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纪要写作方法

2022-1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会议纪要写作方法

文艺史料学的问题与方法研讨会纪要

时间:2020年11月17日

地点:北海市

人员:陈建功、洪子诚、陈平原、夏晓虹、孙郁、杨早、行超、曾攀、齐晓宁、李北京等

主持:张燕玲

张燕玲(《南方文坛》主编):感谢各位老师不远千里赶来参加《南方文坛》的雅集,研讨文艺史料学的问题与方法。《南方文坛》从20世纪90年代就重视史料研究,如“打捞历史”“文坛钩沉”等经典栏目,像顾骧先生的《晚年的周扬》、刘锡诚先生的《在文坛边缘上》,大部分文章就是发在这个栏目的。1998年的“当代文学关键词”栏目开设,也是在重庆召开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年会与洪子诚、谢冕、孟繁华三位老师商议的,当然之前我已致电与谢老师和洪老师沟通过,想做一些动态和活态的史料。三位老师的想法特别好,要对一些基础性的概念重新解读,尤其这些概念的形成与变异。因为很多当代文学的关键词,大家常常在似是而非的情况下使用,常常存在歧义和误解,你说的跟我说的是不一样的,影响了学科的规范性。因此,对这些基本的概念,进行一番规范性的梳理和整理,包括概念的来源、传播、使用,及其歧义和影响,从而使每个使用概念的人,能有大体相近的理解,并规范使用,甚至还想就一个概念不同的人的不同理解成文发表,只是这个没做成。200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结成书,应该说《当代文学关键词》对学科是有建设意义的,很多人跟我表达说,这是他们考研的必备书。2019年,我们还开辟“百年新诗学案”栏目,由吴思敬教授主持的,我们发了不少好文章。比如姜涛写五四时期的读者怎么去读《女神》的,张洁宇发掘考证“汉园”诗人的聚散与诗学意义,钱文亮的胡风诗案,洪老师的“两个斯基”(马雅可夫斯基、伊萨科夫斯基),还有关于蔡其矫等史料考证与研究,很有意义。吴思敬老师说:“百年新诗学案”以“事”为中心,针对有较大影响的人物、事件、社团、刊物、流派、会议、学术争鸣等,用“学案”的形式予以考察和描述,凸显问题意识。如此这番,既丰富原生态的诗歌史料,又有编者对相关内容的梳理、综述、考辨、发现与论断,“让事实说话,寓褒贬于叙述中”,这个理念其实也是洪子诚老师史料研究所提倡的。

今天论题的“问题与方法”,我们都知道来自洪老师的论著。而我们要做到陈平原老师提倡的“做有情怀的专业研究”,探讨前人的功过得失,也是在选择某种学术传统和学术規范。夏晓虹老师也提到史料如何发现和使用,我觉得这是个迫切需要讨论的问题。我的学养不够,只是借机向大家汇报一下《南方文坛》这些年所想所做,权当抛砖引玉。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史料问题,近年来引起重视,这说明过去这方面存在欠缺。史料问题,我上大学的1958年科研“大跃进”就遇到过。当时学生的集体科研,强调的是观念、立场的统御地位,史料是次要的,提倡“以论带史”。我曾经参加编写《新诗发展概况》,就是按照先验的结构规划,用两条路线斗争去叙述新诗的历史,铺排布置诗人和诗派。“以论带史”与“论从史出”相连,说法本身并不错,错在当时的“带”,其实是取代的“代”。也就是材料在立场、观念的支配下被无视,或肢解、取舍,任意加以阐释。有过这样的教训,20世纪80年代之后,就会警惕忽视史料的倾向,知道你真要从事文学史研究,需要花苦工掌握资料,认识到材料是研究的基础——对材料的重视,也可以说是文学研究、文学史写作的 “职业伦理”。

但是,史和论之间并非简单的依存关系。傅斯年先生说过,有新材料才有新问题。确实如此。不过,“新问题”也有可能出自“旧材料”。当然,从“旧材料”中发现新问题的时候,“旧材料”也可以说已被赋予了新质。因此,一方面要强调材料的基础地位,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坠入“唯材料主义”、材料至上的陷阱。不是材料越多就越好,就更靠近事情的真相,就会有更好的历史论述。在材料问题上,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需要搜寻、记住,也要学会忘记。记住什么,忘记什么,和研究范畴有关,也考验研究者的眼界、智慧,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否则,会被层层叠叠的材料淹没,透不过气来。也就是说,对材料的价值和内涵的判断和分析,有赖于一定的思想能力和视野,有赖于对语境、氛围的了解:材料必须有某种理论框架才能被照亮,获得价值,也必须加以编排、修订,才能成为文学史的史实。这是一个研究过程中不断互为依存、相互碰撞、批判、推动的过程。

举例说,80年代引入文学社会学视角之后,作家的经济收入、社会政治地位问题才开始纳入文学史研究的范畴。又如,1962年“大连会议”中周扬、邵荃麟的讲话,80年代收入他们文集的时候,删去谈论当时中国和苏联农村、农业状况的部分。推测编者认为这些与文学无关。这显然对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文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入认知。“大连会议”开了半个月,作家们百分之八十的时间都在谈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存状况。离开这些谈论,无法理解会议提出的有关“写内部矛盾”、中间人物、英雄人物塑造,和作品风格等文学问题的症结。

最近我重新清理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苏联、中国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的现实主义辩论。辩论的焦点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一创作方法(或原则)。辩论中涉及概念的问题。有批评家提出,“现实主义”已经足够,不必在它的前面再加上各种修饰、限定语(新、旧、革命、批判、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也有人认为,可以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改换为“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发展”,或“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面对这些有关概念的材料,如果不了解社会主义阵营在苏联共产党二十大之后的处境和面临的挑战,不了解苏联、中国和东欧国家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社会主义文艺遇到的普遍性危机(无冲突论、公式化概念化),会觉得这是无聊的概念之争,是没有意义的咬文嚼字;因此也难以理解为什么提出这种主张的批评家(秦兆阳、周勃等)会成为“右派分子”,难以理解反对修改概念者高调喊出“保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的依据。

四年前我出版了名为《材料与注释》的书,处理的是发生在20世纪50至70年代文艺界一些事件的材料,如毛泽东1957年1月颐年堂的讲话,1957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1962年的“大连会议”,还有冯雪峰、邵荃麟、林默涵、张光年、侯金镜等围绕这邪恶事件写的检讨、交代材料。记得当年广州的《羊城晚报》花地文学奖给这本书评了评论奖。我在答谢发言中说它“四不像”,不像学术论文,不像学术随笔,不是资料汇编,不是文学史。当然,勉强地说也可以看作是“非典型”的文学史写作。文学史写作通常的呈现方式,是借助对材料的选取、编排来讲述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学运动、思潮的“故事”;讲述者与材料,与所讲述的“故事”之间所构成的关系中,讲述者处在主导的地位上。《材料与注释》有所不同,它尝试采用另外的处理材料和讲述者关系的方式。它突出材料,试图将它作为主体,讲述者则尽量隐身,降低其身段,从历史叙述者“降低”为材料的说明者。这样做的意图,是着眼于“暴露”材料的在场性和相对独立性,让材料多个侧面的丰富性得到更充分呈现,也让围绕同一事件的不同的、有差异的材料,不强制地统一到一个声部,而让它们构成“众声喧哗”的互证,或互否的参照关系。

这样的处理是为材料的特殊性质所决定。我在《材料与注释》中说,这些作者处在“非正常”的生存状态中,他们写这些材料的时候,是以“走资派”“黑帮分子”“修正主义分子”的身份被审查、批判,他们的“交代材料”是压力下的产物;材料中对人、事性质的认定,以及事实的真实性等方面存在着需要谨慎辨析以判明真伪的问题。为此,经过长时间思考,我寻找了这种例外的呈现方式。

不过,我在研究上突出材料,降低讲述者的地位,减弱判断、评判冲动,也不只是对特殊材料做出的反应。这二三十年来在学术工作中,最深刻的是一种不稳定的感觉。这种不稳定,既包括面对的材料,更是讲述者自身。材料自然具有敞开性功能,让我们知道事情的究竟,但材料也在不断遮蔽。当我研读1957年中国作协党组扩大会议材料的时候,在基本梳理出事件的线索之时,反而深深体会到无法知道其中的全部秘密,而且可以说许多材料将永远无法知晓。知道为了夏衍的“爆炸性”发言,周扬等曾有周密策划,但无法知道具体策划的细节。夏衍发言“揭露”冯雪峰在上海时欺骗鲁迅,引起许广平当场痛哭,怒斥冯雪峰。你无法了解被诬陷的冯雪峰当时的心理情感。许广平1957年站在周扬一边,“文革”期间转而撰文评判周扬,读着全部使用“文革”大批判流行语的批判文章,也不知道是否真的出自许广平之手,还是捉刀代笔。而所有被批判者会上的回应和检讨,在编辑成册的发言集中没有丝毫的记载,它们就这样被抹掉……至于说到讲述者的不稳定——观念情感的断裂甚至翻转——这是心知肚明的事情。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之所以敢参加这个座谈会,是因为我2016年在北京大学给研究生开了一门专题课,就叫“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我所谈论的“现代文学”,是与“古典文学”相对应的概念,涵盖今天作为二级学科的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从史料学或文献学的角度,讨论最近这一百多年的中国文学。这是门选修课,开给北京大学中文系相关专业的硕士生与博士生,三四年讲一轮,下学期又要开了,我还得认真准备。上次总共讲了十四次,我念一下各讲题目,你们就知道我的思路。第一讲是“文学史料学的内涵、源流及形态”,第二讲“文本的生产、移动及其阐释”,第三讲“新文学的版本、辑佚及考辨”,第四讲“‘新文学大系’的故事”,第五讲“全集如何编纂”,第六讲“中国近现当代作家资料集”,第七讲“中国近现代报刊(综合类)”,第八讲“中国近现代报刊(文艺类)”,第九讲“报纸副刊的编辑、检索与阅读”,第十讲“日记、书札及年谱”,第十一讲“自传、回忆录与口述史”,第十二讲“公私收藏的档案及其应用”,第十三讲“图像、声音以及网络资源”,第十四“史料学如何推动文学研究”。

在我看来,最近二十年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的进展,史料学方面起很大推动作用。上古研究主要得益于考古发现,尤其是遗址发掘以及青铜器铭文,这方面主要受益者是历史学而不是文学研究。中古研究得益于秦汉竹简、敦煌文书、墓志以及壁画等,这方面用得最好的是唐代文学研究。唐代文学研究最近二十年的进展比近现代文学好,视野非常开阔,技术手段也多样化。近现代文学之推进,很大程度得益于晚清以降的报刊研究;而当代文学则主要仰仗档案及口述史。每个时代史料重点不同,研究方法也有差异。因时间有限,就选一个小小的话题来讲,谈如何看待手稿研究。

一个偶然因素,2019年年底,三联书店美编为我的重刊本《学者的人间情怀》设计封面,希望提供一页撰写于1991年、初刊于1993年《读书》杂志的那篇同名文章的手稿。家里东西很杂乱,书籍放在另外一个地方,我们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居然搜寻到好些我20世纪90年代的文章手稿。很可惜,最想找的那篇没有。考虑到1993年后换笔,开始用电脑写作,很少再有手稿存留了,我干脆编印了一册《游侠·私学·人文——陈平原手稿集》(越生文化,2020),还写了篇《自将磨洗认前朝》的自序,纪念一个消逝了的文化/文学时代。

我的手稿集更多的是怀旧,没有多少学术价值,因为作为重点的那三篇长文都是发表过的,且没有过多删改。但这促使我想一个问题,手稿研究为何在中国没有真正展开,并成为一门学问,这跟我们以往不太重视作家及学者手稿的保存有关。首先得有大量手稿存留且公开展出,乃至刊印,才可能做专门的手稿研究。鲁迅手稿保存很好,最有条件开展此类研究,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王得后的《两地书研究》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商务印书馆刊行《钱锺书书稿集》,分《容安馆札记》(3册)、《中文笔记》(20册)和《外文笔记》(48册)三部分,如此海量的手稿,给研究者提供了无限驰骋空间,吸引了不少钱迷,日后会有好作品问世的。另外还有一点,近年中国各拍卖场中,文人学者的手稿大受青睐,这也促成了手稿研究的热潮。但到目前为止,如何保存以及研究手稿,学界还没有形成共识,仍可以说处在起步阶段。我想谈几位师友的手稿流传及编撰情况,从中引出一些有趣的话题。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王瑶先生的。王瑶先生去世后,师母委托众多弟子合编《王瑶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1995)及《王瑶全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我负责其中的《中古文学史论》等。当初师母给了我不少王先生关于古代文学方面的手稿,我很高兴,以为可以大展身手。但仔细比勘后,发现都已入集,且没有大的修改。也就是说,对于完成度高的文人学者,相关手稿作者生前已经清理过,保存下来,更多是作为纪念品,而没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若前后文字差别不大,或后出转精,你非要加注不可,我觉得是画蛇添足,没有必要。学术著作不同于短篇诗文,无法倚马立就,最初的想法与最后的定稿之间,会有很大差别,除非特殊情况(比如外力干预),否则没必要复原那些已被作者抛弃的最初设想。至于准备阶段的资料卡片,我也不觉得有穿插进现有著作的必要。若此类资料量很大,对学界有参考价值,值得作为专题资料集出版,那是另一回事。

王瑶先生留下来的手稿,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检讨书。从20世纪50年代起,王先生就不断地写检讨,而且大都存底,免得下回说的不一样,那会被穷追猛打的。那一大堆检讨书,毫无疑问是被迫写的,可它记载了时代风云,以及那代学者特殊的心路历程,作为研究者,我们不能不重视。问题在于,这些检讨书要不要进入《王瑶文集》或《王瑶全集》,我和老钱(钱理群)意见不同。争论的结果是老钱获胜,大部分人赞同他。我之所以主张将王先生历年检讨书放在档案馆或图书馆,供专业研究者查阅,而不是收在全集或文集里,是考虑学者有权利维护自己著作的完整性。比如,文人学者的个人隐私,或在某个特殊阶段的违心之论,虽然那也是真的,但不希望进入文集传世,这个要求是否值得尊重。最典型的,莫过于钱锺书和杨绛夫妇状告人家出版或拍卖他的书信手稿,理由是,那是我写的没错,但著作权是我的,我不愿意刊行或拍卖。你们想写文章,考证那些鸡蛋是如何下来的,我觉得无聊,不配合。关键在于,作者有權处置自己的文稿,维护自己的学术形象。我们都知道杨绛晚年维护钱锺书手稿的坚定立场,很多研究钱学的人不理解,甚至很愤怒,但从法律角度,她是站得住的。

我当初之所以不主张将检讨书收进文集,是考虑王先生若在世,他肯定不愿意这么做。也就是说,从维护作者尊严及作品完整性的角度,是否可以拒绝“有闻(文)必录”。老钱说我的想法太理想化了,不适合中国国情,检讨书放在档案馆,一入侯门深似海,学者研究很困难。只有公开刊印,才可能传世,后代才能理解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从这个角度看,即使略为违背先生的意愿,也是值得做的。大概十年前,师母告诉我,除了《王瑶文集》和《王瑶全集》所收检讨书,她又找到了写于1967年3月的《我的检查》,以及同年5月的《关于我的“材料”的一些说明》,都是长篇检讨,抄录工整,内容也很丰富。我征求师母意见,问能不能公开发表,师母很犹豫。因此,2014年我们举办王瑶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时,我手中虽有这两份材料,但寫论文时不敢引用。我看到了,但我没有权披露,家属拥有这些手稿的完整版权。直到2017年我主编的《王瑶与现代中国学术》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刊行,师母同意刊发这两篇手稿,同时配发王先生女儿所撰长文《父亲王瑶:文革期间的一个案例》。这么处理,我以为是比较稳妥的。

