同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而且超过了某些行业工资收入的增长速度。到2008年,如果仅仅从工资单上看,在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位次已从各行业的末位上升到前几位;就全国而论,中小学教师在各行业中的位次亦有所上升。这样的增长速度不仅大大超过发达国家,而且超过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二、行业平均工资增幅较高

《教师法》的出台从法律上保障了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我国教师的工资水平提高很快,行业平均工资增幅也较高。

《教师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这一目标在部分城市已经得到实现,如2008年,北京率先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北京市投入2.8亿元用来解决教师和公务员工资水平的差距。从2009年起,广东省启动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工作,即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县域内农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与城镇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大体相当。[1]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我国教师平均工资尽管增幅很高,但从整体上看,中小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还是偏低的,位居1993年《中国统计年鉴》行业划分16大行业的第14位,仅比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职工年平均工资高1249元、612元。2008年有所提升,仍旧位居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行业划分19大行业的第11位左右,处于中等水平中末位,没有达到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的教师工资应处于社会的中等偏上水平的指标。②

部分地区教师津贴补贴尚未完全得到落实。抽样调查显示,近50%的农村教师和县镇教师反映没有按时或足额领到津贴补贴。2006年全国普通小学、普通中学(包括初中与高中)教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为17729元和20979元,分别比国家机关职工年均工资收入低5198元和1948元。“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的法律规定尚未真正得到落实。[2]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除个别地区(如北京、广东等),2007年全国公务员年平均工资为28171元,中小学教师为24254元,二者相差3917元;2008年国家公务员年平均工资为33869元,中小学教师的年平均工资为27950元,二者相差5919元,教师工资收入与公务员收入呈拉大趋势。

三、区域间工资差异较大

1.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逐步加大,以及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各地对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教师收入水平的差距迅速拉大。这种拉大主要不是源于国拨工资部分(全国仍有大致统一的标准),而是归于其他收入来源。中小学教师收入不平衡的扩大主要反映在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与农村、内地与边远落后地区。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障教师的合法权利,中西部地区教师工资收入稳步增长,但与东部相比差距仍然较大。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每月各种收入总额高者可达千元上下,而在内地的农村和边远落后地区一般每人每月只有200元左右,二者相差4至5倍。2008年这种形势依然存在,东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高于中西部,其中东部地区中小教师工资年均分别为35808元、31183元,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年均分别为23804元、21557元,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工资年均分别为24466元、22943元。

在大多数国家,中小学教师属公务员之列。因此,国内各地区和城乡之间的工资收入没有大的差别。相反,为了鼓励教师到农村和边远地区任教,不少国家还提高了这类地区教师的薪金和其他福利待遇。因此,我国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地区间、城乡间的巨大差别在其他国家是不多见的。

2.平均工资与人均GDP的比率西部高于东中部地区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丁伯根认为,公平的收入分配应是每个人得到的收入与预期对国民生产总值所作的贡献相等。我国学者通过教师平均薪金与人均GDP比较研究,得出结论:在发达国家教师平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值在1.8∶1~2∶1之间较为合理;而在发展中国家,教师平均收入与人均GDP之比值应当高些,大概在2.5∶1~3.5∶1之间比较合理,处于这一域值的韩国和马来西亚等国家的教师队伍比较稳定、素质较高。[3]根据笔者收集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2008年我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与人均GDP之比为1.23∶1,比发达国家低。31个地区的人均GDP排名前五位的为上海、北京、天津、浙江和江苏。教师平均工资与本省域人均GDP的比值在0.65~1.29之间。西藏、贵州、云南、青海、甘肃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教师平均工资与人均GDP比率较高,分别为3.58∶1、2.5∶1、1.59∶1等,如贵州省其人均GDP为7890元,但是教师的工资收入年均22470元。而北京、天津、辽宁、山东、福建、江苏、广东等发达地区的教师平均工资与人均GDP比率较低,如天津市其人均GDP为54030元,但是教师的工资收入年均35400元,教师平均工资与人均GDP比率最低,居最后一位,北京位居倒数第二位。就相对收入而言,我国经济最富裕地区的教师收入较低,经济最落后地区的教师收入相对较高。(见图1)③