第二个故事是钱理群的。老钱的文章很有激情,有时牵涉现实政治,不适合公开发表。老钱很通情达理,告诉编辑违碍之处你可以删,不要因为我的文章而丢了你的饭碗。但老钱是学鲁迅的,你删掉的地方,他都记下来。多年积累,编成了《删余集》《删余二集》等,打印出来送朋友。算是立此存照,告诉后人,我的某书某文被删去了某章某段,你若想了解我的完整论述,请把下面这段话补进去阅读。当然,必须是专业研究者,专门研究钱理群的,才有可能这么对照阅读。但现在碰到一个难题,《删余集》属于自刊本,不能进公家图书馆;加上印制的量很小,只够送朋友。而且以后我若引用,说此处文字见钱理群《删余集》第二十八页,人家编辑会不会不干,说自刊本无法复查,不算数。我自己偶尔也自费印书,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是觉得有些私人话题或纪念性的东西,公开出版过于张扬,不符合我的性格及趣味。这方面的出版物其实不少,旧体诗词、地方文献、家族资料等,好些没有书号的图书,图书馆不能收,其实很可惜。

第三个故事还是手稿,不过有点变异。老朋友告知,若身体实在不行了,第一件事要把硬盘毁了。为什么?今天我们几乎所有人的写作都在电脑里面,其中有完成稿,有未定稿,还有若干片段以及参考资料等。有些篇章虽不完善,但毕竟是你的心血;有些很精彩的文字,但属于别人,你保存下来是作为参考资料。若你有幸或不幸成为专家的考察对象,把这些“文稿”全都混为一谈,那可真是冤枉呀。以前手稿保存困难,见到研究对象的只言片语,我们都很珍惜,会拼命挖掘,唯恐有遗漏。以后的问题则是如何甄别,电脑里保存的文字(手稿),并非都值得关注,如何在海量的数据里沙里淘金,是个难题。若见猎心喜,胡乱发掘新资料,说不定会制造很多冤假错案。记得20世纪90年代有位学者被揭发抄袭,据说是当年在国外读书,做了很多笔记,没有标记清楚,以后写作时直接引入,误以为是自己早年的独立思考。本人尚且有此混淆人我的危险,他人判断起来就更困难了。除了未成型的文章,不成熟的思考,别人的资料,还有个人隐私等,若被错误使用乃至引申发挥,后果不堪设想。

当然,这是极端的状态,提醒我们注意史料发掘的边界。同样是手稿,若年代很早,存世极少,当然以发掘及保护为主。但即便来源可靠,言之凿凿,也都必须认真审视,要有批判眼光,不能盲信,别以为有图为证,写下来的就一定是真的。在大学教书,尤其是讲授史料学课程,除了传授学生搜集及使用史料的方法及门径,还得告诉他们陷阱在什么地方。只说史料很重要,把它吹上天,仿佛一纸定乾坤,这是不妥的。今天做博士论文、硕士论文的,大都希望能发掘及使用新史料,觉得这是过硬的东西。我在北京大学开史料学课程,首先说明是辅助性的,不能单刀突进。因为所有文学史料的收集、整理、批判、研究,必须有文学史的整体眼光,有这个大前提,才能把学问做深、做细、做活。否则,沉湎于细节的考辨,或者炫耀“独得之秘”,会把学问做得很琐碎,甚至把路子走歪。

所谓路子走歪了,既针对空疏,也指向妄断。没有大的视野,缺乏整体眼光,随便碰到一个新资料,就开始自由驰骋,任意发挥,说得天花乱坠,这是初学者常见的毛病。史料是否真实可靠,看你的考据功夫;史料用得好不好,则有赖于你的综合素养以及理论水平。有的人发掘了很多史料,但就是说不出个道道来,或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其实,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找到的都只是“文明的碎片”,这些残缺的片断最终能否成型,取决于你的整体眼光及构造能力。必须有大的历史眼光,残片才能真正呈现其意义。傅斯年之所以提倡“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有他的针对性,不能盲目套用。若只满足于寻找,屏蔽一切理论思考,会把学问做得鸡零狗碎,不能说毫无所得,但意义不大。

姚名达在《哀余断忆》中,回忆自己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读书时,曾以《孔子适周究在何年》一文求教于导师王国维。王先生如何作答?以下数语,很值得玩味:“先生阅毕,寻思有顷,曰:‘考据颇确,特事小耳。’”学生的追忆文字,即使口吻逼真,也不能完全等同于本人深思熟虑的专业著述;但对这段话的真实性,我深信不疑。由哲学而文学、由文学而史学的王国维,独特的治学经历,决定了他不太满足于纯粹的考据。这里所说的大与小,并非指事物本身的体积,而在于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无深入发掘与阐释的可能,以及是否切合自家心境与文化理想。

具体到当代文学,我有个担忧,那就是手稿的可信度到底有多高。不是说来源可疑,而是引用的限度。作家、评论家、翻译家都在世,彼此关系很好,来往书札不少,这些“证词”的可靠性到底有多高。在国外访学,常见到汉学家挥舞某某诗人来信,佐证自己的观点,而且不准质疑,仿佛这就是金科玉律。因创作—评论—翻译而结盟,成为好朋友,这我不反对;我只是担心因关系密切而循环论证,构成了一个封闭的圈。你指引阐释方向,我提供订购合同,最终产品果然严丝合缝。面对这些珍贵手稿,我的看法是,珍惜友情,略为参考,但不能作为关键证据。

陈建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文学人物和重要文学事件的接触者,对反映这些题材的传记、学术著作就有特别的关注。随之而来,疑惑就产生了。比如不久前读过的《唐达成文坛风雨50年》,我曾向洪老师请教过。我说陈为人固然下了功夫,也对唐达成深怀感情,但书中写到的某些人和事,和我所知很不一样,读多了,认为该书的史料来源多为丁玲及其秘书。我固然对丁玲极其尊重,与她的秘书也很熟。相信从她们的角度,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描述,就是这个样子了。但我所知道的很多事件,和陈为人引述的都不一样。如果只凭一方所知,就阐释了某个文学事件,推演某个人物的心路历程,是不是过于草率?洪老师告诉我,那都是孤证,靠“耳食之言”来写小说,或可“活色生香”,但仅凭“孤证”就作为文学研究的依据,似不可取。因此,我以为,在文学史料的使用方面,如何把嚴谨的科学态度和“八卦”划清界限,是一个问题。

上面所举,是希望采信史料时兼收并蓄,避免道听途说、鲁鱼亥豕。其实我更忧虑的是,某些传记的撰写者,今天和传主的家人打得火热,不惜毫无节制地讴歌,有意避开某种“不利”的资料,而后又因为某种原因与传主的后人“反目成仇”,便不惜“添枝加叶”,这种把史料玩于股掌之上的文风,为正派的研究家所不齿。

因为我担任过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馆长,因此最后我想谈一点文学史料征集和使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先要有历史眼光和职责担当。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某些被行政部门批评过了的、下架禁售的书,文学馆收存不收存?当然应该收存。现代文学馆为此就收存了“文革地下读本”,成为研究“文革”时期文学的重要资料。出于同样的理由,我们也在“不合时宜”的时候收藏了不久前去世的导演彭小莲的纪录片《红日风暴》。还有一些作品,因为受过某些部门或领导的批评,被“下架”或“禁售”,作为文学馆,难道可以不收吗?比如贾平凹的《废都》,当年也是“废”了的,难道可以不收藏吗?

出于同样的理由,我认为文学史料的搜集,仍有不少工作需要完善。首先要把话喊出来,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们不是要建设“文化强国”吗?那么请珍爱我们的文学遗产。不仅李白、杜甫是我们的遗产,汪曾祺也是我们的遗产呀。那么《汪曾祺档案》,就不应该留在他所在的京剧院里收藏,文学馆似乎才是好去处吧?类似的作家亡故后,档案的去向问题,是文学史料的重要部分,是值得关注的。这件事情建议中国作协出面做,为作家服务为文学服务,就应该一件一件去办好。

其次,就我们的馆藏资料而言,有些史料还有个法律问题。比如某位著名作家的家属在作家逝世后把他的日记捐给文学馆。但捐赠的前提是,谁查阅,必须征得家属的同意,或许要等到五十年后再予以公布。文学馆和捐赠者既有这种约定,是必须信守诺言的。由此想到的一个话题是,现在某些作家的回忆录到处出,有的是某些撰写者好奇,找八卦,所述未必牢靠;有的是家属为了缅怀亲人,所言不无溢美。因此研究家以更高的眼光来甄别材料,或许是更重要的。

最后也说一个“八卦”结束我的发言,和史料或也不无关系。刚才老师提及“文革”前几次重要文学会议,那些会议记录我也看过一些。的确为我们研究那些重要的文学节点以及各位作家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资料。但在当今的许多会议上,发言记录也已经难以呈现发言者的真实观点了。我曾在一个重要的会议上发言十五分钟,我的发言很尖锐,直言不讳地对我们的某些工作提出意见。比我的“火力”更猛的,是冯骥才,他呼吁关注“中国古村落”的消失,批评宣传文化部门鲜有作为。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的发言印到了“简报”上,都只剩“三言两语”,且都不过是“欢呼”“赞成”的套话而已。我记得我是和冯骥才一道向整理者委婉地提出“抗议”的,岂料那个女孩不解地看着我们,说您二位都是“老同志”了,您不懂吗?我和冯骥才相识一笑,说“懂,我们懂。”——可见对某些所谓的“史料”,也是不必太当真的。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我接着建功老师的话题谈一点史料征集的感想。史料的收藏与整理并不容易,目前的史料有公藏的,也有私藏的,但对于两种资源的运用都并非那么如意。我在鲁迅博物馆工作过好多年,那时候跟建功老师、舒乙老师也有一些工作上的交流。我觉得现代文学史料其实还有很多没有发掘出来,个别有趣的文献还在私人手里,有些材料公布出来还有难度。我刚到鲁迅博物馆主持工作的时候,考虑到周氏兄弟研究的一些史实问题,想与作家的后代有所接触。在止庵兄的带领下,与黄乔生、刘思源去拜见过周作人的后人。“文革”的时候红卫兵抄家,把周作人的手稿、藏品抄走了,后来送到了鲁迅博物馆。“文革”结束后,周作人的儿子周丰一就给文化部长王蒙写信,说需要把这些材料归还给周家。王蒙做了批示,大致的意思是,抄走的藏品要悉数归还。于是这些珍贵的史料都重回周宅。“文革”时期,鲁迅博物馆受时风影响,与周家有些隔膜,也多少怠慢了他们。我去周宅时,周丰一先生已经去世,其夫人张菼芳老师及儿女,见我们一行很诚恳,没有计较前嫌,还让众人看了他们的藏品。周家的藏品很丰富,除了周作人手稿,多是同代友人的信札,记得有蔡元培、胡适、钱玄同、刘半农、朱希祖、沈兼士、马衡、废名的信。这些尺牍现在还在周家手里,没有全影印出来。那一次的接触使我意识到个人私藏的材料没有公布的时候,文学研究还存在着空白点,我们要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要不然研究鲁迅和周作人,总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私藏可关注的空间很大,它有着文本的原态的价值。当年我当编辑的时候,请很多作家写文章,发现一些人对于自己的手稿是看重的。比如每次我去张中行先生家,他给我稿子都是复印件,手稿自己留着(汪曾祺给我的是手稿,我很尊重他,文章用完就还给他了)。端木蕻良给我编的版面写的文章很多,从来没给过我手稿,都是夫人钟耀群抄的。后来我就明白了,张中行也好,端木蕻良也好,他们害怕编辑改自己的文字,要留一个底。前几年《张中行全集》出来了,我就突然想一个问题,这全集是据手稿编辑的呢,还是以删改过的出版物为依据呢,如果是后者,则是存在问题的。他的某些文章在一些报刊上刊载时是被删改过的。我们要研究90年代新京派随笔,张先生是标本之一,他手里大量的手稿,提供的信息可能很多,这些都要一点点整理。

我还记得与新凤霞老师交往的经历,她的行文特别有趣,但有时句子不通,所以编辑要逐个规范她的句式。新老师的文章很有味道,反常规里有特别的韵致在。她的许多文章是经过编辑润色的,可惜原稿编辑部没有保留,她的作品编辑出版过程后人就不清楚了。这样的问题在汪曾祺先生的文集编辑里也有。北京晚报发表过汪先生一篇文章,涉及样板戏话题,言及江青,编辑在前面加上“反党分子”字样,是不符合原意的。这些看原稿就可分辨出来。现在手稿研究热,是一个好现象,说明研究越来越细化了。

另外一个问题,学院里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老师,真的要和私人藏书家建立密切的互动关系,这对于资料的使用是有好处的。2002年,我曾经和萧振鸣先生一起策划了首届“中国民间藏书家藏书展”,多位藏书家亮相于鲁迅博物馆。韦力先生、方继孝先生的藏品都是那次震动了学界。那次展览,香港一位藏书家展示出了一册沈从文的关于新文学史的讲义,我与沈从文的儿子沈虎雏联系,问他正在编辑的《沈从文全集》是否有这本讲义。他说没有。于是复印了一份,就加到全集里去了。北京有一个私人藏书家小俱乐部,不定期有点活动。他们那里藏龙卧虎,像方继孝,就有许多作家手稿,有的特别珍贵。一些文稿对于丰富文学史认识有很大的价值。比如陈独秀在狱中写下的《甲戌随笔》,就提供了特殊的人文背景,陈独秀的知识结构与其思想的关系,于此便明了许多。从这些民间藏书家的藏品里,是可以寻找文学史的另一道风景的。

史料的公藏和私藏,其实可以互通有无的,就公藏而言,一般经历了接受捐赠、文物征集和拍卖购置等阶段。上海博物馆、上海鲁迅纪念馆和北京鲁迅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等机构,都有这几种收藏渠道。征集文物越来越难,需要与私人藏书家建立良好的关系。上海鲁迅纪念馆与北京鲁迅博物馆与鲁迅同代人的后代的关系都处理得较好。上海的“朝华文库”,北京的“胡风文库”都是很好的例证。许多作家后人把珍贵的手稿和藏书捐献出来,都方便了学界的研究。私人藏品常常给人意外的惊喜,比如胡风家属捐献的文物中,发现了诸多抗战版画,这些对于研究二战时期中国作家与画家的关系,艺术与社会风潮的关系,提供了生动的范例。除了征集,从拍卖会上购买资料也是一种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的陈独秀、梁启超手稿,就是从嘉德拍卖会上得到的,如今成了镇馆之宝。但这要有经济基础,对于个体研究者而言,是望洋生叹的事情。不过公藏使更多人获益,当史料成为公共资源的时候,学术研究也获得了诸多便利。