四、城乡差距依然较大

教师工资收入水平城乡差距依然较大。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指出,全国农村小学、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分别仅相当于城市教职工的68.8%和69.2%。其中广东省小学、初中农村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仅为城市教职工的48.2%和55.2%。2006年与2005年相比,分别有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农村小学、初中城乡教职工工资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不利于农村教师队伍稳定。另外对7个省区进行的实地调研发现,城市教师工资收入的校际差距也较大。(见图2)

我国部分地区教师收入水平偏低。2006年,全国有273个县(占区县总数的8.5%)的小学教职工和210个县(占6.5%)的初中教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低于1.2万元,人均月工资收入不足1000元。其中河南、陕西、山东尤为突出,小学教职工人均月工资收入低于1000元的县占本省县数的比例分别为34.1%、21.2%和18.2%;初中分别为25%、20.7%和18%。[4]

城市教师平均工资普遍高于农村。2008年统计数据表明,中国农村教师平均工资普遍低于城市教师,年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中学教师是年均收入最低的农村中学教师的16倍。同一省域内,城市中学教师年均收入与农村中学教师年均收入相差悬殊,差值一般在1至3万元;城市小学教师年均收入与农村小学教师年均收入差异显著,差值一般在1至5万元左右。根据统计数据计算,全国城市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只有陕西和河南低于全国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其他29个省市自治区中学教师工资年均在31080元以上,上海中学教师工资年均排名第一,是第二位的浙江省教师工资的2倍。全国城市小学教师工资中有13个省市自治区高于全国小学教师平均工资,18个省市自治区均低于这个水平。其中上海最高,西藏居第二位,河南排名最后,教师年均仅为18272元。[5]

从全国来看,除浙江、北京、上海外,其他地区农村中学教师平均工资均低于全国教师平均工资。即使同是农村中学教师,浙江农村中学教师的工资年均39790元,而内蒙仅为9420元,两者相差30370元。小学教师年均收入仅有上海、北京、浙江、西藏、天津、江苏高于全国教师工资水平。其中上海最高为50394元,河南最低为15277元。

五、对策与建议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提高幅度很大,这有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发展,增加了教师职业的吸引力。但是,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很严峻,今后我们仍然需要努力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建议从教师自身与外在条件进行建设和提高。

1.教师地位待遇的提高需要教师专业化作保障

尽管《教师法》中第三条规定了“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从法律上确认了教师职业具有特殊性,肯定了教师职业具有专业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教师的专业化并不是单靠法律的约束能长久发展的。专业化的发展需要教师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和专业技能的不可替代性。使教师成为像医生、律师、建筑师一样有个人专长的、受人尊敬和爱戴的专业工作者,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才能真正得以提高。

2.灵活创新人才招聘政策,确保教育均衡发展

根据统计数据分析,尽管西藏、新疆以及西部少数地区的教师与其他城市相比,平均工资并不低,但是由于这些地区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济相对不发达,也很难留住人才。所以,建议可以采取像西藏那样的教育政策,即教师只要在这些地区任教满若干年后,就可以退休。这样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又有益于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3.加强教师交流,取消城乡二元化体制

从数据可以看出,农村教师工资比城市教师低很多,农村教师流失非常严重,造成城市与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如果取消城乡教师工资二元化体制,实行统一工资制,并且在政策上向农村教师倾斜,比如住房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等,城乡教师工资待遇会逐步缩小。

注释:

①③文中涉及的原始数据分别来源于1999、2004、200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

②1993-200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行业划分为16类,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地质勘查业和水利管理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服务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其他;2004—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行业划分为19类,分别为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参考文献:

[1]任国平.2008,教师的职业担当与幸福[J].人民教育,2009,(1).

[2]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2010-07-03].

[3]曲恒昌.关于我国中小教师工资收入的几个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5,(3).

[4][5]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348.

(作者单位: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刘福才王永红)

作者:燕学敏

第4篇:德国人收入大起底:哪个行业赚钱多?平均工资多少钱?