史料研究在今天越来越显得重要。但某些学科的史料建设投入不多,这应当需要许多重要的学者介入其间。历史上好的学者往往有扎实的史料功底,同样,搞史料的人如也能在审美鉴赏和理论思考方面用力,则一定成绩不菲。文学研究既要避免空洞无物的夸夸而谈,也要警惕文史小贩心态,以“孤本秘籍”耀世,格局自然不大。史料要与思想有趣地结合起来,便会使研究熠熠生辉。我自知自己做不到此点,但真心希望见到这样有气象的学者和有深度的研究。

杨早(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我个人的感觉,史料的发掘、整理与公布,虽然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但基本的学术规范已经建立,即使当代文学这方面弱一点,但是从事史料文献研究的学者,还是很认真地在对待这项事业,这是1990年代强调学术规范与学科建设的结果,从而让史料的发掘与呈现基本建立了一个有序的、有效的过程。

而我自己在研究和教学当中碰到一个问题,是在现在学科细化越来越厉害的背景下,很多学者对史料的认知、选取与运用,相对呈现出比较单一化的趋势。比如这一两年的人文出版领域,宋代研究特别热门,然而,在有些“宋粉”学者的描述当中,宋代就是天上地下、古往今来最好的朝代,这些研究最大的问题,是主要使用法典或诏令,用法律制度来推导宋朝的生活,自然会推导出宋朝非常完美的结论。在当代文学领域,存在着一个问题,特别是新时期之前的研究,很多学者会将文学文本直接与《人民日报》的社论摆在一起,感觉上非常自洽,得出的结论非常清晰。问题是历史没有那么简单,从社论到政策的执行与推广,再到作家怎么写出作品,以及作品的接受和传播,这中间有着非常复杂与微妙的过程,也就会延伸出很多可研究的问题。然而,因为很多研究者缺乏这样的复杂意识,太倚重当时公开发表的文本,太拿这些文本当真了,导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原本的复杂历史被压缩了,所谓文学社会学或文学社会史的研究,变得相对简单,历史事实过分地配合理论推导,最后的结论虽然清晰,却很难说是有效的,也就没有办法真正推动研究的丰富化与立体化。

近年我在做汪曾祺的研究,汪曾祺有一个很著名的观点,叫作“气氛即人物”,他描写人物,大多数时候不是直接描述人物的面貌、性格、心态等,而是通过描写人物所处的氛围,来呈现人物的复杂面相。

我認为,在史料的发掘与运用上,都应该重视“氛围性史料”的研究与使用,如果没有对氛围性史料的重视,很多问题的提出与展开就没有落脚点,更重要的是,氛围性史料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的思维逻辑与行为逻辑。

很多人不理解氛围性史料有什么用。事实上,氛围性史料的研究,与作品的书写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大家都读过汪曾祺的《跑警报》,昆明民众抗战时期跑警报,汪曾祺写得很详细,但是很少有人去考实文中所写是否准确,又有哪些特殊或例外。比如昆明的警报有预行警报、警报和紧急警报之分,这些警报到底是什么时间发出来的,用什么方式去通知昆明所有市民。《跑警报》里谈到五华山上挂气球,还有拉汽笛,但肯定不会面面俱到,我根据各种材料,当时的书籍、史料、回忆录,证明了《跑警报》里说得都对,但是不完整,比如汽笛,就不是所有的昆明人都能听见的,只有昆明西边的民众(包括西南联大师生)可以听到,因为兵工厂在附近。在其他的地方,大都是通过敲钟,而敲钟的方式,“当当”是一个意思,“当当当”是一个意思,两长一短、两短一长,都有统一的规制,这些材料背后的问题,就是当时整个昆明的防空体系是怎么建构的,对市民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西南联大社会学系当时有一篇本科生论文,写的就是空袭警报让西南联大损失了多少课时,这些课时折算成经济损失又是多少。

这些氛围性史料,还包括跑警报时,政府与民众对“抓汉奸”的热衷,到了一种风声鹤唳的地步。只要警报响起后,带有闪光的镜子或者物件的人,都会被怀疑是在向日本飞机指示方位,有时候公文包上的锁很亮,也会被抓。上述联大学生的论文,研究的还只是直接的经济损失,“跑警报”对于市民和西南联大师生,心理上造成怎样的影响,从而如何重新形塑战时生活与战时心态,又催生出了怎样的战时记忆,结合汪曾祺这篇《跑警报》的名文,会构建出来一种整体性、氛围性的感知,有这样一种感知,再去理解经历过战时的作家,他们的写作逻辑、文化逻辑,研究思路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再举一个例子,我现在还很关注汪曾祺在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的创作背景与生活氛围。这一段时间,汪曾祺的回忆非常少,对他这一阶段的代表作《羊舍的夜晚》的讨论与研究也不够。很少有人去讨论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写作视角与文学逻辑。而《羊舍一夕》这篇小说,又为什么能得到沈从文那么激烈的赞赏?是不是因为这篇小说,与当时的主流文学逻辑是相反的?不了解这些背景与氛围的话,对作家作品的认知会出现相当的偏差。尤其对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研究者来说,不补上氛围性史料这一课,就没有办法真正有效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与传播、接受。

我还有一些想法,比说1980—1983年,被称为汪曾祺小说创作的“黄金四年”。那么为什么1983年之后,汪曾祺的创作从以小说为主转向了散文创作?结合个人生活史与社会氛围,我认为有几个影响因素:首先是创作资源有所耗尽,就体裁来说,散文比起小说,资源更丰富一些(这里涉及小说与散文两种体式五四以来的不同发展),其次是当时整个媒体环境的变化,大量的副刊需要短的小品、散文。最后是汪曾祺本人的创作节奏加快了,太多事,很多人找,汪曾祺变得没有时间再去花三到四天或更多的时间去构思、创作一篇小说,相对来说写散文就快得多,有的时候一天可以写两篇。除了这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汪曾祺搬家了,搬到蒲黄榆之后,汪曾祺终于有“一间自己的屋子”了。据汪曾祺的子女回忆,从此汪曾祺就摆脱了以前必须在饭桌上写作的状态。因此也带来另一个变化,汪曾祺开始真正重拾他的书画爱好,画得满屋子都是。这样他的很多情绪,就会通过书画抒发,并且书画比起小说而言,有更直接更丰富的“群”的功能,更符合文人雅趣的氛围。关于书画创作与文字创作之间的关系,一定是复杂与微妙的,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来加以描述与判断,但可以肯定的是,上述这些生活环境、趣味取向、文艺环境、媒体氛围的变化,对于汪曾祺1984年之后的创作,如散文重于小说,小说注重对“性”的探讨,对古代笔记的改写,都有着相当的影响。

所以,物质环境的变化,创作氛围的变化,包括整个社会的文艺环境和思想潮流的变化,都会对作家写作与读者接受,产生莫大的影响。对于氛围性史料的重视,不仅仅是让我们能够更接近作家作品的历史本真,更能让我们能够通过对氛围性史料的研究,尽量还原历史的某种现场,从历史现场当中,去理解作家的写作逻辑和思维逻辑。特别是像汪曾祺这样的作家,1980年之后他的文论,有着强烈的自我建构的意味,再加上他对沈从文、废名等人的重新解读与讨论,实际上是在建构汪曾祺自己的文学传统。汪曾祺虽然也使用当时文艺理论的流行词汇,如现实主义、民族传统等,但他赋予这些词语的内涵,与当时的主流认知并不相同。如果停留在对文论文本的理解,而不进一步对文本的语境进行氛围性的研究,就很难理解汪曾祺言说的真义。

我觉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应该提出重视对氛围型史料的研究。有的时候我看到有些学者为了考辨一部作品的版本,花了很大力气,但是最后没有与氛围性的史料结合起来,指向对作家与时代内在逻辑的理解,会觉得有点可惜。我认为,现代与当代、文学与文化之间的“打通”,没有氛围性史料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

夏晓虹(河南大学讲座教授):我跟在座各位的专业方向不一样,因为我是做近代文学研究的,所以总觉得插到里面太违和。当代文学的会,我基本没有参加过,今天算是第一次。燕玲找了个好题目,要谈关于文艺史料学的问题,我还可以说上话。

在学界里面,我算是在史料方面做了比较多的工作,编过一些资料集,影响较大的有《〈饮冰室合集〉集外文》《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还主编过“学者追忆丛书”,其中的《追忆康有为》《追忆梁启超》也是我编的。尤其是我和陈平原合作的《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第一卷,据说在他的著作引用率里,那本书也是最高的,可见当年很多人进入近代小说研究领域,确实是借鉴或者说依靠了我们编的这本资料。做资料集对我来说,不只是给别人做嫁衣,其实对我自己的研究也大有好处。

80年代以来,学术研究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里面史料的扩展起了很大作用,剛才陈平原也讲到史料的使用确实改变了整个学界的面貌。这个变化对于近代文学研究,差不多可以说是翻天覆地。近代文学的生产机制、传播途径已经和古代文学有了很大不同,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就是报刊的出现。很多作家要借助报刊成名,作品也是首发于报刊。不过,80年代那个时候,近代报刊还不容易看到,学界也不关注,所以一般做近代文学研究的,也和古代文学研究一样,是以诗文集或单本的小说、戏曲作品为主要资料,这样比较容易上手。

我是1982年进入这个学科,跟季镇淮先生读研究生。刚进来的时候,真的是一片懵懂,对近代文学完全没有了解。按照教学体系,近代归属于古代文学。而大学本科讲到古代文学史的近代部分,我觉得老师都没有兴趣上,找了研究生来做教学实习,总共两次课,开了一大堆作家作品的名字,其实我们什么作品都没看过。我就是这样一张白纸地进入近代文学研究。入门以后才发现,近代文学如果按照前面的路子做下去是没有前途的。北京大学的好处是,现代文学还比较重视阅读报刊,有这个传统。而且我的硕士论文做的是《梁启超的“文界革命”论与新文体》,除了看《饮冰室合集》,那时也翻了梁启超办的一些杂志。此外,当时还在和陈平原一起编小说史资料,除了单行本的小说序跋,我们还查阅了很多期刊,收录了杂志上发表的小说论文。我觉得这个工作对我后来的研究有很大启示。

在我看来,学者对报刊资料的使用确实改变了整个近代文学研究的格局。我们现在直接进入晚清的作品,会有一个“隔”的问题。学生经常说,老师你看了这么多,所以你觉得这个东西很容易懂。但是他们看的时候,因为没有那个氛围,没有那个语境,就不能理解。比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鲁迅批评它的描写是“过甚其辞”,夸张失实,我们过去也都以为如此。但只要回到当时的报刊就会发现,其中的记述比小说情节还要离奇。有个著名的例子:包天笑见到吴趼人,吴趼人给他看一个本子,里面贴满了从报纸剪下来的新闻,也有记录朋友所讲的故事。也就是说,吴趼人的小说写的真是当时人当时事。你如果生活在那个时代,看了小说会心领神会,知道说的是谁的故事;只是我们隔了这么多年,无从了解,才会产生误会。而回到报刊,还原了现场,就会有很多相关的线索出现。起码对一个作品来说,它不再是封闭的状态,变成了一个打开的文本,周边各种信息都在丰富着这个作品。所以我才一再强调,报刊的使用对近代文学研究格局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然,其他一些史料的出现与使用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大家都知道,近代文学发端于西学东渐。而近年的一些研究趋向,明显和数据库的使用有关,因为可以看到国外的,尤其是日本国会图书馆的资料,方便进行比较研究。本来,近代很多的翻译作品即使原出西方,也不见得是从原文翻译的,而是从日文翻译过来的。由于日本国会图书馆的开放,明治时期的图书也过了版权期,可以直接下载引用,所以现在可以看到大量关于日本明治时期的著作——包括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或者中国作家的影响研究。由此可见,数据库的使用也促进了对近代文学的立体开发。

还有档案,我当时也注意到嘉德拍卖的那批史料,除了陈独秀的信,还有梁启超写给胡适的信。因为我也做梁启超研究,那批资料出来后,我对梁启超和胡适的关系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比如,我写了《1920年代梁启超与胡适的诗学因缘》,采用了梁启超和胡适谈诗的通信。当然,做这个研究,一定要把书信放回到对话的语境,还原到当时的场景中,就是说,还要去看胡适的《尝试集》《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梁启超通信之间的关联,才可以搞清楚其间的隐情。而这种新的研究题目的成立,与新史料的出现直接相关。因此,新出档案的使用也对近代文学研究的推进有很大贡献。

行超(《文艺报》编辑):我记得洪子诚老师在《当代文学史料的整理、研究及问题》这篇访谈中曾经提到一个观点,“史料的搜集、整理很难说有‘纯粹’的,它与文学历史的理解,以及与现实的问题意识有密切关系”。的确,纯粹的、孤立的史料研究几乎不存在,即使存在,它本身的意义也是可疑的,真正有意义的史料研究一定是與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相关联的。也就是说,研究者如何选择、甄别自己的研究对象,选取哪种研究方法、呈现方式,这些背后都与研究者本人的文学史视野、审美与价值取向等问题有关。与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史料相比,当代文学史料研究的对象要复杂得多,仅仅从文本出发是远远不够的。时代背景的变化、传播媒介的复杂性、资料的“解密”问题等,使得当代文学的史料研究具有新的特点和难度。我个人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史料研究训练,但是,这些年的文学批评实践让我逐渐意识到,文学史料研究与文学理论批评之间其实也有着很重要的联系。

我毕业后来到《文艺报》工作,我们知道,在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中,以《文艺报》为代表的一批新中国成立初期创办的期刊、报纸具有很重要的史料价值。2019年是我们报社成立七十周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大致翻阅了1949年以来七十年的《文艺报》。在这个过程中,我特别能感受到陈平原老师刚才提到的“整体性的文学眼光”的重要性。面对浩如烟海的文字资料,研究者必须有一种整体性的认识和把握,必须回归当时的社会背景,结合当时的时代语境,才能辨别材料的真伪、价值,以及那些落在纸上的白纸黑字背后的深意和秘密。

在对过去七十年的报纸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也对当下的文学批评有了新的认识和发现。比如,我发现当下的文学批评与20世纪80年代之前有一个巨大的差异,那个时代的批评家感兴趣的是“大问题”,而我们今天似乎更关注具体的作家、作品。这与90年代以来“向内转”的批评氛围是有关的,在这种氛围中成长起来的70后、80后一代年轻学者,普遍受到西方文论尤其是新批评的影响,应该说比前辈批评家更擅长文本细读,但是,我们对于“大问题”的发现能力,或者说直面“大问题”的勇气,却与前辈批评家们存在相当大的距离。在早期的《文艺报》上,我们经常看到类似《谈大众化和旧形式》(艾青,《文艺报》1949年第2卷第2期)、《谈方言问题》(周立波,《文艺报》1950年第3卷第10期)、《题材问题》(田汉,《文艺报》1961年第7卷第2期),等等,在今天,大概没有人会给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起这样大的题目。当然,我们现在回过头看那时候的文章的确存在很多疏漏、偏颇,甚至意气用事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文学批评更注重发现问题的热情和能力,更具有与现实互动的勇气。而当下文学批评中这种能力和勇气的欠缺,或许也是我们渐渐失却与普通读者之间的联系,进而失却社会效应的原因之一。

此外,我还发现,一些我们近年来文学批评领域热烈讨论的话题,比如小人物、底层写作、“新人”形象,等等,其实几十年之前就已经有前辈批评家发现、甚至深入阐释过了。这一点,史料是最好的证明。这个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我们文学批评话语的贫乏、理论生长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同一个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肯定会发生变化。比如,90年代已有《让我们再唤新人》(李瑛,《文艺报》1991年2月2日)这样的提法,但是,这篇文章中所倡导的“新人”,或许在今天看来已经是“旧人”,或者是“旧新人”了。今天我们所呼唤的“新人”,他/她的文学形象及其精神指向与当时必然是不同的。这其中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之所以会出现的社会历史原因,既是重要的文学史话题,也恰恰是史料研究与文学批评的连接之处。

曾攀(《南方文坛》编辑部主任):刚才听了几位老师的发言,启发很大,让我想起当代史料的问题化及史料研究的当代性问题,也即一切史料在其呈现与表述中,以及在此过程显现出来的现实难题和伦理困境,无疑是具有当代意义的,而当下史料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与问题导向、研究方法与个人意趣,事实上与研究主客体紧密相关,这也为当下的史料学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也呼唤新的方法。

当代史料的价值如何确定和重估,需要重新确立合理合宜的研究范式,近现代文学史料学方法论如何在当代文学中得以延续,又需要进行何种更新再造,这是当代史料研究的大难题,尤其是当代文学研究想要突破目前的发展状态,实现更有思想价值和学术意义的转化,需要的是史料研究的当代转型,需要对当下新的文学状况进行评估研讨:一是现在的各种各样的数据库建设,其与个人经验、意趣、体验,不是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其中重操作不重感悟、重信息不重经验、重平面不重立体的偏颇,需要纠偏,因为信息与资料、史料概念是不一样的,史料研究具有历史性与关联性,代表一种经验性的和判断性的认知表达,更是一种知识性的和系统性的存在,需要不断进行激活与可转。二是晚清以降出版业发达,当代的出版业也蔚为大观,然而近现代关于出版的史料学研究可谓众声喧哗,现在却仿佛没有释放出特别多的声音,吴俊、黄发有、张均等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果的期刊研究,然而近现代的民俗、美食、广告研究等更丰富立体的史料研究,却往往付之阙如,多元立体的系统和范式仍待建立。三是通俗文学与网络文学时常同论,然而相比前者研究的成熟成型,网络文学的不断开放翻新,则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难题;且当下媒介的多样性以及纸质、有声、视频的多元演绎,新的声画一体、新的言文一致出现,比如有些方言元素的文学剧本,国语、方言、外语等可以相互即刻转化,网络文本呈现的即时性,资料如何摄取、辨析和研究,作者、读者、媒介、影视全息互动中的材料如何整合,文学IP的繁殖、文学直播行为中传播的无远弗届,由是形成的文本如何探析;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的阅读、写作和研究,也将从社交发散,转化为智能传递,加之无处不在的大数据,左右着文学文本的生成和传播,如是等等,都是当代文艺史料研究中全新的命题。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史才、史识,不可或缺的还有史德,在当代,后者既是伦理,亦是方法,关涉史料学研究过程中不可失却的人文情怀,可以说,史料学研究不仅有知识系统,也存在着人文传统,无论是近现代还是当下的史料学研究,都是不可偏废的所在。

李北京(《南方文坛》编辑):最近几年,随着作家手稿的发现、展出(如国家典籍博物馆举办的“名家手稿展”、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的“回望手写时代——馆藏80年代手稿展”、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妙笔生辉:上海图书馆藏名家手稿展”等)、出版(如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巴金《第四病室》的出版和新编《鲁迅手稿全集》的即將出版等)、相关会议的召开(如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中国现代作家手稿及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手稿学学术研讨会”、“国际手稿学学术研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手痕·文心——新文学作家手稿文献论坛”等)和相关论文的增加,学术界出现一股研究手稿的热潮,手稿学的建立似乎也指日可待。对于手稿,我倒有两点疑惑。一是手稿与版本的关系,比如说手稿能否纳入版本的范畴?这个问题涉及对版本的界定,据学者金宏宇的考证,古书“版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版本”指的是雕版印刷术出现之后的刻印本;广义“版本”泛指古代图书的各种本子,包括写本、印本、钞本、稿本等。到了新文学版本研究这里,版本首先要具备物质形态的“版”,其次才是构成内容的“本”。换句话说,成为新文学版本的前提必须是出版物,如此一来,手稿自然就在版本范畴之外。但问题是,如果手稿出版了呢?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故事新编》、茅盾的《子夜》、巴金的《憩园》《第四病室》《寒夜》《随想录》、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手稿都已出版,那么研究这些文本的版本时是不是也应把手稿本纳入版本的范畴呢?如果纳入,新的问题就会随之而来,比如近来学术界有一种倾向,文学史写作要注重文本的初刊本或初版本,这个当然有必要,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倘若把手稿本纳入版本之后,文学史写作是不是更要注重文本的手稿本呢?倘若注重,问题就会相应变得复杂,因为手稿本通常会有修改,这样就存在初稿、再稿、定稿甚至清稿等多个稿本,采用何种稿本呢?这还是在分得清初稿、再稿、定稿和清稿的情况下,倘若各种修改笔迹混在一起,且修改时间间隔又短,就很难分清哪是初稿、再稿、定稿和清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有手稿本保存下来或出版,但至少理论上应作如是观。二是手稿的范围。一直以来,新文学手稿始终以纸质稿本为中心,但进入新世纪以来,很多作家纷纷告别毛笔、钢笔、圆珠笔,开始键盘写作,那么键盘敲出最初的电子文档算不算手稿呢?如果不算,手稿研究的范围就会大大缩小,未来作为学科的手稿学价值就会随之大打折扣;如果算,且不说电子文档作为手稿会丧失手写时代手稿的诸多价值(如收藏、观赏等),就连手稿最基本的修改恐怕都很难看出,除非刻意标识或保存不同版本的文档。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并不排除技术能够达到在文档中还原写作过程的能力。我们且乐观视之,毕竟时代在前进。

张燕玲:大学者到哪里,治学精神与学者风范就在哪里熠熠生辉,尤其“学在民间”且与时代同行的治学关怀,把关怀压在纸背的智慧。对我这种“白丁”和在座的青年学者来说,是一次学术学习和自我训练,借用孙郁老师之言是“望道之乐”。我想起一件事,我们微信公号推出洪子诚老师《纪念他们的步履——致敬北京大学中文系五位先生》,文后有位学者跟帖(恕我不公开他的名字)非常有意思,可以拿来做此次研讨的小结,并致敬各位老师!他说“现在的小粉红闹,后浪们张狂,我认为跟前浪们没有把一个精神传统、学术传统讲清楚,传承下去是有关系的。甚至,哪些学术缺陷和泥淖、教训,也要讲清楚,孩子们才会知分寸。不然,只读资料,哪有切身感受,他们又怎么知道有些事情会闹出什么严重后果来。近年来,一些前浪只顾自己争名夺利,不知提携后辈,更不知承担一份历史责任,是会受到历史惩罚的”。

(王亚惠根据会议速记整理)

作者:本刊编辑部

第2篇:改进写作教学方法,提升写作教学能力

【摘 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部分,写作是语文教学中“写”的部分,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能力反应了听、说、读的能力水平,听、说、读的能力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写的能力。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使得写作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改进语文写作的教学策略,提升写作教学的水平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关键词】语文 写作 教学

写作部分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部分,也是写作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了语文写作教学的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语文写作总目标的要求表明学生应具备两种基本的写作能力,一是连贯的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二是运用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的能力。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应当从这两方面入手,改进写作教学方法。

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经过长时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具备系统地教学模式,但是,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发展和改进,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学效果。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改进就会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升,打击学生的写作兴趣。那么,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哪几方面呢?

1.写作能力单一化

由于小学生阶段是学习语文写作的初级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写作,需要老师的指导,老师的写作教学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写作天赋不一样,这就造成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参差不齐,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不能顾及到每个学生,所以采用了同样的教学策略。这就是造成学生写作能力单一化的重要原因。

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通常只灌输写作知识,比如:开头、正文和结尾的字数如何进行分布?如何突出中心?如何写好开头?等等,写作的教学主要是理论的教学,缺乏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写作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缺少的是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的能力。教师应该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结合其他能力的培养。比如:观察生活的能力、对小细节的把握能力、对生活的感悟能力等。这些能力都与写作息息相关,是理论知识切实应用到文章中去的条件。

2.学生缺乏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兴趣的缺乏是写作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学生写作兴趣的缺乏使得学生对写作课程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缺乏写作兴趣就激发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就得不到质的提升,只能是根据教师传授的写作规则和技巧进行写作,造成写作缺乏创新,成为了新时代下的“八股文”。

造成学生写作兴趣的缺乏有多重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往往是传统的、毫无新意的题目,比如:我的妈妈、我最喜爱的人、我的老师、我的同学等等。这些题目只是在长期的写作教学中积累下来的题目模式,它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感。而且学生的生活感悟是不同的,教师布置相同的并且缺乏变通性的题目,会让有此生活感悟的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作业,却会让无此生活感悟的学生无话可说。从而使得学生完成作文成为一项任务,而非有感而发。这种情况会导致学生为了完成作业而从网络上、书籍中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兴趣也会被消磨殆尽。

二、写作教学的改进方法

1.改进写作命题方式

(1)命题方式灵活化

学生的生活感悟不同,对写作的侧重点便有所不同。教师固定的题目设定便对学生的感悟有所限制、妨碍了学生写作水平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作文题目的命题策略,变固定的题目为灵活的题目。灵活的题目需要教师给出选题的侧重点和范围,对其他不做硬性的规定,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自己选题、选取自己有生活感悟的题目进行创作。

除了放宽题目设定的标准外,教师还可以增加作文题目的趣味性,如变《我的宠物》为《我和小狗交朋友》等等,通过对题目的改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还可以对题目进行半命题,给学生一半的题目限制,另一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补充,写自己有所感悟、感兴趣的东西,例如:《我最爱的……》、《我最难忘的……》等。

(2)命题准备要充分

现在的学生课外活动时间较少,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的机会少,所以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创造力有所降低。教师不能再用传统的题目来进行作业的布置,而是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重新进行题目的设置。作文必定是学生的有感而发,而这个感触和学生的生活、学习活动息息相关。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之前,要对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学生最近的课外活动、了解学生最近的一次集体活动、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等,这些都是作文命题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布置好适合学生完成的作文题目。

2.加强写作指导

写作是小学生初次接触的事物,学生在学习写作中需要教师时时刻刻的引导和帮助。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关键时期,是学生养成良好写作习惯的关键期,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的关键时期,所以,教师在这个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加强学生写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提升写作水平、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加强写作指导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作困难。对于初学者而言,通常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写作问题,比如:写作思路不明确、不会运用写作方法等。教师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作难题的过程中,要为学生树立榜样,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富.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探索与尝试[J].《神州旬刊》,2014

[2]郭士荣.浅谈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改革的策略[J].《才智》,2013

作者:吴向秀

第3篇:创新写作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新世纪的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以新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写作,要对传统的命题方式、指导方法进行改革,探索写作指导的新思路、新方法,同时要发挥好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对教师而言,最难教的是作文;对学生来讲,最难写的也是作文。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喜欢写作的同学少之又少。他们不愿意写作文,讨厌作文,甚至是惧怕作文。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呢?

一、关注人生,感悟生活

“文章最忌百家衣”(南宋诗人陆游语),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文章,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感悟生活,用积极的心态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个性化,倡导独创性。此外还要关注时代,关注时事政治,如“加入世贸组织”“申奥成功”“西部大开发”等都是学生应关注的焦点,只有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写出富有时代气息的文章。

二、提倡模仿,培养文风

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好文风。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也应加以肯定。历史上许多文学家也曾模仿古人写作,如王勃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脱化来的。模仿是创新的第一步,但不能一味地模仿,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培养好文风。

三、说写结合,下笔成文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而“写”却较少。没有实践,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即在作文时,让学生构思后,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培养口头作文能力,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这样说说写写,写写说说,不仅提高了口語表达能力,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对口头语言的叙述,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写作能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四、多鼓励,少批评

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应尽量肯定他们的优点,用委婉的话指出其不足之处。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有一位了不起的人才,叫管仲。优点是很有才华,缺点是贪财。鲍叔正是看中了管仲的才华而重用他,让管仲在齐国的争霸事业中一显身手,使齐国得以九合诸侯,雄极一时。如果当时鲍叔只看到管仲的缺点而不加以利用,管仲能发挥自己的优点,齐国会有后来的成功吗?同样,在作文中,有些学生的习作并不见佳,但在用词、组句等方面有一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也应多给予赞美,激发其创作的兴趣。教师若是把学生作文评得一无是处,这不仅挫伤了他们的自尊心,而且打击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五、多记日记,多练笔头

学生课外时间还是比较多的,但很多时间都是在玩中度过的,过分要求写整篇文章,会让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学生平时可以进行多练笔,多记日记。茅盾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把你所见所闻所为所感随时记下来……”倘若学生平时能按照这样去做,平时多记日记,多练笔头,让自己的感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不仅可以得到一种精神享受和乐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写作水平。为此,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笔者强调每位学生每天至少练笔一次,大至对时政国事的评论,小至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练习,笔头熟了,素材也丰富了,有些内容还运用到作文中去,减轻了写作的难度。

六、鼓励创作,经常点评

要学好一种东西,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造性创作的一种自觉动机,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鼓励学生创作,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而经常点评是激发学生创作的一个好办法。每次作文,笔者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较佳习作,在作文课上进行点评,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创新不是不要借鉴,不是造空中楼阁。创新也要认真研究过去,取其精华,用其妙着,大胆拿来,激发灵感。任何进步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聪明的人总是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向理想的峰巅进发。作为21世纪人才的培养者,应适应时代需要,尽快调整自己的设计,在有利于学生的前提下,另辟蹊径,让学生在写作中大胆创新。让我们谨记陶行知先生的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写作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进一步引导他们热爱写作,让作文课成为学生喜欢的一门课。

作者:孙良晗

第4篇:会议纪要写作方法

一、概述

(一)含义:记载和传达会议情况和议定事项使用的一种行政公文。会议议定事项是本单位、本地区、本系统开展工作的依据。有的会议纪要的精神也可供别的单位、别的系统参考。

(二)特点:

1.内容的纪实性。会议纪要如实地反映会议内容,它不能离开会议实际搞再创作,不能搞人为的拔高、深化和填平补齐。否则,就会失去其内容的客观真实性,违反纪实的要求。

2.表达的要点性。会议纪要是依据会议情况综合而成的。撰写会议纪要应围绕会议主旨及主要成果来整理、提炼和概括。重点应放在介绍会议成果,而不是叙述会议的过程,切忌记流水帐。

3.称谓的特殊性。会议纪要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写法。由于会议纪要反映的是与会人员的集体意志和意向,常以“会议”作为表述主体,“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决定”、“会议要求”、“会议号召”等就是称谓特殊性的表现。

会议纪要有别于会议记录。二者的主要区别是:第一,性质不同:会议记录是讨论发言的实录,属事务文书。会议纪要只记要点,是法定行政公文。第二,功能不同:会议记录一般不公开,无须传达或传阅,只作资料存档;会议纪要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