随着”留德华“数量的激增,选择毕业后在德国发展的童鞋也越来越多。那么,德国人均工资有多少?哪个行业收入高?发展情况如何?想必这些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笔者在调查了德国媒体公布的最近数据后,整理出以下内容,希望对想了解德国薪资的朋友,能起到一些帮助。 在了解德国人均收入前,我们先搞清楚两个德语概念:Durchschnittsgehalt 和Durchschnittseinkommen。这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词,Durchschnittsgehalt 指的是平均毛收入,通俗来讲我们可以理解为税前工资。而Durchschnittseinkommen则是指平均净收入,即扣除各种税费后的纯收入。

在德国,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相当的大,据德国金融和保险业门户网站Cecu.de报道,四万欧的年薪对德国的一些职业而言,如理发师、厨师、清洁工等,只能是幻想。一些联邦州的女性理发师,平均月薪仅有900欧(为什么留德华都舍不得剪头呢 )。从时薪上来看,图片数据所示,德国东部与西部的时薪分别为21.63欧与16.05欧(所以说,选工作地点还是很重要的哦)。

上图右下角的数据显示,不同的教育背景,收入的发展情况也会存在不同,如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相比,虽然起薪较高,但是在大约第九年后,收入会基本持平,而大学毕业生的薪资水平增长后劲明显高于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调查显示,在德国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收入比没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平均要高出35%。而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其收入比研究生高约16%。

数据上显示,1995年至2013年,人均月薪在不断上涨。但是一些专家指出,尽管税前薪资不断提升,德国人到手的纯收入并没有相应的上涨。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调查显示,2011年德国每户家庭月纯收入为2988欧,截止到2014年,每户家庭的纯收入上涨到3069欧(算下来每年的涨幅不超过1% )。

其中一个原因是什么呢?大家看下表:来源: Jens Berger, 2010至2012年数据 (点击看大图) 我们从上表可以看到税率的变化走势,年薪8000欧以下不缴个税(一个月650欧基本在德国),如果年薪超过25万欧元,税率为45%,从52882-25万的区间,税率是42%。即使是在平均线4万欧元的水平,其税率也在37%左右。Die Top-Verdiener nach Berufsgruppen德国收入最高的十个职业在德国哪些职业的收入最高呢?很多人都会问到这个问题。根据调查显示,医生这个职业在德国的收入最高,人均年薪为63500欧。其次是IT从业者,年薪56332欧,再者为律师,56315欧,工程师以55908欧紧随其后。此外,同一职业的人群在不同规模的公司,收入也会有所不同。如下图所示:Berufüber 1000501 bis 10001 bis500rzte 77.95166.81458.367Recht 65.04161.65153.231IT 59.07957.18055.338Ingenieure 59.06356.64554.826Finanzen 58.41554.23753.333Vertrieb 56.50253.64350.731Forschung54.92553.70150.692Marketing/Kommunnikation54.91949.88947.521Personal54.23553.50450.218Einkauf52.96549.12748.049Design/Architektur48.82643.41737.808ffentlicher Dienst46.13244.75043.623Bildung39.50539.73136.521Pflege37.43836.67831.507

第5篇:德国教师的教师

德国教师的教师──第斯多惠

第斯多惠(Friedrich Adolf Wilhelm Diesterweg,1790—1866)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生于法官家庭。获哲学博士学位。1813~1818年任模范学校教师。在这里,他结识了裴斯泰洛齐的信徒,对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有了进一步了解。1820年,出任德国著名的梅尔斯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授课教师。第斯多惠在这里工作了12年,成绩显赫,学校备受赞誉。1832年改任柏林师范学校校长,并兼任附属实验学校的教学工作,推广裴斯泰洛齐的教学思想。1847年,他被反动政府免去校长职务。1850年被迫退休。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国民教育和师范教育工作。此外,他还参加了大量的社会活动。1827年,他亲自创办《莱因教育杂志》,撰写教育论文四百多篇,宣传民主主义教育思想。1835年,他的主要著作《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的出版,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教学理论指导。该书中译本已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851年,他开始出版《教育年鉴》。此外,他还编写了二十多种各类教科书和教学指导用书,并被德国学校广泛采用。

第斯多惠一生都在为德国的国民教育而奋斗。他积极参加进步活动,反对封建等级教育。1848年,他就任“全德教师联盟”主席,领导教师向封建教育、宗教教育展开斗争。1858年当选为普鲁士众议院议员,在议会中继续声讨反动政府。第斯多惠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反动政府和教会的攻击。他被免去了校长职务,遭到各种刁难。但是,他的进步活动得到了德国进步教师和各界人士的广泛支持。1865年第斯多惠75岁寿辰时,人们为他隆重庆贺,并向他赠送了银制桂冠,以感谢他为德国国民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第斯多惠也因此被称为“德国教师的教师”。

一、论教育

第斯多惠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即发展人的天赋能力。他说:“德国的教育学首先要求人的教育,然后才是公民的和民族成员的教育;首先是人,然后才是德国公民和职业上的同行,而不是反之。”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375页。受裴斯泰洛齐的影响,第斯多惠也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天赋能力,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发展各种能力。

第斯多惠的完人教育是遵循三项教育原则进行的。 第一,自动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生来具有各种能力如观察、感觉、思维、语言等。人的天性中潜藏着渴求发展的特性,即自动性,它是个人发展和教育活动的主观条件。但是,自动性没有明确的方向,内容空洞,人可以自动地趋向于善,也可以自动地趋向于恶。教育的目的是使自动性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人的自动性得到充分体现。真善美的生活便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要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必须将自动性和真善美结合起来。

第二,自然适应性原则。所谓自然,即指人的天性。适应自然,就是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教学要合乎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他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两个时期中,主动性和感受性是儿童最一般的智力表现形式。14岁以前,儿童的主动性表现为身体上喜欢活动,精神上喜欢自由幻想,因此,要通过体操锻炼儿童的身体,借助故事、童话等发展儿童的想像。儿童的感受性在幼年占优势,以后逐渐转向主动性。幼年儿童的感受性表现为求知欲较强,渴求感性知识,教师应发展儿童的感觉,多让儿童观察事物。14岁以后,儿童过渡到悟性阶段,身心发生了显著变化,产生了理想,记忆、思维、信念、意志等逐渐成熟,教师应以感性知识为基础,发展儿童的悟性。适应自然也包括适应儿童的个性特点,促使其独特地发展。

第三,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教育要注意现代社会文化,反映时代和社会的要求,体现民族文化的特性。第斯多惠指出,对自然和文化的适应必须协调一致,当两者发生冲突时,文化适应性原则应服从自然适应性原则。二者越一致,生活就越美好。

二、论教学

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还是发展能力,这是当时欧洲教育界争论的一个焦点。有人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即“实质的目的”;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即“形式的目的”。第斯多惠认为这两种见解都有片面性。在他看来,教学应当达到上述两种目的,而这两种目的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发展着自己的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又促进着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中不能将这两者割裂开来。但是,在这两个目的中,形式的目的更为重要,特别是在小学教育阶段,因为小学时期能力的培养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待儿童长大以后,则要增加知识的教学,学生的能力愈成熟,就愈要让他学习困难的教材,在学习教材和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便得到了发展。总之,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任何时候都不能追求单一的目的。

关于教学原则,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作了详细的论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直观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人类心智的发展是从感性知识过渡到理性知识的。教学必须适应人类的这一自然发展顺序,从感觉开始,首先形成对外界事物的表象。第斯多惠反对当时学校中所实施的空洞无用、脱离实际的教学,要求任何教学都必须从直观出发,认为直观性原则是“革新课堂教学的主要的原则”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袁一安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18页。。当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直观教具时,应让学生通过回忆、比较、类推等方法形成直观表象。

循序渐进性原则第斯多惠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是渐进有序、持续前进的。教学不应只考虑教材的连续性,首先必须了解儿童智力发展状况,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从儿童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胜任目前的学习,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又使智力和主动性得到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是持续性的。第斯多惠一再强调,教师千万不要把自己刚刚学会的一切东西都教给学生,也不要教学生学习还不能领会的东西;教师应当教给学生最本质的、最主要的东西,不教或少教一些目前不适用的、以后也不需要的知识。

坚实性原则所谓坚实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学要保证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和巩固性原则相同,坚实性也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进行教学,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第斯多惠反对学习不求甚解,粗枝大叶;同时,他也反对向学生全面灌输,认为这样做不仅不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反而会加重他们的记忆负担,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为了使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习,教学必须具有连贯性,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必须使学生学习最必需的、最本质的东西;必须经常复习已学过的东西,使之保持在记忆之中,并能在需要时灵活地加以运用。

依据上述教学原则,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选择正确的方法。第斯多惠指出,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两个因素,即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学科性质。也就是说,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科特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第斯多惠把教学方法分为两种:学术的方法和基本的方法。学术的教学方法是教师一言堂,从最基本的原理开始,循序讲授学科内容。基本的教学方法则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知识,因此,这种方法也称为发展性的教学方法或启发式教学。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方法,认为它不符合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机械呆板,学生的学习缺乏活力,不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在他看来,启发式的教学法才是教师应当选择的唯一正确方法。它使学生在对话式的教学中掌握知识,在发现中培养能力。“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129页。各级教师都应采用这种方法。