(三)分类

1.工作会议纪要。它侧重于记录贯彻有关工作方针、政策,及其相应要解决的问题。

2.代表会议纪要。它侧重于记录会议议程和通过的决议,以及今后工作的建议。如党代会、职代会。

3.座谈会纪要。它内容比较单

一、集中,侧重于工作的、思

想的、理论的、学习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方面问题。

4.联席会议纪要。它系指不同单位、团体,为了解决彼此有关的问题而联合举行会议,在此种会议上形成的纪要。它侧重于记录两边达成的共同协议。

5.办公会议纪要。对本单位或本系统有关工作问题的讨论、商定、研究、决议的文字记录,以备查考。

6.汇报会议纪要。这种会议侧重于汇报前一段工作情况,研究下一步工作,经常是为召开工作会议进行的准备会议。

7.技术鉴定会议纪要。

8.科研学术会议纪要,包括年会纪要。

(四)格式内容

1.标题。由"会议名称+纪要"构成。

2.导言。介绍会议召开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参加人,讨论的问题。

3.会议的成果及议定的事项。应逐项列出。

4.希望。

二、写作方法

(一)标题

会议纪要的标题,有两种格式:

一是,会议名称加纪要,也就是在“纪要”两个字前写上会议名称。

二是,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在标题里揭示出来,类似文件标题式的。如,关于加强纪检工作座谈会纪要。

(二)开头部分

主要用于概述会议基本情况。其内容一般包括会议名称、会期会址、参加人员、主持人和会议议程等。具体写法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平列式。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主持人、会议议程等基本情况采用分条列出的写法。这种写法多见于办公

会议纪要。

第二种:鱼贯式。将会议的基本情况作为一段概述,使人看后对会议有个轮廓了解。

(三)正文

这是会议纪要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会议议定事项。常见的写法有三种:

1.集中概述法。这种写法是把会议的基本情况,讨论研究的主要问题,与会人员的认识、议定的有关事项(包括解决问题的措施、办法和要求等),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进行整体的阐述和说明。这种写法多用于召开小型会议,而且讨论的问题比较集中单一,意见比较统一,容易贯彻操作,写的篇幅相对短小。如果会议的议题较多,可分条列述。

2.分项叙述法。召开大中型会议或议题较多的会议,一般要采取分项叙述的办法,即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分成几个大的问题,然后另上标号或小标题,分项来写。这种写法侧重于横向分析阐述,内容相对全面,问题也说得比较细,常常包括对目的、意义、现状的分析,以及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的阐述。这种纪要一般用于需要基层全面领会、深入贯彻的会议。

3.发言提要法。这种写法是把会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发言加以整理,提炼出内容要点和精神实质,然后按照发言顺序或不同内容,分别加以阐述说明。这种写法能比较如实地反映与会人员的意见。某些根据上级机关布置,需要了解与会人员不同意见的会议纪要,可采用这种写法。

(四)结尾部分

一般写法是提出号召和希望。但要根据会议的内容和纪要的要求,有的是以会议名义向本地区或本系统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干部认真贯彻执行会议精神,夺取新的胜利;有的是突出强调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关键问题,指出核心问题;有的是对会议做出简要评价,结合提出希望要求。

三、文字组织要求:

1.要从会议的客观实际出发,从会议的具体内容出发,抓中心,抓要点。抓中心就是抓住会议中心思想、中心问题、中心工作;所谓要点,就是会议主要内容。要对此进行条理化的纪要。

2.会议纪要是以整个会议的名义表述的,因此,必须概括会议的共同决定,反映会议的全貌。凡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的问题,则需要分别论述并写明分歧之所在。

3.为了叙述方便,眉目清楚,常用“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与会人员一致表示”等词语,做为段落的开头语。也有用在段中的,仍起强调的作用。

4.属于介绍性文字,笔者可以灵活自由叙述,但属于引用性文字,必须忠实于发言原意,不能篡改,也不可强加于人。

5.小型会议,侧重于综合会议发言和讨论情况,并要列出决议的事项。大型会议内容较多,正文可以分几部分来写。常见的有三种:一是概括叙述式;二是分列标题式;三是发言记录式。

第5篇:会议纪要写作方法

一、会议纪要的结构与写法

(一)版头

日常工作会议、办公会议的纪要一般都有固定的版头。如:

工程会议纪要

第×期

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办公 200×年×月×月

用专门版头的会议纪要,只标注“第×期”,如果会议纪要用报告的形式上报或用通知的形式印发,则用公文版头,编公文文号。 用专门版头的会议纪要,成文日期在版头的右下角。其余会议纪要的成文日期放在会议纪要的标题下方居中并加圆括号或放在正文之后,以会

议通过日期或领导人签发日期为准。

(二)标题

会议纪要的标题有单标题和双标题两种形式。

1.单标题:由“会议名称+文种”或“主要内容(事由)+文种”组成, 构成。前者如:县委常委会议纪要、县委书记(县长)办公会议纪要、局长办公会议纪要、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乡教育工作会议纪要等;后者如《关于解决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后遗留问题的会议纪要》等。

2.双标题:由“正标题+副标题”构成。正标题揭示会议主旨,副标题标示会议名称和文种。如:

探讨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一次学术讨论会纪要

(三)正文

会议纪要的正文大多由导言和主体构成。具体写法依会议内容和类型而定。

1.导言。主要用于概述会议基本情

况。其内容一般包括会议名称、会期、会址、参加人员、主持人、主要议题、会议议程等。具体写法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种:平列式。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主持人、会议议程等基本情况采用分条列出的写法。这种写法多见于办公会议纪要,如实例1。

第二种:鱼贯式。将会议的基本情况作为一段概述,使人看后对会议有个轮廓了解,要写得简明、概括,如范例1。

惯用过渡语“会议纪要如下”、“会议确定了如下事项”、“这次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个问题”等。

2.主体。这是会议纪要的核心部分,会议的主要精神、会议议定的事项、会

议上达成的共识、会议 对与会单位布置的工作和提出的要求、会议上各种主要观点及争鸣情况等等,都在这一部分予 以表达。由于这部分内容复杂,多数情况下都需要分条分项撰写。不分条的, 也多用“会议认为”、“会议指出”、

“会议提出”等惯用语作为各层意思的开头语,以体现内容的层次感。主体的常见写法有三种:

(1)条文式。就是按所研究问题的顺序排列,逐个说明会议研究了什么问题以及对这个问题所作出的决定。其好处是使会议所解决的问题突出、措施明确、便于执行。办公会议纪要、工作会议纪要多用这种写法。

(2)综述式。就是将会议所讨论、研究的问题综合归纳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谈一个方面的内容。有的还根据会议的主要议题,分别冠以小标题,以使眉目更加清楚。较复杂的工作会议、经验交流会议、座谈会、研讨会的会议纪要多用这种写法。

(3)摘记式。就是按会议发言顺序排列,将与会人员的发言的主要观点、意见整理出来。一般在记录发言人首次发言时,在其姓名后用括号注明发言人所在单位和职务。为了便于把握发言内容,有时根据会议议题,在发言人前面

冠以小标题,在小标题下写发言人的名字。这种写法多用于学术讨论会和人数不多的小型座谈会等,其优点是能如实反映会上讨论情况和每个人的不同观点。

3.结语。一般性会议纪要可不写结语,重要的工作会议和讨论会、座谈会纪要的结语,多数写一段对会议的评价,强调会议所讨论工作的意义,提出希望、号召、要求等。

结语有三种写法:

(1)以会议名义向本地区、本系统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会议精神。

(2)强调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突出问题,指出应注意的事项。

(3)对会议作简要评价,提出希望、要求。

结语处还可以对会议的情况作一些补充说明,如:

会议在广泛研讨主题的同时,还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如何立足职能支持搞

活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促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等方面工作进行了书面经验交流。

二、会议纪要写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概括要真实。会议纪要要忠实于会议的实际内容,不能随主观意图增减或更改会议的内容,或借题发挥、添枝加叶,而必须做到真实准确地表达会议内容。

2、重点要突出。一次会议有时要涉及到很多问题,写会议纪要时要抓住会议明确和解决的主要问题,切不可面面俱到而使中心不突出。

3、意见要统一。会议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必然意见纷繁,想法多种多样,不能把这些意见都纳入会议纪要之中,而要根据会议的中心目的,以大会的总结报告为依据,认真分析各种意见,集中反映符合会议中心要求的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同时也要吸收少数人的正确意见。对于有分歧的意见,除学术性会议纪要

外,一般不要写入工作会议性质的会议纪要中。

4、条理要清楚。就是要对会议讨论的意见要分类、分层、分序,使人感到问题明显、条理清晰。

5、准备要充分。就是要认真做好会议记录,详尽占有材料,并且要认真研究会议的精神,以便对材料正确取舍,合理删减。

6、写作要及时。会议纪要的写作要快速及时,否则给人“时过境迁”之感,影响公文效果。

三、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的异同

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都是会议文书,都具有很强的纪实性。

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1、对象不同。会议纪录一般是有会必录,凡属正式会议都要作记录,作为内部资料,用于存档备查以及进一步研究问题和检查总结工作的依据。会议纪要主要记述重要会议情况,只有当需要向上级汇报或向下级传达会议精神

时,才有必要将会议记录整理成会议纪要。

2、写法不同。会议记录作为客观纪实材料,无选择性、提要性,要求原原本本地记录原文原意,且必须随着会议进程进行,越详细越好。会议纪要则有选择性、提要性,不一定要包容会议的所有内容,而且必须在会议结束后,在会议纪录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它集中反映了会议的精神实质,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鲜明的政策性。

3、作用不同。会议记录不具备指导工作的作用,一般不向上级报送,也不向下级分发,只作为资料和凭证保存。会议纪要经过上级机关审批,就可以作为正式文件印发,有的还直接在报刊上发表,让有关单位贯彻执行,因此它对工作有指导作用。

4、性质不同。会议记录是会议情况的记录,只是原始材料,不是正式公文,一般不公开,无须传达或传阅,只作资料存档;会议纪要则是正式的公文文

种,通常要在一定范围内传达或传阅,要求贯彻执行。

第6篇:会议纪要的写作方法

会议纪要与会议记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的区别十分明显:会议纪要是一种法定的公务文书,其撰写与制作属于应用写作和公文处理的范畴,必须遵循应用写作的一般规律,严格按照公文制发处理程序办事;而会议记录则只是办公部门的一项业务工作,属于管理服务的范畴,它只需忠实地记载会议实况,保证记录的原始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其记录活动同严格意义上的公文写作完全是两码事。二者在载体样式、称谓用语、适用对象、分类方法、内容重点等诸多方面都有明显区别。

一、会议纪要的种类

1.工作会议纪要。它侧重于记录贯彻有关工作方针、政策,及其相应要解决的问题。如,《吉林市教育大调研启动大会会议纪要》。

2.座谈会议纪要。它内容比较单

一、集中,侧重于工作的、思想的、理论的、学习的某一个问题或某一方面问题。如,《吉林市教育大调研市直学校座谈会纪要》。

3.联席会议纪要。它系指不同单位、团体,为了解决彼此有关的问题而联合举行会议,在此种会议上形成的纪要。它侧重于记录两边达成的共同协议。

4.办公会议纪要。对本单位或本系统有关工作问题的讨论、商定、研究、决议的文字记录,以备查考。

5.汇报会议纪要。这种会议侧重于汇报前一段工作情况,研究下一步工作,经常是为召开工作会议进行的准备会议

二、会议纪要的特点

1.纪实性。会议纪要必须是会议宗旨、基本精神和所议定事项的概要纪实,不能随意增减和更改内容,任何不真实的材料都不得写进会议纪要。

2.概括性。会议纪要必须精其髓,概其要,以极为简洁精炼的文字高度概括会议的内容和结论。既要反映与会者的一致意见,又可兼顾个别同志有价值的看法。有的会议纪要,还要有一定的分析说理。

3.条理性。会议纪要要对会议精神和议定事项分类别、分层次予以归纳、概括,使之眉目清晰、条理清楚。

三、会议纪要结构形式

1.会议纪要的标题。

标题有两种格式有两种格式:

(1)会议名称加纪要,也就是在“纪要”两个字前写上会议名称。如,吉林市教育大调研工作启动大会会议纪要。会议名称可以写简称,也可以用开会地点做为会议名称。如,磐石大调研工作会议纪要。

(2)把会议的主要内容在标题里揭示出来,类似文件标题式的。如,吉林市调研办检查舒兰市大调研工作座谈会纪要。

2.开头部分。

简要介绍会议概况,其中包括:

会议召开的形势和背景;

会议的指导思想和目的要求;

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与会人员、主持者;

会议的主要议题或解决什么问题;

对会议的评价。

3.文号、制文时间。

文号写在标题的正下方,由年份、序号组成,用阿拉伯数字全称标出,并用“【】”括入, 1

如:【2012】02号。

办公会议纪要对文号一般不做必须的要求,但是在办公例会中一般要有文号,如“第XX期”、“第XX次”,写在标题的正下方。

会议纪要的时间可以写在标题的下方,也可以写在正文的右下方、主办单位的下面,要用汉字写明年、月、日,如“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4.正文部分。

这是纪要的主体部分,是对会议的主要内容、主要精神、主要原则以及基本结论和今后任务等进行具体的综合和阐述。

(1)要从会议的客观实际出发,从会议的具体内容出发,抓中心,抓要点。抓中心就是抓住会议中心思想、中心问题、中心工作;所谓要点,就是会议主要内容。要对此进行条理化的纪要。

(2)会议纪要是以整个会议的名义表述的,因此,必须概括会议的共同决定,反映会议的全貌。凡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的问题,则需要分别论述并写明分歧之所在。

(3)为了叙述方便,眉目清楚,常用“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与会人员一致表示”等词语,做为段落的开头语。也有用在段中的,仍起强调的作用。

(4)属于介绍性文字,可以灵活自由叙述,但属于引用性文字,必须忠实于发言原意,不能篡改,也不可强加于人。

(6)小型会议,侧重于综合会议发言和讨论情况,并要列出决议的事项。大型会议内容较多,正文可以分几部分来写。常见的有三种:一是概括叙述式;二是分列标题式;三是发言记录式。

5.结尾部分。

一般写法是提出号召和希望。但要根据会议的内容和纪要的要求,有的是以会议名义向本地区或本系统发出号召,要求广大干部认真贯彻执行会议精神,夺取新的胜利;有的是突出强调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关键问题,指出核心问题;有的是对会议做出简要评价,结合提出希望要求。