三、论教师

第斯多惠一生主要从事师范教育工作,长期担任师范学校校长并亲自授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德国教师培养指南》一书中,他对教师的任务、条件等提出了许多要求。

关于教师的任务,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迫切任务在于通过培养人来促进人类的发展,引导他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人们追求真善美,发展人们的素质和能力。要完成教育人这一神圣使命,教师必须在各方面完善和提高自己。根据自己多年的教育工作经验,第斯多惠对教师提出了如下几个要求。

1.教师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第斯多惠认为,教师不仅要教育别人,而且要教育自己,自我教育的意义更加重大。一个人不教育好自己,就不可能去教育别人;学生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取决于教师所受的教育和教养程度。学校是儿童受教育的场所,也是教师接受教育的地方;教师要通过一切环境和活动来教育自己。自我教育是教师的终身任务。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优秀品质,精通所教的学科,熟悉相关的学科,加强文化修养,同时,教师也应懂得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教师必须精力充沛,意志坚定。第斯多惠认为,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教师生气勃勃,学生就会群情激昂。教学要生动,要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做到生动活泼。教学的艺术在于鼓舞士气,唤起学生的激情。“只有性格坚强、果断的人才会知情达理,懂得要什么,为什么要,用什么方法来锻炼意志,只有这种性格的人才会培养出性格坚强和果断的人来。”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第180页。

3.教师必须使自己的教学引人入胜。第斯多惠认为,教学如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育也就因此而中止。教师只有激发学生高尚、纯洁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趋向真善美,刻苦学习高深的学科。教学要引人入胜,教师首先要生动活泼,要注意讲课的形式和风格,教学方法要变化多样;教师要精神饱满,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教师要热爱所教的学科,并用这种爱感染学生。

4.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斯多惠反对学术式的教学方法,不赞成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他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注意学生的发音、语调和叙述,尽可能多地给儿童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学会用清晰、严密的语言叙述所学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第斯多惠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他从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猛烈抨击封建的和宗教的德国教育,力倡全民的国民教育。这一思想反映了19世纪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第斯多惠的思想受裴斯泰洛齐影响较深。和裴斯泰洛齐一样,他也认为教育应当遵循自然,发展儿童的天赋能力。但是,第斯多惠更进一步提出了教育要适应文化,把教育与社会联系在一起。他主张教学不仅应当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发展能力,并且辩证地论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这种观点是教学目的论上的一大革命。他吸取前人的思想,更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概念;他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教师培养原则和方法,为德国教师提供了指南。第斯多惠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近代教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6篇: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

山西大学

名 著 导 读 作业

作业题目: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学 院:教育科学学院 专 业:教育学 学 号:2012143013 学生姓名:刘康洁

德国教师教育改革对中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启示

从计算机到互联网,人类开启了网络时代的新纪元,新纪元的开启就预示着人才将会是未来社会的主要竞争力,所以教育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全面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人才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中,教师教育改革成为其重要的一环,对扎实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意义重大,然而在我国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发展中还有很多缺点与不足,在吸取自身经验与教训的同时,我们应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那笔者以德国为例简述德国的教师教育。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师教育的国家。在其教师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职前培养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后教育三阶段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作为一个系统过程,德国教师教育注重对教师培养过程中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控制。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德国教师教育过程中的入口阶段、大学的职前培养阶段、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出口阶段和职业后教育阶段的特点,针对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现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德国教师教育的特点

1.入口阶段,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

德国在教师教育的招生方面向来给予学生相当的自由。它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招生考试,但是对要接受教师教育的学生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实行的是有一定标准和要求限制下的开放式招生。它要求学生必须具有13年一贯制完全中学毕业证书才可以申请进入自己所选择的大学机构,学习自己喜爱的学科,接受大学教育,之后才有资格接受教师教育。完全中学是代表德国中学教育最高水平的学校,它对学生的培养就是为学生今后接受高等教育作准备的。这样就保证在入口阶段控制住生源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的教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这种开放式的招生能够将有意愿成为教师的学生纳入到教师队伍中来,大家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这个职业的,从而保证教师队伍充满了活力和热情,因此,他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保持很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可见,德国教师质量是以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形式为前提条件的。

2.职前培养阶段,注重学术能力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协调发展

职前培养阶段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在大学里进行学术性的教育。该阶段旨在培养学生将来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学术基础知识。在这期间,学生必须学习两门执教学科和相关的学科教学论,同时必须学习包括教育科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其中教育科学要占总课时的25%。在大学里接受学术教育的学习时间依据其培养的学生未来所任职学校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毕业后任职于基础学校、主体中学和实科中学的学生学习时间为三年;毕业后任职于完全中学和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时间为四年。在注重学术教育的同时,德国文化教育部于2004年12月16日颁发了《教师教育新标准的决议》,强调职前培养阶段进行职业能力的教育。新标准认为,教师的职业能力应该在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就打下良好的基础,提出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在入职以后(第一年)自身慢慢形成的,强调获得职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是教育学科。可见,在职前培养阶段,不仅注重培养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同时也突出培养学生运用专门学科和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能力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协调发展。

3.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对见习教师实行严格评价

在德国,人们认为教师是一种专业性的职业,不经过长期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不可能胜任其工作。因此在职业准备教育阶段实施教育的时限相对来说比较长,最长要两年,短的也要16个月,一般情况下是18个月。可见德国对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但同时也没有放松对理论学习的要求,职业准备教育阶段主要是在“见习教师研习班”和“实习学校”开展,它是德国教师培养的第二阶段,该阶段旨在养成作为教师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在这期间,学生不仅要在实习学校进行教学见习,同时还得在研修班里进行理论学习。学生通常上午在实习学校里进行见习,四周以后才可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试教,然后下午参加研习班的理论学习。在研习班里,上课都采用研讨的方式进行,见习教师通常就某一个专题展开讨论并口头发言。这些专题通常都是实际教学中会碰到的问题,这样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用理论来反思实践。实习学校通常会对见习教师就其与教师职业有关法律的了解方面、教学技能方面、科学的教学方法方面以及处理特殊问题的能力方面进行评价,这份评价对见习教师最终能否成为教师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出口阶段,通过国家考试制度选拔教师

教师资格证书是教师行业的资质证明,是教师职业的准入证。在德国,要想获得这张准入证必须经过两次严格的国家考试,在教师培养的出口阶段,国家实行了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这两次考试分别在大学职前培养阶段和职业准备教育阶段进行。第一次考试内容包括论文、笔试与口试,论文以任教学科为范围,口试由两位教授和一名学校教师组成评委;第二次考试内容包括两篇分属两个任教专门学科教学的论文、两个专门科目的试教及口试。见习教师只有在顺利通过了第一次考试才能够参加第二次考试,并且只有两次考试都通过,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被聘为正式教师,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在这之后,就可以作为准教师进入人才市场进行应聘了。这个过程漫长而又艰辛,尤其是两次国家考试对于想成为教师的人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5.职业后教育阶段,追求实效,形式多样,具有激励性

在终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职业后教育备受人们广泛关注。在德国,教师的职业后教育也独具特色。首先,在职业后教育阶段开展的教师继续教育非常注重追求实效性。这表现在教师培训内容是根据教师的“客观的进修需要”和“主观的进修需要”来最后决定的,培训内容不强调系统性,而强调实际的应用性和教育教学中的可操作性。其次,继续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这种形式按其级别排下来依次是中央一级的、地区性教师进修、校内的在职教育,以及在大学进行的继续教育。最后,职业后教育阶段实施的教育对教师来说具有很强的激励性。教师继续教育有充裕的经费保障:进修院校尽管都不大,但办学设备现代化的程度却很高;学员的食宿、交通全部免费,他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也很好。教师总体上对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较高。

二、对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教师教育正在经历着由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师教育体系向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过渡,我们正在不断地探讨教师培养的新模式,建构有效的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通过对德国教师教育各个培养阶段特点的分析,我们能够得到一些启示。

1.在教师教育的入口阶段,实行初次招生和再次招生相结合的招生制度

随着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推进,非师范类院校将积极地参与到教师教育中来,我们也将逐步实现开放式的教师教育发展模式。鉴于德国在招生时实行严格标准下的开放式招生模式,从而保证了生源的高质量,把好了教师入口质量关,我们应该力求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教师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在招生时,应该逐渐淡化师范类专业和非师范类专业的概念,让所有的学生都必须接受正规的大学教育,学生在接受完大学教育之后,若有志成为教师,可以进行自由选择,教师培训机构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招生。事实上,学生通常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自己,对自己是否具备从事某种职业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我们在再次招生时就要考虑到这一点,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因子分析来遴选生源。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我们在生源选择上不能仅仅凭学生的兴趣,应该帮助学生进行是否具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基本因素分析,从而在源头上确保教师的素质。