四、会议纪要格式内容

1.标题。由"会议名称+会议纪要"构成。

2.导言。介绍会议召开的基本情况,如时间、地点,参加人,讨论的问题。

3.会议的成果及议定的事项。应逐项列出。

4.希望。

五、写作注意事项

1. 要突出中心。

2. 注意吸收正确意见。

3. 要条理化、理论化。

4. 要忠于会议的实际内容。

5. 要认真做好会议记录,详尽地占有材料;并且要认真研究会议的精神,以便对材料

正确取舍,合理删减。

6. 会议纪要是与会者共同意志的体现,落款应是全体与会单位,故不写落款,不加盖

公章,与会者带回去执行就行了。

第7篇:会议主持词的写作方法

(一)开头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以说明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分为五方面内容:一是首先宣布开会。二是说明会议是经哪一级组织或领导提议、批准、同意、决定召开的,以强调会议的规格以及上级组织、上级领导对会议的重视程度。三是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与会人员的构成、人数,以说明会议的规模。四是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明确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这是开头部分的“重头戏”,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介绍背景要简单明了,“这次会议是在镲情况下召开的”,寥寥数语即可。因为,介绍背景的目的在于引出会议的主要任务来。会议的主要任务要写得稍微详尽、全面、具体一些,但也不能长篇大论,要掌握这样两个原则:一是站位要高,要有针对性,以体现出会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二是任务的交代要全面而不琐碎,具体中又有高度概括。五是介绍会议内容。为了使与会者对整个会议有一个全面、总体的了解,在会议的具体议程进行之前,主持人应首先将会议内容逐一介绍一下。如果会议日期较长,如党代会、人大政协“两会”,可以阶段性地介绍,如:“今天上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今天下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明天上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如果会议属专项工作会议,会期较短,可以将会议的所有内容一次介绍完毕。

(二)中间部分

在这一部分.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按照会议的安排,依次介绍会议的每项议程,通常为“下面,请某某某讲话,大家欢迎”,“请某某某发言,请某某某做准备”,“下一个议程是——”之类的话。有时在一个相对独立或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完了之后,特别是领导的重要讲话之后,主持人要作一简短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加深与会者的印象,引起重视。如果会议日期较长,在上一个半天结束之后,应对下一个半天的会议议程作一简单介绍,让与会者清楚下一步的会议内容。如果下一个半天的内容是分组讨论或外出实地参观,那么,有关分组情况、会议讨论地点、讨论内容、具体要求以及参观地点、乘坐车辆、往返时间、注意事项等都要向与会者交代清楚,以便于会议正常进。会议主持词的中间部分写作较为简单,只要过渡自然、顺畅,能够使整个会议联为一体就行了。

(三)结尾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会议进行总结,并对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作出部署。一是宣布会议即将结束。基本上是“同志们,某某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或“同志们,为期几天的某某会议就要结束了”之类的话,主要告诉与会的同志们议程已完,马上就要散会。二是对会议作简要的评价。主要是肯定会议效果,如:“某某某的讲话讲得很具体,也很重要”,“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之类的话。三是从整体上对会议进行概括总结,旨在说明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明确了什么方向,提出了什么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等。总结概括要有高度,要准确精练,恰如其分,它是对会议主要内容的一种提炼,对会议精神实质的一种升华。总结会议,但不是对会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突出重点;概括会议,但不是对会议内容的泛泛而谈,而是提升会议的主旨。这样,就使与会者对整个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四是就如何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每次会议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会后都有一个如何落实会议精神的问题。因此,这不但是结尾部分的重点,也是整个主持词的重点。写好这一部分,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语言要简洁明了,一是一,二是二,不绕弯子,不作解释说明;第二,要求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辞,要体现出会议要求的严肃性、强制性、权威性;第三,布置任务要全面,不能漏项,否则,就会影响会议的落实效果;第四,要看会议的性质和内容选取写作方式,如必须完成任务的专项工作布置可采用命令的口气、动员大会性质的可采用号召式,这当然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内容,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第五,与会单位要将会议贯彻落实情况在一定期限报会议组织单位,以便检查会议落实情况。

写作会议主持词是办公室秘书人员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写好一篇会议主持词对于保证会议的顺利进行,串联会议的各项议程,提高会议的整体效果,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XX表彰会议主持词推荐

观摩调度会议主持词

建设工作会议主持词

会议主持词分类

小学会议主持词

企业工作会议主持词

怎么写会议主持词

消防会议主持词

保健品会议营销主持词

供电公司职代会工作会议主持稿

第8篇:会议主持词的写作方法

1、开头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以说明会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分为五方面内容:一是首先宣布开会。二是说明会议是经哪一级组织或领导提议、批准、同意、决定召开的,以强调会议的规格以及上级组织、上级领导对会议的重视程度。三是介绍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和与会人员的构成、人数,以说明会议的规模。四是介绍会议召开的背景,明确会议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这是开头部分的“重头戏”,也是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介绍背景要简单明了,“这次会议是在XX情况下召开的”,寥寥数语即可。因为,介绍背景的目的在于引出会议的主要任务来。会议的主要任务要写得稍微详尽、全面、具体一些,但也不能长篇大论,要掌握这样两个原则:一是站位要高,要有针对性,以体现出会议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二是任务的交代要全面而不琐碎,具体中又有高度概括。五是介绍会议内容。为了使与会者对整个会议有一个全面、总体的了解,在会议的具体议程进行之前,主持人应首先将会议内容逐一介绍一下。如果会议日期较长,如党代会、人大政协“两会”,可以阶段性地介绍,如:“今天上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今天下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明天上午的会议有几项内容”。如果会议属专项工作会议,会期较短,可以将会议的所有内容一次介绍完毕。

2、中间部分。

在这一部分.可以用最简练的语言,按照会议的安排,依次介绍会议的每项议程,通常为“下面,请XX讲话,大家欢迎”,“请XX发言,请XX做准备”,“下一个议程是XX”之类的话。有时在一个相对独立或比较重要的内容进行完了之后,特别是领导的重要讲话之后,主持人要作一简短的、恰如其分的评价,以加深与会者的印象,引起重视。如果会议日期较长,在上一个半天结束之后,应对下一个半天的会议议程作一简单介绍,让与会者清楚下一步的会议内容。如果下一个半天的内容是分组讨论或外出实地参观,那么,有关分组情况、会议讨论地点、讨论内容、具体要求以及参观地点、乘坐车辆、往返时间、注意事项等都要向与会者交代清楚,以便于会议正常进行。会议主持词的中间部分写作较为简单,只要过渡自然、顺畅,能够使整个会议联为一体就行了。

3、结尾部分。

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整个会议进行总结,并对如何贯彻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作出部署。一是宣布会议即将结束。基本上是“同志们,XX会议马上就要结束了”或“同志们,为期几天的XX会议就要结束了”之类的话,主要告诉与会的同志们议程已完,马上就要散会。二是对会议作简要的评价。主要是肯定会议效果,如:“XX的讲话讲得很具体,也很重要,XX”,“这次会议开得很好,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目的”之类的话。三是从整体上对会议进行概括总结,旨在说明这次会议所取得的成果:解决了什么问题,明确了什么方向,提出了什么思想,采取了哪些措施等。总结概括要有高度,要准确精练,恰如其分,它是对会议主要内容的一种提炼,对会议精神实质的一种升华。总结会议,但不是对会议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突出重点;概括会议,但不是对会议内容的泛泛而谈,而是提升会议的主旨。这样,就使与会者对整个会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和把握。四是就如何落实会议精神提出要求。每次会议都有其特定的目的,为达到这个目的,会后都有一个如何落实会议精神的问题。因此,这不但是结尾部分的重点,也是整个主持词的重点。写好这一部分,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语言要简洁明了,一是一,二是二,不绕弯子,不作解释说明;第二,要求要明确、具体,不能含糊其辞,要体现出会议要求的严肃性、强制性、权威性;第三,布置任务要全面,不能漏项,否则,就会影响会议的落实效果;第四,要看会议的性质和内容选取写作方式,如必须完成任务的专项工作布置可采用命令的口气、动员大会性质的可采用号召式,这当然要根据会议的性质和内容,选择恰当的写作方式;第五,与会单位要将会议贯彻落实情况在一定期限报会议组织单位,以便检查会议落实情况。

会议主持词范文

会议主持词(范文)会议主持词是会议主持人主持各类会议时在会义开头、中间串连、结束总结时的讲话,会议主持词准备充分是顺利召开会议的前题。我们收集了6篇会议主持词节选与6篇会议主持词全文供参考。

一、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主持词 进入查看 同志们:经县委、县政府研究决定,召开这次全县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主题是对2004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认真回顾总结,对2005年全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推动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再上新台阶。参加这次会议的有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县人大、县政协分管

领导,县委和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各人民团体、中省驻汉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主要领导,会议共有六项议程,一是县政„„

二、统战工作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请大家坐好,现在开会: 经区委同意,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全区统战工作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全国、省、市统战部长会议精神;总结2004年全区统战工作,安排部署2005年全区统战工作任务;听取区委副书记、区纪检委书记王瑞军同志的重要讲话;表彰奖励2004全区统战系统创先争优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文秘部落 动员全区广大专(兼)职统战干部紧紧围绕区委一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发挥优势、开拓创新,全面开创我区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 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有关领导,参加„„

三、先进团组织表彰会议主持词 进入查看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县委党务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XX市十次团代会上提出的各项工作部署表彰一批先进团组织和先进个人总结回顾2004年和今年第一季度的工作重点安排布置年全县共表团的工作和五四前开展的活动,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团员青年在实现三大战略目标中再建新功。 参加革命今天会议的人员有团委第十四届委员会委员、县直各单位、各乡镇区以及县直学校团委书记及受表彰的单位和个人。 县委副书记XXX同志专程出席我们的会议„„

四、岁末年初工作会议主持词

同志们: 今天下午的会议非常重要。这是岁末年初的一个工作总结会,也是一个工作部署会,会议是经过局党组的研究后决定召开的。在今天的会上,各个分管局领导将对前一段工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大家提个醒,对迎接年终各项工作检查提出相关的要求,对下一步各项公安保卫工作提出意见。局长还将做重要讲话,对今冬明春工作做具体的部署,希望大家严肃会议纪律,认真开会,做好笔记,切实领会会议精神。

一、 a做队伍管理以及年终岗位目标考评方面的讲话

二、b局长强调治安管理工作

三、c副局长强调刑侦工作

四、a局长部署今冬明春各项公安保卫工作 同志们,下午的会议就要结束了,在下午的会上,a局长、b副局长„„

五、全市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组培训会议主持词

全市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督导组培训会议主持词 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xxx (2005年7月x日) 同志们: 今天上午召开的全市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工作会议标志着我市第二批先教活动已正式启动。为切实搞好对第二批先进性教育的督导工作,经昨天的领导小组会议研究,今天在这里把大家召集到一起,一方面和督导组的同志们见个面,互相认识一下;另一方面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大家进行一次培训。 今天的会议议程共三项:一是请市委先教办副主任xxx同志就督导工作的内容、方式方法等向大家作以说明;二是请市委先教办副主任x„„

六、在全县乡镇企业工作会议主持词 进入查看

同志们:现在开会。这次会议是根据地委、行署关于分县召开乡镇企业工作会议

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主要任务是传达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乡镇企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和重点措施。参加今天会议的有:行署乡镇企业管理处XX处长,县上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县直及省、地驻渭各有关单位、有关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今天的会议共有两项议程:一是乡镇处朱处长传达全省乡镇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安排部署今年的乡镇企业工作;二是县委XX书记讲话。下面,先进行会议第一项议程,请乡镇处XX处长讲话,大家欢迎。„„下面,进„„ 进入查看

第9篇:初中语文作文方法_写作思路 写作方法(排版棒)

初中语文作文

写作技巧:三步五条

1:审题(明确题意) 2:选材,确定中心 3:列好提纲,确定详略

在以上基础上注意以下五条: 1:题目(新颖,命题作文例外) 2: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龙头凤尾) 3:用词妥当,修辞正确。(力求语言的准确

生动)

4:条理清晰,合乎逻辑。(让人读着顺畅,有一气呵成之势) 5:巧设布局,详略得当。 如果能文情并茂那更好。 文:指文采,文笔 情:指感情考场作文写作技巧

五分钟审题、十分钟构思、四十分钟成文

一、五分钟审题

1.确立准确的内容

看到作文题目后,我们该写些什么?这是所有命题作文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思维的发散:具体到考场作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散自己的思维:

①把握话题作文,仔细审题,充分利用作文题中的提示性语言,来获得写作内容。

②围绕话题展开多层次联想,多角度拓展写作内容。

A.类似联想:由话题出发,联想到与话题同类或相似的事物,从而确定写作的内容。

B.内敛式联想:给一些宽泛型的话题添加一些限制成分,缩小话题的外延,明确写作的范围。

C.逆反式联想:从话题的反面着手,确定写作的范围和内容。

D.虚实转换联想:有些作文话题往往是从缤纷繁杂的现象中抽象出来的一些概念,既有虚的一面,也有实的一面。

思维的归纳:即表现内容的确立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下面两点:

①要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②要写自己驾驭得了的内容:由同学们的认知水平、思想深度乃至于语言表达能力所决定。

通过思维的发散和思维的归纳,一篇文章的表现内容得以最终确立。

2.突出明确的中心

为了明确点明中心,我们可以在文章内容构思好以后,围绕中心编写几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是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①表现中心的确立存在一个是否符合题意的问题

有些同学在审题时能够注意准确把握话题的范围和内涵,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围绕中心铺展渲染的意识,结果是要么中心涣散,要么表现中心偏离题意。

②我们还要注意培养自己明确点明中心的意识。

为了明确点明中心,我们可以在文章内容构思好以后,围绕中心编写几段话,将它们安插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是文章的过渡、转折的地方,既提醒自己不要偏离中心,也提醒阅卷老师你有明确的中心意识。

表现中心的确立有品位高低之分

①要有深刻的思想:对科学的世界观有必要有所了解,掌握发展的观点、全面的观点、联系的观点,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使自己作文的立意做到深刻。

②要有小中见大的眼光:对平凡的生活现象进行

深刻的思考,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才能够使文章中心的确立不同凡响。

④要有化实为虚的能力:在立意时展开联想和想像,跳出材料的束缚,运用隐喻、象征等手法,借助于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就可以迅速打开思路。

⑤要有时代意识:恰当地联系时代内容,就能有效地提高文章中心的品位。需要提醒的是,话题的时代特色是融在文章之中的。

⑥要有新颖的角度:通过跳出思维定势,采用逆向思维,来求得与众不同的立意。

二、十分钟构思

⒈确立合适的文体

如果所写作内容比作人的躯干,写作中心比作人的灵魂,那么文章的体裁就应该是一件衣服。一件既合身又得体的衣服,能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身体的美和穿着者审美眼光的高妙。

文体的选择

①根据话题的特点来确定文体。

②根据自身的特点来确定文体:大多数同学在文体上都有自己的偏好和特长,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在考场上扬长避短,尽量选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文体,取得最佳效果。由于生活经历和阅读面的不同,同学们所掌握的写作题材也不尽相同,针对不同类型的写作题材,我们也应该选择不同的文体。

文体的要求

一.记叙文

A.要处理好叙事详略的问题。

B.要处理好叙述与描写的关系。

C.要加强点题意识:文章只要能在关键处加上一些画龙点睛的语句,对话题和中心加以强化和突出,它们完全可以成为一类卷。

二议论文

A.议论文中的叙述要简洁。

B.议论文中的议论要有针对性。

⒉探究下笔的角度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每一个侧面都能折射出特有的精彩。同样的材料,我们只要运用得当,也能表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来。

视角转换

同样一件事,观察者的身份、角度、立场、观念、态度不同,得到的印象和结论也不会相同。

2

写作步骤指导

一、认真审题

考场上,要写好作文,获得高分,必须尽快进入写作状态。看到题目时,要聚精会神,不慌不忙,镇定沉着,并且告诫自己,经过长期的准备,自己无论是在材料积累方面,写作技巧方面,还是写作速度方面都已胸有成竹,只要自己在战略上藐视它,在战术上重视它,就一定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来。