2.在教师培养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加大学生的实习比重

德国在教师培养的三个阶段中都非常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视在实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同时也不放松理论学习。我们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这种培养不仅仅需要理论上的构建,更要让学生深入到中小学中去,要大大延长学生的实习时间,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习安排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实践中反思理论。同时,在职业后教育中,随着我国教师学历达标情况的好转,我们要改变职业后教育等同于“学历补偿教育”的观念,一方面满足教师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客观实际需要,更多地将这种继续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3.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建立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

德国的教师资格认证过程是非常严格的,教师要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必须参加国家组织的两次考试。考试的内容也非常丰富,既要写论文,又要口试,还要试教,是一种多方位考核。随着我国教师教育的发展,我们已经由过去对教师的数量要求转为对教师的质量要求,在教师资格认证方面应该实行更加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以保证教师质量的提高。对于所有想成为教师的学生,不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都可以参加国家组织的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内容也要有所改革,如拓宽考试内容,加强实践环节等。

在借鉴德国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时,我们也应注意里立足自己的特点与情况,适时做出调整,走出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路线。

第7篇:从德国电影《浪潮》中感悟正确的教师观

影片中的主人公文老师,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他即使成功的也是失败的。他的“独裁专制”课程一新颖的形式赢得学生的欢迎,听课的人数增加,更有学生愿意转入他的课程,这一点上,可以说他的课程是一门艺术。但随着情节的推入,学生们的行为逐渐背离了他所想象的那样,他们渐渐形成一个帮派,并排斥异类、破坏公务、打架斗殴…以至于最后有学生无法自拔而持枪自尽。这个时候,文老师的授课艺术也随着那声枪响终结,他亲手建立的“罗马”却把他送进了深渊。影片最终以文老师恐惧的眼神作为结局。 文老师这一悲剧形象让我对教师这一角色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

首先从他身上,让我看到一个教师的魅力。他原本应该上“无政府”课程,结果阴差阳错地上了不擅长的“独裁专制”这么课程,最初的上课并不顺利,但在短时间内他调整了上课方式,换座位,让学生自主发言,讨论、端正坐姿、起立回答等等,让学生对这一课程有了最初的兴趣,接着他继续激发学生们内在的兴趣,这里有一个最精彩的情节,就是全体学生起立集体跺脚,学生们十分享受这一行为,尤其是当文老师告诉他们楼下正式“无政府”班的教室时,学生们的跺脚兴致更是达到了几点,因为他们在跺脚的过程中压抑的心情得到了释放,然而这一释放的前提就是老师的允许。这以后,更多的学生加入了这个课堂,因为他们从这些行为中发现了乐趣。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情节,值得思考与学习。这是一种将学生摆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成为主人,自主讨论思考,促使他们主动求知,而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调整的角色,他们要做的是将学生的兴趣转化为动力,并将他们引入正确的方向,促使他们获取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兴趣。就单从这一方面来说,文老师拥有和学生打成一片,吸引学生注意力,鼓动学习热情的能力。这一方面,他是成功的。但是对于这一点,是值得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学习和培养的。如何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作为教师需要拥有的能力,而这又往往是我们所欠缺的。

然而,文老师的失败也值得我们反思。他的错误的本质,我认为不在于课堂的形式,而在于他忽略了内在精神的控制和责任意识。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是学生的范例,教师的言行往往影响学生的作为,所以,教师的言行必须赋有责任感。影片中的文老师沉浸在自己教学成果的时候,忽略了他的行为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反应。当学生们结成帮派,排斥异己、破坏公务等行为发生的时候,文老师完全不知。尽管女学生卡罗针对错误的苗头给予文老师提示,他不仅无动于衷,还认为这是他教导的成果。最终,当收到学生破坏公务的消息的报纸的时候,他才发现事情的严重性,然而,为时已晚,学生们的行为已掀起一场浪潮,事态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地步。最终,一名学生因陷入这一场浪潮太深而结束自己的性命。观影中,我一直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文老师对学生的集体破坏行动没有了解,他的不问不顾正是这场悲剧的催化剂。虽然东西方教育差异以及思想文化的不同,但站在教育这一立场上来说,这是老师的责任。老师给予学生主动、新潮、自由这无可厚非,但别忘了一点,老师必须为此负担责任,任何一个老师如果没有了责任意识,不对学生的负面言行进行引导和纠正,那他便不再是老师,而是杀人凶手。就如影片中文老师,他间接的杀死了学生,同时也扼杀了他自己。

作为一名教师,他应该拥有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授之以渔”的艺术,更需要拥有一个责任心,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对学生的言行进行引导、教育。面对着这些事16-18岁阶段的青少年,他们的心智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也没有全面,他们赋有激情和冲动,但又容易盲从。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更应负担起责任,将他们引导想正确的方向,而不是对他们的错误放任不管。文老师是一个拥有老师们所向往的艺术天赋,同时也拥有教师所可能存在的缺陷的利弊并存体,从他身上,我更深刻地学习到了要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第8篇:在德国做汉语教师的优秀学员Sara感言

Sara是一名西安女娃,在德国留学后就留在慕尼黑已经生活了2年,并且拿到了德国绿卡。在德国生活期间,她考到了City&Guilds ILM通用管理文凭,在德国一家有机食品公司任职。今年回国探亲度假期间,发现原来西安也有考点,也可以考到City&Guilds证书了。

于是她来到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参加了暑期集中培训班,半个月的时间,成功取得了8106-01的通用教师资格后,又考取了9106-21的高级教师文凭和Europass欧洲补充证书。

她说,City&Guilds是欧洲很有名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和考试中心,在德国,许多从事管理工作的人都要考取ILM通用管理文凭。

在德国上学期间,我就一直利用课余时间教授外国人英语赚取生活费,但是只能是家教兼职的形式,没法进入正规教学机构当老师,因为我没有站上讲台的资格,没有德国企业敢雇用我。我现在有工作,但是在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考到国际教师资格证,我也能为以后的职业道路做一个保障。毕竟现在欧洲学习汉语的人特别多,尤其是来自北方说普通话的老师更是吃香。

据悉,欧洲各行各业的标准都在世界前列,职业教育体系也很完善。英国作为欧洲最早发展职业教育的国家,所树立的NVQS和IVQS国际标准已经被全世界认可。西安的考生可以在陕西师范大学City&guilds考试中心考取到与欧洲一样的国际认可的国脚是从业证书,为今后在国外留学,务工,移民提供职业技能的认可。

第9篇:2014年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教师工资改革方案

2014年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未来乡村教师工资收入将超过城市教师,此外关于2014年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确定将在3至5年内建立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在同一学校工作达规定年限的校长或教师,原则上均应交流至他校,以促进教育公平。2014年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教师工资改革方案细节如下:

2014年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教师工资改革方案

2014年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

目前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由于学校中、高级职称有名额限制的,特别是高级。达到条件的教师远远多于限制的名额,造成资历、学历、能力、工作量、成果差不多的教师之间(尤其农村义务教育的教师)收入差距过大:高级与初级相差接近一半。而且严重影响退休待遇。办好学校,要靠90%以上教师。以教师职称高低定工资,不仅不能真正的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大部分教师职称原因收入差距过大,严重影响工作效率,特别是没有晋上级职称希望的,后遗症一大堆。因为教师也是人,也存在心理失衡问题。在失衡心理的驱使下,导致师资流失严重,无法跳槽的教师,产生的不良后果将越来越多,于是每次中、高级教师职称评聘,教师之间、教师与领导、教师与聘委矛盾重重,给腐败有机可趁。许多原来要好的教师,因此反目成仇,甚至还动用了黑社会,增添纪委等部门麻烦和工作成本。因为职称取酬的收入差距,有着太多的人为色彩,由此造成的不公平感最为强烈,教师工资以职称取酬政策影响安定、破坏公平、损害干群关系、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造成严重威胁。

为防止分配不公已日益从经济问题造成民生问题演变为严重社会问题。因此通过工资改革“限高、稳中、托低”,逐渐淡化职称工资,或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工资。其中2014年教师涨工资最新消息还包括建立效名人堂:众名人带你感受他们的驱动人生马云任志强李嘉诚柳传志史玉柱率与公平辩证统一的收入分配,势在必行。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阶段性总结下一篇:农民工的城市融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