在进入状态后,应该立即审题。首先,把作文题仔细默读一遍,然后从作文的范围、立意、文体等方面进行审查。审题一定要认真,如果是材料作文或话题作文,一定要把所给的作文材料、提示语、话题(话题作文才有)和作文要求等认真地默读一遍,对重点的字句还应该字斟句酌,否则会“一步走错,全盘皆输”。

审题时对于所给的材料要明确它的寓意,对于提示语要抓住其显性信息(给予明显提示的词语),挖掘其隐性信息(含义深刻的词语),对于所给的话题,要明确它的现实意义,对于文体要求要明确体裁,如果体裁不限,可以选写自己最拿手的文体,但不要写出非驴非马的文章来。

二、大胆立意

“意犹帅也”,对于作文的立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为它是文章的统帅和灵魂,立意不对就会前功尽弃,立意不好就会大为逊色。而作文要获得高分,立意时就应该大胆。大胆,就要想人之所未想,发人之所未发,紧密联系当前社会的热点,把握时代的脉搏,如以德治国、以法治国、执政为民、西部开发、祖国统

一、反腐倡廉、反恐怖以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这些都是读者所关心的。关注热点,道出大家的心声,才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把握时代脉搏,抒发真情实感,才容打动读者。当然,这种关注和把握应该通过侧面来反映,艺术地加以表现,而不是空喊几句口号。

三、慎重选材

立意决定之后,就要很好地围绕主题选择材料。选材时,应该持谨慎的态度,对材料百般挑剔,选取那些自己最熟悉的、最受感动的、最能反映主题的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是自己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或者是耳闻目睹的,也可以是从书本上、报刊上、影视中、网络里得到的。应该记住,只有最熟悉才能信手拈 来,只有最受感动才能抒发真情,打动读者,只有最能反映主题,才能使文章具有表现力。

四、快速构思

选择好材料之后,应该马上考虑怎样去安排这些材料。写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可以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事理顺序来安排材料,写议论文的,可以按事理顺序(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对照式)来安排材料,此外,还要注意那些该祥写,那些该略写,做到既先后得当,又祥略适宜。

五、巧拟文题

“题好一半文”,好的文题应该简明生动、新颖独特,为此,应该精心设计,认真推敲,仔细琢磨。能够体现新意的文题通常有下列几种:

1)以题显旨:例如,《选择博爱》(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

2)推陈出新:例如,《谏屈原书》(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

3)点石成金:例如,《毒剌》(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

4)数学式:例如,《7-1=0》(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5)巧用修辞:

(1)引用式:例如,《诚信,直叫人生死相许》(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2)比喻式:例如,《诚信,人生的通行证》(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3)比拟式:例如,《诚信,生命因你而美丽》(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4)呼告式:例如,《朋友,请带好你的护照》(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5)反问式:例如,《若有诚信,夫若何求》(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6)仿句式:例如,《诚以养德,信以修身》(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7)双关式:例如,《生命“诚”可贵》(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

六、巧妙开头

开头切忌讲些无关紧要、偏离题意的话,要尽快入题,吸引读者。为此,可以巧设悬念,以发人深思,可以引用诗词,使诗情洋溢,可以讲述故事,引人入胜,可以引用名言,使文采斐然,还可以蕴含哲理,耐人寻味……总之,开头要有统摄全篇、点明题旨、先声夺人的功效,这样才能吸引读者。

七、学会转折

作文时,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同学总觉得无话可写,以至所写的文章容量小,字数达不到要求,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作文的质量。这是不懂得转折入题,思路不开阔的缘故。其实,转折入题很简单,只要紧扣主题展开联想和 引申,张开想象的翅膀,由古到今,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正面到反面,由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让自己的思路驰骋于古今中外,荡漾于天地四方,不就事论事,就会视通万里,觉得有很多东西可写。转折入题,不仅能使自己思路开阔,还能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文章瑰丽多姿,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八、段首概括

考场作文,时间有限,老师评卷的时间也很有限,在每个段落的开头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内容,既能使文章思路清晰,又能让读者(包括评卷老师)一目了然,既然如此,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九、锤炼字句

我们懂得,文章有文采才有可读性,才有感染力,为此,写作时应该锤炼字句,努力做到字斟句酌。考场作文由于时间有限,真正做到字斟句酌是比较难的。但是,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法,恰当地使用特殊的句式(设问句、反问句、排比句、对偶句、倒装句、假设句等),恰当地引用名人名言,同时,在句子的运用上做到长短结合、整散结合,文白结合,就会使文章熠熠生辉。

十、篇末点题

在写作上,我国自古就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所以,好的文章,除了开头要好,中间容量要大之外,结尾还应该像“豹尾”那样简短有力。使文章结尾简短有力的方法很多,可以呼应开头(或题目),使首尾一贯,可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可以画龙点睛,使主题升华,可以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总之,结尾要做到精采有力,简洁扣题。这样,才能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除了努力做到上述十点之外,还应做到字迹清楚,卷面整洁,因为写作其实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读者(包括评卷老师)也是不能拒绝美的

写作技巧就是表现的技巧、方法,是作者为表情达意而采取有效艺术手段。写作技巧受限于作者的世界观、艺术观,同时又作用于他的写作实践,为写作活动服务。

4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中考作文最先映入阅卷老师眼帘的就是作文的开篇,一个精彩的开头,会给你的文章打下个好的得分基础,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考场作文的开头方式。

一、题词摘要

短小简洁,含蓄蕴藉的题记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往往会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金钥匙”。它有时使用名人名言来增加文章的哲理性,有时会用文章中的关键句子来吸引读者的注意,有时是对文章标题的阐释。这样可以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的内涵。有时还用诗句“点睛”让文章达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通过它我们可以深入把握文章主旨,深度理解作者感情。

怎样在作文中巧妙地使用题记才能使之与内容珠联璧合呢?

1.使用问句,激发兴趣。题记如果以悬念形式出现,很吊读者胃口。

2.阐释题目,引出内容。有时文章的题目比较“虚”,比较“大”,只看题目找不到作者表达的重点,这时如巧妙用一个题记就可以把文章的具体内容阐释出来。

3.巧妙引用,彰显底蕴。如果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格言、诗词名句等作为文章的题记,不仅让文章深邃隽永,还可以展示你的文化底蕴和语言修养。 举例示范: 片段一

你使我永生,这样做是你的欢乐。

——泰戈尔

文章的题记引用泰戈尔的话明显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起到了诠释题目和统领全文的作用。 片段二:

我想化作一朵流浪的彩云,飞翔在古典文学的长空里。

——题记 汨罗江畔

汨罗江畔,我无意识停留,便望见屈原在江边痛哭,仰天长叹:“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乌江水边

我哀叹着,惋惜着,被风轻轻地推动着,我飞到了乌江水边……

——《我想化作一朵流浪的云》 本文的题记用形象的比喻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更引出了下文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兴趣。 片段三:

我们在逐渐失去所有的记忆,名字是,年龄是,连爱过或痛恨过的人也是……

——题记

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一句台词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行走在铭记与忘却的边缘》 本题记用意味深长的话引出了话题,夺人耳目,引人深思,启发读者不断阅读下去。

二、巧引妙改

巧引妙改使文章的开头妙趣横生。先说巧引,文章开头即引名言,引用后可以稍作阐释,在此基

5 础上提出论点。这样,能够产生先声夺人的效果,加强文章论述的权威性。再说妙改,在文章的起笔处,对行业术语、流行语、歌曲、名言、诗文等进行引用,改写进入自己的文章。有的同学是妙改诗句、成语或俗语拟题。如——“五心”插柳柳成荫,理直气“和”,这样的题目令人浮想联翩。

举例示范: 片段一:

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别人;有人说,老师像春蚕,至死丝方尽;有人说老师是园丁,培育一代代新人。我不知道该怎样来形容,但如果真要比作,我要说,老师,您是灵魂的工程师,是感动的化身,是天使。

把老师比成蜡烛,把老师比成春蚕,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你我都是这样,在这些列举中,在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句子里,我们不仅仅找到了一种欣慰,也是在这些小事中,于细致之处见精神,深刻理解严爱相融的老师形象。

片段二:

我坚信你一定听说过——“生于夏花之灿烂,死于秋叶之静美。”

从孕育生命,到萌芽,到绿的生机,到另一种美的境界……化作春泥更护花,有着这个过程,已很美,美到每个细节,在加上文章里透露出的浓浓的“诗词韵味”,很是感人。

三、阐释含义

在文章开篇,将标题火相关概念含义解释一下,明确全文中心,如《习惯》开头这样写道:“‘习惯’一词可谓尽人皆知,小至个人、家庭、村落,大至民族、国家,都有各自的习惯。”这种开头逻辑严密,适合于那些逻辑性强,善于推理的学生。如《中学生应有创新精神》的开头这样写:“创新是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创新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们中学生应当具有这种精神......”直接阐释题目,让人明白“创新”的含义,然后提出中心论点,进而论述论点,文章层层递进,富有条理。 片段一:

序:原以为我和天天不会分开,但并不是如此,哼着“啊,朋友再见,啊,朋友再见!”我又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我与天天的距离好远,我本人在第二排,而她却在第六排,好大的距离?要在一年前,我可是班里的大高个,比天天高一头。唉,都是个头惹的祸?不料有一个新的搞笑同桌。

——《他,真有趣》

文章的结构安排是与众不同的,以序开头,这样一来,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的文字紧紧围绕“有趣”展开,把握写作的重点,要求反复强调。 片段二:

我们为着沧桑的历史而心情激昂;我们为着历经磨练的历史而感慨万分,心中奏响着历史之曲,明白了磨练的真谛,因为:

磨练的乐曲如沙漠中的绿洲,滋润着跋涉者干涸的意志;

磨练的乐曲如黑暗中的灯光,燃亮了夜行者渺茫的希冀;

磨练的乐曲如高耸如云的山峦,树起了观光者伟岸的榜样。

——《沧桑•磨练•历史曲》

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从历史中发掘了亮点,文章排比开头,渲染气势,奠定了作者行文的基调,把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对其含义的思考品味说了出来。 片段三:

“山东及时雨,孝义黑三郎”,“仗义疏财,忠肝义胆”,“梁山呼保义,郓城宋公明”,这一切的声音,都在共同呼喊着一个名字——宋江,一个父兄中“孝字为先”的孝子,一个朝廷眼中“水泊草寇”的顽劣之徒,一个由“忠”和“义”交织而成的历史碑文。 ——《阅读宋江》

起笔列举事实如数家珍,表明了作者课外阅读的广泛与深入,很好地展示了小作者阅读积淀,也为文章开头增加了不少文采,文章用典型事例表现了宋江的仁义并给予高度评价,并割腕叹息宋江的愚忠和梁山好汉的凋零,分析有理有据,论断有度有节。

四、开门见山

文章开头不转弯抹角,一针见血点明写作主题,如《师说》,如吴晗的《谈骨气》,这种开头方式,开宗明义,简洁明了,统摄全文,尤其适用于写议论文。 片段一:

我来到了宏村,那个我向往已久的梦幻之地。

一切都是真实的,可似乎一切又都是虚渺的,像梦境一般清澈、纯美。

南湖的水始终都是这样澄澈、宁静,一池碧水衬着远处粉墙黛瓦,湖边点缀着三两成群的学生在写生,时间空灵到几乎静止。

——《梦里宏村》

起笔开门见山以“梦”来抓取自己心理的一种记忆与情感。好!文章的开头是巧妙的,写出了生活给予自己的美好的东西,先写水,就抓住了宏村最大的特色。 片段二:

一缕银丝令我感动。

这几天,一直辛苦伏案工作的母亲肩膀酸了,于是我帮她按摩。窄小的肩膀却撑起了我每日的吃喝拉撒,在这疲倦的肩膀上面,我看到了一个女人的职责。突然,一绺白发赫然“跳”入我的眼帘,是这样的多,是这样的白,我不禁觉得心里像打翻了的五味瓶一样,又苦、又涩、又甜、又酸……我自责:是不是我这几次考得不好,令您操心?是不是事情太过繁重,我无从帮忙,令您劳心?是不是我的将来,令您担心?

——《令人感动的亲情》

亮点能以一句极为类似的话“一缕银丝令我感动”领起全文,在结构上就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意;而且这话语用心含情,有深刻的表现力,知道“抓取生活细节,展示个人的观察与思考”,也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取材必经之路。 片段三:

一种语言总有一段源远流长的历史,一种语言总是一段独独的历史,一种语言总是在一段历史中熠熠发光,语言和历史就是血肉相连,共生共荣的,探寻历史,会发现语言的魅力。感受母语,会发现历史的博大。

7 ——《根——语言》

文章第一段以简练整齐的句式,奔放的情感论述母语和历史之间血肉相连,共生共荣的紧密联系,发人深省,令人满意。 片段四:

英国戏剧家毛姆笔下的《面纱》是神秘动人的。

电影中的英伦爱情隔着一层从康河的涟漪荡漾出的雾,恍若披上一层面纱,含蓄内敛。殊不知,这对来自异国的爱与秀丽的漓江山水会有怎样的碰撞;殊不知,爱到离别时的辛酸,一切待我为你撩拨那用爱织就的面纱……

——阅读《面纱》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抓住中心内容来写,将全文内容主旨在开头即揭示出来,让人把握住作者行文的方向。

五、对比转折

写文章,你可以先写一种“优美”“轻松”“甜蜜”,再紧接着写一种截然不同的“粗俗”“沉重”“痛苦”,这样一来,以“对比”的形式开头,好处是通过对比,帮助人们判断是非曲直,从而有力支持论点,展示自己的观察,积累和思考。“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文章开头有意识设计曲折变化,给人极大的思考回味空间。 片段一:

苍穹是那样的广阔、无垠,淡蓝的墨调弥散在上面,那一朵朵流云,闲适地流动;那一只只鸟儿,欢乐地歌唱……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副水彩,诗意而空灵。可,为什么,我,总见不到那浪漫的蓝天?阻隔我视线的,是叠嶂的巴山蜀水,还是那一座座倒塌的废墟?钢筋混凝土轰然而下,那双眸中的蓝色天幕瞬间北灰尘与黑暗遮蔽,耳边萦绕的再也不是嘤嘤的鸟鸣,而是生命在生死边缘的痛苦呻吟。

——《仰望蓝天》

把两种不同的视觉发现对比着写,在比较详细写了秀美山河后,在来用“问”的形式来写“灾难”“灾害”的影响。这样一来,能在“对比”中引人深思。

写好记叙文——写人篇

我们从小学接触作文开始,最早写的就是记叙文,一直到初中,我们还是不断地在写记叙文,记叙文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怎样写好一篇写人记叙文呢?我们平时的写人记叙文中有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之后,采取怎样的步骤可以写出一篇好的写人记叙文。这一切,我们将在此篇中给予指导。

记叙文可以说是我们最早接触的一种文章,在写作时也是最早接触的文体,记叙文看似所有人都可以写,可是记叙文真的很容易吗?我们遗憾地发现很多同学都存在种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一、故事老套陈旧。写老师,一定是挑灯批改作业,雨天送我们回家;写父母,总是冒着风雪背着我们去看医生;写朋友,总是最初要好,然后有了误解,最后又好起来了。亲爱的同学们,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别让80年代的流行统治我们21世纪的头脑,别人嚼过的馍馍已经索然无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伟大的,后来的效仿者常常落入“东施效颦”的嫌疑。

二、塑造的人物过于模式化。汉语是一种伟大美丽的语言,汉语词库里用来形容人的形容词不胜枚举,很遗憾,我们大部分同学写人的时候,都把人写得很完美,缺乏真实的感觉,妈妈总是慈祥,爸爸总是严厉的,老师总是充满关爱的,没有缺点的人物是不饱满的。

三、写作技巧有待提高。(1)缺乏对人物的描写,使人物显得干瘪。(2)叙述太过平淡,不带情感,缺乏感人的力量,连自己都不能感动的作品是没有办法感动别人的。(3)表达方式太单调,只有平板的叙述,如同白开水,索然无味。

综合这些问题,我们要对症下药。现在我们写作通常都是课堂作文,讲究即兴发挥,要写好作文,却需要课外的功夫,这课外的功夫,就是我们要走的第一步路。 第一步:课外的功夫

同学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作文写得好的同学都比较喜欢阅读,或者有良好的摘抄习惯。俗语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会觉得生活平淡,无物可写,这样的观念是错的。生活不是平淡的,即使是平淡的,也有很多细微的震撼过你,让你心情波动过的事情,我们觉得生活平淡只是因为缺乏观察,缺乏用心体会;更经常的是,即使我们身边出现了让你为之一动的事情,由于缺乏记录的习惯,我们常常让好的材料擦肩而过;此外,除了生活的真实,我们可以从别人写人的文章中获得灵感,看看别人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可以作为借鉴;也可以把别人描写过的人物作为一个人物模板,联想到其他你身边这样的人,哪怕以阅读后印象深刻的某个人物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也可以,只要符合题目要求,虚构的真实并不比真切的真实效果差。总言之:

1. 观察生活,用心体会。

2. 随身携带笔记本,不错过任何一个小小的灵感,任何一个感动你,让你震惊的瞬间。

3. 从阅读中模仿人物的刻画,从阅读中汲取材料。 第二步:确定好中心

既然是写人的文章,同学们一般会选择自己熟悉的人来写,那么选择哪一个人不会成为问题,会成为问题的是,怎样描写这个人,很显然,按照我们老一套的写法是不行的。写人通常都是为了表现突出人物的某种性格特点,更深入,可能是为了赞颂或者批判这个人,表达对这个人的怀念;又或许,通过对这个人物的描写,来以小见大地反映社会背景,比如说《孔乙己》就是这样。因此,我们写人的记叙文可以确立这样几个中心:

1、 单纯表现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 赞颂或批判这个人的品质特征;

3、 通过回忆“我”与这个人的交往,表达“我”对他的怀念;

4、 通过对某个特定人的描写,来表现这个社会上和他具有同样的特征的一群人,反映一个社会背景。

通常来说,我们选择前三种中心比较多,第四种中心如果可以写出来,便是十分出彩的,但因为主题较大,很难把握。 第三步,确定几个人,几件事

写人记叙文可分为写单个人、写两个人和写群体的。写单个人可以“以一事写一人”或“以多事写一人”。写群体的文章就像是《谁是最可爱的人》,实际上是写一个团体的共性,我们不主张大家写群体。其余的几种模式是各有千秋的,也有其要注意的重点。

(1)一事一人

这样的记叙文通过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来表现一个人,要求事情具体、生动,因此我们要选择能够表现人物的最典型的事件,选择自己印象最深、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事情来写,要求这个事件表现的是这个人物最典型的特征,或者这个人的多个特征在这个事件中慢慢呈现出来。就好像,我们摄影的时候,镜头慢慢推进,人物在叙述的过程中慢慢丰满起来。

(2)多事一人

初中记叙文要求的字数是600字,因此我们用多事写一人,也是有限制的,通常是两三事,如若超过四五事,那么这样的文章就让人生厌了,因为写的事情太多,只能匆忙一笔带过。这样的文章要求详略得当,段落之间可以互相补充。写多事通常也就代表着多角度,一个人身上的不同的几个特征;当然,并不排除用相互联系的几件事情来写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典型性格。

(3)两人文章

通常都是为了体现两人之间的某种情谊或人物间的新型关系,写这类文章之前要弄清两人之间的联系和主次地位,意识到两个人物之间应相互映衬,相互影响。

我们谈到这个步骤是因为只有确定了要写几个人,怎样写,知道写的重点应该是什么,才方便我们真正动笔的时候有备无患。请同学们参考下篇,我们将谈到正式动笔时该如何下手。 [编辑本段]写好记叙文——写人篇(中)

在上篇中,我们讲了动笔之前应该准备的步骤,包括素材的准备、中心的确定、人物和事件的确定。这篇我们将要主要讲到的是审题、拟题、选材、结构四个步骤,把这四个步骤完成,等于把这篇写人的文章的整体框架搭建起来了,本文将告诉你怎样做好这四个步骤。 第四步:审题。

审题是个老掉牙的话题,但是我们在这里依然强调出来,是因为很多同学还是不厌其烦地犯着不切题意的毛病,关键在于我们同学缺乏审题能力和正确的审题方法。正确的审题应该做到三点:

1、 看题目要求是写人还是写事,如果是要求写人的文章,叙述的重点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表现人物;如果是写事的文章,人只是其中的主角,主要是通过整个完整的事件来突出主题。

2、 看题目限定的范围。在题目中也许已经限定了写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人。如《我的辅导员》就限定了必须使用第一人称;有的在材料中要求写你身边的人;有的材料要求写在学校和在家里,一个人的不同表现;有的题目是《爸爸变了》就要求你写以前和现在爸爸的不同样貌。

3、 看题目有没有题眼。所谓题眼,就是指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比如说一篇文章叫做《我最喜欢的一个人》,题眼是“喜欢”,你不可以大量笔墨来写我多么崇拜这个人,喜欢和崇拜是不同的情感。《奶奶的微笑》题眼在于微笑。

第五步:拟题

一般来说鲜明的要求写人的记叙文都已经给出题目,大部分是命题或者半命题,当然也存在让你拟题的可能。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拟一个好题目,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怎样拟好写人记叙文的题目呢?

1、 通常我们以写的人为题,这样可以一目了然让人了解你是在写人,在题目中,也可以加入一些修饰语,把这个人的主要特征写入,如《可爱的老爸》;或者把我对一个人的情感写入《难忘的他》,这里面“我”基本上是不对人物进行议论的。

2、 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你对这个人的主观感受,可以在题目中表现,用上“我最尊敬的……”,“让我感动的一个人”等。

3、 如果你在文章当中要强调一个人的变化过程,你可以写“他变了”,“张小宝新记”、“浪子回头金不换”等。

4、 如果你强调两者的关系和交往,可以写“一起走过的日子”,“最好的朋友”、“永远难忘的情谊”等。

人物角度的作文题形式多样,除常见的直言式外,还有比喻式:如《我身边的雷锋》;倾诉式:《老师,您听我说——》;赞叹式:《他是好样的》;陈述式,如《我最了解他》等。这里我们只是谈到了一些传统的拟题方式,是为了避免同学们单纯地求新求异,而最后以文题害文。要做到文题创新,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请同学们继续关注我们的巧学网。

第六步:选材

在上篇中我们提到了同学们在选材的普遍问题,可以说选材是写人记叙文的一个坎儿,很多同学就摔倒在这里了,我们说选材创新不能只是塑造完美的人物,当然也要注意选材创新不等于描写社会阴暗面,总体来说,我们的文章都是要积极向上的。审卷老师讨厌那种大而空,而且不切生活实际的材料,如写父亲冒风雪骑着自行车送我去医院,这样的事情发生在21世纪几乎是不太可能,打的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那么,我们怎样选材呢?

1、 写生活的小细节。要写父母,其实是最容易的,每天生活在一起,注意一下生活的细节就可以找到无穷的材料,爸爸每天等你自习回家做夜宵,或者为了你改掉了一个怀毛病;妈妈有时候很唠叨,可是和你却情同姐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其实已经包含着爸爸妈妈的爱在里头了。不论写谁,我们都可以考虑从一些生活小细节入手,然后扩大加以描写。

2、 以写人反映时代新风貌,要写一个人拾金不昧、乐于助人,请摆脱陈旧的套数,要明白,时代日新月异,每天都出现新人新事,比较于自己小的时候,身边的人从各方面是不是也随着时代发生了变化,比如说竞争意识变强后,人怎么变化了。

3、 写某个具体时期或者某个具体地点的人,在特殊时期的人,常常会表现出特殊的状态,如非典时期,你身边的人怎样表现的?在不同的社会地点,一般人们表现不同的社会角色,在家的和在办公室的爸爸一定看起来很不一样。

第七步:结构

怎样给一篇文章搭上一个好的框架,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要怎样写,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们在开头、主体和结尾分别应该写什么。孙子兵法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意,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熟能穷也。”作文结构是深层的东西,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我们的写人记叙文可以采用这样的结构:

1.引入:人物外貌描写+点明题旨

2.蓄势:从不同的角度选取

3.揭题:详写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内涵的一件事。

4.点化:紧扣题旨或议论或抒情。

此篇中,我们已经把写人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架下来了,在下篇中,我们将谈到怎样写人,才可以使文章显得生动。

人物是写人记叙文的重点,写人记叙文的目的就是要写出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写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怎样让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动人心弦呢?每个人有不同的面貌,不同的语言、行动,不同的思想和性格,因此写人第一宝典就是描写。

人物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

一、通过人物的肖像写人。

人物的肖像主要指人物的外貌,包括人物的容貌、服饰、姿态和神情等等。肖像描写可以写人物的静态,也可以写人物的动态。

进行外貌描写有几大技巧:

1、简笔勾勒特征;

2、运用修辞手法;

3、寄托作者爱憎;

4、一人几幅肖像;

肖像描要注意两点:

一、肖像描写不是说把一个人,从眼睛写到鼻子,从鼻子写到嘴巴,从嘴巴写到耳朵,从耳朵写到头发,从脸写到身材。通常我们只是选取这个人的外表上一个最最鲜明的部分进行特写,比如说,写眼睛,鲁迅说要"画眼睛"。"画眼睛"是写人物肖像的关键。他在《祝福》中14次写到样林嫂的眼睛,而每一次眼神的变化,都透露出人物当时的心理和性格的变化。我们不是说都要写眼睛,而是说鲁迅用了“画”这个字,强调对人外貌最具有特征的部分的特写,通常写人的外表都是为了表现人的性格服务的。鲁迅写祥林嫂是"画眼睛",但也写了祥林嫂 "花白的头发"(表现其悲惨的命运);写闰土,在写眼睛的同时,重点写到闰土的手:"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是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反映了闰土生活的艰辛和痛苦。

二、肖像描写切忌公式化、脸谱化。一般情况下,"人如其面"。然而人的内心与外貌并不总是一致的,外表漂亮不一定心灵美。通常外表和人物性格的反差可以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比如说:《牛虻》中的中年牛虻,就是瘸腿,面部丑陋,有刀伤痕。《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美丽俊俏,却心狠手辣。

第二、通过人的语言来写人。

1.通过人物的语言写人。人物的语言要充分个性化的,能表现人物的出身、教养、经历和性格,让人读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鲁迅先生指出:“人物语言的描写,能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来。”这就是说从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看出人物的鲜明特点。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 人物语言的描写要符合人物的年龄、经历、身份、文化教养等特点。如《孔乙己》当中的孔乙己总是“之乎者也”,在文章当中描写一个农民说的道理,言语一般都是朴实的,如果你写得文绉绉的,显然就脱离了生活实际。

二、 人物语言的描写,力求反映人物的特征。孔乙己说的话就处处表现出了他的酸腐气。

三、通过人物的行动写人。

人物的行动要符合生活的本质,符合人物的性格发展的逻辑。可以选择具体的、富有特征的行动来显示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动。

人们的所作所为是其思想和性格的表现,茅盾说:“人物的性格必须通过行动来表现。”施耐庵要

12 塑造武松的性格,就安排了一回"景阳岗武松打虎",全是写武松怎样"打",从行动上描写出武松谋略的机智和武艺的高强

在描写人物行动的时候,应该注意人物行动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所谓生动性,指的是作者不仅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而且要写出他怎样做。所谓典型性,则指的是作者要写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

第四、通过人物的心理写人。

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很丰富的,心理描写就是要充分揭示出人物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慕、思念、苦闷、痛苦、怨恨、惊恐、嫉妒等等。常见的心理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思忆联想、梦境幻觉等。

不是每篇文章都适合出现心理活动的,我们在写心理活动的时候应该注意:

一、应写特定的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的心理活动,记得《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本来寒冷的冬天,卖炭翁纵然身上衣衫单薄,为了卖炭只能希望天更冷一些。

二、要努力写人物细微的感情波澜和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例如高尔基的《母亲》最后一章所写尼洛夫娜发现暗探时一刹那的动摇、害怕,以及内心冲突,直到坚定、沉着。

五、通过人物的活动环境写人。

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个性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写好环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极为有用。

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茅盾也认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因此写人的记叙文常常需要对环境进行描写。

同学们都知道环境描写分为两类:

(一)自然环境描写,又称景物描写,是对人物活动的自然景物进行的描写。

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l)写景衬托人物心情;(2)写景点明时令、地点;(3)写景表现 物关系;(4)写景表现人物性格。

进行景物描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l、抓住景物特征描写。

2、要选好写景的角度。

3、写景应渗透人物的感情。应该有意识地把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周围的自物景物,在所写的景物上直接渗透作者的感情。

4、可以采用对比方法写景。如《祝福》的开头与结尾写祝福时的景色气氛,以乐景反衬祥林嫂的悲剧,更增强了作品对旧社会的批判力量。

5、自然景色可以暗喻某种社会环境,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雷雨前》。

(二)社会环境猫写:从狭义上说,社会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处所、背景、氛围等;而从广义上说,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社会环境描写应该注意几点:

1、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们所处的时代常常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形象,比如很多典型的世纪新人,新新人类,都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中产生的。

2、必须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鲁迅在写《祝福》时,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鲁镇的风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篇文章我们讲述了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能够善用我们的这几种描写方法,我们笔下的人物一定可以从干瘪逐渐丰富,跃然纸上的。

记叙文文体知识

二是弄清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1) 以时空变化划分

(2) 以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

(3) 按记叙内容的变化来划分

(4) 按描述角度的变化、事情发展的阶段来划分

2.文段在内容上:以中心、意思相联系(思想感情)来答

在结构上:文段在开头:总起全文

文段在中间:承上启下

文段在结尾:总结全文或照应主题或首尾呼应。

补充:

童话一般情况下是记叙文,但是也可以用议论的方式来写作。。。

技巧

记叙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二、记叙文的分类:从写作内容与方式看,可分为两类:简单的记叙文和复杂的记叙文。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1.写人的记叙文;2.叙事的记叙文;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4.状物的记叙文。

三、记叙的要素: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四、记叙的顺序:常用的有三种——顺叙、倒叙、插叙。

五、记叙的线索:一般有以下几种——人线、物线、情线、事线、时线、地线。

六、记叙的人称: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七、记叙的中心与详略:整体感知,准确把握文章中心。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八、记叙文所用的表达方式:常见的是五种——记叙、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往往几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上一篇:初中学生心理特点下一篇:镇政府工作报告